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法;插图;插图解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5)06-0111-04
1问题的提出
插图,即插画,是一种与文字信息并行的视觉符号系统,是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凭借可视、可感、可想的画面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以生动、具体、可信的视觉形式营造出感人的艺术氛围,具有文字本身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对已具备形象思维习惯的小学生而言,插图是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想象与联想氛围、理解教材内容、提供获取有用信息的途径、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自学能力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作为课文第二语言的插图,可以弥补课文中文字抽象表达的不足,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的人物形象、精彩情节以及如实反映课文描述的场景。插图因其直观性、趣味性和形象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句话说得好“教材之中无小事”。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发挥插图的作用,灵活地运用插图,插图就可以发挥其突出优势,加快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有关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由来已久,并且时至今日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使用图文对照的教材《对相识字》,实现了教材跨越式发展。1658年,教育家兼“图画书之父”夸美纽斯就出版了带插图的教材《世界图绘》,因为他深深懂得图文结合的教育效果远远大于纯文字的教育效果。他希望学生能够从沉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从图画书中获得快乐。鲁迅认为:“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学之所不及。”[1]语文教材是语言文学的载体,这种学科特色使得插图在图与文的角逐中独具特色。当今学生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读图时代,“在这个以图像为主要特征的符号系统里,图像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呈现方式,更多地成为一种主导阅读方式,甚至是一种思维方式”[2]。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为了增加教材的视觉效果,大陆地区各出版社在教材内容、形式上纷纷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进,插图从形式到内涵都有质的飞跃,比如在绘制插图中充分重视插图的儿童性,令人眼前一亮。再比如,所绘制的插图与文本内容二者完美吻合,再现文本情境。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情节插图,主要是对情节进行浓缩,选取“最富孕育性的时刻”的场景,最终服从于文本的内容规范和限制,所绘之图基本与情节吻合,在基本意思上图文保持一致。由于在人的所有感官系统中,视觉对于人的冲击最为强烈,心理学家认为人从环境中所接受的大部分信息都要通过视觉和听觉,其中视觉可以得到听觉的千倍以上的信息。[3]所以插图具有贴切文本的内容,并在文本基础上给予时空更为形象的表达。所以插图所传达的信息比文本内涵所表达的信息更为形象贴切,更为全方位地诠释时代的文化性。而在祖国宝岛台湾地区,以康轩版国语教材为例,此套教材插图则在主题内容、造型风格、色彩选择等方面都非常注重儿童的心理特征。[4]以儿童为本位,构图贴近学生的实际经验与生活背景的插图在版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均做到了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阅读能力、理解技巧等特点。插图作家以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纯真的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看事物,以孩子的心理来表现和反映世界,这样画面就会洋溢着独特的美感和生动活泼的儿童情趣。因此,插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教学价值理应成为课堂教学中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一些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落后的偏远农村学校,或一些教学设备不完善的地方,充分挖掘插图这一教学资源,进行形式多样、方法多变、层次多重的语文训练,将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然新课程改革推动了教材插图的革新,使得教材中的插图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生动、设计新颖的局面,那么面对如此丰富形象的课堂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插图的现状如何呢?
