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叙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语文教学;应用策略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采用的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呆板教学模式。趣味性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营造活泼、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是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感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千奇百怪的贝壳,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再配以优美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获取美的感受和体验。学生看到这样优美的画面,很快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当中。再如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我以猜谜语的方式来导入课题,结果,学生很是感兴趣。有了好的铺垫,接下来的课就顺理成章了。这样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管是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声中,还是在有趣的猜谜活动中,只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一下,都可以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二、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生具有天真、好奇和丰富的现象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故事以其叙事性、幻想性、儿童性的特点而符合儿童语文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讲授童话故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对这则童话故事形成基本的了解。教师可以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童话故事的表演,在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和理解。古代诗歌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问题,古诗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比如对于叙事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和古诗内容相似故事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叙事内容。对于山水田园诗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有关的图片和视频,通过课件引发学生对古诗情境的理解,充分发挥想像力,进一步感受到诗人诗歌创作的情怀。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快乐教学法,让小学生在快乐、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语文文化的魅力,汲取语文知识的精髓。灵活选用符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小学语文教师仅仅是为了追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样性而选择与教学内容不相符合的教学方式,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课堂教学负担增加。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优化导入设计、课堂快乐游戏、情境设置表演、设置竞赛激励等多种方法。通过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小学生充分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让小学生在轻、快的语文课堂节奏中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知识。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春晓》《古朗月行》《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几首诗的诗句分散地写到一组卡片上,每张卡片上只有一句诗词,对小学生加以分组,由各组小学生将卡片排序,顺利组成四首诗词,并对率先完成的小组予以奖励。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游戏,使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氛围中相互竞争,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探微
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体是指通过形象熏陶,启迪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正所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将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成熟,人格上趋向完美。但是,教师应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高金岭老师认为“学生审美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联想力等心理活动;一是学生在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能力。”这就为我们的美育教学指明了方向,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美,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读经典课文 品语言之美
小学阶段所选课文中,有较大一部分都是经典的美文,对这部分文章的合理使用、深入挖掘,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语言之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表情达意准确、细腻。可以讲所选课文都体现了这些特点,通过读这些经典文章,一定会让学生获得好的语言训练,得到美的熏陶。
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就是这种文章的代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上时间加强阅读,从中让学生学习语言、品味语言。上课伊始,我使用多媒体,先配乐让学生看相关画面。
当学生们伴着音乐看到燕子在春风中上下翻飞,欢快鸣叫时,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这个时候,我并没让他们马上就读,而是又放了一遍经典朗读。到这时,学生的阅读期待就很强了。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阅读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节奏美,是对学生审美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并且得到了美的熏陶!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味道,增强对美的享受。
二、诵古典诗词 赏意境之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璀璨的诗歌文化遗产。它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读诗让我们了解了旷夫之悲、闺妇之怨、征夫之愁等等。学习诗歌的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多积累一部分诗词,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本节通过对古诗特点及教学方法的梳理,希望能为老师们今后的古诗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古诗的特点
小学阶段所学古诗一般有两大类:叙事诗和抒情诗。叙事诗以叙事写人为主,如《雨过山村》、《小儿垂钓》、《送梓州李使君》等;抒情诗是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如《静夜思》、《悯农》等,这类诗歌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情思,言短情深是其特色。
小学阶段所选诗词,大多简单明了,但是,因为学生文学鉴赏基础差,针对古诗的教学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重在引导。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背,多谈感受,教师适当点拨就行了。这种做法也是由古诗文的特点决定的。
2.想象教学法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再创造。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这时,可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意境引导法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境”。具体教学方法有如下: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理解。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游园不值》一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本诗的讲解中,我对诗歌进行了深入挖掘,从或失意、或欣喜的作者心态剖析,到深层哲理内涵的挖掘,循序渐进,逐步讲解,学生感觉收获很大。
三、设典型情境 学会创造美
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甚至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讲的也是这道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成为我们教师的座右铭。工作中,在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多下功夫,一定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和源泉。“寓教于乐”不能只成为一句空话。教学中抓住重点结合点,巧妙设立情境,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比如:《燕子》一文,在讲解燕子外部特征时,一方面我让学生积累相关描写语言;另一方面,我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即兴描绘一种自己喜欢的鸟类。实践证明,很多学生说的不错。无意中,学生再创造美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作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进步,我感到非常欣慰!
