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方法
医院健康教育是指以患者及其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达到使患者增进健康知识,改变他们不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1]。是各级医疗机构的重要职责,也是医学模式和医院服务方向转变的标志。我院的健康教育工作,自开展以来,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现将我院近两年的关于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方法作以介绍:
1住院健康教育是指病人在住院治疗期间接受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教育、病房教育、出院教育几个方面
住院教育的开展具有计划性和组织性,其及时性针对性和指导作用更加明显[2]。住院患者在院时间长、便于医护患之间相互了解,利于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健康教育的开展。但是,住院患者一般病情较重,心理变化大,又要接受各种治疗和护理。所以,在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按照患者的需求、治疗、护理、检查等的不同,分内科健康教育计划、外科健康教育计划、产科健康教育计划。
1.1内科健康教育计划
1.1.1入院教育旨在使病人及其家属尽快熟悉就医环境,消除陌生感和紧张情绪,遵守医院制度。要求医护人员热情主动、态度诚恳。方法主要以口头讲解、文字介绍为主。内容有: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护士长的姓名,介绍病区环境,介绍相关制度,安全告知,用物准备等。
1.1.2病房教育病房教育是住院健康教育的重点,在制定教育计划时,首先评估患者的需求,包括心理需求、知识需求、技能需求,适宜地选择或增加教育内容,健康教育的方式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条件、性格特点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口头讲解、文字阅读、示范、演示指导等。要求语言要通俗易懂;在教育时间上要根据患者需求和治疗护理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查房时间、治疗护理时、巡视病房时、患者或家属提出疑问时等,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病房教育的目的是增加防病治病知识,改善教育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达到治疗、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内容:①疾病知识的宣教,包括:导致或诱发本疾病的主要原因,本病的症状及特点,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指导,预防本病发展的相关措施,饮食、活动锻炼指导。②药物知识宣教,包括:向患者解释疾病的主要治疗,药物的名称及用法,服药时间及注意事项,特殊药物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静脉用药的目的、注意点、滴速等;③辅助检查知识宣教,包括:有关本疾病常规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特殊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1.1.3出院教育包括: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知识,饮食、休息、锻炼的指导,出院后用药指导,复诊的时间,告知病人吸烟的危害性及控烟措施的指导。旨在使患者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消除影响健康的不良因素和习惯,形成健康行为,防止复发,减少并发症,保持健康,方式多选择口头讲解,健康处方,宣传册,解答患者疑问等多种形式,时间是在患者出院前2-3天进行。
1.2外科健康教育计划
1.2.1入院教育内容、目的、方式与内科的健康教育计划相同。
1.2.2病房教育与内科健康教育计划内容相比多出术前教育和术后教育。术前教育有呼吸道准备,肠道准备,床上排尿、排便训练,术前日及数日准备等。术后教育有饮食、指导,活动、休息指导,各种管道护理指导,疼痛、发热等特殊护理指导,并发症的预防等。另外,还可根据患者出现的特殊情况或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需求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
1.2.3出院教育目的、方式与内科的健康教育计划相同。内容上多出指导患者继续康复训练、功能锻炼及注意事项。
1.3产科健康教育计划
1.3.1入院教育内容、目的、方式与内科的健康教育计划相同。
1.3.2病房教育目的、方式与内科的健康教育计划相同.产科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所以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内容有:用物准备,指左侧卧位、自测胎动;告知胎膜早破、妊高症、先兆早产、前置胎盘、妊娠糖尿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注意事项,先兆流产征兆;分娩过程简要介绍,术前准备项目及目的,分娩前、后心理指导;产后孕妇健康宣教有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亲喂奶及婴儿含接姿势指导,如何保证乳汁充足,如何挤奶,分娩后的休息、饮食卫生活动指导,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和意义,新生儿生理体重下降与黄疸的原理及处理方法,新生儿沐浴、脐带、臀部的护理方法,产后避孕的指导等等。以上内容仍然是根据患者的需求、治疗、护理等的需要选择性地进行健康教育。
1.3.3出院教育目的、方式与内科的健康教育计划相同.内容有:乙肝疫苗、卡介苗接种时间,产后饮食、休息、卫生、运动指导,咨询热线等。
1.4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对于各个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由本科室医护人员定期组织全科患者及其家属,在本科室设置的“健康之家”集中进行。多采用讲座、幻灯片、发放宣传资料、演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旨在增强社会人群预防保健意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利于降低我国慢性病、传染病、多发病的发病率。
2患者健康教育的评价
为保证健康教育的实施,检验健康教育是否流于形式,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教育评价反馈再教育-再评价,这样一种模式,达到使患者确实从中受益[3]。我院是在每一项教育内容后面以填写表格形式进行评价。方法是行为观察、口头回答或书面问卷。表格内容有教育的时间、方式、效果评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签字。评价效果分优、良、一般、差四级。如评价为一般或差时,要求查找原因,修改教育计划,直至达到预期效果。
3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
我国的健康教育的现状是起步较晚,健康教育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评估机制,健康教育内容泛化,没有完整的理论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一种科学的量化标准,质量控制中缺乏明确的,具体的考核指标[4]。鉴于上述现状,为了更好地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我院各临床科室每周一次,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加强本专科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等知识的培训,方法多采纳讲授、幻灯片等。旨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防治疾病知识和健康指导。预防保健科定期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健康教育理论、方法、沟通技巧等,方法有讲座,发放学习资料等。目的是提高职工对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日]铃木美惠子,陈淑君.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
[2]吕资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0-177.
关键词: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方法;意义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535-01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贯穿于人类生命的全过程,以促进社区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及时发现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问题,培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个人、家庭及群体的保健能力和健康水平。
1 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
