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金融危机的成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的成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危机的成因

第1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能源问题是指由于能源生产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导致能源价格过快上升从而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的问题。2004年以来石油价格迅速上升,2008年7月1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曾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石油价格虽然有所下降,但目前又向高位回升。由于以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受资源量限制增产有限,而同时非化石能源又难以弥补能源供需缺口,因此,总的来看,廉价能源时代结束,能源价格保持在高水平是对未来能源形势的基本判断。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金融危机,部分人认为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是毫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在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时不需要考虑能源问题。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够把它们截然分开,如果只关注金融危机而不考虑能源问题那么金融危机也是难以解决的,本文就对二者的关系作一探讨。

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成因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通常认为包括以下几点:房价的下降、利率上升、抵押贷款条件过于宽松、贷款者的过度借贷以及监管不力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贷款者的还款能力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是个最基本的原因,而贷款者还款额超出自己能力的原因除了还款数目过高外,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贷款者支出扩大也是个重要原因,因而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最近几年能源价格总体大幅上涨,而随着能源价格上涨,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2002年美国个人消费总支出为73507亿美元,其中能源商品与服务支出占4.51%,2007年这一数字升至6.03%,能源消费的增幅为76.8%,而消费总支出的增长比例只有32.1%。能源消费因而成为美国人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再考虑到能源价格上涨是这些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那么能源问题对消费者收入的销蚀作用就更大,能源问题成为除过高的房贷负担外,又一个造成贷款人无力还贷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提高利率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这也表明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具有内在的联系性。自2004年以来,随着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导致美联储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同时由于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随着利率提高,贷款人还款数额也大幅增加,最终导致贷款人无力还贷。制止能源危机的政策却导致了金融危机,这表明二者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且在政策上也是互相关联的。

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解决措施及其效果

尽管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多个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然而金融危机仍然不断恶化。这固然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政策的效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也是金融危机恶化、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从2008年1月份的每桶92.97美元升至6月份的133.88美元,所有等级汽油零售价(含税)2008年1月份为每加仑309分,6月份升至411分,居民用天然气由每千立方英尺12.12美元增至7月份19.83美元,居民用电由1月份每千瓦时10.2分增至8月份11.9分。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继续上升,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能源商品和服务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6.33%,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升至6.69%,多支出517亿美元,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如果把食品也计算在内,则能源和食品消费支出在这半年内增加了1082亿美元;对于所有商品和服务而言,通过计算可得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的CPI上升了大约3.36%,即在2008年第二季度仅要维持2007年第四季度的消费水平就要多支出3300多亿美元。与此相对,2007年全年的CPI涨幅只比2006年上升了2.85%,物价的过快上涨导致更多人收入缩水及无力还贷,恶化了宏观经济形势并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美国救市计划本应具有的作用,因而金融危机的恶化和油价暴涨几乎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另外,解决金融危机需要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而解决能源价格上涨则需要实行紧缩政策,处理不好,则可能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引发或加重另一个问题。事实正是如此,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而2008年以来的油价暴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为应对2007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实行扩张性政策的结果。目前,美国仍在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但扩张性政策会导致流动性增加,可以预见,如果美国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大量资金将涌入石油期货市场从而推动油价迅速上升,反过来又导致经济的衰退。由此可见,能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解决金融危机的难度,如果在解决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之间无法取得平衡,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复苏—油价上涨—衰退这样的恶性循环。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向

随着陷入金融危机,美国许多经济指标都在恶化。在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中,除了住宅建设大幅下降外,固定资产投资也连续出现下滑,非住宅建设增幅出现下降,使2008年第二季度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下降达11.5%;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第二季度降幅达2.2%,是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并且是198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大幅上升,2008年第二季度增幅达6.2%,每小时实际收入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制造业国民收入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直在下降,到2008的第二季度降幅达7.89%;物价持续上涨,2008年上半年美国城市消费者CPI增幅为4.24%,远高于2007年同期1.02%的增幅,2008年8月份制成品的PPI同比上升9.69%,而2007年8月同比只上升了2.34%;失业率也不断上升,2008年8、9两个月的失业率均高达6.1%,2008年9月份美国共损失15万9千份工作,是5年多来就业机会减少最多的一个月,也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以来就业市场的第二大单月降幅。

当前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实体经济,其解决尚需时日。这些指标还表明,能源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比如在各产业GDP的变化中,汽车生产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下降达25.7%、14.2%和33.8%,成为拉动GDP增幅下降乃至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8年上半年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除食品和能源外的其他商品CPI增幅只有2.35%,这表明食品和能源对CPI上升的贡献达45%,而2008年8月能源类制成品的PPI同比涨幅高达27.4%,远远高于制成品的平均涨幅。目前油价已回归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从而使油价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所削弱,同时,随着美国政府承担起更多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金融体系将重新获得稳定,金融机构也将得以正常运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体系混乱局面将逐渐结束。

