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防范措施范文

金融危机防范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防范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危机防范措施

第1篇:金融危机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防范 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爆发,各个银行逐渐暴露出了市场的单一化,各项体制的不完善的缺陷,从而也反映出了金融市场在配置资源、揭示信息等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金融市场道德体系的建立、银行呆账坏账比率和余额的逐年上升,这不但造成了整个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的下降,也给国际经济发展造成损失,虽然金融危机对国外的银行造成了破产,但是从营销和运营体系上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还有差距,这就使得国内银行难以获得全球资源共享。因此,解决金融市场的营销创新和道德问题,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一起发展,对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的构成

1.利率风险是金融市场中重要的风险之一。由于利率是资金的机会成本,汇率、股票和商品的价格皆离不开利率;同时由于信贷关系是银行与其客户之间最重要的关系,因此利率风险是银行经营活动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虽然以存贷利率为标志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基准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开始,影响利率的市场因素仍不明朗,而且市场仍然没有有效的收益率曲线,利率风险将逐步成为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市场风险。

2.汇率风险是市场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施以来,人民币兑外汇的风险明显上升。从2005年7 月到2006年5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已突破8元心理价位。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因素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会进一步加大,我国银行业的汇率风险也将进一步提升,加强汇率风险管理和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多数以传统的业务为指导,低端业务居多,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各家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并且占据首要地位。传统银行业务单一化,缺乏个性,不同层次的目标客户但是产品却大致相同。而相对高端的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都处在起步期。产品创新层次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以及附加值偏低、审批时间长等问题是制约传统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统一管理与自主创新的矛盾突出,分支机构自主创新的空间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和业务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进行的,通常是由总行自发制订方案,然后向下推动,基层行缺乏自主创新和使用新产品的权限。

2.产品研发创新推广机制不畅开发周期长。商业银行新产品的推出主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需求收集需求传递需求整合产品开发推广应用。在需求收集环节,由于现行对客户经理的考核注重产品推销任务的完成,而没有涉及客户满意度和客户需求的反馈等,因此,作为最贴近市场和客户的一线客户经理,只想着如何把产品推销出去,而没有收集客户需求的动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

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尤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即使各家银行的风险体制十分完善,但是风险控制却难以严格把关。而这时,需要更显营销思路。以中国民生银行为例,2008 年实行了事业部制的改革,来自各方的怀疑和猜测不断。这些怀疑和猜测往往会转化为“民生银行事业部改革并不顺利、走回头路”的传言。

1.勇于创新,开拓实践

对于很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而言,事业部制并不陌生。但是长期以来,所有中资银行一直延续着总行、分行、支行的块状管理体制,哪怕是最小的一个支行也是五脏俱全。而国际上包括汇丰、花旗等主要商业银行所采用的,大都是以业务条线垂直管理的事业部体制,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从以规模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尝试,这一管理体制七八十年代进入欧洲,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也在东南亚逐渐推广开来,而在中国却一直难以实施。

2.营销创新带来各项业务的新突破

在外界的高度关注中,民生银行经过近两年的全面探索,到了 2009 年 6 月末,民生银行的各个事业部在规模增长和业绩增加、风险控制和资产质量、客户选择和定价能力等几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增长、改进和提升。从风险控制及资产质量看,得益于专业评审、分级监控、专业贷后管理等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和专业化经营体制下的风险控制防线前移,虽然事业部主要业务领域的原材料、产成品价格大幅波动,企业盈利情况也有不同程度的恶化,但事业部资产质量呈现稳定向好趋势,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比去年末下降5.34 元和0.48个百分点。

3.营销创新成为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之一

事业部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出色的风险管理更值得关注。风险管理部负责派驻风险总监的日常管理和业务监督工作,派驻风险总监的职责是协助所驻事业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共同承担事业部的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责任。风险管理和市场营销历来存在矛盾,一收就死、一放就乱。过去商业银行采取集中评审来解决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集中评审就会远离市场,丧失市场竞争机制。通过一年多的事业部实践,嵌入式的事业部风险管理模式克服了以往的不足,体现出日益突出的体制优越性。

参考文献:

第2篇:金融危机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贸企业;财务危机

1金融危机下商贸企业的财务危机

1.1财务危机的内涵

财务危机又称财务困境,是最常用的界定企业失败的名词,但究竟什么是财务危机,不同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西方学术界主要把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和拖欠债务界定为财务危机,认为财务危机分为四种情况,分别为经营失败、无力偿还、违约以及破产。但也有定义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以及资金不足四种情况。

1.2商贸企业的财务危机特征

商贸企业是服务业中发挥流通功能,以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为经营内容的盈利性企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服务等企业。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商贸企业与其它行业相比,财务危机必然具有一些特性。

1.2.1市场决定性

商贸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主要取决于消费市场。企业在经营方面市场定位不准、促销不利,造成产品积压,严重影响企业的流动性,如日积月累,将最终使企业财务步入危机。另外,如果消费市场出现重大波动,或是价格急剧上涨、下跌,导致出现消费市场低谷,对商贸企业的销售、营运产生致命影响,将使其陷入经营和财务困境。

1.2.2突发性

商贸企业的经营、理财受到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也有很多因素是突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商贸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偏低,同时其营运对资金的流动性依赖程度较高,如对财务活动还缺乏合理的规划与控制,出现资本结构不合理、筹资结构与投资结构不匹配等问题,一旦出现突如其来的变化,将无法应对,从而出现突发性财务危机。

1.2.3敏感性

商贸企业的产出从根本上讲,就是利用一套有形的服务。使销售给消费者的商品更有价值。因为有服务就可以获得差价。商贸企业可以更大限度地享受现金流带来的好处,进而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因此对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现金流方面的关注程度较其他行业企业高。在评价财务状况时要密切注意现金流量的状况和作用。

2金融危机下商贸企业防范财务危机的措施

2.1优化债务结构

负债筹资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带来财务杠杆利益,又能引发筹资风险。对企业来说,采用负债经营必须衡量由其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损失,既要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又要防范由于负债带来的财务危机。在金融危机下,商贸企业首先就是要降低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过高是财务危机公司的典型特征,避免过高的财务杠杆是公司得以发展的前提。公司资产负债率的高低应以有利于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本收益率和有利于资本结构的再调整为原则,必须确保企业具有偿债能力,保证有足够的权益资本作后盾。当公司债务负担较重,资产负债率过高时,企业为了防范财务危机必须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资产负债率。其次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优化负债结构应该关注以下几点:①企业应该尽量使债务的到期日期及数量与预期现金流量保持协调一致,避免债务到期日集中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付影响按期还款,甚至于影响公司的正常营运。②优化负债结构还要求企业避免单一采用银行贷款,尽量采用多种筹资方式,避免缺乏足够现金偿债而措手不及。③企业也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能使风险较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

2.2保持良好的财务信用

财务信用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理财的重要条件。良好的财务信用对企业筹资、信用结算、产品销售、原材料购进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强企业的潜在筹资能力。反之,财务信用的缺失致使企业正常的经济运行受阻,长此以往将酿成信用危机。因此,要降低财务危机爆发的风险,必须关注信用,保持良好的财务信用。第一是与银行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不管运营多么好的企业,总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件。这就需要企业不时地向银行借款。因此,同银行保持良好的信誉关系是明智的。当企业不需要借钱时,应当让银行了解自己的财务情况和现金流预测,以为自己今后的借款建立基础。一旦真正需要借款,便有可能按正常的条件借到所需数量的款项。第二是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信用关系。企业若长期拖欠供应商的货款,其财务信誉必然受到影响。这样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也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经营。企业一旦失去供应商的支持,不能及时购进原材料,或者被供应商逼债以至于被供应商尽快还款,对企业来说后果是极其严重的。而企业若是平时财务信用良好,与供应商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一旦暂时遇到财务困难,也可以凭借以往良好的财务信誉向供应商请求延期付款或者赊购部分原材料来度过困难,给企业赢得时间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2.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第3篇:金融危机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次贷;信用评级;评级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9-0081-02

一、美国次贷危机概述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造成此次次级债危机的触发动因是由于美国基准利率连续上升和房价下跌。从美国次级债的运作过程来看,初期穆迪或标普只给予证券化次级债产品BBB以下评级。但是,经过投资银行的“金融创新”,最终穆迪、标普给予了高级品CDO评级为AAA。这样,经过包装后的高风险的次级债纳入了大型投资基金以及外国投资机构的视野。此后,CDO的衍生物比如合成CDO、CDO平方等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风险非常高的合成CDO,也获得穆迪、标普AAA评级。