1.1 实施灵活多样各有特色的教育形式:通过语言教育(采用口头交谈、健康咨询、座谈等)、文字教育(采用标语、健康教育处方、卫生小册子、折页、卫生报刊、卫生墙报、卫生专栏等配合图片、照片、电视)、门诊就诊即时教育和定期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这四种结合形式以增强宣教效果,使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健康教育的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1.2 扎实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世界结核病防治日”、“世界糖尿病防治日”、“世界高血压防治日”等宣传日,在社区大力推动健康教育工作,使更多的健康的和亚健康的社区居民受教育,积极组织社区开展结核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知识讲座等,使患者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的平台获取健康知识,彼此互通最新医疗信息,相互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1.3 倾听是交流沟通技巧的基础:医务人员通过倾听了解受教育者的基本情况、问题的想法和根源。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认真耐心,主动参与,分析要点,再配以有谈话沟通技巧的发问,使回答者做出清楚、完整而真实的回答,从而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的指导。
1.4 树立“换位思考”实施健康教育: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该怎么办?”活动始终贯穿于健康教育之中,要用“五心”(热心、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教育病人,告知其病情知识,并发症及不治疗的后果,正确对待自己所患的疾病。
2 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
2.1 对促进“人人享有健康”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之而来的是我国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死因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被慢性病所取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恶性肿瘤等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新的健康模式建立后,强调要通过健康教育方式促使人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降低致病的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2.2 对慢性病实施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对慢性病实施有效干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医务人员对高危人群进行筛选早期发现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干预,另一种则是以全体居民为对象,侧重通过对人群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促进全民的健康。社区健康教育在控制慢性病流行中要比对高危人群的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社区健康教育,使大多数人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各种卫生陋习,才能使各种危险因素水平下降,达到预防疾病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目的。
2.3 对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起到屏障作用:健康教育通过传播卫生知识,改变危害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陋习,实现人人健康的目的。在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健康教育在社区起到的作用尤其明显。
2.4 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卫生服务形象:医护人员在诊疗中能开展健康教育,既满足患者的需求,解决心理负担,又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身心康复的治疗环境,从而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
社区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改变社区居民的不健康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和发病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康复率,降低并发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开展社区健康教育还可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改善相互关系,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率。因此,不断完善社区健康教育体系,克服不利因素,才能使社区健康教育在提高社区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率,保障居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社区健康教育是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面的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它作为初级卫生保健的第一要素,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在不断深化。21世纪,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正在投入巨资和精力研究健康问题。现代医学表明,许多疾病与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或习惯有密切关系。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教育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低,传统的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习惯未能根除,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等仍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与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相关的现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病、性病等,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健康教育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措施,其影响超过疾病预防或治疗性干预。总体来说,国内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还不平衡,仍处于起始阶段。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是医院护理的延伸及补充,与我们平常熟悉的医院临床护理有许多不同点。社区护理的特点在于。
(1) 以健康为中心。 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则强调促进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疗护理病人,其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民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2) 以集体为主。 社区护理工作就是要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这个人群中主要的健康问题。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一个护士照顾一个病人扩展到照顾人群、集体,甚至到对世界健康负责的全球观点 。(3) 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医院护士经常是在医嘱指导下进行工作,而社区护士由于工作范围广,到个人或家庭中访问护理往往是一个人,应具备一定的辨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在于:一是范围大、单位多;二是对象广,有各种人群;三是可利用资源多,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场所以及行政支持,并具社区凝聚作用。由于这些特点,也就使社区健康教育既有复杂性和相当的难度,亦为健康教育工作者具备了发挥的空间。
2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及其重要性
