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第1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1、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尚未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即“数字货币电子支付”(DC/EP,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

2、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有利于高效地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助推中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规划》阐述的主要内容

《规划》回顾了“十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成就,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五年来,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但也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国际分工地位较低,政策环境尚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等问题。《规划》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突破。

《规划》明确了“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产业、三大区域发展重点、九大专项工程、五大保障措施。

《规划》里值得关注的特点和亮点

一、根据新环境、新形势、新要求,《规划》将高技术产业发展思路由“十五”的“总体跟进、重点突破”转向“自主创新、着力应用,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国际合作”二十字原则,将过去主要追求扩大产业规模转向以加快做强和继续做大并重,强调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

二、《规划》的目标由产业规模目标为主转向包含自主发展能力目标、产业结构目标、国际化目标、产业规模目标在内的更加完善的目标体系,特别是将产业做强目标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如强调国内高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数量翻一番,自主发展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力争要达到50%以上,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争取提高到15%左右等。

三,《规划》首次明确了未来一段时期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特别是将高技术服务业独立成篇,放在突出位置上。这产业包括:

1、电子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全面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壮大软件产业,调整优化电子元器件产业,率先做强通信制造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产业,积极发展计算机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专用设备产业。

2、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优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农业,积极发展生物能源,加快发展生物制造。

3、航空航天产业要按照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要求,扩大民用飞机产业规模,提升航空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卫星研发制造水平,着力发展卫星应用产业。

4、新材料产业要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重大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需求,提升电子信息材料水平,加快航空航天材料研制,扩大能源材料生产。

5、高技术服务业要按照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领域、扩大规模,规范服务的要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电信服务能力,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发展,积极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培育技术服务业。

6、新能源产业要加强成套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先进核能,积极发展氢能。

7、海洋产业要重点培育海洋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深海资源产业,积极推进海水综合利用,推进海洋资源开发从浅海向深海发展。

8、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强化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努力促进节能降耗,加快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推进产业信息化,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加快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

《规划》第一次提出的高技术产业区域发展的三大任务

一是推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高技术产业优势区域率先做强,成为增强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基地和全球高技术产业布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带动我国高技术产业由加工装配型向自主研发型转变。二是进一步增强主要中心城市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主要中心城市高技术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将各类高技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和增长点。

《规划》首次确定重点组织实施的九大高技术产业专项工程

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专项工程、新一代移动通信专项工程、下一代互联网专项工程、数字音视频产业专项工程、先进计算专项工程、生物医药专项工程、民用飞机产业专项工程、卫星产业专项工程、新材料产业专项工程。通过这批专项工程的实施,力争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大幅度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3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二、         “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继续深化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全面推进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保持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压态势,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推动实现顺向可追、逆向可溯、风险可控的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三、        “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十四五”规划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2800字范文稿当前,以信息技术和数据作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并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近年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大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地缘新特征新变化新趋势,对于维护延长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增强提升国际塑造力影响力引导力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增强社会前进动力,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强国建设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加快发展数字科技,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坚强基石。尽管我国是数字科技应用大国,却不是数字科技研发强国,很多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因此,须加强数字科技关键技术攻关和布局,以数字科技大突破带动数字经济大发展。

一是采取清单制梳理我国数字科技的短板软肋,短期内寻找可靠的替代源和备份源,使“卡脖子”技术不因外国的封锁而断供。

与此同时,发起专项研发计划,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工业软件等短板,补齐数字科技研发链。

二是面向数字科技前沿领域,设立国家或世界实验室,牵头发起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工程,更多更好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主动嵌入全球数字科技创新链条和生态系统,吸引和积聚全球创新人才。

三是支持数字科技试点应用,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推进数字新科技先行应用,为数字科技应用提供试验平台和应用场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技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数字基建,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在发展数字基建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滞后。由此,应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

一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要有战略导向和规划牵引,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二是正确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央政府而言,做好数字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规划布局、互联互通等,引导数字基础设施的有效投资和有序建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充分考虑本地发展情况和财力承受情况,尤其要根据实际需求开展数字基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注意避免一哄而上,形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三是正确处理好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以需求为牵引,把应用场景建设置于数字基建的重要位置,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依托自身需求参与数字基建,并开放为社会使用,实现数字基建供给和需求精准匹配。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

