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

第1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的一些理论知识都是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发现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谈点体会.

一、影响物理教学效率的因素

1.传统教学的弊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板书,让学生做好记录,再通过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给学生传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物理学科有许多难懂的知识,有些物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打击了学生的信心,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于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的理解粗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可有可无.

2.情境教学观念不明确与案例选择不当.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有些教师开始认同情境教学,也进行了一些案例分析,但是由于对情境教学没有深入了解,所以情境的创设偏离了情境教学的意图.情境教学注重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的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繁杂的物理问题变得更加简易,降低学生的认知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如果目标不明确,就很难使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可能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正确选取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如果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因此,教师要注重情境创设,可以将富有趣味性的一些小故事导入其中,因为初中生往往对于故事都充满好奇心.情境教学的选择,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教学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物理知识基础,根据他们的基础划定一个适合的范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情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2.创设生活化情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情境生活化,能够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烦躁的心理情绪的改变,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知识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杠杆原理”时,教师可以由生活中的玩乐设施跷跷板切入.对于这一设施,学生都很熟悉.同时,学生都很惊讶,原来自己小时候玩的设施包含了杠杆原理,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入生活实例的同时,教师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的运用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这样,既能够提高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的策略

案例分析,就是对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的讲述.对于案例的有效选择,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在教学课标规定的范畴之内细心筛选,从中选择更加适合学生理解、更加贴近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从而有利于案例的筛选.案例展示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案例,并允许学生彼此之间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案例,在案例中找到相关知识点,理解与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与案例分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黄永辉 单位:江苏南通市启东南苑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改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7 ― 0169 ― 02

法学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样化法律职业需求,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宽厚的法学专业知识。本科法学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和部门法律,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全球化,改革开放向深层次发展,教育方式的变化由灌输型向引导型转变。大量西方法学理论成果和法制实践经验引入中国,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研究适合中国社会现状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法学本科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就业压力等外在因素等都迫切需要高校课堂进行法学教学改革。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heuristic teaching method),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有意识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启发”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①。在欧洲,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这种方法主要基于问题式教学,目的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答方式有助于学生的深入思考。

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一类教学方法的总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法学教学中的案例使用比较普遍,在介绍案例的过程中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问答方式,会大大增加法学课程的兴趣。针对本科教学重在法学知识传授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对相关法学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具体的课堂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如何调动学生深入思考法学理论问题,而不局限于案例本身,就是对教师问题的设计和引申的知识点的考验。

这一教学方法运用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灌输式学习方式为启发式学习方式。最终问题的焦点都围绕着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打消其学习的积极性,所以问题的提出和逻辑性至关重要。法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致力于教,还致力于学生的学。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法学教学应用性的特点,既要保证一定的理论教学,也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学生的法律运用能力。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引导,重视理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问题。本科阶段教学目的是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法律人的思维和渊博的知识、灵活地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人才。在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方面要求大学生要强化“自我塑造”的意识,靠自学、研究、思考,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教学方法一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第一,传授法学理论之后,再采用启发式进行案例分析。以灌输式为主,启发式为辅。第二,提前布置案例,提出了问题,并提供分析问题的思路。第三,首先为学生设置实际问题的情景,通过对情景的探究获得知识。

课堂考核方式可以多元化,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愿结组,查找案例,或分配一个知识点,以讲课的方式将案例的问题解答清楚或将分配的问题讲明白,设置打分制度,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等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本科生利用网络搜集案例答案,而不认真思考的情况常有发生。另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利弊也越来越多,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电子产品,获取学术资源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学生知识获取的选择性越来越大,对有用信息的甄别能力也是对学生的考验。这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此就有了明显的优势。教师有效运用有限的时间,提出问题,层层深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其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深入学习的动力。

三、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传统法学教育的特点,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虽然受到抨击,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实践角度,对法的价值进行判断,对法的利弊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学生改变僵式、固定的思维方式。中国法学教育的课堂上,介绍外国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时候,不要忽略中国法学发展的特点及法律变化的背景,法律的进步之处,法律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客观公正地引导学生的法律思维。

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授课班型的影响,学生自控能力的限制,本科生学习习惯的影响、法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教师的授课方式等。

大班授课的教室很难制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实现老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一是因为授课时间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加入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反馈不及时,课堂情况如果控制不好,案例教学反而会起到反效果,会认为案例教学在浪费时间。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同学参加入课堂讨论,并得到及时准确的反馈是很难的。

