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范文

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

第1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范文

【关键词】 欧债危机 解决 财政改革

自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以来,欧债危机就在不断扩大及蔓延,并且出现了从小国到大国、自边缘及中心扩展的趋势,西班牙及意大利也正在上演着和希腊一样的故事,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欧盟采取了多种救助措施,其他国家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欧债危机依然在上演,并且波及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造成欧债危机的实质为财政危机,仅有加强财政改革,才有可能控制欧债危机蔓延。

1. 欧债危机原因

欧债危机所指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希腊、西班牙等欧盟国家所发生债务危机,欧债危机主要发生在使用欧元的国家,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很多国家运用了财政及货币双宽松的政策,激发本国经济状况,这种经济刺激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形势恶化,可很多债务国财政的收支情况却在不断恶化,他们主要依靠举债来运作及刺激经济,这使得他们债务负担加重,再加上有些欧盟国家的实体经济衰落,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财政情况雪上加霜,让希腊及使用欧元的一些国家爆发了债务危机,希腊及爱尔兰危机爆发后,欧盟与国际基金组织对爱尔兰及希腊给予了救助,并制定了有关金融稳定安排,克市场对欧债危机持有悲观态度,致使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国债上升,并且相继发生欧债危机,其危机还在不断扩大及蔓延。欧盟发生债务危机原有主要为下列几方面,一是政府及私人部门的长期举债,欧元各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是欧债危机发生主要原因,欧盟国家长时间以来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并获得充足及低廉借贷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这虽掩饰了生产率劳动成本高的架构问题,可很多国家长期处于负债的投资状况,这使政府背负了巨额财政债务,在欧盟公约规定中,政府的财政赤字要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3%以内,可金融危机爆发让欧盟中的很多小国陷入了债务危机;二是超高福利政策,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层次不齐的,可欧盟一体化不断开展,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国家,像葡萄牙及希腊等国迫于政治需要及工会组织压力等,在社会福利、工资及失业救助等有关方面向相对发达的法国及德国等发达国家看齐,这种超高福利政策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财政压力,致使一些国家背负巨额财政债务;三是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及制度不完善,欧盟很多国家的实体经济处于空心化,经济发展比较脆弱,对于不是很发达的国家,所依赖更多为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出口及旅游业,可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使得制造业也在向新型的市场进行转变,原有劳动力优势就不存在了,这样在经济危机之下,紧靠航运业或者旅游业来发展,就显得非常脆弱了,不能抵御金融危机冲击,欧债危机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是政治危机,欧盟国家统一运用的是欧元,当国家自身面临金融危机后,没有办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减小债务规模及加强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使得财政赤字扩大,政府债台高筑,让原本不景气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2. 加强财政改革,解决债务危机措施

2.1目前欧债危机解决思路

对于欧债危机解决思路现在主要有两种,一是欧洲央行运用债券购买及流动管理环节欧盟债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央行已购买西班牙及意大利国债达550亿的欧元,可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国债总额高达1450亿的欧元;二是让欧洲救助基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在向受援国提供紧急的贷款之外,还能够购买的债务,从而向欧元区的永久救助机制来过渡。这两者可以同时发挥作用,进行适当分工及配合,由央行来解决有关银行流动性业务,基金组织通过购买债务来缓解欧债危机,这两者相辅相成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危机。

2.2加强财政改革措施,解决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仅实行救助是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危机问题的,应该加强财政改革,像蒙代尔就说过,解决欧债危机主要有三条路子,一是财力充足国家能对资金短缺国家实施援助之手,防止其破产;二是受援国把福利政策调整到和本国财力相当的水平,从而实现预算的平衡,并赢得成员国支持;三是欧洲能够建立统一财政机构,从而弥补欧元使用国管理结构上存在漏洞。现在欧盟正在积极准备建立稳定机制,作为永久性的机构,这个机构为欧盟委员会而不是欧盟国家,此机制能够提供金融防火墙,能保证有关违约国家偿还资金,并限制金融传染,并设立了经常账户的失衡,这是个纠正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欧盟各国的经济状况,本人认为欧洲经济危机根本不在援助,而在于财政改革,欧洲问题主要在于具有统一货币,可是没有统一财政管理,当实体经济出了问题之后,谁都无法救援,像希腊及西班牙就是实体经济问题,加强各成员国经济结构完善及政策制度改变才是根本。

2.3欧债危机给我国启示

欧债危机主要是财政问题,这让我国的地方债也受到了关注,其来源也主要是财政问题,我国省市区是一级的财政主体,并没有独立发债权,要中央代替地方发债,无独立发债权是不能自主财政平衡的,尽管地方名义上不能发债,可所有地方均在举债,从我国分税制实施之后,事权及财权就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尽管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及中央转移支付的增长比较快,可不能有效满足地方上经济发展及政绩创造需要,很多地方政府有很多钱,但同时存在缺钱问题,我国也存在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地方债务危机,现在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的饥渴是没有办法一直的,这就存在着很大资金偿还问题,一旦债务偿还不上,地方上就会存在债务危机,要想有效解决这种债务危机,就是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从而预防出现欧债危机类似问题。

结束语:

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两年多了,到现在欧债危机还在不断恶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问题,仅依靠援救工作是不够的,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财政问题,具有统一货币可是没有统一财政机构,因此,加强财政改革,才能够有效解决欧洲出现的经济危机,同时我国也存在类似地方举债问题,要解决这种问题,也需要建立统一公共财政。

参考文献:

第2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范文

关键词:经济危机

论文正文:

我国经济危机对策

一、经济环境影响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大,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疑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迅速恶化,这使我国内部在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方面本身固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为此,很有必要深入分析一下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这些问题,进而及时寻找出缓解经济危机的办法,使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降到最小。

二、世界经济危机下的中国

经济问题投资、消费、出口,这三者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问题最终会体现在这三方面上。所以,这里就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1.投资问题。

拿投资来说,我国的投资比例是不平衡的。由于受世纪经济危机的影响,一直作为我们的产业重点的制造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出口受阻,其结果必是带来巨大的损失。目前的投资需求以政府公共投资及其派生的引致性投资为主,市场性投资需求仍然没有恢复,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在政府投资计划完成后,投资增长的持续性和经济回升的稳定性还存在一些不稳固的因素。可以说,这些使我国的投资环境迅速恶化了。

