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旅游服务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服务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旅游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Abstract: Taking Wanwan Village in Shangluo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oriented rural landscape, using SPSS software and IPA model, and finds out that the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Wanwan Village'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re not consistent, and the landscape facilities are not sound, the landscape is not prominent, the villagers lack of cultural awareness as well as other problems, and based on this, proposals fo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IPA;乡村;景观建设

Key words: IPA;countryside;landscap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5.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3-0043-02

0 引言

近年来,乡村景观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学者的重视,乡村景观建设在理论研宄与实践发展上也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的景观形态、行为、内在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域,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点、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1]。

万湾村位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南靠蟒岭笔架山,北邻丹江水,和棣花二廊庙相对;面对沪陕高速、312国道,交通非常便利,东距县城14公里,西面与商州区相邻。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使游客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充分享受了乡村田园风光,逐步形成了具有万湾特色的“观光―餐饮―采摘―购物―休闲―度假”一条龙的万湾乡村旅游品牌,但同时在乡村建设中对景观建设仍有所欠缺,这也将影响万湾村的深度发展。

1 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景观重要性及满意度分析

原始数据来源于游客,共制作180份调查问卷,再把原始数据通过SPSS软件从重要性和满意度两方面分别计算出各自的均值与标准差。统计如下:

在客源地方面:本省市的有161人,占89.5%;其他省市的有19人,占10.5%。

游客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人,其中17-25岁的有36人,占20%;26-40岁的有54人,占30%;41-60岁的有75人,占40%以上;16岁以下的儿童均是随家庭出游;60岁以上的老人较少。

受教育程度: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23人,占65%以上;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48人,占25%以上;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9人,占5%左右。

月收入情况:游客的月收入低于3000的有65人,占35%以上;3000-5000的有69人,占将近40%。

由表1可知,游客对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感知度平均得分在4.25-4.72之间。其中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几项指标的重要性感知度的均值相差不大,如表1所示。

如表2所示,游客乡村景观的满意度感知平均得分在3.40-4.08之间,相比较重要性的感知度,满意度的得分偏低;其中:万湾村的乡村景观要素最令游客满意的是生态环境质量;最不满意的两项是乡村风貌整洁度和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游客对于万湾村乡村景观的重要性感知和满意度评价排序基本保持一致,但总体上重要性感知度要高于实际的满意度(表3)。

2 基于游客感知的IPA分析

如图1(运用SPSS软件计算出的均值与标准差的分布图)所示,左边为满意度的数值,下边为重要性。划分为四个象限,图中数字对应表中的序号[2]。右上角为B象限,重要性和满意度都比较高,属于“持续保持区域”[3],位于此区域的乡村景观要素包括乡村景观多样性、乡村景观美景度以及生态环境质量;沿逆时针方向,C象限表示的是满意度高于重要性,属于“过度重视区域”,也就是供给过渡,在此象限无要素分布;左下角为D象限,象限是“次要改进区域”,位于此区域的乡村景观要素包括交通便利程度、乡村风貌整洁度、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E象限表示重要性程度较高,但满意度较低的区域,属于“重点加强改善区域”[4],在此区域无要素分布。

基于以上分析,万湾村存在以下问题:

2.1 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

从图1中的D象限中可以看出,万湾村的乡村旅游的服务设施的游客满意度的均值为3.40,而重要性的均值为4.25,所以满意度低于其重要性程度,旅游服务设施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从数据中分析可知万湾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完善。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万湾村村民文化意识的不足导致对乡村建设不够重视。

2.2 万湾村的乡村景观不突出

从图1中的B象限中可知,在这个区域中游客的满意度的均值为4.80,重要性的均值为4.72。所以满意度与重要性基本一致,变化不大,其中的乡村景观多样性就分布在其中,即万湾村规划区内的景观设施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比较单一,创意不足,缺乏乡村景观建设所特有的景观小品和必要的旅游导向系统,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万湾村缺乏乡村文化,村民过于盲目的追求城市文化,从而忽略了乡村自身特有的文化。

2.3 万湾村村民的乡村文化意识不足

从图1中的D象限可以看出在这个区域分布有四个景观要素,交通便利程度、乡村风貌整洁度、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均值明显低于其重要性,即万湾村村民对这四个要素重视不足,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万湾村村民文化意识不足,这是由于乡村居民接受的专业知识少从而导致缺乏专业的规划理念,造成自行拆旧建新,建筑形式随意等一系列问题[5],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多是受到城市建造风格的影响,反而忽略了自身所在地原有的价值。

3 景观建设的优化建议

3.1 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从调查分析可知,万湾村旅游服务设施很不完善,有待改进。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直接影响的是游客的数量,只有完善好旅游服务设施,才能更好的为游客服务,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村里观光旅游。比如随着自驾游的普及,在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增建停车位等。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服务,并且一定要在保护好乡村景观这个前提下去完善好旅游服务设施。

3.2 改变本村的建设重点,突出特有的乡村景观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景观的建设,景观的建设必不可少[6]。在保护好原有的景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特色景观设施,如在道路两旁栽植景观树与景观花,在各个路口见标示牌,指明路线;在道路两旁安装景观灯,美化道路;在重要地段比如中心地带,建小型水景喷泉广场,在广场上摆一些娱乐设施;等。

3.3 加强对村民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传承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它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显示出该地方的与众不同。加强村民文化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让村民意识到景观建设的重要性,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景观建设。可以通过开设知识培训班、免费发放相关景观建设的图册等途径对村民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唐宗浙,林译恒.乡村景观规划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5342-5343.

[2]王立龙.基于IPA方法的上海崇明岛生态旅游评价研究[J].科技通报,2013(9):228-232.

[3]於佩红.基于IPA分析法的海岛旅游游客满意度研究――以温州市洞头为例[J].2014(2):51-55.

[4]王战营.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评价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3.

第2篇:旅游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旅游教育;服务技能型

根据我国旅游局的数据统计,国内旅游业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短缺有200万人。对旅游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就是高等职业旅游教育学院,对于这些高等旅游职业教育学院来说,对旅游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满足旅游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还要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来满足国际化旅游行业的发展。所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技能型旅游人才成为高等旅游职业教育院校首要面临的任务。

一.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求

(一)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增大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旅游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亚洲旅游大国逐步转向世界级旅游强国。在最近的十年来,旅游行业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从事旅游业的人数不断地增长、旅游管理体制也不断地更新,旅游行业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拓宽就业渠道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旅游行业数据统计显示,到2001年年底,全国的旅行社就达到10716家,比1991年扩大了近7倍之多。全国从事旅游职业的人数达到19,24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二)休闲活动的产生提高了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起源地是欧美,在20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休闲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与此同时与休闲相关的一些产业也逐渐的应运而生。旅游行业是休闲产业中极具重要的行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旅游行业每年都会创造出30000亿美元的产值。伴随着旅游逐步变成人们休闲活动的主要生活方式,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与相对落后的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组织方式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201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全国旅客满意度调查报告》表明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提高较为明显,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公众对服务的需求。面对休闲服务从传统的标准化服务与集中化服务逐步的转变为个性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加大对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确立服务技能型旅游人才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高他们的旅游休闲服务技能这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要任务。

二.旅游职业教育为培养服务技能型人才提供有效供给

(一)旅游职业教育要体现人品素质的重要性

要想培养高素质的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人品素质。任何从业者都要秉持以德为先的理念,因此,在培养旅游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正确认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并且还要有团结精神,任何团队都要有团结一致的精神才能共同努力发展。

(二)旅游职业教育要体现知识素质的重要性

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教育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实践及时加入专业领域内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

(三)旅游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素质的重要性

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飞快所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总是停滞不前。我们要围绕现代旅游业对旅游从业者最新的能力要求,对旅游学生进行新的教育与训练,比如对最新旅游资源信息的收集、对旅游工作做详细的计划安排、对旅游业务的拓展能力、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工作当中的创新能力等等。

三.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的新模式

“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签订学生就业协议,并在师资力量、专业技术、先进的设备、好的实习场地等办学条件方面合作,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这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优势主要有三点,分别为:“订单式”培养是针对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是用人单位对学生进行定向的培训,由此大大降低了就业人员的频繁流动以及人员流动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订单式”培养节省了招聘单位为找人带来的时间上、物质上的损失。

