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经济发展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发展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发展核心

第1篇: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沈阳 县域经济 产业集群

一、核心竞争力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即核心竞争能力的概念,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比较优势上形成竞争优势,各类要素在区域的特定空间聚集、相互作用,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进而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企业、产业和政府对要素的整合能力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二、沈阳市的区域比较优势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区域体制创新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比较优势与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沈阳经济区在被确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以来,围绕新型工业化主题,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沈阳经济区的区域产业一体化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在沈阳经济区五条城际连接带开发和产业布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市域比较优势,即以增量带动存量调整,实施各市域产业差别化错位发展,区域产业一体化已经收到显著效果。中心城市沈阳调整结构的重点是:以增强沈阳辐射力和带动力,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基本战略取向,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城区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沈阳经济区现在已经实现了交通一体化,经济区实现了一小时交通圈,将来还要实现半小时经济圈。而在获批的方案中明确确定了“一座核心城市、五条城际连接带、十大产业集群”和38个新城新市镇的建设蓝图,这就使得沈阳经济区要加快在产业布局、人力资源调整和城乡统筹等众多领域的关键环节显现全国新型工业化典型的示范效应。按照此进程发展,沈阳经济区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使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沈阳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涵盖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八城市。这一经济区资源丰富、城市密集、科技发达、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备,是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发展基地之一,是国家能源、原材料、重大装备制造业和重要国防战略产业基地,也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辽宁省经济核心地带。

沈阳经济区是随着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而渐成规模的,必然会成长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全面振兴的龙头区域和辽宁省域经济增长的核心部分。

政策优势。在省域层面,辽宁省政府也在积极地推进城市间的协调与合作。省政府为增进城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平台,优先发展区域性的交通设施,环经济区高速公路以及城际铁路的建设,为各城市的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在城市层面,八城市在注重自身功能强化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在主动走向区域。

产业优势。沈阳经济区三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工业、钢铁工业和石油化工重现发展生机。石油化工结构调整加速,正在改变石油化工产品单一产业链条对地区发展牵动力弱的结构缺陷,百万吨乙烯和百万吨以上的芳烃及深加工,拉长了石油化工产业链条。新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高端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环保新材料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力发展以信息、金融、物流、旅游为重点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已经作为中心城市沈阳和经济区内各市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沈阳经济区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础初步形成。

资源和交通优势。从地质学角度看,沈阳经济区地处东北、华北地区北缘环太平洋成矿地带,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与环境。沈阳经济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且储量巨大,这为沈阳经济区成为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提供了有力保证。虽然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矿产资源已面临枯竭,但从现实看,部分地区仍存在可挖掘的潜力。

沈阳经济区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国家正在积极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和东北东部铁路通道两大铁路干线。它们的全线开通将进一步提升沈阳经济区的交通优势,为沈阳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交通运输保障。沈阳经济区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在成功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外资后,沈阳经济区应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辐射和带动作用,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沈阳经济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其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

沈阳市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八方来客,推动辽宁省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努力完全有可能把沈阳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三、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参与国际与国内竞争中所具有的能力,为提升沈阳市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促进本地发展优势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着重抓以下几方面的建设:

1、发展优势产业

沈阳经济区发展应积极实施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倾斜的新战略。发展优势产业是沈阳经济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产业支撑城市难以发展。沈阳经济区正在采取同城化、珠链式和组团式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拉长优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发展效应,做大区域经济规模,带动沈阳经济区加快建设,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而沈阳也加速做大做强全市经济总量,增强对经济区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2、发挥优势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沈阳经济区发展应积极实施向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倾斜的新战略。发展优势产业是沈阳经济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产业支撑城市难以发展。沈阳经济区正在采取同城化、珠链式和组团式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拉长优势产业链条,形成聚集发展效应,做大区域经济规模,带动沈阳经济区加快建设,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而沈阳也加速做大做强全市经济总量,增强对经济区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沈阳经济区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在成功吸引了数量可观的外资后,沈阳经济区应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辐射和带动作用,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沈阳经济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其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同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使沈阳经济区的现代产业成为具备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长久生命力的国际化产业。

总之,利用地区已有的优势条件,作为增长极,引导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整个区域要素禀赋的目的。

第2篇: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关键词]高职会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经济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01.168

1 加强高职会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1.1 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自“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高职会计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务操作能力,从而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发展对会计职业的变化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成为多面手,了解信息技术、经济、金融、管理乃至国际准则等一些与会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由此可知,现代企业需要的不再是掌握固定知识的单一操作者和执行者,而是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的全面高素质劳动者,而这种能力就是职业核心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劳动者,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技术变革的需要。

1.2 增强学生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就业情况甚至优于本科生,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2008―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分别高达95.77%和 95.99%。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就业率视为学生就业能力和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岗位换快,职位风险日益扩大,因此,要想增强高职会计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国内国际准则并具有良好的执行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则重视学生的心理训练,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开发,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通过团队合作、情景训练等模式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的产生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拥有人际交往能力,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因此,拥有职业核心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发展,才能增强其岗位可持续发展能力。

2 高职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

2.1 不断学习的能力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会计人员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财务知识,关注国内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利用现代办公手段或技术提高会计操作能力,完成会计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需要。

2.2 人际交往能力

会计是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的沟通是通过有效沟通实现的,会计核算需要会计人员不能受到企业领导或是某些人的意志影响,而应该独立、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和财务状况,因此,在会计工作中面临各方面压力时,就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且与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做好有效沟通,让他们了解会计法的相关内容,从而与各部门之间职责清晰、互通信息,工作协调,从而高效准确地完成会计工作。

2.3 社会活动能力

会计部门是企业的财务中心,会计既要接触企业内部的各职能部门,包括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又要与企业外部单位及人员进行交往,因此,会计是各种利益的交汇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既要处理好本部门与公司其他部门和相关人员的关系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又要整合外部资源,为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4 组织管理能力

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会计人员既要依据财务会计准则进行账务处理,做出各种报表,从而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或监管部门的信息要求,又要进行纳税调整和税收筹划,并且更高要求的是,会计人员能够从财务分析中找出经营问题,并且领会管理层对信息需求的意图,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必要的信息和建议。

2.5 处理问题能力

良好处理问题的能力是面临复杂的接踵而来的问题时,能够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从而以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会计人员应该能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处理问题,当然,处理问题不仅是高层会计人员的事,即使一线会计人员也应该处理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会计问题,因此,一个合格并且优秀的会计人员应该具备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处理能力。

