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好课堂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好课堂的特征

第1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师 高效课堂 探讨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课堂。以小组合作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探究学习,关注学生身心需要和学科特点,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创设适合学生兴趣需要的有效课堂。这一理念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提出了好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因为,好语文教师,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引导者,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的调控者,每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都是有效课堂调控的高手。所以探讨新课改理念下好语文教师和修炼有效课堂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改呼唤好语文教师

1.关于好语文教师的认识

当前,好语文教师已经成为业内每个教师追求的人生目标。究竟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语文老师,无论社会上还是教师群体的认识都是参差不齐,观点各异。在很多家长眼里,只要课堂上能关注自己的孩子,课后也能关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老师就是好语文老师;社会群体认为,博学多才、为人师表、德才兼备才是好老师;即使在语文教师群体中,好语文教师也没有规范的标准,一般认为书读得多、课堂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和成绩好,都算好语文教师。

2.好语文教师标准内涵界定

其实教师道德标准和教师行为规范化的要求,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是:好语文教师的“好”至少要从德、能、技三个方面来界定:

一是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我们经常提到的高尚品德、德高望重都是对语文教师素质要求,是教师教育理想的基本出发点。高远的教育理想是好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准。我们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提到德育为首,五育并举,这更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的根本需求。从教书育人的角度出发,语文教师远大的理想就应该是充分发挥自身品德修养,用自身品德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有雄厚的专业底蕴。雄厚的专业底蕴包含知识渊博、业务精湛、魅力高超,它是好语文教师的立身之本。好语文教师的专业底蕴的总体要求是广博、厚实且与时俱进。对语文教师来说,专业底蕴主要是博闻强识、具有独立教学设计能力等。

三是课堂教学手段高超,魅力四射。这是语文教师独具匠心的课堂调控能力。语文教师的魅力还表现在智慧超常的课堂教育能力。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智慧型的。著名教授叶澜认为:“智慧型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敏锐感受,具备准确判断新形势、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穿越时空、滋润人心的魅力。

二、新课改呼唤课堂更高效

我们知道,高效课堂的有效性来源于课堂教育载体的和谐交流。每一节高效语文课堂,教师们流程设计精心,结构严谨,研读深浅适度;学生展示时落落大方,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形式多样。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手段和资源载体,新课改呼唤课堂更高效。

1.以学带教,突出教师主体地位

新课改的关键是学生的主体探究学习,就是让学生在探究中体现自身素养。譬如:在展示所学生字时,在展示完毕后,还要领着大家多读几遍,让每个学生学得扎实;对“易错笔画”这一项,应把易错笔画逐一讲解,引起大家的注意,便于大家掌握生字。

2.形式质朴,凸显语文教学魅力

小组展示形式的多样性,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过于追求形式的华丽,容易喧宾夺主。语文课堂,不管以哪种形式表现,总应不离其根本――听说读写。

3.教师的点评,突出点拨与引导

对小组展示的评价,教师不应该只起到引起下文的衔接作用,还应体现如下几点:一是对应强调的重要知识点,小组汇报时强调不够明显的,教师要再加以强调;二是对汇报时能够凸显小组学习方法的地方,加以提炼,形成一种经验模式,加以介绍与推广;三是理解不够到位,或有必要再深入地地方,教师应有意点拨;四是应对重要内容,简单提问一下听的同学,检查是否理解,检查汇报的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则。成为“好语文教师”是每一名在岗语文教师的基本责任。语文教师只要心存高远的语文教学理想,下大气力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底蕴,课堂教学中尽量追求属于自己的智慧,那么“好语文教师”就如春雨后春笋成长起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土壤,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尽兴生长!

参考文献:

第2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随着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大力推行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认识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无效和低效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认真审视和探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深刻把握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明确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语文教学的特殊性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基础课程,承担着普及祖国文字的重要使命,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开放性。语文的外延极其开放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个人生活的任何内容都不能脱离语文的应用,在生活的任何场合都能学习到语文的知识。其次是情感性。语文课程的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好的文章一定会包含着十分好的感情,体现出情感教育的特征。最后,语文还具有灵活性的特征,和其他众多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比较特殊,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往往体现出线形或者链条型的特征,但语文的学习往往呈现出螺旋式特征。所以,语文的学习过程具有显著的灵活性特征。

二、研究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前提,从现有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结果中得知,人脑具有巨大的智力潜力和非智力潜力,一般而言,即使是智力普通的学生,经过认真努力学习,也是可以圆满完成学业范围内的各项学习任务的。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想要在学业上取得成功,那就需要具有积极的自我学习观念,从而激发自己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通过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1)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提高课堂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成效,所以,我们必须从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出发,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首先必须把学生自主性学习时间和制度化学习时间科学结合在一起,传统的课题教学往往借助固定的时间单位实现教学计划的制度化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深刻变革这种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把教学时间的统一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科学的结合起来。其次,最大可能地把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目标以及内容等因素巧妙结合起来,科学分配教学时间,通过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认知的、技能的和情感的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时间的作用。最后,合理搭配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通过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全力保障学生学习效率。