总之,小学阶段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下转第312页)力的培养提高,需要教师做出很大的努力。只要我们多角度立体教学,勤思苦练,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兆岭.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5(5)
[2]王素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预习”导读的几个步骤[J].教育评论,1998(6)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语文教学整体质量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阅读教学在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功能和意义。但在当下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阅读教学目标空洞、虚化,不具有现实实效性,阅读教学方法方法选择不恰当,阅读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等。根据这些问题,采取贴合实际,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来解决,同时也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要求,以便更好的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更充满生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阅读方面的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仅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更培养学生认知、感受、记忆、分析、判断等方面的水平。于此同时,它还肩负识字任务,还要为写作做以后备知识支持。因此,只有积极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颇多。每一种问题都有可能成为阻碍小学生阅读学习的阻碍,存在于阅读教学方面的这些问题,有来自学生、教师以及文本的问题等方面,而在这些问题中,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并迫切需要解决。
1.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虚空
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总是存在虚化、空泛的情况。例如,“根据课后提示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些空洞的字眼可以适用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生,而并没有针对小学生设立确切、可行的阅读教学目标。更有甚者,诸多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照搬他人成果,不去结合自身教授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忽视阅读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因此就不能发挥引导小学生阅读的作用。
2.阅读教学方法选择不当
在选择阅读教学方法时,出现了以下两种典型现象:一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凭借多年经验,形成一贯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创新,不改进。对每一种题材的文章都采用一种阅读教学方法。二是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运用过多的方法,使得学生过于关注形式,而忽视了教学的内容。这两种现象,都对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毫无用处。这样做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甚至阻碍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阅读评价机制制定不合理
在进行阅读评价时,评价方式不当的现象尤为突出。当然这也有其客观原因,在阅读文本时,多角度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思考方式,也就伴随很多过于脱离文本的理解出现,超出教师预想范围,致使教师在进行评价时,会出现草率地使用评价用语的结果。例如,当学生完整回答问题后,教师只有“好”、“不错”等表面化词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仅是一味否定。但这样的评价用语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也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无法得到切实、具体的评价反馈。更有甚者,若对出现理解误差的情况不加以有效地疏导,会导致学生一意孤行,我行我素。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措施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教学实施环节至关重要。怎对阅读教学问题,教学实施策略如下:
1.制定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必须也必须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包括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阅读的水平,了解到大部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目标不易制定太高,难度太大,无法落实。但如果阅读教学制定的太低,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无法促进学生发展。针对这些情况,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制定合理的阅读目标。
2.运用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也不是随意改变的。它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在阅读机教学中,即使是同一种文体,他所表现的主题不同,也不能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叙事性散文与抒情性散文。但也不能过分的使用教学方法,以显示教学新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在实施教学之前,首先要了解清楚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如果他们对于某一方面已经非常了解,那么在教学时可以一带而过,不必浪费时间。如果对其他方面感知不强,那么就需要重点讲解,甚至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要进行形象化的展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3.实行人性化的阅读教学评价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所要传递的内容,不仅仅是表面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蕴含其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初期阶段,心理观念有极大的可塑性。这种心里不成熟的特点,致使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从自身心理观念出发,不免会出现理解偏差。
在教师方面,阅读教学评价对教师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具备教育心理学方面知识。教师可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根据其心理特点组织阅读教学评价用语。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文学理论水平也有较高要求。阅读教学课堂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点尤其是小学课堂。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兴趣,因而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文本阅读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小学生可以学习到语文知识并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应该自身语文素养上下功夫。教师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方面提升自身素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向促进小学生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语文建设2012,(05)