(1)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名度。通过健康教育让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目的、方式、优越性、对居民的作用等。让全社区公民参考卫生保健工作中来,加强防病保健认知教育,培养优良的生活习惯,高素养的道德行为。(2)扭转居民的健康理念。社区居民的健康观念整体是:有病先忍,忍不住了再吃药,吃不好又忍不了再看病,看病要上大医院,预防没用,应该优先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改变现有健康理念。突出预防在健康护理中的重要性。(3)推广普及卫生基本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大投入,大力推广和普及卫生基本知识,帮助居民形成健康观念,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日常工作中,要建立建全健康教育档案。(4)激励社区居民为自己的健康负责,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
不良生活习惯让人短命,这是人所共知的,不良生活习惯或行为方式,在不经意中影响人的健康,让居民深刻认识到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危害,并自觉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在社区内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比如在“爱耳日”,“结核病日”,“禁毒日”,“爱牙日”等宣传日加大宣传力度。(5)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社区环境和社区意识,激发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3 未来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的几点建议
(1)将健康教育引入社区护士的服务项目中。居民健康教育是老百姓健康知识的最基本来源,护士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又长期与居民接触,充分发挥其在社区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参与性。(2)加大护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多数社区护理人员未接受过系统指导,当前教育方式也简介,内容泛化,接受群体教育背景不尽相同,教育方式显然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对于护理人员就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抓紧教育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3)健康教育充分结合到公共卫生实践中。社区护理是由护理实践和公共卫生实践综合而成的。凡是健康教育能够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之中,社区健康教育就能够发展,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4)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应以“行为矫正”为核心。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行为矫正”,通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进个人、家庭、人群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5)结合国情,并改善管理体系 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可行的、统一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各种规划和评价体系,使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服务尽快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建立更适用的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式、指导、评价及评价测量工具等,使社区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真正达到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混同于德育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否认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观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另一种倾向是将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认为德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又有区别,其理论基础、任务、内容和方法、工作原则都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面向所有人进行的心理教育活动。它是心理卫生和健康心理学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响,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源于心理学理论,而我们国家的德育主要是以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是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其任务主要是预防和消除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其任务主要是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人树立牢固的价值观念。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养成、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性心理教育、耐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教育等。而德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对咨询者采取自愿的原则,并为咨询者保密,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强调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要求在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不会强迫学生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德育工作有鲜明的阶级性、有固定的价值观,通常以报告、评比、竞赛、参观、访问等公开的集体形式为主,强调“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排斥。
二、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生活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包括心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性教育,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培养,挫折教育,学生良好性格及情绪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不断适应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自我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心理健康教育还包括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开发心理潜能等。
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克服学习障碍等内容。它是教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协助学生认识学习的方法和原理,提高学习的效率,开发潜能的过程。
三、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
学校开设心理课非常必要。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能更加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心理教师的引领作用。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班团活动、行为训练、野外拓展等,而这些内容更是无法由心理课来实现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心理学教师的指导和咨询是不够的,还必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依靠心理教师,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产生实效。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学修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艺术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只有把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具体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具有多层次性,主要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二是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三是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所以单纯地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的看法是片面的。
