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文化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街步行街是城市商业经济和来往人流最为集中的繁华场所,它承担着表达城市经济实力、社会和人文内涵的任务。经过历史的沿袭和文化的积淀,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发展必然与地域文化变迁息息相关,融入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文化习俗特征,形成了当今商业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作为设计师来说,在进行商业街的景观设计时,既要关注自然条件及地域文化的集合,又注重现代技术和当地材料结合运用的具体表现,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域特征的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
1目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地域文化缺失
受到现代商业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一些地区的商业步行街设计缺乏对地域文脉延续的重视,其整体设计注重追求商业效益,缺乏各城市所特有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如空间的处理手法单一粗糙、景观设施缺乏人性化设计、景观特色塑造欠缺无新意等。大量仅仅注重商业目的、忽视地域文化特征的商业街道,充斥在城镇的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形成“千城一面”城市形象特色缺失的现象。究其本质,地域文化特色的缺失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
1.2地域特征的生搬硬套
在国内现阶段规划设计中,出现了一些不合时宜、不符合地域特征的步行商业街,现代中掺杂传统,中式融合欧式,肆意掺杂称之为地域性设计。不同地域背景下,城市景观环境设计同质化严重,过于崇洋,过度模仿抄袭是根本原因;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本身就不是一个工业标准化的产物,每一条商业步行街都不应摒弃自身特有的地域风格。
2地域文化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沙里宁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写道,“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须注重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加强区域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会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体现城市特色,成为外地人了解城市的名片。
3地域文化在商业街环境与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3.1利用自然条件
从开天辟地起,自然界就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任何景观空间都必然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它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共生的关系。孕育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中的自然观,是商业街区等城市环境地域性差异的重要根源。如苏州园林将江南地区独特的阴雨连绵的朦胧意境,太湖石那“皱、漏、瘦、透、”的峻美,结合亭台楼榭、春花秋月的婉约,从而才能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任何城市在进行商业步行街景观规划时,都应该综合考虑并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尊重自然规律,规范组织步行街的景观空间序列,形成自身的特色。
3.2对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运用
商业步行街景观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紧紧相连,便形成了商业步行街的地域化特征。以南京夫子庙商业步行街区为例,秦淮河畔滨河绿廊体现出传统江南水景之美,秦淮小游园内的诗碑小品、传统风格的灯具、名人雕塑、传统过街楼桥、亭、阁及各种画舫游船,与疏浚后的秦淮河将附近的乌衣巷、中华门城堡等景观串联在一起,构成了具有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魅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步行街区景观。承载着历史文脉的现代步行商业街,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赋予城市的灵魂,表达着城市特有的语言和符号,指引我们用心去领悟历史文脉的意义所在。
4结语
作为现代城市风貌的窗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是塑造城市形象内涵的重要手段。设计师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须综合分析地域特征,遵循表达地域文化的设计原则,延续地域文化连绵发展的脉络,实现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地域价值,创造出个性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满足环境中的人对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直长运.史学民:地域文化在老城更新中的延续与生长[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2王晓.商业步行街地域性设计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石冰.步行商业街区自然地域性设计分析[J].福建建设科技,2010(1)
【关键词】 现代商业插画;艺术特征;发展趋势
1.现代商业插画的定义
现代商业插画是一种为了实现艺术消费者的审美要求,艺术家让渡艺术价值的绘画形式,用来满足艺术鉴赏者的审美精神需求。就如同艺术绘画得到了收藏或拍卖一样,插画艺术家获得了经济价值。现代商业插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表现技法往往可以借鉴绘画艺术语言。而现代商业插画艺术与一般纯绘画艺术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特征,它的有强烈的大众性和传播性等特征,也就说它们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绘画形式,带有更强的商业性质。
上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现在设计的深入发展,报纸杂志、广告、影视等行业需要加入绘画的元素丰富艺术形式,因此现代商业插画工作自然落到艺术家的身上,艺术界引起对插画的足够重视。许多主流艺术家们纷纷放弃以纯绘画为主的创作,转入到现代商业绘画的行业。现代商业插画与数字技术的联姻,丰富了其艺术表现技法,开阔了设计主题表现的深度和广度,展现了特有的插画艺术魅力,进而拓展了现代商业插画的市场,使得现代商业插画运用的范围及为广泛。
2.现代商业插画的艺术特征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插画风格多样,不同类型的插画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受到新时期的艺术与技术的发展影响,有的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有的带有传统民族元素,有的带有现代文化气息。内容主要涉及到后现代主义的装饰性插画、新现代主义的简朴风格插画以及数码插画,虚拟代言人形式的时代风格插画等等,这些风格特征的背后都有其深远的美学价值,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价值。下文就现代商业插画的风格和形象特征等方面发展趋势做了介绍。
2.1现代商业插画的风格特征
1)逼真感。运用各种单色画或多种彩色画绘制出具体深刻实际存在的表现对象,达到突出审美意象的目的。这类作品主要特点是形象直观,可爱逗趣,真实可感,制作精细,体现了较强信息性和可读性。为了追求比较理想、且逼真的艺术效果,通常人们称其为“逼真感”的商业插画。可以说这类追求逼真的商业插画容易使观众误以为就是摄影作品。2)幽默感。这类插画是主要以漫画、卡通画为形象语言,以夸张变形的漫画性的手段来表现主题,而专业上我们把它称为漫画式表现手法。插画依靠幽默的内容、喜剧性的情节,常常深受儿童的喜爱,就是一些成人观众也陶醉其中。3)现代感。结合现当代艺术的手段如印象派、点彩派、抽象派等表现技法,同时汲取了数码摄影技术或电脑绘画的创作特点,设计出适合商品推销的特殊气氛。突出奇异的视幻意境,给人一种幻想的感觉。这类插画有时候结合网络游戏来设计。
2.2现代商业插画的形象特征:介于插画的历史悠久,可见插画是世界通用的艺术形式,在商业应用上插画的设计形象通常分为人物、动物、商品等等。下面分别对这些类型的形象特征做简要的说明。
1)人物形象。在商业插画中运用人物形象容易给审美观众以亲切感和可爱感,容易打动他们的心,想象性创造空间大,常常运用于插画艺术。塑造的形象时要注意人物比例,与实际的人物结构比例是不同的。为了充分展现插画艺术的特征,人物形象一般是以1:2或1:1的大头形态出现,表现一种趣味感和审美性等。2)动物形象。动物形象作为插画主题的很常见的,也由于人类天动物使得动物形象受到公众的喜爱。在插画创作中,动物形象的创造性要求比较高,通常采用拟人化创作手法。例如,卡通形象借助拟人化手法,使动物形象动起来笑起来,具有可爱感和人情味。3)商品形象。商品形象是动物拟人化的变通,在日常商品领域中的得到一定的扩展,这样的商品给人以真实感,符合人类审美需求。个性化的造型和巧妙的色彩搭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得消费者加深了对现代商业插画的认识。
3.现代商业插画的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电脑逐步得到了普及,电脑艺术辅助制作技术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现在电脑艺术辅助制作技术可以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好莱坞电影特效到常见的影视广告,从网络游戏的虚拟画面的营造到艺术摄影的后期处理等,电脑艺术辅助制作技术帮助艺术实现了艺术效果的飞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新奇的工具与技术在商业插画创作中也引发了新的创作方式,促使新的艺术作品的产生,这就是数码视觉特征。它可以生成各种新奇的视觉效果,变化是自由奔放的,没有一定的套式。通过复制和粘贴,就可以得出各种简洁或复杂的原始插画图形。借助电脑软件技术还可变形、旋转、调色,都会与原图形保持一种密切的规则性的联系。在后期处理中,把二维图形、平面图形、矢量图形整合在一起也是常见而易解决的,这是传统插画艺术做到的。
数码插画艺术除了创作出复合艺术效果,还引起了全新的构思想法和另类不可思议数码风格的变化。在当下,自从矢量设计软件Illustrator的问世,,尽管商业插画不能在媒体里取代摄影的地位,但部分商业插画动已经动摇了摄影作品的地位,成为了某种价值取向标杆,又渐渐的回归了艺术创作的阶段。今天的商业插画艺术家没有受到传统艺术表现工具的限制束缚,可以在个人电脑和其他艺术家头脑风暴的形式下进行创作,大胆地做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尝试,最大程度的还原和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使得自己的创作构思自由翱翔,不受约束。如许多的年轻艺术家更喜欢借助互联网将他们的商业插画于外,这样有利于促进现代商业插画艺术活动的交流和发展。这些都是数码技术的应用带来了现代商业插画新的动力,扩展现代商业插画的内涵和外延。从更深的角度看,倘若文化是一种消费品,则现代商业插画在艺术消费层面中可以作为流行文化的符号存在。因此,现代商业插画成为了当代社会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
