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笔者所在的中职学院,学生基本上以初中毕业生(中技班、直升高技班、预备技师班)为主,外加部分高中毕业生(或肄业生)和职高毕业生(双高班、预备技师班)。学生素质较低,大部分学生在小学三四年级甚至更早的时候就被老师视为另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束手无策,尤其是那些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几乎与升学率、就业率无关,看起来也和我们提了许多年的素质教育关系不大,自然就不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家长们所重视。由此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个个看起来阳光帅气的孩子,其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变成了所谓的“问题学生”,专门在课堂上寻衅滋事,同学之间稍有言语不合就拳脚相向,甚至用武力解决。在学习上,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十分抵触学校教师的教育;面对种种社会不公现象,表现得极为偏激等,这些现象不胜枚举。这就是目前中职院校心理教育所面临的现状,即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在学生身上多有体现。
所以,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具体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因此,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要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虽然笔者所在学院早已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但还是鲜有学生问津。也许学生们都认为自己没什么心理问题,或者没有必要去咨询。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管教师焦头烂额、学管主任愁眉不展,甚至任课老师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的现状。
针对这些情况,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管理和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认识
目前,职业院校迫切需要开设一门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在前几个学期,笔者所在学院就已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课,但没能取得太大的实际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心理健康课作为一门考查课,基本是讲课时教师介绍几个案例,考查时划几道重点题,最后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就微乎其微了。其次,教学组织形式已不再适合现在的教学对象,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普遍认为课本上所学知识和自己将来的就业没有多大关系,还不如学点专业课对将来的工作帮助更大些。最后,很难通过开设一门课程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也是导致大家不重视心理健康课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尽快提高大家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而不是把这项工作仅仅视为心理辅导教师的分内之事。
二、普及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自身不仅要有健康的心理,而且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保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和指导。
鉴于上面提到的各种原因,必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员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心理教育、心理疏导要贯穿于每天的学习生活、甚至每堂课中,这就对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心理素养,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对已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还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
为尽快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有必要对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心理辅导培训,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成为可能,而不再是一句口号。
三、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缺口大,师资队伍素质和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引进专业的心理学从业人员,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心理学素质,达到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的效果。
专业心理从业人员不仅可以对系统化的教学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这一点正是目前教学最紧缺的。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还要从源头着手,领导层面真正重视,现行体制加以改变才行。目前,职业院校的心理辅导教师远比专业课教师更为稀缺,这一点有目共睹。
四、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课程建设及时跟进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发挥的主渠道作用有限,课程建设没能及时、有效地跟进。
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单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做到时时讲、处处抓,引导学生向阳光、开朗、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例如,通过特色主题班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除了上课,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班主任的言传身教甚至会影响到一个班的班风。因此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育的内容加以强化,改变“到职业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一门技术,将来到社会上能混碗饭吃”的观点,明确职业院校同样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即使拥有再广博的专业知识,也不会走得长远。
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量化和评估体系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量化体系和评估体系还很不完善,工作渠道需进一步拓宽。
为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量化,把最终要实现的大目标进行足够的细化、量化,增强工作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然后对已经量化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评估,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提高教师素质,扩大工作渠道
