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统计学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的特征

第1篇: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漯河有线电视台从2003年开始了电视散文的创作,《沙澧情韵》栏目应运而生,笔者结合创作实践,就电视文学的一些美学特征及同期声的魅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音诗画的交响。电视散文的形式美是受观众喜爱的基本原因。无论是对自然山水的礼赞、对人间真情的歌颂,还是对历史遗迹的感怀,观众总能从亦真亦幻的画面、隽永的语言和舒缓曼妙的音乐的交相辉映中,进入某种物我交融的意境,感受博大的人文精神。其实欣赏电视散文,从形式美上说是欣赏音诗画的交响。

音诗画本是三门独立的艺术,三者意境相通,但无论哪一种艺术都既有其优势又有其局限。画面塑造的形象具体可感,但单纯的一幅画又往往难以让人理解物象的延展性意义和它的深层内涵;诗表现的形象空灵、深邃、意蕴悠长,许多用画刻意表现的情感、风骨只需一两句诗就把它点化了,可单纯的诗毕竟又会因缺少义理的凭借,或者欣赏者文学素养的限制而影响其审美效果;音乐表现的形象常常令人陶醉,但用音乐来表现具象是不现实的,可它的非语义性和表现性,又使它在表演艺术和像电视这样的综合艺术的许多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情感催化剂。但是要把这三种艺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就不能不对这三种艺术各自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以便扬长避短、合而为一,通过综合运思,实现音诗画的交响。音诗画的融合,最难处理的是诗与画的关系。电视的先天优势是记录实在的影像,而散文表现的许多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这一实一虚怎样融合?作者认为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融合才和谐。

电视散文本来就是诗与画的延伸,二者的创作规律是相通的。除了勾连情节必不可少的叙事性语言外,电视散文的创作,应尽可能避免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描摹,努力挖掘事物的深层内涵,表现由联想牵出的意向,才能实现与画面语言的呼应与自然对接;电视画面的拍摄,除了展示客观环境必不可少的场景外,也只有尽量摒弃对具象原生态的实录,转向对隐含意蕴的虚像的创造,实现与文字元素的“虚里接”,才能使两者水融,共同营造开启情感阀门的意境。如作者的山水吟《在水一方》――石漫滩水库掠影曾经获得本台组织的风光片大赛优秀作品奖。

石漫滩水库的美景许多电视媒体都拍过,把它作为融山水于一体的美景名胜来赞美,而《在水一方》的创作却融入了作者和摄像记者敏锐的美感感知力,从石漫滩水库山水系列的表象中,体悟到了“农家山水的本真”,画面中薄雾里的鸡鸣、农家袅袅的炊烟、湖面荡舟的渔人等多个场景,使得《在水一方》具有了浓郁的农家山水特性,声画效果产生的丰富联想,引导观众思绪超出屏幕之外的天地,让人浮想联翩,超出文字解说之外的联想。这种本真的审美价值和蕴涵的人文精神在本片中显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也使得本片回味悠长。

同期声的完美运用。电视诗歌散文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有机组合:有字幕――作者的文稿,有解说词――诗歌散文的朗诵,有画面――自然景观、作者的行动、生活场景,有同期声――使观众身临其境,有音乐――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这种表现手法的组合,构成了电视诗歌散文的丰富多彩、意蕴深远。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诗歌散文作品中,同期声成为其声音的主题构成。大量同期声的运用,使以叙述为主题的电视诗歌散文呈现出鲜明的纪实风格。

同期声使电视散文具有感染力。在电视诗歌散文作品中,运用好同期声能打破音画对位的单一模式,增强电视诗歌散文的现场感和感染力,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真实感,增添了表情达意的效果。在抒情写意的片子中,同期声的运用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细腻。由于片子加入了未加修饰的同期声,就引起了作品声画内部的变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产生了新的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从而更加自然、更加本质地表现出生活的原态。如在电视散文《用爱倾听》的创作中,我们通过运用同期声和大量的现场声来表现片中的真挚情感。该片通过细腻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收养聋哑女童并努力使她接受教育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母女间平凡真挚的爱。但片中通过同期声的巧妙运用,透过聋哑女童稚嫩的脸庞以及呀呀的学语声来展现。慈爱的母亲一遍遍一声声,不厌其烦的手势、话语昭示了一位母亲伟大的爱。当聋哑女童的一句“妈妈”脱口而出时,流泪的岂止这位母亲,同期声的魅力也同时打动了观众的心。这画龙点睛的同期声和母女间的普通生活场景现场声无疑是片中的重点和亮点。通过声音的叙述、画面的描写,使电视散文的声音和画面达到了“声画”一体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同期声增强了电视散文的叙事功能。电视散文大多采用幕后解说,叙述时间的发展过程、描述人物内心活动、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揭示事件蕴涵的意义。而随着同期声在电视散文中的大量运用,不仅改变了电视散文以解说为主的状况,同时也带来了电视散文中纪实语言的革命。在有些电视散文作品中同期声的使用,部分甚至全部承担了电视散文中的叙事功能。在电视散文《过年》中,大量运用小镇父女做年夜饭、舞龙舞狮和小镇的戏台表现家乡过年的热闹情景,从而表现了家乡古老的年俗和浓浓的乡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叙事效果。