参考文献
(一)变化与统一原则
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层次感是美学表现的基本要素,而变化统一是构建层次感的基础原则,商业空间设计应围绕品牌文化特质对各设计要素进行有效合理的搭配。变化与统一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空间色彩冷暖、明暗以及大小的分布,材料肌理质感的变化性与延续性,空间造型的配合与变化等。这些基本空间要素通过多元化的变化按照一定的同一性原则进行空间塑造,结合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使商业空间围绕品牌文化形成一个重点突出、有机统一的整体,各元素的变化与统一也能够在商业空间营造品牌文化主题与消费范围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对比与和谐原则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不同的空间要素具有其内在特质,空间要素的对比与和谐统一能够更为有效地突出品牌特征,扩展品牌文化的影响。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中对比与和谐原则主要体现在空间造型的对比、空间色彩的色彩对比、空间材质肌理的对比、空间光影和虚实的对比等,而和谐则最多是各对比要素之间的配合适当与匀称,对比要素之间能够形成紧密的美学联系,获得和谐的整体空间表现效果,使消费者能够获得视觉与心理上的满足,对相应品牌形成良好的印象。
(三)均衡与稳定原则
均衡与稳定是人类的心理天性,当人们处于均衡稳定空间之内,则容易表现出轻松愉悦、乐于表达与接受的特点,这对于商业空间中宣传推广品牌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商业空间设计中均衡与稳定原则主要表现在空间设计中的形态、大小、轻重及远近元素的合理配置,使消费者能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平衡状态。随着空间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变化,为了寻求更具特点的空间表现效果,当前,商业空间设计也引入了不均衡手法,通过改变消费者对于空间均衡与稳定认知带来的心理适应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这种不均衡的空间设计方法往往能够带给消费者时尚新颖的感觉,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动感活力。
(四)节奏与韵律原则
处于商业空间中的人群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动态化的特征,在各种商业行为的推动下人们往往处于运动之中。因此,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可适当结合品牌文化的内在特质,赋予空间一定的节奏与韵律,借助同类空间要素的交替变化形成运动感,拓展到整个品牌,商业空间则可获得相应的节奏与韵律意味。节奏与韵律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更加适用于运动、科技等类型的品牌,这种富于韵律变化和节奏感的图案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极为普遍。
(五)特异性原则
特异性原则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主要起突出作用,同时也能通过对部分常规空间设计元素的颠覆形成相应的空间特色,这一原则在当前同行业品牌同质化特征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品牌logo、品牌专属颜色的运用均属于特异性原则的表现。在商业空间设计色彩特异、大小特异、材料肌理特异、形状特异等获得相应的设计效果,通过突变元素应用比例的合理控制,使品牌文化通过空间表达效果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较强的冲击力,以此达到提升品牌文化宣传效果的目的。
二、品牌文化商业展示空间布局设计美
基于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布局设计首先应考虑商业空间的使用属性,有效利用空间内的展区安排设置各类展具,保证商业空间内消费者行为活动的便捷性。在此基础上,对商业空间内的各要素进行有机的组织布置,通过要素大小、高低、远近的合理搭配,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形式,将各空间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展场的格局形成序列,或横列成行、或纵列成排、或形成规则的曲线,使展场紧凑有序。空间布局设计中的美学表达应以品牌文化表现为出发点,空间布局中合理预留品牌文化突出展示区域,赋予品牌文化相关要素更大的空间表达影响力,在具体空间布局上可围绕品牌文化元素设置相应的放射或收束集中形式,使空间布局要素均能有效地将消费者的注意力与印象引导到品牌展示当中来,全面提升商业空间设计的品牌文化传播与空间美学体现效果。
三、品牌文化商业展示色彩设计美
色彩是消费者步入商业空间之后获得第一主观印象的影响要素,而品牌文化,与空间美学的体现更是直接与展示色彩相关。在品牌文化商业展示色彩设计中,应按照相应的美学原则来进行调和与对比。充分利用品牌文化商业空间的美学体现宜采用调和为主的配色方法,同时注意色彩的对比,达到多样而统一的视觉效果。有展柜与展示商品之间的对比、展柜之间的对比、展位与商场整体环境的对比等。处于加深空间品牌印象、提升品牌表现力的目的,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有效导入企业形象颜色是必不可少的,以企业标准色作为空间设计的主体颜色是当前通行的设计方法。流行色是相对于企业标准色之外的又一空间设计色彩要素,流行色更具时效性,通常在特定时间段内能够使消费者形成强烈的感知效果。金基于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商业空间设计应适当引入流行色元素,以满足消费者追求“时髦”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当时人们普遍的色彩审美观。但并不是所有的投其所好就是好的,不假思索的盲目追求潮流只会造成形式的类同与乏味。
四、品牌文化商业展示的照明设计美
商业空间照明设计起到空间氛围营造与商品特点突出作用,同时也是宣传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照明手段的合理利用能够使消费者在步入商业空间后感受到相应品牌文化传播出的感召力,对相应品牌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与一定的信赖和认可,最终形成相应的消费行为。品牌文化,商业展示的照明设计同样应依据艺术美学的原则来实施。各类型的人造光源能够为照明设计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化的选择,帮助设计师获得理想的设计效果。光色所产生的效果是有根据可循的,这一点追溯到根本就是发光源,而发光源有所改变光色也会有所改变,那么就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通常来说行业内都用“色温”来作为标尺。而色温则是跟着光色的变化而变化,光色由冷到热,那么色温就会由高变低。那么光色冷的时候,色温就会给人一种沉稳、暖心的意象,反之则会显现出净爽的感觉。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实际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色温的变化。同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可采用的材料也异常繁复,那么设计师们在工作的工程中,就要考虑整体的效果,包括整体空间以及各方位光源具体的效果展示,在两者综合的条件下进行设计,让最终展示出来的效果相吻合,并且符合企业特色。
五、品牌文化商业展示材料设计美
商业展示空间的装饰材料设计美要符合品牌文化的设计风格,不同材质的质感所表达的空间视觉效果不同,要考虑最终呈现效果的一致性。那么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利用当今无数种类别的材料,相互进行对比,不过呈现效果上一定要将质感与色彩展现出个性化的效果,这样才能展现企业自身的品牌独特之处。而个性化则可以通过设计、改造、变形、搭配材料来解决。比如说,不同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石料给人以沉稳的气质,而多彩的涂装会让人们感觉到活泼,还有光滑的镜面则能够给人一种空间内的折叠感。那么,在为企业品牌做设计的时候,通过材料进行搭配、设计,可以完美地展示出其内涵特质。但要注意,此种方法需要注意材料的展示效果,并根据其特性贴合企业品牌的来进行组合,设计出别具特色的商业展示空间,从视觉效果上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六、品牌文化商业展示数字化设计美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得以应用,在交互模式与传播途径等方面改变了商业空间的表现特征与影响效果,在品牌文化商业空间美学体现中融入数字化设计,能够使整个商业空间更具科技性与时代性。多媒体技术包括了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能够在商业空间中营造出实时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传统的商业空间多媒体技术主要提供影音播放产品宣传等功能,而新的更具人机交互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则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查询、自主浏览等功能,同时结合自动化、智能化的感应设备,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符合其兴趣爱好特征的内容,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引入这种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整个商业空间便捷性与科技感。虚拟现实(VR)技术是当今前社会的技术热点,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消费者借助相应的设备完全沉浸于商业品牌构建的世界当中,突破传统商业空间对品牌文化宣传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消费者能够更为真切、直观的接触品牌历史,感受到品牌魅力,带给消费者以全新的感官体验与视觉冲击。结语综上所述,当代商业空间在多元化设计理念与设计元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空间美学表现则始终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在空间设计美学体现当中有效提升品牌文化表现力,是商业空间设计建设的现实需求,设计师应准确把握各项设计要素,结合品牌文化特征进行合理的搭配布置,从而获得理想的设计效果。
作者:蔡毅 赵俊学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叶伟森.论现代商业空间中的设计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100-101.
