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健康教育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健康教育课程

第1篇: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记者: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似乎进入“多事之秋”,前不久媒体曝光的“喂药事件”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幼儿园的信任危机。这一事件的发生反映出什么问题?您多年从事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研究,在您看来,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养?

顾荣芳:最近,媒体相继曝光的陕西、吉林、湖北、甘肃等地几所幼儿园擅自给幼儿喂药的事件,令我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慨。幼儿园本应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为己任,现在竟成了为谋私利不惜危害幼儿健康乃至生命的“药儿园”。这样的行为显然违反幼儿园教师基本的职业伦理,这不仅是对幼儿教育事业、对幼儿园教师称谓的亵渎,而且是对人类基本良知的背离!这之前全国多地连续曝光的幼儿园教师体罚乃至虐待儿童的事件已经让家长深感愤怒,而这次“喂药事件”的曝光,无疑加剧了社会公众对幼儿园的不信任感。我认为,“喂药事件”至少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幼儿园管理层及教师基本专业常识的缺乏和专业伦理底线的失守。人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的道理,让处在生长发育中的幼儿长期服用非必需的处方药,不仅是无知,更是。二是药品监管、使用制度的缺陷。陕西等多地幼儿园均能大量购得“病毒灵”“利巴韦林”等处方药,这种非个例的现象说明我国药品监管和使用制度存在缺陷。三是幼儿园组织管理工作存在“不完全制度缺失”和“实质性制度缺失”。前者指的是虽然有《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等与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但由于实际的组织管理中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导致这些法律法规在落实时打了折扣;后者指的是“非医(生)非教(师)”的尴尬身份使得幼儿园保健工作从业人员不仅缺乏专业性,而且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从而导致相关的规章制度因难以落实而处于实质上的缺失状态。

幼儿园当前要做的应该是坚决采取措施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发生。拒绝不当行为需要依靠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于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已经作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我认为当前的关键是教师如何真正把这些知识内化并切实践行,做一个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激浊扬清、坚守伦理底线的专业人。

记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似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近年来幼儿园仍频频发生虐童等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事件以及食物中毒、火灾、校车事故、意外伤害等危及幼儿生命安全的事件,这一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强烈反差给了我们什么警示?

顾荣芳:无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还是陈鹤琴等老一辈学前教育家,都特别强调保护幼儿生命和健康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强调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而近年来各地幼儿园却屡次发生伤害幼儿身心健康和危及幼儿生命安全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往往与教师专业伦理道德等素养的缺失以及园所的组织管理不善有很大关联。对此,我们不仅要采取措施尽可能减轻事件对于幼儿及其家庭的伤害,更要痛定思痛,反思从这些事件中折射出的相关问题,以期减少直至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先说“虐童”事件,我认为有此类言行的教师就不该让他们进入或继续存在于教师队伍之中,对于此类教师,应该坚持“零容忍”,禁止其入职,已入职的要坚决清退。再说食物中毒、火灾、校车事故、意外伤害等事件,我认为这些事件的发生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其根源在于组织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以及相关教育的缺失。各幼儿园虽然都有安全防范、治安监管措施及应急预案,也在实施相关的安全教育活动,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什么呢?生命安全非儿戏,健康不仅仅靠意识,更要靠行动。我们必须以严肃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认真地实施安全方面的教育。

记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保教并重”,这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您认为目前幼儿园的“保教结合”实行得怎样?如何做得更好?

顾荣芳:“保教并重”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许多幼儿园都坚守着这一原则。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保教工作的相对分离以及保育员的素质、地位和待遇相对较低,使得“保教结合”原则在幼儿园教育中落实得还不够到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着“重教轻保”的现象。

为了真正将“保教结合”原则落到实处,一方面,在职前师资培养中应一如既往地强化儿童卫生保健、儿童心理发展等核心课程,重视准教师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让他们有机会系统地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亲自体验和操作,融通理论和实践。在这方面,我国台湾地区的师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在台湾,一个人要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不仅要修学四年的职前教育课程,还需要完成另外半年的教育实习课程。4+0.5年的学习模式使其入职后能更快胜任工作,做到“保教结合”。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保育员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培训,提升保育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了地位和待遇,意味着可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强了培训,便可以让保育员增强专业底气,逐步走向专业化,以更好地实现“保教结合”。在这一点上,台湾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台湾的师资培养机构中不仅有专门的高职、专科层次的幼保科、幼保系,而且当地自2012年开始实施的幼托整合政策规定,幼儿园保教人员都必须修习一定学分的“教保专业知能课程”才能获得教师资格,可见当地对保教师资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的确,只有高素质的师资才可能较好地践行“保教结合”原则。

记者: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幼儿园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请问如何整合各领域教育内容?

顾荣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说明”部分中已经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幼儿园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应考虑本园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如果幼儿园实施领域课程,那么首先要明确包括健康领域在内的各领域教育自身的特点、规律和实施方法,注意在周、月、学期等不同时段的课程实施中考虑课程内容的均衡,以及领域内部与领域之间的有机整合,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如果幼儿园实施综合课程,那么同样要了解和熟练把握各领域的内容、目标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合本园实际的整合点,切忌内容、目标之间毫无关联的牵强整合,以及“为整合而整合”的低效整合。以主题课程为例,如果某个主题活动有四个子主题,教师不必强求在每个子主题活动中都包括五大领域的目标和内容,只要在整个主题活动中能使各领域内容保持相对均衡即可。而且整合不仅仅包括目标和内容的整合,还包括方法、手段以及环境创设上的整合。教师应该明确,同样的目标可以由不同的内容、方法来实现,而同样的内容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就可能实现不同的目标。在整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目标、内容、方法三者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领域间的有机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记者:您曾经说过,“无论是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还是教育效果的衡量抑或是改进对策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反思‘儿童是什么’和‘儿童是怎样的’这类本质问题”。您能结合健康教育方面的实际问题谈谈吗?

