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基本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旅游会计》 旅游管理专业 会计专业 不同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崛起,旅游经济已呈现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旅游会计作为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纳入专业必修课当中,也有不少学校的会计专业将这门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以使学生将来能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工作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的是同样一门课程――《旅游会计》,但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笔者就根据对两个不同专业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谈谈《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
一、教学目的不同
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对《旅游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奠定会计理论基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现代旅游企业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如果不懂得相关财务知识,就绝对称不上是合格的管理人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是将来在旅游企业中成为管理人员,他们的很多旅游专业知识,如导游技巧、饭店服务等技能可以通过在企业培训和实践,不断学习、进步和提高,但会计知识却很难在企业得到系统的培训,比如,收入、成本、费用的涵义是什么,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税金怎么计缴,怎么读懂会计报表,如何利用会计信息,等等。这些管理知识,企业一般是没有培训的,学生有必要在学校学习,将来在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才不致于脑海中一片空白。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目的,主要是为今后步入旅游企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会计方面的理论基础。
会计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旅游企业经济活动特点,收集、整理会计信息,提供会计报表,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依据,最终胜任旅游企业会计工作。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对会计人员的需要量也在增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适应不了旅游企业会计岗位,只有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了解旅游企业特点后,才能适应旅游企业的需要。为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要求,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将《旅游会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让学生在校期间对旅游企业的业务特点如成本核算、税金计缴与其他行业的不同等有所了解,将来能很快适应旅游企业会计岗位的工作需要。
二、教学内容不同
由于《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旅游会计》课程的知识模块大部分是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具体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会计的基本理论,包括账户与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及其运用、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及旅游会计基本概念、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会计基本假设和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形式、旅游企业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及其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及其登记、会计报告的设计及其编制原理、账务处理程序等财务系统及其运用;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旅游企业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损益,以及旅游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阅读及分析;第三部分介绍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没有学过《基础会计》的,对会计没有一点概念。在《旅游会计》课程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对企业信息收集、处理、报表编制过程作一般性了解,掌握各环节知识。同时,根据旅行社、旅游饮食服务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的要求,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学生要了解会计产生的信息所代表的经济含义,读懂会计报表,认识会计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会计信息的主动使用者,为掌握旅游企业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奠定基础。也就是要教会他们“算账”,而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做账”上。教学中,教师应把“怎么算账”作为重点,而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将“怎么做账”作为他们的重点。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容可以不再重复讲授,重点应落在旅游行业特点上。如介绍旅游业发展现状、旅游会计的特点,在会计六大要素介绍过程中,重点突出旅游企业的特点,如介绍存货时,重点不再像《财务会计》把存货的计价放在首位,而应让学生掌握旅游企业存货与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企业存货不同的特点,以便将来在旅游企业工作中把握会计管理的重点。再如,在介绍税金时,应把旅游行业的税金计缴特殊性讲清楚,如旅行社的营业税并不是直接按营业收入计缴,而应将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扣除后再进行计算;对于旅行社、客房、餐饮、商场等部门的经营过程和经营特点,应成为该课程重点介绍的内容。其中的账务处理仍然是重点,同时要注重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财务会计》进行对比学习,既要学会“算账”,又要学会“做账”。
三、教学方法不同
《旅游会计》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不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自然也有差别。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来说,《旅游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会计知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门会计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对会计有基本的概念,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认识、发现会计现象,去体验会计问题,再结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让学生去学习、思考会计知识。比如,老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旅行社部门经理,总经理让你承包一个门市部,要求你一年上交一定数额的利润,你能不能去承包?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利润的含义、构成,预算一年必须做多少业务、接待多少人次旅客、成本费用控制在什么水平,才能完成总经理下达的利润指标。再如,教师又问,假如你是客房部经理,你能准确地知道客房成本是多少吗?客房出租率达到多少、房价最低应控制在什么价位,才能完成年初酒店下达的经济责任指标?假如你是餐饮部经理,你能拿出一套餐饮成本控制方案吗?每个餐厅的保本销售额为多少,等等。这些与会计有密切关系的旅游专业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会积极思考,这时,他们会发现只有通过学习会计知识,才能解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旅游会计》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他们潜在思维能力的释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已具有的《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知识,对比旅游企业的特点和制造业、商品流通业的业务不同点,关注在核算中要注意的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讲授旅游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同样是收银工作,旅游饭店收银工作程序与一般企业就有许多不同之处;再如,客人使用信用卡在一般的商场消费结账和在酒店住房结账,收银员的操作程序有所不同,等等。教师在讲课中将旅游企业的这些业务特殊性给学生讲清楚,将来学生到企业就能正确处理相关问题。而账务处理知识可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突出讲解一些特殊的会计分录。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重复昨日的故事”。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到旅行社、宾馆、餐馆等旅游企业去见习,让他们感受各企业的收银结帐工作、会计工作、审核工作等;也可让他们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扎实掌握《旅游会计》知识。
四、对教材的整合不同
目前《旅游会计》教材不是很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大部分教材涵盖的内容相似,如《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总论、复式记账、会计核算程序及会计六大要素的核算、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财务会计报告及分析、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也有的教材简化了《基础会计》的内容。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知识不同、教学目的不同,同样是《旅游会计》教材,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整合、使用是不同的。
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的基础性和在旅游企业的应用性,简化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多讲核算原理,少讲核算方法;多讲如何算账,少讲如何做账。将教材中会计的基本知识、出纳知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报告的分析与利用等知识进行整合。
对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老师使用教材时应突出会计六大要素中旅游企业的特点及旅行社业务和饭店经营业务的核算,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特点有机结合。
总之,《旅游会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课程,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学习目标不同,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不同的整合,进而达到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袁三梅.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办学.江西教育科研,2007,(9).