【关键词】数字插画 商业应用 艺术形式
现代插画是数字时代商业市场与绘画艺术碰撞的产物,是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数字商业市场的联姻。在数字商品经济的平台上,商业插画从内涵到外延都有全新的升华,不但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技法,更开阔了艺术创作题材的深度和广度,插画不再只是修饰文字的工具,而是具有独特个性思维的商品艺术。
一、数字插画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数字插画使用了与传统插画和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系统。工具和技术的不同会引发新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思维的发展会促使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数字插画就是这种建立在数码视觉技术基础上的新艺术形式,它的核心就是数码视觉技术所带来的“数码视觉特征”。这种“数码视觉特征”需要通过视觉去观察和理解。
创作意图的功利性与审美性。现代插画的创作多为特定消费对象服务的,对商品信息准确的理解、开发、宣传才是插画设汁的主线,而作者个人的情绪表达则是从属地位,因此在插画设计上具有功利性,这是与一般绘画最大的区别。画家开始作画时,他要考虑的是画什么?它的诉求对象可以是大众,也可以是自己,既可以创作社会性质的题材,也可以自由发挥,但是现代插画尤其是商业性质的插画往往要考虑的是怎么画?它把插画的创作看成是一个商业性质的活动,它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到经济利益,例如生产、传播、运营、销售。当然,作者还要考虑到是否以最少的成本,最方便快捷的形式来达到商业目的。功利性是插画产业得以发展的基本要素,商业与插画在新时代下互为手段、相互依存。从审美的角度上看,数码插画同一般绘画作品一样,同样兼具高水平的美学感染力,我们不能忽略或否定这一点。设计师利用三维软件创造出淼挠笆佑蜗范画虚拟场景,打破了物理规律,在材料、重力和空问关系上以假乱真,别具一格,极大的发挥了个人艺术畅想力,将插画推动到科学的领域,让人们对未硎澜绫в形尴尥讼耄使得虚拟文化构成了数码插画的核心文化,是对现实社会的再升华两创造,设汁师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插图的创意构想和制作技术考究,兼具美学意境和情趣,将时代气息渗透进作品的创作,现实与虚拟相互交织是数码插画即性的象征,它使得数码插画有着不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画面效果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图片的功能一开始是作为文字的解释说明,使人们在阅读文字时脑海巾所产生的视觉表像更加清晰,更利于人们理解文字的内涵。太多模糊的概念,人们对信息的把握也十分抽象,需要图片碜鲂蜗蠡的说明,增加信服度。
二、数字时代商业与插画的对接
数码插画艺术是现代商品经济与大众审美心理共同作用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大众的审美心理,从而也影响着大众对事物的接受能力。设计师不惜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各种手段上花费精力和时间,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大众群体,艺术化的将商品信息传播给大众,并努力采用创新手法来博得大众认可和好感。对商品宣传的关注前提是对大众的关注,插画借助商业这个无孔不入的优势来附和大众的情感、观念、艺术品位,对插画的专注亦是对大众的关注,插画艺术承载的不仅是商品利益,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插画的普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都市文明的建设和人们对新品质生活的追求,它不仅是企业在市场循环竞争中的利器,更是大众精神和心灵的慰藉。现在人们都通过购买商品碚瓜肿晕乙馐逗托郎推肺叮好的设计可以获得群众青睐演变成潮流趋势,所以插画设计也越来越多的展现大众人文的特质,市场上的大量画面都充斥着大众生活的景象,富含极强的生活气息,大众文化的熏陶也促成了商业插画技术与题材的精进,能够很好的与消费者沟通互动。一个企业如果想成功的宣传商品,必须考虑到商品的信息与广大消费群体的生活是否相联系?商品面向的是大众,必须寻找与大众有关的视觉物质作搭桥,也就是插画,利用插画固有的优势,迅速吸引大众并深远传播,才能让企业完成商品宣传。
三、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欣欣荣发展的今天,为插画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想插画被更多商业市场吸收和运用,插画的品质高度和创新高度是基本保证,即实现商业价值,又延续艺术价值,这是设计师创作的最终目的,更是插画与商业准确对接的唯一途径。只有插画的艺术价值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才会跟着提高,商品经济才能更加和谐充分的发展,循环促进可以应用插画的商业领域的增多。
【参考文献】
[1]数字插画对西方古典油画艺术语言的借鉴与应用研究,李彩云,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探究数字时代的CG插画艺术特征,樊秋霞,河北大学,2010;
[3]视觉文化中数字插画的艺术特征研究,王西,西北大学,2009;
[4]浅论信息时代下数字插画艺术的网络传播――以新浪微博为例,查赛,大众文艺,2015.02;
关键词: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构成;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十分重视提升核心竞争力,纷纷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要求,但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本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触及不深。虽然国内外学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问题,但到目前为止极少有研究者系统地研究有关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系统阐释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维度构成和本质特征,以增进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对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深刻内涵的全面理解,为进一步理解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相关问题提供新视角,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做一些铺垫。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战略竞争力(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正式出现于迈克尔A.希特(MichaelA.Hitt)撰写的《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中的战略竞争力》(The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of U.S Firms in the Global Marketplace),1997年MichaelA.Hitt & R.Duane Ireland、Robert E.Hoskisson合著出版的《战略管理:竞争力与全球化》(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提出了战略竞争力的定义:当一个公司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了价值创造的战略时,它就能获得战略竞争力,并将获得战略竞争力作为战略管理过程的两大目标之一。何会文(2006)在《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一书中,通过深入研究Hitt等学者提出的“战略管理过程”后认为具有战略竞争力的企业,即是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战略竞争力是指企业在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等领域的出色表现,是企业成功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的结果,是企业未来业绩的资源与能力保证。
魏春旗、朱枫(2005)将战略竞争力概括为:企业的高层决策者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对内外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企业发展总体谋划的能力。战略竞争力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战略管理是提升战略竞争力的关键,包括银行总体战略和产品组合、竞争战略、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和人力、财务等战略,基本涵盖了银行生产和发展的全过程。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作较为系统的阐释,只是简单介绍了战略管理原理和工具,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后,提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综上所述,对战略竞争力核心内涵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多数学者和管理界人士只是提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而对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研究为数甚少;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一系列维度问题研究得更是不深不透,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系统地进行理论阐释与分析论证。
二、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系统能力,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极不容易被模仿替代和复制的,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多种能力凝结而成的,能够产生强大竞争能力并创造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集合体,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和市场价值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本质上是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部分组成的竞争能力体系,形成三个圆环。
(一)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内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能力,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文化管理、风险管控、金融创新、价值创造等核心能力。
1.战略管理能力。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基业常青的重要手段。它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内外部环境变化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依据执行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动态过程,分为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三个阶段。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能力也就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这种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2.文化管理能力。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以文化竞争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系统的组织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来说,文化管理就是让广大员工共同参与到银行管理中来,使全行上下对商业银行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并通过相应的行为准则,贯穿于银行战略、公司治理、人力资源、金融创新等各方面,从而系统地解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问题。
