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

航空航天技术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空航天技术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航空航天技术特征

第1篇: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航空英语;构词特点;发展趋势

引言:近年来,各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较为迅速。我国在此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是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自主研发载人航天工程的国家。在我国航空航天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出来,进而大量的新概念与新词汇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因此,了解航空英语词语的构成,不仅有助于研究现代航空英语的构词特点与发展趋势,还能够促进航空英语教学,对掌握现代航空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航空英语构词特点的过程中,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属于ESP(Engli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重要领域。

一、航空英语词源分析

与其他的科技词汇相类似,航空英语与航空科学知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英语发展中,这两者的关系显得越来越密切。依据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航空英语词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种来源是英语自身的词汇。在工业革命以来,英美两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直至莱特兄弟举行了人类历史的第一次飞行。因此,较多的航空英语词汇都来自英语本身。例如,embark(上飞机,登机)、checkout(检查,检验)以及checking station(检查站点,检查点)等[1]。另一方面就是很多英语词汇具有不同的构词风格。在过去,英语中大量的科技词汇来源于希腊语与拉丁语。导致在航空英语中存在较多这种类型的词汇。直至现代与近代一些工业化较早的国家其科学技术也已经走向了世界的前列。因此,一些较为先进的科技词汇从工业化较早的国家语言中引入到英语中。这些语言包括了法语、汉语、德语以及俄语等。有的外来词会直接进入英语,有的是间接的传播到英语中来,或者是吸收为英语。一些外来词语被吸收为英语,进而转化为航空领域的使用语言。

二、航空英语构词特点

(一)缩合词(biend or portmanteaus)。缩合词又被称为拼合词。该类词汇通常由两个或者多个单词的部分混合构成一个新的词汇。从构词的角度分析就可以看出,这类词汇包括了“词首与词首”、“词首与单词”以及“词首与词尾”的缩合。这些说和词与在航空英语与航空技术中都具有其特殊的含义。例如,COMINT通信与情报(communications intelligence)等等。

(二)合成词(compounds)。通常情况下,合成词普遍都是由2个或者是2个以上的单词构成的词。合成词通常被分为2种,即所谓的并列合成词与主从合成词。并列合成词通常都是指词根或者词干之间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语。例如,cockpit(驾驶舱)、life-and-death(生死攸关的)等等。而主从合成词则是指合成词中不同词根或者词干之间具有主从关系。例如,crosswind(侧风)、cloud-base(云底)等等。无论是具有并列关系的还是主从关系的词语构成合成词,词语之间仍然具有语义关系。

(三)缩写词(abbreviatins)。缩写词其实就是有每一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合并组成的缩减新词。该类词汇在结构形式上被称为abbreviatins。这类词汇大多都是由大写字母表示的,航空客机英语缩写死的雨一特征在此方面主要包括了机构的名称、技术设备的名称以及系统技术的名称等。例如,CAB民航委员会(Civil Aeronautices Board)、SPOT卫星定位和跟踪(satellite

positioning and tracking)以及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

tioning system)等等。航空客机的缩写词与在语音特征方面包括了initialisms与acronyms两种,这两种词汇的在使用方面也各不相同。

三、现代航空英语构词的发展趋势

在分析航空科技词汇的过程中,该领域的词汇构成趋势具有这么几项特点。首先,大量的缩合词汇。缩合词汇是对科技词汇系统的综合概括,该类词汇涵盖了大量的组织机构与行业的术语。例如,NTIS(国家技术情报处)、OBC(机上检查)等等。其次,大量的普通词汇被赋予了全新的科技含义。这类词汇极容易产生陌生感。虽然词语看起来不难,但是由于受懂啊专业的限制,难以命名。例如,stream landing(鱼贯着陆)、boxer(轰炸机)等等。再次,大量的合成词汇。合成词会通常具有多种合成方式。但是合成的词汇意义比较固定,常常表达一种较为专业的意义。例如,cargo-floor(货舱地板)、brownout(减少灯光)等。最后就是大量的词缀与词根构成派生词。这次额词汇多数都是较为常见的词缀与词根。这种构词方式不仅会改变词汇原有的含义,还会改变原有词汇的性质[2]。因此,如此看来,航空英语词会构成居有其特殊性,在航空英语使用的过程中规,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总而言之,了解词汇的结构不仅能够对词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还能够加深对词汇的记忆。通过对航空英语词汇构词的分析,找出其相似之处,进而可以牢记词汇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篇: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 高技术产品;国际分工;贸易模式

[中图分类号] F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我国自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相继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的开展。我国科技部《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12)》显示,2011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贸易顺差达856亿美元;中国香港、美国和欧盟是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前三大出口市场,共占据61.4%的出口份额,而香港地区多为转口贸易,最终消费地则主要以美国和欧盟为主;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来自于亚洲的韩国、中国台湾和日本,三者之和占据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市场45.1%的份额,而欧盟和美国则位居其后。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推出创新战略,提出“再工业化”之路和清洁能源计划,重振美国经济;我国一直将高技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之一,金融危机后我国制定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鉴于美国在全球高技术领域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国与美国经贸关系的相对重要性,分析我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指标

(一)数据来源

我国科技部和商务部参照美国先进技术产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 ATP)进出口目录,确定了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目录。该目录包括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其他技术共九大技术领域,突出了高、精、尖的技术特点。按照国际可比性原则,本文依据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选取六位数《HS2002》版本的上述九大领域高技术产品年度进出口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区间为2002-2011年,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其中报告国选择中国,伙伴国选择美国,贸易流向包括进口和出口。

(二)分析指标

1.GL指数

Grubel和Lloyd(1975)年提出GL指数,作为衡量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IIT)水平的重要指标:

其中Xi与Mi分别表示i产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0,1],0表示完全产业间贸易,1表示完全产业内贸易。若i产业中包含n种产品,则以每种产品的进出口额占i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权数计算的i产业内贸易指数:

当产品分类不够精细时计算出的GL指数,容易产生产业汇总偏误,虚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影响实证研究的解释力,因此学者建议至少采用SITC三位数层次或HS四位数层次的贸易数据,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由于UN COMTRADE数据库中对于商品成交数量单位的统计,HS统计数据要比SITC统计数据记录得详细,例如对于不同的商品采用升、千克、件数等具体单位,计算进出口单位价值时相对科学。所以,本文选取HS六位数编码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2.贸易特化系数

GL指数只是衡量了产业内贸易的水平,不区分国际贸易流向,因此可以借助贸易特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加以补充。i产业的TSC表示为:

一般而言,TSCi∈[-1,1]。TSC越接近于1,说明该产业出口额远超过进口额,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若TSC越接近于-1,则说明该产业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弱。

3.FF份额指数

Fontagné和Freudenberg(1997)将贸易类型划分为产业间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进而可以计算不同类型贸易所占的份额。

一般而言,各国出口统计以FOB价格计值,进口以CIF价格计值,考虑到运费、保险和利润等因素,在FOB价格基础上加成25%是合理的,即质量相当的同种产品的出口单价和进口单价之比( )应位于合理的区间内,此时双方开展的贸易类型为水平型贸易;若 超出该区间,则双方进行的贸易为垂直型贸易。表1体现了这种思路。