(2)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以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许多中学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卓有成就的诀窍之一就是贯彻教学民主平等的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受到一种亲切感、随和感、使命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促使自己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乐于学习并刻苦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努力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多赞扬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此外,还应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的学习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指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愉快气氛中发挥最大能动性,更便于老师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里发挥最大的教学有效性。

(3)有效把握教材内容,深入钻研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如今许多无效的课堂教学,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搞清楚教学的内容,一节语文课,如果教师连教学内容都不清楚,那么即使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气氛再活跃、再热烈,最终学生也不知道要学习什么知识,那么这节语文课也只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所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根本的还是要落实在教材内容的有效把握以及解读上。“情景”是语文学习区别于其他学科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夯实学生的基本知识,培养审美情趣,拓展思维。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兴趣浓,主动参与教学情景就越高,这样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加深知识的记忆,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就得以最大程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何福平.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9)

[2]彭建东.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2009(26)

第3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更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更需要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共同进步。

一、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的前提

1.创新意识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式以及合理的手段强化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得课堂教学能够更加富有成效,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才能够取得教育上的质量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高效课堂的整体意义进行明确认识。首先需要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使得教学能够产生从内而外的系统性改变的动力。其次强化专业水准,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的总结和反省,能够对教学中存在的固有问题进行针对性改正。最后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并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2.激发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构成元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整个课堂才能够具备一个高效的前提。这时就需要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产生兴趣,这样才能够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这样课堂气氛才能够变得更加温馨和谐。另外,还应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转变,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发现语文的美妙之处,并能够从生活中感受语文的存在。

二、高效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1.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目标,把握语文教学本质。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目标,准确把握好教学目的,全面挖掘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发挥教学创造性,使用好教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思考每个知识点的主题图的含义,例题反映了什么样的内容,练习要准确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教材的热菔欠袷俏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内容,教师还要讲哪些知识,语文教学内容中分别要讲解怎样的思想方法,等等。

2.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知道教学的起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教师编教案时从学生的特征入手,明确学习过程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生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学生的知识特点进行学生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能深入了解学生,和学生紧密团结。

3.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对准教学活动的方向,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不能再制定“一刀切”的教学目标,因为那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别。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出不一样的教学目标,分层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出上限目标、下限目标和发展目标。教师在教学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力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求掌握更多方法,能力强的学生要求运用多种算法,还要想出更多办法。教师要准确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差异性,设计出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并追求学生更大程度上的发展和提高。

4.设计练习和当堂达标的题目在讲解之前让学生先读写练习,能让学生暴露出更多错误和问题,让学生帮助解决,实现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学习。教师可以在讲解后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或者测试,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建立知识和运用的联系。教师也可以设计当堂检测,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解题方法,实现了教学目标。

5.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和谐性,建立师生的良好情感关系,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学生是热爱生命的群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应该给予积极肯定,对于学生的错误或反应,帮助学生找到原因,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该尽量和学生积极交流,重视和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沟通,听取每个学生对教学的想法。

6.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培养。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前提应该是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充分预习、自我初步消化的基础上,又带着新问题进入课堂。这种有目的的预习一旦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就会引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一种自我探究的意识。这就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在课堂上进行下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往往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每一位同学都有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在这一堂课中的位置和存在的价值,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阅读兴趣和探究意识。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整个课堂就会迸发出生机和活力。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在拓宽学生视野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下工夫。如果语文教师总是能让学生觉着自己的语文老师有才学、有思想,总是对语文课堂充满一种憧憬,一种探究的欲望,那么学生怎么能不在乎语文呢?高中语文课怎么会死气沉沉呢?聪明的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有计划阅读的习惯,在语文课堂上养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善于质疑的习惯,在生活中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善于积累的习惯,让学生能听,会说,爱读,愿写。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的教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把知识内化的特殊认识过程。如果教师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课堂上和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味,那么这样的语文还有谁不喜欢呢?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相信在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完善下,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赵尚贵.初中语文新课改课堂教学方法[J].都市家教.2013,(2).

第4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一、矛盾与抉择

传统与现代、主导与主体、立人与应试、工具与人文的矛盾反映在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的课堂授人以柄,常遭非议。“看语文是语文”、“看语文不是语文”,语文老师似乎应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知阴阳八卦,精通三教九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语文老师,难。做一个好语文老师,更难。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输送一个个人格健全、精神饱满、有责任感、有一颗善良之心、有知识的人。我们想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因为尊严;我们必须成为一个好语文老师,家长需要这样的孩子,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公民。

二、探索与共识

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应该是这样的:以生为本,学生欢迎;面向全体,兼顾个体;讲速度,更讲质量;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

(一)精致并非高效

教材内容把握精细、教师语言精美、课堂练习精选、训练形式精巧、教学准备精心是精致课堂的特征。他常常出现在优质课比赛现场,是很难复制的,它就像是一件艺术品,熠熠生辉。但我要说这样的课堂就如“精选”和“精炼”后的“定点滴灌”。吹拉弹唱一起上,听说读写有保障。看起来热热闹闹,实则效率低下。因为精致课堂关注教师的作用,关注教材的设计,唯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状态的关注不够明显。而高效课堂的评价体系指向学生的学习效果。精致课堂如何从博物馆的艺术品走向寻常人家,成为日常用品?

