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的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危机的发生带有全球性,波及到整个世界,酒店业与其息息相关,必将受到严重影响,酒店业目前最重要的就是适时地寻找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出路。本文将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来更好的探讨应对策略。
关键词:
金融危机;酒店业;影响;对策
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比如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酒店业与金融实体密切相关,酒店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必须在金融危机面前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才能更好的立足。本文将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来进一步探讨其应对策略。
一、分析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
(一)对酒店客源的影响
1、国际
金融危机导致全世界经济萧条,跨国来看,国际旅客减少;好多企业资金紧缺,面临倒闭。各种大型会议的数量也有所下降,国际上的商务客流量也大大减少。
2、国内
普通消费者的投资和收入大幅度降低和金融危机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金融危机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导致人们对就业状况和收入担忧,当居民收入不稳定时,必将计划合理开支,首先就会减少旅游等一些非必需消费,因而度假的客源也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其次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部分企业资金短缺和面临破产,企业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成本,公司旅游促销、宴请等大型活动都将会被取消或者减少或者降低档次,一些商务会议会展活动次数同样会减少。酒店客源大大减少是必然趋势。
(二)对不同级别酒店的影响
1、星级酒店
星级酒店面临严峻挑战。总体来看,五星、四星酒店面对的客源大部分是国际旅客、商务客人等一些高端人士,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较大,酒店出租率和平均房价都大大降低,客源大量流失,他们也可能会选择降低档次去消费或减少没必要的消费。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收入大大降低,消费水平也会跟着降低,一些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商务人员的开支也会合理计算,宁愿选择降低消费档次,也就降低了星级酒店的消费。
2、经济型酒店
经济型酒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区别于以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的商务人士、高收入阶层、公费旅游者或政府官员为主要接待对象的高星级豪华酒店,其服务模式是“住宿+早餐”,是低星级酒店、社会旅馆的替代产品。经济型酒店所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星级酒店要小得多,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旅游的不断升温和公共假期的调整,反而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汉庭连锁酒店、布丁酒店、汉庭客栈等连锁型百元酒店如雨后春笋般生长,从而酒店之间竞争也就会加大,这也是对酒店更近一步的考验,更多的出色之处才会吸引更多的顾客,积累更多更优质的客源,更好促进发展。
二、金融危机下酒店业的应对策略
(一)整合客源,不断开辟新市场
目前,国内比较高端的酒店基本上面向的是国外客人,国内客人一般选择中低端酒店进行消费,从国内来看,国内的综合实力的也在不断提升,可以考虑把酒店业重心逐渐转向国内,更加稳固,同时也能带动国内经济发展,两全其美。金融危机下的高端酒店危机更为明显,经济萧条,考虑到各种因素,人们势必会降低一些非必需品的消费,旅游业必受其影响,酒店业直接下滑。要想长期谋发展,及时调整客源结构,国内外双向发展,不断寻求开辟新的市场,酒店不仅仅是住宿,多样化发展,适时的举办活动,进行宣传,更贴近生活最好,更有利于生存。
(二)优化管理,储备人才
完善管理制度,更好地去执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市场联系,以市场为中心;酒店内部运营也要了如指掌。有效管理,提高人员配置和资源配置,提高酒店整体运行效率。我国酒店还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当务之急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酒店管理人才紧缺问题,市场和酒店内部合理对接,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优秀员工的储备和员工培训工作不可或缺,精简人员,多选拔些优秀人才,重点培养。力提高员工的素质必须提高,增强实力,进行内部调整,为经济危机过后的发展做好准备。通过高等院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等方式培养出专业酒店管理人才,从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宾客至上,服务第一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优质的服务会赢得更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时刻记着:客人是“衣食父母”,是给酒店带来财富的“财神”,客人是来寻求享受的。最好的宣传来自顾客,做到让顾客满意,生意就会越做越火。
(四)更好的运用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不与互联网接轨,实体产业很难发展,因此要合理利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宣传更形象,引人注目,方便快捷,更好的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酒店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建立自己酒店的独立网站,进行远程交流,网上服务更具时代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例如7天连锁酒店将其”全球酒店业第一电子商务平台”与国内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正式展开合作,打造出竞争对手无法逾越的优势,成为全球第一商务酒店网站,奠定了行业电子商务的领军地位。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酒店业势必会造成影响,寻找更好的解决之道才是我们更应该关心的,不断开辟新市场,提高管理,为酒店发展培养人才,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酒店,让酒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育红.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影响及对策分析[N].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21—26
[2]严华.酒店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路径选择[J].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2016,08(31):88-90
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 国际金融危机 应对策略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20年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 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2000年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我国防范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August, 2001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形成原因;我国的应对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关键词】 金融危机;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对策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从金融界一路波及到实业界,撼动了整个世界。酒店业作为与金融实体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影响在所难免。中国酒店业如何经受住考验,从金融危机中突围,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成为我国饭店业经营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来进一步探讨其应对之策。
一、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
(一)对酒店客源市场的影响