然而由于金融危机已蔓延至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不表明金融危机的结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市场信心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也阻碍着经济的复苏,美国经济困难局面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能源问题持续存在,并且由于美国经济的任何复苏迹象都可能带来油价的迅速上涨从而使美国经济重返困境,能源问题将因此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能源问题,金融危机最终将会转化为能源危机。

结论及启示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中,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偶然性和暂时性的历史事件,能源问题则更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能源问题引起了金融危机,并影响和制约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就象能源问题引起粮食危机那样。这是因为能源是世界经济的基础,能源领域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对世界经济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人类不主动进行调整,经济自身就要进行调整,在当前就表现为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目前调整仍在进行之中,未来世界经济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并采取措施应对,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世界经济困难局面将会持续更长时间,过程更曲折,代价也更昂贵。

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能源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根本性。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消极影响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能源问题,并采取诸如严格厉行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利用强度、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从而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世界经济

        1.1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与信用危机。

        1.2世界货币体系紊乱各国货币汇率巨幅波动。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给国际经营和外汇兑换带来重大影响。虽然有段时期美元表现强势,但12月16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目前的1%下调到0~0.25%,近乎于“零利率”,则标志着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似乎说明美联储将采取“量化货币政策”,即采取增加货币发行、降低利率手段来刺激经济,势必导致美元的的不升反降。美元的贬值,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和风险。

        1.3世界经济步入一段时间的衰退。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系统的问题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主要体现在:

        (1)订单与消费急剧下降,众多经济实体面临经营困境。(2)裁员加剧,失业率大幅上升。(3)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由于世界各国的消费预期大幅下降,对原材料的需求和各类产品的进口将大幅减少,原材料价格普遍巨幅下跌。

        1.4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上,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企业破产倒闭、经济衰退、预期收入减少,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未来信心不足导致预期消费降低,消费低迷现象已成为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人们的信心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各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

        2 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

        根据财政部汇总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月报资料分析,受国际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下不容乐观,面临财务风险日益显现的状况。主要表现在:

        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额急剧增加。净资产收益下降,股东投资回报水平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股东累计投资的当期报酬率。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净资产收益率6.4%,比上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

        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额规模增大,营运资金吃紧。2008年9月有,库存产品同比增长了42.2%,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24.6个百分点,快于200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5.0%的增长率,已呈现库存积压现象。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8.0%,也比上年同期幅高出4.5个百分点。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增加,必然加大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利息支出压力增大。2008年9月底,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7%,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利息支出同比上升45.9%,息税前利润当于利息支出的4.9倍,同比降低了27.9%。企业偿债能力呈现减弱迹象,增加了企业信用风险。

        应交税金和已交税金增幅同时回落,应交所得税出现负增长。企业税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截至2008年9月,企业累计应交税金和已交税同比增长18.4%和21.6%,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回落3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受利润下降影响,累计应交所得税甚至出现了5.5%的负增长。在国家统计局2008年9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中,财政收入是唯一进入“偏冷”区的指标。

        3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正通过外贸,金融等途径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大产生了不可无视的重要外在影响。

        3.1坏账风险。据商务部数据,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我国企业对美国出口八成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时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外贸出口依存较高的行业企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5%,其中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前茅。但2008年前三个季度,这些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增幅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财务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3.2汇率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不但给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出口造成压力,还使企业应收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自2005年7月汇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了19.25%,自2008年初以来就升值了7.14%。金融危机使得未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走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3.3筹资风险。有些行业民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较少来源于资本市场发行上市等直接融资渠道,更多信赖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受前期紧缩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暴跌,金融机构惜贷,企业正常经营受阻。

        3.4现金流量风险。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本息,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上财务风险的共同作用,使出口课外依存较高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难免陷入倒闭破产的境地。目前,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外向型加工企业,因现金流量不足而导致关闭破产的问题已经显现。

        3.5财务风险。企业财务费用大涨,利润空间被挤压,导致投资信心不足。许多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施工及房地产,对信贷资金的信赖比较大,因此财务费用对其利润的影响十分重大。

        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消费信心下降的严峻考验,其财务风险向上下游传递。经验表明,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汽车、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这已导致汽车和房地产行业连续数月销售业绩低迷。而汽车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其对零部件制造、钢铁、建材、施工、装修、维修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甚高,使其财务风险通过上下游传递而被放大,形成连锁反应。

        4 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应对不利导致的财务风险

        4.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财务风险增大。负债经营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但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负债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一旦更不利因素产生时,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财务危机,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甚至是破产。