由于自主解决心理问题对于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发展更有意义。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要帮人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而是仅当个体不能有效解决心理问题时,才需要由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仅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还要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自我认识,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从本质上说,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其心理成长和心理发展。
五、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事
有些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心理教师的事,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就是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这种认识并不全面。“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教师的事,是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事,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有效实施依赖于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主要应该实现三个结合: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得到发展;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和谐健康协调发展;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结合起来,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认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指望依靠个别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或者开设数目有限的心理教育课就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目前正在深化素质教育和实施课程改革,这也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利契机。只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走出认识的误区,才能更好地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校心理卫生学,李丹编著,广西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护理;健康教育;护士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55-01
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病人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病人了解和增长健康知识,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病人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而健康教育,则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广大护士已成为病人健康教育的主力军。为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技术的护理仍然是护士的重要任务。就普通意义讲,健康教育贯穿疾病防治始终,预防保健和社会医疗服务是现代护理人员的基本职能之一,而进行健康教育是实现这一职能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手段。因此,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为此,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做了如下的探讨:
1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普遍实施,病人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护士通过向患者传授疾病的有关医学、护理学的知识和技能,调动病人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护理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是卫生、预防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其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中的重要性已受到全世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改善因知识缺乏而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困惑,而且可以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
2护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1满足患者的需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不再被动的接受治疗、护理,而是更多的渴望了解相关知识及自我护理保健。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患者住院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掌握健康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增强身体素质和维持健康,是患者和健康人所期望的生活目标。护理健康教育必须把病人视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重视病人的意愿、需要、情感。护士要从整体入手,即要考虑病人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又要考虑病人的社会文化背景,明确病人已掌握的或未掌握的有关疾病的知识,确认病人所关心的问题。护士不仅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还应借助各种健康教育方式使病人获取有关疾病及健康保健知识,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帮助患者尽快进入角色。
2.2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地促进护患沟通。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患关系也从过去被动服从转变成共同参与的合作关系,而患者的健康教育是通过患者与护士的学与教的互动过程来实现的。护士、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到健康教育中,使护患关系更符合人际关系的社会性,护士与患者地位平等,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患者有问题主动询问护士,护患关系得到良性发展。护理健康教育中护士与患者应形成指导、参与、合作这种新型护患关系,帮助患者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监测疾病的变化及提高自我健康水平,达到非药物治疗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健康教育满意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对护士技术水平的满意率。“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是病人对健康教育满意的关键。同时将护士的良好服务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完美的展示于病人,使病人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3护理健康教育在克服患者不良心理因素上的积极作用: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治疗作用。对于手术患者来说,健康教育能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降低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激励患者积极参与健康维护,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促进术后康复。糖尿病护理健康教育缓解了患者焦虑、心理压力等因素所引起的生长因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而有利于控制血糖。心肌梗塞患者往往存在抑郁心境,而抑郁心境是心脏病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危险因素。护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显示:70%的肿瘤患者出院以后需要提供相关继续治疗、用药、复查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利用健康教育这种信息资源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不仅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的桥梁,对临床各种诊疗也起到了辅助和增效作用。