4. FF份额指数扩展

尽管FF份额指数能够显示出产业间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份额,但不能衡量出贸易国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和竞争力水平,从而无法判断在垂直产业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鉴于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因此可以在FF份额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垂直产业内贸易划分为两种类型:低端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L)和高端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H)。若 1.25,则贸易类型为VIITH。从事VIITL的国家以生产和出口低质低价产品为主,在高技术产业链国际分工中处于加工制造环节;而从事VIITH的国家则以生产和出口优质高价产品为主,在高技术产业链分工中处于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

三、中美高技术产品分工与贸易模式分析

(一)产业内贸易水平

九大技术领域中,生物技术和其他技术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偏低,样本区间内GL指数均低于0.1,年度均值分别为0.06和0.04,标准差分别为0.01和0.03;生命科学技术和材料技术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年度均值分别为0.35和0.44,标准差分别为0.02和0.22,材料技术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波动相对较大,2011年和2012年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分别为0.75和0.81;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0.29逐渐降至2011年的0.05,转变为以产业间贸易模式为主;光电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基本稳定;航空航天技术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近年来略有增长。

(二)产品竞争力

九大技术领域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其他技术产品TSC历年均为正,均值分别为0.88和0.66,说明我国该两类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四类产品历年TSC均为负值,说明我国这四类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劣势;光电技术产品由负值逐渐转变为正值,说明我国此类产品正逐渐建立起比较优势;生物技术产品逐渐由正值转变为负值,说明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恶化;生命科学技术产品整体而言呈处于比较劣势。

从全部高技术领域产品来看,对美贸易中,我国具有弱比较优势,这似乎与上述按领域分析的结果相矛盾,因而需要做进一步分析。通过计算每个技术领域产品进出口额占所有高技术领域产品的进出口额的比重,可以得到我国高技术产品对美贸易的结构。

由表4可以看出,我国九大技术领域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占据绝对优势,历年平均比重达67%,其次是电子技术产品和航空航天技术产品, 历年平均比重分别为12%和8%,由此不难解释我国对美贸易高技术领域产品的弱比较优势。

(三)贸易模式

采用FF方法计算的同一产业的产业间贸易份额、水平产业内贸易份额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份额三者之和等于1,因此,可以采用三角形图直观地分析上述贸易类型,离顶点越近,说明该类型贸易份额越多;离顶点越远,则该种类型贸易份额越少。

图1显示出各标志点离水平产业内贸易顶点较远,说明整体而言,我国高技术产品水平产业内贸易比重过低。生物技术、其他技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这与GL指数相符;材料技术产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2002年,材料技术产品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而2011年水平产业内贸易则占据近40%的份额;电子技术产品2002年三种贸易类型均占据一定比例,到2011年则发展为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兼有少量产业间贸易;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和光电技术产品以产业间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产业间贸易份额要大于垂直产业内贸易份额;生命科学技术产品产业间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均有,但垂直产业内贸易份额要明显大于产业间贸易份额。

(四)产业分工

由于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产品垂直产业内贸易份额较高,因此,进一步计算这三类产品VIITL和VIITH在垂直产业内贸易中所占比重,从而可以判断出,我们在产业链分工中所处的位置。

由表5可见,各年份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产品VIITL的比重明显高于VIITH的比重,说明这两类产品出口单位价格明显低于进口价格,在中美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对美贸易中,以出口低价格低技术含量、进口高价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材料技术产品起初处于产业链高端,然而,近年竞争优势逐渐丧失,2011年对美贸易中,主要出口低端产品。

四、结论与建议

依据样本数据计算,2002年中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243亿美元,顺差41亿美元;2011年进出口总额则增为1150亿美元,顺差扩大至591亿美元。虽然整体而言,我国对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呈现顺差,但是我国高技术产品竞争力不均衡,只是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其他技术领域建立了比较优势,对美贸易以产业间贸易模式为主,互补性较强;光电产品领域正逐渐建立起比较优势;而其他6个领域均处于比较劣势,此外,我国高技术产品对美贸易顺差与美国对华技术出口管制有很大关系。

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模式以产业间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而垂直产业内贸易份额较多的生命科学技术、电子技术和材料技术产品分工中,我国处于产业链低端,以加工制造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产品,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出口产品附加值很低,国际竞争力不足。因此,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一)多角度入手解决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问题

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如计算机与通信技术领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和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对美直接投资数额,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国际化经营,有助于减轻对美贸易顺差压力,减少贸易摩擦;改善对美高技术产品贸易结构,适度降低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使其由简单的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高端环节延伸;重视进口对于外贸协调发展的平衡作用,在技术管制相对宽松的领域,可以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扩大产品的进口规模,在技术管制相对严格的领域,只要技术条件允许,可考虑进口其中间产品,在国内加工成成品销售,有助于减少贸易顺差;加强与美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沟通与协商,敦促其放宽对华技术出口限制,为双边高技术产品贸易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扭转高技术产品贸易失衡的局面。

(二)鼓励我国高技术企业向产业链上游攀升,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建立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微观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增加对高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引领企业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注重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的稳步提高,使企业从依赖低成本竞争向依靠综合实力竞争转变,从规模扩张向集约化生产转变,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这既是我国开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关键所在,又是增强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此外,积极探索技术引进新模式,提高技术引进的有效性,打破技术引进中的不良循环,不断提高外资项目的技术含量和层次,制定优惠政策引进我国真正需要的高技术项目。鼓励美国高技术企业来我国直接投资,设立研发中心,不但可以绕过美国设置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壁垒,而且能够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快消化吸收与开拓创新进程,提高国内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在产业链国际分工中争取到有利地位。

(三)政府应为高新技术产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首先,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高技术产业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因素。其次,加快研究和制定符合WTO规则的产业和贸易政策体系,并根据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技术特征,实施有差别的政策,着力培育和发展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与美国相比,我国生物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明显处于比较劣势,在今后的政策中应予以倾斜。第三,落实科技兴贸规划,建立和健全国内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和投融资政策,适当加大对部分高技术领域产品的出口退税力度,强化对高技术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风险资本投入,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支持作用等,解决高技术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第四是加强与国外政府、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完善高技术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第3篇: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质灾害调查;监测

前言

遥感(RemoteSensing)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已经使人们从传统近景摄影测量到大范围的空间信息采集成为现实。随着传感器技术、航空航天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已经在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领域,进入动态、快速、准确、多途径获取信息的新阶段,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大大提高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的效率和精度。

1 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监测的成长历程

遥感技术在国外发展比较早,对于我国而言,遥感技术的使用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尤其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使用发展很快。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及监测工作。此后,国土管理总局(国土资源部前身)先后在红水河龙滩电站、长江三峡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与监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青藏铁路、京九铁路在前期规划评估中和后期施工中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也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世纪末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中,各省都设立了专门的“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主要是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特别是近年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和京沪、武广和郑西高铁重大工程论证中,都开展了工程地质遥感调查工作。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三十年的学习实践,总结了一套较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方法,已基本完成了示范性实验阶段,正走向全面推广的实用性阶段。遥感技术应用地质灾害调查,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充分利用航空航天遥感、差分干涉雷达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及其集成技术进行地质灾害监测,是未来遥感对地观测技术体系在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发展方向。

