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地理学科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科特点

第1篇: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打造和谐宽松自由的地理课堂,应该先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说是学习的驱动力,因而,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一定会竭尽所能认识它、理解它、掌握它。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把学生学习的动力化为原动力,课堂自然就兴趣盎然,宽松和谐,富有成效。由此,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是构建宽松、和谐、自由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的话,怎样在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

1.巧借课件妙导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

以往的新课导入往往是开门见山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学习内容的位置,感知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终究较难从心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难以达到启发其思维与调动其积极性的目的,进而,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我会适时采用一些新的引入方法打破传统课始引入的局限,主要以学生的求知、心理、生活为触点,用一些相关的富于新颖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时,用课件的《沁园春・雪》展示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风光奇异的景象。再切换另一个画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乘东风放纸鸢。”如此,同学们立刻分辨出南中国与北中国的不同景色。在兴致盎然中,我和同学们一起神游祖国的大江南北。所以,新课导入的妙诀更应着重于激起学生学习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寓教于乐,而不是直捣黄龙府――学习内容。

2.巧借生活用途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1)可巧借历史典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草船借箭”的故事,告诉学生理解诸葛亮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才能够取得成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2)汲取民间故事,拓宽地理知识的视野。如让学生学习安溪县城西民俗小说《梅影仙踪》,从这民俗故事中,拓宽了学生对于我县的城西范围的地理知识的认知,激发了其探知家乡地理的兴趣,扩大了视野,增强了对家乡的情感。

3.巧借课堂游戏激趣,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诚然,游戏活动、综合实践具有吸引人的特点,尤其对于天真活泼的学生来说,其诱惑力更强大。如果能够在地理课堂上适当增加游戏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佐料,那么无疑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说图游戏,能很快掌握意大利的地图就像高筒的马靴;再如,识记我国省级行政区知识时,我让学生扮演导游,引领同学们“周游”各省,等等。

二、贯彻新课程理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充分备课,因人施教。

要认真、充分。要真正搞好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认真备好教材、学情。备课不单单要把握好教学大纲和教材,更要了解清楚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应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学生情况,按照学生实际水平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不可年复一年地“复制”以往的教案,“年年岁岁皆如此”切不可行。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引入新鲜的教学血液,比如,在授课“黄河”时,我没有因循守旧,而是综合诸多因素之后,设置了一些栏目:走进黄河、关注黄河,同时,依据所任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其中,如黄河诗文颂、黄河历史钩沉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更进一步提高了。

2.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促使知识易懂化。

第2篇: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新加坡计划小组设定的中学地理教育目标为:

    ①理解基本的地理概念和技能。

    ②培养对环境欣赏和负责的态度。

    ③培养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容忍的态度。

    ④通过教学活动,发展思考和观察能力。

    除上述目标外,在第三、四册的地理课程中,除强调地理知识的获得,另外增设了五项教育目标:

    ①理解学生自己居住地区的基本地理特征。

    ②从地理空间上的系统观念,理解乡土区域是更大区域的一部分。

    ③从地理本质来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④应用原则和概念于乡土区域和更大区域的主题上,做有系统的研究。