二、造成次贷危机的原因

1.金融创新产品缺乏风险控制

证券化是20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房地产金融机构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便提供更多笔抵押贷款,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实施证券化。投资银行以中间级MBS为基础发行的债券,被称为担保债务权证(CDO)。经过层层包装,优先级CDO大多能够获得AAA评级,重新赢得稳健型机构投资者的青睐。投资银行在实施金融创新的同时,缺乏风险控制是造成此次次级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2.评级机构合谋

信用评级公司的失误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根源之一。主要是因为评级机构同时参与衍生产品的设计并为其提供信用评级,评级机构面临明显的利益冲突,丧失了独立性。大基金的投资品种的范围选择,是以信用评级公司的评级为投资依据的。而信用评级结果若缺乏公信力,信用评级公司一味迎合市场需求,势必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3.信用监管缺位

导致次贷危机评级结果出现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经济体系信用监管的缺位,而这一职责的履行者应当是政府,而美国政府疏于监管也是造成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著名的“安然事件”、“安达信倒闭”源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缺乏监管。安然大厦的坍塌,已是前车之鉴,而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缺位是否会促成另外一个又一个的“安然”、“安达信”呢?我国目前信用评级机构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行业多头监管,同样不利于信用评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1.金融产品创新防范措施

从早期迈克尔・米尔肯债券到现在的次级债,共同特点都是基础资产质量存在问题。无论如何打包、重组,垃圾资产的本质不会改变,小规模地以此类资产展开创新,可以满足少数风险偏好高的投资者需求,如果规模失控,将会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严格控制金融创新基础资产的质量。

随着金融技术与模型的复杂化,新型结构产品不仅让投资者难以理解,甚至设计者也对其内在的风险收益结构产生模糊。过于追求金融产品技术的完美性,脱离了与现实风险收益的联系,风险被放大的可能性便会增加。对我国来说,首先要明确以优质资产来衍生出新产品,不良资产始终只能作为补充,同时要注意优质资产也是可能变化的风险。

2.机构创新防范措施

金融机构创新核心问题是关注混业经营风险。在次贷危机中,许多欧美银行由于表外证券业务损失惨重,不得不压缩信贷业务,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这也是危机的萌芽因素。在国内各界对混业经营的热情普遍高涨的情况下,次贷危机敲响了新的警钟,提醒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混业经营的风险。

混业经营将给金融业带来更多投融资方式,促进金融业的全面繁荣。但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其潜在的风险。作为金融业的微观主体,所追求的依然是成为主营业务突出、专业优势明显的金融服务机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全能银行。

3.金融制度创新防范措施

从金融制度创新来看,最重要的就是监管制度。在对次级债危机的剖析中,缺乏政府监管是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复杂的金融产品和机构,各国政府都面临如何加强监管。在我国,原本监管体系就亟待完善,加快创新的大趋势使监管改革的压力更大,某种程度上“监管先行”才能创立最重要的危机防火墙。

评级机构在职能上的内在冲突,不但要求评级机构自身强化内部管理,而且需要外部监管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监管部门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确保评级机构与债券发行人、债券承销商、投资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针对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设置有别于一般企业债券的监管措施和要求。

金融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风险,改善人们的生活,风险存在并不意味着金融危机的产生,在金融创新成为风险积累的主要途径下,建立多层次防火墙,避免风险积累和全面支付的危机爆发,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考验。

四、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启示

1.加强公司治理

评级机构的最大作用在于能缓解证券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搜寻成本,如果评级机构在评级作业中,不能严格保证其评级的独立性,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在美国次贷产品中,由于直接参与次贷衍生品的设计并为其提供评级,评级机构存在明显的利益冲突,丧失了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应加强公司治理,从而进一步提高评级流程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评级机构采取的“发债人付费”的商业模式历史悠久,并已为市场广泛接受。这种模式令评级机构能够将评级信息免费提供给市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信用评级的独立性,建议信用评级机构采取以下措施:

(1)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处理发债人、投资者、雇员和其他市场参与者提出的利益冲突事项和分析、治理流程相关问题。

(2)聘请外部公司对信用评级的合规性及治理流程进行独立评估。

(3)实行分析师定期轮换制度,从而保证他们向评级委员会所作的建议不会受到其与被评者长期工作关系的影响。

2.增强信用评级分析能力

资产证券化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在盘活金融资产,改善资产质量,提高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尚处在萌芽阶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资产证券化产品势必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尚不完善,如违约历史资料匮乏,评级技术和方法尚在完善之中。因此,评级机构应在评级实践中,不断改进评级技术和提高评级业务能力。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应进一步增强分析能力,其中既包括跟踪现有评级的能力,也包括向投资者提供信用风险之外更广泛的内部分析的能力。虽然不同资产类别具有可比性,违约风险仍然是我们评级关注的重要评级指标,但相似受评证券的市场表现可能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在保持传统评级分析方法之外,建议信用评级机构关注包括流动性和价格波动性在内的非违约性风险,因为这种风险能够影响受评证券的估值和市场表现。

3.加强信用评级预测能力

在此次次贷危机中,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未能及时地对次贷市场的风险予以揭示,而当风险显现时,又大范围地对级别进行快速调整,从而对市场造成了冲击。信用评价的本身应该是在对企业过去经营、财务、资信情况评价和评估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偿债能力的一种预测。所以,在对被评对象进行信用评价时,应重视对其未来情况的预测,并及时跟踪和反映企业信用变化趋势。

(1)重视企业未来发展前景

在信用评级中,应当把将来的风险因素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以企业目前的繁荣淡化这一重要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2)企业成长性预测

注重分析企业规模的变动特征、扩张潜力及企业近年的规模扩张速度。若企业扩张过快,这将给企业流动资金需求带来较大压力的同时,也将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的波动。因此,评估人员须纵向比较企业历年的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其行业地位的变化。

(3)企业收益率预测

信用等级的评定是综合地研究、分析与企业偿债能力有关的要素。最主要是考虑企业能否用将来实现的利益偿还企业债务的本息,是否有安全的收益力,这是评价企业未来偿债能力最重要的着眼点。

(4)企业在行业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对具体企业的研究,应看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产品构成、产品的特征及竞争力、技术等级和开发能力、贩卖能力和购买能力等。通过分析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企业成长性预测、收益率预测及依靠财务报表进行预测等方式,信用评级机构能够及时跟踪和反映企业信用变化趋势。

4.提高信用评级透明度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要充分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反躬自省,全面审视评级业务,并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提高自身独立性,强化评级流程,提高评级透明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投资者。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在开展证券化评级工作时,建议提高结构性证券资产评级的透明度,以便投资者更好地对风险作出判断。建议采取下列措施:

(1)对证券化工具的评级增加“标识符”,令市场明确意识到该评级对象为证券化的证券或新型证券。

(2)在评级报告中增加“情况假设”,以解释重要评级假设和突发事件对评级的潜在影响。

(3)与发债人和投资者合作,加强结构证券基础资产的信息披露(针对某些结构化证券,考虑对发债人适用更严格的最低披露标准以备评级)。

五、塑造民族品牌评级机构

第4篇:金融危机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票据业务;商业汇票;风险;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160-02

1 信用风险

票据业务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时因付款人或委托付款人无法承兑而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我国现行《票据法》中所规定的无因性,汇票到期时,付款人必须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持票人。一旦发生付款人或委托付款人由于资金周转困难、无故毁约或其他原因无法支付时,票据持有人的付款请求权便得不到满足,此时,虽然持票人可通过票据追索权向前手或所有票据债务人进行追索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但票据持票人还是将面临请求付款人、委托付款人付款的情形。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为应对票据业务的信用风险大都采用了准入制度和限额管理机制。准入制度是指商业银行对商业汇票付款人和委托付款人的资格设置门槛,通过资信调查、财务分析等来有效掌握付款人的经营情况及支付能力,符合要求的付款人才予以准入。同时,商业银行将根据付款人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数据对其设立业务限额,一且达到额度,将立即停办由该付款人承兑的票据贴现业务。此外,建立健全企业征信系统和信用档案,便捷信用信息的查询也将对防范票据业务中的信用风险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市场风险