[2] 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01)
[3] 兰臻.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海峡科学,2009(04)
一、从基本字表抓好生字学习要领
新课标要求小学低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关注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基本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辨析、反复练习,从而有效加强对点、横、撇、捺等基本的笔画要领的认识,有效提高掌握能力。并且,教学还要具备核心素养内容,其中包括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格、关键的能力,以此作为支柱,从而使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让学生反复练习,才能够加深记忆,从而能够使识字写字能力有效提升。要让学生学会分辨字形间架结构,具体汉字基本结构为:上下、左右、半包围、全包围、上中下、左中右等。教师还应让学生学会《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基本字,然后让其反复练习。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还应格外注重基础的讲解,引导学生将基础学扎实。比如,可以将一些差异较小的汉字教给学生进行观察,如“不”“少”“小”这些字,这样学生就会从差异中发现生字间的区别。
二、遵循汉字规律提高生字识写能力
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但是由于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较小,其识字写字能力不高,学习方法也有待形成。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及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教师必须做出相应对策。一是要求学生遵循识字写字的科学规律,即遵循汉字本身的音、形、意结合的规律,然后将教学模式简单化,使其在学生能力接受范围内。并且,教师还应遵循儿童的直观、形象的认知思维规律,具备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可运用联想类推、对比辨析等。二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更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学。若教师只是一味采用一般叙事模式进行授课,没有变化又不生动,久而久之,则会使学生的耐心消磨掉,甚至产生反感、厌恶的心理。教学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兴趣,才能让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提高。要使学生能够有效认识、懂写生字,可采用“你组我合”的小游戏形式;要使学生能够懂得分解生字部件,可采用给拼图、拼搭等形式;要使学生能够通过联想、想象识字写字,可采用多媒体放映的方式进行授课;还可以通过教会学生查阅字典的方法,让其自行查阅。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学生本身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其脑海就是一方取之不竭的素材源泉,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将学生的写字能力有效激发,让其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达,从而让文字变得更为立体、形象。想象的催化必须要具有细腻的情感,然后借助情感,以语言进行构思,从而通过语言表达。实践证明,若要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必须要借助文本,从而将学生的情感积极调动。另外,汉字具有想象、直观的规律特点,主要是“以形写意、以意赋形”的一种文字,对于汉字的美、魅,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体会,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识字写字。
三、结合阅读练习语境识记生字含义
对于学生而言,大量阅读课文、文章也是提高识字写字能力的有效途径。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小学生年纪较小,若单独认识理解一个个孤立的文字是较为困难的。因此,针对该情况,教师应在教学中,将阅读与识字之间的关联性掌握好,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好字、记好字、学好文,熟知“一回生、两回熟、三四回成朋友”这一条定律,让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对于低段学生的阅读教学,教师需从基本环节开始:1.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找准生字,将不懂的生字勾画出来,阅读完后可与同桌、前后桌或者自行组织小组进行学习,互帮互助,提高生字认读效率。2.在课文阅读上,教师必须给予学生足够时间进行阅读。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比赛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生字的印象。另外,让其结合词句、上下文理解词句,从而提高识字写字能力。3.先让学生先自行临摹生字,分析结构、特点,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以小组方式,互相检查纠正,最后教师进行分析,重点指出难写字、易错字,再加以练习,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做到懂意、懂读、懂写。
四、自学习惯激发生字识写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走在大街上,处处可见精美的大条幅、图文并茂的灯箱广告等等,学生可以熟记上面的汉字。当学生在家看电视,读报纸的时候,可让其通过对上面的文字熟读提高识字能力,还有去商场、超市购物,去山南海北旅游坐汽车、火车或轮船时……处处都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环境和识字资源。并且,作为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学习。如可以让学生制作“我的识字画册”,将阅读读物上认识的字进行剪贴收集;可以开展各种识字竞赛,让学生展示自我学习成果;可以在黑板上开出一块领域,让学生将每天在课外认识的生字展示在这一块区域上等……采用这些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带领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还能开拓学生识字写字的空间,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五、注重生字书写的科学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运用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手段开展了“师生话语权的量化研究”,结果发现课堂上师生话语量之比为6.6:1,即课上教师讲话的字数是学生集体讲话字数的6.6倍。研究人员还发现教师课上一次讲话的话语长度超过25个字的占50%左右。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较多,且趋于较大段的讲授,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仍是以“讲问式”为主。其实早在1917年,陶行知先生从美国学成回国,考察了许多学校后就尖锐地指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论其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在他看来:“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将近一百年了,“重教太过”的现状并未得到彻底改变,语文教学至今没能摆脱“逐段讲解”的基本套路,“强拉硬扯”的基本态势,“师唱生随”的基本格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记;教师令,学生做。这样的语文课堂严重违背了学科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语言实践旁落,过度的讲解、过分的严厉、过高的要求、过难的内容、过多的作业……伤害着儿童稚嫩的好学天性,导致了学生的苦学、厌学,甚至逃学。
