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区域发展

第1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区域文化 经济建设 文化产业 软实力

1、区域文化及其发展,以及对当代的意义

1.1何为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是一种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历史文化背景差异,从而形成了明显的与地理位置有关的文化特征。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会加强该地区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效应,通常一个文化的存活是离不开这个地方文化的传承性,这样的传承就会产生出不同的民俗文化,从而也产生出不同的区域文化。

1.2区域文化的发展

早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外文学界便注意到研究区域型文化的重要性。区域文化研究热潮应改革开放之运而兴以来,经历了由少数学者热衷到群体组织投入,由少数区域开启到整个地域展开,由文化资源挖掘到文化学科构建,由文化现象研究到文化产业开发的发展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由理念到模式的创新,区域文化研究处于新的发展形势,面对新的发展课题,展示出新的发展前景。区域文化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在如今社会的信息化、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区域文化竞争会是区域经济竞争的最终表现。

1.3区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第一,区域特色文化对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有着重大的意义。特色的区域文化会会以知识、技术、信息等形式渗透到区域经济中,从而会形成特色的区域经济,并发展成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第二,区域特色文化直接对区域创新体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区域文化塑造者区域创新的主题的整体素养,提高创新主题的文化涵养、创新精神和意识。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区域创新的主体也起着推动特色区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三,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建设区域经济的软环境,从而提高整个区域经济建设的软实力。

2、文化产业以及其发展的基本过程

2.1 文化产业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文化工业”,实际上是对“文化产业”的否定批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工业”一词最初产生的语境被新的语境所置换,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中性概念,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文化产业”。

2.2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过程

将文化资源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与其他经济发展要素充分结合,从而催生了文化产业形成和推动经济活动的发展。我们要将文化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通过挖掘、整合、创新等途径形成新的贴合市场的文化产品,参与到生产、流通、交换、分配等基本环节中,在市场基本规律的作用下,遵循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标准,形成全新的文化生产和运行方式;并且我们要加大文化生产规模化,使得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群的兴起。把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资本的运作过程和运作方式,其基本过程可表述为: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产业。

3、现阶段文化产业的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3.1 我国当今文化产业现状

区域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区域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拓展和创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

区域文化企业融资基础薄弱。大多数的区域文化企业属于微小型企业,信用度比较低,资产质量低,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过弱。并且大部分的区域文化产品都是以生产传统工艺技术为主,缺乏创新的衍生产品,这样就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大部分文化产业是在政府支持下形成的一些文化品牌和项目,其带头作用的效应并不强,无法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文化产业群。

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环境不够理想。信贷支持总量小,在金融资金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区域文化企业贷款担保机构普遍缺失,保险广度与深度不够。

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缺乏系统协调性。缺乏区域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的市场调研,使得区域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极度缺乏,难以形成产品系列。由于区域文化产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开发的文化产业融资产品往往规模较小,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协调。

3.2对解决当今文化产业现状的相关思考

首先,要构建有利于区域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体系,全面改进和提升区域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产业和文化产业互促共赢。

其次,针对文化产业特点,加强金融对区域文化产业链的支持。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区域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

第三,需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和完善区域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不论是文化企业还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传统媒体到还是新兴媒体,文化基础设施还是文化创意产业,应该为多种区域文化领域、多种文化服务渠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与服务。积极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向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转型。

目前我国新兴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研发和技术水平上,还是提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市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由于整个资源和要素空间分布不平衡,导致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的不均衡。因此,需要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从而推动区域新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刘伟铿.地域文化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

[2]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2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报业集团 文化产业园 区域文化 互动

【作者信息】柳邦坤,江苏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江苏省文化科技和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江苏沿运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13YB30),淮阴师范学院高级别培育项目“京杭运河江苏段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产业开发战略研究”(11HSGJBZ17)的阶段性成果。

近些年,我国绝大多数省区市的报业集团、省会城市报业集团以及部分地市级报业集团,都陆陆续续创办了文化产业园,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创办的楚天818文化创意产业园,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在青岛创办文化产业园、在蓬莱创办教育文化产业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了文化创意产业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传媒产业园,广东南方报业集团创办南方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贵阳创建文化产业园,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的长沙文化产业园、南京报业集团的南京时代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的文化产业园等等,可谓方兴未艾,势头迅猛。

报业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园是顺应文化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各地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语境下,报业集团坚持事业和产业并举,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迅速抢占文化产业开发的制高点,积极开办文化产业园,这无疑是对文化产业开发的有效推动,是利国利民的一项伟业,是寻求自身发展和突破的愿景。但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是怎样的关系?报业集团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如何实现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对接、协调?这也是需认真探讨的问题。报业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园,要特别注意彰显个性,打造特色;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对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影响,实现与区域文化发展的有机互动。

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1.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趋同性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趋同性,具体表现在:

(1)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同为对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扬光大。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是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园区建设又是文化产业开发的一项措施。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应立足于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文化底蕴。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是对区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推介,是对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对区域文化的弘扬。

(2)在文化产业的推进方面。在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是着力推进的重要一环。地方的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构筑文化大发展的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建设进程是首要选择。因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1]因此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是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必然选择。从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开发的层面看,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是有同一性的。

(3)在文化市场培育和文化产品开发方面。报业集团虽然属于媒介机构,在做好新闻宣传主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恒久发展的关键。发展区域文化,要培育文化市场,开发文化产品,通过活跃的文化市场与优质的文化产品,吸引消费者,形成文化消费群体,使文化产生效益。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也应做好培育和扩大消费主体及生产和创造最好的文化产品工作。

(4)在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形象传播方面。发展区域文化,光有产品还不够,还要塑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有了品牌,才会有吸引力,才会有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文化形象的传播,增强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也须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给自己的文化产品贴上精致、精美的标签,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传播优质文化品牌,传播特色文化形象,提高园区的美誉度。

总之,区域文化发展与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是有同一性特征的。

2. 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影响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区域文化本身就有强烈的地方印记,具有地理性、民族性、差异性、本土性等特质,区域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会对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的确立产生影响。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要从所在区域实际出发,立足于区域文化优势,确定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定位和发展战略。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要与地方实际契合,不考虑省情、市情,不考虑地方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考虑区域民众的消费能力等,难免会影响园区的健康、顺畅、有效发展。

