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自然灾害防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然灾害防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然灾害防治方案

第1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公司工会: 

xxx分工会严格按照《关于开展今冬明春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加强各类安全风险预控、隐患排查治理、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等工作,严格落实岁末年初的安全防范工作,坚决遏制事故的发生。所有在建项目按照要求围绕:一、进一步教育员工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做到“四不伤害”;二、按照《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会法》等相关法规,依法开展群众性监督;三、作好隐患排查与整治的跟踪督促工作。现将排查、治理情况汇报公司。

一、成立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为确保此次大排查大整治取得实效,成立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xxxx部岁末年初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大排查大治理工作。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xxx部,负责行动的日常工作及具体事务协调。

另成立大排查大整治检查工作组,工作组组长由领导小组副组长担任,组员由相关部门临时抽调人员组成。

二、大排查大治理内容

(一)应急管理方面

结合xxx部应急能力建设评估工作的有关要求,突出排查整治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和能力落实情况。重点排查整治是否严格落实应急值班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送,事故灾害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的有关规定;是否制定完善各类事故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岗位应急处置卡;是否按要求开展了演练;是否落实了领导值班/带班和重要岗位24小时值班规定,在岁末年初的关键时期保持应急状态;是否有确保满足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需要的应急物资、装备;是否与外部救援单位建立联系方式;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家能否做到发生险情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应对处置。

(二)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及电气火灾防控方面

岁末年初、“两会”期间是安全生产关键时期,要突出排查是否严格落实上级关于今冬明春(岁末年初)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尤其是施工项目部是否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或工作方案;是否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依法加强安全管理和岗位隐患排查治理,严防各类事故发生;是否结合xxx部生产经营及员工作业活动特点,对xxx部存在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重大风险控制项目、复杂地质条件下各类工程项目以及受限空间作业等进行辨识和管控;是否按规定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是否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摸排和隐患排查工作;是否根据《公司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实施工作方案》要求以“人防、物防、技防”多措并举开展综合治理工作;是否及时上报安全生产事故信息等。

(三)交通安全方面

针对岁末年初、“两会”期间的特点,严控交通安全风险。突出排查是否对部门所属专职驾驶人员开展日常交通安全培训;是否对车辆进行正常保养维护以确保车况完好;是否对自驾车的员工集中开展交通安全培训;是否存在兼职驾驶员未在xxx部总部登记备案等情况。

(四)自然灾害方面

强化综合措施,有效防范应对各类自然灾害。突出排查各项目部是否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自然灾害防治责任是否在项目部内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是否制定和落实自然灾害防范应对措施;是否加强易发生自然灾害地区防范低温雨雪凝冻灾害、地质灾害等措施;是否加强自然灾害易发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监控和预警工作。

(五)海外安全方面:

境外工程项目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速核实、快报告,为领导决策、科学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赢得先机。应突出排查境外工程项目部是否加强对项目所在地灾害性天气、疫情、舆情警讯的监测;是否与国内上级部门、国别代表处(或海外区域总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保持联系和信息沟通顺畅;境外工程项目人员是否能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外派境外工程项目人员是否与当地员工和谐相处;境外工程项目部是否能深入分析研判所面临的安全形势和潜在的各类安全风险隐患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防范措施。

三、大排查大治理落实情况

2019年1月第一周:在建项目13个(海外项目2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并对一般隐患进行了整改,其中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及电气火灾防控隐患7项已整改,交通安全隐患1项已整改。

2019年1月第二周:在建项目10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并对一般隐患进行了整改,其中安全生产、危化品管理及电气火灾防控隐患3项已整改。

2019年1月第三周:在建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由于临近春节,大部分施工人员已离场,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1月第四周:在建项目共5个(海外项目3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2月第三周:在建项目2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2月第四周:在建施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3月第一周:在建施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2019年3月第二周:在建施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根据公司要求进行了全面的隐患排查、治理,没有发现较大及一般的安全隐患。 

 

第2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选修 策略 高考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126

一、选修部分三种处理方案介绍

第一种方案:以广西限选教材为导向,选择《旅游地理》和《自然灾害与防治》两个模块,考试中,学生在这二者中选其一。根据《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继续完成限定选修的‘自然灾害与防治’和‘旅游地理’两个模块后,还可选修更多模块。鼓励对地理有兴趣的其他学生研习选修模块。”

评价:该方案以政策为导向,平稳,有两个选修可以选择,应对高考风险较小;但是教学耗时较长,学习内容较多,学生在考试中需要消耗一定的审题时间。

第二种方案:以教师选择为导向,教师根据学校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状况,选择一个模块,考试中,学生也选择这个模块。在我们和其他地区的学校的交流中,部分重点学校就采取了这一方案。

评价:该方案,目标明确,专、精、省,只学一个模块,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面窄,更容易学精,学透,不仅可以节省上课的时间,还可以节省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审题时间,为其他部分的答题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但是由于掌握的知识少、面窄,而高考中的三道选修题目难度存在着差异,因此具有很大的风险。此外,只学一个模块的选修,并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第三种方案:以全国课标卷为导向,选择三个模块,考试中,学生在三个模块中,根据试题难度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

评价:该方案,掌握的知识面广,对应高考风险小。在全国课标卷中,三个模块试题的难度不一,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试题,比较容易保证获得高分;但是教学耗时比较长,学生掌握知识多,学习压力加大;而且考试中,学生的审题时间长,可能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答题。

