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研究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科技教育;农村青少年;本地资源;信息化
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是社会、国家和青少年个体发展的共同需求,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总目标。《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实现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较大提升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现有研究来看,当前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经济的差异,各地区的办学条件、学校设施、师资水平各有不同,可提供科技教育的资源也有差异。大城市的重点中学,资金相对充足,可以借助科研机构、高校等资源开展科技教育。而普通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青少年科技教育相当滞后。其中突出表现在: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认识与具体落实错位;缺乏科技教育或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科技素质偏低甚至没有科技教师;科技教育经费短缺;无活动场所、无足够科技活动时间等因素导致科普教育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科技教育的种子如何在这重重阻力中破土而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积极挖掘学科教学资源,渗透科技创新教育
有的教师抱怨教学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科技教育。其实,科技教育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科教育是基础教育主体,我们应充分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考量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在学科教学中加强渗透科学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创新意识、科学创新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使学生领会科学本质,热爱科学,乐于科学探索,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以生物教学为例:
1.通过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其科学态度。如在生物教学中,学习遗传规律时,介绍孟德尔用了8年时间对28000株植物进行杂交实验从而获得遗传规律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们对待科学认真钻研、反复论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规范的科学技能。在科学史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假设的能力,并学会用逻辑、想象及基于证据的思维方式来形成并修正科学解释。如,在学习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内容时,可以参考下表的模式进行:
“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教学简表
2.通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和探究习惯
初中生物学新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课程,可以通过拓展探究教学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为进一步学习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时,可让学生根据科学探究的八个基本步骤进行实践,如下图:
探究教学程序图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内一切可用的科学资源,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从学科学、爱科学到用科学、创造科学的过程,不断提高科学素质。
二、开发利用本土科普资源,拓展课外科技活动
农村学校要寻求科技教育的出路,必须认清形势。虽然农村学校在客观教育条件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并非没有优势,关键是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农村具备较为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积极挖掘和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做到取长补短,因材施教。要利用好本土资源开展科技教育,必须先调查和掌握本地区科普教育资源,然后根据资源分布和特点设计相应的科技活动。
1.科技活动要与本土特色资源相结合
农村地区有自己特色本土资源,以南沙区为例。南沙地区临近珠江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其中有较多具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如,红树林湿地、海蚀地貌、山地、水网等资源;蕉门红番薯、小虎麻虾等名优地方特产;咸潮①、台风等自然现象。这些宝贵的资源不但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还有实际应用价值。利用这些资源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不但能让广大青少年掌握本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的自然资源及分布状况,而且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把开发研究的成果编成校本教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更能体现科普教育的特色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资源的意识,培养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一举多得。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保健;社区综合干预
[中图分类号] R39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125-03
青少年在整个人生阶段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生理上,青少年迅速长高,体力、知识和能力增强,他们认为自己不再是孩子,逐渐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意识;在心理上,面临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自身的自尊感水平略有下降,但由于自我评价能力不高,评价系统并不牢固,因此自尊心还不稳定[1-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观念已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4]。医学的进步使青少年生理上的病症得以改善,人们逐渐把研究重心转移到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上[5-6]。因此,采取何种方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进行保护和辅导,是众多心理、医护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应是综合的、全方位的,而社区综合措施干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采用社区综合性干预,对社区内青少年提供有效与规范的心理保健服务,减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不良行为的发生,从而达到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目的。现在将干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10日于本市某初中选取一年级学生进行一般健康问卷(GHQ)初筛、宗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进一步筛选,选择其中被评定有心理问题(GHQ > 5分,SDS、SAS其中之一粗分 > 40分)的72例学生作为社区综合性干预的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0例,平均年龄(13.49±0.79)岁。
