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贫困旗县是制约一个地区提升整体经济实力的瓶颈,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贫困旗县的发展。101个旗(县、市、区)中有60个为贫困旗县,其中31个为国家级贫困旗县,29个为自治区级贫困旗县。2003年,贫困旗(县、市、区)所辖土地面积为71.12平方公里,占全区的60.12%;人口为1444.7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0.71%;生产总值为1011.02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47.02%;地方财政收入为44.90亿元,占全区的27.59%。可见,贫困旗(县、市、区)涉及地域广、人口多,但经济发展水平低。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内蒙古,加快贫困旗(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级贫困县--固阳县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达到对其他贫困旗县予以启示的目的。
贫困旗县的共同特点是,地处老、少、边区,自然条件恶劣,以农牧业经济为主体,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县级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经济建设长期处于低水平增长的徘徊状态。固阳县原来就是一个上述特点基本都具备的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固阳人没有因此而放弃或消极对待发展。2002年到2003年初,固阳县委、政府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周边旗县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面对年仅三四千万元县级财政收入的现实,对过去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对未来进行了积极的谋划。他们在全方位解放思想的同时,大胆构筑发展目标,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全县工作的中心来抓,大力实施工业立县、资源转换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全面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通过三年的时间,终于创出了一番天地,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旧貌换了新颜。200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1.86亿元,较2002年增加了9.66亿元,增长了79.18%;财政收入达到了1.82亿元,较2002年增加了1.41亿元,增长了3.4倍,从2001年全区101个旗县的第83位,跃升为第37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20元,较2002年增加了3350元,增长了86.5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357元,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751元,较2002年增加了1552元,增长了85.98%。2003年,曾因发展速度快,一举进入了第三届全国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强县(市)行列。
那么,固阳县何以能够从众多贫困旗县中脱颖而出,在较短时期内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其奥秘何在?笔者带者这个问题深入到该县进行了广泛调查,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大力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于贫困旗县而言,只有思想上的大胆突破,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主动攀登更大、更强、更远的目标,才会有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2002年以来,固阳县委、政府把解放思想,大胆构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在全县各级干部中深入实施“换脑子”工程,明确提出不换脑筋就换位,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总体思路。教育各级干部破除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开拓进取的竞争意识;破除等靠要思想和无条件发展论,树立只争朝夕的机遇意识;破除缩手缩脚、因循守旧的思想,树立敢想敢干的创新意识;破除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至上的思想,树立全县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并把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转变、工作是否能打开局面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称职的基本标准。实践表明,这一工程的实施,有效地增强了各级干部干好本职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为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思想的大解放带来了思路的大开阔,县委、政府立足县情,把握大局,审时度势,顺应形势,依托优势大力推进思路创新,2002年首次提出了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全县工作的重心,立足优势资源,上项目、搞开发、求突破的发展思路。2004年又在科学总结前两年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实施工业立县、资源转换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壮大选矿业、冶炼业、药材业、养殖业、建材业、旅游业“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思路对头,事半功倍,正确的思路使固阳县经济步入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之路。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发展思路确定后,干部队伍就是决定因素。一个地区要想有大的发展,首先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整合干部队伍力量,形成团结奋进求发展,齐心协力抓经济的战斗集体。其次要坚持任人唯贤的用人导向,激励各级干部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固阳县委、政府认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要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意志和步调,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为此,县委、政府坚持干事创业的用人导向和任人唯贤的工作路线,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氛围,建设干事创业的班子。一是为那些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想干事、会干事、有激情、能干成事的干部撑腰、壮胆、打气,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岗位,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二是旗帜鲜明地重用提拔懂专业、会管理的干部,撤换不称职的干部,使干部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三是狠抓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要求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主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贴近基层,始终处在跑、报、批和抓落实的第一线,全方位服务于经济建设。三年来,全县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明显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跑项目、跑资金、抓落实的积极性普遍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意识超前、作风扎实、勇于拼搏的优秀干部,为全县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改善投资发展环境,打造“经济洼地”。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生产力,一个地区能否抓住发达地区企业二次创业时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机遇,吸引大批的外来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关键取决于该地区的投资环境是否形成了“经济洼地”。固阳县委、政府从实施招商引资、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加快自身“硬环境”建设,努力创建适合企业发展的土壤,相继建成了忽鸡沟、卜塔亥等工业发展区。同时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投资3.14亿元,用于城镇道路拓宽改造、景观综合治理、房地产开发等。并采取国家投资和BOT融资方式,投资1.15亿元修建柏油路142公里,结束了有6个乡镇不通油路的历史,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二是注重自身“软环境”建设,用硬手段改善软环境,狠抓机关作风整顿,严肃工作纪律,强化为企业服务意识,严惩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三是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实行“一站式”服务,发挥经济“110”举报投诉中心的作用,打恶惩刁,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环境的改善,集聚了人气,营造了商机,洼地效应明显显现。
一、解放思想,确立思路