即使是小班授课,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一般学生会对案例的结果感兴趣,而轻视过程,或者把提问和回答问题都看成是巨大的压力,使课堂气氛限于沉默,或者认为讨论是浪费时间的事而消极抵抗,很难发挥案例分析的作用。最终导致无论什么班型授课都可能就几名学生在参与和回答问题。

以上这些现象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基础,如教学与科研的并行提高,教科书和参考书的挑选,对学生的学术训练和指导,指导学生参加法律实践活动等,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确保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授课质量,如何在课堂上避免出现“低头族”。

第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学习不应以记忆知识为目的,反复的背诵,这样的学习效果适用于初学法律时,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掌握的法律知识,以后学习的动力会越来越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找到更多的知识,就要靠主动学习、靠探索、靠思考,多提为什么,能够主动地去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例背景知识,提升对法学学习的兴趣。在案例分析的时候,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提醒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侧重于方法的培养,引导其主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鼓励大学生自我定位,教师加以引导和帮助。能够自我塑造和发展,

鼓励其在学生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教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己掌握的资源,带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研究和创造实践学习的机会。学生自己对有兴趣的课程,可以组织成学习研究小组,课后互相学习,交流心得。在课上、课下与教师交流,获得法律职业者应该具备的将法律思维能力、法律知识和法律实践经验综合于一体的能力和技巧。

第三,科学合理利用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受制于课程设置、课时分配、教师授课方式、案例资料来源、硬件基础设施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影响。选取的案例类型可以分为小案例、中案例和大案例,不同的案例分析应针对具体的分析方法,结合个案,充分挖掘具体的案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使学生逐渐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以便应用于实践。

第四,灵活的考核方式。以期中考核、或期末考核的方式,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自行组织、分配角色、寻找案例、汇报表演。在组织考核和讨论案例中掌握知识。教师负责点评、指导和总结。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角色的定位,引导学生发挥其潜力和创造力,学会查找资料和组织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能从学习活动中学出兴趣,学会思考,能够进一步自主学习。

让学生像职业律师那样分析案由―找寻争议点―确定适用的法律,做出最终的判断,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追问反问,同学的相关问题,师生的集体讨论,使个人见解逐步形成统一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在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来回穿梭思考。不断地追问,使学生学会思考与反思,教师在学生的问答中分析学生问题之所在,并快速反应。学生不但要长于知识接受,也要善于推理归纳。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可以组成小组讨论,允许不同论点存在,甚至形成多方对垒的格局,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教师的主持和组织在案例教学法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教师适当介绍学科的相关内容,了解实务中处理相关案件的大体思路,设计案例,使课堂讨论有序进行,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对学生各阶段的表现评价,总结经验。

在课堂上互动,有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法律职业所必备的敏捷的反应能力,高度的自信心和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法律人才应具备法律知识功底、人文知识背景、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遵守法律职业道德、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业务修养,改进教学质量,提高科研水平。法学教学的特点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案例,重视司法实践中收集和整理的适合教学的案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由浅入深”的讲授、创设学习情境。指导学生实践、评估学习效果,使学生“学”与“思”结合,引导学生多提问,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激发其研究、学习的兴趣。利用网络、媒体等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问、道德、社会责任的承担、角色的置换。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三层次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参 考 文 献〕

〔1〕房文翠.法学教育中的法学实践教学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0,(06):72-74。

〔2〕梁西,宋连斌.法学教育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9.

第3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创新是高中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为提高高中政治教学水平,文章从通过问题探究引发学生思考,借助案例分析提升学生能力,利用辩论教学增加课堂活力三个方面探索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创新策略;辩论教学

高中政治教育是相对枯燥的一门学科,加之教师授课方式的单一,这将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会出现厌烦心理,这对教育质量与效率会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必须对高中政治教学策略予以创新,本文对此展开政治教学的创新探究,提出相应的创新教学建议,优化教学效果。

一、通过问题探究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政治教学创新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积极引进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对政治教学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有效率。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学活动,但是必须遵循相应的教学前提,即创设启发性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对政治原理有比较深刻的记忆,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激发。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不断活跃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氛围良好,促使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例如,“世界文化多样性”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设置这样的教学问题:世界文化内涵概念、涵盖范围,诸如我国中秋等传统节日,属于世界文化范畴吗?在设置教学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式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相较于教师的直接引入效果更为显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