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加强科研力量的投入,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大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为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学校乃至其主管部门都有必要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从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素质入手,不放弃、不妥协、不气馁,把每一项工作都按照量化细则落到实处,做到每项工作都有章可依、有法可循,从学校层面尽可能地拓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扮演适当的角色
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在课堂内外营造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教师要扮演心理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
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不仅是班主任和每一位任课老师的事,学校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做实这项工作。例如,有的学生从垃圾桶旁边经过非要踹两脚不可,漂亮的不锈钢栏杆无缘无故被人掰断两根,造型可爱的路灯灯泡时常不见了……这时,如果教师能及时制止并正确引导,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艺术教育 身心健康 健全人格
艺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其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同时,在维护和提高中学生身心健康,形成健全人格方面,艺术教育能起到独特的作用。
一、艺术教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可以缓解焦虑、紧张情绪
应试教育使学校和家长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把生计的压力转化为学习压力,无情地砸给中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能转化为动力,有些学生稍遇挫折就承受不了,开始怀疑自己的努力,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尤其在大考之前,紧张、焦虑,以至于难以正常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画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本身还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如果能够再进一步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给大家来分享和讨论,那就可以达到一种升华,不仅使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同时也使参与欣赏和讨论的同学得到提升。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音乐、歌、舞来抒感,发泄情绪。
艺术体验本身是轻松的,是发自内心的,可以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这种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舒缓紧张情绪,再加上正确的引导,就能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心理。
(二)艺术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是由于先天的一点缺陷、后天的一个遭遇、家庭教育的疏忽、校园生活中的一个事件等等。一个患有皮肤病的学生因为自己的疾病而受到冷落和歧视,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想象教师、父母、同学甚至所有的人都讨厌和蔑视自己,于是他确立了一套保护自己、对抗外界的行为准则,他不相信帮助,不跟别人合作,不遵守纪律,不尊重他人,进而不去认真地对待任何事情,包括学习。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如果从学习入手,帮他找回自信,比较难,因为他落下的功课太多,基础太差,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寻找契机,比如艺术。艺术的种类是多样的,学生不爱美术,可以试试音乐或者舞蹈和戏剧。如果这个学生喜欢歌唱,而且声音很好,但是他拒绝表演唱歌,可由音乐老师事先录下他的声音,在学校电台播放。学生在这方面的才能被认可的同时,找到了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方法,找到认真对待一些事情的信心,找到了克服自卑感的突破点。同时,音乐的美好的旋律、歌曲的热情奔放和真挚美好的情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构成一种的精神力量,稳定而牢固地沉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他逐渐走出扭曲的心理状态。
(三)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集体意识,调解人际关系
现今独生子女众多,他们在家享受父母全部的爱,从不需要与谁分享,平时少与同龄人合作和交际,所以极易出现集体意识差,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介入艺术教育,是必要的。很多艺术形式不能单独完成,需要大家的合作,比如合唱、器乐合奏、多人舞蹈、戏剧表演、举办画展等,这些艺术形式只有在人与人之间密切合作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就迫使同学们互相了解、互相包容、互相关心、亲密合作。这样的活动可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调节人际关系。
(四)艺术教育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对抗行为,削弱敌对情绪
中学生正处在逆反期,心理状态极为敏感。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没有原则性,心情好时就多放纵,心情不好时又多指责,这使得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下降,对孩子的说教软弱没有说服力,最后,父母只能依靠强硬手段去保持自己对孩子的支配权。这样就造成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家长、对教师产生对抗行为。
艺术活动是轻松的,互动的,有利于家长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平静、理智地交流。这种交流是平等的,没有压力,很少争执,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消除学生对教师、家长的抵触情绪,从而缓解对抗行为。
二、艺术教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可以矫正学生的不良坐姿,保护视力
视力问题是家长、孩子都头疼的问题,其根本原因除了用眼过度外,还有不正确的坐姿和不良的用眼习惯。
绘画时,绘者为了全面地观察画面,必须挺直身体,把头部尽量向后拉,以便使眼睛与画面保持最大的距离。同时,很多乐器在弹奏时,也要求学生挺直身体,这种姿势如果经常重复,养成习惯,便有利于改变学生的错误坐姿,从而起到保护视力的作用。
(二)艺术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站立、行走姿势,促进形体完善
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书面的成绩,再加上学校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些都致使很多学生养成了不良的站立、行走习惯。艺术教育可以弥补这一欠缺。
