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神科家属陪护病房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治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了一个人性化、家庭化的宽松环境,同时陪护家属也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中来。因此,健康教育在精神科家属陪护病房的整体护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科学地应对患者与陪护家属这个双重群体,使其达到最佳效果。我院于1988年和2004年先后成立了两个家属陪护科室,建立了一套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精神科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 是采取相对化的健康教育方式[2]。这种模式最大的缺陷是(1)阶段性不明确,病人住院时间不确定,时间长的病人健康教育容易被忽视;(2)针对性不强,护士健康教育随意性大,内容不够系统;(3)对于部分自知力不全的病人,健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4)家属健康教育时间过短甚至缺失。
1.2 健康教育模式发展 1988年我院组建半开放、半封闭式精神科家属陪护病房,健康教育模式实施至今,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开始,我院增设全开放式家属陪护心理病房,健康教育实施质量满意度由92.5%提高至96.8%。
2 实施方法
2.1 健康教育内容制定 有针对性地将患者与陪护家属的教育内容分开并制订成册,方便责任护士使用。家属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科室制度介绍;(2)安全护理指导;(3)精神病症状知识;(4)用药指导;(5)疾病预防及康复知识。病人健康教育内容包括:(1)精神病知识教育;(2)自知力教育;(3)药物和电休克治疗教育;(4)康复治疗教育;(5)出院后家庭、社会问题指导。
2.2 健康教育实施方法 根据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在相应时段同时对陪护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知识培训与辅导,具体过程如下:
2.2.1 入院初期 入院初患者精神症状多较丰富,自知力缺乏且认知功能受损,陪护家属对精神卫生了解粗浅,家庭护理知识贫乏,且多存在一定的情绪反应[3],此时健康教育侧重于陪护家属,患者则以劝导配合常规治疗和督促生活自理为主。
2.2.2 康复期 患者精神症状控制,自知力恢复,健康教育重点以病人为主,对陪护家属则督促改善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交流,通过双方的和睦相处和得体照顾,降低患者的情绪表达。
2.2.3 出院前期 着重以康复治疗为主,通过家庭或集体授课讨论的形式,促进各个住院患病家庭之间的互相交流,这种方式既可加强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知识的理解,亦可吸取他人对困境处置的经验。
2.2.4 出院时 发放医院自编健康教育手册一册,方便出院后家属继续加强辅导。
2.3 评估方法 陪护病房健康教育质量评估:(1)责任护士对陪护家属和患者的评估。每次健康教育后,根据双方认识理解程度给予打分,并由陪护家属签字核实;(2)护士长对责任护士的考核。护士长根据责任护士的评估结果,通过对陪护家属与患者的再考核,落实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3)自制健康教育相关知识问卷30问,内容以病人健康教育内容为主,于出院时对患者进行测试,得分在90分以上为达标。医生必要时可根据测试分数决定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3 讨论
3.1 家属陪护对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对患者与家属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比单独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更明显,其原因在于家庭支持因素中,情感支持改变了患者对应激的应对方式,信息支持帮助患者重新评价现状从而适应社会[3]。不过,陪护家属对患者健康教育的负性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认清陪护病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特点,把握其实施技巧,是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3.2 陪护病房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特点
3.2.1 双重性 健康教育对象是病人与家属的双重群体,对精神病患者及其陪护家属同步进行教育干预,端正了双方的态度和期望值,提高了家属的照料水平和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病人的复发率。
3.2.2 短暂性 陪护病房患者住院时间较短,多病情缓解后出院,健康教育对患者的力度不足则效果欠佳。此时有必要对家属和患者双方采取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争取在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
3.2.3 排斥性 陪护家属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认为医生知识面和能力高于护士,对责任护士的健康教育往往采取排斥不合作态度,有时甚至会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
3.2.4 反作用性 由于陪护家属的传统观念、信仰及文化水平的差异,对健康教育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经常存在偏差,容易将一些错误的观点灌输给患者甚至其他陪护家属,使病人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3.3 陪护病房健康教育实施技巧
3.3.1 安排教育计划 根据不同病种、不同个体、不同陪护关系、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住院时间来安排健康教育计划,以连续、交叉、互补方式为患者及陪护家属提供健康教育辅导。
3.3.2 加大陪护健康教育强度 针对患者可能住院时间短的特点,对陪护家属的健康教育内容和强度宜加大,必要时让陪护家属同时掌握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争取能在出院后继续给病人加以辅导。
3.3.3 医护之间宜加强配合,共同协调 有资料显示,护士缺乏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是直接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4]。由于知识结构单一,护士对健康教育的内容知识了解程度较之医生略显粗浅,加上与患者及家属交流的技巧性不足,在宣教过程中的某些内容与医生的解析可能存在部分差异,容易使陪护家属对责任护士产生不信任感。因此,护士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有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为了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护理管理部门平时必须加大考核力度,强化护士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程度。
3.3.4 及时发现纠正陪护家属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偏差 不少陪护家属受传统观念影响,在饮食、电休克治疗、用药等方面认识有限,常把错误的认识灌输给病人或其他家属,影响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拒绝治疗。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定期、及时评估陪护家属对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通过组织家庭式健康教育,纠正认识偏差。
4 小结
与精神科传统的标准健康教育相比,陪护病房的健康教育无论从内容、方法和实施技巧上均有一定的特异性。尽管陪护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影响的利弊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争议[5,6],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发展,精神科陪护病房的健康教育将更加容易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这种健康教育的模式,对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新妹,张松兰,李虹,等.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03,37(4):266-268.
2 丁常美,周芙蓉.精神科标准健康教育实施效果评价.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0):789-790.