2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监测的应用

2.1 在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领域

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制于地层岩性、构造展布、植被覆盖、地形地貌以及大气降水强度等要素。一般情况下,岩性脆弱、构造发育、植被稀疏、地形陡峻的地段,在强降水过程中容易发生地质灾害。遥感技术有宏观性强、时效性好、信息量丰富等特点,不仅能有效地监测预报天气状况进行地质灾害预警,研究查明不同地质地貌背景下地质灾害隐患区段,同时对突发性地质灾害也能进行实时或准实时的灾情调查、动态监测和损失评估。因此,作为地质灾害综合预防和治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和预报,为国土资源决策和规划、防灾减灾救灾、灾后重建提供可靠依据;对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点加强监测预报,避免重大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遥感技术无疑会在这一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一日,江西持续暴雨,导致省内第二大河抚河的唱凯堤决口。唱凯堤决口后,前方抢先指挥部立即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得了准确的洪水分布情况(下图为抚河流域暴雨前后的卫星遥感影像)。正是遥感科学技术的保证,使得抚河地区彩色遥感摄影工作开展迅速而高效,一手的信息资料,为洪涝灾区损失调查与监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证。

2.2 土地沙漠化遥感调查与监测

二OO七年国土资源部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耕地十八点二六亿亩,全国耕地净减少六十一点零一万亩,耕地减少速度趋缓,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形势依然严峻。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但由于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天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因素的作用,土地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0万km2,荒漠化面积已经占到国土面积的27%,而且每年还在以约2400km2的速度扩大。进行土地荒漠化的动态调查和监测,已经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遥感技术具有信息量大、观测范围广、精度高和速度快的特点,其实效性和动态性更是传统的资源环境调查和监测所难以比拟的。随着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中国新疆等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发展过程、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等研究工作中,遥感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图为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卫星照片)。据遥感图像的形状特性、大小特征、色调特征、阴影特征、纹理特征、位置布局特征和活动特征判读卫片的不同植被状况。

我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开展的地表覆盖动态区域分布规律的研究,由于地表覆盖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表的植被状态,利用反映植被覆盖度和生长状况差异的关系,即植被指数(NDVI),很容易反映出当地的植被覆盖情况。

2.3 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遥感技术在地震、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工程地震、现代构造应力场及地震形成机制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地震是地壳内部应力积累和突然释放,地壳破裂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地质灾害通常是地壳内部应力聚散时影响地壳表层的反映。地震的发生往往导致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发生。查明区域活动性构造的分布,常常是区域地质灾调查工作中的首要内容。使用遥感技术监测地震灾情,可以快速及时了解地震灾情,及时监控次生地质灾害,为抢险救援行动提供指导。采用多平台、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地震后灾情及次生地质灾害的快速调查,可以及时为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十分重要的基础数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级大地震,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迅速成立了震情遥感调查现场组和后方组。现场组采用高空遥感飞机沿都江堰 ― 漩口镇 ― 映秀镇 ― 缅镇 ― 汶川县 ― 茂县进行了航空遥感飞行,获取了这些地区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数据。

经初步解译发现,由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十分严重,全区坡面泥石流21处,估算总面积为8323488 m2,约占本区全部面积的 36%;崩滑14处,总面积约 2290081 m2,约占本区全部面积的10%;滑坡13处,估算总面积为 2439352 m2,约占全部面积的 11%。这些调查数据为后来的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中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航空航天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遥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动态、快速、准确、和多手段提供对地观测数据的新手段。新型传感器的不断出现,且能够在航空航天遥感平台上获得不同空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这种多学科的技术融合并与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惯性导航系统(INS)融合形成新的传感器。正是这一批新型传感器的诞生和遥感技术处理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迅速获取地质灾害发生区的航空影像资料,制作正射影像图和三维仿真影像,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提供基础资料。自 21世纪初起,采用了“数字滑坡技术”和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利用3S(RS、GIS、GPS)技术,快速获取基础资料,并结合地质、地形、钻探、物探等地面、地下调查资料,形成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三维空间表达,并依此为基础进行地质灾害的相关分析,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地质灾害遥感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主旋律。对地质灾害发育区进行地质灾害经济危险性评估,也将成为地质灾害发育环境遥感调查的重点。

4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新兴的高科技手段,用遥感技术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已取得相当的收效,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遥感技术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和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必将成为地质灾害宏观调查、动态监测、灾情评估和治理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遥感技术所具有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的特点,随着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逐步完善,也必将使遥感技术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预警、评估和治理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朱述龙,张占睦.遥感图像获取与分析科学出版社,2000.

第4篇: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

高新技术在国外一般称之为高技术(HighTechnology),而在我国则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高新技术是具有国际可比性的高技术的概念,广义的高新技术,则包括“高技术”和“新技术”。

高技术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国内外目前关于高技术、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的定义,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关于高技术,有以下一些代表性观点:

美国学者的定义。美国学者D.Crane指出:应用研究如果同科学有联系,那么它有时被称为高技术;如果没有联系,它就被称为低技术。美国的J.Utterback认为:高技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所指,冷藏技术、电器、汽车和航空技术,都曾是不同时期的高技术,高技术不局限于电子学、计算机、生物工程、材料、激光、海洋工程等六个领域。美国《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定义高技术是:使用或包含尖端方法或仪器用途的技术。

日本学者的定义:建立在当代尖端技术和下一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技术即为高技术。日本学者津曲辰一郎认为高技术是经济过程中的主导技术,他将高技术定义为下述技术的总称:①为提高现有商品功能的必要的中心技术;②具有能赋予产品以新功能的主导技术;③构成下一代产品基础的技术。

国内学者的观点。高技术是指能带来高效益、具有高增殖作用,并且能向经济和社会广泛渗透的技术,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涌现的新技术群的核心。王伯鲁提出枚举定义法,即当代高技术领域是指:微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与机器人、生物技术(包括制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包括核技术)、航空和航天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应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的高技术内涵是不同的。现代高技术应反映如下3个方面的要求:

从技术的结构看,高技术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有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技术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技术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技术是Science-based技术。

因此,高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必须强调,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是指运用当代最新科学知识和尖端技术而形成的技术群,它们构成新一代产品的基础技术和主导技术,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具高增殖作用和广泛的渗透功能。

2高新技术产品的界定

美国科学基金会的定义:高技术产品是指每1000名职工中有25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把3.5%以上的净销售额用于研究开发而生产的新产品。

美国商务部依据某类产品销售额中R&D支出的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为标准确定的高技术产品为:①导弹以及航空器;②无线电及电视接收设备;③通讯设备;④电子元器件;⑤飞机及零部件;⑥办公设备及计算、会计仪器;⑦军械用品;⑧医药制品;⑨工业用无机化工制品;⑩专用设备及科学仪器;(11)发动机及涡轮机;(12)塑料材料及其合成制品,合成纤维及其他人造纤维(不包括玻璃制品)。美国海关合作理事会在以往对高技术产品定义和分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定性分析,对高技术产品进一步筛选,把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产品定义为高技术产品:①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②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据此所确定的技术10大领域为:①生物技术;②生命科学技术;③光电技术;④计算机及通信技术;⑤电子技术;⑥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⑦材料设备技术;⑧航天技术;⑨武器技术;⑩核技术。

广东省“高技术企业统计方法研究”课题组认为:符合下述条件的①、②、③、④中的任一项及⑤、⑥两项者,即为高技术产品:①(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新科学原理生产的产品;②(在国内或省内)首先应用我国独创的新工艺或国际上最新工艺,并使产品质量或功能或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③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生物品种,并使质量或劳动生产率或成本或功能有显著改进的产品;④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公布的高技术产品目录;⑤符合国际标准或技术先进国家标准,若无国际标准,则应根据具体情况符合国家、专业、地方或企业标准;⑥达到本年代技术先进水平。

