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问题情境的设定,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酝酿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本文,笔者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所总结出的多种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在初中电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为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 教学联系实际,利用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处都有电学知识的存在,所以说初中电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而教师便可以通过电学的这一特性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例如,在学习电流这一节时,简单的电路图上标有开关和电灯,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电灯是亮的?”“为什么开关处于这种状态,电灯会亮?”等一系列的问题,预习过的学生会适时的给出答案。但是这种答案仅仅限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层面上,对于实际运用却还是缺乏相应的认识,有些甚至还要通过死记来记住这样的结论。所以,这种理论化的知识点问题,完全可以被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取代。教师完全可以以教室内的电灯与开关为教学实例,以开关的开与关来控制教室电灯的亮与黑。而这一直观的现象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真实感,还能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也就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具体,能让学生在求知欲的趋使下,从理论的根本上把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理,从而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 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教学本就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而且物理教学内容枯燥且抽象,实验是形象化、具人化教学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在必须的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同样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必备方法。为此,我们来看一个以研究电阻、电流与电压三者之间关系为目的的教学实例: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a端滑动时,安培表的读数 ,伏特表的读数 ,当滑片p向b端滑动时,安培表的示数 ,伏特表的示数 (填“变大”“变小”或者“不变”)。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电阻实验来完成。而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先以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及认真观察的积极性:1.就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2.多种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器,如果根据一个特定的电阻开展实验,还应配备些什么仪器。学生通过实验,便会发现当变阻器滑片P滑向a端时,安培表读数数值变大,伏特表的读数值变小,而向b端滑动时,安培表和伏特表则呈现相反的变换趋势。而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不仅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认知,还从直观的实验表象上,在问题的诱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知识,一举两得。
三、 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行之有效的教学技术同样能为问题情境教学提供条件,从而帮助教师创设活跃的教学环境。如今,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为各种课程教学创造了更加形象直观的教学模式,也为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基础。而在物理电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来进行教学技术选择。例如,教师在教授电流这一知识点时,因为电流在日常生活中是实际存在的,却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以实际表现图形来使电流流动现象形象化与直观化,从而让学生对电流的认知能力得到提升。要知道,多媒体教学技术不仅形象,而且声形并茂,不仅能形象化抽象的知识,还能以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四、 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抽象难懂,并且初中学生对抽象物理事物的认知能力不足,给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种种难题。当然办法总比问题多,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便是其中之一。而教学实践证明,电学部分的学习,更应该进行问题情境的设定,而且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电学的同时,能够提高其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能力,提高物理学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学生还能从这样的理论指导实践中所享受到的成就感中提升对物理的认识,最终提高电学学习兴趣。而学生也就在形成的这样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基础上,牢牢掌握各种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胡海棠.充分运用情境教学,让物理课堂充满活力[J].教师.2010(27).
[2]郭丽萍.问题情境教学在初中电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1(8).
一、学生为什么会感觉电学难学
教师和学生为什么会对电学的教学和学习感到恐惧和厌烦,主要还是因为电学本身内在规律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习惯存在偏差.电学部分知识不仅概念多、公式多而且还非常抽象,需要学生运用抽象的、系统的思维进行思考和学习.但是,一方面初中阶段学生在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发展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对于有比较复杂的电路图题目的分析和解答上面,不知道如何进行化繁为简巧妙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解题;另一方面,不善于或不能够将电学实验中获得的结论与基本的概念公式进行比对归纳,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参与了电学实验,也亲手组建了实验电路,但对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电压功率等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基本公式内在的联系感到茫然.在电学教学中,教师由于需要教授大量的知识点而疏于对经验规律的总结和归纳,两方面问题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对电学部分知识的恐惧和厌烦.
二、教师应当如何提高电学部分教学的实效性
1.注重电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归纳
电学部分知识虽然概念多、公式多,但只要善于用系统的思维总结和归纳其中的关联,学习起来并不会很难.那么,在电学部分诸多知识点中的哪些才是最根本的呢?简要归纳起来就是“53231”:“5”指的是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这五个电学中最基本的概念;“3”指的是欧姆定律以及串、并联这两种基本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特征;“2”指的是电压表和电流表这两种电学中最基本的测量仪器;“3”指的是串、并联电路的构建以及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功率这三种电学中最基本的实验方法;“1”指的是电学知识学习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这“53231”基本涵盖了电学中的大部分知识点,也可以通过换算与转换与其他的概念、公式、规律和实验建立联系.因此,让学生掌握这“53231”代表的概念、反映的现象、与其他概念(公式、实验、定律)存在的联系和区别、在解题中的注意事项等知识就相当于帮助学生大体掌握了电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要特别注意控制变量法在电学知识上的灵活应用,如在欧姆定律I=U/R的教学时要把电流I、电压U、电阻R三者之间关系讲明白,就必须让学生脑海中先对I、U、R分别进行定量,然后得出其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要让学生完全掌握电学的知识点,关键还应该多进行多题型、多角度的练习加以巩固.