3 毛晶.对精神科开放式病房患者及陪护家属进行同步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C):46-47.
4 沙凤珍,李丰珍.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1,16(2):135-13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B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可行性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不因为子女跨入大学而停止。家庭是大学生现有心理状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大学家校合作能为分析大学生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家校合作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
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3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其所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1]。以美国为例,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主要有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几种类型[2]。操作模式上有“邀请模式”、“综合模式”以及“顾问教师计划”[3]。具体实施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前让家长与学生均接受心理辅导,为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作好心理准备;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中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教师或家长间的咨询会诊、心理干预与援助、项目评估、学术研究等。同时,通过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很有启发意义。如李国强[4]和刘海华[5]在这方面的探讨等。已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我们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家长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逐渐增强
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大部分都将是家庭独生子女,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为其成长与发展投入了(或更愿意投入)较高的成本,学生个体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注或期望。同时,随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义务和教育的权利的认识逐渐深入,这将促进其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与动机的逐渐增强。这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铺垫。
(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实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兴的便利的条件。如手机、网络的普及、可视电话的应用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途径。就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家校互动支持平台方面的应用系统的尝试研究[6]。随着科技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学校和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入,基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家校合作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校合作最有优势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现有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
高校方面往往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将家庭纳入其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因为家长的管束将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的退化;部分高校认为家长不懂高等教育工作,也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合作基础;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各自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甚至错误的观念,使得合作难以协调。
同时,许多大学生家庭认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之地,没意识到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有的父母则认为子女进大学是优秀和有能力的体现,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和能力参与大学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与学校或老师对家长的“希望”,以及学生出现心理情感危机时紧急干预或遣返休学等。对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很少涉及家校合作。就家校合作途径而言,电话和短信是目前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书信联系仍然扮演一定的沟通角色。合作渠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深度。
(三)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
在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并非对等和完全信任的合作关系,学校常把家长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手或对象,倾向于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想,往往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掌握主动权,家长较被动消极,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来自家庭的许多有益信息无法得到发现和利用,这一现状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功效。
(四)机制、人员、物资方面缺乏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这一领域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的管理规划,或没有明确职能部门来主持,工作往往显得零散或者被推诿,如若出现问题,则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工作量的大额增加,或者出现教师人员的紧缺。此外,资金会约束着学校对家校合作沟通方式与手段的选择,如网络、交通、住宿、电话等费用缺乏保障直接影响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开展策略
(一)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正确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样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互助合作。不应把学校的作用单方面夸大,忽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家庭(或在学校的引导下)可以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是一股与校方合作的积极力量。学校和家庭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进行深入合作。当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懂方法技巧,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心理时,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指导或培训服务信息。
(二)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保障
