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语文教育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育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育创新

第1篇: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一、在求知好奇中培养创新

多年来,围绕语文教师的一个老问题就是“现在学生怎么越教越不会?”改作文时常发出感叹:“看了一辈子的好书,改了一辈子的劣文。”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普遍难以提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因,正是旧的教学模式及“纯技术”的教学方法桎梏了学生的潜能,扼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要使语文教学达到大纲既定的目标,首先要调动学生潜在的求知好奇的欲望和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则应成为一个真正的“导师型”的人物,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借助课本而不依赖课本,借助课堂而不依赖于课堂,传授知识而不灌输知识,面对全体而又注意发掘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调动求知好奇的欲望,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在诱发兴趣中培养创新

学生一旦能独立自主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探求,他就会对相关知识、事物产生探研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可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它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终身事业的选择与目标的追求。打开了学生追求知识、探研事物的兴趣的大门,也就解开了绊结学生头脑思维的绳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调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不仅仅是以小学生和初中生为对象,对高中生同样要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可以开拓高中生的思维。高中生的心理状态比较活跃,易激动、易亢奋,而受到抑制后高中生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讲究技巧,要善于捕捉最佳心理状态,抓住他们的心理契机,绝不能以简单的、机械的、偏面的重复教育去对待学生,否则的话就会毁灭他们的学习兴趣,闭塞了思路。

三、在质疑求异中培养创新

古人说:“善答问者,如敲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余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学记》)。这里所说的“敲”字,从某个角度说,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虑。疑,就是积极思维、开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疑,也是探研事物发展规律、发明创造的钥匙。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设疑,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器官调动起来,达到启发思路、激发兴趣、发展智力的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勇气。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经历一个生疑――质疑――释疑的往返循环过程,也就是一个“敲钟”的过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质疑”在创新教育中有如加油站,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所以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关键。教师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不管上课下课,都很少有人提出问题,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恐怕还是在教师身上,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夸夸其谈,拿着教参依葫芦画瓢,学生还有什么可问的呢?

四、在分析归纳中培养创新

第2篇: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方法,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不仅是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创新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开始

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语文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首先,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质疑,勤于思考,开动脑筋,合理想象。语文教师不是语文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要尽可能多地研究引导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语文研讨活动,引导阅读思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帮助、参与、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探索、积极合作。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让学生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预习,阅读、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处理教学信息的技巧,善于总结和归纳,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三,本文由收集整理要改变陈旧的评价方法,建立新的评价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要让学生随时体验到学习收获与成功的快乐。

二、营造学习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关键

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开放型的语文学习环境,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三国演义》片段,视频中的插曲刘欢苍凉悲怆的倾情演唱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内容的情境和气氛中,激发了学生急于阅读和探究的积极性。另外,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事实证明,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才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创设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创设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平台,培养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三、培养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创造型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联想、比较、抽象、概括,然后对某种事物、问题和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一种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计丰富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思维活动发生质的飞跃,从而使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要摆脱教材和教学参考的束缚,推陈出新,大胆改革,精心设置课堂提问,促进学生运用比较、联想等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二是打破传统教学,创设学生质疑的环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如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题,引导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创新能力。三是组织主题阅读论坛活动和课外阅读辩论会,开辟论坛网站,增加交流和辩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拓宽知识面,触发创新灵感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和动力

第3篇: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中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把“微笑”带入课堂,多夸学生。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同学们,你认为这句话应该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某某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家知道你能行!”这样常常能激发创新的兴趣。教师的及时赞扬更能使学生受到鼓舞,把这一句句“你真棒”“你的说法真有新意”“你真聪明”的赞扬送入孩子们的耳际,流入孩子们的心田。学生就更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如果把“微笑”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了这种心境之中。

二、课外延伸,培养创新思维

1.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

如社会背景、人物介绍、历史典故及其他各种有关的知识。在学习《一个降落伞包》时,学生搜集了总理、将军、的知识,同时还搜集了飞机飞行时的有关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培养了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活动的机会