[2]王贵香.非财经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之我见.中国职教,2007,(4).
关键词 旅游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ourism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Innovation
CHEN Xiaofang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course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som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at I found in the course, to discuss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innovative teaching purpose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Key words tourism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s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大部分高校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都有设置该课程,其目的是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使之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常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在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编写、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存在问题,为了提高该课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该课程的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借鉴。
1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特点
1.1 应用性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是借用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旅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其研究内容包括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员工绩效与薪酬管理、人员素质测评等内容,也涉及管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体现出应用性的特点。
1.2 实践性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旅游专业学生了解旅游企业人事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来源之一,也是学生了解旅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技术要求、管理能力要求的主要理论知识来源,同时也是学生掌握面试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具有实用性技能的重要理论指导,对学生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 实操性
旅游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其实质就是对人力资源质量的控制和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控制,要求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管理人员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旅游企业对人才资源的特殊性要求,并应用到实践操作中,包括对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岗位分析、人员招聘、人员面试、人员激励、人员发展等,这些技能的掌握对于未来进入旅游行业从事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提高实操能力。
2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2.1 教学目的过于宏观,缺乏实践性
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目的过于宏观。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这门课程期望了解旅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人力资源的实际管理能力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进行自我管理来满足旅游企业对合适人才的需要。具体涉及到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问题,对自我管理的提升为题,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的编制、招聘计划的编制、简历的制作、培训计划的编制、薪酬管理的激励性、绩效评估工作计划的编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的编写等,尤其是简历编写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来说富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做到如何按照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打造自己、锻炼自己,很好地推销自己,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2.2 教学内容过于模式化,缺乏时代性
纵观目前旅游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材,教材内容编排基本上大同小异,模式化、板块化现象严重,理论性强,过于抽象,让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内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未能根据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变化、旅游企业经营状态的变化、人才资源需求及要求的变化来完善内容,对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缺乏研究和补充。
2.3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教材的知识,照本宣科,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缺少互动、缺少体验、缺少反馈。教师自身也缺乏实践经验,基本上是从学校进入学校,无企业工作经验,无法知晓企业对人才资源的真正要求,使得上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更无从谈及教学方法的创新。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大致以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为主,也有少量的角色扮演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不懂得借用外部资源,不懂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
1、转变观念,确立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旅游专业到底是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培养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在旅游高等教育界一直存在着分歧,全国大多数旅游院校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把培养目标定为“培养旅游业的高级专门人才”,我院的教学计划中,亦如是定位。实际上我国的高等教育早在70年代就出现了基础化、综合化的趋势,高校的培养目标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还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本文由收集整理”作为目标,就会把学生局限在一个很窄的专业范围内,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教学实践也表明,在专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日益专业化,专业口径也日益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这与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特点是不相适应的,同时也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一方面眼高手低,不屑于做基层工作,频繁跳槽,另一方面又缺乏后劲,发展潜力不足。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面向21世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变“专才”教育为“通才”教育,确立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前提。
2、优化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新的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过去旅游管理专业过细、过窄、过于封闭的课程体系,按照整合、优化的思路,打通各专业的基础课,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从我国旅游业管理的实际需要看,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旅游开发、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企业管理。鉴于这一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原则,着力寻求专业内部知识、技能结构最直接的内在联系,设计各种切实可行的“组合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加强基础课程,加大选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内部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构合理化,保证相关知识的最佳搭配。各类“组合课程”应以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等重点课程为基准,形成以专业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为依托,以能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反映旅游业发
展方向的学术讲座为补充,学术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富于弹性活力的综合化和整体化的课程形态,构建能体现“通才教育”的课程体系,注意课程渗透,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的教学流程,安排整体教学活动,侧重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的运用方法、运用技巧介绍和启发,突出能力的培养。总之,要使学生通过所设置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备在旅游管理专业任何一个领域中进行深层次开拓的能力。
3、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调整课程设置实际上也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基础类课程的改革要以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能力培养和创新精神为原则,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整体的科学思维方法作为重点,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不断的和有效的更新、掌握所需的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专业课的改革要以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为重点,注意内容的取舍、要求深度、各课程的分工和衔接,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加强实践性教学等措施强化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4、改革教学方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固然重要,但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同样不容忽视。因为任何教学过程的展开都离不开一定的方式方法。根据旅游业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势和旅游学科应用性强、发展变化快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应强调以下几点:
(1)必须打破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思想的束缚,从培养21世纪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牢固地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生学习,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组织和实施教学。