    ⑤通过日常生活的各层面,理解地理和日常生活的关联。

    其中的所谓更大区域,是一个世界体系的观点,借以强调新加坡的位置。区域地理没有单独安排主题或单 元,而是安排在各册的单元内容中,并注意由浅入深的设计。

    教材大纲以主题式的课程结构来规划,如表6和表7。

    表6:新加坡中学地理一、二年级两册的主题与单元 主题 单 元 第 地图判读 1.地球行星。2.座标与方格网。3.纬线与经线。

    4.距离。5.方向。6.比例尺和图例。7.等高线。

    自然景观 8、我们居住的陆地。9、地形与地球运动地壳变动。

    10、地表的变化。 一 天气的要素 11、天气:温度。12、天气:雨量。13、天气:风。

    天然植物 14、天然植物

    人文景观 15、人文景观

    新加坡的都市景观 16、中心商业区。17、中心商业区的都市更新。

    18、作为国际港、航空中心和世界性城市。

    19、工业景观。20、住宅景观。21、新市镇 册 新加坡的城乡边缘 22、农业。23、渔业和水产养殖。

    24、水库和休闲设施 第 环境 1.环境和它的要素。2.人类和它们的活动。

    3.人和环境。

    交互作用 4、交互作用。5、移动和流动的交互作用。

    6、移动、流动和网络。 二 成长与改变 7、成长与改变。8、聚落的成长与改变。

    9、成长的结果。

    阶层 10、阶层:一个良好的组织方式。

    11、商业的阶层。12、聚落的阶层。

    决策 13、景观和决策。14、农业和工业上的决策。

    15、计划和决策。 册 统一性和杂异性 16、统一性和杂异性。17、杂异性的意义。

    18、杂异性中的统一性。

    表7、新加坡中学三、四年级两册地理教材的主题与单元 主题 第三册单元 第四册单元 自 1、地理学中的生态系统 1、地形(四)海水作用 然 2、地形(一)地壳运动 2、气候及生物(二)温带 地 3、地形(二)风化 理 4、地形(三)河流作用 的 5、气候:天气的研究 要素 6、气候及生物(一)热带地区 乡 7、农业(一)热带地区的农业发展 3、农业(三)热带栽培、集 土 约式农业、渔业 区 8、农业(二)农业类型 4、制造业(四)煤和石油的 域 的 提炼钢铁及炼油工业 及 产 9、制造业(一)工业的区位 5、制造业(五)日本工业的 更 业 分布和发展 大 10、制造业(二)原料的提炼 6、制造业(六)森林及木材工业 区 11、制造业(三)工业类型 域 12、服务业:观光 聚落及 13、聚落(一)人口 7、聚落(三)聚落的成长与阶段 人口 14、聚落(二)乡村 8、聚落(四)都市结构

    的都市聚落 9、聚落(五)人口分布 地图 15、地图判读(一) 10、地图判读(二)土地利用与 判读 基本技术 照片的判读

    注:以上是中学特别课程和快捷课程三、四年级所学的地理教材单元。而中学普通课程三年级只学第三册 2、3、4、5、7、8、9、13、15等单元,四年级只学第三册的其余单元及第四册的3、10两单元 ,五年级才学第四册的其余单元。

    (二)各国中学地理课程纲要的特点

    1、地理课程纲要的灵活性较大,多纲多本现象普遍

    一个国家,特别是幅员辽阔的国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比较大,因而教育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也 有差异。如果用一个标准去统一要求,有时不一定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不 同的地理课程纲要很有必要。国外多纲多本现象很普遍,如前面提到的英国历史上就曾长期地没有统一的标准 和学大纲;德国不同州有不同的地理教学大纲,就是同一个州,也不止一个大纲。另外象美国、加拿大 、法国等也都不只一个大纲,世界各国的地理课程及纲要或标准,多样化仍是主流。

    2、大多数国家课程纲要的指导思想都是从培养合格的公民出发,注意能力培养

    英国《国家地理课程》的主要目标中,三项就有两项是关于能力方面的。由此可见,英国地理教育极为重 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国家地理课程》对于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对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不 同的要求,以适应广大学生的实际。同时具有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将能力培养自 始至终贯穿在中小学地理教育的全过程中。例如,一开始学习地理时的要求是学生能够说出一些地理事物和地 理名词、术语。然后,要求学生能描述一些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 释和说明某一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与可能产生的后果,分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对 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决策的能力,以及进行概括特征、综合归纳、评估 相关的政策与决策的能力等。

    德国的地理课程采用专题式的方式,打破系统和完整性的束缚,抓住地理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现代地 理学的实际问题(如社会地理学专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在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和分析解 决实际问题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俄罗斯普通教育部分地理教学纲要也很重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如地图学中利用平面图和地图确定方向 、距离、地物和绝对高度,利用地图在地面定方向等等,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 力等的提高十分有利。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地理、资源和环境地理及俄罗斯地理中都穿插有能力的要求。

    日本现行的中学课程“地理分野”中规定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以直接接触地理事象来进行正确考察所必要 的能力,及根据适当的资料对地理事项给予恰当评价的能力。另外,在低年级对地图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印度的中学地理教育中明确把天气观测和地图实习列入大纲,对能力的要求具体并且较严格。如记录天气 数据,以统计图的形式描出统计数据的曲线图、环形图和条形图等,地图野外实习和实物模型制造。

    从新加坡的中学地理课程纲要来看,对野外实际考察、地图判读、决策等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地理能 力的章节也较多。要求详细具体,如作业簿中对野外考察作了四个部分的要求:

    ①问题:讨论圣陶沙(Sentosa)成为观光胜地的原因,并将这些原因列为待验证的假设。

    ②实察前:以收集该地有关的资料为活动的重点。

    ③实察中:透过实际的实察所得到的资料,由此检验假说。

    教师手册中对这次活动的具体建议为:

    ①实察前:帮助学生建立假说,并提示收集资料的方法。

    ②实察中:建议将班级学生分组,以展开访谈工作;在过程中则不要忘记检验假设这一实察的目的。

    ③实察后:就所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检验假说。

    从课程纲要中,发现其主题或单元的名称有关地图判读的就有9个,如关于土地利用与照片的判读、地图 判读基本技术等。

    3、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

    英国大纲虽然没有集中安排乡土地理,但是有关乡土地理的知识还是较多。特别是在各个教学目标和一些 重要专题中,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这有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环境地理,英国大纲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将环境地理列为五大教学目标之一。从教学 内容方面看,英国大纲的环境地理既涉及认识和了解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又涉及到全球性的森林剧减、酸雨 、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等重大环境问题。通过让学生设计改进当地环境方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德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中,乡土地理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如巴伐利亚州普通中学地理大纲中,5年级讲授 的就是巴伐利亚地理,然后再由近及远讲述德国、欧洲和世界。有关环境地理,人们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挑选内 容,如垃圾处理站的地址,过多施肥而引起对土地的危害问题等。同时也吸收全球性的问题,如热带雨林的破 坏,废气所引起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

    俄国的中学地理课程纲要对于环境地理也开辟了单独的一部分——资源和环境地理(利用自然及生态学) 。另外,在俄罗斯地理中,也不乏环境地理内容。

    新加坡中学地理一、二册纲要中,有关新加坡地理和环境地理的单元占有较大比重,如新加坡的都市景观 、新加坡的城乡边缘和环境等主题。

    4、从各国实际出发,内容选择紧密联系国情和为己所用,并且注重本国与世界的比较

    日本国土面积较小,人口多,相对地资源对外依赖性较大,因此提出“基于广阔的视野,培养对我国国土 的知识”,“从理解各区域的相互关联中,思考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从中学课程纲要的三个组成部分 也可以体现这些目标来。以“周围、日本、世界”三个区域为范围,并特别重视自己国家的学习。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和多民族国家,强调培养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理解和容忍的态度;培养对环境 欣赏和负责的态度。在课程纲要的主题和单元之中,有关新加坡城市地理方面的内容占较大比重。另外,还有 一些特殊的内容,如新加坡的水库和休闲设施、都市结构等,与新加坡这样一个城市国家是相一致的,就是区 域内容的选择,也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所谓更大区域。

    印度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中学地理中十分注意自然地理和农业地理的学习。

第3篇: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028-02

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及地球科学学院概况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以下简称ANU)于1946年由澳大利亚政府创建。该校拥有教职员工3600多人,学生13500多人,学生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较少。ANU是一所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均卓有成效的世界一流大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ANU始终以研究为主,同时又不忽视大学的教学工作。教学及研究水平获得了国际认可,享有很好的声誉,曾两度被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品质保证委员会评议为第一等级大学。全校有大小图书馆10个,藏书量超过100万册,为本校师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ANU地球科学学院是前地球科学系和海洋科学学院与2008年1月合并形成,该院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同时培养少量的本科生。ANU地球科学被评为澳大利亚国内大学同类学科中最优秀的学科,在世界同类学科中排名前十。地学院在物理、化学、材料性能和地球环境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院地球科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研究领域:地球化学、地球环境、地球材料与工艺和地球物理学。该院在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中贯彻学校“发现”的文化,并且渗透到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从而使该院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有新的突破。

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特点

致力于建立世界地球科学领域中一流顶尖大学,ANU地球科学教育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独特的特点:

1.广泛的地学研究视角

ANU地球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地球的形成、演化、目前的性质和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强调在全球范围的视角下进行研究和教学,同时就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提供一个独特的南半球的观点。另外,地球科学学院还负责从全球的角度来研究澳大利亚大陆及其周边海洋的历史、地理和独特的环境条件。

2.独特而优越的研究条件

学校为研究提供了大量设施,包括核磁共振观察仪、高清晰度显微镜、多功能望远镜。同时,它还在堪培拉的Mt Stromlo和新南威士州的Siding Spring设置了观察中心。学校拥有大量的现代化设施,其中包括设备优良的演讲厅和实验室,全澳洲大学中最先进、容量最大的超级计算机设备。作为主要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领域,ANU的天文台分布范围从喜马拉雅山到南极洲,涵盖了地壳最古老和最干旱的部分,包括三个主要的海洋,从热带到极地的气候体验。

3.系统性和交叉性的研究课题

ANU地球科学还研究商业和社会的发展对地球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形成、景观和环境的变化和演变。该领域是国家研究中心的优先项目,主要研究我们居住的地球如何形成、澳大利亚的自然资源、居住在澳大利亚的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对环境和景观的影响,关注未来全球变化的可能性。随着人口和经济持续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社会对地球科学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要求其提供知识丰富、信息灵通的毕业生。

4.各系统平衡性的研究

为了使研究更加全面、系统,2008年1月地球科学系和海洋科学学院合并形成了现在的地球科学学院。过去几年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固体地球”,目前注重“固体地球”和“海洋与环境”之间研究的平衡。研究也关注地表的变化过程,景观和气候变化。自从原地球系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和环境地球化学以及原海洋科学学院的古海洋学的引进,通过对现有工作人员、化学海洋学、海洋碳循环等研究课题的不断整合,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更加具有系统性和平衡性。