(二)简约才能高效

1. 教学目标要简约。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事实上,单一的堂课往往无法全面完成三维目标。一课只是整个单元的一个特例,其目标也是单元目标的一个部件。确定一个重点目标进行简约设计,目标扎实,重点突出。

2. 教学方法要简化。知识性的内容教师大可讲授,让学生在尽量少的时间内了解、积累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能激发思维火花的交给学生。独立思考,点名回答,看似冷清,实则有效;合作探究,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简单问题一人回答即可,有争议的问题,有思考性、开放性的问题十数个同学回答也无妨。

3. 教学手段要简约。(1)课题及简单问题不用多媒体。(2)代替学生联想和想象的音像不上多媒体。

4. 教学内容要简约。

(1)精选着力点,预设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激发学生潜能的情景。如《最后一课》可从“我”这一独特角度进入文本,设计三个问题:其一“我”是谁?其二,“我”的教室在哪儿?(大的时代背景,小的课堂环境)其三,“我”的老师如何?如《记承天寺夜游》可设四个点:白读自讲;朗读体味;选点赏析(写景句);闲话“闲人”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自然高效。

(2)点亮一个“点”,统领全篇,以一问敌多问。如《济南的冬天》在“响晴”、“温暖”、“有山有水”、“慈善”、“秀气”、“安详”这些词语中,那个最能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

(3)找准拓展点,加深理解。拓展不是学科渗透,拓展也不等于能力拔高。拓展应是文本内容的一个延伸,是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情的体味的一个途径。如《农夫和蛇》类似的寓言,概括寓意是拓展;搜集解释有关蛇的成语是拓展,但介绍蛇的生物特性就大可不必。

第5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方法

一、高效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的,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双灵动的、渴求知识的眸子,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他们在课堂上渡过的分分秒秒是快乐、沉闷,抑或是痛苦、麻木,都是由我们教师亲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是一个生机勃勃、激情澎湃的课堂。

(一)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体现,“情感”是其基本因素,一个做事沉闷,表情呆板,对生活得过且过没有激情,对美的事物没有欣赏情怀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呢?所以,学生对情感的感悟是需要教师来传递的,教师上课时必须摈弃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丰富的情感,融合所授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激情澎湃活力四射,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快乐愉悦中汲取知识,提高听课效率。比如,人教版《黄山奇松》这一课,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其奇松、云海、怪石、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偏爱有加、情有独钟,黄山奇松的美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其中的文笔更是深深地吸引了我,那么,怎样教好这篇美文呢?如何把我所感受到的美传递给学生,在学生的心灵展现一个美的世界呢?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黄山奇松的图,阅读了有关黄山奇松的书籍……课堂上,我娓娓动听的话音,一幅幅多姿多彩、楚楚动人的黄山奇松图以及优美抒情的轻音乐,把学生带进黄山奇松的欣赏之旅。一节课结束,余音袅袅,学生意犹未尽,还沉浸在情感的余波中……像这样的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给学生展示的每一段“激情燃烧岁月”,学生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二)尊重学生需要,注重激发兴趣

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语文教师这样说过:“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为此,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巧设导语、妙用课件或音视频直观演示,或故弄玄虚巧设悬念等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从根本上扭转“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理念。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师在教学当中就要带着这种“情”点拨学生逐渐进入课文佳境。如《黄果树瀑布》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感情,在教学第二段的时候,我播放了黄果树瀑布中“银雨洒金街”壮观的奇景录像,学生从荧屏上看到,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高达数百米,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杰作,一种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二、高效课堂应让学生动起来

当今新课改极力改变的是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一节课讲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生怕遗留下讲不到的地方。学生被动地听,勤快地记笔记,忘乎所以地死记硬背,阅读量有限,阅读视野不开阔,课余大量抄答案去应付练习题、检测题、达标过关题,真所谓“中国的教师真会讲,中国的学生真会考”。我们现在国家省级公众资源教育平台的“一课一名师,一课一优课”的晒课活动,就是要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晒设计理念,晒说课稿,晒精品教案,晒精美实用课件,晒微课,晒课堂实录,晒导学案及随堂巩固练习,晒课后反思,晒课外延伸练习等等,出名师,出精品,达到优质资源共享,彻底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语文授课模式,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一)让学生深入课文,充当角色,体验情感,实现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文本,内容丰富多彩,学习起来妙趣横生,很多课文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贴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语文课堂的绚丽多彩,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在课堂上,我经常会这样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假如某某是你的朋友,你会对他(她)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或者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改编成课本剧、诗朗诵等,这种让学生“以文会友”充当其角色去体验,去感受的方法何尝不是实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价值观的好方法。

(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师生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放下教师的架子,尽量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尊重他们,呵护他们,做学生的朋友,多和学生沟通交流,走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的想法、需求。学生自然愿意与教师沟通,那么你想了解与掌握的也能第一时间获取。