酒店业的需求弹性较高,经济发展减速、居民消费能力和需求下降,势必会影响到酒店的客流量。从国际客源来看,国际经济萧条,入境旅游出现滑坡,造成国际旅游客人减少;企业倒闭增多,展销会、会议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造成国际商务客人减少。从国内客源来看,金融危机使普通消费者的投资和收入都大幅缩水,加上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开支将更加谨慎,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品,因而休闲度假客源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对于企业而言,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资金短缺和破产的危险,企业为了压缩成本,要么取消了原本计划的公司旅游、商务宴请、会议等,要么尽量减少出行或选择较低标准的饭店。奖励旅游被大幅度取消,一些商务会议会展活动也被缩减。以国内商务散客为主要市场的商务饭店则影响不大,这场金融危机主要波及外向型出口制造业,导致出口企业从外销逐步转向内销,促进企业销售人员更频繁的商务活动。
(二)对不同档次酒店的影响
1.高星级酒店面临严峻挑战。总体来看,以国际客人,尤其是国际旅游客人、高档商务客人为主的五星、四星饭店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和压力,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酒店出租率和平均房价普遍下滑。如作为中国饭店业翘楚的上海,于2009年客房出租率下降幅度进一步加大,星级酒店的平均房价为658.4元,同比下跌1.45%。今年1月,星级酒店平均房价跌至538元,同比下降了15.2%,其中五星级酒店降幅最大,达25.3%。与此同时,北京、武汉以及珠三角的广州、惠州、中山、东莞、港澳等各城市高星级酒店入住率出现10~30%的下滑,并开始打折促销。比如有的酒店订两天的房间便赠送接机等服务;某些酒店客人预订标准间客房,酒店可以为客人免费将房间升级到行政楼层;还有酒店推出了预购4张房随送升级卡、打折卡以及代金券的“大礼包”优惠。
2.省略正式展开合作,打造出竞争对手无法逾越的优势,成为全球第一商务酒店网站,奠定了行业电子商务的领军地位。
综上所述,我国酒店业可以采取细分市场、开拓新型市场、优化成本机构、充分利用网络、采用多种经营形式等对策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做到化“危”为“机”,获得更强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育红.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21~26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创新;机遇;困境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46-05
创新是一个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几乎所有的企业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数的企业在发展历程中实现了不断创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创新必然要与风险联系在一起,而这一点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1]。从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使人们拥有的财富减少,严重冲击了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不足,使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另一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拥有的资金减少导致其投资减少,进而经济下滑,而经济下滑又进一步导致收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企业产品积压,没有盈利,又不能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对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使得许多企业在降低成本与企业创新之间犹豫不决。
笔者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我们应对经济危机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他对创新思想的理解,并用创新思想解释了经济发展及波动的全过程。熊彼特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五种情况:一是生产新的产品,即产品创新;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技术创新;三是市场创新;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即材料创新;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组织管理创新[2]。无独有偶,哈佛大学的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理论,他认为创新有不同的路径,首先是维持性创新,在现有市场上使得现有产品或服务更好、更快或更方便;第二种创新路径称为破坏性创新,创新路径是通过不连续的变化,可能是通过技术上的能力破坏或者市场的改变等因素影响。虽然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主要运用于技术、市场等方面,但是金融危机这样极具破坏性的因素,仍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3]。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创新的机遇分析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金融危机也是如此。在一般研究中,学者们较多地关注金融危机的风险与挑战,却对其正面意义认识不足。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及创新理论来看,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发展和创新成长的必然过程,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过程,创新也是长期的、痛苦的过程,经济发展就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它将破坏旧的产业及生产方式,让新的产业和生产方式有崛起空间。对于企业来说,金融危机就是企业创新成长的重大机遇。具体说来,金融危机可给企业创新带来以下机遇:
(一)金融危机可以促进企业技术、产品等的创新和升级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滞后是爆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产业内的企业个体来看,根源就是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没有跟上市场经济的需求,企业没有及时对自身技术、产品更新换代,没有提升自身服务质量,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结构不合理,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使产业链处于老化和固化的境地。一般说来,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往往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因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当和滞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防范,当金融危机到来时,所有问题就暴露出来。金融危机迫使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产品升级和服务提升,从客观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产业的合理化、高级化,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虽然危机的发展会造成一些企业倒闭,但这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整合兼并及升级换代的契机。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证明,扩大成熟的行业市场份额通常会逐渐向大品牌集中。中小企业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应该扩大市场份额,在产品更新、管理模式创新、品牌打造、品牌附加值提升等方面做好应对之策。
(二)金融危机可以促进企业向集约型、循环性成长方式转型
企业创新的根本目标和要求就是达到低消耗、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从企业成长方式来看,创新就是要使企业走向集约型和循环型成长之路。中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企业的发展,这些年来一直走一条粗放型的成长道路,这种成长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低产出、低效益。这种方式不仅消耗了极大的能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金融危机的严酷环境下,这种成长方式将被加速改变,被更加依赖创新的集约型、循环型的成长方式取代。集约型、循环型成长方式的基本特点就是企业通过创新来提高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实现企业成本和社会发展成本的降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长,追求低消耗、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金融危机来临时,各企业本身就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加之由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萎缩、成本上升等,使得企业不得不转型,通过创新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成长方式向集约型和循环型转变。