加快发展数字贸易,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强大引擎。随着5g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b2b为主导的产业互联网推动的企业间数字贸易将成为拉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强大引擎。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我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先行优势,依托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数字贸易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的效益与质量。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更多高端便捷的消费选择。加大主要电商平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通过收购或自建本土化网站,建设更多海外仓、展贸中心和营销服务中心等,带动更多中国产品与服务进入海外市场,形成国内国外双循环,拓展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

二是培育壮大产业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制订实施产业互联网国家战略,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稳步推进数字货币,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抓手。当前,各国高度重视数字货币的研究与实践,竞相加快央行数字货币布局。对于我国而言,以微信、支付宝为代表的零售支付体系发达,同时,较早启动了央行数字货币的理论研究,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落地步伐。展望未来,须顺应全球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及早谋划、动态应对、争取主动。

一是加快战略布局,协同推进人民币数字化与国际化工作,实现国际国内同步部署,强化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贸易、数字经济的联动发展,助力人民币更好承担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计价、支付、结算职能并发挥世界储备货币角色。

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先进地区整体落地,及时总结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运营与管理经验,有序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多场景推广应用进程。与此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与其他零售移动支付方式联动互促、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三是深化系统研究,加强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运行体系及国际金融格局影响的分析研究,包括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现实影响和预期影响、直接影响和关联影响等,推动数字货币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加快完善数字治理,为建设数字经济强国提供制度保障。数字经济正在重塑经济社会运行模式和运行规则,对传统治理方式构成巨大挑战,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为数字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第4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已于近日印发。发改委有关负责人17日说,这个规划全面部署了“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了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重点。

发展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服务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息网络的覆盖面,推进农村地区通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降低农村信息网络应用成本,同时积极开发、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业务应用支撑平台,推动农村经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化信息服务。

此外,国家还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的带动作用,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进城务工人员信息服务系统。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在工业方面,国家将着力推动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以及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的信息化改造与应用,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开发和利用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研发和设计协同化、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推广集散控制、现场总线控制、柔性制造、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制造等技术,强化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迫切要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将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经济运行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利用、传播和积累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

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服务业

第5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产业特征;产业集聚。

0引言。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用现代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新业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专业化的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等特点。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现代服务业正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更衍生出新的需求,从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理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消费者正在由对工业时代简单的物质产品需求,转向高科技含量、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精神产品需求。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研发、设计、营销策划、管理咨询、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等从生产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新兴服务行业。这些生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工业部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工业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了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有利于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及管理创新转变。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产业,更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性产业。“十二五”时期,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面临着资源环境的较大约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力量,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十二五”时期,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事关湖北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事关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实现湖北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思想认识上、空间布局上、工作重点上、政策措施上有新的突破。

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六种意识”。

发展湖北现代服务业,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并进一步强化“六种意识”,增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1)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

湖北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现有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偏重的工业结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料的高投入、高消耗,而湖北恰恰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省份,生产要素的制约日益凸显。要改变经济不合理结构,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特点,是一个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潜力巨大、资源环境亲和的产业。虽然湖北省的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较低,特别是淡水、土地、矿产等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长期处于紧缺状态,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的制约,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据有关测算,生产业单位产出能耗不到第二产业的1/3,只有第一产业的40%。如果生产业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即可下降至少1。5个百分点。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湖北制造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虽然制造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的规模、质量和水平,但提升制造业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作为支撑,这一点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随着分工深化和服务外包化,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从制造领域独立出来的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信息等生产业越发达,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越明显,制造业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商务成本就越低,市场竞争力就越强。目前,湖北制造业正处于产业升级和结构高级化阶段,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全面、完善的协作与配套环境,是提升湖北制造业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和保证。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就业的迫切需要。

服务业具有门类多、就业容量大的特点,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弹性系数最高(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就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有较强的“带动劳动就业”和“拉动地方税收”的作用。“十一五”期间,湖北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的1/3左右,是“三分天下”;创造的地方税收占全部地方税收的60%以上,占了“大半江山”。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

湖北现代服务业虽然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与制造业相比,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服务业尤其是生活业,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湖北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商贸、旅游、家庭服务等生活业,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的需求。