三、让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在生活中学语文

俗话说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处处皆学问,都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现实生活,就是最好的科教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生深深感受到:原来学习好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语文离不开日常普通生活,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广告语、电视节目、电视剧、报纸杂志、网络、手机qq、微信平台、口头交谈等无不渗透着语言,都可获得课本上学不到的语文知识。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只要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努力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汲取专业知识,优化教学手段,就一定会打造一节节高效课堂,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6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所有的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分层性教学,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目前教学环境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写作说明文的时候,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掌握学生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针对学习成绩好、一般、困难的学生制定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价值,要具体合理。

教学目标的成功是检验课堂效果一个杠杆,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有合理的依据,不可过于抽象。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合理的安排,了解学生的特性制定他们可以在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完成,切忌“拔苗助长”。因此具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才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知道制定教学目标要抓住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语文的单元教学目标、学年教学目标、学期的教学目标,从整体层层深入到各个细节,让每一次的教学目标不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目标。

二、放飞课堂,解放身心

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堂有语文味,要让课堂“飞”起来、“活”起来。重点就要放在如何点燃学生学习激情上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调动其学习情绪,促进他们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语文教师容易教,课堂也效率也容易提升。

(一)以生为本,爱生敬业(这点与“放飞课堂,解放身心”感觉关系不大。)

尊敬的客户:这点只是一个前提,没有和谐的人情基础,在课堂上是很难调动气氛的。

无论任何职业的工作动力都来源于他对于事业的热爱。教育工作也一样,教育是神圣的,教育对象都是富有思维、带有情感的人,所以要让课堂飞起来、活起来就必须要爱惜自己的学生。“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体现的价值非常重要。语文课堂教学犹如战场,需要教师这位军师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作为兵就要听指挥,能否大好一场仗,人心所向自然很重要。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如果不和谐,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会是徒劳无功。以生为本,爱生才能敬业,才能热爱自己的事业,爱业就会更爱学生,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实现“减负增效”。

(二)点燃激情,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让他们体会到自己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让每一堂课都保持高质量,教师要带有情感、保持微笑,让情感流入课堂,温暖学生的心灵,拉近师生的距离。创建学生喜欢的活泼舒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从心里上降低了学生学习负担。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可以根据每一次制定的教学目标,挖掘学生的兴趣,采用学生喜欢和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魅力,将文中的表达一切事物都能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将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不到是在学习,而是在体会,从这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中,不断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轻松,而且是学得越来越想学。课浓、趣更浓。在学习《苏州园林》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特征,将苏州园林以及各式各样的园林,以图片、实物、幻灯、摄影等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整个课堂的气氛,不言而喻。

(三)授人与渔,教给方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重视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去学,引导他们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要学生有了科学的学习技巧才会主动去学,才不会厌学,才能体会到学习带给他们快乐,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样课堂教学效率自然提升,实现了“减负增效”的教学目的。

三、有限时间,无限魅力

一堂课只有45分钟的时间,在45分钟之内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才是所有教育工作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采取措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开发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感受到语文课堂的无限魅力:

(一)精心设问

提问才能擦出思维的火花,提问才能爆发学生的潜能。精心设问才能引导学生去创造,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课下问题,使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听课,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求知欲望,不断的去寻找答案,很大限度的提升了学生的智力和学习能力。要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减负增效”。在设计内容上一定要注重内涵的丰富性,问题一定要具有一定启发性。从某种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就是一名见多识广的导游,旅游者是否能有一次成功而又难忘的旅游,是否能有惊喜,一览无余的畅快,全靠导游的指引。当然导游的水平就必然取决于他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他精心设计的游览计划。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的挖掘教材,深入理解,掌握教材;此外还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让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打开心灵的窗户,让他们能惊喜的看到美妙绝伦的风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敢于质疑,不唯教师为权威,不唯教材而权威,刺激他们的创新思维,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促进学生去想、去学、去读。每课练习可以让学生去轮流命题,然后进行相关的套乱。让学生在议论、评价、练习的热烈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学生爱上这样的语文课堂,课堂则是学生学习天地,岂能不实现“减负增效”?

(二)把握节奏

语文课堂的教学节奏,主要包括了过程中的教学、问答、讲解、练习等活动交换出现的其中有规律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时代已经降临,从而教学节奏也随之加快,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适度的紧张节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高度的幸福状态,这种状态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求知欲望同时进入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去,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由于长时间的高度幸福和紧张状态很快就会让大脑疲劳,从而会阻碍思维的进步和主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时间留给学生去休息,才有助于更好的整理、消化、探究问题。一节高质量的语文课,课堂节奏应该是一首静心优美的乐趣,要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紧凑时而委婉。要把握好课堂的节奏,首先是在内容的安排方面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科学合理、轻重适合的安排。其次,取决于语文教师的讲话语调、语气、语速上。通过这样才能掌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

