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河南省民权县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38-02

近几年,以前在东南沿海地区务工、经商的中西部劳动力陆续大批返乡创业,不仅为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已经成为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股强劲动力。本文即以农业大省河南省的民权县为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同时对由此所引起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问题进行阐释,以求抛砖引玉。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基本情况分析

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的劳务输出大省,民权县是其中重要代表之一。民权县隶属于河南省商丘市,而商丘市是陇海线与京九线的交叉点,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农民工外出务工十分便利。据统计,2011年民权县省外转移就业13.45万人,农民工返乡2.9万人。2012年的1—7月之间,农民工返乡人数近5万人,与2011年全年相比增加了两万多人。

为全面了解民权县农民工返乡创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情况,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在民权县的尹店乡、孙六乡、双塔乡、城关镇等六个乡镇开展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25份,回收率达到83%,可视为有效的调查。以下是调查的主要方面:

1.文化程度。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小学及初中教育程度占全部人数的50%以上,而大专学历水平以上的人数不超过10%的比例。

2.性别比例。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对返乡农民工的男女比例进行统计,发现返乡农民工中的创业人数比例,男性人数又明显高于女性,大约为8∶2。

3.年龄比例。笔者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30岁以下,30~45岁,45岁以上。统计分析发现,30岁以下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的比例并不高,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30岁以下的年轻人无论是从经验、能力还是人际关系处理上都不足,自主创业的意愿也不足,因此,在该年龄阶段的农民工的创业比例相对较低。自主创业的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后两个年龄层次,尤其在四十几岁,在该年龄阶段的农民工不仅体会到了社会的压力,更多的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并且在心智上较为成熟,也具有了一定的资金基础,更具备了自主创业的能力。

4.行业分布。总体来说,已经开始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大都集中在传统的养殖行业和一些农产品加工的行业,并逐步向餐饮业、建筑业等其他的一些行业发展。

二、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1.推动了乡镇第二、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农民工回乡创业,除了依托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以及畜牧业,更多农民工选择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进行创业发展。而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的出现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优势是部分返乡农民工带回了大量的技术、资金及市场的调研结果等,但是在创业时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比如,缺乏场地、人才、资金、等问题。因此,就这一情况,商丘市民权县政府部门加快实施“凤还巢”工程,制定了一系列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全方位地鼓励和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为返乡农民工进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开通了“绿色通道”,从而加速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速度。农民工返乡,尤其是青壮年的农民工,大大地增加了农村劳动力,从而减少了土地的弃耕,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更加有效使用,增加了粮食的产量。除此之外,返乡的这些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掌握了有效的科技知识以及市场经验,返乡后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从而能促进科学种田和知识化经营,使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迅速转变。

3.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返乡创业的这些农民工能够把创业和城镇化相结合,促进了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发展,从而提高了小城镇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底,民权县已经有48位返乡农民工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其中,民权县城关镇大陈庄村村民高智慧的木器厂,镇黄寨村村民黄香云的“十字绣”厂、黄胜军的玩具厂等已经粗具规模,并且先后安排了近两百名农民工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4.填充城乡二元“鸿沟”。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了本地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以及一些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为不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企业、产业打了良好的基础,打破了城乡的二元结构,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缩小了城乡差距,改变了农村面貌,增加了农民收入,正在向一种新型的城乡结构过渡。

5.奠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的基础。民权县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不仅引入了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企业经营理念,同时通过技术、信息、资金和管理的引进,改造了传统产业,推动了农村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的转变。

三、回乡创业引起农村经济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农民工自身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河南省民权县的返乡农民工中的创业者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占大部分。因此,文化程度较低,成为制约创业者的视野和思维模式扩展的重要问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业主更加追求一种安稳的经营模式,并且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规划,也没有创新的经营理念。尤其是把握不住市场的机遇,错失自主创业的机会,择业盲目,使自主创业的成本大大提高。

2.融资难。农民工返乡创业有一个重大的难题就是融资渠道的不畅通。尽管相关政府部分已经加大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小额的信贷支持力度,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思想保守,并没有超前的市场眼光和创业规划,才导致成长性较好的小企业由于后续资金投入不足,而被限制无法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自主创业的项目难以为继。2012年民权县出台了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技能培训的政策,参与此项培训的农民工有1 500多人,但能够享受到小额贷款优惠政策,拿到相关贷款的仅有500多人,且缺乏跟踪服务,难以确保成功创业。