高校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设立家校合作的职能部门,或明确该领域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条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一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部门的设立要求进行专款专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家校双向沟通
1、继续深化利用书信、通知、家访、“校访”、家长会、电话等传统联系方式。学校可定期通过书信或简报通讯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子女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免费发放家长手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给家庭提供心理教育的建议性措施;设立“家长日”邀请家长走进校门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鼓励家长提供建议;对特殊家庭可以进行家访;利用入学、寒暑假、毕业前夕等时机开学生家长会,内容涉及家庭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状况的认识与基本处理。
2、开发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网络视频等进行交互作用,借由影音、图像、文字等远程资料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家校合作对于一般家庭适当接受培训学习完全可以实现。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若为客观条件所制约,当前在途径选择上可适当协调,长远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3、社会中介力量的开发与利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的艾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7]。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如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关于大学生的信息联系,借由社区力量开展大学生子女家庭的亲子辅导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康教育,2003,(06).
[2]肖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3]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4,(06).
[4]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刘海华,丁绍宏.家校合作模式下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培养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关键词 小儿家长 健康教育 需求 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81
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保健知识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医院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进一步了解小儿家长对我院家长学校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的方式、课程的安排及授课形式等多方面的需求,对在我院家长学校学习的小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来自2011年7~10月参加我院家长学校的149名小儿家长。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家长学校健康教育需求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对问卷的内容作必要的解释,然后由参加家长学校的小儿家长独立完成。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想要了解的健康教育内容、愿意接受的健康教育方式三方面。
质量控制:调查员由家长学校护理骨干组成,并接受现场调查基本知识培训,调查时保证被调查者对问卷充分理解后填写,共发放149张调查问卷,回收149张,回收率100%。
统计学处理:采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一般情况:149位小儿家长中,男孩家长79例,女孩家长70例,男孩女孩比例1.11:1。母亲104例(69.80%);父亲15例(10.07%);奶奶或姥姥27例(18.12%);爷爷或姥爷3例(2.01%)。职业分布:公务员27例(18.12%);事业单位34例(22.81%);企业32例(21.48%);自由职业45例(30.20%);其他11例(7.38%)。文化程度分布:初中及以下8例(5.37%);高中或中专59例(39.60%);大专或本科71例(47.65%);研究生及以上11例(7.38%)。家庭人均月收入,少于1000元8例(5.37%);1000~2000元53例(35.57%);2000~3000元49例(32.89%);3000~4000元23例(15.44%);高于4000元16例(10.74%)。
小儿家长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见表1。
调查显示65.77%的小儿家长对健康教育有迫切需要,有34.23%的家长需要健康教育。高学历家长对育儿健康教育需求较高,而低学历家长的需求明显较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X2=7.84,P<0.05)。
小儿家长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见表2。
小儿家长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小儿家长喜欢家长学校的宣教方式依次为大型健康讲座(71.81%)、免费发放宣传手册或资料(54.36%)、小班专题授课(44.96%)、看录像(30.87%)。在院外相关知识的获得依次为网络(59.06%)、亲友的经验介绍(55.70%)、买书(43.62%)、电视报纸等媒体(39.59%)。希望的时间安排依次为周六上午(56.37%)、周六下午(29.53%)、工作日下午(26.85%)、工作日上午(12.75%)。
讨 论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导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结合学校如何构建符合学生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笔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期找到适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人际交往心理教育等;初二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等;初三进行心理疾病防治、心理挫折承受、自我心理调节等教育。除确定内容外,还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模式。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首先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做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第一,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第二,治疗性。要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的康复。第三,发展性。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并把这种课贯穿整个中学阶段。第二,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要有计划地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性书籍,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第三,要开展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第四,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第五,利用网络信息传媒进行教育。网络信息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利用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第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很多心理障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以家庭和社会为辅助的氛围,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有效模式,发挥环境功能,选择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李玉山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初探.《教育探索》2002.2