电视文学中音诗画的完美结合,使电视文学具有了美学特征,合理运用同期声的叙事功能在增强电视文学作品的真实感与生动感,增强事件对观众的吸引力和观众对事件的参与感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期待着更多的电视从业人员对电视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及同期声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运用。

第2篇: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一、儿童哲学的内涵

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1951年就提出了儿童有哲学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孩子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中,意外地发现人类在哲学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察赋……”[1]但是儿童哲学作为概念是由美国哲学家李普曼在其1969年的著作《HarryStottlemeire’sDiscovery》中首次提出的。随后,美国哲学家马修斯把这个领域系统化,使之成为与科学哲学、艺术哲学等相并列的学科。由于两位先驱对儿童哲学研究的志趣不同,“儿童哲学”这一概念也有着两种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马修斯所主张的“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ofchildren),他认为“运用哲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2],儿童的思考“有许多几乎是天真而又素朴的,也可能是最有哲理性的问题。”[2]因此,“儿童的哲学”可以界定为儿童关于世界(即常说的宇宙人生)的观念,既包括儿童的好奇、困惑、探究,也包括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阐释[3];第二种是李普曼所主张的“给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forchildren),他认为“由于哲学最素朴的特质并非专有名词或术语,而是向生活不断地发问,因此哲学所要求的探究精神对于仅有极为有限的生活经验、对许多事物都感到新奇和困惑且不停地追问‘为什么’的儿童来说,恰恰是颇为适合的。”[4]“给儿童的哲学”又被称为“儿童哲学计划”,它通过引导儿童讨论哲学问题来提高其思维水准与推理能力。二者定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从理论的角度阐述儿童哲学的存在与意义,并使这一概念系统化、学科化;后者从实践的角度阐述如何开展儿童哲学的教育,教育儿童哲学地思考。

二、儿童哲学的产生及特点

(一)儿童哲学的产生

学者们普遍认为,儿童产生“自我”意识之时就有了哲学性的思考。雅斯贝尔斯认为:“儿童关注‘自我’而意识到‘存在’。他被他自己的那个‘我’所具有的神秘性弄迷糊了,而这种神秘性唯有通过‘自我’才能被领悟,于是,他面对这个‘终极实在’而茫然不知所措。”[5]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中,儿童不断反思自身的存在与生活,从而产生了自己的哲学。俄罗斯哲学家尤林娜认为:“要使自发的惊奇转变为反思性的惊奇,他首先应当注意到自‘我’”[6]也就是说,自我意识的出现是儿童哲学产生的开端。同时,儿童的哲学又是不断发生的。[7]晓东认为“儿童的哲学发生实际上是主体的发生、成长,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演进,是世界观的发生发展。”[7]儿童的思想总是带着“唯心主义”的痕迹,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也可以说明这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愈受到环境的约束,愈能体会到存在于自身之外的物质的强大力量,于是慢慢对很多问题有了“唯物主义”的思考。

(二)儿童哲学的特点

1.纯朴

儿童的很多观点和想法只是一种浅显的表达,但是在这纯洁而又质朴的表达下,往往透露出哲学的光辉:我的钢琴课给幼儿留了作业,并要求家长在孩子积极主动完成当天的训练量时,画一颗小星星。这一天,冯迪(5岁女孩)还“还课”,练习曲以及相应的儿童作品弹奏得很规范。当我给她打了一个鲜红的100分后,她严肃地告诉我:“我天天认真弹琴,可是妈妈一颗星没给我画!”“那怎么办呢?”我问。“给妈妈扣分!”她严肃回答。“扣多少分呢?”我又问。她稍稍想了想回答说:“扣0分!”说完,侧脸看妈妈有什么反应……[8]“给妈妈扣0分”,是小女孩权衡利弊之后作出的选择,在面对不给妈妈扣分有失原则和给妈妈扣分有失感情的两难情境下如是回答,体现了儿童朴素的处世哲学。

2.浪漫幻想

小孩的思考是散点式的,不会走规定的路径,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独来独往。[9]甚至有很多想法是哲学家们都在苦苦追寻却也得不到解答的:大卫(5岁)担心苹果究竟是不是活着的。他断定苹果在地上时是活的,但带进了室内便不是活的了。[10]成人习惯了接受知识,用已有的标准答案来解惑。儿童的知识经验不丰富,对于很多问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而是源于对生活的好奇和探索。他们会对成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产生质疑,充满浪漫、大胆、出人意料的奇思怪想。