2.消费问题。

消费的问题不仅仅是收入高低的问题,它还涉及到医疗、教育、住房、商品物价水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内消费的不足会使我们在经济危机中处于更加被动的状态。目前在我们的制造业大国里,显然消费水平是不足的,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更为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让我们的老顾客们大大减少了对我们商品的进口,加之我们自身的消费又不足,这时产能过剩的问题就出来了,商品积压,生产萎缩,以至一些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产能过剩带来的后果势必是资源消耗、贷款剧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继续下滑。可以说,在发生世界经济危机的今天,我们是否有足够大的内需对于我们能否抵抗住经济危机的波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此,在这方面必须加强重视程度。

3.出口问题。

出口问题,它一定程度上牵涉了我国制造业。我们的制造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制造业,没有掌握专利和技术,在人民币升值与生产成本提高的压力下我们并没有权利提高销售价格。现在全球经济危机一来,我国制造业的出口量必定是锐减,我国制造业受到巨大打击。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制造业出现了问题,我国经济是无法实现平稳发展的,我国的经济结构也一定会出现问题。综合上述,由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极大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相互影响,导致我国经济无法实现平稳发展。所以,下面就对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进行探索和思考,积极的尝试解决,以此来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稳定国内发展。

三、世界经济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应对策略

1.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以恢复我国经济元气。

恶化的投资环境使大家都把钱紧紧握在手里,不敢拿出来投资了。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我国经济恢复元气的。因此,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应积极开辟其他的国际潜力市场,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比如,广东就已经提出在粤澳港的区域基础上加强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为我们的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出口渠道。此外,政府直接出手扶持制造业,鼓励制造业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措施。

2.实现有力、公平的金融监管,使我国经济走向正常发展轨道。

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放松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导致大量的住房抵押债券在全世界泛滥。金融衍生品的使用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旦离开严格的监管,各种违规现象就会发生,违规的操作一定会打破市场的平衡。所以,强化金融监管十分重要。我们要杜绝一切非法资金流动污染市场,合理引导资源流向有需要的企业,这样我国经济才能正常发展。此外,也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金融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的公平、公正,有序竞争,并实现经济、人口、环境间的和谐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和可持续力。

3.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提高国民消费水平。

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是极为关键的。我们应建立一个包括政府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慈善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加大这些方面的投入,减少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这对于提高我们百姓的消费水平,刺激大众的消费欲望是具有深远的意义的。消费水平提高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能大大缓解,出口阻碍对我们制造业的打击也减轻了,我们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就会更加畅通、更加合理。另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帮助我国逐步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还要提升产业结构。尤其是面对现在的状况,提升产业结构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这项策略主要针对我国的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保护好我们的专利,掌握定价权,以使我们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更加主动有利的位置。

第3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范文

1.有效需求理论的定义

有效需求是指一种社会总需求,这种社会总需求是预期可以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就是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理论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并决定社会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大小。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就业(即产出水平)取决于总计划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居民的消费支出和厂商、企业的投资支出。

2.有效需求理论的渊源及发展

有效需求的概念早在19世纪20年代又被提出,这一概念是在马尔萨斯同萨伊和李嘉图的争论中诞生,萨伊和李嘉图属于供给学派支持者,他们认为处于支配地位的是供给理论,导致有效需求理论一直无人谈及。182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文章中指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所以产生经济危机是有可能的。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又让人们意识到自由市场理论是有待推敲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导致传统市场自由调控的思想破产,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市场自由调控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国家干预是必要的。要想摆脱这种处境萧条就必须以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国家干预。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3.有效需求理论中的投资需求

根据凯恩斯对西方市场的分析,出现经济危机是因为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调节,其能力较弱,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理论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这两方面的不足又是由不同因素导致,消费者的心理倾向决定了消费需求,利率和利润率的失调导致了投资需求不足。同时凯恩斯近一步认为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是造成投资需求不足的原因,经济循环波动就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在起作用,就比如,如果乐观者预期是乐观的,那么资本的活动必定是活跃的,若是消极悲观的那么经济就出现衰退和崩溃。他指出投资的增加导致生产增加,企业家和资本家的预期获得利润下降,导致利润率就降低,从而资本边际效率降低,资本家对未来信心降低,产出减少,投资需求减少,对产品生产和就业就产生了不利影响;流动偏好规律则是说明投资需求还取决于预期纯利润率,这是资本边际效率扣除利息率之后得到的当资本边际效率大利息率又低的时候,资本家愿意进行投资。

研究消费需求理论中的投资需求,也是因为凯恩斯认为投资需求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在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331)中提到:“资本边际效率的严重下降也趋于对消费倾向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投资需求的不足导致企业减少产品和深沉的投资,导致一部分劳动者退出劳动力市场,就业量降低,就业量降低导致国民收入下降,国民的消费需求就会降低。

4.投资社会化的意义

不能否认投资需求的增加可以带动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就业量增加,但是凯恩斯的理论重点关注于经济萧条时期的市场如何摆脱这种困境,经济萧条时期本身企业、资本家对产品生产信心不足,因此促进投资是不实际的,从而凯恩斯又提出投资社会化这一观点。在经济萧条时期,其资本边际效率很低并且有直达负数的可能,这种大环境下私人不会进行投资,若想促进投资就必须西方资本政府出面,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到:“仅仅依赖银行政策对利率之影响,似乎不足以达到最适度的投资量,故我觉得,要达到充分就业不远的境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综揽。”投资社会化有利于在经济萧条时期促进投资需求的增加,在在政府投资的情况下,拉动西方资本的增加,挽救西方私有企业和资本家。投资社会化的意义就在于将投资与所有制分开可以促进消费的增加同时使长期投资减少,可以通过在企业经营者管理热情丧失的情况下降低失业率提高社会的福利。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投资社会化

1.西方国家投资社会化的形式

凯恩斯针对当时经济危机提出的理论是有一定针对性的,就投资社会化而言,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而产生,因此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短期内有一定帮助的,凯恩斯的“投资社会化”并不是指政府投资干预私人企业生产投资,也不是针对社会福利事业,因为这两种投资社会化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前者政府的干预会带来与私人企业、制造商的竞争,加速产能过剩,后者如果涉及政府干预则会关系到收入分配问题。政府投资不能投向生产事业,因为这样会同资本家直接发生竞争。所以凯恩斯提出的挽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投资社会化”是指政府向那些私人企业不愿意承担、从事的但是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中投资,即公共工程,包括建造公共住房、修建公路等。