四.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清晰

目前,我国旅游业并不缺少理论性的人才也不缺乏实践应用型的人才,可是却极度的缺乏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在高校的旅游人才培养计划中缺乏明确的定位,许多高校灌输给学生们的思想就是,我要做旅游全才、做旅游业的领导者等等,这样造成了学生一种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只知道一般的理论知识对一些服务性的技能还不如一些大专生、中专生、甚至是职高生。对于旅游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旅游业的关系也不够紧密,其中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已经可以和国外接轨了,但是对于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具有一定实践性的课程却与国外脱轨了,国内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忽略了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二)旅游事业的认知性不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导游就是陪着游客到处游山玩水,出去消费等等所以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业的时候也不清楚旅游专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具有一定的茫然性与盲目性。结果很多学生在从事旅游行业后才深知旅游业的艰辛与不易。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也不够重视,让学生对旅游的服务意识弱,只是想着能做将来能够自己开旅行社做老板等等眼高手低的想法。正是由于许多大学生这种超高想法知识旅游业的就业率偏低,因为学生都不愿意刚开始进入旅游行业就是一些基层的服务性工作。

五.针对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分析

针对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清晰这一点,高等院校首先要改革教学方法,把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在一起,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趋势,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并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改变学生眼高手低的想法,让学生真正明白旅游业的职责。对于学生对服务意识认知差的问题,高校要对学生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取决于服务人员自觉性的服务意识,只有强化服务意识才能拥有更好的服务技术。高校可以开设服务礼仪课程,让学生接触服务礼仪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向学生传授服务技巧灵活性的技能与服务行为效率性的技能,让学生了解服务技能在旅游行业中的重要性,将细心周到的服务标准转变为自身的追求,这样才能用优质的服务技能来满足游客们的需求。

六.结束语

总之,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对旅游业长期发展的保障,是对旅游教育改革传统教学体制的一次创新尝试。虽然在培养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的道路上会有诸多困难,但是推动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为旅游业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很强服务技能的高端旅游管理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3篇:旅游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在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重要的增长点,特别现代的人们崇尚旅游休闲活动,热衷于旅游文化,使旅游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等职业学校重在为旅游业培养实用性、专业性人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就需要做到所培养的人才与旅游市场具有很高的契合度。这就需要从旅游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本论文针对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符合旅游职业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根据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旅游人才质量,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即要求所引进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体制、在工作中有任劳任怨的精神。由于刚刚进入到职业领域的学生工作经验优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人才要谦虚、待人接物都要有礼貌。旅游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素养。

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扎实,能够运用专业扎实进行技术操作。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导游等。这些职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够在职业领域中获得发展。

学生具备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解力,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且职业道德素养良好。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是重要的人才质量衡量标准。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而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人才,这就需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被企业所欢迎。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这一事实,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对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保持教育体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以确保培养出公安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实训课教学模式

中国正处于旅游文化大发展时期,旅游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旅游人才不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社会。旅游业具有本土性特点,往往以、民族元素吸引游客,因此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向游客传输正能量。旅游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一项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要摒除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文化获取能力,使学生能够挖掘地方文化,并根据职业需要对所获得的文化进行整合。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实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操作能力,将旅游行业中一些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实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布设情境,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进入到职业岗位中后,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起来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的目的在于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在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融入到职业领域的及空间。期间,学生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旅游人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业合作办学,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起来,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旅游专家为指导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范,按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旅游企业也可以参与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旅游要求的专家到传播旅游景区文化,让学生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旅游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更为注重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使学生进入到专业岗位中就能够胜任工作。现代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由此而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职业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做到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相符合,还要提高血神的创新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国玉.贵州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2014(36):154-155.

[2]张颖.基于“校企生”三方互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05):30-32.

第4篇:旅游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旅游服务出口是我国服务贸易创汇的最重要的渠道。桂林旅游服务出口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桂林是著名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依托甲天下的旅游优势,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成功典范。将以桂林为例对中国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说明增强其旅游服务竞争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桂林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

桂林是著名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依托甲天下的旅游优势,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成功典范。然而,随着世界各地发展旅游力度的加强和大量新的独具特色的景区景点的开发,旅游客源市场的争夺空前激烈,客观上导致了桂林旅游竞争优势的弱化,据2001—2005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少数年份海外游客接待量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求更好的旅游发展策略,以增强中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一、桂林旅游服务出口现状

桂林自1973年国家批准对外开发发展旅游开始,就是以接待国际旅游者为主,桂林的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风民俗和现代化休闲等各类旅游资源对国外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作为一个国际性旅游城市,桂林有优质的旅游服务环境:独立的旅游交通路线,两江国际机场可以为国际,国内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务,避免了不断转机和换车的疲劳,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公路网也为国内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通过旅游的逐渐发展,至2006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总数110.62万人次,占接待旅游总人数的8.27%;境外旅游收入20.97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0.5%,可见入境旅游在桂林旅游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桂林近几年入境旅游者用于“吃、住、行、游”方面的消费比例基本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上下浮动,居高不下,没有太大变化。而“购、娱”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用于“购”的消费比例一直保持在25%的比例左右,而用于“娱”方面的比例明显下降。根据调查,2005年入境旅游者在桂林人均天花费为1559.3元,比2001年增加306.6元,说明总体消费水平有所增长,但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在未来旅游业市场开拓中,有待于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入境旅游人员在桂林的旅游消费。

二、桂林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

(一)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关于旅游服务出口贸易,本文认为旅游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向世界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占领国际旅游市场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旅游服务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已经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包括潜在的、内存的、尚无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与传统货物贸易相比,特点是服务提供者通过广告、自我推销等形式“引导”消费者到自己所在地来购买(或消费)服务,就地商品出口、就地服务出口。目前我们应该保持和完善已表现出的竞争能力,对于增强旅游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认识和挖掘潜在的竞争力更为重要。

(二)桂林国际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

1.桂林的旅游成本竞争力

旅游成本包括价格、时间和精力。我国人民币与美元、英镑、欧元等的兑换比率比较低,国内整体物价水平低,因而作为中国西部城市的桂林的旅游价格也很便宜。据统计,2004年我国入境旅游者人均每天消费仅为1561.84美元。旅游的时间和精力因素影响到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较多考虑在一定的地域内。经过桂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港澳台地区历来是桂林最重要的客源地,日本和韩国则分别是这个城市第一和第二大外国客源国。全球旅游集中于欧美国家,而欧美国家在中国入境旅游客源中却不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欧美国家人口调查,很多人表示对桂林并不是很熟悉,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城市。这主要是由于亚洲国家与中国地域接近,欧美国家距中国距离较远,导致旅游者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大不相同。旅游成本因素因此也影响了桂林入境旅游的竞争力。

2.桂林旅行社的竞争能力偏弱

旅行社是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的微观体现主体,旅行社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一国旅游服务出口的竞争力。目前桂林旅行社繁多,比较有影响的有山水、国旅、青旅、明珠等。然而旅行社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旅行社市场不够规范,削价竞争严重,战略规划能力较差,缺乏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实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是我国旅行社竞争力的一个大问题,各种语种的导游人数尚不齐全,流失大,导游人才匮乏。

3.从旅游产品营销竞争力看

美国运通公司、日本交通公社、英国通济隆旅行社等世界著名的旅行社都具备强的营销能力,而桂林,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其旅行社营销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营销观念还比较落后,营销手段还比较少,再加上运营状况艰难,基本上无力进行营销活动。从技术设备上来看,发达国家著名旅游城市的旅行社大量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木,大大提高了其组织与应变能力。在美国,几乎所有旅行社都已使用全球分销系统,欧盟国家旅游城市的旅行社也普遍使用,即使应用程度较低的英国大部分旅行社也达到60%。经过调查统计,桂林旅游信息服务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除航空售票和酒店业广泛采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外,其他领域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因此,我国旅游业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游指南、旅游手册、电话、信函、传真、旅游问讯等传统的信息传播与处理方式,游客难以方便地得到全面、快捷、准确的相关信息,对旅游业的竞争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通过上述桂林旅游与国际上有名的旅游城市对比,发现桂林旅游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以争强其旅游服务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桂林旅游服务出口贸易的几点建议

1.丰富旅游产品

为了广泛争取入境旅游客源,桂林的旅游企业应该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运用高水平的创意、高起点的策划、高标准的规划和高科技的手段,统筹开发旅游资源,创新桂林旅游产品品牌内涵,建好具有市场竞争力又具有区域特色的高品位的综合旅游景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同时还应该促进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产品为主转向多样化的主题产品、度假产品、观光产品、专项产品、个性化产品,使旅游产品从单点支撑向完整配套体系发展。通过丰富旅游内容,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过夜天数,从而增加住宿、餐饮、娱乐、通讯等消费。通过丰富和提高旅游商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增加旅游收入。目前,桂林旅游中也在大力完善旅游产品形式转型,其中漓江景区、两江四湖、芦笛岩景区、乐满地、印象刘三姐等是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2.加强国际旅游合作

