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地理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地理教学反思

第1篇: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1、继续加强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贯彻落实课程改革各项要求,在高中一年级教师中树立新课程意识,在认真做好高一地理必修I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切实做好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II模块培训工作。

2、继续贯彻高考的改革精神,在高中一、二年级教师中树立高考意识,在认真做好2009年高考试卷分析的基础上,切实制定2009年高三地理复习计划,努力提高复习效率。

3、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以教学设计研究为载体,针对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新课程实验的交流与研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加强高中地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认真做好高中地理研修班的工作,加强对新课程实验专题性的教学研究,继续推进校本教研,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实验工作中不断成长。

5、加强高中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好市直高中地理学科的双周教研活动,组织说课、教学设计、教学叙事、交流研讨等教研活动,努力做到教研活动主题化。

二、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1、通过集体调研、听课、教学反思、教学研讨会,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以校为本,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了解情况,研究对策,结合我市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2、通过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与研究课题实验小组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调研,通过活动设计、报告、小案例的征集、评比,形成一批有推广价值的社会实践、社区活动案例。

三、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与研究

教研活动表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地点参加对象

18.28~9.3市直社会实践社区活动调研市直学校教研员

29.4~910市直高中地理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温州十四中市直地理教研

组长或备课组长

39.11~9.17市高中地理、历史教研员会议瓯海各县市区教研员

49.18~9.24高中教研室集体调研市教师教育院附校高中教研员

59.25~10.1高中地理研修班活动省高中地理教学评比论文上交待定高中地理

研修班教师

610.2~10.8国庆节

710.9~10.15市区高一地理必修I模块

教学观摩活动温州二十二中市区高一

地理教师

810.16~10.22市高考文综地理试卷分析会待定高三地理教师

910.23~10.292009年高考学科研究指导小组会议市教研院研究小组成员

1010.30~11.5市区高三高二地理课堂教学观摩及研讨活动温州二高市区高三

高二地理教师

1111.6~11.12市课改样本校校本教研活动课改样本校有关教师教研员

1211.13~11.19期中考试

1311.20~11.26高中教研室集体调研温州十五中高中教研员

1411.27~12.3市区高一地理必修I模块教学调研

有关学校高中教研员

1512.4~12.10市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暨高中地理研修班活动省样本校部分教师代表

1612.11~12.17省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成果评比暨省地理教学研究会年会乐清中学各地市教研员

及部分教师代表

1712.18~12.24省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II模块培训

杭州部分教师代表

1812.25~12.31

191.1~1.7元旦市文科综合能力竞赛温州二十一中部分高三学生

201.15~1.21一模审稿会市教研院研究小组成员

211.15~1.21

221.22~1.28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II模块培训暨高中地理研修班活动待定高一地理教师暨地理研修班学员

第2篇: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地理;教学衔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19-01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不论是教学内容的深难度,还是教学方式;不论是学习能力的目标要求,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初中到高中都存在很大的跨度。随着教学的深入,初高中的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非常重要。

下面,结合地理新课程实验,就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过程中,高中教学亟待关注的几个关键环节,就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1.充分认识初高中地理教学上存在的主要衔接问题

1.1教学内容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多年来,初中地理教材在内容上作过多次调整,内容不断减少,难度不断降低,呈"浅、少、易"的特点。新课标下的教材直观性强,可读性和趣味性高,师生双边活动机会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地理则分为三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与初中地理相比较,高中地理教材对理论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计算,体现了"深、多、难"的特征。这正是高中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

初中教学只在初一和初二安排课程,由于会考安排在初二完成,初三一年都未接触地理学科,接受高中教学时,知识遗忘程度非常严重。地理基础知识非常薄弱,学生学习基础的参差不齐,给高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1.2教与学方法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每课时内容相对少,相当一部分内容放在了活动课之中,教学进度可适当放慢,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用较多时间针对每个知识点的不同要求逐个突破,对基本技能和能力进行反复训练培养。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差,不善于独立学习和思考,且年龄小、好动、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与能力。而高中地理教学要求高,每课时内容多而杂,教学偏重于理论、原理和规律的阐释,注重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高一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地理时,还没有从初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中转变过来,不能很快的融入到高中地理学习中去。再加上高一地理(必修一)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就使得高中地理教学在进行初高中内容衔接上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按现行的教育模式,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或很少参加初中的备课、听课、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这使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教学较大知识容量和能力要求的压力下,加上对教师的教法不适应,从而在高中起始形成了部分学生的掉队和分化现象。