3.游戏概念

马修斯认为哲学不是严肃的学问,“事实上,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10]哲学很多时候是儿童对概念的追问:早餐时进行一场关于上学“早”和“迟”的问题的讨论,詹姆斯对他的母亲抱怨关于“大惊小怪的人们制定出关于早起等等东西。”丹尼斯(6岁)用他特有的慢调子,不过思想敏锐地说:“早和迟都不是东西,他们不像桌子、椅子和杯子一类——你能摸到的东西!”[10]对概念和语言的理解本身就是哲学的重要任务,儿童对概念的疑惑就是一种哲学发问。而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也能从生活的经验中初步建构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4.朴素逻辑性

儿童不仅能提出“深奥”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有逻辑地自己解答疑惑:蒂姆(大约6岁)忙于舔锅子时,问道:“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一切不是一场梦呢?”蒂姆的父亲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他不知道。同时问蒂姆他对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想的?他又舔了几下锅子,回答说:“噢,我并不认为一切都是梦,因为人在梦里,不会追问这是不是梦的。”[10]上文关于“人生是不是一场梦”的疑问,与古代哲学家庄子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中外有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思考过这样的命题,如罗素曾说:“逻辑上讲,全部人生都是一场梦的推断并非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梦中自己创造了眼前的一切事物。”[11]。笛卡尔在他著名的《沉思》一书中也在思考真实与梦境的界限,最后他通过“我思故我在”的经典论述结束了他的迷惑。[12]

三、中国呼唤儿童哲学教育

第3篇: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increasingly seve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objective reality. Firstly, the author tests and evaluates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using the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 (UPI).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is severe. And then, the author checked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on UPI, and found that there is big difference in the year enrolled, the only -child or non -only -child, student leader or not, born in country or town, poverty or not etc. At last, a suggestion that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should pertinently carry out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put forward.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UPI;特征差异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UPI;characteristics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232-02

0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不仅学校等教育部门为此绞尽脑汁,而且理论界也纷纷研讨防范与治理对策。戴梅竞等(1995)以医科大学生15年健康档案资料和1~4年级学生198名(男91人,女107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大学学习阶段各年级学生健康的变化规律,对其死亡、疾病、退学、休学、学习疲劳、视力、吸烟等生活习性和人格类型与特征,采用Bech-H、Scl90、EPQ个性问卷和RRT调查技术,评价大学生健康状况。发现二年级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差,心理卫生问题最多,是高等学校预防保健工作的重点对象。Allen D. Kanner(1981),周生江等(2009),雒力静等(2009)的研究都表明个体的经济特征与社会特征对个体的心理影响很大。大学生特征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其方方面面,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

1学生样本特征描述

本文问卷表是从湖南某高校随机抽选5个班级,然后由班级辅导员老师发放问卷,安排专门的时间由学生当场填写,辅导员老师对填表进行了简要的讲解,务必使学生理解。问卷表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健康测量表(UPI,共64个问题);第三部分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问题)。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全部收回,最后确认有效问卷162份,即为研究样本,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样本涵盖了新生与老生、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2基于样本特征差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统计分析

首先,我们执行了样本中大学生的基本状况特征差异在UPI的得分上是否具有显著性进行了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UPI的得分在性别差异、入学时间差异、独生与非独生、是否学生干部、出生农村/城镇、贫困与非贫困方面不显著;然后,我们进行了具体问题上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某些问题上特征差异是具有显著性的。同时也采用了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秩和检验法),得到的结论与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完全一致。

2.1 大学生性别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显著性水平为0.05)检验了性别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4、23、56等三个问题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如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男生比女生更多的“关注心悸和脉搏”;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焦躁不安”;女生比男生更在乎“别人在自己背后说坏话”。雒力静等人(2009)的研究表明海南省本岛籍贯大学生与内地籍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男女生之间整体差异不显著,女生与男生相比在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精神病性5个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女生人际交往是非多、多愁善感、易紧张、胆小有关与男生考虑问题好偏激、情绪好激动、争强好胜、易激怒有关。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国内的同类研究基本一致。

2.2 新生与老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3、15、23、53等四个问题上新生与老生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根据我们的统计结果得出:老生比新生更容易“拉肚子或便秘”;老生比新生“情绪起伏更大”;老生比新生更加“焦躁不安”;但新生比老生更加“对脏很在乎”。大学新生刚开始还很激动,觉得大学还挺漂亮。可是新鲜劲头一过,就觉得食堂太差,“学习上也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老师讲课容量很大,很大知识都需要自己自学,而且学习完全靠自觉,很多大学新生难以适应。但大学老生又面临着学业、社交恋爱、毕业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老生更易焦躁不安等。

2.3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担任学生干部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12、13、50、53、54等五个问题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热情和积极”;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人缘好受欢迎”;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加“对脏很在乎”;但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悲观”;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摆脱不了毫无意义的想法”。

2.4 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1、2、5、53等四个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食欲不振”;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易“恶心、胃口难受、肚子疼”;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加“对脏很在乎”;但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感觉“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大学生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的经济压力、生活压力、心理压力都较大,心理易产生焦虑不安等意向。多数农村大学生经济非常紧张,切实感到读书不容易,常常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又不能为家里分忧,还要让家人负担自己上学的费用而负疚感重,易伴有自卑、多疑、焦虑等倾向。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没什么社会背景,在求职择业上会比城镇大学生更难,对即将走上社会充满恐惧心理。高校对农村大学生应该充分关注。