3.扶持政策不足。关于扶持政策方面民权县政府给予的力度并不够,比如在税收等方面,这些专门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配套扶持政策依然存在问题。所以,农民工返乡创业有很大的困难,并且即使有相应的政策也并未真正地落实到实处,使得农民工创业中税费负担重,缺乏吸引力。同时由于宣传力度的不足,并未使一些农民工能够广泛的了解,所有这些都使得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因感受不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丧失了自主创业的信心。

四、加快农民工返乡创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1.制定并实施“两手协调抓”的规划,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一盘棋”思路。所谓“一盘棋”的思路不仅是要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手抓”,各自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规划,而且要使农民工返乡创业与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两者协调发展,协同一致,相互促动,在“一盘棋”中走好每一步,形成良性循环。

2.为了给农民工返乡创业开辟“绿色通道”,要积极完善优惠配套政策。税收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在登记注册后,给予一定年限的扶持期,而在扶持期内参照相关政策的规定可以实行税费减免的优惠;对不征营业税、增值税的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不再征收个人所得税;符合有关条件的农民工企业应当按规定享受国家和当地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农产品加工业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等。金融服务方面: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额度不大但期限长、利息低、覆盖面广的贷款,从而能够缓解农民工返乡创业时遇到的贷款利息较高、融资难、资金短缺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对那些符合扶贫贷款贴息条件的农民工企业,优先给予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财政支持方面:对用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贴息、担保资金和创业培训等应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设立相应的扶持专项基金。培训政策的方面:加大开设农民工创业免费培训班的力度,成立相应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专家顾问团,义务为农民工解决一些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方还可以成立农民工返乡创业指导中心,有专职专门的管理小组负责农民工返乡后的跟踪服务。

3.设立农民工创业集聚区,为农民工返乡创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牵线搭桥。一方面,大力发展产业集聚区。积极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或者创业园)”,并向返乡农民工开放已建成的成功的城镇就业创业园区,供农民工学习相关经验。同时在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内,凡是外商可以享受的优惠,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人员都可以享受相关政策。鼓励各类工业集聚区、开发区以及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集中经营、聚集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鼓励和扶持发展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从而挖掘培育有地方特色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吴向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J].经济纵横,2008,(2).

第2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首先,应加大低碳农业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农民群众对低碳农业和绿色消费的认识,让其充分认识到由先进生产技术、资源利用技术、共生链接技术以及“零排放”技术等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巨大潜力和带来经济社会价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到低碳农业发展、构建和谐生态家园的建设中。解决好土地使用制度以及经营体制,让农民成为土地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其次,创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运行模式,积极引进资源节约型、固碳增汇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生态文明型技术在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立足于资源的高效开发、合理循环、减排降污,发展农林复合、农牧结合、农畜配置等新型低碳经济,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统筹规划。最后,明确发展方向,促进多种农业结构融合。面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特点,确定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朝着组织化经营、园区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轨迹,朝向品牌化竞争、标示化管理以及法制化监督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迈进。积极引导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向着低碳农业与绿色、有机农业融合、低碳农业与循环农业结合、低碳农业与高效农业融合以及农业产业化融合的多种农业结构有机结合,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性。

2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包括农业土地用地以及住宅用地两个方面,其中农业土地开发和利用需要实现由市场经济引导下的自由流转。一方面农业土地开发与利用的自由流转可以帮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和调整,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创收,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住宅用地的流转具有多方面的效益,是落实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村村内住宅用地的整治,使其朝向集约化、房屋迁建集中化以及迁村并居社区化的方向改进,实现农村住宅土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镇(乡)带村发展低碳经济

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进程中规模性、分散且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建立乡镇工业园区,以镇带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借助低糖经济发展理念,促进乡镇企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使其朝着节约资源、降低成的方向自然发展,利用乡镇企业的经济辐射作用,发挥其示范效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引导。坚决淘汰资源消耗好、生产效益低、社会价值低的乡镇企业,坚持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前提,促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引导乡镇企业向着循环利用、低度污染的产业发展。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等相关扶持措施,培育农村消费群体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判别,引导和鼓励绿色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现有乡镇企业投入资金和力量用于企业购买新技术、新设备,升级陈旧生产工艺设施设备,推广新能源、清洁技术在乡镇企业的应用。