(2)技能性课程多偏重于操作,因而教学方法可以操作示范法为主。实习课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实际,感受现实,既可利用学校本身的设施、设备和环境进行校内实习,也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习,还可与校外的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组织学生轮流到企业中的各岗位实习。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1)必须培养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还有行业管理机构进行培养并输送优秀管理人才,尤其是输送到一些大型旅游企业;(2)强调培养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从事大量涉外旅游业务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3)要注重旅游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能够进行旅游产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成为本学科基础理论的有用人才。因此,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必须要重视学生的知识理论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在专业目标的基础上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决于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所以,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定位既要考虑本身的特点和专业实力水平,也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旅游市场的需求。
2.培养目标的规范设计
教学是一个全系统过程,在这个全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必须服从课程设置总体培养方向。在设计中要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及其办学层次出发,所以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以下规范要求:首先应该从素质教育开始,要有良好的爱岗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建立较强的现代服务理念、营销渠道管理意识;其次是专业基础方面,掌握大量的旅游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较夯实的管理科学、商务谈判活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熟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一门应用外语并具有用外语会话交流和笔译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能用外语和计算机处理有关旅游业业务。
3.培养目标找准市场需求
教育部把旅游管理作为管理学分类工商管理下的一个学科,这样设置课程体系必须打造好工商管理方面的主干课程。使旅游课程设置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课程设置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流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储备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有统计学、财务管理、策划学和市场营销案例分析、会展旅游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有效拓宽大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通道,克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循环。
(二)课程设置体系的设计
我们将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为主干课程、相关知识课程和适应市场需要三大系列,这样更有利于按专业的培养方向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更好地体现出培养本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要。
1.主干课程设计:主干课程是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各门课程的逻辑顺序关系表现是很强大的,这样才能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框架。普通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因此决定了旅游管理专业仍是一个较强的应用性专业,而并非仅仅偏重学科理论。所以,我们认为本专业应以管理学原理、经济学为基础,可形成如下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概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重点不一样。旅游产业要求本专业培养目标具有行业操作能力,产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专业管理人才。
2.适应市场需要设计:旅游业对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评价不是指导办学的唯一标准。地方高校如果能够掌握并突出地方特色,能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实进课程内容,牢牢结合地方经济这个广大市场,那么自身的劣势就会相对减弱,优势也将会迅速凸显出来。要求本专业的设置要有牢固的地基、过硬的能力、知识、本领,这样才能有效地适应地方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尽可能适应现实的人才市场需求标准,引导旅游产业可持续地科学地发展下去。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模块
根据赵鹏(1998)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向,我们又本着从多年讲授的内容和旅游管理实践活动的关系出发,将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三大平台模块:
(一)学科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与旅游管理知识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管理科学、经济学、旅游外语三大类。本模块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具有广泛的理论知识水平,为后面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的增长点,所以设计学科基础平台模块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方针,是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从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着力点,培养学习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这样形成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载体,然后组成与各相关课程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模块。
(二)专业基础平台模块
重点先解决旅游管理的专业理论课程和各分支学科课程的教学问题,主要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前厅客房管理、旅游交通管理以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统计学、旅游美学、旅游环境学等。本模块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充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进而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强化将来工作的适应性和创造性,本模块由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等不同侧重面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都是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确立的,它们是由理论课程模块和社会实践课程模块组成。
(三)拓展知识平台模块
重点解决旅游管理科学的相关技能培养的问题,主要包括餐饮服务技巧、酒店服务技巧、旅游交通服务技巧、导游口语技巧、烹饪技巧及其部分旅游管理技能操作,如创作导游词、设计不同旅游线路、旅游市场问卷等。技能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层次差别极大,既有简单的技能操作培训内容,又有复杂管理科学技能内容。适当地增加拓展知识课的比重是目前绝大多数院校的当务之急。如今,大部分学校的拓展课都比较陈旧,并且带有较强的旅游专业课程色彩。所以课程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发展前景,要从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尽快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三大课程模块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地方院校专业方向的差异,进行差异化培养还可以根据旅游产业和旅游学科的发展变化加以调整,这样才能符合旅游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高职 旅游管理 特色课程 旅游法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构建以旅游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的改革,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传统理解上法学又不像其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突出课程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1改革课程培养目标
传统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偏重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开拓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以致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导致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印象就是纯理论,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意识到该课程在其旅游职业生涯中起到的作用。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改革课程目标,突出课程特色,使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作用。课改后将原课程名称更换为《旅游政策法规应用》,课程目标从原来单一的知识目标拓展为若干子目标。包含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及职业素养目标几个部分。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课程培养目标、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大旅游的概念重构知识体系,传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兴趣。
2改革课程内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且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旅游活动不仅仅涉及到单一的旅游行程,打破原有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旅游活动、旅游交通、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景区、旅游休闲等产业群为主体将知识重新整合,力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在实践的模拟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的合理与优化。
(1)旅游政策认知,包括国家宏观环境、旅游行业及产业政策的认知、探讨。
(2)旅游法律基础知识认知,旅游纠纷的解决途径的概括性学习。
(3)合同法。包括旅游合同的签定、变更、转让,各旅游企业间违约责任的承担,合同纠纷的解决、国内旅游合同范本、出境旅游合同范本的学习与制定等等。
(4)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学习。包括旅行社的市场准入,旅行社的申办、运作,旅行社权利义务及经营、监督管理的过程。
(5)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学习。包括导游人员的市场准入考试、考核,导游及领队证书的申领条件、程序,导游人员的权利义务。
(6)旅游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管理等条例、文物保护及世界遗产公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7)出入境检查法律知识学习。包括中外公民出入境的常识、办理出入境的手续、义务,出入境证件的办理和出入境检查的制度。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中国公民在世界旅游市场的地位及中国公民文明素养案例的探讨、辩论等。
(8)旅游交通法律知识。包括《铁路法》和《民用航空法》的学习。
(9)旅游住宿、娱乐、食品卫生方面知识。包括旅游住宿的治安管理、消防管理、行业规范和《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探讨。
(10)旅游安全救援法律知识。包括旅游安全事故及处理程序,旅游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程序,旅游保险知识的学习,事后的补救工作的处理。
(11)市场运行相关法律文本消费者权益法的学习,包括不正当竞争和市场消费霸王条款的存在、探讨、辩论,学习了解消费者的权益与经营者的义务,如何维护其权益。
