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发展范文

地理学科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科发展

第1篇:地理学科发展范文

这些现象反映出地理教育走入了低谷,地理专业产生了“危机”。

走入低谷和产生“危机”的原因何在?首先是社会原因。

目前,我国在经济体制方面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实行这个经济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通 过竞争,调动每一个地区,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企业乃至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迅速增强社会主义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个体制势必影响到人们的择业观念,也影响到 高校的专业结构与方向,进而影响到中学,特别是高中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

地理学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已有数百年之久。既然它能发展到今天,仍成其为一门科学,肯定有自己的生命 力,否则这门科学会被历史淘汰。而一般人,对地理学了解不一定十分全面。地理学什么,有什么用,知道得 不十分清楚,近年来高考取消地理说明教育部门的一些人对地理学的内容和作用也并不十分了解,这一举措更 加剧了地理学科走入低谷和地理专业产生“危机”的程度。

地理学走入低谷,就社会原因而言不是地理教学改革本身所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但改革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地理学的科教工作者要宣传自己,宣传自己的专业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 是历史的“专利”。现在似乎一提爱国主义教育就是历史,尤其是近代史。其实地理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有自 己的立足点,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地理学在中学教育方面,不仅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可 以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它可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对学生进行建设、保卫家乡、热爱乡土的教育;能 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祖国,进行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和对学生进行国际 主义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学生进行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辩证唯物主 义教育,并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以获得关于生产资源分布知识,关于人口、环境、 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知识。此外,在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方面的知识的应用上也都 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因为此,地理教育,无论在中学课程中,或在大学为培养地理师资所设立的地理系都没有被砍掉过。无 论在中国,在世界其它国家重视程度时有起伏但都依然保留。只要肯定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性,大学师范地理 专业也定会被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我们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建设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的强国。在这种形势下 ,中学教育会强调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而地理教育其重要程度是应当削弱呢,还是应当加 强呢?结论是更应当加强。因为地理学来源于实践,也必然要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无论 是地理知识教育、地理技能教育、地理智能教育,地理教育中的德育都和实践,和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上述种 种地理教育更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可缺少的环节。我国许多地区,盲目上马了许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重污 染小型企业(如小造纸、小冶炼、小化肥、小水泥厂等),它们虽为部分人或局部地区带来了暂时的经济利益 ,然而却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国家、百姓,以致于子孙后代造成严重危害,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效益。这 些小企业经营者及其决策者们多是地理文盲。所以地理教育的重要性仅只地理工作者知道是不够的,更主要的 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尤其是一些决策者,党政工作者了解,才不致使地理学走入误区。

地理学摆脱“危机”,还要克服不可忽视的自身存在的矛盾,即要解决在当今世界和中国特有的环境条件 下地理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就其综合性来说,无论哪一个专业都难以比 拟;但就其研究领域中自然经济各要素的深度来说,哪一个要素都有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就其实用性来说,也 不及许多专业产生经济效益明显。这是它在今天市场竞争的经济条件下不及其它许多学科之处,在竞争中处于 劣势地位。

地理学究竟要占领哪一个领域?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发展?尤其应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与经济建 设挂钩?地理学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其研究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偏离方向,应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综合性 和区域性的特点。如研究投资环境如何优化,研究资源、人口、环境和经济如何协调发展,研究区域经济特点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全球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都能发挥地理科学的优势,体现地理科学综 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不少大学地理系更名,就是想要竖起一面改革的旗帜,与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挂起钩来 ,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便广招生源。其实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地理系叫××系(有的叫“城市与区域信息科 学系”,“城镇规划与建设系”,“国土开发与建设系”,“旅游系”等),而在于它的实质。关于地理学的 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可作专题研究。这里需要认识的是地理科学今天不能仅是少数专业人员掌 握的科学的武器,而是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劳动者及中青年,人人都应具有的知识,因而地理科学的发展会 激发人们对大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视,而对地理教育的重视也会促进地理科学的发展。

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如下若干问题。

1.高考不考地理,名曰“克服应试教育、而抓素质教育”,但在当前高考作为学校指挥棒是学生学习主要 驱动力的现实情况下,结果是造成学校对地理教育不重视,学生更不重视。有的由于对地理课时的删减,教学 计划完不成,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就后果而言,高考取消地理,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举措。

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许多重要规定得不到落实。如规定高中一年级96学时,平均每周3学时,许多学校每周 只开2学时。理由是每周两天工休日,课表排不下,此外还规定高中三年级地理有选修课,实际早已名存实亡了 。

