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

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

第1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 服务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15-01

一、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功能

(一)文献信息检索服务

我国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国内外的数据和信息,信息量大而广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作为一个窗口,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各类刊物、文献和资料,其依赖检索方便快捷、实用性强等特点备受各大高校师生的喜爱。在电子阅览室的文献信息检索服务中,不但能够进行阅览和下载,对于高校师生在研究学习以及撰写论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多媒体的娱乐服务

在高校电子阅览室的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中,有学习光盘和观看网上教学讲解视频等功能。在图画和声音的辅助下,学习内容更能让人印象深刻,具有强烈的娱乐学习特色。实现了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多媒体的世界中培养学习兴趣。

(三)网上信息导航服务

为了让高校师生在教研和学习上得到更大的帮助,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直接在计算机创立了重点的学习研究网点。师生能够直接进入重点学习导航网点,进行网络信息的导航,更快捷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和信息。

(四)远程教育服务

远程教育的进行是必须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的前提下,而今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有不少的师生已经开始使用了远程教育服务。在维护人员和图书管理员的指导下,远程教育的利用率还将会大大提高。

(五)信息素质教育服务

高校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不仅在于资源检索和利用上,对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也发挥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电子阅览室信息技术的利用,提高了图书管理员和维护人员的信息素质。另一方面,信息化、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也提高了使用人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质水平。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服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服务方式与定位相违背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和信息化,高端的服务功能让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成为了绝大部分师生学习阅览场所的首要选择。而很多图书馆因此开始进行收费制度,对前来查阅和学习的师生进行缴费,图书馆的经营模式开始趋向于商业化。其中,不少图书馆在利益的驱使下,为了从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忽略维护人员和图书管理员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投放,从而严重导致了各大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方式与定位相违背的现状。

(二)电子阅览室“网吧化”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增设和信息化现代化的改革,让电子阅览室拥有了舒适的环境和大量的网络资源,尤其是网络信息化的电子计算机应用,让很多学生乐于其中。但是,不乏一些目的在于娱乐和游戏的同学在电子阅览室占用学习资源进行网络游戏,电子阅览室“网吧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电子阅览室的规章制度不完备

很多高校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都没有对管理维护人员、服务人员甚至是资源使用者行为的明确规定。规章制度的不完备导致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工作人员无素质、不负责以及服务不周,同时,这也造成了很多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使用者对设备的不爱护,给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肩负着对设备维护、对电子阅览室环境的保持以及对规范学生在电子阅览室的学习行为的责任,管理人员的工作也意味着他们担当了“特殊教师”的职务。为了让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服务,让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从管理人员素质着手,全力提高管理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水平,才能让其在电子阅览室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科学的引导和更全面的管理。

(二)制定规章制度,规范上网行为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规章制度的不完善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规章制度的制定不但能够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服务行为,也能建立监督体系,允许学生对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进行投诉。同时,在电子阅览室明确规定“上机行为准则”等,对电子阅览室的使用者上网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自觉爱护设备和机器。

(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

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方面,完全体现出了图书管理员的教育性能。在此,图书管理员应该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耐心引导学生进行健康上网。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要耐心进行解答并给予其帮助,对查阅资料遇到困难的同学应对其推荐搜索引擎,引导其在图书馆自有资源库进行检索以及对其介绍高效有用的资源网点。为了让图书馆的资源最大化,图书管理员可以集中搜索大量的网络资源以充实本馆的资源库数据信息含量。为了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的学习过程中减少常识性问题的出现,适量地开展电脑知识培训和电子阅览室使用常规宣传也是图书管理员必要的工作之一。

第2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后勤服务公司 财务管理

伴随我国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以及在校生数量都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为顺应高职院校的高速发展,后勤服务公司也面临了更高的运行保障要求,在后勤公司运行的过程中,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及问题被一一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提升后勤服务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公司财务管理现状

后勤服务公司的核心环节是实现高效的财务管理,分析目前高职院后勤服务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务分析滞后

现代财务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记录,最重要的目的是利用核算、记录反映的信息数据,通过现代分析法,对数据内涵进行深入透视,提供高校资金运用管理层科学、全面决策的依据和相关财务信息。高职院后勤服务公司存在财务分析滞后现状,更甚于缺乏合理的分析,这样必将会导致财务管理无法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二)财务成本核算不健全

后勤服务公司和学院之间是通过契约的形式将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进行规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份合约难以将两者间的经济关系明确规范,因此成本核算过程存在一定的困难。企业可能会使用到学院的固定资产,企业无需计提折旧,这样就难以将后勤服务公司运作成本准确地体现出来;而且后勤服务公司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有时也承担了学院的公益性活动,有支出却没有收入,另外还承担了超额工资和福利等,存在较大的人工成本,受其影响,后勤服务公司的经济效益也很难准确地反映出来。

(三)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理

后勤服务公司主要是为高职院校提供保障性作用服务的单位,是非盈利性的,主要以维持学校正常运作为目标,因此财务的全面预算管理十分重要,需要自下而上,与历史数据相结合,经过认真的测算后提出明确的预算草案,并上报给学院,因此在编制预算时,要把握细节,合理编制,力求精细化。目前的预算则过多注重眼前利益,不能实现与公司目标的高程度匹配,太过刻意强调指标大小,从而忽略了指标可行性、合理性,预算可以说留于形式,而且预算实施时的监督力度、重视程度等均不够,导致预算编制、执行较随意,出现了较大的预算结果偏差。

(四)财务资金运用、监控力度不足

高职院校的成本费用支出包括的范围较广,涉及了物业管理费用、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养老保险和其他折旧费用等多个方面,如不能实施有效、全方位、合理的监控措施,会造成资金运用管理不到位,出现浪费现象,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目前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在资金运用管理方面未能有效落实管理制度,导致资金投向不合理,而且未进行有效的约束、监控,造成资金运用出现浪费,没能发挥应有的资金效用,无法将高校财务管理资金易增值、流动性强等优点充分发挥出来。

二、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公司财务创新管理措施

(一)以加强成本费用核算为抓手

高校后勤服务公司应对成本费用核算制度进行完善,利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对学院的各部门利益进行科学合理分配,构建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机制。以后勤服务公司为利益中心,其他内部以下单位部门为成本中心,财务监督部门做监督中心。后勤服务公司具有全面经营决策权,依据财务管理本门所提供的利润预测情况,综合考虑以后确定成本控制额,然后分解落实到内部各单位实体,通过成本控制实现管理目标。