解放思想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萌发新的思路、产生新的动力。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坚决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熏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近年来,武宁县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亦显著提升,但是,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从总量看经济蛋糕还很小,在全市15个县(市、区)中排名第8位,并且各地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我们的经济不能迅速做大,我们的排名还可能后退。
李源潮同志指出,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搞发展。武宁县选择“六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正是根据武宁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作出的慎重选择。首先有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节能照明、矿产加工、医药胶囊等主导产业,取得了突出成效。尤其是绿色照明产业迅速扩张,成为九江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其次是有资源依托。我县山清水秀,生态优美,水资源、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能够快速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江西地矿局和厦钨联合探明,我县有钨矿储量30万吨,专家估计,赣北九岭矿集区钨矿资源总量将超过80万吨,我县成为又一个“世界钨都”。再次是有平台优势。近年来,我县的园区建设和城区建设起点高、投入大、见效快,完善了基础设施,拓展了发展空间,吸引了一大批项目落户,也为下一步项目落户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大力发展“六大产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以此带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立足实际,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把发展工业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抓。要抢抓当前难得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接纳发达地区的企业转移以及工业扩张,打造优势特色工业品牌,迅速扩大工业经济的规模,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投资
要加快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要结合我县六大产业发展的实际,重点围绕六大产业进行招商引资,突出龙头企业招商。尤其是节能灯产业,不再引进毛管生产企业,要着重招引全球50强、全国30强企业,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层次,向LED、灯饰、电子显示屏、新能源等领域发展,抢占行业制高点;矿产加工业不再搞粗放式开采和加工,要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钨、锑等资源优势,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全面整顿、全面提升,引进大公司来进行深度开采加工,形成产业链。
(三)坚持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进一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研究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好财政、税收、用地、信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要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要让民营经济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权益上有保障,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坚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按照园区城区化的思路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力度,打造好工业园的用地、用工、用电、融资四大平台的建设,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聚集产业、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中心,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完善机制,确保活力
良好的机制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关系理顺了,每个人才能各尽其责、各尽所能,发挥各自最大的能力。为了迅速推进项目建设,我县坚持“书记抓督查、县长抓调度”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责任人、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支好的施工队伍”的“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严格落实“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定奖惩”的“四定”和包征地拆迁、立项审批、规划设计、预算审核、施工队伍选择、工程现场监督、工程质量监管、工程资金拨付、工程验收和社会稳定的“十包”项目责任机制。同时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大会战总指挥部、各分口指挥部和项目责任领导三级网络的指挥调度作用,及时有效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另外强化督查通报机制和完善评比奖惩机制,以科学合理的制度来管理人、激励人。最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发展配干部的用人导向,不断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做到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准、一盘棋走活,以干事识别干部,用实效检验干部,凭业绩使用干部,注重发现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重奖重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让想干事、肯干事的干部有机会,会干事、好共事的干部有岗位,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有地位。
党的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双倍增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如果我们略微调整一下计算方法,把党的十召开作为起点,2012年我国人均GDP是5400美元,未来十年,我们人均GDP再翻一番,5400美元就可以达到10800美元。如果再努把力,提高到12000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意味着我们跨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我从网上查了一下,世界银行的标准,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分界线是人均GDP12000美元,也就是说5400美元再增长1.2倍,就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在未来十年或者是十二年的时间内,要想跨入高收入国家,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现在居住在农村的近七亿人口,怎么样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怎么增加他们的收入。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劳动生产力的28%,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31%,我州的差距是6244元,也就是说还有近40%的差距。凡是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一般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就是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接近和超过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三,农民的人均收入要接近和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如果没有这三个条件,就掉在中等收入的陷阱,达不到12000美元。所以,未来十年,最大的难题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
二、关于巴州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根据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显示,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7.9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78.34亿元,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9.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6939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5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2320元。从我州县域生产总值看,2012年,全州8县(除库尔勒市,下同)完成GDP318.42亿元,仅占全州GDP总量的35%。从发展规模看,我州县域经济平均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2012年,全州县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9.8亿元,相当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的6.88%,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的仅有3个(和静县65亿元,若羌县60.01亿元、轮台县51.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在20亿元以下的有3个(博湖县18.01亿元、和硕县18.8亿元、且末县18.2亿元)。县均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49亿元,相当于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平均规模的8.8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仅有3个,最少的博湖县不到1亿元。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我州县域经济总体趋好,但受经济发展基础、区位、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各县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比较突出。2012年末统计数据显示,县域主要经济指标相差幅度较大,如工业增值增速最高为且末县106.4%,最低为焉耆县在2011年的基础上还下降了7.4%,高低相差113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最高为轮台县8.8亿元,最低为博湖县1.26亿元,高低相差近6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最高为若羌县21700元,最低为博湖县10071元,高低相差11630元。