顾荣芳:其实,“儿童是什么”和“儿童是怎样的”等问题是所有学前教育课程编制和实施者都要考虑的问题。多年前,张雪门先生就认为要编制幼儿园课程首先必须明确“儿童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五个问题:“儿童是不是和空的东西一样?儿童是不是和植物一样?儿童是不是和动物一样?儿童是不是从不完备到完备的一段里程?儿童究竟是什么?”在今天看来,这些问题依然是包括健康领域在内的所有课程在编制和实施中应考虑的首要问题。以健康领域为例,饮食营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行为,但是根据我对幼儿健康概念认知的研究,部分幼儿所认识的“健康行为”与成人大相径庭,如,有的孩子认为“吃得多就是健康,胖就是健康”。又如,安全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有的幼儿认为“如果勇敢的话(过马路时)看到汽车也可以往前走”。再如,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让幼儿讨论如何让自己或帮助别人“高兴”起来,而下面这段幼儿与研究者的对话让我深思――研究者:“什么是高兴?”幼儿:“我犯错误的时候大家都笑话我。”研究者:“为什么会高兴?”幼儿:“我们班有个小朋友,我就笑话她。”研究者:“高兴了会怎么样?”幼儿:“高兴了不是好孩子。”研究者:“高兴对我们好不好?”幼儿:“不好,因为高兴了不是好孩子。”研究者:“小朋友如果不高兴了怎么办?”幼儿:“爸爸妈妈带我出去玩的时候,我看到有小朋友在马路上哭,我就笑话她。”……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例子尽管让人非常意外,但如果我们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便会发现这其实是在情理之中的,这就是儿童的“理论”。所以说,课程编制和实施的前提是不断了解儿童,否则,无论活动目标多么“科学”,逻辑多么“合理”,方法手段如何多样,都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活动效果。

记者:办出特色,形成品牌,似乎成了眼下一些幼儿园的重要工作目标,有幼儿园把健康教育作为特色创建内容,力争办“健康教育特色幼儿园”。对这些正在或准备开展这方面创建工作的幼儿园,您有什么建议?

顾荣芳:首先,对于办“健康教育特色幼儿园”的做法,我特别想强调一点,特色不是人为地想办就能办成的,而是植根于园所实际逐渐形成的,特色的形成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我认为园所要开展“健康教育特色幼儿园”的创建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本园幼儿健康现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评估,不仅要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状况,还要了解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饮食行为表现、安全事故发生情况和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等;不仅要了解幼儿的健康认知状况,还要了解幼儿的健康行为养成情况;不仅要了解教师的健康教育知行,还要了解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行。二是要对园所的日常生活、集体教育活动及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中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估,思考如何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园所的课程理念、活动特色结合起来。三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的相关教学研讨活动,可先以健康领域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依托,逐步领会健康教育的要点,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健康领域教学如何与日常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贯通,如何将健康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四是选择适合本园实际的健康教育课程,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开展教研活动,探索并积累自己的实践精华,逐步编制适合本园的课程。最后,再次强调,上述每一点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急功近利是不可能真正构建幼儿园的任何特色的。

记者:从《夏令营的较量》到《中外孩子的较量》,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这类反思我国教育问题的报道。有人说,我国的孩子无论在心理素质上还是在身体素质上都与国外的孩子相距甚远。对此您怎么看?

第2篇: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4—0019—01

当前,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问题、社会问题,下面,笔者就将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错失教育佳机

父母在外打工,他们的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都略有下降。爷爷奶奶大多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从而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阶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缺乏父母关爱

相当一部分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责任不明,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亲情缺失,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心理上就很容易走极端。

二、留守儿童问题应对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进一步发挥有关协调机构和专题工作组的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和工作配合,形成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整体合力。

(一)家庭方面

1.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委托监护人的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在关注教育留守儿童工作上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委托监护人更新教育理念。

2.家长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要与监护人经常联系及时交流,要求监护人对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和监督。这样,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以便发现蛛丝马迹,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二)学校方面

1.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状况和学习态度等情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相关培训,利用各科教学的有利教育契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精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生活。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2.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三)社会方面

第3篇: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高等师范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专业教育。幼儿园的师资在我国建国后则主要依靠中等师范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Ui }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并可独立设置,培养大量的幼儿教师以适应幼儿园发展的需要。为了办好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合格的、高质量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教育部还同时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其中指出,高师教育系得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城市中广泛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学前教育的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除了要他们掌握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I练,具备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的能力外,还要他们能进行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儿童玩具的设计与研发;要求他们能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幼儿,开发幼儿的潜力,富于创新能力,并能对幼儿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发展后劲的幼儿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也已渗透进学前教育机构,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中对这些理念的要求更高,这也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不断改革,以适应这种变化。显然,中等师范学校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已不能适应21世纪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由高一级的师范院校来完成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由原来主要向中等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到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上来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必然要随着培养目标的改变而发生变革。

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从事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子f‘么”更重要。其次,学前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弹、说舞、唱、画等艺术教育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第三,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了接触客观世界和各种现象,这儿乎涉及到各类学科的基本现象和常识,因此学前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育活动。第四,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将广博的知识,创造性地融合到孩了所喜欢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操作、体验,进而形成一定概念和经验。另外,学前教育还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激发、培养和保护学前儿童正在萌发的对自然、对社会、对科学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并注重儿童不同个性的培养。显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师

