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第1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首先,通过研读标准和实际教学,我们较好解决以下矛盾:

(1)用两周时间对地球地图初步进行弥补

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既有分工又密切联系。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在教学必修1时,我们明显感受到知识缺,失对教学的冲击和对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的打击。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初中部分知识。

(2)把握主干和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内容,对教材进行取舍和重新组合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一个显著的区别是:课程标准主要是对某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过去,教学大纲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可“依纲靠本”。而新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解读只是对学生能力达标的一个表述,而为达此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没有明确阐述。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对有知识前后联系的重点内容适当拓宽,在能力培养上下功夫,让学生读课本插图,分析提取信息,画图等。

第二,对课程实施中困惑大胆探索、实验。

①教学观念与方式的更新。新教材要求教师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突出对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而旧的教学模式使用传统的讲授法,注入式等.备课组开学初就开始学课标,看课件,研读教材,让年轻教师磨课。

②学生学习习惯、心理、学法与学习要求的差距。一方面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另一方面学法上的差异,在初中,好多学校根本无法开设地理课,加之中考不考,学生根本不重视。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尽可能的讲授、引导,以落实“三基”能力,同时要求注重学法指导。

③正确处理自主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新教材中教材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变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的接受式学习,突出对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但同时并不排除接受式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分层落实是关键。

第三,对教学达成共识,允许分歧和争执。

在每周例会前要求教师依据课标写出下周教学内容说课稿提纲,再在组会上交流,重点关注自己的“教”如何向学生的“学”转变,是不是开展有效教学,追求教学的“效率”“效力”与“效果”。看这些环节:

(1)强化“问题”意识是否恰当到位,有无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是否合理。

(3)如何抓时机,进行有效点拨:能否引导学生抓主线,抓关键;

(4)设计的练习有无梯度,是否切合课时内容,是否结合学生实际。

(5)课堂小结是否语言干脆,学科术语、学科思想是否得以体现。

组内畅所欲言,指出可供组内成员借鉴和共享的优点,那些地方还有待提高,如何改进。反馈练习如何设计 ,各节教学目标、重难点,包括过程设计,都要在组会上探讨。然后,根据集体讨论的思路,统一要求(讲那些,讲多深,怎样讲)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有实效性的教案。老教师带新教师,相互听课,认真反思,指出得失,对教案进行改进,最终形成科学,完整的教案。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成为今后教学改进的一手资料。进而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遵循:①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②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因材施教;③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地理素材;④注意课堂小结及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第2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前言

初中地理课程是一门跨领域、知识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自然科学性和社会科学性的基本特征,是较适合开展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一门必修课程。基于初中生对于地理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于此类非基础学科缺乏足够认可和重视,造成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的局面,因而如何有效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是地理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重点课题。增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教学主体和教学任务的统一性,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形成自主探究式的积极态度,最终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笔者结合多年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就如何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现性提出一些见解。

一、明确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

要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关键之一,首先要明确地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看图、识图、析图、填图和绘图的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习地理知识一定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全面夯实地理知识基础。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巧计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名称等,并认真思考知识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参考地图并认真掌握和吃透整个地图,遇到质疑应努力思考,并与同学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得不出答案时再积极向老师提出质疑,直到切实掌握所授地理基础知识为止。例如,在讲授《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节时,可采用图文有效结合的指导方式,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围绕着识图、读图、问图、析图的环节加以展开,讲授东南亚的范围、位置时,应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东南亚政区图”,准确确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处于亚洲和世界的具体方位,然后在地图中指出东南亚所属的十个国家,哪些国家与我国毗邻,并特别说明印度尼西亚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认真解读和分析亚洲区域地形图,明确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南纬10°和北纬25°,明确东南亚属于热带气候,并连带说明从古至今东南亚为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新知的兴趣。

二、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标要求初中地理课程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多元化,教师在实施较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全面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知识结构特点和知识关键点,有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或短片等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新课标人教版“世界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一文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感受阐述近年来农村与城市人口的实际增减情况,同时引导学生踊跃阐述自己对于当前人口迁移情况的具体看法,这时教师开始播放多媒体图片或视频,对于图片中标注地区人口迁移的原因展开师生间的共同探讨,从而引申为世界人口发生大规模迁移的主要原因及重要影响,在这种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条件下,不仅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也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不断强化课堂内容的多元化