2.5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差异对UPI影响的显著性检验检验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UPI的60个问题上是否具有显著性,结果发现在24(容易动怒)、29(缺乏判断)等两个问题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即非贫困生更容易动怒,贫困生更缺乏决断能力。与之相类似的是,周生江等人(2009)研究认为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家庭变故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大主要压力。

2.6 大学生特征差异在“是否有过轻生念头”问题上的显著性检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项量表的162名大学生测量中,有21人回答“有过轻生念头”,占参加测量学生总数的12.96%,比例较高,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然后我们进行了相应的t值检验,发现了男生与女生、新生与老生在“有过轻生念头”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贫困生等方面不显著,且满足方差齐性假设。大学生正处在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很多,心理上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文化基础差,学业不顺,学习受挫,失恋、爱情受挫是大学生常见的轻生原因。值得高校注意的是,近期许多大学生甚至硕士博士轻生。

3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而大学生特征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方法,对UPI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特征差异上是否具有显著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更“热情和积极”;学生干部比非学生干部“人缘好受欢迎”;非贫困生比贫困生更“容易动怒”;但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缺乏决断能力”。表明了大学生的特征差异对于其心理健康有显著地影响,而且各个特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方面与程度有很显然的不同,这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①高校必须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预警干预系统;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征差异,进行心理预警及心理辅导工作,认识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理优势与心理劣势,从而使心理教育工作更具成效;③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及时输入相应信息,及时跟踪分析,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尽早识别心理健康高危群体,采取相应防范措施。本文的研究不足首先是限于财经院校,研究样本都来自经济管理类的文科大学生,缺乏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的分析,其次研究样本还不大,这些还有待于将来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梅竞,王蓓,刘新军,王沁丹.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04).

第4篇: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破裂风险

[中图分类号] R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a)-0010-03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and its Rupture Risk Assessment

CHEN Sheng,LIU Cong-guo,CHENG Hao,XU Chang-lin

Third Clinical College of San xia University,Neurosurgery of Central Hospital, Gezhouba Group, Yichang, Hubei Province,443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rupture risk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4 from a single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in 19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rupture were divided into rupture group and 80 cases of unruptured group 11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3D CTA model, record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average ratio of tumor size, tumor length and neck width (AR value), there is no point to the top of different tumors, ASCI, using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i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rupture risk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Results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tumor rupture group was (6.55 ±2.85) mm, the average size of unruptured aneurysm group was (6.38 ±3.71) m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OR=12.895, P=0.001); AR value (OR=4.899, P=0.001); the top of aneurysm after pointing to the outside (OR=7.498, P=0.029). Conclusion AR, with daughter sac or not , Under the top of the tumor is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which can as its rupture assessment.

[Key words]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s; Morphological features; Rupture risk

后交通动脉瘤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病因,其破裂率很高,破裂后的致死致残率极高[1-2],因此对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学者研究大多从颅内多个部位的动脉瘤中进行总体分析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与破裂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故该研究专门采集该院 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从形态学因素的角度分析其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做出最佳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 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共193个后交通动脉瘤的资料,按破裂情况分为破裂组80例(80个后交通动脉瘤)和未破裂组113例(113个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纳入标准[3]:①排除由外伤和(或)感染所致后交通动脉瘤;②排除合并有其他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畸形、等的病例;③仅纳入单发的后交通动脉瘤病例。排除标准[4]:根据后交通动脉瘤的定义、影像学资料等均无法确诊为后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合并其他脑血管畸形者、外伤性动脉瘤。最终共收治诊断满足条件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193例。破裂的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均存在明确的经CT血管造影证明的影像学依据。破裂组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患者年龄20~65岁,平均(48.66±12.78)岁;未破裂组113例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60例;患者年龄18~64岁,平均(46.98±11.6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CT扫描

CT血管造影(CTA)检查:头部由第1劲椎至颅顶,头颈部由主动脉弓至颅顶。

1.3 图像后处理及形态学特征的观测

1.3.1 图像后处理 图像经重组处理后,得到后交通动脉瘤的血管造影,采用VR和MIP以多角度、全方位显示后交通动脉瘤,包括整体观和前后视图、左切左视图和右切右视图,上切下切图以及局部图像等。

1.3.2 后交通动脉瘤形态学特征的观测与结果统计 后交通动脉瘤的瘤体平均大小,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瘤顶指向(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的瘤顶均指向后,故瘤顶指向包括:后上外,后上内,后下外,后下内),有无子囊(光滑瘤体表面的局灶性尖角状、状及不规则形突起定义为子囊)。

1.4 观察指标

瘤体以7 mm分组、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以1.5分组、瘤顶指向、子瘤的存在情况等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如果资料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如果资料不符合正态性分布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P