我们认为,所谓高技术产品,是以高技术为主导技术而生产的具有新的用途和性能,或质量、劳动生产率、成本有显著改进的产品。

3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

美国方面的研究。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定义:研究试制费和科技人员与职工总数的比例,比整个制造业高出1倍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国立科学财团的定义为:研究和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重为3.5%以上,职工中每千人中有25人以上的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商务部的定义为:研究开发费用在总附加值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而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总职工中所占的比重为10%以上的产业,即为高技术产业。美国学者纳尔逊(R.Nelson)在《高技术政策的五国比较》一书中指出:所谓高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美国学者戴曼斯叙(D.Dimancescu)在《高技术》杂志上指出:对高技术企业的定义,主要依据两大特点: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高;二是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投资比例高。这两大特点又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东西,即知识密集,这是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必要成份,也是技术持续创新的必需。美国学者杜迪(F.D.Doody)和芒塞(H.B.Muntser)认为,高技术部类可以被定义为是一类体现出高增长率、高额的研究与开发费用、高附加价值、强烈的出口导向和劳务密集(这里专指高技能的劳务)的生产技术公司。

在英国,高技术产业被认为是一组包含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许多位于科学和技术进步前沿的其它技术的产业群体。

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一种产品使用生产线生产,具有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拥有一定的市场且已形成新分支产业时,才能称其为高技术产业。

在加拿大,高新技术产业被定义为是一种技术水平相对高的生产部门,这种相对高的技术水平通过劳动力的技术素质或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反映。

在澳大利亚,科学与技术部将高技术产业定义为投入大量研究与开发经费,与科学技术人员联系紧密,产生新产品并且有科学或技术背景企业的产业。

在日本,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的定义为: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技术密度高,技术革新速度快,且由于增长能力强,能在将来拥有一定水平的市场规模,能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果的产业。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R&D密集度(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标准,将相对于其他制造业而言具有较高R&D密集度的产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

《欧盟科学技术指标报告》把有很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同时R&D投入高于所有部门平均水平的航空航天制造业、化工产品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科学仪器制造业等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或先导产业。

在中国,目前采取的主要是概括法,也叫例举法,即按技术类型定义高技术产业。《中国科技产业》公布的目录包括:①微电子科学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②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③光电子科学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④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⑤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⑥能源科学和新能源、高效节能技术;⑦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⑧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⑨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⑩医药科学和生物科学工程;(11)其它的新工艺、新技术。

从以上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高技术产业具有以下4项特点:

它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所用的设备、材料涉及到现代技术领域的许多尖端成果;它是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科研费用和设备投资大,产品的附加值高;它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科技开发人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经营管理人员;它的产品具有国际性和前景良好的市场需求。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技术产业是指由高技术成果转化形成的具有知识密集、R&D投入高、附加价值高、增长速度快、技术进步快等特征的先导型产业。

【参考文献】

1蔡莉,王新.高技术产业的划分及发展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第5篇: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大容量NAND;闪存数据库;存储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33

1 大容量NAND闪存概念

大容量NAND闪存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能实现EPROM高密度和EEPROM结构变通性的优势结合。EPROM凭借一些特殊的技术手段可以将内容擦去后再加以重新改写;而NAND闪存则是将存储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可以擦除的最小实体,当擦除某一个区块的内容时,用“1”来标识该区块的位置,同时用“FFh”来代表该区块内字节。

在NAND闪存中,编程程序将已经擦除的最小实置由“1”变成了“0”,字节是其最小实体。有些NOR闪存可同时执行关于读写的操作;NAND闪存虽然不能保证读写操作同时执行,但是多亏其映射方法的存在实现了读写操作的同时进行,实现了基本输入输出系统由低速向高速加载的过程,故而在PC中出现频率较高。按照不同的结构划分NAND闪存数据库存数文件系统有两类:一是基于块设备的常规文件系统;二是日志结构文件系统。

基于块设备的常规文件系统在磁盘存储器中出现频率较高,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文档分配表和GNU/Linux系统的标准文件系统两种。文档分配表要想在不是块设备的闪存设备上运行,则需借助闪存转换层为中间层,将闪存设备模拟为类似磁盘的块设备,才可以实现成功应用文档分配表这一目的。

日志结构文件系统身为闪存设备专属,数据结点是其基本组成单位。当日志结构文件系统中需要更新或增加新数据的时候,新的数据结点并没有覆盖旧的数据结点,而是写在了空白空间,并用标志位将旧的数据结点标志位过期无效,即时有突况发生,也不会破坏闪存数据库存储文件系统的完整性。若干擦除区块的循环利用,也有利于平衡存储区域间的资源消耗。在日志结构文件系统进行更新的过程中,因其不会将旧的数据节点覆盖且擦除操作省时省力,凭借数据写入速度快这一优势而广泛应用于NAND闪存设备中。

2 大容量NAND闪存的特点

与NOR闪存不同,大容量NAND闪存之所以效率较高是因为所有单元内都没有金属触点,所以大容量NAND闪存的单元

3 大容量NAND闪存与NOR的不同

在便携式设备中,非易失性闪存存储介质之所以应用广泛与其与种不同的的特点有关:读写速度快、功能损耗低以及抗震性能好等等,NOR型闪存和NAND型闪存是较为常见的两种非易失性闪存存储介质。NOR型闪存的优点是除了能实现字节执行编程操作之外,还能实现随机存取。其随机存取能力的强弱对代码执行的快慢有直接影响,美中不足之处,则是随机存取的速度不尽如人意,进而影响其性能的充分发挥。NAND型闪存则具有编程便捷、擦除方便、性价比高、存储单元密度大、适合大容量存储等诸多优点,所以在文件的存储中应用的更多一些。为便于数据信息的导入导出,大部分的处理器都有NAND接口。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进行编程或擦除的过程中,NAND型闪存支持>5Mbps的连续读写操作且耗时

4 大容量NAND闪存的转换层技术

4.1 过去的闪存转换层

非易失性闪存存储介质刚问世时,NOR型闪存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设计出的闪存转换层多为其服务也可以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NAND型闪存的问世则打破了NOR型闪存独领的这种局面,闪存转换层页模式优化是种必然现象。类型不一的闪存转换层作为中间层,将闪存设备模拟为类似磁盘的块设备,才可以实现管理并应用现代闪存这一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闪存容量的增加会产生蝴蝶效应,导致单闪存芯片内的页面数量增加,由逻辑地址向物理地址转换的映射表项数增加,映射表中的字节数据节点增加,最终使内存存储效果不佳。因此,新型的闪存转换层的出现正是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4.2 新型的闪存转换层

NAND Flash转换层的基本管理单元是块,传统的闪存转换层的基本管理单元则是页面,比较后得出,前者的内存消耗远远低于后者。NAND Flash转换层的工作原理是以块为管理单元,各逻辑块与物理块一一对应,在成为主块后,逻辑块内的页面和物理块内的页面通过映射方法实现逐一对应。若转换层收到了上一层的文件系统关于某一逻辑块内的页面要进行更新或添加的操作请求,NAND型闪存设备无需重复更新,NAND Flash转换层会给该页面的逻辑主块分配一个替换块,替换块便可轻松实现更新页面的存储功能。假如替换块内的空间不足,那么系统便会开启垃圾回收模式:主块与替换块内的有效页面被复制到新的空闲擦除块里,之后对剩下的进行擦除操作,重新分配新的空闲擦除块;垃圾回收模式开启时,要是空闲擦除块不足,系统会自动将主块与替换块内的空白页面合并为新的空闲擦除块。

