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

第1篇: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

课外阅读积累在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我国的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老师和学生都不得以将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应对考试,这必将占用大量的原本应该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二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再喜欢阅读,尤其阅读那些在他们看来与成绩提高没有直接关系的书籍;三是部分老师在教学时过分强调课本内容的重要性,让学生们产生对课文内容的盲目感,从而认为课外阅读是无用的;四是由于课外阅读教材很多,中学生在挑选时不易找到对提升自己写作能力有益的书籍,也会让中学生降低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发现将课外阅读与写作结合在一起,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写作能力不仅对我们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着显著作用,而且对学生未来的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的意义。写作如此重要,可他偏偏却是很多中学生的软肋,以至于很多中学生都会谈“写”色变,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积累来逐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将阅读和写作相互渗透,使阅读积累和写作教学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快速提升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二、阅读积累和写作教学的关系

在上个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就对阅读和写作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阅读和写作类似于计算机的解码和编码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体现能出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写作则能展现出学生的运用和表达能力。阅读是接受和输入语言的过程,体现了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和输出语言信息的过程,体现了对获取的语言信息进行整理和运用的过程。读是写的铺垫,写是读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所以学生只有通过阅读逐渐领会文章,才能为接下来的写作打下?允档幕?础。

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将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读书多的人,通常写作能力也比较好,反之读书少的人很难写错好文章。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通过后天的阅读积累逐渐提升起来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过程就是信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阅读的运用,是信息加工后的输出。写作是阅读的能力的做高体现,写作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的积累量;阅读是写作的重要铺垫,阅读积累的厚度将直接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需要要求学生养成在阅读时积累素材的习惯,只有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才能增长知识和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初中阶段是学生增长见识和积累知识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各种优秀的的书籍,既可以让中学生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又可以在悄无声息之间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

三、阅读积累和写作教学的发展方向

第2篇: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在新课程背景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积极融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目标。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种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路人。

(2)教学现代化趋势得到进一步体现。随着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加,现代化教学手段已经走进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其中多媒体是主要代表。多媒体手段的加入让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迈入信息化的轨道,海量的教学信息能够形象展示在课堂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

(3)教学差异化原则得到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兼顾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长足发展。许多教师进行的分类教学有效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差异,并为他们的整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学立体性框架得到进一步构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局限于课堂45分钟,还向课前课后有效延伸: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针对性预习,在课后通过生动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延长课堂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促进教学成效提升。

二、初中语文教师顺应教学改革的建议

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有效适应教学改革要求并强化自主创新,将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经验和自身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它山之石为己所用,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1)强化自身学习,努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初中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教学改革形势,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开放眼界,及时补充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教学驾驭能力。①认真学习教学刊物。初中语文教师要广泛涉猎各种教学刊物,从中学习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经验,研究教学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②经常浏览教学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教学网站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建议,教师在工作之余要浏览初中语文教学网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从中搜集习题课件等方面的资源,有效应用于教学工作中。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教师不仅要参加科研组、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还要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消化吸收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2)深化教学改革,充分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教学改革是教学成效提升的核心动力,初中语文教师要着眼于教学改革工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优化,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①注重改进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将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要努力为他们创设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许多教师采用了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成效较为明显,按照班级生数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将教学活动从学生个体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必要的指点引导,侧重于在重难点方面对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的点拨,基本型学习内容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②注重兼顾学生差异,促进整体成效提升。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教师一定要通过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发展差异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成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着眼于优秀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别给予相应难度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组织教学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提问,还包括语文练习、语文考试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全体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全部动起来,得到最大化发展。③注重电教手段运用,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将电教手段作用发挥出来,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教手段补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学生缺乏感知的内容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能够较好地发挥补充的作用,通过生动的视频、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单纯的文字转变到丰富的视频信息之中,以这样的信息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领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强化资源整合,有效巩固课堂教学成效。课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语文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第3篇: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0 引言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数年,作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见证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学理念不断进步;教学手段日趋丰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对此感到由衷的欣喜,但同时也发现不少问题。在此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平时课程改革工作的心得体会,就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优化对策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重知识,轻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都有了一定改变,但仍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最终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势必会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书本知识很丰富,在生活中却连基本常识都不清楚。

