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涵盖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与心理等。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主要是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情感表达,受到情感、意志的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既能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更能使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应把握的几点要求
1. 理清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
首先,两者能够互相促进。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德育,都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能够将德育有机渗透与语文教学中,达到两者的完美结合。初中语文教学是为青少年学生奠定良好的思想的最佳时机,在这一阶段进行德育渗透性教学,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理解吸收,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德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学习热情。
其次,在进行德育渗透性教学时,要分清主次,不能本末倒置。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抓住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感动自己,加深体会、产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道德教育,进而影响自己的道德情操。德育的渗透不能以牺牲语文教学效果为代价。不能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为了德育而德育。
2. 把握初中学生的成长特点
初中生多是12到15岁之间的青少年,正是身心逐渐成熟、形成自己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第二性征出现,身体快速成长,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与逐渐成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开始成形却还不成熟定型。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德育教育对他们进行引导,否则一旦出现偏差,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因此,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教学中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性格普遍叛逆、好模仿、缺乏成熟的分析能力与辨析能力,但充满好奇心、更加活跃、更有交际需求等。
3. 教师提高要提高自身素质
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更要将自己打造学生心目的的道德楷模。首先要注重自身外部形象,衣着得体,言行举止要为人师表,其次要强化自身的内在修养,使自己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做好学生行为规范的道德榜样,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喜爱,让学生能够自觉为自己寻找成长的标尺,在模范指引下健康成长。
4. 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道德不是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很好的理解文本深层次的感情,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化为行动,用道德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的是非判断是很简单的,但要将其真正落在实践生活中则很困难。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快速阶段,他们心理叛逆又活跃,对于新的知识具有很快的接受能力,但同时因叛逆的心理有很容易与教师形成对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容易接受,通过实例来说服引导学生,使其行为与道德相统一。
三、具体实施建议
1. 创设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教材文本都具有强烈的德育教育功能。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图片、影音等全方位、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那些高度代表性的课文,通过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其中,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不仅会给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同时更能得到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2. 充分挖掘教材
初中语文教材选材是在基于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集采百家之长,集中古今中外名篇而成就的。既有诗意盎然的古今诗词,也有情景交融、深情流淌的散文佳作,还有引人入胜的小说选段。这些文章中多蕴含着浓郁的情感道德因素,极具感染力。教师要充分地、深入地将教材中这些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并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融汇一体后将其“传道”给学生,让学生融会贯通,感受艺术的生命感染力,获得个人道德素质的升华。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建议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就眉头紧皱,唉声叹气,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几个字来。所以我在写作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方法,得出以下几点经验,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一、引导学生大量积累作文材料
学生作文写得好与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积累作文材料的多寡:头脑中有着丰富的素材库,在写作时就可以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反之,没有素材,在写作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大量积累作文素材呢?我们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语文最大的课堂,生活中有很多的素材,如果细心观察,加以积累,就会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一些人物、景物、花草树木,观察阴晴冷暖,坚持写观察日记,积累丰富的素材。
(二)在读书中积累素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多的名句、谚语都向我们揭示了读书的好处。读书之于写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积累广泛的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一般来说,书中的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等,都可以分类摘录。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不少学生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却不多,多半是半途而废。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阅读、积累,时刻督促学生边读边写,读写结合,积累素材,从而获得灵感。
二、先说后写,提高作文能力
说话是口头表达,作文是书面表达,很多时候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较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可是在书面表达上却捉襟见肘,绞尽脑汁。其实,“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作无非就是把口头表达落实到书面上。所以我们可以在写作之前,先要求学生“说”作文,将所要写作的话题口头表达出来。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之中,学生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可以将这些想法和意见记录下来,将学生口头表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来,让其思考、改进,在写作过程中时刻注意。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三、锤炼语言,使文章富有文采
语言是文章的血肉,语言平淡无奇,那么文章势必会缺乏吸引读者的魅力,而且文章整体上会降低质量,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锤炼语言,引导学生多注意语言的选择与运用,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引经据典,使文章增添光彩。此外,在一些字词的选用上,也要多进行推敲:什么样的字词能表达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语境不适合用什么样的词语,这些都需要学生多加考虑,进行锤炼。
四、写真事,抒真情
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感觉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值一提,所以都会编一些情节和人物,试图写得“惊天地、泣鬼神”,但是写出来之后却令人感觉很假,毫无真情实感,满篇理论说教,处处大道理。其实,写作文只需写真事,抒真情,将生活中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悟写出来,反而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打动人。比如,写人的文章中,我们大可以将所写人物的特点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发生在人物身上的事情也如实记录,只有真实的事件才会有真实的感情,才有价值。
五、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较强,而且往往评改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并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应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比如,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为什么扣分。又如,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之间互相阅读,互相欣赏,或者让学生办起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更加充分的共赏与互评。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提升写作能力。
其实,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能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六、结语
作文一直以来都是师生头疼的教学内容。初中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无法达到我们的预期,这是情有可原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鼓励,细心引导,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多读书,多思考,不断锤炼语言,提升文章质量,并扬长避短,多加实践和练习,开放作文评价体系,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程梅.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杨薛建.浅议初中作文教学缺失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7).