2.西方国家投资社会化的可行性

通过投资社会化能够缓解西方经济危机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西方国家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西方经济学要研究和调控的运用的财政政策是依靠资本家私人企业的。例如西方国企的定义是为私人服务的,西方政府的购买转换成为西方国企是为了在经济危机中资本家私人亏损得到缓冲,举个简单的例子,当经济萧条,西方某煤矿企业受到冲击,政府进行投资购买,购买后政府经营,其目的是环节亏损,私有企业一定受剩余价值作用,当经济好转后再卖给私人企业。由此可见,西方政府的投资社会化能够在短期缓解经济萧条,对经济下滑起到缓冲作用,其可行性是由于制度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保护资本家私人利益。

三、投资社会化的简单述评

1.投资社会化的进步性

凯恩斯提出的投资社会化能够解决经济萧条私人企业失去信心后如何通过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即政府干预投资社会化,在科恩斯的分析中肯定了政府在经济调控中是有作用的,应当发挥政府作用,这种方式在短期内能够通过在扩大政府机能的情况下增加有效需求,保证充分就业。这种方式是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的,并且事实证明,科恩斯的需求理论的确解决了当时出现的经济危机。

2.投资社会化的局限性

投资社会化的局限性从制度和长期性两方面分析,是存在局限性的。

首先,凯恩斯提出的投资社会化是只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这是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私有制为主体,政府干预是为了缓解私有企业经济压力,它的普遍适用性有待提高,社会主义国家在面对经济下滑时,由于公有制主体地位,政府投资目的和结果就产生了不同。

第4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范文

关键词:经济危机 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的使用者之间建立相互沟通、全面协调、依法治理、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劳动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本着互惠互利、互谅互让的原则,公平、平等的建立劳动关系,并解决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这是当前经济危机下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 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

西方国家劳动关系发展的经验表明,在社会转型期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紧张冲突表现的比较突出。18世纪产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大量手工业者失业,恶劣的工作条件、原始的剥削方式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急剧恶化,劳资矛盾不断激化。我国正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引发的各种劳动关系纠纷、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和由劳动关系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而在当前,由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劳动关系问题开始爆发,直接挑战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发展。经济危机给企业劳动关系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1 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加

经济危机下因企业倒闭或经营困难而采取的裁员、减薪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威胁企业内部和谐,劳动争议案件不断攀升。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初步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于是裁员、减薪等手段成为企业应对危机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不仅一些中小型企业如此,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采取同样的措施。企业裁员、减薪的措施引发劳动争议,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1.2 劳动争议案件类型多样化

经济危机下,劳动争议案件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争议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过去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在因用人单位除名、辞退而发生的争议,现在主要有违法辞退,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的劳动争议,而其中又以劳动报酬和保险福利案件居多。在劳动报酬的争议中,有关加班工资的争议最多,占到60%左右。

1.3 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缺陷显露无遗

现阶段,伴随着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逐年上升,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暴露出程序繁琐、环节多、消耗时间长,劳动监察不力,从事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严重短缺和专业化水平不高,仲裁与审判之间缺乏合理的衔接等问题,甚至出现强制仲裁和仲裁前置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带来重重困难。

1.4 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和职能密切相关的纠纷越来越凸显

招聘管理中的公平就业、各种歧视(如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来源地歧视、户籍歧视等)、劳动合同不规范;薪酬管理中的工资、加班工资、保险福利等、人力资源离职中相关的培训费、薪酬等之争。

2 经济危机下企业劳动关系问题凸显的原因分析

企业劳动关系存在的许多问题与当前我国社会处在转型期、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过程中法律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更与我国长期低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直接关系。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使得劳动关系的问题一直“潜伏在水下”,但是当经济危机时,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原本就存在的劳动关系矛盾开始“冲出水面”,凸显出来,企业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所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口号上。从2003年开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对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制定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人力资源规划的企业比例仅为12.9%,建立并按照制度执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企业仅占全部企业的9%,建立并执行员工申诉制度及员工合理化建议制度的企业分别占企业总数的五分之一。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在已建立起相应制度的企业中,有近一半的企业不按照公司的规定执行考核制度及员工培训制度。曾湘泉做过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调查后发现90%的企业不知道什么叫工作分析、工作评价。

经济危机发生后,企业的应对方案除了解决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上的问题之外,主要解决的是管理的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很多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感受到由于没有解决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影响,迫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感受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2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更多的是停留在理念上

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盛行。曾湘泉曾撰文指出:“中国人的概念之先进可以与美国人相媲美,美国今天登出的东西,一周后绝对在中国的报纸上能看到。多年来概念是满天飞, 行动是地上爬。”“中国人不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而缺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所以我们掌握着世界非常先进的理念,但是实践操作上却远远落后。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很好的工作分析技术,没有职位说明书,没有基础工具,我国企业的招聘、考核、薪酬、晋升、培训缺乏依据。正是由于实践操作上的薄弱,使得企业在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只能靠裁员来应对,而裁员时不分良莠,不管有用无用,一刀切。这种“冲动式裁员”带来的是经济一旦好转,企业将无才可用。现在经济开始逐渐回暖,很多企业又出现招人难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当前解决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问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执行力变得尤为重要。

第5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范文

习惯了长期高速增长的中国企业,在经历了这次经济危机之后,可能又开始走上快速发展之路,并渐渐忘记前两年的短期阵痛。如果是这样,那真是中国企业的悲哀。

在历史上,经济危机在破坏经济体的同时,常常还会留下一些有益的遗产。从市场营销的视角看,营销实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是经济危机之后的副产品。为促进中国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提高,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该如何寻求营销创新?

经济危机与营销理论创新

现代市场营销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对危机的思考及反应。市场营销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期,当时的美国为了解决农产品的运输问题,逐渐发展起营销这一扩大消费市场的知识体系。之后,由于供给与需求之间产生的巨大矛盾,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使企业不得不前所未有地积极推销产品,这种做法促成了销售策略与部门的发展。到了二战后的50年代,由于战争创伤导致全球经济不景气,无论内需还是国际市场都受到重创,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崭新的现代营销观念。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则推进了国际营销和社会营销的大发展。

今天,我们同样面临着新的营销创新机遇。随着企业的供应能力越来越强,而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期跟进,所以,当代企业需要研究如何寻求更有价值和更为准确的营销机会。

经济危机的本质从宏观层面来讲是有效需求的不足,比如投资需求受到抑制、消费需求出现疲软,以及出口需求严重受阻。从微观层面看则是投资和消费信心的不足,比如,宏观经济不景气影响投资信心,收入预期不稳定影响消费信心。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危机影响的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而不是消费能力,所以,如何在危机之后让消费者重拾信心是取得营销成功的关键。