二、近年来新课标选修部分难易程度比较

从2010年起,新课标全国卷开始设置选修模块,下表对每年的选修部分的难易程度做了统计:

【旅游地理】某学习小组在探讨“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活动中,发现德国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

提出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并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标准答案】工业遗产资源: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一级生产设备、公益、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

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遗迹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

【评析】该题考查的内容并不是常规的旅游资源评价,而是旅游项目的设计,并且是老工业区遗产旅游项目,都是属于平时很难训练到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作答。该题难度较大。

【自然灾害与防治】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述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标准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6月相对集中,期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评析】该题考查读图能力,以及福建省的气候,都是属于熟悉的知识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平时训练多。该题难度小。

【环境保护】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池,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标准答案】可能原因:迁徙路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猎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

【评析】该题考查的生态环境事件是我们不熟悉的,由于我们不熟悉,很难分析原因和提出保护对策,而且材料并没有给学生更多的信息,该题难度大。

从高考真题可以看出,每年的选修部分的难度不一,基本没有规律可循。各校如何制定选修部分的策略,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三、2015届高三备考经验介绍

下表为某重点中学高三选修部分月考考情分析:

在月考一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选择了难度最大的《自然灾害与防治》,原因是此前采用方案二,只训练这一模块,直接导致了这次月考中的成绩不理想。此后,开始调整策略,采用方案三,虽然增加了一些教学的时间,从实际效果看,大多数学生可以选到难度最小的选修题,从而保证了选修部分的成绩。

2015年高考,广西首次采用了新课标全国卷,广西的考生首次面对新课标的选做题,全区的选做部分的考试情况如下表:

第3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岩土工程 地质灾害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35-01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简介

岩土工程指的是在开挖土方的过程中,与岩土的开挖和加固相关的工程的总称,而并不是单一的一项具体的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些自然灾害。其中包括有地震、泥石流以及滑坡等情况,在本文中所指的地质灾害就是因为岩土工程的施工等原因而带来的这些地质灾害,其是因为岩土工程的施工而产生的,所以叫做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现在,由于我国大量施工的存在,岩土工程技术的不够发达,进而导致了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存在,对于我国岩土工程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而且,因为地质灾害的损失,我国直接经济损失就有10亿人民币,所以,找寻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进而分析出一套非常合理的解决方案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直接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为国家减少更多损失。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解决岩土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成为了目前首要探寻的方式。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

危害以及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

由于岩土工程的发展所导致产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因为自然的原因而形成的地球变化,最终发生的地质灾害。第二,因为人为施工和设计的原因而产生的地质灾害。这类灾害的发生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而且也会因为经济的影响而不断发生,由于经济发展,工程建筑开始发展,进而导致全国各地施工场所增加,土地难以支撑这样的负荷,进而出现自然灾害。我国目前主要的岩土工程自然灾害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地震、坍塌以及路面发生变形等。灾害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强,一种自然灾害产生往往会触发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岩土工程灾害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关联性的防治,考虑到关联性的存在,而运用相关的措施。

(二)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现在,我国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反作用,而且,对于我国的国际地位也进行了影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可预见性比较低,具有特发性的特点,而且往往一旦发生,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人员伤亡现象频繁发生,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而且,由于不断发生岩土自然灾害,进而会对工程的工期进行影响,增加工程成本,其工作效率降低,工程质量更是大打折扣。企业对于原有的计划也要进行不断改变,对于施工人员的心理影响更是难以预计。现在,我国经济不断进步,但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其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发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很重要的关系,施工位置所处的地质环境不好,生态环境容易受到破坏,一些诸如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很容易发生,再加上人为施工的原因。对其植被进行破坏,对土壤和固有的岩层进行破坏,进而导致地质岩层失衡,最终往往出现大范围坍塌的现象。怎样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同时尽量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已经是目前我国岩土工程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一)通过植树造林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

很多原因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目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施工地区的生态环境更是非常脆弱。所以,只有不断强化其生态环境,加强植树工作,通过生物的循环特性,建设抵抗力比较强的生态环境,才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每个地区的情况不一样,生态环境不一样,所以,所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但是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表现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只有做到良好的防范,才能够明显地减少因为岩土工程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才能够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水平。

自然灾害在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预兆,比如发生泥石流之前,井水会干枯,及时找到各种地质灾害发生之前的预兆,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对其进行检测。一旦有预兆出现,就应该运用已经制定的措施和解决方法进行处理,从整体上降低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三)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

降低地质灾害多带来的危害,一是生命财产的危害,二是自然环境的危害。一次地质灾害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其损失可能是巨大而无可挽回的,对于生态环境而言,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同时有效的检测,加强预防地质灾害的手段。通过进行拦截工程、护坡工程等建设,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减少地质灾害在施工过程中带来的损失,加强地下岩层的加固工作,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要做到质量第一的原则。进而通过保证质量的方式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适当的避让措施建设。

适当措施指的就是在不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进行影响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相应手段,其方式必然要在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点进行。比如,在雨天时,应该停止施工,因为雨天会造成岩土的松软,加固工程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最终其质量不能够达到要求。并且,制定地质灾害解决方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应该按照已经建立的方案来实施,及时疏导撤离,对于工程进行有效保护。这样就能够在可控范围内降低损失。现在,通过搬迁等手段来避免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更大损失已经成为了我国目前所采用的主体手段。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进而导致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建设新生活的过程中,地质灾害由于施工的进行而不断发生。所以对岩土工程进行研究,对于引起的地质灾害成因的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林.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 企业技术开发,2013(15):134-135.

