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目的地质量管理范文

旅游目的地质量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目的地质量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目的地质量管理

第1篇:旅游目的地质量管理范文

一、牡丹江市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牡丹江市位于中国东北边疆,黑龙江省东南部,属中纬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促,秋季降温迅速,春季升温快。根据牡丹江市计委与旅游局1997年旅游资源普查结果,全市旅游资源共有6类45个基本类型,即《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中规定的6类,牡丹江市全有,全国划分的74个基本类型,牡丹江有45个,占60.8%,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有12个基本类型,属人文旅游资源有33个基本类型。镜泊湖为国内著名的火山堰塞湖之一,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莲花湖湖面辽阔,烟波浩淼,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海浪河、响水河水势缓急相间,适于开展大众水上漂流活动。森林覆盖率为68%,林木种类繁多的牡丹江市域内山林中栖息有野生动物18科53种,主要有东北虎、马鹿、花鹿、紫貂、猞猁、獐子、貂熊、青羊和雪兔等。占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无疑为牡丹江市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要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保障,以社会效益为依据,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整体协调原则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坚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优化,而非最大化。生态旅游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获取相对优化的经济收益,而不能为追求短期的高收益而置环境成本于不顾。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追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的均衡、全面、协调为目标。

(二)生态性原则

这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资源多为敏感性强的脆弱系统,生态旅游产业应持珍爱、尊重的负责态度对待,使旅游资源和环境在合理开发中得到有效保护,并体现在整个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三)公平性原则

旅游人群的流动会带来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保护旅游地文明,就是要把公平发展放在首位使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相互尊重,使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不以牺牲旅游地的文明为代价。

(四)知识性原则

生态旅游对象的脆弱性决定了保护与开发对于知识的依赖性。科技支撑是资源保护的必要条件:旅游者、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素养的提高有待于他们知识文化素质的增长。只有全面进行知识导入,才能使生态旅游的主体、客体之间在可持续发展上相辅相成。

(五)广泛参与性原则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的关心和努力,而且还需要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广泛参与,只有多方参与广泛合作,才能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构雄厚的社会基础。

三、牡丹江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保护环境: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和社区文化的保护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强化环境监测;加强旅游景观区自然灾害的预防;保护景观环境,及时收集处理旅游垃圾污物;建立生态型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

(二)政府主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资金保障方面,针对发展初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所需的资金投入较大的问题,应当推行在统一规划下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依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开发生态旅游。可通过政府职能的发挥来获取生态旅游开发的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招商引资、专项税款返还(如生态资源保护税)、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以及争取国际组织的项目资金援助、贷款等。

(三)科学规划: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

在制订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特性和分布;合理划分功能区,充分考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四)产品开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是生态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目前,国际旅游市场已由传统观光型生态旅游产品向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转化,因此要发挥地方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品位,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生态旅游产品,特别要立足地方特点,注重发挥生态旅游区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

(五)信息技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

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刺激了旅游需求、拓宽了旅游市场渠道、增强了旅游市场管理,同时也加剧了旅游市场的竞争激烈。因此应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升政府服务、行业质量管理、公众旅游引导、目的地营销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水平。

(六)区域合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旅游行业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和城市竞争后,开始步入区域旅游协作的营销时代,区域旅游合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加强区域联合,促进区域内资源、产品的优化和共赢,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应对竞争不仅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思路,而且也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的重要选择。

(七)旅游教育: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撑

依托资源优势来发展经济,人才是关键,首先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特殊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队伍。

(八)市场监管: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秩序保障

第2篇:旅游目的地质量管理范文

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市财政安排支农资金1.82亿元,重点扶持发展现代农业和粮食生产。坚守耕地红线,稳定粮播面积32万亩以上,加快建设5万吨粮库二期工程,保障粮食安全。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以茶叶、果业、水产、畜牧、林产业等优势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产业化基地、观光生态农业、山地农业、林下经济、示范庄园。深化拓展、两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规划布局,提升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经营效益,打造现代农业示范窗口和农民创业示范样榜。加快建设新坦洋、南方佳木等茶叶示范庄园,改造升级茶叶初制厂30家。进一步提升巨峰葡萄、刺葡萄、水蜜桃、特晚熟龙眼、东魁杨梅、油茶、绿竹笋、毛竹、弹涂鱼等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芙蓉李、脐橙、太子参、小种花生。鼓励发展蓝莓、百香果、畲药、金线莲、獭兔、山羊、章鱼等新优特农林牧渔业。争取每个乡镇建成1个上规模、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山地农业开发示范片,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农业。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坦洋工夫”、“巨峰葡萄”、“溪塔刺葡萄”、“穆阳水蜜桃”、“绿竹笋”、“穆阳线面”、“油茶油”等农业品牌为抓手,支持10家省级、36家市级龙头企业和1家国家级、10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做大做强,扶持一批效益好的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成长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现代职业农民。继续鼓励创建农业名牌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推广“五新”集成应用,强化“三品一标”建设,支持发展设施农业,新增葡萄钢构大棚7000亩。充实农业专业技术力量,加快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产地初加工,拓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赛江防洪二期三期溪东、长汀和段建设,抓好水库、堤防、供水等在建重点水利项目实施和上白石水利枢纽、黄土岩水库等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土地整治和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旧村复垦1000亩。加强防汛抗旱、农产品质量安全、森林防火、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