2.注重电学实验的教学
实验是让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定律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对于电学部分的每一个实验,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做好认真准备、亲自动手、归纳总结这三个环节.在实验之前,要让学生对实验的原理、目的、实验电路图的设计、测量所用的仪器、步骤等环节先进行预习和掌握.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要严格按照电学实验的操作规范安全操作,仔细观察测量结果和实验现象,实事求是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之后,要根据实验对应的原理和知识进行对照总结,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除了正常的课堂实验外,还应该鼓励学生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器材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来检验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电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当然必须要提醒和教育学生学会安全用电.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图解题能力
关键词:公式;电学;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15-02
在初中阶段,电学是中考中的重点,占有重要地位。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容量大、概念多,学生容易混淆,因此电学的复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我认为,复习好电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明确的知识体系
在复习中,首先让学生知道电学有什么仪器、公式、物理量、定律,对电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电学主要有三个基本电学实验仪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七个电学物理量——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两个基本电路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一种典型的电学实验方法——伏安法;两个规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三种电路状态——通路、开路、短路。这些基础知识让学生熟练地背下来,是复习好电学的前提,也为解决电路分析题做好准备。
二、教给学生判断电路的连接、状态的正确方法
电路的连接方式主要是串联和并联,让学生快速掌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定义判断;根据循流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电流只有一条路径的,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出现支路,连接方式为并联;有的时候还必须用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如果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如果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我找一些典型的电路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识别,然后说明识别的依据,再适当布置相应的作业,巩固练习。我还用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说明串联和并联:节假日,很多小彩灯为什么有一个坏了,其余都不发光?它们是什么连接方式?我用这些现象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经过很短的时间,学生就能准确判断串联和并联了。电路有三种状态——通路、开路、短路,通路和开路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总犯糊涂。我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导线给两节干电池短路,结果只需要很短的时间,我让学生摸摸导线,学生发现导线已经热了。告诉学生,电源短路是很危险的,容易发生电路起火,生活中应避免电源短路,让学生在心中对短路有较深刻的认识。给学生指出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再找适当的典型电路题给学生讲解,练习,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讲清七个重要的物理量
电学部分有七个重要的物理量——电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学生对这七个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公式、计算,特别吃力,而且经常混淆。能否学好这七个物理量,是学好电学的关键,我用最长的时间给学生复习这部分知识。
1.讲清七个物理量的定义、特点。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当电能转为其他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热量叫电热,即电流的热效应。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能清楚这些物理量的定义,知道它们的表示符号、单位,不用死记硬背。
2.讲清七个物理量的公式。有些公式,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个,比如公式:I=Q/t和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给学生指出,公式:I=Q/t是电流的定义式,I=U/R是电流、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式,只适用于电能转化成内能的纯电阻电路,这样学生就知道这两个公式的区别和用法了。电功定义式——W=UIt=Pt、导出式——W=I2RtW=(U2/R)t、电功率定义式——P=W/t、决定式—P=UI(因为W=UIt=Pt)、导出式——P=U2/R=I2R、电热定义式——Q=I2Rt(焦耳定律)、导出式——Q=W=UIt、Q=(U2/R)t。学生会问:这么多公式,怎么用呀?遇到具体问题有些慌。有一道2010年中考电学题:某校师生自制了一台电烘箱,电烘箱的电阻丝通过5A的电流时,每分钟可产生6.6×104J的热量,求①此时电阻丝的电功率。②此时电阻丝的电阻。③此时电阻丝的工作电压。告诉学生首先明确已知物理量,然后想用学过的哪个公式去解题,挑选好公式后,这个题就容易解决了。还要强调,公式的运用必须注意适用范围,可以给学生多出一些关于电动车、洗衣机等电动机的计算题,练练定义式和导出式的区别。
3.讲清七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做电路综合题时,除了能准确识别电路,正确运用公式外,还必须明白上述七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就像我们开门的钥匙一样重要。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电压、电功、电功率、电热,和电阻成正比。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电流、电功、电功率、电热,和电阻成反比。熟记这些规律,我们做题的时候又快又准,只要我们知道了两个或几个定值电阻的阻值比,就很容易知道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的比了,基本上口算都不会出错,学生做起类似的题来就很轻松,感觉电学的计算也不是那么难了。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实验观察