(三)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总体看,县域经济结构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工业规模小,高新技术产业数量少,科技含量较低,工业基础薄弱,是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2012年巴州三次产业结构为16.9∶64.6∶18.5,而8县除和静县、若羌县、轮台县外,则基本呈现一、三、二分布状,一产偏高,二产偏低。一产比重最高的和硕县高出全州38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最低的和硕县比全州低47个百分点。与2012年新疆二产比重(47.3)比较,只有若羌县(66)超过,和静县(45)接近全疆水平。数据显示,我州大部分县域经济仍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经济性结构,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还需走很长的路,依旧是县域经济的“短腿”。
(四)经济发展活力不足
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相对较小,2012年,全州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额556.72亿元,增长36.3%。仅库尔勒市、开发区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和58亿元,占全州的60.58%,其他8县共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19.3亿元,平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7.41亿元。与区内先进地区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发展势头上,都处于落后水平。主要表现在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够协调,第一产业投资少,比重低,第二产业投资多,比重高,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钢铁冶炼、石油石化、矿产资源等行业,资源输出产业多,高科技项目少。第三产业投资不足,带动能力弱。后续储备项目不足,对县域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强。
(五)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制约
在我州县域中,大部分依靠能源、资源产业支撑,随着资源的逐渐减少,经济发展压力日益增大,而且这些产业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传导带动作用有限。从发展现状及趋势看,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发展要素将按其优化配置更多的流向发展较快的区域和县市,特别是大中专学生回乡率很低,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少,缺乏市场上的竞争,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难以实现先进适用技术和产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经济落后区域很难形成资金、人才和技术的“洼地”。这将促使我州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关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几项对策
(一)抓重大项目,扩张县域经济
按照“谋大、谋深、谋远”和“突出产业发展、突出项目储备、突出项目报批、突出项目招商、突出项目进度、突出项目服务”的总体要求,坚持不懈地抓上三到五年,力争在石油石化、特种钢材、天然气开发、有色金属选冶等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围绕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筹划一批农业开发重大项目;围绕景区建设,筹划一批旅游开发特色项目;围绕拉开城镇框架、增强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形象,筹划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围绕构建大交通、大网通、大流通,筹划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围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事业,筹划一批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二)抓市场主体,驱动县域经济
巴州县域经济发展不够,产业规模不大,经济总量不大,主要问题是市场主体发展不够。全州注册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共有65420户,其中私营企业只有11314户(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21户,1000万元以上的44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85户(包括二师),个体工商户也只有5.1万多户,私营企业仅占全部市场主体的17.29%。2012年新增市场主体与2011年相比减少61.21%。这些企业主体还不够大、不够强。各县市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措施,放手发展一批市场主体;抓大扶小,扶持发展一批市场主体。
(三)抓基础平台,支撑县域经济
一是抓城镇建设。城市是先进生产要素的集合体,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建设,把城镇建成县域经济的“桥头堡”,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县域经济新格局。二是抓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园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要制定鼓励政策,支持引进的工业项目进入园区,销售收入、税收由相关县市受益,真正把园区打造成生产要素的积聚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十五”、“十一五”10年间,全县交通运输系统始终将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和支持扶贫开发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中心工作,凝心聚力谋发展,真抓实干求突破,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入达到49亿元,为以前两个规划期总投入的41倍,位居全市前列。
高等级公路实现跨越。10年间新增高速公路60公里,改建国道二级公路29公里、三级公路35公里,本省西南门户“卡脖子”的交通环境彻底改善,打通了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大动脉。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畅通宁强”战略举措,快速推进交通建设。实行县级领导包抓、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加大项目建设的管理、协调、督导和检查,积极深入施工现场化解矛盾,解决难题。2011年,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实施灾后重建续建项目14个,其中新、改建一级公路5.2公里、二级公路9.73公里、三级公路107.8公里、四级公路91.6公里、大桥2座、中桥4座。灾后重建累计完成投资61439万元,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路桥配套工程、宁阳三级公路、宁罗一级公路、108国道县城过境段、阳竹、何万、大托四级公路如期建成通车;阳燕、燕青三级公路加快推进,已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和部分路面基层。
农村公路普惠民生。举全县之力,积极启动“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的部省共建通村水泥路和通达工程项目,多举措掀起,实行国家补助和地方配套共同建设通村公路的办法,共计完成投资3.3亿元,新建通村公路524公里,改建通村水泥路675公里,极大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有路必养、养必良好”的目标,率先实施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健全机制、落实经费、夯实责任、稳定队伍,实现了县乡公路规范化养管、通村公路常态化养管;艰苦奋斗,全力以赴实施灾后重建项目54个,已建成投入使用52个,在建项目两个,完成建设投入6.8亿元,农村公路等级普遍提升,通行环境显著改善,除了灾后重建交通项目外,先后完成投资1.7亿元,改造县乡公路209公里,使之通了水泥(沥青)路面,大庙、戚水、大禅、阳两等一大批事关产业、富民的民生工程相继建成通车,助推了县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一、抢抓机遇,纳入总体布局
立足我县较早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抓住国家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机遇,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全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
(一)确立发展战略