2.4护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健康教育学是一门涉及医学、教育学、行为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应用科学。教育能力是护士履行教育职责的首要条件,健康教育工作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其沟通技巧,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优良的品质,才能用自己的知识更好的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只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健康教育中,针对病人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因人而异的向病人及家属传授有关知识和护理技能,以满足病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3小结
护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康复率,降低并发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改善护患关系,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因此,不断完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克服不利因素,才能使护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随着健康定义的改变,疾病谱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健康和护理要求也提高了,对生存的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护理的任务和服务对象从患者扩大到健康人,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和各行各业中。护理观念和护理职能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护理工作要面向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帮助人们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大批适应新形式的护理人才来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我国的护理现状还不能取消护理中专教育,笔者认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就要重视护理教学中的健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护生的健康教育能力,明确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人们具有自我保健的能力。
1 健康教育的定义和含义
1.1 健康教育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和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和问题,使患者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
1.2 健康教育是使健康者保持健康,患者恢复健康,伤残者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及临终者得以安宁死亡的一种获取相关疾病健康及预防知识的教育工作。
1.3 健康教育是在一个理论及教育框架下指导人们更好地自我护理和保健的过程。
2 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患者确立健康信念,建立健康行为。患者或健康人既是教育的接受者,又是教育的执行者和评价者,而护理人员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计划者和评估者,这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护理人员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教育、指导、评价作用。实际上,由于护士观念陈旧,知识储备少,加之缺乏教育能力,使护理健康教育不到位,即使进行,也多限于向患者介绍一些住院知识和一般的疾病常识注意事项,没有顾及患者是否掌握与满足,健康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时间安排不合理,对其效果也缺少评价;另外,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国民素质差,收入低,对知识接收程度有差别,患者受社会观念、传统思想及身心健康问题影响,对护士工作的职能不明白等因素,阻滞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再有医护的分工不同,配合的协调性差,各项考核制度也不配套,都在很大程度上使护理健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3 护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对策
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计划的重要部分,护士必须具有健康教育的能力,针对不同文化、年龄、社会背景的人进行不同的语言、程度、水平的教育,达到每个患者或家属都能接受健康教育并做好自我护理、自我保健的目的。
我国护士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中明确规定了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因此,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患者权利的尊重,也是护士应尽的义务。怎样使护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甚至推广、深化,就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素质且具备健康教育能力的护理人员去实现。基于我国还不能取消护理中专教育,所以要加大护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力度,提高护生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为护理学发展奠定基础。
3.1 定位准确: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要吃透,要和“卫生宣教”区分开。“卫生宣教”的目的在于普及卫生知识,是护士对患者的单向交流过程。健康教育是建立健康行为,通过计划的设计、实施、监测、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的目的。从“卫生宣教”到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用词的替换,而且是观念和工作模式的转变,要有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观念,即健康教育要延续到人的生命全过程,要做到持之以恒。
3.2 知识准备:护理人员要按程序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健康教育,必须掌握与疾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营养学、行业科学、伦理学、医学新进展等)。必须掌握与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如:健康教育程序,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评估,患者及家属的教育方法、交流技巧,健康行为指导,健康效果评价及如何制定标准的健康教育计划等。指导学生掌握护患交流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之余仍然要养成自修、自学习惯,多涉猎人文科学知识、培养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才能具备健康教育的条件,才能有的放矢,因时、因地、因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途径,保证有效的健康教育。
3.3 教师指引:今天的教师已不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要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目前我国的护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人们的健康意识大大增加,而健康教育仍然滞后。中专护理教师必须认清形式,及时转变旧的医学模式观念,用正确的护理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教育能力。可以通过讲授、专题讲座、情景教育、实物教育、办健康教育专栏、制作幻灯片、录像等多媒体、编印健康教育小报、健康教育手册等方式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生自己动手,自制图文并茂的简易健康教育卡片,办与健康教育有关的板报,宣传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措施,自我保健方法,饮食禁忌等,让学生尝试给患者开健康处方。除学习健康教育理论外,同时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人文知识,从始至终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使护理教育建立在伦理及人道主义之上。