对于刚刚升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九年级电学知识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占有近40%的比例,只是2012年相应比例少点,八年级物理明显的不同点是:八年级物理各章相对独立些,特别是沪科版上册是声学、光学、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物质的质量与密度,下册是力学知识:力与机械、运动与力、压强与浮力。所以某部分没学好,其他章节还能迎头赶上。我个人认为这是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枯燥乏味。而到九年级,开篇就是电学,大部分时间都在接触电学,电学的学习就像爬山一样,一开始如果就很累的话,那么越学到后面越吃力,到后来就根本爬不动,不可收拾,有的同学要补课还不知从何补起。所以,可以说,学好了电学就是学好了九年级物理。
一、注重学习效率,上课时专心听讲,是学好电学的主要途径。
课堂中的例题分析,考后试卷错题的讲解,只有真正听懂、理解了、消化了,课后是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实验自己做了,结论自己得出了,规律也会找了,但后面紧跟着的是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对理论的理解。所以必须要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有时连续几节课都是讲、练习题,必然会有些枯燥,这时教师除了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还可以进行学生编题比赛、学生纠错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时教师还可以故意设下陷进,让学生去犯错,然后让他们自己去“钻”出来,学生必定有一种释然的感觉。种种方式或手段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枯燥的习题课上得生动有趣。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学得好坏有差异,学生的成绩也就有差别,所以整堂课的例题选择要顾及到绝大多数学生。
二、电学的学习,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
第一,重视电学实验的探究,不再是依赖老师的演示实验,而是同学们依靠自己与同伴的协作,连接电路图、测出实验数据、发现实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电学中有几个重要的定律,贯穿在整个电学中。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课内规定实验的基础上,还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来判断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是否可行,因为大量的物理规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例如,设计楼道口开关电路、医院为病号设计电路,或设计在缺少电流表或缺少电压表的条件下测量未知电阻的实验。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发散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电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分析、解决问题更全面。
第二,电学要重视画图和识图的思维方法,刚学电学探究电路和探究欧姆定律离不开图形,复杂电路设计,都是主要依靠“图形语言”来表述的。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明确欧姆定律应用于某一电阻还是整个电路;特别是班班通电子白板的应用,另外还必须根据现成的图形学会识图,要学会在复杂的图形中看出基本图形。例如,在计算有关电路的习题时,已给出的电路图往往很难分析出来是串联或是并联,如果能熟练地将所给出的电路图画成等效电路图,就会很容易地看出电路的连接特点,使有关问题迎刃而解。
三、学习电学要善于总结与归类。
在学习完欧姆定律后,有大量的习题,很多题目都有重复性,但很多同学就是不停地犯错。因为不善于总结、思考,所以成绩一直不理想。总结中不难发现,在整个电学知识体系中,欧姆定律是精髓,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热以及电功率的计算,都要在对欧姆定律深刻的理解基础上才能解答得熟练而准确。所以,对一阶段的学习及时做一下总结,既是承上做一个复习又是启下的一个预习。
对于归类而言,其实把问题分一下类,就不难发现后面计算题的电路图与刚开始电路分析的电路图相差无几,只是多了条件,多了要求。而计算的熟练与否是来自于前面扎实的电路分析。比如开关类型的题目可以归为一类,刚开始学习时,主要是分析开关断开或闭合时,有哪些用电器工作并属于什么连接方式,或者要求用电器串联或并联,开关应如何动作,在分析电路时,短路现象的分析是难点;在学习了欧姆定律后,就出现了大量的计算题。有了前面会分析电路的基础,结合公式I=U/R以及两个变形公式,解题时注意短路现象和欧姆定律针对的是同一部分电路,经过一定量的练习,那么考试时计算题基本是得分题。故障分析的可以归为一类。只要做个有心人,把后面与前面所学的知识点互相联系起来,则整个电学就会逐渐在头脑中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任何题目隐藏的就是这张网中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的结合。
【关键词】重点与难点 知识的理解 归纳能力 多媒体教学 巩固练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116
物理是一门规律性、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以及日常生活经验要求较高,因此一些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物理的严重障碍,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如何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的窍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授之以渔”,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从事物理教学十余年,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突破重难点
物理知识的大厦是由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构建的。对它们的学习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决不能只满足于对内容的死记硬背。要知其所以然,就不但要知道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容,还必须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知道它们是通过哪些物理现象的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同时,要重视对物理概念、规律内涵的理解,明确它们与相关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应用它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对物理概念速度的学习,不少同学开始学习时,以为在小学数学中就已经学过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没有什么难的。
但实际上,要掌握速度这个物理概念,只知道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还必须知道它是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通过例举观众和裁判员对百米赛跑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比较,学生总结出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既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路程的多少,还可以比较运动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物理学中速度的定义采用的是观众的方法,即前一种方法,而裁判员则是采用的后一种方法。其次,还应知道速度常用的单位,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分析解决一些与速度有关的物理问题。比如坐在高速路上运动的汽车里,能利用钟表测汽车的速度。这样学生就不仅掌握了速度的数学形式,而且加深了对速度物理意义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来突破重难点