我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具备发展绿色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新世纪之初,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并深入实施了“绿色强县”战略,尤其是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使绿色产业逐步走上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销售、配套化建设、集群化发展的轨道。
(二)狠抓基地生产
发展绿色产业集群核心是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则是企业生产的第一车间。我们在抓绿色基地上始终坚持标准化的原则,对基地内的“山水林田路、桥涵站泵闸”进行科学规划,并根据地形特点和地力要求,把基地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小区,各小区在环境、规模、设施、栽培等生产建设环节统筹考虑。区内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施肥用药、统一防虫灭病、统一监控。在种植上,坚持推广先进技术。注重把好品种关,栽培关,管理关。
(三)做好绿色认证
我们积极向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申报认证。截止目前,经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到201万亩,无公害面积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1%,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总量达到98万吨。有效使用绿标的产品27个,无公害蔬菜产品10个。
(四)经营绿色品牌
我们鼓励龙头企业与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域外大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在巩固老名牌的基础上,争创新名牌。几年来,相继研发出“七河源”、“庆鑫”牌大米,“庆泉”、“源升河”牌白酒,“健民”牌瓜菜,“绿地”牌大豆制品等一大批知名绿色食品品牌,使庆安的绿色产品由单一的农副产品初粗加工向系列化、高档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为了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从2001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庆安绿色食品节,借“绿节”之势宣传绿色庆安,借“绿节”之力推介绿色产品,有效提高了庆安绿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全力扶持,打造产业集群
我们从水稻加工企业入手,把壮大绿色食品水稻加工企业规模作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有效推进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扩张。
(一)联大靠强,打造知名产品
1999年,凭借庆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发展环境,成功引入哈慈集团落户庆安,开发出享誉全国的“七河源”牌大米,打响了我县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第一枪,通过精心打造,“七河源”牌大米已经成为我县绿色食品大米的第一品牌,从此拉开了我县绿色食品大米精深加工的序幕。
(二)集聚资本,推进产业壮大
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民间资本投入走势。先后成立了204户米业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达到 220万吨,生产性固定资产总额28,000万元。200多户加工企业竞相以高价收购农民水稻,使我县水稻较周边市县高2分钱,仅此一项,农民年纯增收近2,400万元。
(三)政府引导,实现行业自律
成立了庆安县米业协会,已有会员单位 80家,会员农户300户,通过产业信息、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和互通,推动了小企业生产流程的标准化,提升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质量。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 2004年2月,我们成功地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庆安大米域名注册商标,这是我们发展规模经济,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
目前,我县绿色食品已经形成了以鑫利达米业、双洁米业、青清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制品产业链;以庆翔粮油、大豆批发市场为龙头的豆制品产业链;以源升河酒业、庆泉酒业为龙头的高粱、玉米制品产业链;以金绿脉马铃薯公司为龙头的马铃薯制品产业链,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大米、豆油、白酒等绿色食品市场已覆盖北京、上海、郑州、昆明等大中城市,大米、蔬菜等产品打入日本、俄罗斯等国际市场,双洁牌大米专供北京部分高校和驻京部队,双洁米业成为清华大学绿色食品大米专用生产基地。2007年,我县又投资组建了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可以自行对原料进行检测,从源头保证了产品质量。
三、活化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我们千方百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活化企业运行资本。
(一)在借力上下功夫
经我们积极协调,成功将哈尔滨商业银行和省鑫正担保公司引进我县,实行跨区域贷款。
(二)在增贷上下功夫
积极协调县内金融部门,增加企业贷款额度。目前,我县已有5户粮食加工企业纳入了全市农发行系统营销客户,几乎占全市的三分之一。
(三)在转制上下功夫
粮食体制改革后,除国家粮食储备库外,其它粮库都处于半闲置状态。我们由政府出面牵线搭桥,将这些粮库变成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储备车间,既解决了粮库闲置问题,增加了粮库收入,又解决了粮食加工企业资金瓶颈问题。仅这一项,每年就可为粮食加工企业争取发行贷款4.5亿元。
(四)在争取上下功夫
对重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我们积极帮助他们申报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得到省市有关部门对企业的资金扶持。目前,我县已有4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每年都能得到国家财政贴息和资金扶持近千万元。
为进一步加快陕西省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陕西开放与发展促进会与省中小企业局联合组成课题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创新机制和实施措施方面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中小企业是带动县域经济的火车头
到2007年底,全省中小企业107.66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3353户;实现增加值2050亿元,占到全省GDP的38.5%;实现营业收入6343亿元,利润总额4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9%和19%。中小企业已成为全省经济类型中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强、最活跃的一支经济力量,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陕西省发展中小企业,壮大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小企业总量少、发展慢、龙头企业少、创新能力低、核心竞争力弱、融资难等仍然是全省县域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4个百分点,也低于西部的重庆、广西和四川。全省县域平均GDP32.4亿元,相当于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58.5%,江苏的21%。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深感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差距过大、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陕西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从县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来看,县域之间发展差距悬殊
从全省看,区域发展失衡,南北差距扩大。近年来,陕北部分能源资源富集的县区,县域经济发展迅猛,财政收入急剧增加;而关中和陕南山区的一些县区,经济落后,财政拮据,靠转移支付度日,无力支持发展,县域之间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按有关统计资料,省内地方财政收入最高县竟然是最低县的190多倍。
(二)从产业结构看,单纯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
从全省情况来看,经济规模和财政收入较好的县区基本都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丰富的县区,天然资源的优势为这些县区带来滚滚财源,为这些县区赢得十强、百强的荣誉。但从产业结构看,涉油、涉煤、涉气产业比重过大,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极不合理。志丹县连续三年蝉联陕西十强县和西部百强县, 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4.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4亿元,但绝大部分来自涉油产业,同期中小企业上缴财政1.3亿元,只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1%。
(三)从工业园区的建设看,园区定位和基础设施建设良莠不齐
多数县区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尚欠完善,生态环境不够理想,不能很好满足企业入驻的要求;有的园区定位不清,各类企业混杂,缺乏企业间的有机联系和互补互动作用,降低了工业园区对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对投资建厂的吸引力。个别县区对工业园区的认识模糊,概念不清,既没有适合工业企业入驻的标准厂房,又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把简易仓库区引入几家手工作坊式企业就误认为是工业园区。