3 影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因素

3.1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因素

高职会计专业应培养的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等会计技能的一线高技能会计人才。然而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专业技能,更要求会计人员进行纳税筹划,并且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职业素养、技能素养和全能素养。因此,高职会计的培养目标不应再局限于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应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技能、发展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综合职业素质和“可迁移的”能力。

3.2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因素

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中,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而实践教学是通过模拟教学实现的,即把企业实际当中发生的经济业务模拟出来,通过会计模拟教学,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操作。而在设立实训室,编写实训资料,和评价学生实训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由于资金不足导致的高仿真实训室的缺少和相应的教学软件开发不足;实训资料模拟性不强;对于学生的实训评价不够正全面和详细。

3.3 师资队伍因素

在会计专业教课中,教师普遍缺少相关的从业经验,即使有些老师具有“双师型”的职业资格,但是还是欠缺最新的从业经验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校企合作的不密切,导致教师在定岗实践方面的内容和兴趣不足,从而致使专业课程的创新,实践技能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不能够把最新的会计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至于对会计专业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受到影响,繁重的教学任务也致使教师忽略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4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策

4.1 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立足于区域经济,紧跟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从而将专业融入产业,确定专业方向;将专业需求融入培养过程,确定培养标准;将技能培训融入实际工作,确定培养目标。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专业技能,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2 会计教学中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日常教学是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设置的多元化。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意识、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实现意识四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会计专业课程既要立足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学习者适应未来就业、择业和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而更好地做好对现有课程的整合和优化。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第一,课堂教学注意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师利用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第二,构建职业教育系统实训体系,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从总体上整合和设计综合实践项目,深化能力本位改革,使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第三,加强就业岗前培训,增加顶岗实习时间,改革实践内容,创新实训项目,加强应用性和职业性实践。最后,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大高仿真的实训室的建设,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学校要整合资源,创新校企合作,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改善实训环境,为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4.3 教学之外融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建立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既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又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和兴趣。通过构建实践活动激励机制,鼓励会计学生参加高校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大赛,增强学生基本技能和心理素质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意识,乃至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4 建立教师社会实践锻炼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

教学和师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教学实践当中,由于教师担任指导和组织角色,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完备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工作和组织能力。首先,学校应选择适合的企业进行教学合作,建立企业实习地点和校企工作站,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其次,学校可以从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端会计人才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更好地掌握会计理论在实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并了解最近的会计前言知识和实务操作经验。最后,教师应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意识,在教学内外贯穿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尹媛,尹湘萍.浅议高校会计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学术探讨(上),2014(10).

[2]罗平实.会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及培养途径[J].财会通讯(上),2011(2).

第3篇: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农信社目前作为商业化运行、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具有企业的一般特征,同时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其经营活动与信用和风险高度相关。本文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入手,结合金融企业发展战略的特殊性,以A联社为例,研究河北A农信社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竞争力;以农信社生存和长期稳定地发展并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为目的,指明从现状到达长期目标所选择的途径,找到适合农信社的长期发展战略,提升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

二、五力模型-行业结构分析

这里将运用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五力模型,对A农信社所处的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的行业环境分析模型-五力模型。该模型指出,影响一个行业的竞争力量不仅是该行业内部的竞争,还包括潜在进入者、可替代产品、客户、供应方等几个方面的因素,这五种作用力共同决定行业的发展情况和盈利能力。

1、现有银行机构的竞争

A联社所在县经济发达、居民富裕,金融机构齐全,其中一些银行的客户群体和A农信社的重叠度高,面临的竞争很激烈。农业银行的存款占银行业全部存款的38.7%,贷款占全部银行业的25.6%;农信社存款占比为32%,贷款占比为30.7%;建设银行贷款占全部的比例为30.9%,但建设银行为向大型国企的贷款,与农信社不形成正面竞争。农业银行成为A农信社最大的现存竞争者。

2、潜在进入者的竞争

行政性政策壁垒是限制银行潜在进入者的最主要因素,但在银监会放宽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准入后,潜在的进入者数量大大增加。潜在的进入者一类是现有扩张规模的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其正在进入县级金融市场成为竞争者。另一类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成为潜在竞争者。农信社最大的潜在竞争者是与农信社客户群体同质性高的地方性银行机构。随着村镇银行的进入,村镇银行将成为农信社强劲的潜在竞争者。

3、银行服务的替代者

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机构在业务开展上与银行业务发生重叠,其提供的服务可替代银行部分业务。证券公司提供企业融资及企业、个人的投资服务;金融租赁公司为企业购置机器设备提供融资服务;信托公司企业的投资;汽车金融公司为购车者提供贷款服务等都对A农信社的现有服务形成替代性冲击。根据县级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对农信社的业务将形成一定冲击,目前几家证券公司已经进驻该县开展业务。基金公司等虽然对银行服务有替代性,但其业务总量规模小,不会产生很大的替代性影响。

4、银行业务购买者与供应者的议价能力

银行业务的购买者和供应者高度一致,这与普通企业不同。政府、企事业单位、居民自然人等既是银行的资金供应者也是金融服务的购买者。银行与客户之间发生的业务主要有三种:客户向银行提供资金;银行向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向客户提供其它有偿金融服务。客户向银行提供资金,由于目前利率管制,银行以央行公布的利率规定支付利息,不存在议价。但银行为争取优质的资金提供者,会通过其他服务给予优惠,对于优质资金提供者,银行议价能力实质上下降。农信社对获得贷款困难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在资金价格上有很强的议价能力,主导议价过程。对于大型优质客户,由于现有竞争者的压力,农信社向大型优质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议价能力降低。在其他结算汇兑等金融服务方面,农信社的科技结算手段相对弱势,在这方面议价能力较低,只能通过优惠费率的方式增加议价能力。

A农信社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农业银行。农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革后,提出重新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制定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方案,提出要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农业银行的战略调整,目标直指县域经济,目标客户与农信社现有客户高度重叠,且将信贷决策重心下移以提高灵活性,加之农业银行还拥有全国结算实时到账、网上银行等科技手段优势,这些举措直接对农信社的现有优势形成强大压力。目前在县级金融市场,农业银行通过重视县域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在存款增长方面已经对A农信社形成强劲竞争。随着农业银行信贷决策重心的逐步下移,在贷款市场也将对A农信社形成巨大冲击。因此,农信社必须根据当前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三、内部竞争力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