重构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旅游产业群为主体,最终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工作在各旅游企事业,主要从事服务性工作。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及就业方向讲清楚旅游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和旅游市场主体行为规则为重点,以及在(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各旅游活动的项目,必须让其学会各法律制度的程序和基本权利义务,保障各方面的权益及合理承担责任,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达到课程教学培养目标。
3改革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线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转变。在教法上要体现高职学生思维特点,放弃纯理论教学的思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法律理论外,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如何填写旅行社企业开办申报书、如何起草和签订旅游合同、如何关注旅游热点中蕴涵的法律问题、如何进行旅游纠纷处理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旅游政策法规的实用性和与旅游工作的关联性。同时,依托教材,建立旅游法的案例库,采用模块教学,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综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和电子教案等。在教材之外,加强媒体间的互动,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强调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设计,解决课堂内外教学的难点,适应高职学生逻辑思维相对不足,形象思维能力活跃,实践教学多、学生在校外时间长的特点。
4改革实践教学
课程实训是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熟练运用旅游政策法规法理论指导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实际工作的操作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课程实训,可以使学生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广义的旅游法的基本知识框架,了解制度背后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基本原理继续深入学习旅游法律知识,分析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二是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养成法律思维习惯。我国现在正处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市场经济完善过程中,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旅游类专业学生只有从法律视角和经济视角两个角度去考虑事情,引导和规范自己的工作过程,为旅游活动保驾护航,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和体会旅游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应至少安排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课时来进行实训。课程实训项目设置要紧扣课程目标和内容,重点涉及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合同法、安全管理方面政策与知识。通过模拟设置旅游产业链中和旅游活动过程中及从事旅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典型的旅游纠纷案件案例,使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加深对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实训过程中充分融合角色扮演、辩论、分组讨论等方法,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总之,专业特色课程改革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适应社会对旅游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的渴求,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既要体现法律的思辨性,又要体现旅游活动的实践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获得提高,更好地体现课程特色,打造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旅游学刊, 2004(12).
[2] 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 教学措施
目前,世界各国的旅游业都在本国占位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产业的国内旅游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都运行良好。我国的旅游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展至今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世界旅游组织对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给出了非常高的预期,其预测为:到2015年时,在世界旅游目的地中,我国将位列第一;在世界旅游客源国中,我国将位列第四;我国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上其他主要国家的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旅游管理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行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刻不容缓。笔者针对旅游管理的教师教学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案例教学
1.1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先进而高效的教学方法,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其创新思维并增强其实践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照本宣科很难达到预定的目的,不利于学生以后在旅行社的工作。而案例教学可以把课堂时间用于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实施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使课堂不再以老师为主体,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活跃课堂气氛。同一个案例,因为个人经验和认识的不同,学生会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讨论结束的时候,大家会从众多答案中挑选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样的教学摆脱了标准答案的束缚,有助于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并使学生记忆深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
1.3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将选定的典型案例发给学生,规定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认真学习阅读,掌握案例的事实细节。所用的材料要有普遍性、实践性,符合学生所具备的实际水平,必须满足他们今后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案例的质量越高,就越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理论基本知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科学地设计案例教学环节,尽可能地做到案例是对真实情景的分析。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不仅知识性强,而且实践性十分突出,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的教师应结合本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从双师型建设、名师工程等多个环节进行尝试与努力。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从事一定的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又能使教师了解到旅游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对于青年教师,在教学上要充分利用集体备课、观摩教学、教学评估、教学法研讨及公开课等方式,不断提高其授课艺术、教学方法。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加入教师学术梯队,给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教授当助手,边学习边提高,加强实际工作锻炼,在短期内突破教学关。
3.健全实习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校一方面要完善或按需要新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另一方面要积极联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教学提供全真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落到实处,实现教学与实训、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教学与培训的有效统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3.1建设校内实习基地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实践性非常强,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与本科院校学生进行竞争,学校就必须培养出具有竞争性的行业人才,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模拟客房实训室、模拟餐厅实训室、模拟酒吧实训室、模拟旅行社、模拟导游微格实训室、模拟旅游策划和研发、茶艺茶道室、形体训练室等专业实验室,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基本技能及服务与管理技能。
3.2进行顶岗实习
虽然校内实训室的建立能够让学生通过实施模拟性极强的训练,逐步熟悉将来的就业岗位,但完全凭借模拟实训室开展实践教学对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高校要建立较为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与酒店、旅行社及旅游景区等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旅游管理实际工作中。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时,学校要开展多方探索,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积极与旅游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2]。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亲身体验、处理、解决服务与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一批充满活力、易于管理且相对比较稳定的实习生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促进企业发展。
4.理论知识结构全面化
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是教学的纲领与指南。要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改善培养模式,合理课程设置。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出这种旅游人才,高校应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选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大体可以开设经济学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
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可以开设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等。
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学校应该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可开设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四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强调动手能力[3]。
实践课程模块可根据旅游季节的淡旺情况具体而定,在旅游淡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到企业内部了解企业文化、公司章程,在旺季接纳学生一线岗位实习,并在实习结束后严格考核,由实习基地对每个学生出具实习鉴定、实习证明,召开实结大会并撰写毕业论文等。
在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只有逐渐加强、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勇于改革,才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从而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丽梅.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商教研究,2007(1).