1.2教学内容重课内,轻课外

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色彩。这就决定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外生活,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考察,课外学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在课堂外进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明确要求,同时也对语文教学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些指导性意见。对此有些教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是放任自流,不给予有效的指导,或是干脆用大量的课内作业占用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

1.3课堂组织重模式,缺变化

其表现有以下两种:许多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是按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接着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一种程序套路一直到教完本课,这是一种表现。第二种表现是照本宣科,教材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教材上说议论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构,教师就按这样的“三段论”去教学生,去要求指导学生先写作。就连学生答问,也只能与教参上一致,调动一下语序都不行。前者是拿一种模式、程式硬套在丰富多彩的教材上,后者是对教材作一种简单的处理。二者的共性在于不求变化,不作深入研究,不因人因地制宜,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僵化、死板,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4教学研究重借鉴,轻创新

也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师普遍性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都很大,又害怕承担改革创新的风险,在实际教学研究工作中都以借鉴现和改进有成果为主已有的成熟经验为主,缺少自我创新。而且在借鉴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深刻领会所借鉴经验的特点和精髓,也不认真区分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的差异,一味生搬硬套,很难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2相关优化对策

2.1深刻解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深刻解读大纲,对实际教学的开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1.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语文学科实践性很强,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大特色是要求突出学生实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要多读、多背、多写并重视听说,而且给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和建议,比如说规定“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45分钟能完成500字左右的习作”、将“听话”“说话”合并为“口语交际”并使之与“阅读”“写作”相提并论,这都是重视实践的表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实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的《雷雨》教学中,人物对话比较多,便可组织学生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口语交际,调动学生兴趣,又可让学生体会到人物性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2.1.2有助于明确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除规定的课内教学内容外,还对课外阅读及课外活动提出了规定和建议,教师应认真研究并作出可行性强的指导方案,然后付诸实践。此外,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阅读自由,给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空间,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同时要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课外阅读及其它课外活动。

2.1.3创造性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视依据。

作为开展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它提出的一些理论对我们的教学都大有帮助,值得我们教师去深入研究。比如说大纲中要求“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我们可以据此开展对“感悟式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2.2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己能获取知识的能力。而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能力构成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双管齐下,二者并重。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三点:

2.2.1搞好讲和练的结合

如《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妙文,但用典多,文辞简奥的特点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先给学生仔细讲解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督促学生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然后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让学生练习诵读以加强理解。所以教授课文时既要重视把课讲好,把知识讲透、讲细,使学生能够接受,但又要认识到“讲”只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则主要靠“练”。所以更要重视讲完之后的“练”,做到有讲有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2.2.2搞好读和写的结合

读和写结合起来,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条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只有把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加深理解文字的丰富内涵,才能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像课文《春酒》介绍了故乡过年的风俗,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写出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课文通俗易懂,便可以让学生描写一段自己故乡过年的情形。这样读和写的结合,实质上就是一个把阅读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的过程。

2.2.3搞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之所以深受学生欢迎,就因为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范进中举》时,可以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对比和夸张的讽刺艺术,引导学生探究范进喜极而疯的根源。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

3 课堂组织灵活把握

作为目前教学方法的主流,模式化教学确有它的优点。譬如它有利于帮助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整合集体智慧,发挥教育团队的整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结构的快速把握。但其弊端也很突出,它不利于知识的更新与创新,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还扼杀了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主体能动性。因此教师在实际组织课堂时,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临场反应,打破固有模式,灵活设置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4 加强教学研究和创新