1.2 方法
对筛选出的72例初中生干预措施的制订遵循“综合、有效、针对”原则,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开展专题讲座 分析青少年目前在心理与行为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思考对策并制作成教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初中生及其家长、在校教师进行讲授。题目如“抵制不良诱惑”、“反抗期的‘软着陆’”、“另眼看世界”等。注意讲座的形式应尽量生动,语言尽量通俗,辅以个案或历史故事,以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1.2.2 深入社区、现场宣传教育 制作精美海报,以宣传展板形式在社区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并现场派发传单,扩大心理干预措施在社区内的知名度。
1.2.3 对学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教师有时在教育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通过健康教育方式让教师认识到过往的忽略及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可增加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危险性。
1.2.4 家庭辅导 采取家访、家庭咨询和家长会等活动与学生家庭建立积极的干预关系,并对一些具有不良教养方式的家庭进行干预,增强家长对综合干预措施的信心和支持度。
1.2.5 学生个体心理辅导 根据具体情况,由社区的专业心理医生对干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通过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等方式开展。个体心理辅导通常以5、6次为1个疗程,每次时间为40~60 min。
1.3 效果判断
采用GHQ、SDS和SAS作为评定工具,在综合性干预前及干预后均进行测评;干预前后对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试;干预结束后由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估。GHQ-2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分数越高表明一般健康状况越差。SAS与SDS均有20个条目,分4级评分,信度、效度良好。以我国常规的上限为界,标准分 > 53分,表明有焦虑或抑郁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
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掌握情况[n(%)]
注: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2.2 干预前后GHQ评分比较
干预后学生一般健康状况明显改善,GHQ各因子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综合干预前后GHQ各因子分级总分比较(x±s,分)
2.3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社区综合干预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SAS、SDS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x±s,分)
2.4 干预后学生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评估情况
干预结束后由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在此两方面均有所改善。见表4。
表4 干预后学生学习成绩及行为表现评估情况[n(%)]
3 讨论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问题。所谓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7]。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认为,人们都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潜能,建议人们给予出现心理问题的患者以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的关注,以令其自我发展。龚建华等[8]认为,家庭环境对个人的身心发育会产生最基础与最重要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素质、父母教养方式等。
在当今医学模式的转变下,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已不仅在医院中展开。以社区作为平台的综合干预手段由于其综合、有效、全面的优点,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发展。社区综合治疗的核心不仅只关注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还对个体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所在社区进行综合性的干预,以期通过改变环境与个体本身的认知,持续的对具有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帮助,使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实施了综合干预措施之后,GHQ、SAS、SDS得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综合干预措施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社区综合性干预后,老师对接受干预的初中生进行了评定,发现其在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上都有所改善。笔者考虑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得以解决后,能将重心与注意力放在学习生活上,学习成绩提高;②社区综合干预措施中有针对在校老师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改善了其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方式,使其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刘敏贵等[9]在深圳对儿童开展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发现,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在社区综合性干预措施后有所提高,说明综合性干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程度,也可以增加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以帮助其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
综上所述,社区综合性干预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十分有效,值得在今后进行推广。值得注意的是,社区综合性干预是一项长久的措施,应该持之以恒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陈萃,张红静,江虹,等.一般健康问卷(GHQ-28)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信效度检验[J].山东大学学报,2010,48(3):159-162.
[3] 秦红,赵鹏.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833-1834.
[4] 陶恭亮,张伟波,刘虹.运用心理疏导、综合干预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9,6(8):11-12.
[5] 张文.某大学2007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医药导刊,2009, 11(11):1989-1990.
[6] 李香梅.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2):116-117.