1、区域性与政府支持

A农信社主要立足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对县级地方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支柱作用,贷款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30%以上,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受到县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决策链条短,经营灵活便捷

作为属地法人银行,具备决策链条短,经营灵活,效率高的优势。业务的决策性工作可以高效率完成,避免了大银行内部层层上报审批,手续繁琐,不适应中小企业经营快速多变的资金需求的问题。

3、人缘地缘本土化优势

主要立足于当地,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认同,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是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者,与民营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在组织存款资金等方面更易得到当地民营中小企业支持。另一方面,农信社的员工主要为当地人,与客户的关系更为紧密,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

第4篇: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公路管理属于公共事业管理的一部分,高效科学的公路管理是确保城市公路交通顺畅的保障。在社会经济大发展背景下,我国公路管理应该加强现代化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一、我国公路经济管理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公路管理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结合信息化时代特征,坚持市场经济主导,对传统公路经济管理进行更新换代,让公路经济管理跟得上现代经济社会。经济管理现代化给我国公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竞争更加激烈的现代化经济环境,我国公路就必须重视经济管理现代化,正确分析公路管理在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我国公路管理面临的发展机遇分析

详细来说,我国公路管理面临的发展机遇主要包括:第一,市场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我国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更为生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随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交流逐渐增多,我国公路管理获得的生业机会也在持续性增加,为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第二,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我国公路管理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经济管理思想。我国公路在经济管理中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获得了大量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济管理信息,帮助我国公路自身经济管理完善奠定了基础。另外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公路经济管理机制自然离不开市场经济的经验,所以公路在经济管理中需要不断总结归纳已经成形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经验,促进公路经济管理效率提升。

2.我国公路管理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我国公路经济管理在全球化经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挑战,详细来说主要包括:第一,我国公路经济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长期发展,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国情,我国公路发展程度还相对比较落后,在进行公路经济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公路现代化经济管理水平,实现整体性发展。

第二,我国公路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企业融入我国,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必然会给我国公路带来很大的挑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我国公路管理更新换代。因此我国公路应该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充分重视对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复杂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出公路经济管理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公路管理持续健康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分析

本文从管理思想和管理组织两个角度分析公路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现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解释,管理思想现代化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管理思想现代化也是经济管理的基础,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1)从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发展

科学管理与传统经验管理相比存在着一定优越性,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科学管理也暴露了很多非人性化矛盾,这样就需要公路管理发挥创造性劳动。上个世纪80年代公路管理文化理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成为公路管理的最新发展理论,主要内容在于通过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等来激励员工的行为动机,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公路管理领域,以上这种思想就是人本管理理论,是管理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组织目标,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根本来从事各项管理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价值观、创造性等人为因素在公路管理中凸显出了自身的重要性,使管理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人力资源也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本主义思想也被广泛传播,目前人本管理理论已经成为公路管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2)经济管理的重点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

公路经济管理的内部对象也会从以人为中心向以知识为中心转变,这也是由于知识时代的产物。根据知识经济理论可知,知识是公路管理发展的重要资源,创新是公路管理的核心和主旋律,所以公路管理再造是一场管理革命,公路管理实现更大发展就必须加强知识和技能学习,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发展,更为注重公路管理发展战略、资源、测量分析改进等内容。另外一方面,公路管理在经济管理中还需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查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精益管理理念为核心,实现公路经济管理卓越发展。我国公路管理实现卓越管理还有一定差距,重要原因就在于还没有完全实现从硬件管理向软件管理的转变,公路管理发展战略、规等还没有成为公路管理发展的核心,公路管理还没有深入到各个细节进行查漏补缺,导致公路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应该主动查找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的有效对策。

(3)经济管理从生产者导向和技术导向向顾客导向发展

公路管理实现卓越管理发展就必须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制造等,详细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是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形成消费者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由消费者需求决定市场走向。其次是环境对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环境变化,准备把握环境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够抓住环境带来的机遇。再次是市场化进程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全方位、新观念等,导致公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最后是管理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带来公路发展的更好机遇也成为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2.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管理组织现代化就是公路经济管理应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能够在组织方面保证管理的效率,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组织保证。管理组织现代化促进经济管理向民主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详细来说主要包括:

(1)组织结构扁平化

我国公路管理传统组织结构呈现金字塔型,命令自上而下,权威是管理的基础,维护权威是重要的管理原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界限比较明确,二者是智慧和服从的关系,这一组织结构限制了个人的能力学和积极性发挥。随着知识重要性的提出,人才成为公路管理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让员工参与到管理中,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需要建立自我管理的网络组织,让员工在这一结构中成为自我控制的知识型人才。公路管理员工在这一组织结构中将信息和技术相结合,具备敏捷的应变能力,也有着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会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而呈现扁平状,管理也不是生产的基本动力,员工才是公路管理发展的真正原动力,管理层次在这一新型组织中必然会减少。

(2)管理方式民主化和决策重心下移

组织结构扁平化会导致决策重心下移,管理方式也更为民主。决策重心下移就是充分吸收广大员工的意见,让他们成为公路管理决策的重要力量,同时能够使广大员工感受到自己主人公的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能够得到发挥。管理方式民主化就是不再将上级领导的指示作为不可变更的规划,而是加强上级与下级之间的互动,加强员工和领导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流,坚持以员工为本,集思广益,共同促进公路管理发展,营造良好的公路管理文化。

(3)团队协作的普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分工更为鲜明,团队协作也更加普及,分权化趋势也会带来团队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将团队协作精神上升为团队整体激励,减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区分,更加强调团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随着任务的变化而任意组合,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团队变化中也能够得到传播和共享。随着团队协作的开展,公路管理组织结构也不再固定不变,而是各个部门人员之间相互交换,生产、研发、销售等部门成员共同配合、协作,共同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公路管理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17:276.

[2]刘彦文.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概述[J].中国市场,2014,29:84-85.

[3]惠冰,胡越啵刘香娟.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06:102.