        4.2企业投资不善导致财务风险增大。很多企业将资金大量地投资在回收期长、风险高的项目中,而一旦项目出现问题,企业资金被套牢,企业又无法及时筹集资金,造成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进行,企业最后只能坐以待毙。

        4.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善导致财务风险增大。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做大做强,企业就会有发展前途,所以当面临赢利还是增加市场占有率的选择时,包括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都会选择增加市场占有率,以简单地扩充、扩大规模的手段来代替企业经营。其实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而赢利是按时偿债、降低财务风险的最坚实的保证。

第3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危机;经济图景;贷款信用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7-0005-02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与原因

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70%依靠私人消费,而且相当比例是负债消费。在那里,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等,贷款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在过去几年,为刺激房贷,贷款公司提供了优惠利率、零首付(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甚至头年不付利息等优惠措施,使一向自信的美国市民包括那些低收入人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贷款公司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为分散风险,他们找到知名投行,推出了CDO(债务抵押债券),让购买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在有利可图的低利率环境下,低风险的高级CDO很快卖了个满堂彩。对冲基金在全球利率最低的银行借钱后大举买入风险较高的普通CDO(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12%),仅利差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同时,对冲基金还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数倍的贷款,追着买投行的普通CDO。投行再把CDO投保创造出CDS(信用违约交换)以降低风险。CDS也卖火了。投行在CDS基础上又创造一个CDS基金(“三毛”基金),把先前赚到的一笔作为基金,放大数倍(例如10倍)地首发。这时,人们认为,买入1元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三毛”卖疯了。于是,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许多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由于这批产品在OTC市场交易,法律上也未规定需要向监管者报告,无人知晓它们究竟卖了多大规模,这样就形成了2001年末以来,从贷款买房者到贷款公司、各大投行、各个银行、对冲基金,人人都赚的情形。美国房地产一路飙升,根本没有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

与之相伴的是,美国的利率不断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同时,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大幅上升,这使那些收入根本不高的购房者还贷负担大为加重。房价下跌也使得他们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于是又出现了2006年底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保险公司和银行相继巨额亏损报告,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纵观次贷危机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由松变紧的政策调控环境是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经历13次降低利率之后,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仅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30年固定按揭房贷利率从2000年底的8.1%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这使得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这类创新产品滋生并占总按揭贷款的比例迅速上升。市场的火暴使富人们更加放肆地挥霍,穷人们看到自己的房子每天都在升值也开始购买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银行等贷款提供商降低贷款信用门槛是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经济学简报”网站编辑罗伯特·瓦拉赫在形容次贷危机爆发根源时这样说:“只要你还喘气儿,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就敢想方设法借给你钱。信用不好?没问题!无力偿还月供?也没问题!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无须证明文件就可抵押贷款的时代。”即使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为防止吓退次贷借款人,华尔街变本加厉疯狂放贷,甚至仅依据借款者自己填报的虚假收入就可放贷,次贷款额还可以大于总房价。降低放贷门槛,必然导致回收资金的风险升高。

部分金融机构利用房贷过度证券化转移风险是导致危机的表象原因。在低息环境下,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的投资回报空间,不仅使放贷机构在股市上一倒手就将债权转让给其他投资者,还吸引了美国以及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投资者。被无限放大的证券化规模究竟多大可谓深不见底,使得危机爆发时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当前,中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我国的货币政策也与美国如出一辙。美国次贷危机无疑给国内金融业敲响了居安思危的警钟。如果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我国金融业的管理和监管,可以防止金融危机爆发,保证经济金融平稳运行。

第一,金融产品的创新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我国许多的居民希望通过投资房地产去获得财富,银行系统也曾想出各种吸引人们借贷款买房的“高招”。比如,深圳的银行推出了“双周供”,可使借贷人缩短还款期,少交利息,很受炒房户欢迎。又如“循环贷”,允许人们将商品住房抵押给银行而获得一定的贷款额度。这样,借贷人买越多的房产,就能获得越多的贷款额度,产生以房养房的现象,更受“炒房户”追捧。虽然目前尚未出现大规模的贷款违约现象,但是,不断上扬的通货膨胀率就有可能迫使央行提高利率,继而导致许多“炒房户”因交不起利息而违约。如,深圳一居民用首付购得一套房,又用这套房抵押购得第二套房首付,再租出第一套房来交付两套房每月所贷房款额。一旦银行对房贷和利率进行调整,就会产生违约,所以在推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应高度重视房地产价格相对稳定的意义。对新兴的金融产品,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和相对应的监管和调控手段。

第二,做好国内按揭贷款巨大风险的管理。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在于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进行了住房按揭贷款。中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要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要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2007年下半年,央行与银监会了《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该文件的主要精神就是通过市场准入的提高,区分房地产的投资与消费,提高房地产投资者的门槛。这两个文件公布后,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始出现很大变化,不少房地产市场投资者开始退出市场,快速扩张的银行信贷开始减缓。