后勤服务公司运行成本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院的行政拨款,其他资金来源是通过生产经营、投资管理等取得的经营收入。成本核算是后勤服务公司经济工作核心内容,因此后勤服务公司需加强成本费用核算管理,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收益性和资本性支出划分开等原则,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计提,加强原材料成本核算以及人工费用核算等,在满足高校后勤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尽量追求成本最小化。例如学院可依据自身特点,对固定资产目录进行编制,采用分类方法,预计固定资产净残值、使用年限,设置“累计折旧”科目;如后勤使用高校固定资产,则需依照一定的标准收取使用费。实施永续盘存的财产物质盘存制度,并将结存额随时反应在账户上;除此之外还应构建清查制度,便于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

(二)科学预算,促进优化资源配置

从学院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参照资源配置原理,将长远与当前利益,主要与次要矛盾,关键与一般问题三方面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实施分阶段,有目的、计划的资金应用。明确预算涉及的部门、责任人等,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掌握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发生原因并及时处理;还要加强运算指标的分解落实力度,可定期不定期查看预算情况。实行财务刚性预算,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并抓好宏观控制;设置合理的岗位,减少管理层,将服务成本进一步降低,把人力资源效益提升;采取节约经费支出的措施,向节约要效益。加强财务预算、决算力度,基于成本预测基础,编制综合预算,节约支出,降低资金浪费,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三)健全财务监督体制

后勤实体的会计核算需依据相关的行业会计制度要求,单独建账核算,管理校内、校外服务。校内服务部分施以优惠政策,校外服务依照规定依法纳税。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部门是高校的一级财务机构,需全面发挥其职能管理作用,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定期检查财务管理、会计审核状况,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水平监控力度。高校审计部门需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保障高校的财务管理办法能全面贯彻执行。采取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后勤服务公司高层管理加强和高校审计部门之间的沟通,接受高校对工作开展的指导及审计,加强全校师生的监督力度等。

(四)构建后勤有偿服务机制

高校应当明确后勤服务公司的服务项目、范围、质量及收费标准等,构建出合理、科学的财务结算体系,可以通过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方式,提升后勤服务公司的服务质量、态度等。依据“服务育人”原则,以满足师生需求作为一切工作开展的出发点,把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技术指示等公示于众,实现透明化后勤工作,积极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公示内容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具体化,并采用对后勤服务评分反馈的制度。构建后勤服务实体的独立会计实体,后勤服务的财务收支与高校财务收支分开管理,如果出现借贷关系,应在账户上明确反映出来;借用人员依照规定支付工资报酬,将会计主体利益进行明确区分,不能混为一谈。构建切实可能的财务管理、审计制度。后勤服务收费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收费制度实行,为校内师生提供后勤服务可采取不同的价格标准,对校内师生实施优惠政策。国家对校内师生采取了免税优惠政策,可依照不含税金及折旧的准成本价收费;对于社会服务则采用市场价收费,依法向国家纳税。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后勤服务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状况与高校的财务发展密切相关,应充分认识到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完善,确保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更加合理、科学,为高职院校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梁启彬.高职院校后勤服务质量评价及提升研究[D].湖北省.华北电力大学.(2010)

[2]袁湘龙.湖工大后勤财务内控及其优化设计[D].湖南省.湘潭大学.(2010)

[3]顾宝华. H大学后勤服务中心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探讨[D].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2010)

第3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

高校毕业生档案是国家干部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当前,在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方面,普遍存有“人事档案无用论”的观点和现象,表现在高校毕业生自身对档案不重视,政府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对档案管理和提供相关涉档服务不到位,给高校毕业生今后接受选拔、任用、考核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结构调配方面,带来了负面隐患和障碍。因此,在当前就业创业新常态下,无论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角度,还是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角度,都应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重要内容和工作职责。

1 人事档案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生活仍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事档案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高校毕业生档案是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其今后各单位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在各类人员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结构调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事的档案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诸如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推行的福利政策方面,在个人办理报考公务员、工资提升、职称评定以及出国手续等,都起到最原始的依据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审查的材料之一。因此,加强对人事档案工作管理,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档案工作,不仅是组织人事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毕业生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基础。

自2002年以来,我国实行“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积极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就业也由国家统包统分,相应调整为推荐就业、自谋职业和市场就业的就业政策。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就是为那些敢于到民营企业创业、敢于自谋职业、敢于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配套服务,解决了他们的退路问题。所以,开展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做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践行“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必须抓紧抓实。

2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如下:。

一是个别地方对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

主要表现为,在原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原劳动保障部门所属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整合过程中,对社会化档案管理没有充分的重视,故意削弱档案管理机构力量,不单独建立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不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档案管理设施投入严重不足,“防火、防盗、防蛀、防霉、防油、防辐射”设施不全,有的甚至连档案库房所必须的温度计、干湿计、吸潮机等基本设备都没配备。档案管理制度缺乏,或者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完善,或者有制度不坚持、不执行,随意性极大,缺乏严格的管理措施等。档案管理指导思想僵化,计划经济年代的档案管理思想严重,严重制约的档案的利用和流动。

二是部分民营企业对人事档案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通过利用档案,可以清楚地了解员工过去的工作轨迹,总结经验教训,为领导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三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作用也缺乏应有重视。

某学院04年毕业生张先生大专毕业以后,决心自主创业。他认为自己不去找工作、不用买社保,人事档案没有什么用处,于是想当然的把自己的人事档案放在自己手中保管。一段时期的创业之后,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张学生又进入了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企业要审查他的档案,了解他以往的学习、工作情况,并为他购买社保。没想到,由于毕业后未及时办理档案转接手续,档案却找不到了。没办法,张先生只好通过补办档案里的各种证明,来补一份人事档案了。但是,人事档案里那些珍贵的信息却再也不补回来了。向张先生抱有这种心态的高校毕业生大有人在。以某市近年接档、转档和发档为例,该市每年共接纳各类毕业生档案1.8万份,实际每年发档、转档约1万份,现存历年积存档案,即所谓的“弃档”有1.2万 份,这充分说明了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己人事档案的淡漠心态。