3.风险管控能力。所谓商业银行风险管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评估、分析、预测和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确保银行资金安全,从而实现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行为过程,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把风险管控能力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来抓。
4.金融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涵盖了商业银行体制、技术、管理、文化、服务创新等内容,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金融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高低将成为衡量商业银行市场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金融创新能力不仅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发展、资产质量提升和利润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而且也是商业银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
5.价值创造能力。商业银行价值是银行资本与劳动融合、创新过程中而产生的价值,以债务资本价值和权益资本价值为主,可以用会计账面价值、内在价值、市场价值和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来度量。所谓EVA,其原型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是商业银行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包括债务和权益成本)后的剩余资本收益,它要求银行资本获得的收益必须能抵补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创造EVA的各种能力与潜力的总和。这种价值创造能力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也反映出经营管理者为投资者增值的能力,是商业银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基础竞争力
基础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中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基本运行和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营销等基础能力。
1.公司治理能力。商业银行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高杠杆、高风险、负外部性和行业管制与监管等特征,由此决定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公司治理能力在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战略中的基础地位。公司治理能力是指商业银行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治理机制等方面的管理能力,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力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商业银行提升战略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根据其发展战略,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以满足银行当前乃至未来发展需要,确保战略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最大化的过程,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与岗位设计、选聘与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内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实质就是融人力资源占有能力、开发能力、配置能力与激活能力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商业银行应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高度重视人才的“激活”状态,充分发掘人才的潜力,切实从研究和满足人才需求入手,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从而为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夯实基础。
3.服务营销能力。服务营销能力也就是商业银行管理其营销职能及金融服务的基础性能力,主要涉及营销战略的决策与实施、市场研究与细分市场、营销渠道建设、客户关系管理及顾客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基础能力不仅是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也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制胜的法宝。服务营销能力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商业银行是否可持续成长与长远发展,只有将“客户满意与客户忠诚”的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银行员工的实际行动,才能真正提升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从而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处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模型的外环,是战略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对于商业银行造就可持续竞争优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外在能力。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是指构成和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外部环境因素的综合,是商业银行长期积累而形成并长期发生作用的、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外在能力。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因素可以归纳为政府管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国际化程度等,这些因素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也会直接影响和制约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提升。
三、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维度构成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告诉人们,它由制度、技术、管理和文化维度构成,这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融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之中(如图二所示)。其中文化、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重要部分,文化、制度维度是技术、管理维度的原动力。文化、制度维度的创新推动着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如果商业银行没有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先进的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就会失去文化、体制机制上的重要支撑,而且文化维度的创新还统领着制度、技术、管理维度的创新,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制度维度:银行制度规范
商业银行制度规范是指商业银行为有效实现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显性规则、合法程序和标准体系等,并用以约束追求主体福利和效用最大化的银行活动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诺斯,1994),主要包括银行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技术与业务规范以及银行成员的个人行为规范。商业银行制度规范、特别是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管理效率和战略竞争力。因此,制度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战略竞争力的动力激励之源,如果银行制度提供的是低动力激励①,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就难以建立。
(二)技术维度――知识、技能与技术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技术维度既包含银行所有员工的知识与技能(含服务),同时也包含由广大员工运用其知识与技能所创造的技术系统,比如金融技术②、服务体系等。显然,技术维度的竞争力不仅在人们的大脑中积累起来,而且也在技术系统中积淀下来。在银行产品、银行服务中蕴藏的银行员工的知识和技能,以及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是跟战略竞争力最紧密相联的维度。因为银行员工长期积累的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以完善、充实、更新,并且有机地镶嵌于商业银行的技术系统――软件、硬件和工作程序中,从而构成商业银行的技术维度。又由于银行内外部的协同、互补和乘数效应,商业银行所拥有的技术维度会远远大于银行员工个体知识、技能的总和。所以,技术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管理维度:组织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管理维度主要是涉及组织管理系统的相关维度,组织管理系统由组织构架、控制系统、绩效管理系统、薪酬管理系统、培训教育系统等构成,组织管理系统具有持续不断地引导和管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同时还具有协调配置、整合、引进和吸收外部知识与技能的功能。组织管理系统中的绩效、薪酬管理等激励系统,形成了商业银行知识和技能交流积累、流动和创新的有效渠道,使得组织管理系统对提升战略竞争力呈现出巨大的支撑作用。事实上,战略竞争力是以核心价值观、制度规范、知识和技能以及资源等诸多形式,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产品和服务等不同的载体之中,又以出类拔萃的知识、技能和技术系统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教育培训、提升系统和程序等管理维度来进行商业银行的资源积累和优化配置,以促进商业银行获取长期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成长。
