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成功的经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然而,语文教学或者说语文学习到底有几多方法?问一问语文学得好的学生,他们用了什么方法,或者得益于哪个老师的哪个方法,恐怕没人能说上来;相反,他们会记住一个个精彩的内容和精彩的瞬间。也难怪,这些方法并不是世代相传的宝贝,而是为了顺应潮流不得不附在课堂上的装饰。
语文教学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语文是没有那么多的方法的。问一问自己多年学语文、教语文的经验就知道,其方法应该是尊重语文本身的规律。一个语文好的人,多半来自积累和感悟。这么多年的教学改革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大面积推广?具体到我们的教学中,比如学生的作文,或空发议论软弱无力,或胡编乱造思想贫乏,用什么“方法”能解决?现代文阅读,学生生活体验欠缺,理解能力低下,答题失分严重,用什么“方法”能解决?我们被一个又一个方法所左右,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硬上成了数理化一样的分析归纳方法课。其结果,教给学生的“渔”没有打到鱼,反而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丢了,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不见了,语文课堂沉闷的气氛出现了。
事实上,在阅读做题时,没有谁会先想到用什么方法解读;读懂文章是依赖于生活经验、阅读经验、阅读量和阅读视野的积累。在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上总有方法指南,头头是道,那方法本身就需记一阵子。试问,哪一个语文教师又是照着它做题的呢?有时为了给学生讲,不得不拿答案去对照方法,表面看既讲了知识又教了方法,岂不知给学生增加了多少无谓的负担?
事实上,只有自己悟出来的方法才是最好用的方法,就像捕鱼,你用钩顺手,他用网合适;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教的好不好,不在于教了一种方法,而在于一个教师的学识和素养。成功的教法能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保持住;成功的学法是在兴趣的驱使下多读多写。语文教师不用美化自己的功用,语文学得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打“野食”,靠课堂四十五分钟教出来的好学生是没有的,但被教师的学识素养吸引而爱上语文的却不在少数。可见,一个教师的学识水平就是他教学的高度。
[关键词]培智学校;语文教学;趣味教学
一、问题提出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培智学校低年级语文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虽浅显易懂,但比较刻板、生硬。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讲代学,智障学生思维刻板,理解能力差,常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表现出低效甚至无效的特点。作为一名培智学校低年级语文教师,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是教师需要好好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趣味指的是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能引起兴趣的特性。在培智学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注重趣味,就需要教师艺术地处理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考虑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选择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的恰当教学方法。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并在反馈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爱学、乐学。
二、原因分析
培智学校的学生由于智力原因,他们的理解、记忆、思维能力普遍较差,注意力极易分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学习上依赖心理特别明显,对于这个阶段学生的语文教学,要多注重趣味。
1.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有趣味
皮亚杰把儿童的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智力阶段、前运算智力阶段、具体运算智力阶段和形式运算的智力阶段。培智学校学生智力结构的发展,同样会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只是要比正常儿童的发展缓慢得多,大部分只能停留在其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培智学校学生的年龄一般在8~16岁左右,但由于缺陷原因,他们的智力年龄实际上只达到正常孩子3到6岁的水平,有的甚至都达不到3岁孩子的水平。就正常3到6岁的孩子来说,这个阶段的思维是直接参与实践活动,思维活动与其行动有着密切联系,离开了直接的刺激和具体的行动便不能思维。他们对事物的概括也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明显地依赖于具体事物及鲜明的表象。因此,根据这个阶段培智学校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正常孩子3~6岁的智力特征,决定了在培智学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时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具有趣味的各种直观情境和游戏活动。
2.学生的身心缺陷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有趣味
培智学校的孩子由于智力问题,造成他们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和记忆能力等都比较差。特别是他们注意力极易分散,缺乏感知的积极性。而目前在培智学校中,语文教学仍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还不可能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趣味起来,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活动中,使孩子们动起来,参与到教学中去。
3.学生的学习内容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有趣味
目前,许多培智学校的语文教材是采用人教版的全日制培智学校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语文”),这套1993年出版的教科书是根据1987年原国家教委下发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和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在低年级部分,是以拼音教学、识字教学和短句、短文等教学为主,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看图学拼音,看图学词,看图学句,看图学文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再看上海卢湾区编制的培智语文教材,也是以此形式展示教学内容的。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也决定了低年级语文教学需要直观形象,教学方法要有趣味,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尝试
在培智学校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注重趣味是为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又会有许多新的有效的方法产生。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却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知识的明确性、具体性、有效性、可信性,都有赖于对教学方法的有效利用。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培智学校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注重趣味,做了以下几点教学尝试。
1.趣在导入――创直观情景,促多重感知
教学要成功,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培智学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导入,可以通过直观情境的创设,多种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在乐中。
直观教学手段一般可分为四类:实物直观、模型直观、象征性直观、语言直观。由于智障学生表象较为贫乏,在培智学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使用实物、图片、动画情境及教师鲜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等。如笔者在执教语文第三册第16课《红灯 绿灯》时,首先通过《忽悠驴过马路》这段动画,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忽悠驴”这个卡通形象过马路发生了什么事情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另外教者也可根据教学需要采用猜谜语,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一起导入课的内容等方式,只要教师引用得法,努力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就能促进学生多重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趣在过程――以游戏活动,促经验积累