以上情况的存在,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一是“死档弃档”加大管理成本。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管理保存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就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二是“人质档案”制约人事流动。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快,一些单位为留住人才或逼迫跳槽人员办清相关手续而扣留人事档案。2015年5月,某企业医院因13名高校毕业生擅自离职而强制扣留了他们的人事档案,导致这13名毕业生联名状告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不作为,没有及时提供档案托管服务项目,使他们的人事档案成为了“人质档案”。三是“档案克隆”引发人事纠纷。有的单位为引进更多高层次、高学历、高水平人才,或为了单位升格达标,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甚至作出重建档案的承诺。人事档案成了原单位和新单位人才“拉锯战”的焦点,引发人事纠纷。四是“注水档案”透支社会信用。人事档案关系到个人职位升迁、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有些人便在档案上打起了主意,涂改、伪造档案,假工龄、假年龄、假学历、假职称等材料被塞入档案,以致出现了“学历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小,工龄越来越长,奖项越来越多”的现象,这就使档案的信用功能大打折扣。近几年新闻媒体报道的学历造假、年龄造假、党龄造假的案例,实质就是反映了社会公共人事档案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3 公共就业服务对人事档案加强管理的措施建议

1、加强公共社档服务的立法建设。一是从国家层面出台高校毕业生离校后人事档档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转递制度、接收制度、归档制度、借阅制度和产权归属制度及相关的服务收费标准制度。二是从立法的角度,规范政府应提供的涉档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目前,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即将提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条例》(草案),将档案托管服务列为政府所属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成为我国目前唯一对社会公共档案管理服务进行立法规范的省份,为我国社会公共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迈出了可喜一步。

2、加强档案管理机构建设。在新一轮的事业单位改革中,着重加强社会化档案管理机构建设,在行政隶属上可以属于各级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按照可按每管理万册档案数额,科学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编制。加强档案库房建设投入,确保正常业务开展所需经费需要。

第4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

关键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19-02

中技《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酒店行业输送一线的应用型服务人员及中等层次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对于技工院校的作用极为重要。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我校的特点,尝试建立了一套“一体化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在传统的“2(两年在校学习)+1(一年校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改革尝试,将实践教学落实到三年教育的每个环节,形成一套“一体化混合”的实践教学过程。

一、现有的技工院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传统“2+1”模式

传统“2+1”模式是指学生入学后,在学校学习两年理论和专业知识,第三年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参加顶岗实习,实现就业。这是目前技工院校最常用的实践教学模式,它操作简单、学校管理方便,但实践教学不理想,也不符合人才发展的规律,在校两年只接受了单纯的理论教学,第三年直接面对工作环境,很多同学出现了不适应,擅自终止实习、对实习工作马虎对待、缺乏主动性等情况屡见不鲜。通过实习后,很多同学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但临近毕业,已经错过了实践教学后再补充理论学习的机会。

(二)半工半读“0.5+0.5+0.5+0.5+1”模式

由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缺陷,我国的职业教育开始走上半工半读的探索和实践阶段,即学生半年在企业工作,半年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实现顶岗就业的模式。这种方式目前运用的范围比较小,并没有广泛推广,仅存在一些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个别特招的“半工半读”班作为实验,招生的对象是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确实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顺利完成学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学生们变成廉价劳动力的情况,三年里无法从事同一类型的工作,对于实际技能的提高帮助并不大。同时,这类学生还要面对其他全日制同学的歧视,加大了生活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如果不注意学生心理的调节和疏导,此类班级的学生流失率会比较高。

(三)工学结合模式

我国职业教育继续在探索实践教育的道路,相继出现了订单式培养、企业定向班,甚至工厂进入学校的实践教学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结这些教学模式实质上属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它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很多人会将工学结合与半工半读相混淆,工学结合的核心在于学生在校期间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是一致的,这比前两种模式在实践教学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四)一体化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的模式比较适合理工类的专业,同时要求自我管理能力较好,层次相对较高的高技生,而对于技能相对简单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及中技层次的学生,显然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模式,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因此,职业教育在实践教学模式上采用了更加易于普及推广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即整合教学环节,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训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把单纯对外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一体化教学整合。目前,很多技工院校正在推广一体化教学,使学校担负起更重要的实践教学任务,但由于一体化教学的设备设施、师资力量等局限,要使一体化教学真正担负起教学重担的责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善。

二、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

2009级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是工学结合的模式,即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学期在校外酒店、餐饮机构进行教学实习,第四学期回校进行职业资格考试,第五学期在校内学习综合技能知识,第六学期进行校外顶岗实习。2010级的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2+1”实践教学模式,但融入了一体化教学,即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学期在校内开展一体化教学,利用校内的餐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开展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职业资格考试,第四学期在校内学校综合技能知识,第五、六学期进行校外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2011级的学生目前沿用的是2010级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但逐渐引导学生在校的第一、二、三、四学期中,主动开展校外的短期实训,并形成制度化。通过三个年级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我校逐渐找到一条适合中技层次的《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效果分析

1.企业满意度高。我校通过与多家实习单位的交流,最终确定与广东中旅集团的华厦国际商务酒店(四星)、华龙锦轩餐厅海珠总店、华龙锦轩餐厅科学城店、天一酒店开展首次的实习合作,2009级学生共分为四组开展校外实习工作,分配的工种主要有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行李生、商务中心文员等。实习期为八个月。企业负责人对实习生的总体评价:适应能力很强、工作上手快、有礼貌懂礼节、能与同事合作完成任务、综合素质过硬。同时,企业负责人表示非常愿意接受实习生毕业后到企业成为正式员工,对于实习生中的优秀学生甚至提供领班等初级管理岗位。当这批2009级学生面临第二次顶岗实习时,共有七家知名酒店、餐饮企业主动进行校园招聘,纷纷争抢这批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其中包括了所有实习合作的企业。

2.家长满意度高。2009级学生第一次教学实习返校后,学校针对这批实习生进行了一次所有家长的电访和部分家访,95%以上的家长表示学生通过实习后,更加懂事和成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对学校的教学安排予以支持。

