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污染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外商直接投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弥补了经济发展的所需要资金和技术缺口,目前我国己经成为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新乡地区同样也有不少外商直接投资。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7.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2014年外商投资8.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0%,2015年外商投资9.1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5%。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的增长,新乡地区的环境质量也在下降,以常见的雾霸天气为例,2013年平均天数占到了全年天数的近十二分之一,严重危害了人民健康。
虽然外商直接投资给新乡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但也随之带来的污染问题也使新乡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而第二产业又包含了大量的的污染密集型产业,更是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外资如何影响新乡地区的环境以及如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FDI和新乡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否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地区FDI的引入是否会导致环境恶化。一般认为一个地区FDI从正面和负面两个方向影响环境。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对于能源需求也在急剧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还由于"污染避难所"效应,东道国的环境规制较弱,民众的环境意识淡薄,环境成本比较低,相比较而言具有成本优势,因而大量的外资涌入到了污染密集型产业,加重了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和政府收入增加,民众会更加的关注环境问题,购买环保产品,倒逼企业提高环保技术,政府在收入增加后也会加强对环保的投资为度,这又会改善环境;外资进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给东道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保的管理理念,和本土企业的合作中,他们会对下游企业提出更高的环保标准倒逼下游企业进行清洁环保技术的研发,为了保证自己产品的质量也会对上游企业进行技术援助,送也会减轻或改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新乡地区FDI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乡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FDI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新乡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尤其在新乡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外资进入规模会进一步扩大。FDI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经济规模、市场结构和技术影响到环境;第二产业比重扩大会加重环境污染,而技术外溢和技术进步则会抑制环境污染,经济规模在不同阶段的环境效应不同。研究新乡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于环境有影响以及不同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新乡地区把握经济和外资政策、合理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即EKC曲线是GrossmanandKrueger在研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对环境的影响时发现的,人均国民收入与环境质量呈"倒U"型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生产规模扩大和消耗的资源增加加剧了环境的污染,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得到升级和优化,生产技术得到革新,绿色环保技术得到普及,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大量国内外学者受EKC模型影响,运用各种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多符合EKC模型。经济增长和环境不只是“倒U”型关系,还可能有其他形状,如“N型”和“倒U+U”型等,而且经济发展水平、环保力度、城市化水平、环境投资和产业结构都可能会改变EKC曲线的形状。
“污染避难所”论或者说“污染避难所”效应是指由于母国通常具有严苛的环境政策,企业的环境成本很高,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会流向那些环境规制比较宽松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加剧了东道国的环境污染。由于母国通常有拥有比东道国更先进的技术和和环保管理体系,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在给东道国带来资金的同时还带来了环保的生产技术,有利于东道国实现清洁绿色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轻或者改善环境污染,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FDI环境效应的"污染光环论"。
FDI的环境效应是复杂多维的,FDI的环境效应不是简单的非正即负。根据一国经济发展阶段、跨国公司清洁技术的转让程度、居民收入水平、环境政策等情况,从辨证、动态的角度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延续了国际上通常采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FDI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加重了环境污染的程度,牺牲环境换取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在长期,FDI给中国带来了绿色环保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减轻了环境污染,FDI与环境污染呈现出“倒U型”关系。而且通过国内学者的研巧可以发现FDI对于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区域的影响。对于中西部地区,FDI却减轻了环境污染。陈建国、迟诚和杨博琼发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呈现"倒U型"关系,满足"污染光环"的基本特征,与东中部地区不同的是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了趋势,满足“污染避难所”的基本特征,这与外商投资进入西部地区较晚和国家目前大为开发西部地区有一定关系。
本文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检验外商直接投资是否会对环境污染带来影响,进一步,对通过因果关系检验的变量建立VAR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巧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具体影响。具体流程是: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环境污染变量和控制变量人均GDP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若不平稳则进一步对同阶单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只有变量平稳或者存在协整关系才能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次,对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变量建立VAR模型,判断其稳定性之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进而了解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动态影响。为了全面了解新乡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区域整体层面和H个子地区层面进行实证分析,既能了解总体状况,又能了解地区间影响差异。就进一步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新乡地区的环境影响的积极作用而言,本文从下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从整体层面来看,新乡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减轻了环境污染,表明在整体层面上该区域引资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差异较大,从而对不同地区环境污染影响的差异较大。因此,合理引导外资的流向对新乡整体来说都至关重要。新乡区域第一产业整体利用FDI不足,特别是作为农业大省,第一产业引进外资比例仅在1%左右,应鼓励外商进入绿色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FDI流向第二产业的比例分别在5%和8%以上,对该地区环境污染带来较大或潜在的负面影响,应该多引导外商向第三产业倾斜,从而优化引资结构。
改革开放之初,所有产业发展都需要大量资金,在该背景下新乡地区也积极引进外资。近年来,由于中国低廉的环境和资源成本,外资更大程度低进入,并纷纷选择新乡地区制药、水泥、造纸等污染密集型行业,低质量的引资给新乡地区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符合目前新乡地区产业进行优化升级的策略。因此,当前新乡地区的引进外资的目的要转向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在引资过程中注意鉴别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严格控制外资进入两高企业,促进新乡地区产业升级。另外欧美国家具有较高的技术和环保的管理体系,而新乡地区从欧美地区吸引的外资的数量明显较低,加强对欧美外资的吸引并引进优质外资,有助于新乡地区学习更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管理理念。
根据新乡区域吸引外资状况可知,各地区吸引外资的产业结构和本身的产业结构类似。由于一个地区拥有越完整的产业链条,越有利于获得产业链上下游的支持,引资结构就越完善,从而越能吸引外资进入。因此,在新乡地区进行功能疏散和产业对接时,应该关停和重组一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企业,产业在进行对接时要注意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较合理的对接。
地方政府为了业绩以环境为代价吸引外资的方式屡见不鲜,新乡须加强环境监管强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低质外资企业的流入。另外,一些外企在国外严格的环境管制下采用了清洁环保的生产技术,但是引进新乡地区后也会由于环境管制力度不强而导致其实行两套标准的恶习。提高新乡的环境标准、加强监管力度可以让外资提高自觉性,带来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环保的管理理念,同时带动国内行业的环境管理水平。目前要确保《新乡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方案》的实施,将全部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积极推动新乡地区的健康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常乃磊,李帅.FDI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实证研巧[J].统计与决策,2011(10):130-133.