4结论

第3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约束 效应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地位,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在实际发展中,地方政府依然缺乏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诸多因素限制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升级,进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金融约束现状

(一)体制改革不到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程度的欠缺,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农业金融体制中,其贷款额度期限和还款方式不适用于农村的产业化发展,不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银行发展的局限性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银行和农村经济属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景气,难以给农业银行到来较高的利润,致使农业银行的贷款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银行通常将贷款发放给较大的企业,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另外,我国政府缺乏对农业银行的扶持力度,难以提升农业银行的积极性,进而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

(三)国有银行战略方向的变化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银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逐渐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其发展方向更加倾向于城市,对于农村经济的贷款虽然条件略有降低,但是依然高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预期,约束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国有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贷款多注重龙头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和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扶持力度,进而导致我国农村诸多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3]。

(四)政府支持度较低

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不但需要金融机构的扶持,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是我国政府缺乏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过于重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致使农业经济难以得到高速的发展。同时在大型金融机构的借贷方面,政府缺乏对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致使金融机构的利润较低,甚至负利润,导致金融机构纷纷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另外,对于民间借贷机构,政府缺乏有效的扶持和监管力度,致使其发展混乱,难以保证企业的资金借贷安全。诸多因素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金融约束,限制着农村经济的增长[4]。

三、金融约束成因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主体变化

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虽然政府已经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农业经济发展信息的反馈者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银行过于重视自身的利益,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利润较为薄弱,不利于银行的利润,因此,银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进而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迟缓。

(二)制度变迁的动因变化

在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中,政府将发展农村经济列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并且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发在金融机构上,但是作为联系政府与农业经济的纽带,金融机构未能真正的面向农业经济。致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5]。

四、消除金融约束影响的对策

(一)促进农村经济体制多元化发展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其经济体制一直处于单一化状态,制约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多样化发展,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改革。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体制多样化的发展。在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和地域的限制,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小金融机构应该努力拓宽业务范围,开拓农村市场,以便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发展;在国有金融机构方面,应该筹建正规的贷款公司,扩充农业经济的资金来源,并且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发的发展形式,才可以最大程度的推进农村经济的改革进程。

(二)农村经济特殊化发展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我国政府未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且农村经济形势相对薄弱,诸多因素限制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待到农村经济走向正常的发展轨道时,才可以任由其自由发展。首先在经济方面,我国政府应该着重发展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便其可以拥有足够的资金和动力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

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中,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对中介机构的认知,致使大部分金融中介机构纷纷倒闭或者离开农村地区,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制定合理的措施来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担保中介,使其可以放心大胆的经营,从而可以增加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其次,政府应该建立大型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桥梁,使中介结构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渠道,继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企业。最后,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使其可以正规、全面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政府缺乏对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致使其缺乏相应的扶持力度,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继而不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以便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建立明确的管理体系,要规范农业经济的正常运营,并且要制定合理的对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其次,我国政府应该明确规定农业设施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以便可以提升农业人员的积极性。最后,我国政府应该积极的挖掘农业经济的商业价值,要不断开发农业经济体系,以便可以推动部分农业产业的转型。因此,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我国政府可以加强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并且可以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期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15):365-366.

第4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经有关部门的科学预测和推算,在不考虑世界及中国经济发生重大变化、通涨、人民币汇率发生重大变动等特殊因素的情况下,预计自2011年起至201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将以每年15%的增速呈递增状态增长。其支持依据是: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确立了农业发展方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历史机遇

在中央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未来五年里,仍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借助难得的历史机遇,全县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工作将借助国家利农政策的呵护取得长足进步,农村社会将进一步稳定,农村经济将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将节节盘升,更上一台阶。

(二)全县农业产业调整充分,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打开了广阔空间

“十二五”期间,全县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抓住主产业、培育新产业、引导农村经济向纵深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打开了空间。

(三)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环境利于全县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8%-10%的速度增长,哪怕处在2008年世界经济最低谷的年间,我国经济增速也没低于8%,这是世界上经济运行最好、最健康的增速,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我国未来几年内有一直会以这个速度递增下去。全县农村经济欠发达,在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大平台上,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有无限的发展机遇。(四)农产品价格上涨可助农村经济增长近年来,农产品价格一直呈上涨-调整-再上涨的格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持续攀升,一方面可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助农村经济持续增长。

