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景观设计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桥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环保城市的创建,人们对桥梁周边的环境整治提出了新的目标。桥梁不仅要实现其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善桥梁生态环境,保持桥梁周边环境的自然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代生态景观是对传统景观的继承和发展,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体,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群落,使其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设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全面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
1桥梁景观设计的内涵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就组织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型、桥塔、两岸景观、栏杆、灯具、雕塑等进行精心设计,最终实现了较好的美学效果。20世纪90年代末,厦门海沧大桥的设计被认为是我国桥梁全面引入景观及环境美化设计的先驱。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新理念的提出,桥梁景观设计已成为桥梁设计的重要组成。
桥梁具有城市地标意义,是城市的标志性构筑物,现代桥梁不只是满通功能,因为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桥梁景观设计既要注重桥梁本身构造技术的设计,更要注重桥梁景观的协调设计。随着审美意识、环保观念的不断增强,景观设计倍受关注,桥梁既要重视质量又要重视景观,要与周围环境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然而,我国在景观设计方面比较薄弱,起步也比较晚。但随着大型桥梁工程的承建,景观设计已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桥梁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的要求,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
2.桥梁景观设计的方法
2.1桥梁生态景观
桥梁景观在城市生态景观中处于重要位置,桥梁是一个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桥梁的桥台及引桥两侧的布置在构成城市景观中极其重要,更是城市景观的一个窗口,代表着城市的形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桥梁景观与生态景观的研究被提上日程。作好桥梁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在确定相应的设计理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1桥梁景观要以生态景观为主,如果盲目追求人为景观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要辨证看待,权衡利弊,认识到生态景观是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功能再现。
2.1.2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统筹设计,以现代生态景观替代传统的物理景观,把生态景观与桥梁景观有机结合,把桥梁打造成既有雄伟的气势又有亲切怡人的绿色桥梁。
2.1.3尊重自然重创自然的设计理念,既要有效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景色和生态自然。桥梁生态景观应尊重自然演变和更新规律,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自然植被,从生态的角度,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活力。让它形成一个新的循环体系,为自然再生提供条件。
2.2桥梁的夜景观
桥梁夜景观与桥梁交通照明不同,但是功能照明对夜景观有一定作用,桥梁夜景观是照明科学与桥梁艺术的有机结合,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而产生的,这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综合体现。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范围,全天展示了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延伸。
桥梁夜景观的提出有两个大背景,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国电力资源的发展,这是其物质基础;二是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特殊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的景深与空间层次具有重要作用。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虽然与建筑夜景观设计有相通之处,但其巨大的体量及带状的格局使夜景观具有自身的规律。桥梁夜景观其灯光、灯色不仅有软质景观特点,其灯具还是桥面重要的硬质景观,灯具造型所传达的信息还可能是桥梁景观理念的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风格的灯具造型,可反映桥梁景观中对文化的追求。现代建筑夜景观设计提出了建筑与灯具一体化的概念,桥梁夜景观便是如此。无论是观赏型的灯具如路灯,还是隐蔽型的如泛光灯均应在桥梁设计之始就做考虑,并与桥梁景观设计为一整体。
如2010年10月获爱迪生照明大奖的昆山银贝桥夜景设计,该桥为“双K”造型的拱桥,好像一只巨大的贝壳横卧在碧波上。拱桥的吊索恰似贝壳的条条脊线。大桥的景观设计主题是“玉峰琼花”,夜景照明设计以“银贝”为主题,用银光色来表现主题蕴涵的宁静氛围,衬托城市的繁荣。大桥的防腐涂装选用了银白色;防护栏杆采用弧线和亚光不锈钢;引桥的路灯也采用弧形的灯杆。主桥全桥白色照明与引桥的黄光相比,视觉效果显著,主桥地位突出。可见对于城市桥梁,灯饰选择和夜景设计尤为重要。
3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
为了推动和提高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和景观建设的总体水平,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要充分重视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在桥梁建设中的位置,切实加强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探求,尽快编写我国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施工技术规程。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应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努力实现原始创新,不仅仅满足城市桥梁规模大、跨径大和建桥的高速度,更应关注城市桥梁景观建设中的创新技术、工程质量和桥梁美观上的突破,真正实现创造性设计,通过不懈努力给后人留下传世的城市桥梁精品。
3.2不断地搜集和了解国外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发展动态,扬长避短,探寻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结合我国现状,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经济层面,给予更多的支持,既要关注城市桥梁在交通上的作用,又要注重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对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
3.3加快进行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相关规范的编写、修改和完善工作,使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有章可循。为推动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发展,应加大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如轻质高性能、耐久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大力应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材料,积极推广铝合金钢材料等,以适应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需要。
3.4加强国内、国际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学术交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国的桥梁界同行能够以多种形式在一起交流和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以推动我国城市桥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桥梁建设的技术进步。
结语:
总之,桥梁景观是城市对外的窗口,更是城市的象征。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举,桥梁是城市的标志,是生态景观的典范,只有不断提高桥梁景观的完美设计,才可以打造城市的品牌魅力,让城市散发出独特的芳香。
参考文献:
[1]刘士林,向中富.特大跨径石拱桥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近年来,城市环境迅猛发展,水景观空间一如既往的受到市民喜欢和亲近。而作者时常听闻,少年嬉水游泳溺死、冬季路人落水而导致惨痛的悲剧,水安全隐患令人深思。如何在滨水空间中营造既有休闲功能、美观效益,同时又具备高安全、低隐患的亲水空间环境?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滨水景观空间现状的分析及问题的提取;第二部分结合具体的空间设计方法,从多方面出发,呈现设计原则和方法;第三部分是基于天津清净湖环湖景观带的实际案例,贯彻前文研究得出的设计方法。
针对滨水景观空间设计的研究,力求对今后亲水景观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价值,提出在亲水空间设计中所注意事项及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在我国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中,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城市滨水空间已成为市民生活和休闲的重要场所,并以此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目前在我国的滨水区建设改造中,景观设计者还仅仅驻足于它的经济、功能和美学方面,很少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安全性上来真正的考虑,从而造成滨水空间日常使用的安全隐患问题。
水是城市景观中的亮点,给人以舒适的感知,城市环境需要水景观的滋润,更需要一片“安全”的景观水服务于使用人群,才可谓大美之水!