第5篇: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管理;模式

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所面对的不良条件

这些不良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林业经济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约束强,由于生态污染环境的严重存在,导致我国的森林资源不断地退化。这种退化成为了我国林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最大的阻碍。第二,现代科学技术对于林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我国林业经济起步晚,整体投入偏弱的现状直接导致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的技术含量低,林业资源运用不充分合理。同时,林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社会化服务功能的相对落后也无法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保护。

2对林业经济创新管理的建构

林业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类对林业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涉及资源、环境、经济、市场等方面,因此,要确立资源多功能利用的林业发展道路,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就要转变我国林业经济的管理模式,改变以往靠资源吃饭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而全面协调地考虑生态和谐、生物多样、产业合理和市场优化型的林业经济管理模式。以此,推动我国林业经济长期持久地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为此,林业经济的管理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1)对于林业生态环境要加强保护。首先,要完善和执行环境保护法以确保林业经济管理能够实现有法可依。其次,加强林业环保的检测并对重要的林业资源给予经常性的监管。尤其对于那些能够给林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污染源和火灾要及时地进行排查和清理,防止事故发生。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林业经济税收的征缴,以此促使对林业损失的尽快恢复。2)加强林业经济产业优化。林业经济的管理和发展不能靠单一结构进行,而是要以多样化的林业结构来实现。这就客观上促使了相关林业附加产业要快速发展来配合林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例如,积极建立种苗的试验基地以及出口创汇基地,大力推广可以适合祖国各地种植的林业品种。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长期发展目标来看,对于林业相关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将是未来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点。而林业产品的深度加工则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这就要求政府积极地整合现有的林业资源以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规模产业来提升林业产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规模化的林企走出国内,面向国际,大力地发展林业经济的进出口贸易以此带动本国林业产品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为林业经济发展配套的各类服务业,包括科技、信息、咨询、金融、交通通讯、运输、生产资料和市场建设等;二是发展休闲林业和生态旅游业,创建生态文明。3)转变林业经济管理方式,加强林业科技管理创新。林业经济的发展要始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生产规范标准化的实现以期提升生态环境的改善。林业企业要突破现有生产化程度低的现有状况,就要以林业领头企业为中心带领地方经济农户进行生产,以此形成产业化组织,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化。同时,要不断地鼓励和引导着科技生态型林业的发展,拓宽林业增效途径。

3林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形式

1)重视林业管理知识的创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巨大生产力和创造性特质被突显得极为重要,所以,知识所衍生出来的高附加值逐渐成为重要的战略经营资源,而这就使得知识的开发和管理上升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趋势上,林业经济管理的成败直接同林业经济的发展命运密切相关。这点就时刻要求林业经济的管理者们要适时地改变着自我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自我学习力度以拓展视野;同时,通过优秀管理人才的引进和运用为管理创新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2)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在管理领域逐渐意识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的重要性。这就迫使林业经济不断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使其从传统化下以人事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化为以培训、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为主体。而这一转变则要求林业经济管理始终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去挖掘和提升企业人员对于自我能够的不断认识和掌控,并且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创新效益,而这一提升客观上促进了人力资源利用成长为林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还要以专业化的人才作为基础。因为林业现代化建设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人才资源素质的开发来决定的,而切实培养和林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及专门型人才,从而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关乎我国新世纪林业经济发展的全局。林业经济要努力建立适应市场化竞争力的职业化经济管理人才队伍,这支队伍要充分发挥高技术科技人才的知识生产力的作用,加大对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将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常态化并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及时地传授给全体员工以此来提升人员的整体素质,将林业知识理论转化为巨大的现实生产力。3)提升文化创新在管理创新中的地位。林业经济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不仅要带来经济效益,还要体现出林业独有的个性并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林业文化的创新也就成为了林业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林业文化的先进性动力就是要在发挥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制定林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并实施程序化的管理。这样就可以理顺企业内部的管理程序,达到以制度制约而非人制约,进而提高林业经济的凝聚力。

4结语

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想全面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协调科学发展,就必须充分地认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同世界林业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已经进入到了战略转变阶段,主要表现为从过去的木材生产为主转变成了生态建设为主,从过去的天然林转变成了人工林,从过去的毁林开荒转变成了退耕还林,从无偿使用转变成为有偿使用,从部门性林业转变成为全社会性林业。这就从客观上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发展趋势。同时,也使得林业经济发展以科学、全面的管理作为前提条件成为了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共识。所以,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已经不单单只是经济速度的发展,更多的内涵应是在有效维护国家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完整下的绿色林业经济发展。在这一要求下,为加快林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强林业生态体系的研究力度,形成一整套的林业经济会计核算体系,不断地提高我国林业经济国际化模式的发展,从本质上为林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思路和能量。

作者:于丽娟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牙克石市国营林场

参考文献

第6篇: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其实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也符合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将会加快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经济效益的产生,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转资金,使企业实现高效率的资金周转,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经济管理理念和企业组织实现了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由传统的不顾企业其他生产目标、也不顾企业周围生产环境变化的单一的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理念。这种理念开始考虑到经济管理活动的进行要与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目标相挂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经济管理活动要符合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企业管理总体理念。管理组织的现代化指的是管理组织的不断完善和运用工具的现代化。管理组织可以分为宏观调控主体和微观管理组织两个。

2、经济管理工具和手段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管理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和更新。各种更新后的经济管理软件的运用,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吸收和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化仪器以及通信设备等等,使得经济管理活动得到了有效、及时的调控和指挥,从而也大大增加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3、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专业化。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企业最基层员工在工作中发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这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离不开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政策。只有民主化政策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他们用户企业组织的各种决策。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国家对民主化的强化和具体政策的实施。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是企业组织实现现代化的一大标志。具备了相应的专业知识,对经济理论与政策、法律法规、生产技术和经济管理原理有了深入的掌握和了解。才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的各个决策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正确分析,也离不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高投入研究,更离不开国家对民主化的重视和实践。通过国家不断的将自己的国情与国际公认的经济标准规则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经济管理工作上的先进经验,才促进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上的现代化进程。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1、企业经济管理方式的民主化趋势。企业的扁平化结构导致现在企业的决策中心发生了下移趋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集思广益,实现企业的核心价值,帮助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企业经济管理人本化管理趋势。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缺乏专业的技术员工,使得企业经济管理进程缓慢且低效。而科学管理则使企业实现了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率运作,科学化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企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要通过实现人本化管理来提高企业中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效率。企业要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员工的需求,关注员工的生活状态、心里以及身体状况等,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怀。人本化的管理就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真心实意的去工作,去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