二、借助案例分析提升学生能力

案例分析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一般来说都是结合时政教学展开的,而案例分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相关的材料辅助教学。从以往的教学反馈可知,很多学生在案例分析这一部分的学习整体效能较低,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将案例分析融入到课堂,并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促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稳步提升。例如,教师在开展“影响价格因素”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兼具案例分析能力,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以房地产行业为例,自从提出去库存的目标政策之后,很多城市商品房价格发生变动,出现止跌会涨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运用经济常识进行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列出较为真实的案例,将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积极开动大脑,继而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显著提升,必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政治教学也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

三、利用辩论教学增加课堂活力

传统政治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的单独讲授为主,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继而难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率不高。针对上述教学现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在备课环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具体内容,筛选合适的辩论主题,通过激烈讨论必然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加对知识的认知,最重要的是能够改善教学课堂呆板的局面。高中政治创新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辩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例如,教师在进行树立正确价值观教学时,组织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进行探究,这种辩论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政治教学内容,辩论需要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政治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精神面貌会有所改善,对综合知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化,对政治原理的应用也更为得心应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不断强化。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辩论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高中政治教学中创新策略的实施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改善当前教学的弊端,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优化学习效果。因而在今后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创新策略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努力使高中政治教学实现质的飞跃,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许萍.刍议高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3(34):98.

[2]黄冬平.创新高中政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科技展望,2014(18):87.

[3]郝立方.基于生本教育理念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7):87.

[4]冯柏.新课改下高中政治创新教学模式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7):156.

第4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地理课堂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有的课堂存在一些问题:案例选取不当,不够典型具体,没有很好的蕴涵人文地理的基本原理、规律;就案例“教案例”,教学操作随意,缺乏科学规范流程;教学方法僵化,不能抓住核心内容进行有效探究,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教师对案例教学认识不足,教学实践中有偏差。什么是好的人文地理案例?应该按怎样的范式进行案例教学,以增强教学流程的科学性?人文地理案例教学具有哪些功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影响到人文地理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发挥。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以下简称本章)为例,对以上问题予以再探讨。

二、人文地理案例的选取

新课程教学中,有些教师常把案例和实例混淆。地理案例是包含有地理问题或者说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甚至可能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实例只是证明地理现象或原理的例子;案例能够引发讨论,并能够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地理案例素材也不同于一般地理教材素材。地理案例是以叙述地理事物为主要形式,内容详实具体,而一般地理教材则以阐述概念、原理为主,文字表达简练、概括;地理案例叙述的是事物细节,而有关地理概念、原理知识则“含有”或“蕴含”在案例中。而一般教材中的素材往往都是用结论性的语言直接阐述地理概念与原理,结论明确。案例是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对学生而言,是创设学习情境,具有吸引力和可读性强的特征;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工具载体。

教学案例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等情况,并考虑典型性、科学性、时代性特征,信息具有充分性,难度设置合理。案例要来源于真实的人文地理事件,具有典型的地理特征,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内容形式和来源多样化,应具有丰富和递进特点,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强调启发性。人文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很好体现教学要求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示范性强,地域覆盖广,视野开阔,有着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例如,本章教材中的案例,“鞍山与宝钢的区位选择”、“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浙江乡镇企业发展”、“德国鲁尔工业区”等,对于“工业区位选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的学习,都是价值很大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实施策略

人文地理的课程案例教学开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呈现案例阶段,二是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阶段,三是师生评价提升阶段。教学活动流程上可分为两条相互交织的主线,即“教师指导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两条线索,它通过“导入”“置疑”“研讨”“提炼”“拓展”五个环节来操作实施。案例文本,研究问题,相互对话,拓展应用等要素组成教学的全过程,这些要素通过五个环节实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针对本章不同的内容,以此操作范式为依据进行教学,从中体现案例教学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价值功能。

1.运用案例,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1: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学习本章“工业区位选择”时,笔者利用该案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区位分析能力。在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中有如下问题:(1)你能分析出鞍山工业基地的区位因素吗?该基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2)从环境、资源、水源角度考虑,上海宝钢为什么布局在城市的北部,且濒临长江?从市场、资源这两个区位因素考虑,你认为宝钢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探究“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时,笔者补充案例“首钢的搬迁”,并与“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的案例进行整合,目的是让学生从案例的发展变化中,动态分析原因,掌握规律,提升能力。设计了如下问题:(1)首钢目前的位置和搬迁后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新首钢迁址曹妃甸,主导区位因素有什么变化?(2)从鞍钢到宝钢再到首钢,你能否发现钢铁工业的发展变化规律?