创办文化产业园,离不开区域独特的文化资源。西方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中,非常注重凸显国家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城市整体形象,凝聚城市个性化色彩为整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塑造城市创意产业园的世界品牌。[2]报业集团同样应以区域文化资源为载体和依托,确立园区定位,形成文化集聚优势,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能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报业集团不仅承担区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要成为区域文化开发的参与者、建设者、领跑者,成为区域文化开发的主力军。报业集团以其自身优势,通过创办文化产业园等途径,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能对区域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报业集团本来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集团在人才、资金、项目以及策划、创意设计、经营营销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占尽先机,创建文化产业园就是自身经营的拓展,通过搭建平台,进行项目、资本运作,挖掘、提升传媒业的价值链,使传媒产业与多元文化形成产业互动,提升竞争力,整合资源,获取集聚效应,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4. 区域文化发展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依托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环境、条件、水平,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发展契机与发展空间。现如今各地都把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当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区域文化资源,特别是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更需丰富的本地文化资源,这是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区域文化大发展的宽松环境,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有关人才引进、招商引资、财政金融、税收、户籍等优惠政策,都给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了保障与条件。

二、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策略

1.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互动

区域文化资源直接影响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可以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开发。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语境下增强集团实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部署和区域扩张之举,要从区域文化资源出发,注意利用区域优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突破。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区域内传媒业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土壤和富矿,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应根植于区域内土壤,从本土资源出发,开发带有强烈本土特征和符号的文化产品,这样就会受到区域内消费者的欢迎并吸引区域外的消费者。区域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古街、古建筑等;地方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技艺,特色饮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报业集团在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互动过程中,应注意从实际出发,打地方牌,打特色牌,可以依托区域内的文化古街、旧厂房等,辟建文化产业园,开发和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美食产业、创意产业。如羊城报业集团2000年利用旧厂房创办的创意产业园,为全国首个报业集团创办的创意产业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则从自身优势出发,紧密依托区域内的荆楚文化,依附武汉市区的老印刷厂旧址,开发新项目,创办了全国首家以现代传媒产业为特色的楚天818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园总共占地120亩,有20多万方,其中传媒占了80%”,“截至2011年7月,已签约30余家国内知名传媒及创意企业”。[3]报业集团在区域文化的构建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区域文化的传播者、区域文化品牌的塑造者,同时也是区域文化的领跑者、建设者。从传播者和品牌的塑造者来看,报业集团可以充分利用集团旗下报纸版面、期刊、网站等优势,通过图文、广告等内容产品,传承区域历史文化,传播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从领跑者、建设者角色来看,报业集团积极发展传媒产业,包括创办文化产业园就是积极投身区域文化开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彰显,体现了文化自觉。

报业集团所在区域越是文化资源禀赋丰富,越是有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的先天条件和拓展空间。比如,淮安报业集团是区域内较有影响的一家地方传媒企业,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畔,有“运河之都”称号,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淮安是大运河申遗遗产点数量最多的沿运城市之一。淮安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在与区域文化资源互动方面,可以依托丰厚的运河文化资源,选址在运河河岸,创办运河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定位为以开发运河文化旅游为主,在园区创建漕船博物馆、漕粮博物馆等运河专题和特色博物馆,再现当年建造漕船(淮安曾是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厂)的盛景,再现当年“天下粮仓” (淮安曾是全国最大的漕粮仓储、转运城市之一)的壮观景象,或打造以漕船、漕运、盐运等为特色的运河主题公园;开发以运河以及漕运繁盛期创作的文学名著为题材的影视、动漫、游戏产品,漕运、治河等内容是影视剧创作的富矿,目前还鲜有精品之作,影视产业开发前景广阔。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乡,依托《西游记》这一文学宝库,深度开发影视、游乐、动漫、游戏等产品空间巨大,文化产业园可以大做文章,吸引影视公司、动漫公司以及游乐园等企业和项目进入园区;淮安与扬州、镇江等沿运城市一道,是淮扬菜的发源地,列入四大名菜之一的淮扬菜也是因漕运兴盛而诞生,文化产业园可以开发淮扬美食产业;淮安是淮海戏、淮剧等地方戏曲的主要传承地,另外淮安长荣京剧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有“活红娘”之称,也是一块金字招牌,可进行演艺产业开发,打造演艺品牌。另外,可以发挥自身行业优势,积极引进人才和项目,开展印务、数字出版、书报刊分销、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会展、网购、画廊、运河题材雕塑、运动健身、养生休闲、教育培训等产业开发。通过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促进区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实现良性互动。

2.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消费的互动

大力倡导文化消费是当下区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文化消费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也与中国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一个有效途径,文化消费对提高民众文化素养、艺术品位、审美能力也有积极作用,文化消费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为实现区域文化消费的有效扩展和延伸,第一必须培育区域文化,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既要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也要有低端廉价产品;第二要塑造文化消费品牌,营造消费环境,吸引消费群体;第三要培育消费主体,特别是把本埠市民作为主要消费对象;第四是推进文化消费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文化产业园就是实现产业集聚、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载体,建设文化产业园要高度重视文化消费。区域文化资源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源泉,文化产业园依托资源做好文化消费的文章,可以对资源合理保护、开发与利用,园区在文化消费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得到丰厚回报。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要与区域文化消费实现有机互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积极进行文化消费市场和群体的培育,了解民众特别是区域内民众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要尽可能地考虑当地市民诉求,如广告设计、印刷品印制、产品包装、演艺产品的形态等。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发挥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产品生产的优势,让本埠民众认同园区消费品牌,引导消费,聚敛人气;利用集团自身主业形成的人才、规模等优势,搞好报刊发行、印刷制版、广告设计等的经营,如报刊零售可以借鉴上海经验,打造自己的书报亭品牌,进行产品扩展,拓展消费渠道,根据自身定位,园区可开办画廊、博物馆、展厅、酒店,创办时尚用品、奢侈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高端产品和小商品市场、店面,还可以向影视制作、动漫、演艺、会展、文体赛事活动等领域进军,发展体验式、休闲式旅游,要搞好创新,提高产品的原创力。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考虑文化消费的持续性和恒久性特点,注意文化资源和消费产品的特色开发、深度开发、增值开发,抓好品质、品格、品位,不竭泽而渔,而是放水养鱼、先予后取,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把区域文化资源转换成消费优势,实现共赢。