3.知识与理论脱离实际,重知识教育,轻技能、智能教育。教学大纲及教材安排实习、实践活动、校外调 查研究活动甚少。反映有关人地关系的上述活动更少。如原大纲中规定阅读课外读物,看地理影片、电视节目 ,参观天文馆、气象台、自然博物馆、天象观察、气象观测、地震测报、环境监测、野外考察,地理调查等“ 每年应不少于一次”。九年制初中新大纲在乡土地理部分笼统提出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但缺乏明确的 要求与规定。

4.师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理论应用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5.大多数学校实习、实验设备、电教设备不足,经费不足,难以安排正常的实习实践活动。

初、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去向是升入高一级学校,相当一部分是分流就业。无论工作在什么岗位,地理知识 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最基本的知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变动的可能性要比计划经济时期大得多。 任何人都很难说没有面临新的择业的机遇与可能,而具有广博地理知识的人会在新的择业中占一定优势,更容 易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当一个好村长、好乡长、甚至是合格的县长、市长,应当说必须具备广博的地理知 识与能力,所以如果对中学地理教育不重视,不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是很难达到上述要求的。

地理教育改革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

1.改进师范大专院校地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内容,突出应用技术课程比重,增加实习、实验比重,提高师 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与能力。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及需要,必将要求各项地理活动的开展。地理教学大纲是指导中 学地理教学改革,完善人才素质学科构成,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中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准绳。因而制定或修 改以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计划及地理教学大纲。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孙景沂先生在《中学地理教 学参考》94年7-8期和96年9期中先后介绍过编制高中地理新教学大纲的探索和编写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从 文章介绍看,在适应形势要求、内容更新与改进方面都大大优于现行高中大纲,建议地理实践活动安排要加强 ,要具体,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贯彻实施。

3.在课程设置方面初中以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为主,高中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为主较为适宜,应保证时 数不得随意删减,加强对统考的严格管理,保证其严肃性,把好质量关,更应当恢复地理在高考中的原有地位 。

4.在地理教师任职资格方面切实落实教师法所规定的要求,非师范地理专业毕业的地理教师均属不合格的 师资,这部分人应通过进修达到符合要求的水平。

5.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各省地市,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组织好现任教师师资培训工作,重点是提高对新 教材的授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实验、实践活动的能力。

6.在教学设备方面要满足教材内容和实验、实习的要求,建立电化教室,将录像、幻灯、投影作为重要的 教学手段。全国统一编制地理图片、录像片、幻灯片、投影片,及时与教材同时配套出版发行,供应。

7.各地应建立自己的乡土地理实习基地,编写相应实习指导书发给学生使用。

第2篇:地理学科发展范文

关键词: 学校地理教育 显性地理课程 隐性地理课程 地理素养发展

目前,学校地理教育是地理教育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地理教育担负着与其它学科相比独特的重任,即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素养是学生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1]。地理素养由三部分构成: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地理技术素养。

地理学科的特点是综合性,这就决定地理教育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也可以是社会各界。那么怎样将更丰富、更有效的信息从广泛的自然界和社会界中挖掘出来,从而提高学生地理素养?本文就对此加以探讨。

一、学校地理教学形式分析

从地理课程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地理教学形式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地理课程和隐性地理课程[2]。

(一)显性地理课程。

显性地理课程,亦称“正式地理课程”,指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地理课程。这是我国学校地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它的特点是:①保证有效时间内较大容量的教学内容;②便于形成统一的地理知识、技能和素养;③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④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

显性地理课程的意义在于:是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隐性地理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是源于美国学者杰克逊(P.W.Jackson)1968年在其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提出的。它也被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它的特点是:①隐性地理课程是一种与显性地理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式,并没有统一的要求,是非强制性的;②隐性地理课程是存在我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当中的,来源非常广泛,是具有开发性的;③隐性地理课程是学生个别零碎获取的知识,因此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现象;④隐性地理课程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形成的,所以学生愉悦地、容易地接受知识,并持久保持。

(三)隐性地理课程与显性地理课程关系。

隐性地理课程通过学校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学习技能,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从而形成优良的地理素养。如:学校开展“远足活动”,学生在学校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感到压抑,形成了对知识的抵触情绪。这时有计划地开展“远足活动”,学生在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的环境中,极易接受知识,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肯动脑去思考大自然中与地理有关的问题。再者,学生必须跋山涉水、风吹日晒顶风冒雨地在野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同学间相互合作形成团队,有利于地理素养的形成。

隐性地理课程有助于显性地理课程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都是理论性的,而隐性地理课程作为特定的地理文化知识,是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如:有些学校建起的科普气象站。通过组织学生成立气象科学小组,学生在每天的实地观测中记录有效数据并通过小广播播报,这样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更扎实地掌握气象气候方面的知识,从而弥补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隐性地理课程可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隐性地理课程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各界当中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空间。隐性地理课程需学生亲自对地理现象观察、原理思考,否则对地理感性认识不深,也无法为地理理性知识打基础。