办专栏“小小作家”园地,“手抄报”展评;提供表达与表演活动的机会,如“诗歌朗读”“我爱中华”讲演、“最佳小编辑”擂台赛、“课文成画”展览活动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的积极性。如三年级学生就表演了课本剧《小鹿的玫瑰花》《三个儿子》。在学习了《荷花》,教师就让学生画出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3.适当安排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练习

如在六年级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把“我们收回了澳门”这句话换几种不同的说法,但不改变原意。学生答案多种多样:

“澳门被我们收回了。”(被字句)

“我们把澳门收回了。”(把字句)

“我们不是收回了澳门吗?”(反问句)

“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收回了澳门。”(双重否定句)

……

三、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钻研主体教育的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狠下工夫。

1.教学方法交替使用

在上《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说下就下。”

2.挖掘课文的深刻含义

再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第三段里写到三个“变成”,教师设计这段教学时挖掘课文的深刻含义,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文章在这里连用三个“变成”,非常强烈地体现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个句子表面上描述了人们“利用”树木的一种方式――用树木作柴烧,但却深刻地表达出了对人们的错误行为的一种遗憾和谴责。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这是多么低效的一种利用方式,是多么轻易的一种破坏方式呀!

3.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发展和提高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在教学《和时间赛跑》的第四和第七段时,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思考,然后把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阅读后纷纷提问,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并解决问题。

问题一:爸爸是怎样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教师指点学生读书思考,让学生理解句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问题二:“我”是怎样理解父亲的“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迎刃而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看待时间的流逝的,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随后教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

总之,要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心地给他们学生正确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篇: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一、改变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语文教学中的人本理念,也就是强调人的培养、关注个性发展。语文,最关键的是言语体验,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应尊重学生言语实践亲历和亲历语感的积淀,让学生在独立自由的写作中表达个性化的思考、感悟,在广泛的阅读中体会语言的奥妙。学生不能被当成一个用来灌输知识的容器,也不能被当成一块毛坯,用来机械加工成什么器物;更不能被当成考试机器,用来应付考试。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让他们有机会尝试主动求知,独立思考;不盲从,勇于质疑,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判断和选择,给他们一个相对宽松并能激发他们潜能的环境。

单有观念上的创新,如不实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取得成效,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教学中,教参、课本或前辈的经验,很大程度上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人非圣贤,难免会有疏漏,使用时,贪图方便或出于崇拜而不加以辨别就会谬种流传。因此,需要我们独立思考、评判,且敢于破旧立新,阐述自己的见解观点,赋之以新意,这便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当然,这里强调的否定旧说绝不是盲目的,应是认真思考、仔细研究后采取的行动,质疑不等于怀疑一切,造成不可打着的创新的幌子否定一切。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并做到使教学手段丰富、新颖,有独创性,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列举儿时的游戏和儿时的乐园,然后又放映与鲁迅有关的影视资料。教师这样做可谓别出心裁,富有独创性,学生们兴致勃勃,思维的闸门被一下子打开,大家各抒己见,课堂上气氛便会活跃。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能较快进入情境,很快掌握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二、培养学生个性,在语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必须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我们应该为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因为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每一个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长处。在学生的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挖掘出来后,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需要教师努力去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果学生的个性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学习的信心。

彰显学生个性,必须尊重、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在讲“爱莲说”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反过来思维,你自己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喜欢梅花;有的学生说喜欢兰花;甚至有的学生说喜欢野草“狗尾巴草”……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这些独到的见解,哪怕有些是错误的,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对某些错的看法,教师可以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这样他们可以大胆地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潜在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

1.让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广泛汲取知识的琼浆,真正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的涵义。语文的特点是厚积薄发,体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应如此,它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知识底蕴而谈创新就是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