(三)设计板书

板书的作用是所有教师所共知的。板书是用书面语言将教学内容概括化、图表化的方法。能在教学内容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对学生思维进行启发、巩固记忆的板书才是优秀的板书。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在事物的识别上,语言上需要2.8秒,图形识别上需要2.5秒。凭听而获得知识只能记住其中的15%,如果将之结合就能增加到65%。因此通过对板书的精心“雕刻”,令层次清晰、要点明朗,学习效率会逐步的加倍提高。板书设计结合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符合一些标准:其一讲究线条美、文字美、对称美、色彩美。线条我们知道有曲线、虚线和实线,将他们的美感充分发挥出来就能给人多姿多彩的美感。文字美要注重字体的端庄、美观、整齐,还要将不同大小字体的文字结合起来。对称美和色彩美即是在运用对比和分类的方式,色彩要精心搭配,激活思维。其二要注重形象整体性。整体形象的板书犹如,不仅能回答课文的写作意图,语文教师要通过板书让学生全面地形象地去认识课文。

(四)语言实践

语文学科对听、写、读、说四种能力加强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实践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在课堂上使用口述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和谐快乐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讲述课堂主要内容,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加强学生表达能力。此外,根据课文的实际内容,鼓励学生敢于走出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口。学生在良好的语言氛围中,去领悟、去感受、去审美,通过演讲或讨论,扮演角色或吟唱,对开展与语言实践有关的活动,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口语自然会表达流畅,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上升。特备是让学生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高度保持注意集中,不觉得学习倦怠,将学习中的苦转化为乐,优化课堂效果,实现“减负增效”。例如在阅读《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将心中对父母的感激之情用语言的魅力去诠释出来,不仅加强了学生了的语言实践能力,而且将课堂的氛围放松,凝聚了课堂的魅力,减轻学生阅读的负担,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实效。

第7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语文教育的理想:高扬塑人的旗帜

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是什么?这是中国当代母语教育面临的世纪命题。多年来,江苏语文教育人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对这个命题做出了积极的回应。

早在1978年,洪宗礼老师就从语文工具性的视角,论述了对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语文教育要为培养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服务,就必须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不久,他又明确提出:“现代教育所要培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两脚书橱’,而是思维活跃、有发展潜力的聪明人。”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和育人价值的再认识,在当时具有代表性。“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适当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构建良性循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满足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朱泳)“想要切切实实地提高千千万万现代社会普通劳动群众的语文能力,想要有成效地培养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宣传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经济学家以及其他战线上善读善写、能说会道的人才,就非要对传统的语文教育观重新予以检讨不可。”(顾黄初)上述认识的立足点是,语文教育要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为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服务,最终促进有生命的社会人的发展。其共同点是自觉地把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与社会发展要素相联系,进一步丰富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内涵,力求实现由“工具人”到“社会人”的逐步回归,从而促进了由传统语文教育到现代语文教育的转型。这在当时是一个观念性的进步。

新世纪的前十年,在实施语文新课程的背景下,江苏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潜心研究,积极实践,对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予以新的定位。“语文教师所从事的母语教育事业,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塑人。语文学科是一门使人终生受益的学科,是发展人的科学文化素养,塑造人的个性、思想和灵魂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教师就是天天在塑造人的雕塑家。”(洪宗礼)“今天我们努力去做的一切,必然要在经历漫长的岁月之后,在那时人们的文明素质上体现出来。在未来社会中,人的良好的文明习惯,人的良好的思维品质,都要靠今天的基础教育去‘打底子’。”(王栋生)“语文新课程是以人为本的课程。它很好地协调了社会、学科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人不是社会的工具,课程不能只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课程应该满足人自由而充分发展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应该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只有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能够掌握和运用知识去创造,社会才能得以进步。”(陆志平)这些对语文教育的目的和语文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的高度概括,令人振奋的同时也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希望通过新的课程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和创造新的时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实践说明:当教育改变“精英教育”的价值取向,迈向“大众教育”的时候,学校课程就必须树立起“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作为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全面而有特色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中心。各国的课程改革的共同之处是,把学校课程设置的基础定位在使学生获得健康和全面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最终要依靠自我意识的觉醒、发展和成熟。这既是学生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于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人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实现社会化,成为独立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社会人’,就成为各国21世纪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洪宗礼)世界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筑了语文教育改革的国际背景,使江苏的特级教师们更加自觉地践行“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的准则。洪宗礼老师主持的“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母语教材研究”,历时12年,取得重大成果。这项研究所形成的首要共识是:“要从终身教育、‘全人教育’、持续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多种角度来思考母语教学的功能,并把母语教学建立在现代学习论的基础上,通过母语教学的知识(言语信息)、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认知策略(促进学会学习)和情感态度(包括道德、审美等)预期目标的达成,实现培养学生人人具备现代公民生存、发展的全面素养的目的。”

语文教育的追求:筑就坚实的学术高地

回望江苏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群体的形成过程,不难发现这个群体所具有的鲜明的共性特征,即教学根基扎实,学科视野开阔,自觉参与现代语文课程建设,不断筑就坚实的学术高地。这个群体的优秀代表多是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经过长期一线教学实践的历练,夯实了学科教学功底,牢牢站稳了讲台,并不断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形成现代语文教育的自觉意识和教学特色,完成了优秀语文教师的“自身认同”和“社会认同”。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群体的优秀代表不断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参与语文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他们在坚守教学一线的同时,或直接参加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科书(实验本)的编写,或直接承担了语文教育重大课题的研究,在亲历语文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用课程视野高位审视语文教学,着力构建具有鲜明个性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逐步筑就了自身坚实的学术高地,成为全国知名的语文课程研究和课程建构的专家,完成了优秀语文教师的“自我完善”。