案例是实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借助的一个载体或者切入点,其本身并不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该是案例所诠释的原理,以及运用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1”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工业区位选择的决策能力,解决现实的鞍钢、宝钢到新首钢区位选择问题。

2.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关注学生生活,体现生活化的地理

案例2:宝鸡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形成(原案例略)。

案例3:凤翔长青循环经济工业园示意图及文字材料(原案例略)。

第5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劳动仲裁

作者简介:徐素萍(1981-),女,江西龙南人,韶关学院法学院,讲师;李文全(1980-),男,江西龙南人,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广东 韶关 51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韶关学院第十二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项目“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YJY121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23-02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通过课程设计,调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形成教师主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强化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的相互影响,以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偏重于灌输基础理论知识,忽视了法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互动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课堂互动,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的目的。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法律知识的简单层面上,而应从社会实践出发,借实践释法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将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抽象的理论、原则、制度还原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制度的应用价值,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法律思维,笔者研究和设计了以下三种与互动式教学法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形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法学教育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首先要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应当与讲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并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从而选取合适的案例。在讲授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这一节时,针对劳动关系的特点与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选取了一个关于事实劳动关系认定的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案情,然后由学生针对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再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随后,笔者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强调劳动关系的隶属性特征,并引出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关于劳动关系认定的规定。最后,笔者还组织学生讨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对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认定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2.模拟劳动仲裁

模拟劳动仲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扮演仲裁员、书记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对真实或者虚拟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模拟劳动仲裁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仲裁员、律师等司法角色的认知的教学活动。有人将模拟劳动仲裁庭比喻为劳动法学教育的实验室,通过模拟劳动仲裁训练,将所学实体法与程序法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培养其法学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从而缩短理论与实践、象牙塔与社会的距离。[2]笔者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引入了模拟劳动仲裁的方式。根据模拟劳动仲裁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学生的模拟劳动仲裁进行规划和指导:

(1)精选案例。模拟劳动仲裁开庭所选用的案例应当具有普遍性和一定的可争辩性,但难度应当适中。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激发其参与模拟仲裁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确定角色。根据模拟劳动仲裁的角色需要,一堂模拟劳动仲裁至少需要仲裁员、书记员、申诉人、被申诉人各一名,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笔者将这些角色分成四组:仲裁员组(3名仲裁员)、书记员组(2名书记员)、申诉人组(申诉人1名,律师2名)、被申诉人组(被申诉人1名,律师2名)。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自己的角色,其他未担任模拟仲裁角色的同学协助,并在开庭时旁听,撰写旁听心得。

(3)分发程序资料。与民商事仲裁、诉讼相比,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有很多不同。笔者找了一些劳动争议仲裁规则和仲裁程序模式发给学生参考,并让学生登入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学习劳动争议仲裁开庭的有关规定以及下载文书样本。

(4)指导文书写作。模拟劳动仲裁涉及的仲裁申请书、答辩状、词、证据目录及证据所要证明的内容、仲裁裁决书等文书制作的格式,学生可以在笔者推荐的网上查询到样本和要求,在开庭之前,笔者认真检查了文书是否完备、格式和内容是否有明显错误,并给予适当指导。

(5)观看开庭。经过学生们的精心准备,令人期待的模拟劳动仲裁如期开庭。因笔者同时担任了四个班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各个班都组织了一堂模拟劳动仲裁,如果都借用法学院的模拟法庭开庭会比较麻烦,故笔者决定就在任课的多媒体课室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模拟劳动仲裁开庭。虽然课室布置有点简单,但模拟劳动仲裁开庭气氛比较浓重,有些班级参加开庭人员还统一了着装,旁听人员也都提前坐好。从书记员宣读劳动仲裁纪律到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从仲裁庭调查到仲裁庭辩论,从仲裁庭调解到宣布仲裁裁决,最后宣布闭庭,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尤其在仲裁庭辩论阶段,双方人的精彩辩论博得旁听学生阵阵掌声。

(6)教学评价。模拟劳动仲裁开庭结束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评价。首先让模拟劳动仲裁参加人员自评,然后听听旁听人员的评价,最后就是指导教师进行点评。笔者在听完参加人员自评和旁听人员评价后,从仲裁程序、实体法的运用、现场应对表现等方面给予中肯的评价,对表现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这次模拟劳动仲裁,学生们对于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所学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知识得到了检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文书写作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都希望能多开展一些这种活动。笔者认为,将模拟劳动仲裁运用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专题讨论