根据调研旅游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研究出旅游业人才培养的合理内涵和外延,在更高层面上构筑新的培养体系平台,并对人才培养及职业培训的模式提出指导性意见。本课题结合旅游市场需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从旅游人才培养的内涵、培养目标、培养岗位、培养内容、培养任务、培养模式、培养条件、社会评价八个方面对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1.旅游人才培养的内涵
本课题所研究的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分为以下三类:对旅游业现有从业人员的培养、对社会人员的培养和对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社会供应人员主要指将要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无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其中每一类又分别从以下三个层次的培养上进行研究:一般技术人员、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2.培养岗位
(1)一般技术人员:导游员、旅游相关行业的一线服务接待员。
(2)中层管理者:计调、销售、旅游酒店公关等中基层管理岗位。
(3)高层管理者:旅游策划、人力资源等经营管理岗位。
3.培养目标
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不同,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同,所以培养目标的定位也不同。
一般技术人员:具备的知识结构包含旅游服务职业道德和导游基础、导游实务方面的知识等;能力结构上要求有良好的交际和沟通能力、外语交际能力、掌握较高的导游技能等;素质结构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具有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等。
中层管理者:除必须具备一般技术人员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外,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含公共关系、管理和经济学基础理论、海外主要客源国概况等;能力结构上要求掌握较高的导游技能、胜任全陪和领队、能从事旅行社销售和计调等相关工作等;素质结构上具有具有团结协作、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高层管理者:除须具备中层管理者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外,还应全面掌握旅行社及相关旅游企业运营理论与实务;能力结构上要求有良好的创新和策划能力等;素质结构上具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等。
4.培养内容
(1)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从业人员需要依据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设计相应层次的培养内容。针对不同人员的需要提供三个层次的培养内容:第一个层次是面向一线服务人员,加强同行业之间的经验交流活动,加大英语和小语种的培训力度,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面向中基层管理人员,开设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行政管理等内容,加强省内外旅行社之间的业务经验交流,促进旅游从业人员与同行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邀请国家旅游局相关业务专家和旅游院校教授、学者举办培训讲座。第三个层次是面向高级管理者,加强市场营销决策、财务、资产和人力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总经理组织和执行战略决策的能力,锻炼和提高他们的领导技能以及富于创意地解决问题的技巧。
(2)社会供应人员。社会供应人员不具备旅游专业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需加强旅游接待服务的基本程序以及旅游景区、餐饮、康乐服务等基本专业知识的培训,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与法规等课程,从而使他们对旅游行业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
(3)院校旅游人才。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出发,以适应旅游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培养内容,由综合素质模块、专业技能理论模块与专业技能实践模块等三大模块组成,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同层次的旅游院校需要合理设置培养内容。
旅游职业院校培养适应能力强,能够从事一线服务与管理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还可以作为旅游行业紧缺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加强工作程序及基本技能,旅游组织、旅行社管理、旅游服务与组织、旅游营销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方面的流程、基本管理理论与方法,了解工作中各种事故及要求的处理。
本科以上旅游院校要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实务工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还可以作为旅游行业培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加强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旅游管理决策和计划、旅游组织管理、旅游营销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信息管理、旅游企业文化。
各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除了必修的一些主干课程以外,特色院校的旅游专业可根据自身专长多开设一些旅游相关专业的特色课程,如企业管理、网络管理、电子商务等。经济管理类院校可为学生加强经营管理类课程的拓展;计算机类院校可为学生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方面的拓展。这样,就可以保证各高校的毕业生有自己的专长,以后能在各自相对熟悉的领域有较大的用武之地。
5.培养任务
(1)旅游从业人员。一般技术人员能够为游客提供向导、讲解以及相关旅游服务;中基础管理者能够为旅行社完成地接、落实发团计划的调度以及不断地提高旅行社业绩;高层管理者能够完成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及景区开发与管理的总指挥、总设计。
(2)社会供应人员。针对社会供应人员应着重培训导游接待服务的基本程序、方法以及旅游景区、餐饮、康乐服务的基本旅游专业知识,提高社会供应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3)院校旅游人才。专科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任务是培养熟悉旅游行业的各项服务规程和内容的导游员和相关专业人员及技术骨干,为各级旅行社和旅游服务机构培养适应在旅行社、酒店、风景名胜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专业学校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的大学专科层次的专门人才和技术骨干。
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任务是培养熟悉旅游业经营与管理业务,适应在旅行社、饭店、风景名胜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专业学校从事一线服务和管理、教学的大学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和技术骨干。
6.培养模式
采用企业本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社会机构培养模式三种培养模式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
(1)企业本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企业创造有利于员工成长、成才的环境。建立和完善高级旅游人才岗位培训、业务进修和名师带徒制度以及员工参加技能培训的培养机制。加强我省高级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可创办与高等学校共建的旅游培训机构,突出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人才资源优势,在员工继续教育、职业发展方面加强双方合作。
各旅游单位应将各类人员的培训任务进行划分,进行不同层面的、各有侧重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针对旅行社管理人员、计调人员、导游人员,定期举办讲座,邀请国家旅游局相关业务专家和旅游院校教授、学者,省旅游局负责旅行社业务方面领导等,就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创新、新《旅行社管理条例》解读、计调技能、旅行社常见问题处置等课题,通过典型、生动、务实的案例分析做专题培训讲座。
(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职业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与多家大型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设立实习基地,旅游企业参与旅游高等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真正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学院积极与企业接轨,从而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各级人才。
