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管理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接待原则】
1.尊重原则
现代旅游业强调宾客至上,要求把宾客放在首位,一切为宾客着想,主动热情地去满足宾客的各种合理需求和愿望。而在宾客所有的需求和愿望中,求尊重的需求,是最强烈和最敏感的,同时也是正常的、合理的和起码的要求,是宾客的权利。只
2.一视同仁原则
服务工作中的一视同仁指所有的客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在这一点上决不能厚此薄彼。具体运用礼仪时,可以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礼仪形式,但是在对客人表示恭敬和尊重态度上一定要一视同仁。
3.热情原则
能否积极主动解决客人的各种要求、满足客人的各种心理需求,是衡量旅游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旅游活动中的礼仪行为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4.合宜原则
现代礼仪强调人际之间的交往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注意社交距离,控制感情尺度,应牢记过犹不及的道理。因此礼仪行为要特别注意在不同情况下,礼仪程度、礼仪方式的区别,坚持因时、因地、因人的合宜原则。
5.宽容原则
礼仪的宽容原则,指不过分计较对方礼仪上的差错过失。在旅游服务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己,更要宽以待人,要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切不可求全责备、斤斤计较,甚至咄咄逼人。面对宾客提出的过分的甚至是失礼的要求,我们工作人员应冷静而耐心地解释,决不要穷追不放,把宾客逼至窘境,否则会使宾客产生逆反心理形成对抗,引起纠纷。当客人有过错时,我们要得理也让人,学会宽容对方,让宾客体面地下台阶,保全客人的面子。在客人对我们提出批评意见时,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态度,认真倾听。
6.自律原则
礼仪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即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旅游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具体的礼仪规范,而且要在内心树立起一种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从而获得内在的力量。在对客服务中从自我约束入手,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礼仪规范接待和服务宾客,而且做到有没有上级主管在场一个样,客前客后一个样,把礼仪的规范变成自觉的行为、内在的素质。
【旅游接待礼仪要求】
微笑
以自然、亲切为基本原则。
在正规肃穆的场合、客人尴尬狼狈的场合、众人忧伤情绪低落的场合不要发笑或面带笑容。
笑声不能影响游客的谈话和休息,不宜开怀大笑、朗声大笑。
不能机械式呆板地对游客微笑致意。
握手
乡村接待员一般不使用握手礼,只有在游客主动伸手时,服务人员才能与其握手。
握手时要区分主宾关系、职位关系、长幼关系等。
异性间握手一般由女士先伸手。男士一般只握女士手指,不可用力过大。
忌贸然伸手。即使是左撇子,握手时也应伸出右手。
忌目光漂移,心不在焉。握手时间不宜太久。
忌同时和两人握手,忌交叉握手。
忌出手犹豫、过慢或强行握手。
不能带手套与他人握手。握手后忌用手帕、纸巾擦手。
鞠躬
鞠躬时应摘掉帽子,行礼完毕后再戴上。
弯腰行礼时眼睛要看地,不能向上翻眼皮。
应注意弯腰前后与对方目光上的交流。
服务人员的鞠躬礼一般在15。~ 30。之间。
点头
点头是一种比较随意的礼节,在行礼时应同时说问候的话。
点头时应面带微笑,面朝对方,眼睛注视对方,微微颔首。点头一次即可,不宜太多。
如果戴帽子,应先脱帽点头行礼,完毕后再戴上。
【酒店前台电话礼仪】
物品准备
在平时我们工作的时候就应该在电话旁边准备好纸和笔,方便记录客户电话内容。
左手拿话筒
大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拿起电话听筒,但是,在与客户进行电话沟通过程中往往需要做必要的文字记录。在写字的时候一般会将话筒夹在肩膀上面,这样,电话很容易夹不住而掉下来发出刺耳的声音,从而给客户带来不适。为了消除这种不良现象,应提倡用左手拿听筒,右手写字或操纵电脑,这样就可以轻松自如的达到与客户沟通的目的。
接听时间
在电话铃响三声之内接听,如果有事情耽误了接听电话的时间,在接到客户电话时应该首先向其道歉。
保持正确的姿态
接听电话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正确的姿势。一般情况下,当人的身体稍微下沉,丹田受到压迫时容易导致丹田的声音无法发出;大部分人讲话所使用的是胸腔,这样容易口干舌燥,如果运用丹田的声音,不但可以使声音具有磁性,而且不会伤害喉咙。
因此,保持端坐的姿势,尤其不要趴在桌面边缘,这样可以使声音自然、流畅和动听。此外,保持笑脸也能够使来电者感受到你的愉悦。
重复电话内容
电话接听完毕之前,不要忘记复诵一遍来电的要点,防止记录错误或者偏差而带来的误会,使整个工作的效率更高。例如,应该对会面时间、地点、联系电话、区域号码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核查校对,尽可能地避免错误。
道谢
最后向客户道谢是基本的礼貌,来者是客,以客为尊,千万不要因为不直接面对客户而认为可以不用搭理他们。还有就是切记在电话结束之后要让客户先收线挂电话,我们再挂掉电话。
【酒店前台接待服务礼仪规范】
仪态礼仪规范
酒店前台接待人员是酒店的形象代言人,或称酒店的门面。因此要求前台接待坐、立、行、走,端正自然,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
前台接待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你的站姿、坐姿、体态语、目光和微笑等;在工作的时候,常带着自然的笑容,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态度,能令客人觉得容易接近。不得故作小动作,打哈欠要掩着口部,不要作出搔痒、挖鼻、掏耳、挑牙等不雅的动作。
不得表现懒散情绪,站姿要端正,不得摇摆身体,不得倚傍墙、柜而立或蹲在地上,不可歪头歪身,及扮鬼脸作怪动作。用词适当,不可得罪客人,亦无须阿谀奉承,声线要温和,不可过大或过小,要清楚表达所要说的话;要始终保持微笑。
形象礼仪规范
礼貌待客、热情服务还不够,酒店前台接待人员还要注意自己形象礼仪规范,男士头发不可过长,头发不得油腻和有头皮;女士头发梳洗整齐,长发要捆绑好,不得戴太夸张的发饰,只宜轻巧大方的发饰,头发不得掩盖眼部或脸部。
面部修饰:男士不得蓄须,脸部要清爽宜人,口气清新。女士上岗要化淡妆,但是不得抹太多胭脂水粉,只宜稍作修饰,淡扫娥眉,轻涂口红,轻抹胭脂便可。
身体修饰:不得留长指甲,女士不能涂鲜艳的指甲油;要经常洗澡,身上不得有异味,不能喷太多的香水。
接待礼仪规范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关键是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很强的操作技能。要做到这一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是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现实要求。
(一)实施校企合作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旅游管理专业更是要达40%,这也是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中的指标要求。但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设备有限、资金缺乏、师资薄弱、实习环境不够逼真等问题。校企合作由于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故而能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旅游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设备、师资或其他条件,并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的全方位预演,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其次,校企合作还能促进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员工培训,以及指导学生校外实习,不仅能促使教师深入了解旅游企业,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这样就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调整内容,知道“教什么”以及“如何教”;最后,在校企合作中,将企业专家请进学校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日常教学,开办讲座等,都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实施校企合作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二)实施工学结合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旅游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旅游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紧紧依托产业并与之合作,才能达到良好的培养目标。“边教、边学、边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教师把教学课堂搬到旅行社、酒店、景区去,边教学边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工学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加强对所从事职业的理解,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二.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工学结合教育引入我国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借鉴国内外工学结合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实践。目前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主要有:工学交替模式、2+1模式、订单培养模式等形式。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力需要与实习教学安排难以契合
旅游企业有明显的淡旺季之分,例如每年的“五一”、“中秋”、“国庆”等假期,以及元旦、春节前后等都是旅游企业经营的旺季,这时候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一方面由于学校的教学安排都较为固定,很难打乱正常的教学计划为企业提供所需人力;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的旺季又往往是公共假期或寒暑假,学生对参加实习的积极性都不高,学校又难于强行安排。最终使得旅游企业在迫切要人时学校难以安排,而学校需要安排学生集中实习时,用人单位对人力的需求量又不大,使得学生的实习单位难以落实。
学校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往往会在各个学期安排短期实习,或是在顶岗实习时期望学生能在各个岗位进行轮换,这样的教学安排往往与企业的需要同样难以契合。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对新入职的实习生进行入职和上岗方面的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学生熟悉一个新岗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而基于考虑培训成本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因,旅游企业在接收实习生时往往对学生在各个岗位的的实习时间有所要求,对于短期实习和频繁更替实习岗位都不愿接受。
2.学生积极性不高
旅游企业工作制度、人力资源制度等对学生参与合作教育影响很大。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酒店实习时, 大都从事基层服务工作等简单的体力劳动,且少有轮岗,鲜有薪水,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不仅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反而对专业学习打起了退堂鼓。
3.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制度不够健全
高职层面的旅游院校,由于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使得与旅游企业的合作更多只是停留在解决学生的实习单位层面。缺乏在在办学宗旨和定位、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安排、师资培养等育人各环节上的合作。同时,与校企合作配套的管理制度亦为得到重视,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三.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建立弹性学分制