4 实施护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4.1 应提高法律意识: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一切医疗护理行为均应该留有记录,利于取证。实施护理健康教育也同其他医疗护理行为一样,必须有记录。护理健康教育实施单应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医疗护理文书,要求及时、完整、真实、科学,并有患者或家属签名,切忌伪造、涂改。
4.2 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而不是以患者或家属掌握疾病知识为目的。在进行效果评价时,不能单从掌握疾病知识上考虑,而应从患者行为改变和态度转变上考虑,即:从根本上改变患者不健康行为。
4.3 护理健康教育中护士承担着多种角色,护士应及时适应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67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新世纪人才群的总体质量,更影响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与否,因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当前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上,由于立足点不同,其观点差异很大。目前主要流行以下四种:其一是以有计划、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论”;其二是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过程的“过程论”;其三是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健全个性,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维护和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其四是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上述的观点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做了阐述,但概念的界定过于模糊,致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其次,体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误区。经过近年的发展,高校师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及重视程度均有提高,但仍存在着许多误区。各大高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是学生成才的必须,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归属为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在一些学校的心理引导中心,绝大多数的管理人员都是兼职,没有充分发挥其实效;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相比,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实用性相对较弱,经常忽视这方面的工作。在大多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归为一门学科,他们常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由于其枯燥的理论及不贴合实际的引导,往往事倍功半,而学生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
再次,体现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严重。近些年,社会各界都不断呼吁重视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其表面上轰轰烈烈地进行,但实际上大都是有名无实。有关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都体现在文件里,没有真正落实到专业队伍建设、基础设施配备等具体领域。经有关调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的高校中,大多只是摆设,里面从业人员大都是兼职人员,在特殊情况下,有些咨询室还会挪为他用,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见成效。
另外,体现在师资力量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本来就比较晚,其国内的师资力量存在着巨大的空缺,缺少足够多的受过良好训练的老师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于是,在大学只能通过大课讲座来传授、指导,很难形成面对面的个体引导交流。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虽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大都取得从业资格证,具备了从业资质,但由于心理咨询资格证的门槛较低,考核尚未完善,所以从业资格和上岗能力不是对等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其经验较少,滥用测验,缺乏对测验结果及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解读,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措施
首先,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飞速发展的21世纪,更需要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当代青年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其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的才能积累和才干的发挥。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依赖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观念转变,要改变只是针对少数问题学生的观点。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校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其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
其次,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各大高校都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有的还将其列入必修课之一,但是由于教材版本的传统,其内容比较狭窄,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其教育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很有必要加大课程的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力度,真正的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协调好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关系,这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相似之处。所以,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
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目前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二是师资数量的严重不足。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定期对这些专业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掌握最新的咨询理论和技术,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其次,要在教育行业开展一些心理教育的讲堂或培训,让参与教育工作的人员都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学会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教学问题,更有利于和学生们的沟通,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也是新时代各大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要理性地认清现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科学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使我国高校大学生教育通过有效改革和不断完善,更加规范、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赵亮.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教育对策[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5).
