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行业市场需求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物流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1.需求扩大化
作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的物流人才,目前其缺口已高达600余万人〔2,,物流人才短缺已然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瓶颈,并且此缺口随着民营物流企业的崛起、国外物流巨头的“入侵”国内物流市场以及物流行业范围的扩大呈加剧的趋势。
2.需求层次化
从需求结构来看,物流市场急需两类人才:中高层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操作人才,尤其是对具有物流实务操作经验,熟悉物流各环节运作流程,同时又具备物流专业理论知识,能洞察物流行业变化的中高层物流人才需求极为迫切。
3.需求区域化
由于现代物流发展的不平衡性,其需求也呈地域化趋势。目前,东南沿海物流人才需求规模大、层次高;华北、中原地区次之,而西部相对较少。
4.供需矛盾化
近几年,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也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紧缺的状况,但不可忽视的是:各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目的性不强,缺乏统一指导,实践和实验教学环节缺乏,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适应物流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地方特色不明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应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和“学术型大学”,主要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以“地方性、应用型、能力型”主导。目前很多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有与高职高专甚至国家重点院校趋同的趋势;地方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不出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因此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以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
2.教学体系不成熟,实践环节缺失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设立时间短,相对于其他成熟专业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教学体系不成熟,课程设置重复性高、针对性差、适用性差,理论课偏多,实践环节偏少。总体而言教学体系体现不出物流实践性很强的特色。
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从事物流管理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理论知识比较系统,但缺乏物流实战经验;另种途径就是从交通运输、管理、经济等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系统、不扎实,同样缺乏物流实务经验。目前,能够将物流理论和物流实践结合起来的优秀教师是凤毛麟角。
4.缺乏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高校适用的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参差不齐,多是简单性重复,系统性不强,难以保证教学需要,难以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基于市场需求的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是技术和经济、管理和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交叉互补的学科,内容相当广泛,因此对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市场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状况,可将物流人才分为4类:操作型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理论研究型人才。目前市场急需中高层物流管理人才。由于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不同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也不尽相同,在确立培养目标时,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物流需求做出合理的预测。作为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进行准确定位,有针对性为各类企业培养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核心要素。地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同时着眼于夯实基础、突出创造、注重能力,构建一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课程的设置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指导思想可归纳为“二三四”:“二”是指两个平台一一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墓础课平台;“三”是指三个模块,一般可分为企业物流管理模块、物流企业管理模块和国际物流管理模块。本环节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例如邢台地区物流园区建设正如火如茶,因此在专业模块建设方面可考虑设置物流园区管理模块;“四”是指四种能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具备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协调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和课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研讨教学、抛锚式教学等模式,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科视野和思维广度,促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资建设直接关系专业建设,针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师资建设的力度,使之成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炼,同时又能适应物流业发展,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体解决途径有:一是专任骨干教师的培养,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物流教育办的比较好的院校进行深造,提高理论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到港口、物流园区、物流企业、配送中心挂职锻炼,丰富实践经验;二是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聘请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高管或一线操作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经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践能力。