论题背景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水空间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意外落水事故频繁发生,其悲剧后果令人深思!安全性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第一准则,其他一切因素都要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没有了安全作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人们在滨水空间中活动时,常会发生摔倒事故、跌落事故、溺水事故等。这些事故的发生,有时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疏忽所致,与空间环境及景观设计的安全性也有很大的关系。
2、研究对象
作者主要研究城市水陆相接的界面及界面两侧一定距离的区域,如亲水休闲平台、景观小品设施、护坡驳岸、广场铺装、照明设施、植物景观等多方面与人的安全性密切相关的因素。与人安全相关的因素不是单独一个,而是滨水空间多种因素的集合。因素之间有着关联互补的关系,共同营造一个高安全、低隐患的滨水活动区域。
3、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为了保证城市滨水空间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亲水空间的生命安全和景观水区域的嬉水安全。同时,从设计师的角度上讲,希望得出较为全面细致的设计方法和模式,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使滨水空间富有时代感,同时又迎合了市民与生俱来的亲水天性和安全性需求。
二、设计研究
研究通过对实际案例和城市现存滨水空间的分析考察,将滨水空间内与人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相关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通过分析各个因素的种类和特点,以使用者为出发点,以城市景观为结合点,通过梳理提炼重点的因素,得出了以下设计分析及相关结论。
1、亲水平台设计
现有常见的亲水平台大体分为两种,分别是内嵌式和出挑式。内嵌式距离景观水较远,亲水性差,但是能够保证安全性。外挑式亲水平台亲水性较好,但是安全性较差,尤其是相对较深的水体,对在平台上活动的人群存在安全的隐患和心理上的不适感。
亲水平台的设计和定位须与场所功能性质相结合,如内嵌式平台适合远望水景,可营造良好的景观观望点;出挑式平台设计可作为亲水嬉水的功能空间,设计中须充分考虑景观水深和水质条件。设计是在进行设计时,首先应满足项目所在地相应的设计规范,《公园设计规范》中就明确说明,在近水区域2.0米范围内水深大于0.7米,平台须设栏杆。
2、驳岸设计
现有常见的驳岸形式大体为草坡入水驳岸、景观置石驳岸、亲水台阶式驳岸、退台式驳岸、垂直立砌驳岸等。
其中草坡入水驳岸、景观置石驳岸实际较为安全,设计多可结合植物种植营造生态型野趣驳岸,但是这种驳岸亲水性较差,尤其在管理较差的区域,游人不敢靠近,无形中形成了人与景观水的隔离。退台式驳岸整体安全性不够,台地与台地之间也存在安全隐患,设计须结合栏杆和防滑措施。垂直型驳岸空间呆板无趣,并且有一定心理不安的感觉,设计需结合栏杆保证场地安全性,在垂直驳岸上可以营造立体绿化,整添水岸景观性。
3、安全设施设计
滨水空间设施从安全性角度上分为栏杆、小品、标示及指示系统等。设施指引着使用者正确、安全的行为方式,承担场地空间的提示与维护的作用,在不同安全系数的滨水空间设置不同特点的设施,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同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场地功能和使用人群的特点。
栏杆设计,从视觉效果上分为软质形式和硬质形式。软质栏杆能够保证使用者的亲水性,但是无形中怂恿了戏水者的过度亲水行为,存在安全隐患。硬质栏杆安全系数较高,但是会阻碍了市民的亲水行为。栏杆从材质上可分为金属栏杆、木质栏杆、混凝土栏杆、石材栏杆、混合型栏杆等。
在栏杆的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栏杆尺寸不当,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尺寸或未达到当地规范要求。二是栏杆的设置位置不当,并未能与其他景观构件形成良好的结合。从亲水空间管理方面,栏杆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不稳固的栏杆安全隐患非常严重,很容易造成市民落水事故。
景观小品作为直接与人相接触的设施,其尺寸和材料的确定须考虑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
滨水空间是市民最喜爱的去处,往往在游玩儿尽兴时,忽略了人身安全,所以空间安全标示系统尤为重要。包括水深危险警示牌、临时性安全隐患警示牌、防滑警告牌等多种人性关怀的设施能够保证滨水空间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在垂直型驳岸处还可设置小平台或者水下脚踏台等自救设施,以保证不幸落水的使用者能够顺利自救。
在滨水空间设计中,还需在合适的位置安排安全的无障碍设施,提高弱势群体的使用安全性。
4、铺装设计
铺装材质的确定关乎使用者的步行安全,尤其是在亲水铺装区,铺装上容易溅上水珠,大大增大了安全隐患。滨水空间主要选用防滑效果较好的铺装材料。常用的铺装材质分为石材、防腐木、植草、混凝土、沥青、金属、玻璃等。其中防腐木、沥青、植草较为安全。石材铺装须选用荔枝面或毛面材质,禁止选用磨光面石材铺装材料。金属和玻璃铺装材料安全系数较低,在滨水场地设计中建议慎用。
为保证安全性,铺装设计中可加入指示性色带或者其他材质的铺装带,以提示游人正确、安全的游憩方向。
5、照明设计
滨水空间的照明不但可以保证游人夜间的安全通行,而且还可以增添滨水空间夜景的魅力。行人在夜间通行时,无充足的灯光照明,有些写在高台边界的警示语无法看见,容易发生意外事故。
照明在形式上分为基础性照明和氛围性照明。色彩心理学显示,冷白色和蓝色灯光具有镇静功效,适合于基础性照明。红色和黄色的灯光对人的刺激和提醒作用比较强,适合烘托气氛。设计师在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慎用旋转及闪烁的光源,注意眩光问题,并且在人可触及范围内需使用冷光源。
6、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滨水空间重要的景观资源,同时在人行为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植物设计,不仅增添空间的色彩化和多样性,同时还可以保证使用者行为的条理性和安全性。设计可在水边种植绿篱,以形成人与水的隔离。植物还可以结合栏杆、设施共同指引使用者正确的行为方向,以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除上述相关因素外,设计师还可以增设安全急救设施、逃生指示牌等,在意外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实施营救或自救。
天津清净湖环湖景观带设计实例
项目概述
清净湖位于天津生态成核心区,湖水面约115ha,平均水深为2.0m。 规划设计用地为围绕清净湖的湖岸用地,景观工程占地面积约18.24公顷,景观湖岸平均宽约20米,岸线长约6890米。
图1 2011年基地现状分析及照片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清净湖具有很大的景观开发价值,周边地块为商业区和居住区,环湖景观带规划人流密度较大,营造一个人性化、时代感的环湖景观带成为必然。景观湖具有湖面大、水深较深、游览岸线长等特点,使用者游憩安全尤其重要。
二、场地空间设计要点
环湖景观带基于现状场地特点,分析周边地块用地性质,以提供给周边住区合理尺度的滨水景观空间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市民游憩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审美需求,注入时代感的设计理念和景观元素,从而达到整体场地空间秉承设计理念与场地空间有机结合。
图2 2011景观节点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图3 2011景观节点平面及效果图 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环湖景观带较窄,现有驳岸坡度为25%,土质较为疏松。设计营造一条环湖健身步道,串联不同功能性质和景观特色的滨水空间,景观场地营造充分注重市民游憩安全性,基于此设计目标,设计主要做到以下几个要点:①在人流较为密集的景观场地内,驳岸采用大台阶入水的驳岸形式,同时近水安全区(水深小于0.7米)延伸到3-5米,在场地两侧采取设置景观置石和种植水生观赏植物两措施相结合的手法,保证景观场地的安全性。②局部节点采用退台式亲水平台,一级平台设置栏杆加以维护,形成瞭望空间。二级台阶营造亲水台阶,同时在台阶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戒牌,安全警戒牌内增设照明灯,使之夜间可视。③铺装采用毛面或荔枝面石材铺装,局部采用防滑加工处理措施,以保证游人活动安全④近水活动区照明多采用冷白光和蓝色等冷色光源,营造冷静的场地氛围。⑤局部设置浅水区,设置景观木栈道,供游人游览体验。木栈道采用防滑防腐木。⑥在人流较少的普通游览区,采用草坡结合置石驳岸,同时结合水生植物种植,形成人与水的隔离。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滨水空间的梳理和提炼,发现一些问题,同时针对相关因素如驳岸、亲水平台、铺装照明、设施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了微不足道的设计关注点及注意事项,希望能给未来滨水空间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只有在设计之初就把安全性设计考虑进去,避免华而不实的对景观元素的堆砌和效果的盲目追求,才能使设计向着更加有效、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提升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景观形象,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更好地为大众服务,从而真正达到人性化设计。相信通过建立合理的机制,通过安全的设计、安全的管理和使用者的安全使用,能创造出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观、更加安全的滨水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 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城市街道景观 设计 相关要素
Abstract: "Cityscape" refers to a passage in specific areas of the city space, by a variety of landscape elements,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human organizations formed to meet the people stay and open space complex. This article was study on the urban streetscape design elements.
