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

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

第1篇: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

一、构建开放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教科书编写建议》提出“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实现教科书的多样化”;《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提出“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才能摒弃“以本(课本)为本”的观念,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和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开放,重点表现为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

要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就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传统的教材观,是以教材为核心的,新课标提出的则是“材料式”的教材观,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虽都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但又是有差别的,因此教材只是课堂教学中可供利用的教学工具之一,是新课程标准的载体。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比较不同版本之间教材的差异,灵活处理教材,并“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

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就要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一种师生单向交流方式,也就是常说的“满堂灌”,这种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其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开放性的教学过程表现为信息交流立体化、方法途径多样化、评价机制多元化。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碰撞;通过开放性试题的研究和设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得以提升;通过多元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如有关“流域开发”的知识,新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不同的版本对此选取了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如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选取的是“长江流域”,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取的是“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如果只是就单个版本内容泛泛而谈,或是深挖细掘,就不行。处理这部分内容就可采用一种开放灵活的方式,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版本的内容。教师应在课前搜集准备一些有关流域开发的文字资料和图片,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分析讨论,得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得以动态生成。

二、构建探究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程设计思路》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课程目标》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探究性的原则,从而使“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的探究活动”。

布鲁纳说:“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发现学习。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里的发现学习,指的就是探究学习。课堂地理探究学习,并不等同于课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不要认为只有让学生搜集资料、研究论证、写出总结报告,才叫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可以充斥于整个课堂的。新课程第一次把活动建议写到内容标准上,其实这些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并且大多是可以在课堂上完成的。构建探究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在课堂上要保证有充足的探究时间

要想真正实施探究性教学,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从容发现问题,总结方法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教师的角色只是一个点拨者和引导者。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2.探究的主题要明确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探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在课堂探究,因此教师根据实际需要为学生确立探究的主题是非常必要的。探究的主题不能脱离基本的教学要求,永远不能无目的地瞎探究,这样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主题的确立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不能太大,太大的探究课题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也不能太小,太小则无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迁移应用的尝试往往就是课堂探究的话题。

3.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引导探究的思路

学生的知识储备必定有限,漫无边际、信马由缰的探究一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为增强探究的目的性和效益性,教师就要给予恰当、适时的引导,否则学生会感到无从入手。比如教师可以将某一个待解决的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采用递进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当然引导不等于包办,教师决不能时刻左右学生的思维,以达到自己所想象的“完美的结果或结论”。

如有关“洋流”的知识,新课标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知识由于难度较大,传统的地理教学一般以教师精讲为主。而在充满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具体做法是:①观察世界洋流分布;②总结推知分布规律③与风带对比,解释规律;④以规律作指导重新认识分布状况,并找出不适用的地方;⑤观察西海岸的荒漠分布及世界渔场的分布,得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是充满乐趣的,探究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记忆也会更持久,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构建发展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前言》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以上内容都要求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坚持发展性的原则,从“对学生一生有用”的角度组织课堂教学。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是与时俱进的。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命题可能出现的显性知识,注重知识的反复呈现,学生能应付考试,甚至对教材知识背诵如流就是教学任务的终结,根本无视学生对发现过程的体验与感悟,更无视学生情感、态度的深层次发展需要,使学习成为索然无味的记忆与再现,缺乏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再创造。而发展型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包括注重对地理学习积极性的保护与促进,对地理学习方法的掌握与领悟,对地理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探索,对地理意识与情感的激发等。

如有关“城市化”的知识,新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本内容以纲条形式表述知识要点,看起来简单明了,处理起来也很容易。但从发展性的角度考虑,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可能比掌握特点更重要,因为这部分知识可用的图表多种多样,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归纳技能都会得到提高。对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生活中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构建信息技术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基于以上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构建信息技术型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能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还在于能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固然是好,但我们应注意将它与新课程标准充分整合,避免走入一些误区,依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也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要考虑时间成本,决不能为显新意而生搬硬套。

第2篇: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乡土地理;学习兴趣;良好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88-01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学要使学生获得 "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要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乡土地理是新课程的学习载体,教学中充分运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乡土地理知识,可以使抽象的地理内容更加直观、具体,有利于传达地理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科素养,更好地实现地理教学任务和目标,充分发挥地理教育的育人功能。

1.乡土地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地理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意义。

