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1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 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政治学文化现象、经济学文化现象、历史学文化现象、哲学文化现象、文学文化现象、法学文化现象等;素养,主要是指由人的“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共同组成的基本素质。宋代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程颐在《伊川易传》中曾说:“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由此可知,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科学现象、文化现象以人为对象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和能力,即人的内在精神和品质。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两方面,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对象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其本质内容是对人类发展和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和理解,主要包括一个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等。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的内在价值,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所表现出的各种文化科学现象,同时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提升学生的幸福感知能力。

二、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因此,初中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明确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即初中语文教学应该通过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学习热情、爱的能力和基本审美情趣等;其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素养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应该得到所有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显著提升人类生存的幸福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健康向上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可以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向上的学习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知足的生活态度、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等。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人文素养教育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促进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素质教育的本质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生理、心理上并不完全成熟,此时极易受到外界物质环境的影响,养成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初中时期往往被教育学家看作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过渡期”,此时是学生形成各种人生态度的重要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帮助学生平稳地度过“过渡期”,为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文素养水平,人文素养的缺失会严重阻碍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人文素养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相结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二,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环境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看待生活中各种诱惑,促进健康社会氛围的形成,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其三,道德水平的缺失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观,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五、 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应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进行过较大的革新,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学意识相对较弱。初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相对较弱是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浪潮下,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意识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首要培养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应该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教师在学习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把握机会,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知识素养和情感素养,深刻理解人文素养的深刻内涵,积极掌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文学习氛围,将教学内容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给学生进行详细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人文素养教学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教育部和广大教育学专家都深刻认识到了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献很多,但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法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创新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致力于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改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策略。首先,应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历史文学作品。历史文学作品往往融入了作者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和生活态度,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感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历史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最后,在写作练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写作是学生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情感态度的过程,教师在写作训练中可以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深度的写作话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应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认真批改,聆听学生的心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 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内容是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培养策略。首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分辨出生活中的各种善恶美丑现象;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人文话题,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教育氛围,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后,应该增加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和教师应该组织各种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2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语文 讨论 思维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43-01

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如何,这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单纯的从考试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要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很难的。在总体课程进程上,逐步了解课程对学生外在人格的影响度如何,逐步解析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锻炼,同时配合各教育界的优秀资源,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能力,破解学习难题是初中语文学习和教学中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1 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

目前,对于初中语文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在打基础方面多下功夫。在听说读写全方面进行有效的学习。初中语文的难以程度因各种教材的不同的略有不同,总体来看,是本着降低学生负担,加强学生技能的掌握。语文技能的掌握,一方面,处于对高考制度的考虑,学生在初中学业完成后进入高中,一般来讲是需要进行高考,来完成其人生的主要学业过程,也是中国目前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

不过,基于对未来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的总体方向,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在探讨学生掌握基本语文技能基础上,拓展学生未来的择业和交际以及社会应对能力的培养方向。基于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语言组织能力上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中的交际能力的拓展,对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有着基础性教育的作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逐步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对于学生的基础性思维的把握,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性格分类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试点性的教学试验。完全自主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我培养的目标,不过这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还比较遥远。脱离基本教学实际的空洞的教学方法更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同时不利于教师的总体把握,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过高,会导致基本教学质量的难以把握。

在专门提倡素质教育的更多的学校,要求学生和教师同时进步,这对于教师的能力的考验是极其大的,单纯的为了提高教学中的多种元素,而忽视教育本身的责任,是背离教育的做法,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

2 课堂教学的实际掌控

课堂秩序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指硬件上的教学秩序,尤其指的是课堂上的学生的总体面貌,涵盖了纪律因素、活跃程度、笔记记录等。而软件上的教学主要指教师在应用硬件的基础上,对于本次课程的具体把握尺度,对于学生的总体引导如何,对于课堂的随时变化的应变的处理能力等。涵盖了对基本知识点的讲解,对于学生提问的有效解答,对于课堂讨论的有效控制等。

针对学生从小学过渡到初中的特点,需要在语言结构和语文思维上进行有效的学习,加强对生字的继续学习,加强对古诗文的学习,加强对文言文的掌握,加强对名篇的学习,加强对基本语法结构、文字特点、常用成语、俗语、谚语以及寓言的基本学习。这些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断学习,包括不断复习来掌握。教师在这些内容的讲解上,要切合实际,根据课堂的实际掌握程度进行分步骤、分批次的讲解。完善课堂教学秩序,加强对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同时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学习进度难以跟进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引导,如引导的效果不理想,则需要向教学研究小组申请提供教学指导。