[2] 徐丹, 曲海英. 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223.

[3] 王克峰,胡旭峰.浅述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05):87-88.

第4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城市规划评价

工程地质是以环境工程地质学里的方法、理论、资料为基础,将环境科学与相关科目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础理论。工程地质,是为顺应人类经济活动、工程建设的需要,为实现合理的城市改造、地质开发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且保护环境而兴起的,用以查明、勘探自然地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作用,由此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一.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 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 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 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 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 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在城市规划时,需对其旧城区的电缆、古穴、下水系统、人防工程等进行评价与探查,从而制定图纸,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需要针对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进行评价,主要为城市建设中的新城区开发,提供相应环境工程地质资料。

3.边坡稳定性评价:对人工斜坡与自然边坡进行研究,根据所得信息数据预测山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危害系数,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根据场地地质结构,对发生地震的几率作分析,依据地震的实际案例,研究建筑物所能承受地震所产生的扭转力、竖向力,并根据破坏效果分析、改进建筑方案。

第5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 输电线路 自然灾害 工程质量 管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能源供应在社会工业化过程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输电线路在能源供应中的作用也不断得到增强,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成为能源供应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构成输电线路的导线、杆塔、绝缘子、接地装置等部件在自然灾害的冲击下可能处于不正常运行状态,严重情况下甚至退出运行状态,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可能对输电线路运行带来恶劣影响的自然灾害因素有很多,包括雨雾冰雪、风雷、地震等等,以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为例,共导致36740条输电线路、2018座变电站停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极大。因此,在输电网络建设过程中探讨如何做好抗自然灾害的工程质量管控,对于有效防范自然灾害侵袭具有积极的意义。

1 输电线路事故的原因分析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区域联网、水电开发,超高压、特高压交直线路相继建成投运,承担远距离输送电力的任务,其中有很大数量的输电线路处于高山峻岭之中,自然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受自然地质气候条件影响往往会出现断线、倒塔、基础塌陷等事故,不仅危害了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利益,而且输电线路检修、抢修、改造的难度很大,成为影响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的一大难题。

引起输电线路事故的原因,既包括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和泥石流、洪灾、地震等灾害的外因,也包括设计不合理、工程质量不合格等方面的内因。因此,防范自然灾害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自然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灾害合理设计输电线路,充分考虑特殊自然环境下如何确保输电线路的可靠运行,并基于科学合理的设计开展施工,严把工程材料质量关,加大工程质量控制力度,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通力合作下,强化输电线路抗自然灾害能力。

2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要想有效提升输电线路防范自然灾害的能力,首先便要做好勘查工作,对输电线路运行环境进行全面、仔细的考察,掌握该区域内的地质水文气候条件情况,对往年来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别、程度、频率等情况进行统计,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制定输电线路工程建设的具体指标。在做好勘查工作后,需要合理进行工程设计,严抓工程质量,做好监理质量管控和工程建设管理等工作,具体论述如下。

2.1 做好工程设计

第一,基于对输电线路沿线自然情况的勘查,工程设计工作应充分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情况,结合实际自然条件确定设计方向,具体设计时,应避免选择探矿区、林区等不稳定或复杂的区域,重要线路尽量选择单回、分散连接,设计两个以上的方案,并需要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和安全性评价;

第二,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区点划分、跨越段设计等具体设计内容必须有详细的设计要求,尤其是在调查无人区的地质地形环境条件时要有设计深度,确保设计基础资料完整、准确,自然条件、灾害资料齐全,工程终勘、现场勘测要细致到位;

第三,按规定时间提供设计总说明书,要在铁塔基础施工前提供正版施工图纸,图纸的设计及说明必须准确、完整,进行图纸会检,且有抗自然灾害卷册;

第四,主动解决现场设计存在的问题,积极提供设计现场服务,有情况发生时要及时复核,一旦发现存在设计深度、广度的问题必须及时做出修改;

第五,各项设计和试验必须满足管理流程要求,编制详实、完整的设备材料招标文件,确保招标文件的内容准确、全面,对铁塔等的材质、性能、附件、替代材料、加工要求等要给予明确。

2.2 严抓施工质量

第一,工程施工要充分考虑实际的地质状况,例如输电线路周边危岩等,有规划、有组织的开展各项施工,具体的施工项目都要有施工方案,质量保证体系要健全、有效,各种措施要有针对性;

第二,在认真熟悉施工图的基础上,按施工图组织施工,如果需要进行工程变更,必须履行规定的审批程序;

第三,严格按规定做好线路复测工作,一旦发现问题必须根据规定要求处理,在实际工作中要与设计方多沟通,如发现微气象特征必须即刻联系设计院复核,结合现场情况对设计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尽量提高输电线路工程的抗自然灾害性能;

第四,土石方施工需要注意避免对现场原始环境的破坏,尽量降低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程度,同时要确保回填土的密实度,夯实回填土使其超过原状土密实度85%的标准,以避免水土流失;

第五,分坑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以避免基础错位或是扭转超差,具体尺寸、坑深等参数需要符合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检验的相关标准,防洪堤、挡土墙等工程施工也需要严格遵循设计要求,导线压接施工要符合规程规范要求,出现导线断股根据规范标准要求进行处理,以确保施工质量可靠;