很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就等着上课时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引入了专题讨论的形式。

(1)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参与授课。教师事先把专题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准备,然后由学生上台讲授。让学生走上讲台为教师和同学上课,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他们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当然,师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参与上课,并不是对教师的彻底解放,而是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讲授者,也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聆听者。[3]教师在聆听学生授课过程中,要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的授课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弥补学生授课中的不足。笔者在讲授劳动合同的订立制度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专题“如何保护求职者在试用期间的权益”。有些学生准备非常充分,不仅课件做得精美,内容还比较丰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国《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如何约定以及违法约定试用期的法律责任,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笔者对该学生给予了高度表扬,然后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关于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视频,并结合该视频反映的案例,向学生讲解了当试用期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劳动者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得到救济。至此,学生对于试用期的问题有了较直观、全面的认识。

(2)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互动式教学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既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能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不是主导者也不是裁判者,而应当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既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又要对学生讨论加以适当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力,防止学生偏题。

三、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1.应将互动式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统一起来

提倡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否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成文法的学习,还是应当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等基本理论入手,结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劳动仲裁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应当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统一起来,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意案例选择要适当

案例选择不适当,不但起不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反而会误导学生。教师选取的案例首先应当有一定的疑难性。疑难案例不一定很长,但相对于简单案例而言,该案件将导致两种以上的法律概念、法律制度可能被适用,不经仔细辨别和严密推理难以给出确定的结论。[4]这样的案例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否则,如果选择的案例太简单,学生一看就知道结论,不能起到案例分析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案例要贴近学生。应当以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切入点,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把当前较集中的、敏感的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专题讨论,教师都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讨论开始阶段,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自己的观点,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营造自由、平等的讨论氛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是课堂的主持人和引导者,作适当的询问、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讨论完毕,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不要随意对某个发言给出“错误”的定论,最后要从案例分析或专题讨论中总结相关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苗绘.互动式教学法在民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7):70-71.

[2]贾志农.实践教学在《劳动法学》中的运用与体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70-73.

第6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社会对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却不如人意,这种“供求倒挂”的现象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上了日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应当是复合型的面向社会的实用型人才,掌握并能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一定水平的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的分析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就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及增强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社会竞争力。

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2.1引入案例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同时实践性又很强的管理类课程。在对学生具体讲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过程中,适当地引进和使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向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管理实践的情景,把实际管理中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带到课堂上,把学生置于问题、约束和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材料、数据之后,按照要求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管理决策。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更好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相互协作和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组织包括六个环节:

(1)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案例,细致组织教学过程,切实保证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案例是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适用的案例应是教师自己能把握的、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案例。大案例的教学组织相对来讲难度大,耗费时间多,尤其是近年来普遍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使得一个大案例的教学很难在2个学时内完成。在选择和设计大案例的时候,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前后案例最好能够针对某一个企业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彻底的一体化的研究,即前面的案例可以是分析和研究某一企业的工作岗位,后面的案例可以就这些工作岗位进行绩效管理和考核研究、薪酬福利体系研究等。

(2)阅读案例,综合分析。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并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是一个基础环节,是学生熟悉案例、理解消化案例所提供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对相关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环节,重点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提供的情节内容和相关的背景资料,当然也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补充资料和信息,要求学生掌握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影响的。在这个环节,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归纳和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制定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3)小组讨论,形成共识。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和讨论,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每个学生因为个人价值观、偏爱或对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认识的不同,可能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看法,所以通过讨论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并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强化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意识、集体意识。

(4)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首先,案例分析小组代表走上讲台,对本小组的案例分析结果进行陈述,并接受和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和质疑。意见和观点不同的同学可以相互争论,在争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专注度。这样的体验式教学对学生而言非常难得,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同一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归纳,深化提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要准确把握总结的分寸,阐述原因和理由,评析学生的每一种观点或结论,以鼓励为主,也承认和尊重存在的缺陷。教师的总结还应该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思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和提高。

(6)实施方案,强化技能。总结归纳的过程还不是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过程的结束,最后的阶段是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的内化过程。一般来讲,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案例学习就基本结束了。但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政策性,学习是为了使用,因此,如何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仍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案例背景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深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要以案例为背景,符合案例中解决方案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有:工作说明书的制定、模拟面试、人才测评、公文写作、会议管理、考核谈话、工作访谈、薪酬设计、管理沟通等,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按照案例中的某个人物角色来完成这些人力资源管理任务,这样,案例教学就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学;理念;教学;方法