1.1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乡土地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乡土民情真实可感,学习乡土地理知识能促使学生产生对于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加他们对家乡的感知,在感同身受中使他们的爱国和爱乡之情油然而生,从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地理教学要求的情感目标。

1.2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要求开展:"绘制反映学校或家庭所在地的示意图","开展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到野外去考察、观测,到农村、社区、工厂去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上网收集资料等,是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活动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1.3有利于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促进地方发展。乡土地理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地方民俗风情、传统文化,思考家乡的社、经济、环境问题,探索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对于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服务地方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乡土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是增长学生才智,优化地理课堂的有效途径。应如何有效利用乡土地理资料,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灵活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乡土地理展现本乡本土的事物和现象,是学生最熟悉最直观的地理事物,是容易引起学生关注和共鸣的生动事例。运用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可以将地理教材中抽象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引导学生思考光泽县城各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及变化,分析评价各大超市、住宅区布局是否合理,探究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因等,使同学们兴趣黯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高效。

2.2巧妙结合乡土地理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中结合乡土地理材料,通过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对培养他们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与团结协作精神大有裨益。例如:在学习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一节时让学生依照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知识学习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光泽县的主要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的成因,探究防治的措施。地理教学经常性地采用这样的方法,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2.3充分运用乡土地理资料,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俗话说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老师如果能够通过及时联系生活实际及家乡的地理时事、地理新闻与同学们沟通,就可以将学生从地理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实践问题的探究,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季风水田农业"时, 我让学生调查光泽县水稻种植农户家里的农田面积、水稻亩产、销售量及农业用具等,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生产特点,探究发展方向和措施,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恰当运用乡土材料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地理思维。要实现新课程要求的"课本知识"向"生活知识"的拓展,地理教学中应恰当运用乡土地理材料去把握教材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各种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及对当地生产特点、生活习俗、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的影响,从而突破难点,并使学生养成综合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的思维习惯。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实践性、综合性,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合理运用乡土材料,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激发爱国、爱家乡情感,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杨慎德 主编

第3篇: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

关键字:新课程;初中地理;教学探析

地理是初中学生接受初中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知识构成对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面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是初中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进行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也都来对这个话题进行更多更深入地探讨。

一、在课堂中不断的渗透乡土地理教学

在课堂中渗透乡土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堂中如何引用乡土地理材料进行地理教学,如何巧用乡土地理激活地理课堂是我们每位地理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野外考察实践活动。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贴近生活的学科,要学好地理我们就必须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新课程改革对地理野外实践的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并且专门增设活动设计、建议等内容。野外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它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通过野外考察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且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组织学生参加野外考察实践活动一定要设计和制订完备的野外考察实践活动方案和应急措施。其次,教师要了解南京及周边的地理环境。熟悉了解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并非一朝一夕事,这需要教师长期地积累。除了认真研究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还需要对本地的自然、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进行研究,平时注意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另外南京及周边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多到南京及周边走一走、看一看,拍摄一些照片或收集相关的图文介绍,合理地融入日常的教学中。最后,教师要加强备课,团队合作。在每一章节的备课时,教师应思考本章节哪些地方可以融合本地区的乡土资源,如何才能够巧妙而自然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怎样组织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加深对本乡本土地理环境的了解。我们应当在集体备课时发挥团队的力量,大家开动脑筋,充分发掘本地区的乡土资源。个人的精力和认识是有限的,大家应该分工合作,各自负责搜集某一方面的乡土地理资源,并将资料整理给大家共享和使用。

二、大力培养地理教育师资,提高地理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博学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国家不能忽视地理教育,要激励地理教育人才的培养,以弥补地理师资的严重不足,值得庆幸的是这几年高校扩招,新的地理教育师资即将毕业,他们将为农村地理教育增添生力军。地理教育的振兴关键是教师,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提高现有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刻不容缓。要培养高素质的地理师资,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地理教师评定职称,奖金分配,课时安排等方面与其它科教师同等对待,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对教师经常培训,让教师了解教育学、心理学、地理科学发展状况和新成果,教育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地理教育工作者自己也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努力钻研教材,领会新课标精神,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养,树立现代教育工作者的新形象,为地理教育的振兴和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创设情景、巧妙设疑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课件、探究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巧妙运用热点讨论、分组竞赛等各种激趣方法,展现地理知识的无穷魅力。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积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置疑、探索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要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尽可能运用地图、实物等地理模型,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和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农村水资源面源污染、耕地问题、计划生育等等一些与课堂联系紧密、形式多样的环境观测和问卷调查活动,不断拓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学生脑子里框框少,对成人司空见惯的事物能冷眼相看,提出一些新观点,这种观点在成人看来可能是幼稚的、荒唐的。但对于学生的这种标新立异,我们教师一要允许,二要鼓励,三要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教师上课要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经常问“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就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例如经常以:“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等语言赞扬学生的新观点。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应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并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