2.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2.1通览教材、课标,抚平台阶。高一地理教师不单要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也要了解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完整地把握学科体系,对整个学科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在初中哪些知识已经讲过,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需在高中进一步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了然于胸。一些完中的老师完全可以利用所在学校这样的有利条件,把初、高中教材都熟悉并可以直接参与教学,做到"知己知彼"后,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带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起点和重点。

2.2研究教法,培养能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中,知识的衔接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对学生地理思维方法、学习习惯和地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衔接教学中应注意: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根据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创设问题情景,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等。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往往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

2.3注重学法引导,减轻学习负担。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分析、理解和归纳。进入高中后,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设计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而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此时教师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引导,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能使他们很快的适应高中的学习,并受益终生。另外,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4加强地图教学,培养读图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教材和地理高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读图、析图、用图的技能是学好地理的有效途径。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而高中阶段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历年高考当中,地图也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承载了非常丰富的信息量。因此,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在高中教学中就要始终贯彻地图的重要性,把地图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使用,尽可能的把所讲的内容与地图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地图的重视程度,有度、有序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同时要改变学生的用图习惯,培养学生分析和应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合理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化初中已有知识。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需要占用高中的教学时间,如果在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适当增加教学的容量,提高进行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效率。同时,地理学科因其本身具有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中有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果恰当地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演示,这样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想象力,突破难点,还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进而补偿进行初高中知识衔接时需要占用的教学时间。

第3篇: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地理 问题 解决对策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成绩一般不纳入升学考试成绩中,在应试思维的主导下地理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地理教学逐渐边缘化,部分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也越来越低下。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对地理教学还持有一定热情,但由于教学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率、效果低下。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是值得教育者深思的课题。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基础教育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和学生来说,用所学科目是否列入中考,是否值得下工夫分配教学和学习时间。地理并非升学考试科目,与语数英相比地位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对刚刚走入初中校门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的时候还表现出浓厚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极性会越来越低。

2.专业教师缺乏。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校缺乏有地理方面丰富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专业人才,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提高教学质量是不现实的。由于地理教学经验缺乏,许多教师课堂上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生无法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有效学习。地理对初中生来说是一门全新课程,大多数教师在任务的设置难度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学生从心理上远离课堂,对学习地理感觉索然无趣。

3.管理不善,教学时效性不高。

很多初中学校对地理课程不太重视,相关仪器设备配备少,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辅助的地理教学设备。有的学校即使有配备,老师也不知道如何将相关教学资源合理地融入课堂讲解。同时,教学方法落后,手段单一,导致课堂教学失去了时效性。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1.提高认识。

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主导者,学生只是在台下被动地听。如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降低学生听课、记忆的效率,极大地束缚学生的发散思维。当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和环境观。其次是更新教学理念。地理人才的培养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中生学习地理状况光靠广大地理教师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更多的学校应该把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提高一个新的水平。再次是加快教师教学意识的强化、教学观念的更新及教学技能的改进,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努力打造高效地理课堂。

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缺少专业人才的初中地理教师是无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改变教师的教学只停留在机械的记忆水平上这种状况,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忆、想象、比较、判断等方面的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创造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初中地理教师队伍,有效避免任课教师选择的随意性。

3.强化地理教学管理,注重教学的时效性。

(1)注重学法指导。地理学科显著特征是插图多且配有地图册。每讲到某一地理事物都要时时提醒学生,学习地理时必须图文并读,如:教学“黄土高原”时,可以引导学生看“黄土高原素描图”,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对地理课程教学特点加以利用地理学科理论性方面知识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关键。对于这方面知识,必须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如“地图和地球”这一章不但要精讲细讲,还要经常反复讲,指导学生理解并牢记。对于区域分异、人文现象的叙述性知识多讲则无味,教师只需列出提纲使他们综合比较就可以了。还要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课外不但增长了他们的实际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知识,强化了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一是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随着地理知识传播渠道的逐渐扩大,地理课需要改变过去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活动为主、评价在后的教学思想。可以利用课内时间创设特定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地理新闻活动和地理新闻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二是以图辅教,在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发挥教学的直观、生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今知识的更新非常快,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学习。特别是电子地图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能够使学生掌握地理课程中的空间分布规律,促使学生足够细致地发掘教材,并主动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三是实现地理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就是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完善教学设备。学校管理者要配备一些基本教具,如:地球仪、挂图、地形模型等。教具的直观性避免了课堂上干巴巴地讲解的现象,用地图或模型演示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利用多媒体时应注意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但是避免过度形式化,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地理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要构建多元化的地理课堂,不断推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效民.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6).