3、企业经济管理的专业化管理趋势。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武器,同样是改变企业命运的有利工具。企业为了面对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开始将企业管理的重点从人、财、物等硬件转向为企业员工的学习和知识增加上。专业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知识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的精华部分。所以,企业开始逐渐注重对员工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和培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拓宽他们的知识,为工作中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4、企业经济管理的消费者导向趋势。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也经历过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真正摸爬滚打后用脑筋进行冷静思考过的企业才会发现,消费者才是企业正常运营的一切源头。在企业整个运营的过程中,消费者才是第一位的,要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者固然重要。但是最终决定企业盛衰的仍然是消费者。所以,目前企业的管理逐渐转向以消费者为核心。

5、企业经济管理的团队合作化趋势。企业的发展已经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时代,他们现在创造的是一个虎狼结亲,赢得共赢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企业之间通过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来达到合作。在企业内部,同样也是如此。鼓励企业经济管理团队的合作,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会倾尽所有的来为这个团队工作和贡献。这个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就能够实现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和共享,让大家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6、企业经济管理的沟通方式开始出现了网络化趋势。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企业经济管理上也实现了网络化的沟通趋势。网络沟通既提高了企业员工之间的工作与沟通效率,又增加了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沟通频率,能够有效的实现决策重心的下移,充分体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民主化。网络沟通拓宽了企业员工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机会。

第7篇: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2

所谓经济管理现代化,指的就是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信息化时代的时代性特点、市场经济主导的市场环境的总结研究,对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行为进行更新换代,让企业的经济管理行为能够跟上快节奏发展的现代经济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势必有很多企业跟不上时展的潮流而惨遭淘汰。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能够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市场经济环境,就要求我国企业能够充分的重视到对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保证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可以满足新时代的新要求,进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我国企业经济发展现状探析

(一)我国企业的发展机遇探析

1.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巨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也会更加生动的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市场,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经济交流还会逐步增多,在这个过程中是,我国企业所能够获取的商业机会也势必会持续性增加,为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但是,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引进的同时,国外的很多企业也会进入我国本已经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添加另一份元素,这就给一些传统垄断企业带来了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过程汇总,如何正视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元素比重越来越重的问题,进行对企业的经济管理策略的合理调整,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企业管理者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发挥为企业引进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随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对经济管理信息的收集。与此同时,借助于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企业经济管理经验也可以被我国的企业所吸取,最终帮助我国企业完善自身的经济管理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过程,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机制的树立过程离不开对于市场经济经验的吸取,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已经形成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并在后续的经营过程中完善这些经济管理理念,进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过程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问题

截至目前为止,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取得了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这并不足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国情。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后续的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我国企业要正视是我国社会发展程度仍然相对比较落后的事实,并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知耻而后勇,不断地吸取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持续性的进行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设计,并不断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程度,在优化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现我国企业的整体性发展进步。

2.合理疏导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复杂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为世界上所有的企业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公司开始涌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具有着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的企业势必会给我国企业的正常管理经验带来极大的挑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企业的更新换代,给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后续的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过程存在的复杂问题的总结研究,总结出企业经济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促进企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

(一)强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

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给企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系统性的进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国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汇总,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思维观念,重新思考在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势下,如何制定新型的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体制,进而有效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结构调整,并通过结构的优化设计,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结构体系的更新换代,发挥出现代化经济管理机制的真正作用。

截至目前为止,在关于企业制定现代化经济管理体制的研究过程中,学术界存在着较多的观念。从一种得到较多学术专家支持的观点来看,未来的企业经济管理机制建设要充分的尊重政府职能部门的规定;另一种得到较多支持的观点则是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这既需要在强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到对于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吸取研究,又要尊重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经济调控作用,寻找两者之间的和谐点,在稳定中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尊重市场作用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我国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强调建立和谐有效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机制,并在进行经济管理策略的研究过程汇总,充分的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本原则。针对这样的情况,在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和市场对于价值规律的要求,动态性的根据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设计,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的作用。

与此同时,企业对于市场经济规律的遵循正逐步发展成为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策略制定的核心原则之一。特别是那些具有市场竞争性的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过程汇总,更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不断的进行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研究,并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企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策略探析

(一)充分解读国家相关经济策略

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策略研究的过程汇总,要充分的意识到,对于国家相关经济策略的解读,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策略制定的风向标,也是企业经济管理策略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的来说,虽然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职能部门不再是市场经济的全盘账控制,但是,对于国家相对重视的行业领域,国家仍然会投入较大的资本。这就需要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对国家相关经济策略进行深刻的研究,结合国家的需要,进行企业的经济行为的优化设计,保证企业可以享受到相应的政策福利:

首先,企业要对现行的经济管理制度进行深度解读,在企业范围内设置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企业的经济行为可以和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处于同一个发展角度;其次,要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在市场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相关的经济组织建立,进行相应的经济管理策略的交流研究,促进企业的共同发展;最后,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在放宽对市场管制的基础上,正视自身的调节作用,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合理的规范,把握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二)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自主更新设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根据对相关文献材料的查询,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份额的逐步提升,政府职能部门对于市场经济的调控力度已经逐步从明面上的严格控制转化成为无形的调控控制,这也就给了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更多的自主性规划设计空间。具体的来说,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自主更新设计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自主更新设计,企业可以在内部范围内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规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具备着对于企业的实际情况较高的了解程度,就可以帮助企业在进行相关的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提升经济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其次,随着我国企业对于现代化经济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的逐步提升,在未来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完善过程中,企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市场价值规律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并在进行企业运行管理的过程中,在遵循政府职能部门“无形的手”的调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上实现企业和市场经济环境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快速提升,发挥出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的应用潜力;

最后,在进行企业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过程中,要求企业不仅仅要对自身的特点进行深刻的总结研究,还要求企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判断。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成立相关的市场调查组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进行预先估计,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行为提供参考建议。

(三)强化企业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经济管理意识

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程汇总,除了要从理论角度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优化设计之外,还要注重对企业内部管理人才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知识的培养,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自上而下的进行对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优化设计。具体的来说,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在管理运行的过程中,管理人才始终是决定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企业要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就更需要在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汇总,寻找到足够的经济管理人才来完善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定期组织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工作,并组织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对先进企业的访问调研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经济管理素养,从人才的角度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研究的过程中,要对目前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研究,并对我国企业迎来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挑战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研究,保证所制定出来的企业经济管理策略能够在维持企业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优化更新,实现企业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机制的制定过程中,还处于相对比较混乱的研究状态,企业的经济管理现代化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现有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到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制定研究,导致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落后。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我国企业能够正视自身的经济现状,持续进行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优化设计,进而促进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兵.高职高专开设经济管理基础课的必要性调查[J].辽宁高职学报,2006(05).