3.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制度的互动

区域文化影响制度创新,区域文化制度影响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为企业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法律法规、财政金融、工商税收等支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政策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和谐、安全、畅通的发展环境。政府主要是顶层设计,改善环境,拆除壁垒,优化软环境,创新区域文化制度,减少和杜绝干预、包办,政府尽量放权,变管理为服务,园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过渡到以自行管理、自我管理为主。政府与相关部门支持、扶持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当务之急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报业集团具有双重属性,文化产业园主要是产业属性,激活国有文化资产,让其在市场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4]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园建设多提供合理优惠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改变资本运作方式,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基金、风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境外资本。重视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府出台引进创意人才的优惠政策,协调区域内高校、培训机构等为创意产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协调高校、科研院所为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重视项目引进,政府通过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形式搭建平台,为文化产业园引进高端前沿、发展潜力好的项目。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如何与区域文化制度互动?一是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拍,创办园区以及园区上项目考虑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宏观规划,不盲目跟风,发展定位应坚持本土性、特色性和创新性,如政府对区域文化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报业集团创办的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以及所上项目就应考虑低碳、循环、可持续及绿色、环保、无污染等诸多问题;二是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在运行过程中,要遵守和执行区域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公平、有序、法制化,实现良性发展;三是文化产业园善于运用优惠政策提供的空间,投身机制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化园区管理机制、运行机制。

结论

新一轮文化产业开发热潮中,报业集团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理应积极参与其间,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创办文化产业园即是顺应时代潮流、延伸产业链、提升集团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实践。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应该是和谐统一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动本身也是资源,在互动过程中,区域文化也会得到发展,“良好的互动对产业组织者而言,便是行动中的有利资源。因此,社会资源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互动使产业组织者能够分享资源,增加社会效用 ”。[5]总之,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可以把文化、生产、经营与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区域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强化和形成孵化、聚集、整合、规模等功能和优势,推动区域文化的协调、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郭全中.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研究[J]. 新闻界,2012(18):64.

[2] 闫云霄.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 新闻界,2013(23):72.

[3] 周雨城. 我国传媒集团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6):2.

第3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禀赋;互动关系;动漫产业;玩具产业;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如今已进入二十一世纪逾15年,文化产业由原来的新兴产业到如今的发展势头蓬勃,而且,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其作用不容忽视。而学界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也逐渐深入。从1947年由法兰克福学派的西奥多・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在这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文化产业经历了否定,发展等一系列历程,“北美行业分类系统”的,更是意味着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了它的黄金发展期。但是想要统一的划分标准它是如此的不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界定标准。我国在十六大之前一直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经过不断地实践与调整,确立了与国情相匹配的划分标准,把它定义成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

一、狭义要素禀赋论

而提到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禀赋论也是会被提及的,具体是指狭义的赫克歇尔一俄林理论(Heckscher-Ohiln theory,H―O理论),又称要素比例学说(factor proportions theory)。该学说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基本论点,由俄林系统创立。要素禀赋论以生产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要素丰裕程度等概念表述和说明。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区域要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文化资源状况、文化环境(包括文化市场状况)、科技发展水平、文化政策和文化管理体制等方面。其中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是经济因素,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区域文化资源的丰盈程度,文化资源状况对某地区文化产业的形态和走向有着很大的影响。文化环境包括文化市场状况、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而且能给公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和场所、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至于市场是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产业能否具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是由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政策如何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要素禀赋间互动关系

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有人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归结为资源、资本、人才和市场,这些要素指引着一定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程度。而广东地区,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首位受益者,自1980年后,广东地区以其优异的沿海地区地理位置,邻近港澳吸收先进的经验技术,利用国家政策的扶持,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依托内陆经济腹地,发展国内外市场。原始资本的积累,各地人才的集聚,海内外市场的开辟以及本地区保有的经济文化资源,都为广东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前文可知,广东省的经济基础是使其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省政府的政策支持、高素质人才的流入、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人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等也作用于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广东省的印刷、传媒、文化娱乐、文化旅游、高新技术动漫、网络游戏、网络电视、数字内容产品等的产业发展突出,对要素禀赋有明显的反作用,包括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来粤施展才华、商贾投资广东,左右政府政策的制定,文化资源得以保护,以及其他要素禀赋流向的变化。目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从文化产业发展和要素禀赋二者的互动关系出发,研究二者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以玩具动漫产业为例。

三、案例分析

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与其区域内的具有的要素禀赋是分不开的。有人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归结为资源、资本、人才和市场,这些要素指引着一定区域内文化产业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程度。因此考虑一个产业的发展,必定要通过其所在的区域,分析其区域内的要素禀赋发掘其内部的互动关系,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引方向和调正不足。

(一)动漫产业

从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文化资源这五个角度分析对广州市动漫产业的影响。在资金上,广州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资金投入大。早在明清时期作为开放港口,以及经历改革开放,广州市场发展比较完善,资金积累丰富,为日后动漫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且,广州市内企业类型多,既有民营企业, 也有台资企业和港资企业, 还有中外合资企业,投资来源丰富。在技术上,广州动漫技术位于全国前茅。在发展的早期,由于广州与港台、国外交流频繁,学习了其先进的制作技术,成为全国范围的动漫产业的领头羊。目前,广州的制作动漫技术成熟,质量上乘。优秀作品有《喜羊羊与灰太狼》、《开心超人》、《小胖妞》等。在人才上,广州从事动漫产业人才较多,国内动画产业中的策划、制作精英占其大部分, 提供了丰富人才资源。此外, 广州市内各大高校也相继开设与动漫相关专业,例如广州美术学院,为后续人才的供应保驾护航。在政策上,《“十二五”时期国家动漫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政府将加大财政投入到动漫产业中,且积极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投融资政策,实行税收优惠,加强组织实施。在此政策上,广州市的动漫产业得以更快速发展。在文化资源上,广州自身的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为动漫作品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广州动漫品牌多,云集原创资源,如《漫友》以原创作品吸引众多读者全省有4家少儿频道,其中的广东嘉佳卡通卫视更是上星频道,网络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众多,为其提供了多个播出渠道。而且,广州位置毗邻港台,两地交流频密,香港漫画家更会来到广州与本地企业合作动漫项目。