第六,铁塔、螺栓等的质量必须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和设计要求,各种器具材料需要经过检查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不能存在差缺件,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把设备材料质量关,不得使用不合格产品,其安装与紧固应严格按规定要求实施;

第七,全面管控工程施工,使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和保证,严格监控质量监控点,实施三级质检控制,对于隐蔽工程更要全面加强质量管控,以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妥善予以解决和纠正,防范施工事故的发生,将安全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第八,根据输电线路设计和验收的要求对基础、架线等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全面验收,严格贯彻相关的强制性条文,确保工程质量满足实际要求。

2.3 监理质量管控

监理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监理方的作用有助于全面监督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设计、施工、验收,使工程质量达到预期目标的要求。监理质量的管控,首先要在监理规范和细则中有针对性的制定抗自然灾害的工作目标和措施,监理目标必须明确,相应的措施应全面、具体;其次要结合实际工程制定全面、系统的监理工作方案,包括工程旁站监理方案、初检方案、质量通病防治、工序质量评估等内容;再次要对陡峭边坡等可能危及基础安全的地形地貌条件进行设计校核,做好基坑验槽等工作,对边坡挡墙、塔材差缺件、导线压接、螺栓紧固、工程材料质量等方面实行全面控制;最后要做好监理日志、数码照片等方面的检查记录工作,确保见证取样完整、到位,检查记录资料准确、全面、详实。

2.4 工程建设管理

除上述措施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工作:第一,工程建设程序应按相关标准规范严格执行,落实施工三级自检工作,做好工程过程控制,对基础分部、组塔分部工程的验收要严格按规范要求开展;第二,铁塔加工对于工程质量而言十分重要,因此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监造,对铁塔加工、焊接和工程材料质量进行把关,并提交监造报告;第三,施工图会检和设计交底工作要及时,并要特别注意对抗自然灾害方面的要求;第四,重要的施工设备和材料,必须采取招投标制的方式采购,以保证设备材料的质量和经济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输电线路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于保障输电网络系统的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加以重视,做好工程质量控制工作,将安全隐患及早消除,以防范自然灾害的危害。输电线路防范自然灾害事故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除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之外,还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探讨输电线路运行过程中的维护措施,以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使其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鹏飞等.自然灾害对电网的影响及对电网规划的启示[J].江西电力,2008(2).

[2]吴明祥,包建强,叶尹等.超强台风“桑美”引起温州电网输电线路事故的分析[J].电力建设,2007(9).

第6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边防公路自然灾害防治冰包雪阻水毁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危害

1.1冰包(涎流冰):

涎流冰是指我区冬季泉水在公路上形成的冰体,当地人俗称“冰包”。冰包在公路上形成的长度由几米到上千米不等,最大冰厚6米,平均冰厚1.2米,是我地区边防公路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最严重的线路是X901线伊木河至白鹿岛段和X903线荒火地至西牛耳河共计251公里,延线大小冰包近百处,每年的一月至四月是冰包的生长期,春融期冰体融化后冲刷路基、路面及桥、涵形成公路水毁。

1.2雪阻:

雪阻是指我区冬季积雪在公路上达到一定厚度时,行驶车辆受阻,严重时断绝交通的现象。雪阻经常发生在公路的低洼、傍山、路堑路段,积雪最厚达1.2米,严重影响交通。每年的二月至三月末是雪阻多发期,我区边防公路各线都十分严重,是我地区冬季公路另一种较严重的灾害。

一般公路形成雪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次降雪量较大时形成,整个冬季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形成的雪阻较长、较厚全线阻车,延线都可能出现雪阻,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另一种是风力较大时(特别是春季)刮起地面积雪积集在公路上形成雪阻,一般发生在每年的二至三月份,这种情况出现的雪阻频率高,多发生在低洼、路堑、傍山路段,雪阻较短、厚,严重时断绝交通。

1.3水毁:

公路水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公路路基、路面及延线设施破坏力极强。特别是我地区边防公路,由于地形复杂、公路等级低、排水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每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公路水毁,严重时断绝交通,同时也是一种较严重的交通隐患。

我地区边防公路水毁多发生在春融期和夏季梅雨季节。每年的春融期当温度升高较快时,满山的冰雪快速融化汇成洪流冲向路基,由于此时桥、涵内的冰体未完全融化,排水量严重不足,至使洪水直接冲击路基并漫过路基冲刷路面,造成路基、路面水毁。当水量较大、急时则冲空桥、涵基础,发生桥、涵水毁。温度升高越快水毁越严重。这种水毁多发生在林区的X901线和X903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毁。夏季水毁则不常见,只有出现强降雨时才能发生,破坏力极大,桥、涵、路基都可能发生水毁。

二、自然灾害的防治

2.1冰包的形成与防治

冰包主要是暖泉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及一定的气温下形成的,它的形成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1月到12月中旬,气温开始下降,最低气温可达-200C,水开始冻结,公路的各种排水设施逐步被冰堵塞,流水漫上公路形成第一期冰包,冰面光滑、平缓。第二阶段是12月中旬至翌年2月初,最低气温可达-450C,潜流的液态水开始析出大量冰晶,流到公路上形成第二期冰包,由于水量小冰包生长缓慢。第三阶段是2月中旬至3月末,气温开始回升,地面冻土与永冻层土衔接,潜流全部堵塞,所有泉水流出地面漫过公路形成第三期冰包。特点是面广、长度大、生长快。