范性的要求更高。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师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可分通识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技能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这个课程结构看似合理,实际上存在许多弊端。如各类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技能培养力度不够,教育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

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儿方面入手:

一、充实通识课程中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门类

通识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科学的地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塑造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在课程内容上,一般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组成。作为文科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往往注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开设,而对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普遍开设不足。实际上,在幼儿园科学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对科学、对周围世界的兴趣,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孩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有益的生物、物理、化学现象都要能深入浅出地作出适当的、科学的解释。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要适当增加自然科学方面浅显的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作为基础学科正常开设,这对于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大技能教育课程的比例

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是幼儿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性的特殊性所在。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

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技巧差是制约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面向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制度、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不足、学生技能训练不力有很大关系。首先,招生制度的缺陷导致高师生艺术教育技能形成先天不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招生主要依据高考文化课成绩,而忽略了其音乐、美术等艺术基本素养的考察,即缺少面试这一重要环节。大部分学生进校时艺术修养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受过任何艺术方面的)}I练。不懂音乐,不会画画,不会跳舞,语言表达不佳的学生大有人在。这对以后专业技能的培养带来较大的难度。其次,技艺类课程比例失调,导致高师生技艺训练后天营养不良。与中师相比,中师技艺类课程的开设一直贯穿中师教育的三年全程,课程开设在整个课程中也有较大的比例。而在高师,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只开设两年四学期,其后的三、四年级在学生见习、实习时,在对技艺要求最高的时候,反而缺乏这方面的指导和)}I练,一些在低年级学会的艺术技巧由于长时问不练不用,到了在幼儿园实习时变得很生疏。艺术教育能力差也是导致许多幼儿园拒绝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转贴于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正如高师音乐、美术专业需要面试,英语专业需要口试一样,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特有的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加设面试。当然,考察学生艺术素质并非等同音乐、美术专业,其意义在于了解学生在艺术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在侧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对艺术特长生有所倾斜。其次,加大艺术技能学习与)}I练的课时比例,将高师生艺术教育能力的提高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并将幼儿教师技能的)}I练工作贯穿于高师生就读的四年全过程。第三,制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制度。在学生毕业前,要求他们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口语表述、体操和队列操练等考核内容,并将考核成绩作为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

三、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教育效果

幼儿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在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发展、完善。高师开设教育实践课程,n在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高师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两部分。因为人力、物力、财力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一直处于较轻的地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见习一般在大学低年级集中进行,为期一周。幼儿园实习时问一般为8— 10周,在四年级集中安排。应幼儿园学科教学法开设的需要会安排零星的见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高师往往也是将幼儿园

实习看作是锻炼高师生在幼儿园备课、上课的技能,而不重视高师生参与幼儿园全面教育活动的锻炼。见习、实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而使高师幼儿园教育实践流于形式,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

进行这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学前教育实习基地,并与幼儿园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其次要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第三要延长教育实(见)习的时问。高师教育实习的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是以足够的教育实习时问来保证的。目前大四开始集中八周的实习远不能满足高师生锻炼和成长的需要,而目_时问过于集中也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认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实习可分为两个时问段,一段可从三年级学习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理论等课程的开设开始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如,围绕所学教学法到幼儿开设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问,实践高师生综合教育的能力。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培养任务的高师院校,必须强化幼儿园实践环节,将幼儿园实习时问延长到14周左右,同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经常带高师生去幼儿园参加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了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

四、改革专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

高师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

首先,要适当压缩专业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比例。上述观点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比例要增加,这必然要重新审视高师学前教育教学计划四大模块的比例关系,改革并不是要求课程超载,而是要对相关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如“中国幼儿教育史”少外国幼儿教育史”少中外教育史”这三门课可以整合为一门课;有高师将六门教学法合并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门课,这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笔者以为目前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过多,如幼儿卫生学、儿童营养学、儿童生活护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咨询等,这些课程之问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有必要作适当的删减。

第4篇: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1995年,XX从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调入XX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一名儿童保健医生。回忆刚转行的那段日子,多年后XX仍记忆犹新:“做了儿保医生后,真觉得自家儿子没有养好。看着家长们有这样或那样的观念误区,真是着急。心想一定要协助他们好好养育宝宝,让宝宝们健康成长。”真是这样一种真挚的愿望,让XX从一开始就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儿保工作中。她定期为0-6岁的儿童做健康体检,为3岁以下的宝宝们免费建立儿童保健手册,为体检出的体弱儿进行诊治或转诊。都说儿科不容易干,宝宝们常常哭的哭、闹的闹,要么就是到处跑,诊室一刻不得安宁。然而XX眼中的儿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现在的孩子多可爱!都那么粉嘟嘟的,还会主动来逗你。一个宝宝就是一朵花,十几个宝宝就把诊室变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

从事社区儿童保健工作20年,XX无一日不尽心尽责,无一日不牵肠挂肚。XX街道4000多名儿童健康档案,不仅摆在她的案头,更是一直装在她的心头。20年里,她踏踏实实的工作,把“儿童保健”工作真正的内涵和意义深切而细致地传播给了家长们。有一次在体检时发现一个2周岁宝宝心脏不太好,问询家长,说宝宝没毛病,一直坚持定期体检,可是XX不放心,她细心地做了检查,仔细地做了听诊,结合以往的经验她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宝宝有先天性心脏病,虽然目前无大碍,却有很大的隐患。宝宝家长当即带着孩子去了上海一医院,经过数月治疗,宝宝完全康复。宝宝家人对XX感激不尽,一再对人讲:“多亏薛医生细心,发现及时,这可事关宝宝一辈子的生活啊!”