5.影响较大的地球科学研究

ANU的地球科学计划在世界综合性大学同类计划中是一致公认的前十名大学之一,它出版刊物的影响在澳大利亚全国大学出版刊物中名列前茅。该院物理、化学和地球材料特性研究以及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研究在澳大利亚首屈一指。由于澳大利亚独特的地理位置,该国环境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和土地过度利用,国家对自然资源严重依赖,以及澳大利亚作为该地区最发达国家,ANU必须通过在地球科学教学和研究的领先项目为国家做出贡献。该院将致力于保持其在该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将资源转移到日益重要的新的地球科学领域并表现出灵活性。

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学院学生培养特点

ANU地学院允许学生同时选修多个学位课程,这形成了ANU与其它学校不同的特色。因为地球科学是一个综合性领域,需要广博的学科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获得技能,并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全球公民而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该院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至少选修一门选修课程。此外还要求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修一些针对性的课程。该院把基础知识延伸到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中,复合学位的选择和灵活的课程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能跨越基础和专业的各领域,让学生探索出有效的学习方法。强调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研究是该院在地学研究领域能不断有所发现和创新的关键。

1.本科生教育培养特点

(1)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本科生除了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外,还要广泛涉猎其它学科知识,此外还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修一门针对性的课程。该院要求每位本科生在第一学期至少选修一门以上的选修课程。学院从新生入学就对其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

(2)进行鼓励教育,树立学生信心。本科学生在其接触地球科学的最初阶段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学院这时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信心,发挥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该院还同国际社会的学者合作,探索并解决澳大利亚和世界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发言提问。由于一直被鼓励获取更多的知识,该院的学生培养了信心和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学术和专业生涯中,他们可以对自身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进行解答。

(3)强调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除了基础课程学习之外,教师会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创造野外实习或实验的机会,促进师生之间建立起团队意识和互动关系。目前,ANU地球科学学院经常在夏季暑假期间对学生开展短途野外实习、对研究和职业生涯进行指导、外出郊游远足、进行简单的野外观察和样本采集等丰富的活动。

(4)加强教师指导,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本科生在开学之初就有固定的教员带领,指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由于获得了学校和国家更多的资助,该院还计划和其它院系合作,引进更多的其它学科的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一方面减轻了每位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来自于与地球科学相关的更多专业或研究方向的老师那里获得新信息、拓宽知识范围、启发新思路。

2.研究生教育培养特点

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地球科学研究院,ANU地球科学学院实施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教育发展战略:创建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的地球科学专业、引进更多优秀的教职人员尤其是那些能够有效实践该院发展目标的优秀人才,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研究团队的研究领域,逐步建立有着良好科研氛围的机制。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教育模式。充分围绕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个性化的教学是该院教学活动的一个特色。该院发展战略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一个最大程度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球科学院系。

(2)贯彻“发现”理念,促进学生探索创新。该院秉承学校“发现”的文化和“重要的是发现事物的本质”的校训,在教学和科研中要求学生不断去发现新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质,并且渗透到一切教育和科研活动中,使“发现”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学生对于他们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的广泛的新的理解。

(3)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该院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的学科知识,因为地球科学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它要求研究者具备广博精深的系统知识。为此,该院和其它学院合作,广泛引进不同学科和专业人才,不断探索扩大研究领域,师生可以在其专业和职业范围里研究学习,也可以跨越专业和职业的范围去工作,因此能使该院在研究和教学领域不断有所发现和创新。

(4)注重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该院强调本院教授、研究人员和专职学生事务管理者要从研究生资金资助、就业指导到未来学术生涯规划等给学生以全程指导,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学习、工作和职业规划很好地结合起来。

四、对我国地球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1.积极吸收优秀人才,加强对外交流。

澳大利亚由于本国人口较少,积极吸收世界各国外来人口,因此留学生比例较大。ANU地球科学学院每年也招收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在本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如何培养上,该院采取了灵活的培养模式。在入学时间、学制、入学申请和课程的学习上都有不同的灵活方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广,高等教育的对外交流也逐步加深。外国专家、学者、海外学生来我国交流、学习也逐渐增多。因此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诸如培养模式、学制、入学方式等方面可以借鉴ANU地学院的经验。

2.以“发现”为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方式。

ANU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向学生贯彻“发现”的理念,使这一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问题,这是该院在研究流域能不断创新的关键。该院充分考虑到每位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根据本人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这样能充分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我国高等地质教育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的现象,充分考虑每一位学生的特点,积极鼓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建立系统综合的学科知识体系。

