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质疑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随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重要意义。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抓起。
1 激发学生质疑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激发学生质疑的热情,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需求。如,我在教学《鞋匠的儿子》时,让学生找出文中参议员态度的变化的词语,让学生说,参议员的态度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模仿林肯的语气到台前表演。表演结束后,让学生对同学的表演作出比较恰当的评价,并且现场召开“新闻会”让学生对林肯现场采访,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情绪高昂,纷纷质疑,在实际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质疑的热情。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落实学生质疑的时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和现在的一般语文课堂中,学生常常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对文本的学习,学生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和质疑。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落实。我在教学中将质疑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之中。如教《姥姥的剪纸》时,学生读完课题后,我就让学生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质疑、探究,在学习结束后再一次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合作、探究、解决。
3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学生有了质疑的热情,并不等于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有了质疑的积极性之后,关键是还要教给质疑的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质疑的方法,才能提高质疑的质量和效益。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矛盾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习惯。引导学生质疑,应在“问什么”和“如何问”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提问的三种形式,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这几种形式,我在教《小猫种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程序:先让学生掌握“种”的音和义,然后在“种”后板书“鱼”,再在“种鱼”前板书“小猫”。让学生读后问:“你读了这个课题,有些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鱼怎么能种呢?”“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它是怎么种鱼的?”我把几个主要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理清每个问句的疑问词,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是要像今天这样多动脑筋,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指板书)请看第8课。”这个新课导入,像磁石一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在实际中掌握了提问的形式。
第二步,加强学生质疑过程的引导和训练教材中常有“画出不理解的句子、词语”,“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这一类要求。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不理解”的地方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疑惑点呢?我在引导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时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读读生字新词,想想有无不明白的。如果认为明白了,就自己试着说说词语的意思,想想是否正确,有不明白的就画出来。再读读课后要求掌握的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再听听同学提出什么不理解的,想想自己是否明白,从而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寻找句子和课文内容方面的疑点,可先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后习题,看看自己哪些答不出,以问题的形式向老师提出来。再让学生细读课文,提出与书上不同的问题。
第三步,让学生掌握质疑的途径质疑的途径很多,文题、文章内容、关键词句及设问、反复、过渡、照应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质疑。如果文章的题目提供了课文内容的指向和要点,我们就可以从审题入手,引导质疑。如《我爱故乡的杨柳》、《诚实的孩子》等,如果文章的脉络清晰,段落结构相同,我们就可抓住例段引路,揭示学法,让学生抓住要害,自读质疑。由于受认识能力的限制,小学生提问往往出现多而杂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问题中归纳出主要问题,要求提问围绕中心,抓住要点,有思考价值。
到中高年级,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各种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找出它们各自的质疑途径,以便学生在课外阅读思考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阅读效益。几种常见的文体,其阅读步骤和质疑途径大致如下:记叙文,初读时了解大意,理清六要素,细读时理清层次和记叙顺序;精读时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写景的文章,要明确写的是什么景,此景有什么特点。说明文,要理清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文章按什么顺序,运用了什么样方法进行说明。借物喻人的文章,要明确借何物喻何人,再抓重点,找特点,理清写作的目的,最后理清思路,了解方法。
方法的传授固然很重要,但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训练。因为任何本领都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训出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使质疑训练落到实处。
4 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质疑的勇气,质疑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养成善质疑的习惯。要使学生养成善质疑的习惯,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和环境中给学生创造出质疑、释疑的条件和氛围,在学生中形成一种善于质疑的风气。
其次是要做到将质疑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并做到长期坚持。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家往往把质疑作为一个孤立的环节放在教学过程的最后进行处理。其实这样是很不够的。要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自学能力,就应该把质疑问难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和谐地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从预习开始一直到学习课文结束都应该少不了学生的质疑问难。并且必须做到每教一课书,每上一堂课都是如此。这样,天长日久,习而惯之,学生就会养成质疑的习惯,形成质疑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口语交际
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过去的很长时间内都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注重了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这样在无形之中就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并不是表示教师们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的中国药性,但是只要有各种升学考试的存在,教师们就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们去抠字句、背解释,而将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课堂。如今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说”的能力,并将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让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一席之地。如今社会上对团队协作能力要求相当高,人际间的各种关系也大大的加强。在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因此,学生以后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那么又如何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有的学生不主动的回答问题是因为他们觉得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大,综合性太强,自己答不好。面对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相互修正和补充,让学生们在别人的回答中得到启示和提高,通过吸取他人的经验来拓展自己的思路,逐渐的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屠户为何要这样做?”这个问题需要联系到“胡屠户”这个人物的性格才能够做出正确的解答,有一点难度。当时一位学生没有经过仔细的思考就回答道“因为范进是他的女婿,衣襟有了褶皱显得不好看,感觉没面子,所以胡屠户才会替他扯平衣襟。”这位同学一回答完就立刻引来全班的哄堂大笑,此时,如果教师在继续进行纠正,指责学生的错误,那么这位同学以后就不敢再回答问题了,因此笔者没有对这位学生进行指责也没有及时的纠正,而是鼓励他与旁边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最后这位同学再次举手回答到:“当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态度来了180°的大转弯,与他先前无端地教训、咒骂女婿到现在主动替女婿扯平衣襟、地夸奖女婿如何了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情地暴露了胡屠户爱富欺贫的丑恶灵魂。”这次的回答有了很明显的进步,同时也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然后笔者再进行点拨,让学生们认识到回答任何问题,做任何事都应该先听取别人的意见,打开自己的思路,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也有助于与他人的交流。