回眸一次次教学改革,如果忽视甚至无视以学生学习为核心,所有的努力终将被证明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教学的根本性变革应来自对教学本质和核心的正确认识、深刻把握和踏实践行。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自能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学生自动学习、自创学习、自在学习是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直面和经历对语文本真的回归、探寻和自觉,要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理念,建构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课堂,践行学习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学习的基地的教学,彻底变“讲语文”为“学语文”,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立足学习基础
以学生学习为主,应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生存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他们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则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指向那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表现。赞可夫说:“教学与其说是依靠已经成熟的机能,不如说是依靠那些正在成熟的机能,才能推动发展前进。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最近发展区则转化到现有发展水平的范围之中。”教学始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和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段距离,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出发,给学生提供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现在基础上“跳一跳摘到果子”,促进学生顺利地发展。
立足学习基础,就要自觉地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明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把准阶段目标,达到既不越位,也不滞后。如识字,低年级要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打牢基础,教给方法,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年级继续培养识字写字能力,由扶到放,重视词语的理解、辨析、积累和运用;高年级培养独立识字、学词的能力,能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表达效果。阅读,低年级侧重理解与运用字词句,读好课文,积累语言;中年级侧重理解与运用句段,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方法;高年级侧重理解与运用段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掌握阅读不同文体作品的基本方法。写作,《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第一学段是“写话”,低年级重点抓好词语、句子,学习迁移、运用;第二、三学段是“习作”,中年级重点体会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学习表达,力求准确、生动、有序;高年级学习有序的表达,有重点、有特点的表达。第四学段是“写作”。这些概念从语义上是不难理解的,其用意主要是进行了教学梯度的区分,对不同学段有了不同的要求。写话和习作的提出,降低了写作的要求:1~2年级重在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使学生自由表达;5~6年级重在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个性表达。
顺应学习天赋
以学生学习为主,应顺应学生学习的天赋,即儿童天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发展。杜威曾说:“教育的第一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之前,有一种先天生成的本能、情性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依据、为基础,不然就没有教育可施。”儿童是一个具有天生的无限潜力的学习者,一个有着与生俱来的语言、思维、学习、创造能力的发展者,正如一颗渺小的树种里面包含着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全部因素。儿童学习的天性主要表现在:“好问”,喜欢动脑筋,喜欢提出问题;“好动”,喜欢游戏和实践活动,喜欢亲身参与和体验;“好奇”,总会对未知的事物觉得新奇而产生兴趣,乐于探求;“好强”,总是时时处处想胜过他人,展现自我,不甘落后。教育就应当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内在的、自然的学习天性,借助儿童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机制,促进学生获得自然的个性化的发展。
顺应学习天赋,就要实践发现式学习。探索源自问题,问题引发探究。我们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由地分析问题,自能地解决问题,自动地总结问题,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实践能力。实践自由式学习,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加强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开放学生学习的时空。如果没有学习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表达的自由,就没有个性的发展,没有创造的生发,而“自由应该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中高年级学习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式的运用、伙伴的组成、成果的交流、评价的表述、练习的编制等等,都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作主,自己确定,自己选择。
实践体验式学习,必须努力通过语言描绘、情感激发、角色转换、实物演示、图景设置、生活链接、想象展开、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的情趣,全身心地投入到独立的、互动的、合作的、竞赛的、游戏的、演示的、操作的、对话的、练习的等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活动中,历练能力,展示才智,陶冶情操,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发展阅读个性。
尊重学习规律
以学生学习为主,应遵循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的前提是深入地研究学生,把握其学习的基本规律。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感知与记忆以笼统的、整体的感知为主,从机械识记逐步地走向意义识记,但还是以具体事物为主;思维与想象,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不断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语言获得,是在儿童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在与人的语言交流中,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与性格,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烈,充满好奇。泰戈尔说得好:“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地全面地发展。
尊重学习规律,语文教学要强化整体性,整体把握课标的追求:核心价值――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与引领;核心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核心目标――学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整体确定教学的内容,突显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理解、积累、运用和习惯要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不可颠倒混乱,也不可顾此失彼,否则劳而无功。