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智障学生由于智力低下,家长不放心让他们单独参加各种活动,因而缺乏感性经验,而经验是学习的基础,智障儿童只有具备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智障学生的经验。因此,在培智学校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多设计出一些游戏活动,让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如笔者在执教语文第三册第16课《红灯 绿灯》时,通过创设模拟“过马路”“走斑马线”等活动场景,带着孩子们看电脑红绿灯的变化,在模拟情境中过斑马线的游戏活动,使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初步掌握了如何过马路的方法。
智障学生理解能力差,在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时,也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如在教授语文第二册第2课“坐立走”时,可以进行 “看谁反应快”的游戏,让一个学生(或教师)发令,两个或多个学生通过比赛“坐、立、走”进行姿态训练,使学生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达到了训练学生形成正确的“坐立走”姿态的目的。认读生字词一向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游戏,吸引学生参与,如送信、摘苹果、找朋友、神奇的口袋、击鼓传花等,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边玩边学,促进他们知识经验的积累。
3.趣在体验――以角色扮演,促情感升华
表演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此,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儿童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智障孩子虽然智力低下,但通过角色扮演,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在表演中,愉悦身心,理解知识内容。笔者在执教语文第三册第11课《公鸡和狼》时,通过PPT模拟创设出公鸡和狼斗智斗勇的的活动场景,让学生带上公鸡和狼的头饰,根据场景提示,进行模拟角色表演,孩子们在角色表演中,感受到了公鸡那种遇到危险不害怕,懂得保护自己,并成功将狼赶走的机智、冷静品质,促进了他们情感态度的升华。
4.趣在反馈――以多元评价,促成功自信
每一个学生都想在集体中、在教师的眼中得到肯定。智障儿童同样也渴望得到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无论如何不要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因素,他们往往所受的失败要大于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出多种趣味反馈的方法,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感受成功的体验。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小组竞赛式(香蕉队、苹果队等)、代价奖励式(以小红花、小星星换取奖品),食物奖励式、卡通形象的夸奖、掌声奖励等形式;评价的角色可以是教师、家长、学生等;评价的过程可以是周评价、月评价等。只要采用适时适当的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评价,及时反馈,就能让智障学生感受到成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获得内心愉悦,提高教学效率。
四、趣味教学的实施效果
几年的培智学校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重趣味的效果是明显的。现在大部分学生都非常喜欢上语文课,不再把上语文课当成负担,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上课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识字能力、朗读能力、书写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甚至有些自闭症的孩子也能参与简单的教学活动。在实施趣味教学后,学生变得爱学、乐学语文,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趣味教学使教师的教学富有智慧,促进了专业水平提升。
五、实践反思
一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养和师德。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满热情,认真备课,多动脑筋,寻找和创设适当的教学“趣味”。
二是教师要有大趣味观,当学生觉得无趣,或无反应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以学定教。
1.模仿性教学阶段
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模仿他人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
2、独立性教学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随着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作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一些细节的把握。在这个阶段中,感受到自己最喜欢也最愿意琢磨如何上课。用怎样的导入形式,用哪些方法突破重难点,用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怎样的言语刺激学生,与学生互动,怎样组织一个又一个比较流畅的教学环节可以不露痕迹。这些教学技法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挑战摆在眼前,我们的教学技艺在探索中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有规律、有特点的教学倾向。至此,别人教学影响的影子逐渐消失,自己的东西多了起来。独立性,标志着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开端,孕育着创造性教学的萌芽。
独立性教学阶段,是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必经阶段,这一个阶段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创造性教学便不会悬置在虚空之中。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们毕竟不会永远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而会产生“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追求。我国著名作家王蒙曾多次谈到:“我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寻找我自己,在茫茫的生活海洋、时间和空间的海洋、文学与艺术的海洋之中,寻找我的位置,我的支持点,我的主题,我的题材,我的形式和风格。”
3.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和实践,语文教师创造性灵感不断地在教学中喷涌出来,这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在这个阶段,教师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真是艰苦备尝,而又义无反顾,乐此不疲。其中,既有挫折和苦闷(如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能为别人理解和支持等),更有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造性成果的幸福和欢乐!到了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逐渐进入个性化阶段,日趋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创造性阶段,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单单在教学技艺上付出辛劳,或许更多的是站在理念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衡量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技法的教学,它的人文性、审美性,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具有很深的课程内涵的,因此在创造性阶段更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创造性上有所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阶段是形成教学风格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普通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阶段。
4.有风格教学阶段