3.学生收获大。通过问卷《实习工作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实习的满意情况:学生普遍认可实习的重要性;对企业的工作环境、用餐环境、住宿条件、同事及领导的关系比较满意。对实习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实习时间、实习补贴、工作强度等。对实习工作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其中有酒店行业本身的客观原因,如工作强度大、节假日无法休息、工资待遇低、入行门槛低、晋升难度大等。与此同时,同学们能够通过实结自身在实习中的优、缺点,对于中技学生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通过教学实习工作,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品德,加强工作的责任心,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们更加务实的树立自己的目标。

(三)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模式缺乏连贯性,仅仅重视某一阶段的教学实习,对学生的职业成长可能出现拔苗助长的结果,实践教学模式应该从学生入校一直贯穿到毕业,是延续三年的不间断的一个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如学生实习前的职业指导不到位,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不足,缺乏预警机制,实习结束后的实结和经验积累不够深入。在保障实习生的利益时缺乏法律支持,与企业合作时要注意合同的完备,尤其注意实习时间、实习补贴、实习安全、加班时间和加班津贴的条款拟定,合理而可能的最大化保障实习生的利益。

三、“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笔者认为,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探索是成功且有效的,逐渐使我校寻找到一套适合中技层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需要的完整的、系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样也可以给其他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我校的特点,建立了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即,在遵循传统的“2+1”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落实到三年教育中的每个环节,形成一套连续的实践教学过程。

(一)预实习阶段的实践教学

入学后开始进行任务,即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完成累积三个月以上的实习工作,其中要有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至少一次,非本专业工作一次,该项实习任务记入学分,要求必须在第五学期前完成,并提交企业证明和实习小结,否则,学校不予安排校外实习和推荐就业。

(二)教学过程中贯彻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能力,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贯彻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参观、见习、技能赛等方式,采用案例讨论、情境模拟、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手段,促进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三)设置专业的实习时间

明确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习期,第五学期为教学实习期,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期。一种教学模式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职业教学,也不可能适用所有的专业,因此,技工院校各个专业在选择实践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根据学校的实情、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在选择何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层次、学校所在区域的企业资源、学校自身的教学设备、学校的师资力量、学校可利用的一切教学资源、政府的支持力度等。

参考文献:

[1]陈静.中职旅游专业实习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资讯,2008.

[2]满忠辉,刘晓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

[3]周义龙.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第5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

一、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取决于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评价参照企业资产的评价模式,主要考虑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等指标,由于偏离行政事业性资产的性质和目标,资产评价管理不科学,无法反映真正的资产绩效,无法发挥提高行政事业性资产效率的作用。

1.资产绩效是使用资产提供服务的结果表现

绩效实际是某种行为实现的结果表现程度,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实践行为的结果度量,是产生了真实效用的实践活动成果,具备实效性。绩效评价是一种对于实践活动结果的价值评判,有正负大小之分,体现出一种时序或阶段上的比较。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个主体管理与使用资产动态的过程与利用资产提供服务后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决定其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因此,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须以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产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为结果进行度量。

2.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决定于使用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高低

资产绩效与社会服务呈正相关关系,资产绩效高,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则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无论是金融资产、实物资产还是无形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并不依靠其产生的净现金流入,而是取决于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一旦行政事业性资产丧失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也就偏离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特质,就需退出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行列,所以保证和延长行政事业性资产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服务潜力正是资产绩效的标志和目的。资产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服务绩效,社会服务绩效是本,资产绩效是末,做好资产绩效管理,以资产为载体的社会服务绩效自然能体现出来。资产绩效管理本质上是一项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将责任内化的制度。强调资产绩效也是为了推动资产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从财政的角度看,资产绩效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与资金绩效、资源绩效紧密联系,共同推动财政绩效的提升。

二、推行资产绩效管理是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管理技术的运用,更是一项管理制度的创新,这项新的管理制度对于推动政府转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意义重大。

1.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效率,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财政支出中,一部分以流量资金形式直接用于社会领域的建设支出,还有一部分以存量形式化为了行政事业性资产,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过去,由于缺乏资产绩效管理,资产占有多少与提供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缺乏约束性的考核,各单位极力争取和持有更多资产。对事业单位来说,尤其是医疗卫生和学校,配置资产的多寡和先进水平是影响公共教育均等化和医疗卫生均等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绩效,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如广东省佛山市某区一个镇级医院,2010年度申请250万元,用于购置DR、全自动血凝仪、血细胞和数字胃肠机等设备,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技术能力。但购入高标准设备后,使用新设备的检查费标准大幅提高。从经济收益看,资产效益确实明显增长,但该镇居民并没有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医疗服务,反而加剧了看病贵问题。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资产绩效与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相联系,该镇医院就会充分考虑设备价格、性能与居民公共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在不显著增加居民看病费用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

2.有利于发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要我绩效到我要绩效的转变

在现有资产配置和管理制度下,一个单位能够配置的资产取决于其能够争取到的预算指标,资产持有与资产使用的结果没有必然联系,资产的效率效益考核也是就资产论资产,通过资产的财务指标、创造的收益等进行衡量。因此,多配置资产、多占有资产并不会带来任何责任和压力。于是各单位在资产配置时极力多争取指标,配置后加强管理和提升利用率不存在丝毫压力和动力,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严重。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多配资产或高标准配置资产,不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反而成为单位谋取不当利益的渠道和工具。

3.有利于倒逼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破解财力切割固化难题

在预算分配和管理中,正因为多占用财政资金资源没有额外的付出和成本,反倒是能够带来更多的部门利益。因此,一些部门单位通过对资产的多配置多占用来切割和固化本已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与资产运行目标一致,就能打破财政分配过程中固化的利益链条,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持有资产的责任,打破既有通过资产配置获取部门利益的格局,改变传统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的状况。如珠三角某市城区环卫局申请预算1146万元,用于购买垃圾运输车辆及垃圾箱、垃圾房等,从设备购置看,性能先进,价格不菲,但预算粗糙,没有对垃圾箱、垃圾房的配置进行规划,投入虽大,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垃圾设备投入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相挂钩,就能强化环卫部门的工作职责,该区大量的财政投入就能让辖区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三、资产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增值收益数量不清,管理较弱

截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元,因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等活动,每年资产增值收益不菲。但因缺乏规范行政事业性资产增值收益的制度机制,资产存量和增值收益并没有带来社会服务的提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缺乏管理意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不足,资产长期挂账、账实不符等现象较为普遍,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绩效较低。