整体实施文本的阅读,第一要注重整体性,从整体感知入手,再精读感受重点,后回归整体感悟,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让学生“既见树木,更见森林。”第二要注重文体性,日常的阅读教学文体性薄弱,千课一面,不断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其实课文体裁与内容是多姿多彩的,文体一般可分成三类: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诗歌。不同文体的教学既要有学习语文的共性目标,还应有学习不同文体的个性目标。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重点内容;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心情。“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把不同文体阅读的要求、内容与方法贯穿于相应的文体学习之中,以探求语言规律,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第三要注重形象性,小学生主要靠形象来认识世界,而语言文字更多地指向事物的形象,语文教学应加强文字符号与生活图像的转换机制,借助语言品味、语言诵读、语言描绘及形象展现、直观演示、图画观赏、课件运用、生活再现、想象展开等,唤醒语言文字描绘的具体形象,使学生专注语言,关注形象,披文入境,境中生情,读出自我,由语言形象走向语言意蕴,走进文本深处,演绎出生动形象的语文学习。
发展学习能力
以学生学习为主,应致力于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尊重学生自身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成为个性鲜明的自主学习者。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讲话和文章中曾多次提到:教学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习为主”的落脚点就在于“不需要教”,在于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能自主地运用语文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在于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能力,获得持续终身的良好的发展。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已不再是教师单向灌输的行为,甚至也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授受关系,而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主体间的互动。同样,《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指向主要也不在传授语文知识,而重在形成语文能力,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强调学生应“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这是学生“学习为主”的出发点与归属,是面向学生未来、为其终身发展储备能量的坚实根基。
发展学习能力,语文教学要强化读写结合。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往往始于模仿,形于迁移。模仿是任何学生任何学科不可逾越的学习路径,是儿童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重要方式。在对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关注语言的形式,把握语言的规律,站在写作运用的角度上解读文本,在读中学习精准的字词,精美的语言,精巧的段落,精妙的构思,精致的布局,精彩的笔法等等,既得意更得言。读与写要紧密结合,读为基础,以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一课一得,得得关联;多读多写,学以致用,发展能力。
要强化学法指导,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种服务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富有成效的学习指导,因为方法的知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具有积淀终身发展能量的意义。语文教学应从“语文知识的教学”走向“语文功能的教学”,从“内容分析的教学”走向“策略指导的教学”,在言意兼得的基础上还要“得法、得用”,即掌握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方法,从而实现叶老所说的“自能阅读”“自能作文”。
要强化语言实践。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实践是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发展的根本机制,是把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转变成现实性的决定力量。”“学习为主”的实践取向就是让学生动眼看、动口读(说)、动手做、动脑想、动心悟,亲身体验和历练学习语文的过程,在识字中学会识字,在书写中学会书写,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习作中学会习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实践的基本形式,“多读多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法则,要鼓励、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多样、关联有序、科学规范、适度有效、喜闻乐见的语文学习实践,包括语识层面的字、词、句、段、篇,语感层面的理解、积累、运用和习惯,语用层面的听、说、读、写、思,使学生全体、全面、全程、全心投入语文的实践之中,全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心理障碍 对策
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普遍有这样的体会: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己成为小学生作文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长期以来,怕写作文,一直困扰着我们许多语文教师。所以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克服怕写、厌写作文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的原因是:
一、从口头言语到书面言语的困难。儿童是先学会口头言语而后学会书面言语的。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在成年人言语影响下学习口头言语。在入学前已有初步的口头言语能力。儿童的书面言语是在入学后,经过从识字、组词、串句、看图写话到命题作文等过程才学会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书面言语远比口头言语复杂和困难得多,因此,小学生要由口头言语到学会写作形式的书面言语,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二、理解、熟悉作文对象的困难。作文,不管是记事、叙事或描述、议论的形式,它总要有一定的对象,要表达一定的事物,总不能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所以,作文首先就有一个理解、熟悉作文的对象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要他们理解、熟悉作文的对象是一个大的困难,他们感知事物,很不善于观察和进行抽象思维,不懂得事物的外部特征和相互联系,所以,作文时拿起笔来,感到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真是“万事开头难”的困惑。
三、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困难。作文虽然也要具体形象思维参加,但主要依靠抽象逻辑思维。要在掌握字词的形式和意义的基础上,学会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和进行推理、判断、归纳、演绎等思维形式,才能进行作文的构思,才能用简练的语言经过修饰来表达思想,做到说之有据、言之有物,条理清楚、层次井然,最后把作文写好。小学生在低年级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也习惯了具体形象思维的形式。现在要转到命题作文,这种以抽象思维为主的作文,无疑又是一大困难。