[2]袁佳敏.浅谈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1).

[3]贾玉静.浅谈初中地理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

第4篇: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一、我们的体会

1、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编写地理教材的依据,各种版本的教材无一不是是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对于课标,无论是教材的编者,还是教材的使用者,都有各自的理解。我们觉得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很难把握。新课程地理教材正文简短,有的只有几句,许多知识点到为止,留给教师发挥的余地过大。针对正文篇幅小、弹性大的特点,我们备课组的几位地理教师每周都坚持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先由教研组长分析课标,其他教师结合其余不同版本教材对课标的解读分析教学内容,最后统一应该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素材理解掌握它想说明的地理事物、现象原理与规律,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原理与规律。

2、深入挖掘教材图表信息,培养学生能力。近几年重庆市文综(地理)高考倡导“能力立意”,以多种图表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与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启发学生如何挖掘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3、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探究能力。

例如讲必修一“热力环流”这一内容时,在教学过程我注重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围绕热力环流原理问题,确定了多个探究性问题:

问题一:A、B、C随高度(密度与气压)如何变化?

问题二:A、B受热不均,大气应如何运动?

问题三:⑴在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⑵高空与地面气压的关系

⑶高低气压是水平还是垂直方向的比较

⑷气压与等压线弯曲关系

⑸A、C两地天气有何差异?

问题四: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

⑵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

⑶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热不均)

⑷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以上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探究氛围,让每个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加上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效果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我们的困惑

困惑之一: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内容很难讲完,出现了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尤其是必修一)

困惑之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目前,我校的班额偏大,大多在75人左右,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有内向型、外向型;有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等各种类型。教师难以控制和了解全局,无论是学生自主活动还是分组活动都会出现活跃的学生热情高涨,而内向的学生遭受冷落,得不到应有的活动机会。而且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活动效果,活动也难以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要。此外,不少学生懒于动脑、不愿动口,任凭教师怎么鼓励、启发都懒于参与课堂活动,因此,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困惑之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仍然未能很好地整合。教学是一个让学生探索知识与方法、增长技能、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还难以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往往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放开了,却忘了结果;或者重视了结果,而教学的方法却又回到了传统当中,最后出现“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象。

三、我们的反思

1、教师要不断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新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在教学上我们要认真研读课标,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师生互动,紧跟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第5篇: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启示;探究式和合作式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意识;评价;思考

本人将建构主义理论和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相结合,实施引导、探究、建构的教学模式,并对两年多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与困惑。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地理教学实践的启示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新知识―检查评价。它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讲授占用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神情漠然,疲于应付课堂笔记。学生抱怨地理课枯燥乏味难学;教师抱怨学生木鱼脑袋难教。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教学进度的完成。但是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打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那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跳出这一怪圈呢?究其根源,我们应该要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把课堂主导地位还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借助地理图像、电视新闻、多媒体信息等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了解身边的地理,高一地理必修1“太阳视运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观察当天太阳升起与落下的方向与平时所谓的“太阳东升西落”在描述上的差异;大气水平运动中的海风和陆风的形成可以用《军港之夜》的歌词“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导入,让学生探究其描述的不科学之处。只有让学生带着疑问亲身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的主体意识才会被唤醒。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2.创设地理情境,建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通过模仿、背诵和训练来掌握地理知识。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以至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创设情境、建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逐渐形成发现问题、探究原理、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学习《中国的气候》时,先展示傣家竹楼、江南小院、窑洞、蒙古包、非洲房屋、爱斯基摩人的雪屋等民居图片,然后提出五个问题:(1)图片中各种民居主要特征是什么?(2)各种民居反映当地降水和气温的情况如何?(3)中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和特点分别是什么?(4)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季风环流图》分析各种气候的形成原因。(5)中国各种气候类型对民居、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在创设的地理图像情境中,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究气候成因,学生在回忆世界气候成因的旧知识基础上结合中国地理位置和地形、季风形成等进行分析、讨论、归纳。这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探究,主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