隐性地理课程与显性地理课程是相互促进的、依赖共存的,也是互补的。显性地理课程通过普遍的课本教会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方法与技能,同时使学生形成新的隐性地理课程。隐性地理课程的发展会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促进显性地理课程的发展。

二、地理素养发展

现代公民素养基本包括认识和履行公民所在国家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国际交流中的权利和义务。现代公民既要有国家意识,又要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要树立国际意识、全球意识。地理教育有很强的公民素质教育,地理教育中有国情、国力、国策、国法教育,有我国自然条件的教育,又有我国社会状况的教育,还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教育,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是迫不及待的事情。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必须先了解地理素养。

(一)地理素养的层次构成。

《地理教育国际》在“地理与个人教育”一节中从三个层次分析了公民应该具备的地理素养[3]。

1.知识和理解方面

认识位置和地方,以便在地理架构下审视国内外的事件,以及理解空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地球上的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文系统和形成区域概念,以及全球的机会和挑战并存意识。

2.技能方面

学会利用文字、数据、符号等资料表达地理信息。练习怎样进行实地考察、绘制地图、分析二手资料,从而探究区域到全球不同规模的地理课题。

3.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对周围的环境,以及地球上各种不同自然和人文特征产生兴趣,会欣赏自然世界的美和体会人类各种不同生活情况。关注后代的居住和环境质量与规划,尊重别人的平等权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学生具备地理素养的意义。

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观

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素养的基础,是养成地理科学能力的载体。中学地理教材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从独特的地理学视角,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解决当今世界三大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味地强调经济发展问题。

2.保证人文素养的培养

地理人文素养培养有助于了解人口、聚落、文化、宗教、经济旅游、人地关系等,形成人口道德意识、国家意识、全球意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分布十分不平衡、人均资源不足、东西发展不平衡,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地理素养一旦形成,是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对个体终身发展具有意义。地理素养对学生的地理认知、地理技能及所有跨学科的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并以此保障实现学生终身发展。

三、学校隐性地理课程建设与地理素养发展关系

(一)加强隐性地理课程建设,促进地理素养发展。

隐性地理课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一般构成于地理活动课、校园文化中和社会各界。地理活动课是在课堂以外,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有关地理知识的学习活动。学生在一个非正式的课堂中、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团队的合作形式愉悦地接受知识,而且是在本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接受的。这种知识的内在保留时间是长久的,慢慢地会在学生的认识世界中积累起来,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师生共同创造精神财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随时发挥地理教育的作用。

在社会各界中与地理相关的隐性地理课程很多,一些全国性、世界性的节日宣传都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4月23日世界气象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10月14日国际减灾日,等等。这些广泛存在社会各界中的零碎的隐性地理课程逐渐积累,会慢慢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形成。

(二)加强地理素养建设,促进隐性地理课程发展。

隐性地理课程包含在物质和文化当中,以及生活空间当中,是非系统的,零碎获得的,这样就决定了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是有差异的。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不同,个人的学识、兴趣、爱好不同,就接受不同程度的隐性地理课程。这就说明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差异会形成对隐性地理课程的不同认识,甚至认识不到隐性地理课程的存在。

地理素养的实践性告诉我们,通过实践活动,个体亲身体验各种地理问题,可以获得丰富真实的经验,加深个体对自然生态问题的感悟。个体的地理素养不同,得到的经验不同,感悟也就不同。地理素养来源于实践又付诸实践,正像隐性地理课程隐藏于社会又实践于社会。

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在当今学校地理教育中,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隐性地理课程的教育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服务。学生在地理素养发展的同时,在生活中能够发现更多的隐性地理课程,使其充分发挥作用,使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第3篇:地理学科发展范文

可持续发展是极其复杂、极其艰难的伟大事业,其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害后代满足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中学地理教材的相关内容,是以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为主线,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关系协调论”的理论、观点向学生进行科学的全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等教育的。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实质正是人地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区域性的特点,所以我们说,地理学在研究和实践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方面,将有广阔的用武之地,能够发挥地理学科文理渗透、科技交叉的特长。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具有重大的责任。