(三)金融危机为企业提供了海外并购和人才猎取的机会
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淘“便宜货”机会[4]。金融危机的发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并购国外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一些制造性企业的机会,很显然,次贷危机后美国的大部分银行倒闭,货币市场处于严重的瘫痪状态,人力资本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直接导致海外企业融资困难,财富资本缩水,为了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寻求国际合作伙伴。这样的大环境使得中国企业直接从并购中获取高新技术和品牌产品的机会大大增加。而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其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附加值一直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确实有很大差距,在技术、产品设计、流程再造等方面发展和不断创新能很好地把握住这次机会,在同国际企业协作过程中,不但把其高端技术要引进来,而且要学会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核心技术,突破国内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进而提升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另一方面看,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在创新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创新型人才。金融危机导致了欧美很多企业破产或是大量裁员,很多高级技术创新人才面临着失业,这就为中国企业获取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提供了机会。
(四)金融危机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很多企业遭受了重创,尤其是主要依赖出口的企业,和这些企业直接或是间接相关的企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应对危机就成为产业链上企业的同舟共济之途。比如随着河北钢铁集团的成立和2010年4月份对石家庄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收购,极大地提高了进口铁矿石谈判话语权和国际地位、提高了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和危机下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包括“联想”、“海尔”、“长虹”等都在使用视高科技提供的视频会议租用解决方案,他们利用这个稳固、安全、优质的信息交流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每天进行无数次的远程会议,做到企业内部重要信息适时通报,市场问题随时解决,在最短时间作出决策。对此视高协同视频会议系统租用服务不仅能为大量企业提供完善周到的信息服务,同时也为他们节省了大笔的差旅费开支,成为企业在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保证开源节流的最佳合作“伙伴”。要想实现突破性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在经济危机时期更是如此。必须合纵连横,集约社会力量,联合战略伙伴协同创新。”[5]企业之间这种协同合作客观上不仅避免了自身资源资金不足的困难,也推动了企业间技术的交流交换,提升了企业组织的学习力,增强了对金融危机的抵抗力。
(五)企业对危机防范机制的创新
危机管理这一概念是美国学者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企业为了预防、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使企业摆脱困境、避免或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积极主动行为[6]。要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就要厘清危机的原因。分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会让企业对危机的防范有更深的认识,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范危机再次发生。危机管理还要求企业要从面对危机及解决危机的过程中学习、总结和创新出一套适合企业的危机防范机制,建立危机管理制度,这一点对目前中国企业来说,还处于极不成熟的阶段,因此通过对危机的认知采取积极措施防范金融危机就成了当务之急。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创新的困境分析
从消极的角度看,金融危机给企业创新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金融危机给企业创新造成诸如市场萎缩、资金短缺、消费减少、产品积压等考验和挑战,对企业创新进程而言都是不小的阻碍,导致不少企业陷入创新与生存的“囚徒困境”当中。
(一)企业创新的头号困境就是资金匮乏,成本压力大
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了经济不景气,经济不景气导致收入下降、需求不足、购买力下降,进而影响到市场萎缩,市场萎缩直接影响了企业生产经营,企业盈利下降,部分企业艰难度日,一些企业甚至陷入瘫痪状态和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削减投入、降低成本势在必行,但是无论是从削减人力成本还是研发资金对企业的创新都是减缓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到底是要坚持创新还是要削减成本,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选择。研发和生产条码打印机的Datamax-O'Neil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的两难问题。其许多原本已制定好采购计划的用户决定推迟购买Datamax-O'Neil的产品,这对他们的经营状况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研发投入也不得不更加慎重。[5]
(二)企业的经营管理困境
金融危机肆虐下,企业经营环境极度不稳定,给企业的管理环境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企业创新时不仅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要考虑技术的变迁、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变化、以及危机时期政府政策变化等,这一系列的因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很大。在危机影响下,管理环境变化的幅度、速度、不可预测性和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管理环境的巨变增加了企业创新失败的风险,导致企业宁愿削减成本以安度危机也不愿意增加投入进行研发创新,以减少失败风险。也有一些企业原本就没把创新放在应有的位置,而在金融危机面前创新更是成了企业的“鸡肋”,甚至被企业所抛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企业本身处于企业发展体制转换之中,尚未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因此企业创新不存在。第二,很多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削减生产成本、减少人力成本和降低研发投入等措施,根本没有意识到只有创新才是走出危机的根本出路,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创新的真正价值,在思想观念上不重视企业创新。第三,对于现在的国内民营企业来说,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存活艰难,根本没有创新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也就是没有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一味地仿照别人,抄袭别人,成为山寨企业,部分企业甚至连“山寨”都做不下去,只能倒闭破产了之。第四,部分企业在金融危机的胁迫下走入旧的发展惯性,害怕创新失败,于是只能在习惯的长期不变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中勉强度日。
(三)企业传统文化观念束缚困境
企业的文化观念,是指企业组织内的主流文化观念。企业领导者,不但要开发创新成果,也要注意培植既有企业特色,先进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7]部分中国企业家信奉“中庸之道”,认为凡事过犹不及,中庸的思想导致中国人不愿冒险,企业的经营者有厌恶风险的心态及行为。其次是爱“面子”的观念导致企业家畏惧冒险。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中,为保全“面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不敢贸然冒险。这一点对于在金融危机中的中国企业来说是致命的缺陷,所以,思想方面的冲突形成企业创新中高风险性与维持现状的矛盾。
企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过程不仅复杂而且风险较高。“风险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变动性的影响,使实际结果和预期发生背离而导致利益损失的可能性[8]。”美国《幸福》杂志报道,新产品开发的失败率为8 715%;美国的风险企业,10个中有2个完全失败,6个受挫折,只有2个成功,2个之中只有1个真正获得经济的巨大收益。日本学者板治光共对200多个技术开发项目案例的调查显示,真正成功的项目在10%以下;据中国有关部门对全国10 000多个新产品开发项目的调查,70%的项目取得技术成果,仅11%的项目开拓了市场[9]。这些还仅仅是在经济景气、没有危机的情况下的调查研究结果。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创新的对策