桂林迫切需要与世界主要旅游机构、航空公司、媒体的合作关系,建立合作联盟,承办各种国际会议,开通新的国际航线,使世界各国有更多人认识桂林。同时,通过和国际组织和团体的合作,学习并拓展新的旅游项目,使桂林旅游业更加规模化、专业化。但仍需协调东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均衡性;仍需以旅游企业信息化为核心,以完善电脑预订系统为重点,加强多路联机订票系统的开发;宾馆、饭店、旅行社除内部办公自动化外,还应加快与航空运输、金融管理等部门的联网,提高外联组团、散客服务,实现出境旅游团订位、接待、结算、财务等环节的网络化。

3.提高旅游相关配套服务水平

提高旅游服务相关配套行业服务水平是增强桂林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营造旅游产业文化、国际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的水准,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为了避免因语言障碍给外国游客带来的诸多不便,应该在桂林各旅游地广泛使用外语,建立浓厚的外语交流气氛,为外国游客在住宿、购物、就餐、问路等方面提供语言便利。通过完善的服务,尽快树立起桂林旅游的国际品牌形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完善旅游培训机构,加强旅游人才基地、人才市场及旅游科技建设。同时,更应该运用网络的广泛传播性,通过网络实现旅游服务体系的相互联结,快捷、详细、全面、准确地获取和旅游相关信息,将旅游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各个方面及时、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4.加强宣传和营销工作,开发多元化旅游客源市场

桂林旅游应该加大其宣传力度,积极参与国内主要区域合作和大型市场营销活动,与国内著名旅游企业实施合作,联合股份制经营,促进旅游业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型,重点构建起旅游的整体形象,使其形象鲜明,生动突出。各旅游组织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本国的旅游资源,扩大客源。发展旅游房地产,户外运动旅游,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的产销一体化体系,结合开展质量效益年,诚信旅游年等主题活动,建立健全各类旅游协会组织,不断完善行业治理机制。

5.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第5篇:旅游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桂林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93-02

桂林是著名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依托甲天下的旅游优势,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体系,成为中国旅游产业的成功典范。然而,随着世界各地发展旅游力度的加强和大量新的独具特色的景区景点的开发, 旅游客源市场的争夺空前激烈, 客观上导致了桂林旅游竞争优势的弱化,据2001―2005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显示,少数年份海外游客接待量更是出现了负增长,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寻求更好的旅游发展策略,以增强中国旅游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一、桂林旅游服务出口现状

桂林自1973年国家批准对外开发发展旅游开始,就是以接待国际旅游者为主,桂林的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高,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风民俗和现代化休闲等各类旅游资源对国外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作为一个国际性旅游城市,桂林有优质的旅游服务环境:独立的旅游交通路线,两江国际机场可以为国际,国内旅客提供一站式服务,避免了不断转机和换车的疲劳,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和公路网也为国内游客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通过旅游的逐渐发展,至2006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总数110.62 万人次,占接待旅游总人数的8.27%;境外旅游收入20.97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0.5%,可见入境旅游在桂林旅游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桂林近几年入境旅游者用于“吃、住、行、游”方面的消费比例基本保持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上下浮动,居高不下,没有太大变化。而“购、娱”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比例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用于“购”的消费比例一直保持在25% 的比例左右,而用于“娱”方面的比例明显下降。根据调查,2005年入境旅游者在桂林人均天花费为1 559.3元,比2001年增加306.6元,说明总体消费水平有所增长,但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在未来旅游业市场开拓中,有待于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入境旅游人员在桂林的旅游消费。

二、桂林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

(一)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关于旅游服务出口贸易,本文认为旅游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向世界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占领国际旅游市场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旅游服务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已经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包括潜在的、内存的、尚无表现出来的能力。它与传统货物贸易相比,特点是服务提供者通过广告、自我推销等形式“引导”消费者到自己所在地来购买(或消费) 服务,就地商品出口、就地服务出口。目前我们应该保持和完善已表现出的竞争能力,对于增强旅游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认识和挖掘潜在的竞争力更为重要。

(二)桂林国际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

1.桂林的旅游成本竞争力

旅游成本包括价格、时间和精力。我国人民币与美元、英镑、欧元等的兑换比率比较低, 国内整体物价水平低, 因而作为中国西部城市的桂林的旅游价格也很便宜。据统计, 2004 年我国入境旅游者人均每天消费仅为1 561.84 美元。旅游的时间和精力因素影响到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较多考虑在一定的地域内。经过桂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港澳台地区历来是桂林最重要的客源地, 日本和韩国则分别是这个城市第一和第二大外国客源国。全球旅游集中于欧美国家, 而欧美国家在中国入境旅游客源中却不占有重要位置,通过对欧美国家人口调查,很多人表示对桂林并不是很熟悉,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城市。这主要是由于亚洲国家与中国地域接近, 欧美国家距中国距离较远, 导致旅游者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大不相同。旅游成本因素因此也影响了桂林入境旅游的竞争力。

2.桂林旅行社的竞争能力偏弱

旅行社是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的微观体现主体, 旅行社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一国旅游服务出口的竞争力。目前桂林旅行社繁多,比较有影响的有山水、国旅、青旅、明珠等。然而旅行社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旅行社市场不够规范,削价竞争严重,战略规划能力较差,缺乏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实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是我国旅行社竞争力的一个大问题, 各种语种的导游人数尚不齐全,流失大,导游人才匮乏。

3.从旅游产品营销竞争力看

美国运通公司、日本交通公社、英国通济隆旅行社等世界著名的旅行社都具备强的营销能力, 而桂林,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际旅游城市,其旅行社营销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特别是营销观念还比较落后, 营销手段还比较少, 再加上运营状况艰难,基本上无力进行营销活动。从技术设备上来看, 发达国家著名旅游城市的旅行社大量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木,大大提高了其组织与应变能力。在美国, 几乎所有旅行社都已使用全球分销系统, 欧盟国家旅游城市的旅行社也普遍使用, 即使应用程度较低的英国大部分旅行社也达到60 %。经过调查统计,桂林旅游信息服务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除航空售票和酒店业广泛采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外, 其他领域信息处理的自动化程度比较低。因此, 我国旅游业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游指南、旅游手册、电话、信函、传真、旅游问讯等传统的信息传播与处理方式, 游客难以方便地得到全面、快捷、准确的相关信息, 对旅游业的竞争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通过上述桂林旅游与国际上有名的旅游城市对比,发现桂林旅游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以争强其旅游服务竞争力。

三、加快发展桂林旅游服务出口贸易的几点建议

1.丰富旅游产品

为了广泛争取入境旅游客源, 桂林的旅游企业应该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根据国际市场需求, 运用高水平的创意、高起点的策划、高标准的规划和高科技的手段, 统筹开发旅游资源,创新桂林旅游产品品牌内涵, 建好具有市场竞争力又具有区域特色的高品位的综合旅游景区, 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同时还应该促进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产品为主转向多样化的主题产品、度假产品、观光产品、专项产品、个性化产品, 使旅游产品从单点支撑向完整配套体系发展。通过丰富旅游内容, 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过夜天数, 从而增加住宿、餐饮、娱乐、通讯等消费。通过丰富和提高旅游商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 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增加旅游收入。目前,桂林旅游中也在大力完善旅游产品形式转型,其中漓江景区、两江四湖、芦笛岩景区、乐满地、印象刘三姐等是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产品。

2.加强国际旅游合作

桂林迫切需要与世界主要旅游机构、航空公司、媒体的合作关系,建立合作联盟,承办各种国际会议,开通新的国际航线,使世界各国有更多人认识桂林。同时,通过和国际组织和团体的合作,学习并拓展新的旅游项目,使桂林旅游业更加规模化、专业化。但仍需协调东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均衡性;仍需以旅游企业信息化为核心,以完善电脑预订系统为重点,加强多路联机订票系统的开发;宾馆、饭店、旅行社除内部办公自动化外,还应加快与航空运输、金融管理等部门的联网,提高外联组团、散客服务,实现出境旅游团订位、接待、结算、财务等环节的网络化。