动漫产业对广东省要素禀赋的分布有着反作用,体现在资金、技术、人才、政策、文化资源这五个方面。资金方面,由于广州动漫产业的产值和增长速度位于全国前列,具有投资优势,吸引着外来资金的投入,主要流到以广州为首的珠三角,少量流向粤东粤西。本土动漫企业的资金则大部分留在企业本部用于制作动漫,其他则流向生产周边产品产业链上。技术方面,广州动漫产业拥有良好前景,为了制作质量优秀的作品,国外先进的制作技术将被引进。广州本身拥有的技术则会传播到其他相对动漫产业发展落后省市,带动其他省市的动漫产业发展。人才方面,由于要引入先进技术,部分国外优秀制作团队会来到广州传授技术,而且国内其他地区有意从事动漫、进修自身技术以及被良好的就业前景所吸引的人才也会流入,至于广州市内各大高校的动漫专业人才则大多会留在广州工作。政策方面,蓬勃的动漫产业会左右政府在做政策决定时偏向作出关于广州动漫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文化资源方面,优惠政策的出台将保护广州本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且以动漫的形式继续得以流传。

(二)玩具产业

作为动漫产业的延伸产业链的玩具产业,同样也在蓬勃发展,以广东澄海的玩具业为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广东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和香港与珠三角之间形成的“前店后厂”的地理优势,从而使得玩具行业在广东的一些城市发展发展迅猛,其产地主要集中在东莞、澄海、深圳、南海等地。澄海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属广东汕头市的一个区,玩具业是当地最具特色、最有活力的第一支柱产业。在澄海区内,形成了以城区为龙头,凤翔、澄华、广益、莲上、莲下、东里等镇(街道)及埔美、外埔、西门、东湖、渡亭等专业镇为生产基地的“众星拱月”生产格局,以下则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

澄海玩具业出现在农村地域,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背景有着紧密地联系。宏观上来说,我国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乡村工业化无法与城市工业相融合,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因而被迫走上“离土不离乡”的道路。微观上,澄海玩具业发展初期正赶上农村开始实行,但澄海人多地少,农村制度改革无法真正改变当地人的生活,而改革开放初期消费品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这使得玩具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再加上澄海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海外侨胞为当时澄海玩具业发展提供了资金、设备、技术和信息,这大大的促进了该地区玩具业的发展。因而我们可以发现,澄海玩具业的发展离不开该区域内剩余的劳动力,国内及区域内广阔的消费品市场,海外侨胞带来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通过侨胞还打开了海外市场的大门。该区域内的种种要素禀赋极大地促进了玩具业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澄海的玩具业对该区域内的各项要素禀赋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今澄海玩具业以一种家庭式企业的形式集聚了各种资源,对该地区的资源、资本、人才和市场起着促进作用。首先,澄海玩具业目前全年可实现产值近80亿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也为该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累积了原始资本。作为全国唯一的“公国玩具礼品城”,澄海为将中国玩具推向世界,摆脱加工贴牌的旧有生产模式,该区域内的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研发和创立自有品牌,强化了自主研发和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为该区域吸引不少人才和技术。同时,澄海玩具业形成了自有的发展方式,以产业集群的“抱团”式来提升行业竞争力,至今已在区域内形成完善的玩具产业群。此外,该区域还建立起了澄海玩具协会,形成一个完善的玩具制造发展体系。由此可看出,澄海玩具业对该区域内的种种要素禀赋都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可为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的基础。

四、结语

产业的发展与要素禀赋是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也不例外。看待两者,不仅要看到要素禀赋如何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到要素禀赋对文化产业的反向影响。本文以广东澄海的玩具产业、广东广州的动漫产业为例,分析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一个区域的要素禀赋对产业的发展是具有导向性作用,有什么样的要素禀赋就可以发展不同的产业。而某个区域的具体某个产业的发展状况对该区域的要素禀赋分布也有着影响,产业发展良好则吸引有利要素禀赋流入,反之则会导致有利要素禀赋的流失,从而进一步影响产业自身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或企业在规划发展战略时,要考虑到二者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认识到二者的状况,从而能更好地作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庹继光,西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要素禀赋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44-148

[2]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启蒙的辩证法[M].重庆出版社.1990

[3]统计局就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新标准颁布实施答问[OL].2012.7.31

[4]国家统计局, 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OL].2012.8.12

[5]蒋述卓,广东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7-9

[6]俄林的要素禀赋说.[J]领导决策信息.1998(07)

[7]王颖,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区域贸易分析[J]中国商贸.2011(20)

[8]邓智平,广东动漫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8.2:24-26

[9]广东省统计局,2012年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OL].2013.09.13

第4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创意企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到21纪初已经在世界各地广泛发展。其中发达国家英国创意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成为第一重要产业。当前,世界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影响程度都较大,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或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弱的标志。

随着国内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国家与地方对创意产业的支持与扶持,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国内创意产业在规模与效益都在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环渤海区域产业基础雄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环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的地区。目前,创意文化产业对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北京基于中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和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北京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条件。200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13.6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10.1%。2005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700.4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8.8%。2006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812.1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总量比重10.3%。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2.3%。

从2004年到2009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7%,远远超过这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创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天津市按照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方向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主要做了这几方面工作。一方面,实施文化大项目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培育了一批产业集团。另一方面,建设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聚集区。这些措施对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天津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30%,远远快于天津市的GDP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上升到了3.33%。

在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通过与国家相关部委的合作,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落户天津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已经达到了八个。包括已经建成、开园的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研究院、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正在建设中的有中国天津3D影视创意园区等。一批国家级的文化创意园区的建成,为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集中表现在,发展规模增长较快,文化创意产业体也在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河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

在产业体系建设方面。河北省提出了“四带一区”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通过“沿海文化产业带”、“环首都文化产业带” 、“太行山文化产业带”、“塞上草原民族风情文化产业带”及“冀中南文化产业聚集区”的建设,推动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4.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自2004年以来,山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每年增长幅度都超过百亿元。到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山东省GDP比重超过3%。

在文化创意产业布局方面,山东省已经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包括孔子文化产业基地、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影视剧制作产业基地等。初步形成了以济南为中心的山泉文化产业聚集区,以青岛为中心的滨海文化聚集区,及以济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黄河文化产业聚集区。

5.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辽宁省也是我国文化大省之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工业文化等独具特色,优势明显。此外,辽宁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完备,经济实力雄厚。这些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比2009年增长30%。到2011年底,辽宁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了200亿元,比2010年增长33%。

二、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特点

1.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创意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创意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创意产业的效益不断提高。在产业的资产规模、从业人员数量、营业收入等指标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产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等焕发出新的活力,快速发展。而动漫、网游、多媒体等新兴行业正在成为创意产业的新热点。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与提供就业机会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2.电信软件、设计服务业、咨询策划目前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支柱行业

从环渤海区域创意企业的数量、从业人员数、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四个指标来看,电信软件、设计服务业、咨询策划这几个行业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支柱行业。四个行业之和占据了创意产业总量的70%以上。