人的形体健美和运动技巧的形成,符合艺术美的规律。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健美体魄之美。学生可结合舞蹈课,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形体,完善运动技巧,使自己的身体向着和谐、均衡、健美的方向发展。
(三)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开阔眼界,锻炼身体
很多艺术活动,要求学生到室外或者大自然中进行,这种投入自然的过程本身就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使学生开阔眼界,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
除此以外,艺术活动是一种平静、舒畅、共同协作的活动,这种氛围有利于学生、家长和教师冷静、全面地考虑问题。很多的不协调的关系,比如师生之间的冲突,情感的裂痕,可以在这种氛围中得到改善。同时,艺术带给人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它能够深刻地沉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给学生的情感领域予巨大的影响。面对目前中学生复杂的心理状况,施行艺术教育这一办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影响是显著的,对塑造全面、健康的新一代接班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国祥.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季浏.体育与健康[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3]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4]藤守尧.艺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美)贝蒂爱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1 现代生活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
人们的健康与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的健康随时都在受生活内容、生活行为、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的影响,而因文化、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许多人对健康的了解知之甚少,为了能自觉地预防和排除各种致病的侵袭,强化健康意识,心理社会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住院病人,了解医院规章制度,病区环境、病情诊断及治疗方案等,可缓解紧张情绪,密切医护患关系,树立治疗信心,促进机体早日康复,保持和维护身心健康,更好地适应社会。
1.1 病人入院时为了解医院规章制度病区环境、作息时间等,可接受入院健康教育。
1.2 住院期间,可通过宣传专栏、健康教育手册、科普读物、同种病。人咨询及医护人员解答等形式,了解病情、诊断、治疗,护理以及疾病的预防,健康等方面的知识。需手术的病人应接受术前术后的教育,术前应了解手术的大体过程,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应了解饮食,活动拆线,预防感染等知识。
1.3 病人出院前应接受出院健康教育,了解治疗结果,病情现状和预后,出院后注意事项等。
1.4 急诊入院病人,可在病情稳定后接受相应的健康教育。
2 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通过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运用健康教育传播医学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以增进病人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遵循医嘱,配合治疗,以利早日康复,由此可见,病人在治疗过程,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因、病程及转归,对各种治疗及检查方法时行必要指导和解释,为病人舒心求得病人的配合与支持,有利于病人躯体和心理健康,才能有效地医治疾病,促进康复。
2.2 通过健康教育实现对病人的心理保健,一般情况下,患病后,多因病痛产生恐惧,猜疑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此时病人有着强烈想被别人理解,得到安慰,达到心理平衡的需求,开展健康教育后,可以达到医患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反应,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解除病人及家属的忧虑,帮肋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起到了心理保健作用。
2.3 健康教育是密切医护、护患人员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纽带,医护关系护患关系融洽与否,不仅对病人用其家属的心理直接影响;也对疾病的防治效果产生明显作用,良好的医德医风为病人带来安全感和信赖感。过去,医护人员与病人沟通不够,情况了解不清,很少向病人介绍他们需要接受的医疗护程,在医疗活动中,难免产生误解这就造成病人与家属的不满,但若通过健康教育。就可以认病人同意,或者了解所给予的医治及该医疗方法的危险性和预防性等情况,使病人与家属充分得到了解,达到护患之间情感沟通相互理解,同时,健康教育还可予病人更多的关心,能及对病人独特的需要和利益给予更多的关爱,能使医疗纠纷降至最低。
3 健康对提高护士的要求
3.1 注意仪表:护士在岗时,服装整洁,宜淡妆上岗,不宜浓妆、不戴耳环、戒指,主动向病人做自我介绍,更要向新入院病人做介绍。有了端庄整洁的仪表,可以使护士的工作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护士与病人首次接触时就注意自己的形象。
3.2 注意态度:在向病人自我介绍时,语气要诚恳,主动、谦虚,使病人愿意接受,为病人介绍时,态度亲切,语言缓和,把病人当做自己的朋友,说家常话一样,使病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取得信任,乐于接受。
学习兴趣
因好玩、爱美而参加体育学习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动机,教师应该重视,教学中应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趣味性、游戏化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形成乐学、乐练氛围。
1.1 注意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诱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比如在形体房里练习垫上动作,用多媒体播放健美操教学片,学生很快会进入角色,大方地投入地练习。
1.2 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要求。在教授健美操的时候要从简单的原地的动作到跳跃的、行进间的动作,运动量也要由小到大。
1.3 注意榜样的运用
多让动作到位、姿态优美的学生做示范。特别是把进行锻炼后有明显效果的同学作为例子、榜样在学生中进行宣传。
1.4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教学中不要把学生限制住,而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如固定的队形、同一个教材等,固定的队形不利于同学之间的自由组合,同一个教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可以让学生自己组合动作,自己创编动作,让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得到发展。
2 进行分层教学
2.1 备课