确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专业设置主动适应旅游行业发展需要,坚持每年进行区域旅游人才需求预测和职业岗位调研分析,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职业能力等方面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质量的需求,突出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就业导向性的课程结构,突出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并重的教学和培训,学校应围绕旅游市场办,专业围绕旅游市场设,质量检验靠市场,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社会机构培养模式。为了提高旅游行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建设和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认证制度,完善现有的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和继续教育机制,推行旅游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职业技术等级评定与考核制度,进一步规范导游资格考试、等级考核,出境旅游领队考试,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认证工作,实施旅游行业技术等级考核制度,逐步推行旅游职业经理人制度和旅游教育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实行持证上岗。定期举办全省导游、旅游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班,颁发旅游行业相应的岗位职务培训证书。
为提高旅游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今后应逐步提高旅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学历要求和考试难度,并在现有的各种岗位资格考试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相关专业新兴人才的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和等级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化、规范化。
7.培养条件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旅游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应积极与旅游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学习型组织体系。旅游高等院校参与旅游企业培训,在旅游企业和旅游教育整体范围内整合开发知识资源、学习资源,建立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促进互相学习,提升学习能力。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对职业旅游院校来说,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整体规划、突出重点与特色,保证实践教学条件资源充足。此外,还要大力发掘社会资源,积极与企业、行业联合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大力吸收合作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在双方双赢的合作基础上,逐步增强合作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广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同时也真正为服务区域经济作出应有贡献。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资的匮乏,师资结构欠佳、实践经验太少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旅游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在培训师资上,主讲教师需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授课能力或者是熟悉旅游政策、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不同特长的教师在培训中安排不同的课程,使“专家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按照“学术有专攻”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满足培训中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网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建立现代网络化学习平台,开通网上旅游培训,逐步成为当今企业提升培训理念,“快速”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培训方式。在这种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种学习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方便、高效。
8.社会评价
为更好地促进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需建立完善的旅游人力资源评估管理制度。
(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需规范人力资源需求调查。每年度末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工作态度、职业思想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当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能否满足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人才需求变化情况,明确今后的人才培养和培训方向。
(2)建立全方位的旅游质量监控体系。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要建立督导组,对每一位从业人员进行证件审查,检查旅行社或旅游景点是否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并及时把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鼓励从业人员多参加职业资格认定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3)对培训效果、收益进行综合评价。在开始培训之前要做好培训需求分析,以保证培训目标和培训结果相互一致性。培训后要对受训人员进行培训目标达成情况及年度绩效考核进行综合评价。
(4)顾客满意度网上评价。顾客的满意是服务的最终目标,对顾客满意情况进行网上调查和分析总结,找出不足和差距。
(一)重理论轻实践
这是这门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用大部分的时间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实践的时间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只有理论部分,没有实践实训部分。这样导致教学计划中的课时安排缺乏相应的实践实训教学内容,只有课堂的理论教学部分。第二,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大多还是传统的纯理论介绍。比如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戴斌等人主编的《旅行社管理》(第三版)为例,这本教材是大多数老师首选的教材,其内容侧重管理理论,有关计调和接待的具体业务基本上没有涉及。第三,任课教师缺乏旅行社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虽然可以邀请旅行社的相关人员来讲课,但这只能是临时之举,不能保证长期的延续性。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教学主要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学方法。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采用了案例讨论的方式,但是学生缺乏课前的准备,效果并不是很好。还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到旅行社参观了解,但基本上也是走马观花,收获不大。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语言表达、组织、合作、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
(三)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要想取得较好的课程改革效果,需要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才行。从老师方面来看,如果教学任务重,还要上其他的课程,这样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改革的。再加上老师还有繁重的科研任务,职称评定看重的是科研而不是教学,只要学生不向领导反映情况,教学改不改革无所谓。从学生方面来看,有些学生抱着只要能拿到学分就行的心理,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再加上学生所学的课程较多,还要忙于考级、考证和参加各种学校的活动,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
(四)学校的支持还不够
课程改革仅靠老师和学生还不行,必须还要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才行。有的学校虽然设有旅行社模拟实验室,配有相关的旅行社模拟软件。但是,模拟实验室面积较小,设施少,资料缺,无法满足多班级多人数的需要。另外所用的软件是教学版,缺乏真实的数据输入,学生只能了解业务的大概流程,因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有校企合作的旅行社,但由于规模偏小,能够接受的人数有限,主要实习内容是带团业务,学生无法亲身接触旅行社其他的具体业务,这样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包括的内容较多,常见的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除了这些还应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面就这些主要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
