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发展生态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前言
南宫乡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东南部,地处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距县城41公里,320与321国道连接线穿乡而过,周边与雷山、剑河、榕江三县接壤,与本县方召乡、台拱镇毗邻。全乡土地面积2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142亩,其中田面积10697亩,土面积1445亩,河流面积5679.5,林业用地面积265006亩,全乡99%以上是苗族,民族风情浓郁,森林覆盖率为74.4%,旅游资源丰富。最低海拔520米,最高海拔1980米。辖24个行政村,58个自然寨,108个村民小组,3811户16548人,2010年末人均纯收入2117元。
原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1.1 生态资源
南宫乡是黔东南州首屈一指的林业大乡,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舒适幽雅、清新自然,是森林植被保存较好的区域。林木郁郁葱葱,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完好。夏无酷暑,气候凉润舒适,森林气息浓郁,空气清新宜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山泉清澈甘甜,环境恬静幽雅,实为理想的“天然氧吧”。是理想的休闲度假、消夏避暑、生态旅游场所。
1.2 人文景观资源
1.2.1建筑居落:
南宫乡主要以苗族村寨聚居,不拘一格,苗寨常位于群山环抱的谷地里(如:拥党、石灰、巫细等村)、坡坎上(如:东老、大田、养开等村)、山坳里(如:东衣、交下等村)、坡顶上(如:阶利、展丰等村)、梯田边(如:展归、展啊、展吉等村)或小溪旁(如:交宫、汪江、南宫、交密、交包、巫西、南牛等村)。房屋造型有平房和吊脚楼两种,其中尤以吊脚楼独具特色:五柱四爪,常为四排三间,每排外柱齐二楼下坊,呈悬空状,带吞口。明间两旁悬柱间连接坐坊和背靠坐椅栏杆,作小憩之用。房顶为杉木皮盖成,无片瓦寸钉,风味原始古朴。木楼一般为二层,二楼为人住处,一楼为圈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之用。
树荫之下往往安设石、木凳,供行人憩息或青年人游方。有的村寨于溪沟之上搭建长廊式“风雨桥”设置栏杆和长凳,供人憩息。以汪江村、交宫村为典型。
1.2.2民族风情
(1)饮食烹调:南宫乡苗族人重糯食,嗜酸喜辣,接亲待客以糯为贵,农忙时节及酷夏喜食酸菜,请客会友,以盛酒为荣,客人以酒醉为幸。
名菜有:酸汤菜、酸汤鱼、腌鱼、鸡粥、冻鱼、酸菜等。
(2)服饰冠履:男性服饰简单,女性服饰仍然以自织、自染布、自制而成,秀美典雅,丰富多彩,工艺精美。南宫女性服饰以翁忙型的“超短裙”闻名全县,甚至全州、全省。
(3)苗族婚礼:实行一夫一妻制,当地婚姻十分讲究,有“提亲”、“订亲”、“接亲”、“回门”等程序,并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岁时节令:南宫苗族节日聚会较多,较大的有:白帮村的十一苗年节、春节、南宫村的二月二“祭桥”节、交宫村的五河“姊妹节”、清明节、祭秧节、交包村的“吃辛节”、重阳节、交下村的“六一六”吃新节等等,丰富多彩。
(5)游艺竞技:有传统的踩芦笙、斗牛、踩鼓、斗鸟、斗鸡、游方、上刀山下火海等。
(6)文化艺术:吹木叶、唱苗歌、唱酒歌、刺绣、织锦等。
1.3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取得成效
近几年来,南宫乡人民团结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以白帮村的十一苗年节、南宫村的二月二“祭桥”节、交宫村的五河“姊妹节”、交包村的“吃庆节”、交下村的“六一六”吃新节、交下村的“上刀山下火海”等节庆不断的开发,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前来南宫观光旅游,甚至有国外游客。原生态旅游热促进了南宫乡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已成为南宫乡乡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优势产业。
与此同时,依托南宫乡生态资源、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强力宣传和推荐,省林业厅批准南宫乡州级自然保护区建立成为南宫乡省级森林公园,借助南宫乡省级森林公园翁密河漂流平台,以新闻媒介和游客亲身经历漂流为载体,加强南宫原生态旅游资源宣传推介,推动了南宫乡旅游经济大发展。
围绕旅游开发,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及旅游村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在开发集商贸、民居、饮食、旅游住宿为一体的南宫民族商贸街建设;围绕“翁密河”漂流发展生态种养殖业,绿茶种植业。加大稻田养鱼、养羊、天麻种植、绿茶种植,以绿茶种植为龙头的特色产业发展基本成型;以“翁迷河”漂流为契机,发展旅游产业,2010年翁密河漂流顺利开漂后,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创收100余万元;以交宫为主的旅游村寨的打造得到加强。目前交宫村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果,寨门、步道硬化、风雨桥、防洪堤、凉亭、河堤绿化、进村油路等建设基本完毕,乱搭乱建拆迁工作得到顺利推进。培育了接待200人以上的农家乐3家。目前,翁密河漂流基础设施已建成,并进一步实施旅游宾馆建设,提高接待力。认真挖掘和发展交下、白帮苗族特色,形成一体化经济发展链。
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南宫发展原生态旅游业还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有的甚至是瓶颈,严重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2.1 旅游开发整体薄弱。
一是以交通为主的旅游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全乡24个村,58个自然寨。由于路基修建质量不达标、维护不到位,目前仍有养开、石灰2个村未通公路,通路不通车的有8个村,公路状况较差的村有5个,全乡尚有11个自然寨未修通公路。其中最具苗族特色的白帮村、交下村、展归村、拥党村、交包村公路等级低,路面路况较差,影响游客的到来。二是“翁迷河”漂流是孤立旅游点,无成型的配套旅游开发景点,游客基本是“漂”之即去;三是接待能力弱,无上档次的接待宾馆和能让客人带走的旅游产品。“吃、住、行,购、游、娱”的接待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旅游商品开发也基本未成型,拉动群众致富力度不大。
2.2 旅游开发深度和力度不够,缺乏连续性。
2003年初,着力打造白帮村“超短裙”旅游开发,曾经吸引了不少游客,也得到贵阳某俱乐部和香港乐氏会的支持,当省内外游客到来时,村干就组织村民载歌载舞给游客表演,每天每人有近50元的收入,而现在由于基础设施、开发规模上不了档次等原因,近年来,几乎没有游客前来。2.3 人文生态资源本身的因素。
一是原生态资源(传统)广为流传的比较少,保存面不广,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二是原生态损坏比较严重,如拥党村的苗族吊脚楼,曾经以“悬崖上的鸟笼”而闻名全州、全省,如今一无所存;三是不具特色,不够档次,有的原生态资源如:民族风情之饮食烹调和苗族婚礼等,样式少,程序简单,需要进一步的包装和打造品牌,提高含量和档位。