2.让学生养成辩论的习惯。思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日常教学要着力培养。训练中可以以社会热点话题为辩题,让学生展开论辩、在唇枪舌战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新的思想认识就会就此产生。当然,这样的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期强化全员的创新意识,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

3.定期安排质疑答疑课。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每周尽可能安排一节质疑答疑课。先由学生互问互答,解决不了的可由教师回答,但应给学生以补充发挥的空间。教者可以提些有争议的问题,让他们展开讨论。

4.作文要体现创新意义。题目设计要有创新意识,如时下流行的半自由命题、自由命题及想象作文等都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应大力提倡。还可同时出几个题目,给学生以选题的自由,以利于学生发挥的创造水平。

第5篇: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育 创新力 思维方法

中学生是将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坚力量,综合国力的竞争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必须重视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而民族创新的关键在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发展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应当是中学教育的最高目标。语文是中学基础学科之一,更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育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他首先要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重复前人走过的道路,然后才能有所突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教育好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诸如:字、词、句、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和表现手法等。并以此为依托,形成科学系统的观念,发展自己的思维力与想象力,培养创造的勇气与自信心。但不是只要有知识就能拥有创新能力。发挥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于利用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知识和经验仅仅是创造力发展的根基。学生要既立足于知识,又能摆脱旧有知识的束缚,大胆提出新颖、独特的方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二、培养创新型人格,创造有利的环境。

1.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和自由。

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强创造性的学生常常会有偏离文化常模的倾向。如果教师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容忍和有力的支持,那么这些具有较强创造性的学生就会感到心理的安全和自由,就不会产生偏离常模的危机感,也就不必为自己创造意识而设防,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识别学生的创造性才能,支持他们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理解文章,能容忍他们对于权威专家的质疑,并因势利导,运用一些能促进其创造性发展的特殊方式进行教育。

2.拥有强力的好奇心,去除怕犯错误的害怕心理。

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新性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要动力。因此,让学生拥有强力的好奇心,就能促进他们对创新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活动的进行;相反,阻止和压抑他们的好奇心,就会使其探索活动受挫,从而不利于其创造性的发展。

3.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提供发展创新力的空间。

在教育活动中,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学得既快又准。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支持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交流。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状态,它的含义十分丰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教师也应该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性来影响学生,使他们切实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魅力。如改进教案设计,不断探索新的授课风格,开辟新的教学内容,对教材提出质疑,等等,都不失为影响学生的有效途径。

5.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开发学生的独立性。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特别要重视发展学生性格的独立性培养。缺乏独立性的人,往往人云亦云,思维缺乏灵活性、创造性,迁移能力差,创造力必然低。同时,创造性活动要求个体能够容忍长期得不到反馈和回报的模糊状态,这是需要毅力和耐心的。只有持之以恒,最终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性格的独立性,恒心和毅力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创新力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方面。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完成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意志努力的任务,这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独立性的发展和韧性与耐心的提高。

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型思维方法。

创新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因此,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以发展其创新型思维能力,将有助他们创造力水平的提高。类比推理能拓宽思路,使不熟悉的变为熟悉的,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还可以将创新的对象拟人化,以具体的事物来标计抽象的概念,以此物体表现另一具有共同点的物体。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围绕“学”而不是“教”展开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主动进取的精神。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为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第6篇: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创新

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小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且能够将其创新思维激发出来,要求我们充分的将语言学科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利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创造兴趣、鼓励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没有求知欲,没有学校。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们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乌鸦喝水》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你能帮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结果小同学七嘴八舌,争辩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热烈讨论中受到了锻炼。再如在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时,每个字母都遍成一句儿歌,便于学生记住他们的音和形,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aaa,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这样不仅让学生对汉语拼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发现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表扬,使之振奋精神。学生从细微处体会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三、少一些讲解,多一分疑问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现在的学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不敢问,学生心理上有三怕:一怕问题浅,同学会嘲笑;二怕问题偏,老师责怪;三怕问题多,老师厌烦,因此不愿冒险提问。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鼓舞,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小语课堂教学是最易张扬学生个性的,也是最易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批判性和发散性。所谓批判性,就是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思考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批判。比如,有个学生读了《小猴子下山》之后,对老师给出的参考书中的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提出质疑,说:“老师,假如小猴子追上了小兔,能说它不对吗?”显然,这个学生意识到小猴子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个比一个有价值,多么难能可贵的价值观!没有批判,这位学生就没有新的思想。在上《称象》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让学生在赞叹古代的曹冲聪明之外。还有信心向曹冲挑战。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个学生说:“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还有位学生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进行及时评价