目前,广告、企业策划、工业设计、动漫游戏、软件等行业的市场空间大,国家与地方支持力度也较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多数文化创意企业属于中小企业

从创意企业的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两项重要财务指标来看。以北京为例,企业资产总额低于5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超过40%,而年营业收入低于5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到企业总数60%。

中小企业目前是环渤海区域创意产业的主力军。

三、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由于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中小企业的资产规模小、资金少,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由于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原因,很多文化创意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短缺问题一直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采取措施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2.创意产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与国外相比,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较快,但从整体上来看,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时期。集中表现在产业发展不平衡。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所占比重较高,而创新性和原创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如影视传媒、工业设计等行业发展不足。此外,“创意”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推动力,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表现在真正具有“创意”与“创新”性的产品不多,而“大同小异”或“模仿”性产品比较普遍。

四、对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方面的建议

1.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做大做强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分工与合作,是推动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区域各省市的产业合作,是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合作开发、生产服务外包、品牌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区域产业一体化的进程。

例如,在影视产业,采用联合投资、跨省市人员合作、共同开影视产品,从而达到共赢。目前,采用这种合作方式开发、制作的影视产品已经占到电影制作的50%以上。这当然与影视行业高投入、高风险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在旅游产业,通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旅游市场相互开放等方式,来做大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产业。

2.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

第一,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集中表现在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迫切需要做好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

文化创意企业主要是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作为主要资产与核心资产。而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在我国仍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还不完善。目前,企业主要还是通过固定资产抵押的方式来获取金融机构贷款,这就影响了企业从金融机构获取信贷资金的能力。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开发出新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满足文化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支持环渤海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第二,扩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对创意产业的投入。逐渐形成企业投入、基金扶持、金融信贷、证券融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适时地通过证券市场融资。

第三,一步降低民营经济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门槛。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降低门槛,放宽准入,鼓励民营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3.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主要是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文化附加值来实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这个产业需要大批创意型人才。

针对目前环渤海区域重点发展的创意行业,如工业设计、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目前紧缺的管理人才、技术骨干,提升创意企业产品的研发能力。此外,充分发挥环渤海区域北京市、天津市的科技资源与教育优势,对高等院校与创意相关的专业进行扶持,以培养更多的创意专业人才。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第5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创意;文化创意产业;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79―02

1、文化创意产业的含义

创意产业的理念最早由英国提出,其定义为“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此理念提出的意义在于强调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及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此提出后虽然被普遍认同,但各国根据实际状况和发展需要,使用的具体名称和界定至今都还没有统一,其他常见的提法还有“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创意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这些概念不尽相同,但总结起来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注重文化内涵。以文化内容作为创意产品的核心价值。②强调创造性。在产品中融入创意的元素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也是与其他产业的最大区别。③强调知识产权。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④强调财富创造性。财富的创造是创意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目标。

我国不同城市对于创意产业的提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创意产业”,主要以上海为代表,包括广州、重庆、西安等;二是“文化创意产业”,以北京为代表,包括南京、杭州、成都等。北京市结合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九个类别。

2、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整体实力雄厚,已经成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示范性城市。2005-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7%。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文化创意企业达到5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近8000家,从业人员114.9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仅次于金融业成为第二大支柱型产业。

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地处首都的特殊区位带来的市场、人才优势等,使北京市具备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先天条件和雄厚基础。

2.1 文化资源丰富

北京市具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明显资源优势。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融合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和众多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代文化与古老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会处,具有任何一个城市无法比拟的文化汇集优势,为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无形资产。

2.2 市场空间广阔

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近3万元,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北京市恩格尔系数在全国最低,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和需求越来越强。据新华网报道,2010年北京地区电影票房达11.8亿元,连续4年获全国票房冠军。“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出版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0%左右,年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品种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每年都举办众多的艺术节、音乐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对于国内文化品牌的推广和出口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3 文化创意人才集聚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北京市聚集了一大批全国一流的文化名人、文学家和艺术家;此外,北京市高校众多,又是我国最大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强大的人才供给能力。北京市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密度均大大高于其他城市。为了支持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市于2006年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并且北京的多所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如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工业大学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

2.4 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根据国际经验,产业的集群式开发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产业的空间集聚形式能够发挥很强的群体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形成和壮大,提升区域竞争力。近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搭建起了很好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北京市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数量达到30个,而各县区的集聚区更多达10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不仅促进了资源整合,实现了科技、人才等要素的集聚;也提升了知名度,更能引起社会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

3、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发展潜力大、附加值高、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北京市推进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增长效应

北京市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04-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了近1000亿元产值,年增速达到19.7%,对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不断增大。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3%。文化创意产业跃居北京市第二大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推动北京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3.2 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北京市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但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是北京市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内在要求,也有助于推动北京市产业结构向知识型、服务型转型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鲜明的产业优势。相对于传统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所依赖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文化传统、创意观念等,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能在很少甚至不损害自然资源的情况下,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2006-2009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21.9%,高于全市经济增速7.5个百分点,在财富创造能力上显示出强劲的实力,并且缓解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理选择。

3.3 就业效应

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不但是英国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产业,更是英国雇用就业人口的第一大产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也相当显著,2006-2009年的从业人员年增长率达到了8.7%。

3.4 相关产业带动效应

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生产要素是人力、知识、信息等无形的生产要素,融入了几乎所有的产业领域,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度,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比如文化娱乐业将推动旅游、餐饮、交通、演艺市场的发展;广播影视业将带动音像、通信设备、广告等产品及服务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能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国(怀柔)影视基地的建成,对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不仅促进了道具、房屋等租赁服务业,还将创意文化融入民俗旅游等第二、第三产业,实现农村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4、对策及建议

4.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设

知识产权保护是使得创意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如动漫、影视等作品一经公开之后,人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刻录复制,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创作者的经济利益就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创作者无法从自己的劳动和投入中有所收获时,创意的积极性也就无从激发,从而制约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美国是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美国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全面实施版权战略,形成了全球保护范围最广、相关规定最为详尽的法律系统。完善的版权保护,使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彻底消除了后顾之忧,创作激情不断进发。

4.2 积极拓展融资渠道

融资难的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根据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特点,从政府、银行、企业等多渠道积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为文化创意企业打造良好的融资发展环境。目前北京市政府已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陆续推出文化创意金融产品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对加快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4.3 注重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发展已相对成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和运作规则,在巩固和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不仅对于提升我国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壮大与成熟。

参考文献:

[1]郑洪涛,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2]赵弘,王俊红,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3]赵弘,首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前线,2010(9).