2.资产配置苦乐不均,产生的马太效应影响社会服务均等化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地区、级次、部门、单位之间的差异,资产配置水平差距较大,人均资产相差悬殊,单位之间苦乐不均。例如某市政府的一个单位共7人,人均占用办公用房面积达324平方米;除办公用房外,还有闲置房产227平方米,经营出租房产面积185平方米,每年经营收益达几十万元。行政事业性资产配置不均,资产缺乏约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互相攀比,盲目扩大资产规模,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既耗费大量财政资金,又降低了资产的实际利用率,影响社会服务质量。以体育场馆资产管理为例,很多地方都新建不少大型体育场馆,但大赛过后,基本闲置,虽然有些地方也利用场馆举办商业性活动,但收入归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且收支缺乏透明性,容易形成资产流失。反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地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很大,但运动场地却极为短缺。从资产绩效角度看,公共体育场馆严重浪费,资产绩效不高,影响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3.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事后监管为主

在资产监管方面,由于行政事业性资产是一种委托关系,对其监督管理实际上是由财政部门监管各单位,各个单位监管其下属机构资产的格局,这种资产监管格局往往呈现软弱化、运动化特征,财政部门监管不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情况,而上级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利益共占的思维,也使得对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乏力。由于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对资产的监管较为粗放。资产使用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取得资产使用权,成为资产寻租的最大受益者,由于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加上资产使用与资产评估不科学,无法对资产的使用、收益、分配给出准确界定,更无法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产收益实现合理分配。

4.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间接导致资产流失

由于我国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采取的是分级管理制度,无法实现资产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单位共享,资产利用率不高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对某中央行政单位房产使用状况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06个在京行政单位拥有的2056.6万平方米产权房产中,有0.4%的房产处于闲置状态,面积达9.1万平方米。资产利用率低,使得部门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在资产使用环节,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存在低价出售、无偿出借、无偿担保等问题,资产流失屡见不鲜。

四、以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实现资产绩效内化,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绩效的关注度上升,在已经深入开展的财政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基础上,推动资产绩效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推进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内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从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推动政府转型,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1.建立和健全资产绩效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完善与规范资产的使用效率

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与使用绩效。一是细分资产类别,并对不同类别资产管理与使用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可以参照英国审计委员会行政事业性资产分类标准:一类是直接服务资产。主要是直接提供特定服务的资产,如学校、火葬场等。第二类是出租资产,有关机构可以作为投资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并获得商业回报,包括支持经济、社会活动的资产,如就业市场、社区服务站等。第三类是闲置资产,包括各类与公共服务发展及满足公共需求无关的资产。基于上述分类,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与使用资产过程中,对未列入行政办公之用的公建物业实行社会管理;对公益性物业实行部门管理;对纯粹行政办公用的物业授权各行政部门使用和管理;对空置物业通过拍卖、租赁、抵押等方式进行运营,实行资本化管理,从而实现资产的高效再配置。二是建立财政资金、资产和资源的联动机制,设定综合的绩效要求。行政事业性单位有时是资金、资产和资源同时使用,完成某项任务,如果单一考核资产绩效并不全面,要对资产、资金和资源共同运行产生的结果进行综合考察,加权三者的使用效率。因此,需建立资金、资源和资产三者联动机制的绩效考核规定,更好地反映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有效服务的情况。三是对政府采购的无形资产要单列制度。如购买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由于无形资产很容易出现复制行为,保护无形资产所有人权利就成为资产管理和使用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构建资产绩效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由资产使用者公开评价资产绩效

一是资产安全性评价指标。行政事业性资产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和社会服务性,使得其安全性、完整性更为重要。资产安全包括公共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和最终形成资产的安全,资产完整则包括投入资产不被挪用不被流失。资产只有安全使用,才能保证资产完整和不被流失。资产完整也就产生安全,二者相辅相成。资产的安全性指标是反映资产是否流失、资产绩效大小的基础指标,通过这类指标可以评价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是否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二是资产采购质量评价指标。资产采购质量状况是指公共资产的可用性、资产结构布局的科学性以及不同资产的配套性。高质量的资产是公共部门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资产优化配置与使用的保证。优质的资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能独立发挥其使用功能,这是优质资产的基础;实物资产的新旧程度;各类资产结构优化,科学配置。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直接用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的资产和间接由公共部门占用的辅助、福利等资产之间的优化等。三是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指标。行政事业部门资产运行效率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重点考核资产在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中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包括:资产在用与闲置情况。重占有轻使用的情况在公共部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形成后长期闲置,或基本处于闲置不用的状况,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单项资产利用率。单项资产利用率是最能详尽说明公共部门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抽样抽查的方式予以考核。资产共享情况。为了消除不同公共部门资产购置上的重复,应该鼓励公共部门之间共享资源,特别是大型设备的使用。

3.实行资产使用与管理者责任追究机制

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引入专家智能对资产使用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专家在资产绩效管理中不是评价资产本身情况,而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的配比关系,并查找这些单位在资产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及改进措施有没有到位,从管理的改进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综合评价资产绩效,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建立资产绩效问责制度,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对资产绩效差、社会服务水平低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问责制度规定进行责任评价,并执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将资产绩效评价结果与资产配置和调剂有机结合,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落实行政事业性资产使用责任,从源头上减少其多配多占资产的利益冲动,从而提升资产绩效和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4.全面建立资产管理与使用的信息化记录,全程监控部分行政事业资产的收入上缴

第6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

 

新公共管理是关于应如何管理公共部门的最新的范式变革的理论[1]。学界将“新公共管理”看作是一种以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采用私人部门管理、技术、工具,引入市场机制以改善竞争为特征的公共部门管理新途径。所谓政府绩效管理指通过制定政府提供指导和服务的长期目标、达成目标的策略、评估绩效的标准,而对政府的公共产品、行为和服务的管理活动,以期达到提高政府生产力,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的一种管理行为。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主张有:

 

(1)绩效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价值是经济、效率、效能、公平和环境,显示了其对绩效的关注和对经济价值优先性的强调。(2)市场取向。新公共管理提倡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使公共服务市场化。[2](3)引进私营部门管理理念。新公共管理主张引入绩效测评、战略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举措。(4)“掌舵”而非“划桨”。新公共管理理论一方面主张政府拥有“掌舵”的职能;另一方面,它主张将其原来拥有的管理职能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外包给下级公共组织、非政府公共组织甚至私营部门,使政府不再 “划桨”。 [3](5)责任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由错误责任制走向成就责任制。新责任制主张双向回应,即高层公共管理者对政治家负责,公务员对公民的需求保持灵敏的反应[5]。