一、以新的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意识来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被破坏等问题,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认识仍很缺乏,在环境与发展的有机联系和互补策略上研究探讨得还很不够。长期以来,人类只顾自身的生存和局部的眼前利益,向环境无限制地索取,杀鸡取卵,而导致环境恶化,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受到危及,这些是人类环境意识淡薄的表现,是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没有正确形成的表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总体素质不高,就业矛盾突出,人均资源少,尤其耕地资源严重短缺,水污染和水资源危机问题已迫在眉睫,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上有恶化的趋势,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摆脱贫困,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其重要任务就在于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直接参与者――全体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自觉变革或支持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参与环境保护,正确理解满足现在需要和满足未来几代人需要的关系,正确理解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发展与环境协调的观念,增强参与实施的观念和责任感。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能力

1.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努力探索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学生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教师要把主导作用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上,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中学习发展,只有学会学习,学习主体才会具有一种真正参与的能力。面对21世纪的地理教学,教师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多种渠道传递教学信息,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对地理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第4篇:地理学科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74-01

地理学科的开设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学习地理知识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本人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逐渐认识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积极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而且还归纳总结出一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更好的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学科学习理念,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认为教师想要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并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学习观念。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这个世界有更加科学的认识,而且地理知识还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等,都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加以解决。

高中阶段的学生刚刚开始地理学科的系统学习,只有打好基础掌握更多的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奉献社会,也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学科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自然在进行学科学习的时候激情高涨,学生将投入更大的激情与更多的精力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地理学科学习理念。

2.积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课堂

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获取。不管处于哪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有趣的课堂总能够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快乐,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高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同时涉及的知识面也较广,如果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组织,那么整个地理课堂教学将会十分有吸引力。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解非洲地区的人文地理时,教师可以将一些当地十分有趣的风土人情与教学结合起来,这样课堂教学就不会枯燥,学生也会对其充满好奇心,使学生的眼界不仅得到了开阔,而且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3.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两种心态,一种是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一种是被动的获取知识。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消极被动的掌握知识,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是低效的。为了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目前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先设置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到答案。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目前人类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是什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就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努力学生不仅找出了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而且找到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也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继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强,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4.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因此,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具有较强教学艺术的教师,课堂教学更加受学生的欢迎,能够更好的实现知识点的传递,而教师的教学艺术一旦欠缺,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知识点十分丰富的学科,教师只有具有较强的教学艺术性,才能更好地将知识点展现给学生。为了提高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要求教师积极学习一些有助于提高教学艺术性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找出更多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艺术的方法与技巧。

例如:教学艺术性不强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只会枯燥的将知识点展现给学生;而具有较强教学艺术性的教师,就会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将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这就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愿意学习地理这门学科,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就变得更加高效。教师教学艺术性的提升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因此不可操之过急,教师在提升自身教学艺术性的过程中,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但是如果能够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那么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技巧,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要本着高度的教学责任心,积极的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第5篇:地理学科发展范文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具有复杂层次的巨大工程。其核心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人口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同时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细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正好是地理科学的研究主题,也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综合考虑自然、人文因素。一切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区域才能得到合理解决。这又正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见,地理学与持续发展关系极为密切。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中学地理教育,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更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资格。所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就成为中学地理教育的主旋律。

中学地理教育要义不容辞的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树立全球意识;既要顾及当代的需求,还要照顾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既要追求眼前效益,还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观点。使他们在未来的各项活动中,能够具有较高的素质,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稳定的关系。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效益;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必须公众参与,必须实行全民战略,全民动员一起“迎接我们共同的未来”。学生是未来时代的主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尤显得意义深远。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途径来实现:

一是在教材中突出可持续发展主线。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应自始至终沿着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动态机制、影响意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例如:说明人口时应十分明确“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突出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地球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会跨越区域和时界。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前提,人口与资源要达到互动平衡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因素。联系到中国有12亿人口,要认清人口与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并以此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首要考虑因素。

二是在地理第二课堂和地理调查中注重可持续发展内容。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推选代表发言,直接参加到活动中,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效果会更好。在地理野外参观、访问、观察、调查中,组织学生参观了解生态农业模式,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例如:珠江三角洲有基塘农业模式;海南岛有多层多年生热带经济植物群落模式;江南地区有稻田水旱轮作系统模式和低洼地的深沟高床生产系统模式;“三北”风沙地区的防护林网系统模式;北京南郊的大兴县有试验性生态农业模式;以及各种充分利用废物、废料的食物链系统模式等等,都是可持续农业的形式或雏型。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参观调查,使学生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感性知识。

第6篇:地理学科发展范文

要使学生对周围环境质量及人地关系引起兴趣和关注,正确判断和评价人地关系现状和趋势,并能自觉调控自身行为使之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树立环境伦理道德观,学会识辨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中美或丑的行为并自觉给以正确导向,以身作则,倡导绿色文明行为。