在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地完美结合,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明显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所有成功的名师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盲从、勤钻研,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获得教学艺术的享受!此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教学艺术特征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其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且处处闪耀着创造的光芒。此时的教学艺术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得到同仁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这些语文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既不能躐等,更不能颠倒。当然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各个人是不一样的。从一个阶段过渡、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都需要教师付出艰巨的智力劳动,离不开主客观条件(如领导的谅解、支持和同事、学生的配合等),其中主观条件(如锐意创新、坚韧不拔等)又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总的趋势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模仿成分逐渐减少,创造成份逐渐增加,创造更高的阶段,直至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一、有效设计课堂提问
以前教师讲课,总是认为自己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提问起来,一问三不知。因此,教师的教学质量总是不理想,总是事倍功半。我想,要改革,就要告别传统的教学模式,要知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和发现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有兴趣对老师的讲解和课文中的问题质疑。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课堂上,我一般会多设计有效性的提问启发学生,不是很简单地让学生齐答,不动脑筋就可以答出来。问题的难度要适宜,如果大多数学生想的时间太长了,就会耽误课堂的教学时间,也有可能降低教学的质量。要经常换一下提问的方式和不同的学生,让每个同学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有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既肯定自己的优势,又发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扬长补短。
二、协调全体与个性关系
学生的层次不一样,所以接受能力也不一样,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教师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又要照顾到个性差异,对学生的施教也要有目标,分层次管理和教育。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学成绩得到大面积地提高。课堂上,对于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不要性急,不要目标过高,不要过多批评,要多鼓励,让他们有自信,慢慢缩短差距,寻找自己的闪光点。
三、把握时间尺度
我们知道,提高学习效率是有时间尺度的,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证取得最大的学习效益。要管理好时间、安排好时间,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于复杂,开头的语言不精练,没有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没有诱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浪费时间,效率较低。如果板书设计不精巧、不合理、不醒目,不是提纲挈领,不是一目了然,学生就会糊涂地接受、被动地领会,那么,他们就失去了主体的地位,就会有可能成为时间的奴隶。所以,教师讲课一定要有科学性,合理安排时间,优化组合时间,让学生也有时间观念,能用短时间办成的事情,就不用较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关键词】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活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更不用说有什么兴趣了。那如何来激活语文课堂呢?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活其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老师的教授内容,这就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对周围环境缺乏应有的判断力,也不符合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心理素质成长的需求。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在课堂上让老师只当导演,不当主角,让学生做主角,在做主角的过程中体现其“学习主体”的地位。
采取“老师少讲,腾出时间给学生多说”的方法,可以使语文课实际上成为让学生开展听、说、读、写训练的大平台。我体会到要启发和“逼迫”学生开口,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如在“自我介绍”中,同学们可以就环境的改变,谈谈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及感受;在课堂上就课本内容引发学生发言,或喜或悲,有怒有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后再由我加以点评和引导,另外,除了对授课中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诱导性、启发性“精讲”外,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及各界舆论进行思考,培养其思维的开放性,并让他们进行相关口语训练。还学生以课堂主角地位,让台前的教师尽量少讲、精讲,倾听学生心声,创造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需要教师营造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多边活动的场所,学生主体参与是这种多边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保证,而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则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学氛围不宽松,要想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创新,那是不可能的。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的形成,要靠教师。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教师,废除“师道尊严”的思想,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注意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教师要从知识传播者过渡到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进而成为学生活动的鼓励者。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三、发掘审美意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和感情的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学生思想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作,美与活生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山光水色的愉悦,领略鸟性人心的空灵,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如朱自清的《春》里,我和学生看到江南旖旎的春色;在《背影》中我和学生们一起感受了人世间最真切的父子深情;再如走进鲁迅的《故乡》,那里不仅有优美的农家风光、和谐淳朴的民风、还有引人入胜的童年往事;读发李白的诗,领略到了什么叫飘逸豪洒;读杜甫,明白什么是博大深沉…….文学之美,就是这楚风汉韵、唐诗宋词;就是这风土人情、人间真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学作品中无不包含意境美、风光美、亲情美、人性美,挖掘文学之美,用美的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之美,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一直以来,教学参考书中关于阅读文本的意义是确定的、标准化的甚至是唯一的,而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的合理性却得不到承认和鼓励。这种思想和现实对阅读教学带来了很严重的问题。一是导致了阅读权威的产生,使学生有依赖心理,渐渐失去质疑和怀疑精神,失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二是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学生服从教师,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是极为不利的。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创造的基础之一。通过阅读,掌握了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中受到启迪,才能产生创造。教师要想办法保护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阅读理解的合理性,激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互动;感动;激情