学年制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按照学校教学需要,方便进行教学安排制定的。没有从酒店的需要进行考虑,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很难开展。建立弹性学分制,能很好的解决企业人力需要与教学安排的矛盾,使得工学结合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开展校外实习前,先与学生、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实习协议,规范和约束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学生开展实习的需要,达到校企双赢;三是设置学生企业实习最低学时,要求学生自主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参与企业短期实习,只有实习完相应学时,才能修得相应学分。这样就能很好的解决旅游企业在假期等用人旺季,而学生不愿牺牲假期实习的矛盾。
(二)调整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旅游企业经营有明显淡旺季,对人力需要不均衡的特点,学校应调整各种课程的先后顺序,实行三先三后:先上专业课,后上文化课;先上技能课,后上理论课;先上企业文化课,后上学校文化课。把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放在酒店淡季来上,“只要酒店需要,我们就马上安排学生到酒店顶岗”,“在其不需要时,我们安排学生回校上课”。这样,教学计划就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中。这样做是麻烦的,然而根据服从企业需要的原则又是必须如此的。当然,如果学生有足够多,可以组成一个乃至几个班级,而对应的酒店处在常年正常经营,那么学校可以把学生分成数量相等的两批,一半到酒店工作,一半在学校上课,定期进行轮换,这样能够减少学校经常调整教学计划的麻烦。
(三)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学生在合作教育中既是合作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工学结合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进行,学生在合作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需求是合作教育正常运行的基本动力。实现带薪顶岗,就是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明确了学生积极性的特殊意义,充分体现学生的利益。
当前,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游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旅游精品建设初具规模,很多地方的旅游品牌影响范围得到有效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旅游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作用凸现。在当前旅游发展良好的态势下,更应当加强旅游管理,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管理问题,积极实施旅游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旅游管理,在旅游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旅游管理在旅游企业发展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行业自律方面
很多地方的旅游管理体现会员至上、统一报价、统一运作、互相监督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制衡、平衡作用。
(二)广泛开展信息交流活动
几年来,各地旅游企业加强自我管理,旅游媒体宣传、旅游曝光等形式,对开阔企业视野,借鉴先进经验方面提供了方便条件。
(三)适时举办各种活动,丰富了行业交流内容
很多地方以导游风采大赛等形式,对提高导游队伍综合素质,倡导文明导游行为,营造人人争当优秀导游氛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的则以旅游宾馆厨艺大赛的形式,对发掘地区特色菜肴及民族特色的菜肴,推进了旅游餐饮文化品牌的打造。有的地方以举办了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形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提高行业人员综合素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很多地方旅游企业以旅游企业文艺汇演活动的形式,对增强旅游企业经理及员工凝聚力,增进互信,加深了解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
旅游企业通过以大规模旅游交易会的形式进行旅游宣传,对政府宏观旅游形象宣传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
(五)旅游企业与地方旅游部门联合开展旅游诚信活动
对于宣传旅游企业良好的形象,总结和强化旅游企业的管理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旅游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旅游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占较大比重,但在发展的同时,规模的不断扩展,相应的管理和规范却相对滞后,在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职能尚未充分发挥,这是旅游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机构组织不健全
旅游协会虽作为群众性的组织,但它在旅游监督管理中却直接受到政府部门的指导,应当发挥旅游管理的监督和导向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同,各地旅游协会存在机构不完善,没有常设机构,人员松散的问题,难以在组织上做好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
(二)旅游协会在旅游管理中普遍存在于政府部门不协调的问题
由于缺乏对协会的组织和地方管理,很多地方旅游协会自成体系,自我开展工作,但在工作中在很多方面仅仅放在了维护旅游企业自身利益等方面,而对旅游行风建设、游客投诉和建议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十分弱化,更缺乏与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因此,往往在旅游管理中与地方旅游政府职能部门存在管理脱节、甚至是矛盾和冲突问题。
(三)旅游协会在协调企业之间经营秩序的作用发挥不畅
旅游协会在处理企业间存在的矛盾和竞争事端中,协调手段滞后,很多调节无效、致使在市场中出现很多竞争无序,没有能够及时处理和解决的问题。
(四)旅游协会组织的市场影响力没能得到有效拓展
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在收集和掌握行业动态,维护内企业的利益方面服务功能发挥不够。
(五)旅游协会缺乏产业调研
在旅游研究、交流、考察、学习等方面工作做得不够,使得在指导旅游企业提高发展层次,加强旅游服务品质方面滞后。
三、当期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必须实施旅游企业管理的优化策略
今后一段时期是旅游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金融危机依然是制约和困扰旅游业发展的症节,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旅游业发展各种优势将逐步显现,必然会给我国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此,必须围绕各地旅游发展的大局,加强发展总体规划,强力推进发展战略,以宣传大旅游,建设大旅游、促进大产业、推进大发展为目标,不断加强自身管理。
(一)加强旅游管理的信息网络建设
以推广经验,及时沟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为目标,利用网络服务协调、沟通各方面信息。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行业规划、投资开发、市场容量等方面的调研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要通过网络联系,收集旅游业民间代表意见信息,加强与行业内、外组织、团体的联系与合作,有效开展规划咨询,市场研发,技术交流和新经验、新标准、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二)推进行业自律,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旅游行业应查摆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及时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经营秩序,切实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要建立和完善旅行社、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点)、旅游定点商品生产销售、旅游车、船定点单位等诚信公约,坚决推行《行业自律规定》,逐步增强旅游企业的自律意识,提高诚信服务水平,提升行业素质,促进协会会员互相监督、互相约束、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增强会员单位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建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
建立健全“旅行社协会”、“宾馆饭店协会”、“旅游景(区)点协会”和“旅游商品协会”,切实发挥他们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职能,保护各自会员免受非法经营行为和非法经营企业的危害,调节和解除会员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对非本会会员对会员的侵害,要进行制裁或呼吁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查处。
转贴于
(四)加强内外交流,推进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一是要创办旅游企业自己的刊物,向上级有关部门和县政府各部门、旅游客商和会员定期发放;二是要与协会部门联合,借助他们的宣传途径,大力宣传会员市场形象;三是建立宣传网络化宣传平台,在旅游网,政府门户网站增设宣传栏目;四是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展会,扩大旅游企业的知名度,建立合作关系;五是积极组织印刷各种宣传品和促销产品,扩大投放量,扩宽旅游宣传渠道。
(五)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增强旅游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要着重办好“一戏”、“两赛”、“三班”活动。“一戏”即与文化部门联合,配合政府“六个一”工程中的“演好一台戏”工程,实行旅游企业自出演员,挖掘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演出节目,参加汇演,评出奖项;“两赛”即导游大赛和厨艺大赛。导游员是旅游的窗口行业,通过赛事活动可有效提高他们的执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催生优秀导游。另外通过厨艺大赛活动可以逐步推出地方餐饮行业的特色品牌;“三班”即导游员服务技能培训班、宾馆饭店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景区(点)从业人员培训班。通过各种活动,优化旅游人力资源结构,稳定和储备人才,增强旅游企业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关键词】分离焦虑;小班幼儿;新入园
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随着幼儿分离焦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渐次增多。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相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对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分析