(四)从发展理念看,对发展县域经济的认识和指导思想差距较大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从调查看,由于发展理念不同,对发展县域经济的效果大不一样。延安宝塔区按照“依托城镇、面向市场、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的发展理念,发展大轻工,拓宽大旅游,培育大流通,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使中小企业成为区级财政增收的有力支撑。旬阳县遵循“河源文明”的理念,一手大抓龙头企业的发展,一手大抓环境保护,取得县域经济和县域环境的双丰收,今年前三个季度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3.77%和58.09%。
发展陕西中小企业的保障机制和促进措施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更新思维、创新机制上走出一条新路子,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积极壮大县域经济。
(一)强化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1.总结经验,扩大扩权强县的试点范围。县区(镇)两级政府是县域经济的决策者,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从陕西省和各地试点的经验看,扩权强县,实现财政体制的省管县,是进一步唤发县级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体制上激活县域经济的活力,带动县域经济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的有效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扩大扩权强县的试点范围,更好地解决县区(镇)权限和功能不对称的矛盾,并在总结前一段15个扩权县经验的基础上,把扩权强县的各项试点继续深入下去。有的省在财政体制省管县的基础上,催生行政体制改革,进行省管县的试点;有的在发展工业园区的基础上,进行区镇合并试点,进一步实现行政体制的省管县,以减少行政层次,提高行政效率,这些可作为扩权强县试点的借鉴。
2.发展充实创业和风险保障基金,加强全民创业的激励机制。要从机制和政策层面鼓励农民离乡离土,落户城镇创业立业。当前由于沿海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紧缩生产,使陕西大量在沿海务工人员回乡。这些回乡人员由于较长时间在外地务工,视野开阔,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正是创业的最好种子。要建立和加强全民创业的激励机制,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制订创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务工回乡人员在家乡办工业、搞三产,变出外务工为在家乡创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到城镇打工。
3.实现金融创新,建立健全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机制。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陕西一方面企业资金紧缺,一方面银行存贷差大,资金外流严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除采取财政贴息等一些扶持政策外,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体制和金融工具上有所突破,在争取大型金融机构支持的同时,大胆试办适应中小企业融资要求的新体制、新机构和新金融工具。
――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实现银行的本土化。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实现银行的本土化,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资金外流的根本举措。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中小型银行资金较少,无力为大型企业融资,为搞活资金,增加盈利,从客观上决定了只能和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本土中小银行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拥有信息上的优势,有利于解决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信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当前陕西有3个省辖市分别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还有7个省辖市没有组建,而且覆盖面小,还不能覆盖市管各县。建议各省辖市在财政资助和城市信合组织的基础上尽快组建起各自的城市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额,扩大覆盖面,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组建全省的城市商业联合银行,以在全省范围内调动头寸,增加信贷额度,减少信贷资金流失。
――充实地方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加大放量。充实担保公司是当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最急迫、最现实的一个措施。据了解,目前陕西现有各类担保公司66家,不但数量不多,一个县平均不到1家,而且资本金少,担保放量小,一般只为1比4,撬动信贷额度有限,不能满足中小企业信贷要求。为进一步加快信用担保公司建设步伐,应以政府投资参股的形式吸引企业和个人出资,发展政策性或商业性担保公司的数量,充实各类各级担保公司的资本金,加强与银行的协作沟通,扩大放量,增加信贷额度,解决当前中小企业创业和经营活动的急需。
――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开放民间金融机构。当前陕西民间借贷活动频繁,这种地下金融借贷活动,不但利息高,而且合约不规范,极易产生不良经济纠纷,影响社会和谐。要按照央行和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和《扩大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扩大试办小额贷款公司,尽快使地下民间借贷活动阳光化。对条件较好的县区,可通过自然人和法人共同投资的办法,试办比小额贷款公司规模更大、经营更灵活的股份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提高陕西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水平。
――创新和利用金融工具,活跃金融市场。为多渠道多形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可以试办利用一些市场经济中常用的商业信用形式,如期票、透支、票据贴现、应收账款质押等,以扩大中小企业融资形式。
――强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是企业和银行合作的助推器。由政府和银行共同协商认证陕西有信誉的中介机构参预中小企业和有关银行之间的合作,把授信企业信用的评估、财务报表的审查、经营活动的监管等事务性工作委托中介服务机构,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银行办理信贷业务的效率和贷款的安全性,也使企业增加信贷的时效性,提高信贷的效益。
――进一步发挥准金融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典当行和租赁公司这些准金融组织的作用,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补充。现代典当业实质是一种抵押融资形式,抵押品可以是不动产如住宅、门面房、通用设备等,也可以是动产如珍宝、有价证券等。优点是手续简单,时效性强,可以解决企业一时之急需,缺点是兑现率低、额度小、融资时间不能过长。设备租赁多采用融资性租赁方式,它相当于一次性贷款分期还款,可以缓解因创业或企业技改所需设备而又缺乏购买资金的困难。
4.实现土地流转,解决工业园区的用地问题。在这次调研中,有关县区普遍提出建设工业园区的用地问题,土地已成为建设工业园区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加大土地的流转置换,通过旧村改造、宅基地置换、破产工矿企业场地利用、川道河滩治理等办法,挖掘土地潜力。如志丹县和延安宝塔区的新建工业园区,就是在少量征地的基础上,主要改造河滩建设起来的。
(二)促进陕西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1.选择重点,具体指导,做好县区工业园区的建设规划。规划是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规划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性、适用性和生态性(包括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做到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就必须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就是把生态观念贯穿到规划的全过程。工业园区规划起点要高,视野要宽,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布局的要求,实现城乡的有机衔接。
2.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进一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省上已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抓好的一个方面。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造就了气候明显的三个经济地理区域和四个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潜力巨大的发展条件。农副产品加工业投资少,见效快,适应性强,覆盖面广,既是能源富集区各市县的辅助产业,又可以成为全省大多数市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3.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实施百镇建设工程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园区的建设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既是实现城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推动小城镇向高层次发展的动力。省上投资2亿元实施百镇建设工程,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实施百镇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具体条件,可以围绕中小龙头企业和关联企业,推动实现城镇化;也可通过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充实小城镇的规模,更好地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4.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开拓市场相结合,不断完善市场服务体系。陕西生态资源丰富,绿色产业是陕西一大优势,如关中和陕北的苹果,早已名闻遐迩;陕南的富硒茶、柑橘、食用菌,也是产量不菲;这次调查中看到,黄姜和魔芋,都已开发出了系列产品。但由于市场开发不够,地域品牌知名度不高,名牌效应不显著,使一些产品销售不畅,制约产量的增加和产品的大量输出。市场开发落后是影响陕西农副产品发展的一大障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改变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财政扶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把发展中小企业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信息灵通、服务周到的农副产品市场网络。