二、全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增量提质

全力打造镍合金新材料、电机电器两个千亿产业集群,精心培育医疗器械、船舶修造、食品加工等若干个百亿产业集群,争取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坚持以引进龙头扩大增量,以培育龙头提升存量,以龙头崛起带动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壮大。镍合金新材料产业以鼎信为龙头,重点确保鼎信镍业二期三期、鼎信实业三期和鼎信科技如期投产,争取鼎信不锈钢深加工项目、宏旺和甬金两个100万吨不锈钢冷轧、浦众和嘉盛深加工项目落地建设,继续引进一批不锈钢精深加工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建设全国不锈钢加工生产销售基地。建筑新材料产业以益联远大为龙头,加快拓展市场,引进上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协作配套,打造海西建筑工业化基地。电机电器产业充分发挥泰格、安波、亚南、银嘉、银象、远东华美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和怡和电子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坚持走低成本、高科技、节能绿色、高附加值之路,发挥技术、品牌优势,完善产业链,提高产品就地配套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抢占高端市场,培育一批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较大型企业,确保东方神、澳柯玛等157家企业在建项目大部分投产达产。船舶修造产业以白马、中正、福宁重工等重点企业为龙头,加快福宁重工扩建、白马军民融合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特种船舶等专精特新产品。食品加工产业扶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做大做强。通过龙头引领带动,促进小微企业拓展空间、加快聚集、形成集群效应。

注重完善产业园区。进一步谋划提升承接两个千亿产业集群全链条的园区大平台,加快完善8个在建工业园区路网、水电、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推进下白石半岛临海产业发展规划编制、用海审批等前期工作,建设溪尾下邳工业集中区。突出抓好鼎信万人生活区建设,加快铁湖工业区标准厂房建设,完成220千伏下白石梨村变、110千伏铁湖变及配套线路建设,开工建设220千伏溪北洋变、110千伏桂林变,提升区域发展用电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园区管理和考核机制,优先保障园区项目建设用地,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加强园区用地的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考核管理,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突出结构调优和质量提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稳增长促转型政策,推进企业创新驱动、“两化”融合、嫁接改造、重组整合、品牌创建、上市发展。电机电器产业鼓励发展动力系统、成套设备等下游产品和硅钢片、漆包线、精密铸造、电机轴承等上游产品,推广产业信息化平台应用,推动产品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建设国家中小型电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电机检测国家重点试验室,全力争创全国电机产品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级出口电机质量安全示范区。鼓励具备条件的按摩保健器材企业向新型医疗器械开发生产过渡转型。船舶产业支持骨干企业加快资产、岸线资源整合重组,加强与省船集团等国内外大型船企合作或兼并重组,导入现代造船模式,培育分段加工制造企业,完善船舶配套体系。创新营销模式,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研究出台扶持电机电器、食品加工企业连锁经营措施,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完善小微企业助保贷业务,落实成长贷款项目,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环境。加快建立以税收贡献、技术创新和生态效益为导向的产业促进机制。

三、着力做大商贸旅游业,推进第三产业繁荣

壮大商贸服务业。完成《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深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商业企业入驻发展,支持有实力的连锁经营企业加快扩张。动工建设东百置业、大运汽车生活广场、大润发商业广场、岩湖茶叶批发市场、雁塔物流中心、瓮窑蔬菜批发市场等商贸业项目。推进鼎信物流泊位和仓储基地、圣农、上饶物流码头工程、国药控股物流、电机冲片综合服务平台、茶叶服务集成平台等物流服务项目建设,促进制造业与流通业互动发展。完成1家市场标准化改造、7家社区便利店建设,并通过省级验收。加快建设天润国际、银河柏悦酒店、白云山酒店等一批星级酒店,提升旅游接待、商务会展等服务能力。吸引和鼓励更多银行在设点展业,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增加信贷投放,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发展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大力提升运输、仓储、家政服务、保险、通信、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等服务业发展水平。