二、阻碍南涧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农业农村仍然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主要是:

(一)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全县农业人口多,农民增收困难是制约全县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问题。

(二)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弱。

(三)农业产业化单一,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产业和布局结构还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县“小、散、弱”,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落后。

(四)农村公共事业欠发达,农民生活条件较差。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

三、加快南涧县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对策

(一)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全力在粮食生产、烤烟产业、茶叶产业、泡核桃产业、药材产业、生猪产业、水果蔬菜产业、肉牛产业、劳务产业、其他土特产等产业方面下工夫采用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培植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依法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着力打造南涧生态农业品牌等措施来提升全县各产业的产出率和竞争力。

(二)加强农村扶贫开发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瞄准贫困群体,实施整村推进、加大产业开发、加强劳动力培训,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事业的同步建设。

第5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逐步改善,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显著发展。就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社会和谐与民生福祉,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1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新形势下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得到调整。当下,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村对于农产品市场缺乏足够的认识,农产品的种植种类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例如,仅种植小麦和玉米的村庄,即使其整体产量得到保证,一旦市场对此类农产品的需求锐减,或出现价格下跌的情况,农村经济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广大农村群众收入减少。所以,产业结构单一会使农村经济承受较大风险,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生产力下降

最近几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进入城市务工,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多是老人和妇女,致使生产力大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城市能给大量进城务工的青壮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给进城务工人员带来更高的收入。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且农村青壮年对于传统农活的传承度越来越低,致使农村的劳动力流失更为严重,生产力严重下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虽然国家针对农村出台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但是,就实际效果来看,还是无法阻挡进城务工人员的脚步。

1.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作为配套,在农村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要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首先确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跟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水平提供保障。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加强。诸如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以及互联网沟通等服务都没有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规划保持一致的步调。具体来说,道路交通网络建设滞后会严重影响农产品向外运输销售。农村经济发展因交通环境受阻,大量的农产品因此滞销,给农户造成损失;供水供电设施建设不完善也导致农村的现代化管理和种植模式难以有效展开;最后,互联网信息系统滞后会影响农村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失去信息资源和竞争力,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1.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攀升,农民们因此也将承受更高的生产成本。整体上看,虽然市场上农产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且销售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与此同时生产资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这部分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就会使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收益持续降低,进而使农村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虽然政府就此出台了很多补贴措施,但是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生产资料的价格仍旧难以稳定。逐渐上涨的生产资料价格将会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的整体收益率,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2发展农村经济的相关对策

2.1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产品质量提升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产业结构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只有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规模和数量进行调整,农民才能从中获益。首先,农民应当学会运用先进科技,为提升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技术支持,保证农作物的产出和质量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其次,面对市场上形形的农作物商品,农民们必须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农产品的整体销售量。市场需求首先是讲究农产品的质量,另外还要保证农产品可以满足大众需求,能够独具特色,有卖点,这样才有助于农产品的销售。最后,农民们还要在销售过程中注意对市场需求进行观察,发现市场上对于农产品的潜在需求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从种植到销售,满足市场需求,为广大农民创收。

2.2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

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正确的管理体系上,因此,对于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仅要依靠农产品的增收及惠民政策补贴,还要从整体发展规划上着手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生产力下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从经济建设到文明建设,农村都处于劣势。所以,我们要推动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发展步伐。在新的发展格局下,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产生实效,留住农村劳动力。在筹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利用中心城镇的带头作用,使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农村还要与城镇之间进行互动,找到农村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为农村的发展规划指明方向。

2.3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将有效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只要销量得到保障,最终的收益率就会稳定。在农作物生产当中,农业科技对于推动农作物生产方式的创新,以及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减少农作物病害损失等具有重要意义。加速科技支农首先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就农作物的栽培和生产进行科学研究。同时还要有专门的市场研究人才,负责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研究,使农民了解市场对于农作物数量及种类的需求,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另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仅要引进一流的人才队伍,同时还要鼓励广大农民参与到农业生产创新的活动当中,以丰富的种植经验促进农业的科学化发展。

2.4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产品生产的客观条件,其会影响到种植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种植效率、农产品生产数量及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使农民的收入得到保障。近年来,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非常重视,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用以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期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当抓住这样的机遇,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建立供水供电设施,同时还要促进网络信息服务的发展,使农村与外界通过稳定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信息交流,这样就能够为农村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创造有利的先决条件,使农产品能够增产增收,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要因地制宜,按照当地的生存与种植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实际效果为基准,建设成符合当地农作物种植实际的农业基础设施。

3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只有农村的经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改善。因此我们要落实好惠农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快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的同时,寻求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何新梅 单位:泸水县六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乔红.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南方经济,2001(6):54-56.