[3]黄晓菲.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7).
[4]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1).
[5]凌青.写身边事,道寻常理――唤醒语文作文的有效教学[J].群文天地,2011(14).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耀眼的璀璨明珠,无论是先秦的诗经楚辞、魏晋的乐府诗集,还是唐诗宋词元曲均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为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努力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良好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形成呢?
一、广泛阅读,强化积累,丰富知识储备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加强并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量,其目的有二:一是通过广泛阅读,让学生涉猎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多个方面,包括诗、词、赋、曲等,并对其各自的特点有所了解,从文体特征方面进行积累;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熟知不同时期主要作者的诗词风格,写作背景,历史典故等;三是以读促学,了解诗词本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初步感知诗情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对古诗词进行深入鉴赏,必当左右逢源,开阖纵横。要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放手让学生通过泛读、诵读、精读等多方位、多层次的阅读,积累大量古诗词,丰富感性认识。
二、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深入感悟诗情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其“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的景物;其“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即将抽象的情思表现为具体的景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善于引导,激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入文本,挖掘文本,深入感悟诗情。具体的方法有:
1.读悟结合,感受诗词韵律之美
诗词的音乐美可以通过诵读在声调、节奏中感知,而对其形象的感知以及情感的体会则需要通过鉴赏主体通过自身的联想与想象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诵读仍然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2.绘画再现,感知诗词形象之美
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意象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用绘画的方式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比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全诗的意象:全诗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和断肠人十一个事物。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明白全诗是用游子的羁旅愁思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再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这十一个意象的理解绘制出简笔画来再现本诗的意境,这样,学生懂得这十一个意象看似杂乱,但实质经过精心布置排列巧妙地连缀在一起,会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断肠人孤寂无依的情怀与画面,从而再现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
3.想象兴会,感悟诗词意境之美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如《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肃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促进能力延伸
【关键词】诗词;意见;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而作为浓缩了文化精华的代表——诗词更是备受关注,民间一直就有“唐诗宋词”的说法,可见人们对于诗词文化的推崇。事实上,中国诗词的发展并不是仅限于唐、宋两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多年的诗词歌赋,而随着近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体诗更是出现了许多经典代表作。就初中诗词学习而言,由于当前教材上所选取的部分古典诗歌的写作时间与学生的时代间隔较远,且传统古诗词教学多采用“字词句段篇”的剥竹笋形式,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将侧重点放到字、词、名的解释及用法上,很难从整体意境上来理解诗歌的美感,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于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以期寻找到合理途径。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创作背景
从诗歌创作的内容来看,初中课本当中出现的诗歌可以大致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诗歌,想要真正去领悟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都不可能将诗句与当时的创作背景割裂开来,只有深刻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才能从意境上去真正领悟诗歌内涵以及写作意图。
如学习唐代李白与杜甫两位大诗人的诗歌,这两位诗人在中国古诗作者当中的地位可谓首屈一指,分别被后人推崇为“诗仙”、“诗圣”。但这二人的诗词写作风格却是天壤之别,李白诗歌中充满着一种自由浪漫主义色彩,整篇诗句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放荡不羁的感觉;而杜甫的诗词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的诗词里面充满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与悲悯,用词上严谨、形象。那么,为什么这二人同为唐代著名诗人,但诗歌的风格以及内容却差异这么大呢?这就要归结到二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