第三,金融服务业务应重视主营业务。金融创新是依附于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服务基础之上的一种资产重新组合和信用组合,这种组合导致了信息不对称和加大了风险度和风险控制难度,一旦银行管理和决策失误,就会给投资者和市场带来风险。所以金融服务业务应更重视基本服务业的产业范畴,强化服务意识,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投资融资的环境,把金融市场变成一个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地方,最后推动经济的成长,这是金融服务业对经济最基础的也是最根本的贡献。

第4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债务危机 银行危机 货币危机 成因分析 共性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经济局势一致处于动荡状态。在2000年至2014年间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频频爆发,而这些爆发危机的国家涵盖了新兴经济和发达经济体。学者在这些危机爆发的原因、救助以及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导致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否存在相同之处,这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内容。本文首先对21世纪以后已经发生的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做了简要回顾,然后根据学者的研究归纳这些危机之间存在的共性。

二、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成因分析

在分析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成因的共同点之前,首先要对这几年来已经爆发了危机的国家或地区,引发这些国家或地区发生危机的原因进行简要的文献回顾。

2002年阿根廷再次爆发了危机,其影响不亚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波及货币、银行以及债务。是什么导致这个能源和自然资源丰富被誉为“拉丁美洲粮仓”的国家发生危机,学者对此进行的探究。郎晓龙(2002)认为阿根廷发生的是货币危机,他在研究中发现,造成阿根廷货币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经常项目赤字增加;大量短期资本流入;实际工资下降;债务结构不合理。不仅如此,阿根廷货币危机的爆发也其实施的金融自由化政策息息相关,杨斌(2003)指出全球化、金融领域开放与资本外逃失控加剧了阿根廷的金融风险,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对此,江学时(2002)从深层次对阿根廷这次危机进行的研究,他认为阿根廷2002年发生的是债务危机,而非货币危机或是金融危机。

继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再次饱受货币危机的困扰。2008年5月货币危机在越南率先发生,蔡则祥、林峰(2008)对越南货币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发现政府财政赤字高、信贷投资过多以及高物价水平等是造成越南货币危机的根源。复旦大学985课题组(2008)通过与发生危机的其他新兴经济体比较,他们发现越南货币危机有其独特的形成机理:来自外部的货币与价格冲击和存在于内部微观结构的问题。实际上,越南货币危机爆发只是东南亚地区新兴经济体现状的一个缩影。孙兆东(2008)指出高外汇导致金融系统脆弱,高外资利用加剧通货膨胀,资本账户开放与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承受力不匹配,这都是越南发生货币危机的原因。而这也是新兴经济体存在的一种普遍的现象。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初由美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发酵,首先在美国华尔街引发世人瞩目的金融风暴,进而在全球蔓延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之后,一系列的危机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爆发。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由希腊扩散到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拉开了危机爆发的序幕。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研究方面,罗雄杰(2013)分别从外部和内部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投资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掩盖财政状况等是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外部原因,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欧元区危机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等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内部原因。王辉(2010)、陈西果(2010)和邓小华(2011)等众多学者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作了分析。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之后,后续发生的危机,如2013年爆发的塞浦路斯银行危机,被认为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延续。郭春松、侯哲(2013)指出塞浦路斯由于对希腊危机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银行业监管方面的警惕性不高导致了银行危机的发生。丁程道金、刘晓燕(2013)认为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原因、希腊债务危机的冲击以及国内经济局势的恶化。另外,塞浦路斯对银行业依赖程度较高,缺少实体产业的支撑,也是导致银行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货币危机其成因是怎样的,徐小茗、赵一朗(2013)对白俄罗斯货币危机研究发现,经常项目赤字、外汇储备聚降、货币贬值与通胀聚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白俄罗斯爆发货币危机。马宇(2011)认为严峻的国际环境和不当的国内政策导致了白俄罗斯的货币危机爆发。作者认为从白俄罗斯货币危机发生的时间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014年的最后几天,卢布大幅跳水,俄罗斯发生货币危机。许树泽(2015)指出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对石油出口具有较高的依赖,国际油价下挫严重影响的俄罗斯的经济,导致汇率下跌和资本外逃,继而爆发卢布危机。董光耀(2015)认为卢布危机爆发有深层次的原因:国际矛盾碰撞后的结果。