2 结果

2.1 瘤体以7 mm分组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情况

破裂组后交通动脉瘤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55±2.85)mm,未破裂组的瘤体平均大小为(6.38±3.71)mm;两组后交通动脉瘤平均大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病例资料按后交通动脉瘤瘤体≥7 mm与瘤体

2.2 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情况

破裂组AR值(1.57±0.684)大于未破裂组(1.24±0.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瘤顶指向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情况

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的瘤顶均指向后,193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瘤顶指向分为:后下外148例(76.68%)后下内28例(14.51%)后上外8例(4.15%)后上内9例(4.67%)。后交通动脉瘤瘤顶指向为后下外的破裂率为81.33%,明显高于其他不同瘤顶指向的后交通动脉瘤之和。经χ2检验,χ2=8.140,P

2.3 子瘤的存在情况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与否

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存在子瘤的共计75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有68例,破裂率高达94.67%,无子瘤组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为69.49%,经χ2检验,χ2=17.689,P

2.4 多因素分析

研究纳入瘤体大小、瘤体≥7 mm、AR值≥1.5、瘤顶指向后下外、有无子瘤,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逐步剔除变量:瘤体大小(P=0.755),瘤体≥7 mm(P=0.842)。最终得出回归方程:Y=2.578D+2.540F+1.607G1- 6.732 (D、F、G1分别为赋值变量AR值、瘤顶指向后下外、子瘤),结果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包括:AR值、瘤顶指向后下外、子瘤。

3 讨论

后交通动脉瘤是指发生于后交通动脉发出处的远测角、近测角,以及后交通动脉与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向后突出的球形动脉瘤;据国内资料统计,后交通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1/4,发生率为颅内动脉瘤之首[5];其破裂率极高,破裂后致死致残率也很高。但临床上对其破裂风险评估的指标尚未得到规范,专门针对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其破裂风险的相关性研究也甚少,因此在临床治疗时缺少真实研究数据的支持,难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临床治疗决策,治疗进度较缓慢。故该研究专门采集该院 2013年1月―2014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瘤病例193例,从形态学因素的角度分析其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做出最佳的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该研究结果显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界AR值为1.5,AR值越大,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AR值与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诊疗依据。后交通动脉瘤瘤顶指向为后下外的破裂率为81.33%,明显高于其他不同瘤顶指向的后交通动脉瘤,说明瘤顶指向是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的危险因素。CT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瘤存在子瘤的共计75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有68例,破裂率高达94.67%,无子瘤组中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为69.49%,说明子瘤的存在与否显著加剧后交通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子瘤存在与否可以作为评价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学指标,与当前主流研究结果一致[6-8]。有子瘤存在的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率(81.4%)显著高于无子瘤存在的破裂率(58.8%,P

综上所述,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知,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AR值、瘤顶指向后下外、子瘤存在与否)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可以作为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诊疗依据。

[参考文献]

[1] Morita,A,et al.The natural course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 in a Japanese cohort[J].N Engl J Med,2012,366(26):2474-2482.

[2] 崔岩. 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因素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4.

[3] 崔岩,张明铭,蒋宇钢.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6):563-567.

[4] 吕楠,江澈,瞿米睿,等.颈内-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危险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3,34(4):425-429.

[5] 蔡建勇,黄崇权,陈献东,等.后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形态学特征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4,7(4):23-27.

[6] 袁金龙,徐善水,李真保,等.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4):216-218.

[7] 李剑秋,陈莉,姚开情,等.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及破裂风险CTA评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5):1552-1555.

第5篇: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摘要】 为了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不同生长因子的反应,使用贴壁培养法从兔骨髓单个核细胞中获得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基本生长行为和生物学特征;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BM-MSC的免疫学表型;RT-PCR法检测其胶原表达;诱导rBM-MSC多向分化并使用特异性染色和RT-PCR予以鉴定;最后使用MTT法检测IL-1、3、8和HGF对rBM-MSC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贴壁生长的rBM-MSC具有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可传15代以上,第5代rBM-MSC高表达基质受体CD44(32%),低表达造血细胞标记CD45(4.7%);RT-PCR显示高表达I型胶原,弱表达II型胶原,不表达X型胶原;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rBM-MSC 可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rBM-MSC对IL-3最为敏感,10 ng/ml的低浓度IL-3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达32%以上(P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因子;兔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Their Response to Different Growth Factors

AbstractThis study was aimed to analyz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BM-MSCs) and their response to different growth factors. Rabbit BM-MSCs were separated from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 by using adherent cultiv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investigated by opt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Immunophenotype of rBM-MSCs was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expression of collagen was detected by RT-PCR.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was identified by specific staining and RT-PCR. The response of rBM-MSCs to IL-1, 3, 8 and HGF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were tested by MT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BM-MSCs gave rise to a population of adherent cells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a predominant cell type with a typical fibroblast-like morphology and could be cultured for over 15 passages. CD44 was highly expressed on F5 rBM-MSCs (32%) and CD45 was lowly expressed (4.7%). Type I collagen was highly expressed, while type II collagen was lowly expressed and type X collagen was not detected on rBM-MSCs using RT-PCR method. In various conditions inducting differentiation, rBM-MSCs could differentiate into the osteoblast, chondrocyte, adipocyte and neuron-like cells. The rBM-MSCs were sensitive to IL-3, even low concentration (10 ng/ml) of IL-3 could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rBM-MSCs effectively (>32%, P