李白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天宝元年时被荐入京为官,此时正值大唐国力鼎盛之时,且从族谱来看李白也同样归属于大唐李氏一族,他年轻时就纵情于山水之间,游览各地自然人文风光,因而造就了他不甘寂寞、洒脱浪漫的个性,留下千古名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是发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无限感慨。而杜甫的一生与李白相比却是另一个极致,杜甫字子美,乾元元年因直谏被贬,此后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接触到的都是穷苦大众。且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正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这样一场社会变革,在动荡中成就了他的诗词风格。他的代表作“三史”、“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其中的名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形象传神地将他悲悯大众、批判官吏以及忧国忧民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诗歌时,可以将二人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给学生以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诗歌融入创作背景当中,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全文思想、作者意图的准确把握。
二、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篇幅较短、字数较少。因此,作者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选字用词时往往会慎之又慎,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就要求大家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要逐字分析、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炼词炼字之妙境。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一个“绿”字,按现代语意来讲属于表示色彩的形容词,但在这里却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同时,从修辞上来讲这个绿字还是一种“通感”的用法,风一般只能让人从听觉和感觉上辨别出来,但在这里却作为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表述出来,真正起到了传神、形象的作用,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事实上,只有抓住关键的字词,才能从意境上更加准确地鉴赏全文。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对后续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
从字、词、句上对诗词进行分析只是局部上的学习,而整个篇幅下来对诗词的理解就涉及意境的体会,也就是对诗词美感的把握。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美感。
(一)体会语言美。与其他文体相比,诗词的形式更加讲究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感十足。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标准化阅读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品读,以自己的实际感受去领略诗词意境。
(二)体会画面美。在众多诗词描写中,画面描写是每首诗词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诗词内容在自己脑海中去勾勒一幅场景画面。如讲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幅广阔无边的大漠画面。
(三)体会思想美。古诗词中的许多名篇都是以热爱祖国、奋发向上为主旋律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从思想上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区分大是大非。
总之,初中诗词教学并不仅仅只是字词的简单理解,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灵魂当中去,切实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目的等内容,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下面谈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关键词:高中语文;建构主义;教学法初探
一、建构主义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即结构主义,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的。皮亚杰认为,是所生存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儿童自己的意识使然,才促成了儿童对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充分认识和了解。这样的一个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应于具体环境,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是吸收还是改变的过程,也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不断往复变化中,儿童的认知的结构才能有具体的发展。这便是建构主义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其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1)情境设置。即要顺利完成学业所需要的环境的设置,有利于更好地为学生获得知识提供必备支持,(2)相互协作。所组成的学习小组可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3)互动交流。可以说是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时重要的方法,鼓励畅所欲言,鼓励正常交流。(4)意向构建。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被动地领略表面皮毛的知识,更应该获得对课堂内容意义层次的了解。
二、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究竟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什么,什么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语文知识,怎么教,学什么,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及其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如何形成,这些都应该具体贯彻在语文的教学当中。这也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为此,我们认为,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鼓励教师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而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法,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如下:
1.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严重制约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行大多数老师习惯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自己占据整整一节课,一点不给学生机会自主独立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天在厌烦厌倦甚至厌恶中昏昏沉沉地学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深思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严重打消了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积极性而且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一些老师不注重实际学习效果,单纯追求升学率,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根本没有考虑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发挥,也谈不上开拓视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本来很生动的语文知识变得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和动力,一径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此外,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现况,其不仅仅是教学模式的陈旧老化让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语文熏陶,而且,不少重复选入并过分强调与语文知识没什么关联的课文,造成了恶性效应,损伤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在无形中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
三、建构主义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实践方法
建构主义的教学法,很好地集中了师生群体的智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的导引下,充分参与其中,在一定的情境中领会,学习,体悟,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加强学习语文课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在多角度发散型思维方面得到全面更新,获得新知,并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快乐,语文课的真正意义也得以彰显。相对来说,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1.创设想象空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性思维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能够给语文教学带来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作用之下,学生能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把那些单纯的文字化成具体的画面来深入理解,体悟,领会,从而获得无限的趣味。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只是枯燥乏味地简单背诵,就没有趣味的产生,也无法进一步参与到作者所创设的特别情境中以及其所营造的深层次的蕴涵里。这样的语文教学显然与真正的语文教学原则背道而驰。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中,在课文内容所提示的特有的情境中流连,体会,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崭新印象,从而更鲜明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历练。
2.架设沟通桥梁,营造宽松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法能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桥梁。这是提供给师生的一个有益机会,双方可以藉此进行充分的交流,在这个时段里,知识的摄入与情感的滋生,同促共进,彼此助益,成为一个很好的互动过程。引导得法,学生会在这个过程里意识到老师的一片苦心,也能充分激发自主性,深入到课文所有的情境中,以及特有的情感氛围中。以致潜移默化,得到升华。进而也就会进入愉快的W习过程当中,能够保持持续的学习激情。情感的植入,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里最大化地予以实现,无疑,就成功了一大半。这就是说,语文老师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义务和责任。如何激发学生最大的热情,踊跃投入和那些衔古接今的中外众多高贵灵魂的深入交流与对话中,投入到对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有益汲取中,是至关重要的。惟其如此,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想素养培养才能同步进行,语文教学任务才能完美完成。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班级管理
一、利用语文学科的特性且不囿于课本知识进行班级管理
《慧人慧语》中说:“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是做事的主要内容。”各个学科的教学皆是如此,语文亦复如是。我经常告诉学生,美好的人生就是一条充满希望的旅途,伟大的成功包括半个看似荒诞的梦想。要善于创新,勇于探索,敢于追求;做事情,搞创业,做发明,写文章,都要把“先要求最不同,再要求最完美”奉如圭臬。之后要有远大的志向,志须如宇宙恢弘,心要似莲花高洁。要善于分析万事万物,要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比如说我告诉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提出不同的见解,感悟非凡的思想;做人的目的不是为了活好,而是为了找到更佳的归宿,发现伟大的永恒。对先人的论述应懂得辩证地分析,比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一定全面,而“己所不欲,若人欲之,也可施人;己所欲者,若人不欲,亦不可施”就较之完善。在班级管理中,教师的力量就像和沙子的水泥,团结的作用如同串念珠的丝线。我还告诉学生:一定要珍惜同学间的情谊,遵守学校的纪律,功在一人莫骄,功在众人可骄;谤在一人勿争,谤在众人须争。
二、学习语文、阅读诗歌、班级管理要联系生活
语文学习需经常阅读诗歌,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能够获得独特的生活情感体验,能够调动起学生阅读诗歌的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对诗歌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首诗歌都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诗歌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阅读诗歌,能够加深生活的经验,反过来也能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因此,也能够迸发出创造的灵感的火花。阅读一首喜欢的诗歌,一定要找出喜欢它的理由,例举出诗歌的优秀之处,每一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所以他们也会有独到而精彩的见解,把这种见解和其他学生分享,就会取长补短。使用正确的方法朗读现代诗歌,使朗读和理解有机结合,促进了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既能够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学习到诗人的动人情怀,走近诗人,洞彻诗人的内心深处,亲聆謦,对诗作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走近作者,仰慕诗人的心灵境界,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学生自然就能领会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并学到了真善美。
三、班级管理应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重视友好的师生关系
1.期待学生
管理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若要学生热爱学习、喜欢教师,教师必须做到敬岗爱业和关心学生,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容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而且在管理与教学过程中,要对学习优者赞美,对学习差者鼓励。