对学生来说,由于总结、归纳能力差,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基本概念混淆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这就需要老师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比如关于“电阻”的问题,它是一个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它把变化电路联系起来,因而在电学中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比较简单,但归纳起来内容也很丰富:1.电阻的定义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2.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3.串、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的计算方法;这些有关电阻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练习、总结才能熟练掌握。又如:电学中电功和电功率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多数学生在学到此部分时,经常把它们混为一坛,再加上计算公式多,所以学生感觉很吃力。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在新课教学完成后,我就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两个物理量的定义、物理意义、单位及换算、测量工具或方法、计算公式上进行对比,总结出两者的不同及联系,这样学生头脑中对两者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也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了。所以要想学生能掌握好重、难点,不能局限在书本上,要把书吃透,把书中的话拓开,加深理解,通过总结、归纳升华,从而做到对重难知识点的全面认识。
三、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突破重难点
有些物理现象,由于发生过程非常短暂或非常漫长,现象很难观察;有些物理现象,由于发生的程度过于微弱,现象极不明显。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如投影仪、电脑等,可以提高观察的可见度,使观察效果更明显,学生印象更深,理解更容易。如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通过电脑制作的课件,可以把光的传播时间和路径“缓慢”地显示出来,不仅能使学生对光传播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还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长度测量时,使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利用投影仪可将透明的塑料刻度尺测量时的情况进行“放大”,使学生的可见度增大,进一步明确在长度测量中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以及估读数字的物理意义。比如用分度值为1毫米的刻度尺量物体长度,得到的1.80厘米与1.8厘米谁对谁错,说明物理是一门非常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四、选题要有针对性,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一、物理试题重在从很多文字中找出有利的关键字眼,问什么答什么。如:三辆汽车用同样大小的牵引力和速度行驶,甲沿上坡路,乙沿水平路,丙沿下坡路,都行驶相同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车的功率最大 B、乙车的功率最大
C、丙车的功率最大 D、三辆车的功率一样大
首先学生要在题目中划出有效信息,不能看到题目中出现很多文字就害怕或者没有任何思考,三辆汽车用同样大小的牵引力和速度行驶,甲沿上坡路,乙沿水平路,丙沿下坡路,都行驶相同的时间,然后从题目问题出发继续思考,题目考察的是功率问题,从功率公式入手,之前所学的功率公式有P=W/t,P=Fv,W=FS,选择合适的公式,把题目中的已知量代入,同样的牵引力,同样的速度,所以功率相同,选择D。
二、抓住试卷中的大分题目的得分。整个中考试卷,计算题是所有题目中分值最大的,分析历年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计算题并不是压轴题。
三、用口诀法学电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在初中阶段,无论怎样强调电学的地位和作用都不过分,中考中考查比重大且学生最容易丢分的也是在电学知识。学生尤其害怕这一类题,如根据题目的要求连接实物电路、故障电路、动态电路的分析;电路的计算等。究其原因,有的是串联、并联混淆不清;有的是电表测量什么物理量张冠李戴;有的则是不注意电路的非正常部分,如电流表并联,电压表串联等。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就是不会分析电路,电路到底是串联、并联,是发生了断路、电源短路、还是局部短路,都必须通过仔细分析题意搞清楚。电路分析正确了,后面的进一步思考和解题才有意义。我把分析电路与连接实物电路的方法编成口诀,让学生在分析电路时有法可依,有路可思。
分析电路的口诀1、分析电路应有方法:一路到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2、还请注意以下几点:A表相当于导线;并时短路会出现。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实在惨。若有电器被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V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关键词:物理;电学;误区
有一句话道出了理科各科的特点:“物理难,化学繁,数学习题做不完”,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特别是电学不好理解,面对物理就像是雾里看花一样,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有此感觉的学生在学习中都同样走进了如下学习的误区中,本文希望通过对误区进行标识,帮助同学们走出学习的误区,提供参考的方向。
误区一:电阻不能做导线
这些同学认为平时使用的导线(铜线)电阻很小,实验的电阻元件都是完成的,只需一个个连接入电路中就可以了,而且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于是普遍地认为“电阻不能做导线”致使不能正确判断电路中的故障。
例1:两个灯泡L1和L2串联,电流表测电流,电压表测灯L1的电压,当开关S闭合后,若电压表的示数为零,这可能是灯L1出现了 ,也可能是L2出现 故障,若电流表没有示数,而电压表有较大的示数,其故障可能是 。有此错误认识的同学解答为:断路;短路;L2短路。
例2:如右图是李华连接的“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实验的电路图,闭合开关S、电流表、电压表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为零
B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迅速发生最大偏转,电表损坏
C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为2.8V
D电流表示数为0.4A,电压表示数为2.8V
多数学生错误地选择了A。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一般情况下导线都是有电阻的,导线越长电阻就越大。