经济危机正在消退,但也许新的危机还在孕育。经历过经济危机的中国企业应当如何重新寻找新的总体营销机会,如何寻求新的营销突破之道?一言以蔽之,应当把重点放到顾客价值创新和重构价值定位方面。具体途径有三条:一是推进战略创新,谋求市场转换;二是探索模式创新,突破成长极限;三是策划技巧创新,实行精益营销。

顾客价值创新

古语有云:“吹尽黄沙始见金。”沃伦・巴菲特也曾说过:“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在我们看来,中国企业之前获得的收益增长常常只是一种表象,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掩盖了很多企业的战略缺陷。如果企业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其市场营销就必须引入顾客价值创新的观念。

当中国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几乎每一个企业都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企业很少会去思考到底我这个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在哪里?另外,中国市场竞争不充分,常常给不少企业特别是垄断企业不劳而获的机遇,得到了所谓的战略利益。这些企业很可能只是在营销策略上做了一点表面文章,并以此为它的战略收益赋予了社会伦理的光环。中国电信业和航空服务业就是这样的情况。同时,中国消费社会的来临,让任何庸俗的营销战略都可能取得不俗的业绩(如电视直销等),看看脑白金的成功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以上所讲的三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企业对市场、产业机会的看法,从而导致很多企业以为在营销战略上不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能力储备,只要有机会就行。

经历经济危机后,我们的企业最需要关注的一点就是自己能够给予客户什么样的价值。我们认为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企业营销必须坚持顾客价值导向,对这一观点的理解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顾客导向不等于顾客价值导向。很多企业把顾客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但其对顾客关于价值的理解却是有偏差的。比如,自从CDMA被中国电信接手之后,不少顾客明显感觉到的变化就是备受短信骚扰,每天都收到不少于4条的垃圾短信。这种做法貌似从客户需求出发,却没意识到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需要分别对待。对某人有价值的信息,对其他人而言可能就是垃圾。

顾客价值不等于概念价值。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我国不少企业把顾客价值通过概念价值表达出来,而这个概念价值的背后或多或少装的是企业的利益。我们知道蒙牛是概念营销的成功实践者之一,它推出了“草原奶”概念,创造了常温奶销量超过鲜奶的销售神话。不过它也遇到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困境,这就是“OMP事件”。前两年蒙牛号称自行研发了OMP优质牛奶蛋白成长因子,并以此导入了高端牛奶品牌――特仑苏。但一些专家发现,根据蒙牛对OMP成分的描述,这种成长因子可能含有致癌成分。于是,蒙牛辩解说特仑苏中并不含有OMP,而是另外一种从新西兰进口的成分。蒙牛管理层给出的最新说法是,这个的确是管理上出现的漏洞。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企业营销的一个突出问题,即企业常常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通过概念价值把顾客给绑架了。

价值创造不等于价值传递。这就是说企业创造的价值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传递给客户。上海有一位经理人推出了一种“阳光助老服务”,可以在紧急状况下帮助老年人。这一业务通过短信和电话等手段进行运营,顾客每个月交很少一点钱,很方便。但是,到目前为止用户规模根本不够维持运营开支。虽然他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寻求政府的支持,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们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他没有为其服务找到一个合适的价值传递手段,也许整合性、捆绑型的营销方法比较适合这一项目。

价值传递不等于价值感知。这也是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的一些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因为农村消费者对于汽车、电视的品质要求跟城市消费者可能存在不同,所以常常出现企业提供的好产品不受欢迎,而企业认为不太合适的产品反而受追捧的局面。

所以,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企业需要思考怎样做好价值创新的工作,包括价值重塑与价值回归,我们认为其中一个手段就是要解决好所谓弹性营销的问题。在经济危机时代首先被压缩掉的产品价值常常是需求弹性比较大的那部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企业需要研究他们不同的弹性需求,从而给出相应的价值组合,这样才能适应经历经济危机之后的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为此,企业需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的平衡或取舍:是强调质量为本还是营销为本?是追求核心价值还是延伸价值?是注重功能价值还是情感价值?从总体上来看,危机时代,应该多去掉泡沫、弹性的成分,回归到以产品质量为本的核心价值层面,尤其不能以营销手法掩盖质量问题。在后危机时代,企业要考虑多样化营销,注意大众市场与小众市场的区别,即在面对大众市场的时候需要偏向质量为本、核心价值和功能价值,在面对小众市场的时候则更需注重

营销手法、延伸价值和情感价值。

总之,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营销必须坚持精益营销的观点,套用古语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精益营销包含四个方面:一是精准营销,寻求更适当的顾客;二是精耕营销,寻求更深度的顾客互动;三是精心营销,寻求更细致的管理,这是一种强调人性化的营销管理模式;四是精益营销,寻求更卓越的效率。

营销实践创新

我们认为,营销创新可以分为营销战略创新(Strategic innovation)、营销模式创新(Schemainnovation)和营销技巧创新(Skill innovation)三种途径(统称为“3s创新”),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的营销正需要从这三个方面的创新着手。

营销战略创新

在我们看来,营销战略创新是指发现市场价值缺口,并通过创造和传递价值以弥补这一缺口的创意及其行动。

在经历过这次经济危机之后,我国企业应当尝试发现市场价值缺口的重要方向:一是在逆境中寻求机会,重点是分析和挖掘市场潜在的刚性需求。即使在最为困难的危机时刻,市场也存在相当大的刚性需求,比如对基本消费品、工业品的质量需求,这是企业营销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为此,企业应当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组合,从满足顾客的次级需求过渡为满足顾客的初级需求。另外,由于市场的有效需求总是不平衡的,因此会出现危机中孕育机会的可能。比如,休闲娱乐产业常常在经济低迷时出现反周期的增长现象。例如,美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麦当劳餐厅的数量应声激增,服务业指数也随之提升。

二是要学会通过价值链的重组创造价值增长机会。经济危机常常带来价值链的重组或变化,因此,通过产业链纵向上下游的移动可以开发企业新的业务战略或竞争优势。比如,宝钢、中铝在经济危机时期的后向一体化战略表明了这一机会的存在。另外,经济危机也告诉中国企业,当前我国出口导向型产业的升级也迫在眉睫。如何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通过制造业向服务转型来实现价值提升,是这些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战略路径。