由于各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关联性和连带性,要想深刻掌握地理知识,应该学会勾画地图的基本技能,这样自然可以将单调的地理课与美术课的教学因素相结合,通过粗略构图而准确掌握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并用不同色彩的画笔做好标记,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地理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内容,可自由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有时可以通过音乐来达到调节教学常规和规范教学内容的作用,以确保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在初中课程结构的整体安排上,地理学科往往被安排在下午,下午是学生产生疲惫感和精力不集中的不良时期,整体课堂会呈现沉闷、压抑的不良局面,这时可以在合适时间插播一段音乐,例如,在进行《印度》一节课程的讲解时,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程内容的求知欲,教师应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一曲与印度相关的歌曲《天竺少女》,这首歌是电视剧《西游记》中体现西方国度民族风情的歌曲,将这种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歌曲作为引入点,由此提及唐僧取经的目的地就是印度,即为《西游记》中讲述的天竺国,进而对印度国家作进一步阐述,这样将音乐元素融入于枯燥乏味的地理教学中,较大程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水平。

四、不断变换和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文科类的学科学习多通过背诵和记忆实现的,然而初中地理学科介于文科与理科之间的知识范畴,但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是从认知、理解、记忆和掌握来逐步实现,居于许多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样就形成了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的学习套路。因此,要迎合新课改的新趋势,增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不断变换和革新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做到教学模式的变换和革新,必须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指引和组织的重要作用。评价整堂地理课是否高效的根本标准,主要在于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积极踊跃阐述自己想法和观点、学生间有效的合作与交流、及时提出质疑并掌握相关知识以及将新授知识有效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因此,增强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主要在于不断变换和革新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以组织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五、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网络

一般对于地理复习课的课时安排比较少,复习课的学习不会注重对于全部知识点的全面讲述,这就需要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网络,结合教学参考书对教材内容知识的实际评价要求,严格掌握复习中的准确定位,对于新课标要求未涉及的内容要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以确保复习课达到有的放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教师要全面掌握整个教材的具体内容,抓住地理课程地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认真分析和总结地理知识结构中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和人文因素的内在关联,明确地域间的差异特征,并认真分析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确定区域发展的具体方向。例如,在进行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西北地区共同纳入一个复习板块,并要求学生结合地图讲述两个不同区域的地形、位置、气候等具有什么差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关联?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地理事物及实际分布情况,一些重要名称必须反映到地图上,在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六、加强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的有效统一

初中地理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的趋势下教师应充分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小组合作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全面加强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有效统一的教学模式。

七、通过课外阅读扩充知识积累

初中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认知和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的最基本工具,然而要想获得更为充足和广泛的地理学科知识,掌握更多的地理基本技能,还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多阅读一些课外知识以丰富自己的地理基础知识,这也是夯实地理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随着数据信息化的发展,当今较多的地理知识都充分融入到电影、电视和网络的数据信息之中。就当前与地理知识相关的阅读材料分析来看,品种和分类也是较为广泛的,像中国地理杂志及地理报刊文章等,都能从不同角度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地理学习基础材料。通过教师对于阅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时,应做好随手笔记并记录心得。这种通过课外阅读扩充知识积累的形式锻炼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智能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有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八、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新课标形势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适合初中学生认知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组成结构,积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的有效结合,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最大程度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巨振强.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实效性[J].时代青年:教育,2012,(2):127.

[2]杨州.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2,(21):67.

[3]李培刚.论新课改下如何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J].学周刊:A,2012,(7):132.

第3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认真贯彻全国基教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优良的育人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增强自信和能力。并从教师的知识更新、方法转变等方面展开了多次培训、学习、展示、推广形式的活动。使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目标、态度方法都有了根本改变。

地理学科在整个中学教育教学中起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引导广大地理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改变教育教学现状。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的解读工作。塌实做好新教材的教育教学培训,帮助每一位教师进行新教材的备课,掌握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规律,上好每一堂课。引导广大地理教师深入钻研本专业的知识并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努力做到:“博学多才”“博大精深”,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转变,提高吴江的地理教师整体素质。

深入课堂认真听课,为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正确的评价和指导,使他们能不断地明确方向和具体目标;能不断地改进方法和措施,提高效率。