五、结语

就目前初中生学习状况而言,地理一门不受学生重视的学科,常常受到初中学生的忽视。但是,这种现状并不能改变地理是中考科目之一的实际情况。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对于初中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帮助,因此,如何使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一下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意见。

参考文献:

[1]龙伏明.浅谈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学与思[J].新课程(下),2013(04)

[2]马学忠.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3)

[3]谭青山;刘兰芳;周维.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0)

第4篇: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

一、深入研究教材,补充信息满足教学需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材是教学的内容依据,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教材基础上的探究与尝试。因此,教师要强化对教材的分析,做到熟悉教材内容与框架体系、编排原则,同时要学会创造性地运用地理教材,既要依靠教材又不局限教材,尤其是针对现行教材中信息容量不足的状况,应当进行适当的补充与完善,保证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满足学生学习地理的需求。例如在高考说明中对于“自然灾害”方面内容的考查要求涉及到寒潮、台风、洪涝以及地震等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但是湘教版教材中只是重点介绍了洪涝。对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信息的补充,从相关资料中将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内容补充完整,同时要注重发挥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功能,向学生补充相关自然灾害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增强感官印象,结合相关的文字、图表描述,达到全面掌握的目标。教师在教材运用方面还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广泛关注的地理现象与问题进行补充,帮助学生增强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改进导入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中,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运用这一契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有效开展新知识的学习。在导入方式上,教师要转变过去三言两语的程序式导入,以更为生动形象和具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导入,让学生乐于学习地理。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地理的趣味小实验、精彩的地理现象图片以及民间流传的地理谚语等内容开展形象导入,激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活动能够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方面发挥较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于生活现象探究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教学中,笔者以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经常连续阴雨”、“7、8月炎热少雨”,形成巨大反差现象为引子,设置了探究性问题进行新课引导,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开展新课的学习,较好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流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地理地貌、地理现象等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能够为教学活动奠定情感基础。

三、开展师生互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具有较为强烈的参与欲望,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吻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一方面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进,积极推动师生互动教学的深入进行,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成为主角,自主地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地理综合素养。笔者在教学中一般运用探究思考题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进行巡视与点拨,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如教学《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笔者结合教学目标任务,专门为学生设计了一组思考题:“1、了解湿地的概念及其分类,熟悉我国湿地的主要分布情况。2、湿地都有哪些功能?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3、洞庭湖成为鱼米之乡有哪些有利条件?洞庭湖区为何出现围湖造田现象?围湖造田对湖区社会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4、目前湿地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相互合作进行研究,逐层深入地了解了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湿地的重要价值,并对当前湿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危害性具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对开展综合治理保护的必要性加深了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理解掌握效果

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感知开展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内心感知效果,更为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教学中,除了教材中列举的内容之外,笔者事先要求学生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对本地区污染环境的主要方面及其现状进行初步了解,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活动。在了解环境污染相关成因、类型、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的基础上,学生纷纷发言对本地区环境污染的状况、原因及危害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经过集体讨论总结出水污染、空气污染是本地区最为严重的污染。在对污染成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展示了许多证据资料,如水泥厂冒着浓烟的烟囱图片、印染企业排污口臭黑的污水直排图片等等。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环境治理方面的分析,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并查阅资料,提出了“关闭污染工厂”、“进行污水处理”等12条建议,并在课后以课题组的名义进一步研究与细化,形成建议提案向人大、政协以及环保部门提交,受到了充分肯定。

五、当堂开展检测,掌握课堂教学反馈信息

第5篇: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改革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带动了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地理课程教学呈现出了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局面。那么作为我们初中地理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呢?