营销模式创新

当前,市场营销学界已经形成了对未来营销逻辑走势的总体判断,那就是传统的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逻辑日渐式微,而现代的以服务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日益兴盛;以有形资产、价值嵌入为方式的交换将被以无形资产、价值互动创造为方式的新型交换所替代。总的来说一句话:产品营销的时代即将过去,服务营销的时代已经到来。

具体来看,到底如何实现营销模式的创新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要反思关于顾客价值主张的定位。其次,要寻求盈利模式的创新,包括价值转型。比如,用服务替代产品,变一次易为多次、分期的付款,或通过价值分拆、价值再造来提升原有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等。再次,要对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比如,在经济危机之后,上海东方商厦经过分析毅然决定由传统零售转向关系零售,主要依赖会员制等顾客忠诚计划带动营销业绩的增长,取得了很大成效。为什么?因为传统零售很难保证顾客的持续光顾。于是,东方商厦根据自身业务结构的特征,即50%以上的收益来自于固定的几千个人的现状,成立了大客户管理部门,并持续开发专门针对大客户的营销活动。这种有针对性的营销模式可以减少营销成本以让利消费者,提高产品价值,最重要的是可以提升顾客的忠诚度。

营销技巧的创新

关于营销技巧的创新,我们向大家推荐奎尔奇和约兹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衰退时期的营销之变》一文。该文洞察了经济危机导致的衰退心理,并指出与家庭有关的营销理念是今天最值得推崇的,因为当下人们所需要的正是家庭所给予的温馨和安全感。文章指出要管理企业的营销投资,准则是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可以节约的钱则一定要捂紧钱袋。其中,该花的钱就是与营销直接相关的部分以及必要的广告投入。在奎尔奇看来,广告费用是绝对不能省的,因为它是连接产品与客户的重要纽带。他们指出了经济衰退时期可以采用的三大营销策略,即精简产品组合、改进产品定价以及加强信任,其中加强信任是客户关系的核心。

我们认为,营销技巧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产品、市场、品牌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常常遇到的问题是产品与服务不能两全齐美的矛盾。究竟是卖“阳春面”还是“盖浇面”,是追求经济型还是奢华型,是鼓励客户DIY还是提供集成化方案?也许经济危机之后,企业就需要给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价值组合,这是营销技巧创新的总体方向。

关于市场创新,中远置业(博鳌)公司的实践很有启示价值。该公司经营的酒店本来主要是依靠如“博鳌论坛”等会议来生存与发展的,是典型的B2B营销模式。但在经济危机时期,很多公司都尽力压缩会议开支,把普通会议改成电话会议、网络会议等。同时,也恰恰因为经济危机,很多顾客赋闲在家,需要通过旅游舒缓心情。因此,中远置业公司及时决定从B2B的市场转向B2C市场,并积极与旅行社联系,实现市场转化,尽力减少经济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收益的稳定增长。

第6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范文

 

迄今为止,起源于2008年华尔街的全球经济危机,已经延续了八年时间,虽然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宣称危机的起源地—美国经济已经明确复苏。但是,依照的政治经济学来看,这种复苏是有条件的或者有限度的。因为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所先天决定的,一旦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历史地发展到一定状态必然会爆发,如果出现复苏,那也是对外转嫁或者对内拖延的结果,本文就试图从资本主义的基本运行原理来解释这次经济危机复苏的原因。

 

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身处的时代是一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得到无限制发展的年代。在商品经济中,由于商品交易成为经济活动中主宰一切的事务与现象,于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①。亦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种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马克思认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商品就是交易中的产品,而要决定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公平合理,令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交换,则取决于商品的内在价值。商品的内在价值究竟如何规定,就是马克思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基点。

 

首先,马克思将商品的经济学性质划分为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层面。如果产品不进入贸易流通,则只有具体的使用价值,这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一旦进入流通,则需要抽象的交换价值来决定其交换的性质,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就产生了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涉及的是产品的具体物质属性,而经济学所关注的则是抽象的价值,亦即商品的内在属性。在马克思来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得到等价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拥有可以被通约的内在属性。这种不同商品的内在属性,就被马克思抽象为统一的商品的价值。一旦经济学只考虑价值,而舍弃具体的不同的使用价值,那么商品之间就取消了质的差异,而保留了量的差别,这就是马克思对商品的二重性所做出的分析。②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要规定商品的价值。依照以上分析,商品的价值是把具体使用价值抽象掉的产物,它必须满足不同商品之间可以通约的要求,马克思就遵循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观念,将价值抽象地规定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③,这就从商品的抽象发展到了劳动的抽象,具体的使用价值则来源于创造不同产品的具体劳动。从此,人类的劳动也被划分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体现的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则体现的是劳动的社会属性,这就是马克思对劳动的二重性所做出的分析④。

 

马克思为何选择了劳动价值论而非效用价值论,或者干脆像均衡价格理论那样忽视价值这个经济学概念,作为自己政治经济学大厦的出发点呢?原因在于马克思所接受的学术思想传统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大相径庭。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基本源自于经验主义的立场,忽视其背后的抽象本质。而马克思的学术思想来自于德国古典哲学,重视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规定。按照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观点,世界历史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社会这一舞台上,历史地向前发展的过程。沟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则是“实践”这一纽带,历史在实践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主体和客体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改造与发展,世界历史就这样地被创造出来。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⑤。既然如此,那么劳动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创造出具体各种各样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更是形成为决定商品内在抽象价值的抽象劳动。通过马克思的抽象法,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将商品的价值定义为抽象劳动,其实就超越了西方经济学满足于对交易行为的表象分析,而深入到了对商品交易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商品交换,体现着抽象劳动之间的交换和占有,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对世界的占有关系。⑥

 

对货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既然商品交易的成立,需要交易双方明确不同商品的内在价值,并就交换价值量达成一致。那么,这种没有质的差异,只有量的大小区分的交换价值,就需要产生一种市场上的中介来行使其交换职能。最初的人类商品交换是以物易物,交换价值的中介尚未介入商品交换之中。物易物在实际运行中受到很多具体条件的制约,很有可能某次具体的交易因为不能满易双方的使用价值而无法成交,所以它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日益需要一种一般等价物来充当商品交易的中介,货币就应运而生了。货币是一种具有特殊商品属性的一般等价物,它既含有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也含有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所以它在商品交易之中,恰好满足了商品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的统一这个经济要求。正是因为货币的出现,商品经济告别了以物易物(W- W`)的阶段,商品交换被转换为商品—货币—商品(W-G-W`)的过程⑦,此时的货币仅仅是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此时的商品经济依然是简单商品经济,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商品本身。