[2]陈一远.在经济管理中应大力开发信息资源——从企业“信息饥饿”症说起[J].云南社会科学,1986(05).

[3]邢淑清.高职高专经济管理基础课的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06(03).

[4]仇鸿伟,张冬梅,韩淑伟.第二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述评[J].中国大学教学,2010(01).

[5]经济管理的职能与结构[J].管理科学文摘,1994(12).

[6]孙光明.经济管理要抓好风险防范和控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6).

[7]张氦铟.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和谐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8]雷思.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其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与社会,2013(06).

第8篇: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关键词 旅游学基础理论;旅游学核心;旅游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09)08―0017―07

一、问题的提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旅游学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等国家的旅游学者在旅游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马里奥蒂(Mariotti)1927年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作了系统的剖析和论证,但至今旅游研究依然众说纷纭,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旅游理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吴必虎等学者通过对国际旅游学界权威学术刊物《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在1973―2003年间的《主题词索引》(subjeet Index)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对旅游学理论……的研究已有相当的论著,但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尤其是旅游学基础理论,在很多问题上,譬如本文正在考察的旅游学科体系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从国内来看,虽然学术界对旅游学科体系、基本理论框架等方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旅游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旅游学仍非常年轻。受到我国旅游发展经济利益导向的影响,我国旅游学研究的功利性色彩十分浓厚,旨在解决旅游发展中具体问题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而旅游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却非常欠缺,至今在旅游研究对象、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等基本问题上都尚未形成共识。

总的说来,我国旅游学科框架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下几种:

“六要素说”是较有代表性的,即认为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活动角度界定的“食、宿、行、游、娱、购”六大要素。目前有学者以六要素为核心建立了旅游体系结构,并认为“旅游六要素不仅是旅游产业结构的主体,而且在旅游学科体系中也居于基础性的地位。旅游六要素有自己的概念和原理体系,使旅游学具有应用学科性质”。笔者认为,以“六要素说”来认识旅游业,带有明显的功能导向或者实践导向的色彩。以旅游者的活动为研究的轴线,优点在于有助于建立旅游者导向的旅游发展观念,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这一观念尤为重要。但仅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认识旅游,不可避免地将旅游供给方(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排除在分析框架体系之外,使得分析结果不够完整。同时,以“六要素”理论来分析旅游学科框架也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如旅游人类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行业管理等方面无法进行分类,使分析结果不够清晰。

另一种影响较大的理论是“三体说”,即将旅游学科框架理解为主体、客体和介体(也称媒体)。有的学者认为,旅游学是以这3个要素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在这一点上笔者同意谢彦君的观点,“把旅游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定义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太过于一般化,而没有体现旅游现象的特殊性。因为任何人为的行动,乃至任何生命活动,似乎都离不开行为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另外,“三体说”还存在一个理论上的硬伤,就是关于旅游介体的认识。有些学者认为旅游介体是指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连接起来的旅游交通,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其是指旅游业。前者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却失之片面,须知促使旅游活动发生的绝非仅仅是旅游交通,旅游业不仅通过营销刺激了其产生,也通过各个部门的协作使得旅游活动能正常的进行;正是因为旅游业的存在,大众旅游的出现才成为可能。而后者认为旅游介体就是旅游业,产生了一个逻辑上的混乱,即旅游资源的归属问题。在“三体说”中,旅游资源应该作为旅游活动的对象归为旅游客体,但同时,旅游资源以景点景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又不得不归于旅游介体之下。总之,“三体说”搭建了一种学科体系的框架,对从整体上把握旅游学科体系是有意义的,但也存在着缺陷。

系统论的思想引入到旅游研究之后,立刻成为学者们研究旅游体系的工具。国外学者们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从结构一功能的角度、系统的混沌性和复杂性角度,以及空间结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旅游系统模型。在国内近年来以吴必虎为代表的系统论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即将旅游活动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旅游系统构架包括四个部分,即客源市场系统、出行系统、目的地系统和支持系统。这一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了旅游学研究的范畴及其涉及的范围,尤其是支持和保障系统的提出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在用来描述和解释旅游现象是有力的,但在作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框架时,则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即旅游学科体系是否存在一个理论核心。如果不存在理论核心,则旅游系统也与前面所述的“三体说”一样,仅可作为旅游学科框架的一种视角,强调对旅游现象的描述,而前瞻性和指导性则不足。

以上仅是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中受到较为广泛认可的3种观点。旅游研究的框架虽然经过了30年的构建,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看法。各种理论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或因不够全面,或因非旅游业所特有,或因重描述轻概括而未能形成旅游学科独特的研究体系框架。

二、认识旅游系统需注意的问题

要认识旅游学科研究体系,需要坚持以下的认识:首先,对理论的探索必须坚持与实践相结合。旅游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来源于实践,并将用于指导实践,离开旅游发展的实践空谈理论是没有出路的。对旅游学科研究框架的认识首先来自对旅游发展实践的总结和规律的归纳。另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旅游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研究旅游现象要放到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探索它的起源,借以知道了事物的过去,可以明白它的现在,从而推断它的未来”。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遍方法。

按照旅游发生发展的顺序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图1)。可以看出,起初是个体旅游需要的产生,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是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的内 但同时又是必然的,这是因为实践的特征和学者自身的因素。首先,“从科学研究的过程上看,实践的地方性、时间性和机会性因素都是在实际上发生作用的。”因此,如果想要为旅游学科建立一种大一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体系,是不可能的,实践总是比理论所能抽象和概括得更加丰富多彩。其次,学者自身的因素也导致了目前旅游学基础理论的“战国”现象。因为纷繁复杂的旅游现象在进入不同学者视野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原有学术背景的影响,学者们带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去观察和思考旅游现象时都带着主观色彩;另一方面,学者们在思考问题时总会努力地调整自己的研究目标,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不存在完全独立和客观的研究。由于这两个原因的存在,旅游学科研究的路径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的学者利用混沌理论来研究旅游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旅游学混沌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旅游学‘前科学时期’的混沌态,体现了旅游学的不成熟性;二是指由旅游学‘内在随机性’而产生的混沌态,体现了旅游学自身固有的混沌性,它决定了旅游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多维度等特点。”