很多世界级大公司因为从不放弃技术创新,所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没能击垮他们,反而成为其做大做强、跨越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怎么样才能在金融危机的萧条状况下坚持创新,实现发展仍然任重道远。笔者看来,至少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促使企业坚持创新,安度危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坚定创新信念,在创新中降成本谋发展
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害怕失败,不敢承担风险,“好面子”,中庸思想比较严重,旧观念就成为企业创新的桎梏。行动从思想中来,思想支配行动,企业要在金融危机中生存,就必须创新,企业要创新,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革新,要抛弃头脑中那些“中庸之道”、抛开“好面子”的想法,勇于承担风险,勇于支持创新。在金融危机情况下,企业创新首先要注重观念的不断革新,持续注重市场变化、技术革新、成本降低、信息更新等内容,尤其是管理者要有支持创新的魄力,要有只有创新才能生存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迅速适应金融危机,改变自身现状。
金融危机使得消费者的收入减少,需求降低,市场萎缩,企业盈利下降甚至亏损,尤其是对于那些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来说,金融危机使得出口大幅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其认为降低商品的价格就是企业生存的法宝之一,可以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来扩大出口,抢占更多国际市场份额。问题来自于那些利润本来就比较低的企业,其企业的商品本来利润低微,一再降价必然导致企业陷入亏损。因此以降价来达到度过危机的目的难以实现,为了度过危机,就只有削减成本一条道路。而创新则给企业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捷径,企业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降低成本,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安度危机,还能使企业站在技术领先的地位,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生存下去的目标,而且带来了竞争的优势。比如世界化工巨头――杜邦公司,在大萧条前后的11年里,共投入2 200万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员,于1938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一举奠定了全球合成纤维工业的基础及在化学工业的领军地位[5]。
(二)管理创新,突破管理瓶颈
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环境和挑战,让企业管理陷入管理困境,固定不变的常规企业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危机的挑战,企业必须在管理上进行创新才能降低风险,走出危机。对于不同企业来说,集权与分权、专业分工与流程再造、组织变革与人员削减、管理创新应该也必须向着人本化、柔性化、网络化、知识化进步。企业要想持续成长,持续创新,就需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搭建一个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建立适合企业创新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以推动企业各项创新为指导,从而为企业安度金融危机提供管理保障。
以深圳市万兴软件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类通用软件出口企业,尽管技术与资金都不是太大问题,但该公司管理层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管理最大的难题在于效益不能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而提升。因此,万兴公司通过搭建企业基础架构,解决组织架构需求,改变了过去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起“大平台小团队”的矩阵式双层基础架构,各个部门组成底层平台,依托构建在底层平台上的灵活机动的事业部,快速进入了一系列产品领域[5]。
(三)保障制度支持,搞活企业融资模式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不畅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发展更加困难,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要打破制度和观念束缚,就要鼓励优质的企业和投资者向那些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参股投资。目前为支持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中央银行、银监会、各商业银行已经出台并将陆续出台放宽贷款标准额度等一系列措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短期资金只能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在这次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高成长的中小企业,不仅仅需要生存条件,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解决成长和发展所必须资本金的平台即资本市场;同时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体系的研究,制定出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方法,以知识产权作价,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特别是通过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融资,[10]以帮助企业走出危机。另外还要启动民间资本,让民间资本来解决企业融资的资金来源。[11]
(四)鼓励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技术、产品、服务升级改造
现阶段,由于自主创新不足,国内山寨企业风行,山寨产品遍布,虽然这在短期内帮助企业度过了危机,但是从长远来看,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们的企业发展仍处于产业链尾端,仍然只是一味地模仿、制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不能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竞争优势。因此,支持企业或者企业之间的合作,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产品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打造自主品牌就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同时,应用自身的创新取得的成功,进行企业技术、产品、服务等的更新改造,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转型,从而使企业顺利度过难关,实现持续发展。另外,我国有众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机构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研究出很多适合推广的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但缺乏将之转化的渠道和途径,这些自主高科技技术和产品的转化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推动这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也是企业快速创新和走出危机的快捷途径。
参考文献:
[1]Pervaiz K,Ahmed.Culture and climate for innovation[J].European Journal ofInnovation Management, 1998,(1):30-43.
[2]【奥地利】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陈继祥,王敏.破坏性创新理论最新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
[4]樊重俊,熊红林.金融危机的积极作用于中国的机会[J].财经科学,2009,(3).
[5]孙文娟.低迷期企业的创新之困[EB/OL].money.省略,2009-11-08.
[6]何苏湘.对企业危机管理的理论界定[J].商业经济研究,1998,(5).
[7]王逊.企业创新及创新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2,(1).
[8]傅家骥.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9]李仕明.高技术产业开发的风险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7,(6).
[10]辛怡.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之道[J].中国禽业导刊,2008,(24).
[11]吴毓薇,曾纪瑶.金融海啸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南方农村,2008,(6).