成熟的教学经验值得借鉴,但借鉴时也应注意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因地因人制宜,做到“活学活用”,同时还要加强教学研究和创新: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教育规律;二是要上好本学科的每一节课,着眼小问题,为人充分认识到上好每一节课就是一次教研;三是要勤学教学理论,博览课外书,注重平时的反思和积累;四是要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搞教研活动,注重多种形式的教研方法。而且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也应创造宽松的氛围鼓励教师大胆创新。

第4篇: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

1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大的突破口,于是我们就围绕这一突破口展开研究。

2 提高技能,有的放矢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在于他们的思想,在于他们的理论,在于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的放矢。首先,利用学校微机室,培训骨干教师基本的微机操作,网上信息浏览、下载,并加大教师教育软件运用力度(如中教育星、powerpoint、authware、flash、frontpage、方正奥思等)。通过这些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熟练准确利用网络快速制成一些课件,并能生动、形象、逼真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但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这些课件仅仅是教师讲解的一个展示平台,而非真正去开发学生智力,而非让学生主性地动脑动手学习。在观念上,这仍是教师去描绘,学生认真去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课题小组成员集体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勇于构建,大胆尝试。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体现“主导—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认真思考过问题后,自己先利用网络查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拿出相关依据,形成大讨论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就这样,在一年里,这个课题研究已在两个班级充分实验,通过和其他班对比,已显示出一些成效。由于学校的便利条件,在课余时间,学校专门为这两个班级开放微机室,使学生能够查找相关资料,并会简单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比如我们在学习初中语文第四册《气候威力》时,同学们大多利用网络查找一些关于南极洲的问题,并运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网站,并题名为“大陆之王—南极洲”,把南极洲的特点,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出来。

在这一系列利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促使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3 常规教学与整合教学对比

世上万物,只有通过对比方能显示出各自特点,在实验之初,我们选定语文成绩基本一致的四个班,并针对其中的两个班做了问卷调查:(%)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搞实验之前,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人很少,而甲班与乙班的对比中发现,甲班利用网络学习的人稍微多一些,于是我们就选择了甲班做为实验班,即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探究式教学,乙班的教学方法,仍为常规教学。经过三个月后,我们又做了类似的问卷调查: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试验三个月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使用计算机增幅较大。然而,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还很少,每月仅占2%。此时两班的语文成绩,已经由原来的基本一致变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的实验班,语文整体成绩有一定幅度提高,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又经过半年多的对比教学,以上数字又有所变化。实验班学生利用电脑,网络学习比例,有大幅度增加,交互式学习的同学也由原来2%占到8%。实验班的考试成绩仍然占居优势,平均分由原来相差四分,增到相差六分。

这些对比材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这种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真正做到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整合案例

我在讲第一册《木兰诗》时,是整个实验的摸索阶段,利用Powerpoint,把美国好莱乌卡通片《花木兰》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然后就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些简单的课堂演示,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我们课题小组的几位教师在认真参加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后,转变思想,革新方法,采用以“主体--主导”为中心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搞好探究式学习,做好课堂上的互动。

我在随后讲得《安塞腰鼓》时,便利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简单的“陕西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网页。分为“黄土高原民”,“黄土高原风”,“黄土高原情”三部分,通过这些资料及影像的了解,学生们便自然地了解到了“什么是生命的律动,力量的宣泄。”这个个案的设计还不够新颖,还是间接地给学生们去展示老师的思想。

第5篇: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

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学导式、导学式、导读训练式、立体式、六环节等,有效融入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得到了体现,基本形成了新课导入、明确目标――指导自学、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当堂训练、反馈巩固――课堂小结、总结提升的课堂教学路子。但是,不同的语文课型,在这个框架下又各有特点。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中的问题可以通过活动、交流、共享和思维碰撞解决。自主学习是实现互动学习的前提,是互动学习顺利展开的保障,互动学习使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得以充分展开,是自主学习的深化,也是自主学习成效的体现与评价。为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语文课堂生成,构建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1.课堂生成和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双翼。语文教师必须理性学习嫁接外地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分小组合桌子、备精品分任务、学生讲老师听的课堂形式和内容改革。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反馈落实的环节。预设体现了课堂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课堂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重视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课堂生成的东西来源于学生经验的重建和学生思维与智慧的碰撞。课堂的生成是一种价值追求,教师的机智能使生成性课堂更精彩。在解决课堂生成问题时,教师应该由说话的强者转变为积极的倾听者,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尝试探究解决,课上解决不了的,将课题放在课下通过课后对相关信息的搜集、处理、加工解决。教学是一种倾听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中的倾听是一种智慧与美德。