Abstract: The types and levels of China's logistics market demand for talent was analyzed, positioning the objectives and direction of logistics personnel training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suggestions and ideas were proposed from various aspects, aiming at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logistics personnel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关键词: 独立学院;物流人才;培养
Key words: independent Institute;logistics personnel;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39-02
1 我国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物流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些年来,物流人才一直被列为我国紧缺人才。
1.1 研究型物流人才 研究型物流人才是要在高校及科研机构从事物流理论研究、新技术开发、物流园区规划设计和人才培养工作。承担着物流技术应用推广及创新研究的重任。这类人才通常是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底,全面系统地知识结构,以及富有创新和研发能力的硕士或博士,一般是由研究型大学及科研院所来培养。
1.2 管理型物流人才 管理型物流人才主要在政府机构或者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此类人才除了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能敏锐地觉察市场的变化,分析和决策政府的规划方案和企业的战略方向。一般由国家或地方性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来培养。
1.3 应用型物流人才 应用型物流人才是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一块,而且是提高物流产业整体水平的关键人才。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具有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主要从事物流计划制定、流程控制及资源调度等直接面向实际的技术性工作。培养机构一般是地方性公办及民办高校。
1.4 操作型物流人才 操作型物流人才是从事物流行业最基层的人才,此类人才虽不需要全面的理论基础,但要求必须专注于某一物流环节,具有专业的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比如,叉车、起重机及输送机等装卸运输机械安全性及日常维护都要精通,还有运用信息技术运作进行的国际贸易的货代业务流程等。此类人才主要由民办及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培养。
独立学院生源状况较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大部分学生虽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如一本、二本学生,但在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甚至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却尤为突出。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潜力十足,正适合生产一线关键岗位的需要。此外,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失利等原因进入三本,但具有扎实的学习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将成为未来研究型的物流人才。
2 独立学院在培养物流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个性化 有的独立学院定位在“高能、优质的培养目标”或“高素质建设人才”、“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此类目标太过全面,并不符合独立学院层次的“专才”的培养思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各独立学院应该更加注重行业的发展,根据自身的资源,明确更细分的,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要想在本科学习阶段将所有涉及的内容都学习到是很困难的,而作为独立学院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应该突出特色,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套方法来施教、一种模式来培养所有学生,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化,无法凸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能力特征。
2.2 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 由于物流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物流专业学科体系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课程太多,而实践课程太少。二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数量比例失调。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的必修课比例仍然偏高,占70%左右,选修课比例偏低,占30%左右,其中任选课仅占10%。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对选修课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
3 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3.1 明确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应用型物流人才主要直接服务于区域生产生活,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了解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以市场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制定经过论证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使独立学院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物流基础知识,还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人才才能真正溶入到物流业发展的大潮。此外,还应结合地方的区位优势,譬如,沿海地区的贸易服务业就相对发达,就要注重港口物流、保税物流等一系列物流环节技能的培养和侧重。而内陆地区则要注重铁路、公路、航空运输方式的优化,物流配送以及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的整合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和侧重。