要使学生懂得环境作为资源是有价值的。其价值的含义:一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的满足程度;另一方面是指为使环境价值得以保持和提高,必须对环境有一定的经济投入,使环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另外,环境是具有所有权的,为此,应用法律、政策、经济手段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管理和制裁。

要让学生懂得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认识经济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毁灭资源为代价。要在不降低环境质量、不破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不减少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创造经济利益。 落后国家和地区要摆脱贫困,应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经济的致富之路。

要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要加强全球合作,建立一系列新的、公正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全球伙伴联系。要认识当代人对自身生产和消费的合理制约和正确导向是对后代人的一种负责和公平,以实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

要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社会的发展战略,它几乎涉及所有的学科领域和产业部门,必须依靠全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参与的方式和程度将决定持续发展的进程,要使学生增加自觉参与的意识。

在学习地理知识方面,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则,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对德育和智育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与人类活动联系密切的地球表层知识和重要的地理信息,这些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解决人地关系矛盾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强化环境意识。

在地理技能训练方面,不仅要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文字、数字、图表和地图等地理信息资料获得知识或表达知识的技能,还要训练学生直接从社会、自然的实践大课堂中获得地理知识信息并准确表述它们的能力,如测量、统计、调查、绘制等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地理技能。

在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和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应用能力。一是学会学习,成人后继续完成终身教育;二是学会应用,就国家或地方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提出方案,有效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高速增长,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总和。培养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地理能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地理自学能力,包括地理阅读、地理图解、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及地理思维能力等;二是地理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调查、地理评价、地理判断和地理预测等。能力培养与单纯传授知识不同,它必须在学习过程中经过有意识的训练,使地理技能和地理知识加以综合利用才能完成。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

第7篇:地理学科发展范文

1.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水平、语言表达等方面特长及不足,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使问题要有思考性、层次性、可解决性。

2. 解决在讲授过程中“怎样帮助学生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连接点,促进新知识快速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建立前后知识联系”的问题方法。

3. 采用何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作用。

4.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整合加工能够反映教学内容特点的教学资源,使课堂鲜活生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5.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目标的确定与前期学习内容的讲述要有衔接,层层深入,使学生有地理感,形成地理意识。

下面以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雨林的环境效应”这一条目为例,展示具体的分析与运用过程:

教学内容一: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会了一些阅读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并且对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地形雨的形成原理、洋流分布以及性质、陆地自然带等知识有所了解。所以在分析了这些因素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1. 引导学生利用“世界热带雨林分布示意图”,找出世界热带雨林的分布地区,包含纬度分布区、集中分布区、最大分布区。

2.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在大陆东岸的向风地带可以延伸到南北纬15°~25°”,向风地带指哪些地区?为什么热带雨林可以延伸到这一地区?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这里位于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又有暖流经过,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所以会有分布,这也正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特点。

3. 为什么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面积最大?指导学生从成因、平原面积大小等因素进行分析。这些内容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小组讨论完成。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既掌握了热带雨林的分布规律,又复习了相关知识,从而很快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

教学内容二: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学生之前对于森林的环境效应已有了解,并且已经知道关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强调亚马逊热带雨林的环境效应学生很容易明白。引导学生阅读“热带雨林与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 海陆间大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哪些?

2. 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有什么影响?

3. 热带雨林在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方面发挥怎样的作用?举出具体的数据。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学生能够结合地图和教材中的文字、已有知识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处理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三: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对于这一教学内容,学生此前可能通过一些科普杂志、动画片、科教频道的相关节目,掌握了一部分内容,但不系统,有些还很模糊。为使学生对于雨林的生物基因库价值深入了解,课前我收集了大量反映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的视频资料,剪辑后在课堂上播放。播放视频资料,既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科学性,又能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做一个思维上的缓冲,更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关心所生活的地理环境。

教学内容四:阅读资料:雨林――人类医学的宝库。组织学生通过资料讨论雨林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意义至关重要。

第8篇:地理学科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学技术;房地产档案管理;发展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房地产管理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使房地产管理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以前我国房地产档案一直是手工记录的工作模式,而在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后,档案管理开始向着自动化、信息化的模式转变,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质量。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房地产档案管理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提供了前提,而这也是时展与房地产档案管理改革的必经之路。

1.构建完备的房地产档案数据库

科学技术推动了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发展进程,使得房地产档案管理进入了现代化阶段,与传统档案管理不同,科技背景下的房地产档案管理呈现出了很多新的特点;数字化的信息形态,对设备的依赖性、信息与载体的相分离性、信息的易更改性、信息的共享性等等。因此,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就档案管理而言,从科技信息的原始收集、储存、整理、检索、利用做起,再将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实行全国联网,做到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充分保障档案的利用效率,也更有利于信息管理。