1.将新课改精神和教材融合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在“创新”两字上狠下功夫,从革新教育观、学生观、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积极思考和实践。同时,地理教师更要精心地去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个体,通过反复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潜在的东西,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向学生展现知识。要有意识地挖掘教育资源,及时捕捉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多用身边鲜活生动的材料因势利导,灵活恰当地根据学生反应与参与的状况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因此,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

2、注重实践教学,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地理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互动教学的场所不应局限于课堂之内,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互动的范畴主要有课堂互动、课外互动、内外互动三种形式。课堂互动是互动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主要场地,是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要场所。课外互动是互动式教学的重要渠道,是课堂互动的重要补充,是内外互动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辩论赛、录像(电影)观摩、交流会、教学效果评价、主办地理板报、撰写小论文等形式的活动,一方面消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之间的人际隔阂与学习障碍。内外互动是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互动形式,也是常常被忽视的一种互动形式,内外互动要求教师把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及知识和材料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达到和谐互补、相互促进的理想境界。

3、重视图在课堂教学中地位和作用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第一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第二学会填图,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写(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第三学会画图,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第四、学会用图,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情感融入,陶冶学生情操

地理知识头绪多、涉及面广,若能进行情感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例如,在讲中国的自然资源时,教师既要带着激情洋溢的民族自豪感,又要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样学生就能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从而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另外,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还要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强化爱国主义思想,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厚情感;更要注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

5、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要保证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保证地理教学的直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各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理和过程,从而让学生们对地理知识获得足够充分的理解,更好地学习和记忆地理知识,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集合了声音、图像、视频、文字多种功能,让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打破了单一的黑板加粉笔的学习,学生不再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在初中地理教学的授课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多的将幻灯片、视频、音频等材料结合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让学生们通过直接的观看或者聆听,在头脑中形成更加直观、更加贴切的地理概念,学会用抽象思维来理解一些具象的地理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地理知识,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效。比如,一些微观的地理现象、立体的空间图象、动态变化的事物,采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学生一目了然,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新课改是教学的指路明灯,它让我紧跟时展的步伐,掌握教育改革的脉动,积极投身新课改,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勇于探索中不断提高。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面对新时期的教学环境,要与时俱进,勇挑教育的重任,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曾炜.新课标教材教学中的几点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2)

[2]白剑侠.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12).

第6篇: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102-01

“探究式学习”是上世纪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探究式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来,但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是中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教材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运用新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引导他们不断提出问题;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调查、访问,多方面收集资料,归纳整理自己所有的材料;与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

二、设计适合学生的探究活动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一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初中地理探究性活动,最好引导学生对一些亲历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提倡学生亲自到现实世界中观察(或调查)事物的变化过程、条件和结果,体验这些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帮助学生设计方案,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建议他们对某些问题进行解释或讨论,或变更实践方法,把探究做得更深入,指导学生用文字或图表表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四、多元化教学方式推进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实施

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形象记忆、理解记忆是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设计教学过程,展示相关图片和影片等多元化教学方式走进教堂,这样的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探究式学习过程的评价

1. 定性评价。首先,看学生是否善于积极提出可能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是否有效地利用已知信息提出合理、完整、新颖的问题;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是否恰当等。其次,看学生能否利用地图、图表、图像、书籍、报刊、电视、广播、Internet等信息源搜集一手或二手资料;能否通过实地观测与调查等方式去获得资料;能否保证信息资料的可靠性;能否整理、分析、把资料进行归类存档;能否对资料进行文图转换、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承担探究过程等。再次,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教师可列表(如附表)跟踪,使评价更具客观性。

2. 定量评价。一看学生能否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准确表示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二看学生能否审视解释过程、方法上的纰漏,并提出改进建议及措施;最后教师给出综合评定分数。

第7篇: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 培养 现代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祖国各地变化日新月异。作为自编的乡土地理教材向学生全面的介绍了本州各县市工农业、经济文化、旅游业等变化。这不仅对学生是一种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本州地理环境意识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地理美学的教育。统观教材无不为之叹服,但在编辑上忽略了对学生现代环境变化意识的教育,树立环境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通过对环境意识的教育,使学生看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水土流失和耕地面积减少的严峻性,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污染的环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人类都有极大的危害。