2.遵循管理、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规律
《教育论》中谈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效的必要保证。从教学任务上来说是责任与义务的关系,从人际关系上来说是平等的关系。”每一个教师都应将此牢记于心、耳熟能详。
3.关爱学生无微不至
良好的师生情感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纯洁的心灵沟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
一、“以读导写”作文教学的价值
1. 让中学作文教学有法可依。以读导写就是以优秀的范文作引领,对范文的写法、结构、修辞等进行学习和借鉴。在仿写训练中教师应给予正确的指导,尽量把作文训练具体化、浅显化,让教学的目标更明确。以读导写,就如为学生攀登峭壁提供一根绳索,既能够克服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又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写作的一般规律,迈出重要的一步。
2. 有利于培养学生敏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阅读《羚羊木雕》,让学生明白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了解第一人称给读者亲切、自然、真实的感觉,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阅读《威尼斯的小艇》,领会修辞方法使语言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阅读《散步》,学习作文开头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阅读《少年闰土》,注重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等等。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注重于分析内容,而应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引导学生去品味其语言特点,识鉴作者的写作技巧――尤其是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力求学以致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读写结合,建立序列化、过程化、操作化合理的作文教学体系,如七年级结合课内外范文指导学生叙事类文章的写作;八年级重在记人的读写结合训练;九年级重在综合的读写结合训练,既能避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提醒部分教师紧密结合教材的美文,因材施教,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技能。
阅读是吸收知识的源头活水。广泛阅读有利于中学生接受文学性较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着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写照。学习教科书是为写作打好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学生有了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
二、怎样有效地把读写结合起来
1. 以读导写,践行文体的模仿。对于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各种文体,学生常常张冠李戴,如果教师从教材例文的阅读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文就有章可循,避免多走弯路。如开展记叙文作文教学,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魏巍《我的老师》,让学生找出文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懂文章叙事详略,让学生明白记叙文就是抓住生活中小事,清楚交代记叙的六要素,同时注意以小见大,详略得当,才能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又如,为了让学生写说明文时抓住事物特征,把握说明中心,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找出赵州桥和卢沟桥两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各有什么特色。为了让学生掌握按空间顺序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教师让学生阅读《故宫博物院》,学习全文是介绍一座古建筑群,作者按照先总后分的办法,条理明了地介绍了这座雄伟的建筑群。写建筑物局部时,层次也十分清楚。如写太和殿的一段,先从外后到内,介绍大殿外面时又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由天空到殿顶直到台基。介绍其内部时又按从中间到两旁、从前到后、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依次说明,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学生明白只有按照这些顺序去写才能条理清楚。
2. 以读导写,践行结构的模仿。很多学生没有注意作文的谋篇布局,想到哪写到哪,作文结构散乱,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作文前列提纲,结合模仿课文教学结构,就可事半功倍。如写作散文《光彩夺目的春天》,可以模仿朱自清的《春》,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结构进行谋篇布局,解放各种器官,合理想象。结构的模仿还有首尾呼应等。又如我指导学生阅读《熟悉》后,也指导学生按照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来写一段话,学生较好地运用了知识的迁移。
3. 以读导写,践行细节的训练。为了让学生明确具体的描写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我先出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师:“绿绿的”写出春草的 ?
生:颜色。
师:“偷偷地从土钻出来”写出春草的 ?
生:情态。
师:“嫩嫩的”写出春草的 ?
生:质地。
师:“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出春草的 ?
生:数量。
板书:
描写角度 文字表达
颜色: 绿绿的
情态: 偷偷地从土钻出来
质地: 嫩嫩的
数量: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通过回顾朱自清《春》中的片段描写,学生明确了要让文章更具体、形象,必须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刻画,在下一环节的“习作实践”中,学生都能学以致用,写出的文章都可圈可点。
4. 以读导写,践行续写、改写训练。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留有艺术空白,这就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学中,教者只要抓住文章的艺术空白,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就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把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验直接在语言中反映出来。如《皇帝的新装》以皇帝身体举行游行大典而荒唐收场。对文中那两个骗子的结局,皇帝游行中听到小孩讲的真话后,回到宫廷该如何对待此事,对那两个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不敢说真话的大臣,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都是需要学生研究、探讨的问题。在童话故事的结尾,往往留下悬念引人深思。于是教学中,我设计续写结尾训练――“漫长的游行终于结束了,皇帝气急败坏地回到皇宫,所有人都低着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虚荣者的愚蠢和虚伪,续写出一段故事,或展示皇帝的做法,或讲述骗子的命运,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阅读教材开展扩写、改写训练改变了孤立教学阅读与写作的现状,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写作方法创设写作内容,不但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了小说的内涵,还激发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性教育性罪错 青春期 留守儿童