ANU地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和其它领域的专家、学科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领域,用新的视角去研究课题。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跨学校选修课程,鼓励不同领域的专家到该院交流、任教,这是其在地学研究领域一直能居于领跑者地位的关键。对我国高等地质教育来说,“各领域如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等传统学科领域因囿于专业面过窄等原因无法适应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借鉴ANU地学院的经验,加强不同学科、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合作,开阔视野,扩大研究领域,提高我国地学教育和科研水平。

4.积极鼓励参与各种研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ANU地球科学学院要求每位研究生除了专业课学习之外,主要跟从导师从事研究工作和野外实践活动。同时,该院积极为研究生创造各种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鼓励学生在会议上发言、提问。校内外各种团体之间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这种活跃的学术培养模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我国有关地球科学教育的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间应建立更为紧密的学术和教学合作关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能不断接触到该学科领域的不同观点,掌握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新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我国地学研究发展。

五、结 语

ANU地球科学学院专业的发展规划是基于澳大利亚本国或者说发达国家地球科学研究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而制定的。该院一直把实现在地球科学领域世界级顶尖一流学科作为其发展的方向,随着近年来不断发展,该院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在世界的影响不断加强,基本上实现了该院的目标。如何对未来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做出科学的定位,就要求我们将中国地球科学的未来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如何从外部的国家产业和基础科学发展的制度层面,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层面,从地球科学自身发展的层面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协调一致”,并积极借鉴ANU地学院及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地质教育的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地质教育协调发展。

第4篇: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 综合能力 研究性学习

地理科学的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决定了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地理学科不仅知识性很强,而且地理知识与社会、人文联系特别的紧密,即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学科的实践性突出体现在学生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正确的认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及其人地关系。同时地理知识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特征,这就要求地理教学结构与形式向灵活性和多样性发展,教学方法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有利于培养学生智力的方向变化,所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人人参与动手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需要,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需要一种能使学生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新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通过对地理学科特点和研究性学习的分析,我们看到地理教学中所需要的正是研究性学习所能够提供的效果。很多地理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的把握和学习。地理学的很多知识就是社会客观现实,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事物,如果能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效果会更佳,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习过程和方法。那么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有何关系呢?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运用

1.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独立自主地去研究课题,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学生会根据需要接触各种信启、资料,从中去查询自己所需数据、事实和实例等。各类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面对众多的信息,如何筛选整理取决于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经常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探讨或征询与研究性课题有关的问题。如何恰到好处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语言表达能力就尤为重要。

3.读图和图文转换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具有直观、简洁的特点,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和重要工具。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用到各种地图,如何将图中的知识和各种信息提取、深入挖掘和灵活运用,完全由学生的读图能力决定。在读懂图的基础上还需要具有将图中的图形符号转变为文字表述的能力,也就是图文转换能力。如对柱状图、地形图、农业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的读取图文转换。

4.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当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区域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有关区位的问题已引起世人的关注,此类课题也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如工业区位的选择、农业的区位因素、商品产地与运输和销售市场之间的区域联系等,所有这些都具有鲜明的空间特征。开展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必需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5.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地理知识的目的重在应用,研究性学习就是一改以往“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突出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学生学以致用,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应用农业区位理论,调查研究当地发展某种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应用城市区位理论,实地考察、分析形成的区位因素等。

6.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实践活动多是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面大大增加,团结协作的机会也远大于平时。即使是个人活动也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这一点来看,研究成果应说是大家团结协作的结晶。

7.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分析把地理事物分解成各部分和各组成要素,然后再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能力,把各部分和各要素连接成一个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进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发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功能,有利于培养综合感知能力

学习是从感性知识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感知材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在教学中提供更加丰富、更加真实的感知材料,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如讲述大气的热力作用这一抽象的物理过程时,可从夏季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引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从睛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从学生都很熟悉的大棚蔬菜的种植,引伸到大气的温室效应等等,并密切联系初中物理讲过的热对流的条件、热辐射的原理、水的三态变化等知识,从多方面来帮助学生加深认识。为了让学生正确地感知月相的变化,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多种媒体,同时将我国古代优美的诗词引入其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2.发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功能,有利于培养综合理解能力

在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中心环节。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借助思维使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对感知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以实现知识质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加宽、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

3. 发挥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功能,有利于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地理学科思维;地理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2401

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形象性、辑性和空间性强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具有培养学生相关思维能力的优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最核心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强化语言表达

学生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具体形象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直接基础,通过表象概括,发挥语言的作用,才会逐渐发展为抽象逻辑思维。而高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相对有限,所以教师必须要从这一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丰富的形象思维材料,把一些抽象的难以记忆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概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读热带雨林景观图时引导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植物特点――茂密、高大、常绿、多层,以及动物特点――喜攀缘或喜暖湿。这样,很容易就让学生完成由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