2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插图的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处在“多标多本”的繁荣时期,各类教材插图在数量、色彩、内容三方面均呈现出插图向上发展的局面,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满足学生的审美心理需求,同时也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由于各家教材说明均未对插图教学法做一定的指导和提示,新课标中对插图教学尚未提出建议,教师自身对插图解读有限,在教学中往往蜻蜓点水般带过,未给予足够重视和利用。虽然插图的作用与地位一目了然,但是处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运用插图辅助教学的状况并不太乐观。笔者对济宁市科苑小学16名语文教师进行了集体访谈,了解了他们运用插图进行教学的现状,并且对现状做了某种程度上的定性分析。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插图进行教学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本插图重视度不够,无法指导学生运用插图理解课本;解读插图能力有限,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能力薄弱;自觉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意识缺失,插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2.1对课本插图重视度不够
科苑小学有8位小学语文教师并不太重视插图这一课堂教学资源,更谈不上运用插图指导学生进行教学了。他们认为学生预习课文时已经理解插图的内容,无须再花时间进行引导。有研究表明,上课时如果不提示,学生们很少注意课本中的插图,这说明教师高估了学生自学插图能力。随着语文教材插图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插图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童心童趣,不少学生表示喜欢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而且能够自觉运用插图理解课本。语文教师由于忽视了插图作为有效而便捷的教学资源重要性,因而也就错过了对插图内涵的深度挖掘以便辅助课堂教学,白白浪费了插图这一宝贵教学资源,从而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去搜集、筛选、整合、制作当下较为时尚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其实,教材中的插图并非可有可无,插图的存在自有它的价值。如果教师忽视了近在咫尺的教学资源,那么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而言,这将会增大他们在实际教学中的难度,所教内容可能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甚至会导致课堂教学无效;这也表明了这些教师们还未真正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理由是他们在开发、利用一手教学资源方面能力不足;这也说明了当前语文教师对“用教材教”这一教学理念理解不够透彻。如果换成“充分挖掘并利用手头上的教材内容(包括文字的和图像的)来教”这一说法表达可能会好一些,以便帮助这些一线的语文教师认清插图的教学作用,根据编者的意图来使用插图,甚至能够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插图。
2.2解读插图能力有限
一些小学语文教师拥有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运用插图教学的重要性,但解读插图能力有限,无法挖掘出插图此时此处的深层涵义,不能将插图内涵与课文内容有机融合,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他们一方面担心运用插图不够恰当、准确,甚至曲解插图的原意,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全盘皆输,一方面认为语文教学理应从课文词句段章方面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如果抓住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有舍本逐末之嫌。
2.3自觉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意识缺失,插图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8位语文教师会经常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插图,甚至能够习惯性地运用插图导入新课。比如,有的教师会结合识字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知识,但在接下来的示范写字、个别指导、检查和评价识字情况等环节中对插图视而不见,造成对课程资源的浪费,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学效果。他们认为插图是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教学资源,与课文相关度很高,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获取最直观、生动的知识和信息。然而,借助插图导入新课仅仅是插图教学的一种方法,插图教学法远不止一种,可以利用插图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进而背诵课文,可以利用插图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训练、习作训练、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只不过这些教师目前还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协助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层面,并未发觉插图其他方面的价值与功能,比如,借助插图自觉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语文教师们似乎还未提上日程。
3对策研究
鉴于小学语文教师对运用插图重视度不够,自觉运用意识缺失,解读能力不足,插图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笔者认为,首先,地方或学校理应强调插图的重要性,督促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对教材插图学习与研究。比如在教研活动中提醒教师关注插图教学,进修培训时对教师进行相关指导,并且教师本人对插图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就如何运用插图进行语文教学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在对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也要渗透相关内容,让教师认识到运用插图帮助学生学习的功能和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插图的重要性逐渐深入人心以后,教师们也就养成了独立分析、揣摩教材编者意图的习惯,进行角色转换,以便站在编者的角度观察插图、倾听插图背后发出的声音,感悟编者的用心良苦。当然,成功的合作来自双方的共同力量,教材编者特别是插图的设计者要主动联系一线教师,广泛征集教师们的建议,从而展开双方的有效对话,共同为学生的学习开发、设计出一幅幅内容贴近课文、设计新颖独特、蕴含丰富的插图,使之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并能达到过目不忘的目的。其次,提升语文教师解读插图、挖掘插图内涵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指导学生理解、欣赏插图的能力。语文教师对插图解读能力有限,影响了实际教学中运用插图的效果。因此,必须要发挥出教师能力,特别是教师核心能力。而教师能力是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带有明显职业特点的特殊能力,它体现教师履行教师职责的适应程度和承受水平,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所需的一种无形的能动力量。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师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涵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教师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设计能力、组织能力、预测能力、援助能力和评价能力。