[2]陈建国,迟诚,杨博琼.FDI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一一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9(10):110-117.
[3]陈延斌,董大朋,陈才.山东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5):50-54.
[4]程瑜,王玉玲,闯敏.FDI与产业结构升级:西部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2(7):122-125.
[5]邓柏盛,宋德勇.我国对外贸易、FDI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研究:1995-2005[J].国际贸易问题,2008(4):101-108.
[6]丁继红,年艳.经济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剖析一一以江苏省为例[J].南开经济研巧,2010(2):64-79.
[7] 李晓钟.FDI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4(9):6-12.
[8]郭军华,李帮义.中国经济长与环境污染的协整关系研究――基于1991-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2):281-293.
关键词:余热利用;节能减排;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70(2013)07-0061-02
The Discussion of reducing the coal consumption of the boiler an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un Daihua, Yan Ying, Hu Baojun
(Zibo Linzi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Shandong 255400)Abstract: The liquid alkali,which is obtained through the electrolysis of brine and evaporated, usually is sold to small factories for reprocessing into a sheet-like base or a solid base,due to the inconvenience of the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other.Because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es, technology, equipment of small factor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high temperature flue gas emissions when heated liquid lye did not get the rational use of.These cause the waste of coal resources, and also caus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 we appropriate improv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or example, by setting a heat exchanger, and corrosion problems, you can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part of the flue gas waste heat, reduce coal consumption,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o achiev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Key words: Waste heat utiliza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我国的固碱、片碱产品,最终是通过高温火焰加热碱锅,经蒸发、浓缩液碱来完成的。目前我国已有烧碱生产企业有210家左右,产能约2480万吨,产量已居世界首位[1],但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如在液碱加工环节,吨产品仅在小碱厂再加工浓缩环节的实物煤耗(其热值约为2.4×104 kJ/kg),因液碱浓度不同(32-48%),就在0.4-0.6吨之间,其有效热利用率很低,约在30%左右。如何合理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这一问题在国内探讨的人不多。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小液碱加工企业来看,经20余年的发展、淘汰,境内还有几十家的小碱厂,期间经历了多次的环保治理,现已由原煤散烧全部改为煤气发生炉产生煤气,经燃烧后加热碱锅,冒黑烟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热利用率低、能耗高的问题依然存在。临淄区的现状基本可以代表我国目前部分小规模液碱加工企业的现状,走节能减排,节能降耗之路,势在必行。
1 碱锅热利用率低的原因
碱厂通常采取用火直接加热碱锅的间歇式生产,主要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蒸发、熔融、澄清。这三个阶段都是在铸铁锅内进行的,燃烧的火焰直接与铸铁锅接触加热,为了有效利用高温烟道气的热量,现在一般在碱锅后设置3-4个预热锅,烟气经预热锅后由烟囱排出。熬碱至锅内温度约500℃时,此时水份已全部蒸发,这时加入少量硝酸钠,冷却至约400℃时,再加入适量的硫磺粉,使之与能使碱产生颜色的铁锰等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而除去,以保证碱的质量[2]。由于碱锅与炉火的有效接触面积很小,一个锅通常为几平方米,特别是到熬制的后期,随着液碱温度的升高,其传热温差逐步减少,造成传热推动力减小,导致排烟温度升高,从日常的环境监测情况看,烟气温度高时可达500℃以上,造成了极大的能源浪费。
2 怎样提高热效率
熬碱的过程就是让碱锅尽可能多的吸收热量,让水分蒸发掉,蒸发量符合传热速率方程。
传热速率方程公式为:Q = KΔtm A[3]
式中:K-表示总平均传热系数,简称总传热系数,W/(m2·℃);
A-表示换热器的总传热面积;
Δtm-表示冷热流体的平均传热温差,℃。
从传热速率方程可以看出,增大总传热系数K,总传热面积A和平均传热温差Δtm,都可以提高传热速率Q。一般来说,总传热系数K取决于传热系数和污垢热阻,对碱厂而言,所做的只能是及时清除锅底垢层以减少污垢热阻,应该说K值变化很小,也可以近似认为不变;而平均传热温度差Δtm主要取决于烟气温度与液碱温度之差,差值越大,传热推动力越大,但造成排烟温度升高,由此造成的热损失也就越大,能耗越多,因此生产中不能增加传热温差,只能设法减小;另一个方法就是增加有效总传热面积,根据现有生产工艺,每增加一个预热锅只能增加传热面积几个平方米,且锅壁很厚,传热效果不好,且会增加生产的复杂程度。如果在2个预热锅后增加一个管壁相对较薄、有效面积较大、底部高于预热锅的换热器,先对冷的液碱进行预加热、蒸发,这样就可最大限度的利用烟气余热,也因为该换热器位置较高,加热后的液碱可以方便的回流到预热锅。
3 增加换热器必须要解决的腐蚀问题
要合理利用余热,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液碱的腐蚀问题。浓而高温的碱液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特别是熔融状态的碱。一般的钢铁在碱液浓度小于30%时,它会在金属表面产生不容性的腐蚀产物,从而保护金属不再腐蚀;而当碱液浓度大于30%时,则保护膜会溶解,腐蚀速度加快,温度高时尤为显著;另一个问题是应力腐蚀,即所谓的“碱脆”[4],原因就是在焊接时会产生内应力,因而在焊缝处更易产生腐蚀。因此可适当增加换热器换热管、壁的厚度抵抗腐蚀,并对换热器进行热处理,减少焊缝处的内应力[5],可能的情况下也可选用低合金钢。这样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腐蚀量不会超过3mm,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目前在用铸铁熬碱锅的使用时间只有1个月左右,预热锅的使用寿命相对较长,其原因就是铸造时产生内应力而造成应力腐蚀,若对碱锅先进行热处理而消除应力,可延长碱锅的使用寿命。
4 利用烟气余热的两种有效方法
4.1 利用高温烟气余热生产蒸汽,再用于加热液碱
可以在预热锅之后增加一组受热管,组成一个简易的自然循环的小锅炉,利用烟气余热产生低压蒸汽,例如生产6kg/cm2(温度为158℃)的蒸汽,产生的蒸汽再引入设在高位预热槽内的加热盘管,对冷的液碱进行加热、蒸发、浓缩,这样就可以降低煤耗。临淄天成化工在采用此法后,加工浓度为48%的液碱,吨产品的实物煤耗由多于400kg,降至300kg左右,熬制每锅碱的时间也减少了约5小时,其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4.2 在预热锅后增加换热器
在第二个预热锅后增加一个列管式换热器,管间存放液碱,在管壳的上部开几个孔,用于蒸汽排出和添加物料,烟气直接从管内由下而上排出,用于加热管间的液碱,液碱浓缩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从管壳下部的出口自流到预热锅。由于碱厂已全部改为煤气发生炉,从监测数据看,其烟气中的含尘量基本上在30mg/m3以下,即使烟气中的烟尘较高,它也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以沉降下来,不会堵塞换热器。增加的烟气阻力,可采用提高烟囱高度的方法解决。假设加工浓度为48%的液碱,若缩至65%,其对应的沸点温度只不过170℃,造成的腐蚀也不会太大。而换热器面积的大小,在计划利用烟气总热量的基础上,设定好进烟、排烟温度和液碱温度后,就可以根据进口温差和出口温差,计算出平均传热温差,再选取一合适的总传热系数,就可方便的计算出换热器的有效面积[6],其节能效果可达25%以上。应该说此法与前一种方法具有同样的节能效果,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前一种,特别是加工低浓度的液碱,其效果更好。
5 结论
通过增加烟气与液碱之间的有效传热面积,减少传热温差,来合理利用烟气余热,将生产中白白浪费掉的余热有效的利用起来,在生产中是完全可行的、有效的,方法简便,只是增加一个换热器,就可以降低煤耗,减轻环境污染,实现清洁生产,这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该方法很有必要推广。需要注意的是,在制造换热器时必须保证焊缝的厚度和质量,并进行热处理以减少内应力,这样才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商情报网,2009-2012年烧碱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EB/OL], askci.com,2009.
[2] 姚梓均主编.无机物工艺学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1年.
[3] 史美中,王中铮. 热交换器原理与设计第二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
[4] 余国琮,吴修慈,吴文林等.化工容器及设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5] 雷宪玲.固碱锅损坏的原因分析[J],中国氯碱,2000,03.