根据冰包形成的大小及特点可采取两种防治措施。第一种措施是对于较小的冰包可用导流坝与透水路堤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公路冰包形成处的上游设置导流坝,用以汇集第三期冰包形成的水流。在冰包形成路段或桥涵两侧做成透水路堤,加大将要封冻的桥、涵排水能力,让第一期形成冰包的水流顺利通过路基,冰包不会形成。由于第二期冰包形成较小,一般不会严重阻车,即使阻车清除也十分容易。对于第三期形成的冰包可在3月末一次清除。此种措施可以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价低。第二种措施是对于较大的冰包可用呼伦贝尔市公路管理局1984年实验成功的“双出口导流三期综合治理方案”进行根治。其基本原理就是找到暖泉出水口,埋设保温导管,通过路基基础排到路基下游,让泉水在公路下游形成冰体。原理图如下:

此项措施技术性强,施工困难,造价高,需专项投资。

2.2雪阻的防治措施

根据公路雪阻形成的种类,可采取以下两种措施进行防治。

(1)由于风力较大在路堑、傍山、低洼路段形成的雪阻,可在雪阻路段的上方或下方(根据风向定)设置挡雪墙或挡雪栅栏用以挡雪和降低风速。对于基础为岩石的路堑、傍山段可设置挡雪墙,材料用片石或块石均可,墙的厚度0.5米、高度为年积雪高度的1―1.5倍、长度为雪阻路段长度的1.2―1.5倍;基础为普通土便于施工的雪阻路段可设置透风度为70%的铁栅栏或木栅栏,其长度及高度参考挡雪墙的数据。原理图如下:

2)由于降雪量较大路面积雪过多形成的雪阻,阻车路段长、工程量大,可配置专用除雪设备随机进行清理。

2.3水毁的防治

防治边防公路水毁必须严格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本地区边防公路水毁形成形成的特点,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对现有的边防公路进行升级改造,根据当地的水文资料认真做好公路延线汇水面积、降雨量、河道洪峰流量等数据的调查、统计、测算工作,根据实际设计公路的排水设施和防护工程,保证公路具有足够的泄水能力和防冲刷能力。

(2)加强公路延线易发生水毁路段的调查研究,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冬季冰包发生准确地点和大小,桥、涵被冰体的堵塞程度,以及春季桃花汇集、流量的特点、规律。二是夏季梅雨季节各桥、涵排水设施设置是否合理,泄水能力是否能满足要求等。根据实际对排水设施进行加固、增设、改造,提高其排水能力和防冲刷能力。

(3)加强公路排水设施的养护力度,及时维修其损坏部位,认真清理河道、桥、涵及排水设施,确保其排水能力。特别是春季冰、雪融化前及时疏通桥、涵内的冰体,保证桃花水顺利通过。彻底清理路基、路面积雪,降低桃花水的冲刷和破坏。

参考文献

第7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物联网专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

1业务分析

1.1业务需求分析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避让搬迁与工程治理、基层能力建设和应急体系建设等。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查清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稳定性危险性及发展趋势,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主要工作。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以及专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通过群测群防终端设备及自动化专业监测预警设备完成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收集、上报、分析、预警等工作。搬迁避让及工程治理是针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搬迁避让的措施,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从而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应急管理体制通过建设应急处置平台,实现语音通信、视频会议、图像显示、预警预报、动态决策、综合协调与应急联动等功能。

1.2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分析

2015年,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应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无人飞机、遥感遥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运用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因此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设备商业化,结合物联网技术手段完善自然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成为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路。目前全国各省围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已基本建成信息化平台,本文则是基于信息化平台为依托,将NFC、物联网专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无人机等物联网领域技术应用于国土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中,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标准化、智能化管理,从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2物联网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及应急救灾应用中的分析