2.抓好组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明确自身岗位职责,进而在管理制度的要求下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以抓好组织建设为基础,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方案和管理制度,确保将主要工作落实到个人。作为档案管理小组的主要领导成员,需要按照实际档案需求以及档案内容,及时对各领导进行任命,这种人员的任命方式,有助于管理制度的完善,保证了相关领导以及个人能够按照上级的命令执行任务。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需要满足制度统一、计划完整、检查仔细、交流方便等原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更加方便各部门进行工作。档案工作内容的建立,需要高层领导严格把关,以企业内部的发展和管理要求为基础,在满足前瞻性的同时,整体工作内容应更加积极主动,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档案工作应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领导也应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意识,保证在对不同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能够以强大的制度制约每一位工作人员,对出现错误的人员进行处罚,让档案完善工作变得更加顺利。高层领导应结合现代网络技术,不断完善档案管理内容和管理要求,确保最终完成的档案管理计划能够更好的应用于实际,为日常的工作提供帮助。

3.加强档案基础工作,基础与科技并存

由于在长期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会堆积不同年份不同人员的档案信息,在对这些信息进行完善和管理的时候,需要管理人员具有吃苦耐劳的能力,并具有长期工作的意识,保证按照管理体系内容,积极完成上级领导分配的档案管理工作。由于领导所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让管理办法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并对许多人员有一定的管理和制约作用,这也进一步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谨性与可靠性。档案信息需要及时被利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在应用之前,需要指派专业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及时整合最新的资讯内容,完善原有的档案信息。上级管理部门应对档案工作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管理人员能够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并要求管理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以免重要档案资料外漏,对企业的长久发展造成影响。

4.加强管理者培训,强化队伍科技能力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且制度严格的岗位,因此,领导在对管理人员进行挑选时,需要对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确保这些人员具有较高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管理素质以后,才能留在企业进行培训。为进一步提高这些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指派专业的管理负责人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工作。在聘用专业管理人员以后,需要对这些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进行测试,按照其能力范围进行岗位分配,确保合理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完善个人信息,不断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保证对各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和归纳,要将档案管理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指派负责特定档案信息的管理人员,并严格遵守保密协议。另外,引用外国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设备。对于管理方法,特别是对于管理流程的把控,要多进行交流和模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分类和归档,在查询这些档案时能一目了然。同时,要建立统一和快捷的登录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要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更要使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变得高效、方便。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保证以最短的时间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分档处理工作,并不断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企业内部应定期举办培训班,有针对性的提高这些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对个人进步较小、管理能力逐步减弱的人员,将撤离其本岗位,并指派更有能力的人员完成岗位人员交替工作,确保企业在长期发展时拥有坚实的后盾。

结束语

档案管理应满足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管理人员也应按照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案,不断提高个人管理能力,让企业能够向更广阔的市场迈进。房地产行业档案管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档案管理者要从强化自身管理理念与现代化管理能力入手,为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普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乐景芳.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小议[J].四川水泥,2017(02).

[2]王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6(22).

第9篇:地理学科发展范文

关键词 村小与教学点 边缘地区 学校管理 底线标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基础教育公平的实现有了长足进步,乡镇以上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自从撤点并校政策实施以来,地处特别边远贫困地区的低龄儿童受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大凡边远落后的地区,村落分散,人口稀疏,在那些参差错落的小山村里仍有少数低龄孩子需要上学。所以,这些办学点的分散、弱小和不稳定性又使得这些学校的存留成为教育决策的难题。在过去的十余年里,大量的办学点和村小被撤并,给最边缘地区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造成了新的困难,甚至增大了他们辍学率。一方面,大规模集中办学在增加学校负担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家庭和幼小儿童上学与寄宿的困难;另一方面,分散办学则造成学校过于微小、年度招生不稳定、教师及学校资源配置困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最终势必影响教育的公平。为寻求农村教育发展新思路,通过对以中心学校及其所属的村小、办学点作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研究,重点考察农村学校体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而对边远贫困地区实施国家义务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作出初步的判断,并努力提出让这些地区的学校走出困境的建议。

一、边缘地区学校发展现状

处在经济最贫困、社会最边缘、国家学校体系最末端的学校群整体一直是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最滞后却又极易被人忽视的角落,靠统一的政策和措施改变面貌相当困难。边远贫困农村办学现状十分复杂,农业、农村、农民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办学点的撤销与保留是有条件的。具体来看,边缘地区学校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困境。