就拿我湘西自治州这片沃土来说,以前,崇山峻岭古木参天,各河流两岸山青水洁,恰似一方万物俱全的“天然公园”。而现在就大不一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我县在1993年7月23日出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整个县城被水淹没,损失惨重,接着95年5月31日县城又被洪水淹没。在这前后的几天中,我州相继被洪水淹没的有几个县,特别是泸溪县城被洪水围困三天之久。难道这种自然灾害是自然原因,而与人为原因没有密切地联系吗?94年以来各地的大小车辆也迅猛地增加,农村的剩余劳力大量涌向城市,道路窄,车辆堵塞现象经常发生,加上车辆排放的废气使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又如在现代生活中塑料袋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由于人们只注重于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结果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由于改革开放,大办经济开发区,工程项目的增多,使各地的耕地面积日益缩小,加之山区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大气污染、水土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也愈来愈严重。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进行实地考察,弄清人类对自然环境有哪些污染,造成哪些自然灾害,让学生提出见解,如何协调好自然与环境的关系。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访问: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询问当地人们本地的环境有何变化,诸如:空气、河流、森林覆盖面积、河流的含沙量、土壤肥力等等。使学生对本地的环境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乡土教材的兴趣。例如:60—90年之间,我县城被洪水袭击的次数仅有2次。近十几年来,县城被洪水袭击的次数就达4次。并且每次河水的含沙量比往都有所增加,河水的水位比以往都有所升高。又如:我县水土流失面积1992年为2164815亩,占全县总面积的37.87%。每年通过河道输出地悬移质为129万吨,相当于冲走4056亩农田的耕作层。养分和表土大量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随着人口增长,继而又大量开荒,导致土地利用的恶性循环。

二、实地查看,弄清污染原因。

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查看,使学生弄清家乡的环境发生了那些变化,诸如:河流、大气、植被、土壤等是否和访问时一致,弄清环境污染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还是自然因素所为。使学生认识到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环境意识。这样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负起自觉保护好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的使命。例如:我县每年排放污水总量7051000吨:万元产值排放污水3674吨:年排放废气(CO2)总量3118吨:万元产值排放废渣13.7吨。又如:县城内一段的猛洞河,河水污染严重,居民废气物的倾倒、粪便的排泄、以及各厂矿企业废水的排放,使河水污染十分严重。夏天下河洗澡,只能望而生畏。

三、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通过课堂学习和野外实地考察,要求学生自拟标题撰写地理小论文,提出如何治理各种污染,有何措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的工作能力。进而将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更加升华,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例如:合理性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十分重视土地的开发利用:2、保护森林,严格控制采伐量:3、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特别是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4、新建厂矿要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5、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四、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建设: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乡土地理的兴趣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各种建设。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家乡的各项建设中去,从控制人口、珍惜耕地、保护环境等方面给当地的领导出主意、提建设,以便合理安排当地的各项基本建设,大搞植树造林,保护农田。把家乡建设成环境优美的城镇。

第8篇: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地理学习能力兴趣读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10119

地理知识内容广,难点多,特别是课后的遗忘率较高。要解决这类客观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兴奋点。那如何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呢?笔者根据十几年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简谈几点措施。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这是最好不过的动机。”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新知识产生求知欲,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就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内在潜力挖掘出来。比如,在讲到“大气运动”时,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建议学生从网上搜集关于大气运动的资料,然后制作一段动画,再绘制一幅科幻图来丰富整个课堂。最后由学生小组共同评选出最为优秀的作品。在积极愉快、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主动去丰富自己,享受收获知识的乐趣。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这就是“寓教于乐”的最佳体现,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二、 进行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理新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放弃过去以满堂灌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出发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或互助解疑,并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习惯。在指导学法时,善于欣赏学生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善于换位思考,提倡研究性学习,由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如在学习中国地理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时介绍自己的家乡,坚持学用结合、情境结合、图文结合、文理结合、读思结合等,促进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把中国地形、气候、河流、人口及工农业的分布等内容,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记忆。

三、地理教学中加强读图能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我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大部分是来自视觉和听觉,而占最高比例的是与视觉有关的“图形信息”,地理知识更是如此。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提供和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一致或相近的地理图像,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处于“共振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必不可少的材料和工具,相对语言和文字来说也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和直观性。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笔者深感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尽量做到因材施图、因图施教。在平时课堂上指导学生首先要掌握读图方法和思维技巧,学会分析图像,即图文转换、以图释文;学会分清主次、研读材料、质疑解疑;在自主学习时,学会对所给材料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在体验中学习,掌握各种学习技巧和解题方法,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结合实际,加强理解记忆

第9篇:地理教学建议及措施范文

一.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1.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2.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二.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3.亲身体验自我教育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4.抓住机会大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