票据业务的市场风险是指持票人向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时。由于贴现利率或转贴现利率的变动对企业财务成本或银行的资金损益产生影响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对于企业持票人来说,贴现利率的上升或下降造成了企业财务成本的增加或减少。特殊情况下,如果企业持票人的产品非常紧俏或者处于垄断地位。可在向银行申请票据融资时采用协议付息或买方付息的形式降低或免去企业的财务成本支出。对于商业银行持票人,贴现利率如高于当时商业汇票的买人利率(即利率倒挂),将造成银行业务的利润损失。在两种情况下一般不产生市场风险:一是持票人持有汇票到期并委托银行或自身向付款人(委托付款人)托收票据款项;二是持票人采用票据结算形式,通过背书将汇票转让给商业交易对手。

目前,商业汇票主要由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持有,其他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及财务公司持有少部分票据资产。这主要是由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结构及经营模式造成的。国有股份制银行一般买入商业汇票资产并持有到期,实现了可观的票据利息收入。其他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及财务公司采用了较为灵活的经营模式――买入并实时转出、赚取利差。由于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的不同,与国有股份制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及财务公司等因“买入资产一融资转出”的经营模式面临者较大的市场风险。在市场利率大幅波动情况下,“小”银行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资金亏损或承受较高的资金成本。如果国有股份制银行因自身的资产结构调整、资金头寸需求或宏观调控等因素需卖出票据资产时,同样会面临市场风险。

为应对票据业务的市场风险,①加大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能力,预测宏观经济走势;②加深对行业性质、行业周期的分析,掌握企业商业汇票结算需求及时机;③加强票据业务市场分析,把握票据贴现利率走势;④提高自身经营能力,适时调整票据业务经营模式。

3 操作风险

票据业务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在真实商贸交易及债权债务背景关系下,鉴别上游客户所支付商业汇票的真伪而承担的风险以及在业务办理审批、汇票的保管、流转、托收等环节中出现问题的风险。例如不少违法分子通过制造假票、克隆票、涂改挖补票据等以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对于银行来说,由于银行间票据业务竞争日益激烈,个别银行在利益的驱动下违规办理票据业务,有的票据交易人员甚至利用票据业务违法犯罪。

通过加强票据审验人员的培训、提高审验人员的审验技术、配备专业化的票据审验仪器做到人防机防双重保险,企业和银行一般可以精确审验票据的真实性,有效堵截并防范伪造票据。另外,企业应严格规范自身的财务制度,银行也需不断完善票据业务的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业务操作规定,从流程上履行业务操作手续。同时,应加强对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和思想教育。

4 政策风险

票据业务的政策风险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货币政策转变、经济周期调整过程中,商业汇票的持票人所面临的风险。票据业务市场属于货币市场,极易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国家刺激性经济政策影响,票据市场一度繁荣发展。2008年至今,源于美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形式严峻,国内经济也不容乐观。为应对金融危机、保经济增长,我国再次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票据市场也再次被激活。

因此,为应对相应政策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努力提升对经济形式的判断能力,加强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读,从宏观层面、自身定位及经营策略上提高对票据业务政策风险的防范能力。

5 法律风险

票据业务的法律风险是指票据业务应当遵守相关的业务规定和法律条款,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相关要求,导致发生票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从而给票据的持票人带来损失的风险。法律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假票的流转,这是造成票据业务法律风险的重要因素。

其次,票据本身真实有效,因涉及贸易纠纷或经济金融犯罪,票据被第三方挂失,进而公示催告并导致法院作出除权判决。在此过程中,如果持票人未看到公示催告信息,也未主张票据权利,就只有通过法律诉讼来解决这一纠纷。

(2)如果在票据的签发环节中涉及付款人或付款人内部犯罪,持票人对票据正常权利的主张也会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程序。

为防范法律风险,首先,对于持票人,一定要通过合法途径获取真实有效的票据,这就要求企业和银行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业务人员的技能、规范票据业务管理;其次,积极应对外部因素影响,对于涉及到自身的票据纠纷案件,一定要提高认识和重视程度,提供善意持票的证据,积极维护自身的票据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