三、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成因共性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债务危机、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成因差别是主要方面的,但是共同点也是存在的。新兴经济体发生危机的共性更多,2002年阿根廷债务危机和2008年越南货币危机都收到通货膨胀、财政赤字以及国外资本流入的影响。从2002年阿根债务危机和2011年白俄罗斯危机来看,新兴经济体经常项目赤字增加也会导致危机爆发。从近几年欧洲地区发生的危机来看,产业结构单一是众多欧洲国家面临的现状之一,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2013年塞浦路斯银行危机、2014年俄罗斯货币危机都是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引起的,虽然仅有几个国家爆发的危机,但提高警惕性是非常必要的。总体看来,无论是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还是银行危机,国际经济环境带来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国际环境变化是以上所有危机的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以2008年以后的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来看,首先全球金额危机爆发引致全球经济低迷,而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希腊等国爆发债务危机,继而塞浦路斯银行外汇资产受债务危机影响大幅缩水爆发银行危机。2014年底受国际石油下挫影响,俄罗斯汇率下跌,卢布贬值,发生货币危机。除此之外,这些危机之间还存在哪些关系,是否存在共生性,又是怎样进行传导的,对此,笔者之后将进一步做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小华,王宝宝,李颖.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模式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77-181.

[2]程道金,刘晓燕.塞浦路斯银行危机极其引发的思考[J].金融教育研究.2013(05):27-32.

第5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1.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

对于这次金融风暴的成因,我的观点是:这是政策有漏洞导致的全球性灾难。而对于各国救助措施我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应该循序渐进,制定长远的计划,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力,拉动经济的脚步。

2.疑问

第6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收支;经常账户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对于此次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其成因与传导机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可谓十分庞杂,本文主要选取一些主流的理论,分两大方向部分进行综述。首先,从美国自身的角度考虑,很多学者认为金融危机很大程度根源于美国实体经济的失衡、经济政策的不合理和政府监管的缺位,余永定(2008)通过分析美国金融市场、次级贷款、资产证券化之间的关系,说明了金融危机的爆发于传递,并认为美国居民过度的超支消费模式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吴敬琏(2009)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经济结构失衡、储蓄率过低的同时消费需求却过高。朱金玉(2008)认为金融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失误。格林斯潘任职美联储主席期间,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积累了巨大的风险。葛奇(2008)在剖析次级贷款证券化机制,研究次贷危机爆发的过程后,认为金融危机根源于滥发货币的经济政策。这是经济泡沫产生、监管缺失的根源所在。其次,从国际经济流通的角度而言,众多学者认为全球的经济不平衡和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霸主地位使得金融危机的爆发难以避免。我国学者徐信忠将金融危机归因于过去长达数十年的全球经济失衡。陈继勇等(2009)认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在于过度的消费模式,而过度消费模式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账户顺差。

二、基于国际收支的分析

IMF对国际收支(BOP,Balance of Payments)的定意思为: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地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直接进行。广为接受的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一书中,国际收支被分为:经常账户(CA, Current Account)、资本账户(KA, Capital Account)与金融账户(FA, Financial Account)三个部分[2],在IMF的官方数据中,国际收支还包括了净误差与遗漏(Net Errors and Omissions)一项。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资本账户与净误差与遗漏数值相对较小,经济意义相对不显著,于是经常账户与金融账户成为我们在研究国际收支问题经济影响时主要考虑的两个方面。经常账户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包括货物、服务、经常转移等,主体部分可以通过贸易顺差或者逆差揭示出来。国际收支理论上要求平衡。因此经常项目的逆差意味着资本金融项目的顺差。

此次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直接诱因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因次级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已经长期处于经常账户逆差与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的状态下,本文主要从经常账户逆差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原因

从图2中可以看出美国经常账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逆差。事实上,美国从1971年开始便结束了长达83年经常账户顺差,从那时开始到今天为止,美国一直处于经常账户逆差的状态,与之相对的,资本金融账户处在顺差状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图1美国经常账户及资本金融账户净额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及IMF数据。

(1)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布雷顿货币森林体系由于自身的缺陷,即“特里芬难题”,美元与国外的贸易会使得美国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前提必须是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的国家,另一方面,美元危机等危机爆发频繁,这是导致该体系崩溃的直接原因。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使得美元不再需要与黄金挂钩,美元成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要、中心货币。货币成为国际储备形式。需求美元储备的新兴国家可以通过贸易顺差和过度储蓄来增加国际储备量。这次国家的过多的美元储备无法在自己国家中投资使用,于是大部分美元储备又会通过证券市场等回到美国。对美国而言,在这个过程中便形成了经常账户逆差。

(2)新兴国家的汇率政策。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主要集中在采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国家。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诸多亚洲国家选择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为了保持出口的优势,这部分国家相对而言,是把自己国家汇率稳定在较低水平,这些国家出口的商品更为廉价,具有竞争力,这进一步促使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

图2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各国货币贬值表[3]