 

2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绩效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

 

2.1 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方面没有保障

 

当前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采用的绩效管理和评估活动,多数都处于自发状态和半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评估的内容设计和评估构建等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更没有形成制度化。

 

2.2 政府绩效管理的体系不完善

 

首先,评估主体不齐全。从评价的参与者来看,政府绩效评价存在评价主体缺位的误区,即只重视自我评价,漠视社会评价,或者只注重社会评价,而忽视自我评价。其次,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我国目前的绩效评估存在片面地将经济业绩等同于政绩,将经济指标等同于政府绩效的评估指标指标单一、缺乏科学性。最后,评估方式存在误区。从评估的方法上来看,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着重视定性评估、忽视定量评估的误区。从评估手段上来看,我国对政府部门的评估主要是定期进行评估,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

 

2.3 政府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政府绩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给政府绩效管理带来沟通和交流的障碍。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甚至连信息公开的法规都没有制订,这就为政府绩效管理带来障碍,很难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健康快速发展。[4]

 

3 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的法制化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保障是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政府绩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道路。要从立法上确立绩效管理的地位,保证绩效管理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环节,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其次,从法律上树立绩效管理的权威性。绩效管理机构在政府中应具有相应的地位,享有调查、评估有关政府活动的权利;评估活动能引起公众的关注,有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评估结论能够得到有效传递和反馈,切实用于改进政府公共管理。再次,颁布绩效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对公共管理过程哪些项目应该进行评估、开展什么形式的评估、评估应注意的事项等问题,作出详细规定,把绩效管理纳入一个正常发展的轨道。

 

3.2 引入公民参与机制,实现政府绩效管理评估主体的多元化

 

改善政府绩效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引入公民参与机制。政府绩效管理本身就蕴涵着服务和人民群众至上的管理理念,政府绩效就应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需要为导向,树立公民取向的绩效观。改进政府绩效管理必须取得民众的关注与参与,民众的关注与参与必定能有效地改进政府绩效管理。改善政府绩效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引入公民参与机制。首先,公民参与意味着公民可以以社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的角色对政府绩效提出要求,协助和监督政府机构对他们的开支负责、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对他们的承诺负责。其次,公民参与使得公民的作用重新定位,成为了政府的问题架构者。充当问题架构者的公民能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帮助政府机构界定重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监督目的是否达成。再次,公民参与意味着由公民选择、界定应评估的对象、在公共服务设计中增加指标体系的社会相关性,选择那些最需要监控又最能体现对公民负责的重要项目,以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公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3.3 发展电子政府,实现政府绩效管理信息化

 

电子政府是现代政府有效行使职能的强有力的工具,其带来的开放性大大加强了政治行政的透明度和民主化程度,为政府绩效管理提供了可以利用的载体。[5] 一方面,电子政府的信息网络使得行政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及时,反馈渠道更为畅通。对政府内部而言,加强了操作执行层与高层决策层的直接沟通,从而切实推动绩效管理活动的开展;对社会公众而言,电子政府为公众提供了直接表达意愿、传递信息、咨询、监督、审核、建议、表决的机会。另一方面,电子政府为政府绩效管理朝着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支持。电子政府所具备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及其信息资源库,运作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共享信息的范围和参与者的身份确认机制,电子政府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维系电子政府良好运行的人员素质保证,都为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所需的支持,并为整个政府绩效管理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J•E•莱恩.新公共管理[M] .赵成根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 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3] 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等.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第7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

一、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发展及存在问题

(一)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含义

公共组织是指以生产公共产品和提供公益服务为目标的非营利机构,包括政府、学校、医院等部门。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公共组织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对公共组织绩效进行改善和提高。公共组织绩效管理有两个基本作用:(1)评价和考核功能,即通过根据管理的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判断,对公共组织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和划分等级;(2)改善和提高的功能,即在绩效评价和考核的基础上,对公共组织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提高公共组织运行的效率,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产出水平和产出质量的目标。

(二)国内外公共组织绩效管理

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公共组织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和组织结构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公共组织运行低效率的问题日趋严重,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社会现实导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进行了一场被人们称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政府改革。这场改革使绩效管理与评估、成本与效率观念、顾客至上与服务意识、在政府等公共组织的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特别是从90年代初期以来,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关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专著和论文,如关于公共部门的标杆理论、无缝隙政府、政府全面质量管理和公共组织行为理论等,对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理论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我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绩效管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公共组织的特点,对公共组织绩效管理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公共组织绩效评估相对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例如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卓越提出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的主体建构问题,详细分析了评估主体结构中所应包含的具体主体和结构。天津大学管理学院齐二石等提出了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综合评测模型。由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核心与难点是建立科学、准确、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因此,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主要从绩效管理的评价和考核的功能研究了如何构建完善的绩效评价理论体系,而对于公共组织绩效改善的理论研究较少,更没有提出相应的技术方法。

二、工业工程(IE)理论与方法的本质特征

工业工程是对有关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组成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及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同时运用工程分析及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上述系统可能获得的成果予以确定、预测和评价,为实现生产制造、管理和服务系统的高效率、低成本、高效益的管理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工业工程的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从工业工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相互交叉、融合、创新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工程学科,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并与工程技术和管理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使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科学化。它除具有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特征外,尤为突出的是应用的工程操作性、技术方法的系统集成性、应用领域的广泛适应性等,是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性很强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哲理。

三、工业工程应用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一)公共组织的组织特征与制造业相比,公共组织有其自身的特征:(1)公共组织的行为是外在性的直接体现。公共组织的行为后果,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个有效率的公共组织可以最小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促进社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使经济运行更为有效,而缺乏效率的公共组织可能以很高的成本运作,则会造成社会发展的相当缓慢。(2)公共服务的无形性、无法储存性和服务质量的不易掌握性。(3)公共组织主要以提供服务或劳务产出为特点(产出特点),而不是提供具体、有形的产品。这一特点决定了公共组织提供服务或劳务的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同一过程,即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合二为一、同时进行的。从表面上看,公共组织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或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的结合,但用系统的观点来看,服务系统与制造系统的本质是一样的。从现代生产运作与管理的角度来看,有形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无形服务过程都可被视为“投人———变换———产出”的过程,而变换过程的运作与管理存在许多共同的规律和问题。