(四)文化维度: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学和文化学的边缘学科,涉及到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理念、惯例、习俗、道德伦理、社会责任及传统文化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支撑(刘光明,2007)。文化维度实质上就是企业文化的范畴,文化维度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核心维度。企业文化以隐性准则的效能,决定着商业银行对知识和能力类别、形式的取舍,对管理模式甚至是不同制度规范的选择等,哪一类知识和能力将受到支持、接纳或提倡,都是商业银行价值取向的结果。由于企业文化包括商业银行使命、愿景、经营理念、行为仪式、价值标准、感情信仰等――它们与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相关。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企业文化就是商业银行的价值观,商业银行的价值观扮演的就是知识筛选、能力控制的角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不同的知识进行筛选、鼓励、控制,同时,对商业银行各种能力进行整合,最终形成战略竞争力。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知识和技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状态,即员工个人层面的知识和技能,镶嵌在技术系统中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管理阶层观念、行为及组织的流程和惯例之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无论哪种状态的知识和技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非常依赖于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体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假设,价值取向引导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制约着银行员工的行为。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惯例和标准等,确保了银行能够发现其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积累起来。因此,文化维度和制度、技术与管理维度相互作用,将形成自我强化和提升的良性循环,从而铸就强大的战略竞争力。
四、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本质特征
结合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内涵和维度构成,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除了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交易性等突出特征,以及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特殊性外,至少还具有以下五个本质特征:
1.战略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制造商业银行竞争中的取舍效应,也就是选择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的问题。如果商业银行没有取舍效应,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发展战略,也就更不需要谈及战略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强调战略竞争力,本质上讲就是要关注两点:一是商业银行如何去竞争以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二是商业银行如何在市场上创造出一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使之不仅独特有价值,而且难以被模仿复制或替代。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未来一个时期经营管理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做出应有的战略规划与决策,同时加强战略管理,实际上也充分体现出战略竞争力鲜明的战略性特征。
2.可持续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实质上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核心业务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以此确保商业银行具备持续不断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促进商业银行周边产业链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其经营管理能够对社会产生持续的正面影响,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环境竞争力。
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进行战略性整合,不仅将视野从优先考虑利益最大化延伸至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而且还把对生态影响、社会公正和经济公平的考虑纳入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基本范畴,把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最大限度地提高股东及相关利益者价值与客户满意度摆在同等位置。因此,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可持续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
3.系统性。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不仅自身构成是一个多维度的系统,而且还包含若干个子系统。系统性强调的是战略竞争力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化和持久性。它既要求商业银行特别注重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的提升,更强调决策层和银行家的全局意识、系统战略思维。如果一家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持续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来进行持续变革与持续创新,形成商业银行的战略竞争力,发挥其协同效应与系统作用,从而促进商业银行可持续成长。
4.资产专有性。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是由多种能力体系构成的集合体,由于各个能力体系的结构不同,商业银行的资产存量在现有领域就会形成沉没成本,使得商业银行对战略竞争力的投资成为不可还原性投资。因此,战略竞争力也可以看成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专用性资产,具有资产专有性特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的专有性还表现在长期积累的自然属性上,因为战略竞争力具有历史依存性,是需要银行长时间积累、学习而形成的。竞争对手模仿一套环环相扣的能力体系,远比仿制某一特定的营销方案、一项制造技术或者一个特色产品要难得多,这就使得竞争对手处于时间劣势,自然形成进入的资产壁垒而无法参与竞争,从而保护了商业银行垄断利润的获得,同时也对商业银行自身构成一种推出壁垒,使其本身的资产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提升。
5.知识性。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而核心竞争力又是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最核心的能力,可见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具有明显的知识性特征。从战略竞争力维度构成看,因为制度维度是银行家实施战略构想、完成资源配置、追求战略目标的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公开性知识,技术维度是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在实践中的系统应用,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知识与使用的知识工具的总和,也是商业银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创造出来具有银行特殊性的知识,并与外部获取知识相结合的经营化了的知识体系。管理维度是关于协调、控制、整合银行内外部资源的知识,文化维度则可以被视为有关说明企业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的一种非公开的知识(休・考格特等,2000)。所以,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具有难以仿制的知识性特征。
注释:
① 新制度经济学把产权不清或不具有“排他性”的产权所产生的激励不足现象称之为“低动力激励”。
② 金融技术是指那些被广泛应用于银行业,并使传统银行发展到电子银行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统称(温彬,2004)。
参考文献:
[1] MichaelA.Hitt,R.Duane Ireland,Robert E.Hoskisson.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M].South-Western,a part of Cengage Learning,2009.
[2] 何会文.基于战略竞争力的服务补救管理体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2-93.
[3] 魏春旗,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 潘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基于银行业特征的理论分析[J].金融研究,2006(3):37-46.
[5] 葛兆强.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成长[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6):20-28.
[6] 杨达远.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7-58.
[7] 朱明,周柏林.我国商业银行服务营销文化战略体系的构想[J].金融论坛, 2009(9):52-57.
[8] 容和平.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7.
[9] 陈育明,张珂.品牌驱动式银行管理――基于品牌价值和银行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10] 张玉喜.商业银行价值管理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7):55-58.
[11] 廖岷.国际金融危机中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 2010(5):61-68.
[12] 合杰,郭旭初,赵勇.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13] 董国福.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及其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2(28):30-32.
[14] 施用海.关于环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J].和平与发展, 1999(4):50-58.
[15] 曾贤刚.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环境竞争力[J].生态经济, 2004(S1):83-85.
[16] 李正辉.金融竞争力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学动态, 2008(5):71-74.