四、要多给学生以作文成功的体验。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为了让学生能及时、充分地享受到作文成功的体验,首先,我们就要降低作文的起点和要求,精心构建作文进步的平台。以往小学生作文成人化的现象己经极大地挫伤了小学生的作文心理,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写作文我能行。其次,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儿童的作文,而不是一味地挑剔、批评。要懂得欣赏孩子特有的原始、稚拙、可爱的语言以及新奇大胆的想象。你的评价的语言应该是欣赏的、商量的和富有建设性的,修改的意见也应该是委婉的、中肯的,而不应该是讽刺,挖苦的和泛泛的。想一想,婴儿是怎样在大人惊喜的欢呼中蹒跚学步的,你就会明白这个道理。第三,每学期由学生自己选1-2篇认为较好的作文存档,学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所选作文进行修改,修改后的习作与原文同时保留。到学生毕业,几十篇学生自己的作品,字数由少到多,语言由幼稚到趋于成熟,清楚地记录了学生作文成长的过程,它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看到自己作文进步的历程。
根据以上原因分析,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是可以理解的。要想解除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的心理,要想实实在在的提高作文能力,必须针对上述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耐心的指导,不可操之过急。具体做法是:
1、在发展口头言语的同时要重点发展书面言语,突破识字关。为此,应加强识字教学,使学生能记住、识别基本词汇,能够书写无误。不仅要储存有足够的词汇,而且能够把每个字和记忆库中的鲜明的表象及周围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不只是对字、词的死记硬背。这样,在作文的时候,能回忆起来,用得上,用得准确,才能在理解文法的基础上用完整而优美的语句来表达思想,进行构思,完成作文。
2、指导学生理解、熟悉作文的对象。主要指导他们通过直观教学、参观、旅游等,实地去接触事物,了解事物,这样就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心中有数,就不会害怕作文了。
3、对学生作文时的具体指导。1怎样出题,出什么样的题,这是必须考虑的。应该出和课本中学生学过的课文相类似的题目,特别是开始命题作文的时候。再就是出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为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的题目,使学生有东西可写。到高年级后才可以出一些由学生独立构思的题目。2启发诱导。题目出后,不管是哪一类的题目,教师要进行启发诱导,对作文如何写,作一定的分析,为学生思维引路。这对刚开始命题作文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3作文批改后要写评语和进行评讲,评语指出作文的优缺点,今后应注意什么问题。评讲在全班进行,表扬好的以激励学生上进心理,在表扬中介绍写得好的经验,给学生以学习榜样,提高作文能力。
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规定为课程目标之时,对语文课程及其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都应给予重新认识。把如今的语文教材视为“文选型”课本,那是用老眼光看新教材。语文教材绝非纯粹的阅读教材,或者说教材中选编的30篇左右的课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凭借,更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阅读能力和习惯包含其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借助教材学习识字、写字,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口语交际,进行综合性学习。由于“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培养儿童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积累新鲜活泼的语言,也学习作者观察和思维的方法,并努力探索读与写的对应点和结合点,从读学写,读写互促,读写共进。
的确,习作在整个语文教材中所占篇幅不大,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要。从纵向看,由第一学段的“写话”,到第二、三学段的“习作”,再到第四学段的“写作”,层层递进,体现作文教学的阶段性;从横向看,语文课程的几个板块(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以单元组合相互呼应、相互渗透,在整合中发挥整体功能,也在整合中体现写作能力的培养。例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基础打不好,作为书面语言的习作,儿童很难顺利地完成。口语交际是指儿童在一定的交际情境中借助口语实现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了,有利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化。“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向生活世界的拓展,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丰富生活积累、锻炼表达能力。至于阅读和作文的关系更为密切。读写能力的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并不被世人所理解。当下人们最关心的仍然是选文。对某些选文也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每一次编者对选文的增删必定会在社会上引起反响。至于对教材的体例结构却很少有人问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常常是孤立地单个地去把握教材,而不是整体把握教材。在许多公开课(包括示范课)上,某些教师执教某篇课文,很少联系“旧知”,引发“新知”;更少“瞻前顾后”“左顾右盼”,从整体入手,又返回整体。在习作教学中,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试问,光凭每周的两节习作课,能让儿童学好作文吗?何况,对教材中的习作,大多仅作参考。习作课上,眉头一皱,“题”上心来,使学生手足无措,题目无非是:庆祝某个节日、记述本周由班级开展的某项活动、记录一件有趣的事、写一个熟悉的人……这些习作内容和语文教材大多关系不大,表达形式上更是毫无瓜葛。某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表演“小品”,让学生进行“素描”:一是学生很感兴趣,乐于写作;二是内容当堂呈现,新鲜活泼,许多细节均可描述。这样的习作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经常使用,则会让学生误以为习作就是描写虚拟的生活情境,又不得不表现出虚假的感情,显然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习作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据以上所述,习作教学结束孤身自由漂流、回归教材应是一种趋势。现在全国各地学生使用的所有小学语文教材,在习作设计上有共性,也有个性,在单元整组设计上各有特点。毋庸讳言,某些教材不尽如人意。正如深圳郑明江先生在文章中指出的:“从教材编排方面看,一是绝大多数版本的教材习作都是单设的,且往往一个单元只有一次习作练习,安排学生练笔的地方很少;二是教材编排体例基本上都是读写分开,读与写无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读写整合被忽视;三是教材中很少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写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和提示。”教材如此这般,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又拿捏不准,这就使教材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使得作文教学无可奈何。此时此刻,吴勇老师和一些有志于习作教学改革的教师发起的对“教材习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作文教学改革,也有助于语文教材质量的改进与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素养的重要特点是具有综合性,不仅涵盖知识能力,也涵盖方法、习惯、情感、态度等等,这些正是衡量写作水平的诸多要素。综合性的内容需要综合性的方法。作为集中体现语文素养的写作,加强综合性应是必由之路。