2 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课堂上的话题越贴近生活,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的去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必须要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学生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提炼,作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素材。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口语能力。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模拟对话主持节日、采访先进人物等活动。演讲和辩论都应该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例如“中学生早恋”、“赶潮热”、“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等等。同时也可以在一些特殊的节日即将要到来的时候,展开话题,给学生提供锻炼口语交际的机会。例如清明、端午、新年等。
3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口语交际需要言之以理,动之以情,一个看事片面、思想偏激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口语交际的
【关键词】 民主化 独立阅读 个性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是一种再创造,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而产生的各种阅读教学法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个性化阅读已经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1 给学生流出独立阅读的时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给学生的独立思考留出一定的时间、空间,尽可能让他们用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教学不是单向的主体行为,而是在主体间相互尊重、理解、沟通、作用的互动行为。教师与学生对话时要微笑、倾听、商量,给学生以亲切、信任、耐心和诚恳,不能因为学生没有独特高明的见解,就认为学生不聪明,没希望,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对话中来,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话提高自己。
为保证学生独立阅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课前充分做好预习。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教师提供的“导读”材料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学生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对文章内容、思想或写法作点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再在小组中交流,选择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在全班讨论。这就能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
课堂上留给学生的阅读和讨论的时间一定要充足,刚开始时,有的老师或许觉得时间花得太多会完不成教学任务,但不必着急,一段时间之后,你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2 课堂教学民主化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强调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学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健全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一位教师教学《变色龙》一课,刚讨论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学生A举手发言:“我觉得警官奥楚蔑洛夫并没有断错案,赫留金才是罪有应得。”老师在对学生A的提问作了肯定和鼓励后问:“你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A说:“开始时,小狗一副的可怜相;而赫留金却得意洋洋,完全没有受了害的感觉。我认为他想嫁祸小狗以获得一笔赔偿费。”这个发言轰动了教室,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同学探索的好奇心。
3 大量的阅读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这一时期孩子固有的叛逆心理。如果他们腻烦教师的严厉、呆板的教学方法,他们是不会耐住性子去学习的,只会逃得远远的,唯恐避之不及,甚至把这样做当作有个性。如此,一旦学生厌烦上课,就根本谈不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了。换个角度来说,即便学生没有逆反心理,倘若他们只是耐着性子跟着教师的脚步亦步亦趋,这样也不可能教出有主见和创新意识的学生。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甚为重要。至于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就需要教师多下工夫,千方百计地给学生以主动权,充分尊重学生,用心去关爱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信任自己,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也得以顺利进行。教师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管制式”的教学,不只是告诫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要以亲切温和的态度去和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乐于和教师敞开心扉,遇到问题会向教师咨询,也乐于向教师阐述自己的看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教师只有自己不断突破常规模式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旦教师跳出了固守窠臼的形象,毫无疑问,其举动和情绪状态就会自然而然地感染周围的学生。也就是说,学生既可以在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消化新知识,又会不自觉地受到教师创造性活动的带动和启发,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情趣和热情。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学生善于提问表明他们善于思考,说明他们已经将所学的东西消化吸收转化成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资源和力量了。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培养他们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习惯。具体而言,教师一方面要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以便从中探索求异;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从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思维角度入手,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主张变异思维。一旦学生养成了求新求异的思维习惯,其创新意识自然而然会逐渐增加。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语文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无法脱离实际生活而进行。只有紧密联系生活,才能更加吸引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和相关创造性思考的兴趣。“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而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理念将会不断加以推广应用。生活是将语文和创新联系起来的桥梁,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将课本上学习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加以应用。反过来,学生也可以将生活中的发现“语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比如,作文能力的提升就离不开生活,注意观察生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40-01