5.把强县和富民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强县富民,实现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也是当前扩大内需的需要。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过低,和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一直是困扰陕西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国家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跨县域经济;陕西红枣;农业产业化;县域经济
Abstrac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s heavily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s economy.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county under pision exists a lot of problems. For example, small and complete in producting, vicious competiting in the market and so on. That restraint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So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eveloping the inter-county economy as an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dates in Shaanxi. For example, allocating resources across the county, establishing inter-county large enterprises and inter-county big brands such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Inter-County Economy; Shaanxi Date;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County Economy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教、科、研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它是我国实现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市场化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它对于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村形势有着特殊的作用。而县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地域依托。截止到2003年底,县域经济GDP达到6.4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5.15%,年增长率为14.28%。和全国GDP年增长
高改英(1982—),女,陕西凤翔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王青(1959——),男,陕西省武功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及政策、区域经济等方面研究。
率11.55%相比,高2.73个百分点[1]。虽然如此,但在县域分割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存在许多很难逾越的障碍,需要通过跨县域经济的发展来加以解决。在此,我们以陕西省红枣产业的发展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县域经济条件下陕西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枣树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栽培果树之一,基本上各地都有,但主要栽培地区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五省。据统计资料,陕西省2004年红枣产量达131213吨,仅次于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2]。2004年陕西省红枣种植面积110692公顷,仅次于苹果,成为陕西省农村主导产业之一[3]。红枣产业已成为陕西省基地县农村经济的支柱,农民的红枣人均收入已占到年人均总收入的50%左右。尽管陕西省基地县红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县域分割情况下,要把红枣这一陕西农村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从长远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考虑,有以下主要问题需要通过跨县域统一协调解决。
1、红枣种植品种多、乱、杂,主栽品种不够突出。目前陕西省各县红枣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各个县呈现“小而全”的生产结构。鲜食、制干加工、深加工红枣分散种植等,而且许多品种相互参杂、种植混乱,更新改良进展缓慢,这使红枣产业很难实现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就全省来看,陕西省现有133个品种,其中优良品种有28个,制干枣品种数有57个,鲜食品种有45个,兼用品种有30个,蜜饯用品种有1个。而延川县红枣就有鲜食、制干、鲜食制干兼用和青加工四大类49个品种[4]。
2、红枣加工品档次低、重复现象非常严重。近年来,陕西省红枣加工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各地从县域经济考虑的多从跨县域经济考虑的少,对眼前市场和效益看的重,对长远市场和效益看的轻,致使红枣加工品低档次、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小而全的加工结构十分普遍,很多加工厂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手工作坊式,其结果是本不充裕的资金不能集中使用,不但人、财、物资源浪费严重,而且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效益。比如,绥德县400多座红枣烤炉,加工红枣的能力只有5000多吨,加上枣农自行制干加工,年加工红枣的能力也不到l万吨,加工量不足总产量的25%,大量的红枣只能做为“青枣”或鲜枣被外地加工商收购[5]。清涧县红枣年产量4000万公斤,全县拥有红枣加工企业28个,年加工红枣仅占到全县红枣总产量的26%[6]。
3、县域竞争激烈,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出口创汇能力弱。陕西省红枣大县,出于对本县利益的考虑,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市场。面对国内外市场,出现各自“打擂台”、“恶性竞争”的现象。比如延川县和清涧县,前些年,两县都自称是“红枣之乡”、“红枣品质最优”,两县在市场上展开了一场“擂台赛”,形成市场混乱、分割、恶意竞争,对陕西红枣产业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影响很大,而且也严重影响其出口创汇能力的提升。比如2004年初,延川县红海枣业有限公司获得红枣产品进出口经营权,使陕西省延川系列红枣出口实现零突破,但对全省的红枣产业发展带动不大。
4、陕西红枣没有形成统一的大品牌和大名牌,市场占有率低。作为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囿于县域之内,没有跨县域、大区域优化配置资源的大战略,县域内各自为战,小打小闹,从农业资源调查与区划到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以来,红枣产业没有真正成为陕西第二大支柱产业。由于没有严格的标准等级,没有统一的规格、色泽、果形等要求,品牌多、名牌少。比如,延川县执行的是《延川红枣国家标准》,佳县实施的是国家有机产品标准,有的县甚至是盲目种植、无标准化生产。因此,造成“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市场混乱,难以产生品牌效应。
二、跨县域经济内涵分析及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一)跨县域经济内涵分析
跨县域经济,既不是县域经济,也不同于市域经济。县域经济指的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资本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跨县域经济以共同的资源为纽带,以大产业、大市场为目标,若干个县基于共同面临的经济发展难题和公共事务问题等,通过联合、协作,立足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思路,优化配置区域资源,形成大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使区域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产业,进而形成强势经济和区域农村的支柱产业。跨县域可以是由省内的几个县,也可以是由跨省的几个县构成,既可以是相邻的,也可以是不相邻的几个县的合作。具体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可以由相邻的几个县进行合作,进行全局规划,实现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种植,也可以由不相邻,但资源互补的几个县进行跨区域合作发展。
跨县域经济不是对县域经济的否定,而是在县域经济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问题实行的跨县域经济合作。跨县域经济的实现最终是要依托县域的。