多年来,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曹勇军老师坚持从课程层面探索语文“课堂”的本体概念的内涵。他认为,“课堂”的内涵构成具有综合性,其主要元素是“全语文”和 “大课堂”。“全语文”,首先是指“全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他认为,“我们的教学是‘人学’,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热爱人,是我们职业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职业的尊严所系”;其次是“全体”,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语文教育是为学生人生的发展打基础的,它必须为学生精神的成长、素养的提高、人格的发展服务,奠定他们终生的价值需要和追求”;再次是“全面”,教学中要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如“教与学”“文与道”“读与写”“生存与发展”等等;最后是“全程”,重视高中三年乃至学生一生的课程设计,强化预习、授课、作业、检测、矫正等教学中的流程回复和环节完整,形成合理的教学回路,构成良性循环。“全语文”追求的是在课程体系之下“全人”“全体”“全面”“全程”的提高。“全语文”的提出,回答了“何为语文”的问题,具有理论创新价值。

在曹勇军的语文视界中,与“全语文”相对应的是“大课堂”。“大课堂”不同于一般指称的“第二课堂”,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在教师引导、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提升。他的可贵之处,在于用自己的课堂教学,验证了“大课堂”观念的课程价值。

第一,课堂教学的选择和组织要把握语文学科“系统的课程元素”。一是“有物”,“要求我们教的是语文知识”;二是“有序”,“要求我们按语文教学规律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步骤。

第二,课堂要重视丰富的课程知识和课程资源的整合。他系统梳理了语文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涉及文本中的精神价值以及学习者自身的心理品质,“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组合成一个整体,揭示了知识的丰富形态以及知识学习的复杂过程”,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平台,应使学生经历“由静态的学科知识到动态的方法、策略等过程性知识,在实践中最终生成认知、情感、技能、习惯的个体性知识”的过程,从而获得阅读写作的成长、人生的成功。他的课堂教学,自觉地从教学目标及文体教学的基本要求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会贯通,彰显语文课程的独特魅力和张力。

第三,课堂要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得到提高。曹勇军认为,“主动构建、自我生成是当今教育的显学,也符合我们的课堂观察和体验。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相长。有了这样师生对话的大关系大结构,就可以不拘泥于课堂中的一招一式,不斤斤计较讲多讲少等技术末节,从机械教条中解放出来,建立基于学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要促使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致力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在论述“教教材”与“用教材教”时,他认为“用教材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教,要教好教材,所谓教学就是要把教材教好学好”;“其次是用,要用好教材,教学不是灌输一堆固定的知识、几条现成的结论,而是要把教材作为凭借,在听说读写多样的实践中去思考、探索,去发展学生读写的技能”;“第三,教好教材与用好教材各有侧重而又互相统一”。

第四,课堂要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保持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他认识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首先体现在模块学习之前的预习、模块学习和模块学习之后的总结提高上。于是,他把一节课分为“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前者强调“实”,是基本要求,是学习内容的底线;后者突出“活”,强调个性自由,注重生成和发展。“从规定到自选,从技术到思想,使工具与人文结合起来,大到一个专题、一节课,小到一个板块、一个环节,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大课堂”的提出,回答了“语文何为”的问题,具有实践创新价值。

江苏省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多年来坚持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层面潜心研究,形成了“本色语文”的教学主张。黄厚江提倡“本色语文”,其内涵有三个基点:一是“语文本原”。即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实施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二是“语文本真”。即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母语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包括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规律等等。三是“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应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特点,符合语文学习规律、体现语文学科价值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实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就“本色语文”而言,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黄厚江提倡“本色语文”对于语文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提出了本色课程观。本色课程观涵盖了工具观、人文观、统一观、教材观、知识观、训练观、过程观诸多元素,“语文就是语文”,只有从语文本身入手,才能回答语文课程观的本质问题。第二,提出了本色课堂教学观。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本色课堂的教学基本特征是简单朴素。所谓简单,即教学内容明白,教学过程清楚,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果实在。语文教学应该坚持用语文的方法,以听说读写为活动形式的方法,就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方法,就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方法;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课堂教学、学生认知、语言习得、学习行为、课堂交际的基本规律;等等。第三,提出了本色阅读教学观。基本定位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多重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阅读教学应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体”;基本策略是:文本理解―问题探讨―语言活动。第四,提出了本色写作教学观。主张作文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般的写作能力,就是让学生能写平常的好文章,“平常”即写平常事,说平常话,朴素自然;“好”即文从字顺,言之有物,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他还提出了相应的作文教学的策略和内容。如,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构成应该是:让学生亲历写作的过程,体验写作的过程,积累写作的感受;让学生体悟写作的规律;让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经验;丰富写作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