Keywords: urban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relevant element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
1.1规划学理论
城市规划思想的出现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城市规划的出现使得原本按自然形态发展的城市变为了一种有序的,更具功能性的城市空间。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广场、街道、街区、公园都是城市规划思想兴起的产物,同时也组成了城市各个区块间的组团斑块,而街道则成为了这个规划时代中的重要的产物。
1.2美学理论
“美学”是指人们对现实物体的审美感受,以艺术形式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1.3行为心理学理论
行为学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研究型科学,主要是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进行的综合理论方法研究,通过选择性的理论研究使人们更好的了解人的行为规律,更好的进行人的行为活动的预测,由此达到无形的合理控制作用。
1.4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位,城市街道则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设计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通过对比意大利城市的城市空间特征与日本的街道空间特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空间关系的问题,举例论证了城市空间中所存在的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之间的关系,提出城市空间与空间、空间与街道与广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每个空间的特点是不同的,所以相应街道的特点也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设计中寻找空间中的关系,合理的进行串联。
2.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以人为本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对象是人,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主旨是强调人在街道景观中的主要地位。街道中所有的景观元素其服务的对象都是建立在使用人群的感受基础之上的,所以在街道景观的设置中应该不断的提出一个相同的问题:人们需要什么?我们应该在街道景观的设施的设计中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如座椅、路灯、垃圾箱、景观墙的大小尺度、建筑立面材料的色彩、纹理等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当然各个地区因为气候、光照条件的不同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区域的景观特制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不忘记与当地整体街道氛围相融合,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统一。
2.2延续历史文化的原则
历史文化是每个城市特有的个性,也是每个城市留给游客和居民的一个重要印象的元素之一,历史文化的存在决定了城市的整体建筑风格、色彩及装饰纹理图案,使得人们在内心对于一个城市文化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属性定义,让市民和游客产生一种共鸣感和认同感,这种认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城市街道中我们不应该以不断的拆除历史遗迹来扩宽街道空间做为代价,而是应该尽可能的对现存的历史遗迹进行修复和改造,实现其特有的文化景观价值,使它成为街道景观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景观、文化元素,这样才可以保持住一个城市的“魂”。
2.3整体性原则
街道景观是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庞大的景观体系,街道景观的覆盖面广、跨度大,所以如何保持街道景观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就成了一个设计中的大问题。在街道景观整体性设计中首先是要对城市的整体空间和文化个性进行定义,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其次是要满足基本的功能使用需求,不能因为一味的追求整体性而忽视了各个区块的异同点;再其次应该通过分析历史文化的特点,归纳总结属于城市自身的图案纹理、材质肌理、颜色、装饰形式等,将它们应用到街道景观中,让文化成为贯穿城市内部街道景观设计整体性的主线。当然也需要去注意各个街区文化上的一些差异,所以也要根据文化上的不同对相对区块作出一定的改变,但以城市文化作为规划主线的主旨并不能改变。
2.4尊重,崇尚自然的原则
城市街道景观是每个城市的重要组成空间,往往我们都喜欢引用和借鉴其他城市景观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但是不同的城市因为文化、地域、地形地貌、气温气候的不同,运用的材料、植物都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景观的设计中我们要因地制宜,尤其是在植物景观的引用中,一定要注意是否符合自然的规律。
在中国传统的古典园林中,人在景中、景中有人,可见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城市绿地覆盖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反映一个城市的市民整体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可见植物在一个城市中的存在的重要性。植物就像是城市中的“绿肺’可以帮助城市吸收减少一定的污染气体的排放,我们需要不断的通过添加城市绿地空间来恢复城市的生态链,扩大绿化范围,对街道景观这个庞大的城市景观空间进行打造,营造一个庞大的城市街道绿地系统,让自然生态景观和人造生态景观不断的融合。
3.城市道路建设相关规范
《城市道路设施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城市道路管理条例19%年6月4日国务院令第198号》。
4.影响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因素
4.1街道类型
街道在城市中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如下的类型,一般在城市中的主干道,主要功能是以疏导交通为主,需要满足大量的车流日通行量,城市街道按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大多数城市主千道的平均宽度为30一40米,次千道20一24米,支路14一18米。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主干道有北京长安大街、法国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第五大道、日本银座等。
其次是城市的次干道,它的作用一般是为了满足与主干道相交或相错的其他方向上的车辆功能的使用,一般次干道的道路宽度比主千道要窄,会用做单行道等单向道路;另一种形式是因商业化而改变功能的街道形一步行街,步行街的前身一般是主干道或次千道,但由于受到街道商业性质的影响和人流量的加大而进行的一种区域性的,形成了步行街,这样的街道不许车辆入内,只允许人们在其间步行。再其次是连接居民小区和社区的道路,这样的道路路幅一般为双向四车道,同时在道路上放置有减速装置和减速慢行的警示标志,以保证居民出行的安全,在地区道路中,人行道路空间的面积往往都比较宽,这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步行外出的需要。在欧洲如英国、荷’兰、瑞典等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对于社区街道稳静化的研究,直至今天道路安全稳静化的科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专门用于车速过快的社区和地域,以减慢车辆的行驶速度,保证市民的安全性。
4.2地域性因素
地域因素是一个地区的地质属性,生态气候属性是一个地区特有的特征,不受外界条件影响而变化的主观生态情况。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属性,大到城市的地形高低,小到城市的水体酸碱含量,同时还有地域性导致的气候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植物的属性和其存活率。
4.3人性化需求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所以景观设计的一切宗旨是围绕人的需求展开的,什么样的人群需要什么样的景观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因为人群并不是单一的,总会出现混杂的现象,所以对于人群的人性化的需求就必须通过精确的调研和比例分析来做最后的比重决定。
参考文献:
[1]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研究.金超;《现代经济信息》,2009,0723.