对第一层的学生,偏重于运动技能与理论的讲解,突出身体素质的练习和体育特长的培养。对第二层的学生,侧重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同时适当增加自由选项,自由拓宽体育爱好,设计不同的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对第三层的学生,采用低一层次的教材,侧重于基本身体素质练习,多选择(或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喜爱的项目和能够接受的项目进行练习,变换练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2 授课
第一层的学生对运动技能与理论理解较快,教师可在学生掌握规范性技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个人的特点进行发挥,同时要定期进行体育特长的练习,加大练习难度,提高技术含量。第二层的学生体育素养一般,教师应加大基本素质的练习,并努力将技术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发展体育爱好。第三层的学生体育素养较差,教师除应加大基本素质的练习外,还应注意体育兴趣的培养,顺应学生爱好,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根据学生的兴趣开设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科目。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内容、时间、教师。
2.3 考核
第一、二层的学生对体育达标及体育成绩没有多大的压力,第三层的学生却顾虑重重,针对这种现象,应降低技术考核标准,体育达标测试增加一个“进步系数”,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就给予鼓励,增加一点分数,这样就调动第三层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外,帮助他们找出自身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在自己较强的项目上下工夫,以弥补其他的不足,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总之,体育课分层教学的实施使体育教师和学生都体会到体育的乐趣,体验到体育教学的魅力,感受到体育教学的艺术性。它的成功会激励广大体育教师继续努力,不断改革,把职高体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好。
3 寻找自尊,为学生重树自信心
职高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缺少自尊,对什么都不在乎。所以在教学时,选择的教学内容都要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的,但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够完成的。如篮球的行进间投篮、足球的绕杆练习。对于那些动作做得较好,学习掌握较快的同学,抓住时机,立即随意地夸奖几句,如“动作做得不错”。这些学生当时听了虽然不沾沾自喜,但下一节课他的表现就不一样了,变得积极、认真。对于动作掌握慢的学生,要手把手地去教,让他们由“不会做”到“会做”,从而缩小差距。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个时候得到实践,他们的自尊心有了,自信心也有了。
4 关注每一个学生,调控上课节奏
[关键词] 妊娠合并乙肝;健康教育
病毒性乙型肝炎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广泛,全世界HBV感染者约有3亿左右,我国人口HBV携带者约占人口数的10%,其中孕产前检出HBsAg的携带者约为6-15%。母婴传播是当前我国HBV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近年来,由于广泛开展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宫内感染,使得很大一部分妊娠合并乙肝产妇思想负担得以减轻,所以针对妊娠合并乙肝产妇的健康教育也有所改变。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9年4月―2010年11月在本院住院的69例妊娠合并乙肝产妇。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随机调查,调查人员首先讲解问卷中的各项内容及需求,使产妇理解后逐项完成,不署名,现场回收。发放问卷69例,回收69例,回收率100%。采用百分比构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
1.3调查内容: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需求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是否愿意接受医务人员的帮助等。
2.结果
2.1对象的一般情况:在69例妊娠合并乙肝产妇中,年龄最小者为21岁,最大者为39岁,其他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69例妊娠合并乙肝产妇的一般情况
2.2妊娠合并乙肝产妇的健康教育:患者随着婴儿生后的一般情况,自身康复等健康教育内容也不同,应采用分阶段健康教育,16%产妇表现焦虑不安,60%产妇表示担忧,24%产妇情绪稳定。产妇对健康教育反应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无显著相关,与周围人群对产妇病情知晓率及产妇是否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治疗有显著相关。
2.3有关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选择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消毒隔离方面知识的人数为最多。
表2 69例妊娠合并乙肝产妇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
2.4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62例产妇选择个别交谈的形式,36例选择发放资料。网络信息查询的方式,没有产妇想听集体讲座,这与乙肝这一疾病的传染性有关。
2.5妊娠合并乙肝产妇是否愿意接受医务人员的帮助:76%的产妇希望护士能给予心理支持,解除其心理负担,24%的产妇表示无所谓,认为自己已得到足够的帮助,但所有的产妇均要求对自己病情保密,原因是因为乙肝这一疾病的传染性,产妇担心自己的生活受影响。
这69例妊娠合并乙肝产妇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临床均达到产科痊愈标准出院,她们接受了较完整的产,儿科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同时也接受了乙肝疾病的相关知识,能够有比较正确面对乙肝这一疾病的心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3.讨论
乙肝的预防已得到很多国家的重视,但对于已经分娩的妊娠合并乙肝产妇,健康教育对他们有着极大的正面效应,缺乏健康教育的患者常感觉到自己的产后康复和婴儿的身体健康状况没有信心,进行健康教育可以增强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正确的心态面对家人和周围人群,并有利于婴儿的扶养和照顾。因此,护理人员应该满足产妇的健康教育需求,这样有利于产妇的康复,使整体护理更加完善。我们通过调查结果和实际工作体会,认为对妊娠合并乙肝产妇的健康教育需求不容忽视。
3.1妊娠合并乙肝产妇的健康教育要重视产妇的心理状态评估,重视心理护理及护患沟通,产妇恐惧,焦虑情绪主要来源于乙肝的传染性,有些产妇担心别人知道病情后对自己和婴儿的疏远及自己不能哺乳对婴儿身体的影响。还有些患者担心疾病的治疗预后和转归以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故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能减轻其焦虑情绪,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疏导可以增强其心理应变能力,使其情绪稳定,甚至康复。护士首先要尊重产妇的人格和意愿,为产妇保密,不可随意传播其生理变化和检查结果,以免给产妇带来不必要的心灵伤害,这样可取得产妇的信任,也为建立良好的互患关系打下基础。同时要关心体贴产妇,不要带有歧视等异样的目光看待产妇和婴儿,在做好隔离措施的同时,平等的对待产妇及家属。再者护士为提高健康教育质量要注重教育的语言。时间和方法。与妊娠合并乙肝产妇沟通交流时,护士的语言十分重要,生硬不当的语言会给产妇敏感的心理带来伤害,加深痛苦,更有可能影响护患协调关系,从而影响健康教育质量,而适宜的时机和适当的方法也能使健康教育易于让产妇接受。