3.提高旅游相关配套服务水平

提高旅游服务相关配套行业服务水平是增强桂林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营造旅游产业文化、国际化、现代化和专业化的水准,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更多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为了避免因语言障碍给外国游客带来的诸多不便,应该在桂林各旅游地广泛使用外语,建立浓厚的外语交流气氛, 为外国游客在住宿、购物、就餐、问路等方面提供语言便利。通过完善的服务, 尽快树立起桂林旅游的国际品牌形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完善旅游培训机构,加强旅游人才基地、人才市场及旅游科技建设。同时,更应该运用网络的广泛传播性,通过网络实现旅游服务体系的相互联结,快捷、详细、全面、准确地获取和旅游相关信息,将旅游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的各个方面及时、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4.加强宣传和营销工作,开发多元化旅游客源市场

桂林旅游应该加大其宣传力度,积极参与国内主要区域合作和大型市场营销活动,与国内著名旅游企业实施合作,联合股份制经营,促进旅游业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型,重点构建起旅游的整体形象,使其形象鲜明,生动突出。各旅游组织应该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机会宣传本国的旅游资源,扩大客源。发展旅游房地产,户外运动旅游,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的产销一体化体系,结合开展质量效益年,诚信旅游年等主题活动,建立健全各类旅游协会组织,不断完善行业治理机制。

5.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实践证明,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与市场结合是有效的,在发展旅游服务出口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功能,加强政府与企业各界的联动。政府能够更加关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应通过政府的干预建立公平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为旅行社的竞争提供一个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应在旅游业发展规划制定、调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善和保护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形象推广宣传和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总之, 要增加桂林的旅游服务出口竞争力, 应从各方面更多地考虑桂林旅游的内涵,提高其品位,使桂林旅游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强竞争力,树立起国际形象, 永保世界旅游明珠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林炎钊.桂林旅游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旅游研究与实践,2003,(1):43-47.

[2] 张秀隆.桂林旅游经济竞争力与区域发展[J].桂林:2006区域旅游开发国际论坛峰会,2006.

第6篇:旅游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物质资本;劳动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5927.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032-04

一、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旅游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传统部门,其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加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力量。

陕西省作为一个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的旅游资源大省,其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为陕西留下了得天独厚的古代遗迹和文物珍宝,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依靠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势,近年来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的服务贸易和经济增长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深,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已融入到世界经济环境中。陕西省通过自由贸易,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进出口,增加了要素供给和资本积累。由于对外贸易有促进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制度创新以及人力资源积累等效应,通过自由贸易,促进了陕西省的经济发展。1995―2009年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由1.4亿美元增加到77.1亿美元,GDP由1 036.85亿元增加到8 186.65亿元。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总体领先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且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占GDP的比重总体也逐年上升。为此,本文通过考察旅游服务贸易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研究对外贸易在陕西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究旅游服务贸易与陕西省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对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展开了研究。从国外来看,Joanne DiBona(2007)指出旅游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1]。Chi-Ok Oh(2005)针对韩国国际旅游业发展与其经济增长关系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二元VAR模型,结果表明两个序列长期没有均衡关系,另外格兰杰因果结果暗示了经济增长会促进旅游业的增长[2]。M. Thea Sinclair (2003)提出了旅游业对外汇、收入、就业及社会总产值等方面都能做出贡献[3]。

从国内来看,在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吴忠才(2009)运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理论,表明湘鄂渝黔边区国内生产总值与旅游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单向因果关系[4]。而陈友龙(2006)等持不同观点:二者之间虽存在因果关系,但是经济增长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影响较小,而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明显[5]。

此外,国内其他专家学者也运用各种方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与其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论证。闯敏(2003)运用投入产出法,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相关部门的间接影响和诱导效应进行了测算[6]。熊琼(2010)运用协整理论,建立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上海旅游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表明上海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正相关[7]。

本文在梳理、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1995―2009年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数据,对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三、 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一)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于1965年提出的。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8]。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用公式表示:RCAij=X

将其用于服务贸易,可以反映一国服务贸易出口量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量的比重,表明一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这个指数能够较好地反应该产业的相对优势[8]。

用该指标实证研究陕西的旅游服务贸易,则Xij为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额,Xtj表示陕西省全部产品出口额,Xiw表示全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Xtw为全国全部产品出口额。这个指数反映了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与全国平均出口水平相比较的相对优势,依据此模型,结合相关数据可以得出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的近15年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见图1)。

(二)指标分析与评价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服务在世界服务中的竞争地位。如果RCA2.5,则表明该国服务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如果1.25RCA2.5,则表明该国服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0.8RCA1.25,则表明该国服务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0.8,则表明该国服务竞争力较弱[8]。

图1 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资料来源:《陕西统计年鉴》(1996-2010),陕西统计出版社。

从图1可以看出1995―2002年间,陕西省的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占据着较为有利的竞争优势地位,RCA指数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2003年由于非典的国内环境原因直线下降,但是2003年过后RCA呈缓慢上升趋势,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直到2009年转而大幅上升。由于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较大,其在陕西省服务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较大,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究其原因,陕西省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十三朝古都,文物古迹荟萃,人文历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每年接待超过一亿人次国内外旅游者。在陕西省大力发展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旅游产业素质全面提升之后,旅游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旅游产业已成为陕西省支柱产业和新增长点。此外陕西省进入世界遗产的景点居多,品牌效应推进了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 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模型设定

对于经济增长的研究,等同于产出增长问题,可以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研究。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是由阿默斯特学院的数学教授C.W.柯布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P.H.道格拉斯共同研究提出的,该模型在定量分析经济增长中各种要素贡献率的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

这一模型函数假定产出是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函数,且资本和劳动的规模报酬不变,即:

在这个式子中,Y代表总产出,K代表经济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即物质资本,L指的是人力资本,即劳动力投入量;A指的是全要素生产率,也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外的、影响产出增长的因素,比如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制度更迭等;α和β指的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表示每种投入每增长1%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现建立一个纳入贸易因素的生产函数核算方程作为实证模型。如果将贸易变量引入生产函数核算方程,将其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的潜在因素包含进生产函数核算方程中来。按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观点,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9],因此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将对外贸易因素纳入核算方程。

设贸易的度量用T(trade)表示,则增长核算方程就扩展为:

考虑到数据的经济学意义,现对模型两边取对数,得到线性模型如下:

简化方程如下,令y=lnY,a=lnA,k=lnK,l=lnL,t=lnT,得到以下简化后的方程式:

方程(4)即为基本的回归方程。其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GDP);A表示综合生产力,代表技术进步;K为资本存量;L为劳动力数量;T为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量;α、β、γ分别表示各要素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

现借此模型,比较并分析在不同时期经济增长过程中,诸多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相对贡献,以期获得旅游服务贸易对陕西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变量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现选取陕西省旅游外汇收入即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劳动力投入和资本存量作为解释变量,选取陕西省GDP(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采用1995―2009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相关年度的《陕西省统计年鉴》。对模型采用的变量作如下说明:

Y: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用每年陕西省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GDP以1995年为基期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对GDP进行缩减,以消除物价因素影响。

K:物质资本存量,用每年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陕西省资本形成总额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来衡量。

L:劳动力投入量,用每年陕西省从业人员数来衡量。

T:陕西省旅游外汇收入,用每年陕西省旅游外汇收入按人民币汇率平均价换算后来衡量。

A:制度、技术等因素i[10]。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将上述有关数据代入相关模型进行计量检验,模型分析使用Eviews6.0统计软件,数据范围为1995~2009年,结果如下:

从回归结果看,R2=0.9979,说明有99%的数据与方程拟合,被解释变量可以用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来解释。该回归方程通过模型拟合优度检验,方程的拟合度较高,表明本文所采用的计量模型是有效的,参数的预测是准确的。由F检验看,由估计结果F=1757.89,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F0.05(3,15)=3.29,F>> F0.05(3,15),

可以认为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该模型的总体线性关系显著,表明在1995―2009年这一阶段,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假设是成立的。

从参数的t检验上看,选择显著性水平α=0.1,临界值t0.05(15)=1.753,由估计结果

可见在t0.05(15)=1.753的情况下,所有参数均通过检验,说明所有解释变量,包括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和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三个解释变量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

从解释变量前的系数可以看出,资本要素的投入产出的弹性为0.5093,表明资本投入增长1%,可导致经济增长0.5093%,表明资本要素的投入对陕西省经济增长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劳动就业投入产出的弹性为2.2766,表明劳动力的投入增长1%,可促进经济增长2.2766 %,表明劳动力的投入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同小可。同时这也表明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在就业数量上仍然有很大的增加空间,增加劳动力投入会带来经济增长的上升。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因素的投入产出弹性为0.1127,表明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每增长1%,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约0.1127%,即随着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投入的增加,陕西经济增长会呈上升趋势。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以上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总体而言,近年来陕西经济增长除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的投入两项主要因素外,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正向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陕西作为旅游大省,旅游服务贸易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还有很大增长空间,陕西应该发挥旅游资源潜力,采取新的有效措施,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更进一步促动陕西经济增长的上升趋势。