焦虑属于情绪反应中一种正常的情态,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也可以称作离别焦虑,属于学前儿童情绪障碍比较普遍的一种,是近年来学前教育及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从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及教师敏感性三方面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指出常用的儿童入园分离焦虑干预措施及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二、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分离焦虑表现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以某幼儿园新生班47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对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表现进行调查,对其表现进行分析,找到分离焦虑的原因。这些幼儿均是2014年9月入学,首次接受幼儿园小班的教育。此次发放问卷47份,回收45份,有效回收率为95.74%,与此同时,作者还针对入园分离焦虑的对象与家长进行了访谈,以加深了解。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生入园与家长分离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分离焦虑状态,如分离时哭闹,请求父母不要离开的占的比例非常高,达到95%以上,而提到去幼儿园会显的心事重重和特别依恋父母不相信其它人的比例也占到84.44%,这三项表现是存在的普遍现象。
三、缓解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建议
1.针对家长的策略建议
(1)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准备。这里提到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孩子的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主要是帮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的能力准备主要是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等。
(2)创建一个放松和愉快的气氛。营造放松和愉快的氛围主要建议年轻父母尽量避免问他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如教师在幼儿园是否批评等一些负面问题,而要和孩子多谈快乐的事,如和小朋友的游戏,或者教师又交了哪些新奇的知识等以此来增强和提高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兴趣。
(3)父母自身的分离焦虑情绪。对于幼儿园的生活,家长要给幼儿一个适应的时期,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过于担心,相信孩子,鼓励他们,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应该坚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忍心而不舍得送孩子去幼儿园。
2.针对教师的策略建议
(1)创建安全而温馨的环境。从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方面,要尽量营造出家庭的氛围,以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无论是户外还是室内的环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教育需要,更要考虑家的元素。例如,可以在墙上贴上幼儿的全家福,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教室里等,以降低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感,使之对新环境有认同和归属感。
(2)组织有趣的游戏。游戏是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的,也可以分散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就是说,对于年幼的孩子,教师应多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孩子对游戏感兴趣,吸引幼儿,让他们的注意力从焦虑的情绪中分散出来,投入到有趣的游戏里,以减少儿童的分离焦虑。
(3)鼓励幼儿相互帮助。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也是一个儿童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所以通过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自信,也会减少孩子的焦虑。同时教师要鼓励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去帮助其它小朋友,这样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慢慢爱上幼儿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策略;政策扶持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行社达到1.97万家,星级饭店1.3万家,全国县级以上旅游景区达2万个。根据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有关旅游相关企业家数、从业人数及其营业收入统计,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我国旅行社和星级饭店所占旅游企业的家数、从业人数及其营业收入等平均比例分别为76%、70%和80,8%。若按照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我国旅游统计年鉴中的许多全国双百强旅行社仍属于中小企业,比如上海国内旅行社2007年度列入全国100强的上海杨浦休养旅游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排名第4、全国排名15)的营业收入总额为7106万元;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星级饭店的中小型饭店的平均比例高达95%。除了星级饭店外,我国存在的大量社会旅馆和个体旅馆,在经营规模上几乎都属于中小企业。无疑,中小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和住宿类中小旅游企业是我国旅游业创造就业的重要载体,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内外实践证明,旅游业是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产业。旅游业是出售吸引物、给人观光休闲度假的产业,旅游者的旅程不是单一的产品,是由交通、住宿、餐饮、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不同要素构成的组合型产品,所以生产过程即服务过程是可以分割的,其中许多单项服务分包给中小企业会更经济。其次,在旅游业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繁荣来自竞争,大量中小旅游企业能够对大型旅游企业构成压力,始终保持竞争态势。而且,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使它们与大企业相比更容易接近顾客需求等。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产业的状况是“大的不强,小的更弱”。就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来说,一方面,我国中小旅行社普遍采用“小作坊”经营方式,产品单一,除因国家特许经营权力的分配和地理分布的原因而导致的部分旅行社的市场差异外,不同规模的中小旅行社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专业分工,竞争的主要手段是降价;我国中小饭店基本上是属于经验型管理,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住宿市场格局,各行其是,通常中小饭店难以提供标准化服务,缺乏明确市场定位;对国有中小景点景区,市场化运作困难,服务质量差,效率低等。对民营景区景点,景点景区管理经验缺乏,产品档次不高,市场定位泛化,重复性建设多等。另一方面,由于重点在“抓大”,不少政府部门对中小旅游企业的关注明显不够,更有把“放小”执行为“放弃小”的倾向。另外,资金的短缺、银行贷款的高门槛、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缺乏系统的路径等等,均是我国尤其是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遇到的较大困难。所有这些情形与中小旅游企业在我国旅游产业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应正视我国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剖析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讨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如何应对问题和挑战,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优势,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欧盟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经验借鉴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旅游业是欧盟最大的产业之一。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Eurostat,2004-2006),广义旅游占欧盟GDP的11%,所提供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2%。尽管欧盟国家之间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各不相同,但旅游业中大部分企业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旅游企业成为欧盟旅游业的主体,对当地的经济有很大的贡献,平均每个国家的中小旅游企业对国家的GDP的贡献为6.5%。目前,欧盟99%的旅游企业的员工不超过250人,94%的旅游企业员工不超过10人。同时,平均每个中小旅游企业的员工人数是6人,家庭式经营酒店、餐馆和旅馆等小型旅游企业在欧盟随处可见。在欧盟,中小旅游企业同样容易受到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需求、接待力限制、游客偏好改变等,这使中小旅游企业面临一个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现实中的欧盟中小旅游企业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是受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中小旅游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当地的旅游资源等,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获取旅游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自20世纪80、90年代起欧盟十分重视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中小旅游企业扶持和配套政策等(如图1所示)。
(一)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提高中小旅游企业自身竞争力
一些欧洲学者实证研究发现,欧盟比较成功的中小旅游企业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很多都会有一套系统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制定方法和流程,他们总结了这些成功中小旅游企业的经验:
1把握好战略计划和选择。中小旅游企业良性发展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制定一个正式的战略计划。分析宏观和微观环境,弄清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包括可以获得的政府补助等),来考虑可以选择的发展战略。通常,这一战略制定过程是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一个结果型的导向,并为中小旅游企业设立一个标准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欧盟经验,除了中小旅游企业可以采取模仿战略,即模仿其他比较成功的企业经营模式外,中小旅游企业战略上的优势首先取决于多大程度上能利用差异化战略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比如,西班牙是仅次于法国的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国,从度假游、文化游、外语游到会议游和体育游,项目多样化和特色化是西班牙中小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的秘诀。其次是实施集中战略,又称利基战略。比如,法国一些以康体为目的的度假者就非常青睐能提供一些健身、美容的场所和一系列相关项目的中小精品度假酒店等。第三,虚拟增值战略,即中小旅游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把握虚拟价值链与企业实体价值链一体化,提升中小旅游企业服务竞争力。比如,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性和便捷性,目前欧盟中小旅游企业不少采用了电子商务虚拟团队的发展策略,加强中小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弥补自身“短板”,实现增值服务。