大多普通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把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必修课。以乐山师范学院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为例,其旅游管理专业具体选修方向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导游、旅游营销与策划和会展与商务旅游。无论哪个方向,都应该掌握旅行社经营和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是,该方案把旅行社经营管理定位为理论性课程,3学分,每周3学时,总共48学时。这种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脱离了行业发展需求,必须要进行修改。基于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旅行社的组织设计、营销管理、接待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战略管理等基本知识;掌握旅行社设立与申报、旅游线路的设计、旅行社的发团和接团、旅行社门市接待等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旅游管理的基本素质和实际操作水平,能够胜任旅行社工作,成为高素质的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该课程需在学生系统学习了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概论等课程后开设,最好把时间确定在第三或第四学期,每周3学时,总共48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践实训16学时。
(二)教学内容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按照传统的教材来讲,应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应该打破按照章节来设计的传统授课模式,而是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教师讲授为基础,学生学做为主体,围绕旅行社业务转化的项目任务而展开。具体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基础、业务和管理三大模块。基础部分包括认识旅行社和旅行社的设立,业务部分包括旅行社产品的开发、旅行社产品的营销、旅行社的计调业务和旅行社的接待业务,管理部分包括信息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战略管理。需要说明的是,旅行社的计调和接待业务,应该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实训,加深对旅行社的认识,为以后的旅行社方向或导游方向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如果学生先修了管理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等课程,老师在讲授相关章节的时候,就应该减少基础理论的导入时间,采取案例讨论法直接切入正题。
(三)教学模式
现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较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开放式、研究型”、PBGS、CDIO、实践、多元化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各有其特点,有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研究能力要求比较高;有的要求组建团队,完成相关任务;有的要求学校、旅行社、老师和学生多方紧密配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鉴于此,笔者倾向于PBGS的教学模式,即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协作为方式来进行教学安排与课程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组织、协调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实训任务。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引入竞赛的机制,事先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老师和同学共同来担任评委,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团队给予适当的奖励,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较多,主要包括项目、参与式、作业、案例、情景模拟、模块式等教学等。在这些教学方法中,笔者倾向于项目教学法,即师生为完成某个任务而展开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旅行社产品的开发这部分内容为例,首先老师讲解有关旅游线路设计的有关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并提出相关的要求。学生设计好调查问卷,进行市场调查,收集目标市场的信息。学生还要深入到旅行社搜集相关的旅游线路,到旅游目的地搜集好有关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信息。接着确定旅游线路的主题和名称,制定相应的旅游行程,安排好食、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参照旅行社旅游线路的样式,设计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最后,学生把文档制作成PPT,在课堂上展示,结束后由老师分析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旅游线路。
(五)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效果。可以参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来对该课程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确定一个课程负责人,该负责人是主讲老师,除了具备相应的职称学历与专业背景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旅行社行业从业的经历,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接着要组建一个教学团队,其人员选择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在年龄和职称上要注意衔接,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要形成互补,这样才能实现分工协作,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最后,这个教学团队定期组织课程改革讨论,相互听课,外出学习进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另外,还应该加强教学改革研究,撰写教学改革论文,编写理论或实训教材。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还可以考虑聘请旅行社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加入教学团队,承担部分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三、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取得较好的改革效果,需要这个系统内各个要素的分工协作、紧密配合才行,所以,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首先,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可以考虑建立符合教学需要的旅行社实训室,邀请校外旅行社的人员来进行专业指导,配备相关的营业设施,做到和实际的旅行社相差无几。长期保持和校外的旅行社合作,保证资料的及时更新。另外,学校对教学改革效果好的老师进行奖励,激励老师重视教学改革。其次,学校应该制定规章制度来推动课程的教学改革,鼓励老师进行教学改革,赋予老师更多的自。比如教学地点的安排,课堂教学的形式,课程考核的方式等方面完全由老师自己来确定。另外,在职称晋升制度方面,对课程改革积极、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应该给与适当的照顾和倾斜,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教学。
(二)老师方面
老师是教学改革的执行者。首先,老师要转变观念。高校老师不能只是注重科研不重视教学,应该是教学和科研并重,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老师的作用应该由过去的单纯讲授转变为现在的以指导为主,讲授为辅,老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其次,应该长期到旅行社挂职或兼职,提高实践能力,充分了解旅行社的具体操作实务,为学生亲身示范,把实践和理论充分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双师型的老师。
(三)学生方面
现阶段,我国的人才就业已经是供大于求,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中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去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一线工作,对技能和沟通能力的要求更高,职业院校很难培养研发和高层次管理型人才。但是,从当今的就业局面来看,仅依靠谋职就业很难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一条可行且非常迫切的解决办法。因此,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改变单一的谋职教育体制,变革为二元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增加毕业生就业的途径和可能性。对于旅游服务这一应用性和服务性都非常突出的专业来讲,尤为如此。