关键词:滨水城市;空间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72+.2文献标识码:A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上,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去理解和把握,特别是要从景观生态的角度、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去剖析,将滨河空间的建设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中去,挖掘城市滨河地区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本文分析了传统滨水空间建设,提出应在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满足新时期滨水区域设计的要求,并从滨水空间的生态规划设计原则、滨水空间各景观组成要素处理的具体设计方法入手,对滨水区域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进行研究。
1.城市水系景观设计在进行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同时,在水体上游建设橡胶坝或跌水工程,在非汛期形成河湖水面,增加湿地。在满足雨季泄洪要求的前提下,从生态和景观两个方面考虑,以不规则自然河岸形式结合复层绿化,创造优美、质朴的郊野景观,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在以前设计中河流被渠化或硬化后,许多对生态起重要作用的自然要素消失了。河道拉直会提高流速,造成许多对水际和水生栖息地起到关键作用的深槽、浅滩、沙洲和河漫滩的消失。河道硬化则破坏了河岸与河床之间在水文和生态上的联系,破坏了可以降低水温的植被,使其不再能发挥截留雨水、稳固堤岸、过滤河岸地表迳流、净化水质、减少河道沉积物的作用,同时,河岸生物的多样性也在降低。
此设计方案的水系不搞硬质人工渠,不采用规则形式、硬质驳岸构筑;水面形态采用自然式,打破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濒水、湿地景观如:曲折溪流、河网、湿地、湖面等。选择地势低洼地带,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样、规模不等的人工湖面。平时是人工湖面,洪水来时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2 景观工程
依据地形、地貌、地方文化及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水系沿岸可设计若干个主题公园,如湿地公园、水景公园、生态公园、百草园。开凿小运河通道把主河道中的水引入主题公园形成独立的水体景观。
2.1 湿地公园的河道、池底都不做防渗透工程,在原址地形底洼处开辟蓄水盆地。然后,在底部填入腐殖质丰富的淤泥层,以构造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土壤结构。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湿地公园以静为主,以湿地景观保育为主,片植芦苇,营造湿地物种多样性的景观,吸引或人工放养鸟类、鱼类及保护各种野生植物在此栖息繁衍。局部穿插若干景点如渔歌唱晚、诗圣园、生态湿地园等。
2.2 水景文化公园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水体空间具有开敞的视野,新鲜的空气,愉悦的鸟鸣,吸引着人们前往接近水滨,进行各种亲水性活动,包括静态的垂钓、驻留、观赏和动态的广场表演、放风筝、戏水等。此方案以中国五千年的水文化史为主线,以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水利发明为载体,还原设计水排、秸槔、水龙骨、水转翻等水力机械,并结合历史名人等文化线索,结合悠久的水文化构成绿地景观[3]。全园可分4 个景区:幽林听泉、枫台听瀑、亲水广场、绿野萍踪。
水景文化公园中的整体水景设计动静结合,静水在于园林风景中,有湖泊、池塘、渊潭及流动极为缓慢的河流。静水形成倒影而产出优美如画的景观,具有悦目的作用。例如,在一池平如镜的水面上,倒映出塘边的植物、山石、建筑、游人及蓝天白云等,形成极其动人的似真似假的鲜明清晰的画面。园林风景中动态水景有河流、瀑布、溪流、叠流、山泉以及完全人工的喷泉。由于水的流动,它撞击在其它物体上能发出声响。如:河流滔滔,小溪潺潺、瀑布轰鸣、泉水噗噗涌冒、雨声嘀嘀嗒嗒,产生各异美妙悦耳的音响效果。水声、水珠、水花及波动涟漪的水面,令人兴奋、欢欣、心情舒展。
2.3 生态公园全园减少硬质铺装,更多地利用大自然中平常多见的木材、贝壳、砖、石、沙、木屑等作为地面铺装,利用柳枝、麻绳、木材等来搭建景点、小品、建筑。在浓密的芦苇、柳树林中,一条由碎贝壳和原木铺成的栈道,正蜿蜒地通向湿地深处,召唤着人们去寻胜探幽。湿地边缘黄色芦苇与碧绿的缓坡草地相映衬,一座木制浮桥连接两岸,呈现出一派宁静、平和的田园风光,游人来到这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压低声音,惟恐惊扰了水中的鱼儿。生态公园可分为三大景观区霜叶秋浓、七彩枫林、镜湖春柳。生态公园植物配置多考虑常绿树,如姿态优美的油松、白皮松等,配以石刻、石凳,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景观效果。冬季景观以观枝、干、树姿的植物为主,如红瑞木、金丝柳、龙柏、雪松等,可以为我们创造绝佳的冬季园林景观。林间设置有甬路、坐凳、石刻、旱桥、散点置石以及石亭供人们休憩。形成生态公园的总体景观外貌。
3城市道路景观线
沿着水系建设道路系统,统筹考虑沿路的景观,并与周边环境统一规划形成绿道景观。绿道设计要以人为本,组织人性化室外空间。景观绿带要注意车行观赏特点,将交通的流动性和景观的连续性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自然生境之美。道路景观线以构筑优美植物景观为目标,体现丰富的地域植物景观特征,在景观上包括远山、村落、城市建筑、天空和青翠绿地。有多种景观层次、多样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观体验。仔细组织透景线,注重植物色彩线条和建筑景观的配合,从而把远处山景、近处城景融入到了城市道路景观画面之中。设计突出宏大流畅的动态景观体验,注重景观整体性、追求景观色彩和体量的大尺度对比。绿带设计与周围景观要相谐调,体现绿带韵律节奏、秩序井然之美。绿化种植景观形成乔、灌、草,高、中、低,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片植与丛植相结合,绿化和彩化相结合使植物景观活泼,打破传统的城市道路等距种植的呆板性和色彩单调性。对林带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处理形成流畅的曲线,每隔30~50m 保留透景线,降低绿带的封闭度,并使建筑、街景艺术得到体现,营造宜人通行空间。并建设一定尺度的观景平台,展示都市良好的景观形象。
结语
城市水系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系景观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
参考文献
[1]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1):69.
关键词:排水沟渠;城市道路;景观道路;文化价值
Abstract: Drainage canal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the request for road landscapes is increasingly stringent. Setting a drainage canals could offset the influence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the ecological and natural systems. Meanwhile,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the functions of drainage canals and landscape roads could embody the cultural value of urban roads in social environment perfectly.
Key Words: drainage canals, urban roads, landscape road, cultural value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城市道路的雨水系统普遍采用管道排水方式,但对于道路沿线水系发达、景观要求高的景观道路,道路不单纯具有交通功能,而且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有其文化价值,这种价值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良好的道路景观设计来实现。
如何将沟渠(或沟渠与管道相结合)的排水设计与景观设计有机地结合,创造既优美宜人、又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城市景观环境,是工程设计的难点,也是设计师所追求效果。本文以鄂州市吴楚大道工程为例,阐述沟渠与管道相结合排水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1.城市道路对景观需求的分析
城市道路既是组成城市景观的骨架,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楚大道是城市东西中轴线、是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体系重要的城际交通干道、也是展现鄂州城市风貌的窗口和名片。因此,景观功能是吴楚大道设计的重点之一,它不仅要满足道路自身的美学要求,又要使道路与周围环境景观协调配合;对道路景观的评价既要从用路者的视觉出发,又要从路外的印象考虑,使其具有静态视觉又有动态感受。
因此,城市道路应在满通功能的前提下,应与城市自然景观(地形、山体、水面、绿地等)、历史文物(古建筑、传统街巷等)以及现代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合谐的、富有韵律的、生动活泼和赏心悦目的城市景观。
2.排水沟渠设置条件
排水设计应充分结合道路性质、自然条件,根据路段特点进行分段,选用相应的排水方式,不能一味追求景观效果。一般情况下,采用常规的管道排水方式,在有条件的路段采用沟渠(或沟渠与管道结合)的排水方式。
吴楚大道工程沿线水系发达,水塘密布、沟渠交错的路段长约4Km,具有打造成“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自然条件,设计充分利用其有利的地形特点,通过设置排水沟渠以融入道路景观。
3.排水设计思路
沟渠(或沟渠与管道结合)的设计需紧密结合景观设计,注重道路本身与景观设计,达到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的目的。
3.1充分利用沿线水系发达的特点和景观绿化带的宽度