第6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通过对全国各省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统计数据以及文化创意基地(园区)的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已形成东部沿海集聚发展的总体格局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分布进一步显现。以广东、北京、上海等地为代表的珠三角、环渤海和长三角等东部地区为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三极。此外,中部地区湖南、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陕西也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国家级基地(园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截至2011年4月,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已达到350个,其中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分布,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中心城市,以及成都、西安等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在全国204家文化产业基地中,其中东部沿海地区84家,占基地总数的41.17%;东北地区21家,占10.29%;中部44家,占21.56%;西部55家,占26.96%。11家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南京、济南、成都、广州、杭州、长沙、大连、珠海等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及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8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主要分布在上海、重庆、杭州、长沙、武汉、天津、广州、北京等科技和文化融合能力强的城市。

东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色明显。北京成为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意中心,软件、动漫及新闻出版产业居于全国前列。上海文化金融发达,拥有全国第一家私募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产权交易所,截止到2011年6月,共计有8家文化创意类企业在海内外上市。深圳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源地,逐渐发展成为南方著名的创意设计之都,一批以腾迅、A8音乐、华强文化、华视传媒等为代表的依托高新技术,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迅速。苏州是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和文化科技新区,古镇、丝绸等文化旅游业兴盛。

总体来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不平衡发展特点突出,这是由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现代性指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繁荣程度而呈现较大的差异。文化创意产业是高度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发达地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此外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运动还呈现以下两个特征:

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和要素加速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城市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没有城市,就没有文化创意产业。区域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腹地经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分工,这种分工是在历史和社会发展此消彼长形成的,区域中心城市在人才、资金获取以及文化消费主体和空间等方面比一般城市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和要素加速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

科技和资本改变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格局。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带来了文化生产、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重大革命,软件、动漫游戏、数字新媒体等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能够快速提升区域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改变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西部城市成都、西安,中部城市长沙等地区后来居上。资本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整合与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差距,在文化金融创新和文化资本力量雄厚的深圳、苏州、无锡、三亚等地,产业发展相对较快。

针对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分布特征和空间演变趋势,为了有效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产业规模倍增,赛迪顾问认为需要构建多区域、多层次和多模式的空间总体发展格局,按照城市的规模等级不同进行合理分工,此外,各地要通过对文化空间载体的规划与建设,推进区域文化转型和价值重构。

第一,构建多区域、多层次、多模式的空间总体发展格局。针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事实,构建多区域、多层次和多模式的空间总体发展格局,实现差异化、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态势。优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加快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滇中地区等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产业集群建设。根据各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的文化气质和文化资源要素禀赋,构建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格局,各地区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时,必须要从本地区文化资源比较优势入手,选择能够充分发挥本地区文化资源比较优势的战略主导产业。

第7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聚;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政策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2―0110―04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集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为一体,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新型经济园区。本文拟对重庆市文化创意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一、加快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由于技术、人才的高度集聚,被看作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酵母菌”,是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和重要载体。重庆作为正在崛起中的西部重要增长极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城市,培育和扶持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是加快提升重庆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城市综合竞争力包括物质形态的硬实力和精神形态的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对两种实力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在软实力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巨大的文化附加值,激发城市的活力,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全球有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无一不是文化创意产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都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而闻名世界。世界各国城市越来越把能够体现技术、文化、知识等创新要素的文化创意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其次,它是实现重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文化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并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文化创意形成的创新能够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技术含量,使得产业发展不再主要依靠土地、能源、原材料等的投入,而是依靠知识、技术的投入,形成新的产业发展路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其高附加值向制造业渗透,能迅速推动重庆制造业向高增值产业升级;利用其知识密集性,能有效克服重庆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利用其融合性,能将技术、文化、制造、服务融为一体,有利于制造业的延伸,大大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利用其强大的辐射力,不仅有利于扩大重庆产品与服务的市场,还能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第三,它是抗御世界金融危机风险、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对中国加工制造业冲击很大,而文化创意产业却仍保持逆势而上的态势。2008年,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增长了19%、20%、22%和30%;2009年1~6月,重庆市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同比增长约25%,大大超过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GDP增速的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2008年重庆创意产业增加值达240亿元,同比增长近30%,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发展基础。近几年来重庆重点打造了17个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其中的海王星科技大厦、视美动漫教学研发基地、五里店工作设计中心、洪崖洞、巴国城等5个基地分别被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文化部授予国家级基地称号。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重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应指出,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集聚力不强的制约

重庆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空间与建筑的更新改造快于产业的生成和集聚,进驻企业较少,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一是文化创意产业总体规模小,其产值在经济中所占比例低,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依赖性较强,新兴产业发展不足。二是企业规模小,无法实现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弱,如果不迅速加以整合、优化,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品牌效应弱,文化产业品牌屈指可数,没有形成具有独特个性和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和品牌体系。四是不少园区缺乏基于产业价值链上的系统考虑,“一窝蜂”式的做法使得创意产业发展流于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按照产业链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才能克服不同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合理设计出符合本区域特色的创意产业政策。五是园区间也存在建设风格雷同、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的现象,对创意产业尚未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二)知识产权保护较弱的制约

在信息经济时代,互联网络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互联网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成本,但同时也给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与文化创意产业息息相关的著作权保护带来了挑战。

1.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完善。2006年至2008年,市一中法院受理涉及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分别为32件、43件、58件,共计133件,每年以约35%的速度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期既是其与传统产业矛盾突出的阶段,也是自身发展中问题集中的阶段,现时已反映出,重庆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够完善。

2.政府服务、引导功能较弱。各产业管理部门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引导及相关培训教育,各产业园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园区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目前兴起的园区,多数是在产业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即使“一哄而上”也很难产生规模效应,形成整体竞争实力。

3.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重庆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上处在起步阶段,需要各种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支持。与此相对应的是,重庆市的中介服务机构并不成熟,既缺乏专业人员,也很难提供中小企业需要的规范、全面的服务。

(三)创意企业融资难的制约

重庆市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既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有金融机构贷款权利上收而造成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匹配、贷款积极性不高等原因。

在间接融资中的困难主要有:(1)无形资产比重较大,担保能力相对较差;(2)银行的信用评级比较单一;(3)金融机构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观念滞后;(4)银行管理体制不顺,信贷过程复杂而繁琐。