2构建关系网络和合作联盟。这一策略主要是考虑中小旅游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顾客和其它中小旅游企业)的各种关系的建立。中小旅游企业自身服务能力的制约以及单靠一次性的生意买卖不会保持其持续有效的发展,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的建立和企业之间的联盟的成立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比如,通过和其他区域的旅游企业保持好的合作联盟关系,对于本地有效的营销和配送产品和服务是十分重要的。中小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盟也可以作为一种跨区域销售,以及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技术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欧盟,对于那些因为网络基础设施欠发达和资源匮乏而很难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小旅游企业竞争的国家或地区,加强中小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区域集群是提高他们服务优势的有效选择之一。而对那些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旅游企业则可以选择加入国际连锁品牌或者创造国内自己的连锁品牌。
3关注培育企业家精神和素质。通常,欧盟很多中小旅游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中经营管理权力大部分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由于财务方面的原因,在一些中小旅游企业里,许多管理者基本上参与企业运作的每一个流程,但他们作为“外人”却很难参与企业的决策。这种家族式的企业模式会抑制企业更好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不是很发达,同时管理者和员工也不太愿意创新,这时家族管理者作为企业家精神和素质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把一些权力下放,让员工感觉到被重视同时愿意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要培育一种现代企业制度,而不是作坊业主式的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
4挖掘和培训适用人才。中小旅游企业面临的很大的一个威胁就是员工流失,这导致了企业人才的流失和专业经验的不足。特别是在欧盟那些市场转型国家的中小旅游企业,往往缺少对培训的重视,同时,由于劳动力廉价,他们很多依赖于外包公司,这样使得人力资源很不稳定。因而,挖掘和培训适用人才是欧盟一直努力的方向。尽管有人承认正式的员工培训对中小型旅游企业的业绩表现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员工培训的投资对于培养员工专业化技能和灌输企业的发展目标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5保持创新思维定式。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中小旅游企业要保持好的竞争力,必须浸透一种创新的意识,在开发产品和服务时保持创新性,以及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并做出反应。对欧盟不少成功的中小旅游企业来说,一种值得倡导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加强对变化的管理。一方面,需要全体员工一起沟通,提高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组织里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创新的范围扩大到外部的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将外部和企业内部联系起来,有效促进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通畅等。
(二)制定比较完善的中小旅游企业扶持和配套政策
早在2000年3月,欧盟委员会在里斯本宣布,在未来的10年将采取一些措施使欧洲成为一个现代的、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的经济体,成为一个能持续发展、不断创造就业机会、有更好的社会凝聚力的经济体。其中,欧盟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中小旅游企业的重要性,针对中小旅游企业面临许多挑战,欧盟国家的公共政府部门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建立信息化中心网络,中小企业政策制定以及一些财政扶助的手段等,比如创业技术便利、中小企业担保便利,种子资本行动计划等。所有这些政策扶持措施在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投资渠道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需要提出的是,欧盟特别重视对创业企业的扶持,通过各种财政补助和金融工具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扶持,包括从中小企业的前种子期到发展壮大期再到后期的上市都有一系列相关的金融机构和基金来提供扶持基金,帮助创业的中小企业能顺利地成长发展。当然,也有欧盟研究者认为中小企业一味依赖财政扶持不利于培养企业的创造性,因而需要设置一个提供扶助的标准,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性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欧盟,政策扶持每个国家都不尽相同。比如,斯洛伐克政府有专门针对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扶助计划。主要的受扶助项目是:旅游基本设施的建设,旅游中小企业网络系统的开发和培训,合伙制的辅导。除了这些方面得到政府的帮助,斯洛伐克的中小旅游企业还有一些财政和非财政方面的补贴。在财政方面。包括信用贷款、利息补贴、政府担保贷款、免费的资助、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等。在非财政方面,扶持主要是在咨询和培训上,因为这些活动的成本超过了中小旅游企业所能负担的能力范围。而作为一个旅游业比较成熟的欧洲国家,英国政府在政府行政管理、法律支持、财政税收、融资支持、社会化服务以及人力资源支持等方面形成了完善有效的中小旅游企业政府扶持体系。(1)在行政管理支持系统方面,英国政府在地方都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形成一个行政管理网络。(2)在法律支持体系方面,目前关于英国中小旅游企业的法律几乎包括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些法律为中小旅游企业稳定经营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法律保证。(3)在财政税收支持方面,形成了较全面的中小旅游企业优惠税收体系。为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吸收社会剩余劳力,减轻失业压力,从1997年7月开始,英国政府还从已私有化的公用事业单位征收“暴利税”,用以资助中小企业招收失业青年,每招收一名工人,雇主可以获得政府当时提供的每周75镑的补贴。(4)在融资支持方面,建立了一个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和相互补充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比如出台了小型企业贷款担保计划(SFLG),成立了专门投资于中小企业的“31”金融公司,以便对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信贷支持,解决所谓“麦克米伦缺口”问题。(5)在社会化服务支持方面,成立了一个被称作“企业联系”的商业合作网络来对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服务。(6)在人力资源支持方面,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其中值得提出的是“英国跳板”组织,这一个国家性的组织主要目的是使人们得到关于旅游业相关的职业教育以满足旅游业对人力的需求,尤其重视实践,吸引一定素质的、有技术的合适人才加入到旅游业中。
三、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中小旅游企业主体自身发展策略
1找出自身的“短板”与“长板”,把握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实施“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发展特色和优势。很多中小旅游企业在发展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规模小、资源有限等“短板”,中小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尚未形成品牌的情况下,产品雷同而导致价格战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是,“船小好掉头”,同时,中小型企业具有补缺的功能。鉴于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小型企业可以开拓那些不被大型企业注意的或者大型企业没有精力去做的细分市场。在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健康发展首先要找准自己在整个旅游价值链的“长板”,努力避开与大型企业的正面竞争,走“专、精、特、新”路线,打造自我品牌。其次,要深入分析和把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以及不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以转型为主导”(如发展新兴产业)、“以升级为主导”(如传统产业创新)、“转型与升级并重”等不同创新发展战略,有效解决大众旅游时代人们正在迅速膨胀的旅游需求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约束下的旅游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同时,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寻找潜力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不断推进在线旅行社、分时度假产品、旅游书店、会展旅游等创新业态,建立创业基地,产生旅游业态创新示范效应,实现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
2学会“借势”。谋求企业间各种形式的合作,共享资源和品牌。虽然中小旅游企业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但对于一些“小、散、弱、差”中小旅游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取得好的发展。所以要学会“借势”,积极谋求企业间的合作,获得协作效应。首先,对大型旅游企业而言附加值低的业务、或不具规模经济的市场,对中小旅游企业而言却是不错的商机。中小旅游企业可通过产业价值链并在大型旅游企业的监督和指导下,把自身纳入分工和协作生产体系。其次,合作不仅要寻求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还需要跨越时空,积极寻求和其他的企业组织合作。比如,除了那些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中小饭店和旅行社,可以考虑“借鸡下蛋”加入旅游企业集团的特许连锁经营,获得品牌效应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外,大部分中小饭店和社会旅馆可以和当地其他饭店和社会旅馆结成联盟,或共同使用订房系统,或共同使用一些建筑和一些服务设施(比如游泳池、网球和高尔夫球场,以及一些文化艺术场馆等),或在营销渠道、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等方面同经销商和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实现合作。第三,中小旅游企业还可以在一定地域空间上形成旅游企业集群,发挥集群发展效应,合创共享一个品牌。要鼓励中小旅游企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以及树立与集群内龙头企业在生产、研发、设计、营销等方面开展协作配套的示范中小旅游企业,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方式,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体现集群竞争力。