建立教育教学研究网络,使教研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提高教师业务的有效手段。

二、主要目标:

1、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突破口,大胆进行地理课堂教改革。实现从“讲——学”“灌——学”到“导——学”的转变。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乐学、爱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2、更广泛、更有效地使用电教手段,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形象地感知地理事物;更密集地输出地理信息;更有效的进行反馈都需要新的教学手段的使用。

3、积极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批优秀的地理教师。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培训活动……提高广大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并通过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等等,使一批青年地理教脱颖而出,成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与教坛新秀。

4、加强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的层次起作用。在课题研究中要把实效性、可操作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它与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并实实在在出成绩出效果。

5、探索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改革的方法。在初中和高中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上,试行一些改革,探索一些方法和思路。

三、具体工作

1、高中地理教研活动。

⑴高一、高二年级教研活动:

地点:黎里中学 开课老师:丁金菊、钱明霞(刘正平)

活动的主要目标:改革高中地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以下几种方法:A。由学生来选择学习方法进行学习。B。进一步探讨网络课的开展。C。研究如何把课本知识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⑵高三年级教研活动:

研究新高考方向;制定新教学内容和复习方法;学难度、深度与具体目标。

地点:开学后定。

⑶配合苏州大市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的评课活动做好准备。

2、初中地理教研活动:

以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解读为重点,认真做好初中地理的教学研究工作。

⑴建立初中教研网络:各校选派一名地理老师参加《历史与社会》的地理部分培训。成为学校学科联络员。

⑵各片组织学科中心组:松陵片:邱雪华、丁敬海 震泽片:钮土林、金卫星 平望片:吴永锋、金花、朱冬生 黎里片:钮文忠、庄巧英

3、课题研究工作的推广:

苏州市地理课题已经结题,起揭题报告受到苏州市有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认真做好有关工作的总结、分析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加以推广。

吴江市级课题也将结题,要把已经取得的经验展示出来。并且进行推广。

第4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 初高中地理教学 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系统,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延伸。我市现行初中地理教材是人教版的,而高中地理教材是湘教版的,教材的不统一造成了一部分知识点对接不上;再加上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对于既不参加统考,更不属中考科目的地理来说,学校及学生基本不重视,地理知识严重缺乏。随着教学的深入,初高中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逐渐暴露出来,遇到与初中地理相联系的内容往往“卡壳”,这种背景下,怎样将初高中地理教学联系起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教材的主要特点是: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区域的选择只规定了数量,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

以我们先在所用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按现行高考大纲和高中教材所需基础要求,区域地理缺少了下列知识点:

世界区域地理部分:东亚概述;东南亚锡、石油分布;新加坡;南亚概述;中亚;西亚和北非;(改为中东地区);欧洲西部(三大半岛、冰川作用下的地形、北大西洋暖流、主要国家的首都、英国、法国和德国);欧洲东部和北亚概述;北美概述;拉丁美洲概述;大洋洲概述;

中国地理部分: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特点;中国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冬夏气温差异的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锋面雨带的推移;季风成因;季风活动与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的关系;珠江;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三北防护林;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工业布局的变化;京津唐和珠三角工业区;

通过对初中教材的熟悉,了解初中教材和课标,而且通过师生聊天、新生座谈、课堂提问、针对性测验等方式了解任教班级学生的地理基础,并及时对所掌握的学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教师只有这样了解了学生的地理基础,才能更好的处理以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

1、知识上的衔接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对普遍掌握不好的知识要定为重点衔接内容,融合高中教材下功夫彻底解决。我们知道初中地理区域地理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出发点和归宿,高中的地理内容的掌握离不开初中的区域地理,因此我们的对高中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对初中地理蜻蜓点水般地重复一遍,这样突不出学科教学的重点,也显示不出地理再学的必要性,使学生没有新鲜感,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这样是不科学的,也是在浪费时间。不利于我们的进一步教学。,对普遍掌握不好的知识要定为重点衔接内容,融合高中教材下功夫彻底解决。如在七年级上册有关于经纬网的知识的学习,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经纬网知识应作为重点融合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以扫除学习的障碍。

2、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设计的思路是“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因此初中教材内容通俗易懂。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高中地理课程却“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高中教材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和知识的传授上与初中有了很大的区别,如: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气候表格或降水柱状图等相关气候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教师应该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强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课前先预习,上课勤思考、勤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并自觉做好知识的整理归纳工作。