(6)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湖北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迫切需要。

2006年,国家正式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此基础上,湖北明确提出了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目标。要构建这一“重要战略支点”,就要发挥“两通优势”(交通优势与流通优势),切实让时间缩短,让空间拉近,让流动加速。

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服务业必将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优化空间布局,建设“六大区域”。

“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制定的旨在促进湖北振兴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北服务业发展应围绕实施“两圈一带”战略,重点规划建设“六大区域”,即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个区域业中心区、3个生产业功能带,实现全省现代服务业有重点的协调发展。

(1)建设一个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以武汉为中心,以武汉城市圈为依托,突破性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武汉集聚。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黄石、鄂州、咸宁、黄冈、孝感、仙桃、潜江、天门8市以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核心增长极。

(2)建设两个区域业中心区。以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为载体,以“襄十随”(襄阳、十堰、随州)城市群和“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城市群为支撑,建设承接武汉核心区、辐射带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两个区域业中心区。

(3)建设三条生产业功能带。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及深加工、水泥、新型建筑材料、林特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枢纽建设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配套建设适应生产各环节的研发、营销、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体系,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鄂州、黄冈、黄石和咸宁等地辐射的武鄂黄冶金建材生产业功能带。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化纤﹑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十铁路、汉十高速,重点发展汽车产品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配套建设相关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一批大型专业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孝感、随州、襄阳、十堰等地辐射的武襄十汽车产业生产业功能带。围绕化工、纺织服装及无纺布、电力及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沿汉宜铁路、汉宜及武荆高速、长江交通枢纽,建设一批综合性和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以武汉为核心,向仙桃、天门、潜江、荆门、荆州、宜昌等地辐射的武荆宜化工纺织生产业功能带。

3突出发展重点,做强“六大产业”。

充分利用湖北制造业加速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契机,适应当前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突出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现代商务、旅游、文化等六大重点领域。

(1)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九州通衢”的优势,合理布局全省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强化生产物流,延伸流通物流,推进第三方综合物流发展,积极构建以武汉为中心,以宜昌、襄阳为支点,以荆州、黄石等为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口岸物流、行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

(2)金融服务业。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合理规划“两圈一带”金融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武汉城市圈金融一体化建设,推动武汉城市圈信贷市场、票据市场、资金清算、金融信息一体化、产股权市场一体化进程。推进江汉区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中南路—中北路金融集聚带和光谷金融港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外包中心,进一步推动三大功能区的产业集聚、总部集中和功能互补,逐步提高辐射能级,构建与京沪金融中心对接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3)科技信息服务业。依托软件、信息传输和数字内容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实现网络、业务和信息的共享。积极推进“三网”融合、3g应用、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数据库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核心骨干软件企业,推广应用软件及服务模式应用聚合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专业的科技开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降耗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努力将“湖北制造”转变为“湖北创造”。

(4)商务服务业。重点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垄断,按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的原则,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等传统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咨询评估、会展、产权交易、司法中介等新兴商务服务业。

(5)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以及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以武汉为龙头,加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旅游圈的对接与合作,加快形成以“一江两山”为核心的全国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强与重庆的合作,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加强与安徽、河南的旅游合作,把大别山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认真谋划高铁、城际铁路等拉动旅游发展的对接规划,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区域的旅游客源互动,全方位建立健全高铁旅游体系,促进湖北旅游再次腾飞。

(6)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全省科教文化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的融合与互动,不断催生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拓展文化产业空间。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着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出版、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支持发展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服务。大力推动全省广电网络整合,加快组建全省一网、模数转换、双向互动、统一运营的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支持省内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4加大工作力度,实施“六大工程”。

(1)实施改革工程,积极开展服务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在推动武汉市江汉区国家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就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问题、产业集聚问题、发展环境问题、政策瓶颈问题等进行探索,创造和积累经验。通过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提高全省对服务业发展的认识,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增强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在全省形成一批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区域服务业中心和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服务创新示范区;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产业和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企业,切实促进湖北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