根据沿线水系发达的特点,利用景观绿化带,将道路雨水排放与水系、景观相结合,采用雨水管道与生态边沟结合的雨水收集系统,既可以满足雨水收集需求,又可以通过沟渠的设置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水景。
3.2因地制宜,结合道路景观设计,打造生态、自然的景观走廊
仔细研究沿线的地形,尊重现状的环境,因地制宜,不刻意进行大填大挖,尽量保持原生态的地形地貌。
在水塘、沟渠等低洼路段建设成蓄水区打造成湿地景观带,以水景作为基本元素,根据不同区域水体流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景观方案;在田地、缓坡等地势稍高路段作排水区打造成绿色景观走廊,采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卵石铺砌配合以植草绿化的景观方案,减少人工痕迹。
3.3采用“蓄排结合、分散出口,就近排放”的原则,雨水自排至泄洪通道或湖泊等永久水体中。
3.4雨水管、沟布置充分考虑各水系排水出口,合理确定防洪排涝标准,水位控制标高,综合考虑湖泊景观因素、河渠的调蓄作用。
3.5协调与综合管线的关系
城市道路综合管线有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通信等管线,排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与综合管线的关系,协调好平面位置及高程上的关系。
4.排水设计方案
4.1 流量计算
(1)暴雨强度
鄂州市暴雨强度公式:
q=2417(1+0.79lgP)/(t+7)0.7655
(2)雨水量的计算
雨水流量计算应遵循《室外排水设计规范》中所规定的雨水流量计算公式:
Q=ΨqF
根据沿线沟渠的功能、结合流量的计算结果选择沟渠的大小和形状。
4.2 排水方案
(1)平面布置及区段划分
拟设置沟渠排水路段的水系发达,不仅水塘密布,沟渠交错,还有3处泄洪通道,同时有一小港与该段道路的走向基本一致。
根据沿线沟渠性质特点,将地势稍高的低填浅挖路段作为一般的排水区,水塘、沟渠等低洼路段作为水景区,排水区、水景区相间布置。
(2)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包括纵、横向设计,纵断面设计需考虑陆域形成和景观构造物的需要;横断面设计应结合规划地块,同时又要与景观设计相配合。
竖向设计主要控制因素有:水系排水出口、防洪排涝标准和水位控制标高、上游管道出口(或横向管道出口)标高、地形等。
根据分析,沟渠排水段共设置了2座中桥和4道涵洞作为永久的排水通道,均可作为排水出口。排水沟的高程为13.7m≤h≤17.8m,小港常水位高程为15.52m,当排水沟高程h>15.52m时,以景观排水沟进行设计(即排水区),当排水沟高程h≤15.52m时,以湿地景观带进行设计(即水景区)。
(3)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包括路面水和绿化带排水两部分。路面水指绿化带表面水、机动车道雨水以及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雨水,通过路拱横坡将路面雨水汇入雨水口,然后经雨水井排向雨水管,最后由横向排水管排入路侧排水系统,纵向每3道雨水口设置一道横向排水管。
为防止中央绿化带和侧绿化带内雨水下渗侵蚀路基,设计时考虑在绿化带下设置纵向碎石盲沟,盲沟内埋置纵向PVC-U透水管,通过横向排水连通管就近排入雨水口。
路面排水示意图(图1)
排水剖面示意图(图2)
(4)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应根据沿线水系的排水出口,计算区域汇水面积和排水流量,确定排水断面尺寸,充分利用路侧绿化带宽度,设置排水沟,排水沟汇集后就近排入永久水体。路基排水及沟渠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低填或浅挖区域路基排水:经计算沿线浅挖路段采用主排水沟和辅排水沟结合方式进行设置,主排水沟为60×60cm的梯形卵石铺砌沟,辅排水沟为主排水沟顶至护坡道范围,若遇特大洪水,护坡道以上部分可以作为临时排水。
自然卵石铺砌的排水沟,通过岸线的自然化处理对蓄水沟原有线型进行曲化,在枯水期配合种植的湿生植物,也能够形成自然的山地景观。
排水沟一(图3)
当排水沟承接上游管道的排水或处于水景区时,设置大圆弧型排水沟,配以水生植物与湿生植物相结合的景观植物,无论雨季或是旱季都能起到美化岸线的作用。
排水沟二(图4)
②水塘段路基排水
水塘路段基本保持水塘的原貌,为了避免路面的雨水直接排入水塘,侧绿化带外侧需设置围堰,围堰的高度为常水位+0.5m。考虑到水塘中水流不同,将动态水中的护坡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排水沟三(图5)
为了更好的体现景观效果,将处于静态水中的护坡采用三维柔性生态护坡,呈现出绿草如茵、花色迷人、柔美自然的景观效果。
排水沟四(图6)
③改渠段路基排水
改渠断面尺寸根据计算并结合既有渠的断面进行确定,该段通过对截流渠内侧园路的处理和亲水平台的设置,使工程原有护坡的硬线条得到软化,并能使截流渠较大的水面为景观所用。
排水沟五(图7)
5.结语
城市道路对排水沟渠的应用,应首先根据地形条件,结合道路景观功能进行合理设置。通过流量计算选择沟渠形式及尺寸,需充分考虑远期道路两侧地块开发,避免排水沟渠遭受破坏;同时做好生态沟渠以及湿地水景区的维护、养护工作,避免堆积大量的沉积物和杂物影响沟渠的正常运行,确保排水系统的安全使用。
参考文献:
[1]姚祖康.公路排水设计手册(第一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孙慧修等.排水工程(上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关键词:城市绿化;施工图;审查要点;市政工程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3804
1引言
2013年6月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房屋建筑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在其总则中明确不含风景园林工程专项审查内容[1],目前国家层面暂未出台风景园林相关技术审查文件[2]。为做好武汉市城市绿地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工作,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和市园林和林业局根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查管理办法》[3]、《关于〈实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4]等要求,于2014年6月份启动、2015年4月份组织完成编制了《武汉市城市绿地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试行)》(下文简称要点)。
目前,该要点已在武汉市推行1年有余,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要点编制工作,同时参与了部分市政项目的施工图审查工作。经过1年多的实践,结合与图审工作的同事,包括与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的经验交流,笔者将相关编制情况与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期望为进一步的优化要点、规范化城市绿地图审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各位园林同行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2编制目的
2.1规范城市绿地建设程序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居民居住环境的重视,全国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投入也在迅猛增长。大量绿化工程施工图需要建设主管部门和图审机构进行审查,但囿于园林绿化的行业特点,存在部分图审机构不知如何审绿化工程图纸,设计单位不知如何准备设计文件等问题。为规范城市绿地建设程序,亟待解决审查依据缺失的窘境。
2.2提升城市绿化施工图质量
在武汉市城市绿化建设实际工作中,因各种原因,城市绿地施工图设计的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对园林建设和后期管理带来隐患,存在后期管理成本高昂、服务功能和景观效果差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开展风景园林专项施工图审查工作,把好施工图设计质量关。
同时,园林绿化多属于附属性质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及重要程度跨度较大,各建设单位的园林专业水平和设计单位的园林设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各项目的城市绿化施工图大多跟随主体工程进行图审,图审机构主要关注主体工程图审工作,对园林绿化审查一是要求不严,二是不知道从何来审,最终容易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提高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的目的。
2.3提升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2.3.1加强对现有植被保护
设计时应强化对现有绿化进行情况调查,在保留和利用现有植物的基础上,研究合理景观设计及其附属绿地规划。城市建设的各参与方应重视古树名木和胸径250mm以上的慢长树种的重要性,确需移栽,应在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在施工图中明确移栽方案和移栽区域。
如在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2007)[5]强调要求:第3.0.8条规定“城市绿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必须原地保留”,第3.0.7条规定“城市绿地范围内原有树木宜保留、利用。如因特殊需要在非正常移栽期移植,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确保成活,胸径在250 mm以上的慢长树种,应原地保留”,第4.0.5条规定“在改造地形填挖土方时,应避让基地内的古树名木,并留足保护范围(树冠投影外3~8 m),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且不得随意更改树木根茎处的地形标高”。
2.3.2强化施工质量要求
(1)避免容易模糊的质量描述。城市绿地建设质量标准存在较多的抽象化要求,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6]中第4.4.3条关于乔灌木姿态和长势的规定“树冠较完整,分支点和分支合理,生长势良好”,这在实践中难以把握。施工单位最终也是依据设计图纸进行施工,设计图纸的相关质量要求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投标报价、施工监理验收等工作。所以,施工图上对相关苗木质量要求就需要明确和细化,不能仅提出胸径要求。