3讲求信用,增强组织管理执行力,是中小旅游企业应有的“襟”。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注意去保持好与游客的关系,是中小旅游企业吸引游客和维持现有游客的关键。通常。中小旅游企业比如小型饭店在保持顾客关系方面可以做得比大型饭店好,这可能是因为更为个性化、友好的服务和与游客更亲密的接触的原因,或者游客对小型饭店的期望比对大型饭店的期望要低很多的原因。但是,当前中小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存在大量诚信缺失现象,同时,现实中大量的诚信缺失现象通常也多非故意所为,其中不少原因或是企业为了获得业务而盲目过度承诺;或是企业缺少计划而超出自身接待能力;或是其他超出企业自身掌控能力的外在因素,等等。要避免这种非故意诚信缺失的发生,首先要提高员工的诚信意识和业务能力,执行严谨的业务操作规范和程序;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予以保障。这需要增强组织管理执行力,组织管理执行力是中小旅游企业讲求信誉的重要支撑要素。就中小旅游企业来说,增强组织管理执行力离不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创业者,要认识到当务之急不是为了取得短期的财务目标,而是要不断通过“干中学”与“用中学”,获得经营企业所必须的经验和技能。
(二)中小旅游企业扶持和配套政策
1健全中小旅游企业政府服务体系。设置重点扶持“风向标”。针对当前我国不少中小旅游企业(比如“夫妻老婆店”、“挂靠经营”等)存在着行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意识差甚至出现“不合理收费”、“黑车”等问题和现象,当务之急的是中小旅游企业的行业规范问题首先必须提到议事日程,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有效约束和规范中小旅游企业,恪守诚信原则,促进中小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制定财税、工商和劳动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尤其要改变某些企业重复享受政策优惠,而中小旅游企业特别是小型旅游企业享受不到政策优惠的问题。要区分不同的市场结构,研究和制定发展大、中、小型旅游企业之间的分包制政策,制定保障中小旅游企业经营领域的反垄断政策,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小旅游企业政府服务体系。第三,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健全中小旅游企业政府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专门管理中小旅游企业的行政职能部门,从宏观上指导和促进中小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把政府扶持重点和倾向转移到帮助中小旅游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来。
2完善中小旅游企业融资担保支撑体系,解决银行“惜贷”问题。由于不少中小旅游企业诚信度不高或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倾向、缺少资产抵押物等,商业银行一般“惜贷”。针对当前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完善中小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缓解融资难题:一是,或在现有的一些金融机构中,根据中小旅游企业特点设立专门面向中小旅游企业融资的独立部门;或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应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适度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民营中小银行,探索建立适合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的区域性金融体系;或将服务上有一定联系的中小旅游企业联合在一起,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和平台,鼓励民间的散资、游资参与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二是,根据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的区域性和特殊性,组建不同的形式的适合本地的中小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中小旅游企业还可以把握大型旅游企业在某项服务方面(如信息技术)对其的依赖性,而让大型企业担当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担保中介;或者进行互助形式担保,如类似我国宁波的“贷促会模式”,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形成担保规模效应,消除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的疑虑。三是,尝试股权投资形式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基金。中小旅游企业从最初的创立到市场开拓扩张到后期的资产更新换代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可以尝试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向新成立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投资基金,基金可以分享企业成功经营的利润,同时也要负责对企业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的监督和扶持。
3正视中小旅游企业培训的实践性和多样性。不断提升“软实力”。人才流动和从业人员素质低是制约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的突出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教育机构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和旅游企业合作,进一步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实践的需要,探索个性化、模块化的培训方式,促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相结合。国内外经验表明,中小旅游企业培训的参与程度不是很高,尽管很多都是免费提供的,所以有必要考虑其他的一些更有创造性的措施,比如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化虚拟情景教学的方式,或者采取一些措施如关键事件的学习或基于社会网络(虚拟团队)的方式促进企业之间的学习和培训合作,激发主动性,有效帮助解决中小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问题。
4完善中小旅游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借助“第三方”健全中小旅游企业信息平台。中小企业旅游的健康发展除政府部门对中小旅游企业提供针对性支持外,大量的支援服务工作需要由社会机构承担(包括公益性社会服务和商业性中介服务等),并与政府部门的服务工作形成较强的互补优势。针对当前我国中小旅游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很不完善,建议建立“东”“中”“西”部地区从各省区市到县的多层次的服务中小旅游企业的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广泛而多样化的服务功能,最终形成行政性协调服务、公益性社会服务和商业性中介服务相互连接、功能互补的中小旅游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外,加快促进网络化建设,构建中小旅游企业信息平台。带有“零散性质”的旅游业是非常适合信息化经营的产业,电子商务和网络组织可以使中小旅游企业有效突破规模制约和时空壁垒。但由于中小旅游企业的实力很难自己单独开发信息网络系统,需要借助社会“第三方”的技术平台(如公共商务网、商业性旅游网站、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等)来实现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化,尤其是可以建立中小旅游企业参与的网络化联盟,最终实现中小旅游企业虚拟价值链与实体价值链一体化发展,提升自身服务优势。
关键词: 阶段心理导向 旅游管理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重要性、现实的薄弱,现有市场及未来发展的需求,使该环节的改革设计成为了诸多学者思考范畴中的重要一项。我在学习和研究各学者的成果及方案措施的基础上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心理特征,同时结合旅游专业特色,有针对性、阶段性、个性化地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设计。这种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践目标、内容、方式上一步步递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围绕总目标展开。
一、大一阶段:以兴趣为导向,企业借景感知,设计引导型见习环节
所谓引导型见习,即以见而引,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通过一些感观上的刺激,给学生以初步了解所学专业的机会,在情感接受上给予引导。该环节主要有两种实践方式:企业实地参观与行业初步认知调查。一年级的新生,大致存在两种心理认知现象:第一,在经过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三年的学习,获得机会进入大学学习后在心理上大多有一定的优越感。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几乎都有一种寻求自己位置的迫切需要,力求在新班级新同学中有突出的表现,可是和高中阶段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及对专业的不熟悉往往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只能按照课程表的安排,跟随任课老师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在教学过程中被动地“跟进”学习,以保证考试成绩上的优势。第二,由于高中阶段超负荷的学习与激烈的升学压力,在进入大学后,一部分学生难免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喘口气,放松放松,好好玩”的念头,在思想上放松要求,学习上也必然处于被动。要变“被动”为“主动”,以兴趣为导向的引导型见习必不可少,借助旅游企业实景,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产生感观上最直接的专业接触是很好的解决办法。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
1.旅游企业实地参观
借用旅游相关企业的实景,进行实地参观、实景体验等简单式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主观上的感知,让他们对自己即将要学习或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初步定位自己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以便于专业细化。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第一学年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尤为关注学生的实际体验,如吃一回西餐、住一晚客房、跟随导游游览一次景区等。学生见习中要派教师跟随,有意识记录下学生在见习中所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指明方向,便于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2.行业初步认知调查
采用发送问卷调查、观看影片、听实践专家讲座等略带娱乐性的方式,充分利用新生好奇好玩的心态组织他们开展一些行业认知调查,让他们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历史、现实情况、动态变化等,培养他们初步的行业敏感性。这是一个良好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通过第一学年这种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安排也可使学生养成关注行业发展的良好习惯,使其在以后的学年里能够比较主动地进行自我安排,比如安排读书看报、调查等,这对于以后的学习及择业、培养就业忠诚度等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此外,由于高考制度中的一些调剂原则及社会冷热门专业的影响,难免会有学生因为不得已而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通过这种引导式的见习也可以进行第二次筛选,给学生学校以自主选择权,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又可以为旅游业培养真正的人才精英,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大二阶段:以知识为导向,学校拟景理解,设计交叉型教学环节