3教学方法的衔接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地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具有地域空间广、时间跨度大、地理事件原理抽象等特点。在教学一些复杂的、抽象的问题和现象时,如果教师单纯采用语言描述、板图、挂图展示进行讲授,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因此要精心设计教学衔接内容,重点突出必备知识。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对教材中将要涉及的内容重点复习。例如很多新生对《地球和地图》内容掌握不牢,一些概念混淆不清,可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课本插图、地图册、挂图、多媒体教学);更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读图习惯、书写规范等的教育。

4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拥有稳定、健康的心理是学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是学生实现长久、高效学习的源动力,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但对于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来说,环境是全新的,新老师、新同学、新教材……学生在从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中,会产生种种不稳定的心理;初中时为所在班级的“佼佼者”而进入高中后成绩平平而产生的失落感;这些心理的存在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并做好学生的心理调适,引导他们迈好人生的每一步。

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温故知新的问题,更是我们如何深入传统教育理论中合理的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构建理论在高中教学的实践问题。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遵循初高中教学规律和特点,不断探索,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问题。使得初高中地理教学能够顺利的完成衔接问题,更好的教好地理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地理》Ⅰ、Ⅱ、Ⅲ,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4

2、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自然?社会》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4

第5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兴趣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科学。初中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课程。它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带着兴趣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会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只要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离不开地理;只要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另外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学生学习地理才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

二、抓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教材的变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当然也给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适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变化和新大纲教材的变革精神,重新构建课堂结构。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多是围绕“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总结巩固—布置作业”的模式。建立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结构,一定要考虑如何把教材中的课文、图像、训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适当地加以处理。

1.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内容,精心设计建立教学提纲、教学纲目,它包括板书提纲,指导学生读书的提纲等,并做到简洁明了,线索清晰,纲举目张。

2.在教师的策划下,让学生有目的、灵活地读书、读图,较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和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及注记等。

3.学生在课堂上的动脑、动口、动手的各种活动,它包括上述读书、读图,勾书、勾图,教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课堂上的问答、讨论、填图、作业训练等。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恰当安排,将活动内容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使学生积极、充实、愉快、有兴趣。

4.教师对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知识的讲解,对地理规律性的概括总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教师讲的着力点应在于“画龙点睛”,在于释疑解惑,在于精讲精练,而面面俱到、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不感兴趣、不欢迎,教学效果也不好。

5.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包括答问、填图、读图、“做一做”、完成作业等口头的和书面的练习。教师应精心设计、巧妙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6.学生或教师对学生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所作的认真、仔细地评析、评价、评讲。

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所答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三、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然后是山川、河流、城市的地理位置。因为地图一旦记住了就经久难忘,便于运用,所以学好地理一定要学会掌握用图的方法。这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免费)

1.熟练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明确地图构成的基本条件及要素。用图时,能准确地认清图中文字、符号、点、线、面所表示的地理含义。

2.要认真读懂在教材中出现的各类图像,理解,认识图像所反映的地理意义及地理规律,解决有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3.多动手勾画和绘制重要的示意图、剖面图、分布图、折线图、地理简图等,以便加深印象和记忆。如月相成因示意图、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及天气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工农业布局图等。

4.尽可能地表示在图上,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的地理事物(地名、资源、河流、山脉、城市、交通线等),并用地理术语或规范的语言解释图像,说明原理。

5.充分利用填充图册,认真规范地按要求填写地理事物,将所学知识巩固在地图上。学习地理要学会掌握使用地图的方法,养成读图、用图和收集地图的好习惯,“左书右图,图文并茂”,从地图中获取知识信息,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地图是工具,也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学会了使用地图的方法和习惯,学习地理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才能学好地理。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方面,如人口、资源、环境、水利建设、生物、土壤、地貌等等,内容全面,知识广泛,对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祖国、认识乡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以此来加强和提升地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切实抓好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注重和加强地理学习中地图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35-36.