[3]教师解读插图能力是教育设计能力的前提,前者是基础,后者的形成乃至提高都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当然,对教师就插图绘制意图方面提出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教材编者应及时给予反馈和解释,及时采纳和吸收教师的意见,改进插图编排的质量,编好适合教师教学、学生喜爱的插图。如果是教师自身对插图的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插图绘制者就教师提出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就会避免教师对插图的曲解。最后,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插图教学法的培养,以便开展形式多样的插图教学。由于插图本身充满童趣与幽默,插图内容符合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现历史事实、贴近课文意境,插图画面精美,插图位置恰当,设计合理等突出优势,地方或学校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利用插图开展教学比赛活动,深入研究插图教学,总结归纳插图教学法的规律,拓宽运用插图开展教学的道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某位语文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对插图进行了细化研究,从科学合理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工作一直走到艺术化、个性化地巧用插图进行特色化的语文教学。换句话说,这位教师不仅能运用插图,而且能将插图运用地恰到好处,展现出高超的教学技艺。这位教师总结出巧用插图将收到不可预料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巧用插图能处理好教学的几个环节。具体而言,观察插图可以导入新课;借助插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依托插图,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凭借插图,可以总结课文。其次,他认为巧用插图,解决好教材的几个要点。换言之,把握插图可以突出重点;活用插图可以突破难点;借用插图,消除疑点;变换插图,探究焦点。最后,他认为借助插图,可以训练识字解词能力,可以训练写话、说话,可以训练有感情地朗读,甚至可以辅助复述、背诵。简言之,巧用插图,可以训练好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多种语文能力。此外,他认为巧用插图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应着课堂的生成,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设计,方能把插图的功用发挥到极致。[5]插图对教师的教学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开展插图教学活动是有必要的。通过这点拙见,笔者希望能引起广大教师对插图的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泽贤.书之五叶:民国版本知见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91.
[2]徐翠凤.视觉文化视域下现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相马一郎.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3.
[4]刘冬岩.台湾康轩版国语教科书插图特征及启示[J].语文建设,2014(11):76-80.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识字教学方面的问题
《课标》充分强调了识字教学的重要地位,然而识字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周一贯在《识字教学:从突围到进入新常态》一文中指出,识字教学比较突出地存在“三化”现象:一是“粗放化”,二是“扁平化”,三是“模式化”。如何让识字教学从日渐式微的误区中突围,而且成为一种新常态?文章提出如下四个方面的建议:1.掌握三套识字工具,变被动识字为自学识字。2.联系儿童实际生活,变课内识字为全方位识字。3.传承汉字文化,变狭义识字为广义识字。4.充分开拓学情资源,变授予识字为互动识字。
2.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
谈永康在《让阅读教学回归“阅读”本意》一文中指出,当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于不能完整、深刻地理解阅读教学的“阅读”本意。文章提出,阅读教学要教阅读。教会学生阅读,发展其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回归“阅读”本意,小学阅读课堂应着力做好三件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保证人人都能充分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二是以教师为主导,有效提升阅读实践质量;三是以课文为依据,发挥“教文育人”的综合效应。
3.写作教学方面的问题
《课标》对小学习作文体的要求,表述为能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很明显,《课标》作这样的表述是为改变以记叙为重点的作文教学倾向。然而,长期形成的以记叙文为重点的教学习惯并没有改变,它仍然牢牢地把持着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在《基于课程层面的作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一文中,仔细分析了现行语文教材提供的作文题目,发现记叙文体的写作占了绝大多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和作文课上指导的基本上还是叙文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指标,仍聚焦在主题的深刻、选材的新颖、描写的具体、语言的生动形象等方面,表现出与记叙文最接近的文学作品的评价倾向。文章认为,当下小学习作教学的正确做法是遵循《课标》的要求,改变以记叙文为重点的习作教学取向。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写作的困难,最好的途径是从改变写回忆性的记叙文开始。
4.口语交际教学方面的问题
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很大程度上陷入了一种“你听我说”的局面,忽略了口语交际的情境性与交互性。针对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廖芳在《强化交际互动 细化目标落实――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编排亮点与教学建议》一文中提出以下建议:①增强目标意识,把握训练重点。②拓宽交际场所,打破教室局限。③利用学科整合,丰富训练途径。④通过社会实践,提高综合能力。⑤捕捉生活情境,抓住交流机会。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1.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教学实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这种发展理念。周一贯先生在《语文教学通讯》撰文,认为“我们强调语文教育五大发展,会更符合作为母语教育的人文特征,究其根本是关乎学生的发展、精神家园的建设”。如何建立当下课堂教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体系,无疑是我们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实践的重大命题。
2.理性思维、科学精神仍然是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旋律
小语专委会理事长陈先云在第八届理事会上强调:“语文教学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做到心里有目标,眼里有学生,根据学生已知情况和差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防止过度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的新颖;三是不要被新概念新说法所迷惑,防止造成教学思想新的混乱,给教学带来不应该有的负面影响。”