所谓交叉型教学环节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以达到充分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的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有:课堂学习、实验室操作、专业考察等。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和生活后对大学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适应,这时的他们既没有了大一新生的不适应,又不会面临毕业就业的压力,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广泛,学习热情也最高,加之前期的见习学习及一定的课堂学习,专业方向逐渐明确,形成了学习的中心兴趣,而这一中心兴趣一般与所学的专业或未来就业的方向相符或一致。他们认为广博的知识是成才的基础,独立学习的能力与学以致用的意识不断发展,能够主动按照自己的设想去独立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以知识为导向,应根据市场的需求、旅游专业的需求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特色设置科学而合理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
1.课堂实践教学
这里的实践主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各种知识的应用性及与旅游专业的密切性等。如英语、计算机等通识性知识均要侧重强调其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性,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等基础文化知识,也要强调与旅游职业文化素质、职业道德修养等的密切联系;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中,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打破以往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模式,加大学生的参与程度,根据大家最初的选择方向分班式地进行有侧重点的专业课学习,设置案例分析、个案讨论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原则和管理步骤,并在授课中穿插式地讲解同学们前期所感兴趣的话题与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应聘请业内知名专家或行家、省市旅游局领导及旅游企业的经营者定期开展专题讲解与座谈,使学生们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及市场的最新动态,以调整今后的学习计划与目标。
2.实验室操作实践
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内实验室或培训室,模拟实景,进行实践教学,以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迅速地把从老师那里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以致用,熟悉和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技巧。在操作中要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班级开设不同的实践操作内容,如以导游为角度设置导游见解、紧急情况处理等内容;以酒店为角度设置摆台、铺床、接听电话礼仪等操作。
3.专业考察实践
该环节是学生在见习及相关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对一个旅游景点、旅游公司或酒店企业现有管理运行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用专业的知识,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初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大三阶段:以专业为导向,学生创景巩固,设计创业型实践环节
所谓创业型实践,是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下,开展的一种以学生为主角,自主参与设计、管理与实施的学校前期创业实践活动。该环节包括他创型与自创型两种实践方式。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已基本定型,不但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逐渐明确了专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了一种强烈的利用欲望,想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现自我、肯定自我。如果说一、二年级的学生考虑的是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那么三年级的学生考虑更多的则是现在所学的知识技能将来能否在各种工作中派上用场,即专业能否对口的问题。给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与机会,以专业为导向可以设计如下实践形式。
1.他创型企业实习
即学校联系相关的企业部门,创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使其真正走进企业感受实际的工作氛围,亲自操作与运用,并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企业有关发展的策划与管理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创造价值,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社会适应力、处理事件的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该环节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与时间允许度进行,采取分流的形式进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时间要保证在半年以内,对于在酒店实习的同学还要保证他们两月一次的轮岗学习,以全面提升他们的实操能力。
2.自创型创业实践
即学校提供一定的场所和经费(也可争取外界的资助),以学生为主力,老师为顾问,学校为后备,让学生自主策划一些可以突出本专业、本校、本地域或某一企业特色的特殊事件,如大型的品酒会、品茶会、主题餐会、露营晚会或地域文化展示会等。学校拥有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专研不同领域的学者教授、各有所长的各个学院等,旅游学院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其他的学院(如工商管理学院、美术学院、文学院等)相互合作一起策划组织活动,这样不仅强化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管理能力与协调能力,减少了其毕业后在基层的奋斗时间,给予了他们从事该行业的信心与坚持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行业高等人才流失的现状,同时也发挥了各个学院的特长,增进了各学院之间的关系,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如果有条件的话学校还可以把此作为学校的一大特色活动,每年组织一次,邀请各界人士参加,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宣传学校提高知名度吸引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学校的经费问题,也为本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和发展机会。
四、大四阶段:以职业为导向,社会融景升华,设计交流型调研环节
交流型调研,这是一个使学生由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的环节,意在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社会化,即与社会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流,产生社会价值。该环节主要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与参与科研开发两个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后,对本专业的各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对自身的能力也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如何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里更好地完善自己,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为就业创造条件是他们关注的问题,此刻与社会的真正沟通与交流是他们最为迫切的需求。同时,大四的学生一般都面临继续深造与就业的双重选择,根据不同的选择方向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以选择参考标准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可以设计如下实践形式:
1.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四年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了自己的看法;近四年的行业调查也让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了自己思考的认识。在现阶段安排更具体的地域及行业领域调研,让学生结合实际设计出更具学术价值、社会操作性、创新性的毕业论文,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提供有利的实物证明。
2.参与科学研究
该年级的学生或者以学徒的身份参与以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研究工作中充实和完善自己;或者自行提出项目方案,根据方案向学校或其他机构申请研究资助,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独立的原创性研究,为以后深造指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陈丹红.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7.
[2]尹隽.挑战同质化,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品牌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
[3]李志刚,姜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天津商学院,2007.
[4]吴淑琴.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
[5]丁立平.大学生的发展层次与学习心理特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6.
【关键词】遗产旅游;遗产保护;管理路径;共生-博弈
1.引言
世界遗产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类型之一,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以及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极大的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亦将本地区内旅游目的地申报世界遗产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1]。目前旅游业快速发展在为遗产地带来崭新发展空间的同时亦加剧了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的矛盾,因而以遗产保护和利用为核心的遗产地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黄山作为中国首批世界遗产地加之其自然和人文双重遗产的身份使得黄山在旅游发展中闻名于世,黄山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山岳型遗产地旅游发展的缩影,其资源保护与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典范。笔者从管理路径角度出发,以黄山遗产地为例,在大旅游观念及世界遗产型旅游地发展的基础上对黄山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路径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管理路径脉络。通过对黄山遗产地旅游发展路径的演化过程的研究找出中国遗产型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的脉络和管理路径,以期构建适宜各个世界遗产地管理的路径模式,促进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2.黄山遗产地旅游与保护共生运作模式