婴幼儿的抚养由多方面的细微处组成,所以需要不厌其烦地讲解和宣传。有时一个问题,不知前前后后说多少遍。和前面的家长说了,还要和后面的家长说;和妈妈说了,还要和奶奶说。做儿保让XX成了一个唠叨嘴。如果碰到个“马大哈”家长,就更是要苦口婆心一番了。有一次发现与一个3岁宝宝有贫血症状,经检查诊断为缺铁性贫血,XX建议家长给宝宝调整饮食,通过多种手段加强铁的供给。那位家长却认为小孩子贫血是正常的事,没必要大惊小怪。为此XX很是焦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0-6周岁儿童常见的疾病,起病缓慢,往往不引起家长注意。它不仅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造成其他疾病发病机会增加,更让人忧心的是还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以致于长大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智力减退等后果。作为儿保医生不能计较家长的态度,只有一再地讲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危害、预防。她从细节讲到整体,从现在讲到将来,终于说服了家长。XX街道的宝宝们是幸福的,他们有XX这样一位既细心又热心的儿保医生守护着他们的每一步成长。

儿童保健工作说是以儿童为服务对象,其实更多面对的是家长们。孩子们还小,衣食住行无不依赖家长的照料。所以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是第一重要的社区服务项目,是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先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母亲是3岁以下儿童的主要养护者,对儿童的保护、照顾和剌激塑造了儿童早期发展,只有使妇女的健康意识提高,才能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现阶段的婴幼儿母亲大多是初为人母,母亲在养育孩子前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育儿教育,孩子出生后往往凭自已成长经历,亲人、朋友育儿经验及网络、书籍中获取知识养育孩子,这些途径得到的知识往往缺乏科学性和适用性,有时还会有误导,而家长的理念更新和重视程度直接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XX在做好儿童健康检查、健康跟踪监测的同时,特别注重对家长的宣传教育活动,针对家长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一系列科学育儿知识教育。每月更新一期科学育儿宣教栏,期期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在儿童进行定期体检、预防接种候诊期间吸引一批又一批家长观看;每月亲自教授一期家长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家长们都踊跃参加,这一课程深得家长好评。就重要内容做好专题宣传,比如“母乳喂养周”、“爱耳日”、“爱牙日”等。拿“母乳喂养”来说,不仅在社区开专栏、架展板,在重要节日扩大宣传、开展咨询活动,平时也有意识地反复说,进行点点滴滴的渗透式宣传。

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方式也与过去几十年大不相同。这些变化不仅要求家长更新育儿理念,对儿保工作的要求更是提高。儿童保健医生绝不能因循守旧,应该跟上新需求、解决新问题。做儿保工作的20年也是XX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提高的20年。为了孩子好,为了能更专业、也为了能更完善地为社区提供科学育儿服务,她什么都愿意学。她学习了“0-1岁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通过这种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运动落后,发现神经反射、肌张力异常,尽早监测筛查出脑瘫儿童,对于减少或者减轻脑瘫发生的程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学习营养学是为了帮助社区儿童安全的摄入各种营养素,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尤其对那些体质偏弱的儿童,经过一番饮食调整,往往能很好地改善体质。她还学习儿童心理学,因为儿童时期是身体心理迅速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心理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也是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多发阶段。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对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相应的干预,极易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而且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往往会持续到成年时期,影响其学业成就、工作和社会交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心理和经济负担。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知识的具备可以更好地发掘宝宝的特长和潜质,让宝宝将来得到更科学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对于

第5篇: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1.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教育的责任便落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身上。但因受各种因素的局限,这些老一辈人无论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方法都无法跟上形势的要求,所以,“隔代教育”的弊端显露无疑。第一,祖辈只负责孩子的饱暖,而对于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不重视;第二,很多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其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第三,祖辈中文盲和文化程度低者所占的比重大,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无从过问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第四,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依靠自身的自觉程度;第五,随便给孩子零花钱,有的祖辈甚至认为如果“亏待”了孩子会影响到子女将来对自己尽孝,因而造成很多留守生存在乱吃零食、打游戏等坏习惯,发展更甚者编造谎言,更多地索要零花钱;第六,孩子与祖辈年龄悬殊,在43-71岁之间,代沟很深,无法交流沟通,在和留守儿童的访谈中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事大多愿意和同学、朋友一起分享,在与祖辈的沟通上存在困难;第七,祖辈的封建思想严重,羞于启齿谈“性”,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这些孩子。

3.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温床,妻离子散的家庭留给孩子的是心理失衡,给孩子留下的是失望和怨恨。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往往缺乏父母之爱,导致儿童心理异常,常常表现为易怒、脾气暴躁,甚至有的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更为严重的是离家出走。大部分留守儿童寄养在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或者在其他亲戚家中,在情感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造成性格孤僻,少言寡语,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唯恐孩子受到伤害,对孩子过分溺爱,结果孩子心灵中养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思想,为所欲为。在集体中自卑心理较为明显,此时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一旦家庭发生变故,心理难免要失去平衡,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这种自卑心理会使其丧失自信,缺乏前进动力。

4.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不能给孩子关爱,为寻求心理平衡,便用金钱来弥补对孩子的关心,这给孩子心灵上助长了畸形的心理,学习分心,纪律松懈,出现了违纪、违规、沉迷网吧和游戏厅等现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