(3)美国国内储蓄过低,新兴国家储蓄相对高。美国国内过度消费,私人储蓄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一国储蓄等于投资等式可知美国需要国外的投资来满足国内的投资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美国的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的主要原因。新兴国家通过贸易获得的美元储备重新流向美国,于此同时,美国的资本金融账户呈现顺差,经常项目呈现逆差。

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原因有很多,不仅仅是上述三项,其中布雷顿货币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占主导地位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是主要原因。美国在主导了国际货币体系之后,缺少制度制约,但是国际经济自身具有一定规律,我们能从金融危机看到该体系的缺陷。

(二)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引发金融危机的机制

图4为笔者制作的经常账户巨额逆差引起的金融危机的简单示意图。由上图可以看出,美国长期的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使得大量的美元输出美国,而通过贸易等接受到美元的国家无法在自己的国家使用美元,只能通过证券市场的投资,如购买美国的国债等方式把美元重新投资到美国。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科技股泡沫破裂,2001年的9·11事件,美国经济造成很大的打击,为了刺激经济,布什政府选择了低利率。美联储一度将利率降至1%。极低的利率进一步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亚洲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储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一现象,但绝不是决定性的印象因素,这些最终导致全球的美元流动性过剩。房地产泡沫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银行把住房贷款进行证券化处理,将资产包装以及分割,通过信用评级,再出售给投资者,除了投资者之外的其他环节似乎完美地转移了风险,投资者因为有房利美、房地美的全额赔偿的保障也在其中获益无穷。

图4从国际收支角度分析金融危机成因

与此同时,美国自由的金融环境,相对宽松的金融监管,使得金融创新机制创新了层出不穷的及其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在满足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的利益的同时更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索罗斯指出: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美国)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方。当新产品的复杂程度到了当局无法计算风险,并开始依赖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手段时,此轮超级繁荣周期失去了控制。同样,评级机构也依赖合成产品发明提供的信息。这是一种令人震惊的不负责任。[5]

所以当美国采取加息后,购房者难以支付贷款,投资者持有的房产在贬值,而且难以换成现金,是一颗定时炸弹,房地产金融泡沫破裂,投行倒闭,次贷危机爆发,随即形成扩散到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三、反思与应对措施

(一)逐步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总是存在难以协调的一些矛盾,这也是导致美国经项目逆差的重要原因。而且货币也存在贬值的风险,因此有一些学者和中央银行家提出是否能够运用SDR这样的超货币作为国际货币。这一改革提案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是施地格利茨(2009)等提出的。但是这一方案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难以实施之初,面临很多困难,例如发现货币的管理原则问题,以及SDR在私人部门的推广等等。但是构建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全球的经济更为稳定是所有人的目标。

(二)建立经常项目等国际收支指标预警机制

如果有能够很好预警风险的模型、机制,运用定量的方法,通过对一个国家经常项目等国际收支数据,并与国家宏观数据相结合,建立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同时也可以在风险投资公司内部通过定量的方式再次进行破产风险的预警,较早的发现问题,防止破产。

(三)其他措施

前两项措施主要从与国际收支密切相关的角度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太多,学者们也提出过诸多的建议,下面就简要再提一下金融监管方面的措施。其他方面的不在本文涉及。

本次危机中,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负面角色,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初衷在于分散风险并保值投资,但是对于过度的金融创新而政府不予以监管,任其自由发展或者与其共同谋利,这从长远来看无疑是引狼入室。本次危机中监管不力有部分原因是因为金融创新产品过于复杂,监督机构甚至没有能力进行辨别,这也是资本盲目逐利的结果。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可以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同时防止金融衍生品过度创新,背离初衷。

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的力度,对风险的防范也更为重要,我们要提高防范风险的意识,防微杜渐,从制度上与执行力上全面避免危机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陈石磊.美国金融危机根源问题探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1.

[2] Krugman.Obstfeld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M].美国:Pearson Education, Inc.311.

[3] 张岚松.东南亚金融危机与人民币汇率走势[J].财贸经济,1998(10):27.

[4] 邵科.美国储蓄率倒“U”型走势及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J]. New Finance,2011(01):35.

[5] 乔治·索罗斯.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N].金融时报,2008123.