[7] 谢弗.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8] 龚建华,张馨尹,杨衡文,等.深圳市4~5 岁儿童行为问题及有关家庭因素的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4):303-305.
关键词: 混龄教育 连续性 有效实施 社团
引言
混龄教育是指将3~6周岁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中,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是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倡的一种教育形式。混龄班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它更接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学会理解、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快乐的情绪和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国外混龄教育的传统可追溯到19世纪的“一间房”(one room)学校,欧美国家的学前教育普遍采取混龄编班的形式。混龄教育虽早有传统,但早期一直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近代的班级授课制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备受批评。人们回头重新审视混龄教育,重新发现了它的价值。20世纪60年代,古德兰(Goodlad)和安德森(Anderson)的著作《无年级学校》(The Non-graded School)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混龄教育的研究渐渐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今年来,混龄教育在德国、美国、意大利、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学前教育发达国家极受关注,而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儿童无兄弟姐妹的情况也引起了国内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家长的关注及思考,目前国内部分幼儿园也尝试运用间断性的混龄教育对幼儿进行学习、活动。
混龄教育通常分为“间断性混龄”与“连续性混龄”两种形式。间断性混龄是指每天一个时段或是一周一至两个时段之内采用混龄教育。连续性混龄是指一直都采用混龄教育,从幼儿入学开始就实行。“间断性混龄”与“连续性混龄”的主要区别在于,从时间上,前者是非连续的、间隔的、随机的,后者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持久的。基于社团活动特性,本研究选取了连续性混龄教育形式,拟通过在杭州少儿艺术团—演艺团内的实践,了解连续性混龄教育模式对社团的发展、对团员自身的成长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改进社团建设和管理的目的。
一、在社团中实施连续性混龄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与其他校外教育组织形式不同,社团是以兴趣为切入口,籍自发的感召力与凝聚力,打破区域、年龄等背景的限制,通过创造各种实践和体验机会,使少年儿童在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效进程中,发展身心、陶冶情智、修炼品性、施展才华。这些特性决定了在社团中实施连续性混龄教育有较强的可行性。具体到笔者所负责的杭州少儿艺术团—演艺团,笔者认为实施连续性混龄教育的有利条件非常突出,这主要表现在:
(一)团员的年龄构成。
因表演专业的特殊性,团队招收学员年龄从8-15岁不等,团员年龄结构参差不齐是团队的一个特色也为混龄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先天的条件。目前团队实际团员30人,8岁5个、9岁5个、10岁8个、11岁4个、12岁4个、13岁4个,个别初三团员因学业紧张已申请退团。
(二)团员具有的共性。
团员之间虽然年龄跨度大,但孩子们彼此相处融洽,年龄的差距并没有使孩子们产生距离感,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共性:喜欢表演、性格外向、喜欢集体活动;有较强的合作意识;适应能力强;喜欢挑战、喜欢接受新事物;强烈的好奇心;精力充沛、好动、爱玩;追求自由、快乐、开放的教学环境。
(三)表演的专业特性。
团员通过作品的排练,角色的塑造,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一个作品需要不同年龄段的团员塑造不同的角色,有需要年长的团员扮演兄长、教师,也需要年幼的孩子扮演小弟弟小妹妹、小动物等,根据角色确定不同年龄段的演员,让不同年龄段的团员发挥所长。
二、连续性混龄教育模式在社团中的实施途径
(一)组织管理方面。
为使团队稳定、有序、健康地发展,杭州少儿艺术团—演艺团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每位团员配有一本团员章程,其中章程规定,团员入团后不得擅自离团,如有特殊情况需提交书面申请,团部秘书处同意后方可执行,而针对初三团员(客观上此阶段学生学业非常紧张),章程规定团员只需递交书面申请后就可办理暂休,因此,团队内部的团员结构非常稳定,并且,团员在入团到退团的若干年学习、训练、演出活动中都是以连续性混龄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长期教学。
为培养团员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团队中综合能力强的团员潜质,团队建立了学生理事会组织为团员自主管理提供了平台。理事会组织包括理事长、生活后勤理事、纪律监督理事、专业业务理事、组织协调理事,各理事会成员协助老师一起管理团队日常工作。理事会二年改选一次,在当选的这二年中,理事会成员必须抱着为团队服务的宗旨开展各项工作,在每一届的理事会改选时,团队艺术指导会充分考虑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加入理事会,把连续性混龄教育落到实处。
1.组织协调理事:负责团队日常排练与活动的总点名;协助老师组织各类会议、演出和活动;搜集、整理团员档案;及时征集团队意见与建议上报;组织团员做好团队的宣传工作。
2.专业业务理事:协助老师做好有关专业测评、考核等工作;分发学习资料等;及时了解和帮助学习中有困难的团员;在专业学习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3.纪律监督理事:负责团队日常排练、演出和各类活动的纪律管理;及时表扬团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及时纠正团队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负责每月的考勤、考纪表统计、填写及反馈。
4.生活后勤理事:负责训练场地的卫生督导工作;协助老师进行活动过程中的餐饮管理、演出服装管理。
学生理事会的成立及运行为团队自我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卫生理事在训练结束后要求每个孩子把自己的凳子放回原处,把自己身边的垃圾带走,小年龄段的孩子搬不动凳子,年长的团员会积极主动的上前帮忙,同时小年龄段的孩子也会不忘说上一句“谢谢”。课后排练场干净整洁的像没有活动过一样,这种现象与没有设立理事会之前是完全不同的。又例如:每年的暑假团队集中训练,团员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像一个大家庭,上午训练结束后,孩子们会很自觉的排好队,由理事会的成员来逐一派发午餐,这种良好、健康、和谐的团队气氛会影响着每个孩子。
(二)常规教学方面。
团队常规训练每周一次,每次授课3小时,每学期15次课,滚动教学,团员每年除春、秋季的常规教学外,还进行暑假集训,以及各类演出、活动、比赛的排练。
常规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作品排练及优秀作品欣赏等三部分构成,所有团员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听、看、演、思考,以混龄的形式进行集体教学。课间休息,团员们仍然会兴致勃勃地和不同年龄段的团员一起游戏、玩耍,他们在混龄教育的环境下生活、学习得如鱼得水。
在排练作品时,教师会提供多个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作品,由孩子们自主选择,并自发主动地去邀请作品中的其他搭档,然后组成一个剧组,并且,每组推选一位小导演,负责拟定作品的排练计划、沟通协调演员之间的关系、组织落实排练等,此阶段教师只是起到协调、调配、引导的作用。待每个剧组的作品粗成型后,教师再逐一细扣,没有轮到的剧组继续在小导演的带领下自主的进行排练。每个剧组以角色需要落实演员,因此,剧组中的成员往往是不同年龄、不同专业层次的团员组合在一起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三)在比赛、演出方面。