2.1群测群防人员智慧管理

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中,群测群防监测体系是针对灾害点完成野外巡、排查、监测等工作的管理体系,传统的群测群防监测是通过终端设备,采集所负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信息,并上传到后台系统,经过分析以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管理、监测预警等功能。通过对现有信息技术的分析,传统的群测群防信息管理技术不仅无法实现对群测群防野外工作的监管,也难以确保群测群防人员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实时性,这将影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落地。结合应用NFC、GPS与移动基站的动态耦合定位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巡查、排查、监测方案。一方面应用NFC技术,通过为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一张基于NFC芯片的识别码,群测群防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巡查、排查、监测时,通过终端设备扫描识别码,采集界面将自动生成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基本信息,群测群防人员无需选择地质灾害隐患点,仅需上传调查、巡查、排查、监测结果数据,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基于NFC技术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采集技术,确保了采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实时性。另一方面,利用GPS和移动基站动态耦合技术,实现群测群防人员工作轨迹的查询和动态定位,以达到野外人员工作监管,提升群测群防数据采集工作的智能化监管,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2.2监测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使用如地表位移监测设备、降雨量监测设备等专业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对灾害点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监测设备针对灾害点进行数据实时采集及海量存储,结合大数据分析手段提供灾害点的监测预警功能,从而达到对灾害点的实时管理能力,提升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水平。伴随大量监测设备的部署实施,业务在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安全性及专业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目前的专业监测设备回传监测数据是通过传统的2G/3G/4G传输渠道,在公用信道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专业监测数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回到后台系统进行分析预警,以达到对地质灾害的时效性管理要求。第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现状下,信息安全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必须要求,专业监测数据属于业务保密数据,如何保障监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第三,大量的专业监测设备都部署在野外,如何保障专业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化专业监测平台是在上述业务需求背景条件下,结合运用了物联网专网卡、物联网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技术,志在解决监测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及安全性,以及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三大问题。图1所示是物联网专网组网架构图,中国移动物联网专网是指中国移动为满足物联网发展所需的丰富码号资源、物联网“规模性、流动性、安全性”特点以及业务个性化需求、客户高质量的网络保障而搭建的一张网络。通过建设物联网短信中心、物联网GGSN、物联网HLR等物联网专用网元,实现物联网用户与大众用户的网络分离,为行业客户提供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高质量网络。专业监测设备使用物联网芯片、通信模组,即可将专业监测设备采集的灾害点数据通过物联网专网进行传输,将传输渠道与大众用户使用的网络分离,不仅提高了网络传输效率,同样也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对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及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图2所示为中移物联网开放云平台架构,该云平台支持泛连接和大数据存储,可满足海量设备的大并发高吞吐量地快速接入,支持将分散在各地的设备通过云平台进行集中式管理,完成高效的资源管理和数据的安全存储。实现设备的监控管理、在线调试、实时控制;并且云平台提供消息路由、短彩信推送、APP信息推送等多种方式将数据分析结果、预警告警消息等快速推送给移动终端。针对分散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利用云平台提供的泛连接功能方便快捷地接入云平台。结合物联网专网提供的各个监测设备物理位置(GPRS定位)、数据交互流量等信息,通过Model_Bus等工业控制器集中控制网络协议,实现远程对监测设备状态监控及集中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中积极探索运用物联网技术,不仅可提高监测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保障了专业监测设备的数据采集传输的实时性及安全性,从而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的精度和效率。

2.3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视化管理

为了实现信息对称,国土地质灾害防治及救灾工作中,对灾害点的可视化管理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时现场监管,从而在室内可查看地质灾害现场情况,提高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预警预报能力。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可视化管理,是从多个维度来监控地灾隐患点,使得监管部门在办公室或者应急指挥调度中心就可全面的了解地灾隐患点或者地灾现场的情况。这就包含前面我们所述的通过专业监测设备和现场监管人员反馈的信息,还可通过无人机快速的飞临现场结合物联网专网卡、通信模组,开放云平台技术。将该监控设备或无人机中灾害点的实时画面,利用通信模组及专网卡,实时传回开放云平台中,业务人员可以通过云平台查看实时的地质灾害现场数据,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现场的实时监管。

2.4综合应急救灾指挥平台

突发地质灾害将造成人民群众生命及财产损失,通常在地质灾害发生后,清晰、全面、直观的数据展示能力将提升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效率,同样可为领导、专家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依据。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应急救灾指挥平台利用WebGIS平台,集成了地灾主客体数据于一体,在“一张图”上,实现了对地质灾害防治到救灾全业务流程的管理。图3展示了综合应急救灾指挥平台架构图。

3结束语

第8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20__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总体稳定,趋向好转,但事故总量较大,一些地方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一些煤矿重大安全隐患仍较突出,形势依然严峻。为落实20__年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工作任务,深入进行煤矿隐患排查治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电〔20__〕15号)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制定了《煤矿企业20__年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请贯彻执行。

一、在去年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是坚持安全发展,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举措;也是为“两会”和“奥运会”创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立足于治大隐患、防大事故,集中精力做好煤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为主题,组织开展好“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推动全社会更加关注、支持、参与、监督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二、煤矿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或省政府指定部门)组织实施。其他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全力配合。中央煤炭企业负责组织所属煤矿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同时接受当地政府及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监督。

三、各省(区、市)及有关中央企业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于2月底前下发实施,同时将具体实施方案(包括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隐患的内容)于2月底前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

四、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建立省内公告制度,对所辖区域内各类煤矿存在的重大隐患在媒体上进行公告;监管部门、监察机构和煤矿企业都要建立煤矿重大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制度,限期整改销号;对存在重大隐患未按期整改的煤矿,暂缓换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建立隐患排查责任追究制度,对隐患排查工作不力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煤矿企业是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企业法定代表人和各级负责人必须认真组织开展工作。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在地方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切实加强对煤矿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监察和指导。要认真分析和把握今年安全生产的规律和特点,在组织和督促企业抓好日常排查治理、搞好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针对三个重点时段特点进行集中督查、专项监察、重点监察,发现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督促整改,扎实有效地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

六、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认真总结发生的各类事故尤其是较大、重特大事故教训,认真查找安全生产工作和隐患排查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注重用事故教训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认真分析近年来的典型事故案例,掌握事故发生的部位、环节、原因、特点及规律,举一反三,制定并落实措施,预防和杜绝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

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报送工作按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的有关通知要求执行。

请各省(区、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和中央企业将本实施意见转发至所属各类煤矿。

二八年二月十九日

煤矿企业20__年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意见

一、隐患排查治理范围

所有煤矿都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各产煤省(区、市)要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

(一)重点地区

事故多发地区,瓦斯灾害严重地区,管理薄弱地区,非法开采严重的地区,今年受雨雪冰冻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地区;各产煤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明确的重点地区。