(2)实施集聚工程,加快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建设。创建服务业示范园区,发挥产业聚集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种有效途径。经省政府同意,湖北已创建了23个服务业示范园区,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0年23个示范园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847亿元,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1/7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2亿元,园区内有省行业100强企业93家,国家行业500强企业41家。“十二五”期间,湖北还将创建一批省级服务业示范园区,总数将达到60家。

(3)实施人才工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按照《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湖北服务业重点领域急需的9类产业人才,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服务业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到湖北服务业发展的事业中去。

(4)实施环境工程,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大协调督办力度。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省服务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会议,及时通报服务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扩大整个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提高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现代服务业,引导行业的良性有序竞争。改革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利的税费制度,对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改现行的全额营业税为增值税或实施减税,实行与工业企业同样的水电气价格;对符合战略规划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使一些高端服务企业可将人力资源培训、研发投入等费用在税前列支冲减收入。完善现代服务业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投资渠道;鼓励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建立并完善面向服务业企业的投融资担保体系和融资平台。加大财政扶持服务业发展的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业,实行多元化投资。

(5)实施品牌工程,支持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支持服务业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的品牌建设工作机制,制定科学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把培育国际化大企业、大集团作为重要战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着力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现代服务业品牌。同时,引导企业努力创新商业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网络经营和电子商务,用各种方式发展自己的服务和推广自己的品牌,实现各类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

(6)实施统计工程,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健全服务业统计机构,完善服务业统计网络。建立服务业考核体系,定期公布分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结构等主要指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建立科学、统一、全面、协调的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会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及时掌握并准确了解服务业发展动态。

参考文献:

[1]苏卉.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吕毅.西安现代服务业的识别和定量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1(9).

[3]段炼,赵德海.现代服务业、制造业服务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第6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一、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工业产业层次

由于中部地区存在的原材料工业粗放型经营,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级次低,市场竞争力弱,外贸经济比重小,国际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必须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层次,为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为重要。

1、加强高新技术综合研发基地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先行加强研发基地建设。一是加强各省现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中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小企业多、规模小,要引导各省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高新技术产业整合,促进协作、联合、重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延伸产业链,组团发展,促进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发展;二是在中部新建国家级大型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开发、试验基地,在基地内建设“科技城”,加强现代科研设施建设,建成国内最先进的高标准科研基地,为进入基地的科研单位设立“总部”提供优越环境。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煤矿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技术等新技术产业。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发展的投入,建立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鼓励机制,大力推广使用节能、节材的民用科技产品。要培育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3、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光电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系统终端、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激光加工设备等优势产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光显示、光存储、汽车电子、金融电子等产品。培育信息产业群,建设软件、微电子、光电子、光纤光缆等产业基地,以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为龙头,推动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产业链。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增强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4、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生物产业是当今具有生机活力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正在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把加速生物技术产业化,推动生物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建设中部地区国家级重要的生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农药、肥料、农业、能源、制造。实施生物产业专项工程,努力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

5、发展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复合材料、环保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激光材料等,围绕信息、生物、航空航天产业和重大工程需要的关键新材料的研制,发展金属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化工新材料产业。支持有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建设中部地区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建立和完善新材料创新体系,引导各类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振兴装备制造业

加快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1、振兴重大技术装备。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提供装备的行业。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是衡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提高制造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装备制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中部地区的制造业结构问题主要是装备制造工业发展滞后,振兴重大技术装备最为重要。

第一,要调整装备制造工业结构。保持一定的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继续发展资金密集型、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

第二,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工业。将高新技术运用到装备制造工业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中,实现技术跨越,让高新技术的高水平、高效益在装备制造工业的规模经济上发挥作用。全面应用信息技术,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

第三,要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一方面自主研发,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而掌握。在“引进来”的同时要“走出去”,中部的装备制造企业要打入国际市场,要走国际化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高起点发展品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第四,要突出研发和振兴的重点。要努力突破核心技术,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研制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重大技术装备,引导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2、提升汽车工业水平。中部地区汽车工业有一定基础,已形成重型、中型、轻型、微型及轿车系列货车和客车产品,主要有东风、奇瑞、江淮、江铃、昌河、神龙等汽车企业,汽车工业已成为中部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如安徽奇瑞汽车集团,2008年在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下,它的销售收入仍然达到187亿元。但中部整体汽车产业实力、规模、技术水平仍参差不齐,特别是自主开发水平不强,中部汽车工业的发展,自主创新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点。主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汽车、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推进汽车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提升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培育有实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龙头企业和跨国汽车企业集团,提高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汽车出口。