【关键词】系统性健康教育;膀胱癌;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07-02
膀胱癌(bladder cancer)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常发生于50~70 岁的人。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根治性膀胱切除和尿路改道是侵润性膀胱癌治疗的标准术式。
由于涉及到尿流改道、腹壁造口及造口袋的使用、近期与远期并发症等问题,患者术后机体各方面如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会发生改变,这些变化有时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是一个涉及层面较为广泛的概念,主要涉及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精神等各个方面,故因不同人群所处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不同、所持有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同以及对生活的感受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研究组将生存质量定义为:生活在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人对其目标、期望、标准及关注的问题、有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本研究旨在通过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健康教育,探讨提高膀胱癌膀胱切除患者生存质量有效且可行的方法,以帮助膀胱癌膀胱切除术后患者获得高质量的生活。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1月~2010年5月被诊断为膀胱癌且进行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的患者40例。根据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情况、肿瘤分期等,应用平衡设计法将患者进行匹配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
1.2 研究方法
(1)成立健康教育小组,组员由较高年资的责任组长担任。对小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对象的选取、时间、内容、要求、注意事项、沟通和交流方法等。
(2)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实施。实验组由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连续、动态、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健康教育。
(4)对干预组患者于确诊手术前即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小组的成员,需要对干预组患者的个人资料和家庭情况(包括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等) 、躯体功能和心理状况进行单独评估,根据不同的个人、家庭情况和生理、心理状况制定出具体的教育方案。教育方法包括口头讲解、互动谈话、发放膀胱癌相关宣传资料、随机示范式教育和病友访问、定期召开患者联谊会等形式。干预时限除包括住院全程外,还需保证出院后3个月内可接受到定期随访和根据康复情况继续进行的健康教育。干预对象除患者本人外,还包括提供疾病和康复期间照护的主要照护者(如配偶、父母、子女等)。
(5)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亦于出院后随访观察3个月,但不接受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健康教育。出院3个月后再次采用生存质量测评量表进行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测定。
(6)确定分组后,采用膀胱癌特异性量表FACT―BL进行调查,(FACT是由美国芝加哥Rush-Presbyterian-St.Luke医学中心的Cella等研制出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系统(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FACT)[]。该系统是由一个测量癌症病人生命质量共性部分的一般量表(共性模块)FACT-G和一些特定癌症的子量表构成的量表群。FACT-G(第三版)由34个条目构成,分为躯体状况(8条)、社会/家庭状况(8条)、与医生的关系(3条)、情感状况(7条)和功能状况(8条)五个部分。其中,每一部分的最后一个条目都是患者对该部分的一个总的评价(作为总评价和加权计分,用在计算各部分的得分时均不包括这些条目。)根据膀胱全切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测定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测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健康小组的成员在患者出院前1-3天进行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的发放率和回收率均为100%。
(5)统计学处理
选用Ep idata编制数据库,调试之后进行数据录入。选择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生存质量之间的差异。
2 结果
2. 1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状况比较(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状况比较(x±s)
表1显示,采用平衡设计法匹配分出的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生存质量各组成部分和生存质量总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2.2 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状况比较(表2)
表2 健康教育对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状况比较(x±s)
由表2可见,在对干预组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后,干预组生存质量总分和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其他因素四个部分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使人们自觉的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健康教育本身是一种治疗方法,患者有权利享受这种护理服务。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传统的健康教育随意性大,不规范,大大降低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本研究所采用的系统性健康教育在保留传统健康教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强调患者的个体特异性、家庭成员的参与性和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严格控制可能存在的失访。
系统性健康教育内容
3.1 心理指导: 行膀胱全切的患者,在术前必须选择尿流改道方式。因此, 不可能对患者隐瞒病情。研究表明,癌症患者的心理过程主要经历震惊、否认、忧郁、对抗治疗、适应五个阶段,这些情绪异常对预后影响极大,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首先要掌握患者心理特点,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激发生存意识、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特别是通过患者访问的形式与康复的患者进行接触、交流,树立榜样,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3.2 造口局部状况及自我护理:目前我科多采用的手术方式为回肠代膀胱术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这两种术式的患者终身使用尿路造口袋。进行传统健康的患者,常因尿路造口袋使用不当而造成心理,经济压力。术前加强对造口的初步认识,术后更换过程中的讲解、示范,模拟操作,讲解皮肤的护理知识等方法使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有所增加,造口袋使用时间增长,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减少。本组有10例需要他人协助护理造口,其余病人均能完全自理,在出院前就能自理的仅8例。更换间隔时间由1-2天延长到4-5天。发生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仅2例。