(2)避免容易遗漏的质量要求。土壤要求是城市绿化的根本,许多设计文件仅对土壤厚度进行了要求,但对于土壤质量仅描述为符合相关规定,这在实践中难以达到质量目标要求。所以设计文件应针对当地环境特点和设计意图,提出明确的土壤质量要求,若不存在针对性设计,应按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4]第4.1.3条“园林植物栽植土应包括客土、原土利用、栽植基质等,栽植土应符合的要求规定”实施。
2.3.3解决实践中常见质量问题
在实践中常存在如对现状调查不清刻意造景造成资源浪费、地形沉降造成景观断层、排水不畅造成游步道不通、植物习性配置不合理造成长势较差等情况,在施工图中需要认真研究,并予以解决。
2.4强化公共利益要求
《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7]明确“对施工图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内容进行的审查”,公众安全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不难理解,但对于公共利益,笔者认为城市绿地建设是服务城市环境,应属于公共利益范畴,应强化对城市绿化施工图审查。如对现有植物肆意破坏属于公共利益,违反植物习性的植物配置造成植物死亡属于公共利益,为谋私利降低绿地建设标准(如部分属于绿地区域仅进行简单的草坪铺设)属于公共利益等。
3要点基本情况
3.1适用范围
“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和人工植被为地表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涉及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及其他绿地[8]。城市绿地建设涉及到建筑专业、道路专业、桥梁专业、给排水专业、电气专业、结构专业等众多相关专业,考虑该要点主要适用于城市绿化建设中施工图审查工作,要点中明确了“在涉及上述专业时,除执行本要点外,还应执行《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中相应的审查要求” 。
3.2整体结构
总体结构编制中几易其稿,主要考虑要点查阅的方便性,最后确定该框架,包括总则、编制依据及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相关法规、图章和图纸签署要求、审查要点和附录五部分(表1),其中审查要点部分是主要部分。表1要点整体结构框架
序号项目主要内容一总则对要点适用范围、审查时资料要求、审查方式和相关问题处理等进行明确二编制依据及设计文件深度要求相关批复及现状情况的调查等编制依据情况;设计文件深度参考《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 第十篇第三章"园林和景观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编写三相关法规、图章和图纸签署要求国家和地方性法规及其相关目录,图章和图纸签署要求符合规范四审查要点对总体、竖向、种植、土建、给排水、电气、防雷等,按照强条、一般要求及其他要求等进行分项叙述五附录关于武汉市绿化工程设计方案评审办法
3.3第四部分审查要点的结构
第四部分部分是要点的核心部分,按照《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9]第十篇第三章“园林和景观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图纸架构,针对性的进行梳理和分类,形成了第四部分审查要点的结构。主要包括强制性条文、一般性条文和其他相关要求条文三类。其他相关要求条文篇幅很小,是结合武汉市园林绿化特点、相关参编人员提出的增设的内容,该部分虽是建设标准中未有明确要求的内容,但在现实实践中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表2)。景园林工程施工图审查特点
风景园林工程多作为附属项目存在于绝大多数工程中,有的造价上千元,有的造价不足100元,这也注定了其层次的多样化。同时,园林项目有“三分种、七分养”之说,其后期管理同样决定了其景观水平。如何结合项目特点实际,尽可能做好风景园林施工图审查工作,就必须了解风景园林的特点。从表3中可以看出,风景园林工程与其他土建工程存在着较大差异,甚至有时候属于矛盾体,如植物保护,就需要其他土建工程通过技术手段,保证尽可能多的现状植被的保留。表3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图审查与其他工程比较
序号审查内容风景园林工程其他土建工程一侧重点除安全要求外,更多体现公益性结构安全性二功能要求生态、环境、景观、遮阴等容易变通使用功能不宜变通三技术要求描述性偏多,度的把握较难大多为数据性要求,容易决策四现状保护尽量保护现状植物及水文环境为便于实施存在破坏性推进
5市政道路绿化工程审查实践中经常遇
见的问题5.1规划绿地执行问题
(1)规划及可研、初设等工程批复中,未达到相关规划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如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0]第3.1.2条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 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而实际施工图中,许多道路绿地率未能达到相关要求。
(2)市政设施侵占绿地。部分市政项目,在施工图编制中,因征地拆迁、市政设施增设等各种原因,未能按照前期批复的可研、初设绿地建设面积及标准进行落实。
(3)临时占用原规划绿地的恢复。市政工程存在大量的临时占用绿地情况,其恢复方案需要确定落实。
5.2市政项目与周边衔接问题
市政建设项目一般跨度长,周边环境复杂,需认真研究,不宜通过标准断面形式的设计,避免出现按红线进行一刀切,无法与周边环境融合。
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市政项目多由设计综合资质企业承担,对于作为附属工程的风景园林专业重视不够,设计质量较低,尤其对于项目环境研究不够深入,存在闭门造车的情况,最终造成市政项目与周边衔接粗糙,严重影响着城市景观。
5.3图纸及设计其他常见问题
图纸未按照要求进行编制,对于市政项目,图纸编制不宜过于简单,造成相关情况表达不清,并存在缺项漏项问题。如设计中容易缺失管网、高压走廊等图纸等,造成绿地地下、地上交代不清,无法指导图纸审查工作,主要表现见表4。表4市政绿化工程图纸及设计其他常见问题汇总
序号主要问题具体情况(实例)条文一图纸编制深度不够未按要求深度编制一般性二与园林的相关情况交代不清如管网、构筑物等与植物关系强制性三现状植物保护及措施不足如现状分析缺失、大乔木保护措施缺失等强制性四植物规格描述不合理如胸径与高度不符合植物习性的规格描述一般性五植物配置不合理如未按照F状光照、土壤酸碱度、水文等情况配置一般性六绿化给水、排水问题地形设计不合理、缺少给水设施一般性七应绿未绿问题绿地率不足情况仍进行下大面积铺装,造成绿地或行道树缺失强制性八其他安全等问题高压线、燃气管道影响,行道树支撑不合理等强制性
6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图审查工作的思考
6.1确保规划绿地率的落实
规划中,应按照相关规划的强制性条文要求进行落实附属绿地建设。市政设施应明确绿地率,其他房地产、工业等项目应严格按照要求落实,避免长期通过罚款、异地建设等形式侵蚀公共绿地空间。
6.2强化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导意识
景观设计决定了项目整体效果,但是因其相对其他专业缺少直观的功能性,一直处于项目的末端,而设计师也一般只有服从。部分项目通过简单的大面积铺装,设置挡土墙、车档等进行粗暴设计,景观效果较差。在图审过程中,类似项目通过生态挡墙、树阵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形式,将整体景观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既保证了主体工程的功能,又较好地提升了景观生态效果。
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不能禁锢于后期参与,而要在项目设计前期参与项目建设的景观设计,探讨各配合专业的需求,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并指导其他专业配合景观设计,确保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上,与相关专业做好配合,进而提升风景园林建设效果。
6.3风景园林图审的人员应把好图审关
按照相关规定,具有市政图审资质的企业进行园林绿化图审工作。因一般园林绿化不存在安全隐患,部分机构难以重视该项工作,造成园林绿化专业人员配置稀少,并难以达到图审的目的。
目前因开发商对园林景观的重视,其景观效果一般不存在问题。但是市政项目,各地区的建设形式不同,各建设业主对园林重视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最终的景观效果。涉及公共利益、作为配套项目的园林施工图图审工作,在审查相关强条的基础上,应对设计文件中的植物配置合理性、植物选择经济性、景观设计的生态性等方面进行审查,发现问题综合后可提交园林主管部门进行协调解决,把好施工图设计质量关。
6.4施工的造园水平需精细化,提倡设计施工一体化
设计毕竟是图纸,最终实施是由施工队伍落实,精细化的施工技术是园林景观效果的最后保证。
按照我国建设领域的相关规定,结合风景园林工程的特点,笔者认为园林景观造园应更多地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让设计师更深入地了解现场,并到现场进行建设,以确保设计意图的落实。
7结语
市政园林绿化项目建设品质对于城市形象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风景园林工作者是城市美容师,风景园林设计师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各大型的综合性设计公司承担了绝大部分市政工程,在确保主体工程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一定要重视风景园林专业,重视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工作,提升风景园林设计水平。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师,要脚踏实地,不仅要结合各项目的现场实际,也要紧跟现场变化,认真研究周边环境,提出可行的景观设计方案。
园林绿化是项繁杂的工作,在国家大力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的今天,简单通过水泥混凝土解决城市景观的时代已经不再,简单通过断面进行设计的时代也已经过去。对于如何提升赖以生存的城市环境、如何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是所有园林人的追求,也是园林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住房城乡建设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R].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3.