3.2 按照物流市场和职业类型需要,科学设置物流专业课程 由于物流行业和物流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尚短,对于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的设定,物流专业的特色必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凸显,因此,制定具有特色的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科学的物流专业课程就是最至关重要的。物流这一学科与许多传统学科,比如:经济理论、管理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信息技术、财务会计、法律、产业经济、企业管理等学科都存在高度的融合。所以,要想全面地掌握物流领域所涉及的内容,在独立学院的层次培养是很困难的,因此,就必须在众多领域中,寻找到侧重点,方能凸显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使某一领域的“专才”。
3.3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力度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让学生及早定下职业目标,并相应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改变学生临近毕业才考虑就业的思维定势。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毕业前的短期辅导,对于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应用型的人才大部分都要面对社会就业,只靠毕业前的短期辅导是远远不够的。经过调研发现职业生涯规划宜早不宜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做起,大二、大三、大四不断线的反馈、调整,最终实现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此外,作为常设机构,独立学院的职业生涯辅导机构的工作并非随着大学生的毕业而宣告结束。学生就业情况追踪应当是职业生涯辅导机构不可忽视的另一重要工作。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可以收集到许多宝贵的信息,不仅对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大有启发和帮助,而且对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所以,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应当有始有终,循序渐进。
3.4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物流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点在于实践性非常强,独立学院要想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点,形成强化实践教学, 突出学生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为主要特征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独立学院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由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再到综合技术运用、创新能力训练的递进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年制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总时数不低于教学计划总学时的30%。这也应该成为独立学院物流专业未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课题组.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8):55-56.
[2]李政,苏明.独立学院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9):119-121.
关键词:虚拟企业 模块化 经济分析 构建策略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创始人科斯教授的观点,研究企业组织形态的本质不能回避两个问题:一是这种企业组织形态为什么会存在,还有一个问题是这种企业组织形态的边界在哪(曾楚宏等,2009)。基于现代核心竞争力的资源观理论和能力观理论,企业实施模块化的出发点很可能是不唯一的,有可能是出于社会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也可能是出于社会物流服务能力的整合,当然也许还有其他未来会对企业竞争优势起作用的因素。
企业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构建虚拟物流企业,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实现技术、能力与知识的快速集成,在技术、能力与知识多源组合的同时,实现虚拟企业的营销终端整合、知识融合、技术提升、标准统一、并行研发、节奏优化、规模整合、产品线充实、情感磨合、品牌建设,也可以实现众企业优势要素禀赋的强化组合(郭曙光等,2011)。目前模块化是虚拟企业构建的基本方法之一。那么各企业在构建虚拟企业时只考虑资源和能力的优化就可以跨越实现模块化的门槛吗?笔者认为,从企业模块化现状出发,各企业的要素禀赋具有历史性、企业文化、文化传统、品牌声誉、管理思想、员工素质、地域传统等多种、多元异质、多层次差异性,这些差异会在模块化过程中在模块化的边界突出表现。因此模块化的边界就是模块化运作的管理重点和研究重点,需要进行良好的研究和边界设计。
模块化理论演进及其动因分析
(一)企业模块化的边界形成分析
模块化的经济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他包括规模化经济、范围化经济、专业化经济、集群化经济、学习化经济、网络化经济等(江积海等,2009)。上述经济的要求往往会随着需求市场和业界竞争的变化而变化,而部分原有中小企业自身的规模相对固化,这就为模块化的分解与整合形成动因。目前模块化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模块化的重要实现形式,资源和能力的整合是其重要特征。而某些大中型企业实施模块化的路径是按功能分解资源及其能力,能力的分解是重要特征。笔者认为,模块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边界的确定更为重要,这是企业参与企业集群的基本条件和获利前提。
一般来说,企业在向最小的企业边界收缩时一般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协同,一是资源向核心业务领域变动,二是企业保留在业界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那部分业务能力。这是企业在规模和业务形式上的变动,形成具有效率优化的企业规模边界。而优化后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联盟或构建供应链实现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共同构建优势供应链,分享竞争优势带来的好处,这就构成了虚拟企业无形的能力边界。为模块化分解和模块化整合提供了路径依据。
(二)企业模块化的运作问题分析
模块化的实现与运作是众多企业参与的动态的过程,由于企业差异性与参与度的信息不对称,短期不能确定是模块化经济还是不经济。这不仅取决于企业或模块的外部生存环境,也要看企业模块化的协同,特别是模块化边界间交流与交易的效率。特别是在模块化的初期,企业之间还没有实现重复博弈,模块内外部的信任关系还没有很好的建立,其策略的构建与实施更显重要(郭曙光等,2010)。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实现模块化的基础除了自身资源局限性,也不同程度存在管理、文化、员工素质、反应能力、技术能力、供销渠道、终端服务质量、客户资源、研发、资金等多方面局限性。这些多方面的局限在进行资源与能力的企业边界优化时,并没有一并得到解决。也就是企业的模块化分解与模块化整合只是解决核心竞争力的保留与建立的战略问题,并没有深入涉及战术层面的管理问题。