(二)高绩效公共组织的特点

高绩效组织被认为是用相同或更少的资源生产或提供较高质量、满足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组雇员,他们的生产率和质量逐日逐年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他们的使命。高绩效组织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任务清楚;明确规定目标和强调效果;授予雇员权力;促进和鼓动人们成功;灵活并极易调节以适应新环境;在绩效方面有竞争性;改造工作程序,适应顾客需要;保持与利益共享者的联系。从这个角度分析,意味着公共组织趋向高绩效组织的改革过程是以人为中心的,与企业中的人本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传统层级管理中将公共组织塑造成“遵守规则”、“机械人”式的公共官僚体制的否定。改进公共组织的绩效管理,应当围绕这些方面展开,采取相应措施以使公共组织具备这些特征。现代工业工程对生产系统的研究,其中心问题就是对人和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人、机器和设施的最佳组合,人在变化系统中的适应性,环境对人的影响等都是现代工业工程的重要研究领域。此外,在组织设计与重构、人员评价、激励手段等研究中也往往采用工业工程的方法。因此,工业工程对生产系统中人的研究,为改进和提高公共组织的绩效管理水平,使之具备高绩效组织的特点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三)工业工程在非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近几十年来,现代工业工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已经完全产业化,不仅在制造业广泛应用,而且在建筑工程业、服务行业,诸如宾馆、饭店、医疗卫生、体育、教育等领域的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美国将工业工程应用于国家医疗保健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大幅度提高了医疗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拿大等国家在航空服务与管理中广泛运用IE技术,大大提高了民航的服务水平和业绩;香港在60年代进入工业工程,目前主要应用在服务行业,非常有效;我国也有将工业工程应用到医院和餐饮等服务行业的成功案例。现代工业工程在非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丰富了工业工程的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科学基础,而且,为工业工程在公共服务的领域中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

四、工业工程在公共组织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从工业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范畴看,无论是设计规划、生产控制还是分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都没有限定只能用于制造业的企业。随着现代工业工程在非制造业中更深层次的推广,工业工程在公共服务和公共组织绩效管理领域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公共组织绩效管理可以应用工业工程理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优化改进:(1)应用工作研究的方法改善公共组织的服务流程,降低公众的等候时间,进而提高公众对公共组织的满意度。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单位工作量进行衡量,利用岗位设计和薪酬设计的方法,结合公共组织的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岗位管理制度和工资体系,使各级工作人员的收人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制定更加合理的工资制度。(2)服务质量是提升公共组织形象的重要内容所在,应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对公共组织提品或服务的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和改进,充分调动公共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公众提供更满意的服务。(3)在公共组织新建和扩建过程中,根据公共组织提供服务的特点,通过研究人员和设备的搬运流程和路线,应用工业工程设施规划和设计的理论方法,对公共组织的各类设施、人员进行平面和空间的规划设计,从而使公共组织能够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4)应用成本管理和工程经济的分析方法,对公共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成本核算、投人产出分析,以及对昂贵公共物品的采购评估等,改善公共组织的管理效果。(5)应用工业工程中人因工程的理论方法,对具有不同服务目的的公共组织,设计符合工效学原理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要“以工作来适应人,而非以人来适应工作”。据此对公共组织的服务环境等进行改善,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服务环境。

第8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

[关键词]财政支出 绩效管理 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它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相关分析,并将考评结果融入整个预算编制,从而使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进行,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困境

1. 观念制约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资金的管理往往是粗放式的。“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往往是政府官员的定向思维。目前,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是很多市场规范化的观念仍然没有深入人心。在财政资金的监督审计和考核方面,缺乏一种公共性、效率化的现代财政观念。

2. 制度制约

(1)预算管理模式尚未完善。目前,我国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各方面都存在不规范现象,严重影响绩效预算的推行。首先,在预算编制方面,编制依据不是部门的战略目标和项目资金运行的绩效,而更多的是依据政策法规、会议决定和党政领导的批示,预算编制的自主性和可预见性较差。其次,在预算执行方面,虽然初步建立起与部门预算相配套的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管理体系,初步控制了预算支出行为,但是这些改革也是刚起步,问题颇多。第三,在预算监督方面,监督体系不健全,预算支出缺乏追踪问效。人大等法律监督流于形式、审计等行政监督作用有限、公众等社会监督乏力,存在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监督,重投入、轻绩效的现象。

(2)财政的基础管理水平较低。西方国家在实践了以严格控制预算投入的分配和使用为特征的传统预算模式100多年后才引入绩效管理方法,这是因为在政府财政管理水平较弱的时候推行绩效预算,不但不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甚至会造成负面激励。目前,我国缺乏必要的预算信息和分析能力,财经纪律松弛,缺乏一个支持公共责任与追求绩效的预算环境,这些都会影响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推行。

(3)绩效管理法律框架不健全。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法制化程度低,主要是部门规章或各地的一些地方政府管理条例,在绩效评价的标准、绩效监督主体、组织实施程序、财政资金使用的责任追究、跟踪问效等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和西方国家全国性、细化性的法律体系相差甚远,使得我国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行无法可依、推行不利。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多是放在对专项资金的事后评价方面,缺乏事前预警。

3. 技术制约

(1)绩效标准难以制定。政府追求的公共目标是多元的,包括经济、政治、安全、自由、环境等多个方面,并且这些目标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多数部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难以量化,各级、各公共部门与预算相关的收支数据信息分割、匮乏和扭曲,导致公共部门及公共支出绩效指标和标准很难设定,为编制和实施绩效预算造成很大的困难。

(2)数据搜集困难。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就是拥有大量真实、可靠、详细的数据和资料,包括部门财务资料、职能职责等目标资料、被监督单位完成目标的各种方法及目标完成程度的有关数据等。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搜集这些数据和资料的有力途径,影响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质,目前财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对绩效评价的方法和理念较为陌生。

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路径选择

一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要受到国家经济、人文、制度等综合环境的影响。基于我国的国情,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完成。