1.加强营养教育。要向学生、家长、教师和供餐人员普及营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工程,为学生长期提供营养良好的食品或者餐饭,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缺乏的现状,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含量,提高农村学生的饮食质量,发挥学校强体与育人的双重功能,促进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2.进行亲情化的教育管理。首先,在“留守学生”的亲情教育上,学校应主动站出来,扎实围绕“关爱工程”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弥补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学校和教师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构建起一个类似家庭的充满信赖、真诚、和谐的亲情活动网络,让留守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家、享受爱,不再感到孤独无援。其次,要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包括监护人姓名、身份、家长姓名及打工所在地的联络方式,孩子在校表现和成绩等,以便能随时与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在发现不良表现时多方面进行及时教育。再次,搭建心理健康平台。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相应的知识,尽量减少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使全体同学都受益;可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

第6篇: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数据调查

随着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加剧,儿童安全问题更加突出。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统计,2011年中国有6.3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共发生涉及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婴幼儿的道路交通事故12320起,造成3670人死亡、11417人受伤。在中国,儿童遭遇车祸后死亡率是美国的2.6倍、欧洲的2.5倍。

有调查显示,中国84.5%的家长没有为孩子配备乘车安全装备,其原因主要是家长在儿童乘车安全意识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家长认为汽车内安全设施(如安全带,安全气囊)对儿童是有保护作用的;

家长认为怀抱小孩乘车是安全的;

家长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安全座椅价格昂贵、安装不方便,能不用就不用;

也有一些家长买了儿童安全座椅,却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放弃使用。

中国:儿童安全座椅的生产大国、使用小国

目前公认的儿童乘车时最有效的保护方式是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据统计,世界70%以上品牌的儿童安全座椅产自中国,而与欧美发达国家高达90%的配置率相比,中国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的配置率却只有不到0.1%。

安全带、安全气囊不能保护孩子

其实,车内所有对成人的保护措施,对孩子都是不适用,甚至是有害的。

比如说,安全带是专为成人设计的,其最低适用身高为140厘米,使用时安全带肩带的位置位于成人的锁骨和前胸。如果儿童使用安全带,肩带的位置正好压在颈部,是颈动脉和气管的位置,万一发生车祸,安全带不仅不能保护儿童,反而会压迫气管引起窒息、压迫颈动脉引起脑部缺血,甚至造成颈动脉切割伤,危及生命。

副驾驶座的安全气囊也是如此。在紧急刹车时,安全气囊打开,可对成人形成缓冲,但对孩子来说却正好打在头颈部,瞬间就会成为致命杀手(安全气囊弹开的速度为300千米/小时)。

有的家长认为乘车抱着宝宝是安全的。其实,汽车紧急刹车时,宝宝会产生很大的向前冲的力量,大人想保护孩子,但根本力不从心;而且,孩子还会受到大人的挤压,遭受双重伤害。

儿童安全座椅,可使多数儿童免于车祸伤亡

儿童安全座椅是根据儿童的身高、体重、骨骼发育特征进行研发设计的,安装在汽车座椅上,在汽车发生碰撞或突然减速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对儿童的冲击力,减轻伤害。下面是三组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数据显示:正确使用安全座椅,可以使婴儿的死亡率降低70%,使幼儿的死亡率降低54%~80%。

美国高速公路统计局数据表明:1975年~2011年,儿童安全座椅已经挽救了10000多名儿童性命,平均每年挽救300~400名儿童。

环境与儿童健康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的试验数据显示:一旦发生正面碰撞车祸,与儿童在汽车后排正确使用安全座椅相比,在前排由成人怀抱并引爆安全气囊、在前排不使用约束装置、在前排使用安全座椅、在后排不使用约束装置等,儿童头、胸部的受伤程度要高出数倍到数十倍不等。

科学选择儿童安全座椅

1.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选择不同型号的座椅。

0+组:婴儿型(出生到13千克,出生~18个月);

I组:婴、幼儿型(9~18千克,大约9个月~4周岁);

II组:婴幼儿、儿童型(9~36千克,大约9个月~12周岁);

III组:儿童型(15~36千克,大约4~12周岁)。

2.应正确选择安全座椅的放置位置,最好放在驾驶座后面的位置。

3.应正确安装座椅,严格按照说明进行安装。

“潮爸潮妈”看过来——

“潮行动”:让孩子爱上安全座椅

在欧美国家,从宝宝出生开始,就会被要求使用安全提篮,否则护士不会同意宝宝出院,这是法律强制规定的。如果从出生后就开始使用安全座椅,宝宝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宝宝以前有过不使用安全座椅乘车的经历,再被要求使用安全座椅,就会觉得被束缚,不接受、不习惯。作为父母,必须坚持原则,同时也要讲究方法。

1.引发宝宝的兴趣 陌生的事物可能会让宝宝感到不安,家长可先将座椅放在家里,引发宝宝的“研究”兴趣,尝试去了解,比如吃饭时坐上去感受一下。当宝宝坐上座椅时,家长要给宝宝讲解安全座椅的用处,强调座椅是宝宝在车上的专用座位。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宝宝更乐于接受。

2.鼓励与强制 如果携宝宝开车外出,就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否则外出取消,尤其是去一个宝宝非常想去的地方时。当宝宝同意后,可给予适当的鼓励,如:给宝宝一个非常喜欢的玩具,或给宝宝讲一个小故事,让宝宝感到坐在安全座椅上很快乐、很高兴。