《刑事诉讼法学》是法学基础课程之一,一方面,它总结了刑事案件诉讼过程的全貌,是从立案、侦查到审判、执行全程序的学习,是刑事诉讼法学习的物质载体,构成了刑事诉讼法的主体结构;另一方面,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精神和精髓,程序意识、权利尊重、权力制约是《刑事诉讼法学》的价值核心,由此又进一步衍生出控审分离、无罪推定、禁止强迫自证其罪等法理深厚的诉讼基本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程序知识与价值精神同等重视的原则,使学生以价值精神的学习支撑程序知识的掌握,以程序知识的掌握论证价值精神的意义,进而达到学科学习的浑圆贯通。但在《刑事诉讼法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初学《刑事诉讼法学》,对程序知识尚不能掌握,更不可能体会诉讼理念价值的意义,而学科考试和司法考试、公检法招聘考试只重视程序要点的考查,因而加剧了学生对诉讼理念学习的漠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有意识地强调对诉讼理念的把握和运用,只是机械地教授程序知识点,就会使学生失去通过《刑事诉讼法学》学习塑造真正法律人观念的机会,无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更深入地理解诉讼理念教学的特点,掌握更丰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学好《刑事诉讼法学》这门课程。

一、刑事诉讼理念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1.刑事诉讼理念教学具有全过程性

《刑事诉讼法学》一般在大学二年级开设,这时学生正处于法学课程学习的基础阶段,很多学生并没有深入的法学思想意识和自觉在法学知识学习中思考法学精神的能力,因此,在诉讼法的学习中,学生无法主动运用诉讼理念来理解知识,只能对诉讼知识进行机械记忆,既不能理解知识的本质,也容易遗忘,久而久之,诉讼程序就只能是片面的记忆,甚至出现学习完起诉制度再学习审判制度时只记得“起诉”二字,其中的知识要点特别是准确的时间概念已经完全忘记,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很不理想也是必然的。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讲授诉讼理念,让学生通过理解制度价值和立法背景来深入地认识制度来源,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制度的联想,做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整体学习的观念,进而对某一诉讼价值下的相关制度进行完整的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辩护人制度时就可以联想到这一制度在实现无罪推定原则中的意义,以及刑事诉讼中其他能够保障无罪推定原则实现的具体制度及其制度改善,这样,学生就不仅能深刻理解无罪推定原则,而且能深入掌握知识点。

2.刑事诉讼价值理念学习是程序制度学习的推动力

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学习不仅辅助了学生对程序制度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项制度,而且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程序制度的促动力。诉讼法的一大特点就是程序点非常琐碎,如第一审虽然是普通程序,但知识点却非常多,也非常重要,是审判的核心程序,仅开庭前的准备就要做很多项工作,这些工作中有一项疏忽了就是程序遗漏,就会对权利人的权利造成影响。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程序却很难把握,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的诉讼方法(如安排模拟法庭审判),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告诉学生每一项工作的意义和蕴涵于其中的价值理念,让学生把握相关理念和精髓,理解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为什么需要这些难以记忆且从字面看来十分枯燥的程序,为什么不能省却其中的任何一项,从而使一种程序法定和人权保障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也才能够通过对诉讼理念的深入理解将自己学习的思维意识从一种“我需要记忆因此运用方法来避免枯燥”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我需要思考某种价值保障如何在这一诉讼阶段实现从而配置制度”的主动学习状态。

3.刑事诉讼价值理念学习的终极目标是相关法治意识的建立和内化

《刑事诉讼法学》的实践性特别强,在普通民众接触最多的由传播媒体报道的重大法制事件中,绝大多数是刑事诉讼事件,既然是耳闻目睹,民众对于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理解就相当重要,民众的观念如何也就决定了社会的法治状态能否实现,而正确的刑事诉讼理念的培养首先是从课堂开始的。另外,刑事诉讼案件的重大性决定了其诉讼理念往往是关乎人权保障,特别是生命权、自由权等,而规制的对象又往往是占据强势地位的国家权力机关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实现,刑事诉讼法又被称之为“小宪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刑事诉讼理念教学时既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又要注意对民主政治制度的谨慎性看法,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正当的权力观念和权利意识理念。