Key word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growth factor; rabbit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BM-MSC)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类型,如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1]。目前对人和小鼠等物种的BM-MSC

已有深入研究,但对兔BM-MSC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其免疫学表型和对不同生长因子的反应鲜有报道。兔的形体较大,便于进行移植和观察,对兔BM-MSC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实验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贴壁培养法,在体外培养、扩增兔BM-MSC,对其形态特征、表面标记、多向分化功能以及对不同细胞因子的反应进行初步研究,为以后的移植模型研究奠定基础。

材料和方法

实验动物

3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只,体重1.8± 0.2公斤/只,购自山东省农科院兔场。

兔BM-MSC的分离培养

对兔按3%戊巴比妥钠1 ml/kg体重行耳缘静脉麻醉,无菌取股骨骨髓1 ml(肝素终浓度50 U/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华精生物公司产品,相对密度1.077)获得单个核细胞,以4×105/ml的密度悬浮于含10%小牛血清(杭州四季青产品)的高糖DMEM(Gibco/BRL公司产品)中,置100%湿度、5% CO2、37℃条件下培养72小时后全量换液,弃非贴壁细胞,每3天全量换液,约2周后贴壁细胞铺满80%瓶底, 用0.25%胰蛋白酶(Gibco/BRL公司产品)常规消化传代。

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取第5代BM-MSC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并进行常规碱性磷酸酶染色(ALP)和糖原染色(PAS)。

免疫表型检测

取第5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M-MSC,消化后用含0.1% BSA的PBS悬浮,调整密度为1×106/ml,分别标记鼠抗兔CD44、鼠抗兔CD45和鼠抗MHC-I型分子抗体(IgG1,Serotec公司产品)10 μl,室温放置30分钟;另取1管作IgG同型对照;以缓冲液洗去未结合抗体,再加入200 μl FITC-羊抗鼠二抗(IgG,Beckman Coulter公司产品),避光孵育20分钟,缓冲液洗去未结合抗体,流式细胞仪(CYTOMICSTMFC 500型,Beckman Coulter公司产品)检测,结果用CYTOMETER 1.0软件分析。

诱导分化及鉴定

成骨细胞取第5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M-MSC,约60%融合时加入成骨细胞诱导培养液(含10%小牛血清,地塞米松0.1 μmol/L,维生素C 0.2 mmol/L,β-甘油磷酸钠50 mmol/L,Sigma公司产品),每3天全量换液1次,2周后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S染色。

软骨细胞取培养第5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M-MSC,约60%融合时加入软骨细胞诱导培养液(含10%小牛血清,TGF-β1 3 ng/ml(PeproTech EC公司产品),地塞米松 0.1 μmol/L,β-甘油磷酸钠 5 mmol/L,维生素C 0.2 mmol/L,胰岛素 2 μg/ml,丙酮酸钠 30 μg/ml,牛血清白蛋白 0.4 mg/ml,亚硒酸 2 μg/ml,亚油酸 2 μg/ml,Sigma公司产品),诱导2周后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胶原表达,RT-PCR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Ⅹ型胶原和aggrecan基因表达。

脂肪细胞取第5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M-MSC,约90%融合时加入脂肪细胞诱导培养液(含10%小牛血清,胰岛素6.25 μg/ml,地塞米松 0.1 μmol/L,IBMX 0.25 mmol/L,吲哚美辛 100 μmol/L(均为Sigma公司产品),2周后油红O染色鉴定。

神经细胞取第5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M-MSC,约90%融合时加入预诱导培养液(含10%小牛血清,bFGF 10 μg/L(PeproTech EC公司产品),48小时后加入神经细胞诱导培养液(含10%小牛血清,1% DMSO,BHA 50 μmol/L,Sigma公司产品),3天后RT-PCR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nestin和NF-M基因表达,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神经特异性抗原NSE的表达,一抗为鼠抗兔NSE,二抗为生物素化羊抗鼠IgG(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产品)。

基因表达的RT-PCR检测

细胞总RNA提取使用TRIzoL试剂 (Invitrogen公司产品),反转录按照RT-PCR试剂盒(购于北京博大泰克生物公司)说明书操作。所得cDNA用于PCR扩增,引物见附表(上海博亚生物公司合成):扩增程序为95℃ 30秒,65℃ 45秒,72℃ 45秒,5个循环;95℃ 30秒,60℃ 45秒,72℃ 45秒,20个循环;95℃ 30秒,55℃ 45秒,72℃ 45秒,4个循环;最后72℃ 延伸10 分钟,PCR产物使用 2%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不同细胞因子对兔BM-MSC增殖的影响