[2]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第6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初中 地理教学 策略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地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为手段,通过自学探究、质疑解难、合作交流,从而达成学习目标。那么教师怎样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呢?以下就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导入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新课要注意趣味性。激发兴趣能使学生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自觉积极地学习。

根据新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生活性的特点,在设计教学导语内容时,应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用生活解读地理,激发学习和探究地理的积极性。如在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有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你是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正说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原来是自转和公转的周期。地球不停自转带来了昼夜的更替和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因此你会感叹‘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又不得不在深夜观看小巨人姚明的精彩表演……”列举学生身边鲜活的事例和亲身体验,使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一初中地理中最大的难点由身边熟悉的感性认识引入到理性的探究,大大降低了初中生抽象思维的坡度,既让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又收到了化难为易的效果。因此,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可激发兴趣降低知识点难度,而且也使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对生活有用,对终

身发展有用”,从而将对地理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机。

二、过程互动性

实施新课程标准目的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发展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材。人材的培养必须依靠崭新的教育机制和教育理念,必须从小处做起、从教学入手,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小舞台。初中地理师生互动教学更能体现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把好师生互动教学的关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的精神大有裨益。

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情感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精湛的教育水平赢得学生的尊敬,并树立自已课堂教学威严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和善地平等对待认真讨论问题的学生,以既亲近又严肃的态度对待讨论不严肃、讲空话的学生,使认真学习的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亲友善,使淘气的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威,不敢胡来,认真思考动脑。此外,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教师在与各组交流时也是对淘气学生的监督。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师生互动教学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了课堂教学秩序,保持了课堂的严肃,使学生朝良性的方向发展。

三、资源整合性

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是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新的课程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所谓地理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围绕某一教学目标,选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这样,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向多元。教材是一种资源,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也是一种资源。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媒体,也是一种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等等,都是教学资源。每一个地理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作为取舍标准,着力发掘能够开发学生头脑和便于动手实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意的素材。

如对于“澳门特别行政区”一课,教师可以搜集很多素材,包括澳门的由来、历史、地理位置、气候、人多地狭、填海造陆、人种、语言、宗教、民俗、节庆、盛事、美食、建筑、文化特色、经济发展与祖国内地的联系等,让学生知道澳门的特别之处在于她的文化特色,她是中国与西方近代文化最早的接触点。

四、评价激励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育不应只是一种技巧和方法,否则它可能将丢掉教育的灵魂。教育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生、体会成功……”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尊重,体会学习过程中思考的快乐、交流的快乐,体会学习的魅力,使被评价者产生向上的欲望和动力,并获得成功的一种评价手段,是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要挖掘问题背后的教育资源,使学生能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尽量给予学生鼓励,以适应孩子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保护学生求知的热情,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学习充满信心。

第7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高中地理;效率

一、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

1.教师方面

(1)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而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一节课45分钟,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师讲授的时间都在40分钟左右,有的老师甚至会讲完45分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少提问学生,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很少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练习,对学生的作业很少进行设计,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整个课堂效率。

(2)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期以来对地理学科的偏见加上初中地理侧重于学生记忆,学生认为地理学习只需要死记硬背,而高中大多数地理教师往往只是重视知识点的传授,不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对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读图能力淡然处之。这样的课堂,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觉得地理越来越难学,从而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失去学好地理的信心,进而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方面

由于长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招生政策等的影响,宕昌旧城中学的学生基础普遍都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在中考时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低于县平均成绩。再加上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时,对地理课不感兴趣,不重视对地理的学习,所以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差,甚至有一部分学生的地理知识基本上是空白。在地理课上老师讲到一些最基本的初中地理知识或地理常识时,对于他们来说都比较陌生。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1.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是教师行为的灵魂。不同的教学观直接影响教师不同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农村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必须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那么在农村学校,教学观念的更新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第一,学校有计划、有组织、不间断地分批次对老师进行课改培训或者听有关课改的讲座或者报告会,以学校行政手段督促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第二,老师可以通过书籍、会议材料、网络等资料自行对自己进行培训。期待最终具备以下五种观念:全面发展观、师生互动教学观、注重过程的教学观、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整合学科的教学观。

2.教学方法的更新

近些年来,有不少关于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其中以王树声等为代表的北京中学的地理骨干教师,在认真学习教育基本理论的同时,大胆实验并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和范例式教学模式。我们应倡导地理教师把这些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山区的和城市的孩子相比较,我觉得并不是处于劣势。比如山区孩子的吃苦能力比较强,对知识比较渴望并且很爱学习。但是山区孩子普遍缺乏较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我觉得山区地理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0).