2013年9月,作为学校开学际第一课,老师该给学生讲些什么呢?笔者注意到,很多电视台、网站都不约而同的关注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性教育。因为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校长带学生开房、留守女童被亲人犯等等悲剧事件的发生。
痛定思痛,一方面,我们除了要加强法制社会的建设与管理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作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摇篮的家庭和学校,如何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已经非常紧迫。利用初中生物教学,展开科学的、系统的、针对性的青春期性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渠道。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认为,在生物课堂上加强对学生青春期性教育,更是责无旁贷。
近年来,“性罪错”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他们大都在十二、三岁,其中大部分涉及性犯罪。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我们生物教师,与其让他们懵懵懂懂,对性知识好奇、猜测、渴望,自己探究其中的奥秘,不如让他们彻底明了、知晓。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初中生物课中《生殖》一章,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开展青春期性教育。
一、立足于全体的青春期生理教育
在我国,生物教学在讲《生殖》一章时大都经历过这样几个阶段:学生自学默读――男女生分班上课,给女生讲女性生殖器官结构,给男生讲男性生殖器官结构――到现在的男女生合班上课。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仍采用男女生分班教学的方法。更为甚者,有老师在讲到这一章的时候就对学生说:“这一章同学们自学,老师不讲”完事。本人的初中生物就是这样过来的。殊不知,越是这样,学生就越是觉得这里边好像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密秘一样,就越是好奇,越是觉得神秘。
立足全体的生殖器官结构、生理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应该使中学生对两性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有科学的认识,消除神秘感,从而正确认识和对待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的变化,正确认识月经和遗精,积极预防和治疗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获得自身保健的基本常识和能力。
在这方面,除了讲清楚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外,要特别注重性生理知识的传授,诸如:月经是如何产生的,在月经周期中哪个阶段是容易怀孕的危险期,妊娠是怎么回事,早孕有什么反应,一旦发生了,如何处理,生活中有哪些不正常的妊娠等。课上还应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病例,告诉他们性器官会发生哪些疾病,如何预防,从而使他们特别是女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自己,获得自身保健知识。
二、性心理教育
有人认为青春期性教育即性知识教育,其实,性教育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课题,其中性心理教育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它对于解除中学生由于生理的变化而产生毫无准备的心理恐惧是极为重要的。结合《生殖》一章内容应在如下四方面进行性心理教育。
(一)正确对待月经
教育女学生,特别是初潮较早的女学生要以镇定和坦然的心情对待月经初潮,要高兴地迎接青春期的到来――性成熟的开始。以正常的心态对待第二性征的出现,这是女性的自然美,无须加以掩饰,如束胸、穿紧身裤等都会妨碍青春期身体的发育。同时也让她们清楚地认识到女孩有了月经即有了排卵,若有适宜的条件(如遇到)是可能怀孕的道理,因此要有心理准备,注意保护自己。
(二)正确对待遗精
首先讲清是怎样产生的,中有哪些成分,及精满自溢的道理。消除有些男学生受错误观念影响,把看得比血液还重要,误认为遗精是失去了身体的精华,伤了元气,因此每有遗精则焦虑不安,甚至惊恐万分的错误想法。要教育学生养成早睡早起,醒来即起的好习惯,避免频繁梦遗的现象出现。
(三)正确对待
首先要使学生正确对待,指出偶尔是一种满足的方法,要祛除他们的罪恶感,但必须明确,频繁是性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目前在我校中,就有过男学生上课、甚至考试时,隔着裤子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除正面教育外,课下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建立篮球队、乒乓球队、合唱队,开展智力竞赛、学习竞赛,逢年过节开联欢会等等,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学习和有益的活动中来,发展业余爱好,使多余的精力得到释放。
(四)正确对待异性吸引心理和早恋倾向
对于这一点,应明确地告诉学生,男女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就会有彼此接近的需要,生理学上称之为“异性接近期”。这是非常正常的,并非大逆不道。但必须指出,中学生现在还很小,很不成熟,学习的任务又很重,早恋会分心,影响学习,如若现在不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将无法面对竞争激烈的二十一世纪。同时也告诉他们,成年以后的世界会更精彩。
三、性道德教育和性法律教育
性道德教育和性法律教育是青春期教育的核心,也是讲《生殖》一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是生物教师对中学生进行性知识与性心理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进入青春期后的中学生,正经历着一个情绪、情感体验由直觉到自觉的过程,他们的行为多为情绪所左右,带有极大的冲动性和盲目性。因此,我们在向他们传授性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性道德的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显得更为重要。
指导学生学习一些性法律常识,让他们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因模仿他人的不轨行为而导致性犯罪,也是十分必要的。事实证明,一些发生“性罪错”最终走上性犯罪道路的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是法盲,是重要原因之一。
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更是学生的保健医生。不仅要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充实学生的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陪学生走过健康美丽的青春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