 

本来,商品交换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不同的使用价值,货币的使用仅仅是为了合理度量不同性质的使用价值。但是,随着货币的出现,它自身具有易于贮藏和便于携带的特性,致使这种特殊的商品给商品经济带来了新的可能—商品交易可以实现买与卖的时空分离,于是货币的贮藏功能逐渐取代流通功能而被交易者所重视。对于货币的贮藏功能而言,它是货币退出流通、以社会财富的形态被贮藏起来的职能。货币所有者之所以要将货币从现实的商品交易过程中抽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储备对未来商品的购买力,之所以要储备未来的购买力,则是因为货币持有者源于对未来消费欲望与购买力的不确定,而货币对买卖时空分离的这一功能恰好实现了货币持有者的上述愿望。所以时空分离之后的商品交易行为就从W-G-W`分裂为W-G和G-W`,这就造成了一种新的可能,商品交换的目的不再是使用价值的交换。商品的交换可以利用货币的贮藏功能而安排未来的消费,以实现未来货币购买力的最大化。这种新的商品交易模式,正是由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所造就的商人阶层所发明,在商人的眼中,商品交易应该是G-W-G`,即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在另外一个时空,高于其购买价格销售,获取盈利,实现资本的增值。从此,商业活动有了自己主动的目的—资本积累,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再生产。

 

正是因为商人发明了资本积累,经济活动的目的就从满足消费变为追求货币增值,交换的最终目的不再是使用价值,而是抽象的价值,货币则是具体商品的抽象通约物。所以贮藏货币的意义就在于占有抽象劳动,只不过占有自己所创造的抽象劳动的公式是W-G,而商人阶层通过交换等手段占有他人所创造的抽象劳动的公式是 G-W-G`,资本积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就是为了更多地占有他人的劳动,以实现对这个世界的权力控制和无偿占有,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和终极目的之所在。

 

但是,要实现资本积累的持续进行,资产阶级就要保证G-W-G`这个循环链条不能中断,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需要的是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者缺一不可,如此循环才能不中断。资本本身也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其他要素的配合,才能完成其自身的积累,所以资本内部就隐藏着自身的局限性,资本的积累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保证其进行下去,而这种外部环境恰恰遭到了不受阻碍的资本积累破坏。正是因为不受限制的资本积累,就导致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贫富分化。货币愈加集中在资产阶级手中,用于对未来的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市场上的商品则由于缺乏用于消费的货币而滞销,最终造成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从而诞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产阶级为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采取的几种方法

 

资产阶级应对经济危机的选择即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寻找到其他新的方法,来缓和或者对外转嫁国内的矛盾。对外转嫁矛盾主要是通过发动对外战争和建立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剥削海外市场来实现的,具体操作方法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主要关注的则是资本主义若干主要经济体所采取的种种内部经济调控手段,这些调控措施其目的就在于恢复受到经济危机损坏的资本积累循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象是流动性不足,但其实质并不是货币的稀缺,而是此时货币的贮藏功能超越了其流通功能,从而导致货币沉淀在资本所有者手中。对于资本家而言,给其制造新的消费欲望,并不会使其大规模释放其流动性,欲使资本家所贮藏的货币投入到资本积累循环之中,资产阶级主要使用了如下几种手段:

 

第一种方法,叫做高税收高福利。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在二次分配领域,对货币贮藏的领域征收高税负,并通过高福利的方式投入到低收入人群手中,给社会创造资本主义初次分配所无力创造的有效需求和消费能力。这种方法就是英国《贝弗里奇报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开创的福利国家模式,其思路是用最直接的外来力量来抹平货币分配的不均,强行使货币从贮藏状态转为流通状态,重新激活资本积累循环。但是,这种方法导致了资本家对国家征税的抵抗—资本家逐步将自己的企业从高福利地区转移到低劳动力成本的低福利地区,毕竟资本是可以做到跨国境流动的,同时这也大大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第二种方法,叫做借贷消费。经济危机的核心问题是整个社会具备购买意愿的购买力(一部分在资本家手里,不具备购买意愿,或只具备特定领域的购买意愿,以下“购买力”均为“具备购买意愿的购买力”),低于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总价格。那么为了把这两者能够实现对等,一种方法就是让消费者能够消费他们所没有的钱,或是国家向资本家借钱替资本家消费,也就是向未来借钱花。由于通货膨胀的关系,未来的钱会比现在的钱更不“值钱”,因此这个钱的差价就可以弥补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价。欧美各国的信用卡透支消费就是这种方法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透支劳动者未来的劳动收入来消化当今过剩的产品,以实现资本家所拥有的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但是这种方法是有极限的,它会导致层层累积的债务,甚至造成借新债还旧债,最终形成债务危机。

 

第三种方法,叫做滚动投资。滚动投资也就是让资本家把积累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弥补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价。只要资本家总是把货币投入到投资领域而非贮藏,就不会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一种根本性解决方案。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持就是要靠投资—收益的循环,而非一次性的消费。然而资本家的个体投资也是很困难的,为了给剩余资本提供投资渠道,现代金融体系就应运而生了。现代金融体系能广泛寻找可以投资的项目,把资本家所拥有的闲置贮藏货币用各种方式快速地投资出去,投资获得的收益也可以迅速再投出去,形成滚动投资。货币一直在流通之中,就不存在购买力与总价格之间的差距了。各种票据交易和风险投资都是在这种资本投资的压力下出现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由于对经济危机的恐惧而使得这些模式出现,它们只不过是资本寻求自我增值的本能和规避经济危机的方向恰好一致罢了。

 

但是,对于任何投资而言,既有回报也有风险,任何投资都有失败的可能。一旦投资失败,就造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危机,最典型的例证就是始于 2008年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造成了目前仍未走出萧条的全球经济衰退。欲使投资规避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投资新的科学技术,利用新的生产力开辟经济体内新的增长点,全球资本主义在这两百余年来的快速增长,也是伴随着三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但是目前能否开发出新的生产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不是资产阶级所能一厢情愿的事情。

 

第四种方法,叫做货币宽松。货币宽松的执行方式包括降低存贷款利率、银行准备金率和量化宽松等政策,其着眼点不是资本家因为投资前景不明而贮藏的货币,而是给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以解决具体劳动向抽象劳动转化困难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所带来的新的货币流通性,在信用货币手段,最有可能导致的是通货膨胀,因为它稀释了原先货币的购买力,所以亦有明显的副作用。