3.2健康教育阶段性和针对性强
产后是个特殊的时期,从准妈妈到真正做母亲的角色转变,一部分人还没有适应过来,根据产妇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护士应选择适宜的时机做有侧重的宣教。这样更能减轻产妇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护士也能更好了解产妇状态,提高对产妇的关心程度,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凌琳.妊娠合并乙肝孕妇的心理状态与心理护理[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症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有文献报告[1],城市妇女中每20人中就有1人可能在绝经之前发生此病,特别是30~50岁的妇女患乳腺增生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是妇女的“现代病”。由于患者对疾病知识认识的缺乏,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治疗中不依从性普遍存在,对疾病的康复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改变其不良的健康观念、行为习惯,对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笔者于2007年6月起对乳腺增生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7年6月至2008年12月门诊乳腺增生患者110例,均为已婚非哺乳孕期女性,经临床体检和乳腺近红外线扫描检查确诊,符合乳腺增生病的诊断标准。年龄25~49岁,平均(34.3±39.7)岁,病史3.6个月~6.9年;文化程度:大学47例、大专31例、中专14例、 高中5例、初中9例、小学4例;职业:公务员及管理人员30例、教师30例、技术人员18例、个体21例、无业11例。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式 一对一指导,采取面谈、电话、电子邮件、上门随访等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健康需求,做出相应的健康指导。 文字宣传,以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手册、图片等形式进行。
1.2.2 西医健康教育 向患者传授健康知识:认识乳腺增生症是妇女的常见疾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明确遵医行为和药物治疗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知晓乳腺自我检查知识,学会乳腺自我检查方法同时了解乳腺自我检查的意义,重视定期到乳腺专科检查,及早防治并发症。做好患者健康行为方式指导。保持良好心态,正确处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压力,处理好家庭、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1.2.3 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在西医健康教育基础上,重点突出情志调摄、起居养生、合理膳食、运动保健、自我按摩、病后调护、治未病教育等与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关且简单易行的中医保健方法。
1.2.3.1 情志调摄教育 向患者解释乳腺增生症与精神、心理、情志异常之间的有机联系及中医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太过则为病的因素,讲解预防的方法和各种自我放松的方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调整情绪、放松心情、减轻心理负担,学会避免生活中的不良刺激,以免使脏腑气血失调,影响疾病的康复。
1.2.3.2 起居养生教育 向患者介绍养生之道以养为主,因人而异,因人制宜,按体质养生,顺应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起居方法,形神共养、谨避外邪的生活方式,如日常生活中面宜多擦、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等。
1.2.3.3 合理膳食教育 向患者说明饮食中常见食物的荤素搭配,并讲解其性味、功效、及食用方法,日常饮食宜忌及服药宜忌,以及防治乳腺增生症的一些食物治疗方法。如宜食南瓜蒂、丝瓜、茄子、橘叶、橘核、橘饼、陈皮、青皮、贝母、玫瑰花等食物,这些食物具有行气通络、化淤、散结的功效,有抗乳腺增生的作用。
1.2.3.4 运动保健教育 坚持有益体育锻炼,并向患者传授简单易行的中医功法锻炼,即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平心静气,调匀呼吸,然后进行意念性的放松,重点放在胸部处,加入意念想象,气滞血瘀痰结肿块尽散,心身松弛的感觉,并对进行正反按摩18次,一般10 min至半个小时即可。早晚各一次或随时进行。
1.2.3.5 病后调护指导 指导患者在生活中防止因情复病、因劳复病、因食发病,并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的观点,随时调整药物,整体、综合性调节体内肝、肾、脾、胃及冲任,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疏通,标本兼治的目的。
1.2.3.4 治未病教育 指导患者规范自身生活行为方式,加强心理调节,运用保健运动、自我按摩及饮食疗法来预防乳腺疾病及其乳腺癌的发生。
1.3 观察方法及指标 自制调查问卷,3个月以上随访调查,110例患者乳腺增生患者对乳腺增生病的知晓情况,按等级评分。健康知晓率评定:明确:全部能叙述、描述、演示; 比较明确:大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够明确:小部分能叙述、描述、演示;不明确:不能叙述、描述、演示[2]。治疗依从性的以良好率来判定:肯定回答则为依从性良好;否定回答则为依从性不良,以百分制计算。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t检验,计数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乳腺增生患者教育前后知晓率的比较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乳腺增生患者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知晓程度。
表1
教育前后知晓率比较 (例)
知晓率明确 比较明确不够明确 不明确
健康教育后 101 1540
健康教育前39 28358
注:χ2 =22.37 ,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2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乳腺增生患者教育前后的治疗依从性、心理健康等比较有显著差异(P
表2
教育前后治疗依从性良好率的比较(例,%)
良好率 药物依从性合理饮食 运动保健 门诊复诊 心理调节
教育前75(68.18)30(27.27) 41(37.28) 59(53.64)27(24.55)