其一,加强语文教学内部的综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相互转化,激发学生从说到写的兴趣,探索儿童从说到写的特点和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像叶圣陶先生主张的“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尤其是当学生从课文中回来的路上(回到语言形式),不能走得太过匆忙。学生阅读课文必有所感、所思、所悟,教师可在课文中找一个切入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联想,发挥想象,抒发感慨,即兴练笔,写几句话也行,写一小段亦可。这种“课堂小练笔”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佳词妙句通过比较、置换、增删、吟哦等品读方法,进而领悟作者遣词造句之巧妙。让学生接读课文中的“因果”“转折”“递进”“并列”或“总分”“总分总”等关系的句子,进而感受句群关系以及作者叙事说理的方法等等。阅读教学要渗透“写作意识”,真正落实课标的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其二,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综合。
无论是教材中的作文或是教材之外的作文,都离不开儿童的生活。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表现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抒发儿童生命的激情,展示儿童生命的活力,是儿童作文的应有之义。问题是如何理解儿童生活。在习作教学中,要求儿童联系身边的人和事,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能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的人和事,本无可非议。但是,儿童作文的内容如果总是离不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总是写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把儿童生活局限在小家庭、小圈子里。长此以往,可能有碍于儿童健康积极的心理发展,甚至造成视野狭窄、心胸狭隘、不善合作、胆小怯懦等人格缺陷。因此,儿童作文内容要从“小我”走向“群体”,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乡土走向世界。在当今互联网覆盖全球的时代,为什么我们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倾听社会普通民众的诉求,了解“反腐反贪”的成果;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关注事件,去参与声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的罪行……写作和做人是一致的,习作教学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是理所当然的。
行语文思维之路
1. 蓄力上路
自2016年2月1日团队成立以来,学员们通过一个培训、两大沙龙、三类阅读,努力让自己从日常的琐碎生活中突围出来,创造一种别样的教育生活。
“一个培训”,即借凤凰母语“课堂进阶”研修营活动,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板块――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对全体成员进行全封闭式“下水”培训,聆听杨新富、高万同、孙景华、沈高明等老师的专业讲座。以苏教版教材为内容,活学活用地进行“对抗式”说课赛。回来后学员都感慨:五天四夜,累但快乐着,苦但成长着。
“两大沙龙”,即以《欢乐的泼水节》《最大的麦穗》《沙漠中的绿洲》为例的“言意共生语文教学内容优选”沙龙活动和以“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为主题的“言意共生语文教学内容优选策略”的沙龙活动。这两次沙龙活动都聚焦于教学内容,但侧重于不同的角度,旨在唤醒大家“思维的知觉”,以及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关注和研究。同时,这种开放式的沙龙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教育r值,因为它带给学员的往往是进取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学习的内在需要以及成长的渴望。
近一年来,我们还重点组织了“三类阅读”,要求每一位成员做“反思性实践家”,习得“临近的智慧”与“远古的智慧”。一是教学内容优选类,如《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等;二是语文与思维类,如《思维学与语文教育》《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语文思维论》等;三是学生核心素养类,如《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等。每类阅读又开展了“三大”活动:读书交流会、心得发表展、实战小热身,做到阅读有目的、有计划,不浮光掠影,不蜻蜓点水。阅读已普遍成为学员们的日常生活状态。
2. 助力加速
工作室积极创造条件,“走出去”“请进来”,努力为学员成长助力,引领大家走上专业成长的“高速公路”。一是走近教育大师。邀请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来工作室为学员上示范课《对联》;邀请江苏省小语教研员、苏教版副主编李亮博士为大家做题为《苏教版教材小学语文的变化与解析》的讲座。同时,江苏教育学会会长、江苏教育家培养对象专家组组长杨九俊先生多次为工作室开讲;江苏省首届名教师、特级教师许友兰,如皋市教研室教研员刘国庆、陈兰等,更是定期走进工作室或讲座、或听课,为学员成长把脉。二是对话名师课堂。工作室先后与12个名师工作室同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不断给学员带来“行走”的激情与活力。如,工作室曾与包昌升名师工作室、唐广泉名师工作室、丁雪飞名师工作室在安定小学举行了“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研讨”主题论坛活动;在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与武凤霞、郭学萍、高子阳、罗树庚、徐俊工作室举办了“智慧阅读 创意写作”主题活动。
3. 合力走宽
名师的成长根基在课堂,学生思维发展、素养形成的发生场也在课堂。工作室通过互助研课、小组研课、共同研课等方式,让大家的思维在这里交织、补充、拓展,从而成就彼此的拔节生长。一是互助研课。即两人互助备课,随机上课。以此方式,在如城实验小学举办“课时合理划分与教学内容优化”送教活动,陈雪梅、吴兴红、谢兰香、郭删辍⒊陆趿帧⒑窝Х嫉7位学员执教了研讨课。二是小组研课。即小组共同备课,抽签上课。将15位老师分成三个组,每次给三个教学内容分组同备,学员抽签上。可以说,这是一场无处躲藏的语文思维大碰撞。三是共同研课。即有磨课就有团队的身影,每一次学员都一起谋划、一起磨砺。王群老师在如皋市学科类校本课程推进现场会中,介绍了“安定主人项目叙事”,练稿时学员们一起修改、一起聆听。在如皋市教学质量推进会上,曹美华老师展示了试卷评讲课。每次磨课大家都一起在场,共生共长。
4. 发力迈步
思无界,行无疆。工作室的每个学员正握紧希望,握紧努力,迈步在成长之路上。身后,留下他们或深或浅的脚印。一年来,学员参加课堂教学竞赛或基本功比赛获省级奖2人次、南通及如皋市一等奖6人次;先后执教各级各类公开课20多次,其中8节课走向如皋市外;在南通及以上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文章19篇,1项省级课题、6项如皋市级课题成功结题;仲剑峰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先进个人。
追语文思维之梦
“语文思维之梦”是工作室每个成员的“地平线”,它不仅有广度和深度,还有无穷的高度。我们将向着前方的地平线,不断努力,向前,再向前。
1. 借课题,催生研究力
我们都有共识:科研是教师发展、教师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就是一种生产力。《小学语文思维素养提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功申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我们从不同领域、不同文体、不同年段研究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素养的策略。这既是安定小学的语文研究专题,也是我们工作室的研究专题。在研究中学会研究,用课题研究鞭策学员成长。
2. 明主向,再生成长力
工作室学员的发展有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母题下的子题,共向中的殊途”,鼓励成员个性化发展。在跟随工作室研究的方向下,更提倡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引领他们从规范迈向超越,凝练智慧,积极寻求自觉主动的发展,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15个人,15条路,但出发点和终点是一样的。有了方向,就有了灯塔。工作室一建立我们就引入竞争机制,“15进10”,实现动态管理。工作室期待,所有人都成为如皋市骨干教师,至少50%的学员成为南通市骨干教师。