闪存转换层的提出是为了降低需要进行更新或添加操作时的合并次数并避免系统开效过大,闪存转换层策略可以有效执行日志块的各种更新或添加等操作的请求。不同于以块为基本管理单元的NAND Flash转换层,新型的闪存转换层的的管理方式是将块和页面合二为一。用块管理保存数据信息的数据块,用页面管理更新或添加频繁的日志块,对不同的块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5 结语

磁盘一直是非常理想的电子存储介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领域对数据存储需求增加的同时要求也在提高。比方说,在发展欣欣向荣的航空航天领域,探测数据的保存至关重要,然而令科学家们头疼的是由于磁盘自身的机械局限性在提高I/O速度方面非常困难,因此在航天存储平台中,一般较少使用磁盘这一种存储介质。可以说,磁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航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能有效解决困扰人们多年棘手问题的大容量NAND闪存数据库存储管理技术的普遍应用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伟能,马建设,潘龙法.NAND闪存存储文件系统[J].记录媒体技术,2009(03).

[2]王江涛,赖文豫,孟小峰.闪存数据库:现状、技术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08).

[3]陈宏铭,程玉华.多通道NAND闪存控制器的硬件实现[J].中国集成电路,2011(09).

第6篇: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

电磁窗(雷达天线罩)是用来保护天线或整个微波系统(雷达、通信系统等等)在恶劣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的一种气动/结构/透波功能一体化部件。电磁窗既要承受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空气动力载荷和环境热气流、雨流的冲刷及其载荷的振动冲击性能,又要满足微波系统对功率传输效率、瞄准误差、天线方向图畸变等电性能的要求。没有高性能的电磁窗,高性能的微波系统也将失去其应有的效用。因此高性能电磁窗已经成为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性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电磁窗必须满足电性能要求、气动性能要求、结构及接口要求、力学性能要求和隐身性能等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可靠性要求、维修性要求、保障性要求、测试性要求、安全性要求和环境适应性等要求。因此,电磁窗技术是一项涉及到电磁场学、结构力学、空气动力学、传热学、材料学、工艺学等多学科领域技术的复杂工程。

国外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电磁窗相关信息

X-43A飞行器是一架超高音速无人驾驶飞行器,设计最高马赫数为10,试飞中X-43A飞行器做出了接近Ma9.8的超高速飞行,飞离地表超过35千米远的高空。为了轨迹追踪和进行温度测量,X-43A高超声速飞行器于尾端部位安装有多部S波段发射机和一部C波段转发器。飞行器上下表面采用厚度大约为1.3cm的氧化铝增强热障陶瓷进行热防护,电磁窗在热防护陶瓷防护下。根据HyTech计划提到研制的热屏蔽及电磁窗用材料耐温要求为不低于927℃,推测天线安装部位的最高温度不高于927℃。

X-51A“乘波者”验证机设计速度为Ma7,从X-51A的总体结构分析,弹身后段有一对中单操纵尾翼。弹身内有指控设备、遥测设备,指控设备主要工作在L波段,遥测设备主要工作在S波段。弹身尾端部位装有天线、敏感机、舵机等部件。另外,凸铲形进气口后端有一整流罩,该整流罩一直延伸到弹身尾端,此整流罩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保护位于弹身尾端的电磁窗口。

X-37B是一种可重复使用的飞行器,轨道高度在204~926千米,能在临近空间中以Ma5~25的速度超声速飞行。X-37B机载多频段通信天线,两组太阳能帆板提供电能,不论飞机的方向、角度和轨道如何变化,太阳能帆板始终对准太阳,通信天线始终对准地球和通信卫星。X-37B装有某种形式的天线桁架,推测或许在这架X-37B上装有没被透漏的更先进的某种天线。

通过以上对美国X-43A、X-51A和X-37B等高超声速飞行器相关信息研究发现,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应用环境主要是对地侦察、探测等,通信的主要方向为地面及卫星通信。根据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加热后最低温度分布在后端,初步推测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电磁窗口一般安装在飞行器的中后端。考虑X-37B最终的工作环境为太空,临近空间仅仅为其进入太空的路径,认为X-37B的通讯窗口在不工作时处于热防护结构的保护中。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电磁窗关键技术

临近空间自然环境复杂,臭氧、紫外线强烈,飞行器在大气层边缘高速飞行时又会产生极高的温度,承受极大的载荷。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电磁窗主要涉及电性能设计技术、结构设计技术、强度计算仿真及试验技术和电磁窗用高温材料等关键技术。

(一)电性能设计及试验关键技术

热变形与承载变形联合作用下电磁窗电性能设计方法研究。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高速飞行过程中,电磁窗窗体的温度和承受的载荷变化很大,会使电磁窗的外形发生改变,需对飞行过程引起的不同外形条件电磁窗的电性能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保证不同状态下电磁窗电性能指标的实现。

材料介电性能变化情况下电磁窗电性能设计方法研究。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电磁窗与空气发生剧烈的摩擦作用,飞行器的大部分动能转化为热能,致使电磁窗温度急剧升高,并且随着飞行马赫数的增加,气动加热将更趋严重。在不同的温度状态下电磁窗材料的介电性能会发生变化,导致电磁窗的电性能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材料介电性能变化情况下电磁窗电性能设计方法开展研究。

电磁窗壁厚随时间非均匀变化的电性能设计方法研究。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以高马赫数飞行时,由于受到气流的冲刷作用而产生气动加热,电磁窗会发生高温烧蚀。电磁窗不同部位受到的烧蚀作用各不相同,电磁窗因烧蚀减少的厚度也各不相同,整个电磁窗的壁厚分布随时间变化呈现非均匀变化的趋势。在电性能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壁厚随时间非均匀变化的电性能设计方法进行研究。

电磁窗电性能综合优化设计方法研究。针对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电磁窗遇到的外形变化、材料介电性能变化、厚度非均匀变化等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建立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电磁窗电性能综合优化设计方法。

(二)结构设计关键技术

电磁窗连接结构设计。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大气层中高速飞行时,电磁窗所经受的环境温度会迅速升高,因此电磁窗连接结构要能够耐受住飞行中的高温环境。

高温主动防热和隔热结构设计。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在大气层中以高马赫数飞行时,电磁窗还需要进行防热结构与主体结构一体化设计,设计时要确保足够的强度刚度,足够的环境适应性能力。热防护结构应具备长寿命、重复性使用的特征。并且要准确识别复杂温度场情况下热载荷作用状态,辨别到最大热载荷工况。

(三)强度分析与试验关键技术

强度分析关键技术。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在高速飞行时,由于电磁窗的温度极高,温升速率极快,高温度梯度产生的热应力可能会造成电磁窗的破坏,需进行热流场的评估和热冲击计算仿真。而且由行速度快,机动性高,其静力载荷、惯性载荷、振动载荷以及冲击载荷等会很大,需进行电磁窗静强度和动强度的计算仿真。此外,在高超声速飞行时,受到的不是单纯的热载荷或静载荷,而是两者的叠加,因此,需对静热联合载荷作用下的强度进行评估和仿真。