二、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很容易出现记忆颠三倒四、似是而非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那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例如,在湿地生态系统的讲解中,利用高台县得天独厚的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让学生发散思维,凭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所见所闻,说出湿地生态系统对本县环境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三、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揭示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就会涉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讲解“荒漠化”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以反映“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缘的萨赫勒地区大片农田和牧场沦为不毛之地”“西亚和中亚地区频繁爆发沙尘暴”“中国西北部分土地转变为戈壁沙漠”“中国南方红壤退化”等问题,接着让学生观察图片,看这些图片上的景观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相同点比较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从而分析概括出荒漠化的概念。

四、利用地理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演示、制作、收集资料等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经过独立探究或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而不是先将结论或原理直接告诉学生,再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等加以验证。这样,学生能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获得知识的愉悦,同时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地理教师要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来回答问题。即便遇到“万马齐喑”的尴尬局面,也不妨用幽默和调侃来打破僵局,如:“再没有学生挺身而出,那我就只好亲自回答了。”或改变提问的方式,降低难度,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思考上,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责备。

六、利用丰富有趣的地理思维训练素材,使学生乐于思考

结合地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每一章节或每一堂课,精选一两个典型问题或范例,当作教学中的“思维体操”,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典型的思维素材,可以是具体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形象化、情境化的抽象知识,一般有以下特点:

1.可以是虚设的情境;

2.具有趣味性,能引发思考;

3.对学生的智力和认知形成一种挑战;

4.较大限度地融入地理学科的知识,甚至是学科整合;

5.能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6篇: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习情感;地理;高中生

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积极的学习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消极的学习情感使学习过程变得机械、重复,使知识的传递趋于被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浅显记忆,不能对其进行深刻理解和内化。地理学科在中学一直处于“副科”、“小学科”的地位,学生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这一现状迫切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笔者通过在一年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查,发现高中生的地理学习情感表现出与其他学科显著不同的特点,而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一、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现状及特点

1.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消极情感

虽然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因人而异,但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消极情感,他们对地理学习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机不足,对地理科目的学科价值持怀疑态度,认为地理知识过于宏观、笼统,实际应用价值不大。

2.男女生地理学习情感不同

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导致男女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情感,男生往往表现出更多积极情感,女生往往表现出更多消极情感。男生对地理的兴趣较为浓厚,他们喜欢从文学名著或周围世界中主动获取地理知识,对生活中的地理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而女生对身边的地理关注较少,对地理知识的习得表现的更为被动。

3.学业水平测试前,文理科生地理学习情感不同

由于升学造成的文理分科使得文理科生的地理学习情感产生差异,文科生的地理学习情感较为积极但略有波动,理科生较为稳定但消极。文科生在长期的、系统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更广泛,对地理的认识更深刻、成熟,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但文科生对地理考试成绩较为关注,成绩的好坏会使他们的地理学习情感略有波动;理科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浅表化、形式趋于应付,使其对地理的认识较为片面,产生消极的地理学习情感,此外,理科生对地理考试成绩关注较少,成绩好坏对他们影响不大,地理学习情感较为稳定。

4.学生地理学习情感并非一成不变

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随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当所学内容较为抽象复杂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消极的学习情感,当所学内容生动有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感;当学生喜欢地理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厌恶地理教师就会对地理失去兴趣;当学生的地理知识得到肯定就会喜欢地理,反之就会厌恶地理。

二、影响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因素

影响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因素复杂多样,其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当所学内容复杂抽象而又枯燥乏味时,学生表现出失落、烦躁、厌恶、焦虑、恐惧等消极情感;当所学内容简单直观而又生动有趣时,学生表现出兴奋、激动、愉悦、快乐、幸福等积极情感。

2.教师

地理教师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影响较大。地理教师的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仪容仪表端庄美观、专业功底扎实深厚、为人处世宽容大度等会增加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反之,地理教师行为失当、不注重穿着、谈吐粗俗、知识浅薄、态度傲慢、愤世嫉俗等会降低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3.同学

周围同学对地理的态度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地理学习情感。如果一个学生周围的同学对地理充满兴趣,上课聚精会神、慷慨激昂,下课认真完成作业,课后经常谈起与地理相关的话题,耳濡目染,在周围同学的长期影响下该学生也会改变对地理的看法从而喜欢上地理;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周围的同学对地理都毫无兴趣,认为地理枯燥乏味、过于宏观、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上课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或者做其他事情,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受此影响该学生也会对地理失去兴趣。

4.家庭

家庭环境也会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产生影响。如果家里的长辈从事与地理相关的工作或者对地理感兴趣,认为地理是一门开阔眼界、树立学生世界观的学科,就会更多的关注地理事物,使学生阅读与地理相关的书籍等,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就会产生特殊的地理情感;此外,如果家长认识到地理对学生学业的重要性就会对学生的地理成绩产生期待,这样也会增加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相反,如果家长对地理的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漠不关心,就会降低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通过对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培养策略,希望能增强高中生对地理学科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高中生地理学习情感的培养策略