2.针对学生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是低效的。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必须注重补差,首先是治懒。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首先是因为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让学生坚持下去,特别是升入初三以后,父母为学生操的心不比我们少,想放弃的时候想想他们,想想他们的辛苦,考试是为了找出错误,认真找出自己错在哪,改正就行。

二、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节奏、课堂段落和学生注意的管理调控;合理构建课堂教学结构和情境结构,完善课堂交往结构,提高学生参与比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科学设置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活动及程序,注重环节过渡自然,课堂流畅;充分利用问题控制课堂行为,但问题必须丰富多彩,意味深长;注重随机应变,逐步积累教育教学智慧。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关注学生的精力、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这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非常重大的制约作用。教师的职责不仅包括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包括指导学生走进能够发展的区域。

三、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

要增加师生相处时间,就要在平等尊重理解包容的基础上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心做教育,满怀激情地做教育,快乐幸福地做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秀教师是先进的教育生产力。

构建学习共同体,追求和谐共存的课堂文化;构建多方互动、对话交流的课堂文化;构建尊重差异、彰显个性的课堂文化;构建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

四、正确评价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动态的课堂,就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组组之间、男女之间、优差之间,全方位、立体式互动,让课堂真正成为愉快求知的殿堂。情感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沉浸陶醉于教学情境中,浮想联翩,声情并茂。成果的课堂,就是做到学以致用,有精品意识,要求每节课后,学生都要做成果记录,日积月累地提高自己。

五、课例研究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例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活动载体,是广大教师乐于参加、有话可说的重要活动形式。在课例研究中,要把个人研究―集体研讨―分享充实―生成完善―反思提高的“三关注二提高”的集体备课、课堂观察与诊断技术、课后反思交流及“三课两评一反思”的课例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研究实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学标达标活动。骨干教师执教立标课,但是骨干教师的常态课不一定就是立标课。确立了立标人之后,对立标人的立标课要经过“三课两评一反思”、“同课异构”等不同形式的研究,确立立标课的基本操作规范,进而建立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课例研究应突出问题指向。问题是研究的载体,没有问题研究就没有方向,也就无所谓研究实效。在课例研究中,要关注研究主题,或课型研究,或课堂问题研究,通过问题解决,从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在以真实问题为研究指向的课例研究活动中,要与教师的读书学习活动结合起来,问题驱动学习研究,进而提高教师读书学习的实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6篇: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 路在何方

虽然新教材已使用五年了,但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还是不容乐观。本想“一切为了学生”,谁知依然没有走出困境,真可谓:语文,爱你也好难。经验告诉我们:要真正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师还须从以下方面探索。

1、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当前仍有不少教师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能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可能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使得语文基础原本就很差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语文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为了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把素质教育推向深处,语文教师需自觉学习新课程理念,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发展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才会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并充分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向“我要学”转变,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有计划地阅读文学名著及语文教育专著,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研究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教育行政部门早就启动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要求全体教师必须参加学习,方可称“学高为师”。然而,尚有一部分教师对此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只流于形式。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应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有计划地阅读文学名著。凡《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阅读的名著,教师均要阅读。教师是否喜欢阅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影响很大,如果教师自身不喜欢阅读,那就谈不上支持、指导学生阅读,他在备课的作业设计环节中就不可能意识到要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课外阅读时间,在授课过程中也就不大可能有意识、有方法、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欲望,更谈不上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了。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多阅读语文教育专著,以帮助自己个性化地研读语文教材,探索语文教改的形势,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能力。