根据学校教学制度和教学秩序的总体安排,教师在具体课程上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灵活度,排除了对于重点课程的基本讲解的思路以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多模块的教学试验,试探性的引进多种教学元素,包括对多媒体的熟练使用。参照目前学生对科技的极大兴趣,很多学生在科技产品的使用上超过了教师的使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多媒体的教学进行提前的熟悉,对于不熟悉的媒体操作,不能在课堂上轻易使用。需要在教研组的统一指导或者讨论组开展情况下,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具体实践,包括计算机的使用,在课堂上播放幻灯,对课堂组件的使用等。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以加强对课堂的多元素的教学控制。

3 课堂教学的讨论

初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阶段,是学生思维形成的主要时期。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学生在思维上的跳跃和组合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完善教学任务,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并能从中感受语文带来的学习成就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课题。组织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初中生的语言的形成还没有完全定型,对于可塑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不断丰富对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是非常有好处的。对于开放的经济建设中的国家来说,需要更多的全面型的人才,语文教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对语言的控制上,一方面、语文学习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母语的基本单元的学习,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能够丰富学生的基本思维;另一方面、将母语的学习从生活中的口语化逐渐上升到书面语与口语相结合的程度上来说,这是初中语文所具备的一大功能。即完善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对于学生处理社交语言起到较大的启蒙作用。加强对讨论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是语文教学一大特色,讨论话题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极大的活跃。

参考文献

[1] 刘艳.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第3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①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②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①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②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③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第4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现状;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语文阅读教学方向出现了偏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些教师在没有深刻地理解教学改革的深刻含义的情况下,为了显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性,出现了偏离语文阅读教学的现象。例如,一些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脱离语文阅读文本,讲述令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会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在语文阅读教学开始重视了人物的丰富形象和内容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对基本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知识的教学。

2.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偏离

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我国初中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认识一般都非常模糊,理解也非常宽泛,而且大部分都是流于形式。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重视对语文知识进行讲解,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利用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一定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够主动地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只有明确了新课标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师才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对策

1.发挥学生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水平的提高。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才能够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思和意义,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对于其他学科也有促进的意义,可以加深对其他科目的理解和掌握。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的指导,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因此,在初中阶段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观念、方式和内容的改革创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阅读兴趣对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不断地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教学和学习,让学生逐渐地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个人特点的课外书,使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逐步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慢慢地喜欢上阅读。

2.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来说也是如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阅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语感即语言感知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考力,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与文本进行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增强学生的语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较快地领悟到全文的中心思想。如《背影》讲述了二十几年前父亲给“我”送别的情景,在让学生诵读课文之前,可提出为何作者用《背影》来做文章题目,而不是《父亲》《送别》之类更为直接的题目,使学生带着问题诵读,在大声阅读的过程中更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用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提高的,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重视在平时生活中的积累,担当好“引路人”的角色,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第5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

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

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师要顺应教学改革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

(1)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2)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

(3)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1)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

(3)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

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1)开发读写活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开展以多读多写为主要目标的读写专题活动,通过设置读写课、制订读写计划、开展读写竞赛、举办读写展览等形式,为学生营造爱读爱写的浓厚氛围,积累丰富的文学底蕴,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2)开发兴趣小组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朗读兴趣小组等,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

第6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开放性及趣味性

随着初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其中鼓励和强调对学生开展快乐教学,其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学习”观念转变作为其教学宗旨,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对语文学习所存在的知识价值以及乐趣充分认识和理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制定时,要把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需求作为其制定的基础内容,在授课形式的制定和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征,对语文教学当中趣味性和互动性进行提升和改变,对学生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也要足够的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以及具体的认知情况,制定适合其发展和学习的课堂氛围和环境。

例如,在对初中课文内容《范进中举》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当中范进不同的遭遇,如果教师只是对其中的单向知识进行讲解的话,很难让学生打起精神听课,因此也就没有办法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果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具体行为举止和语言上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文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以及文章思路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二、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对初中语文“乐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及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一个积极有效的组织者以及课堂效果的实际设计者,并且对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具体感受以及快乐学习氛围的体验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每个学习个体的心理需求进行认真对待,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偏好对教学计划和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从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语文世界并且快乐学习语文。

例如,在对《皇帝的新装》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达到不断增强的目的,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与本文相关的一些视频资料以及图片等进行播放,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将一些与本课相关联的一些内容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边乐边学”的状态中去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不断得到增强。