现行信用在对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资金来源单一,基金规模较少;二是政府财政资金不能满足广大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担保的需要;三是缺少对担保机构的法律规范。

风险资本支持的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首先,高水平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匮乏,在实际操作上真正懂得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的人还不多,具有现代文化创意意识的风险投资资本运作家可谓凤毛麟 角。其次,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不够完善,缺少文化创意风险资本运作的专业的评估机构、法律机构和职业经营机构等中介服务配套。第三,文化创意风险投资缺乏有效的退出渠道。重庆市缺乏文化创意产业股权交易市场,创意风险投资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严重阻碍了重庆市民营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这也是制约民间风险资本投资于文化创意企业的重要因素。

(四)创意人才短缺的制约

目前发展重庆创意产业最缺乏的是创意人才。一是创意人才数量少。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部从业人员,重庆只有15万人左右,北京超过90万人,深圳达25万余人。重庆文化创意从业人员仅占全市从业人员总量的2.15%,上海为2.79%,湖北为4.2%。二是优质创意人才短缺。重庆不仅人才数量少,且领军人才缺乏。尤其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型人才、文化贸易型和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高科技型人才,以及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

三、加快重庆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市场环境,促进产业集聚

1.强化市场主体地位。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此应做到:在投资核准上摒弃投资核准上的所有制歧视,在金融服务上政府要促进金融机构在融资、汇总、转账、结算、资本运营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企业和公有制企业提供同等的金融服务,在土地使用、对外贸易、人才引进等方面实现公平待遇。

2.放宽市场准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国内外著名文化创意、制作、经纪、营销机构,利用其人才、技术、资金和营销渠道,进行投资或合作,开展文化创意活动、生产、创作及提供科技含量高、集约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3.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健全产权激励机制,保障科技创新者权益。

(二)完善激励支持政策,提高产业集聚能力

1.完善财政激励方式,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基金的来源靠政府财政投入、基金收益、社会捐赠等,资金用于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支持担保信用体系建设、创意奖励等,以此激励文化创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文化新产品、新项目。二是要设立政府创业引导基金。采用阶段参股、跟进投资等方式,吸引市内外的风险资本投向初创型文化创意企业。三是支持高等院校和创意培训机构开展相关文化创意培训。

2.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支持基金的稳定增长与统筹运作机制。要加大财政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文化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文化投入格局。要健全专项资金审批制度,按照突出重点、效益优先的原则,制订年度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的分项预算计划,由市文化创意产业指导委员会审议。要提高资金管理透明度,建立健全专家评审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制度,规范资金运作程序。

3.用好税收激励政策,支持促进企业创新。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法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长远发展,逐步实现由直接优惠向间接优惠为主转变。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激励政策,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转制科研机构或文化创意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组建各级工程实验室、行业工程中心和文化创意企业技术中心,对其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税收激励政策扶持。完善激励人力资本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鼓励多渠道办教育、职工在职培训和继续再教育、个人对人力资本自我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健全知识产权保障体系,化解知识产权保护较弱的制约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创造成本高、投入大,但复制容易,复制成本很低,在复制和网络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特征就更加显著,这一特性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很容易受到侵权伤害的产业。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主体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护;没有收益,创意主体也就不会有创意动力;没有创意,也就不会有文化创意产业。

1.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是研究和制定整个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创建知识产权保护优势吸引高附加值的创意产业向重庆转移,使创意产业朝知识密集型和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二是研究和制定特色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根据各行业特点制定其保护办法。

2.构建知识产权信用评价体系。建立知识产权信用评价制度,提高失信活动成本,以制度促诚信,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3.构筑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平台。一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平台的服务内容应当贯穿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二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平台应当注重公共性与专业性相结合。三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平台应当成为各类知识产权保护主体的信息反馈中心。

4.培育知识产权中介组织。第一,推动知识产权社会性中介组织的成立和发展。第二,扶持和规范知识产权营利性中介组织的发展。

(四)加强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破解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

1.加大对文化创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支持。鼓励孵化器多元化投入、企业化运作、专业化发展。经认定为市级孵化器的均可享受相同的扶持政策,如申请种子资金、孵化器建设资金、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补助等。

2.创新间接融资方式。鼓励商业银行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扩大对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项目试点,建立符合文化创意企业贷款特点的审批方式。各国有商业银行应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根据各自基层行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状况及企业融资规模,分层次划定融资审批权限,减少贷款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3.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多渠道筹集信用担保资金。一是提高会员单位缴纳的会费或风险准备金,二是将担保机构经营所获得的经营收入补充担保基金,三是向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个人筹集资金。建立文化创意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记录制度,建立再担保机制,尽快建立再担保机构来分散和规避文化创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

4.鼓励创业风险投资。一是完善体制机制,二是重视引进培育,三是加快平台建设。

5.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一是建立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二是建立场外交易市场,重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通过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文化创意企业的股权投资和探索建立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等形式,不断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五)建立人才开发与储备支撑体系,破解创意人才短缺瓶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使其成为重庆经济未来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的精神,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开发与储备必须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

1.构建多元化的创意人才开发支持体系,建立创意人才培养的长期投入机制。立足构建从幼儿教育到学历教育,再到在职培训、终身培训,从传授知识到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意能力的多元化立体人才开发体系。改进在职培训,提高培训的灵活性、系统性。培训应侧重于启发性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互相研讨、交流经验等方式启发人才的创意思维,提高人才的创意能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机制,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创意机构已有的人才和品牌效应,以已经建成的创意园区为课堂,以专业特色为目标,加速创意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2.建设创意产业相关学科及专业的支撑体系。重庆的高校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创意学科专业目录,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第一,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和工商管理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和管理门类。第二,把某些大专职业学校改成大专、本科、研究生连读的体制,拉长创意人才培养产业链,以利于高端人才的培养。