1.培养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对学生至关重要,学生处在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积极进取的班级中会更加热爱学习、主动参加课内外活动。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使学生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使学生收获友谊、增加成就感,培养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2.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

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生和地理知识之间的桥梁,地理教师的言谈举止、专业素养、为人处世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地理教师应该多渠道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比如阅读地理相关的学术论文、书籍,关注地理事件,多听其他地理教师的课;此外,地理教师还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参加赛课,取长补短,坚持写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后,地理教师还需提升个人魅力,比如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活跃课堂气氛,注意穿着打扮美观得体,行为举止优雅大方,为人处世谦虚包容等。

3.注重家庭教育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情感,家长应该认识到地理的学科价值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家长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等空闲时间观看《地理中国》、《BBC纪录片》等节目;也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与地理相关的书籍、期刊、杂志等;还可以带学生出去旅游,使学生切身感受各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

4.利用榜样力量

学生对某件事物的好恶往往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理性思考和心理斗争,有时候仅仅是榜样力量,比如被某个人的地理学识所征服。榜样既可以是地理学界的专家、也可以是地理教师、还可以是地理的业余爱好者,既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往届的师兄师姐等等,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地理好榜样,增加学生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

情感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至关重要,积极的地理学习情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终身受益,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习情感,使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98;

[2]张瑜,初中生的学习情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覃胜贤,高中生数学学习情感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第7篇: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一地理 原因 对策

进入高一的学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高一地理知识理解困难,尤其是因基础不牢、学习方法不当而产生失落、失望、迷茫等不良情绪,使得成绩不断下滑,彻底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丧失兴趣及信心。针对地理学科的“难学”现象,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

1.初、高中地理学科知识的衔接不够充分,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

许多学习过初中地理的学生在大脑中有这样一种印象,初中地理很好学,不外乎死记硬背,考前记一记,却忘记了人的认知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中地理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而地球、地图、气候的基本知识在初中教材中介绍得很浅,再加上高一地理章节中涉及的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知识此时学生还未来得及学习,从而导致在教学中出现知识的“断层”,增加了对有关地理知识理解的难度。

2.学习方法不当,对地理的学科特点认识不足。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如具有文理交叉的特点,以及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许多学生在刚进入高中阶段时有一个认识的误区,简单搬用初中的学习方式,强化死记硬背,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总认为在考试前背一背就行了。没有真正理解地理的学科特点,不注重理性的思考和推理的学习方法,不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当然就难以学好地理,难怪有学生经常发出感慨:地理怎么这么难学啊,书上的内容很好看,地理课也很好听,就是地理考试最难。

3.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品质。

(1)思维的深度不够,分析、鉴别能力差。这要求对学科知识有深入的掌握和扎实的基础。要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就必须对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这要求学生的思维有相当的深度。有些学生常把一些词语形式相似的概念混为一谈,如“光照”与“热量”、“溶解”与“溶蚀”等,没有抓住它们的本质区别。

(2)思维的广度不够,综合能力差。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品质要达到一定的宽度,这样才能在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对待问题。但不少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他们在进行地理思维时,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能把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思考,因而往往抓住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这在地理成因的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突出。

(3)思维逻辑性差,考虑问题缺乏条理性。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

4.学习地理的兴趣、需求不高,缺乏内驱力

地理学习动机是推动地理学习的直接的动力。在我国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学生从初中开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自觉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识,从而在学习时间分配上,潜意识地对地理学科的关注很少。这样的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内在需要,也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明显影响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地理难学”的观念被感性地强化了。

二、对策

1.把握新教材,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1)树立现代教学新观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素质教育的质量观、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观为指导。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还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当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学生的视野十分开阔,个性化倾向明显。教学中要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推广学法指导。高中阶段的学生无论在智力还是能力上都比初中阶段有了一个大的飞跃,迫切希望教师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纳入教学任务中。为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知地”――了解地理事实,“明理”――理解地理原理的基础上,会“说理”――用实例说明地理原理,“析事”――对社会中出现的地理现象,会用地理原理进行判断、分析、评价。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积累地理知识;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理解地理知识;指导学生广泛联系实际,注重知识应用;指导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识图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增强实践活动。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活动”或“研究性问题”,利用好这些材料,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又是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深入探究的有效载体,一旦学生投入到这些与日常生活或自身需求紧密联系的“活动”中去,必将大大消除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社会中的地理现象耐人寻味,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妙趣横生,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求精神。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除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实践知识的获得,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认识地理现象,探求地理规律。