误区二:断章取义
在电学一章中,各种概念定律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来的,有些同学往往在学习中对概念定律的认识出现“断章取义”的错误行为。
如:在学习焦耳定律的时候,先是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实验再进行分析归纳推导。但是有的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只记住了实验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R成正比,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忽略了它的前提条件“在通电电流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又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特点时,有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与电阻成正比(),到实际应用时就变成了“电压跟电阻成正比”的错误认识。而对并联电路中电流分配与电阻成反比()的认识到了实际应用时却变成了“电阻跟电流成反比”了。最后干脆就一起推翻了欧姆定律,错误地认为:“电阻跟电压成正比,跟电流成反比。”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多么悲惨的事呀!
因此,我们对电学中概念定律学习要实事求是不要断章取义,同时还要学会对物理概念的反复分析、琢磨;学会对物理实验的层层剖析;学会通过实践加深对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义的确切理解;学会对类似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误区三:死记公式
由于电学在初中物理中占的比例较大,知识面广,公式比较多。学习中,很多同学都以为只要记住了电学公式就行了,往往忽略对公式表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例1:已知:电阻R1=10Ω, R2=20Ω,(1)先将两电阻串联,求串联后电阻?(2)若将两电阻并联,并联后的总电阻又为多少?
解错过程:
已知R1=10Ω, R2=20Ω
(1)由,
R总==6.6Ω
(2) 由R总=R1+R2
R总=10+20=30Ω
分析:本例题考查同学们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认识和应用,由于该生过分强调自己记住公式,但不理解公式所表述的内容,最后造成乱用公式的错误现象。
例2:小宁在“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中所用的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2A”字样,小灯光上面的字样模糊,但已知其额定电压是2.2V或3.8V。他按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实验时,他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的位置,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当他认为小灯泡接近正常发光时,再去观察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观察到的现象如图乙所示。小宁经过思考、分析后,重新实验,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滑片P的位置恰好在中点(即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求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转贴于
分析:本例考查同学们对电功率推导公式的理解应用能力,由于该生只记得电功率公式却不理解公式的应用要求:“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造致在使用数据时出现“张冠李带”的错误现象。
由此可见,在学习物理的时候不但要熟记公式,还注意如下几点:
(1)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2)会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3)会理解:能掌握公式的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4)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正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5)会应用:会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电学的时候,对基础的概念定律和公式要有正确全面的理解,切忌形而上学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抽象思维 初中电学教学
电学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基本上整个八年级下册都是电学。学生对电的知识十分感兴趣,但是,由于电学知识点多,易混淆,历来是学生认为的难点。而我认为这正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绝佳机会。所谓抽象思维指的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物理概念,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的形式对已获得的物理事实进行如实的加工处理而形成的对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初中阶段,初中生已进入“形式运算”为主的学习阶段,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期。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对于物理概念的引入最好是从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引入。目前新的中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使之产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在学习电压时,以前的教法都是把电压类比水压,绕来绕去,把学生都绕蒙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什么是电压,它有什么作用。我先用一节电池,使灯泡发光,这时我问:灯为什么发光?(因为有电流通过)谁提供了电流?(电源)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原来电源有这样一个本领,能是电路中产生电流,我们把它的这个本领叫“电压”。这样学生自然就理解了电源提供电压,电压使电路中产生了电流。从而认识了电压。然后二节、三节电池学生会看到灯的亮度由弱变强。自然就明白电压越大,电流越强。也为日后探究电阻上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的能力
抽象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方面。分析与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把它们分解成不同的方面、部分和层次,对完整的表象和有关材料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某个层次的本质认识。例如:在讲决定电阻大小因素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仪器的特点,从而为下面用到的控制变量法打下伏笔。学生就能明白当物理中出现多因素问题时,可以控制因素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教师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通过发现问题,找出结论,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处理实际物理问题是很有帮助的。一个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这个学生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教师不能放过每一个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分类与比较能力是指物理思维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类比较,寻找同一种东西或不同东西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抓住同类物理现象的共同属性,找到不同物理现象的内在联系的能力。例如:在探究电阻上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时,先引导学生确定研究几个物理量,再确定谁不变,研究谁和谁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找出需要的实验器材,根据器材使用要求画出原理图。再学生动手实验。现有一组学生得出的实验数据如下:
表一:R=R1=5Ω
表二:R=R2=10Ω
引导学生分析表一或表二,就会发现:在电阻都为5Ω或都为10Ω,电压变为原来的几倍,电流就变为原来的几倍,因而得出结论:在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引导学生分析表一和表二,就会发现,在电压都为2V或都为3V时,电阻由5Ω变为10Ω,变为原来的两倍,电流就变为原来的1/2.因而得出结论:在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这样由学生自己得到结论,肯定比直接给出答案效果好。此时,学生正处于感兴趣得时候。教师给予适当得鼓励,让他们自己讨论一些问题,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抽取问题的共同点;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对研究的问题要有所选择,要朝主要问题的方向将思路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将人的思维分为三类: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实体,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微粒夸克,物各有形。因此,我们从变化万千的物理表象中寻找客观规律,就必须会使用抽象思维。俗话说“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一、研究《考试说明》,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的依据,但在要求上有一定弹性,因此,各地在中考前往往都会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意见,即《初中物理考试说明》。它规定了各地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当地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教师要加强对《考试说明》的研究,明确考试的要求,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使复习有纲可依,使复习有的放矢。
1.狠抓“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范畴的目标主要涉及物理概念和规律,而这些内容无疑都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好基本规律,才能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解决物理问题,而对物理概念的复习绝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的引入背景,把握概念的定义、重点字词、适用的范围等。否则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零碎的、片面的知识,要想灵活运用则是不可能的。如对于电学的复习,电流可以说是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电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电流的成因;电流的影响因素;电流的效应。对于电流的形成,我们再结合结合电路类型的分析;电流的影响因素又联系到欧姆定律;而对于电流的效应则将重点放在电功上。这样,将单一的知识点逐渐展开,形成了知识链,构建成了知识网,从而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为进一步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中,获得知识的过程相对于知识、技能本身更为重要。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积极主动地自主获取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总结课本中学到的物理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等,如:积多求少的方法;等量转换的方法;简历理想物理模型的思想;等效的思想;理想实验加科学想象、推理的思想;控制变量的方法;类比的思想;转换的思想,等等。
此外,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近年来,科学探究方面的习题在中考试卷中屡见不鲜,教师要结合物理问题,给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实验设计、从数据现象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等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本领,使他们学会学习物理的方法,形成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3.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有爱心的人,做有科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这一点,也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所在,在当前的中考中,也注重对学生做人品质的考查。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如:环保意识、节约意识、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教育等。
二、强化物理实验的复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特征。纵观近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直接或间接对物理实验考查的分值愈来愈高,这些题目大多源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既考查学生对各种仪器的使用,又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水平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物理总复习要尤其强化对实验的复习。我们在复习中,首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仪器和测量工具的应用,其次要让学生搞清楚各重要物理实验的测量方法。在具体复习中,可以将相关的一些仪器或测量工具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它们在使用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此外,还要注重训练学生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以及变换角度对同一实验进行考查的应变能力,从而让学生较为全面地把握实验内容。
总之,物理实验总复习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基本规律和理论去解释物理现象,尤其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复习的效率。
三、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