为促进陕西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将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相结合,将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旅游资源相结合①,特建议实施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强陕西省劳动力资本的投入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旅游服务贸易从业人数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因而,应合理增加旅游服务贸易就业人数,优化旅游服务贸易从业人员结构,提高旅游服务贸易从业人员的素质。目前,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倾向“年轻化”,且旅游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比较短缺。因此陕西省应针对旅游服务业的就业形成一套制度化、专业化的就业服务运行体制,如设立专业的旅游人才市场,建立专门的旅游就业信息网站等等来建立专业化的旅游服务贸易就业体系。

在旅游服务贸易的人力资本方面,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做好旅游服务贸易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素质结构分析,重视高校和旅游服务贸易相关领域之间的交流合作。

1.面向旅游高校提供人才供需信息指导意见,全面实施人才支撑战略,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提高旅游教育水平。

2.开展关于旅游服务业就业研讨会,尽快建立健全旅游就业统计体系、旅游信息网络,既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相关决策的科学性,也能为各旅游高校的教育教学设置提供依据。并且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②。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从事导游教育工作。从而为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促进旅游服务贸易的持续发展。

(二)加大引导旅游业物质资本投资

依据回归分析的结果,物质资本积累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其形成总额的增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应在合理范围内增加在旅游服务贸易中的物质资本投入。政府不仅应在传统旅游产业中,比如饭店、旅游公司、景区景点等加大对其的投资,还应该引导社会力量投资餐饮、娱乐、旅游商品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健康有序的流入旅游行业。

陕西旅游服务贸易要向纵深发展,必须强化宣传力度,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扩展客源市场,吸引外商投资。因此资本投入也应该体现在广告行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广告业务,从传统的促销、电视广告到现代的网上营销、团购、微博,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拓客户,吸引投资。比如:可在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兵马俑、西安城墙等宣传片;在国外知名旅游杂志、俱乐部、网站投放陕西省旅游广告;在国内高中低端酒店等场所放置精美实用的陕西旅游日历等。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鼓励合理运用外资,以开放的姿态、庞大的市场前景、公平的竞争环境欢迎具有实力的国际酒店业、旅行社、娱乐公司、游乐场等公司在陕西省投资,增大投资强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促进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三)优化陕西旅游产品结构

旅游资源开发应是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综合开发,当前陕西省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很多问题:开发力度不够,综合性较差,创新能力薄弱、资源潜力有待发掘。具体表现为: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比如兵马俑、华清池、法门寺等景点,门票收入占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无法有效开发出游客在餐饮、娱乐、文化等方面的消费能力;旅游经济一体化管理意识薄弱,缺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组织机构管理旅游公司、衔接各部分旅游产品的连续性,鲜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旅游解决方案,造成旅客旅行过程中效率降低;文化产品突出性不强,陕西省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众多,每家旅游公司都有自己对陕西旅游的定位,易造成游客对陕西文化认识混淆,无法突出陕西省文化的品牌效应;饮食旅游产品不丰富,宣传性不强,管理不到位,以回民街为例,其饮食服务不到位、价格虚高、相似名称混杂等情况长期存在,久为游客诟病。

优化陕西旅游产品结构,建议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鼓励旅游行业成立专业旅游产品开发公司,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结合陕西省实际,开发关于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华清池等更多的陕西特色旅游新产品;

2.开发成熟的一站式旅游解决方案,提高游客旅游效率,降低浪费,提高低碳环保意识。同时注重旅游产品的个性化,打造旅游定制服务,为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提供服务;

3.增加对周边自然景观景点的投入,提高其硬件和软件服务能力,大力宣传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假旅游、学生旅游等模式,开展特色旅游月、特色旅游节、摄影节等活动;

4.加强科技旅游的开发,以新创意和新技术开发各类旅游资源,依托科技优势开发科技旅游,包括阎良飞机城、火箭发动机试验基地、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均可开发为科技旅游产品,充分体现陕西现代化特色;

5.构建和完善各地区域性旅游产品模块,建设更多旅游核心板块和精品线路。如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地区的“红色旅游”,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为特色;以汉中、安康、商洛为代表的陕南地区,以其秦楚文化融合的人文特征为代表的特色民俗民风旅游,将景点、路线、区域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突出区域旅游特色,构筑全省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

增加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改革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的管理水平、产品结构和经营策略,提升陕西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目的在于发挥陕西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陕西经济快速发展。

注 释:

①郜捷.关于开发陕西秦文化旅游资源的思考[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3).

②石培华:国发(2009)41号文件的突破和里程碑意义,省略 2010年04月21日.

参考文献:

[1]Joanne DiBona.Tourism’s Importance to the Global and Local Economy[J]. Communications Director,2007,34(2).

[2] OH CO.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korean 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

[3] 魏小安,韩健民.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第l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4] 吴忠才.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158).

[5] 陈友龙,刘沛林,许抄军.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93-97.

[6] 闯敏.论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的特征与及其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3,(7): 56-59.

[7] 熊琼,崔黎波.上海旅游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协整分析――基于后世博时代的思考[J].阴山学刊,2010,23(6).

[8] 贺沁.成都市旅游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03:25.

[9] 李裕鸿,汪晓银.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J].生态经济,2011,11(106).

[10] 李桂香.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

[11] 雍际春.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4).

第7篇:旅游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浙江;旅游;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05703

1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而服务业也成为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势产业。作为传统服务业,旅游服务贸易占我国服务贸易比重虽然近年有所下降,但仍旧是我国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23%,在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占比达到36.7%。

浙江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沿。同时,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等原因,浙江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是,浙江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相匹配,与北京、上海、福建等旅游强省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如何在新常态下,寻找浙江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出路,提升浙江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浙江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以其特有的风景和文化神韵吸引着全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也对这一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好奇,因此,浙江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1 浙江国际旅游服务市场规模

近年来,出入境旅游人数不断增加,整体呈快速发展的势头。从2006年到2014年,浙江出入境旅游人数呈稳定增长态势,浙江省入境旅游者人数由426.8万人次增加到931.03万人次,出境旅游者人数由28.9万人次增加到202.7万人次,入境旅游人数远大于出境旅游人数,且从增速来看,入境旅游人数增速也要大于出境旅游人数。根据浙江省旅游局2014年公布的浙江省旅游业基本情况分析来看,浙江省全省接待入境游客931.03万人次,同比增长7.47%,其中接待外国人641.5万人次,同比增长6.9%。2014年,浙江省全省有组织出境游客达到202.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其中出国游累计组团人数达到130.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3.3%。由此可见,浙江省出入境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不断发展。

2.1.1 浙江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创汇收入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呈现同步增长的态势,从2006-2014年,浙江省国际旅游外汇由21.3亿美元增至57.53亿美元,创汇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旅游服务总收入也呈同步发展状态,由2006年的1690.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947.04亿元。由此说明,浙江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收入不断增加,创汇能力不断提高,为中国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1.2 浙江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企业

随着浙江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旅行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渗透的地区也越来越广。浙江省旅行社的数量由2006年的1258家发展到了2014年的2161家,虽然同比增长率降低,但是旅行社的数量也随着年份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旅行社在相关产业要素中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是旅游消费的主要经营者和组织者,能带动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而旅行社的不断增多也意味着浙江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不断发展。

2.2 浙江国际旅游服务资源

浙江省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最吸引游客的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浙江的旅游禀赋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要素,例如水资源,千岛湖,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这三江两湖;第二,历史文化资源要素,例如充满人文色彩的古镇,西塘,乌镇,南浔,双林,塘西,柯桥等;第三,影视文化资源要素,例如横店影视城;第四,宗教资源要素,例如具有“海天佛国”称号的普陀山,杭州的林隐寺,新昌的大佛寺,天台的国清寺等;第五,少数民族风情要素,畲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第六,购物资源要素,浙江拥有许多享誉海内外的具有不同特色的大小市场,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柯桥中国轻纺城,海宁皮革城,杭州灯具市场。

2.3 浙江国际旅游服务市场结构

浙江国际旅游入境人数从来源地看,包括许多外国人,香港同胞,澳门同胞以及台湾同胞。其中,外国人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台湾同胞、香港同胞,而澳门同胞所占比重最小。2014年,全省累计接待入境游客931.03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国游客614.5万人次,占了总入境游客的66.01%,香港同胞109.7万人次,占了总入境游客的11.78%,澳门同胞38.8万人次,占了总入境游客的4.17%,台湾同胞168.1万人次,占了总入境游客的18.06%。