Countermeasure Analyses on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at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Time
Fan Yushu
(Finance Department, Hua Smelt Resources Limited Company of China Smelts Group, Handan 056034, China)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贸易;风险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对中美双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
1.从外部需求角度来说,中国出口面临的形势更加恶化
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美国消费疲软,美国民间经济研究机构“美国经济评议会”10月29日数据显示,10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下滑至38.0,创下1967年开始汇编指数以来最低点,并且远低于9月份的61.4点。根据以往贸易经验,美国消费下滑1个百分点,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美国消费下降3个百分点,经济步入衰退,我们对美的出口将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随着美国外部需求的减少,我国出口多年来的高涨势头可能会终结。
2.由于美元贬值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我国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内缺乏价格上的竞争优势,这种价格效应必然会给我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面对金融危机,美联储不断降低利率,美元不断走软,对人民币汇率已经产生了影响。美联储的降息政策导致人民币和美元利率出现倒挂,使得人民币和美元息差进一步拉大,美国的刺激经济政策会导致美元更加泛滥,利率更加宽松,从而导致美元资本持续流入我国市场,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
3.金融危机将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保护主义不会主导世界经济,但贸易政策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美国虽然一直提倡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维护经济安全为由,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利益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我国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然而,贸易保护主义虽然会更加抬头,但不会出现泛滥成灾的局面。人类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20世纪30年代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没有拯救灾难中的经济,反而使它更加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外,当今全球自由贸易的体制基本已经形成,以WTO为代表的自由贸易理念已经深入到各国基本政策里面,而且形成了具有强制性的规则。因此不可能说让受到金融冲击的国家,把WTO的规则、承诺抛到一边去,去采取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主的贸易政策,而只能找一些缝隙,找一些多边体、双边规则里面保留的空间,比如把贸易救济措施演变成贸易保护措施。
4.现有的订单货款拖欠,外贸企业出口坏账增加
由于美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损失巨大,收缩了贷款规模导致其国内外企业流动性资金减少,现金链断裂,从而影响投资和支付。由此,我国出口企业已出现订单货款难以收回,资金流动不足,难以支撑下去的情况,而这种现象正在增加。
二、我国对外贸易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1.政府层面
(1)拉动内需。从目前来看,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依赖国外经济的出口和投资则会出现滑落,那么扩大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选。首先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网络,让城乡居民拥有同等的养老保障,这样可以将城乡居民的储蓄转化为消费;其次,开拓农村市场,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收效的过程;最后,加大农村、城镇、小城市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发西部的力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平衡中国地域的经济发展。
(2)提供政府信用担保,协助出口企业融资。商务部联手外汇管理局,正在酝酿放松企业预收货款融资。这次调整,将有望取消10万美元以下每单的预收货款管制,届时,企业将可以对预收货款采用即时结汇,以增加企业资金流动性。
2.加强品牌、质量建设,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广交会为例。尽管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下降。但是从现场情况看,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特产品大量涌现,成交活跃;节能环保产品受到广泛欢迎;拥有自主品牌、自主设计、专利技术的产品和创新产品优势明显。及早推行市场多元化的企业,掌握了成交和定价的主动权,显示了较强的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
同时,已经有一些出口企业采取了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一旦成功,企业将摆脱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与出口、投资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做内销也就顺理成章当然,这种转型决非易事,
需要较高的资本投入、正确的策划、较强的执行能力。同样,也意味着要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但有所作为总胜过坐以待毙。因此,虽然这次危机使很多中国出口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但是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还是能化“危”为“机”。
3.有效化解贸易摩擦
次贷危机恶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壁垒会增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地使用,我国的外贸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我们应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加大对外经贸的交涉力度,有效化解中外可能出现的贸易纠纷。大力推进出口多元化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深化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合作。此外,为了抵御发达国家通过贸易转嫁危机的做法,我们还要积极联合周边国家,建立统一的多边反应机制,健全进口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针对反倾销的保障措施。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到海外进行投资。
4.适度降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近年来,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在逐年上升,2008年,我国的贸易依存度高达70%,远远高于美国的22%和日本的27.7%。过高的贸易依存度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风险很大,一旦国际市场环境恶化,本国经济将会受到剧烈冲击。韩国的外贸依存度略高于我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韩国的进出口下降幅度已经达到惊人的两位数。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在目前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的环境下。为了减少外部环境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们需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度依赖。
5.出口转内销
我国这个令世界所有企业都垂涎三尺的巨大市场,为企业出口转内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出口型企业为了满足国际客户的需求,在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供货时间、按国际消费需求进行产品研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使得企业在转向内销的同时具体了成功的前提基础。但在国内市场,其品牌影响力及渠道建设短板不容忽视,这也是制约企业出口转内销的一个瓶颈。公司的内销越来越不好做,业务量在缩小,原因是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不断增加,产品进卖场也很困难,而类似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各种名目的费用往往压的企业喘不过气,更大的问题在于渠道管理经验的欠缺,致使出口转内销对于许多企业只是水中花,雾中月。
6.产业升级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2003年,全国就业人口74432万人。
劳动力成本低,已成为我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优势的要素;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下,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出口生意不景气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墨守成规、继续在产业链下游进行低价格、低技术含量的拼杀,这样的出口企业,难免被淘汰的命运。产业升级成为了必然,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巨大贡献,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社会、经济带来的种种阵痛,从政府的角度、企业的自身,产业升级已经得到了共识,“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只能是“中国创造”。
7.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有效地防范风险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进口商和银行的信用普遍下降,这意味着在我们出口贸易中将会产生更多的信用风险。出口企业作为风险的主体,应主动防范风险。
(1)企业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对老客户要及时掌握其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对新客户可借助信用管理公司对客户信用度进行调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
(2)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企业应尽可能选择信用证、银行保函等依托银行信用的贸易结算方式,努力减少商业赊账的额度。
(3)企业应加强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责权条款,严格履行合同,避免对方以不符合同为由拒付货款。
参考文献:
[1]李若谷冯春平:美国次贷危机的走向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8(3):52-55.