3. 强底蕴,增生辐射力
关键词:二年级;随文写话;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是学生由学习写话向学习写作过渡的重要时期。鉴于教材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练习写话的良好“材料”。教材文本提供给学生写话方面的学习提示是全面的,既有方法上的示范,又将内容上的深发点潜藏其中。因此,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有意增设随文写话的环节,引导学生依托课文学习,以模仿、续写、再生等形式,进行切实有效的写话练习,以此为学生三年级顺利迈上写作的新台阶做了稳固的铺垫。以下是笔者以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罗列出的几种随文写话教学设计。
一、巧借文本格式,填出精彩童诗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小诗极富想象,满溢着纯真、善良的美好心愿。就结构上而言,小诗整齐的格式简单而易于学生套用,内容开放,适合低年级学生天马行空式的想象风格。以此作为模仿写话的范本,我设计了如下填空式的写话练习: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__。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_______,______。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这样的填空式仿写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让学生容易在写话的过程中获得创作的成功感,同时又达到了训练的基本要求。以此为基础,我放手让学生以更为灵活的形式“假如 ,我
。”进行再次“创作”,学生结合自己丰富的想象,加入了自己的喜好写出了多样的“小诗”,下面是单雨恬同学的佳作: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背着书包飞向天空,
和安琪儿们一起看书嬉戏。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给月亮做十六套不同大小的衣服,
让它一年四季都那么温暖。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我会跟太阳一起聊天,
让它不那么寂寞。
二、巧抓文本留白处,演绎斑斓童真梦
中华文化讲求含蓄之美,古今诗画、名篇著作中留白处成了传神之笔的例子不胜枚举,留白处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空白,借此激发学生想象,进行写话练习。如,《坐井观天》一课,以小鸟“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看。”这样的邀请为结尾,那么青蛙到底有没有跳出井口,跳出井口之后,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呢?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先让学生进行了表演式的“续写”,学生写得轻松,写得精彩,让井底之蛙在文字架构的“大千世界”中流连忘返:“瞧,那里红艳艳的是什么?是小鸟兄弟口中的美丽的‘花仙子’吗?闻闻,呀!真香!看,那边黄澄澄的又是什么?是不是小鸟兄弟说的酸酸甜甜的果子吗?尝尝!嗯!比井里的水甜多了!小鸟兄弟可真没骗我,我得留在这里好好看看这世界啦!”有的还“异想天开”地加入了高科技手段,架起了井底世界与大千世界的通信桥梁:“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可怜我的兄弟姐妹还没开眼界呢!”青蛙苦恼地想。小鸟笑着说:“青蛙兄弟,没关系,这可不是问题。瞧,这个机器叫电脑,这个叫摄像头,把这个带回家,你就可以在家里看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了!”有的则打破常规,让井底之蛙在陌生的世界里遇到种种“磨难”,想念起自己狭小而温暖的家:躲过了蜜蜂的攻击,小鸟带着青蛙来到了树林里,碰到了蛇女士正在睡觉,青蛙好奇地走过去,摸摸蛇女士,没想到蛇女士一下子醒了,睁大了眼睛瞪着它,嘴里发出吱吱的声音。青蛙吓得忙躲开。“真不好玩,这里的怪物真可怕!你瞧它们都快把我吃了!还是井里的家比较安全!和哥哥、姐姐在一起玩可比在这里好多了!小鸟兄弟,还是带我回家吧!”
抓住留白,让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如同让读者按着自己的喜好、见解、生活阅历来诠释心中哈姆雷特,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学生笔下创作出的新奇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学生生活中那斑斓童真梦。
三、巧拨文本动情处,激荡真情留情语
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被点燃、激活。只有文本所包含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交融在一起产生巨大的“情感磁场”便是诱发学生积极表达的动力源。高明的教师善于捕捉文本中这样的“动情点”,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用文字留下最真挚的瞬间感触。例如,《风娃娃》一课中,风娃娃的形象生动可爱,不乏善良、热心,也不少粗心、盲目。和低年级学生的个性、形象具有相似性。风娃娃“好心办坏事”的经历,对低年级学生并不陌生,不少学生还能说出几件自己做过的透着“傻气”的“好事”。因此,在帮助学生理解了“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为什么人们还责怪他?”的问题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生活中你有这样的经历吗?给风娃娃写个字条吧,帮助风娃娃解开烦恼,做个有好心,又能办好事的孩子吧!
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完成了这张字条,最多的是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小大人似的语调好不可爱:
亲爱的风娃娃,我和你一样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可是因为太想做好事了,却没有动脑筋,常常好心办了坏事。我记得有一次,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我想偷偷地帮妈妈整理书房给妈妈一个惊喜,结果却把爸爸的文件搞丢了。爸爸对我发火了,我觉得很委屈,就像你现在的心情一样。不过后来妈妈给我讲了其中的道理,我发现我是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我可以把“废纸”先放整齐,或者问问爸爸后再整理,丢掉不需要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避免“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先问问别人的需要,再去帮忙,不是更好吗?风娃娃,你说对吗?我相信只要动脑筋,以后你的好心一定会得到大家的夸奖的。
四、巧谈诗韵意悠悠,趣说词意话绵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册都有编排的古诗,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教学“古诗词”时,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看得远些、听得远些、想得远些,并将之付于写话之中,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学习《山行》后,我让学生仔细看文中的插图,想象自己和诗人一同游山,思考:一路还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设计了如下随文写话――结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试着写一段名为“秋日深山游”的小练笔。一些学生将本单元识字课中学习到的关于秋天的词运用到了写话中,置身诗中,把自己作为一位古代的游人,借着诗文、凭着想象把诗文想象成了一段有声有色有情有感的“动画”:深秋时节,景色宜人,我们坐着马车,沿着弯弯的小路走进大山。这时的大山叠翠流金,远远看去,还有一丝丝的雾气,真像人间仙境。山路并不好走,马车一颠一颠地向前进,坐在里面实在不舒服,于是我们走下马车,才发现,原来在深山里还住着人家,瞧,这时的他们正在做饭呢,烟囱里冒着一阵阵白烟,砍柴声、切菜声混在一起穿入我们的耳朵,嘿,还有一位大娘在唱歌呢!转头,眼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红色,像大山着了火,你猜是什么?原来是比二月花还要鲜艳的枫叶。多美的景色啊!真像一幅油画!
参考文献:
[1]陈健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行动案例[J].小学语文教师,2012.
[2]杨南南.让我怎不喜欢“你”[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