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让儿童敢于创新、勤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语文教学的系统工程层面来说,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欲
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有关研究显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放松的学习氛围,提供自由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维思考。宽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所谓自由情境,就是在课堂上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包括行为和思维,使学生能够自由表现发挥。再者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独特奇异想法否定或批评,要让学生消除顾虑,敢于直接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课堂内容、多媒体等多种媒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由好奇到感兴趣,进而才能到达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加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让他们进入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保持好奇的姿态,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感兴趣到赶发问,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当中,一步步培养起创新的意识。
2.更新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评价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在某一学生答对问题时,往往就要求所有学生用掌声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很容易将学生的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教师认为好的,并不代表所有学生都认为好。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倡导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使学生能互相启发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因此,可以向每个学生发三面牌子,分别是红、黄、绿三种颜色的牌。红牌代表反对;黄牌代表基本赞同,但有补充;绿牌代表同意无意见。让学生用举牌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后再阐述理由。甚至还可以鼓励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主动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样做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才能在教学彻底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要相信学生们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有培养起来的基础。
3.培养创新品质
3.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坚其信念,让学生默念“我自信,我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给予鼓励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自信。如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攻克难关。
3.2 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坚韧的品质。科学研究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想法都不过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的考验,要做到越挫越勇,越挫越要坚定完成下去的信念,让学生明白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说:“创新需要勇敢,创新需要耐心。”让学生独立思考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坚韧的创新品质的目的。
4.鼓励与众不同
4.1 鼓励学生有好奇心——敢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语文园地(二)》时,让学生为“田”组个词,许多小朋友都想到了“田地”。教师鼓励学生再想想。一个学生眼睛一亮,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说:“大田。”学生们一听,都感到很好奇:“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呀?”教师先是一楞,而后点了点头,示意那个学生继续说。那个学生说:“田有大有小,大的田就是''大田''。”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都点头表示赞同。有个学生还兴奋地说:“照这样理解,还有‘小田’。”当孩子好奇的时候,正是开窍之时,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4.2 鼓励学生放开胆子——敢说。教师在鼓励学生敢想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新想法。
一位教师在讲解三年级语文测试卷时,讲到“漂亮”的反义词,许多学生都说“难看”。教师发现有个学生写了“臭美”,可是他不敢说。于是教师就鼓励那个学生勇敢地说出来,还走到他身边,侧耳倾听。那个学生说:“我认为‘臭美’也可以。我是通过给''漂亮''造句想到的。‘女孩子穿上裙子很漂亮。’然后我往反方向想了一句:‘如果男孩子穿上裙子,就是臭美。’”教师认为,这是从语感上来理解“漂亮”这个词的,“臭美”应该算是“不漂亮”,所以肯定了那个学生的看法。
5.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营造读书气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1)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同学朗读《每周一诗》养成阅读习惯。(2)分组竞赛比高低,增强竞争意识。(3)提出疑问设悬念,培养思维习惯。(4)演讲故事练口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5)精要分析明主旨,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等。
三、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配合教学要求,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有:
范读: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节奏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领读: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也去掉了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个别朗读:我们要求学生对重要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后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价指点,对读得特别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全体同学听。
齐读:短小的课文,气势较强的段落和句子让学生齐读,可以使学生相互带动,相互促进,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默读:让同学只用眼,不出声,不动唇进行阅读。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速读: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速度,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快速阅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敏捷性。
四、加强记诵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通过朗读,使学生对词和句子有明确的认识;通过背诵,又把这些知道的知识植根于脑海。
其次,记诵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些文章不是一读就可以理解清楚的,也不是单靠老师讲就会理解透彻的,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但把这些内容烂熟于心之后,就能无师自通,体味到作者所用语言材料的匠心,加深对作者弦外之音的感受,领会作者行文的真谛。
再次,记诵能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这也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背诵多了,知识的网络勾联紧密,也就熟能生巧,举一反三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而精思,长吟而反复。读得愈熟悉对文章了解愈深,真正做到了“腹中藏书一万卷,”
五、转变学生观念:从我会读转变为我读懂
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怎样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从我要读转变为我爱读,从我爱读转变为我会读,从我会读转变为我读懂。