[17] 邹国庆,徐庆仑.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及其特性[J].中国工业经济, 2005(5):96-103.
[18]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关键词] 广州天河RBD 空间结构 特征
一、游憩商业区的概念与理论综述
对游憩商业区的研究,始于1970年C.Stansfield 和J.E.Rickert研究旅游区的购物问题。为了描述旅游地的结构和功能特性,他们提出了RBD的概念,所谓的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保继刚(1995)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以旅游业带动城区发展,使该区域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商业区。这是首次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运用RBD的概念。黄震芳(2001)、俞晟(2002)、杨洪烈(2002)先后从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结构、形成机制、景观特色评价体系等不同角度对此开展研究。保继刚(2002)通过对广州天河城地段RBD进行的实证研究,分析了RBD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总结其形成机制。何善波(2003)通过城市RBD的空间表现形式、城市RBD的空间布局模式、城市RBD的空间布局规律等三方面剖析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布局特征,并构建评价体系。秦学(2003)从空间类型、空间要素、空间结构与形态等方面系统讨论了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并以宁波市为例详细分析了其游憩物质与环境空间结构、游憩行为与需求特征、游憩行为空间分布规律等问题。陶伟(2006)通过对广州历史上游憩商业区的形成、空间结构变迁,以及影响其空间结构变迁的相关因素研究,探讨城市游憩商业区发展了规律。
国内对RBD空间结构的研究还包括RBD体系演化模式、城市RBD作为城市旅游空间单元的研究,以及对城市中以游憩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的空间布局研究。本文对RBD的空间结构定义为:城市游憩
商业区内各种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
二、 广州天河RBD的范围与空间结构分析
1.广州天河RBD的范围界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以天河城为核心的,包括周围的宏城商业广场、天河体育中心、广州购书中心、维多利亚广场、广百大厦、正佳广场在内的区域。
2.天河城地段RBD空间结构特征
(1)多核心网络状趋势。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形态往往会突破单核的固定结构而表现为多核心结构,整体上又往往会呈现为链状、环状或网状形态。城市的RBD一般都经历了由一个游憩设施数量上由少到多,内容上不断丰富,功能上不断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广州天河区经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发和高速增长,城市游憩商业区开始大规模极化。天河地段RBD在空间上,也突破了单核的固定结构,表现为多核结构,分布上呈现出由单核心向不断扩散的态势,由最初的点状分布过度到集中成片的面状分布。当时修建天河体育中心的初衷只是为了满足六运会场地的需要,但是随之而来聚集了诸如广州购书中心、天河城广场、宏城广场等游憩购物商业设施,附近又兴建了大型购物娱乐中心――正佳广场和广百百货大厦。在这个过程中天河地段RBD实现了由点状向面状的直接跨越,聚集形成一个独特的游憩商业区系统。
(2)次级核心再造与轴向扩散并存。天河RBD结构体系在多核化、网络状的同时,还出现了核心再造的倾向,表现在不同等级的小型游憩商业区向天河RBD核心区蔓延发展。如,天河RBD沿天河路向岗顶方向的扩张。岗顶以百脑汇、总统数码港、太平洋数码广场等商业大厦为核心,周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购物、餐饮、游憩场所,如比较著名的有摩登百货、丽特百货、天娱广场、天河影院、加州红KTV,以及一些休闲会所、大型购物超市如好又多。天河核心RBD与岗顶次核心RBD之间也出现了众多购物游憩场所连接,如正在兴建中的万菱汇,建筑结构上左边为高级写字楼,右边为商业购物广场,形成既有商务办公场所,又有休闲娱乐购物的场所。
(3)CBD与RBD重叠。RBD与CBD之间本身就有很大的关联性,国内学者对RBD与CBD的关系上研究比较多,古诗韵从功能特征、区位特征和空间形态上对国外RBD与CBD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分析。刘松龄认为,传统的CBD发展成为RBD则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大部分研究都表明,RBD的形成有很大因素是区位临近城市的中心商务区,甚至两者的空间出现一定程度的重叠性。游憩商业设施与零售业、餐饮业有很强的关联效应,并且由于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环境本身就吸引了大量的本地人和外来游客,这也给游憩商业区提供了大量的客源。随着RBD的商务功能趋势的加强,RBD功能特点也与中心城市的服务与文化功能、商务功能结合越来越紧密。保继刚(2002)认为,天河RBD在商业区注入大量的游憩功能,满足了城市在功能上错综的需要,它以商业购物、休闲游憩、文化教育为主,结合服务功能、餐饮、办公功能。其功能组成包括零售、餐饮、游憩、文体设施等,与周边的办公、旅馆、居住等功能相互影响。
(4)共生关联。RBD以商业街区和旅游观光设施为基础,融合多种游憩、购物、休闲、观光活动,使商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商业与旅游业互为资源、互相服务,共同开发客源市场,空间上互为环境,促进整个商业区的可持续发展。天河RBD内的游憩设施与周边零售商业设施形成空间共生关联。体育中心作为广州最大型的公益体育场所,其宽敞的公共空间常常作为各类大型主题活动的主要场所,这些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文化、娱乐、教育会展等多类型的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本地人和外来游客的眼球,为周边的购物广场提供了丰富的客源,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天河RBD内商业活动主题化、娱乐化的发展。
三、天河RBD空间结构特征形成的影响因素
天河RBD空间结构的特征表明,游憩商业设施的空间布局在考虑自身属性和公平性的前提下服从利润最大化原则,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如人口、地价、文化,以及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
1.经济因素。(1)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居民对娱乐文化的需求正相关。天河RBD的发展是随着CBD发展而发展的,天河CBD一方面带动了天河区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使居民对休闲娱乐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也为CBD附近的零售和餐饮提供了经济实力较好客源从而也能带动RBD的发展。(2)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条件的改善又能带动RBD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对RBD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天河RBD的外部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轴向扩散特征,以及内部的延展式发展依托的就是交通线的扩展。
2.社会环境因素。(1)文化因素。广州是一个开放程度比较大的沿海城市,因此对各种游憩商业设施的接受性强。这种开放的文化因素促进天河城地段形成多种娱乐休闲设施共生的状态和一个“体验式轻松购物”的环境。(2)地价因素。天河RBD占据的是城市的中心位置,而中心地段的地价高也使一些新的游憩场所选址在RBD周边的地区,客观上促使了天河RBD出现次级核心再造的特征。
3.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天河RBD的形成中一个重要的事件就是1987年第六届运动会的召开。以六运会建立天河体育中心为契机,周围迅速吸引了一批商业设施并产生一种极化效应,使天河RBD不断扩大并形成一个具有核心的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
[1]保继刚 古诗韵:广州游憩商业区(RBD)的形成与发展[J]. 人文地理,2002年第5期间
[2]陶 伟 黄荣庆 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06年第3期
[3]方远平:国内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研究述评[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
[4]古诗韵 保继刚:广州游憩商业区(RBD)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年第4期
[5]侯国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08年第1期
[6]刘松龄:从CBD到RBD――传统CBD发展方向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4期
[7]王 玲:城市RBD的研究与发展[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8]保继刚 甘萌雨:广州旧城城市游憩商业区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05年.第8期
[9]张 晶:广州RBD的旅游景观特色评析[J].规划师,2002年第12期
[10]保继刚 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J].规划师,1998年第4期
[11]侯国林:城市商业游憩去旅游开发的原则与产品体系[J].城市问题,2001年第1期
[12]白淑军:天津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初步研究[J].城市,2007年第8期
[13]曲凌雁:城市游憩商业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世界经济地理研究,2006年.第4期
[14]陈虹涛:信息时代我国城市游憩商务空间演变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15]俞 晟 何善波:城市游憩商业区布局研究[J].人文地理, 2003年第8期
关键词:招贴设计;文化价值;市场
从招贴的特征与功能来看,可分为商业性招贴和非商业性招贴两大类。
1 有商业目的的招贴
有商业目的的招贴即商业招贴,亦称“商业广告”。在商业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商业广告是能够带来经济价值的载体之一,即营利性的广告。商业广告的价值不可估量,优秀的商业广告能够带动商品迅速占领市场,促进商品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为商品作嫁,成为经济社会强有力的室传利器,其重要性犹如企业的宣传队和市场的先锋军。
2 非商业目的的招贴
非商业目的的招贴,通常指服务于政治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招贴。包括公益招贴和文化招贴,往往受政治及社会意识形态的驱使和安排,用于呼吁和警示大众。就如芬兰设计大师卡里-碧波说:招贴是警示和教育大众很好的途径。
2.1 公益招贴
公益招贴,是指为了公益事业而设计的招贴。公益事业是人类文明社会一直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随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公益事业将会更加深入持久地发展。现阶段的环境生态问题、和谐社会等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创意新颖、设计独特的公益招贴,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使传播内容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体现了这个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和文化价值追求,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