在当前的认知条件下来讨论旅游学科体系的建立,既要看到现存现象的合理性,不能脱离当前的大环境来空谈建立一个排他的、绝对正确的学科体系,又要尊重实践和科研之中的多元化,注意体系的完整性和包容性。和所有的科学研究一样,旅游学科的研究也总是处于某种地方性、阶段性的情境之中,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场合而存在。因此,在对旅游体验说继承和思考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其中包括旅游者的活动和旅游接待方的活动。旅游体验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和“六要素”一样都是对旅游者活动的描述;旅游活动的其他方面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包括旅游接待地政府、相关旅游企业,旅游接待地社区和当地居民,以及当地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旅游地理等一系列内容,后者不仅是旅游活动的对象,也构成了旅游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舞台。

基于对旅游核心的思考,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也是旅游活动,需要研究的是旅游活动中的人(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区的管理者、居民)、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活动既是这些矛盾的集中体现,也是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

以旅游活动为旅游体系和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其意义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对旅游的关注和研究不应仅仅注意其对接待地区方面的作用,旅游经济说之所以不够全面,正在于此;而仅从发生学的角度去关注旅游的产生、发展,将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核心,或者仅关注旅游对接待地的环境影响也同样失之偏颇。旅游学科框架能否建立的关键是要找准对旅游学科研究路径的初始位置,目前的各个学科之间的研究能否融合起来,对这个“初值”的依赖性很大,有时会达到“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程度。而这个“初值”就应该反映出学术界对旅游所涉及的问题的全面关注。

其次,以旅游活动为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体现出社会发展与管理范式的深刻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其实质就是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范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诉求,规约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目标。这与目前旅游发展的需要完全吻合,巴特勒(Buder)认为,理想的可持续旅游是要在3个层面上都达到可持续性,即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而不是单指其中的某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用统筹兼顾的思想去思考旅游学科体系的问题,就必须将旅游者、接待地区社区和居民、旅游环境、旅游经济现象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去考虑,而只有旅游活动能将它们统一起来。

四、对旅游学科框架的认识

围绕着旅游活动这一核心,借鉴以上提到的“三体说”、“六要素说”和“系统说”,可以就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在上文的讨论中已经明确了旅游活动是旅游所涉及的各种现象和活动的核心,同时也是旅游学科体系框架的核心,由此,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活动发生的机制,为进一步得出旅游学科的框架体系做好准备。

图3表示的是旅游活动的发生机制。旅游者方面的旅游活动开始于对信息的需要,之后才是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体验的发生和旅游后的反馈。其中,对信息的需要和信息搜索的结果构成了对旅游的推动力。旅游活动的提供方认为旅游活动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三大部分,实际上还有旅游市场营销这一部分,由此构成了旅游拉力。旅游推动力和旅游拉力共同组成了旅游动力系统。旅游活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即旅游者方的旅游动机、旅游需要和旅游体验,以及旅游供给方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在旅游活动进行之后,旅游者会对本次旅游活动进行评价,这一评价将影响其下一次的旅游动力。同时,旅游活动的进行也会对旅游接待方产生影响,这个影响也会作用于下一次的市场营销活动。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支持保障系统。

图3中,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实际上包括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两个部分。旅游环境之中包括旅游资源、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旅游地理、气候等因素;而旅游经济则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旅游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内容。

在对旅游活动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并由此探索旅游学科体系时,必须认识到旅游学术界正在进行的一种转变,即从注重旅游的经济功能转为重视旅游的社会功能。这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动机正在逐步转变为经济和社会双重动机,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的社会功能必定会大大加强。正如目前欧洲一些国家那样,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动机首先是提高社会发展水平,其次才是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货币、创造就业等经济动机。学者也注意到,“旅游业具有很强的社会事业性质”。另一方面,在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旅游活动需要实现的不仅是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有环境功能。由于大众旅游和盲目的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对旅游环境的关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早已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大都仅仅停留在被动的保护上。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和经济的发展,积极主动地促进环境的保护,这不仅是在和谐发展观指导下的一个必然的课题,也是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中不能回避的问题。通过旅游来促进环境的积极保护,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实践情况来看,许多宗教或考古建筑之所以从濒临毁坏的境地中被保护起来,更多的是由于旅游的发展,而不是由于它们在当地民众看来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旅游学科体系中环境的这一部分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应该占到重要的位置。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推动文化遗产和自然保护的社会力量。

根据图3,如果将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区居民都归为旅游活动中的“人”,并用旅游社会学来进行解释,并且将旅游接待方的活动分为旅游环境和旅游经济两部分,那么在总结旅游学科体系的时候,就 可以概括性地归结为旅游社会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经济学3个方面。

如前所述,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人、环境、社会、经济等现象和关系的和谐统一,借助谢彦君的思想,学科的核心是矛盾,那么旅游现象中就充满了这三方面的矛盾,旅游者需要的满足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旅游者期望的满足与旅游业发展的矛盾。这些矛盾贯穿着旅游研究的始终。同时,这3个方面中的每两项之间都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及其表现、发展、变化,才构成了目前多姿多彩的旅游现象和多学科的旅游研究内容,如果摒弃其中一个而将另外两项列为旅游现象中的基本矛盾,则难免失之偏颇。

因此,如图4所示,围绕着旅游现象这一核心,旅游学科体系需要从旅游经济学、旅游环境学和旅游社会学3个角度对这些矛盾的发生机制等进行研究,这就形成了旅游学科体系的三足鼎立模型,这3种学科分别借鉴了较为成熟的经济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研究旅游现象及其规律。在此,笔者将旅游文化学归入旅游社会学之中。

目前旅游研究中出现的各学科的研究方法都可以统一在这个模型之中,如历史、语言、跨文化交际等领域,都可以归于旅游社会学的框架之下;旅游企业管理,包括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可以划为旅游经济学的范畴之内;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等则可以归人旅游环境学之下。由于3种学科之间存在着交叉和重叠,如旅游消费者行为从传统上来看属于心理学范畴,但现在地理学家也从旅游流的角度进行研究,故其只能用虚线进行分隔。