教育后104(94.55) 63(57.27)91(82.73) 100(90.91)95(86.36)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已被逐渐运用于临床,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的改变,只有当人们了解到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和态度,才有可能形成有益的健康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3]。医护人员应对患者提供充分有效的健康指导和教育,帮助患者提高自我保健知识,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对健康知识的重视。不同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的患者,对乳腺增生的认知评价、寻求健康的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要区别对待不同患者。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正是依据患者的需求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实教方案,它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遵循养生法则,通过辨证分型,运用情志调治、起居养生、饮食调理、运动保健、治未病教育等方式对患者实施辨证施教,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病后调护、并改变患者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因素、合理饮食、教会患者准确自我检查,从而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及并发症,促进乳腺增生病的康复。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祖国医学“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观”“辨证观”和身心康复的特色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统一[4]。
本文结果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对健康行为的益处和危害行为害处的认知程度。通过教育改变其不良的健康观念,提高了乳腺增生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心理健康方面较健康教育前显著提高,并对健康效果的满意度较高,更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闫淑霞,郭凤梅,赵素琴.对女性乳腺增生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护理研究,2008,11(22):3064-3065.
[2] 王妙珍,黄丽云,王东宇,等.中西医结合健康路径在妇科腹部手术患者中的作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3(5):52.
关键字:心理问题 预防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我们大学生群体中成在很多心理问题,情感十分丰富而多变,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较大的情绪落差。作为高考竞争的胜利者出现在校园的大学生们,相当一段时间内陶醉在一片赞扬声中,心里充满自豪感。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兴奋之后,不少人慢慢发现,中学的优势不复存在了,往日的佼佼者们虽无落伍感,但明显存在失落感,同时现实中的大学环境远非理想中那般如象牙塔一样纯洁神圣,种种失望与烦扰加诸在这般娇嫩脆弱的心理之上,不免出现问题的可能。
一、贫困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曹良才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谭鹏曾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往往知识面较窄,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
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在有关调查中发现,56%的贫困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贫困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要树立重视心理健康和进行心理咨询的观念。其实心理健康有问题也是正常的,但关键是如何疏导郁积在我们心里的闷结,以避免爆发而成为社会公害。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们会碰到心理问题,但很少人会主动去心理咨询。因此,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学老师带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们主动做好宣传工作,不但把所学知识应用现实,还能更好地改变同学生们那种有心理疾病是可耻的观念,改变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的想法。
其次,心理学专业和教师和同学应主动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这是解决我们大学生心理问题,降低同学们犯罪率的重要途径。
1.每年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排查,并建立心理档案。目的在于通过仔细地排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避免悲剧的发生。
2. 心理咨询的对象面向全体同学,对特殊群体方给予“心理关照”。每一个大学生,不管他是否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都可以成为心理咨询活动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工作者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帮助的同时,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存在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该投入更多的“心理关照”;对于那些贫困同学、新生入学新生和毕业班的择业指导,也应当多加关怀,并加于心理指导,进行培训等。
3.正确处理指导者与来访者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实践表明,做好心理咨询的关键在于指导者能否与来访者之间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这是一切心理咨询工作成功的基础。有人说,做心理咨询工作,要与来访者交朋友,也就是有朋友间的那种信任关系。有的来访者这个心理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产生了,因此,这种信任关系必须是长期的。成功与否,除取决于指导者的能力外,还取决于来访者家庭以及生活中与其有重要关系的人的支持,取决于来访者的能力与动机,特别是来访者的信任。
4.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构成部分。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课件或是学习指导书,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为此,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同学们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其积极参与心理训练及开展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身心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易于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及咨询工作。
最后,寻求社会支持也十分重要。很多同学心理上的问题其实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许多人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内心体验排解渠道而产生了心理变态。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即使是在高校,社会的价值观念都会在同学们的心理上打下烙印,学校社会理应要提供相关的宣泄渠道。