3.3 自我形象的重建: 一些患者术后长期佩带造口袋而感觉形体改变形象受损,因此减少户外活动及正常的人际交往。通过系统性健康教育使他们恢复自信心,鼓励他们象正常人一样生活。
3.4 出院指导:多饮水,适当的功能锻炼和运动。不适随诊等。
[关键词] 女大学生 性健康教育 原则 内容 方式
杭州市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5月31日,杭州市当年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超过百人,其中青年学生占3.7%,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为主。此外,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和意外怀孕问题也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两往中,女性在生理上处于劣势,若她们对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隐患不能预见或无心理准备,势必会影响女生身心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1 .高职院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1.1 目前我国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2008年12月,教育部就颁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阶段应该进行的性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而实际上,由于传统和文化观念的影响,目前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途径,除了网络、电视、书刊杂志等媒体和朋友间交流外,极少可以接受到正规系统的性健康教育,致使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入校前无法获取正确的性价值观,也使得他们没有学会保护自己、爱护自己,这需要大学帮他们补上这门课。
1.2 婚姻政策的放开
目前我国实行婚姻自由制度,取消了学校学生不可以结婚的规定,只要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持有户口簿和身份证就可以双方登记结婚,无须所在单位开具证明。大学生群体中多数人已达婚龄,即将步入社会,面临恋爱、结婚、生育等问题,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性健康教育具有为建立美满婚姻和幸福家庭做准备的意义。
1.3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他们一般都处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艾里克森人格发展中的成年早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这一阶段是其身、心、性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存在不平衡状态。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它的兴趣,因为愿望的力量同禁令的严厉程度是成正比的。”
1.4 性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却处于某种缺位或失语状态。大学生一路走来,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见长,却在事关自己最为私密最为重要的生理健康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在整个青少年群体都需要恶补“性教育”的背景下,因为大学生离社会最近,因此也最显迫切。
1.5 性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学会珍爱和保护自己、尊重与理解他人,是他们健康成长、一生幸福的爱的教育。不仅关乎青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社会的前途未来。女生接受性健康教育对自己、对自己今后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方面都是有帮助的。让没有接受过性健康教育的一代人去告诉孩子什么是性,怎么正确对待性,实在不是件易事。
2. 高职院校性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式
各高职院校要重视并深入开展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使她们获得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价值观,这对她们的一生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2.1 性健康教育的原则:爱的教育原则,充分理解大学生的情感,尊重其人格,保护其隐私;适度性原则,教育要适时、适度、适当地进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应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采取适度的方式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将性教育恰当地融入思想教育之中,两者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只有将性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性伦理道德教育等相结合,才能使性健康教育真正奏效。
2.2教育内容:一来要秉持综合性教育的理念,加强性卫生、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科学的避孕等知识传播,倡导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性态度。二来要引入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教育,关于两往、恋爱择偶、婚姻调适、养育子女及代际关系、性别角色、家庭责任等等,也都应该成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我们一生中要学习很多课程,但在处理恋爱、婚姻、家庭这类与我们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却没有受到正规系统的教育,没有学习到多少实际有用的知识。婚姻和家庭状态不仅是关系个人幸福的基本因素,而且个体家庭状态的总体情况,有时是影响整个社会安定、文明、进步水平和伦理道德风尚的―个重要方面。
2.3 教育形式: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辟多种性教育渠道。如发挥高校特点,开设性健康教育课;整合和优化各方资源,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开办热线服务、同伴教育、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性健康教育网站等;举行相关讲座;印小册子、介绍合适的读本和教材。在开展性健康教育过程中,把课堂讲授与课外引导、知识普及与问题解决、多端切人与突出重点、学生自学与咨询辅导、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这样的性教育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大学生个体,使性教育更加个性化。
总而言之,性健康教育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是青春、鲜活的生命,所以,这种教育是一种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教育。学校作为性健康教育的主体,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习某些共同、基本、普遍适用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在开展过程中,一定要内容丰富、导向明确,并且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邹放呜.大学生思想教育与性教育[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3] 方 刚.大学性教育模式的思考―禁欲型性教育与综合型性教育之辩[J].中国青年研究,2008,7.
【关键词】骨科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护理体会
骨科患者健康和心理教育是护理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骨科患者由于发病突然,从一个正常人突然成为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现实,所以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消除其急噪、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同时取得家庭及亲友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因此,骨科患者健康和心理教育尤其重要。
1 心理护理