作者简介:余智敏,北京林业大学在读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第7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美国

中图分类号:F832.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2-0061-02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它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固有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局限性的根本表现。正如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二、危机发生的状况比较

1 两次危机发生的基本状况及特点。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始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价的暴跌,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它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萧条。造成社会中下层的恐慌。由于其表现出来势凶猛、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大萧条”和“大恐慌”。在整个危机中,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46.2%,贸易总额下降了70%,出现了极高的失业率,大量的生产设备遭到破坏;与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爆发了严重的农业危机,农产品市场经历了价格的暴跌,大量的农畜产品被废弃,众多的贫农、中农走向破产,美国农业生产者的人均收入从1929年的223美元降到了1933年的90美元,降低了60%;失业人数达1300多万,至少14万家企业倒闭。实体经济出现危机的同时引发了严重的信用危机,美国投资者在证券交易所内一周损失100亿美元。美国的这次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和持续的时间都创下了空前纪录,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失业人数达到5 000万左右。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以次贷危机为前导。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美国股市剧烈下挫,金融机构大规模破产倒闭。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以此为标志的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此次危机呈现出明显特点:一是美国国内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关系极为密切,金融业务相互交织、债务关系相互关联、链条不断扩大延展、风险交叉传递,一旦债务链断裂,就会不断出现连锁反应,并逐级放大,形成大规模的金融危机;二是由于金融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各国的金融业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因此,此次金融危机又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强烈冲击。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两次危机发生的状况各有不同: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主要发生于实体经济领域,表现为商品的供给规模严重超过了市场的有效需求,实体经济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并引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而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主要发生于虚拟经济领域,它以美国次贷危机为诱因,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

2 两次危机状况的共同特征。虽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两次危机发生的状况有相异之处,但是二者也具有共同特征:一是危机的传导速度极快,危机一经爆发迅速传导至相关经济领域,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衰退;二是危机的波及范围极广,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至欧洲、亚洲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三是危机的破坏性较大,危机发生后,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社会生产迅速萎缩,产值下降,失业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力下降,造成经济下滑;四是危机的延续时间较长,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迅速消除的;五是美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进行救助,以刺激经济,摆脱衰退。

三、危机成因的比较分析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以经济理论为分析基础

1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能够更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

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者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过剩。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2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它通过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进行过系统论述。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它们只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副本并不创造价值。虚拟资本实际上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给持有者带来定期收入的想象的或虚幻的资本。在正常情况下,有价证券作为资本的虚拟性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一旦有价证券的价格暴跌,甚至成为一张废纸时,其资本的虚拟性就会明显的暴露出来。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运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将催生泡沫经济。

(二)两次危机成因的相通之处

第8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次贷 金融危机 影响 传递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概况及成因

继2008年4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以后,9月15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申请破产。美国五大投行目前只剩下高盛与摩根士丹利。16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相继财报,高盛季度盈利出现其上市以来最大跌幅,摩根士丹利盈利也有小幅下滑。17日,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因陷入危机已开始寻找买家;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友邦保险向美联储请求贷款帮助以避免倒闭。美国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次金融危机源于去年发生的次贷危机的深化,究其成因,有多方面。就微观层面来看,是金融机构过度发放信用以及美国人提前消费的理念导致了危机的发生。此外,美国人提前消费的理念加大了消费融资需求,促使金融创新出现,滋生了风险。就宏观层面来看,是货币政策不当、金融监管不力以及政府救市太晚共同造成的结果。首先,格林斯潘时期的货币政策使美联储过度发行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创新过度;其次,美国相关部门对银行贷款以及利用房贷进行再融资行为的监管没有做到位;再次,政府救市太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是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初政府就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次风暴也许不会到来。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1、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全球股市全线下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林被收购以及美国国际集团计划出售资产等事件使纽约股市遭遇恐慌性抛售,继而震动了全球金融市场。道琼斯指数重挫逾500点,标准普尔下跌近5%,创“9・11”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9月15日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的股市全线下跌,经历了一个“黑色星期一”(见表1)。

(2)银行业遭受重创。次贷危机使美国的银行业受挫,损失巨大。花旗集团7月份宣布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瑞士两大银行瑞银集团和瑞士信贷集团也因次贷遭受严重损失,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导致的金融动荡进一步加剧了对瑞士银行业乃至整个欧洲银行业的冲击。此外,据日本金融厅的最新报告,2008年第一季度日本银行业的次贷损失由2007年底的57亿美元增加至80亿美元,增幅约40%。

(3)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次贷危机引发了物价上涨,通胀加剧,全球至少已有16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此提高了利率,借贷成本不断增加,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受次贷冲击,美国经济增长率2007年为2.2%,2008年预计只有1.9%。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必然会拖累全球经济的增长。

2、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股市和房市的影响。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在全球股市普遍暴跌的背景下,中国股市亦未能独善其身。A股至今已跌了近70%。在A股受到重创的同时,房地产市场也难逃厄运。在中国,房地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4,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1/3。次贷危机发生后形成了“金融机构亏损-信贷压缩-资产价格下降”之间的恶性循环。由于房地产价格下降,导致金融机构亏损;于是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标准,收缩信贷;而流动性减少再次导致房地产和金融资产的价格全面下降。与股市相比,房价下降所带来的后果更加严重。