3.分组构建学习共同体,建构合作式课堂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背,为了节约时间,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才有发言机会,更别提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通过交流协作才能及时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例如,高中地理《城市化》中的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教材中引用上海的例子,学生觉得离我们太远了,感受不到它的变化。因此,我们采用福州城市化的案例,展示福州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图片,然后确定学习的任务,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负责收集福州城市用地变化、福州交通发展、福州工业发展、福州人口结构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材料,通过走访市规划局、土地局、环保局、交通局等部门,利用网络、报刊、书籍、寻访老人等方式去查找资料,并将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类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分析交流。通过交流协作,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而且共享他人的资源,轻松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也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巩固教学互动成果

建构主义注重对过程性的评价。在组织交流协作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一定的反馈。在组织交流后,教师按事先定好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评价手段可以是反馈练习、活动小结、论文等,教师及时设计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知识让学生检测,并让他们进行互评、互议、互改,对于学生检测中出现的典型性、代表性问题,教师要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检测评估不仅评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从情感、态度、文化、策略等方面进行评定,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进步与问题,及时调控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如此才能有效巩固教学的互动成果。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地理教学实施中的思考

1.引导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

地理作为一门科学性、综合性很强的理科学科,它的一些基本概念是学生进行建构的基础。如何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做到层层递进,搭建有效的金字塔形知识体系,是我们实际教学中很难处理的问题。目前,很多教师都采用学案的形式,但大部分只是做题目的简单堆砌,教师追求教学形式的独特而忽视学生对金字塔底部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建构主义的应用就流于形式。

2.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组织要从学生出发。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不但要熟悉讲授的内容,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学的形式进行灵活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这种既不过于包办,又不脱离教学目的的素养,有待于教师不断探索和提高。

3.更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

教师不仅要做到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且还应该关注学生发言内容是否重复或离题,学生是否关心他人的阐述,以及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这种过程性的评价有别于单纯性的考试成绩,它要求教师思维敏捷,经验丰富,能及时捕捉课堂中的一切信息,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性和鼓励性评价。这种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沉淀。

总之,建构主义是教育心理学的革命,对传统的学习、教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它认为学习不是教师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他们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而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启发、探究与合作。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进行教师的角色转换,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尚正永.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地理教学, 1998.

第6篇: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1

  这一年下学期我担任了学校的地理教学工作,初三两个班的,并担任初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参加了初三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初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高一地理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高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高二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组织高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高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抓教学常规组织有关学习活动,多研究探索教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益,研究学法,将如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措施: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高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契合,发现问题

  找出困惑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4、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2

  转瞬间,一年过去了,过去的一年也是我在教学领域履行教师职责,勉力耕耘、不断进取的一年,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我认真学习政治思想理论,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对待学生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做到: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己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加强地理知识学习,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地理教学方面,我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学习贯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③考虑地理思维和学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

  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可件和课外知识,保存在电脑中。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

  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

  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在每两周定期参加集体备课,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我努力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向他们学习,弥补自己在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上课时务求每一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过去的一个学期,我担任八年级地理的教学。我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了驾驭课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大胆探索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中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可后反思不够及时,教的学生多,又时对个别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督促不够,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在明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的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把新学期的地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学校地理老师工作总结3

  时间很快,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收获颇多。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本学期工作。

  一、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回顾

  1、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暑假新课程培训活动,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质量观等。

  2、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虽然所带的五个班的学生普遍比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适时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那些基本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难度较大,逻辑性较强。如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章第一节中“大气的运动”等,对于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首先采取以教师讲述为主,让学生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练习进行自我领悟,最后再由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索,从而使学生达到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

  对于那些教学内容难度不大,学生易于理解的章节,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等。其基本组织形式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讨论等形式自我学习,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学或课前预习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进行,最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小结。这种课型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学生地理基础较差,本学期必修一自然地理又比较难,所以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教学难度较大。

  2、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不带书,讲闲话,睡觉等。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面小,学生在应试的路上跑惯了,只知道解题解题。要在课堂上开展“活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十分困难。

  三、今后教学的几项措施

第7篇: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时事新闻 地理教学 相关性

时事新闻因其具有时效性又贴近我们的生活,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上,教材中的知识点多数都依靠“纯记忆”来掌握,而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学习缺乏兴趣,使学习逐渐吃力。在新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我在地理课堂上适时地将时事新闻融入教学中,使传授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点亮地理课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在课堂上,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在新课导入方面,教师采取了很多的创新方式。我在实际教学中将时事新闻融入新课导入环节,通过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完全融入课堂教学。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主要内容是对宇宙的认识、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地球的运动等。其中,在讲解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备课时就选择了一段宇宙行星运行与探索的时事新闻,以此作为导入视频。课堂上,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这段视频,当学生看到视频后就纷纷安静下来了,很快融入视频的讲解中,接着我将视频中有关本节课的知识作为教学导入,逐渐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带着兴趣更加注意听讲、认真记笔记。通过融入时事新闻的教学方式,课堂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