3发展原生态旅游资源的思路
紧紧围绕南宫乡党委提出的“紧扣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主线,构建秀美和谐新南宫”这一主题,结合国家和省、州、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集中打造石灰村生态旅游休闲、白帮村的十一苗年节、南宫村的二月二“祭桥”节、交宫村的五河“姊妹节”、交包村的“好庆节”、交下村的“六一六”吃新节等岁时节令及交下村的“上刀山下火海”、翁忙型的“超短裙”、拥党村的建筑居落“悬崖上的鸟笼”为资源景点的全乡原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确定一条以生态资源旅游为重点,以南宫苗族原生态资源旅游为主线,点、线、面与苗族风情游、南宫省级森林公园绿色生态游衔接、协调、互补的黄金旅游重点线路。
就我乡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打造生态休闲景区。在景观的选择上,我们必须要有所取舍;而对于生态本身,我们也应该有所牺牲。当然,这种牺牲决不是以破坏生态来换取利益的“短命行为”,而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和谐。在旅游开发之前和过程中,必须综合考量具体景观的观赏价值、可进入性、游人限量、季节频度、开发时期的阶段性、经济性、游程时间等限制,必须权衡利弊,有所为有所不为。
4对策
围绕雷公山生态旅游圈发展思路“紧扣苗族原生态文化旅游主线,构建秀美和谐新南宫”这一主题,谋南宫旅游开发的出路。
4.1加强组织领导,组织建立南宫乡原生态旅游协调领导机构。抓紧成立“原生态旅游”协调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等相关机构,建立协调机制,落实相关责任,制定具体工作方案。
4.2继续抓好以交通、水利、漂流配套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南市至白道的通乡油路和汪江至漂流起点建设我乡已全面完成两路段的铺油,汪江至南牛的油路建设也将在明年5月份全面完成,届时制约我乡旅游的交通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石灰河通村公路的新建将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进行建设,届时也将成为南宫森林公园的一道风景,以及沿翁密河漂流沿途休闲设施和安全保护设施、翁迷河漂流蓄水库建设,交密片区观光农业建设。同时加强乡政府驻地建设,对驻地居民房屋进行苗族风格“穿衣带帽”工程也将在明年实施。同时开发可容纳200户以上,集商贸、民居、饮食、旅游住宿为一体的南宫民族商贸街建设,提高旅游整体接待能力。
4.3高起点,高谋划。南宫是台江县最后的生态屏障,也是最易开发和最具开展潜力的景区。首先应先由旅游规划企业把脉,全面、客观、找出南宫短、长期的旅游资源,并进行有效的分类和规划。景区内的建设一律按规划进行,避免规划形成摆设。同时,也与旅游推销商共定旅游产品的短、中、长期的推介计划。
4.4创新民族文化保护机制,创新旅游人才培养引进和旅游宣传促销激励机制,加大主流媒体和主导旅行社对南宫的宣传力度,吸引媒体和旅行社宣传南宫;探索建立特色餐饮、文化娱乐发展奖励机制和南宫整体景区连动运营机制。出台以鼓励保护政策为主,强制性执行政策为辅的生态保护措施。根据各村生态植被保护与破坏的面积大小,对集体及个人进行现金的奖励,对不遵守保护区条例及规定的集体及个人进行严罚,甚者拘捕的处罚。
4.5建立交下片区文化研究及开发基地。交下片区以拥党村、交下村芦笙工匠闻名,以交下村传统农耕与生态护林、“上刀山下火海”特技、交下村大芦笙舞而引来国内外文人、学者、专家的拜会。以白帮村为主的翁忙多层折叠“超短裙”影射出苗族不同分支的迁徙及文化服饰等。组织当地苗族文化土专家建立以交下村为中心,辐射四周的苗族文化研究基地。用文化研究作为载体,国内外的文化研究学者来访,营造苗族研究氛围,大造南宫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产品。
4.6围绕“翁密河”森林之漂,加快住宿条件的建设。引导并组织沿河村寨村民,以漂流项目为平台,发展农家旅游产品,如烧烤食物,农家木俱、藤制品,打造南宫食宿一条街。目前,该处有15家私人房屋,政府旅游部门按照乡村旅游接待标准做好旅游接待的培训;建设规划部门根据房屋与当地的周边环境、当地居住建筑风格,和谐化、艺术化地做好房屋外观及室内的装饰设计并指导村民设工。
4.7与旅行社共同推介南宫的生态旅游路线特别是围绕雷公山旅游环线,设计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徒步线路(交密---交包---展包---方祥,交密---交包---巫迷---石灰---方祥)和以人文生态为主的徒步线路(南宫---交下---白邦---拥党---久仰)。
4.8鼓励民间手工艺者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扶持、刺绣、苗族织锦、芦笙等手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做好药材、山野菜旅游系列产品研制开发,并将旅游购物活动纳入旅游线路之中,不断扩大南宫旅游商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增加游客消费,拉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带动种养殖及民族工艺品业的快速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综合效益。
【关键词】 营林生产 林业生态 可持续发展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不可分关系,在当前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既保证营林生产在可持续发展方式下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保证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1)经济能力。包括资源、能源、资金以及信息使用率、人均收入、效益与增长率以及资本的可替代性和资源的储量等。(2)生态支持力。包括生态还原力、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等。(3)社会合力。包括人口总量、人类素质、生活方式、文化道德、体制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性等。实现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应通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来促进二者真正的长远发展。