[6] 姚玉英,黄风廉,陈常贵等.化工原理上册 [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关键词:城市环境污染;原因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urb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blems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Urbanization bring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already affect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tinue to cause a series of social stability problems. On city environment pollution problems related research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at last proposes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of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the urban environment pollution; Reason analysis; Air pollution; Water pollution
中图分类号: X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十分紧密,涉及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近年来,我国各地在加快城市环境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由此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
1 我国城市环境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
1.1 城市空气污染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世界53个国家272个城市大气进行了测定,中国的北京、兰州等8个城市在全球lO大污染城市中榜上有名。因城市大气环境污染而引发的各类投诉不断上升。2008年1至8月份仅北京市反映大气污染的投诉就有9051件,占北京投诉总量的63%。我国城市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每年全国因城市大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达17.8万人。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主要污染源,城市大气污染60%。70%源于机动车尾气排放。
1.2 城市污水污染
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严重污染城市水体。据统计,近几年全国污水排放量超400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近200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超过200亿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造成城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引发了多种疾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据监察部统计,近几年全国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600起以上,群众上访达2000余人次。
1.3 城市噪音污染
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40%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音中。调查证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该区域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处于中等噪声污染水平,全国209个省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处在43.6~66.6分贝之间。城市噪声污染投诉在各类环境污染投诉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4 城市固体垃圾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问题已成为全球城市建设和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公害之一。据专家统计,中国的668个城市,2/3都在垃圾环带的包围中。现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已由“节约型”向“抛弃型”转变,垃圾的产量越来越大,并以每年 8-10%的速度增长,超过世界平均增长速度。
2 造成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2.1 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许多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供热、煤气、排水、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和公共绿地等,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一些应用常规技术就能很容易解决的环境问题,如烟尘、污水、垃圾等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2 城市缺少周密而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
由于没有周密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致使城市功能分区混乱,或没有很好执行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的各种功能区和工业合理布局规划,造成了本可以避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有些城市的工业区建设在城市常年主导风向的上侧,使城市受到工业废气的严重污染。大多数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工厂与居民区混杂,彼此穿插,使城市居民经常处在工业污染物的影响之下。工业废气排放时造成我国城市大气质量普遍较差的主要原因。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大城市越来越突出,这种污染一主要与煤的开发和使用有关。
2.3 技术水平低,能源消耗严重
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改造严重不足,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大。欧盟的能源利用率为40%,美国为51%,日本为58%,我国只有30%。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按亿美元产值消耗的标准煤(万吨)计算,日本为4.35,德国为4.86,英国为7.31,美国为10.69,我国为21.11.有效利用率的低下,使得许多应该回收利用和循环使用的大量废弃物排入环境,这既浪费了能源,又污染了环境。
3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3.1 大力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落后,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要按照环境建设城市环境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积极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大力推行污染集中控制设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加快完善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发展城市煤气化和集中供热。改进道路交通,建设垃圾处理设施,不断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能力。同时,还要大力植树种草,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净化能力。
3.2 针对相应的污染性质,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
(1)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要综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 、硬化,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2)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一般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环保重点城市要实施生活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城市湿地等措施,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综合运用价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创建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严禁超采地下水。
(3)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4)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实施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一般城市的医疗废物必须全部实现安全处置,鼓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3.3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全民发动,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养成环保生活行为和经营行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制作主题栏目,播放环境和交通专门节目,罚劣扬善,培养公民“环保人”和“现代都市人”形象。要充分将群众发动起来,造就声势,形成氛围,可以组织城市绿色志愿者队伍,上街入户宣传,形成规模和制度。从我做起,规劝他人,养成环保生活行为和经营行为。真正形成全社会讲卫生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风气。
参考文献:
[1]蔡宁.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根源[J].环境导报,1996(5).