(二)重点企业

煤与瓦斯突出的煤矿,资源整合的小煤矿,破产重组的煤矿,有超层越界嫌疑的煤矿,近年来发生过较大以上事故的煤矿,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严重的煤矿;各产煤省(区、市)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的煤矿。

二、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内容

煤矿企业要对各类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在此基础上要突出以下重点内容:

1.矿井通风情况。矿井通风系统必须合理;通风设施必须完善可靠;采区要实现分区通风;按照规定设置专用回风巷;矿井总风量和各作业点实际风量要达到规定要求,重点查无风、微风作业现象;杜绝不合理串联通风;掘进工作面按照规定实现“三专两闭锁”。矿井要建立综合防尘系统且运行正常。

2.瓦斯治理情况。应抽采瓦斯矿井要按规定建立瓦斯抽采系统,瓦斯抽采达到抽采指标要求;要制定瓦斯抽采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与生产作业计划相匹配,实现不抽不采,抽、掘、采平衡。瓦斯突出矿井要严格执行“四位一体”防突措施,落实区

域性防突措施。要按照规定建立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探头安设位置、质量和标校要符合规定;按规定配备瓦斯检查员,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重点产煤县(市)实现安全监控系统区域联网,建立监控系统区域服务机构。

3.煤矿整顿关闭情况。已关闭矿井必须关死、关实,达到关闭标准。落实关闭和废弃矿井的监管责任,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有防范已关闭矿井死灰复燃的措施;严禁借探矿之名从事非法生产;严厉打击非法和超层越界开采行为。

4.资源整合及建设项目情况。各地区要尽快审批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确定资源整合的主体,纳入资源整合的矿井必须停止生产,被整合矿井必须关闭;整合矿井工作必须按方案进行;新建煤矿、改扩建、整合技改项目杜绝边施工边生产现象,切实落实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

5.采掘布置情况。矿井生产系统完善可靠,生产布局科学合理;采掘接替正常;杜绝“剃头下山开采”;放顶煤开采工作面要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68条规定。小煤矿是否存在非正规采煤方法、以掘代采、多头作业等问题;要有规范真实、填制及时的采掘工程平面图等图纸。

6.机电管理情况。要按规定实现双回路供电;井下机电设备保持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立井、斜井提升运输设备保护装置和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

7.顶板管理情况。采掘工作面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及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采煤工作面必须及时放顶,悬顶距离不得超过规定。小煤矿要加快进行支护改革,按有关要求淘汰木支护和金属摩擦支柱。

8.水害防治情况。落实矿井水文地质,特别是采空区、相邻矿井及废弃矿井老空(窑)积水防治措施;承压水开采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及地表水监控防范措施。小煤矿是否存在与相邻矿井连通情况;防、排水系统是否完善。

9.火工品管理情况。小煤矿严禁购买非法火工品,井下火工品发放点存放量要符合有关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火工品储存、运输、发放、领用制度;爆破作业要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制度;禁止明火放炮。

10.防止“三超”情况。企业要按核定生产能力组织生产,严防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重点煤矿严格执行每个采区内每班作业人员不超过100人的规定;小煤矿井下作业人数不超过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规定。

11.自然灾害防治情况。矿井周围存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以及洪灾导致溃坝、溃堤、淤积危险河道等自然灾害威胁,要落实防范治理措施;落实暴风、暴雨、雷电、暴雪、冰冻、地震等可能造成煤矿停电、停风、淹井事故的防范措施;废弃井口填堵封实;雨季“三防”(防洪、防排水、防雷电)工作要制定周密措施。

12.应急救援措施落实情况。应急救援机构、队伍健全;按规定配置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制定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按规定组织演练;煤矿负责人和调度值班人员熟悉应急救援措施;井下作业人员熟悉避灾路线。

13.制度落实情况。要健全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交纳、瓦斯抽采利用等经济政策;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小煤矿严禁以包代管,层层转包。编制规程、措施要与井下实际相符,审批符合规定。井下作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要经培训合格上岗,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配备劳动防护用品,全部佩戴有效自救器;严格执行入井人员检身制度和出入井人员清点制度。

14.灾后复产验收情况。因自然灾害影响造成停电、停产的煤矿,要制定针对性措施,严格有序地恢复供电、恢复供风,做好排水、瓦斯排放、巷道支护等工作。严格复产验收,谁组织、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严防事故发生。

15.露天矿排查治理重点。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滑坡措施;对设有运输道路、采掘机械、重要设施的边坡,必须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制定防排水计划和措施,雨季前必须对防排水设施做全面检查。

16.各产煤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需要排查治理的重点内容。

三、突出重点时段的督查

“两会”期间、举办“奥运会”期间以及第四季度为三个重点时段。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将在三个时段组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督查。地方各级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驻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也要在相应时段重点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监察。

第一时段(2月-4月)春节后煤矿复产时段,防止盲目复产引发事故,为“两会”召开营造安全生产环境。

1.对春节正常停产、检修和放假的煤矿,严把复产验收关,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煤矿不得恢复生产。

2.停电停产的受灾煤矿,制订落实停电应急预案,必须按规定专业排放瓦斯、排水、检修。在系统供电基本稳定后经验收合格方可分步复产。

3.正常生产的煤矿坚持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带班下井,严防“三超”。

4.加强资源整合、改扩建、新建煤矿的监管监察,防止边施工边生产。

5.配合国土资源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开采,防止已关闭煤矿死灰复燃。

6.督促企业对20__年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中仍未整改的重大隐患逐一治理销号。