二、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教学方法分析及应用

1.不能忽视传统程序案例教学中对于诉讼价值理念的分析和传授

之所以强调要在案例分析中注重诉讼价值理念的熏陶,原因在于案例教学法是刑事诉讼教学中的主导方法,这是由程序法学的实践性特点所决定的。程序制度的实质是一套规范的操作规程,这些操作规程体现在诉讼实践中便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因此,具体的案例特别是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案例,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避免纯粹程序推演学习所带来的枯燥,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对于诉讼程序学习的意义。同时,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但这一过程虽然生动,却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其中的程序错误并进行正确的理解,确实是有相当难度的,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展开思路。如果教师只注重对其所蕴涵的价值理念进行分析,就会使问题较易解决。由于程序正当和人权保障是《刑事诉讼法学》的两大核心价值,教师若从这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便有助于帮助学生根据所记忆的程序知识进行案例挖掘。因此,价值理念的分析应当成为制度分析的先导,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现价值正当性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传统的案例分析并不仅仅是程序规范的错误查找,教师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之所以发生程序违法的原因。同时,案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也使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诉讼价值的把握对于正确判断案件是非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其学习兴趣更多地集中于自己认为对日后工作更加有直接帮助的程序知识的学习上,因此,诉讼价值理念的细致把握和个体内化更需要在案例分析这种能够实质提高学生程序知识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中来进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二者的有机结合也避免了单纯理念说教所带来的学生抵触情绪。

2.在讨论式教学中注重分析方法的引导

虽然我们强调在传统的案例分析中不应忽视对诉讼价值理念的把握,但由于其侧重点在于具体程序问题的分析,诉讼价值理念的探讨更强调其对于程序分析的辅助意义,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助于学生注重对诉讼价值理念的分析,但内容却较为空洞,探讨也不深入。

在实践中,讨论式教学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诉讼意识和思维,是培养学生建立良好诉讼价值观念的好方法,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细致分析中看到诉讼价值理念的生动细微之处。但这种方法占用的时间和消耗的精力较多,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有可能超越大二学生的知识水平,对于课时本来就紧张的教学来讲并不能够广泛运用,因此每个教学周期一般组织不超过三次。由于机会难得,就更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和引导。当前,对于讨论式教学,学者的研究更为强调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注重精心组织的必要性,包括专题的精选、学生的分组、小组专题报告的提出等[2]。

笔者认为,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固然重要,但教师引导的作用更重要,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仅是程序上的组织,更是方法上的启迪,否则,学生的讨论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争论,而这种争论却没有足够的方法论依据和逻辑脉络,也不足以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智慧,无法达到讨论的目的。讨论式教学的核心点在于学生对具体法律现象的认识,注重诉讼法律价值和理念的思考,如果对于价值分析、利益分析、经济分析等方法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不懂得辩证思想的运用,分析就往往显得片面和极端。比如,对于邱兴华案件的分析,教师不仅要进行精心的资料查找、分组讨论,更要引导学生对案件中的当事者包括法官、法学者、精神病鉴定专家、媒体记者、邱兴华本人及其亲属等相关主体利益进行细致考量和生活背景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够较为客观地提出分析报告,从而避免一味地对某一主体的口诛笔伐。在这种积极而合理的分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诉讼价值理念的把握也更准确了。

3.讲授法的运用及其逻辑性组织

对于传统讲授法,学者多持批判性的观点,认为其“内容固化,抑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3],“忽视研究法律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实际经验,结果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4],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学习主动性差,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低,高分低能现象普遍”[5]。笔者认为,传统讲授法是否适用于现代教学,讲授法是否就是“满堂灌”,还需要根据授课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对刑事诉讼价值理念的教学来讲,根据教材的一般编写顺序和思维的逻辑,学生在详细认知刑事诉讼具体制度之前,需要对制度理念进行学习,可以说,在学期授课的前一个月,主要是进行诉讼理念的讲授。因此,讲授法的运用在诉讼理念教学中不可避免,而且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讲授法的地位,并在讲授的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诉讼理念的讲授应当特别突出逻辑性特征,切忌空洞和大而化之,这一要求实际反映了教师对于诉讼理念本身的理解。教师应当积极挖掘其中的逻辑性特征,注重从不同主体的利益角度进行分析。如对于程序价值,一方面是对程序独立价值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其对于实体价值的意义,这需要从不同当事者主体的角度来探讨程序的意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被充分打开,而不至于感到理念问题空洞无物。

二是讲授法运用的时间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在案例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的论证后进行讲授法的分析,原因就在于讲授法的教学并不一定要运用在课程开始时,当进行一定量的案例分析或案例讨论后,根据案例进行诉讼理念的讲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能使讲授有理有据,实践支撑效果非常明显,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案例中树立正确的诉讼理念,培养其实践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朝霞.法学谈论式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刑事诉讼法》课程大学本科教学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9).