在这一模型中,旅游活动是旅游学科体系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和旅游环境学3门学科各自承担了不同的功能。旅游社会学着眼于个体的旅游者体验及作为社会行为的旅游现象,是从旅游主体角度进行的研究;旅游经济学侧重于由作为社会现象的旅游活动引致产生的经济现象和关系,即旅游最明显的外在表现,这是从旅游接待地角度进行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最具实用性,对于促进旅游接待地的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旅游环境学也从旅游接待地的角度出发,侧重于旅游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双方和谐关系的创造,这一角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旅游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在这一学科体系中,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角度的研究在功能方面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统一体,强调旅游中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统一与和谐。

五、结论

第9篇:经济发展核心范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蒲河新城 农产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 装备制造业 光电信息产业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著名的“宇宙飞船理论”。鲍尔丁认为,“污染”是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剩余”,提出了以“循环式经济”代替“单程式经济”,最终解决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进入80年代各国均开始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是否合理这个根本性问题是否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防止污染产生,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思想上的洞见和政策上的举措。直到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全球共识和响应,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才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零敲碎打的做法才逐步整合为一套系统思想和发展战略,即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发展模式。

2蒲河新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城区位优势明显,产业优势强大,人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雄厚,除实行国家级一般性优惠政策外,还实行一系列特殊性优惠政策。

2.1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1)原料与加工需求矛盾突出,制约着加工业的大发展

(2)科技基础薄弱,企业创新发展的后劲不足

(3)宏观调控乏力,企业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

2.2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蒲河新城食品饮料业作为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已逐步趋于稳定发展阶段。虽有一定规模,但从生态发展观来看,食品饮料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缺少柔性和稳定性;

源头管理力度不够,减量化潜力有待释放;

各种洗涤废水的代谢没有展开等。

2.3光电信息产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光电信息产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机电产品的产业,新城信息电子产业有 47家企业,其中27家已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宽带IP网络设备。整个光电信息产业零配件表面保护生产过程主要是有机涂装过程,没有电镀生产过程,表面电镀均外委加工。存在问题为:

产品结构单一,配套体系不完善,产业链层次比较低;

核心技术力量薄弱。

2.4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发展普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拉长了优势产品链条。

(1)装备制造业成套配套能力分散、整合能力不强,产业关联之间缺乏统一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城装备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2)现有的一些企业的产品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开发能力弱,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力;

(3)企业缺乏整合先进技术资源、抵御技术开发风险的能力;

(4)对产业组织实现合理化的牵动作用不强,产业整体制造加工质量水平较低;

(5)产品水平及规模难以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分工协作的要求,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3 蒲河新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3.1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1)减量化措施

完善农业清洁生产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建设以及农产品农残检测监控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调动各级政府促进农林生物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制定农林生物资源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作为考核各部门政绩的依据。 (2)资源回收利用

产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质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

(3)农产品加工业的生态设计

绿色产品设计是清洁生产的第一环节,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原料选取、制造加工、包装运输,到使用、回收利用和最终废弃物处理,各个环节都取决于设计阶段。

(4)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整合的方式与途径

产业整合包括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产业的混合整合既包括横向整合又包括纵向整合。新城农产品加工业大企业的整合,既可以实施横向的整合,也可以实施纵向的整合,而更多的是混合整合。

目前正在蕴酿按照产业关联关系,对新城农产品深加工业若干大企业进行整合,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链。

(5)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工业链构建

首先要培植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使现有优势的龙头企业成为“航空母舰”,大力培育初具雏形和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及新兴龙头企业。其次,要建设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努力推行订单农业,以相对稳定的契约机制和直观的经济效益,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投入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优质专用原料的生产当中。第三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3.2食品加工及制造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1)食品饮料产业减量化措施

根据新城的食品饮料产业实际情况,对该产业的减量化措施分析主要以啤酒和饮料两大行业为主,同时适当兼顾蒲河新城今后发展的其他食品饮料行业。

(2)食品饮料产业生态工业链设计

食品饮料行业生态工业链的构建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部分:

一、在产品链构建方面,食品饮料原料来源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养殖业,新城机械电子工业提供为节能设备,包装材料产业为食品饮料提供绿色包装等。

二、在废物链构建方面,主要考虑要与周边区域的饲料工业和农业、畜牧业及渔业结合起来,一方面部分食品饮料废弃物可用于生产各种饲料,饲料再用于养殖畜牧和鱼类,各种禽畜和鱼类又可用于生产各种食品;另一方面一部分废弃物直接用作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的农副产品又可以用作生产食品饮料的原料。从而最终在蒲河新城形成有机结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自然环境的复合生态工业系统。

3.3光电信息产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1)光电信息产业减量化措施

信息电子产业的减量化措施主要采用清洁工艺的印制电路板制造工艺等。

(2)光电信息产业生态工业链设计

在产品链构建方面利用电子信息业与机械工业之间的产业互动,形成稳定的跨行业产品代谢链条,机械工业可为信息电子业提供机械设备等产品,信息电子业可为机械工业提供软件和电子产品等。

3.4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实践与存在问题

(1)装备制造业的减量化措施主要有清洁成形与改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和机械产品的生态设计。

(2)装备制造业生态工业链构建

以建设石化冶矿装备、能源环保装备、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等制造业为重点,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合资合作,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实现由装备加工向装备制造转变,形成强大的配套生产能力和产业集群。

新城将扩大和发展通用机械制造,延伸和做强“产业生态链”,主体产业链为:概念创意―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客户服务―产品回收再利用。

企业内部必须实施生态设计及生态化管理,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以骨干企业为支撑,逐渐完善与钢铁产业群、铸锻产业群及表面处理中心间的产品代谢链条形成稳定的产品供应关系和产业群,扩展行业间的横向耦合,构建稳定的产品代谢和产业链。

4 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分析

新城循环经济重点推进生态化改造,使企业的废物、废水和能源的分级回用和梯级使用,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4.2环境效益分析

蒲河新城循环经济生态工业蒲河新城产业系统中形成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建立了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体系,使蒲河新城内物流闭路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蒲河新城内各单元利用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生态工业网络的有机整合,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

(1)实现蒲河新城物质利用最大化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2)实现蒲河新城能源与水资源的梯级利用

(3)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通过进一步提高集中供热的比例和能源结构的改善将降低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污染,通过蒲河新城各个单元清洁生产的实施以及各企业间的物流循环,大大降低了蒲河新城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各项指标达到功能区标准,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4.3社会效益

(1)提高新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2)推动沈阳市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