试验关键技术。根据上面的强度计算仿真,其相应的试验关键技术包括:a)热冲击试验,不仅可验证计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可为后续更高温度和温升率要求的飞行器提供强有力的试验数据支持。b)静力试验,有效地验证结构的静强度和刚性,破坏载荷试验可监测到裂纹的轨迹。c)振动和冲击试验,有效地验证结构的耐振动和冲击性能,同时发现在计算仿真中没有发现的其它问题。d)静热联合试验,可有效地验证电磁窗在综合应力环境下的力学性能。

(四)电磁窗材料关键技术

电磁窗用高温耐烧蚀、透波复合材料设计技术。高温透波材料经历了从陶瓷材料逐步向复合材料转变的发展过程。第一代高温透波材料以陶瓷为主,典型材料包括氧化铝、微晶玻璃、石英陶瓷。由于陶瓷材料的热结构可靠性无法满足更高热力环境下使用要求,因此发展了第二代高温透波材料,以连续纤维编织体为增强体,通过循环浸渍致密化形成陶瓷基复合材料,典型代表包括石英纤维增强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和纤维增强磷酸盐基复合材料。较第二代高温透波材料具有更好的高温强度及耐烧蚀性能的第三代高温透波材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三代高温透波材料的主要特征是成分体系从M-O二元体系向Si-B-N-O多元体系演化。研究表明,在材料主成分中引入N元素,材料力学性能明显提高;B、N等元素的引入,可改变材料烧蚀机制,调控材料烧蚀性能。第三代高温透波材料的典型代表是以新型陶瓷纤维(包括SiBN纤维、Si3N4纤维、BN纤维等)为增强纤维的Si-B-N-O基复合材料,该材料体系具有更为优异的综合性能。第三代高温透波材料的关键技术是新型陶瓷纤维的研制,目前技术还不成熟,需要进行技术攻关。

电磁窗表面封孔涂层技术。不管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电磁窗材料采用第二代还是第三代高温透波复合材料,都是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其制备工艺的缺陷性导致这种复合材料的致密度较差,因此在复合材料表面必须进行封孔处理。当前的封孔材料不能满足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耐温要求,需要进行耐高温的封孔涂层及封孔工艺研究。

第7篇: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偏高;外贸发展战略;经济安全

中图分类号:F239.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076-01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一)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1.数值分析: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表1所示为1978―2007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

表1 1978―2007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改革开放至199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一直稳步增长;1995年至1999年处于总体下滑态势,原因在于受1994年我国汇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有较大升值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而2000年后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长出现“加速度”运动,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2004年的68.44%,贸易总量跻身世界第三。

2.我国外贸依存度快速升高的主要原因

外贸依存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进出口增长率、GDP增长状况和汇率的变动。

(1)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大、增长快。从1981―2000年的近20年间,一般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仅为8.9%和8.7%,而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的外贸依存度指标,会在相当程度上夸大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2)GDP的增长状况和结构。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越高,外贸依存度则越高。一般情况而言,第三产业的可贸易程度相对较低,因此,GDP中第三产业的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可能越低。(3)汇率的变动影响外贸依存度的水平。过去,人民币低估是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按照2004年汇率计算,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确实偏高。但若据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估算,其时人民币与美元购买力比价为4∶1,按此计算,我国外贸依存度将减少一半,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高外贸依存度的隐患

(一)对外贸易摩擦加剧,贸易环境恶化。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遭遇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明显增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并且贸易伙伴间的摩擦趋于频繁化、长期化。除此之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问题也已经成为欧美以外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我国产品的常用措施。

(二)贸易条件恶化。从进出口产品结构看,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一般来说,前者的供求价格弹性较高,后者较低。这种供求价格弹性的不对称导致我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依赖程度大于其他国家对我国的供给依赖,这意味着我国一旦大量进口,定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上涨,恶化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三、化解风险的调控措施

一、在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从当今世界经济大国的发展历程看,服务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提高了一国GDP的数值,优化了其产业结构,同时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为此,我国政府要加强政策协调和指导,加快服务贸易国际化进程,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特别是鼓励有优势的服务贸易出口,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使之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

二、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平衡外贸结构。目前,我国自主研发能力较低,尤其在高新技术领域,因而导致这些领域的进口依存度明显高于出口依存度,外贸结构严重失衡。

我国在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这必然会阻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而加大研发投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是平衡我国外贸结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揭晓:《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分析与对策探讨》,载《商场现代化》,2007年9月(上旬刊)总第514期

第8篇: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

陕西作为我国内陆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国家长期持续的支持下,科技基础、智力资源具有显著的优势。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陕西经济整体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对此,陕西各界已有充分的认识,历届政府也一直是这样引导的。但一直收效甚微。陕西经济发展仍非常缓慢,在全国排名相当靠后。科技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对此,我们试从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角度作一分析,揭示其体系的内在缺陷,并给出相应的调适对策。

一、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结构的缺陷和后果

1. 国家级科技力量强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

科技人员、机构、研究开发活动总要落在某一地理空间上,从而形成科技的区域布局即区域科技。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由于科技经费的来源和科技活动功能定位不同,从而可区分为“国家科技”和“地方科技”。按国家主要提供公共物品和克服市场失灵的经济职能[2],国家科技活动研发经费全部由中央政府提供,主要进行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和前瞻性技术开发以及国防科技研发;按地方政府主要是保持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经济职能[3],地方科技活动研发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在直接、间接享受国家科技成果的同时,集中力量进行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和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扩散、推广与普及工作。根据上述分析,在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结构中,可明显地看出,陕西国家级科技力量强大,而地方级科技弱小。

区域科技发展是一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历史的综合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是影响区域科技形成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建国以后,就把国家建设与区域经济、科技布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统筹考虑和安排。“一五”、“二五”时期,国家把陕西作为战略后方,在陕西关中地区新建了20个大型军工骨干企业、研究所和配套企业,奠定了陕西科技与工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和与“三线”建设配合,国家又相继投入巨额资金,在“三线”地区(重点是陕、川、贵等省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工业和国防科技建设,陕西陇海沿线和汉中地区当时新建军工企业59家,研发机构23家,新建和内迁重点高校3所,使陕西成为我国重要的军工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也使陕西的科技实力迅速提升。20世纪末期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又看好陕西良好的科技基础,在科技经费投入、科技重大专项安排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陕西的支持力度,使陕西科教大省的地位更加牢靠。由此可见,陕西科技是嵌入式的,是国家根据总体战略布局考虑长期支持培育形成的,而非陕西经济、科技自身发展的结果。从而造成了陕西区域科技结构国家科技力量强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的不平衡态势。

据统计,1999年陕西省共有104个技术研究机构,46218名技术研究人员,当年获得重大科技成果589项,居国际先进水平的197项,占33.4%;居国内领先水平的265项,占44.9%;在全省科研院所一级学科的101个优势专业的研究领域中,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的成果奖8754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564项,而且17个是全国唯一[4],详见表1、表2。

表1 陕西省科研机构高新技术成果资源分布

研究 研究 技术

获省部级

在全国

学科领域

方向 机构 人员

以上奖励

专业

(个) (个) (个)

成果数量(项)