第6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1.1国际市场受我国农产品的影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也进入了国际市场,使得我国的农民大众也一跃成为“国际农民”,和其他“国际农民”一样,为国际市场生产出了市场需求量高的优质农产品,对国际市场其他国家的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一定冲击,从而对国际市场产生不小影响,同时,由于大多数消费者对“神秘东方”的农产品有着强烈的猎奇心理,使我国农产品销量不断增大,进一步对国际市场产生影响。

1.2市场需求方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农产品市场由需求方控制,因而其日渐严格要求农产品的质量,甚至达到“鸡蛋里挑骨头”的状态,这种状况在供大于求的时候,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市场经济下农业市场的一大特点,并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1.3农产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随着市场农业经济的不断深化,农产品生产的最高追求越来越趋于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是如今市场经济下农业市场的必然发展趋势。由于当今农业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农业生产方式解脱出来,进而发展为具有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成品农业,从而农业生产对各生产环节的生产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在产销过程也效仿企业管理模式,让整个农产品的生产变成为工业化的生产,从而使得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可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1.4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受到竞争

虽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优势,但这并不代表着我国的农产品就完全没有市场竞争,这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此我国农产品销售时也遇到了必然的激烈竞争。这种现象虽然是国际市场经济的一大特征,但是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因此笔者就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这种竞争是,由于国际市场的包容性,而有太多的竞争者,这些竞争者的农产品的质量虽然大多数没有我国农产品的质量高,但由于国际市场也是由需求方所决定,同时需求方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本国外的农产品极其感兴趣,导致其他国家的农产品也获得了较好的销售成绩,从而使我国的农产品受到一定程度的竞争。

2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跨越的具体措施

针对市场农业经济现状的详细分析,就可以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从而也就能提出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办法,就可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2.1实现农村经济的特色化发展

我国疆域辽阔,物产丰富,全国各地的农产品都具有高质量、高产量、多品种的特征,因此各地间没有明显优势,需求商在各地都可以得到需要的农产品,虽然给农产品的采购带来较大便利,但是给各地间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就需要针对各地的地理特点、气候特点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使得各地间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从而有效减少各地间的竞争,促使我国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2.2规范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从田间菜地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要经过无数的转接环节,从而使得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时难以控制,因此就需要规范农产品市场,确保农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不会在市场的流通过受到影响,保障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3结束语

第7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工作尽管遇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但还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了一份力量。农村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国家的正确领导和所有农村经济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农村经济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经济部门的领导者,要致力于打造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业务团队,培养农村经济工作者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把完成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作为自己光荣的任务和使命。

2.树立正确的农村经营观念,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小城镇的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应该树立正确的农村经营观念,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坚持培育农村支柱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向城镇靠拢,加速发展农村一系列非农产业,如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加强各类综合市场的开发和专业市场的建设,不断繁荣农村经济。加大招商引资的幅度,要让推进招商引资成为农村经济的强力支撑。培养一批专业的招商人才,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层次,实现招商工作的良性循环。对于上下游的项目要进行配套,在产业招商上进行深层突破。充分发挥农村的特色,增加对外的吸引力,对民营经济保持政策和领域的开放,给予民营从事者足够的空间。贯彻实施各项优惠政策,为引进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投资者的合理需求,促进外来资本的顺利进入。

3.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农业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农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在逐渐的加快,农民朋友迫切想要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条件。再加上赶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我国一些地区还是经常出现干旱现象,干旱严重时,人们的饮用水都会出现枯竭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应对干旱情况的发生,降低因为干旱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的几率,所以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以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次是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大家对于提高生活条件,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修建农村公路,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更加方便运输,也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再就是要加强农村通讯建设,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信息化建设可以保障农村信息畅通;最后是实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让广大农村变成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的地方。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4.培养地方特色经济,开辟适合农村的新市场