一台文艺节目需要不同专业多种形式的节目汇集呈现(如舞蹈、声乐、戏剧表演等),和其他艺术类专业相比,戏剧表演专业不追求“一杆尺”的审美标准是其有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特性,同时,这一特性所体现的作品也往往是整台节目的一个闪光点。因此,在比赛、演出方面,我们尝试把角色的舞台效果与连续性混龄教育的理念结合起来,综合地体现在作品中。前段时间团队有作品参赛,其中相声节目我们尝试用异性、异龄、体型反差大的两位团员来表演,打破常规的演员构成模式,结果舞台效果出奇的好,这种有意义的尝试让连续性混龄教育的理念在团队的方方面面得到体现,也使得这一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地扎根于团队。
三、连续性混龄教育模式实施的成效分析
(一)混龄教育能使同伴教育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布朗芬布伦纳教育生态理论提出:教育生态系统分为五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其中微观系统直接作用与儿童的发展,混龄同伴之间的互动为儿童尤其是独生子女创造了良好的微观系统条件。目前我团30位团员当中,只有一位不是独生子女的,其余29位均是家里的独苗,他们因缺乏兄弟姐妹而导致了交往不足或缺失,而同龄编班不能弥补这种不足或缺失。应该说,同龄交往和异龄交往对独生子女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集体团队意识,而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而多年来通过混龄教育,团队中独生子女团员的自私、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为和性格得到了非常有效的纠正,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同时,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是儿童成长的途径,观察模范的对象越是多样化,儿童社会学习就越丰富多彩,混龄教育为儿童大量观察和学习不同发展水平的同伴提供了机会。而作为语言表演专业,团员间的相互观察、模仿和学习对团员的专业提高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混龄教育能促进团员认知能力发展,提高其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儿童认知的发展需要与同伴不同观点的互动,通过与同伴的争论使得儿童能学会接纳,重组自己的认知构架,而混龄教育让认知成熟水平不同的孩子交流互动,使认知冲突出现的几率更大,这一由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冲突理论,表述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相处对认知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确实,经过多年的观察笔者发现在混龄教育的表演实践活动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团员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大大增加了产生认知冲突的概率。孩子们在排练、创作过程中不断地体会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想法,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有助于刺激大脑的发育,进而促进团员的认知冲突的发展。团员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地接受刺激,得到良性循环,从而使智力及专业领悟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表演专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训练充分提高团员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三)混龄教育能有效促进团员的社会性发展。
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就是生长”“教育就是生活”是国内引用最广泛的教育理念。混龄教育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更为丰富、完整、生态的生活,有助于不同年龄的儿童理解和掌握社会规则,在交往中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最新研究表明,同龄儿童在一起易产生攻击,而异龄儿童在一起活动时,年长的儿童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的作用,会表现出比较高水平的自觉性和意志行为,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于他人的不同认识,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通过混龄教育,面对比自己小的新团员,老团员更愿意谦让、帮助,享受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而新团员通过与老团员的交往,也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照顾关系和激励帮助,从而学会感恩、学会关心他人,有效促进团员社会性的发展。
(四)混龄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团员的情感。
在混龄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同年龄的团员一起学习、排练、演出、游戏、生活,增强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团员提出了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以前是新团员的,现在可能就成了老团员,角色会发生动态变化,促进他们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另外,团队排练的各个作品剧本本身设置的角色也给各团员提出了更高、更有难度的角色挑战。这种较为复杂的动态的小型“社会环境”,为团员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结语
总体来说,在社团内实施连续性混龄教育模式,成效是比较显著的,它不仅有利于社团的有序管理,更有利于促进团员的综合发展。在社团内,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学习、生活和游戏,他们相互挑战,形成认知冲突,产生“最近发展区”,从而促进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通过混龄教育在团队中的开展,新团员与老团员之间自然存在差距,新团员向老团员询问、模仿及借鉴,而老团员则向新团员做出指导、示范、纠正。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超越他们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水平,又力所能及地发展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争取达到“最近发展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使团员的能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充分的提高,最终达到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
连续性混龄教育在杭州少儿艺术团——演艺团中的有效实施,使得团员经过若干年的混龄教育之后,各方面综合发展的都非常全面,所取得的成绩也相当可观。团队中的每个团员在自己的学校都是活跃分子,担任不同的学习职位,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一部分初三的孩子毕业后都顺利考上了重点中学。在专业方面,孩子们活跃于各种舞台及影视剧组。团员曾与中央电视台的著名主持董浩、小鹿姐姐等同台主持,与焦晃、张家声、童自荣、姚锡娟、肖雄、田华等老一辈艺术家同台演出,有的团员还被剧组选中担任电影《兰亭》及《三江船歌》的女一号,这些孩子的表演都受到了各位专家的一致肯定及赞扬,因此,“连续性混龄教育”的作用能影响孩子们一生,使他们能更加优秀。
参考文献:
[1]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81.
[2]钱秀华.在我国幼儿园时间混龄教育的困难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5(2).
[3]黄俏乐.混龄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的意义[J].华章,2009,(4).
[4]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学前教育研究[J].2005,2.
[5]盧美貴,黃意舒.幼稚園混齡教學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993.27.