2014年,浙江省入境外国游客按各大洲的分布情况是:亚洲游客290.2万人次,欧洲游客158.1万人次,美洲游客78.8万人次,大洋洲游客23.2万人次,非洲游客18.8万人次。其中,亚洲游客人数占总人数的4722%,欧洲游客人数占总人数的25.73%,美洲游客人数占总人数的12.82%,大洋洲游客人数占总人数的378%,非洲游客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06%。显而易见,来自亚洲的入境外国游客所占比重最大,而其中大部分入境游客来自于韩国与日本这两个邻里国家。

2014年,浙江省出境游客202.7万人次,其中出国人数130.1万人次,占了总人数的64.18%,而将出境目的地选为韩国的人数占了总出境人数的32.43%,将出境目的地选为泰国的人数占了总出境人数的1752%,将出境目的地选为日本的人数占了总出境人数的1330%。将出境目的地选为港澳的游客为41万人次,占了出境总人数的20.23%,将出境目的地选为台湾的人数为13.2万人次,占了总人数的10.15%。由此可见,大部分游客将出境目的地选为韩国,香港,泰国,澳门,日本等地。

从浙江出入境往来国家和地区看,浙江入境人数大部分是港澳台同胞以及韩国、日本、美国等亚太地区,而浙江出境的目的地多数也以韩国,港澳台地区,日本等亚太地区为主。这主要因为环亚太地区的国家气候较相似,东亚地区人文地理环境,如历史渊源,服饰文化,茶文化等相似。出于以上相似的需求说明,具有相似需求条件的国家或地区容易相互吸引,所以相互出入境存在重叠。

3 浙江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3.1 占全国旅游服务贸易比重不高

浙江省的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的813%到2013年的10.43%,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广东省的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从2009年的25.27%到2013年的31.5%,其市场占有率依然是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但是从走势看,浙江省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虽然在不断增长,市场占有率在不断增加,但是与广东,江苏等省份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在2013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比重中,浙江省高于江苏省。2014年浙江省的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为10.10%,市场占有率低。

3.2 各地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浙江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依靠着杭州、宁波以及温州这三个城市,尤其是杭州,不管是从入境游客总人数而言或是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而言,都是列举榜首。就2014年而言,浙江省旅游外汇总收入为575348.3万美元,其中最多的杭州市占有231811.2万美元,占浙江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40.3%,而最少的台州市只有4909.1万美元,仅占浙江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的0.9%。全省只有杭州、宁波、和丽水达到平均水平,但是排在第二的宁波市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比排在第一位的杭州少了153979.6万美元,相当于268个百分比,收入差距过于悬殊。由此可见,杭州市在浙江省内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独占鳌头,省内各市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并不平衡。

3.3 引用的外资利用不足

浙江省每年都引进大量外资,但是绝大多数的外资都被投入发展工业,服务业接收到的外资投入比重较低,旅游服务方面接受到的外资也就更少了。浙江省在2013年共收到服务业合同外资金额150987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7708万美元,其中,住宿和餐饮业收到合同外资金额2121万美元,仅占服务业合同外资金额的0.14%,实际利用外资11271万美元,仅占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1.43%,而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所占比重最大,共利用外资345374万美元,占了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43.85%。浙江省服务业外资分配不合理,用于旅游服务业的外资比重小,这将会制约浙江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行业内部结构调整,更加不利于“以引进促出口”战略的实施。因此,浙江省要发展国际旅游服务,就要对外资进行合理的运用,并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

3.4 市场营销力度不够

浙江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在营销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目前浙江省主要通过旅行社的大力宣传、报纸登入广告、网络团购、电子门票赠送等方式进行营销。但是,关于营销力度,依然是不足的,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旅游业的国际营销投入的经费不足,不太注重浙江旅游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工作,使得浙江旅游产品在国际上没有吸引力。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国际上虽然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有所了解,但是不清楚省内的旅游景点也非常值得一看。三是新型的营销手段运用太少,省内许多从事国际旅游服务贸易行业的电商建立的网址并不专业,而且内容单一,没有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4 新常态下浙江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浙江国际旅游服务贸易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依旧存在许多的问题制约其发展,必须采取有效行动,为今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铺平道路。

4.1 加强浙江省各区域的联合,缩小地区差异

浙江省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发展差距悬殊。加强省内区域合作。以杭州湾的文化休闲旅游经济带连同浙东沿海海洋经济带以及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为载体,各地市应该互动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区域合作。利用周边城市上海市在国际中的影响力,加强对之的合作,提升浙江省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促进浙江旅游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

4.2 拓展引资融资渠道,完善引资机制

外资的引进并且合理分配运用将扩大浙江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市场规模,努力开拓融资渠道,加快国际旅游业各项基础设施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国际旅游业发展环境,增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对旅行社的发展进行综合的整治和管理,扩大开档程度,可适当降低旅游外资企业的进入门槛,为外资企业的进入提供便利,以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旅行社。

4.3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浙江省对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要修建完善,如在交通设施的管理方面,要建造四纵八横的高速公路网,努力加大国际航班的开发力度,将高铁、公路以及水路合理的结合起来,开发一条道路专门欣赏沿途的风景。

4.4 实施品牌化战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一体化,国际间的贸易不断增加,各国文化差异越来越小,各国都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并开始关注中国特色的文化,因此有特色的旅游品牌必将会吸引到更多的国际游客来浙游玩。打造浙江旅游品牌对提升浙江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开拓海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4.5 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打造浙江省特色旅游

浙江省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打造不仅自然环境品位极高而且也充满人文气息的江南水乡;浙东可以利用海洋、宗教资源,打造宗教旅游;浙中南森林广袤,且居住着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由此就可以打造一条以山村野林,畲族风情为主的国际旅游名品;浙江商品市场繁多,购物与旅游二者的结合推动了浙江特有的市场旅游的形成。在开发特色旅游的同时,研发富有创新技术的国际旅游产品,吸引国外游客,推动省内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

4.6 优化营销策略,加大海外市场营销力度

了解不同国籍游客对景点的不同需求,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方式,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改进,价格的优惠,拉动周边发展,提高旅游业的知名度。同时,开拓新的营销策略,借鉴韩国的全媒体营销,浙江省也可以同浙江卫视合作,对热播电视剧,综艺节目选址地点进行规划,利用明星效应,吸引国外游客的注意。此外,也可在网上进行预订机票、车票、酒店房间、旅行路线以及景点介绍等服务,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便利的服务,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游客对旅游景点的需求,提升知名度。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广西高职教育与东盟国家交流与合作经验及趋势研究》(2013C153)。

第8篇:旅游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Study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Tourism Service Quality on Tourism Market

Shang Guangjuan, Zhang Jianing(China Aero-Polytechnology Establishment, Beijing 100028, Beijing,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data combing the tourism service quality indicators.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2011 to 2014 of 31 provinces, the infl uence degree of tourism service quality on tourism market and mode are discussed from the level of regions. Establish the econometric model based on the number of 3A above the level of region star hotel, the number of 4A level above area, highway network density and the number of domestic tourists,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Key words: tourism service quality; tourism revenue; number of tourists; panel data

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目前已经超过石油、钢铁等产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2016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4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9万亿元。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位列世界第一。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数据显示,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产业发展已成为经济热点,研究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对主要影响因素加以监测和控制,对保持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旅游服务质量对旅游市场的影响程度及模式。

1.文献研究与机制分析

1.1文献研究

旅游产业不断升温,引发众多国内学者建立各种计量经济学模型,探究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李景初[1]利用1999―2011年的统计数据,重点研究河南省国内旅游市场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分析河南省国内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李琼[2]以连续14年国内旅游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游客消费能力、旅游接待能力、旅游交通能力和旅游资源能力等方面量化分析贵州省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文献研究显示,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国民?济水平,主要包括 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等;二是旅游设施建设程度,主要包括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数量;三是交通便利程度,主要包括铁路、公路、航空里程等。后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产业硬件质量对旅游市场起到推动作用。

特别地,以旅游服务质量为切入点,开展旅游市场影响因素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何琼峰[9]基于历史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数据,从游客感知的旅游服务质量角度,研究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演进特征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旅游服务质量仍滞后于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服务质量不高是制约旅游公共服务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庄国栋[10]构建了旅游城市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运用IPA方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对提升旅游城市品牌竞争力具有高重要性的影响。关新华[11]等从游客感知角度出发,开展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研究证实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可对游客满意感造成直接影响,并通过游客对政府的信任感,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此外,还有其他诸多学者对秦皇岛、安徽等地区开展有关旅游产业的研究,均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作为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在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展旅游服务质量对旅游市场影响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2数据来源