感动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感动来自于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教师而言,感动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感动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
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2.感动于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动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强调了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就能释放师生的个性。新课改强调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而在有个性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对文本的真切的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又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提供了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4.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5.感动于课后的深入反思
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精彩的片段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表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 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的生命线。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建构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掌握它的特殊性,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正确的方法。随着中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显突出。因此,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的应用水平,已成为语文老师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 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趟,欣赏一番她的 “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民主和谐的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初一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特别积极,初二还好但比初一少,到了初三就很少了,越到高年级越少。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
讲授周国平的《家》(家是什么?为什么作者把家比作“船”、“港湾”、“岸”?假如没有家会怎么样?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家?)和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课文时,采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结果学生们对我的这种做法颇感兴趣,他们能敞开自己的胸怀,尽情地谈论自己的观点,在谈论的过程中,他们解决了课文中难点、重点。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三、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质量。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前提在于备课
一、消除学习畏难情绪,提高参与程度
进入高中阶段之后,随着高考压力的加大和部分学生自身学习基础薄弱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出现畏难情绪,尤其是处于班级后列位次的学生,自我封闭及自卑等消极情感影响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对这样的状况,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缓解学生的消极情感。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绩,能力有高低,成长成才的路也不是一条,只要自己在学习中尽力了,就是成功。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曾经有一位学生,因为自己的语文学习成绩落后,非常自卑,甚至在班级处于边缘化的境地。笔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利用课余时间和这位学生进行交流谈心,像朋友一样平等地和他进行谈心,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在得知其因为学习成绩落后而自卑后,笔者鼓励他,成才之路并不是唯一的,在学习中只要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即使回报没有预期多,也是没有遗憾的,也是自身的成功。通过这样的思想疏导,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心理障碍,其在后一阶段的学习之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其次,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发挥榜样的正面示范作用。笔者在这样的环节,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进行引导,一方面,让语文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介绍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让其他学生学习借鉴,教师在学生介绍过程中进行总结与提炼,帮助学生推广运用优秀的学习经验,例如在预习环节的学习经验介绍中,笔者总结出“读、思、查、做”四步预习法,就是较为成功的方式,在全班进行推广运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预习成效,对于缓解学生学习畏难情绪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笔者结合阶段性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经验的梳理与总结,如学习古文单元之后,笔者针对学生存在的畏难情绪,请掌握效果较好的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介绍,有目的性地提高学生在某一阶段或内容中的学习成效。
二、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协助,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是影响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原因,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相互合作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
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笔者将教学活动细化为以小组为载体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小组这样的载体之中提高团结与合作意识。有的教师在编排学习小组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学生按照前后座位顺序进行编排,这样的方式虽然较为方便,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学习小组之间的成员不够均衡。对此,笔者专门将学生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模式进行均衡设置,每一个小组里面既有优秀生,也有中等生和后进生,发挥优秀生对后进生的帮扶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设置学习小组,互补效应明显提升。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笔者将教学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研究的提纲。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需要开展相互研究分析才能够实现学习目标,而不要单纯地等待教师讲解。制度与模式要求学生“动起来”。例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时,为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笔者将教学模式设计为探究题纲引导的方式,专门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1)作者是个聋哑人,假设她可以睁开眼睛看三天,她会怎样安排这三天的生活呢?作者是不是随意来安排她的三天呢?(2)是不是作者只钟情于快乐光明的一面呢?(3)三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当短暂的三天逝去的时候,当永久的黑暗再次迫近时,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懊悔吗?(4)明知看不见世界,为什么要安排三天光明之行?(5)结合海伦·凯勒的相关名言,体会海伦具有怎样一颗心?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深入思考与相互研究,对于诗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具有了更深的感悟与理解。学生在相互研究讨论的基础上,能够博采众长,提高学习成果的完善性与科学性,同时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增强团队精神。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合作学习能够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团结合作的积极情感在其中发挥了较为明显的作用。