在地理课堂融入时事新闻教学已逐渐被采用。由于时事新闻具有灵活新奇的特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适时变化课堂教学形式,将时事新闻作为课堂导入部分,加大课堂的吸引力,使地理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二、融入教材,突破瓶颈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直接媒介。很多传统教学都是单一地对教材进行讲解,尤其是重点部分,很多教师都进行“反复式”的教学,即对教材内容一遍一遍地讲解,一遍遍地重复,使得课堂枯燥无味。我在教学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则采取与时事新闻相融合的方式,使学生轻松渡过难关,愉快学习。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主要内容是大气的运动、气压带与风带、天气系统和全球的气候变化。在对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备课时,我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有关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的内容,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口述:“同学们,关于大气的变化,我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9年11月,中国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从数据上看,中国做出的减排承诺相当于同期全球减排量约四分之一。’”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气候的变化规律等内容都有了全新认识,结合教材内容,很快就将学习中的“瓶颈”突破了。在学习中,学生能联系时事新闻内容进行分析和记忆,增加了自主学习效果。

创新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逐渐从厌烦到自主地投入。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多由自身来主导,教师只起到了点拨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将教材的精华内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效掌握,更要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磨炼学习的意志,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耐受困苦、经受考验,从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三、画龙点睛,深化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比较简单,但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会遇到很多疑惑,甚至会产生误区,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准确,使教学效果更佳,我在教学中往往会运用时事新闻作为画龙点睛的事例,让学生从新闻中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三选修2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分布、气流气候的变化等内容。对于这两种现象的知识点介绍,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将时事新闻融入教学之中。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念了一段2015年的时事新闻:“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候、应用与服务部负责人鲁帕・柯里在1日举行的记者会上介绍说‘一个成熟的、强大的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太平洋赤道海域形成’。‘大多数国际气象模型预测都显示,2015-16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年底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并在今年10月到明年1月达到最高峰值,有可能成为1950年以来的第四个最强厄尔尼诺现象,其他三个分别出现在1972~1973年,1982~1983年,1997~1998年。’同学们,从这段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厄尔尼诺现象并不遥远,很多时候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这部分知识点。”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能够认真地记忆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将学生的学习效果深化到最佳程度。通过点拨与指导,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掌握,从而在今后学习中,当遇到同样问题时就能自主地克服困难了。通过自身努力,也可以对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专题讲座,拓宽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有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和掌握,进而丰富知识储备,增长知识。我在教学中针对一些知识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进行一个专题讲座,在讲解中融入历史事件和时事新闻,使学生明白知识点的由来以及目前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高一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讲述了有关宇宙、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等内容。整体知识比较集中,知识点的联系也比较紧密,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做了专题讲座,其内容都由时事新闻和宇宙演变的视频组成,具体内容包含了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的流浪者星球、十大最古怪行星、最大星球视频和图片等,这些内容都属于教材的扩展内容,对此进行集中讲座,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促进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是需要智慧的,教师只有采取更多的方式来创新教学,才能使课堂变得精彩和活跃,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起到促进作用,才能使学生更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增强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心智向着更好方向发展。

高中教学与初中、小学的教学不同,很多知识点都是启发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运用独特的教学方式,赋予知识点以一个崭新活力。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合理使用,在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内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定军.“十三五”或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 煤炭行业受冲击[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4(6).

第8篇: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119-01

地理是文科中很有特色的一门功课:文理相通,人地结合。既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理科思维推理,又要有不错的人文素养。但由于初中长期以来的教学现状:初中地理主要放在初一、初二年级进行教学,并且未列入中考范围。学生、教师、家长、社会未能重视,地理作为一门副课存在,加之初三未接触地理,遗忘较多、导致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初中地理兼任教师多,这部分教师往往还是学校教学能力较差的一部分,导致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学习方法未能很好培养,学生普遍对地理学习能力不高。本文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高一如何指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细读书、多设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是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学习材料,只有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多质疑、多释疑,才能逐步提高学习水平。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一)课前阅读。要求学生有的放矢,结合老师的阅读思考题和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找出重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顺利突破难点。这样既能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堂阅读。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可以齐读或默读,边读边记,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这样,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三)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把每节和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理解,使知识得到深化。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广联博思。