3、壮大船舶工业实力。据2009年《工业化蓝皮书》介绍,我国工业行业之间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在重点研究的15个行业中,处于前3位的行业是船舶制造、钢铁、石油工业。这3个行业现代化水平最高,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50%以上,完成了现代化进程一半的路程。其中船舶制造工业居第一位。中部地区船舶制造业,主要在芜湖、武汉、宜昌等市,企业规模小,主要是制造内河船舶。2006年,国家已规划芜湖为国家船舶工业基地。中部地处长江中下游和中游,内河又多,水运发达,沿江港口城市发展船舶工业有较好条件。中部应该把船舶工业做大、做强,加强现有的造船企业生产能力建设,并建设新的造船企业。发展高技术新型船舶装备,提高安全技术水平。要大中小型结合,积极发展内河货船、客轮、渡船、游船,发展近海航运船舶,发展集装箱船、化学品专用船,公务执法船等特种船舶。

三、优化发展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煤电产业

2009年《工业化蓝皮书》指出,中国煤炭工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指数仅为23.1%,在十五个行业中倒数第一。蓝皮书认为,为数众多、缺乏规模经济性和必要的先进技术装备能力的乡镇煤矿的存在拖了整个行业的“后腿”。

1、有序发展煤炭产业。煤炭是中部重要的支柱产业,由于煤炭行业经营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从而导致盲目无序发展,安全隐患煤矿、违规私采煤矿、井下透水瓦斯爆炸事故等问题仍得不到有效遏制。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煤矿资源分配、转让经营体系,实现煤炭行业的平稳、有序发展。

第一,要加大对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投入,加强煤炭基地建设。要调整改造重组中小煤矿,依法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煤矿;加强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根据国家规划,在山西、河南、安徽加强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用高新技术加强基地的地面和井下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技术设备,提高煤矿的现代化水平。鼓励煤炭企业联合重组,引导形成若干大型煤炭集团。对合法开采的中小煤矿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连锁经营、统一管理。

第二,要延伸煤炭产业链,推行多元化发展。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主要生产原煤和部分生产焦炭、电石、煤制化肥为主的传统化工产品,煤炭价格低,煤炭行业效益低下。为提高盈利能力,煤炭企业必须延伸产业链,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煤炭新产品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替代产业,推进产业升级。一是发展煤电产业。实行煤电联营或煤电运一体化经营。在产煤省布局建设若干大型煤火力发电站项目,由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联营,或者由大型煤炭企业进行采煤、煤电站、煤炭运输一体化自营。在产煤地建煤电站,节省成本效益高。要在矿区建设坑口煤火力发电厂,要积极综合利用低热质煤、煤矸石、煤泥等发电。二是发展煤化工产业。中部要积极开发以煤为基础的煤基液体燃料,建设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发展煤盐化工一体化产业,促进煤炭深度加工转化,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三是加强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利用。采用新技术,提高瓦斯抽采率,转作民用瓦斯气。

2、积极发展电力产业。中部地区发展电力,一是以煤为燃料发展火电,建设一批煤电站;二是以三峡水电站为龙头,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水电;三是加快发展核电,中部有铀矿优势,国家布局核电站,应考虑在中部建设核电站项目;四是利用煤层气、天然气发电;五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如风力、太阳能、沼气及农业秸杆、林木质等生物质能发电。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大中小相结合的发电站、发电厂,加强电网建设。

3、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中部地区是石油天然气消费区,市场需求量大。河南有天然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湖北有石油矿产资源,发展石油天然气产业,主要加强勘探、发展炼油工业、石油化工加工制造产业。加快煤层气勘探和开发利用。加快建设西气东输中部地区城市供气管道网建设,扩大供气范围。争取在中部布局建设国家大型石油储备基地。

四、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提高水平优化发展

加快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淘汰落后,提升水平,降低消耗,减少污染,优化发展。必须加快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要通过技术创新,延长产业链,实现由纯粹采掘和初级加工业向资源精细加工和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转变,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