取第5代处于对数生长期的BM-MSC,以2 000个细胞/孔的密度培养于96孔板中,培养基为含10%小牛血清的高糖DMEM,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IL-1、3、8和HGF(PeproTech EC公司产品),每组设12个复孔,培养48小时后常规MTT法检测MSC对不同生长因子的增殖反应,酶联检测仪(INTEC公司产品,Reader 2010型)检测492 nm处吸光值。Table. Primer sequence(略)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用X+SD表示,组间差异分析用 t 检验, P

结果

细胞形态及特异性染色

兔骨髓单个核细胞在贴壁培养72小时后可见少量细胞贴壁,10天后BM-MSC能铺满80%瓶底,以成纤维样细胞为主,HE染色可见核内有2-4个明显核仁(图1A);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大部分细胞表面光滑(图1B),少数梭形细胞有丰富的表面片状皱褶;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膜光滑有少量微绒毛的成纤维样细胞占大多数,该细胞核与细胞质比约为1∶5,细胞核中常染色质丰富、分布均匀,图1C可见双核仁,核仁大而结构清晰,核膜完整,可见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和一些髓鞘样小体,胞质中分别有大量核糖体和微丝。BM-MSC细胞膜微绒毛较多,靠近这些突起的细胞质中分布有致密的微丝,形成一条高电子密度带(图1D)。细胞化学染色2%-3%的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在胞质内有红棕色沉淀,阳性细胞在形态上与阴性细胞没有差异(图1E);糖原染色全部细胞均为阳性,胞质含大量紫红色糖原颗粒(图1F)。

诱导分化结果及其鉴定

加入成骨细胞诱导培养液2-3天后,细胞开始从长梭形缩短为多角形,细胞体积增大,诱导14天后茜素红S染色为阳性,碱性磷酸酶阳性细胞大幅增加,表现出成骨细胞的特点(图2A-C);加入软骨细胞诱导培养液后,细胞由长梭形显著缩短为椭圆形,体积增大,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图2 D、E)。RT-PCR结果表明其表达软骨细胞特异性的aggrecan基因,Ⅱ型胶原的基因表达也较诱导前增多,表现为软骨细胞分化的特点;但Ⅹ型胶原不表达(图2 I: 1-4);成脂肪细胞诱导后细胞胞浆内开始出现细小脂滴,细胞排列无序,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高折光性的脂滴。油红O染色显示脂肪细胞内大量的大颗粒状脂滴(图2F);神经预诱导剂加入后细胞形态变得细长,加入二次诱导剂后6小时内约有60%的细胞死亡脱壁,剩余的细胞有50%表现为神经元样细胞特有的形态,伸出细长的伪足(图2G,H)。这些细胞表现为NSE免疫组化染色阳性;RT-PCR结果显示其表达神经细胞特异性基因Nestin和NF-M(图2 I: 5-6泳道)。

细胞表型及RT-PCR检测

兔BM-MSC细胞上CD44抗原表达阳性率为32%;CD45表达阳性率为4.7%,MHC-Ⅰ型分子表达阳性率为1.8%;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见图3A-D。RT-PCR显示第5代的兔BM-MSC高表达Ⅰ型胶原,弱表达Ⅱ型胶原,不表达X型胶原、aggrecan、nestin和NF-M基因(图3E)。

不同细胞因子对兔BM-MSC增殖的影响

酶联检测和MTT结果显示,兔BM-MSC对IL-1、3、8和HGF的反应模式基本相同,均为低浓度促进兔BM-MSC的增殖,高浓度反而抑制细胞生长,抑制效应随细胞因子浓度增加而增加;兔BM-MSC对IL-3的反应最为明显,10 ng/ml的IL-3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达32%以上(P