第7篇: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 安全教育 问题 对策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他们一生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年龄小、各方面的生活经验还很欠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还没有形成,幼儿时期是危险和安全事故的高发期,因此,幼儿安全教育的工作尤为重要。

一、幼儿园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刻

首先,幼儿园重视智力的发展,而对幼儿健康发展认识得还不够深刻。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为了迎合家长们要让孩子上各个阶段重点学校,幼儿园将幼儿的智力发展和知识储备放在了首位。在课程安排上基本上都是数学、英语、识字、音乐、美术等。这些课程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毋庸置疑,上述课程的开展对幼儿是非常有益的,只是很少有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即使有也是以说教为主,很少开展关于安全教育的各种活动,对幼儿的安全教育重视的不够。

通过对绥化北林区的几个幼儿园的走访得知,一些幼儿园教师认为以幼儿现阶段的身心状况,不适合对其开展安全教育。他们认为,如果在平时里教一些危险时刻保护自我的方法,会加剧幼儿的恐惧和恐慌,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如果出现危险,幼儿也会手足无措。乍一听还有些道理,但是仔细推敲,是教师低估了幼儿的能力。比如,当日本发生大地震时,我们看到日本幼儿都知道第一时间怎么保护自己,井然有序,没有大哭大闹,这说明幼儿是有保护自己的能力的。再者危险时刻都是存在的,我们不可能每一分钟都保护每一个幼儿的安全。

(二)缺乏对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了解

通过调查走访北林区的幼儿园发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方法大部分都是以说教为主,没有根据幼儿思维的发展的自身特点而进行安全教育。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思维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直接动作思维(0―3岁)、具体形象思维(3―4岁)和抽象逻辑思维(4―6岁)。每个阶段都是幼儿都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接受新的知识,能认识新的事物。一味的说教,对还处在直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幼儿起不到安全教育的作用,而且会增加幼儿的厌烦和憎恶,幼儿由此会产生叛逆心理,长期下去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虽说,可以对4―6岁幼儿进行抽象的讲解,但是也控制度,如果不加以直接体验或游戏的形式,枯燥无味的讲解也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师的职业倦怠

教师平时因为对幼儿安全问题都很焦虑和担心,而不能正确引导幼儿如何才能躲避危险,把这种压力自己承担下来,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长此以往,就形成恶性循环,不科学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而幼儿安全问题经常出现,由此教师产生焦虑心理,形成职业倦怠,甚至不关心幼儿安全。在幼儿教材中涉及安全教育的只有消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教师即使严格执行教材内容,仍然不能控制日常安全问题的发生,使教师丧失对安全教育的热情。在我调查走访的幼儿园中,有一些教师对工作产生倦怠的情绪,既影响了教师的正常工作,又使幼儿园各方面的教育活动不能正常地开展。

(四)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安全教育

评价

首先,幼儿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幼儿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严格按照幼儿园相关规程去做,安全教育也要具体落实,而不是每天都把安全第一挂在嘴边。其次,幼儿园安全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健全。幼儿园安全教育评价是在幼儿园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的计划、过程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幼儿园应该制定符合幼儿特点的安全教育课程以及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改进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建议

(一)教育者加强学习,真正树立责任意识

首先,幼儿教师应该不断吸收关于安全教育的知识。通过对安全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才能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知识的传授,要充分注重幼儿个体所表现出的独特价值,帮助幼儿解决所遇到的障碍与难题。幼儿教师只有完全了解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才能把所学的安全知识用到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去。其次,要加强幼儿教师的责任心。对教师来说,安全教育问题先是态度问题,只有教师自己先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安全的重要性,才能用真心去关心幼儿,安全教育才能在幼儿园中真正有效地进行与开展。幼儿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除了要学习书本上的安全知识,教师也要时刻注意生活中有可能给幼儿带来安全隐患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教育活动,把这些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传授给幼儿。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形式不要拘泥填鸭式的说教,教师要根据所在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幼儿认识危险事物,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比如,大班可以围绕“电”为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什么是电”“电从哪里来”“周围哪些东西带电”“触电的危害”等等,通过图片、模拟等形式,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此外,还可以进行连续的多种载体的活动,比如结合游戏、音乐、美术、诗歌等,加强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这种多维的主体活动更便于幼儿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适应时代需要,充实安全教育内容

目前很多幼儿园选取的安全教育内容都比较陈旧、单调,基本集中在交通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陌生人安全教育等几个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其实,危险无处不在,家里的药物、各种电器、易吞食的小玩具以及还有无法预知一些自然灾害。因此,教师要丰富和充实安全教育的内容,让幼儿知道危险无处不在,在幼儿的身边也存在着很多的危险,幼儿对安全知识知道得越多,才能逐渐躲避危险。比如,在春季和冬季流感高发的时段,教师可以要引导幼儿勤洗手、多通风,及时向教师汇报自己的冷热情况,便于及时增减衣物等。

(四)建立起有效的安全教育评价

园长和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幼儿安全教育的过程、效果的及时评价,建立起有效的安全教育评价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充分了解幼儿在安全教育中的表现与接受能力,还能了解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进而及时调整所实施的计划,为改进教育设计方案提供依据。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教育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安全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还要对教育者的本身进行评价。比如,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可以观察幼儿并记录下来,这样幼儿的学习经历就会被重温,还可以被加以诊释和反思,通过所记录的信息,不仅让教师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幼儿,而且能反思自己的不足,为改进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张丽琴.浅谈儿童安全教育仁[J].中国德育,2007(2).

[3]张丽珍.如何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白我保护能力[J].山东教育,2004(15).