1、加强原材料基地建设。一是完善矿产资源勘探制度,增加勘探投入,扩大后备资源探明可开发储量;二是加大对重点矿区的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促进中部全部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基地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生态环境。

2、优化发展冶金工业。冶金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中部地区要以钢铁工业、铜业、铝业等为重点,促进冶金工业优化发展。一是加速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钢铁产品档次和质量,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精品板材和替代进口产品。发挥钢铁企业消纳废物处理功能,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加快整合冶金产业资源,鼓励企业跨地区重组,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冶金企业集团。支持武钢、马钢、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等重点企业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增强企业自我发展内在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大型企业在境内外上市;三是重点冶金建设项目要坚持高起点、低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方针,要以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设备大型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品种多样化、质量高级化的目标。

3、优化发展化学工业。化学工业必须转变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要通过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发展。把节能、降耗、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放在突出战略位置上,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采用无废和低废工艺,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中部地区主要应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橡塑制品、基础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等,淘汰高污染化工企业。

4、推进建材建筑业健康发展。中部地区建材工业基础较好,部门齐全,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要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为重点,促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建材企业联合重组,延伸产业链,支持诸如芜湖海螺、洛阳玻璃、景德镇陶瓷等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的发展。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和加工深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以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提高建筑质量。发展大型建筑企业,开拓境外建筑市场。

五、积极推进信息化,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广泛应用,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中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宽带普及、安全高效、质优价廉、惠及全民为目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发展,建设集有线、地面、卫星传输于一体的新一代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完善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提高通信能力、质量和网络运行效率。加快信息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2、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以研发设计、创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加快集成电路、软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及核心产业发展,建设和完善软件开发测试、无线通信等公共开发平台。大力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汽车电子、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数字音视频、互联网内容服务等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延伸产业链,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积极推进信息化。一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加快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装备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信息化。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实现精准、高效生产,从而使中部的制造业,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中具有真正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推进政务信息化。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机关行政、社会服务、医疗卫生、科研教育、城市监管、文化体育、专利技术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建立全方位的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库;三是推进商务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货币、电子采购、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

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转变。通过试点、推进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再利用等途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1、实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一是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轻工、汽车等六大行业为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二是以现有各类开发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三是建设若干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试点城市,建设若干个生态经济区。

2、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使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一批“零排放”企业。

第7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一是干事激情上有差距。六市区突出的经验之一,干事创业的理念新、激情高、措施实、力度大。我们要实现转型、超越发展,必须学习人家这种精神,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定义无反顾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观念和思路上有差距。无锡利用一片废旧厂房,创造性地建成了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这种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路子和观念,正是我们所欠缺的。我认为,不是我们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而是思路没有真正打开,观念没有真正更新。

三是工作韧劲上有差距。先进地区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要按照既定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以“钉钉子”的钻劲、韧劲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无锡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抓调整、抓提升;徐州是一个老工业城市,与我们非常相似,但他们9年来坚持做好每项工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是创业氛围上有差距。先进地区那种比着干、抢着干、拼着干的氛围,确实令人叹服。泰州市响亮提出非世界500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或行业巨头、民营老大投资的项目坚决不招,没有核心技术和竞争优势的项目坚决不招,即使难度最大、手续最多的项目,落地时间也不超过4个月。这种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正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借鉴的。

在看到差距的同时,我们也更加坚定了决心和信心。下一步,金岭回族镇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面积小贡献不能小、人口少干劲不能少”的魄力,抢抓机遇、担当实干,为全区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坚持高点站位、敢为人先。要把发展定位再提升,密切跟踪最前沿动向,瞄准一流水准,全力抓项目、促转型。积极抢坐上级政策“头班车”,探索“互联网+”时代新路子,推进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努力做到“先人一步、高人一筹”。

第8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安阳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要努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市。要在“传承”和“创新”上作出示范,必须有现代科技元素的支撑。现代科技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创造文化产品最大效益的重要支撑。