[2]马特.讨论式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3]任晓燕,任晓鸿.诉讼法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教学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9).

[4]训练四处课题组.刑事诉讼法案例教学探讨[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第8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 公共选修课 教学方法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15-0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高校普遍开设公共选修课。受西方通识教育的启发,高校设置公共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形成正确的精神价值,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基础课的《公共管理学》于2010年在我校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本文将总结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对《公共管理学》这门选修课的教学意义、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进行探讨。

1 开设《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的目的及意义

高校开设《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为各种不同专业背景并对公共事务治理问题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与思考的平台。设置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树立科学的公共管理观念,普及公共管理意识。

公共选修课的功能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层面:知识扩展层面、心智培育层面、价值导向层面。《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程设置,属于介绍或传授这一学科的系统知识,即主要发挥着知识扩展的功能。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公共管理学》课程,还能进一步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性质、内容,了解公共管理理念、“公共精神”以及这个学科的使命,因此,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的功能。

2 《公共管理学》教学探索

2.1教学内容构建

《公共管理学》开列为公共选修课,其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程有所区别。在授课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应着重让学生了解它是如何从传统公共行政学中转变而来的,特别是在实践当中的起源和演变,应强调它作为当代社会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存在着哪些交叉与区别;公共管理学是以公共部门管理或公共事务管理为研究对象,其性质表现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的使命是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来提供广泛而优质的公共服务。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是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将直接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这里结合《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的几种教学方法。

(1)提问式教学。提问往往是引起学生注意,启发他们思考的最有效方式。提问可以设置在开讲、课中及课后。不同阶段设置的提问能达到不同的效果:设问式开讲,将告诉学生这节课会涉及哪些内容或者将解决哪些问题,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需要有一定的逻辑,层层递进的设问效果较好;课中提问可以随时进行;课程内容完成后提出一些发散性思考的问题,将有效的帮助学生回忆课堂内容,并进行深层次联想与思考。如果不同阶段的提问能很好的结合,并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将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课堂的兴趣。

(2)参与式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一直是大学课堂授课的主要方式。虽然按照现在的教学要求,这种传统模式仍将继续发挥主要作用,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在探讨打破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为课堂引入一些新技术。参与式便是其中的一种。参与式教学方法,即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从参与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但对于公共选修课而言,学生不容易进行小组合作,也很难在课外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因此,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介入课程设置是较为可行的。

(3)案例分析教学

公共选修课需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效果,而学生多不重视公共选修课的课前预习与课后温习,且课程对作业的数量与质量的要求也不及专业课程,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就显得更加重要。案例分析是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教学效果较为显著。教师可以分别针对识记、理解和运用等不同层次的知识内容设置案例。学生则可以通过案例回顾知识点,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理论进行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中,公共政策、公共危机管理、第三部门管理等章节都可以辅以典型案例来讲授。当然,案例教学要达到良好的效果,还需要教师认真筛选案例、适时更新案例,并仔细设计案例分析环节。

2.3灵活运用教学技术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各高校基本上已进入到多媒体教学的时代。然而,很多课堂仅仅是将过去板书的内容放入PPT制成的课件播放出来,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PPT制作过程中,如果能增加多种元素,如添加动画、图像、视频等,把PPT课件制作地更加生动、美观,将能产生传统板书无法比拟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并整合网络资源,以超链接的方式,把这些资源在课堂上直接分享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也能示范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获取有用的资源。

3 《公共管理学》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

(1)对课程纪律的管理。作为公共选修课,《公共管理学》受重视程度不及专业课,学生即便没有通过考试,下学期改选其他课程,同样能获得学分,因而肆意缺课现象容易出现。而《公共管理学》课程内容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学生缺课不利于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认真执行教学管理规范,严控课程纪律。

第9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30-01

中学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互补互进,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笔者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一点想法,跟同行们一起探讨交流一下。

一、中学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学特别是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涉及很多的知识点和很多章节的内容,要求的教学案例也很多,而实际可供选择使用的案例并不多,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所以中学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了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能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引用了案例,但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当作讲故事,招呼学生漫无边际的议论一番,并未把握问题的实质。这些情形集中反映出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不了解。

二、有效提高中学地理案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精心寻找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中学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选择地理教学案例,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更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注重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增加学生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