发展文化产业。组织编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鼓励发展民族文化创意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实景演艺、“坦洋工夫”中国红茶文化产业园、城区畲族歌舞与文化传承中心、中华畲族民俗文化村等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发挥“珍华堂”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抓好各类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争取新增1-2家省级文化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做强旅游产业。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畲、古、茶、廉、红地域特色文化旅游景点的整合提升,鼓励发展采摘园、体验区、乡村游、农家乐等农业观光休闲项目,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完成世界地质公园主博馆改造、白云山北通道龟凤至南溪段改造,加快九龙洞景源拓展,开发建设白云峰景区,做好金钟山开发前期工作,启动建设白云山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4A旅游景区,做好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工作。强化旅游宣传推介和营销创新,加强与周边著名景区的联盟协作,完善吃、住、行、娱、购、游等服务配套,争创2家3A级旅行社,1家4A级旅行社,争取5A级旅行社实现零的突破,打造海西山水旅游重要目的地,争取年旅游接待50万人次以上。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加快韩阳煌都二期、中茵·上城国际、金鼎观湖、乾元御景、华兴春天城、华兴天御、闽东世纪城三期、溪北洋中建融和等房地产项目开发建设,增加房源供应。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依法规范住房维修专项资金使用。

四、突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滨海山水园林城市

以构建闽浙赣内陆疏港大枢纽、通江达海大交通、城乡一体化大通道为抓手,加快推进“一市三区六组团”同城化。提升城乡规划设计水平,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着重解决“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问题。全力推进福寿高速、沈海高速复线至柘荣段、湾坞疏港公路二期、白马港铁路支线、白马作业区泊位工程等交通大动脉建设,加快实施国省道、普通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推进纵一线、纵二线建设,动工建设沈海复线至蕉城段,抓好衢宁铁路、福莆宁城际轨道前期工作。

坚持新区拓展与旧城提升并重。溪北洋新区坚持产城同步、全面开发,动工建设(溪北洋)至快速通道一期工程、溪北洋人行非机动车隧道,加快令之大道等23条主干道路建设,确保大部分建成通车;医疗器械园区、企业经济总部、工业孵化研发基地、溪北新村、一中新校区、“三馆合一”等项目部分建成或完成主体,闽东医院溪北洋新院区和卫生职业学院(筹建)新校区动工建设,核心区城市综合体开发全面启动,初步构建新城框架。富春溪西岸城市新区以富春大道为主轴,着力推进富春溪西岸城市综合体、中宝富春江南、金色阳光、富春小学、公交停车场、富春溪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型商业广场、星级酒店、住宅小区、公园绿地、教育卫生、养老服务项目建设,动工建设富春大道三期工程,加快建成功能完善、服务配套的城市新区。老城区重点完善功能布局,改善配套设施,推进“三旧”改造,优化人居环境;加快秦溪洋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和街尾旧城改造;拓宽湖滨北路,建设坂中大桥二期、江家渡天池桥、柳堤桥、察阳古街步行景观桥,实施一批背街小巷道路改造提升工程;续建天马山、溪口、阳春、坂中森林公园等城市公园,完善城市绿化景观和环阳头岛无障碍步行慢道系统;抓紧建设汽车北站、瓮窑、王基岭、岩湖坂、溪北洋等公共停车场和公交场站;进一步完善供水、供电、管道燃气、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等系统,整治提升“三边三节点”,打造设施完备、服务齐全、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温馨舒适的城市完整社区。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强化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管理。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发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职能,全面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两违”专项整治,持续加大违法占地、违法建设打击力度。