由于小学生还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他们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童年中,所以,他们急需要被他们眼中的大人和领导肯定,可以说,每一名小学生都是需要成就感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他们的表现欲进行满足,小学生一直都希望自己的技能和知识能够得到认可和表扬,本着及时对学生积极性进行鼓励这一个目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引导小学生能够及时的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活动情况进行评价,使他们能够对别人的活动成果相互鉴赏,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从心理品质和个性发展等等方面对学生自身活动和实践的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将其进行详细的记录,使小学生将该记录带回家给自己的父母作为一个孩子在学校情况的反馈和对孩子教育情况了解的一个渠道。小学语文教师还必须要对学生自己发明创造的作品给予一定的评价和充分的重视,而对学生那些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的想法必须要给予保护,不能够因为学生的想法是不能实现的就否定他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肯定,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切入点,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会激活,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育 创新型外语人才

引言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来说,主要从两个方面起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所有专业学生的母语训练课程,其对包括外语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学生都存在基础性的培养作用,主要包括母语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和外语教育两者同样作为语言教育存在的共性,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对外语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1]

一、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因为其对母语能力的训练以及人文素养的基础培养作用,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

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应的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精神而奢谈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无异于缘木求鱼。但是,无数的事实不停地告诉人们,作为前人没有或者很少涉足的创新事业,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可资借鉴,其面临的风险可想而知。因此,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敢于而且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的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来讲,外语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属于高校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范畴,而人文素质的培养正好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大学语文教学依托于精选的古今中外各个时期的文学家所创作的经典作品,这些文学家往往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通过娴熟的语言技巧将相应的思想传递给人们,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在长时间内得到广泛的流传,往往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表达。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实际上也是对外语专业学生进行某种意义上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对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的培养作用

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不仅需要相应的创新精神,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更需要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毅力将这些创新的想法和做法坚持下去。正是因为创新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缺乏前人经验的借鉴,因此必然意味着其存在很大的不成熟或者失败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意味着在创新的途中可能前功尽弃,更意味着有很大可能产生根本不会有任何回报的投入。在高昂的成本以及失败的风险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将创新进行到底,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同样属于大学语文教学擅长培养的人文精神的范畴,在大学语文的文学素材中关于坚忍不拔直至成才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典型的是著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为了解释自己之所以能在遭受非人的腐刑之后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是依靠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还在文中罗列了众多依靠坚忍不拔的毅力完成自己事业的伟大人物。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自然能使外语专业的学生逐渐养成创新性人才必备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三)对外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

大学语文教学虽然较中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偏重于上述的各种人文精神的培养,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技巧的训练仍然是其的基本任务。大学语文所训练的对象汉语与其他外语同样属于人类用来交流的语言工具,因此两者之间毫无疑问存在共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广泛存在,尽管很多人认为大学语文训练的母语思维会对外语的学习造成相应的干扰,但是其同样对外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语言在表达的技巧上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这也是由某种语言形成的伟大文学作品往往能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人们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学习和欣赏的主要原因。而大学语文教学对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母语运用技巧方面的训练,某种程度上也能促进外语专业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四)有助于培养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