[2]刘彦琢.关于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图审查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95~9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3号.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
[4]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鄂建〔2014〕9号).关于有关问题的通知[R].武汉: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4.
[5]佚名.GB 50420-200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6]佚名.CJJ82-2012@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13号.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
[8]李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对桥梁造型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组织与优化一直是那些懂得桥梁结构规律的建筑师的行为,到上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认识到桥梁的设计不仅仅要“关心自己”,同时还要“关心别人”,如关心桥梁对城市、大地的影响,关心桥梁的地标意义;景观生态学更将桥梁上升到解决被道路切割的大地之物种的生存与繁衍的高度,亦即桥梁还要“关心”生态环境等。这些问题均非桥梁美学所能涵盖,而其综合解决之道是对既懂得桥梁美学规律又深谙景观科学构筑规律的专业人员的需要。这便是桥梁景观学的诞生基础!美国学者FrederickGottemoeller于上世纪九十代将Bridge与Landscape合成了一新的词汇Bridgescape用于表述这种新的结合。
但人们对桥梁建设中景观问题的关注却较此为先。日本的本州——四国联络桥工程总长178km,如此超大规模的桥梁建设活动在人类历史上还是首次。人们不得不慎思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干扰,也更希望新建的桥梁对所通过的历史、文化及自然保护区域在关爱的同时还能成为一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景观。这使日本政府将桥位周边环境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与把发挥桥梁的观赏功能和文化功能、“追求世界一流景观”的目标链接为一体。类似的实践活动为桥梁景观设计在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也奠定了桥梁景观学科的科学基础。
我国对桥梁景观的理解一般反映在“景观”一词的分解上,即“观”桥与桥上观“景”,两者合成便为“景观”。这种观念有其历史传统。古典园林桥梁在“景”与“观”方面便早有此独到考虑,中国的风景园林更是深谙此道。我们说“景”与“观”之关系确实反映了人、桥、环境的空间联系,其寓意颇具中国特色,这是我们文化智慧的结晶!但这种观念只有“与时俱进”地和景观科学的构筑理论结合才能产生具有更积极的尊重与改造自然意义。
一、桥梁景观学研究的意义
(一)推动景观设计在桥梁建设中的深化与体制化。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建成了22.4万座公路桥梁,但桥梁景观设计还停留在五、六十年代便发展成熟的以桥梁形式美为主导原则的水平。这完全不能适应物质文明大踏步前进的祖国对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
(二)满足社会对桥梁景观的更高要求。
桥梁景观设计跟不上社会的要求,这是因为:
1.桥梁的大规模建设不仅意味着要耗费巨额社会资金,还反映出社会物质的频繁互动对空间跨越的要求。桥梁已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风景线,其景观面貌作为一种现象便与物质文明挂钩,使桥梁景观有物质文明特性。
2.桥梁景观因其巨大的体量及独特的造型成为城市居民的骄傲,在蕴涵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还表达出一种对社会制度、人类力量的讴歌。此外桥梁景观还有一种作为地理沟通的意味,亦即所谓“纽带”的战略意义,这使桥梁景观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也使桥梁景观有精神文明寓意。
3.桥梁景观除以其流畅的形态、简约的造型、大空间的跨越产生巨大物质景观的震撼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入或其表现出的人类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使桥梁横生出文化景观的韵味。
上述诸点使各地政府或投资商对桥梁景观的营造更为倾情,也是社会意识超前的原因。这是桥梁景观设计研究的压力,也是桥梁景观学发展的动力!
(三)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意义。
我国不少城市、乡镇因桥而名。大多城市几乎都有与桥有关的地点、街区或行政区划称谓。这里既有桥梁景观的历史沉积也有现代桥梁景观的功劳。这是桥梁景观对城市的地标作用。无论江河湖海上的水桥、城市立交之旱桥或高速公路互通,他们一般均处在城市或区域的结构要害,这使桥梁对城市或区域形象的塑造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如50年代木桥,60一70年代拱桥,80年代梁桥,90年代斜拉桥,20世纪末悬索桥、立交桥。每个时代的桥型均是其结构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桥梁景观有深刻的时代烙印。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其时代特征又会感染城市,从而产生以点击面,一俩拨千斤的作用。
桥梁所跨之处的地理、地貌或城市空间环境均有其特指性,与特指的周边空间环境的配合使桥梁景观有机地溶于环境,也使为人熟知的环境空间与有发展寓意的桥梁景观间蕴生出具有地方性的景观伴生。桥梁与城市的伴生使其复合景观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唯一性的象征,同时也是桥梁景观地域性的表现。
(四)对桥梁建设提供景观方面的理性决策参考。
我国桥梁景观设计还无相应的技术规范,这使桥梁景观的思考缺乏科学依据。在桥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中景观仅为结构后的包装或结构关系的美学调整。桥梁景观学研究除力图揭示更多的桥梁景观发展的新趋势,还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等方面综合考量以便整理出景观设计原则,使决策或方案深化有据可依。
二、桥梁景观的特点
(一)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其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中的联系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二)桥梁景观的时代性。
如前所述,我国的桥梁之桥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时代性有一层重要含义既是“新”,如新事物、新发展、新现象、新景观、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等均可表达出时代寓意。桥梁结构技术的科技特征及结构技术的不断更新是使桥梁景观产生深刻时代烙印的主导因素。由于桥梁在城市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景观成为城市中的视觉识别要点,这就使桥梁景观对时代的表述延伸至城市。因此把握好桥梁景观的这种特点并恰如其分在城市中发挥是我们在桥梁景观设计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景观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景观小品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载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因此,景观小品设计需注重以下六个原则:
1.功能性原则
景观小品绝大多数均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在设计中除满足装饰要求外,应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逐步增加其服务功能,要符合人的行为习惯,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建立人与小品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对各类人群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的分析及对他们的活动特性的研究调查,实现在小品的物质中给予充分满足。因此,园林景观小品的设计要考虑人类心理需求的空间形态,如私密性、舒适性、归属性等。景观小品在为景观服务的同时,必须强调其基本功能性,即景观小品多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游人在浏览中的各种活动而产生的,像公园里的桌椅设施或凉亭可为游人提供休息、避雨、等候和交流的服务功能,而厕所、废物箱、垃圾桶等更是人们户外活动不可缺少的服务设施。
2.艺术性原则
景观小品设计是一门艺术的设计,因为艺术中的审美形式及设计语言一直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使景观设计成为艺术的设计和改善人类生存空间的设计。景观小品设计的审美要素包括点、线、面,节奏韵律,对比协调,尺寸比例,体量关系,材料质感以及色彩等。审美要素以它们独有得特征形成对人的视觉感官产生刺激,有质量的景观的审美特征呈现于人的眼前,使人置身于某种“境界”之中。把景观小品设计成为艺术的设计,使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在对景观之美的审视中产生情感的愉悦,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景观小品的设计首先应具有较高的视觉美感,必须符合美学原理。
3.文化性原则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造的资源,他代表了一个民族和城市的记忆,保存有大量的历史信息,可以为人们带来文化上的认同感和提高民族凝聚力,使人们有自豪感和归属感。中国园林区别于其它国家园林环境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表面塑造达到感受其隐含的意境为最高境界。现代园林的发展更多的是追求视觉景观性,可小品的文化内涵更能增加其观赏价值和品位,它也是构成现代城市文化特色和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建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一定要满足文化背景的认同,积极地融入地方的环境肌理,真正创造出适合本土条件的,突出本土文化特点的景观小品,使景观小品真正成为反映时代文化的媒介。
4.生态性原则人们越来越倡导生态型的城市景观建设