[2]李西建.城市环境污染的根源及治理措施[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4(3).
【关键词】管道;给排水管道;地漏;环境污染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是在逐渐提升,人们对日常居住、工作环境的质量要求也有着新的要求。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大量的住宅与办公场所也是被重新修建。人们对建筑的要求,由过去的满足简单居住和使用功能,到现在更注重环境对自身的健康影响。所以,就要求技术人员在工程设计时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及新型材料,力求建筑物可以舒适、环保、安全、美观等。同时,也给我们建筑给排水设计人员的技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的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有的问题虽然不会影响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工程的正常运行,但会给居住者带来了一些不便,更有可能存在对身体健康影响的因素的或安全隐患。因此现在进行建筑给排水设计时,一定要注意避免过去犯这些常见错误。本文列举了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希望给同行起着抛砖引玉的效果。
1、给水系统的问题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进展及土地资源的紧张。城市住宅小区的多为高层建筑群,并且设大型地下汽车库。小区生给水系统常采用集中加压供水方式。在地下室设置加压供水泵房,给水总管沿地下室的梁底悬吊接至各单体建筑。笔者发现,在南方地区通常不对地下室给水总管做保温措施。在每年春、夏季,地下室的空气非常潮湿。而此时,给水管内水的温度与管外空气的温度相差很大,造成管道外壁冷凝水滴漏严重。使得管道下方的自行车、汽车上有冷凝水滴下的水迹及管道外壁掉落锈斑,严重影响用户的使用。管径大的生活给水管道下方, 地面积水连续数周的情况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长期的积水及潮湿的地面,极易滋生细菌,恶化了地下室的空气质量,对用户呼吸道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冷凝水也加速了管道外壁的腐蚀,缩短了管道的使用寿命。因此,在进行生活给水系统设计时,应根据建水GB50015-2003中3.5.17条,对地下室部分的生活给水管道进行防结露保冷层计算,管道外壁需设置相应厚度的保温层。
给水管系统噪音污染也比较突出。噪音按传播途径主要分为结构传声、空气传声及驻波,其中驻波危害最重。结构传声是指安装在大楼内的变压器、水泵、中央空调主机等设备通过居住大楼的基础结构大梁、承重梁将低频振动的声波传导到各家各户。空气传声是指低频噪音通过空气直接传播到小区住户。驻波是指低频噪音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射形成驻波,低频噪音在波腹中的振幅最强,对人的健康危害最重。在给水系统设计时,首先给水泵房位置选择很重要,不能设置在与住户贴邻的设备房或住户正下方的地下室,应与尽量远离住户房间,但又不影响供水效率的位置。泵房除保留必要的通风换气设施外,墙体结构应密闭性良好,能有效减少各种传播途径的噪音。其次,采取必要的噪音控制措施也很重要。如水泵机组下必须设置隔震器、给水管与水泵连接时采用软接头、泵房内管道采用阻尼吊架等。同时,在供水设备选型时,优先考虑静音供水设备及静音管道附件,从源头上控制噪音的产生。
2、排水管道系统的问题
排水管道系统引起环境污染的因素更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噪音、污水、有害气体三类。以前的排水管道多采用离心机制铸铁排水管,由于管道容易腐蚀且施工程序复杂等问题,逐步被当今的塑料管材替代。但是普通的UPVC 的噪声比铸铁材料要高出很多。如果排水管线靠近住宅的休息娱乐区域,如卧室和客厅,居住者就会很有可能受到噪声的困扰,影响正常休息生活。所以在进行给排水设计时,排水管线设置要尽量远离住宅的休息区域,不宜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内墙。在选择室内排水立管材料时,应采用螺旋排水消声管、芯层发泡管等新型塑料管材。
早期设计的住宅阳台排水,一般是每个阳台设置一个地漏接入雨水立管,底层就近接入小区雨水管网,最终大部分雨水直接排入河流。但住户实际使用当中,在装修时,习惯把洗衣机或洗衣池设置在阳台。阳台排出的大部分是洗衣废水,少量地面雨水。水含有大量的磷、氮及有机物,使得城市内河的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随着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很多地方都要求阳台排水接小区的废水管网。但按建水GB50015-2003中4.9.12条“阳台雨水立管底部应间接排水”,实际设计当中,阳台的雨污水是合流,故这个条文的操作方法值得讨论。笔者认为,在阳台排水管下方设置一个雨水口,排水管末端高出敞开的雨水口箅子,通过空气阻隔离,再排入小区的废水管网。雨水口位置应该比道路地面稍高或设在绿化带内,避免因道路大量雨水进入废水管网,而增加城市污水厂的运行负荷。
排水通气管设置的合理与否,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如设有露台的住宅,下层的厨房或卫生间的通气立管出屋面时。有些设计师只考虑满足规范的:上人屋面高度大于两米的要求。却忽视了,这类情况周边窗或门,离通气管通常都小于4米,而且屋面檐口高于通气管。容易导致通气管内臭气进入室内。因此,这时通气管高度应比上层屋面檐口高出0.6米以上。
3、地漏水封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对地漏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认为它只是个小配件,无足轻重。但地漏虽小,却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和生活品质。在实际使用当中,常发现下水管道系统中存水弯被堵塞、防臭水封失灵的现象,导致使卫生间漫水或出现臭味。因此对地漏选用及设置位置应该合理。首先,应选用合格的产品,严禁采用钟罩(扣碗)式地漏或劣质地漏。食堂、厨房和公共浴室等排水宜设网框式地漏;卫生间当采用自带水封的地漏时,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且排水管上不应再重复设置存水弯,避免气塞现象。其次,设置地方的选择应该遵循“经常从地面排水的房间”的原则,在不经常排水的地方场所设置地漏,地面形不成水流,地漏水封得不到补充,容易干涸,造成污水管内臭气污染室内环境。例如:住宅的厨房、宾馆或高档办公楼的卫生间前室设置地漏都是弊大于利的做法。
4、雨水系统的问题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度发展,大型工业厂房不断出现。以前有的屋面雨水排放系统设计不合理。例如,在室内设置明渠,收集中间天沟雨水管下来的雨水,然后从山墙两侧排出室外的方式。此种做法弊端很多,存在特大暴雨时,沟边溢水的可能,对室内设备造成损害。另外、由于施工质量好坏,沟底找坡不顺,沟底容易长期积水,夏季滋生蚊虫,对生产工人的工作环境影响很大。在此类中间跨有檐沟的厂房,不防采用地面采用做埋地横管,用新型塑料检查井连接的形式代替明沟或者采用虹吸雨水系统,都能取得改善环境的效果。
另外,在有些工程案例中,很多人对“雨水斗”这个概念认识不准确。当房屋采用内排水的雨水系统时,有的施工人员会在檐沟内仅做防水套管代替雨水斗,而在室内楼板下设方形落水斗与防水套管间接连接。每当遇到暴雨天,因为楼板下的雨水管由于是间接排水,而且檐沟内没设置雨水斗,水流夹杂着气流在楼板下的方形水斗周边泛水严重,引起墙壁霉变、起泡、掉块的现象。这是把“雨水斗”误认为檐沟下的方形水斗的做法。因此,在给排水设计时,有必要重点说明雨水斗的做法。当采用内排水时,檐沟内应设置雨水斗,楼板下雨水斗与雨水立管密闭连接,才是正确的做法。
总之,在建筑给排水设计时,我们往往只重视对水质的防止污染,却忽视了对环境的防止污染。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无处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有必要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
[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三类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近10年来的全国的环境统计年报、农业部环境监测中心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资料及有关普查,可以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污染问题总结为以下三类:
首先是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已接近极限,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加之化肥、农药使用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迅猛,使得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化肥年使用量4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吨/平方公里,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吨/平方公里的安全上限。而且,在化肥施用中还存在各种肥之间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化肥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目前,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对太湖、杭州湾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表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和农田的氮、磷流失。其中太湖面源污染物对TN的贡献率已超过1/3,对TP的贡献率接近1/3。农药年使用量约130万吨,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全国9.3万平方公里耕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这两类污染在很多地区还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化肥和农药已经使我国东部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物转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