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其所学习的外语知识几乎不可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某种比较纯粹的外语环境中使用,其最大的作用是作为汉语环境和某种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工具。而创新型的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必然会侧重于对其在汉语环境和外语环境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的培养。而要想在汉语和外语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语言中自由转换,对汉语的精通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因此,针对外语专业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和技巧进行训练的大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教育虽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有着上述的培养作用,但这些作用的实现还需通过高校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具体的大学语文课程加以实现。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这些投入具体包括将大学语文规定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适当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课时以及相应的学分,适当扩大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规模并提高大学语文师资队伍的素质,以及增加相应的大学语文教学设施的投入等。[2]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使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扎实提高其作为创新型外语人才必备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等人文素质,以及外语表达能力和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能力等语言方面的专业能力,为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语文教育方面比较欠缺,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意义,是影响其不能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认为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重要的是学好本专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就可以了,因此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最关键的还是对自己的外语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加上敢想敢干。但正如之前所述,大学语文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外语专业学生在外语专业上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鼓励并使其坚持创新所必需的敢想敢干的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与其所认为的学好外语专业知识以及敢想敢干的精神的养成不仅没有任何矛盾,反而有着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对其成为创新型外语人才重要性的教育,只有外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真正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促进作用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三)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

大学语文教育发挥其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归根结底还必须依托于其所选取的文学作品,而这些文学作品一般来说作为大学语文的教材内容而存在于大学语文课本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还必须注意选取能在这方面起到相应作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比如应当尽量选取如上述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这类既能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巧,又能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的作品,而尽量少选取那些虽然在语言技巧上有较高成就,但在创新精神培养方面作用不大甚至有负面作用的文学作品,如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其“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美则美矣,但是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实在是乏善可陈,因此应尽量压缩其在大学语文课本中的比例,只需有一两篇代表作即可。[3]

(四)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

对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课程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重视与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相关的内容。因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语言基本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经常习惯性地将其讲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虽然这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也能通过提高外语专业学生通用的语言技能而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更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其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在以外语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授课内容上适当进行倾斜,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育的这一促进作用。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对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其对外语专业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以及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能力的培养。要保证这些作用的实现,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投入,对外语专业学生加大大学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选取能促进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重视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容等措施对大学语文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彦辉.外语院校大学语文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6).

[2]高磊.创新教育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1).

第8篇: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词】人本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 意义 方法

所谓教师的“人本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指“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也就是说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而是主动的进行学习,从而让他们激发起学习语文兴趣,发挥自我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本身及其实践活动得到真正的重视。

一、人本意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学的语文学习是奠定良好母语基础的重要阶段。以往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通常使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死记硬背,并生硬地对一些课文进行自然段分析、主题思想归纳,甚至只是为了让学生用来应付考试。却并没注意这些方法是否能真的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和创意,是否能够让他们吸收到文章中的精髓与思想,也就是并不关注语文教学对学生本身思想情感、综合素质、语言水等本身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课堂积极性

如果教师将人本意识思想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听、说、读、写、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这需要教师使用适当的方法,不仅让学生们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而且也要让课堂保持井然有序的状态、高效率的实现教育目标。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

教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本身,不仅有利于在课堂上教好课, 还有利于在课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对象,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为目标,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让所有的学生都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善于分析、大胆突破,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二、如何用人本意识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一)鼓励和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

“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对教学中的内容产生质疑,是思考的象征,也是创新的开始。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却不能告诉他们为什么会有对错之分,又应如何鉴别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文章内容产生疑问,并敢于表达自己的疑问,那么这将极大地促进课堂的活跃度,使学生们敢于提问、敢于表达,促使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解惑中锻炼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例如在《月光曲》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细节——当盲姑娘激动地问贝多芬“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却没有回答。针对这样的细节,我会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贝多芬不回答,是不讲礼貌吗?这就会促使学生大胆地对贝多芬产生合理的想象。学生们有的说是他沉醉在音乐中顾不上回答,也有的说贝多芬非常激动, 说不出话来等等。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质疑精神。