一、工作目标
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卫生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以及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促进社会对健康的广泛支持,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条件。
二、工作任务
按照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要求,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各项宣传,在局内干部职工中,开展好群众性的健康安全和防范教育,提高群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加强对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健全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积极参加健康教育业务知识培训。
(二)建立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
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在单位院落内醒目位置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一年四期,定期更换内容。
(三)大力开展健康知识学习和教育
针对单位职工及其家属等人群,采取健康知识讲座、健康咨询、发放卫生知识宣传单或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开展卫生科学知识和自我保健知识宣传教育,不断提高职工及其家属的卫生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全年举行二次健康教育专家讲座。
(四)积极开展控烟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在单位禁烟区内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提倡领导干部带头禁烟。组织开展禁烟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禁烟氛围,做到单位会议室、办公室等办公场所桌上无烟灰缸、地上无烟蒂,确保单位内无烟草广告。建立各级领导分工负责制,有专人具体实施控烟管理措施,按到已制定的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确保创建无烟单位的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
【关键词】健康教育;传播材料;设计;使用
近年来,随着传染病、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人们已经意识到各种传染病的传播与慢性病的发生多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健康意识密切相关,针对特定人群及大众人群行为改变开发的健康教育平面传播材料往往是促进健康行为与进行有效交流的信息媒介,对促进人们行为改变,从而有效预防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及各种慢性病的发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开发和设计制作针对特定人群和大众人群的有效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是健康教育传播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1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
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是指健康教育活动中所广泛使用的、直接面对受众的各种平面传播信息材料。如:招贴画、折页、小册子(文字为主)、画册(图画为主)、报刊、宣传单、标语、墙报、宣传栏等。
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是向受众传播健康知识、技能和服务的常用手段。对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倡导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营造有益的健康环境,对促进全民健康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内容应使受众能够接受,且引导受众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形式应新颖、别致,适合各种具有文化、生活差异,民族特征等受众。材料整体形象应展现和提升健康教育品牌,这就要求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设计者能够捕捉准确的核心信息,并围绕核心信息设计制作出适合各种人群的健康教育媒体传播材料。2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设计制作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2.1专业工具对于专业的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设计制作人员来说,不但要有一定的传统手绘基础,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各种设计制作软件工具,如:Adob Photoshop、Coreldraw、Adob Illustrator等。在当今网络高速发展的社会,任何对设计有关的技术都需了解、善用,并集中最新的信息丰富自己,紧跟时代步伐。
2.2其他学科如果不懂得传播材料制作和使用的知识,或者不懂得如何去评价一份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基本质量和效果,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健康教育工作者[1]。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设计制作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对其他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如媒体传播学、教育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等。很多研究表明,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始终互为基础,一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的成功,得益于多学科的相互影响。3健康教育平面传播材料设计制作思路
设计制作和使用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使用材料获取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因此,在设计制作思路上应该是一切围绕“目标人群”和最终的实际使用“效果”考虑。