3、努力学会写教学反思,帮助自己成长。教然后知不足。鉴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农村初中学校多数教师没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各好每一节课。有的教师依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的教师用的是旧教案应付检查,根本没有在上面添加新内容,更遗憾的是多数教师没有写教学反思,根本没有意识到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经验证明:写一辈子教案的教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认真写了三年教学反思,那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它是教师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为今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精彩之处”,及时记载教学过程中的“灵感行为”、创新思维,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养成写“再教设计”的良好习惯。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不断与同仁交流探讨,就一定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认识,在反思一实践一反思的循环中收获喜悦。

4、点燃教研激情,促成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谁都知道教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多数农村初中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办学条件有限,没有办公室,教研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和教师很少订阅语文教学方面的杂志;二是未能制定科学的校本研修课题,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地方教材,有效地利用学校图书资源;三是还有部分教师的教研意识不到位,个别老教师因资历深而“不求上进”,中青年教师工作任务重,经验不足,可说是“欲渡黄河冰塞川”。要点燃教师的教研激情,给语文课堂以生命,学校固然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教研经费投入,但教研组更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研计划,包括校本研修课题,开发地方教材,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活教学资源。提倡教师集体备课,开展课堂教学竞赛及专题研究,尽可能实行校际交流,邀请名师讲学或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并认真讨论,自我反思,以丰富教学经验,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让我们的教师从心灵深处喜欢语文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如:出黑板报、办手抄报、组建文学社团。这些活动既能激发教师的教研激情,也能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5、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应真正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目前我们使用的新课标人教版语文教材,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单元练习中。但由于花时太多,精力大,还受地域条件及学生生活阅历的限制,农村初中的许多教师认为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尚有难度,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并未按规定的教学模式操作,或做得不够成功或干脆跳过去不教。

第7篇: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资源;效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教学资源呈多样化发展趋势。而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学任务、教师以及学生组成,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指导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相互之间的教育行为就是教学任务,也可称之为教学过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要从教学的双方,即学生和教师开展。尤其在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地方,凭借简单的教学工具和仪器难以实现教学效果,所以挖掘教师以及学生的教学资源十分有必要性。

一、教学资源的含义以及分类

(一)教学资源的含义

教学资源简单来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可用的一切事物,包括实体的、精神的、社会上的等等,比如教材、辅助教材、教学硬件设施、教学软件、教学空间、信息技术等等都属于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具有能够被开发和利用的特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时代变化会逐渐拓展,向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资源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对教学资源进行不同的分类,普遍的说法是将教学资源分为文献资料资源、智慧能力资源、时间空间资源、社会信息资源、多媒体资源、硬件设置资源、人际情感资源;简单从空间差异来看,其分为校外以及校内两种资源;从资源的具体形态来说,可以分为硬件资源以及软件资源,软件资源是开展教学任务的核心,而硬件资源是让教学行为更加明确、清晰的保障。

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课堂教学资源的运用要遵循省时、有效、灵活、和谐的基本原则。省时就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教学时间,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以体现教学的整体性价比;有效就是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将其优化重组,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效率得到保障;灵活是指摒弃死板、教条式的教学资源利用模式,而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技术和设备,将教学资源的效果完全发挥出来。和谐是指通过教学空间以及教学人群等资源,实现教学群体的优势互补,建立民主的、人性化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挖掘教学群体的内在潜力,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优质教学资源的运用,主要取决于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体现教师的能力才能使教学达到高效,同样只有具备专业知识体系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只有具备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才能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可以说明,以教师为主导开展的教育行为不仅是知识相互传递的纽带,也是师生之间精神交流的媒介,简单来说就是学校中师生、师师、生生三种类型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网络也构成了一种抽象的教学资源,教师能够利用这种关系改变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行为,能够使教学任务的开展更加顺利。情感是教学资源中的重点,也是其他教学资源运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关系能够对师生之间的情感、知识交流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便于对教学效果的收集,也对教学方式和过程的调整创造了条件。