1.2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体而言,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又互为矛盾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需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营林生产作为一种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直接目的的生产活动,必然需要建立在林业生态呈现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如果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能持久稳定保证营林生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对于营林生产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离不开良好持续的营林生产工作。只用营林工作做到位,并能根据时展情况,通过不断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实现了较稳定持续的生产,林业生态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营林生产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回报,而不能以一种长远的发展眼光,从提高营林生产水平上着眼,则不仅营林生产无法实现长远发展,不能得到较长久稳定的经济收益,且将严重制约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步伐。由此可见,只有营林生产通过科学有效措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才能同步保证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生态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又能不断促进营林生产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回报。两者只有相互实现了良性互动循环,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均获得可持续发展。
2. 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优化林业产品结构,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林业生态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借助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不断转变和更新观念,优化营林生产的产品结构,并在经济、生态以及社会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林业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不断优化。首先,在营林生产的种植方面,应不断优化林木品种,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及借助国外林业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引进容易培植,成活率较高,且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并对森林绿化具有优势作用的林木品种,不仅保证营林生产自身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且对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其次,在营林生产的市场环节,应加大林木产品的开发力度,尽量实现产品的深加工,避免让林木直接以低层次原料的方式进入市场。比如,当前包括日本等国家都从我国进口的一次性卫生筷,经过简单加工便进入市场,极大浪费了林业资源,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尽量减少这种产品生产方式。再次,在营林生产的附加值开掘方面,应加快林业绿化并同步促进林业旅游业发展的步伐,通过林木品种的优化配置,并加之花卉园艺的同步培育,开发营林生产的旅游市场,既能对环境美化和保护产生积极意义,又能通过陶冶人的情操产生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还能获取可观的经济收益,可谓“一箭三雕”,恰如其分地照应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者关系的协调要求。
2.2加大林木产品科技含量,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步伐
21世纪的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唯如此,才能实现科学发展,而科学的发展模式才会可持续。应加大营林生产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快有关营林生产科技理论的研究步伐,以更好地指导营林生产,促使营林生产逐渐迈向更高的层次,提高科技含量,实现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借助高科技培育出的林木产品,并聘请相关的技术专家,加强对营林生产的具体指导,保证营林生产沿着一条良性健康的轨道实现长远发展。营林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增加了,才能通过不断培育出更具有经济价值以及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产品,来不断促进林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3完善林业法律制度,健全林业生态评价机制
首先,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中,体现了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但整体而言,一则没有其他相关的具体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再则我国现行的林业法律在完整性上还存在一定疏漏,一方面没有将林业生态保护放到一定的高度加强重视,另一方面,在法律责任以及履行程序等方面还存在含糊之处,对于违背林业生态发展规律,乱砍滥伐林木或者仅为获取眼前经济利益,而违反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思路的行为,还缺乏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予以制约和规范。其次,还缺乏科学的林业生态评价机制,对如何通过正确审视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检验营林生产是否站到一定高度,从大局出发进行生产规划,实现了其与林业生态双方的可持续发展,还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由此,也就无法正确衡定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通过良好的关系协调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和方式,也就无法对二者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结语:
营林生产可持续发展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协调好二者关系,可以保证双方均沿着健康良性的轨道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应通过优化林业产品结构,调整林业经济结构,加大林木产品科技含量,以及完善林业法律制度,健全林业生态评价机制等措施,促进二者相互协调发展,并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
[2] 刘建华.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研究[J].吉林农业,2010(08).