(二)跨县域发展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
1、跨县域发展可以加快农产品种植的区域化和规模化。由于农产品种植对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依赖度较大,且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因而通过县与县的合作,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能够使农产品种植实现专业化和规模化。例如,陕西省可以利用各县不同的红枣发展优势,按照红枣各个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资源条件,将红枣种植按照品种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2、跨县域发展可以使各县在产业化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陕西是全国红枣生产大省,陕北黄河沿岸是红枣的发源地,红枣在陕西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尽管许多县发展红枣存在许多问题,但也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比如延川县拥有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实施红枣标准化生产;而清涧县的红枣龙头企业较多,品牌较出名,技术服务体系和营销网络也做得好。因此,通过跨县域合作,使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跨县域发展有利于建立带动力强的跨县域大龙头企业。通过跨县域发展,由市场引导,通过红枣加工企业的跨区域兼并与合作,实现资源整合。比如延川县拥有以红海枣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黄河枣业有限公司、巨金枣业食品责任有限公司、兴盛枣业有限公司、永州保健食品有限公司、锦春枣业有限公司、益康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一系列红枣经销企业和加工企业[5]。而清涧县目前则拥有红枣加工企业28个[6],但大多规模很小,带动力不强,容易造成市场混乱,恶性竞争。通过跨县域协作,将会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
三、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基于农业产业化在县域分割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问题,紧紧抓住国家壮大县域经济的历史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县域经济的基础上,跨县域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布局产业,以大产业、大市场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发挥各县产业优势,提高区域整体效益;大力发展跨县域大龙头企业,推动资源跨区域流动;树大品牌、创国内外名牌,以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跨县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使其成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使农产品生产有序化;建立跨县域产业协会,确保跨县域合作顺利实施;在跨县域经济体内,实施农产品统一标准化生产和深加工,运用市场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构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商一体化的大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体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市场,合理布局,以共同的资源为纽带,建立大产业。一方面,枣树品种繁多,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适宜的品种,搞好跨县域布局。枣树生长周期较长,在分区过程中,注重其宏观结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加工能力等,对红枣市场进行充分分析和预测,突出名、特、优、新品种。城市近郊、交通便利、肥水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发展鲜食品种为主;丘陵、山区、盐碱地和沙漠地应以干制品种为主;居民庭院可发展观赏品种。对加工品种的发展,可与企业结合,根据企业的要求确定主栽品种,实行公司+农户的形式[7]。在跨县域、规模化、专业化种植的基础上统一各县的生产加工标准,实施国家标准,使红枣产业走标准化道路。最终,通过跨县域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展。
(二)在跨县域经济体内,扬长避短,发挥各县优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各县所处的环境条件和生产管理经营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县域间资源、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或优势。红枣产业发展应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信息,充分认识、挖掘和正确评估当地的资源、技术等优势,在跨县域范围内,扬长避短,发挥各县优势,互相合作,以最小的投入,收到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大力发展跨县域的大龙头企业,推动资源跨区域流动,建立大市场。跨县域的龙头企业能促进红枣产业的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推动分工深化和规模经济的实现,推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在跨县域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通过组建跨县域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推动公司一体化,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红枣产业分工深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有效的打破条块分割,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消除地区间、行业间企业联合的障碍[8]。企业集团通过跨地区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有利于形成红枣产业规模经济,增强综合经济能力。所以,我们要大力培育跨县域红枣龙头企业,推进大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红枣生产、流通、加工紧密结合起来,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改变“一类原料、二类加工、三类包装、四等价格”的低效益局面。按照发展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大经济的观念,大力发展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
(四)统一品牌,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品牌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当前,在跨县域经济体内,依托跨县域大龙头企业统一红枣分级、包装、贮运等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种植及加工,在标准化基础上树立大品牌,创国内外名牌,以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种跨县域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比如可以建立加工合作社,市场合作社,供给者合作社,服务合作社等各类经济合作社,以不断增强同业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分工合作,有序竞争,内和外争,形成合力,提高效率,达到增强红枣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维护生产者的利益。合作社可以采用公司运行机制。通过建立跨县域合作组织,使其成为连接生产与市场的桥梁,使红枣生产有序化。
(六)建立跨县域产业协会。各县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跨县域发展红枣产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切实把跨县域红枣产业摆上重要战略地位。跨县域经济体之间成立“红枣协会”,负责产业合作政策的制定,各县利益的协调以及日常的协调服务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各县共同成立红枣产业合作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跨县域发展红枣产业的规划、引导、服务、协调、管理等工作。可以采取公开选调的办法,将真正懂技术、会管理、有市场头脑的干部配置到红枣产业办公室来,也可以引入企业管理模式,采取聘用等办法,将真正的人才吸引进来。
(七)建立区域网络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区域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起生产者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让红枣生产基地与市场间、区域内与区域外建立起动态对接的网络体系,从而使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步入现代信息化管理轨道,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由各县政府牵头,对分散在各单位、各网站的信息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信息平台,将红枣生产、加工、流通和市场信息汇总起来,并实行动态,呈现给消费者。认真组织区域内龙头加工企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各类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及各个农产品销售网点积极参与红枣跨县域信息化平台建设,并作为会员承担各类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加强信息化技术和硬件建设,加快培育区域信息技术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 武连运. 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J].甘肃农业 , 2005, (10):20-21
[2] 2005年中国农业年鉴.