综上所述,目前同学们心理健康的形势不容乐观,这为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有针对性调整工作的内容以适应新时期的新情况?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有利于同学们全面健康成长?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心理学专业和学生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从我们应从自身做起,发挥自身所学专业之么,在生活中向朋友们传达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同一个年龄层次的人比较容易沟通,平时朝夕相处,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努力为我们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进一点绵薄之力,为学生工作和同学的健康成长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第2版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b)-0017-02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Complianc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ZHU Lin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Jianyang People’s Hospital, Jianyang, Sichuan Province, 64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complianc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23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16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given the systematic evaluation by the primary nurses after admission immediately, and the “three-step” systematic health education wa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 conditions, and the specific steps: first step: nursing during hospitalization, second step: nursing after discharge, third step: nursing in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and both groups were followed up for six months ,and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effect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mpliance rate between the research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bvious, (77.59% vs 55.17%), (χ2=3.94,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Diabetes and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ompliance; Prognosis
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失调是诱发肺结核的重要机制,且患者一旦病发肺结核临床恶化进展迅速。血糖水平是影响肺结核发病率与进展速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血糖水平高的患者其发病率与进展速度都显著高于血糖水平低的患者,尤其是活动性病灶进展会进一步促进患者糖代谢的紊乱,提升患者血糖控制难度。由于糖尿病与肺结核两种病情会相互影响,所以治疗难度也会显著增加。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将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病理机制等医学专业知识传递给患者,增加患者对病情的科学认知,提高患者的治疗已从性,从而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效果。该文选取了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32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依从性和预后的影响效果,该文对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32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其中男178例,女54,年龄32~83岁,平均年龄(54±8)岁。入组条件:①符合WTO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②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规定的肺结核标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有效随访;④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各1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的开展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管理,不定时的为患者提供关于糖尿病与肺结核的医学知识,并在患者出院后进行相关的出院指导。研究组患者入院即刻由责任护士进行系统性评价,并针对患者病情开展“三步走”的系统健康教育,具体“三步走”步骤为:①第一步:住院期间护理,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小组糖尿病与肺结核医学知识讲座,对于个别患者还应该进行一对一宣教,频率为2次/周,1 h/次,且讲座完成后,还应给患者之间0.5 h的讨论时间,促进患者间的经验交流,以及讲座教师的及时问题解答;②第二步:出院时护理,在患者出院时,告知患者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以及及时监控血糖的意义,并叮嘱患者一旦血糖出现异常应及时就诊或打电话咨询如何处理;③第三步:出院后6个月内的护理,通过患者复查以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及时了解患者血糖、服药、X胸片等健康状况,电话随访频率应保持在2周/次,确保患者病情的及时收集。
1.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与肺结核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症状和并发症等基础医学知识,重点讲述糖尿病与肺结核的防治措施,如隔离消毒、紧急处理措施,以及相关的预防知识。并强化患者药物、心理、饮食、运动等治疗方法对疾病控制的重要性,教会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方法和用量,以及药物的用药常识。同时也要确保患者养成自我监控血糖的习惯。
1.2.3 随访 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院后随访,观察治疗性与预后效果。
1.3 依从性观察
采用数药片法和督导法对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观察,用药遵医嘱规定次数90%以上且用量85%以上为好,否则为差。
1.4 预后效果评定
患者出院6个月内保持血糖8.0 mmol/L以下水平,且肺结核症状基本消失、X胸片显著改善、痰菌阴转率>90%,否则为差。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并分别用(x±s)[n(%)]表示,等级资料wilcoxon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依从性对比
研究组患者依从性好率为77.59%,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好率为55.17%,两组依从性好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P
2.2 预后对比