3.构筑有利于创意人才成长的人文环境支撑体系。在文化氛围方面,通过革新教育体制、完善培训体系、增加文化设施等措施,进一步发挥已有的文化教育优势,为创意人才创造更好的“精神家园”。在市场环境方面,按国际通行规则,努力营造开放自由、透明高效、公正公平、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在政策制度环境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政策,破除学历、户籍、性别等限制,在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各个方面,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第8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就地消化农副产品,促进农产品流通,培育更多更好的龙头企业,无疑为农民创业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又一次创新,目前已在名地全面启动,开成了一股又一股热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性,产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作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整体来说,农业产业化推进的比较缓慢,农业的比较效益不太高,农民增收的幅度还不够大,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是确立市场意识困难。产业化经营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而传统农业惯有的自给性和封闭性制约了产品市场化,使农户的经济行为缺乏现代经济主体的竞争性,加之农民惧怕市场风险,习惯了种什么卖什么,种多少卖多少的生产经营方式,不愿意或极少去考虑市场的要求,产品仍以传统的粮猪型为主,制约了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与发展。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有着相当的要求。从总体看,农业依然处于基础设施脆弱,后劲不足的状态。其一,虽然国家从九八年开始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但主要还是倾向于大江大湖和城市防洪堤建设,真正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经费还是比较少;其二,我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基本上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其三,由于农田长期施用化肥、农药土壤结构破坏严重,地力下降,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失调。今年国家虽然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但对于基层来讲由于设备落后,又无资金,所以此项工作还处于宣传阶段;其四农村教育和科技落后,农村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还不小,科技人员严重不足,科技手段落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仅为35%左右;其五由于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因而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

三是产业化集约经营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只有在市场化和集约化这两个前提下才能得以顺利进行。集约化经营的过程是确立主导产业和实施产业区域化布局的过程,就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是产业化经营的前提和基础。集约化经营成难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难调整,基地建设难组织。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了产业化的“瓶颈”,我区现虽已初步形成兴桥、长塘的优质稻生产带,兴桥、樟山的奶牛,禾埠、曲濑的韭菜花,白塘、长塘的无公害蔬菜,兴桥肉牛,长塘生猪等产业带,但在规模上、集约化经营上还比较弱小,有待于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是社会化服务配套不完善。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区虽涌现出了许多民间流通组织、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社,但由于有些服务组织带有某些行政色彩,且趋利性比较强,在服务过程中,难免加重农民负担。而且,这些组织的服务功能还不完善,达不到加入成员的一些要求,有些成立不久就“夭折”了。

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影响着农业的壮大和农民增收,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农民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现和形成,从本质上讲是农业对市场经济所做的一种适应。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树立明确的市场意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一号”文件精神,通过广播、电视、农经网、农民热线118等大力向农民宣传市场经济意识,鼓励农民通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内部结构,拓宽产品经营渠道,以达到既增产又增收的目的。

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立区域性主导产业。要从本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出发,根据本地区位特点分析自己的淘汰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来定位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品规划和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者的主导产业和生产基地。首先,要发展完整的农户经济,通过推广农业科技和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种养大户,在农户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乡镇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专业特色,然后向一乡一品、几乡一品拓展,实现户有主营项目,村有骨干品种,乡有经济强项,区有特色主导产业。其次,选择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启动点。对经济实力强,龙头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一方面应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上规模、上档次,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龙头企业的外向度;另一方面应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打破地域界限,跨区域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原料地设立分厂,实现优势互补。对于暂时无条件建设龙头企业的地方,应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根据资源状况,种养习惯和市场要求,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优势,通过借船出海、借梯上楼,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对于生产无需加工的,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名、优、特产品的地方,应积极搞好市场建设,促进商品流通,使更多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第三、选择适当的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比较效益。考虑到区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大中城市的依附性,在经营模式上还应选择主导产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农户和现代农业综合开展区带动型——综合开发组织+农户,利用主导产业的牵动力,将农户和市场链接,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第四、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共同体。从整体上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市场行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一是要尊重企业与农户的经营自,坚持主体独立,自愿合作,利益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不能违背生产者、经营者的意愿,更不能靠行政命令强行凑合。二是企业与农户要按照股份制原则兴建龙头企业,力求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三是企业与农户要通过合作组织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对农户实行利润返还。四是企业与农户要签订购销合同,按优惠价格或保护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五是龙头企业或一体化经营组织,依据基地和农户的要求,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9篇:文化产业区域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与问题;经济发展;认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94

[中图分类号]F719;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我国已经进入了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文化产业等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增大,因此,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布局一定要站在战略角度考虑。文化产业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并且文化产业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与其他细分产业紧密联系,所以联动效应是高效产业化运作的最理想的状态。当前,我国正在处于转型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特别是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逐渐提升,如何平衡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是当下最值得思考的课题之一。

1 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其主要特征是为大众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为主要目标,这是文化产业的广义定义。相应的,狭义的文化产业具体指的是某种艺术创作的行为,比如:音乐创作、舞蹈等。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应该与我国国情相匹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面对科学技术变革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全世界不同文化思维对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了冲击。如何引导青少年网民辨伪存真,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现实性背景。

2 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和现状

2.1 文化产业发展政绩化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文化基础产业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政绩化的现象越来越多地被披露出来,一些文化项目没有在群众中引起足够共鸣,文化产业的根据依然不够完善,缺乏对于文化产业的持续性支撑。

2.2 文化产业企业规模小,缺乏资源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同时,现阶段,在文化领域,由于体制原因,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化的竞争和淘汰机制。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企业中有90%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各自为战,市场化非常低,并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领导者这类型的企业。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氛围虽然已经形成,市场行为和政府引导都还处在一个低水平阶段,并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2.3 互联网环境自律性不够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出互联网文化,这种文化形式和传统文化具有较大差异,且这种互联网文化对大众的影响非常明显。不少企业将文化推广也放在了互联网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产业文化与互联网高度融合为文化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媒介资源,但互联网发展至今,其自律性依然非常弱,相关平台对文化的引导具有滞后性,文化产业在互联网的发展上有一定难度。

3 文化产业消费趋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文化产业是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现在正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拉动内需,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所以,要给文化产业提供一个良好的保障环境,改变原有的政绩观,拒绝面子工程,为文化产业规划出一个长远发展的规划纲要。同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尊重市场规律,合理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另外,扶持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传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3.2 文化产业消费趋势的本土化思考

文化产业的本土化思考并不是一个学术概念,而是一个落实的行为。文化产业本身是非常丰富的,把文化与大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地域辽阔,一方一俗,要克服文化产品水土不服的尴尬情况,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项目规划,明确消费人群、教育层次、年龄、产品周期等,对消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产业本土化。

3.3 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关键

年轻一代,具有丰富的创新思维和活力,他们应该是文化传播最直接的推动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并不是单指传统文化,而是一切精神层面的需求。这些都能够产业化、产品化,在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时,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一样的增长动力,所以创意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

4 结 语

文化产业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产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引导,人才培养和互联网思维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具备的,坚持创新,文化产业就能不断向前迈进。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