[2]甄炳禧:次贷危机阴影下的美国经济[J].求是,2008(17):61.
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国公司;撤资;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的在中国撤资现状
到2009年3月中国引进外资出现连续6个月的下降,2009年第1季度,同比下降20.6%,这是比较大的一个降幅,它是从2008年10月开始的。中国吸收外资出现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持续下降。由于现在没有在中国跨国公司撤资的直接统计数据公布,因此只能间接估计。这也是中国外资统计应该增加的一部分新的内容。另外,山东、浙江、广东等地的一些接连发生的外商撤资事件增多也可以支撑这一判断。根据相关预测,外资有加速撤离的可能。此外,在金融危机下,200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部分外商直接投资非正常撤资的现象,所谓非正常撤资,即外资企业在没有清算债务以及申报破产的情况下,不按合法程序而突然撤离的行为,遗留下大量的诸如劳资纠纷、建设工程以及买卖合同纠纷等问题,从而直接导致其配套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出现资金困难,并进一步引发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
二、应对外资撤离的相应对策
由于外资对中国经济、外贸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外资撤离。
(一)进行必要的事前控制
由于东道国事后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遏制已经蔓延的撤资行为,因此,加强对外资流动的事前控制就成为防止跨国公司撤资以及由此带来突发的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
(二)适当调整外资政策
应进一步调整外资政策,保持外资流入、流出量的稳定性,使之成为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运转的较确定性的因素。同时,调整过度集中的外资来源国结构,避免资本流入量因为某国或某一地区的经济波动受到较大影响。
(三)变外资撤退为外资在中国境内的产业转移
利用中国产业多层次并存的特点,采取明确的产业优惠政策,变外资撤退为外资在中国境内的产业转移,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四)保持外资制度安排的国际竞争优势
考虑到外资制度安排的国际竞争,中国在外资制度安排上要保持一定的国际区位比较优势,建立和巩固新的区位优势,引进外资,防止外资的撤退。同时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稳定人民币,减少和化解对外贸易摩擦,让外资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
(五)加强引资后续服务工作的跟进
在中国有些地方经常出现引资的同时,又丢掉了一些已经投资的大项目。根源在于,只重视前期招商的环节,忽视了后续服务工作的跟进,最终导致不断增加新项目,但已投资项目没有服务保障而流产。要彻底扭转地方政府招商观念,把“招商引资”变“招商选资”,并把预防和打击外资非法撤离列入考核范围,从而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
(六)修订现行《刑法》及相关法律防范外资非法撤资
为了不让中国发生的外资非法撤离增多,仅靠《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还远远不够,我们有必要针对外资逃跑通道,修订现行《刑法》及相关法律,从而封死外资非法出逃路线。我们注意到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外资也在考虑如何尽快“技巧性”地从中国撤资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给以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有利措施。
另外,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具有个性化的反撤资的外商投资引导与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岩.对外直接投资撤退原因理论分析[J].南开学报,1995(4).
关键词:金融危机;家电业;影响;对策
当前,由美国华尔街风暴演变而来的全球经济形势恶化正愈演愈烈,市场消费也由此陷入新一季严冬之中。我国作为全球家电业主要的制造中心和出口大国,所经受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这场金融危机势必会带给我国家电业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尽快行动起来,想出对策,使家电产业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我国家电产业出口的历史情况
家电业是我国开放时间最早、发展最迅速、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4大家用电器生产基地之一,在世界市场颇具竞争实力。2008年之前,我国的家电产业的出口始终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3年1-10月我国向20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家用电器商品,比2002年同期增加了9个国家和地区。美国仍然是我国家电出口最大的贸易伙伴国,2003年1-10月对美出口为30.6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占出口总额的29.53%。在2003年1-10月家电出口商品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仍然较快,出口额为29.2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8.16%,比上年同期增长65.08%,加工贸易出口额为73.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09%,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家电出口总额的70.99%。2004年我国家电产品出口174.93亿美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37.9%。到了2007年家电行业累计出口总额为302.6亿美元,同比增长27.1%,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48%。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家电业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已开始蔓延全球,缩减开支开始成为全球消费者的普遍选择,家电行业出口明显受困同时内销开始下滑,家电行业发展环境愈发艰难。
(一)美国消费紧缩,对美出口受阻