 

小结与展望

 

随着互联网逐步渗透入人类的经济生活和现代交通技术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空间与时间间隔变得愈发不那么重要,全球一体化越来越接近现实。在这种生产力大背景之下,经济全球化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的跨国流动使得全球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力都能够被统一配置,虽然从表面上看,资本可以操控的资源更多了,但是反过来也意味着资本距离其所能扩张的终极边界也越来越近。一旦有朝一日,全球资本的扩张不受限制,从而囊括了全球的各种生产要素,也就表明未来的资本不再有向外扩张的可能了,此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将成为一个唯一的体系。既然是资本主义体系,这个最后的、唯一的经济体内所积累的矛盾也必然是马克思所描述的资本主义与生俱来,根本无法去除的资本主义总危机。这种矛盾一旦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就再也没有向外辗转腾挪转移矛盾的空间了;而对内,无论借债还是扩大投资,都寄希望于未来不可期的劳动收入来调动当前的资本积累循环,但是未来却是一个未知数。总之,在空间和时间的尽头,资本主义经济迎接的必然是资本积累循环的中断与自身矛盾的不可解决。正如凯恩斯所言—“在长期中,我们都会死去”⑧。

第7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范文

在众多可能出现危机的领域中,金融业首当其冲。金融行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部门。没有一个较健康的金融机制,任何一个经济不可能持续、深入地发展。同时, 金融业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各种矛盾的交汇点。不健全的银行系统或者是危机的始作俑者,或者是危机迅速扩大、蔓延的最基本原因。金融危机对经济与社会的冲击是很大的。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转型的成本通过国有企业的亏损、破产、逃账等形式在会计账面上基本是沉淀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上。这使得我国金融业十分脆弱。

因此,预防以及化解金融危机就成为政府与社会在危机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金融危机很难避免,就如台风,地震总会到来一样,建立一套危机的应急处理机制,因此控制危机的范围并加以解决,就应是政策制定者的当务之急。

然而,是由少数人、由一些政府部门关起门来搞一个应急处理机制,还是动员社会多方的力量,建立一个开放式的、能吸纳社会各种资源的机制呢?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迫在眉睫的实践问题。各国经验与我国反SARS的实践表明,后者显然优于前者。

要建立开放式的反危机机制,首先要有开放的心态。金融危机涉及到千家万户。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会十分关心危机的出现与发展,也会积极参与预防和化解危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应起主导作用,但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包括学术界、非政府组织、舆论界、企业、社会公众以及利用国际资源的参与。不仅在危机出现后要有公众参与,在防危机的机制设计,危机预警中都应该有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监督。

要建立开放式地的反危机机制,就要增加透明度。我国金融问题由来已久,但问题到底有多严重,人们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较准确的概念。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一些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已经公布,但人们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与经营状况还不十分了解,对其它重要部门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租赁等等的情况也不很清楚。人们对自己资产的状况应该有知情权。也只有当大家一起来监督金融企业,用手、用脚投票,才能造成市场的压力,减少金融败德行为,从根本上降低金融危机的压力。

开放式的反危机机制还应与国际接轨,尽可能地以国际标准来衡量、约束和管理金融企业,而不能借口国情,网开多面。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国际经济危机的出现也日趋频繁。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不断扩大开放,会进一步地融入国际社会。如果对金融业的管理没有一个高标准,将承受不了外部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特别是国际经济动荡的冲击。国外经济危机就可能演变成国内经济与金融危机。

第8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 国民经济 协调发展

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来,由于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GDP的增长速度也不断加快,一直位居世界前茅,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既能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生产资料,也可以加大企业的生产需求,还可以从另一方面提升社会整体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求,本文就对房地产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及相互协调发展做一下研究。

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概况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爆发后对全球经济产生了空前的巨大的危机,寻其根源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的房地产破裂所导致的,经济链条的连锁反应就造成了这场世界震惊的经济危机,各个环节的共同反应最终导致了这场经济危机的发生但是如果没有房地产破裂的这个导火索这场经济危机应该是可以避免的,为了不让此种情况在我国发生,对于房地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影响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房地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在当今社会成为人力资源的不断再生和人力资本得到不断提升的一个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保障。住房的发展也就是房地产业的发展所牵扯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其产业的跨度非常大,所参与的经济活动也涉及各个方面,以此当之无愧的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他各个行业也都依靠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发展。首先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型产业,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其他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其次由于房地产业的发展周期比较长,其他行业对他的发展的依赖性也就比较强了。

二、房地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GDP增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退出了一系列的促进房地产发展的新措施,其中银行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推出就促使房地产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轨道,造成现在房价那么高而且一直处于只增不减的增长态势,是因为房价对于GDP的增长效益有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就地方而言,房地产业的收入是GDP增长与否的关键因素,GDP高了,地方的财政税收也就随之而来的增长上去了。

(二)房地产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以往福利分房制度的实行,居民在购房的消费所占的比重很低,房地产业的消费得不到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缓慢,人们在住房的选择上也受到了限制,所以使得消费结构不合理;政策调整之后,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住房进行购买,促使消费的结构合理化,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就业需求

房地产业的开发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作为房地产业基础的建筑业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给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由于其具有带动性强,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大的关联度等特点,房地产业的发展必定会带动许多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增长做出巨大的贡献。

(四)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为与之关联的行业很多,受房地产行业带动的各行业范围也很广,包括通讯、服务、金融、建筑等各个行业;而后还与木材、机电、水泥以及一些重金属工业相联系,特别是那些与房地产业有直接联系的原料供给行业,更是依赖于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求得生存。

三、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随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人们收入却没有与之相同幅度的进行增长,所以造成了大部分的居民对住房的购买力达不到,而房地产业的过度投资也引发了消费品的过剩而造成通货膨胀。国民经济与房地产的内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房地产与国民经济的作用是相互的,或者是制约也有可能是推动,或者两种可能性同时存在。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发展既要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也会受到它的推动,这些作用都是相互的,房地产的投资优化了经济结构,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出现投资过度的话同样也会引起经济泡沫化的不良现象的发生。

四、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的房价增长速度过快

任何企业都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来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房地产业也不例外,房价的上涨就会刺激房地产行业加大投资,房价继续上涨,房地产行业又会加大投资力度,这样循环下去,房价还会一直不断的涨下去,但这必须都在老百姓的接受范围之内,这样的循环才会有正的结果,如果房价已经到了人们无法接受的最高值时,房地产商的投资力度也会减小,防止恶性循环的发生。