在语文教育向全新思维转变的道路上,研究者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类型、教学流程、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等方面提出语文课程重建思路。汪潮在《小学阅读教学的发展新趋势》一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阅读教学目标从单一到多维,阅读教学类型从单文到多文,阅读教学流程从统一到“主题性”,阅读教学方式从导学到多样,阅读教学策略从经验到学理,阅读教学关系从对立到辩证。
新一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不是课程内容技术层面的简单调整,而是全方位的范式转换,为此更需要提倡理性思维,发扬科学精神。
3.坚守课堂教学“整体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坚守课堂教学“整体观”,警惕“碎片化”学习的消极影响,促进语文教育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
当下,对语文教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单向度的实践研究,仍缺乏整体观念。有专家指出,现在语文教学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是细节精彩,整体欠缺,影响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以系统论的整体观念来研究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是语文教学要着力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4.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成为语文教学变革的基本走向
“互联网+教育”已深刻地影响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它一方面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带来变革的机遇和创新的空间。周一贯在《“互联网+”思维镜像中的语文教学变革》一文中,剖析了“文本+文本”的群文阅读、“课文+单元整体”的单元教学、“阅读+学习实践活动”的开放语文、“阅读+习作”的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习作+自媒体影响”的自由表达、“全课型+微课型”的生活化语文等语文教学实践形式,在由“课改”到“改课”的有效探究中,揭示着“互联网+”时代语文教学变革的基本走向。
5.教师的专业发展仍然是关注的热点
一、农村小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写作兴趣缺失
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农村小学生见识少,生活单一,阅读量少,没有很好的写作习惯,看到作文题目往往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害怕写作文,产生畏难、应付的心理,自然是对写作缺乏兴趣,缺失自信。
(二)阅读面窄,语言感知能力差
农村大部分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很少开放,形同虚设。阅读对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有益,但却受到现实的条件制约,无法让学生去阅读。加之学生又很少去书店买书,学生的阅读面仅仅限定在教科书等基本语文资料上;而且有些学生没有主动的去摘抄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学生的求知欲不是很高,必然造成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差。学生没有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怎么期望他们能写出富有生活气息,遣词造句优美,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呢?
(三)缺少观察,学生的写作源头干涸
作文是一个将思维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写作文就是训练自己怎样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但是如果你没有观察生活,哪来的感,又何谈思呢?魏书生说过,我们身边不是缺少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我们身边不是缺少丰富、深刻的哲理,常常是我们缺少发现丰富、深刻哲理的能力。要发现这些,就要通过细心的观察,思考感悟身边的人、事、物,写作时就会有话可写,作文就不是一件难事。[1]农村学生相比城镇学生见识少是必然的,但他们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他们在课余时间可以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洗衣、洗碗等家务都会做,有着丰富的经历,但为何写不出好的作文呢?就是因为缺少观察,没有感悟,老师没有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交给他们如何思考。
(四)写作训练缺乏科学性,作文指导不力
一些老师对学生的习作缺乏必要指导,语文教材单元之后都有一项写作训练,课程计划也要求在每周的语文课中安排两节作文课。而在农村,有的教师把作文课拿来上语文基础知识课,有的只在黑板上写个题目,对照课本上的写作要求念一遍,便让学生去写,不去好好引导学生,作文课备课不充分,这样的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学生自然对作文缺乏兴趣。
(五)作文修改方式单一
学生完成写作后,负责的老师会花很多时间一本本逐字逐句的批改,然后是整整一节课的评讲,一般先读几篇问题作文,再读几篇优秀作文,至于优秀习作者是谁,学生往往一猜即中,问题作文是谁的杰作,学生也能心知肚明,单一的评价方式已激不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改善农村小学生写作现状的对策
(一)激发写作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好的内驱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它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学生如果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农村小学生对作文有恐惧心理,视作文为畏途,因此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是选题切合实际,激发兴趣。传统的作文命题往往以单元后的写作训练为主,教师给出题目学生作文。农村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选题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就感到有东西可写,不至于为作文内容犯难,写作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二是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作文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作文总是带有情景性的。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作文情境的生动写照。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一个彩色的镜头,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的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空话假话,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动机。
(二)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阅读强度