2.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

教学难点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容易疑惑不解的知识点,它犹如学生学习途中的“绊脚石”阻碍着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点,成为学习地理知识的障碍。顺利突破这一障碍,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不断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产生高昂、持久的学习动机,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和成绩。反之,不能及时突破难点,学生所习得的地理知识、技能就支离破碎,缺乏系统。

3.深化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改进学习评价方式。

第8篇: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一、善用地图,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研究的是人与生存环境的一门科学,其研究的角度注重空间结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分析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及其普遍存在的空间联系,掌握地理事物和空间的有序性和规律。

地图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教师在课堂中要经常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画图,逐步在头脑中构建空间概念。这个过程是漫长的,需要教师耐心培养。在我教授的班级中,首先要求班级墙壁上挂有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讲课时,提到的区域都在图中指到,并引导学生观察它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存在哪些联系;要求学生平日做题遇到的地名、生活中听到的热点问题所发生的区域都在

图中找到,常读图常用图,地图就会在学生头脑中保持并再现了。另外训练学生自己画图,不仅经常描图,而且指导学生自创地图,即把所学知识性的地理事物叠加在一幅图中,从而实现既活化地理知识,又逐步形成空间概念和思维能力。

二、展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之间有着因果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认识。教学中,展现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展现自己思维过程时,首先要做到自己的思维清晰有序,讲授时层层展开、层层推进,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可多借助纲要信号式板书或板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重逻辑方法的传授。如在理解同类事物联系和差异时可运用“比较”思想方法,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可通过“抽象与概括”的方法,理解组成自然、人文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也可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性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大特点,也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般来说,综合性思维也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在平时讲授时注意渗透,让学生在对一个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分析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一般都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人手(如分析农业区位、工业区位……),而分析地理事物特点,一般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如人口分布、中国降水分布……)。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模式,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逻辑认知结构,在新的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教师也要训练学生展现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既要答出答案,又要表述出分析的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评价并确定矫正的措施,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有利于学生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紧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地理实践性思维

地理学科讲授的是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习的目的是指导人类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

第9篇:地理学科特点范文

1.结合案例,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学科特点

很多教师均清楚地知晓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效果的重要性,若教师能够借助指向型较强的案例帮助学生顺利认识到学科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厘清记忆内容方法、表达词句组织、分析现实问题的思路等。

如在对新生进行第一课教学时,笔者就会开门见山地向学生介绍高中地理学科的内容体系,告知每一册的基本特点,对必修Ⅰ自然地理学习中的侧重点加以剖析,帮助学生迅速清楚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和主要注意点。在分别说明时则就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中的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和条件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参照导学案上的导思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出每一个条件所对应的原因,让学生明白高中地理和初中地理的区别与联系,即:初中地理多为是什么的问题,思维深度要求不高;高中地理则多为什么的问题,思维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

再如在学习人文地理的内容时,笔者会提醒学生在分析区位条件时需要从自然、社会经济两个维度;在分析人口迁移之类的活动的影响时可就有利、不利两个角度展开思考;在阐述交通线布局的影响时则可就经济、社会和生态等角度分别说明

诚然,对学科特点的认识绝非一日之功,教师只要留意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帮助学生不断深化对学科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特点的认识,尽可能l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其强化学科的学习,收获成功之余必然会成为学生继续努力的不竭动力。

2.结合案例,借助实践,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教师只有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才会使得学生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地理知识能够有效帮助其今后的生产、生活。当学生觉得自己的所学确实是有用的,则他们肯定极为乐意参与到地理实践之中去。

如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学生们对这一内容既觉得新鲜又很迷茫,笔者建议同学们在以半个月为周期每天晚自修后观看星空并绘制图形,思考其形成的可能原因,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月相的变化,补充介绍月相形成的原因、月相和人们生活中的关系等知识,在展示活动中学生们特别积极,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新奇不已。这对学生在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下徜徉地理知识的海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如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家乡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原因、学校所在镇的商业点布局、学校所在镇的工业类型及布局原因;展示我国典型地区的典型产业的介绍,播放央视和学科相关的专题片等。这些源自学生身边的众多案例迅速点燃了他们参与课堂思考、交流的热情,课堂也因此变得极为灵动、生成。

3.结合案例,强化自主,使得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

学生自主发现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因为其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学科相关的地理现象的认知模型并可以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顺利解决现实问题。

如笔者在“大气环境”内容的学习时,对大气的组成、大气层分层、大气热力作用、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及移动、气候类型的形成及分布、常见天气系统等知识纷呈不同的模块,设计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自主学习的导学案,要求班级各学习小组分别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进行准备,教师上课时留出专门时间给各小组展示,在学生的自主展示的基础上其它小组可以加以补充,教师最后做总结并结合典型例题进一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下,各学习小组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相互的思维碰撞激起的新的变化最大程度地深化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他们在配套训练中更是“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