美国是我国产业的一个主要出口市场,这个危机发生在美国,虽然是金融危机,但是会造成向实体经济延伸,这个危机爆发之后,会给整个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带来一些巨大的损害。然后,会对整个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带来巨大的波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抑制消费。因为危机出现的时候,消费者就会收紧自己的钱袋子,购物就会紧张,意味着消耗市场的产品量就会减小。美国消费的电子产品很大一部分是从我国进口的,当消费受到限制的时候,或者消费量萎缩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出口量会受到影响。
(二)减少就业机会
经济的中心是金融,当金融出现问题的时候,制造业随之肯定出现问题。制造业出现问题后就会有一个反向的作用。制造业背后是劳动就业机会,当制造业萎缩以后,意味着劳动就业机会减少,同时失业的人数会增加,这样反过来就会制约消费,消费市场就会进一步紧缩。而家电行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之一,其影响力不容小视,因而当家电行业遭遇“寒冬”后,就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三)企业产能过剩,负担过大
我国家用电器一直在以低廉的价格和世界其他国家竞争。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当我们的出口非常繁荣的时候,在家用电器这个行业里投资会越来越多,投资的目的是更好地改善我们的出口环境。这种做法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是非常有利的,使我们家电行业保持更好的优势。但是当外部环境改变的时候,就会出现订单的萎缩。我国现在家电业出口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以欧美市场为主,而现在这个市场出现了问题,虽然不是我们本身出现了问题,是美国出现了问题,即消费方出现了问题,但我们肯定会受到影响,导致家电行业产能过剩,从而造成企业负担过大。
(四)造成价格恶性竞争加剧
由于出口不畅,很多家电出口的中小企业为了能够生存,尽快收回投资成本,往往以很低的价格出口,甚至亏本出口,这种做法从短期看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出口量,但从长期看,这种做法实质上破坏了家电行业出口的正常秩序,造成了恶性竞争。
三、我国家电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限于全球的经济陷入衰退,致使家电消费市场呈现萎缩的态势,目前首要的任务是应对金融危机对家电业所带来的冲击想出对策,尽快走出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扶持,刺激需求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我国政府将坚持执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引导和鼓励消费。特别是国家现在正努力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促进住房改革、加强消费信贷,这些措施的执行刺激了家用电器的需求,同时也会使家电需求保持一定增长的速度。
(二)生活质量带动消费,企业升级换代
由于我国居民消费总体倾向从提高生活水平慢慢向提高生活质量转变,人们将更注重家电商品的品牌消费,环保、节能、耐用的产品将成为消费的热点,智能化、方便化、个性化、绿色化的家电商品将更受消费者青睐。因此企业可以借机进行升级换代,逐步推出环保型、绿色家电。
(三)进一步加大“家电下乡”力度,拉动内需
从我国今后几年农村居民家电消费意向看,随着城镇家电市场发展趋于饱和,农村家电市场具有较大需求空间,未来农村市场的家电消费增长速度将有可能快于城镇家电消费速度,因此农村家电需求潜力十分可观。近日,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下发通知,将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的试点范围。经过扩大后,试点范围增加至内蒙古、黑龙江等共14个省市地区。这次还将下乡家电范围在彩电、电冰箱、手机的基础上增加了洗衣机。在财政补贴方面,新方案沿用了先前试点的财政补贴政策,国家财政比照出口退税率,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手机均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给予补贴。通过“家电下乡”,拉动内需,为家电企业能顺利熬过严酷的寒冬提供了新的契机。
(四)加快企业转型步伐
全球金融危机是一种压力,可能导致一大批竞争力弱的企业宣告破产,同时也可以逼迫企业转型,进而实现产业格局的全球性调整。在危机面前,我国企业应“出手要快,出拳要重,策略要准,措施要实”,要化危机为先机。而在产业链的打造上,要着重与经销商建立价值共生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与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个生态体系。在“寒冬”来临时,产业链生态体系就会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部风险。等到下一轮经济周期时,企业就可能变成这个行业的王者了,从而在未来的全球市场上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五)调整对外策略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白色家电输出国之一,其国外的主要消费市场在欧美、日本地区,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按照传统的思路,这些市场出口必将会受到影响。
因此我国应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政策已经开始进行调整,从2008年11月开始已提高出口退税率,这意味着所有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家电都会享受退税,退税的杠杆调整对于我国企业向世界各地的出口都是有力的刺激。欧美市场的价格竞争和发展中国的市场竞争存在着不同,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出口退税政策的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大出口,这样即使利润不高也可确保证不会产生积压库存或严重亏损的情况。
总之,金融危机已经切实的影响到我国的家电行业,家电行业的冬天已经来临。但危机同时也意味着机遇,能够渡过危机的企业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会。经济危机只是外部环境,家电企业要走出困境最终还是要依赖内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适应市场变化,提高自身能动性,在危机之中主动出击而不是消极等待,就一定能度过“寒冬”,迎来家电业的下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曲如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陈秀山,王飞.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企业的本土优势[J].经济与经济管理,2002(4).