因为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03年地膜用量超过60万吨,在发达地区尤甚。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公里,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随着中西部农业现代化的进展,这类污染也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普遍出现。
其次是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规模迅速扩大。但在“新镇、新村、新房”建设中,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未能跟上:大部分城镇只重视编制城镇总体建设规划,忽视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联系,规划之间缺位或不协调,农村聚居点则缺少规划,使城镇和农村聚居点或者沿公路发展,形成马路和带状集镇,或者与工业区混杂。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则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例如,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每年产生量超过2500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浙江省环保局2002年进行的调查表明,农村聚居点的环境质量除了大气污染指标外,其余已经显著劣于城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其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在与日俱增。
第三是乡镇企业布局不当、治理不够产生的工业污染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20年间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县域经济发达的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受乡村自然经济的深刻影响,这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工业化,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造成污染治理困难,还导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国乡镇企业废水COD 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而且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污染物处理率也显著低于工业污染物平均处理率。
与乡镇企业存在类似污染问题的是近些年来在人口密集地区尤其发达地区蓬勃发展起来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居民消费能力强和农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而必须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快速发展。如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有80%分布在人口比较集中、水系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诸多大城市周围,而整个西部地区仅占总量的1%左右,据国家环保总局2002 年对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因为这些地区可资利用的环境容量小(没有足够的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生产地点离人的聚居点近或者处于同一个水资源循环体系中),加之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居区和生态功能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危害直接。同时,在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的集约化养殖场,其污染危害更加严重: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另外,农村由于污水灌溉和堆置固体废弃物,大量承受了工业污染的转移,导致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以及延伸的食品污染。
由于我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尚未建立,环境污染不仅将迅速“小污”变“大污”,而且已经“小污”成“大害”,给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农村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 %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用水源水质不达标;中国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上升,从1988年的0.0952‰上升到2000年的0.1126%。对于基本排除在医疗保障制度之外的农民,这是极大的威胁。
总之,在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对农村环境污染,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将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
转贴于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本质和成因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形态,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在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剪刀差”经济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为突出。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现代化进程中污染问题的加重,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方式不当:过于注重经济目标,因此在农业集约化生产、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基本不考虑环境约束;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与社会未能协调发展: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而农村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制度缺失,导致农村极易“小污成大污”和“小污成大害”。
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的特点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居民集中使得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天气等),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必须注意到,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由于政府缺位,导致在农村聚居点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上存在一种悖论:根据亚当·斯密的“市场大小决定分工”理论,可以推出“市场大小决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营的最小规模”。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由于单体市场规模小,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连应付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够,更难以估计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种悖论造成了农村聚居点污染日趋严重并将继续严重。
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关键词:化肥;环境;危害;防治