1.办学境况令人担忧

在边缘地区,有的学校条件十分简陋、落后,有的还在非专用的学校和教室里上课,如有的教室是在仓库的阁楼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厕所,没有起码的安全应急设施。村小的办学条件比起办学点稍好,但是,这些学校不仅要承担更大规模的教学任务,有的还要承担师生吃饭和部分学生住宿的责任[1]。村小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各类专用教室不能配置,尤其是计算机教室。即使有的学校有计算机设备,也没有称职的专门教师。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编制和管理编制都不能保证,新增加的食宿方面非教学编制人员的需求就更困难。

2.教师问题持续多年得不到解决

最边缘学校的教师问题持续多年得不到解决,因为这些办学点大多处在非常贫困且交通不便的少数民族村寨。教师配置捉襟见肘,每一个办学点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代课教师。有的地方学校要聘请一位初中毕业的代课教师都很困难。新毕业的师范生、在编的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很少有人自愿到边远贫困的办学点去教书。代课教师往往是因为家住在办学点附近,才“乐于”接受这样低微收入、要求条件也不高的工作。边缘教育的两难窘境非常严重地摆在面前:没有这些代课教师,孩子们就可能失学;另一方面,这些代课教师的存在,也给边缘学校和边缘儿童的教育蒙上了重重的阴影。代课教师的“工资”通常在600元至800元之间,为了维持他们自身的生计,有的还要带孩子上班、上课,还要分散精力和时间照顾家中的老人和田地活计。国家现有的编制政策无法解决最边缘学校的教师缺乏问题,无法解决农村学校眼下面临的非教育编制问题。国家取消代课教师以后,最边缘的学校面临撤并以及辍学率增加的问题。我们清楚地看到,一方面,实际存在的代课教师无法保证学校的学生安全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实际存在的代课教师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

3.最边缘的学校疏于规范,缺乏管理

因为村小与教学点的师资配置与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村小与教学点开展基本的教学都存在问题,同时又恶性循环,导致学校管理水平低下。村小与教学点作为一所学校,应当具备基本的教学秩序,这些教学秩序包括:规范的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由于学校管理松散,学校的作息制度形同虚设,教师上下班、上下课都缺少时间概念。囿于老师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课程不能正常开设,尤其是外语、计算机,还有自然、体育、音乐等。这些办学点的教师几乎无法得到经常的教研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也得不到起码的教学评估和检查,更不可能实现教师的流动[2]。一言以蔽之,师资是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主要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办学点规模太小,有的是隔年招生,年级没有衔接,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权利和标准被大打折扣。

二、让边缘学校走出困境的建议

为了让每一个乡村的孩子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就必须把每一个办学点办好,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到学校接受教育,而不论他们身在何处,家庭背景如何。诚然,在办学点里上学的孩子整体数量远比城镇小学少,但最边缘学校的儿童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法、实现教育公平的重点人群,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让边缘学校走出困境。

1.用整体、统一和衔接的观念建立以乡镇中心小学为中心的边缘学校体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心学校的存在,县教育很难有效实施对农村边远分散地区学校的具体管理和领导。于是,办学点成了这个边缘学校群中的一个“卫星”,一个不能割舍的成员。中心学校则成为集教学和行政管理于一身的最基层的“教育机构”。从考察办学点的结果来看,办学点被边缘化的情况是严重的,中心学校对本学区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责任没有被明确和落实[3]。为此,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有生源就保留就近的村小和办学点

第一,保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强制性标准。在农村,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地区落实这一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村小和办学点的去留要以就近为原则,以生源为依据,实行有生源就有学校的原则。按照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办好村小、办学点,可以大量减少三年级以下(包括学前)低龄儿童集中寄宿、就餐和交通问题。第二,办好这些学校,要特别注意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力和习惯。各个少数民族都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和习惯,对于低龄受教育儿童而言,更加符合我国的民族政策,符合对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同时办好这些学校,注意尽量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不该收的费用一定不收。

(2)强化统一办学标准,重点办好农村的完小

在边缘农村逐渐衰微的地方,办学点的命运是很难保证的。办好适度规模的农村完小就显得非常重要。很多完小介乎寄宿制和走读制之间,农民家庭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性。相对于办学点而言,农村完全小学有完整、系统、稳定和相对就近的特点。从农村公立教育体系的长远建设来看,办好完小可以稳定农村的教育,既防止乡镇的学校超大规模地集中发展,也可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和学生上学的风险。在办学点变化大、不稳定的情况下,完小也可以起到依托和保护作用,避免增加辍学。可以让周边办学点毕业的学生有出口可以衔接。同时不能滥用“因陋就简”的原则,不能用“比过去好”的标准,也不能用“慈善捐助”的标准,更不能用城乡二元论的标准。只有建立国家义务教育的统一标准,即立法标准,才能维护边缘农村学校教育的基本公平,才能防止学校之间的差距过大[3]。