水平

航空航天技术

12 17 25717 2753(国家级154) 4个国内唯一

兵器制造技术

9 11 4996

848(国家级269) 5个国内唯一

动力与电气工程 9

9 2040

760(国家级10)

1个国内唯一

电子通信技术

5

5 1699

81(国家级8)

1个国内唯一

食品科学技术

4

2 141

100

1个国内唯一

土木建筑工程

4

5 145

214

1个国内唯一

测绘科学技术

2

2

52

139(国家级27)

1个国内唯一

材料科学

1

1

14

19

1个国内唯一

军事医学

1

1

12

37

1个国内唯一

机械工程

6

5

38

21

1个国内唯一

表2 陕西省科研机构各优势学科领域获奖成果所占比重及排序 学科领域

获奖成 优势专 技术人 排序

果比重 业比重 员比重

航空航天技术 31.4% 11.9% 55.6%

1

核技术

16.4%

1.9%

2.1%

2

冶金工程技术 10.8%

2.9%

3.1%

3

兵器制造技术

9.7%

8.9% 10.8%

4

动力电气工程

8.6%

8.9%

4.4%

5

从表1、2可以清楚地看出,陕西省科研机构、技术人员和获奖成果所占比重前5位的优势学科是航空航天技术、核技术、冶金工程技术、兵器工程技术、电力电气工程,基本上都属典型的国防高科技。

进一步从陕西研究开发经费来源和投入结构看,也可明显地看出这种不平衡状况。多年来,陕西R&D经费投入一直较高。2001年,陕西R&D经费支出占全国总额的4.96%,居全国第8位。R&D经费占GDP的比重更高,为2.8%,居全国第2位,仅排在北京(6.02%)之后,高于广东、上海、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达到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强度。但高投入的R&D经费主要是由作为陕西R&D活动主体的中央所属研发机构、重点高校通过争取中央财政获得的,而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投入很低。2000年,在陕西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占60.85%,居全国第1位,甚至高于北京;政府R&D投入占GDP比重居全国第2位,为1.81%,高于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是全国平均值的5.5倍;同样,中央所属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占总额的76.9%,高于北京,居全国第一,而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3.1%,远低于上海(45.8%)、湖北(39.9%)等省市[5]。而且,投入中央企事业单位的R&D经费中主要用于国防科研,民口研究机构投入很低,在2001年R&D执行经费中,民口仅占2.63%[6]。由此可见,主要承担国家高精尖和军工技术任务,为国家总体经济、军事服务的中央属企事业单位是陕西R&D活动的主力军,而陕西地方科技和主要为陕西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属企事业单位的R&D活动能力却很弱。

2. 研发能力较强,产业化和市场实现能力弱

一般认为,对科技相对发达地区,应采取技术推动型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推动型的创新模式大体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五个相互关联、上下游互动的完整过程。研究表明,在陕西技术创新上、下游的链条中,其优势在于上游的研发能力较强,而下游的产业化和市场实现能力则较弱。上、下游链条严重断裂和不平衡。

据柳卸林等主持的以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五项为一级指标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2002、2003连续三年陕西区域创新综合排名均比较靠前,三年全国排名分别为第11、10、11名。但其靠前主要由作为其二级指标的研发投入和研究成果带来的,研发投入强度三年全国排名均为第二,仅列北京之后;研究成果中又以作为表现基础研究成果形式的科研论文指标靠前,三年排名分别为第5、7、4名;而作为应用与开发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的技术专利指标则相当靠后,三年排名分别为第19、15、20名;制造与生产能力也靠后,分别为17、13、18名[7]。另外,从研发经费投入内部结构看,2003年陕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经费支出比例为1∶5.1∶1.2,而同期全国三者比例为1∶3∶13[8],也表明陕西用于基础研究经费较高,与生产直接联系的试验发展经费太低,不到全国的10%。由于后续投入跟不上,使得上游的科技成果难以形成产品和产业化。

与这种不平衡直接相关,在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还存在着科技能力强大,经济能力(吸收能力)弱小的不平衡。

据吴贵生等建立的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各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状况进行评价,将全国分为五类区域:Ⅰ类区域——经济科技最发达地区;Ⅱ类区域——经济科技发达地区;Ⅲ类区域——经济处于中等水平,但科技相对发达地区;Ⅳ类区域——经济处于中等水平,科技欠发达地区;Ⅴ类区域——经济科技均欠发达地区。陕西属第Ⅲ类地区,为典型的科技发达、经济落后地区。

3. 国有大中型企业研发能力强,外资和民营企业研发能力弱

这可从陕西工业企业内部R&D经费投入结构明显地看出。在工业企业内部,虽然陕西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很高,2000年,有科技活动的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国第1位,为2.57%,是全国平均值的2.5倍。但在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系统占绝对优势,为56.64%,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是国家控股)占22.75%,两者之和为79.39%,是陕西R&D活动的主要执行者,而港、澳、台和外商企业合计仅占6.9%,民营企业R&D经费投入更少,研发能力很弱,这和浙江、福建、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国有企业在企业R&D中经费支出的比重很低(浙江国有企业占8.22%、福建15.22%、广东17.46%)[9],外资企业、股份企业和民营企业等成为R&D活动的主力形成明显反差。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市场化和经济外向型等因素制约,致使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活力不足,创新效率低下,对陕西经济增长贡献不大,也加剧了陕西科技研发能力强、经济吸收较弱,科技与经济严重不协调的状况。

4. 西安等中心城市科技能力强大,其他市县区科技能力弱小

科技及其产业化具有空间聚集性特征,其科技产业集群的区位选择一般会落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的大城市,这在国内外都是如此。但陕西这种科技区位分布不均衡性在国内最为显著。科技能力近八成分布在省会西安市,而省内其他地市科技能力极其微弱。据魏守华对全国27个省区(除北京、上海、重庆三个直辖市)科技集中度计算分析,西安集中陕西76.9%的科技,在全国除海南外,居第2位(虽然海口市集中海南省90.5%的科技,但由于海南科技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在全国科技力量很弱,全省科技基数本身很小,所以西安科技集中度实际上在全国最高),为最典型的科技单中心城市(将科技首位城市的集中度在0.5以上称为单中心城市,科技前两位城市的集中度在0.5以上称为双中心城市,在0.5以下的称为多中心城市),而西安以外的宝鸡、汉中、咸阳、渭南等市和广大县区科技力量极其微弱,与东部的浙江、江苏、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科技分布为双中心或多中心,科技分布相对均衡明显不同。如在江苏,科技集中度位居前两位的城市分别为南京(26.2%)和无锡。南京、无锡之和仅为37.9%,为典型的多中心城市[10]。

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除了上述非均衡的二元结构缺陷外,还存在着人们公认的体系内各创新行为之间相对封闭的内在缺陷。由于国家科技与地方科技、军工科技与民用科技等职责、任务的不同,加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使得产业与产业之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科研院所、重点高校与企业之间、军民创新体系之间联系较弱,往往自成体系,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缺乏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就在产业集群相对较高的西安高新区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一家做压电陶瓷变压器的企业,从材料到元件再到器件背光电源,都要自己来做。尤其作为陕西科技支撑的国防科技部门、军工企业和重点高校,受行业和体制束缚,几乎不和地方科技与企业发生联系,研究合作、加工配套都在系统内部进行。特别是近年来军工需求升温,把刚刚开始的国防工业向民品、向市场转化的过程又停顿下来;国家级科技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工程研发中心基本不对外开放和合作,地方科技经济很难利用;国家科研机构和重点高校的大量研发成果,或者通过自办企业自行转化,或者流向资金雄厚、市场化程度高的东部发达地区。