Abstract: in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xcessive and not scientific chemical fertilizers, can make a large fertilizer into the environment, soil, air, and water quality to cause harm, and fertilizer containing harmful material will be in the plants accumulation, threatening the survival of mankind and health. According to these, this paper, from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basic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fertilization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fertilizer a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ims to control and reduce fertilization pollution to the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io, reducing fertilizer waste, keep the country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uarante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realizing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fertilizer; Environment; Harm;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化学肥料的使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随之而发生的环境问题,也为世界许多科学家所重视。对世界农业来说,禁止使用化肥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它,掌握它,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增产增效的作用,控制其污染环境危害人类的一面。因此,科学施肥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广大土壤农化工作者、环境科学工作者共同的任务。
一、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1、化肥对大气的污染
一是化肥对大气的污染是因化肥本身易分解挥发及施用方法不合理造成的气态损失。常用的氮肥如尿素、硫酸铵、氯化铵和硫酸氢铵等铵态氮肥,在施用于农田的过程中,会发生氨的气态损失;施用后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氨气、氮氧化物气体进入大气中;很大一部分有机、无机氮形态的硝酸盐进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亚硝酸盐,同时转化成二氧化氮进入大气。此外,化肥在贮运过程中的分解和风蚀也会造成污染物进入大气。氨肥分解产生挥发的氨气是一种刺激性气体,会严重刺激人体的眼、鼻、喉及上呼吸道黏膜,可导致气管、支气管发生病变,使人体健康受到严重伤害。高浓度的氨也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是破坏大气臭氧层。氮肥施入土中后,有一部分可能经过反硝化作用,形成了氮气和氧化亚氮,从土壤中逸散出来,进入大气。氧化亚氮到达臭氧层后,与臭氧发生作用,生成一氧化氮,使臭氧减少。由于臭氧层遭受破坏而不能阻止紫外线透过大气层,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对生物有极大的危害,如使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多等。
2、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一是增加土壤重金属和有毒元素 。重金属是化肥对土壤产生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不仅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最终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土壤环境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难以彻底消除。产生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有 Zn、Ni、Cu、Co 和 Cr。从化肥的原料开采到加工生产,总是给化肥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其中以磷肥为主,我国目前施用的化肥中,磷肥约占 20%,磷肥的生产原料为磷矿石,它含有大量有害元素 F和 As,同时磷矿石加工过程还会带进其他重金属,如 Cd、Hg、As、F,特别是 Cd。另外,利用废酸生产的磷肥中还会带有三氯乙醛,对作物会造成毒害。所以对用重金属含量高的磷矿石制造的磷肥要慎重使用,以免导致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
二是导致营养失调,造成土壤硝酸盐累积 。目前我国施用的化肥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较少,长期这样施用会造成土壤营养失调,加剧土壤 P、K 的耗竭,导致硝态氮累积。硝酸根本身无毒,但若未被作物充分同化可使其含量迅速增加,摄入人体后被微生物还原为亚硝酸根,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诱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同时,硝酸根还可以在体内转变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诱发各种消化系统癌变,危害人体健康。
三是促进土壤酸化。长期施用化肥还会加速土壤酸化 。这一方面与氮肥在土壤中的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过程相关,当氨态氮肥和许多有机氮肥转变成硝酸盐时,释放出H+,导致土壤酸化;另一方面,一些生理酸性肥料,比如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在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 H+,增多,许多耕地土壤的酸化与生理性肥料长期施用有关。同时,长期施用 KCl 因作物选择吸收所造成的生理酸性的影响,能使缓冲性小的中性土壤逐渐变酸。同样酸性土壤施用KCl 后,K+会将土壤胶体上的 H+、Al3+交换下来,致使土壤溶液中 H+、Al3+浓度迅速升高。此外,氮肥在通气不良的条件下,可进行反硝化作用,以氨气、氮气的形式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氨气、氮气可经过氧化与水解作用转化成硝酸,降落到土壤中引起土壤酸化。化肥施用促进土壤酸化现象在酸性土壤中最为严重。土壤酸化后可加速 Ca、Mg 从耕作层淋溶,从而降低盐基饱和度和土壤肥力。
四是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微生物是个体小而能量大的活体,它们既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执行者,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具有转化有机质、分解矿物和降解有毒物质的作用。施用不同的肥料对微生物的活性有很大影响,我国施用的化肥中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低,这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关键词】建筑施工 环境污染 防治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以来,建筑业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来的作用举足轻重,无论是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是工业体系的不断完善,甚至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几乎依赖建筑业的兴衰,建筑业俨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虽然建筑业为国家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但同时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如何有效解决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的种类
(一)噪声污染
噪声是指一种最常见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污染形式;施工噪音可以由各类施工机械产生,施工过程中由于多种设备同时工作加剧了噪声的影响程度;脚手架和模板的装卸、安装和拆除等也会形成噪声。一般的建筑施工是分阶段进行的,大体可以分成4个阶段,即土石方阶段、打桩阶段、结构施工阶段和装修阶段。各阶段所使用的施工设备不相同,产生的噪声污染也不相同。
(二)废水污染
建筑施工中的废水主要是由以下水类产生:井点降水、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建筑材料及输送管道的清洗水以及施工人员生活废水等。临时供水设施跑冒滴漏而无相应管理跟进,这都会导致施工现场污水漫流;将泥液、废浆直接排入下水道,沉淀后的原浆堵塞了下水道,导致次生水环境污染问题。
(三)废气污染
废气主要来源于建筑中的装修材料,其中的相关污染物有甲醛;油漆、涂料、沥青、粘合剂中的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芳香烃、直链烃、卤代烃、醛、酮、醇等;建材所引起的空气污染如放射性和有机物挥发影响,往往是长期的连续的,有的居室装修几后年,其甲醛、苯系物的浓度仍严重超标。建材所产生的污染物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都会产生极大危害。
(四)粉尘污染
粉尘是地表扬尘的主要来源,也是衡量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筑粉尘污染主要是指施工现场平整作业、水泥搬运、混凝土搅拌、木工房锯末、石灰、纱石和回填土等建筑原材料在运输、堆放和使用过程中,由于人为或某些气象因素造成的。粉尘对人体的肺部影响很大,一旦吸入肺部,就会不可逆的永久性保留,直至死亡。
(五)废弃物污染
建筑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且深远,如难以降解,而且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会改变土壤特性,不仅破坏环境美感、影响市容市貌、危害人类健康、污染土壤和地下水、降低土地经济价值等。废弃物污染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建筑原材料的包装物和生活垃圾等组成。
(六)光污染