对公共设施中的景观小品也越来越要求其环保、节能和生态,石材、木材和植物等材料得到了更多的使用,在设计形式、结构等方面也要求园林小品尽可能的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衔接,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所谓生态性,即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相协调的方式。任何无机物都要与生态的延续过程相协调的方式。任何无机物都要与生态的延续过程协调,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形式。通过这些小品设计向人们展示周围环境的种种生态现象、生态作用,以及生态关系,唤起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使观者在欣赏之余,受到启发进而反思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关怀。
5.人性化原则
景观小品的服务对象是人。人是环境中的主体,所以人的习惯、行为、性格、爱好都决定了对空间的选择。人类的行为、歇息等各种生活状态是景观小品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次,景观小品的设计要了解人的生理尺度,并由此决定景观小品空间尺度。现代园林小品设计在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同时,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逐步形成人性化的设计导向,在造型、风格、体量、数量等因素上更加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使园林小品更加体贴、亲近和人性化,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如公园座椅、洗手间等公共设施设计更多考虑方便不同人群(特别是残障人士、老年人和儿童等)的使用。在紧张节奏的生活所累的今天,人性关怀的设计创作需求更为迫切。富于人性化的景观小品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
6.创造性原则
关键词:道路景观;植物;遵循原则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change people's traditional concepts and customs, city road of various social func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rich varie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plant configuration of city road landscape, city road green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related problems of road landscape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Road landscape; plant; follow the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前言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同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地的骨架,是绿地系统的线状绿地主体,也是城市绿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以网状和线状形式将整个城市绿地连成一体,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绿化形象对外的最直接的展示。因此,道路绿化在城市绿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搞好道路绿化,不仅能起到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等作用,而且能更好地组织城市交通,美化城市街景,改善投资环境,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道路绿化的核心就是道路绿地植物的配置。
1道路景观文化
道路景观具有长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位于喜马拉雅山麓连接印度与阿富汗的干道E种植了三行树。公元前7世纪的罗马城的主干道就种有行道树,我国行道树的种植始于周秦时代,这些可以说是道路景观的最初形态。伴随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兴起,交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道路景观,用园林大道的绿色艺术新景观取代了以往几行行道树的简单模式。道路景观对于城市景观、城市意象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体验的主导。它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市民对美的感受、风土人情、文化修养以及精神面貌等的集中反映。道路景观由三类元素构成:界面、节点、城市细小部位设施。在满足道路景观多方面的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从各个感官上引导人们对城市进行积极感受,并进一步发掘城市的内涵,体验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强化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
2城市道路绿地景观的组成
城市道路的植物配植首先要服从交通安全的需要,能有效地吸引组织车流、人流的集散。现代化城市中,由人行道、慢车道、快车道等道路的植物配植组成了车行道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人行道绿带、交通岛绿地等…
2.1行道分车绿带指车行道之间的绿带。具有快、慢车道共三块路面者有二条分隔绿带;具有上、下行车道二块路面者一条分隔绿带。绿带的宽度周内外都很不一致,窄者仅1m,宽可10m余。在分隔绿带上的植物配植除考虑到增添街景外,首先要满通安全的要求,不能妨碍司机及行人的视线。
2.2行道树绿带指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的绿带。其功能主要为行人蔽荫,同时美化街景。目前行道树的配置已逐渐向乔、灌、草复层混交发展,大大提高环境效益。
2.3人行道绿带指车行道边缘至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包括行道树绿带、步行道绿带及建筑基础绿带。此绿带既起到与嘈杂的车行道的分隔作用,也为行人提供安静、优美、蔽荫的环境。
2.4交通岛绿地交通岛位于道路交叉路口,也是道路安全最需要注意的地段,交通岛绿地景观的装饰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城市从形成之日起就和交通联系在一起,交通岛地处道路口,为了疏导交通,因此只能种植低矮的灌木及草坪,使司机和行人能准确地观察到周围行车以及环境的变化,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城市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的合理性
在道路相交分车的地方、绿化带离路口l0m以上土地地区,要以低矮的小灌木、草坪为主,中间的景观植物可以少一些,不能阻碍视线看着对面,要有足够的安全的视线距离在入口的小品建筑地区要有足够集中分散、玩耍的前提下,种植多种类的树、花坛,可以种植高大的乔木和各种花卉创建出夏天可以遮阴,冬季可以提供给人们晒太阳的停留去处。
4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遵循原则
4.1尊重历史的原则
景物观赏的环境中那些在历史上具有意义的地方通常给我们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也为城市建立特别的个性打下了基础。城市道路景物观赏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留原来留下的东西,在这个时候也要不断发展。对于原来遗留下来的和现代产生的东西,我们不可以抄袭和翻版,而需要寻找原来遗留下来文化中与当今时代相符合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做出不同与以前的形式,做出新的东西。
4.2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以长久维持原则主张不会用部分的和眼前的利益而牺牲全部的和长远的环境代价,坚持原有的资源与生物生活场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相同。这一思想在城市道路景物观赏的设计中的详尽表达,就是使用系统设计的方法,怎么样把自然环境融合起来,让系统设计对自然生物生活场所的破坏性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同时对环境和自然生物生活场所的现状起到改善作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可以再生产的资源,可以再生产的资源的使用。
4.3保持整体性原则城市道路景物观赏设计的全面性原则可以从两方面来了解:首先,从城市全局来看,城市道路景物观赏设计要表现城市的形象和特别。其次,从道路自身来看,把一条道路从—个全局来看,全面思考两边的建筑物、景物观赏、道路两旁的标识、色彩、原有的文化等,防止他们变成零碎的修建和拼凑。
4.4连续性原则城市道路景物观赏设计的连续性原则以以下两种体现为主:(1)视角观察的连续性。道路景物观赏的视角观察连续性可以通过道路两边的景物观赏、建筑分布、建筑特色、色彩和道路环境建筑等的持续设计来表现。(2)时间差异的连续性。城市道路记录着城市的发展,体现出一些特别的城市地域的自然演进、文化演进和人类群体的进化。道路景物观赏设计就是要把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放在一个指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工拼凑和表现,充分觏这种演进和进化,并且能够为这种演进和进化起到好的作用。
5道路植物配置的相关建议
5.1调整植物种类结构,丰富道路景观植物种类按以下方式调整植物种类结构。
(1)行道树选择及结构调整:行道树以常绿高大乔木为主,落叶树种为辅。
(2)灌木的应用种类及结构调整:扩大灌木应用种类总量,适当增加落叶灌木及观花灌木的种类,丰富绿地景观季相变化。
(3)草本植物及结构调整:根据不同季节合理增加花卉植物及革本地被的应用,特别是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野生地被植物,并尽可能提高草本花卉植物的比例,做到路路有景,季季景易,以丰富季相和道路绿地色彩变化。
5.2以鲜明地带性树木为基调,构建中心城市道路景观地域特色许多城市都以本土的市树作为行道树的骨干树种,如北京的国槐,重庆的黄葛树等,既发挥了乡土树种的作用,又突出了城市特色。乡土树种对于本土生长来说是适应性最强的,能很好的体现当地景观特色。由于移植、采集便利且品种多样,在良好造景的同时具备有很高的经济性。
5.3加大道路绿化改造力度,改善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结构在新建道路绿化设计中加强绿线管理,以建设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为基本要求,在设计中做到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丰富绿地层次,提高道路绿地率。对已建成的道路,宽度在40m以上的道路应增设分车绿带,除主要的商业街外,大部分道路在确保行人方便的前提下加宽人行道绿化带的宽度,改现有树池式种植为树带式种植,配置花灌木及草本植物,增加层次,提高道路绿地率。
6结语
在现展的社会中,观设计逐步走向于多元化、综合化。道路绿地景观身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样也面对着的机遇和挑战。人们对城市最直接的感觉源自于道路,所以道路景观设计对于一个城市形象的树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顾小玲.景观植物配置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