(二)引入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课文中生涩的内容,纳入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就会对语文的教学内容产生更为深刻、更为详尽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接近和吸收语文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语文素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加强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能够准确地传达课文中传达的思想、意境和情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来,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来刺激学生们的感官,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记忆,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如果学生并不生活在济南,就很难产生对文章的兴趣。这时,如果教师能够通过PPT、图片或者视频等,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看到真实的济南冬天的“树尖上顶着一圈儿白花”“全白了的山尖”等等。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如果仅仅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能应用到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那么也不是语文教学“人本意识”的完整内涵。因此,语文教学还应当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作为题中之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首先,要敦促学生做好课文预习。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并教给他们课前预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能力,让学生们先查生字生词、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等。让他们逐步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表达能力。无论是创新的思维还是质疑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最终都是需要落实到文字表达、并进行口头表达。因此,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捕捉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将其付诸笔端并能够进行良好的口头表达。

与此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应该从小培养,教师应当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一些适宜阅读的课外读物,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和表达水平。

结束语: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人本意识,重视和凸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思维和能力,发掘学生们的个人潜力,从而真正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语文教育创新范文

【关键字】中学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H319

随着中学课程的不断增加,中学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对提高其他课程的理解程度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提高和完善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已显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创新教育教学法的快速发展,中学语文也将这种教学方法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但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创新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形式或习惯都从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转换成了"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为学生学习辅助者"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全面实施。

首先,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要求,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尽量以学生为主体,首先由教师自己引发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与思考,但是,一般而言教师为赶课程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探讨与思考的时间很少,而且在分组过程中不注意不同学生的个性与能力的区别,只是就近的学生进行分组,这就使得很多学生依附着其他学生的能力在滥竽充数,根本不去思考,加之教师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甚少,学生还没有讨论尽兴就被教师打断,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再去认真思考问题,这就难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虽然如今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开始注重实践活动,例如,有些教师在教授某些具有故事性的文章时,都会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演示,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但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这一任务时,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照着课本内容机械的演示,而忽视一些可以创新的内容,这种照搬照抄的情景演示最多起到缓解压抑的课堂氛围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没有太多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教学的应用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无法得到突破性的提高和创新教育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育者应积极探索能够完善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教学的办法和新型的教学模式。

(一) 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教师应在原有课堂活跃氛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教师不仅要跟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在这一基础上创造更和谐的关系,教师应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无论是怎样的学生都要尊重其人格个性,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1]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通过课前课前充分备课、查询各种教学资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尽量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语文教学并不是只教授学生课本知识,为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还要注重学生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如果在课堂教学时只是一位教授书本知识,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在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入一些课外知识,这些知识的引用不仅要与课本知识相衔接,还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尽量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对哪些人物或事物感兴趣,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此外,为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例如,在讲授世界名曲时,教师应找一些名曲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们赏析;在讲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些与此相关的片段或图片,让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等。

教师只有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才能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二) 注重实践,开展激活思维活动的多元训练

语文原本就是一门灵活的课程,加强语文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扩展学生实践的时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学生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学习活动空间和视野,想象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才能不断的得以提高,因此,要想提高中学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就必须使语文教学立足于课堂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2]

中学生学习压力还不是很大,学习任务也不是很多,这就使得教师能够广泛地开展语文活动。目前也有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一些演讲、朗读等一些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展开次数很少,而且涉及的语文知识范围很狭隘,很多学生都没有足够的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这就导致这些语文活动成为了一种走过场或形式,很多学生并不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前就积极安排学生自行组织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朗诵、讨论、演讲、表演等活动,学生在课余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就会在课堂上充分完美的表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活动,通过开展读书笔记评比、辩论赛、阅读欣赏等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还可以根据一定条件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展览会、对社会不同人进行访问、游览各种风景和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语文知识和思想与实际生活和社会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更充实的了解课本知识、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同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判断思维能力和语言实际操作能力。[3]

综上所述,要想使创新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必须完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开放式的课堂学习氛围,突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拓展实践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于仙凤.谈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作文教学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