三、基于时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

从新课改初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强化,教师要对学生所具有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给予强化和爱护,不断满足学生在求知方面的各种需求,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和学习特点对语文教学思维模式进行创新和放宽,并且还要善于将室内的理论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中去发现快乐和感受快乐。语文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内心沟通的重要场所,如果想要使整个课堂氛围充满轻松愉悦以及和谐快乐,教师必须在整个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仅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展现自身的引导活力,还要对教材当中的快乐内容进行演绎,然后将与本课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和辅助内容开展相应的扩展,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当中去感悟和学习更多有价值的快乐学习方法。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情感教育 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情感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情感是人对世界存在着的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感受,它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当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主观需求时,而所谓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与认知教育有所区别的是,它将人的情感摆放在第一位,并通过教育促进人的情感的发展。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但使学生们的情感在语文教育的影响下不断得到升华,还可以有效协调与其它心理机制之间的关系,使人的心理机制达到最佳状态。与其它教育比较而言,情感教育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具有兴趣性、适应性、创造性、审美性这几个特征。

2初中语文教育对情感教育培养的策略

情感教育之所以能够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因为它是一种充分结合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状况的教育,同时它又把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与感情融合到一块,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培养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初中语文教育对情感教育培养:

2.1社会生活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生活如同一本丰富的教材,在语文的教学课堂里面离不了生活这一鲜活的教材。由于生活含了人的思想、言行、品质、灵魂、修养等等,是人类情感的基石和源泉。生活也如语文教材的延伸,我们只有认真去深入生活中,去体会生活,感悟生活,才会从观察到的生活里面真正去了解生活,我们才知道怎么样做人,才能更好把语文这门课程学好。在将生活阅历和社会阅历情感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快地帮助学生去认识这个社会,感悟到人生的门径。比如,现在存在的实际问题,许多的初中学生写不出丰富情感的作文,不是由于他们本身对汉字、词语掌握的不好,究其原因,而是因为学生没有一定程度的生活经验,缺乏对生活的感悟,这时候让他们写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完全不太可能。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可以引导学生去观看报纸、电视、网络媒体,通过这些媒介去关注社会,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生自己写出含有丰富情感的文章,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2.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意识地效激发学生兴趣,是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情感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教育规律早已经揭示了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完全有必要让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真正领会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他们善于学习教材、欣赏教材、运用教材和研究教材。只有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习、欣赏、运用与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清醒的认识比较中发现自我,重塑自我,进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节与环境,尽最大可能地做学生学习的忠实引路人和指导者,真正让学生善于和敢于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去体验和理解初中语文教学。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就会在教师科学合理的引导下,逐渐产生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热爱之情,从而激发起自身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情感与经历,进而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2.3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渗透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渗透情感教育,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地明确问题。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对问题情境进行多途径以及多渠道的创设。例如在讲《无题》这首诗的第一句时,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觉得最难的事情有哪些,再和诗中的“难”去比较,充分体会诗人面对自己所爱的人的离别,因无计可施而感到的困惑、惶恐和惘然的情感体验。

3结语

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为一体的课程。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目标赋予老师和学生的使命不只是要突出工具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展现出这门课程的人文性、情感性。语文教育与其它教育有着极其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它极具思想和内涵的特殊教育,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更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融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最大能量。

参考文献

[1] 孙新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导刊,2012(12).

[2] 胡华标.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才智,2011(19).

第8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也就是消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产生积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更富有人情味,使之成为一门受初中生欢迎的课程。

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故而,加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课程教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满堂灌”的模式,在一些有关初中语文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没有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注重强调了知识接受的范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语文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形式的诞生。在课改中我们推出了许多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因而,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教师不再做现成饭喂学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出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

第9篇: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范文

1.人文性的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首要

在以往的语文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语文课的工具性,政治性,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语文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工具感觉,使初中语文教学缺少了人情味,没了情感,知识就没有了生命,学生就没了对语文艺术魅力的认知,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初中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强调初中语文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鲜活人文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和习惯,使初中语文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

2.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

著名的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语文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入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语文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到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情感生活中去。我们在教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这样摄入情感生活。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满堂灌”的模式,在一些有关初中语文课的调查中,学生反映不喜欢语文课,认为语文没有给他们自由的空间,注重强调了知识接受的范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使初中语文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新课程标准将初中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定位到该课程建构的基础上。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强调主体意识,主人意识等内容。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形式的诞生。在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结果和规律,教师不再做现成饭喂学生,这样的话,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打开了,迸发出智慧的浪花,激荡出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情感上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语文形成的过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的心理情绪去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映,如果教师的情感投入太少,不能打动学生的心,就很难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所以新课程标准在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心理健康方面新增加和突出了以下教学内容:一是选用了有关心理反映的文章,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二是增加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文章;三是选用了学会与父母沟通,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的文章;四是加大了对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的消极作用,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的文章;五是选用了对中学生发展有益的兴趣爱好,提高生活适应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文章;六是选用了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养成谦让、合作和共享等有益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文章;七是有面对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能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