考虑数据的权威性与可获取性,本研究参考国家旅游局的《中国旅游年鉴》(2012―2015年度)、《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2012―2015年度)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公布的《中国交通运输统计年鉴》(2011―2014年度)等资料获取原始数据,涵盖2011―2014年全国31个地区不同星级饭店数量、国内游客数量、国内旅游收入、A级景区数、公路网密度、高速公路网密度和铁路网密度等数据。

1.3旅游服务质量对旅游市场的影响

旅游收入直接反映了旅游市场的水平。旅游收入的高低取决于两方面因素:游客人次数和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一方面,景区、饭店、旅行社等提供的软硬件服务质量及社会相关配套设施的质量决定着出行游客的感知体验,感知体验影响着游客的消费水平,好的体验可以引导游客增加旅游时间和游玩项目,进而增加旅游消费。另一方面,公开的旅游质量评价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潜在的消费群体。政府监管部门优质、劣质企业信息,第三方机构、中介统计并实时游客旅游评价信息,游客个人通过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渠道分享旅游体验等,影响着潜在游客的旅游倾向,进而影响游客人数。

2.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市场的指标提取

研究旅游服务质量对旅游市场的影响机制,需提取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市场的表征指标。旅游市场表征指标较成熟,通常采用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根据客源地可分为国内游和入境游人数和收入。鉴于国内游份额远高于入境游,本研究选取国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市场的指标。

旅游服务质量方面,从住宿质量、景区质量、交通质量等三方面考量。来源固定且较权威的指标有:评价住宿业服务质量的星级饭店数,评价景区服务质量的A级景区数,评价交通便利程度的公路网密度、高速公路网密度和铁路网密度。

2.1住宿质量与旅游市场

GB/T 14308规定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条件、服务质量和运营规范要求,星级饭店的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地区饭店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水平。分析星级饭店数量与旅游市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1。

星级饭店数与国内游客数的相关度从高到低排序为:3星>4星>5星>2星>1星。就目前旅游市场来看,国内游客对3星、4星饭店的接受程度最高。从整体上看,星级饭店数量与国内游客数的相关度逐年减弱,表明家庭宾馆等新住宿模式的出现对星级饭店造成一定冲击。

星级饭店数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度均高于国内游客数,4星饭店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度最高,5星与3星互有交错,2星最弱,体现出不同星级饭店消费水平对国内旅游收入贡献的差异。

2.2景区质量与旅游市场

GB/T 17775-2003规定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的依据、条件及评定的基本要求,涵?w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旅游环境、旅游经营管理、景观质量、游客满意度等方面,采用A级景区数量表征地区景区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分析A级景区数与旅游市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A级景区数与国内游客数的相关度从高到低排序为:4A>5A>3A>2A>1A,就目前旅游市场,4A、5A景区对国内游客的吸引力最大。从时间角度,A级景区与旅游市场相关度变化较小,基本稳定。

5A、4A级景区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度基本相当,明显高于3A与2A。A级景区与国内旅游收入在时间跨度上的相关度也相对稳定。

2.3交通质量与旅游市场

交通便利程度决定着旅行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旅游计划以及旅行途中的感受,是影响旅游市场的另一重要因素。交通包括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客运,由于各省航线或航班数据缺失,水路客运多用于沿海、沿湖、沿江地区,本研究主要考虑公路和铁路运输。采用高速公路网密度(每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数)、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公路里程数)和铁路网密度(每万平方公里铁路里程数)衡量交通运输水平。分析交通密度与旅游市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3。

交通密度变量与国内游客数的相关度从高到低排序为:公路网密度>高速公路网密度>铁路网密度。整体上,交通便利程度对旅游需求的影响在加剧。

公路网密度、高速公路网密度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程度基本相当,这与高速公路的消费高于普通公路有关。铁路网密度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程度低于公路系统。时间维度上,交通便利程度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度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3.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结果

为探究旅游服务质量对旅游市场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集跨年度、多地区的二维数据构成面板数据,基于面板数据开展模型研究。

3.1地区旅游服务质量与国内游客人数

选取3A级以上星级饭店数、4A级以上景区数、公路网密度分别表征住宿质量、景区质量、交通质量,构建与国内游客人数的关系模型。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使用Eviews7.0建立面板模型,F检验结果表明,符合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3A级以上星级饭店数、4A级以上景区数、公路网密度对国内旅游人数均有显著影响。鉴于经济条件、文化和地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各地区吸引游客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性(常数项不同)。模型修正后的R 2达到0.901899,表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按此模型预测,3A级以上星级饭店数每增加1%,可带动国内游客人数增长0.28%;4A级以上景区数每增加1%,可带动国内游客人数增长0.71%;公路网密度每增加1%,可带动国内游客人数增长0.55%。

3.2地区旅游服务质量与国内旅游收入

选取3A级以上星级饭店数、4A级以上景区数、公路网密度构建与国内旅游收入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F检验结果显示符合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结果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3A级以上星级饭店数、4A级以上景区数、公路网密度对国内游客人数均有显著影响。模型修正后的R 2达到0.876271,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按此模型预测,3A级以上星级饭店数每增加1%,国内旅游收入增长0.54%;4A级以上景区数每增加1%,国内旅游收入增长0.45%;公路网密度每增加1%,国内旅游收入增长0.47%。

第9篇:旅游服务的重要性范文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向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获得报酬的活动,既包括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游(国际收入游),又包括本国旅游者的出境游(国际支出游)。鉴于本文的考察对象是一国(相对于他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自然特指的是旅游“出口”,即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游这一部分。

旅游产品具有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因此不同于出售矿产等自然资源,异国旅游者最终获得的并非价值重大的物质收获,而只是固着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旅游经历。这样,虽然他们为使用这些资源作了支付,却不会拥有其所有权,在国际资产负债表上就不会呈现负数(当然也可能有环境质量的下降,不过这种影响不是必然的,有效的管理控制可使其消除或大大减弱)。在这个意义上,旅游服务贸易较之于一般的货物贸易,具有天然的创汇优势,可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做出特殊贡献。另一方面,目前在我国的众多服务贸易之中,旅游服务贸易恰恰是发展得最好和开发程度最高的。总收入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293亿美元,增长幅度超过110倍。从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中,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均超过28%。因此,研究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这一课题对于我国整体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重要性和示范指导意义。

一、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

(一)衡量指标

在衡量一国的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及其行业竞争力时,通常会应用的三大指标是: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可反映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比例提高说明该国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强。

贸易竞争指数,即TC指数,又称贸易专业化指数,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额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反映了一国该产业或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指数为正,说明其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在世界市场中是此类产业或产品的净供应国;指数为负,则表明其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为净进口国。从出口角度讲,该指标值越接近1,则国际竞争力越强。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latedComparativeAdvantages,RCA),是指一国某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份额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产业或产品所占份额之比。其剔除了国家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够较好地反映一国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一般地,对于服务贸易,若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极强;指数介于2.5~1.25区间内,表明国际竞争力很强;指数介于1.25~0.8区间内,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强;指数小于0.8,表明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指标值分析

指标值显示: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上,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基本上是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受“非典”影响,2004年又迅速回升到4%的水平),反映了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整体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已成为世界旅游贸易大国之一。

在旅游服务贸易竞争指数上,我国的指标值一直为正,说明我国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发展入境旅游获得了净收益。但是,其值域范围始终在0.2之下,与1相差较远,而且涨落形势不稳定(1997年最高,为0.195,此后几年逐年下降,到2000年已降为接近0.1的水平,2001年起又开始回升,但到2005年时始终还没有达到1997年的水平)。这表明,虽然我国是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受惠者,但净出口的规模不大,不具备突出的优势地位和稳健的收益水平。

再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该指标值波动更大(自2003年起始终维持在0.7以下,与1999年0.97的水平相差很大)。同时,根据服务贸易领域的常规判断,若该指标值低于0.8就被认为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我国2003年至2005年都还不到0.7,即便是1999年的0.97,与表明国际竞争力很强的值域(大于等于1.25)也有较大差距。可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讲水平不高,仅称得上是旅游业中等发达的国家。

最后,与同年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各指标的最高值相对照,进一步印证了目前我国只是旅游大国而非旅游强国的论断。只有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上,我国与旅游发达国家的指标值还算接近;而在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这两个指标上,与其相差甚远(九年来我国旅游贸易竞争指数最高值为0.195,而同期旅游发达国家该指标最高值中最低的一年为0.511,约为前者的3倍;同样,作为世界旅游业中的佼佼者,九年来西班牙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皆在2.5以上,而我国的最高值还不到1)。多指标的联合分析,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问题的多个层面,并透过数据来把握目前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质水平。我国距离世界旅游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想增大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度,全方位提升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的优劣势分析