(二)房地产行业波动对银行信贷业存在的威胁

房地产业的发展刺激了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这就使银行信贷业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了,房地产业发展过快加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定房价,减小银行的风险。

五、结束语

房地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促进GDP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扩大就业需求等许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的寻求办法解决,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园.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关系探析[J].市场观察,2010

第9篇: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范文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可以预期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企业人力资源将面临着很大的成本压力和管理挑战。员工离职管理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当下企业员工往往选择留守以最大限度地躲避离职风险,“不辞职、不跳槽、不改行、不创业”在雇员中广为流传。在希望通过裁员或降薪来解决资金问题的企业里,人力资源管理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劳资纠纷的处理工作。在采取冻结加薪的企业里,部分核心员工可能因为不加薪而辞职,这样的企业将面临着关键人才流失的风险。《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出台,抬高了企业辞退员工成本的事实,能否助经济形势给企业和员工带来的压力不断推动组织依照法律处理裁员和离职问题将成为他们的重大考验。此外,劳动力市场上劳务人员增加,买方市场将再次出现,招聘一线员工不会像以往那么难找,才市价格也将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劳动者对工作的过分渴望,甄别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员工也将更加困难。

一直以来,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就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事实上,有人曾经一度质疑是否应该在公司里撤销人力资源部”。在经济增长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尚处于这样一种境地,那么在经济危机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处境将更加尴尬。

危机中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和定位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面对今天的经济形势和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调整,人力资源部门又该如何定位和如何行动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改变自身尴尬的地位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善于把握机遇,顺应目前的经济形势,寻找经营、管理上的突破口,变挑战为机遇,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科学发展。面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工作的质疑,戴夫 ・乌尔里克(2005)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四个角色:战略执行伙伴、变革推动者、行政专家、员工后盾。

1.战略伙伴

在经济危机时期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积极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调整,并协助公司实现制定的战略目标。在公司战略调整的基础上,人力资源部门要引导大家积极思考:组织机构与战略执行是否相一致,组织员工能否对战略执行提供足够的支持,企业文化是否与战略相适应,信息沟通是否满足战略执行的需要,企业现有的控制与激励制度是否与战略执行相一致,然后制定基于公司战略的人力资源战略以解决以上影响战略执行的问题,确保人力资源战略与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发挥战略管理职能,帮助公司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

2.企业变革的推动者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借变革,优化组织结构、削减管理层级,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管理体系,引入新的组织管理办法及变革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向高效组织转变。

3.人力资源专家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熟练掌握各项劳动法规和专用性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为企业裁员、降薪、核心员工留用计划、冻结薪金计划、员工培训计划、危机时期企业人才库建设等提供备选方案,为企业设计有效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解决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确保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的日常工作顺利进行。面向员工提供客户至上的服务,实施人力资源流程服务管理。

4.员工的后盾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所面临的问题,为员工及时提供支持,对员工的状况保持高度的敏感和积极的回应,特别是要加强员工情绪管理,减轻员工对经济危机的恐惧。人力资源部还要充当员工的代言人――在管理层面前他们必须代表员工利益,在与管理层讨论中他们必须替员工说话,保证企业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实施裁员计划或用工方案,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要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如帮助离职员工做好职业规划设计,做好下岗员工的心理辅导,积极帮助他们实施再就业计划等。

经济危机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企业的人力资源策略是和企业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具体化,因此,企业采取什么样的人力资源策略,不仅与外部的经济状况、市场环境、行业状况紧密联系,也同经济危机时期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特别是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相关。

1.过冬――收缩性企业人力资源策略

阿里巴巴老总马云在《给阿里巴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中说:一个伟大的公司绝不是因为能抓住多少次机会,而是因为能抗过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而很多优秀企业的发展历程也表明,经济衰退时期也是企业优化管理和提升队伍的好机会。面对经济衰退和市场紧缩,受到市场影响较大的企业首先应该采取收缩性人力资源政策,实施如推动企业内部组织变革,优化组织结构、缩短管理半径,增强员工竞争意识,加大考核力度,强化优胜劣汰,调整用工模式,冻结工资增长或减薪,冻结或裁减人员外部招募计划甚至裁员等措施,提高组织效率,压缩人力资源成本,确保企业过冬。

企业实行收缩性人力资源政策要加强同员工的沟通,人力资源部门要充当企业政策的宣传员,让员工了解企业的处境和理解企业的决定,号召员工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发挥聪明才智,与企业一起同舟共济。企业在被迫采取降薪或裁员措施时,人力资源部门要充当员工的后盾,号召高层管理者首先作好表率,劝说高层领导削减报酬和公务费用。在企业危难时期,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高层管理者要向员工积极描绘企业的未来,为企业建立愿景。虽然对讲求经济利益的员工来说,画饼不能充饥,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向员工描述企业愿景不仅能适度缓解饥饿,更能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

2.备春――发展性企业人力资源策略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未来取决于企业人才保存状况。安德鲁 ・卡内基在强调员工的重要性时曾说:“带走我的员工,把我的工厂留下,不久后工厂就会长满杂草;拿走我的工厂,把我的员工留下,不久后我们还会有个更好的工厂。 ”经济总是周期性变化,发展的进程难以阻挡。企业在寒冬中不仅要能够战胜寒冷和饥饿,还要为即将到来的春天积极储备力量。虽然经济低迷时期,员工在职业转换上持保守态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没有人才流失的风险。因为在这个冬天,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已经把这次经济危机视为延揽人才的大好机会,而在人才市场上向其他企业的高端人才频抛橄榄枝。在很多企业内部,员工士气低落,企业资源紧张,这些因素也促使他们的核心人才开始寻找新机会。当前,人力资源部门在人才保留上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而留住企业核心员工、加强企业人才建设显得愈加重要。人事决策国际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调查的企业领导中有 90%以上认为“经济困难时期留住重要员工比经济繁荣时期更加重要”。那么,在企业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不能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水和福利的情况下,如何才能留住人才呢?促进员工发展被认为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在经济危机时期,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多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参与企业管理的机会,为员工开展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创建一个公平的、富有竞争力和活力的工作环境。这些都将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业务繁忙,很多企业的培训虽然投入较大却收效甚微。当前,企业应该抓住业务淡季,通过岗位轮换、半脱产学习、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这既提高了员工工作能力,也为企业储备了人才,还实现了员工的自我发展,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此外,还应该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和企业战略,抓住机遇延揽人才,做好企业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