[6]徐汉林.改变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M].北京:海豚出版社,2004:125-133.
[6]蒙台梭利(意).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
[7]蒙台梭利(意).发现孩子[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1.
[8]曾洁女.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传播及本土化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04):5-7,26-31.
[9]曹东.蒙台梭利教育法在中国的实践与改革[J].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04):21-33.
青少年发展的常见问题及干预方法
培育弱势青少年复原力之途径
中国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主观成效评估
儿童害之检视:成因、影响与实务处遇
社会工作介入DMD儿童家庭服务的实务探索
冒险疗法对工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上海新生代流动人口生存现状及政策导向分析
全人成长:服务学习在青少年服务中的实践过程
青少年之“义气观”特点及其形成影响因素探析
从释放到增能: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提升抗逆力的行动研究
华人社会文化脉络对不孕症妇女之影响及其因应行为
失智症家庭vs失智症日间照顾服务之供需分析
城市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沟通小组工作的实践研究
增能视角下单亲父亲家庭亲职教育模式的探索研究
抗逆视角下单亲母亲适应历程研究
中国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客观成效评估
一项阅读方案检视弱势家庭儿童偏差行为的防治
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研究
香港“共创成长路”计划:课程发展、推行及成果
香港“共创成长路”计划中导师培训课程的发展和推行
应用信息科技提升“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之成效
青少年家庭运作、正向发展、学校表现及学业适应能力
家庭因素与香港初中生网瘾的关系
预防科学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探讨
“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在中国大陆的客观成效性探究
“共创成长路”——田家炳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
“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教材编写及修订的探索研究
来沪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研究
成长小组介入初中生偏差行为的实践研究
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出路在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家庭教育观的偏离
《周易·咸卦》之“感应”思想对家庭教育沟通中的启示
家长学校科学发展的五大办学机制
关于家长心理学校的探索及路径实践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调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为例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谈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养问题
家庭气氛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戈就水平的影响及其营造
家庭环境对初中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提高“80后”年轻妈妈育子素养的培训与研究
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综述
马卡连柯的儿童游戏思想及其对现代家庭游戏的启示
加拿大家庭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两代父母协同教育幼儿的个案研究
依托社区,三方联动,构建“和谐育人”的理想教育网络
拓展资源新空间,构建学校与家庭合育共促的学校文化
攻击青少年增能的实践探索——以上海市某工读学校“心教育”项目为例
3~6岁流动儿变劣势为特势:在挫折中成长——基于“留守儿童”“留守”环境的思考
心理危机干预;青少年;机制;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容乐观,焦虑、抑郁、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不断增加,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1]。调查显示,16~25.4%的青少年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30万人自杀死亡,200多万人自杀未遂,其中大约2/3是15~35岁的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未来我国国民的素质水平,关系到家庭和个体一生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动采用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手段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心理危机是有效的应对策略[2]。然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可循。河南省南阳市搭建以政府为主导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和平台,开展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1.南阳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分析
河南省南阳市总人口约1100万,其中青少年人口约400万,青少年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在高校、综合医院和中小学校都已经非常重视心理危机问题,一些单位探索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如南阳理工学院从2000年起便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了国内领先的零缝隙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但总体看来,除高校之外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量较弱,比较分散,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意识淡薄。受传统观念影响等原因,人们对心理健康、心理危机等词汇较敏感,常把其简单地与精神病联系在一起,在遇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往往采取找朋友、自己想等方式处理,习惯“隐忍”,回避专业的心理指导,家里有人出现心理问题,不是积极寻求治疗,而是怕传出去难听。
二是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范围小。目前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仅仅局限于某些学校、综合医院等,普及率不高,服务人群具面比较窄,缺乏统一的公共心理疏导的体制与机制。
三是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力量弱、资源整合难。只在大型医院和高校均设有专职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人员基本上是兼职从事工作,其他单位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几乎空白。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由政府、学校、家庭、社区这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综合体。缺乏发挥主导、指导、协调作用的一个机制,各种资源难以发挥整合效应。
2.南阳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实践探索
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明确和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是一个由政府、学校、家庭、社区这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综合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有效实施有赖于一个由政府主导负责的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来承担组织、协调、扶植、推进和监督的职责。医院、高校等专业组织应该负责的是对心理问题的专业处置解决以及对非专业工作人员的培训,这些机构的作用能否得到较大限度的发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组织管理体制的效率和资源整合分配情况。没有其它各个相关系统的设立,无法发挥其整体作用,尤其是政府应当在这系统中发挥其主导、指导、协调等重要作用。
成立市级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机构。南阳市成立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共青团南阳市委书记担任组长。领导小组组成人员由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教育局、卫生局、综治办、公安局、消防支队和驻宛高校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的职责是:规划和组织全市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督促相关部门及单位落实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任务,为重大的心理危机事件提出化解处置的实施意见。
明确各相关单位职责。团市委:负责全市学校、社区青少年和企业、青工、农村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指导社区、学校、企业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督导检查全市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开展情况,协调市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各成员单位加强协作配合。市教育局:承担全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咨询(辅导)室,配置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完成市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交办的相关工作。市公安局:负责全市范围内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的现场指挥;排查掌握罹患精神疾病青少年底数,做好防范控制工作。卫生局:负责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的医治救护及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指挥;调研、监控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掌握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和数据;加强对重性精神病青少年的规范化治疗,开展诊断与风险评估,对一般的精神病青少年落实村、社区随访管理等。消防支队:协助有关部门处置因心理危机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南阳理工学院:负责开展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防治、咨询、疏导、科普知识宣传、专业培训、工作交流、应急心理救援与指导工作。