[4]朱良.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与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第8篇: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关键词:单亲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疏导

一、单亲小学生数量日趋增多

日前,笔者对所在小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数量占全校学生数的比例为12.2%,这一数字较2000年初有了大幅的提高,单亲家庭子女日益增多,随之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教育问题,2007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对100名少年犯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 60%的少年犯来自于离异家庭,目前这一趋势有增无减。这也引起心理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犯罪学家极大的忧患。这个问题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有研究显示,单亲学生存在较多心理健康危险因素,是潜在的心理、行为障碍高危人群,值得医生、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重视,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及时疏导、干预,以防止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家庭生活引起自卑心理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是支撑孩子幼小世界的全部,处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自然没有这份优越感,这种失望是十分深刻的,难以言表的。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没有母爱或者父爱的孩子是没有教养的孩子,如果孩子们闹别扭,会更觉得自己是如此势单力薄。这类自卑感强的学生表现为沉默寡言,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 (包括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刻意保守着这个秘密。这类学生有的原本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争气想要改变环境,但自卑的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这是最为隐潜和较难克服的心理症状。

2.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孤独

单父及单母家庭子女都较少地体验到其单亲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并主要存在父母离异家庭中。有研究表明,离婚家庭中学生显示随父生活者更少地体验到温暖,而随母亲生活者与双亲者 差别。单亲孩子,特别是生活在重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亲 (母亲)的粗心或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他们的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他们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不主动接近别人和参与集体活动,觉得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独处。

3.家庭责任感缺失导致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对家庭生活的感受”的调查显示,认为家庭生活感受良好的,完整家庭的子女占92%,而单亲家庭的子女仅为8%。单亲家庭的孩子对家庭缺乏温暖感和责任感,由此影响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身的发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外,单亲家庭学生往往因住所多次迁徙、家庭人际环境出现变化而影响情绪及学习注意力的集中。

三、单亲小学生的教育疏导

1.积极调查,积极干预,心理疏导

利用好家访的机会,充分掌握单亲学生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要设法取得家长或者监护人的信任和配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这是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学校在领导和协调上需要统筹,让家访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育行为,也要给予老师充分的信任和责任要求。

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学生,心理咨询室更能发挥作用。而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也应该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针对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辅导专题讲座。同时,对每一位老师来说,心理教育都应当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思想当中来。

2.多平台,多方式,多沟通

利用好家长学校的平台,积极干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让亲情在还在的成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可以建立特殊学生档案,联系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并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懂得帮助孩子调适学习心理,并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还可以利用网络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在网上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家长共成长。

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中渗透心理教育。学校、班集体定期、不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促使这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班主任可采用成立课外学习小组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功课,以提高成绩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明确人生目标,又可逐步消除孤独感。另外,要引导他们多看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以及相应影视片,以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动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客观事物,讨论文学作品,认识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外部因素和自我调节,使他们尽快走出迷茫的境地。

总之,单亲家庭儿童具有孤僻、不关心他人、不近人情、不友好、倔强,攻击性高,自卑、内向,焦虑、郁郁不乐及较强的情绪陛倾向,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个性特点;学习成绩差于核心家庭儿童。现实生活中显示,离异家庭儿童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健全家庭。为了儿童健康成长,家长要相互体谅,以宽容之心接纳对方,尽量避免对子女个性、学习成绩的不良影响;同时,学校和社会也要伸出友爱之手,共同关心单亲儿童的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梦娟.中国高离婚率调查[J].政府法制,2008,(14):34-35.

第9篇:儿童健康教育课程范文

1、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合格人才的培养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合格建设人才的培养。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加入进程务工的行列,由于生活生产习惯、乡土观念、自身经济条件以及异地教育政策不畅等原因,大量儿童不得不留守农村,成为农村留守人口中最特殊的群体,其养成教育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文明礼仪及道德素质养成的最关键时期。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及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有的甚至辍学失学,有的染上不良恶习,连成人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成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辍学失学现象比较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未来合格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有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终止了学业,有的高中阶段辍学或终止学业。高中阶段的升学比例急剧下降,延迟现象也比较严重。而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本地区、本民族人才的培养。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很多在辍学或高中学业终止后,有的在本地游荡,有的外出打工,身份即刻从受教育者转变为承担家庭及生活责任的“新生代农民工”。原本完整的成人成才的“青年过渡期”,却在身心不成熟,价值观、道德素养尚未完成养成的状态下,过早步入成人社会,其青年过渡期是在社会游荡或打工中度过的,对其成长和未来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没有足够的“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导致有的言行乖张,失范失德,有的违法乱纪危害社会,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成人成才和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关系到其成人成才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直接关系着本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和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的甚至染上了恶习。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特殊成长环境,这一环境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出现两难的瓶颈。升学率较低、低龄就业、重男轻女等因素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成人成才。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已成为民族地区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关键。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位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氛围的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容易被外界一些“新奇”的事情所吸引。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又得不到正确指引,易出现厌学情绪,易养成生活散漫等一些坏毛病。物质条件艰苦,文化生活贫乏,巨大的精神抚慰需求,父母靠电话沟通是难以满足的,易于形成孤僻性格和自卑心理。除了电视、书本、聊天等单调生活消遣方式外,留守儿童易于被一些精神代替物似的“新奇”事物吸引而误入歧途。落后闭塞的环境使他们更向往外面的世界,更想放下手中的书本,尽早投身务工大军之中,但因辨识能力缺乏,易于误入歧途。