多读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扩大阅读面,多阅读一些名著、古诗以及报刊时文等,利用课堂、课外活动以及周末给学生安排一定时间的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二是对教材中规定的基本篇目,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学生对教材基本篇目的理解,把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剖析,增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分析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多背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手段。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背诵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篇目外,还要帮助学生识记一些名篇。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筛选一定量的名言、名句、名篇,让学生理解并识记;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课外阅读中,及时识记一些自己认为好的、感触深的语句或语段。这样,不断积累并养成识记的习惯,就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
(三)指导学生多观察,体味生活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头。任何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水丰盛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2]他的话深刻揭示了生活和写作的关系。农村小学生怎样观察事物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
首先,教师应指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抓住所观察的事物。比如,以寻找春天的脚步为例:田野中有花、有山、有水、有树……根据个人的情况应该选择哪些内容来进行观察,应该观察的就是: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还有忙碌的农民等。
其次,引导他们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学生在与人、事物、景物接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观察,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认识事物,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见闻或感受自然就成了写作素材。所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体味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
(四)挖掘农村小学作文素材的隐性优势
人们认识生活,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形成知识;二是借助书本获得间接知识。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开阔视野,但由于农村学校经济的限制性,要利用好农村隐性的优势作文素材,扬长避短。
农村广袤的自然风光,是农村孩子写作的源头活水。农村孩子经常与山水田园为伴,最贴近自然,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农村的天空是那么蓝,云朵是那么白,田野中有绿油油的麦苗,香甜可口的草莓,白胖胖的冬瓜,火艳艳的辣椒,高矮错落的农舍,鸡鸣狗吠的喧闹,鸟雀声的悠扬成韵……如此多的自然风光是农村学生鲜活的写作源头。教师引导从这里入手,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诉说大自然的情怀,在写作过程中感受家乡的美好,及其对家乡的热爱。
农村人的淳朴,传统的风俗民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家长们孝敬老人,邻里和睦相处,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子孙满堂的欢乐和喜庆,各种喜事、心事、乐事、苦事,又成了作文素材的隐性优势了。
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相对于城镇的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更多,也更有感触。各种劳动场景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历历在目,每一种场景都让他们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舞台。
(五)规范写作教学,使写作系统化、条理化
首先教师要提高认识,喜爱作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习作要求,真正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确立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师除了阅读语文教学的专业书籍,还要博览群书,对作文课有整体计划、明确的目标。
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写作基础知识、技巧的传授和写作思维的训练。写作基础知识的讲授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尤其在农村是一个薄弱环节,教师基本上不讲写作的基础知识,不进行写作思维的训练。只是在教授教材的过程中适时的讲授,没有几年的写作知识,学生写作犹如在黑暗中摸索,得不到较快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法可依,有道可循,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六)改善评价方式
首先,要改变评价模式,在实际教学中一贯采用的是小学生写作,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学生没有主动修改评价习作的意识,很自然地认为批改作文是教师的任务。因此,要改变这样的单一模式,实现教师批改、学生自改及学生间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的良性互动。
其次,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谈到作文修改,叶圣陶明确的指出:“‘改’‘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自改作文,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学生自改作文是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全程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第三,教师要挖掘闪光点,赏识评价。赏识是指充分认识到人的积极因素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教育是把赏识运用到教学中,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爱心和教育艺术,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农村孩子因阅读量少,见的世面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等诸多因素影响,所以害怕作文。但他们亦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更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称赞。因此,要善于挖掘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的恰当运用,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从中获取自信,体验被肯定的价值。
当然,作文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之所以说是系统工程,是因为造成作文教学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对于作文教学走出困境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家韦斯特说过:“在信息社会里,写作,包围着你”。进入21世纪,写作已成为人们在未来社会中一项基本的、重要的技能,或者说是一种生存手段、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为了让今天的受教育者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了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大显身手,提高竞争力,写作教学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作文教学,更是任重道远。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