2.2 文化招贴
文化招贴亦称“文体招贴”,是为社会中各类文化现象而设计的招贴。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含历史、人文、体育、社会、宗教、民族、风俗、衣食住行等、文化现象。作为文明传承的一种载体,文化招贴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类信息通过视觉载体传达给人们,形成精神上的感受,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完成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创意独特、传承文明的文化招贴,映射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反映了人们身边的文化现象,成为文明承袭的载体,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街道‘小招贴’泛滥,包括办证、寻人、疏通、保洁、锁王等”。在泛指意义上及原始招贴阶段,招贴和告示、宣传等还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人们普遍意义上称为招贴,主要以文字宣传为主。但是在现代招贴产生之后,其惊人的创意、强有力的画面表现和极具艺术性的审美,使招贴成为警示大众、映射历史的强有力的工具,也是招贴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例如,办证、寻人、疏通、保洁、锁王等虽然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就其本质而言,属告示、传单类别,和招贴具有本质的区别,故称之为“小招贴”。要研究招贴广告设计的审美作用还要提到招贴广告设计的功能,从招贴广告设计的传递视觉语言功能来考察其审美特征,它的广告审美特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美的基本条件就是真实。这不是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真实,而是为了体现出作品创意在手法上进行适当的夸张、拟人、对比等,但是,作品本意出于更准确表述传达理念。在真实可信基础上,作品美化能使人获得美感。但是,过度追求广告效果,在文案中言过其实夸大效果欺骗受众,则会使人感到丑恶。这种情况在商业类型招贴广告设计作品中较多。如何把握艺术的夸张性和产品的真实性,需要设计师合理掌握尺度。
(2)关注性。就是招贴广告能否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如果招贴广告作品不能引起观众评价,设计师首先要反思是否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招贴广告作品的关注性必须和受众日常生活习惯相联系,这种联想的作用点是招贴广告设计作品存在的前提。招贴广告作品的设计必须符合人的心理特征。国外广告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少于6个单词的广告标题,读者记忆率为34%,而多于6个单词的广告标题,读者记忆率只有13%。尽管在数据中试验运用的是拉丁字母中单词量,但在中文中广告标题也不应超过25个字。从这组数据中设计师也一定得到启发,招贴广告作品上的信息量要简洁明了。
(3)艺术性。招贴广告作品要达到良好的审美效果,必须要学会综合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在细节上注意进行艺术加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要求同学在设计作品时注意画面的美感,却忽略了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如字体的设计、字体和画面的统一性。在招贴广告的画面处理上,依据视觉传达信息的不同需要而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这些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法、写实法、夸张法、比喻法、系统法、寓言法、卡通法、传统装饰法、传统国画技法等。
俗话说,货好还得宣传巧。招贴在传递信息方面,是最迅速、最节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另外,招贴还具有利于竞争和促进销售的功能+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动力。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产品内在质量的竞争和广告宣传方面的竞争。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产品与产品的内在质量差异性将愈来愈小,各企业愈来愈重视广告宣传方面的竞争。招贴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具有卓越的创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用来树立企业的良好视觉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开拓新的市场和巩固市场,促进销售,增强竞争力。
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社会调研和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是社会公共招贴产生卓越创意的重要的因素和前提。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现代科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全球经济进入了日益繁荣的阶段。它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使人类的物质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种种严重的世界性的危机。优秀的招贴作品在传达富有个性化信息的同时,还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感,这是招贴外部形态和内在情感以及性格的审美特征,使其注重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审美差异,并使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优秀的招贴能给人带来一种赏心悦目的,并快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这种通过形式美法则表现出来的美感,一旦与消费者的某种心理产生感应就很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它有助于招贴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良好效应。招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它在实现其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还输出了一种精神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公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影响了大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它不断唤起公众对某种意识的需求,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着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招贴在实现其信息传播功能后所延伸出来的良好效应还很多,如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加产品的无形价值、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美化城市等。这种通过艺术手段传达信息的文化现象,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商业街;雕塑;公共艺术;环境
1、商业街的概念及发展
1.1商业街的概念
商业街,在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商业,服务起主要作用。商业街不仅仅是商铺数量堆砌而成的街道。一般来讲,街上商家不仅要有数量还要有规模。要有商业气氛,这样才可以叫做商业街。商业街作为城市特征,同时也是贸易交流地、交通及购物重要场所。
1.2商业街的发展
中国商业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唐代的长安城就已出现著名的东市和西市商业街。到了宋代,商业街已极度繁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宋代典型商业街的繁荣景象。北京王府井商业街形成于元代,清朝末年逐渐形成商业街。700 多年的建街史和 100 年的商业发展史,为王府井商业街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鲜明的商业特色,使王府井商业街享有“金街”的美誉。北京前门商业街历史悠久,早在元朝,当时丽正门(今前门)外通往郊外的大道就是它的前身。到了明朝中叶前门大街逐渐形成为一条商业街,至今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商业和交通从来就是一对互为因果的孪生子,交通便利带动商业发展,商业繁荣又引起交通拥挤;所以,交通问题从开始起就既是商业区发展的前提,又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现代城市商业街上人车混杂的交通问题日益受到非议,商业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1.3景观雕塑的含义
景观雕塑是被安放在室外环境里,强调和周围环境共荣、共生的一种雕塑艺术形式。它不仅需要雕塑家考虑雕塑本体,还需要考虑雕塑本体外的因素。诸如: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城市规划、建筑形态等要求。
1.4 景观雕塑的类型
我国景观雕塑,按其具体功能分类可分为:文化型景观雕塑、艺术型景观雕塑以及商业型景观雕塑。本文将对商业型的景观雕塑进行重点阐述,时下商业空间中,商家为吸引顾客光临,悄然呈现某些独特形象的作品(重庆杨家坪步行街雕塑小品)。其中不乏新奇的、独特的、亲和的面貌,这类雕塑大量出现在消费商圈中。
2、商业街中景观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雕塑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商业街雕塑而言,就是要处理好雕塑与街道、建筑、以及}材内容等环境要素的关系。
2.1从空间角度分析
雕塑和其他环境要素一样,都是占有了整个街道景观空间的一部分,而雕塑是起分割空间作用的节点,掌握着整个街道景观的节奏。
2.2从尺度角度分析
雕塑的大小及摆放数量受街道宽度和长度的影响。一般(人与物体的距离M)/(物体的高度H)=1时,人既可以看清物体的细部,又有一种内聚安定而不压抑的感觉,所以雕塑的高度若为H时,置于街道中心,由于人基本在街道两侧行走,那么街道两侧距雕塑都应有一个H的宽度,所以放置雕塑的那段街道路宽至少为雕塑高度的2倍。
2.3从周围建筑角度分析
雕塑可以放置在建筑前也可以从属于建筑。街道中若有一些知名建筑或是老建筑,为了吸引游客可以以此建筑为创作题材,设计圆雕或浮雕,这时雕塑的尺度大小就和相应的建筑尺度有着密切关系。若需要比较大型的雕塑放置于步行街上,其尺度要从天际线和人的视角方面考虑了。
2.4从题材内容角度分析
雕塑小品要反映当地商业街道文化,体现街道的精神内涵,所以雕塑小品要从精神层面上与街道文化、商业氛围等因素融合,做好街道形象的代言。只有处理好雕塑与各个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创造出和谐的商业街道空间。
3、商业街中景观雕塑艺术的传播效应
3.1人文景观的展示
商业街环境中的雕塑文化是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凝聚而成的,它含有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与人文特质,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的直观表现,商业街景观雕塑以唯美的形式诉说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最动人的故事(荡观前的村姑),使商业街的雕塑历史文化,特色与闪光点一览无余,通过雕塑就能很快读懂一个商业空间场所的内涵与内在风韵,感受到最鲜明的时代特性与历史文化传承。
3.2景观雕塑在商业街环境中展现了精神文明