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缺陷的直接后果是创新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科研机构和能力建设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要解决的科技问题脱节,科技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匹配)和创新效率低下(1999-2002年4年间技术创新效率一直在全国排第20位以后,分别为第24、26、20和22位[11]),科技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实力,最终形成日趋明显的科技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的“陕西现象”。

二、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缺陷的调适对策

1. 克服认识误区,提高技术创新的实效

早在1988年,陕西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教育奠基,科技兴陕”的战略,实施了技术创新工程和构建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重要举措,收到了一定实效。但陕西在实施“科教兴陕”的战略中,存在着片面的认识误区,有为科教而科教的倾向:把科教兴陕的重点放在发展“科教”上,而忽视了其宗旨是“兴陕”;把技术创新当成技术的创新,而忽视了技术创新的实质在于实现技术的经济效益;把发展高科技产业当成发展高科技,而忽视高科技产业化和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其结果是科技确实发展了,教育也上去了,在全国确保了科教大省的地位,但兴陕的根本目的远没有达到。具体表现在:陕西历来把注意力放在争取国家级课题、项目和经费投入上,放在追求在SCI、EI发表多少篇论文的“虚名”上,以取得在全国科教排名前列为荣耀,而对整体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实现科技的经济价值重视不够;在发展路径上,过度依赖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开发和自主培育产业增长点,而在对外开放、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国际化上力度不够。对此,陕西应认真对多年来科教兴陕成效不彰进行反思,克服认识误区,从整体上调整科教兴陕的发展思路,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国家科技资源与地方科技经济资源的整合上下工夫,切实提高技术创新的实效。

2.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实力,大力发展陕西地方科技

陕西区域科技布局中国家级科技与地方级科技不均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出于整体战略考虑长期支持培育而历史形成的,具有客观必然性。作为陕西地方政府和企业,应主动服从、服务和支持国家级科技的发展。一方面,国家级科技包括军工高科技应充分发挥技术外溢和溢出的空间局限性[12],通过军转民项目、人员流动、技术转让和示范与学习等路径内化和提升陕西地方科技实力;另一方面,陕西地方政府和企业则要提高利用国家科技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更加主动地做好与其的对接工作。一是根据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实际需求,通过建立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等科技转化平台,选择若干重大科技项目和成果,利用地缘优势,做好国家级科技产业化长链的中下游工作,使其首先在陕西本地开花结果;二是利用陕西强大的国家级科技优势,依托西安高新区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两个“中国亚太经合组织科技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争取国外大企业把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设在陕西。利用陕西的优势、廉价的人力资源和随着西部大开发已大为改善的投资软硬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创造条件,促使陕西一部分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主动对外寻求跨国集团与国内大企业在陕设立、共建技术开发中心,以此使本地国家科技、人员从高端介入国际产业链,并通过人才密集、研发机构密集形成硅谷效应;三是积极促使本地企业、科研单位、承接国内外科技产业的业务外包,鼓励企业开展产品代加工,使本地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就业。同时,更重要的是,陕西要大力发展地方科技,增强地方科技的实力与能力。当前,一是要切实加强地市和县域科技开发推广机构建设,切实落实领导、政策、人员和资金投入,确保其正常运转和发挥作用。二是加大地方财政对本地科技的资金投入,尤其要采取强力措施,确保“科技三项经费”的到位和专项使用。投入专项资金加强地方科技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地方科技服务体系;三是要结合地域资源优势、特色和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大力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提升地方科技实力的地方属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以此作为突破口,逐步改变陕西国家级科技与地方级科技一头沉的状况。

3. 加大企业产权结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

第9篇:航空航天技术特征范文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幼稚发展阶段,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增长面临诸多难题。

(一)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较低,创汇能力弱。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不高。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较优势领域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附加值相对较低。从贸易方式来看,近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主要以来料加工和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为主,近年来占总出口额的80%左右。而1999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首次下降到10%以下。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我们主要从事加工,组装业务,所获取的是由简单劳动决定的加工费,一般不到出口价值的5%,创汇能力不高。特别是在产品更新周期较快,技术创新较为活跃的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和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等领域,由于较多依赖国外技术,或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生产,获得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这种出口产品结构相对集中、涉及的产业链相对低下的情况表明,同样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我国的产品要较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附加值低许多。相应地,同样数量或同样质量的高新技术品,我国企业能够获得的经济效益也较低。

(二)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重过大。加工贸易仍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根据科技部2004年的统计资料,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近99%,而一般贸易方式所占的比重仅为7%左右。加工贸易产品多数是返销出口。因此,这些企业返销的产品出口就构成了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2000年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为328.03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88.6%。2003年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总金额为990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201.8%,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达89.8%。与此对应的是,1999年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形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高达87.3%。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实现高技术产品出口附加值较高的特点,而且在加工贸易中,只要加工产品本身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在统计中反映的就是高新技术产品。但实际上,有些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的加工过程十分短暂,技术含量较低,甚至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装配环节,这就使我国出口商品的技术成分大打折扣。

(三)外资企业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体,国有企业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企业主体类型看,中外(包括港澳台,下同)合作、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三资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已呈现出外商投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2004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98.22亿美元,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76%上升到2004年的87.3%。与之相反,近年来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我国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65.77亿美元,虽比1999年增长18.25%,但低于整体增长水平,且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22.51%下降到2004年的8.8%。在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品上所占比重更低,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我国企业出口所占比重不到1%。

(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地区过于集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市场依赖于美、欧等发达国家,约占70%。美国、香港、日本、荷兰、新加坡、德国、英国、韩国、台湾、菲律宾分别列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第3~10大输出地。2004年美国、香港和日本依然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58%。在九大技术领域中,除电子和材料技术类产品出口到香港地区最多外,其他七类技术领域出口到美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均列在首位。由此可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比较集中。高技术产品出口市场如此集中不利于我国克服突发性政治经济事件的消极影响。

二、进一步扩大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对策研究

我国加入WTO后,需要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以此为桥梁,更大程度地融入世界市场,从而提高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其成为高附加值的出口支柱产品。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日渐增加。但在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时,不能只注意产品出口这一环节,而忽视产品的技术含量。必须在整个科技发展战略部署上,大力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从而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整体经济效益,而非增量不增效。目前我国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一方面,国家应增加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我国目前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资源,集中领域突破,重点扶持一批经营管理完善、产品有市场的企业,使其部分产品达到先进水平或局部领先,形成国际竞争力,攻克一批前沿高技术,掌握一批能形成产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以促进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促使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从而实现外贸出口由粗加工、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向精加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有效转变,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如何进一步多方面培育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新增长点。信息与通信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是高技术前沿的三大技术群落,是若干现代科技的集成,预计在21世纪这些技术将衍生出一系列的新兴产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大宗货物。在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中,严重依赖于计算机、通信、微电子等电子信息类产品,其他如生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航空航天类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还不成熟、产业化不足,在国际上竞争力还不强,使其出口增长缓慢,没有形成拉动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在稳定计算机与通信领域产品出口的前提下,选择一些有优势和潜力的,如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对其加大开发力度,创造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力争在短时间内提高出口规模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