第8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当前珠三角农村经济发展的困境、农村劳动力的流失等因素与邻国日本、欧美其他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相似,珠三角农村经济应结合自身的特色,以工业化为起点,带动服务业,同时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使GDP与国民收入快速增长,这一过程使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在加速发展中一同实现。珠三角农村是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农村经济区,珠三角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应朝着保护生态农业建设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品质及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以工业导入农村,带动农村二、三产业起飞,从而实现了农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根据珠三角经济区农村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将来的经济发展对策主要如下。

一、从政策与措施上支持珠三角农村生产设施、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求缩小农村与城市经济收入差距

政府部门在资金、技术、农民创收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重视生产设施、生活基础设施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改进农村投资环境,引进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业。如建设水利灌溉工程,主干水渠等的投人都由政府承担,且工程建成后,不计入水成本,尽可能降低农业灌溉成本。不断改善农村电力、供水和排水、污水处理系统、公共卫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网络工程等,推进了区域城乡一体化。

在经营管理上予以指导,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成长,激活了珠三角农村地方经济,使农村、农业为社会提供新鲜、安全的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者收入,使农村劳动者同城市劳动者收入差距缩小。

例如,美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自建国以来从未放弃过,政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制定一个适应21世纪挑战的有效的农村发展政策,美国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主要有四项原则:其一,改善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其二,联邦政府的职责是向农村进行投资建立新经济成功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技能等;其三,政府投资应该集中投放在那些增长潜力和投资收益率较高的地区、产业;其四,加强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合作,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二、从发展战略上,进一步优化农村的第二、三产业结构;要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为战略目标

近年来,珠三角农村已实现工业化,工业经济发展了,但是还存在着一部分污染企业,农业、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当地整个国民经济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例如,2006年的珠三角某镇,面积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万多人,非户籍人口8万多人,工农业总产值11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13亿元。工业以纺织、服装业为主,皮革、电子、化工、家具、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纺织业虽然对本镇的经济贡献较大,纺织业包含污染严重的漂染、印花、水洗等制造工序,对当地环境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第三产业虽然有较大增长,但是劳动力投放比重与二、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不相匹配影响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的提高,农村工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落后于现代化建设。

例如,日本长野县的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如下:第一,工业生产导入农村。日本有名威士忌酒厂,建在白州峡,利用当地的泉水供酿酒外,利用森林来净化酒厂产生的废气,使酒厂利用森林自然资源,成为环境美丽而舒适的标准工厂公园。第二,第三产业导入农村。交通网络及通讯网络的建成,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劳动时间减少,农业作为第三产业化中的服务业已经开始形成。例如当地的果树栽培观光业,引来游客观光、收获。

针对珠三角农村以上问题从两个方面来解决:第一,继续发挥乡镇企业机制比较灵活的优势,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装备、产品的科技含量,向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农村金融、通信、交通、运输、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环境建设。

三、利用珠三角发达的工业技术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珠三角农业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比重不断下降,非农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农业是人类生存基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是永恒性产业。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增加绿色农产品的供应,绿色农产品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这是城市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先发展和使用农业机械,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发挥本地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蔬菜、水果、鱼、肉、禽、牛奶、园艺花卉为主要的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农产品价值增值率,创造本地一定品牌农产品,提升本地区农业的竞争力。

例如,近年来,珠海市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发展生态良好、特色突出、规模适度和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加速推进幸福村居创建进程,更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先后培育了以水产养殖业、畜牧业、有机水稻、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花卉园艺业等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产品。其中,海鲈、南美白对虾对鱼类、有机米以及西芹、莲藕等绿色蔬菜成为珠海农渔业主导名优产品。其中20个农业类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1家,年销售收入总额达44亿元。2013年12月珠海市农业产业暨创建幸福村居项目招商会成功签约46个项目,投资总额达80多亿元,范围包含金湾区、斗门区、高栏港经济区、万山区水产品加工、物流、生物肥料生产及应用、万山镇深海网箱养殖、农科中心农业培训休闲基地等13个农业和鱼林村公租房、幸福村居招商项目。