1. 短期任务。在一两年时间内,政府应强化绩效管理制度与机构的建设,做好改革的基础性工作。

(1)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律框架。中央政府要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专门立法,各地方政府也可以因地制宜出台相关的绩效评价与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相应的工作规则、工作程序、权利义务等。

(2)初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专门机构。可以考虑将财政监督检查部门和绩效评价部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由专门分管领导负责本地区绩效评价的试点工作。

(3)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奖罚措施,在政府部门内部形成追求绩效的意识。包括明确绩效目标、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追求社会公众满意度、树立市场化观念、增加法律意识等内容。

2. 中期任务。在三五年的时间内,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技术层面的建设,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体系。

(1)扎实做好科学指标体系建设。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资金效率和效能的评价。所以绩效评价指标应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类。①定量指标,即可以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的指标。根据财政活动的特点,定量指标既包括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又包括反映财政支出结构及其是否合理的指标。②定性指标,即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它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具体包括效益性指标、创新性指标、合规性指标、人员素质指标、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度指标。

(2)配合绩效管理改革的推进,扩大财政资金监督的主体。首先,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唤起全民对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关注,政府部门应接受社会力量的监督与督促。其次,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可以在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管委员会。第三,建立以人大、审计、财政以及社会中介评价为主的,并各有分工的绩效评价与管理模式。第四,对一些部门按照项目、部门预算支出等内容排序,并对相关领导干部实行“问责问效”制。

3. 长期任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后,财政支出绩效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相关的管理体系已经日趋成熟,绩效评价与预算密切结合,此时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详细、多层次的法律体系,并且引入中介组织,开展绩效评价活动,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最终实现财政支出效率和公平的价值理念。

三、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实施意义

1.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全过程进行相关分析,将考评结果融入整个预算编制,使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进行,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为了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管理理念纳入预算管理,通过绩效管理对政府行为进行内控,从而保障政府目标的实现,促进政府转变职能,提高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

绩效管理在企业中早已普遍推行,在政府部门尚不多见。与企业的绩效管理不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不仅要计算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与产出,还要计算分析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和产出。除了有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益,还存在大量无法用货币度量的社会效益。其目标是追求整个社会的效益最大化。

2.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实施意义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确保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可靠、准确、高效,是提高财政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有助于各级政府强化“花钱”的责任意识,促进形成追踪问效的管理理念,推动政府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财政管理。财政管理包括财政收入管理和财政支出管理。没有健全的财政收入管理机制,财政资金运行就缺乏稳定可靠的来源;没有健全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就难以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难以保证财政资金的良性运行。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财政收支规模不同,一定时期内国家财政管理面临的工作重点也不同。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决定了财政管理的重点应实现从收入管理向支出管理转移,注重追踪问效,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既包括事后的绩效考核,也包括事前的绩效预测。

参考文献:

[1]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6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徐一斐.当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面临的困难和对策.2007年

第9篇:公共服务的绩效管理范文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政府绩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086-01

1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完善的机制和法律制度支持服务型政府建设

首先,政务公开制度缺乏。其次,政府和公务员的绩效评估制度不健全,评估方法不尽合理。另外,政府的官员问责制度也不健全最后,法律体系不完善。服务型政府要求我们健全法制,以确保政府各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行政许可法的出台虽然是一大补充,但保证整个行政体系正常运行所依赖的法律规范还是缺乏的。

1.2 服务型政府建设缺乏服务理念

树立以公众为导向、以提高效率和效能为原则的服务理念,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前提。当前,不少地方把“政务超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形式的创新和政务流程的再造作为政府转变职能、实现“服务”的一个有效载体。办理的业务更多是局限在与群众相关的具体事务操作上。群众来办事,前台工作人员更多的只能提供常规性咨询服务,无法决策,致使群众来到政务大厅依然办不成事,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应该是以公民为焦点的,建立政府依公民的意志而行动,公民向政府问责的制度。

1.3 公共服务质量不高

现代公共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强调管理民本化、人性化,并体现出对人基本权利的尊重,即倡导人文关怀,因而公共管理正在将“顾客导向”原则作为根本的服务原则。然而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服务要求和规范的服务质量标准,也没有完善的赔偿责任制,公众对服务不满意或服务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找不到相应有效的维权方式和投诉途径。

2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分析

2.1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设法治政府

第一,规范行政立法行为。进一步完善立法程序,探索建立立法听证制度。政府规章制度出台前必须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按照与国家法律、规章以及WTO规则相接轨的要求,完成政府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的阶段性清理和修订工作。

第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动作。

第三,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性收费听证制度,凡涉及到企业和市民收费项目的设立和收费标准的提高,都要认真听取企业和市民的意见。严厉查处乱收费行为,对违规收费的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全部清退乱收费款并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2.2 转变观念,明晰政府角色,倡导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

首先,要从管制型政府的行政理念转变到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理念上来,树立政府工作的核心是为民服务的观念。构建服务型政府关键在于重塑行政文化,铲除管制文化的舆论和心理基础,创建“公众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顾客意识”,即要站在公众立场思考,一切从公众需要出发,一切以公众需求为转移,把公众满意作为政府服务质量的核心,与公众建立长期的互动关系。

其次,明晰政府角色,政府要有效地行使其手中的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首先取决于它是否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政府只有在其应属的范围内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如果政府出现角色错位,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湖南行政学院唐绮玉认为:“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在传统体制下被淡化,建设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的职能和角色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所以政府就要把角色定位于服务者和公仆,政府服务的重心是公民,奉行的是民本位,而不是传统管制型政府下的官本位。”

2.3 引入绩效管理,全面提高政府绩效

首先,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立法保障是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只有立法才能使政府绩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其次,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包括政府管理部门内部的评估机构和民间中介评估组织,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避免部门内徇私,另一方面有利于公民参政,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同时公民也对公共服务质量最有评价资格。

最后,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完备的评估资料和数据,是开展绩效管理的基础。绩效管理所需要的信息量大,这就要求信息的传送能够短时高效,发展电子政府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2.4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政府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观念陈旧,缺乏市场观念,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处于垄断地位,人们面对的往往是整齐划一的单项供给型服务,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在管理运作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打破政府的垄断,创造服务中的自由选择机会,将政府行政环境向市场模式靠拢,采取成本核算、顾客导向、业务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考核与奖金、内部市场等“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