一、中职旅游服务类专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课程设置和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实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保障。确立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相当于确立了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和基础,发挥了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从目前的中职院校形势来看,大部分学校对创业的重视程度非常欠缺,教师不具备创新创业的教育意识,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很多中职院校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相对滞后,还停留在教材的知识讲解上,甚至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旅游行业存在着很大的脱节,学校缺少实践教学的合作平台,无法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非常不完善。因此,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助于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中职旅游服务的教学培养方案之中,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途径,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促进创业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通过课程体系进一步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在青年学生的教育中,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个人素质。各类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同样的,从现实角度来讲,就业压力日益增加,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在学历层次和专业能力上并不太占优势的中职旅游服务专业学生,应该努力拓展自身的职业发展空间,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中职旅游服务专业应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创业课程体系,通过创业教育和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积极性,培养强化创业素质。通过多元化的就业模式,才能提升中职旅游服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把握有利的时机,推动自主创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和创业
从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总体良好,高达93.51%,但是毕业生从事跟旅游行业相关的就业率却仅为42.22%。说明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在旅游行业的就业趋势并不乐观,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相关工作,只能转行做其他的工作。这种趋势的出现,也与各大职业院校不重视创业教育有很直接的关系。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非常笼统和宽泛,一般只是给毕业生讲解一下就业的流程,传达国家的相关政策,给学生解答就业的手续办理等,工作范围和服务方式都非常狭窄,无法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难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旅游管理院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真正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多元模式,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二、中职旅游服务类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堂教学方面
1.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创业意识
在学习阶段,教师是学生接触到的行业中的第一人,教师的观念和思想会对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旅游服务专业的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形成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自身的创业素养和能力,通过自身的教育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品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确立旅游服务课程功能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讲授创业的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日常课堂教育中,处处显示出自身的创新创业理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创新创业指导和教育。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创业教育平台
学生在校期间,虽有实践拓展和第二课堂的补充,但是学生的主要知识途径还是来自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获取更多关于旅游服务的相关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将当下最先进的研究和知识结合课程内容,一起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钻研,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结合课程知识内容,加入旅游服务方面创业的实例,引导学生的创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并通过学习成功的创业典范,总结创业的技巧和方法,为将来的创业打好基础。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创新创业意思
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现在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能一味的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研究、分析资料,总结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对旅游服务创业的课题进行积极引导,通过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让学生更加明确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素质,结合自身条件,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形成某一方面的优势,并逐步开拓实现创业发展。
(二)课程体系方面
1.建设合理的外显创业课程
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开设与专业相适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比如,针对旅游管理的专业特点,可以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业心理与技能》等相关的必修课程,针对创业知识和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可以辅助以《创业社会常识》、《创业相关法律法规》等选修课,在创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宽创业的相关常识。另外,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和在校生的实际特点,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
2.建设合理的内隐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教育除了外显型的课程知识学习之外,还应注重内隐的课程学习,培养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素质和能力。首先,应把与创新创业相关的道德和品质融入通识教育课程,在基础课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理想与抱负,建立学生的事业心和拼搏精神,培养良好的悟性和洞察力,完善和坚定意志品质,增强心理承受力等。其次,把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知识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比如在学习旅游服务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组织管理等经营管理类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公共关系、合作共事等方面的社会活动知识与能力。再次,可以将创业的案例分析融入职业岗位技能类相关课程,职业岗位技能类的课程最贴合行业发展,学生在学习岗位技能的同时,观摩创业成功典范,发掘创业成功者的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等,结合岗位的技能要求,更能够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
(三)实践教学方面
1.搭建丰富的“第二课堂”
创新创业教育H凭课堂知识性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积极创设“第二课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统一结合,在实践中加强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创新创业论坛”,邀请在旅游服务方面的创业人士现场分享,给学生呈现生动、鲜活的创业实例,并针对同学们的困惑进行正确的解答引导。还可以在校园内组织“创新创业培训”,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或者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来展示同学们的创业成果,带动其他学生对创业的积极性。
2.加强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