坚持加快城镇建设与提升城镇化质量统一。大力推进、穆阳、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罗江、甘棠按照中等城市规模统筹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大商场、大物流、高品质居住区,形成区位凸显、产业集聚、百姓宜居的滨海新区,重点推进北部新区开发和解放街旧城改造等项目建设。穆阳、穆云、康厝按照小城市格局,加快生态旅游新区建设,重点推进畲族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和风情街立面、东旭北路改造,加快限价房、畲族文化交流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万和置业等项目建设,谋划启动白云山旅游综合体项目。镇抓紧祥安纸业等项目建设,做足农业高优示范、品牌特色文章,强化镇区街景及红色旅游大道沿线村庄整治,建成红色旅游大道。下白石、湾坞等沿海乡镇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拓展提升镇区、镇貌、街景,主动融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社口、潭头、上白石、晓阳、、范坑等乡镇立足生态环境、山地资源、旅游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坚持打造“美丽乡村”与扶贫攻坚同步。加大财政“一事一议”奖补力度,继续实行“领导挂点、单位挂钩、资金整合、项目倾斜”机制,推动农村发展。实施农配网改造升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安保提升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工程,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实现农村班车村村通。培育提升狮子头、徐江、、溪塔、虎头、坦洋、晓阳、首洋、立峰、象环、英平、棠溪、后洋、金斗洋、彭家洋、不老等16个国家级、省级“美丽乡村”试点,争取每个乡镇再建设2-3个“美丽乡村”示范点,构建“珍珠连串式”美丽乡村走廊。抓好49个新农村试点重点示范村建设,加大第四轮省、市级、市本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以及老区村、少数民族、库区移民村扶持力度。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动全市农村面貌整体提升。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碧水蓝天美丽家园

强化生态治理和资源保护。深化美丽·宜居环境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加强交溪流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保护,推进“四沿”坟墓生态综合整治,抓好白马港海洋环境治理。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力度,完成营造林3.08万亩,加强城市、村镇、道路和“三沿一环”绿化美化,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实施林分修复补植,完成城区一重山、白云山旅游大道两侧一重山和九龙洞景区道路两侧山体森林景观改造提升。严控水资源“三条红线”,继续推进交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严格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城区水厂、罗江水厂取水口上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市财政安排生态补偿资金600万元。继续推进南溪、秀溪、西溪上段水保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00公顷。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抓好污染整治和节能减排。严格落实环保“一岗双责”、“三同时”制度,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工程改造,强化污水废气排放、畜禽养殖、石板材加工、建筑施工、采砂、道路交通、城市噪音等污染整治。坚决整治船舶冲滩拆解,加快推进港岐船舶绿色拆解基地建设。认真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大力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加快推进一批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建设。新建、扩建、续建一批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污水管网项目,建成柳堤污水处理厂,确保污水处理厂3月份运营,动工建设溪北洋和湾坞、、穆阳、上白石等乡镇污水处理厂。加快城区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提升、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建项目实施。加大环卫设施和经费投入,提升城乡垃圾处理水平。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有效增长,积极引导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创业就业。加强城乡居民、失地农民、下岗职工就业技能培训、指导,新增城镇就业7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新建保障性住房1504套,完成配租配售1200套以上,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500户、困难无房党员解困工程30户。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一体化、养老保险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户保障标准与补助、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乡村医生保障标准、新农合住院和门诊报销水平。

切实关心困难群众。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深入开展扶贫攻坚,致力解决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市老人服务中心采取公建民营方式,尽快投入使用,推进闽东养老康复中心、溪北洋老年公寓和农村幸福园等项目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建设市“福乐家园”,依托敬老院完善乡镇“福乐家园”,推行孤寡残疾人集中供养试点。健全临时救助制度,积极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抓好重度精神病残疾人医疗救助。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投资2.86亿元,实施项目31个,加快中小学扩容提升和薄弱校改造,新建、改建、扩建5所中小学,启动完小校建设三年提升工程,争取二中、民族中学一级达标。支持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民族中学图书馆建设。鼓励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办好民族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抓好闽东医院综合楼改造、市中医院新院区、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综合大楼和10个乡镇卫生院改造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海云工程”,完成“120”医疗急救体系、189个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药品网上“阳光”采购全覆盖。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市民素质教育工程。积极构建“文化强市”,加快大剧院、妇儿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完善文艺人才培育机制,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传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备战第15届省运会。加强统计调查基层基础建设,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办好闽东苏区创建80周年纪念活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认真做好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支前、人防、公积金、打私、水文、气象、地方志、老龄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大调解”机制,严格按照“路线图”依法处理事项,积极化解积案。深化“平安”、“诚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市场供给,保障食品安全,推进平价商店建设,稳定市场物价。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今年49个社区工作经费提高到5万元,村居(社区)主干月补贴从7月起增加100元。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巩固禁种铲毒成果。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继续推进道路交通、水上安全综合整治。认真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衔接落实“单独二孩”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升出生人口素质。

七、全面深化改革,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把改革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对接好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实验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