第二时段(5月-9月)举办“奥运会”时段,重点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和重特大瓦斯事故。

1.督促煤矿企业重点针对暴雨、洪灾、雷电等自然灾害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点深查细排、除险加固、彻底整改,落实应急预案,防范引发事故。

2.重点督查煤矿企业做好水文地质预警预报工作,落实防治重特大透水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3.督促企业落实瓦斯治理和“四位一体”防突等各项措施,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三时段(10月-12月)第四季度年终岁尾阶段,重点防止“三超”和防治瓦斯事故,遏制第四季度事故多发势头。

1.督查国有重点煤矿和其他各类煤矿“三超”现象,对改扩建、新建矿井严禁抢工期、抢进度、抢投产。

2.督促企业制订和落实应对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做好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工作。

第9篇:自然灾害防治方案范文

关键词: 矿山环境; 地质问题; 治理对策

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因素

诱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因素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因素,一是人为的因素。①从自然环境因素的角度去分析: 我国的矿场资源具有地域分布不均等特点,我国很多地区的矿场资源都分布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进行矿场资源的开采,往往多伴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这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进行矿场开采,很容易就触发地质问题,加剧灾害的强度,这些地质问题由原生地质条件引起,相对来说是次要原因。②从人为因素的角度去分析,人类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原因。大规模的矿山开采活动不仅改变了矿区地质环境,还影响到了矿山的自然生成,造成地质灾害及环境问题。例如,目前人类对矿山地区的开采方式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前者对地形地貌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还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后者则易造成塌陷、裂缝等一些列的问题。

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类型

2.1 地面裂缝问题。地面裂缝问题在矿区的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导致地面出现裂缝的主要因素就是采矿。通常情况下把地面的裂缝分为两种: 其一,规模较小的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在中小型矿开采中出现,裂缝只是一些小陷坑,裂缝之间的间距很大; 其二,沉陷盆地附近出现的裂缝,这种裂缝的分布非常均匀,且多呈平行关系,规模较大、影响范围也较大。

2.2 地面塌陷问题。地面的塌陷问题在我国矿区中属于一种常见的现象,塌陷的状态同开采区位置的地质环境和开采的方式都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山西省长治矿区开采区地面塌陷的形状为波浪式,塌陷的面积很大、深度较浅。

2.3 坍塌问题。在矿山中出现的坍塌情况多为小范围坍塌,出现的地方多为采空区域,由于开采而造成边坡失稳形成的。坍塌问题对人们们的人身和财产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处理坍塌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

2.4 泥石流问题。在开采的过程中会持续爱你很多垃圾、废弃矿物等,这些都为泥石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出现泥石流的地区多为连日降雨、堆积物松散的地区,矿山废弃物就会触发,进而导致泥石流问题的发生。

2.5 矿区开采后的“三废”问题。矿山环境地质中的三废问题,主要是针对矿区开采后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问题来说的。所谓的三废,是指固体废弃物,液相废弃物和气相废弃物。固相废弃物主要包括了煤矸石、粉煤灰、剥离废弃物、废石等固相废料,此项废弃物一般都具有放射性物质,带来的危害主要包括了占地、边坡稳定、淋滤污染、风化扬尘污染等等。液相废弃物一般指废水,包括无机无毒水、无机有毒水、有机无毒水和有机有毒水四项,包含的化学物质会带来水体污染。气相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弃,粉尘,扬尘等,所夹杂的有害物质会对自然大气造成影响。

3.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对策

3.1 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包括: ①在政府的引导下完善立法及规章。例如,认真贯彻国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将矿山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列为企业的重要义务,落实责任归属与权限,做到有法可依。②进一步完善矿山地区的责任机制。针对人们不合理的开采活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除了要政府加强行政管理外,对于已经造成危害的区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加强治理力度。③提高重视,建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机构。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机构,协调气象、水文、民政、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3.2 技术措施

3.2.1 工程技术措施

对涉及到工程技术的内容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①崩塌地质灾害防治: 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了危岩清除,坡面清理和废渣清理。②滑坡地质灾害防治: 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包括截排水措施、锚杆措施、土钉支护措施。③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 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止方案分为四种,包括了水治方案方案、土治方案、排导方案以及综合质量方案。④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 地面塌陷地质的防治方案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废弃土地的治理,使土地重获新生; 第二种是对采空区进行强化,采用注浆或维修的方式进行治理。

3.2.2 生态环境恢复技术措施

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对象包括土壤和植被。①对土壤环境的恢复方法包括两种,第一种为地形的修复,也就是对裂缝、沉陷进行回填或设计高程; 第二种为土壤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①在对植被进行恢复时,植物种类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尽量选择适应性强、经济价值高、抗旱耐湿的树种; 关于植被的恢复技术无疑就是在废弃的土地上进行植被的栽种;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把废弃的土地分割成多个小块,相间的进行植物的种植,一方面节约了经济的支出,另一方面还能使植被快速的恢复。

4. 总结

综上所述,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内容,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探究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就我国矿山环境地质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相关实践经验给出了合理化对策,以供参考。需要指出的是,做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经济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对矿山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仔细分析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防止污染,防止破坏。相信随着我国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相关工作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进行矿场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环境地质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发原因,进而对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类别进行了逐一介绍,最后对矿山环境的治理对策给出合理化化建议,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