关键词:湿地保护;生态环境;现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1.湿地可持续发展探讨
在当下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好环境,如何认真思考对湿地的保护,并且结合自身的湿地资源优势,做好绿色家园的文章,形成独具生态特色的城市风貌,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整个地球建设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如何结合好混凝土与绿色与水的和谐相处,是我们要努力完善的。虽然曾经的破坏已无法挽回,但只要我们经过一番的努力,只要我们有着正确的认识,相信通过我们双手的努力,我们的城市会健康呼吸起来,我们的城市会有越来越多的绿色。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好,我们该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我们试着与湿地做朋友,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如何对湿地景观进行相应的保护与改善。
首先要停止那些所谓的错误行为,即人类的贪婪造成环境的严重的破坏,所以我们要试着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1.加强对湿地保护,具体方法如下。
1.1用法律保护湿地
确定湿地的保护方针,合理规划湿地利用,制定相关的规范和保护制度。要求各个相关单位确实施行相应的工作,要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者、利用者按照相应的行为准则做事。对于那些湿地的破坏者依法进行查处。
1.2提高全民对湿地的保护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强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保护心理。人们可以通过参观湿地公园、科教宣传等,逐渐树立起对湿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只有全民的保护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的湿地,我们的家园。
2.整治规划,合理利用
政府应对滩涂养殖进行整体的规划,只有对湿地进行控制、防止和治理滩涂养殖、水产养殖产生的各种水体污染,发展休闲渔业等,才能促进湿地良好的恢复。
规划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切实考察湿地情况,合理利用湿地的各项忧势。利用湿地的自我生产,自我消费的自然循环力量,保护原有的湿地生态区,为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和繁殖的场所,保护好湿地原有的自然生态。通过对湿地的科学研究,合理利用湿地让人们能够参观湿地,认识湿地。因地制宜建立湿地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公园。
实现湿地保护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共同发展。我们将如何建设湿地生态旅游区,湿地生态公园,如何让这些湿地生态区与我们的城市共存,共同发展,成为我们最需要探究及解决的方向。
3.利用湿地资源,构筑城市生态特色区
湿地的建设成为我们发展经济的重点,人工建设的湿地应当成为现代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过对湿地的考察,分析湿地的各种因素,充分发挥湿地的自身作用,努力建造我们的绿色家园,突出城市生态特色,通过理水造绿、近水近绿、水绿的结合,建设湿地城市, 努力创造“ 天蓝、水清,地绿、气爽”的最佳人居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境界。
4.建立森林公园生态特色区
通过我们城市中现有的植被、农田、水库、城市给排水渠道和湿地,构建以森林和复合湿地为背景,以城市的历史文化、湿地文化为底蕴,结合休闲度假、生态教育、郊野游憩等一些功能,建设一种城市型的森林公园,实现文化、旅游与生态的结合。森林公园以自然生态的大森林为景观主体,水体湿地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组成要素穿插于树林之中,同时又自成体系,人工景观掩映于林与水中,互相穿插。森林公园以生态环境背景下的休闲、度假、休憩为主,以观光为辅,强调使用者的参与性和体验。人们闲暇可以到此度假,可以到此休憩,放松心情,排解生活中,工作中的压力。感受自然的魅力,呼吸新鲜空气,认识生态区中居住的不同生物。
5.建立湿地公园景观特色区
通过我们城市中的水体、草甸与浅平洼地,建设以生态湿地自然景观为主,结合市民游憩的城市湿地公园。结合用地布局特点,营造湖滨草地疏林景观,建设人与环境互动的娱乐休闲观赏带并且能够利用到原有植被,以粗犷、质朴、野趣的特点,构建湿地生态保护带;在此基础上建设湿地保护区、娱乐观赏区和生态休闲区,使游人在游乐、休闲的同时,能够认识自然、陶冶情操、与自然互生共融,能够亲切的感受到自然的呼吸。让人们的生活中多一点这样的景观特色区,让城市中那些不起眼的草甸与浅平洼地靓丽起来,那么人们会更愿意来娱乐休憩,也会更加重视到保护湿地的重要。
6.建立湿地景观走廊特色区
恢复和重建生态斑块并实施截污,使水体变清变美。通过对水体及岸线的治理,充分发挥水上、临水、近水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同时通过增加休闲、娱乐及公众功能,形成具有湿地特色的公共亲水空间。把各种有利的生态公园连接起来,组成连续的城市景观长廊。例如湿地研究基地、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沿海净水湿地及水库等等,把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组成贯穿中心城区的湿地景观走廊。那么我们的城市将是一个湿地景观的城市,将是一个绿色的城市。
利用湿地,建设湿地。人工湿地系统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改善我们生活中一些被破坏了的生态资源,也能够净化我们的生活环境,同样能够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它具有投资低、出水水质好、抗冲击力强、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视觉景观优异、操作简单、维护和运行费用低廉等优点。这符合了我们城市建设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处理污水的同时,种草养鱼,可以用鲜花绿叶装饰环境,可以把清水活鱼还给自然,在节约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中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促进人类与水生生物协调发展,带来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改善原有的自然环境,建造人工湿地在我国中小城市和乡村都可实施操作管理,相信不久的将来人工湿地会出现在我们家家户户的生活中,维护湿地,发展湿地,建造一个天蓝、水清、地绿、气爽的湿地之城。
2.结论
当我们认识到湿地的重要性,当我们生存的地球发生病状的时候,我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们应该力所能及的保护湿地,保证不去危害湿地。保护我们的动植物朋友们,让我们的家园多一些绿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家园能够健健康康。让我们营造一个城市湿地,让湿地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让我们的生活处处有湿地,生活将变得生机盎然,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生活环境会随着我们的保护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区域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互 动式
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目前,研究低碳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各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优先。如何创新思路,寻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变“两难”为“双赢”,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入手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低碳经济的范畴辨析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概念的涵与外延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一直未有定论,特别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提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有人提出低碳经济包含循环经济……。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与循环经济相比较低碳经济涉及的范畴要小一些,对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要更有针对性一些,具体来说低碳经济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低碳经济”的提法新,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就认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只限于“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两个部分。目前针对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从“减少碳排放量”和 “增加碳汇聚量”两个方面在推进,通过聚焦上述两个方面,低碳经济实质上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实到了一个可观察、可操作的层面,通过研究和实践,将来或许我们可以将成功发展低碳经济所获得的经验应用和推广到“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及“水污染问题”等一个个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实践模式
现阶段区域层面的低碳经济实践模式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量”与“增加碳汇聚量”两种模式。
1.减少碳排放量
在区域层面上减少碳排放量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都可以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广大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与先进国家比较还很高,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欧盟的4.6倍,是日本的8倍。一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浪费能源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可以从两个层面和三个层次上来探寻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①两个层面即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
a.技术层面
由于现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控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关技术引进举步维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引进核心技术的过程中,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构建适应区域层面实际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关技术体系。
b.制度层面
由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政府管理能源方式和全国性能源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层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适应的制度安排杜绝浪费能源的现象,进而通过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主动研发和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