成立市级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办事机构:一办、一队、一中心。一办即南阳市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由团市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职责是负责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的日常工作,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教育培训等。一队即心理危机救援联合专业队伍。由教育、公安、精神卫生机构、综合医院、高校等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具体职责为对青少年心理危机事件提供及时科学的心理救援和心理咨询,避免自杀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协助处于危机中的青少年顺利度过危机。一中心即南阳市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该中心依托南阳理工学院建立,主要职责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防治、咨询、疏导、科普知识宣传、专业培训、工作交流、应急心理救援与指导工作。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南阳市建立了一套专业的青少年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网络。实现了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青少年心理危机,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有效地协调教育、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公安、消防、共青团等相关机构,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的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通过我们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领域开拓新的干预模式、策略与方法,为青少年心理与人格的健康发展提供更为积极、有效的实践对策。让更多的人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危机,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参与心理危机的研究与实践,能帮助广大家长、教师、青少年自身掌握判断和处理青少年心理危机的科学方法,共同促进中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策略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中不仅包括了几千年来的历史人文,还包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以及高尚品质,是中华文明无上价值的具体体现。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激发我国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国家统一的概念贯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爱国情怀自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因此,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青少年的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历史中,热爱祖国的事迹比比皆是,例如,投江殉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诗人文天祥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钱学森等等。古往今来,爱国注意情怀已经贯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使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1.2提升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使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得到切实的提升。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饱含许多优秀的精神品质,通过此类精神的渗透可以使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涤荡,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例如,“百善孝为先”“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蕴含都是止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践行优良品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正确成长。
1.3促进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通过适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发展十分重要。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成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教育策略研究
当前阶段,我国的青少年德育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过度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缺乏兴趣、德育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缺乏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几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言传身教,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生活实践中,与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就是他们的父母,因此,在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中,父母所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还能在言传身教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从而为孩子做好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耳濡目染逐渐使青少年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推动民族不断前进的不懈动力,以此,父母注重优良的精神品质的灌输,切实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
2.2充分利用资源家加强针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青少年的德育教育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集中体现,因此应该结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此外,通过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有效的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可以经常组织青少年到社区的敬老院或是孤儿院开展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尊老爱幼良好品质的有效体现,通过再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青少年将践行优良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习惯,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3营造良好的校园的与环境,加强德育教育的实施力度:学校是开展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通过良好德育氛围的构建可以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学校可以讲中华游戏传统文化渗透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以此为依据制定学生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适当的约束。同时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通过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以及名人事迹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再如,学校可以时常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良好道德品质”为主题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方面的积极配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以及言传身教,逐渐加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真正的实现青少年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道升,吴福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少年德育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42-44.
[2]胡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6,17:34-36.
[3]顾丹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2:5-6.
【关键词】青少年;国家意识;发展
一、青少年应该具备哪些国家意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a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意识,爱国教育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那么,究竟青少年应该具备哪些国家意识呢?作为家长和老师,又该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培养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呢?