三、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一切的教育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并且可以随着其经验的不断累积和个人能力的提高使自身资源得到提高。虽然优质教师资源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当前许多学校对这一理念的认知还处在表浅的阶段,对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教学态度并没有足够的关注。如果教师在学校中感到自身的能力没有得到发挥,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那么就会影响其工作态度。所以学校的管理人员必须认清教师资源的特征以及现状,创新教师资源管理的方式,将教师资源整合,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技术、人力支撑,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教育对于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应该坚持请出来、走出去的方针。例如与其他大学院校开展教师交流活动,去优质的大学环境中进行业务培训,参与各项科研工作,或者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来我校开展讲座。

其次,将校内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也是教师培训工作的核心,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第一,以老带新,使新教师听资历相对比较深的教师上课,然后由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育进行指导;第二,成立“教学研究会”等教师交流组织,由综合能力强的教师带头,对相关学科教学的内容进行研讨,从而加快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带头作用。同时对教学规划进行统一部署,确保教学的科学性以及先进性。

然后,利用活动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只有实践才能为教师的发展做好铺垫。应在学校开展课题探究活动、教案评比活动、展示课活动、课件资源征集等相关活动,经过以上实践的锤炼,教师的才华得以体现,同时也加快了能力拓展的目标。

最后,以课题为媒介引导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强化培训的实际效果,增强教师的执行能力。依照教育科研的程序将课改实验任务严格落实,发挥课题牵动作用引导教育教学。第一,树立新理念下教学行为的转变与感受,还应该对实验中的共通问题进行专项课题研讨,发挥出培训的案例式以及参与式,保证培训的有效性;第二,革新教研方式,培养教师的主体创造能力,教研活动应该具备相互支持以及民主的氛围,所以应该开展“说课式”教研等活动,使每个教师的能力得到拓展。第三,增强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力,教师是课程资源构建的主题,因此必须具备识别教学资源以及有效利用的能力,应鼓励教师发现和利用存在于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

四、学生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

首先,为了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可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兴趣为牵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创建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且加深学生对已经吸收知识经验的记忆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后,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将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单一的教材机械式灌输;学生与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要将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精神融入课程资源的范围内;网络信息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教学的有效辅助道具,同样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自然以及社会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其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素材资源;学校的图书馆以及其他学习场所同样是课程资源的组成要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条件性资源。

最后,对于学生资源的挖掘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足够了解之上。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需求、生活背景、专业水平、学生相互关系、学习风气等等问题,才能够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了解方式有很多,例如问卷调查、谈心、观察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了解学生的思想结构和认知发展规律,结合其成长经验分析。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使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道路,最终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目标。

结合以上四点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涉及学生生活以及学习的所有要素都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所以这些资源是出于变动状态,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再加以利用。由于教程不再是传统的那种计划和目标的模式,已经向师生共同协作、探究的过程偏移,所以应该适时转变教育理念,开展“过程课程”的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运用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效的方式,但是必须认清教学资源的深层内涵,从教师以及学生两方面挖掘教学资源,做好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选择性地利用信息化技术、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教育手段达成教育目标,教师最终还是扮演组织、引导、促进学生合作的角色,让学生向自主学习的模式转变,是课堂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唐跃杰.大班条件下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2013(11).

[2]倪晓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探析[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12).

[3]匡玉芳.连接数学基础与数学素养之间的桥梁――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22).

[4]孙蕾.整合教学资源 激活历史课堂[J].中国农村教育,2013(12).

[5]白东梅.浅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J].魅力中国,2013(25).

[6]党立东.探讨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2013(9).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黔教合KY字[2012]082号”资助; 凯里学院教改课题“JG201319”资助;贵州省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

唐林海 男 凯里学院 副教授 研究方向:数字图象处理、教学资源信心化

李怀颖 女 凯里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教学资源信心化

第8篇: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着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着《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着,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着《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着,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xx年(新加坡)、20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第9篇:初中语文整合教学研究范文

【编者按】: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