就旅游而言,共生是指旅游系统内外部之间以及各自之间通过合作竞争,并达到1+1≥2的效果[2]。旅游共生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竞争观念、它以契约为纽带,通过相互间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合作来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共赢”的目标。共生理论按照行为模式划分可分为寄生关系、偏利关系、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和非对称互惠关系,按照组织模式划分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3]。不同的共生模式有着不同的模式特征,而且各种模式间可相互转化。“对称互惠共生”的行为模式和“一体化共生”的组织模式是实现“双赢”(Win―win)和“多赢”(Multi―win)的理想模式[4]。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皆朝着非共生方向发展,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抑制这种不良的状态,达到最佳的共生效果。根据共生理论,笔者认为达到双向共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中可行性存在的最大可能来自于政府支持。根据当前对黄山遗产地的实证研究,现有黄山遗产地已形成两种主要的运行模式类型。
2.1 寄生条件下的黄山遗产地点共生模式
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是指在“世界遗产”品牌下黄山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所构成的共生体中,其行为模式是寄生关系,组织模式是点共生状态。行为上的寄生表现为黄山遗产地的开发利用是依赖于景区的保护的,且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保护并非人为有意识的保护,而是由于经济欠发达、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等原因才行成的较为原始生态的自然保护状态。组织模式上的点共生表现在黄山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未能相互制约,协作共生。此外,非可持续性开发将遗产旅游资源混同于一般性经济资源,极大缩短了遗产地的生命周期,这种随机性、不稳定性的点共生模式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皆处在较弱的层面上。
2.2 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
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是指在“世界遗产”品牌下黄山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所构成的共生体中,其行为模式是偏利共生关系,组织模式是间歇共生状态。黄山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从表面上看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但是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为了创造最大利益仍是偏向于旅游开发。由于黄山风景区属于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政府在管理上起到了统筹协调作用,使得黄山遗产地在旅游开发时不以损坏环境为代价进行开发;同时政府在保护上给予遗产地较大支持,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每年的项目建设中都安排遗产保护类项目,拿出专项资金用于黄山遗产地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遗产旅游与保护得到和谐发展。与点共生关系相比,间歇共生关系在界面生成上已脱离完全随机性,虽然还存在随机性生成的成份,但从整体上看,界面生成已具有某种必然性和选择性[5]。故从组织模式上看,黄山遗产地企业经营模式下的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属于间歇共生模式。当然,这种从政府到企业都受益的模式有其先进的地方,但是由于偏利共生的不稳定性,必然会导致间歇性共生的存在,故黄山风景区共生模式应向着更加稳定、有效、合理的方向发展。
3.黄山遗产地旅游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黄山遗产地在共生模式影响下,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共生局面趋向和谐,但是作为世界遗产地的黄山遗产地由于涉及到遗产地管理所对应的相关职能部门太多,在管理上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关系,面临着管理上的诸多难题。
3.1 战略性资源保护力度不足
近年来黄山遗产地在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黄山遗产保护与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首先,黄山遗产地在遗产地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园林部门、旅游部门等都对黄山遗产地进行相应的管理;其次,保护性管理中资金投入不足,黄山主要的保护资金来源于自身的门票收入中。故应建立完善的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国家成立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协调各方;并在黄山发展文化遗产事业、产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3.2 管理体制多元化仍然存在
由于国情的制约黄山遗产地管理始终存在着管理的多主体特征。这些混合管理之间的冲突的可能发生将会对遗产地资源的完整性和管理的统一性带来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黄山遗产地管理亦是如此,虽然已经形成了黄山管委会这个微观遗产管理组织,但是依然存在相应的管理和经营的矛盾、保护和利用之争,很难形成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集中管理体制,这是需要黄山遗产地乃至于各大遗产地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营销管理亟待加强
黄山遗产地在营销策略上还需进一步改进创新,挖掘更多有利于拓展客源市场的内在营销手段,如品牌商标保护,公关危机的处理,特殊情况的预防等等,都是景区市场营销战略的延伸。景区市场营销的潜在空间巨大,但难度不少,只要紧跟市场需求,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整合资源,主动出击,才能把握住市场,不会被市场所淘汰。
3.4 社区参与程度不够
黄山遗产地区内环境优美,但是接待设施紧缺并相对老旧,景区管理上应转变思想,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以缓解山上旅游接待设施能力的不足以及游客过于集中的问题,将山下居民调动起来,组织多种旅游形式,开发农家乐等分散游客的集中度,将黄山旅游转化成“山上游、山下住”,“山上赏、山下尝”等多种能够提高社区参与度的旅游形式。
4.黄山遗产地旅游发展保护与管理路径分析
4.1 起步成长阶段共生模式
由于黄山遗产地属于旅游导向型山岳遗产地,其在初期的发展中主要是采用旅游开发促发展的形式,故在此阶段,共生模式为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政府主导因素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管理方法和体制处于摸索阶段,具有较大不完善性。
4.2 成熟阶段共生模式
黄山遗产地在不断摸索和借鉴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遗产管理模式,但基于黄山属于旅游导向型遗产地,政府在规划遗产地发展时考虑了更多的政府利益因素,虽有了一定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措施,但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黄山遗产地的共生管理问题,该阶段共生模式为偏利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这种其实并不是较为稳定的模式,在政府眼中,把景区交给企业专营,企业赚了大钱;而在经营者看来,政府的观念还可以再转变些,如此才能更易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能动性。政府和企业的互动使得共生模式的运行上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也并不是共生的最佳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
4.3 创新阶段共生模式――共生-博弈模式
共生-博弈模式是指在世界遗产品牌下的黄山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共生制衡的共同体中,通过合作竞争达到共生。
黄山现正处在创新发展阶段初期,共生-博弈发展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目前黄山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共生共赢尚存在一定障碍,如市场障碍、制度障碍、效益分配障碍等,但是这种共生-博弈模式将是黄山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黄山遗产地保护与利用具有显著博弈性关联。
鉴于黄山遗产地的现状,首先树立合作共赢、强化成本优势的理念,在充分承认和理解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对立前提下,着眼于黄山遗产地旅游和保护的共同点,将局部的对立变成更大空间的共存,寻求矛盾双方的共存和共赢;同时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利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和方法提高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黄山遗产地走向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的轨道。其次是建立约束性机制,在制度上采用“激励相容”机制来维护黄山遗产地共赢合作博弈的长期性[6];并且建立“利益平衡”机制,使得共生单元间对共生模式产生认同感,发挥各共生单元在黄山遗产地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黄山遗产地在充分了解遗产旅游与遗产保护影响因子作用的前提下,应以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资源共享。这种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一体共生经营模式,可避免旅游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激活经济效益,也同时避免了企业因产品的同质性而产生的恶性竞争,从而在行为上形成一种对称互惠共生模式。它将是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最优形式。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作为政府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景区的规划、审批、监察职能,旅游企业不能随意进行景区内任何旅游开发;而企业则负责景区维护、游客服务、市场营销等职能。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上市场机制的引入,企业进行运营创造最大化效益,企业更加专注于黄山的经营与维护,黄山遗产地旅游与保护得到共生发展。
5.结论
黄山遗产地作为山岳型遗产地的代表,属于旅游导向型遗产地,其管理路径可反映出较多同质遗产旅游地。山岳型遗产地管理路径研究亦是反映在不同阶段因为环境等因素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连续性演进。笔者以树状演进图以保护管理和利用管理为主要特征展示了以黄山遗产地为代表的山岳型遗产地管理路径的演进(图1)。
如图1所示,在大树的底部,利用管理“枝繁叶茂”,随着大树的不断增高,保护的枝桠茂盛起来,最后两边发展趋于平衡。
图1 山岳型遗产地管理路径演进图
如图1所示,在树状图中,每个阶段的基础枝桠皆为保护管理和利用管理,在不断的发展中,保护与利用不断“争夺”大树主干的“营养”。在起始和成长阶段,利用管理汲取的“营养”较多,枝桠日渐繁盛;到了成熟阶段,保护管理在政府主导作用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驱动下,发展较为迅速,保护管理枝桠茂密;一棵树的发展应是两面共同发展,协同共生,互惠共赢的,故“遗产地管理”这棵大树发展到创新阶段,其开始追寻两方的平衡,并眼光不断深远,由最初的景区自身的发展演变为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性联动发展的方向,保护和利用皆在区域联动发展的大前提下进行,其演化规律是沿着景区―遗产地―旅游目的地―区域联动的轨迹进行动态适应性变化,是一种连续性的演进模型。黄山遗产地今后仍会沿着这个路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1,20(3):17-19.
[3]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101-109.
[5]张旭.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
[6]邓明艳.世界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模式新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93-96,105.