黄厚江提倡“本色语文”的主要贡献还在于创建了“本色语文”的主要教学机制,一是“和谐共生教学法”,二是“树式共生课堂结构”。和谐共生教学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学和教材、过程和内容、阅读与写作、内容与形式等多种对立元素之间互相激活、共生共长。树式共生课堂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点,一条线,多层次,求共生。教学操作要精心选择一个“点”,即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指向,采用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教学主线清晰而突出,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向共生。

20世纪90年代初期,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老师的教学实践日益成熟,他对语文教学有了更自觉、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的课程视角中,开始关注学生的“学”,思考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究竟是什么,怎样教才是有效的。关注的重心定为“中国的未来一代,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到底得到了些什么,又应该实实在在地得到些什么,他们得到的这些,对他们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又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从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变,是从注重“物”(教学内容)到注重“人”(学生)的转变。在研究教学有效性时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意义”,研究学生能否在学习中真正获得内部体验,能否对学习内容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唐江澎提出了“体悟教学”的教学观念。他认为,体悟教学,“体”是体验、体察、体会,“悟”是领悟、感悟。体验、感悟等均是学习主体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体悟教学”的意旨,就是凸显学生学习的“个人意义”。

它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强调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应寻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个人意义”;强调体悟是一种经验,教学的重要价值是整合学生已有的经验、正在进行的经验和可能最终成为学生一部分的经验。

“体悟教学”提倡“运用一定的策略(如调动主动性、鼓励参与和交流等)和方法(如设问―理答、设境、换位、对比等),使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真正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经验(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间接的学习经验、知识背景)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对学习过程的真切感受和对方法技能的深刻领会。因此,“体悟教学”的课堂充满了生命力,学生大胆质疑、充分表述、热烈交流,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情感的深度伴随课堂目标的达成度不断延伸。这种课堂具有显著特征:一是建构“人―人”模式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缩短师生的“心距”,营造出真诚交流、平等对话、共同探讨的课堂气氛,用爱心与真诚欣赏、感染、打动学生,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从而培育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从“听课”转为关注自身的习得,并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中的体验和感悟便由此产生。二是重视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体悟。“体悟教学”强调,学生需有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记笔记、整理笔记的习惯和课堂上思考和发言交流的习惯。学生学习的方法需把握四个原则,即精要性、渗透性、具体性和长期性原则,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可行的方法。三是教师需要合理分解期望目标,使期望目标的实现体现在具体教学目标的完成之中,通过亲自品尝,让学生享受实有所悟的乐趣,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如,采用分课型教学的方法,即分阅读能力型、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型、鉴赏能力型三类课型来实施教学。这样分型,教学目标指向明晰,易于教学,避免了篇目教学多纬度解析目标不准、序列不明的弊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以上特征反映了明确的教学定位:丰厚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语文学力(具体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及由方法、习惯构成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情感,塑造学生人格。从中可见“体悟教学”的突出特点:一是重在“发展”,强调“丰富学生情感,塑造学生人格”,这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始终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生机勃勃的个体看待,关注的是他们的“有意义”学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唐江澎的语文教育观和“充满了生命力”的课堂教学,符合语文课程的时展潮流,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的目的论和育人价值观的先进理念。

在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群体中,曹勇军、黄厚江、唐江澎三位老师的语文教育的追求和实践探索,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他们的共同价值取向在于,聚焦语文课程的本体和建构,对语文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问题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对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教学机制、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和有效实践。这些成果表达了江苏教育人对语文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将成为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群体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洪宗礼.论语文是基础工具[J].语文函授,1978(12).

[2]洪宗礼.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江苏教育,1981(5).

[3]顾黄初.论语文教育的“三个面向”[J].殷都学刊,1986(2).

[4]洪宗礼等主编.《母语教材研究》总论:第1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洪宗礼.我的语文教育观[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9).

[6]陆志平.母语特点与母语教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7]黄厚江.教育家研究之黄厚江[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0(11).

[8]曹勇军.教育家研究之曹勇军[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3).

[9]唐江澎.教育家研究之唐江澎[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7).

第8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一、 链接学习内容,放飞奇思妙想

开放的语文课堂也包括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开放的语文课程可以将学生放归自然,感悟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还可以带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悲喜哀欢,感悟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突飞猛进、科技的日新月异……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春游,通过踏青赏春,让学生感受明媚的春光,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春季,感受时代的春天,理解自己的“春”。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漫游互联网,搜集更多名家笔下的春,进行一次“春在枝头”的诵读会。

二、 创新课堂形式,强化实践运用

开放的语文课堂,要时时处处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创新的语文课堂,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与课堂结构;另一方面要注意激发起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创新的规律和方法。

比如,常态的作文指导课,教师总是拟好题目,指导学生审题,明确写作的重点和详略,而后学生冥思苦想,挤牙膏似的写作文。能不能在作文教学中引入创新?笔者曾尝试着将最为枯燥的说明文写作指导进行了创新。在“说明小制作”的作文练习中,创造性地引入“小制作展评”活动。课前布置要求,课堂上进行制作。有的做洋娃娃,有的做驳壳枪,有的做小航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纷纷亮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后,口述自己的制作过程。课堂上活跃热闹的气氛被推向了。接下来二十几分钟,学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人人写就了500字左右的说明文。这次作文练习是在学生不经意间完成的,来得这般轻松与难忘。只有课堂上充满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借力学科关联,实现知识融合