3.1调查分析目标人群设计制作的思路应该从确定“目标人群”开始。首先,明白使用此次设计制作的平面媒体传播材料的“目标人群”是“特定人群”还是“大众人群”。“目标人群”确定以后,首先应该做一个简单的目标人群对平面媒体传播材料的需求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调查分析“目标人群”是些什么样的人,对信息有什么样的需求,对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的喜好情况(喜欢使用什么样的媒体材料),目标人群文化程度、年龄阶段、价值观、心理状态、社会地位、风俗习惯及性别不同,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及接受能力有什么不同,接受信息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3.2设计原则与以政治、社会、文化、商业等为主题的传播材料一样,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也有设计基本原则、创意思维、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段等。设计原则包括核心信息(文案创意)、图形创意和色彩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各有特点,又相互统一。文案注重“义”的表达,图形注重“形”的表达,色彩注重“意境”的表达[2]。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传播材料,通常在文字编排、色彩搭配和图形设计上较为谨慎。
3.3设计定位在预防传染病、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传播活动中,所需的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形式各异,但最终目的是为目标人群的健康知识信息需求服务。目标人群、核心信息确定以后,就要考虑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的设计定位和创意。设计定位是创意的依据,有了准确的定位才能谈到创意和表现[2]。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的设计定位主要是以目标人群所需的健康知识信息为起点,然后考虑文化内涵的导入和表达方式的组合,提出创意方案的构想,如何运用色彩、图形等表现引起目标人群的注意。这一部分是最难的,也是传播材料作品的最有价值的部分。
3.3.1核心信息传播活动的核心是信息,传播材料的设计制作首先是设计制作者也要确定传播哪些信息。在第一步骤分析了目标人群的信息需求和媒体材料需求之后,就需要确定向目标人群传播哪些信息[1]。健康教育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平面传播材料通常是以图形为主,核心信息内容不宜太多。调查研究表明,受众不像阅读报纸、杂志那样去读健康教育平面传播材料中的文字信息。核心信息是对预防疾病主题和内容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和介绍,如何说明和介绍就要把握目标人群的各方面差异及心理,哪些是目标人真正想了解的,哪些是不关注的,要有所甄别,避免信息过多、过繁。
3.3.2字体选择与编排在预防传染病、慢性病的健康教育传播活动中所使用的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通常使用的字体为标准字体和创意字体,“黑、宋、仿、楷”是最基本的四种标准字体,主要是用于印刷。根据主题意念需要也可做创意字体,为使其阅读方便和画面结构完整统一,字体风格应与材料风格一致。字体种类不宜过多,否则会造成层次上的混乱和阅读上的障碍。在文字的编排方面,要符合大部分人的阅读习惯,注意字距和行距,满足可读性好易读性。
3.3.3图形创意和人物造型
3.3.3.1图形图像创意图形图像是最佳的直观形象传达元素,是人类通用的信息符号。专业的文字让人费解并失去阅读的耐心,对于解析预防各种传染病和慢性病最为直观有效的方法,非图形图像莫属,因此在传播材料中使用大量的图形图像是其主要特点。图形图像是属于结构的,图形图像素材运用的目的是以另一种形象语言吸引目标人群关注,有效利用图形图像的视觉效果吸引受众注意力,并准确传达主题思想,使受众容易接受和接纳传达信息。
3.3.3.2人物造型由于目标人群具有性别、年龄、文化、生活差异,民族特征等,在设计制作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时应根据受众的喜好进行人物形象设计。年轻、文化层次较高的目标人群,比较喜欢清秀或造型夸张搞笑的漫画人物;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的目标人群则喜欢写实类人物和照片;现在的少年儿童则受现在铺天盖地动漫影响,更喜欢夸张的卡通漫画人物造型,如一幅关于《预防手足口病》的招贴画,整幅画面就一个形象夸张、满手肥皂泡,在认真洗手的卡通儿童,给目标人群的直觉就是生活中的状态,非常形象,让受众明白,养成好习惯要从儿童开始,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
3.3.4色彩色彩能引发强烈的生理或心理共鸣,因此设计人员在选定色彩组合时,需要所选择的颜色能引起适当的回应[3]。比如蓝色能使人体味到“大海”、“天空”,由此联想到“空旷”、“深远”、“理智”等。红色则给人留下“艳丽”、“芬芳”、“青春”、“富有生命力”的印象。色谱中的色彩丰富而夸张,但在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设计制作中,一定要控制色彩使用的数量。尽量控制在三种色彩以内,以避免色彩杂乱,喧宾夺主。背景和前文的对比尽量要大,以便突出主要文字内容。色彩是美丽的,而对色彩的喜好经常会因人的个性、时代差异、民族传统、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作为一种大众的传播媒介,色彩传达的信息要与目标人群的理解相符合,让色彩在体现实用价值的同时又符合大众的艺术审美及民族区域禁忌。
3.4预实验材料的设计人员(包括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将材料初稿在一定数量的目标人群中进行预实验,从而了解目标人群是否理解材料所传播的信息,是否喜欢内容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有什么评论意见和修改意见等[1]。预实验是提高传播材料效果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只有在初稿具有好的基础上才能经过预试验和修改设计出好的材料。进行预实验前,应先设计预实验的访谈提纲。确定访谈地点、访谈对象、访谈人数等,预实验的方法为个人深入访谈。在从预实验中获得目标受众的意见后,参与设计制作人员(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平面设计/摄影摄像人员)要共同研究预实验对象的意见,讨论如何修改文字和画面。最后定稿应该征得专家组、自助者及主管领导的意见,使之更有科学性、可行性。4结论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中经常要使用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来辅助提高健康信息传播的效果。但在通常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中,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些传播材料的内容、表现形式忽视了目标人群的地域、民族、性别、年龄等差异,缺乏对受众需求和意愿的考虑,还有很多传播材料的效果有待评估,这些因素影响到了健康传播的效果,制约了预防传染病、慢性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改善预防传染病、慢性病健康教育传播效果,提高公众预防传染病、慢性病知识知晓率,设计制作合适的、好的健康教育平面媒体传播材料是健康教育传播活动中一项关键性的工作,也是更好地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田本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使用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