六、求解、质疑性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条基本理念中,第三条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下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便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们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就论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须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通过适当的启迪,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将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向知识的明处。如教《藤野先生》一文,可提出以下问题:①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开头却写“清国留学生”?②写清国留学生用“标致”一词怎样理解?③作者写“弃医从文”跟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④藤野先生听到“我”将不从医,为什么流露出悲哀的神情?⑤“我”既然“太不用功”,怎么会得到藤野先生的特别关照?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也在讨论中明白:这些问题涉及到人物性格、文章选材及主题思想几个方面。此时教师可将这样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如果要你写自己的老师,你要怎样安排、组织材料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更能帮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写作,形成自己对阅读与写作之间关系的独立理解。
三、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的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的“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了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许多学生识字量不够,句意表达不清,甚至有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不会说。这种现实决定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在基础语文能力的提高上。具体而言,要提高基础语文能力,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实施分层教学。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不一,相互间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必然是一种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在课堂上要具有针对性。讲课时较浅显的部分请一部分学生积极对答;较深奥的部分则主要由老师讲解。另外在课外作业的要求上,也不强求一致。比如讲述文言文单元时,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自觉性较差且语文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只要求解决生字词和背诵名句即可;对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了上述要求之外,还要求掌握并背诵重点段落;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要求全文背诵并能够自主翻译全文。三种作业要求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能各有所思,各有所得。
第二,强调基础字词的教学。很多语文教师都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基础字词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的任务,到了中学或中专应该以对文章和段落的分析、鉴赏为主。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教学观念。实际上,词汇量的积累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石。
第三,精讲多练。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的、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繁的适度讲解并作典型而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
二、专业能力的提高
这里所说的专业能力,其实并不单纯是指学科专业,还包括有别于课本知识的适应社会的种种能力。中专语文教学应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提高语文基础素质的同时。应发挥语文这门学科的特色和作用,力求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能有所裨益。
第一,中职学校的职教特性使得语文教学应注重专业需求,向专业特色倾斜。中职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而相对忽略文化课,对此,语文教师可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进而喜欢并重视语文学科。如何使语文学科中学习的内容能更紧密地与专业相结合,是中专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是人类应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人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教师采取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中掌握和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游戏情境锻炼学生的听写能力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能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而且注意的紧张程度也较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喜欢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好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游戏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听写能力。
例如:在教学《柳树醒了》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识“醒、雷”等8个生字,一般情况下,我们所采取的都是重复地写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但是,这种方式除了效率较差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差,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选择了游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记忆这些生字。如:“醒”字,让一个学生进行表演,一个学生进行猜,学生可以从这个字的意思上进行表演,也可以从这个字的结构上进行表演,但是不能将说出这个字之后,另外一名同学将这个字写出来。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使学生在游戏中锻炼自己的听与写的能力。
二、构建开放环境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开放式教学是相对于封闭式教学而言的,而且,《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并将其整理成文字展示出来,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例如:在教学《山中访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我设计了仿写的环节,面对着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
你好,清澈的小溪!你吟着动听的诗歌,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小溪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
……
引导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说一说,山泉、小溪、白云、瀑布等都是怎样回答的,之后,让学生整理写出来,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练习中寻找到语文的魅力。
三、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写作之所以被教师生认为是比较难的一项学习,是因为学生缺乏写作素材,使得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说、无事可述。因此,教师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既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增加亮点,又可以让学生在坚持阅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例如:我们每周都设有1~2节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如:《小学生心灵鸡汤》《故事大王》《智慧背囊》《小学生作文大全》等等,使学生在坚持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听说能力是人与人交流中最基本的方式,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音频或者是视频功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两篇本节课的录音,一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之后,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也许在刚开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学生不会讲得太完整,但不需要给予过多的指责,要耐心地引导,逐渐锻炼学生听说能力。
总之,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新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上半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