②三个层次
a.宏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区域性社会
b.中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产业链、产业园区及社区
c.微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企业和家庭
d.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的能源供给结构是“多煤贫油少气”,短期内能源供给结构的刚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各省区在政府主导下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热潮值得商榷,因为各地大力推进的结果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的错误配置,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宜过急过快,需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2.增加碳汇聚量
增加碳汇聚量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其一是碳的自然汇聚,其二是碳的人工汇聚,总称“增加碳汇”。
(1)碳的自然汇聚方式
这种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化合物,通过改变碳的存在形式来处理“无法减少的碳排放”,植树造林是其具体的实际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碳元素的循环实现碳的汇聚,具有可持续性。
(2)碳的人工汇聚方式
该方式是通过运用碳采集技术、碳捕获技术汇聚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然后进行深海或地底埋存来处理“无法减少的碳排放”,这种方式与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填埋方式较相似,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没有改变碳的存在形式,只是暂时将二氧化碳汇聚起来,可持续性方面尚存难题。
(3)两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广大区域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是碳的自然汇聚方式,因为我国不少地区以森林为主的一系列碳汇资源相对比较富集,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机制和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增加碳的自然汇聚方式方面会有优势。而碳的人工汇聚方式所涉及的碳采集、碳捕获及碳埋存等技术,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还没有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暂时没有可操作性。针对自然汇聚方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融入CDM(清洁发展机制)框架和国际及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权”供给者的身份进入CDM框架和碳交易市场,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市场补偿,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悉
以上对低碳经济实践模式的研究虽然都是初步尝试,但是应该肯定这些尝试给出了我们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笔者认为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作补充。如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引入和谐社会的“和谐度”这个概念就发展低碳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整合。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和谐度(CM)=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
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正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影响(负外部效应)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 根据前面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低碳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CM)=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低碳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
四、总 结
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 、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从各个角度都直接或间接相关,应该认识到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而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区域层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低碳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建设,建立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区域层面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 刘学敏: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J].北京:求是,2003(4)33~35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 毛如柏 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5] 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7
关键词:营林生产;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策略
在营林生产过程中,林业生产单位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意识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努力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因此,林业生产单位首先要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容和重要性,进而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在保障林业生态的基础上,促进营林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
1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的发展理念,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对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包括3个方面,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而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调控。
2实现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2.1加快调整林木生产结构
林木生产结构主要是针对森林种植品种的结构,为了实现林木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要对当前的林木结构进行调整。首先,营林单位对于林木的品种要进一步优化选择,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一些经济价值高,适宜当地自然环境的林木种类。同时,尽量丰富林木的种类,避免出现地区林木品种单一化。过度单一的林木品种,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病虫害传染。通过品种的更新达到提高营林部门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其次,延长林木加工的产业链,实现林木深加工,提高林木产品的附加值。避免直接进行原木加工,没有任何的林木产品。通过延长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一方面可以增加经济收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当地就业率。最后,营林部门在对林业生态环境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保护林木的生长,也可以积极发展相关产业。
2.2加快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实现林业生产质量提高和林业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保证,林业生产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林业科技的引进和应用,切实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率。在林业生产和保护过程中,注重对林业方面的科技投入:一方面加大对林业专家的引进和咨询,通过林业专家的专业指导提高营林生产水平;另一方面加强林业科技设备的采购,提高林业生产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依靠科技人员和科技设备,林业生产部门可以快速查找出自身在营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而不是靠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验盲目处理各种营林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实现营林的持续生产和生态保护双重目的。最后,营林部门不仅要加强引进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也可以对营林的方式和措施进行改进,引进先进的营林方式和措施。例如,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森林培育监控系统、森林生态监控系统等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结合当地的需要加以运用。通过对森林环境的整体监控,提前发现森林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林木生长质量,提升林木生产水平,实现营林生产的增产增效。
2.3完善林业生产的管理制度
科学合理的林业生产制度对于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受我国社会发展的限制,仍然没有全国性的相关规律法规,对营林生产和林业生态建设设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只有各个省级部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因此,地方林业部门在生产和保护过程中,要积极参照省市各级政府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自身林业生产特点和发展现状,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林业生产和保护制度,制定出适合当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具体可以从人员设置及职责配备方面,外来人员的管理和营林生产过程及林业生态保护过程中的技术操作方法及原则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完善,保证营林生产和森林保护的各项要求及措施能够得到真正有效地贯彻和实施。