[3] 2005年陕西统计年鉴.
[4] 延川农业信息网 ycnyxx.com
[5] 马秀岚. 绥德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榆林市信息中心. 2005
[6] 清涧农业信息网 ylny.gov.cn/qjny/news.asp
[7] 邓建钦 ,周沛云等. 发展红枣产业应注意解决的问题[J]. 河南林业 , 2001, (02):23-24
[8] 姜德波. 地区本位论[M]. 人民出版社,2004.
[9] 袁亚宏,高振鹏,史亚歌. 我国红枣的产业化开发[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9):95-98
[10] 郭鹏,李新岗.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 陕西林业科技 , 2000, (04):46-50
确立一个目标:
构建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承德,努力实现城市产出性的最大化和宜居性的最优化。到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7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6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3.6%;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8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8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9.6%。真正成为连接京津冀辽蒙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冀东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突出一大特色:
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我们要按照“不求其大求其精,不求其全求其特”的发展原则,树立“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发展理念,增强城市的承载功能和聚集能力,彰显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质。
把握六项重点:
第一,在科学规划中求质量。一是发挥城市总规划的先导作用。二是抓好城市风貌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实施。三是加快修订完善专项规划。四是加强规划人员队伍建设。五是强化城市规划的管理。
第二,在做强中心城市中寻突破。在发展布局上,以三年大变样为抓手,继续实施“南扩、西进、北延、中疏”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滨水新城建设步伐。以武烈河和滦河为纽带,拓展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同时推进,打造“两河绿色风光带”,使承德实现由以武烈河为中心的“一河时代”向“两河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在功能布局上,老城区发展旅游和商贸,重点是传承历史文脉、强化传统风貌、恢复清风古韵,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同步发展商业、金融保险、贸易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北区发展休闲度假、会展和现代物流业;西区以双滦区为主,发展工业和附属旅游业;南区发展文化教育、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坚强支撑。
第三,在产业发展中强支撑。目前,承德委托德国罗兰贝格公司策划的六大支撑产业已初具规模,下一步的重点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园区经济,促进重点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全面发展。
第四,在彰显特色中树品牌。在城市建设中,既要保持历史文化的传统魅力,又要充分展示现代文明的崭新风貌,使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按照高品质、塑精品、出亮点的要求,加快推进规划展馆、奥体中心、博物馆等公建项目,把承德真正建成享誉海内外的品牌城市。
第五,在科学管理中提品位。我们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牵引,实施了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六创联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在新一轮城市发展进程中赢得主动,增强实力、活力、竞争力。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功效系数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的重要部分,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力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以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为例,来说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情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及涉及指标
1.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
《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对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的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即先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所有考核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无量纲差别的评分值,然后对每项考核评价指标加权平均,分别计算总量水平的静态指数和当年增长的动态指数。在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各考核评价指标实施无量纲处理时,其“满意值”、“允许值”分别取全省县(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按照静态指数占40%、动态指数占60%的权数分布加权平均求得。
功效系数(D)=[(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40%+60%
2.县域经济发展涉及指标
涉及评价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支、金融机构存款,实际进出口总额,在岗职工人员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等。
二、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
太湖县隶属于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县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辖区内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有57.1万的总人口。
2.县域经济发展指标情况
2014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 925766万元,增幅9.1%,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26525万元,增长5%;二产实现增加值428801万元,增长11.6%;三产实现增加值270440万元,增长8%。
工业总产值1767350万元,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64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含房地产)896811万元,增长2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457万元,增长13.1%。
外贸进出口总额5586万美元,增长46.4%,其中:出口3943万美元,增长38.3%;进口1642万美元,增长70.8%。
财政收入完成62196万元,增长19.4%;财政支出250351万元,增长13.8%。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1140380万元,增长15.5%。
2014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6354万元,增长1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6元,增长12.2%。
3.各种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
2014年,在安庆市八县市内比较,分别算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功效系数0.65;工业增加值功效系数0.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功效系数0.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功效系数0.7;财政收入功效系数0.61;外贸进出口总额功效系数0.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功效系数0.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功效系数0.64。
此依类推,算出涉及到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再乘权数,相加后即可算出县域综合考核指标,因各个省市按各自的省(市)情,制定的权数各不相同,在此不进行具体的说明。
三、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的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增速放缓。2014年,全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点。太湖县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和全省、全市一样出现同频共振,开始换档减速。
二是受自身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步伐不快。如2010年太湖县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6.8:42.8:30.4,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4.9:45.9:29.1,而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4.5:46.3:29.2,依然处于较低层次。虽然近几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要加快,而且三产行业结构有待调整。
三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不足。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看,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招工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出现下行,压力增长。从企业运行影响力来看,缺少财政贡献率大、产业牵动性强、辐射广、对经济有突出支撑作用的大企业。
四、加快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要求县域经济发展不以GDP论英雄,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内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县、富县,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为立足点,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物质利益。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着力减少审批层次和行政干预,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三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人口集中、经济集聚、资源集约,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四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建立自主发展创新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五要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利用太湖县的旅游资源,努力做到“活力太湖,美好太湖”,加快太湖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1]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