(2)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美联储为了刺激信贷增长,不断调低利率,造成美元贬值,使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构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和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我国是全球初级产品的主要买家,进口依存度较高。2008年上半年,在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牵引下,首先是作为基础价格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1.1%,高于2007年同期7.3个百分点。随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上涨7.6%和22.9%,涨幅比2007年同期分别高出4.8和14.1个百分点。最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7.5%和7.9%,同比分别高出5.1个和4.7个百分点。此外,石油等商品价格上升增加了我国上游产业的生产成本,这必然会挤压本产业内部的利润,或者向下游产业转移成本,从而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08年8月CPI同比上涨4.9%,PPI同比上涨10.1%,呈现加速上升的局面,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传导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3)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出口不好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美国是中国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是仅次于欧盟的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对美国出口额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次贷危机造成美国消费需求缩减,从而抑制了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增长。如图1所示,2007年次贷以来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数额已出现下滑。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一旦其信贷紧缩,消费能力下降,其他地方对其出口都会下降,生产也会受到影响,有可能会限制固定投资和生产产品的行为,从而使中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商品数额也会因其市场收缩而下滑。外需的外部环境恶化使中国出口增速下降,最终必然导致中国经济的减速。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传递

1、价格传递

这里的价格主要指资本的相对价格――汇率。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持续走低,美元随之下挫,同时美国不断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导致作为世界主要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的美元不断贬值,使包括资产价格、货币价格、初级商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等在内的整个国际价格体系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衡境地。一方面,资本逃离债市、股市和房市,资产市场爆跌,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另一方面,石油、粮食等基础性商品期货爆涨,并带动现货价格飙升,通货膨胀日益全球化。

2、机构传递

金融风险通过机构传递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所在国的机构支付困难甚至倒闭,从而影响与母国同一系统的分支机构或总部,巴林银行事件便是很好的例证;二是一国的债务机构支付困难甚至倒闭,而他国的债权机构对其借贷比重过大,则可能被拖入债务危机之中,如拉美债务危机的发生。美国金融危机类似于后者。由于全球很多金融机构持有雷曼的股票及债券,雷曼的破产将使其陷入困境。

3、心理传递

美国金融危机的传递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恐慌心理的蔓延,这种恐慌迅速反映在股市、债市、汇市的激烈表现上。就A股来看,次贷危机后,市场走低给投资者心理以沉重的打击,A股市场连续大跌。一般而言,投资者会根据他所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期,当他对持有资产的安全性产生怀疑的时候,会采取相应的保守和安全策略。按照博奕论中的纳什均衡原则,所有的投资者都将如此行动,蛊惑性的传言更会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中国应如何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

1、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平衡发展

虚拟经济是一种极易滋长泡沫的经济,很容易导致泡沫破裂,发生金融危机。我国存在虚拟经济过度增长、背离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泡沫过多的现象。虚拟经济如果与实体经济超过一定的比例,必然导致危机发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不可能不受外界经济的影响。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影响,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平衡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

2、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并肩齐行”

美国金融自由化的步伐过快,监管跟不上,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因此我国银行业在大力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监管。首先,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应考虑其对于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风险。其次,现代金融体系的监管应该更多地强化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在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金融创新日益活跃、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今天,还应加强跨部门的监管协调和监管合作。

3、稳步适时推进金融自由化

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一大教训是,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之前,不应过快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进程有其自身规律,过早推动将会给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伤害。中国首先应当下大力气改善其金融监管体系、会计制度和客户透明度;其次应继续推进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银行脆弱性;最后要注意经济开放和金融自由化的次序。要结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承受力,结合国情,审慎推进金融自由化。

4、关注房地产信贷风险

从次贷危机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当前我国部分房地产企业出现销售额负增长的情况,因而对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房地产信贷风险也应该格外关注。首先要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其次要完善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再次要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分散市场风险;最后应审慎对待金融创新,及时进行风险管理与监管。

【参考文献】

[1] 杨柳:金融动荡加剧美股创9・11以来最大单日跌幅[DB/OL].新华网,2008-9-15.

[2] 周慧兰、曹理达:美国金融危机:根源与教训[DB/OL].新浪财经网,2008-9-20.

[3] 刘洪: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N].人民日报,2008-1-10.

[4] 周景彤: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是否真的影响甚微[DB/OL].新浪财经网,2008-4-22.

[5] 徐国庆、李相儒、张校敏: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J].对外经贸实务,2008(5).

第9篇:金融危机的成因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世界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引发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经济社会危机,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爆发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用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阐释?

在当代,要证明的科学性,根本上要从理论上科学阐释两大现实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验证了马克思所揭示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和趋势是否符合的基本理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的矛盾: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现象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二是资本主义由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与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会引起社会生产宏观上的比例失调,这一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因经济不能正常运行而爆发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