笔者还倡导学生之间要互相帮助。在学习小组之中,优秀生要对后进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教给他们思维的方式,倡导有条件的建立帮扶对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为了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笔者在学生相互结对的过程中,采取“一对一”或者“几对一”的方式,将优秀生的考核评价与帮扶项目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相互之间帮助关爱,创设和谐的氛围,促进良好班集体氛围的形成,为学生更加积极投入语文学习活动集聚学习动力。
三、注重表扬激励,增强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
高中生在年龄上接近于成年人,他们具有所有学生的共性心理特征——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教师的表扬激励会在学生学习时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寻找学生取得的进步或者表现突出之处,予以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笔者始终怀着良好的心态走进课堂,带着笑容,以积极的情绪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多激励学生,学生回答问题较为全面即给予表扬,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积极,也给予肯定,以积极性的评价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指数,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同时,笔者在教学中尽可能广泛地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表扬激励。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各不相同,笔者对其开展表扬激励的门槛也是不一样的,体现阶梯型原则,尤其注重对中后位次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因为这些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封闭心理,会因为边缘化而逐渐脱离整个教学环境,对其给予更多的鼓励,能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另外,笔者在语文学习中,还发挥以赛促学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以及进度安排,组织一些学习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在良好的上进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形式激发出来的学生积极情感,对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发挥明显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设情景;乐学课堂;催生情感; 放大效用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语文基础、感知能力,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情景交融的乐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一、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定位,创设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安排教学活动,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心灵,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同,合理地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教师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发掘教材中的情感体验因素,使学生感知语文学习的魅力,催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真心、真意、真诚地关爱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和学生谈心交友,让学生真正喜爱老师,并把这种上情绪延伸到课堂,在教学中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学生的情感爱好、求知欲望,用语文学科的内在美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去感知作品的魅力、感悟作者的人格、体会作品的思想,品味作品的节奏感、音韵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的奥妙,领悟作品的精髓,通过一次次地感染,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有所思、时有所悟,学有所得,时有所获,与课文的内容同频共振,产生共鸣。笔者在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时,因为我们当地盛产槐树,学生对槐树有一定的感知和生活体验,所以我因势利导,以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问学生你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想象描绘一下槐乡五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槐花什么样子?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情景走近作品,走进课文,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拉近了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体会作者笔下留下“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等“空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会言外之意,听弦外之音,在情景中净化学生心灵,在情感上引发学生共鸣,调动学生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成效。
二、创新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创新语文教学策略,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自身人文素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满意的微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课堂节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富有变化,通过读、说,听、问、演、比等方式、方法,使语文课堂生动形象,迭起。拉近学生与所学课文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急于了解、学习课文的心理,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依据教学的重点,合理地设计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思维、新见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发表见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营造了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如笔者在教学《走,我们植树去》一课时,为便于教学活动地开展,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一些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课堂这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诗歌的内容,引导学生的生活中要用实际行动积极参与绿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拓展教学空间,放大教学效用,创设衔接生活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