二、认真听、善于记(笔记)、勤发言,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如何协调听讲、思考、笔记、发言的关系,学会听课,这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的关键。一般来讲,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听课要根据预习中的难易程度,科学用脑,合理分配精力,对重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于难点则要启迪思维,透彻理解。同时要学会记笔记,课本上叙述详细的地方,直接勾划以节省时间,自己的疑问和老师分析的精华之处要简明扼要的记下来。如老师讲概念和规律时,主要记重要的结论,实例,容易出现的错误,注意事项等;对复习讲评课重点记审题方法,思路分析,思维过程,体会表述技巧等。记笔记时不要把笔记本记满,要留有余地,以便课后反思整理。其次要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课堂上难免有些地方听不懂或不全懂,因此必须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讨论,切不可爱面子或偷懒,而使问题“积少成多”。只有这样教会学生心到、口到、手到、眼到地听课,才能提高听课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三、多用图、巧绘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学生能力要求中,读图绘图能力做了很高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中,几乎题题有图,可以说地图是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用图,教给学生各类地图的阅读方法,判读技巧,并学会用图,绘图解释地理现象,归纳地理知识。

四、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地理学科有很多需要记忆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牢固铭刻,指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在头脑中建立起“智慧的仓库”,在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回,从而保证新知识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

(一)语言简练,记得快。如将世界中低纬洋流分布规律概括为:“南北半球各有环流,北顺南逆,东寒西暖”。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方向概括为“冬逆夏顺”(延伸生活经验:夏天热,穿衣少,做事“顺手”)

(二)幽默、风趣,记得牢。教师可将一些生活经念或谐音用于帮助学生记忆。如记忆气旋、反气旋对应气压中心及四周气流运动方向即可这样记忆:父亲管教采取“高压”政策,学生反(逆反)(反气旋);父亲改变顺应学生,就很容易记住高压是反气旋,北半球 顺时针旋转,气旋与之相反;我国矿产储量居世界首位的锌、钼、锑、钨、锡、稀土、钛、钒,用谐音编成:“新木梯污,洗洗太烦”

(三)理解透彻,反复强化,记得准。引导学生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反复强化,及时运用、巩固。

四、精练习、会归类,提高解题能力、表达技巧

第9篇: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区域地理;地理备考;教学策略

区域地理部分是高考重点考查部分,在高考地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知识点繁多,各章节知识点自成体系,而试卷所呈现的题量又不足以覆盖整个知识体系。所以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的题目十分常见,成为高考出题的主要套路。但在近些年的高考中,并没有直接考查所熟悉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以陌生国家或地区为背景,给出图文材料来考查考生的能力。这一方面是一种减负,因为不再过分要求对几个国家的各种地理事实的准确识记,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加大了难度。它突出能力的考查,加强了对宏观把握、读图识图、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从近三年的新课标卷来看,每张试卷的主观题都至少有一题是给出一个新地理区域来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在笔者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对新情景过于陌生,导致对这类试题的惧怕,不敢下笔答题。在答题中也只敢写一些自己所记忆过的知识,不会结合材料,导致分数很低。笔者认为,考生不能对这些新的地理区域完全陌生,完全不知道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而盲目地去应对这些新地理区域下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的准备,应该在区域地理的备考过程中完成。

在高中学习的区域地理,一般以初中的地理事实为依托,运用高中所学的地理原理。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种种原因使得大部分高中生的区域地理事实基础不牢,使得在高一高二的区域地理教学中普遍以教授地理事实为主,甚至将高中原理所适用的区域的现象也要求识记。这显然是淡化了对地理原理运用在地理事实上的教学目的。而在区域地理的备考环节,不应该简单地重复对地理事实的要求,而应该更注重地理原理在具体区域的应用,着重锻炼在区域情景下,如何利用所学的原理来解释地理现象,同时关注高考对区域地理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才是高效的。

【经典例题】(2014全国新课标2卷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如图1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这道试题就是以亚洲为背景来考查自然地理知识的。背景是熟悉的北亚,这道试题并没有在区域定位上为难考生。也有很多考生在备考时对这一地区所发生的凌汛现象做了复习。但题目所问的并非是凌汛。三道试题都发力在对地理现象的原因解释上。力求考查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思维能力。这道试题由于背景熟,所以答题易上手,但正由于题目背景熟悉,导致考生直接按照固定模式不仔细审题,加之题目信息量大,所以很容易导致题目答不全。