两组患者血糖、症状、X胸片、痰菌阴转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关键词:医护患联合宣教;典范患者;宣教模式;乙肝;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实在HBV感染的基础上,经过长期反复肝脏炎症、损伤,进而出现肝纤维化、肝硬化,此时肝脏的大部分功能已经丧失,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临床治疗棘手,效果常常不理想,加之患者对本病的恐惧感以及没有足够的认识增加了临床治疗的困难,因此,对于此部分患者进行高效的健康宣教,提高患者依从性以及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以及使患者有较乐观的心态,对治疗以及预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采用"医护患联合宣教"模式对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科接受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0例,诊断符合《我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1]中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45~78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7~75岁,两组患者基线指标如年龄、病史、性别、基础病情、心理健康情况、对疾病的认识等指标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较性(P0.05)。
1.2宣教模式 观察组患者给予"医护患联合宣教"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此模式即医生、护士、典范患者三方共同参与,典范患者为在我科接受过治疗且治疗效果十分理想的乙肝肝硬化患者,且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疾病的病情及治疗有足够正确的认识、较高的依从性、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能很好的配合临床治疗及随访的患者,经过科室多重分析及考核选出3例患者定为典范患者,参与其他患者的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生活中自己总结出对疾病有益的饮食、活动等,正确治疗、定期随访的重要性,积极健康的心态是重要的基础等内容。此宣教模式不同于普通医护宣教模式再于通过典范患者自身的实例对其他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起到树立典范的作用,积极带动其他患者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其他患者对治疗树立较乐观的心态,使其能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疾病的诊治上来,我们集中组织数期健康宣教,让3例典范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对照组给予普通医护联合健康宣教,按临床工作中的工作要求进行。
1.3满意度调查 对以上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李克特问卷调查表,分5级态度: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接受全程健康宣教后由患者匿名评估问卷。
1.4依从性调查 研究中从抗病毒等药物治疗方面、按照标准定期监测相关指标方面、不良生活方式改善等方面评价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借鉴周向东等[2]的评价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部分患者结合交谈等方法。该问卷包括9个问题,即"你是否按照医生要求每天服药?你是否按照医生要求的量服药?你是否做到不滥用药物?你是否做到不擅自停药?你是否做到戒烟酒?你是否保持乐观平稳的情绪?你是否保持合理饮食?你是否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你是否按照医嘱要求定期复查?"。问卷采用3分制的单项选择回答,即偶尔做到=1、基本做到=2、完全做到=3。总分最高27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依从性越好。
1.5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很满意度分别为:36.7%,13.3%,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总满意度分别为:83.3%,40%,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依从性得分分别为:(23.7±2.00),(19.7±2.26),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慢性HBV感染,随着病程的延长,反复肝脏损伤,最终发展为乙肝肝硬化,乙肝相关肝病呈全球分布,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及发展,在乙肝相关肝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乙肝肝硬化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治疗效果差,往往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使患者生存质量下降。今年随着抗病毒治疗的临床应用,使大部分患者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核苷类药物治疗的疗程非常长,甚至终身服药,对患者的经济及心理造成了较大的负担,需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才能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乙肝相关肝病患者尤其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多少存在一些心理健康异常,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因此健康的心理状态对肝病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高效的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更很好的配合临床治疗[4]。
本研究中,对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医护患联合宣教"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在医生、护士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基础山,选取典范患者对其他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患者教育患者,从对疾病的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生活中自己总结出对疾病有益的饮食、活动等,正确治疗、定期随访的重要性,积极健康的心态是重要的基础等内容进行健康宣教。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满意度分别为:83.3%,40%,两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并对患者依从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此宣教模式中的创新点在于让患者去教育患者,起到树立典范的作用,使患者树立了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使其能以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此模式优于普通医护人员参与的宣教模式,临床实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79-88.
[2]周向东,张荣健,郑霞荣,等.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与高血压病知识之间的关系[J].中国疗养医学,2000,9(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