3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营林生产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具体分析,相关单位在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应综合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营林生产工作以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营林生产在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守成.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刍议[J].才智,2011(34)
2刘玉善.探讨营林生产与林业生态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5(2)
[关键词]低碳经济;企业;绿色财务管理
伴随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是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由于不可再生环境资源日益稀缺,低碳经济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兴起,并对各行业企业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影响[1]。本文将研究和探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问题,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企业如何面对这些影响进行调整和改变以更好地应对和实现长期发展提出解决策略。
一、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意义
绿色财务管理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既可以使公司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使其更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上树立起较高的信誉,使公司的利润和价值达到最高。绿色财务管理与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互动中得到发展和提升[2]。随着我国环保理念的兴起,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的每一个层次,企业内部也广泛推行了一系列的绿色财务管理实践。自二十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直在倡导低碳经济发展,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产生影响[3]。为了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舍弃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开创一套适用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会在生产经营中选择一些高碳易耗品,这种短期性的经营行为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企业虽然取得了短期收益,但对环境造成的长久性破坏却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后续利益,得不偿失。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4]。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财务管理上进行革新,既要着眼于目前的发展,又要兼顾到未来的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问题
(一)生态环境与企业经济效益难以融合
生态环境和企业经济均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稳定发展,而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无疑是将环境效益作为发展的第一位,可能会影响到某些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企业管理者更愿意放弃环境效益,而不管其考虑的方面如何,都能保证其经济效益[5]。所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如何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成为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二)绿色财务管理过程缺少实施标准
对于目前来说,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仍是处于一个较为宽泛的管理理念,而由于业内对于绿色财务管理仍未制定出科学、统一的执行标准与法规,致使目前我国对于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仍处于探究摸索的时期[6]。因此,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具体如何操作、如何界定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产权、如何平衡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取得的环境效益进行分配,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因此,很多企业在推行绿色财务管理概念时,还停留在“观望”的阶段,缺少可借鉴的经验和先例,使得很多工作无法开展。
(三)管理规范度不足
根据我国财务管理的现状,各类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清晰的管理流程和合理的奖励制度[7]。因此,在企业的运作中,有些重要的环节很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从而导致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使公司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的长远发展,严重阻碍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缺乏社会支持
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除了企业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国家没有明确要求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企业也不知道如何开展具体工作[8-9]。因此,许多人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观念不甚了解,社会层面对绿色财务管理的认识还处于“无知”的状态。如果缺乏社会的大力扶持,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工作将越来越难以开展。
三、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发展对策
(一)树立绿色财务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财务管理人员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改变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必须先改变管理人员的经营观念。为此,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低碳经营理念的教育,增强其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经营核心理念的认知。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企业也要负起这样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创建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日常生产经营中,企业应当把低排放、低消耗、可持续发展作为生产经营的宗旨,在财务预算的制定上,每个部门都应制定一个合理的、环境友好的低碳预算,在财务决策上也应紧紧围绕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绿色、环保、生态友好的战略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与生态的双赢局面。
(二)科学制定低碳经济价值的财务目标
低碳经济政策要求企业在制定财务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对公司运营产生的影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环保问题已被纳入公司的社会责任范畴,而低碳理念也必须深入到公司的各个层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仅仅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一味地追逐短期利润与收益,而忽略了生产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的损害。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企业在确定自身财务管理目标,尤其是其社会责任时,必须充分重视企业所面对的资源和压力。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性质要求其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因此企业要扬长避短,融合绿色生态的要求合理制定财务目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低碳经济效益。
(三)财务管理过程中提高低碳意识
在低碳经济进程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经济模式的改革,都依赖于先进设备和大量低碳技术的支持,为了达到低碳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周期。因此,低碳化进程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低碳融资需求,企业也需要备足更长的资金使用时间,在融资计划中应把投资者对低碳项目的偏好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推动企业生产和运营过程中对低碳项目的投资。此外,低碳经济的达成离不开政府的支撑,政府制定了一揽子政策支持低碳项目的发展,通过这些扶持性政策,企业可以实现融资的目的。在分配所筹资金时,我们也要对低碳项目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的低碳环境下,政府将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支持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这也给予了低碳项目更多的投资机会。尽管大多数的低碳项目都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周期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但企业可以对低碳项目进行合理有效的风险评估,衡量低碳项目投资中的风险和收益。在投资项目上,企业可以选择投资一些在短期内虽不会产生明显效果,但能带来长远投资收益的低碳项目。这些投资项目既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让企业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从低碳融资、低碳投资、资本运营等方面着手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让低碳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和各个流程。在经营管理流程中,低碳理念应做到循序推进、环环相扣。在上一环节中如果没有做到遵循低碳生产的原则,那么接下来所有环节的工作都会因此受到影响。企业要有节约资金的意识,合理分配使用资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进行必要的产业调整时,要坚持节能减排的理念,并在生产过程中倡导成本观念,以减少支出成本。
(四)合理分配企业的资金流向
如果企业从事低碳项目投资,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项目存在的各种风险,预备充足的资本来防范低碳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在分红方面,企业可以支持低碳项目享有一定的股利分配优先权。此外,在传统的企业资金分配环节中,企业在收回纳税后的滞纳金、弥补亏损和偿还债务时,还需要留存充足的资金以进行后续的低碳经营,如有剩余资金,再将剩余资金在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这样也可以向股东以及相关利益者发出积极信号,鼓励投资者支持低碳企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完善企业财务会计