2、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大多实行单亲监护或者祖辈监护、托人监护、同辈监护,给他们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留守老人照顾抚养。多数老人是丧偶独居或者配偶同居,与留守儿童组成“隔代家庭”,但因年老体衰、文化水平低,孙辈抚养负担又过重,无法完全承担家庭教育抚养的责任。有的生活困难,疾病缠身,自身生活都难以自理,而孙辈年幼,给留守老人造成很大的负担,很难以胜任监护留守儿童之责。

3、心理教育关怀的缺失,心理健康堪忧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从小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祖辈负责照看抚养,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见面机会很少,与父母见面多集中于年底。这些留守儿童平时内心十分孤独,缺乏关爱和及时沟通交流对象和途径。爷爷、奶奶等祖辈一般年纪大,文化层次低,“隔代代沟”很深,很容易造成心理缺陷。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少家庭心理关爱与交流的“港湾”,很容易造成性格孤僻,心理冷漠甚至仇视,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及影响

1、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父母以改善生活为由常年外出务工导致其家庭教育缺位。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多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多以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为主,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收入低。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肥力下降,农民收入进一步减少。农民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为由,忽视孩子家庭关爱的心理需求,把父母子女留在当地而外出打工,导致这些留守儿童终日与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情感交流,多与父母情感疏离、心理隔阂,缺少年青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祖辈过于疼爱、溺爱,严加管教不够,易于让留守儿童把溺爱当作常态,影响其良好习惯的养成。监护人重养不重教、家庭教育失衡导致监护不力,养成恶习。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大多是托人监护、单亲监护、祖辈监护和同辈监护,多重养不重教。托人监护一般是委托于父母的兄弟姐妹,肯定应该严加管教和批评教育,但管与不管都怕背负责任。毕竟是自家兄弟姐妹的孩子,教导多有顾虑,因而是抚养多于教导。单亲监护因家庭教育不完整,无法做到教育刚柔并济的平衡性,易于出现性别极端的缺陷。同辈监护多是年长自己几岁的哥哥姐姐,自身都是缺少父母之爱的留守儿童,没有资格和能力代替父母承担监护责任。隔代监护难以承担养成教育之责。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照顾孙辈生活起居只是增加老人生活压力和身体负担而已,而养成教育需要有足够的关爱与体力精力才行。农村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代际阻隔难以有共同话语与话题,更多关注孙辈的学习成绩。在学业上无力予以家庭辅导,在养成教育上也无力尽到关爱监管之责。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电视、电影、网吧也是应有尽有,对他们充满着各种诱惑,尤其是进入中学阶段后留守子女,与祖孙辈相处的时间也很少,家庭监管更鞭长莫及,无法承担养成教育之责。学校重智育教育,轻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分布与地理条件的缘故,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不足,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都很吃紧,对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课程都无力顾及,就更不用说养成教育及心理疏导了。由于当地财政能力有限、交通环境恶劣,资金短缺、教师紧缺、设备奇缺,对“普九”及高中智育教育还能竭力予以保障,对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就无能为力了。而应试教育体制更加剧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育教育,轻养成教育的倾向。重留守儿童社会能力和智力开发,应试知识的输送,轻心智的呵护和心理的疏导、解惑,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缺乏。

2、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易于导致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差。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面对社会不良风气,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蒙蔽,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甚至出现过激行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对社会认知较为浅显,仅凭表面认识,容易是非不辨,上当受骗,产生与正确价值观迥异的颠覆性认识,遇事不够冷静,易于冲动惹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堪忧,普遍存在不良习惯。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抚养,自幼缺乏父母每天的教育呵护,与父母沟通很少,祖辈往往仅限于学习状况的关注,忽略其心智的成长。学校教育关注点也多停留在学习成绩上,其积压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只能自己发泄与排解。有的甚至以偷摸抢来发泄,有的靠沉迷电脑电视释放压力,有的以逃学、辍学,“闯荡社会”的方式来释放。留守儿童情感发育不良,缺乏人身安全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获得学校的关爱有限,在家里得到的是训斥多于抚慰,父母在外心理上无所依靠,早婚早恋现象比较严重,早孕早产、堕胎流产等问题时有发生。男孩过早放弃学业,四处打工漂泊,过早承担“父亲”的责任,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压力下,容易被人蛊惑走上邪路。女孩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相信认为可靠的男性,被的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要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必须转变重智育,轻养成教育的观念,加大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完善养成教育体系。智育教育的确十分重要,但必须与德体美劳及心理心智协调发展。对留守儿童不仅要因材施教,提高其学习知识兴趣和能力,更要呵护其心理心智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致力于智力教育,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升学率。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心智得到健康成长。事实上,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更加重要,理解、沟通能力是其成长最需要的必修课程。学校、老师和家长要抛弃固有思维,不是一味地谩骂和灌输知识,而是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予以引导或开导,呵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一体的养成教育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及引导。学校、家庭和社区要齐抓共管,合力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留守儿童养成教育体系。学校既要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学习兴趣,增长见识,增强技能,更要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生活学习习惯和健康心理,给他们呈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家庭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要更多了解其真实想法,多聆听他们的心声,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释疑解惑。社区作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所在地的基层组织,有着义不容辞的协助抚养义务。社区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灌输自我保护及安全防护知识,定期探望老人和小孩,实行对口帮扶。社区还应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温馨、健康、安全的托管场所、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其言行,使之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要引导他们拥有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贡献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思想,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增强为祖国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本领。作为社会公民,要引导其遵守法纪,恪守道德规范,遵循诚信友爱的做人准则,拥有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崇尚法律与公正,善于用知识和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