1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对于文化产业发挥着巨大支撑和推动作用。

1.1 科技创新催生新兴文化业态

当今时代,卫星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正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内容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从而使文化成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消费的产品。数字内容产品所具有的同类传统文化产品不具备的交互性、虚拟性和智能化、个性化等特性,大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因此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媒体、多媒体产品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1.2 科技创新使文化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极大提升了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会展、休闲娱乐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提升了传统演艺、会展及大型文化传播活动等的表现形式。而多种新媒体技术在上海世博会的广泛应用,不仅让世界各国当代文化与物产的展示更加异彩纷呈,也为更多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的生动再现和广为传播,开拓了新的形式和手段。3D报纸、3D微电影、裸眼3D电视、3D电脑显示器,各类3D产品五彩缤纷,引人注目。各地举办的动漫节更是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目光,运用立体3D动画、语音互动、光电感应互动等技术使游客互动体验新奇有趣,动漫衍生品更是吸引眼球。

2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安阳文化产业新格局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市将是安阳的一个新机遇,安阳要充分展示自己一些高瞻远瞩的想法和文化底蕴的魅力,依托安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林虑山自然生态,作好安阳的文化产业规划,工夫在“整合”,成功在“活化”,只要能做好“整合、活化”两篇大文章,就能实现把安阳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

2.1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

针对图书、广播影视、演艺会展、工艺及娱乐休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创新创意需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使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依托安阳殷墟打造国际一流的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积极探索和建设大遗址保护机制,建立大遗址保护特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模拟仿真等科技方法和手段,开展各类文化资源数据库、信息库等的建设和共享利用,提高文化产品创作与殷商文化精髓相结合的能力,倾力打造殷墟国家考古大遗址公园、 里城周易文化苑、曹操高陵博物馆和“三国”文化园区、内黄三杨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家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把文化转化为支撑力,以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深度挖掘“殷商·周易文化”资源,彰显“殷商·周易文化”元素,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进一步扩大安阳的知名度和开放度,增强文化对安阳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按照“项目集中园区,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成建设”的发展思路,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大力开拓滑县安绣、蝈蝈白菜、葫芦烙画、蛋雕艺术、糖画、面人魏、纸雕、烙画、泥塑等传统工艺品市场,运用科技手段,融入现念,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

2.2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9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范文

一、树立争先率先之志,以营造相对优势为追求,在重要战略机遇时期中大处落墨。

争先率先绝不能好高骛远,但也不是遥不可及。**供电公司受历史和区域条件的限制,实现争先率先的目标困难因素较多,尤其是电力需求压力大,资金资本筹措压力大。但我们也要看到优势的一面,当前,**市正处于大转折、大发展的关键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这是工业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而且我们**供电员工有着争先率先的精神动力和雄心壮志。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在绝对优势欠缺的条件下营造相对优势,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时期中大处落墨、跨越争先,通过优势大整合,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来发展自己。

要把争先率先的意识确立得更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在思维上领先一步,争先率先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要牢固确立中心意识,视加快发展为最重要的课题,始终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牢固确立机遇意识,敏锐地发现机遇,果断地抓住机遇,创造性地用好机遇;牢固确立危机意识,树立“无功便是过”、“有作为才有地位”、“不近则退、小进慢进也是退”、“看不到差距就是最大的差距”的思想观念,在居安思危中求发展。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始终把发展作为最大的责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争先”、“率先”两种意识,负重奋进,奋发有为。

要把争先率先的目标确立得更高。目标是方向,是旗帜。没有目标,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没有目标,就不可能有旺盛的斗志。没有目标,就什么工作干不好。树立争先率先之志,需要有争创一流的目标和要求,需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需要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和风貌。我们的目标不能定位在周边,局限在苏北,而应该扩大到苏中、苏南、全省乃至全国。要跳出**看**,跳出电力看电力,无论在系统内,还是在地方上,各项工作都要创优争先,比安全、比效益、比贡献,凭实绩、论英雄,力争在省公司的发展格局中具有更大的作为,在苏北同行发展中占据率先的位次,努力实现排名居先。

要把争先率先的优势培植得更强。**地区的区域因素,决定着公司必须营造相对优势,变惯性发展为撬动发展。要在加快建设强大的电网,普及先进可靠的设备,构建现代化的技术支撑的同时,建立科学的制度,实行规范的管理,拥有一流的人才高地,发展学习创新的企业文化。特别是要开工建设**供电公司本部生产调度综合大楼和盐都县、东台市供电公司生产调度综合大楼,以及公司本部技能培训楼,全面启动**苏源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二次创业”进程。