为了顺应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的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革新。传统的企业财务报表只能体现出实际成本,而不能反映出生态环境成本。例如,在造纸行业,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只能反映出其实际成本,而无法反映出后续处理中的污水成本等,而在生产经营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能源资源的浪费等并没有反映在财务报表成本中,而这些都属于企业本应承担的环境成本。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会计处理应该反映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引起成本,并将其转换为可计量成本,计入公司财务报表。此外,企业也要重视对承担生态责任、环境义务等信息的披露,充分真实的信息披露才能帮助报表使用者理解、使用报表信息进行决策。
(六)建立健全企业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
财务管理评价是检验企业财务管理行为和财务管理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一种方式。财务管理评价体系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调查中发现,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很多企业只是将环保、低碳当作一种宣传语,而没有将低碳理念落地实施。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成本和收益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编制财务报告,以便在报告中清楚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在低碳背景下,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低碳经济下的财务指标,对企业各部门创造的低碳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准确的管理和评价。
四、结语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现代化的产业革命。给工业和农业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但资源被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枯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遭到破坏。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只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已引起大家的质疑。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选择新的农业模式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课题。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是以提供绿色农产品、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国外上世纪70年代就曾提出,在中国如何更好的发展。笔者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新农业。不仅仅强调经济效益,过去宁可牺牲生态效益来保证经济效益将被否定。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生态农业范围比较广泛。既不限于种植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还包括乡镇企业。在农药和化肥使用上,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强调合理投入。使生态农业生产成为一个开放系统,把系统外部投入无机能量与有机能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
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首先来看看目前农村现状,我的家乡在义乌西面。过去是一个漂亮的小村庄。靠山面水,风光秀丽,但这几年农村环境变差了,河水臭了,门前的燕子也不回来筑巢了,走到村里的田间地头,小塘边都丢满了各种农药瓶及药剂袋,还能闻到死鱼和死鸡的臭味,田里水沟也找不到泥鳅,想给下一代讲讲过去在田间地头的快乐。但他们已无法理解、无法体会。农户家里种的菜都进行了区分,哪些是送到城里卖的,哪些是没用过农药自己吃的。菜也不能到池塘里洗,在家用自来水洗,水脏。不远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烟囱飘来白色烟雾,烟雾中有可怕的污染——二恶英。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是这样的发展。笔者认为,牺牲的太多。
国外发达国家跟中国走过了相类似的农业发展过程,环境污染、物种变得单一、土地板结、产量慢慢在下降,觉察到乱用农药与化肥将不可持续,1924年在欧洲兴起生态农业。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9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额的1.2%,预计2008年比重将达25%。除德国外。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以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生态食品销售量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生态农业将是大势所趋,我们国家对生态农业已经引起重视,但生态农业刚起步。还处在摸索阶段,农民已习惯于农药和化肥来种田。要改变这种方式,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三、如何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过去,中国的农业的精耕细作是值得提倡的,学习美国其实是丢了自己的宝贵东西,小农经济。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但产量低,有些人认为再回去过去。大家又会挨饿。首先,回到过去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现代化的机械。经过优化的种子,对农业业的科学认识。过去是无法比拟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生态农业意识
生态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尚缺。比如:日本企业朝日绿源在山东莱阳沐浴店一片盆地中,租了1500亩中国地搞生态农业,但当地农民很“费解”:谷底长满荒草,一不打农药,二不施化肥:5年来,绿源的种地方式让当地人看着心疼。一亩地的产量仅是当地人的一半。当地农民认为:日本人不会摆弄土地。不追求产量的生态农业,让农民无法理解。也有“专家”认为:自己也搞过生态农业,但产量不高,养不活中国这么多人。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感受学习,眼见为实。要培育一批绿色园区起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热情积极的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开展绿色农业技术培训,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部门等单位。进行操作技术指导,使农民熟练地掌握绿色农业技术。
(二)规范绿色农产品标准
为保证绿色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的特色和质量。应逐步按照国际标准,对不同绿色食品及其他绿色产品制定严格的标准。并在有关权威部门验证之后,对其发放绿色标志才准予生产和销售。饲养制度和绿色生产耕作是推行绿色农业的关键,包括使用无公害优良种子、种畜禽、肥料、饲料制度,规范无公害的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标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或清洁生产农艺。在流通领域,运用严格的安全卫生分级、加工、包装、储运操作制度等。
(三)解决有机肥的来源
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机肥来源方法之一。我们去参观考察宁波艾格莱水稻收割机时,厂方介绍政策规定在收割机上安装秸秆的切割机才能享受农机补助。秸秆还田有了政策导向。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
:2001年,约翰・霍金斯出版了《创意经济》一书,对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推动起了重要作用,他本人也被誉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时隔10年之后,2011年约翰・霍金斯的新作《创意生态》在中国出版。约翰・霍金斯在这股21世纪的创意经济潮流中,深刻洞察到:一个良好的创意生态系统,才能够使创意产业发展得更好,并吸引更多创意人才投身其中,最终使得创意经济达到蓬勃发展态势。于是,他从最初的“为创意和经济架设桥梁”,转向致力于“为创意和生态架设桥梁”。他和本刊分享了他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创意世界》:据您的观察,从2001年到2011年这十年间全球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哪些变化?
约翰・霍金斯:过去的十年间,不管从行业广度还是从产业规模上来说,创意经济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第一,如今创意经济的范畴更加广泛,特别是数字媒体行业发展十分惊人;第二,从规模上来看,现在创意产业的行业从业者的数量也日益剧增。第三,把创意作为国家战略发展是一个新的全球趋势。
《创意世界》:如何理解您提出的创意生态和小生境(niches)的概念?创意生态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之间是什么关系?
约翰・霍金斯:创意生态是指一个具备4个特征的系统:多样性、变化、学习和适应。一个系统的创意和创新指数的高低都可以通过衡量以上这些指数来得到充分体现。小生境是指一个适合特定工作氛围的环境,而一个城市的大生态则正是由成千上万个不同的小生境构成的,比如有些小生境适合作家人群,另一些符合数字媒体或电视制作行业从业者的习惯和需要等。找到适合的小生境是迈向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一步。衡量和区分一个小生境有10个参数,比如沟通的渠道是主要通过语言还是视觉,人们是用什么方式来签协议(界定工作关系),激励、奖赏和酬劳机制是怎样的等等。
《创意世界》:您认为进入创意生态的“门槛”很低?
约翰・霍金斯:是的。每个人生来都拥有想象力和使用自己想象力的能力。创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特别在1到4岁,孩子们对表达自己的创意的渴望特别强烈。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孩子来说,这没什么难的;这很正常。我在这里所谈的是创意生态里一个个体的创意内在。而要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还需要例如财力、技术、设备和奋斗等其他因素。成功之道是认清自己独特的定位、领域,然后发展自己的能力,整合其他人的有用资源,为自己的想法找到其市场价值。
《创意世界》:您提出了衡量创意生态的4个指标:多样、改变、学习与适应。这4个指标如何实现量化?此外,您也列举了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等。它们的突出之处体现在哪里?
约翰・霍金斯:我们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来衡量这4个因素,但是要想利用这些指标来量化、计算不同城市的创意生态情况却很不容易。然而,这些要素却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一个城市的)生态的活力并对其成长的可能性加以比较。总体上来说,伦敦和纽约在一个指数上胜于大多数中国城市:那里有更多的人每天都用积极的“改变、学习和适应”的方式来生活。
《创意世界》:在创意生态之地中,除了城市,您特别强调了互联网。能举例说说您观察到的一些有趣的案例吗?