作者简介:
汪淑敏(1983-),女,汉,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和旅游规划研究。
高职教师的在职培训是学校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中国高等教育法51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该为教师在职培训提供便利和条件”。中国建设和谐的学习社会,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和终身性,教师作为服务教育行业的先锋,更应该把在职学习作为自身成长的基本准则,教师的不断提高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行业的水平和发展。高职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教师在职学习的内容比其他教师更加复杂,更加具有紧迫性,国家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建设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旅游管理是高职学院开设普遍的专业,旅游行业是各地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提高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在职培训的效果意义重大。
一、当前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在职教育的问题
(一)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不明确
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与学习的功利性较强,他们没有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参与培训的首要目的,很多教师为了拿到相关的培训证明和学时,因为全国各地的职称评审中,对在职培训做了一定的要求,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拿到了培训证书,职称评审完毕以后就不在积极的投入到在职学习。高职教育是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教育模式,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旅游管理专业也是根据经济转型不断发展,高职旅游管理教师不应该以为自己的学历和职称都达到了较高的标准而放弃了在职学习,这不仅是对自己,而且是对从事的职业不尊重的表现。
(二)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
很多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反映当前学校开展的在职的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直接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在职培训的效果,内容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师德和党的教育方面的培训过多、实践培训不足。师德教育是教师在职培训重要部分无可厚非,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的评判唯一标准,师德教育应该不能松懈,应该贯穿整个在职教育,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师在职培训仅仅只有师德教育和党的教育,譬如党课、集体学习文件、集体讨论和外出参观学习,在职培训完全忽视了职业技能和专业。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和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培训,如旅游管理专业的专题讲座、高职旅游管理课程培训,这些培训虽然和专业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力,但是培训的互动性不足,教师的参与性不足,旅游管理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提升不够,而实践能力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最需要的能力。
(三)在职教育评估不合理
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在职培训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评估,一方面可以提升在职培训的质量,对参与培训的教师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其次可以发现在职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对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一定的评估和反馈,对以后的培训提供有效的改进的依据。当前的培训仅仅是对出勤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低于规定的出勤率,就可以得到培训合格证书,没有监控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效果,教师不管学习的效果怎么样最终得到的证书也没有差异,这对于那些认真学习、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和与培训教师互动的教师是不公平的,高职学院必须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师培训评估体系。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教师的在职教育应该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领导应该重视,很多高职学院不仅没有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而且在职培训这个工作任务还没有厘清,如有的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根据培训的种类归口教务处、人事处和党办。教师培训的多头管理,直接影响了教师培训的效果,很多学校还没有出台教师在职培训的相关制度,在教师培训经费上也没有保障。
二、提升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在职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全方位在职学习
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经济发展,知识爆炸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和课堂,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手段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学生特点和试点要求,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应该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学历和职称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技能,教师作为专业技能型职业必须要不断学习和进步。高职旅游管理教师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重要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丰富自己的实践技能,通过先进的高职教育手段和理念把技能通过有效的手段传递给学生,完成技能的过渡,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
(二)丰富旅游管理教师在职教育内容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职学习效果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教育内容的单一,为了个改变以师德为主线的在职教育,必须丰富在职教育的内容,在职教育内容可以分为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校内教育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举办以教学为主题的教育,如教学方法的讲座、微课教学讲座、科研申报讲座、旅游专家讲堂等等,除了教务处统一组织外,还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合作学习是教师共同进步的手段,如以老带新、集体备课、集体听课和评课都是非常好的形式。校外教育主要有校际学习和实践学习,校际学习是到旅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习去参观学习,学习对方先进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实训室建设和毕业生就业的先进经验,很多学校在暑假开设了国家级旅游师资培训课程,该国家培训主要是以理论为主,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学习主要是真实岗位的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假期或者固定的时间到企业去学习岗位技能、了解公司运作,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如旅游社的实践学习主要学习旅游社的客服、调度、导游业务、电子商务运作。在饭店实习主要是学习前台接待、客房服务、会议组织和大客户营销。在邮轮实践学习的目的是学习邮轮客源组织、邮轮服务员服务业务、邮轮线路的制定和营销等等。
(三)建立高职旅游管理教师培训评估
提升在职培训的目的除了改变教师在职培训的观念外,还要从政策上对旅游管理教师在职培训进行约束,譬如在教师年度考核上,把在职学习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为了达到良好、优秀等级,必须每年要有一定的在职教育的学时,在在职教育学时中还必须包括校外的实践学习,如果达不到学校规定的学时,直接影响职称申报和岗位的评聘。除了学时有硬性固定外,还要对培训的效果进行等级评判,改变过去只要参加培训就发合格证的历史,教师在职培训除了听课考勤外,还要增加作业、讨论和其他考核环节,只有全部过关才发给相应的培训合格的结业证书。
(四)学校多层面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训
旅游行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很多地区把旅游行业作为发展和优化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工科专业为主的高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经济管理专业,是对专业群的拓展,对均衡文理专业有着重要作用。高职学院应该要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出台政策进行保障。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在职培训优秀倾斜、外出培训的费用报销制度等等。学校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与区域企业接轨,服务区域经济,如企业横向课题、教师外出企业培训等,在费用方面也可以向教师倾斜,出台更多的奖励机制。
三、结语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职培训和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高职学院应该重视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作用,联系教研室、学校教务处、区域教育部门,举各方合力,改变高职旅游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理念、改变课程、筹措经费来源和课程评价标准。
关键词:地方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近五年来,湖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湖南省共约50所高校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85%以上,但毕业三年内,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85%以上,这就是说,旅游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旅游景区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景区售票,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据初步估计,目前中国实际需要旅游专业人才达800万人,每年缺口至少200万,今后每年还将以20万的速度递增[1],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高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旅游硕士的研究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旅游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其中:(1)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方向:培养酒店中、基层管理者;(2)旅游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旅行社经理、优秀导游员;(3)旅游管理专业景区规划与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景区中、基层管理者和规划专业人才[2]。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旅游院校与各地旅游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旅游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旅游院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旅游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对策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需双赢”实践教学模式建设方案,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旅游产业背景下,业态表现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如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休闲娱乐公司等,有其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它们在经营和管理上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用“旅游管理”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和塑造的旅游专业学生,难以达到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专业管理人才能力的需要。为此,我们细分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和景区规划与管理三个专业方向,分别与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建立工学结合教学实习基地,以培养适应旅游业不同类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衡阳市有八个挂牌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大部分实习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同时在珠海、桂林、长沙和张家界各建立了一个实习基地。
2.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聘请企业著名高管或旅游局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近年来我们已经聘请了谢儒生(耒阳市主管理旅游的市委正县级干部)、黎才发(常宁市主管理旅游的副市长)、尹同君(衡阳市物价局局长)、彭幼平(衡阳市旅游局局长)、危小明(衡阳市旅游局副局长)、邓衡午(雁城宾馆总经理)和李清河(蔡伦竹海风景区管理委会主任)作我们的专业课教师。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如2009年我们就聘请了谭曦(园林工程师,衡阳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雁峰区桂竹山庄总经理)、邓衡午(高级经济师,雁城宾馆总经理)、陈冬平(副研究员,鸟类专家,江口鸟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等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副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为此,我们进行了旅游管理毕业论文的改革。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旅游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我院首先在2006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它主要是利用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外聘导师与优秀学生组成策划团队,结合旅游专业特点,与某一旅游企业合作,通过市场调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旅游企业及市场现状,设计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产品营销方案,为旅游企业开展旅游产品营销活动提供思路和决策依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是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和创造能力,尤其对企业而言,迫切需要那些能够直接参与或较快适应企业经营活动的高素质人才。旅游管理专业要想满足社会对这种应用型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的,所以毕业设计作为一种重要方式被引入旅游专业的毕业实习过程,其作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毕业设计恰恰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所提出的一项将社会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旅游学生更好地具备了旅游企业发展所需求的素质。
3.在校企合作办学的目的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羸的目标。为了与签约企业建立紧密良好的实质性合作关系,开展深度合作项目,我们坚持“边合作、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发挥教师积极性,要求教师与企业挂钩,实行“一教师一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潜力,寻求校企合作结合点,设计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合作模式,并且定期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评比工作,对合作层次较高、合作内容较深、合作成绩突出的基地,奖励基地建设教师。通过教师与基地挂钩、基地建设与教师奖励挂钩等制度,激发了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拓宽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4.教学(或学习)+科研+实践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实行“学习+科研+实践”模式,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产学研结合的目的。为此,应积极推进学生学研结合、学社结合,鼓励学生加强研究性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技能。具体做法: 一是学研结合建设旅游素质拓展中心。二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成立公关旅游协会、组织社团,开展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对教师而言,实行“教学+科研+实践”模式。具体做法: 一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充实教学内容。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科研质量,为教学服务。
5.建立旅游专业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十分重要。为此,湖南工学院旅游专业专门成立了旅游专业素质拓展中心。该中心制定了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管理措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院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将知识、能力、技能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适应了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要。
6.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
7.围绕实践课程内容改革,加强教材建设。近年来,我院教师主编了六部旅游管理学教材,其中《旅游政策法规划》教材已入选十一五高校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原理》科学出版社出版。目前我院陈国生教授承担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旅游文化学》和教育部首批旅游专业硕士生教材《旅游社会学》的主编任务。
8.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旅游规划与设计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神州之行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旅游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神龙大酒店、雁城宾馆、珠海昌安酒店集团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景区是湖南工学院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旅游研究所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景区,景区将负责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