[2]林慕珍.浅论高中地理课改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艺术,2006(7).

[3]彭建睿.新课标视野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第8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我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身在基层初中第一线,教了多年的地理,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增进学生环保意识,训练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辩论地看待人类历史演变和全面认识当今世界,形成一个宏观的世界观,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学实情。现就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谈几点不成熟的建议,与大家共勉。

一老师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将“主”“副”课彻底在我们头脑里消失,对地理教学就像我们对待基础学科―语数外一样用心去教。用一颗对学生将来负责任的心去对待地理教学。而且学生到了高中,高考的文科综合里地理也占了很大一份。现在高中地理教师都对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之差而感到痛心疾首,不得不回过头来复习初中地理。不能只顾眼前,局限于中考而荒废了这一片肥沃的土地。相信学好地理对学好其他学科是有百益而无一害。只有我们用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去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学生才能因此关注他,用心去学习他,才能积极主动探索这片未知的领域。

二精钻细研,认真备课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既然我们想把这门课教好,那么就应该静下来读教材,看大纲,搜集资料,思考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结构,拓展教材内容,制作课件,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备课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备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地理知识和水平,知道小学哪些学科与地理有关,学生生活周围哪些与地理紧密联系,他们从中能感受多少地理知识?生活在山区的孩子,十几岁没有走出过大山,甚至连县城也未去过。更不知道山那边是什么?只有对学生全面的了解,才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寻找好课堂教学的突破口。

2.备课时应注意加强各学科的整合。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初中各门学科的知识。地理课本上的各种图象:如统计图中的折线图、条形图、扇形图,气温、降雨变化图等都与数学相关;古诗如“九曲黄河万里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风不度玉门关”等都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中涉及到的环保、世界热点话题、民风民俗、人文经济等都与政治、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千万不可把地理孤立起来、以本为本,教死书。

3.备课时应充分发挥地理地图在数学中的作用。《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地图,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地图上独立获取新的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老师要充分发挥地图册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它来学习地图,通过它来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通过它来检验课堂效果。对抽象性强的地图,可形象作比。解读中国政区图时,如甘肃像一根骨头,陕西像数字“1”,山西像平行四边形,台湾像一艘船,黄河像“几”字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也能加深理解,增强记忆。

4.备课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渗透新闻,从当今世界热点问题拓展教材内容,是教学生活化,具有时代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5.12地震,玉树地震,日本海啸,泥石流,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让学生在了解这些灾害与地理关系的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发生这些灾害的原因,今后我们从哪些方面去预防。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加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习珠江三角洲这一节课的同时,观看电视片段――改革开放三十年,让学生感受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三.结合实情,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堂课

应用多媒体教学时,结合教材,能制作或组合适合本班学生的课件就更好,而农村大多数老师专业不对口,计算机应用技术欠缺,自制或组合课件难度较大,但可以借鉴选择一些质量较高的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尽量融合解说,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把静态死板的教材变成动态,丰富,活生生的教材。教师边讲解,边播放剪辑的各种资料,图片的视频动画。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而且对地理学习就逐渐有了兴趣,不自觉的爱上这门学科。

对不适应多媒体教学的章节,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运用本土教材,组织学生到校外实地考察地质,植被,气候,农业,经济,民风民俗等。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体验和感悟,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人利用学生野外活动,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一个溶洞里,观看了千奇百态的石钟乳、石笋,初步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还可以设计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相关知识:如查看中国气象网,旅游网,交通网等。在百度中搜索北京,港澳等地区,从而在网上通过自学完成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光碟观看名师实录,利用班班通,听名师讲课等。

四、充分利用周末,指导学生借助电视进行自主学习

第9篇: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范文

关键词:地图;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地图是一种工具,工具重在利用,利用要讲究有效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学生要掌握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要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这是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的描述中,几乎都离不开地图,都有涉及运用地图来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运用海陆分布图,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还有世界地理部分其他地理知识如气候、居民、地域发展差异、认识区域以及中国地理部分的疆域与人口、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地域差异、认识区域,乡土地理知识的学习。如何让“地图”说话,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地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充分利用地图,让课堂“活”起来,对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一、学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可能

怎样使用地图呢?初一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理解能力较差。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耐心细致、有步骤地教会学生阅读并使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可能。