1.国家意识
什么是国家,所谓,指的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处理自己内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专有权利,是区别于其他社会集团和团体的专有属性。
国家意识:这是作为一国国民必须首先具备的意识,无论何时何地,捍卫国家和,是我们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现在的青少年更要加强意识教育,要他们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积极参与保卫祖国,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活动中来。
要使我国公民爱国首先就是要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国家有才能谈政治,才有国家的经济,军事。因此,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维护国家,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名族团结。
2.国家利益意识
国家利益意识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是国家意识的核心,也是国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充分明确了国家利益之所在,也就使国家意识有了坚实群众的基础,国家利益也就有了保障,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创造本国大多数国民共同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多种因素的集合,是国家能在国际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基础,国家利益,人们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但要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更要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在自己利益和国家利益相互冲突时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且需要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集体共同参与进来,一起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尤其是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间,要加强国家利益意识的学习,培育有志青年,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
3.国家安全意识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下,要使我国公民能够增强国防意识、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使每个公民都懂得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安全不仅仅局限于国防安全和军事安全,而且己经扩展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信息、生态等各个方面,以培养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操,为国家安全与利益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更是不能忽视,我们要加强青少年的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二、青少年国家意识的现状
2008我们对某县的30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国家意识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86%的学生竟然不知道我国国歌的出处,更有30%的学生不会唱国歌。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日益减淡,国家意识已经被他们所遗忘。国家对他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没有实在的意义,国家意识只是一些文字的表述,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今天,国家意识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知道,并理解,充分实践的。但目前来说,国家意识在青少年浅淡,也有很多的青少年更根本就没有国家意识,对于爱国之类的对他们来说是形同虚设。教育方法单调,教育形式呆板,教育内容空洞、贫乏,教育要求好高骛远,不是搬古代的,就是移他乡的,让青少年学生觉得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行为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在对300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不知道国家的成了日期,国家的性质,香港、澳门、台湾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外国,跟中国没什么关联,有一部分条件好的学生去过香港旅游,对他们来说,香港就是国外,去了还要办护照等。只于,他们更是不知道。现在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淡薄这不是偶然的,因为我国的教育体制,上学就是为了考大学,其他的根本不重要,因此忽视了学生的国家意识教育。
三、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国家意识
1.理论知识的学习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祖国的花朵,青少年阶段也正是理论知识学习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加强青少年的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我们材料去实践,将我们的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用我们的知识改变我们的命运,发展国家的文化,强健国家的军事,繁荣国家的经济。
在学校我们应该积极开展青少年们国家意识教育,让他们永远丰富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家意识对每个公民的意义,懂得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在家庭,我们每个父母应该积极引导孩子,要孩子知道国家意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国家安全中来,让他们也成为国家的捍卫者。
在社会,我们应该多做一些国家意识的宣传,不仅让青少年们知道作为一个国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更应该让我们的每个公民都有所觉悟,都要明确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2 理论联系实践
没有实践的理论永远都是空头支票,永远都是纸上谈兵,打不了胜仗,我们要充分的让理论联系实践,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国家的选举,选举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权力,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要鼓励我们的青少年积极参与我们的每次选举,认真负责的做好每次选举,行使好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国家意识作为国民对国家的认知、认同,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精神纽带,是公民责任感、义务感和爱国主义的基础。它对国家的形成、发展、统一、强大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国家意识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如果没有国家意识就不可能有爱国主义,如果没有对自己国家认同、尊重、热爱的情感和认知,就没有民族繁衍生息的内在动力和支柱,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有奋斗的激情。爱国主义是国家意识的核心,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崇高思想和献身行为,我们要将这些理论实施到实践中,要学以致用。
青少年是一个主观能动体,他们具有自己的能动性和主观性,他们不仅接受知识,还是知识的加工者,理论联系实际让他们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深刻的学习国家意识!
增强青少年国家意识,就是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认知,陈会昌教授曾在《认知发展与社会认知发展》中提到,认知是对客观设计认识的一个过程,青少年的认知的发展是对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的发展。青少年不仅指知识的学习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青少年国家意识理论的教育仅仅是理论知识的认知者,还是理论知识的实践者,他们不光主观的接受知识,还要积极的实践知识,我们还要关注青少年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认知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情感教育中慢慢发生,这是青少年社会认知的一个方面,也是国家意识培养的重要部分。
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教育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作为现代青少年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协作。在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改进教育方式,改善教学教育环境,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教育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这样我们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教育才能教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张华.山东青少年与日本、韩国青少年社会意识比较[J].走向世界, 2004, (4): 11-15.
[2]张敏.网络时代与我国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 (9): 56-57.
[3]孙朝阳.试论全球化对青少年国家民族意识的消极影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5):30-33.
[4]夏桂霞.应重视多民族国家青少年的国家意识认同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10,(4): 101-106.
[5]杨丽珠.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探源――《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研究》评析[J].教育科学,2011,(4): 95-96.
[6]张向葵.国际视野与本土研究结合的力作――《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简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7(4): 218-219.
[7]陈磊,朱美芬.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德育心理环境建设[J].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10, (6): 68-69.
[8]李庆安.关注当代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评《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J].教育研究,2008, (12):102.