约翰・霍金斯:就城市和区域来说,从纽约到伦敦,从洛杉矶到库比提诺(苹果总部)到山景城(谷歌总部),从米兰到东京,这些杰出的城市都各有各的特色和定位。中国的城市在有些方面具备很强的实力,一个最新的例子是杂志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能举出的例子就更多了,包括微博和社交网络。互联网从其本质上就是有创意的;它是一个混杂的、易变、快速反应的“超级机器”。
《创意世界》:在中国,创意园区是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也是创意生态的孕育地。今天中国创意园区的数量已经非常多了,但实际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您觉得制约其发展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约翰・霍金斯:在中国,由政府主导的创意园区对倡导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些园区标志着政府发展创意产业的决心,也为创意企业提供了一个港湾。但同时,这些园区也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问题:管理不利,目标分散――既要作为孵化器又要担心是否能从地产上赚钱。许多创意企业在这样的园区无法获得真正的价值。中国正在迈向园区发展的新阶段。如果创意园区的开发能够遵循符合企业真正需要的方式,创意产业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壮大,这样的发展思路也更国际化。
《创意世界》:英国把创意产业分为13项,您却呼吁,“我们应该乐于接受这样一种趋势一远离这份‘产业名录’,而更加关注行动。”这是不是指,要从关注“以产业为中心”转向关注“以人为中心”?
约翰・霍金斯:行业和人,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创意是基于人的。如今,英国很少再提13个产业分类。在英国,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已经从单向的、割裂的所谓“创意产业部门”的局限中走出来,创意和创新存在于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这既反映了技术上的改革,也体现了商业上的创新,我很认同这种趋势。
《创意世界》:在工业化社会框架下的政府,该如何处理与“创意生态”有关的问题?
约翰・霍金斯:政府需要看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创意和创新在以上这些产业中都扮演着某种重要角色。政府需要和产业一起制订合理合适的政策。大部分的政府官员比较熟悉政府机构的运作、科学和技术、工程和金融,但懂得服务业和创意的官员相对比较少。另外,领导们比较在乎所辖地域内的情况而较少关注其他国家的商业动向。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公务员的招募和培训的环节,以及加强大学和研究者们所能发挥的促进力量。
《创意世界》:您有一个观点:在“创意生态”中,合约决定一切价值。创意工作者需要清楚什么时候该从意向阶段进入正式签署协议阶段。能举例谈谈对此该如何理解?
约翰・霍金斯:这只取决于一个因素:当你判断潜在的收获要大于潜在可能的失败的时候。如何衡量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这是基于对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发展能力以及对合同另一方的价值的综合评估。在一个正常有效的市场里,合同双方互惠互利,并且公平、平等。一个行之有效的合同法将大大有利于创意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传统行事之道在中国行得通,但当中国想要出口自己的文化产品,并和国外的进口商和渠道商打交道的时候,也许就要重新考虑一下了。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 发展新趋势 生态化 和谐化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亦呈现出了更强的全球性与区域性,世界各国、国家内各地区联系不断加强,在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与区域化更为加剧的前提下,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新发展趋势下的不协调问题不断的增多,而目前较多的研究只注重于国际贸易自由化、区域化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秩序与协调,对于国际经济贸易的生态与协调问题研究较少,笔者将以此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新方向进行论证。
二、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瓶颈
1.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不断加速,我国的适应能力如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其作为一个必须经历的经济过程,国际经济贸易紧密联系,国际经济的微微变化都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位居前列,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仍集中在粗放式的、低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国际经济贸易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否可以做出积极应对,是否可以紧随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中,我国经济贸易是否能积极、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并且达到优化配置?这均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适应能力所要承受的。
2.区域化、贸易全球化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内地经济产业何去何从?
从1980年开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地推动者贸易自由化,贸易全球化的对象不断再扩大,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绝大部分经济行业,均主动或者是被动的加入了全球化的贸易中。国际贸易的涵盖范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发展到包含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多种经济贸易。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我国的国内经济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密联系起来,而我国内地的经济行业,包括货物贸易以及非货物贸易的其他种类贸易经济竞争力如何?能否在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之下,推动自身的加强(例如2012年——2013年我国光伏出现的困境以及欧盟对我国光伏产业设定的经济壁垒)?这将会明显的形成“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未来发展中,将势必面对的问题。
国际经济的全球化,势必会产生国际经济的区域化,由于国际贸易的不断自由化,加强国家自身的国际经济竞争实力,将在一定区域内的数个国家之间建立起相互合作与依存的贸易关系,如此的区域化设置,将会减少区域内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但是,在区域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经济行业亦会产生经济贸易全球化下的经济矛盾问题,(“最大限度地拆除国际交易阻碍,使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与“保护国内经济贸易”之间相互矛盾)。
3.国际经济贸易是否面临可持续、生态化问题?
对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可否持续、能否生态化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际经济贸易引发了极大的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我国将要面对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均要面对的挑战。世界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加速,但是随着而来的,不仅是积极影响,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资源的消耗、浪费严重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其次,虽然国际经济贸易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仍然以劳动力、资本为主要贸易方式,价值与技术含量较低,而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出口商品的种类以及我国出口商品的市场,均开始向绿色方向跟进,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壁垒”,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在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中所受到的限制于惩罚是非常严重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或者是早已面临着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
三、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为了积极应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的新趋势,良好的解决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与生态化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做出完善:
1.积极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我国国际贸易行业的比较优势,达到进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同时,结合国际经济区域化的优势,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实现国内经济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扩展贸易空间,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2.完善我国国际经济贸易法律体系,加强国际贸易的法律保护。我国应当积极制定相应的国际经济贸易法制政策,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防止那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权和解释权损害我国正当国际经济贸易利益的贸易伙伴国。
3.正确寻求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与环境保护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平衡点。在完善产业机构与“绿色”贸易立法的同时,积极发展与贸易有关的多项环境服务,如环境咨询、环境评价等等服务,同时提高企业的环境技术认定标准意识,以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化、生态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商业研究,2008年总第370期
[2]付苗苗.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