在一般的理论研究中,对一国/地区特定产业竞争力的分析可遵循两种不同的方向:(1)构成该国/地区比较优势的基本要素;(2)构成该国/地区竞争优势的占先要素。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一国/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假定这种不同国家/地区在继承性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会对其国家或产业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波特(Porter,1990)将奠定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划分为五大类: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结合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BrentRitchie和GeoffreyCrouch(2003)又在其中增添了历史和文化资源以及旅游上层设施。竞争优势理论强调的是一国/地区在有效利用其继承性资源方面能力的不同,认为这是形成竞争力差异的主导因素,即关注基本要素的价值增值。世界经济论坛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对竞争力的理解就是这种典型的竞争优势论,其用来测量竞争力的八项因素中不包括自然资源这一继承性资产。不过,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这种继承性资源无涉竞争力的观点并不适用。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旅游吸引力的基本源泉。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竞争力观点来综合探讨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在培育其竞争力上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一)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的优势

在发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方面,我国占据了构成竞争力比较优势的一部分要素禀赋,这也正是一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所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独特的资源禀赋对于旅游业而言意义非凡,“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的论断在旅游业中是最为适用的。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拥有许多独特的、价值意义重大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这些资源目前大多已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对国内外旅游者皆具较大吸引力。

其次,旅游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作支撑。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多年来为酒店、餐饮、交通、商业零售、导游服务等旅游相关行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保证并维持了我国在此领域内的比较优势。

最后,我国在部分旅游相关行业的发展上具有传统优势。这主要是源于我国在一些传统贸易领域中已然具备的优势地位,如服装制造、小商品制造、劳务输出等。目前,我国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独占鳌头,旅游服务人员的劳务输出也在逐年增加。

(二)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的劣势

当然,我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上的劣势也是十分明显的。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我国在部分基本要素方面的欠缺和对资源要素整体利用的水平不高,即在竞争力的培育上,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既缺乏部分比较优势,又不具备潜在的竞争优势。具体劣势表现如下:

在企业经营方面,长期以来国内的旅游市场处于被保护状态,我国的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并普遍存在服务质量差、缺乏创新能力、管理体制落后等弊端。

在产品方面,我国的旅游产品类型单调,主要为城市观光产品,且产品层次不高、体验性不强,与国际旅游市场细分度高、多样化等消费特点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海外游客多方位的需求。

在旅游设施方面,我国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干线与旅游区内连接不畅的情况较多,且一些旅游区内的环保与卫生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给游客带来极大不便。

在市场运行方面,我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还不规范,亟待政府相关职能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经营活动,按国际惯例和规则办事,引导企业间竞争朝着有序的良性竞争方向发展。

在资源利用方面,我国很多地方的开发理念有失科学,致使当地的旅游商业化现象严重,使旅游资源和文化的“本真性”受到损害,同时也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下降。

三、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根据我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培育上的优劣势情况,对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提升的总体指导思路可以形象地拟定为:“使长腿更长,使短腿不短”,即充分发挥已有的比较优势,填补欠缺的比较优势,并全方位促进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的形成。结合当前旅游服务贸易优劣势的具体体现点,现提出如下几条提升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

(一)整合利用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和提升基于资源本身的优势

丰富奇特的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一张“王牌”,它在过去的三十年间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是若要使其竞争潜力得以完全实现,今后必须在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上下功夫,提高其利用效率和效益。结合当前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对这些资源的有效整合可考虑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是共生整合。对那些存在和发展共同依附于某一环境载体的“共生”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契约关系,调整开发行为,限制开发力度,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主题整合。根据区域内资源总体特点、市场状况和产业发展方向来确立本区域的旅游主题形象,借此整合各旅游资源,使其服从或服务于同一主题,以树立鲜明的目的地形象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

三是产品整合。将区域内某些小、散、弱,尚未形成成熟旅游产品的单体旅游资源按照某种产品开发理念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整体产品,以改善市场形象,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是龙头整合。发挥区域内或游线中已开发成熟的龙头旅游资源的带动作用,挖掘和整合其辐射范围内的其他旅游资源:一方面服务于龙头旅游资源,完善其旅游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借力开发,实现旅游线路的充实、丰满和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

五是市场整合。根据区域内各旅游资源的核心目标市场定位情况,将定位一致的资源进行捆绑开发,打造整体线路中的多类型旅游产品,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额,实现客源的充分利用。

(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为了适应国际游客多元分层的需求特点,我国旅游业发展在继续依靠传统观光旅游项目创造优势的同时,必须在整体上对旅游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优化思路如下:

一是促进旅游产品类型的多元化,加快发展各种非观光旅游产品。要大力开发与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相配适的度假旅游、商务会议旅游、体育旅游、娱乐休闲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拓展来华旅游的吸引力要素。

二是增加动态化的旅游产品项目,提高其参与性和体验性。在我国已开发的旅游产品中,游客大多处于被动和观望的位置,极少参与其中。体验经济的兴起重新塑造了我们对产品开发和设计的理念,对此提供能真正使游客获得难忘体验经历的旅游产品已是必要之举。

三是实现旅游产品的层次“升级”。即将初级化、低层次的旅游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其消费档次和品位。可在深度挖掘资源文化内涵、精心包装产品、提供附加值、树立独特主题和创意线路编排等方面着手。

四是构建区域性产品模块,强调区域特色。根据资源的地理和文化分布特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主体旅游产品,引导海外游客进行分块旅游,有助于提升其重游率。

(三)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长期以来,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被视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条经验,是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其本质特点为:通过政府的行政干预力量,使旅游业发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有序繁荣和稳定增长。今后,为提升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还需在以下几个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一是制定和严格执行法规。目前,我国的旅游法规建设还比较薄弱,政府应抓紧完善旅游相关法规体系;同时避免在立法、司法和执法过程中出现地方保护主义、司法判决不统一、执法不透明等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化对旅游市场秩序的动态监督和管理,抓住突出的市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维持旅游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和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收集和旅游市场信息。我国旅游市场中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现象严重,导致经营者和旅游者某些非合理甚至非法行为的存在。要改善这种状况,政府应加快建立、完善旅游信息系统和强化旅游企业纰漏真实信息的义务。

三是提供公共物品。主要是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应承担起重点旅游项目工程和旅游线路的开发职责,从中统筹规划,科学指导。

四是对国家整体形象和具有全局意义的旅游产品进行海外宣传。目前,我国的国际旅游市场宣传在营销力度上还远远不够,与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符。今后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并强化国家政府在旅游宣传中的“统合”作用,防止出现各地方旅游局、旅游企业各自为战、力量分散的局面。

(四)组建品牌企业集团,提高服务质量,推进跨国经营步伐

企业是构成一国产业发展的单体元素,其竞争力高低直接影响到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旅游企业长期以来小、散、弱、差的发展状况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瓶颈。为打破这一僵局,提升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总体来说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是促进规模化经营,组建品牌企业集团。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根本途径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联结纽带,学习借鉴国外旅游企业资本运作的经验,通过兼并、购买、参股、控股、租赁、委托经营等方式组建大型品牌集团,理顺产权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

二是切实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宣传促销只是辅助之举,提升服务质量才是根本。企业可针对附加服务、“无接缝”服务、主题服务、定制化服务等先进服务理念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服务技巧和服务热情。

三是推进我国旅游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旅游企业涌入国内市场,国内一些具备资金、市场条件的旅游企业(尤其是旅游企业集团)也应充分利用贸易自由化提供的机遇,主动走跨国经营的道路。通过跨国经营,一方面可更为便利地在客源地直接进行入境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另一方面又可尽量争取我国公民的出境游市场,在境外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形成“影子经济”,以减少“旅游外汇漏损”。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打造可持续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

缺乏可持续性的竞争力称不上真正的竞争力,因此我国开展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必须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整个产业的长久发展和繁荣。在某种意义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破坏,因为这一过程常常会使资源的原生态风貌发生改变,所以开发和保护的矛盾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长期性矛盾。在处理这一矛盾时,必须始终牢记的一个理念是:旅游资源,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自然或人文价值的遗产性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将不复存在或大大减弱。所以,我们应特别关注景区接待承载力、新旧景观的融合、传统民俗活动的“舞台化”、世遗景区门票经营权的转让等一系列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