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常见的建筑污染之后,又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在建筑施工现场的光污染主要是指电焊机发出的弧光、夜间施工时的强光等等,这些光污染有时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睡眠,有的甚至一旦直接照到人眼,就有致瞎的危险。
(七)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
施工现场有毒有害废弃物的类别非常多,比如废化工材料(往往有剧毒)及其包装物、废铝箔纸、工业棉布、油手套、含油棉纱棉布、漆刷、废旧测温计(含汞);试验室废液瓶(主要有重铬酸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强酸等);现场清洗工具废渣、机械维修保养液废渣(有些含重金属离子);办公室废复写纸、复印机废墨盒、废色带、废电池、废磁盘、废计算器、废日光灯管等等。
三、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污染的控制方法
(一)强化监督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根据iso14000 环境管理标准体系,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制定出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建立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体系,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第一,施工企业应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保素质。第二,根据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编制程序文件和施工环保作业指导书,按标准要求组织施工。第三,加强组织管理,施工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将责任逐级分解,建立考核制度。
(二)加强技术防治
在防噪音方面,要采取有效控制噪音的措施,因为建筑施工期间,会频繁使用较多的建筑设备,噪声声源较强,而且多噪声源叠加后噪声声级增加,所以在不同施工阶段,应按规范要求对施工场地进行噪声控制。首先,在进行现场施工前完成围墙的砌筑,对于相邻的敏感噪声保护目标一侧提前安装降噪声安全围帘。加强人为噪声的控制,杜绝人为的敲打、大声喧哗。其次,根据施工阶段特点,合理进行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将产生高噪声的机械设备布置于远离声环境保护目标的一侧。然后,尽量选择低噪声或备有消声设备的施工机械,采取环保型工作方法。最后,加强施工现场的噪声监测,达到施工不扰民的目的。
在防尘方面,也要做到科学技术化,第一,施工、生活和办公区道路硬化配备专人洒水清扫,以控制扬尘。第二,禁止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一律使用商品混凝土;粉尘材料运输应限制高度,且表面喷洒水并覆盖,防止扬尘污染。第三,楼层垃圾的清运,严禁将垃圾从楼面上直接向外抛撒。第四,施工现场装修所用原材料尽量采用半成品(如灰膏),减少扬尘。第五,灰土集中过筛、拌合并设围挡,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能源 环境问题 法律规制 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 X50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11-2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会有更高的要求,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由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权威、有效的社会调整方式,在此问题的解决上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1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与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采出水回注的污水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
(2)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物栖息环境造成影响,此外还产生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燃烧同时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和水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
(4)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核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阶段:核燃料生产和辐射后燃料的处理。由于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各种来源的天然放射性辐射之中,通常燃料生产过程的放射性污染较轻,一般不构成严重危害。
(5)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不利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整体上较传统化石能源来说,更加清洁安全,但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仍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2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现状与缺陷
为了有效地控制能源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能源活动的管理。
2.1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一般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环境立法。通过相关环境立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能源环境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电力立法。电力是由一次能源转化来的优质二次能源,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电力行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产生源泉,作为规范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和使用活动的电力立法,其中也必然涉及环境保护的规定。
(2)法律规制的缺陷。一些实践中与能源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如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还有待进一步法制化,为其施行提供更多的法律支撑。我国在能源立法的问题能源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上还做的远远不够,其根源在于我国能源立法的极度弱化。仅仅依靠环境立法中的一些普适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2.2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石油天然气法,也没有系统规范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相关规定散见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
(2)法律规制的缺陷。其缺陷主要包括:立法不健全,空白较多;现行规定过时,亟待修改;多头管理,执法不力。
2.3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我国《煤炭法》第十一条确立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目前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有关立法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
(2)法律规制的缺陷。以上法律规定对减少煤炭勘探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燃煤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硫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系上与具体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2.4水电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水电开发对保证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对立与协调成为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水电是利用水能进行发电,因而属于可再生能源。
(2)法律规制的缺陷。我国针对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的立法还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就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言,现行的立法技术性规范居多,缺乏明确的监管、程序、责任追究等规定,导致该制度的执行在实践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2.5核能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核能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主要是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