四、以珠三角农村城镇化为载体,打造完整农业产业链,实现城镇与农业协调发展

珠三角农业应建成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农业本身外需要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的生产服务,形成一个庞大的农业经济产业链,保障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开拓农产品市场。例如在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很少,但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雇员却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20%,达到2100万人。美国平均每个农场主需要属于不同的社会化专业服务企业的7.6人为其服务。在这个产业链中,除了农产品生产外,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教学科研等环节都要借助城镇的要素集聚中心、加工中心、交通中心、信息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等多种中心的功能为农业服务。这也可以实现城镇和农业的良性互动,农业既支持城镇化,城镇又引导和带动农业,实现了城镇与农业的协调发展。

五、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法国在农业领域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成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法国农业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发达的农业合作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法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并且是法国政府管理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到2009年年底,法国共有2900个农业合作社企业,社员50万个,雇员15万人,当年总营业额为824亿欧元。

因此,珠三角农村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技能、合作意识和契约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农民作为社员参与农业合作社管理。

农业合作社应发挥如下效果:第一,连接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纽带,农民通过农业合作社以团体的力量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且通过议价的方式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增强农民的市场话语权,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第二,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决策,避免农产品生产过剩或者短缺,促进农产品稳定供给。第三,农业合作社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及国际联盟有关部门机构进行沟通,维护本地区农民的权益,并为本地区农民和农业生产争取补贴等国家财政支持。

六、当地政府可以引入农业保险补贴、市场保护机制等一定的保障措施

第9篇:农村经济发展方向范文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金融;供给制度;新制度经济学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要,制度建设是关键,尤其是要建立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但是,就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来看,改革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其突出表现为: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缺失,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原本给农村“输血”的金融机构却演变成从农村“抽血”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农村中非常活跃的非正规金融却不断受到打压。总体上讲,城市和工业反哺和支持农业的金融局面还远未形成,农村金融改革任重道远。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学术界对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官兵(2005)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决定和变迁是国家及人、农户和其他城市利益集团之间利益互动的产物,建立基于农户的市场化的农村金融制度是农村金融的改革方向;张杰、尚长风(2006)从农村金融市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的角度,指出改革的方向应该着眼于理解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应有的地位,改革的方向应遵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金融生态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内在均衡逻辑;赵丙奇、冯兴元(2008)认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大力推进农村民间金融制度的改革,在农村正式金融体制改革总体框架的基础上,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两部门一元金融发展战略,即需求跟进战略。由此可见,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研究农村金融供给制度陷阱问题的理论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从诺思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中的供给制度陷阱,并深入分析其深层原因,提出以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创新跳出制度陷阱,推动农村金融的蓬勃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新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就是制度变迁。制度变迁按照内在动力,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迁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利益驱动、自发性和渐进性。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国家政府命令和法律形式而引入实行的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其变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制度供给是国家政府的基本职能;制度是一种公共品,而公共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制度均衡是极少的,制度不均衡却是经常的,国家实行强制性制度变迁就是为了弥补制度不均衡状态中的制度供给不足。

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要解释长期制度变迁,国家理论必不可少。道格拉斯-c,诺思在其所著《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一书中,提出了对经济学界影响颇大的国家理论,其主要观点如下:(1)国家是制度及制度变迁的主要供给者。(2)国家给社会提供制度并进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动机是为了取得收人。诺思指出,国家及其统治者也是“经济人”。也追求福利和效用最大化,他们之所以愿意提供制度或者进行制度变迁以弥补制度供给不足完全是从自己利益出发的。(3)国家在提供制度的过程中,由于其目的(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和社会产出最大化)常常会发生冲突,因而,统治者也往往不愿意改变低效的产权制度。(4)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主要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制度。而当国家提供这些基本制度时。会出现一种我们常说的“悖论”现象,这就是所谓的“诺思悖论”。“诺思悖论”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国家权力是构成有效产权制度安排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国家权力介入产权制度又往往不是中性的,在竞争约束和交易费用约束的双重约束下,往往会导致低效的产权制度结构。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实践逻辑:供给制度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改革,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主体信贷需求难的问题。相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发展陷入供给制度陷阱之中:在支农的旗号下,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却一直体现“以农养工”、“以乡带城”的“劫贫济富”倾向,农村金融供求呈现出明显的总量与结构的双重失衡,农村资金一直在“非农化”,农村金融体系一直趋向“非农化”,其结果必然是“城市吃肉、农村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