1.学会看比例尺

不论哪一种地图,都是需要把地表的各种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缩小。比例尺有大小之分,区别比例尺大小要看数值的大小,如1∶1数值为一,1∶1000000数值为百万分之一,显然比例尺1∶1比1∶1000000大。还要引导学生懂得比例尺大小与地图描述内容和范围的关系,比例尺越大,地图描述内容越详细、描述范围越小;比例尺越小,地图描述内容越粗略、描述范围越大。关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举例,在大小为长1米、宽1.8米的白纸上自画像,如果按比例尺1∶1画,只可画1人次左右,但对人物刻画得很详细;如果按比例尺1∶1000000画,可画1000000人次左右,但对人物刻画得很简单,几乎只用一个小点即可表示一个人。由此得出结论:比例尺1∶1大于1∶1000000,1∶1的自画像图上范围仅有1人,范围小,但人物刻画很详细;1∶1000000的自画像图上范围有1000000人,范围大,但人物刻画很粗略。

2.学会辨别方向

关于方向的辨别,首要任务是区分是在哪一种地图上辨别方向。如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人们规定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与它相对应的是南方,然后用“转图法”将北方朝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出东和西两个方向;如果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看是否在同一条经线或同一条纬线上,在同一条经线上为正南、正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为正东、正西方向,不在同一条经线和纬线上,将北方朝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方向;如果在既没有指向标,又没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正向面对地图,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辨别方向。

3.学会看地图图例、地图注释

这是指导学生看懂地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填注地图时,不是寻找代表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强记填注内容在图中的位置,既增加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常常出现将海洋名称填注在陆地上,把国界线当成了河流等张冠李戴的笑话。

4.引导学生看图的标题和看地图内容

地图标题注明了地图的属性,这是阅读地图的前提。所以,要了解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教师要紧扣地图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地图标题、图例进行思考,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然后,教师再归纳总结,阐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让学生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常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习惯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指导下,学习地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学习地图知识和用图技能的过程中逐渐体会、感悟,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到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地图。

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标准》的要求是:(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可见,运用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例如,对于亚洲的纬度位置,一是从亚洲范围图中可以了解亚洲东南西北分界线的位置,从而大致了解亚洲的纬度和经度范围;二是从标有经纬度的相关地图中了解亚洲的经纬度位置;三是把亚洲所跨经纬度范围的计算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完成了解亚洲经纬度范围的教学。这三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借助地图来进行的。

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等方面认识,并且地形、气候、水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而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要了解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就必须运用地图。

《认识大洲》这一知识的学习是如此,其他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包括《标准》中有明确的“显性”运用地图,还包括一些《标准》中没有明确的“隐性”运用地图,运用地图要渗透到地理学习的方方面面。所以,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常用地图,让“地图”说话成为习惯。

三、巧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一种工具,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用地图,引导学生常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获取地理知识等,还要训练学生熟练地使用地图,最后达到巧用地图,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的学习为例,教师首先展示山脊、山谷的素描图,学生比较容易识别,而后展示等高线地形图,对于初中生来说,很难将立体图与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按以往经验,教师引导学生这样学习:等高线往高海拔凸出的地方是山谷,等高线往低海拔凸出的地方是山脊。这样的学习,时间久了学生很容易混淆,到底往哪边凸出是山脊,还是山谷?此时,如果巧用等高线地形图,明确告知学生识别山脊和山谷分四个步骤进行判断:第一步,沿等高线凸出或凹进的地方画一条虚线;第二步,作第一步画出的虚线的垂线,要求尽量穿过等高线;第三步,找到垂线与虚线的交点并判断海拔;第四步,假设一人从垂线的一边沿垂线走向另一边,“先上后下”为山脊,“先下后上”则为山谷。这样的学习,就大大降低了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的难度,并且只要会识别,就不容易忘记,能极大地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

在地理学习中,像巧用等高线地形图并将识别过程程序化识别山脊、山谷的例子还有很多。巧用地图,并将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程序化等,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挑战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达到了寓学于乐的目的,顺利地落实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

总之,学用地图,它使“地图”说话成为可能;常用地图,它使“地图”说话成为习惯;巧用地图,它使“地图”成为课堂“活”起来的“利器”。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使用“地图”,让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贯穿于学生学习地理的始终,让课堂“活”起来,进而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效率,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