关键词:校外活动;责任教育;农村中小学;德育;实效性
当前中小学德育在实效性屡见问题是学校、家庭、社会所形成的合力微弱,学生教育工作难度不断加大,教育的责任不能很好的落实,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等。校外教育是社会教育中重要方面。如何引导青少年在校外活动中学知识、学技能、学专长、学交往、学做人,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试从责任教育的角度浅谈以下几点。
一、明确青少年校外活动中责任教育的目标
校外活动担负着对青少年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培养目标上,校外活动完全是按照人的本性来培养, 注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受到他所具有的价值观的影响,人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思想、有感情,人的行为无不受到观念和感情的影响,而正是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追求什么、放弃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正因为如此,当一个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的时候,他就可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放弃私利,甚至于奋不顾身。所以,校外活动的责任教育就要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研究开始,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发展特点,把责任教育贯穿到主题鲜明的系列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扩展学校育人的功能。在加大和改进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与配合的“三结合”教育模式,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的同时,广泛开展“三结合”的讨论、对话、沟通、理解等活动,以此形成教育合力,广泛开展校外活动,避免中小学校德育存在的缺陷问题,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度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公民。
二、探索青少年校外活动中责任教育的途径
校外教育主要是在活动中育人。活动是校外教育的主体方式,校外活动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主要就是寓责任教育于各类活动中。要以培养责任意识的形成和承担责任行为的培养作为突破口,开展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活动中的责任教育,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渗透责任教育;完善农村“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学生责任教育网络,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的功能,突出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责任教育,增强活动育人的实效性。要创新策划和设计好青少年校外的活动,注重实践和体验的获得。校外活动营地的教学则是以活动为载体, 通过青少年的实践体验, 达到教育目的。在设计活动时,突出实践和体验,让青少年通过亲身参与自主性、实践性、探究性活动, 实现校内与校外的结合、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人与自然的结合等,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活动组织方式, 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 在参与中学习, 既调动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要注意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效果,要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自主教育。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 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增强学校及广大师生的责任意识到。要争取社会广泛参与 青少年校外活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活动, 支持青少年校外活动, 开展公益性活动,增强各方力量的社会责任感。
三、掌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责任教育的方法
责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整个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尤其是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更要发挥其特有的功能,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生动的活动,切实抓好学生的责任教育。可以通过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用古今中外责任的书籍故事,让学生从小树立责任的意识。利用各级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在假期或双休日开展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利用各种演讲比赛、辩论大赛、学生干部竞选演说、模拟招聘、体育团体竞赛等方式,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让青少年学生多参与一些与社会相关的活动,如在春夏季节,利用一些法定的日子,如植树节,雷锋纪念日等,在特定的气氛受到教育;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诵诗词、讲故事、演小品、演唱爱国歌曲、表演弘扬民族精神的舞蹈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报国之志;开展德育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竞技、体育竞赛、科技创新等集体主义教育专题活动,进一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集体观念、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开展野营体验活动,进行生活实践锻炼,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以“勤俭节约”、“艰苦磨难”等为主题或内容,用严明的纪律去感染、塑造青少年,让他们在活动中做到勇往直前,学会自信、自立、自强,同学之间团结互助互爱;要组织学生参加法制教育专题讲座,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图片展,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表演,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为提高学生法纪意识,普及法律知识,预防青少年犯罪,达到普及法律知识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教育目的;结语:思想品德素质是青少年学生最重要的素质, 校外活动担负着对青少年品德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校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做到活动中育人,青少年校外责任教育更要贯穿于校外教育的全过程,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对青少年实施责任教育,寓责任教育于各类活动之中,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刘世中:《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9)
由区预防办牵头,民政办、团委、妇联等部门参与,落实好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有关政策,建立完善对其养育、监护、教育、管理的工作体系,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团队组织开展与服刑人员子女“手拉手”结对互助活动,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渠道开展帮扶救助工作。
着力做好社区闲散青少年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对边缘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制定有效措施,强化义务教育法在基层的贯彻落实,防止和减少中小学生辍学、失学,农村初中辍学率控制在3个百分点以内。提高教育质量,把工读学校办成教育、矫治、挽救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阵地。
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三有三为”道德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关爱老前辈”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广泛开展法制教育。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六五”普法规划意见,积极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继续推进社区青少年法律学校、中小学法制副校长队伍和家长学校建设,加强青少年法律知识的普及,注重在青少年工作者中开展两法普及宣传,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进一步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联合整治工作,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清除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良诱因。
加强分类指导、评估跟进,进一步调动基层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积极性,推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各项任务、措施和责任层层落实到基层。
开展“为了明天——绿色行动”。广泛开展“青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力争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办一次“青少年模拟法庭”,让青少年通过实际参与不断增强法制观念。
继续深入开展“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结对互助活动。组织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边缘学生等特殊未成年人建立档案,详细掌握他们的家庭、社会关系等内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等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工作。在校内外大力开展以结交一个好朋友,互学一个自护常识,互教一种自护本领,互赠一张平安卡,同争一枚“平安奖章”,共同开展一次平安行动为内容的“六个一”活动。要依托少先队组织搭建互助活动平台,拓宽手拉手活动的渠道,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不断完善工作体系。进一步规范区、村两级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机构,预防办要设在相应团的组织;在村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为预防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考核机制。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和预防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整体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跟踪指导和督导检查,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局面。
建立目标责任体系。结合今年预防工作的内容,采取任务层层分解、各负其责的办法,逐层签定责任状。实行对重点工作季度通报、半年督察的工作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