(3)建立义务教育法保护下的统一学校标准

实现基本教育权利公平是要有标准的,有底线的。对于特别贫困的地区,特别落后的教育角落,判断是否实现了基本的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不能靠宏观的进步数字标准来判断,也不能用“比他们以前好多了”的相对标准来判断,必须有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标准,必须设置“零退让”的底线标准。捍卫教育公平的底线标准,就是捍卫儿童的生命尊严和公民的基本权利[3]。

2.统一办学条件标准

统一公平的办学标准首先应当包括学校布局、上学的距离,学校的规模、班额;学校的编制、师生比,寄宿制的宿舍安全、卫生标准;就餐学校的食堂标准;学校的医务室、学校周围的环境卫生和安全标准,等等。最基本的教学条件是不可或缺的,如明亮的教室、平整的黑板、牢固的课桌椅、平整的操场和旗杆,等等。为此,边缘地区的义务教育应当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标准,从国家的层面上讲,教育质量标准是由国家课程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配置、设施设备配置保证的。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而言,质量标准应主要强调受教育的条件和过程,而不是以学习成绩为标志的结果,更不能以任何高标准和精英标准来评价学校和学生。

3.调整政策,有效解决师资配置问题

第一,县级教育局要把教师培养和合理配置作为农村教育的中心工作来抓,鼓励在乡镇的中心学区内流动,鼓励优质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加强县级以下学校教师的培训、交流和学习。第二,在不够规模标准的小学校,人员编制的标准应当根据学校教育的基本需要确定,这些学校的教师应由县教育局统一调配,学校的编制比例不能按照国家的师生比配置,而应当以“班-师比”、“校-师比”决定,即一所再小的办学点也应配置1~2名稳定的教师;有男女生寄宿的学校应当配置两种性别的生活管理老师。第三,特岗教师、支教教师、志愿者教师纳入学区的统一管理,纳入学计划、统一的教师培训,避免因教师的临时性给本来就脆弱的农村学校带来创伤,避免个别不称职的教师给学生带来伤害。第四,在农村所有学校逐步实行资格准入与聘任制相结合的制度,对“代课教师”实行统一规范的聘任合同制。这样既鼓励一部分比较好的“代课教师”从事农村艰苦的教育工作,也可以防止某些在编教师产生惰性心理。

4.选好农村学校的校长,实现农村学校的规范化

在学校十分分散的情况下,学校有很大的独立性。在办学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更需要坚守和责任。在教师配置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校长的领导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一个好的校长往往可以影响一所学校的命运。校长是学校规范办学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边缘农村学校师资数量、质量都严重匮乏的形势下,优先选派校长的策略是一个关键的举措,且十分必要。第一,选派来源。可以在城市乡村条件较好的学校聘任,与所在学校签署手拉手协议,有校长经验和管理经验者优先聘任;可以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毕业的学生中选拔,经过培养,签署协议,予以任用;可以在社会的志愿者中选拔,经过培养,定期任用。第二,培养方式。实行省级培训制度。按照选派和培养计划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并考核通过者统一签署上岗协议;到岗以后,以县市两级为主,实行阶段性的动态检查、交流、学习和督导;在上岗的农村小学校长中评比优秀,奖励优秀。第三,实行目标责任,待遇倾斜。上岗校长实行定校、定期和目标责任,一聘三年。对上岗校长实行待遇倾斜,对派出单位和手拉手学校实行奖励。一旦校长接受聘任,就在校长原来的学校与即将就任的学校之间建立手拉手结对友好学校,让条件好的学校发挥整体带头作用,成为选聘校长强有力的后援。

5.加强社会统筹,综合治理农村学校的薄弱环节

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有着复杂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单一的教育举措无法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它们的落后面貌。不能把落实义务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和校长。第一,地方政府要大力保障农村小学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督导、检查到位。打击一切侵犯学校、侵犯学生权利(特别是女童)的不法行为。第二,对于留守儿童、需要特殊关照的儿童(女童、孤残、智障、被遗弃儿童)采取特别的关照,有制度保障,有措施保障,有检查标准保障。要逐一落实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力与监护责任的问题。解决他们与家庭、与在外打工亲人的联络问题。第三,留守儿童不能由学校解决寄宿和就餐的,乡镇要建立专门的机构统一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加强社会统筹,避免因为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而扯皮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翟晋玉.朱永新:底线,必须无条件遵守[N].中国教师报,2014-3-12(01).

[2] 党志平.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