语文课程是开放的,上至天文现象,下至地理奇趣;大到宏观宇宙星系,小到微观原子离子;还可以涉及克隆、纳米新的科技知识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把握好“导”的时间、内容、方法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系统纳入到整体学习的母系统中去,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社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一句话如何形象贴切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了船行之快的?笔者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坐船或坐车的体验谈谈如何感觉船(车)行驶的快慢,从而引出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是与选择参照物有关的这一原理。相关物理知识的渗透与运用让语文课堂来得更为鲜活。

四、 倡导“深入”对话,引发多元理解

开放的课堂永远是学生“独行”后的丰富。“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周国平语),语文课堂的精彩,一定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之上的,有了个性理解,才会有课堂的丰富。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笔者曾让学生比较阅读一组送别诗,学习要求为:1. 读读这一组送别诗句,比较他们的异同,进行批注;2. 在组内进行交流,选一两句重点发表看法;3.班级交流,组间分享。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课堂行为。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多元”对话,在观点相互交锋中既实现新观点的生成,又有效进行言语的运用实践。“对话教学”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新型学习方式观念的确立。课堂有了学生“独行”后的碰撞,理解就会多元。让学生从课堂上带走一种与别人对话的习惯与能力,就为自己的未来增添了一种生活的技能。

第9篇:语文好课堂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创新;语文基础;教育;课堂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041-01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水平是体现一个人内在气质和修养的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修养和气质经常是通过他那充满智慧的思维,妙语连珠的口才,一手潇洒漂亮的好字体现出来的。当一个人的语文修养较高时,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不论说什么 写什么都能够达意而且得体,这无形之中提升了个人的品位。而这一切都需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文学素养。语文学习使人处世不惊,可以使人明智地生活,语文并不是简单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同时它教导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以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存。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学好语文,终身受益。

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若是你语文都不行,想学好别的是很困难的,因为其它不管是什么学科,他的要求都是用汉语来表达的。许多同学可能会有类似的经历:在做一个学科的题目的时候,特别是遇到一些实际运用题,有时候会觉得无从下手,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云,主要原因不是因为题目太难,而是你不理解出题人的意图,不知道想考察哪方面的内容。归根结底,是我们的语言基础不扎实。所以说,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要想学好其它各科,必须先要学好语文。

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多读书,培养语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做为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不但要阅读教材上的文章,还要去广泛地阅读课外读物,去阅读一些积极健康的作品。广泛是指内容,学生可以阅读选入课本中的长篇作品节选或者其它作品,老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名著,及时沟通有关阅读的信息等。我们鼓励学生阅读时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即每周或者每天阅读一定量的读物,并且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谈阅读的心得体会,慢慢地,学生的语文感悟有了明显地提高,也自然而然地对语言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学生功在课外,利在课内。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法对学生的语言感悟有很大的帮助,就像一个演员要去表演一个人物一样,只有对这个人物充分理解了,才能够很好地读出这个人物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语文教师要锤炼"三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语"即是上课期间老师的导入语、转换语、总结语。语文课也可以说是语言课,所以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提出了比其它学科教师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上,实践证明,精心锤炼的课堂用语不仅能为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锦上添花,还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总之,优美的教师课堂用语是展现语文教师良好素质的重要窗口,也是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手段,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同时老师应该利用教材、开展各种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比如可以开辩论会,观察实物说话、命题说话、课前一分种演讲等。从而提高学生说话的技巧。

3.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话题。创新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我们要首先要通过拓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来让课堂充满生气,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要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对课堂学习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还要鼓励学生质疑,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创造性的人材,就必须在培养和发展他们的独立质疑能力上下工夫,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质疑问题的主体,促使学生跳出思维定式,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艺术,让语文课堂美不胜收

语文老师也可以算是一个艺术家。语文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在从事课堂活动时不应该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使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语文课堂既是探求知识的阵地,又是妙趣横生的的乐园。教师站在讲台上就像演员站在舞台上一样,语文教师端庄大方的仪表,美妙动情的言谈,多姿多彩的举动,再加上和学生时不时还有个互动,就能上出语文课的情调。学生就会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体会到语文的课堂之美,美不胜收和语文课堂会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这样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调动起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师生感情融洽。这样的课堂,一定会使学生淋漓尽致地发挥个人的思维潜能,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5.巩固拓展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如果把语文学习简单地当成语言文字的学习,你就错了。语文是人类活动和交际的工具,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基石,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美。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学生的高尚价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是课本为课程资源,适当拓展延伸,对其进行补充或者与其进行比较。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与整堂课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巩固拓展的内容作出合适的选择与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语文的外延实际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有的巩固拓展都是为了让学生更直观 更完整地感受语文之美和生活之美。所以,巩固拓展会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6.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感恩教育,让情感陪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