关键词:金融危机;危机管理;集团化经营;酒店业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8-0118-02
饭店是为旅游者的活动提供住宿、餐饮、娱乐和其它服务的旅游企业,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是否发达的标志。饭店发展的数量、规模、档次和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饭店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3003万人次,比去年下降1.4%。其中,外国人24店是为旅游者的活动提供住宿、餐饮、娱乐和其它服务的旅游企业,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是否发达的标志。酒店发展的数量、规模、档次和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一个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3万人次,下降6.8%;港澳台同胞10570万人次,下降0.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08亿美元,下降2.6%。
全球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我们不敢肯定未来再也不会发生金融危机。研究全球金融危机对酒店业的影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意义重大。
1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酒店业的冲击
美国次贷危机宛如一场大流感迅速波及全球金融业,这场金融流感病毒持续蔓延,迅速侵入很多国家的实体经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酒店业同样很难全身而退。它对我国酒店业的冲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酒店出租率下降,价格大幅下跌
从2008年9月份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主要城市酒店的出租率普遍下滑。例如:锦江酒店、金陵酒店、如家旗下酒店等入住率普遍下跌。大部分城市的酒店出租率与去年同期相比,都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一些酒店面临着客房闲置的局面。金融危机直接影响企业收益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直接减少包括旅游在内的消费需求。国内游客归巢,海外游客锐减是旅游目的地酒店价格大幅回落最直接的诱因。
1.2对高星级酒店的冲击远大于低星级酒店
金融危机对五星级酒店的冲击高于对其它酒店的冲击。由于高档酒店的境外客源比重较大,在这场由外而生的危机中, 高档酒店成了最大的受灾户。同时,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酒店的赢利空间将不可避免的出现下降,而随着部分城市在建高星级酒店数量的增多,各家酒店的客流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国内多个城市高档酒店出现经营困难的局面。
1.3对外向型经济地区酒店的影响大于内陆
从城市表现来看,国际化程度越高,外向型经济依赖程度越高,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越严重。例如上海、广州、深圳等东南沿海一线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国际化程度较高,在此次全球金融海啸中受到的波及相对较大;而我国中西部大范围地区由于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1.4酒店投资项目减缓
目前的酒店投资总体呈现非理性的发展趋势,主要特征是:酒店的投资档次偏高;相当多的酒店投资者,把酒店当作是房地产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酒店投资者过分引进国际品牌。这些行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无疑加大了金融机构和酒店的资金压力。资金链断裂,酒店投资商资金紧张,许多已经开工的酒店项目进程放缓,未开工的项目被取消。例如原本美国拉斯韦加斯金沙集团计划在澳门兴建庞大的项目,但2008年11月其亚洲区总裁突然宣布,将暂停所有项目。
1.5酒店间的恶性竞争普遍存在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当时酒店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下,多渠道的投资迅速进入酒店业,酒店数量急剧增长,造成供求不平衡。在前几年乐观预期的刺激下,我国酒店的数量规模又不断扩充,从高星级酒店到经济型酒店,都可看到不同层次不同品牌、不同规模的酒店在扩张和圈地。原本酒店间的竞争就非常激烈,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竞争的惨烈度。恶性的削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的秩序。比如说原本是三星级的酒店提供五星级的服务,只收二星级的价位,那么五星级的酒店该如何生存,如何才能招徕客人并保证投入控制在成本之内值得探讨。
2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酒店业的应对策略
2.1扩大内需
我们应瞄准内需市场,创造需求,要充分利用我国市场容量大的特点,开拓国内市场,这是我国优势的根本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巨大的市场容量使我们长期存在发展的空间。
我们要充分利用旅游节的带动作用和“奥运效应”的正效应,扩大需求。已经举办的或将举办的新疆国际旅游节、云南体博会、上海世博会、温州森林旅游节、徐霞客国际旅游节、马鞍山李白户外旅游节和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等,足以起到宣传、增加客源的作用,将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商,刺激经济发展。
2.2加强市场营销
通过市场营销调研,酒店企业可以了解营销环境及变化情况,从而进行市场细分,确立目标市场和特定的顾客群体。同时,酒店企业可以根据市场营销调研的结果,在进入目标市场后,针对不同顾客群体的需求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和市场竞争战略及营销组合,改善酒店的经营管理。进一步了解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制定出更合理的计划,增强活力,提高酒店的经济效益。
2.3突出品牌化建设
在现代社会,品牌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酒店的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有其自己的品牌。品牌不但有助于酒店形成核心竞争力,赢得长久竞争优势,而且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酒店的品牌内涵就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做品牌必须全方位的投入,靠长期的积累,不能靠几个策划就能够出品牌。并且,要脚踏实地,从质量抓起,不断创新,才能锻造出市场竞争的利器――品牌。
2.4加强管理和运用多种经营方式
由于我国酒店业起步较晚,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酒店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管理者。管理的提升,工作流程的改善和整体效益的提升,能使企业增强内功。管理者在危机面前应树立信心,并用这种信心来指导行为,而不要看到别人怎么干自己就怎么干;勇于开拓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发新产品,形成一套特色的管理方法和服务技巧。
3金融危机后的中国酒店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殃及中国酒店业,但总的来看程度不大,不足以阻碍中国酒店业的持续向前发展。酒店业在面对金融危机时应摆正姿态,正确看待问题,遇到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只有坐以待毙,并不是每一场危机只会给企业带来破坏。金融危机将导致部分经营不善的酒店退出市场,但更多的是,金融危机给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力的切实提升带来了机遇。位于亚特兰大的研究机构PKF在报告中称,尽管中国近年的旅游业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有关人员也预计近年中国的增长率将会放缓,不过分析师们预测,中国市场旅游需求将依然保持强劲,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消费者的心理压力会比较轻。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戴斌教授说,酒店资产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相关性非常高,我国经济基本面决定了我国旅游酒店业长期仍然看好。
金融危机虽然带来酒店客源在一定程度上的趋缓,但是它并没有打乱酒店业正常的竞争秩序,反而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酒店业应该将金融危机下的压力化为动力,积极的提升自己,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一般的规律来看,由于危机的滞后性,全球金融危机持续的时间将很长。因此,酒店要作好长期准备,苦练内功,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抵抗金融危机的袭击,将危害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程艳.中国酒店业四招数应对金融危机.中国食品科技网,2009.
[2] 刘辉.美国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政策走向[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6).
[3]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北京:人民日报,2009-02.
[4] 王新盛.金融流感来袭[J].酒店现代化,2008,(27).
[5] 马勇.金融危机下中国酒店业的发展趋势及应对.搜虎旅游网,2008.
[6] 陈丹,孙静宇.中国饭店业如何安然度过金融危机[J].酒店现代化,2009,(2).
[7] 吴峡燕.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增强开拓市场能力[N].北京:经济日报,2009-03.
[8] 韩默,陈瑞华.世界旅游组织:中国是振兴亚太旅游市场中坚力量.新华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