二、树立争先率先之志,以打造数字电力为主题,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近年来,**供电公司以建设“**数字电力”为目标,综合信息化应用水平在国内同类企业中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电网调度自动化、变电所自动控制、电力营销系统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为富民强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电力建设和科技信息化方面实现争先率先,积蓄发展后劲,不仅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

坚持以迎峰渡夏为关键,加快完善电网构架。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电力需求攀升,既对我们进一步搞好电力工作带来了强大的压力,也为供电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今年全市电力总投资超过8亿元,续建和新开工建设500千伏电网项目5个、220千伏电网项目6个、110千伏电网项目9个和35千伏电网项目10个,为国家西电东送、**核电南送提供通道。我们将确立精品意识,贯彻“五制”要求,整合有效资源,在确保今年18个工程项目投产运行和其余年度投资规模的前提下,精心做好电网调度和运行维护工作,认真开展电力设施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供电设施和线路存在的缺陷,制定保电方案和处理事故、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方案,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网的安全运行。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做好城农网改造工作。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当前,对于农业大市的**来说,我们要加快建设城乡强大的电网,达到电力供需基本平衡。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加快发展。要全面完成8个县(市)的县城配网建设改造工程,不断改善县城网结构,进一步提高县城电网的供电能力、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进一步深化农电“两改一同价”工作,认真搞好二期农改的善后工作,及时组织工程验收,抓紧落实竣工决算,按期保质完成二期农电技改任务。在去年7月1日城乡居民生活照明用电同价的基础上,今年2月又实现了非居民照明用电同网同价,预计今年将减轻农民用电负担1.5亿元以上,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依托,搭建数字电力发展平台。今年,**供电公司还将公司本部为中心的统一的电力营销数据中心,实现城乡营销一体化管理。对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升级、扩容,溶入“电力超市”的服务理念,为广大电力客户提供多功能服务、透明式服务、人性化服务、多元化服务。巩固配网自动化水平,开展带电作业和零点检修,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不间断供电。完成220千伏变电所无人值班改造工作,建立220千伏监控操作中心和管理模式。加强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上下连通、高速可靠的企业内联网,**市区所有变电所和直属单位全部实现宽带接入公司企业内联网。

三、树立争先率先之志,以构造现代企业为目标,在创建国际一流进程中大有作为。

今年是**供电公司公司化运作的第二年,公司底子薄,人员多,发展包袱重,区域和历史因素等积累的问题,惟有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增强公司的综合实力,才能成为**供电公司争先率先的一大亮点。因此,**供电公司在已经建国家一流供电企业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创建国际一流工作,实现“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更文明、更具竞争力”的目标。

对接国际一流,硬件要过硬,软件不能软。**供电公司已经制订了创国际一流的规划计划,并且通过开展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等工作,实现了建设国际一流的良好起步。但是对照国际一流标准,分析**省电力公司创国际一流的迅猛势头,我们要实现硬指标过硬,软指标不软,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要坚持以创建国际一流的战略目标统揽全局,把公司正常工作纳入到创建国际一流的总体部署中,以同业比较、国际比较为先导,扎实开展有效率和有效益的管理。要继续推行双文明综合承包,建立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确保圆满和超额完成双文明综合承包目标指标。要找准位置,选准标杆,高效运作,准确发力,不断缩小与同类企业先进水平的差距,努力攀登新的高峰。

对接国际一流,本部是关键,基层是重点。从市公司到县公司,从机关部室到生产单位,都要把创国际一流纳入到市公司整体创建管理中来,确立比较和追赶的目标,确保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有新的起色,都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与时俱进、体现特色”的原则,既要对照标准,全面达标,更要培植亮点,形成特色;既要重视投入,硬件过硬,更要精细管理,同行领先。在逐条对照标准,反复自查整改,抓紧缩小差距,不断完善提高。要加大措施力度,加快创建进度,抓好动态管理,深入检查指导,适时进行偏差调整。总之,公司系统本部和基层都要发扬“跳起来摘挑子”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开展创一流工作,为公司创国际一流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