模块化运作的战术层面的矛盾一般集中体现在模块化的边界。模块化的边界既是信息交流的边界,也是交易的业务边界。产品与服务的交接与认可、企业的协同、知识的传递、技术标准的统一等也都是通过模块的边界进行的。因此,对模块化的边界进行多维的研究和设计,就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虚拟物流企业模块化构建
(一) 虚拟物流企业及其形成机制分析
虚拟物流企业是由资源和核心能力都自主独立的多个实体组织在相互学习并相互适应构成的物流行业的动态联盟。企业交易虚拟化,具有松散性、多态性、动态性、暂时性、互补性、共生性的特点(郭曙光等,2010)。但现阶段我国虚拟企业的缺点是动态联盟间企业交易信任的缺失、激励机制的不完备、交流的短促性、信息沟通的不对称性、技术服务标准的不匹配、契约构建的脆弱性、产权的独立性等。各独立实体或模块之间也需要由简单博弈向重复博弈过渡,并在过渡中实现模块的自我更新与改造。委托—问题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这种缺点的部分解决,并且向模块化方向发展也成为可能。陈安、刘鲁(2002)通过对偶线性规划思想来说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系,指出对上、下游双方存在一种都可以接受的最佳方案,即“双赢”的方案。
经历多次合作、接受多次“双赢”的方案的模块化的独立实体企业,在自身优化方面自我更新改造,也接受了虚拟企业的训练,形成了虚拟企业构建与运行的共同的规则,相应的知识库建立并不断形成学习机制。学习机制和学习效应为虚拟企业的快速构建和优化形成健康的路径。
(二) 虚拟企业模块化应用的组织模式
虚拟物流企业模块化的研究可以分别从外生动因和内生动因来阐述。外生的动因是因为企业原有结构对产品、技术、生产等外部条件变化的不适应,而进行模块化以形成对外部市场与技术条件相适用的虚拟企业。而内生动因则较多的从效率和分工经济的角度发展模块化,以追求更高的企业利润。也就是外生动因是为解决外部变化条件下企业的生存问题,内生动因是为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
笔者认为基于内生动因应做好企业资源的模块化分解工作,将企业资源集中到核心领域,注重企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与提升,体现分工经济;而基于外生动因主要是做好企业能力的模块化整合,力图形成企业能力最佳的无形边界,更直接的注重企业的范围经济,更体现模块化整合后的整体效应。以企业能力的模块化整合为导向,以企业资源的模块化整合为基础。这在企业的现实管理上就需要确定企业模块化的组织模式(雷如桥等,2004)。
物流企业模块化为构建良好的虚拟企业提供了基础。虚拟物流企业的模块化的组织模式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契约机制协调下的组织模式。第二,无契约机制的自由平散化组合的网络组织模式。
虚拟物流企业模块化构建的边界管理分析
(一)模块化的三个基本层次的边界分析
模块系统按照与工序的特点分为物理模块、处理模块、价值模块(张治栋等,2006)。这是模块化的一个基本层次划分。虚拟物流企业模块化的这三个层次应用和及其相应的边界设计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物理模块强调虚拟物流企业的产品流程组合与生产规模的整体控制,是在资源层面上的整合和调控,体现产能上的规模经济和集体议价优势,模块化企业间的边界较为简单,体现在生产技术和产品标准化上。较多的涉及企业资源的模块化。
处理模块更加体现虚拟物流企业的流程的优化,直接形成服务能力。当提升边界管理效率,能体现较好的交易费用经济,并能在应对市场变化时体现一定的速度经济,契约的广泛使用可同时降低资产专用性产生的风险。处理模块的整合可以直接提示虚拟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但差异化的模块化单体企业的管理、文化、员工素质、反应能力、技术、供销渠道、客户资源、研发、资金等多方面局限性,造成虚拟企业日常运行的效率缺失和能力缺失,也是处理模块日常边界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价值模块的导向更强调虚拟企业的价值贡献与分配,更能够体现模块的整体概念。价值模块的边界较多的涉及价值分配与企业战略,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特别是企业无形资产与品牌商誉的管理与应用,知识创新与知识流动等。
笔者认为无契约模块集群平散化的网络组织模式可以适用物理模块;而处理模块和价值模块只能是契约机制下的虚拟企业组织才能有效应用。以上三个模块化层次所对应的边界管理,可以相应的成为模块化边界设计的三个维度,即物理维度、处理维度、价值维度。
(二)新产业结构下模块化应用的边界设计分析
物理维度的边界设计分析。物理维度的边界设计基于产品模块化、技术模块化的管理现状,以产品系列组合化、技术标准化、生产连续化为基础,突出生产的可行性与经济性。模块化的物理维度的边界设计,主要考虑生产技术的管理要点。这是虚拟企业构建的基础性工作,较多的从原有单个企业的资源出发,优化协作,降低模块间的交易费用和信息传递失真。突出技术标准的统一、服务标准的统一、信息平台的统一、生产管理节奏的统一。
处理维度的边界设计分析。当今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力提升较多的是流程优化,特别是供应链的工作流的流程优化。处理维度的边界设计主要是从工作流的流程优化来考虑。对于需要虚拟企业共同应对的市场需求分析与产品定位、失误处理与风险预警、库存设置、纠纷处理等管理事项,在模块化的边界进行预先设计,以提高工作流的响应水平和反应能力。
价值维度的边界设计分析。新经济、新产业等价值来源多样化,不仅包括实物型生产,还包括非实物型生产。知识技术、品牌商誉、企业关系等无形资产越来越成为众多企业竞争的要素和企业价值的体现。模块化企业在运作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利润获取,往往还要考虑企业价值的增值。
在构建虚拟企业的模块化过程中,企业无形资产经常会成为企业间合作的重要考虑因素。商誉、专有技术、专利、商标、版权、研发能力、有效的管理规则等许多知识都是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但这些资产的形成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经济投入,虽然是无形资产,但作为资产的一种,仍然存在资产专用性问题。由于企业的模块化分解和最小边界理论的应用,企业可以将企业资源集中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从而有条件更好的实现资产的专用化,实现资产专用的较高的生产效率,实现资产专用性的经济(雷如桥等,2004)。
专用性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专用既需要保护也需要良好的应用,也就存在多种专用性资产的组合优化应用,其界面的设计较多的从知识产权的保护、共享、发展等方面考虑。
价值维度的模块化边界设计主要从原有模块的企业价值出发,合理分配虚拟企业的价值增长点。目前供应链和虚拟企业的终端企业通常较多的独享大家共同奋斗多年而获得商誉等无形资产,上游企业在下游企业获得较大的品牌扩张的同时没有同比例获得品牌和商誉的收益。这样,为了公平就要避免虚拟企业或者供应链的终端获分的过高的商誉和品牌价值;保护在上游模块投入较大的企业和模块,特别是在虚拟企业和供应链中具有特殊核心竞争力的上游企业和模块在虚拟企业的价值分配上应给予较大的倾斜与保护。价值维度的边界设计就是要合理分配模块化虚拟企业的价值增值,从而在较高层面对各模块化企业进行较好的激励。
1.曾楚宏,朱仁宏.论模块化组织的本质及其边界界定[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0)
2.郭曙光,王叶.知识型虚拟物流企业的模块化分层构建策略研究研究[J].商业时代,2011(16)
3.江积海,龙勇.基于模块化和动态能力的价值网结网机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
4.郭曙光,王叶.基于模块化经济分析的虚拟物流企业构建策略研究[J].江苏商论,2010(8)
5.郭曙光,王叶.虚拟物流企业动态核心竞争力构建[J].商业时代,2010(32)
6.陈安,刘鲁.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挑战[J].系统工程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