1.1 认真倾听患者倾诉,评估患者心理问题,对患者表现的负性情绪给予理解,交流沟通时要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心和耐心,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向患者解释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和可能的康复过程。介绍经治医生的技能及合理的营养饮食方法,同时教授患者减轻痛苦和不适的技巧,进行放松训练,降低心理应激程度,利用同病室的病友现身说法,增加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发挥社会支持作用帮助家属在患者术后照顾上做出安排。
1.2 骨科患者经过长期的治疗,对于功能锻炼患者负担过重,害怕过早活动会影响骨折愈合或正愈合的骨折再次折断。面对患者疑虑的必要性和不锻炼的危害性,在功能锻炼中,有些人因耐受程度差,害怕疼痛,锻炼强度不够。护理人员应正确引导,同时还应协助患者一起锻炼,让他们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总之,心理护理置身骨科患者整个过程,针对患者不同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使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2 健康教育方式
2.1 集体教育采取集中讲援的方法,向患者及家庭讲解骨科疾病的特点及康复护理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庭进行示范操作。如:翻身拍背功能锻炼等,使患者获得感性认识。
2.2 制作宣传栏,并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向患者及其家庭发放自制宣传材料等,宣传骨科疾病的防治要点。介绍骨科疾病的康复知识。
2.3 个体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介弃:因病介弃进行个体化教育,对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护士将教育内容用通俗的语言,反复、细致的讲解给患者及家属。
3 护理体会
3.1 骨科护士要树立健康教育观念: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明护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由于在医院与患者接触最早、最多的是护士,护士是健康教育的先锋,所以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充分利用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积极进行健康宣教。
3.2 制定健康教育内容:护士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的质量,在较充分地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和专科医生的指导,共同学习并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a.骨科患者锻炼时间和方法;b.骨科各类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c.骨科病的出院指导;d.骨科小常识:如小夹板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的注意事项;e.某些骨科病的诱因及预防知识等。
3.3 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骨科患者大多需长期卧床,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应积极进行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告知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此外,骨科患者的饮食调养、药物指导等,在每个康复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3.4 出院时的健康教育:由于骨科伤病人在医院治疗仅是病程中的部分时间。大多数时间在家养病,所以必须将医院内的各项治疗和护理延伸到家里,让患者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使其在家里也能主动地配合,告诉家人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还要注意生活规律,戒烟酒,保持乐观情绪,注意饮食调理,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回家发生意外时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因此出院时的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还建立电话回访制度,定期回访出院患者,为患者解决康复出院的问题。
4 小结
成功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缩短住院日及减少住院费。健康和心理教育的实施得到了患者和家庭的好评,使患者及家庭了解到骨科疾病的特点,掌握了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及卫生保健知识,加强了护患关系,使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骨科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和医院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好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专家调查研究表明10%-30%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明显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敌对等症状[1-3],特别是对学习、考试的焦虑高达78. 15 %[4]。因此,中小学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首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科学心理教育理论和有效教育方法,与学生家庭、社会配合,利用一切可能的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而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3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 (1) 社会环境因素:首先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学而优则仕,男尊女卑等等旧观念,同时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升学、就业、社会尊严等,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 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背景、父母教育方式以及父母感情等等也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3) 学校环境因素:目前应试教育还牢固占据学校的主导地位,学习沉重的压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各种人际关系的会深深困惑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心理环境因素: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长时间的紧张学习,精神、体力透支,学习成绩上下波动,都很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失调[5]。
3. 1 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课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组织心理知识讲座、观看心理健康光盘、开展心理素质训练,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等,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和心理自救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修养。
3. 2 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室 设立心理电子咨询信箱,配备懂心理学有责任心有威信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进行集体或个体辅导,排解心理困扰,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3. 3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
3. 4 疏通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讲座、咨询、座谈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引导家长转变错误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发挥家教的作用,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创建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转贴于