(2)法律规制的缺陷。期主要问题是:立法空白;现行立法文件的问题。
2.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可再生能源相对传统化石能源来说属于清洁能源,但是其开发利用仍可能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2)法律规制的缺陷。加强开发利用的管制仍然很有必要。根据前面对法律规制的现状分析,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就是立法空白较多,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都缺乏必要的专门规定,有可能导致开发的混乱和无序,污染和破坏环境。
3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完善
3.1完善相关环境及能源立法,加强能源环境问题的一般法律规制
(1)完善有关环境立法。我国有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法规体系建设上,应制定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国家环境政策法》,并通过制定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及完善现有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构建比较完善的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法律框架。
(2)完善有关能源立法。能源是环境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而环境则是能源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能源法与环境法更紧密的结合,才能有效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因此,未来我国应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完善相关立法。
3.2完善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加强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相应地我们也应更加关注其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完善立法,提高执法水平。
3.3完善煤炭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急速增长,煤炭高强度开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大幅增加,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
3.4完善水电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从世界范围看,促进水电发展都是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水电建设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在水电开发中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电建设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是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3.5完善核能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积极推进核能开发利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而“安全第一、质量第一”一直是我国核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关键词】环境污染;存在问题;管理对策
现如今,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给环境保护造成了不小的负荷,同时,环境保护的形式也越来越严峻,环境污染的处理类型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废水处理、渗滤液处理、垃圾处理厂四大类,此四大类需通过不同方式来处理处置。本文从专业技术方面着手,深入探究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在实际运行中暴露的缺陷和要采取的监管对策。
1.环境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中暴露的问题
1.1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的问题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而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污染是值得关注的。我国每年所排放固体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利用率明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固体废弃物自身本来产生量就大、堆积而成的数量相当惊人;这类污染物在处理处置方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并未走向产业化和资源化的进程,从根源层面没能有效地遏制废弃物的肆意排放,尤其是在回收循环利用方面尚且有很长一段道路要走。
1.2废水处理工程运行中的问题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废水排放量居高不下,在面对废水污染严重的现实状况时,在防治设施方面创新力度不够大,最为典型的是在废水处理模型、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控管设置、废水在线处理的流程与监测设备和废水处置后的净化工艺等方面研究不多、专业领域内的技术较为迟滞,这往往使得废水处理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没有形成遏抑废水排放的强劲合力。技术方面的不成熟、研发力度不大也是亟待解决的缺陷性问题。
1.3渗滤液处理中的问题
渗滤液是一种浓度高的有机废水,而且其成分转化速率相当快,用单一化的方式很难实现将垃圾渗滤液良好处置的效果,这也成为环境污染防治中的一大技术性难题。除此之外,渗滤液的回收利用技术不完备,尚且不能实现渗滤液的“零排放”,渗滤液在处置中需投入较大数量的开支,技术工艺不够灵活和兼容。
渗滤液处理技术是发达国家普遍运用的一种环境污染防治手段,这个技术成果能促使蒸发尾气消耗殆尽,也会合乎标准排放,然而却要耗用大批量的燃料,需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以免在设备运行中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1.4垃圾处理厂运行中的问题
毋庸置疑,目前垃圾处置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焚烧、填埋和堆肥三种,然而,垃圾处理厂在实际运行中并未顾及到后期对环境带来的损坏,填埋这种方法严重危害大气环境和公众身体健康,不过尚未被叫停;在用堆肥处置垃圾时,占据的土地比较多,设施也显得老套一些。
2.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监督管理对策
2.1加强科技攻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进固体废弃物处置模式
针对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在实际运行时遇到的技术性难题,我国需大胆尝试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结合目前现状,加大固体污染物的立法力度,改进落后的废物处置模式,创新前沿的、利用再生能力强的、循环程度高的、对环境危害小的新工艺流程,推行综合管理,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强监督管理的实效性和延续性;促使废弃物变废为宝,特别要加强分类回收利用,推进经济方面的可行度。
2.2注重废水处理技术的革新,摒除落后技术对设施运行的不利影响
我国的废水处理绝不能停留于“初级阶段”,而应在技术上大胆突破,才会有所建树。有鉴于此,环境污染防治部门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参与技术研发,制定并出台新的废水处理技术政策,对于一些废水处理器械和设备必须定期改进工艺和操作规程。在处理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等方面,需研制地埋式生活废水处置设施、压滤机以及气浮机,推动废水集约化、循环化、有序化和综合化应用,提高废水回收和再利用的进程。
2.3创新渗滤液处理工艺以及技术手段
垃圾渗滤液往往水量变化较大,其处理方法必须实现同步改进,有采用生化方法去除COD,努力实现国家规定的排放规范指标;采用物化方法去除渗滤液的重金属、COD,目前物化方法主要用于预处理或与其他方式结合运用;根据渗滤液成分繁杂的现状看,可选用膜生物组合这样一类处置方式,规避相应的处理缺陷。
2.4选取最经济、对环境污染代价最小的垃圾处理工艺
针对现有的垃圾处置可选取最实用、最环保的策略,在垃圾处理过程中不断注入技术力量,依托于创新驱动垃圾处理走向集约化和规范化轨道。在监管的同时遇有对环境严重损坏的环节,需立马停止相应的项目。
3.总结
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环境污染的防治处置工作需从根本着手,从各个方面统筹兼顾,加强技术革新,改革落后的、不适合于环保新趋势的污染防治设备,重视在实践中解决运行中的不足与缺点,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向盛斌.环境管制过程中的管制者与被管制者行为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09).
[2]刘云兴,王晓东,段颖.电子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管理[J].北方环境,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