雕塑艺术符合大众共有的审美观,最具本真的精髓,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商业空间的雕塑是商业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只有把它放在商业空间文化雕塑的框架中来进行整体的考察,才能真正解释商业空间景观雕塑的内涵和韵致,代表着商业空间文化内涵和品位,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信仰和追求,表达了人们共同的向往的理想境界与思想境界,凝聚了一个商业空间的内涵与精髓,商业街景观雕塑能唤起人们注目的同时,同样创造着特有的艺术意象,使人们欣赏商业景观雕塑并融入其中,获得情感的愉悦与美的享受,把艺术的魅力来填补精神的空缺,与商业街环境形成有效的交流互动关系。
3.3景观雕塑在商业街环境中发挥视觉标识的职能
每当我们外出旅游或进行日常的社交活动而需要借助各种交通工具或指示系统予以辅助的时候,都让人感知到公共性设计艺术的存在及其重要。景观雕塑的作用正是吸引人们的视线,提高商业空间环境的档次、提升商业文化的品质。商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造势,集中展示企业文化,强化标识形象。人们的眼球从玲琅满目的商品上移走,欣赏雕塑的同时,放松身心。景观雕塑满足了其视觉识别的需求,所以在市场上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使用。
也许儿童在参观时,未必记得品牌名称,但门口可爱的卡通雕塑形象会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王府井商业街雕塑小品)。所以,雕塑同样起到视觉标识的作用。
结语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众文化 媒介 重塑
文化是社会决定因素之一,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始终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对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传统国家尤为重要。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媒介、技术全球化的时代,如何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怎样认识大众媒介文
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本文从文化特征以及与媒介关系视角提出利用媒介重塑传统文化价值的思考。
一、传统文化的特征与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相对的范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今天提到的传统文化,是相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流行文化而言。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传播性,中华文明五千年,没有文化的传播是不能流传至今的。文化是集体的产物,是在集体的生产活动和相互交流传播中以某种方式表达的,也就是文化可用一定的符号确定,有利于传播。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形成可评价的文化系统,使文化具有不同层次和差异。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不同阶层和差异的文化是通过相互影响,在开放的社会中发展和变化的。
传统文化固然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但我们这里讨论的传统文化是有很强民族性的文化,它会给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每个人打上某种气质和精神的烙印,使这些人的思维和行为趋于相互认同。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它是经受了各种条件检验的文化,具有适应性和先进性;是不同文化和文化阶层之间交流和适应的结果,所以,它还具有包容性。
传统文化具有的特征说明了它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核心文化,始终保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责任。
二、媒介环境与大众文化的流行冲击传统文化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依赖大众媒介的技术和工业化发展,以美国商业主义扩张为背景,生产和销售同质化的文化产品来实现。这是普遍的观点,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如,鲍曼认为,传统文化是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文化的同质化,而大众媒介不过是对这种必然发生的状况推波助澜的工具。还有美国学者罗森堡和麦克唐纳等人否定美国是大众文化的沃土,罗森堡认为大众文化的创造不是资本主义,而是技术。但无论怎么理解,大众文化的流行和媒介的商业化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们分别从“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对立观点的角度来关注大众文化流行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的现实。如果说大众传播媒介造就了大众文化,那么,大众文化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可避免的,现代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垄断,媒介作为商业盈利机构,是资本体系生产文化产品获得垄断资本的重要工具。大众媒介批量生产的、同质化的文化产品构建的消费社会被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学者认为是剥夺了所有意识形态选择的、“单向度”的社会。媒介的商业化对传统文化价值观造成了冲击,“精英主义”对这种冲击的批判是尖锐的。按照这样的批判思想,大众文化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它是低俗的、肤浅的、非理性的,而且具有潜在的庞大消费群。最终,传统文化会在历史的加速度中流逝,我们会迎来一个永远的“狂欢节”,现实和传统一起被颠覆。
和“精英主义”不同,顺着“民粹主义”观点的指引,我们看到媒介环境和大众文化流行的影响并非全都不利于文化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只是形式上的,并非颠覆性的。由“大众文化”转向“通俗文化”这种名称上的变化,似乎能说明这种文化是受人民欢迎的文化,而且也消除了“大众”的贬义。这种站在大众立场对大众文化的正当性进行最有力辩护的是约翰・费斯克。约翰・费斯克提出流行文化符号具有多义性,同样的文化产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即使文化产品中可能含有特定的主流意义。这种多义性还体现在他提出的文本的“互文性”中。即一种媒介文本会成为另一种媒介的素材,重新构成文本意义,这样,就会产生意义上的变迁,而避免特定的主流意义不断被强化的危险。大众文化的创造性被约翰・费斯克解释为体现在大众对工业商品的创造性运用上,商品本身没有创造性,因为它只是创造性运用的材料,这种对文化产品的“材料化”解释使文化具有了独立性,从而解脱了对文化产品商品化的批评,产生了约翰・费斯克主张的两种经济的存在,其中一种是文化经济,一种是金融经济。在文化经济中,流通的不是货币而是意义和的传播,意义和的生产者是大众媒介的观众,且只有生产、流通,没有消费者。在这样的文化经济中,使得即使在消费社会中大多数居于从属地位的消费大众也具有了创造性使用符号的权利、依据他们本身的喜好来塑造意义的权利。约翰・费斯克的思想让我们对大众媒介文化的担忧转向乐观和期待,不必担心传统文化价值会被“单向度”的大众社会吞蚀,我们完全可以耐心观察大众是如何在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支配和控制的反抗中生产“”的。在这场反抗的斗争中,传统文化会自然纳入现代文化发展系统,展现它的包容性,重塑它的民族性。
三、媒介形态重塑传统文化价值
在今天这个全球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媒介环境必然要影响文化环境,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冲击是必然的,在一个发展的社会中,不前进就意味着消亡,传统文化要么在被动的保护下被蚕食,要么顺应媒介环境的变化,主动去融合发展,这种融合发展是符合文化一般特征的:文化是在传播中发展的;当今就是一个传播的时代,媒介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让媒介形式本身的特征具有文化主导性。文化具有不同层次和差异,不同文化是在相互影响下发展和变化的。以媒介特征主导的大众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它的发展是社会科技进步的结果,是影响和推动传统文化向前发展的力量,只有看到文化的这些本质特征,承认媒介文化对传统社会形成巨大影响的事实,才能把握传统文化在媒介环境下发展的方向。
传统文化在媒介环境下必然要依赖媒介的传播性来发展,传播媒介在传播流行文化的同时,整合传统文化形式,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比较理想方式,但目前的媒介形态依然缺乏,有限的全球媒介竞争者和第三世界国家媒介不成熟阻碍了文化传播的多样性,许瑞伯尼・蒙哈马地(Sreberny-Mohammadi)(1996)认为全球媒介的这种缺乏是形成文化帝国主义模式的基础,我赞成这个观点,我认为传统文化在媒介社会只能依靠媒介力量来发展,发展媒介形态,支持和鼓励媒介形态多样性是重塑传统文化价值的出路。
首先,在技术条件下,应支持地方性的媒介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媒介信息的控制和垄断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如今“地球村”的形成,使得原本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不再封闭,垄断资本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快把一切地方性的东西驯化,纳入到大众文化传播体系中去,一旦成为事实,主导地方文化的地方性媒介就会失去自己的文化阵地,失去他们的服务对象,地方性的文化特征如果没有一个交流和发展的保护平台,也就很难继续生产,因此,建立地方性的媒介形式,针对地方文化特征,把传播的对象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区隔于大众流行文化,是对传统文化价值保持和发展的方法之一。
其次,应认识和发展民族性媒介,多民族国家文化多元性是现代国家共同的认识,虽然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就是同一个国家中,不同民族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是平等的,我们必须认识民族文化在人类繁衍和发展中的作用,当某种民族文化对现代工业社会表现为不适应时,并非全部去否定和抛弃,反而,我们更应站在这种文化的角度去反思现代社会。建立民族性媒介,包括使用民族语言、文字,传播民族生产、生活文化和习惯,介绍不同于现代性的价值观念,为不同文化价值提供一个平等对话和融合的平台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最后,社会和媒介应为个人创造更多的个人化媒介,新的网络传播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互动机会,激发现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期望,建立一些小规模的、非商业性的、最好是含有某种主张的,有别于集中化、商业化、国家控制的主流媒介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民主方式,这可以使媒介摆脱商业资本利益的控制,真正体现人对文化的需求和创造。
总之,媒介形态的多样性认识是建立在对现实媒介环境的不满和批评基础之上,也是对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和如何发展的理性追问和探索。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等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李岩,《媒介批评 立场 范畴 命题 方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等译,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