4 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4. 1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和督促。从人员、资金及时间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
4. 2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增强意识、主动参与,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在全校建立浓厚地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4.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目前非常缺乏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他科目的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培训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在当下教师队伍脱产学习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通过举办培训班,有计划开展网络学习,定时组织知识讲座、看光盘、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外出学习等培训活动,及时交流、总结经验,逐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才能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4. 4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育和日常管理中,成为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常态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健康__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去熏陶学生的心灵。
4. 5 积极采取现代教育手段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在开好卫生课的基础上,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闭路电视、网络、智力竞赛、知识咨询、画廊、黑板报、墙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4. 6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的技巧,培养自主参与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情商。
参 考 文 献
[1]顾炎,胡洁.中学生心理障碍高危人群筛查状况的分析[J].中国校医,2003 ,17 (1) :71-72.
[2]陶芳标,张金霞.抑郁、焦虑症状与中学生多种危害健康行为[J].中国校医,2004 ,25 (2) :131-133.
[3]敖淑清,王杏英,徐济达.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 (5) :446 - 447.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首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校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科学心理教育理论和有效教育方法,与学生家庭、社会配合,利用一切可能的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从而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1)社会环境因素:首先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学而优则仕,男尊女卑等等旧观念,同时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升学、就业、社会尊严等,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2)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背景、父母教育方式以及父母感情等等也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3)学校环境因素:目前应试教育还牢固占据学校的主导地位,学习沉重的压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各种人际关系的会深深困惑学生的心理健康,(4)心理环境因素: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长时间的紧张学习,精神、体力透支,学习成绩上下波动,都很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失调。
3.1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课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组织心理知识讲座、观看心理健康光盘、开展心理素质训练,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等,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学会自我情绪调节和心理自救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修养。
3.2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心理电子咨询信箱,配备懂心理学有责任心有威信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进行集体或个体辅导,排解心理困扰,帮助学生扫除成长中的障碍和烦恼。
3.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
3.4疏通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讲座、咨询、座谈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引导家长转变错误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发挥家教的作用,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力量,创建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4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4.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研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和督促。从人员、资金及时间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
4.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增强意识、主动参与,学校必须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在全校建立浓厚地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4.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目前非常缺乏能胜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他科目的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培训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在当下教师队伍脱产学习也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断通过举办培训班,有计划开展网络学习,定时组织知识讲座、看光盘、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外出学习等培训活动,及时交流、总结经验,逐步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才能建立一支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4.4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育和日常管理中,成为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常态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健康__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去熏陶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