在第一问中,如果考生能从沼泽定义(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出发,加之题目所给的条件(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和平时所学知识(此地多凌汛)就可以完整得到满分。

在第二问中,在所学知识中,惯用的通过植被覆盖率作答已无法奏效,但考生在充分解读图文信息后,就可以从河流侵蚀、沉积角度作答,从而得到较高分数。

在第三问中,通过材料解读,可以得出水中营养物质含量低与纬度高、水温低的特点,但无法继续作答,这时就要借助题目分值所给暗示,挖掘河流与河口地区的水文特征并与题中所给的水温和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相对应,从而得到因结冰期长和北冰洋营养物质少。这也是本题的难点所在。但试题答案也是可以通过合情的推理结合所学推断出来的。

附参考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笔者反思】通过这道经典试题可以看出,在熟悉的背景下,仍有新鲜的问题可以考查。并不是说简单地识记就可以解决问题,很多考生都知道鄂毕河有凌汛,结冰期长,却无法正确地在答案中写出,这并不是识记没有到位,而是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没有完整的地理学科思维,无法准确清晰地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这道题可以启发出我们在区域地理复习备考中的一些方法。

第一,注重高中地理原理运用于初中地理事实之上的训练。[1]在区域地理备考中,不光关注地理事实的识记,还要运用高中所学地理原理,解决地理现象。侧重通过历年高考题考过的区域,锻炼描述阐述事物的能力,自主分析其他显著地理现象,以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第二,注重地理思维能力。在学习区域地理过程中,往往以某一或某两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备考中,要宏观地从地理的区域性角度出发,以一个区域为单位,着眼区域整体性,同时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目的是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第三,注重图像的识读认读,培养读图能力。[2]对图像的认读是一项基本能力,对图像识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考试中得到的信息量的大小,也直接影响考试分数。尤其是区域地理问题,所给的图像尤为重要。但在备考中,由于所学地区已经十分熟悉,往往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读图,从而导致复习不高效。所以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读图识图,还需要把某一地区的不同地图对照起来,组成一幅地图,从而做到融合多图为一图。

【新题赏析】(2015新课标2卷36部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图2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2)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

这道试题的两个问题比较常规,第一问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之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故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而根据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结合生活即可答出防范问题是蚊虫叮咬,疫病(高温湿热)中暑,晒伤(太阳辐射强)等。第二问则考查工业联系,通过材料(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所示,可以得出有关机械制造、钢铁、管线等和铁路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均可获益。

附参考答案:

(1)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3分)

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蚊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3分)

(2)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4分)

【笔者反思】通过这道新题,可以看出,高考并未放松基础识记部分,考查的世界气候分布图也属于高中地理学科的重点知识。同为一套试卷的同一出题位置,也沿袭了之前的风格。在第二问出现的考查联系的内容也值得我们关注。从这道题中可以总结出我们在区域地理复习备考中的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

第一,对基本识记内容特别是有关高中部分的要落实。在备考过程中不能放松识记内容,往往识记内容在高考中得分并不高。但在备考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往往不能把初高中所有地理事实全部背诵下来,此时就应该重点注重高中知识。此外,也要注意高中原理的镶嵌,不能不知原理应用而盲目添加背诵。

第二,要有“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在复习备考中,要有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如果能准确定位所考的是哪一区域下的地理事物,有些问题就可以解决,或者说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十分丰富的考生地理成绩不会太差。但在有限的时间中,大量提升区域地理知识是不现实的,因为无法短时间识记大量的知识,就算能记下来也是无法灵活运用的,而高考考查的不在于知识量的大小,而在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在短时间内需要掌握“一定”的定位能力就够了。

第三,适当采取对比不同区域的方法进行复习。在高考中,由于试题量不大。比较的题型因为可以考查较多的知识点而受命题人青睐。在复习中有所训练,重点是掌握这种问题的分析方法,锻炼地理思维能力。

总结上述方法,区域地理学在于三点。第一,不盲目求多,精确重点知识,真正落实好识记,对所知道的地理事实能够运用。第二,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会读图识图与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明确考查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参考文献:

[1]梁玉霞.区域地理复习中认知结构的整合构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Z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