讨论

目前分离MSC的方法多基于其黏附贴壁和体外快速增殖能力,鉴定MSC则主要是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目前普遍认为BM-MSC表达CD13、CD29、CD44、CD59、CD105、CD166和HLA-ABC,不表达CD11、CD14、CD31、CD34、CD45、CD80、CD86、CD117和HLA-DR[2]。由于兔基因组计划尚未完成,兔分化抗原的抗体难以得到,本实验仅能选择CD44和CD45。细胞黏附分子CD44属于基质受体(matrix receptor),是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胞表面单链穿膜糖蛋白,在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表面均能检测到它的表达,专一性结合透明质酸盐并介导其内吞,在细胞-细胞和细胞-基质间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3]。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约1/3的兔BM-MSC表达CD44,与猕猴BM-MSC的数据相同[4],但较人BM-MSC的数据(>94%)为低[5],这证明了物种间存在差异。我们培养得到的兔BM-MSC高表达I型胶原,弱表达Ⅱ型胶原,不表达Ⅹ型胶原和aggrecan基因。胶原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目前已发现 19种胶原分子,I型胶原的分泌是MSC的标志之一,可有效地促进BM-MSC的黏附、增殖和分化[6],有关报道证明,如将人BM-MSC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分化,则aggrecan基因、Ⅱ型胶原和Ⅹ型胶原的表达就会显著增加[7],我们的试验结果显示,将兔BM-MSC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分化后,表达aggrecan基因和Ⅱ型胶原,而不表达Ⅹ型胶原,这与人BM-MSC数据有差异。兔BM-MSC除向软骨细胞分化以外,我们还成功地使其诱导分化为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元样细胞,证明了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骨髓中BM-MSC的含量仅占1/106个有核细胞,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或体质的衰弱,BM-MSC的数量逐渐减少[8]。因此要获得足量的MSC,大量扩增纯化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们的实验结果, 第5代之前的兔BM-MSC具有旺盛的增殖速度,倍增时间约为40小时,细胞形态狭长;从1 ml骨髓中获得的BM-MSC传代7-8次所得细胞数目可达5×108,已经能够足够满足体内移植和一般实验研究所需。随着重复传代,细胞变得宽大,生长速度下降,这和人BM-MSC中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BM-MSC的衰老,其对生长因子的反应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也会显著下降[9]。BM-MSC除表达IL-6、IL-8、IL-11、IL-12、IL-14、IL-15、 LIF、G-CSF、GM-CSF、M-SCF、FL 和SCF等多种细胞因子外,还能对bFGF、BMP、胰岛素、TGF-β1和HGF等多种细胞因子作出增殖或分化响应,证明其表达多种因子受体[11-13]。本实验检测了不同浓度的人IL-1、3、8和HGF对兔BM-MSC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的人IL-1、3、8和HGF能促进兔BM-MSC的增殖,而高浓度则抑制其增殖,其中低浓度IL-3对兔BM-MSC的促增殖作用最为显著,而高浓度的IL-3的抑制效果也较其他细胞因子明显。BM-MSC本身不表达IL-1和IL-3[11,13],IL-3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 而IL-3受体主要表达于造血细胞上并介导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或激活。有文献表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也表达IL-3受体,并可被TNF或IFN上调。混合IL-3 和IFN可上调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MHC II类分子并分泌IL-6和G-CSF等造血生长因子[14]。根据我们的结果,IL-3受体也表达于BM-MSC,IL-3可能通过IL-3受体促进BM-MSC的增殖并使其表达更多的造血生长因子。总之,本研究成功地分离、培养了兔BM-MSC,检测了其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能力,与文献报道的其他物种MSC的特性类似,并检测了不同生长因子对其生长增殖的影响,为下一步应用兔作为移植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Grove JE, Bruscia E, Krause DS. Plasticity of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Stem Cells, 2004; 22: 487 - 500

2 Suva D, Garavaglia G, Menetrey J, et al. Non-hematopoietic human bone marrow contains long-lasting, pluripotenti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J Cell Physiol, 2004;198:110-118

3 Jiang H, Peterson RS, Wang W, et al. A Requirement for the CD44 cytoplasmic domain for hyaluronan binding, pericellular matrix assembly, and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in COS-7 Cells. J Biol Chem, 2002; 277: 10531-10538

4 刘丽辉,孙昭,孙琪云等.猕猴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5;13: 417-421

5 王婧,刘开彦.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雪旺样细胞的方法.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 35: 202-206

6 Liu G, Hu YY, Zhao JN, et al. Effect of type I collagen on the adhesion, proliferation, and osteoblastic gene express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hin J Traumatol, 2004; 7: 358-362

7 Kawamura K, Chu CR, Sobajima S, et al. Adenoviral-mediated transfer of TGF-beta1 but not IGF-1 induces chondr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pellet cultures. Exp Hematol, 2005; 33: 865-872

8 Colter DC, Class R, Digirolamo CM, et al. Rapid expansion of recycling stem cells in cultrues of plastic-adherent cells from human bone marrow. Proc Natl Acad USA, 2000; 97:3213-3218

9 Park JS, Kim HY, Kim HW, et al. Increased caveolin-1, a cause for the declined adipogenic potential of senescent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ech Ageing Dev, 2005; 126: 551-559

10 Neubauer M, Fischbach C, Bauer-Kreisel P, et al.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enhances PPARα ligand-induced adipogenesis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EBS Lett, 2004; 577: 277-283

11 Kim DH, Yoo KH, Choi KS, et 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cytokine and growth factor during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Cytokine, 2005; 31: 119-126

12 王劲,罗成基,郭朝华等.间充质干细胞与相关因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2; 10: 468-471

第6篇: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3.新乡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河南 新乡 453003)

摘 要:目的:通过电镜技术观察不同运动负荷下心肌胶原纤维的形态学变化特征。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C组)、一般运动负荷组(NS组)、超负荷(O组),每组各12只,分别给予一般负荷、中等负荷、超负荷的运动训练。8周后, 断头处死,取出心脏左心室前壁、左室肌处两组组织块分别作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正常组胶原纤维的形态分为粗纤维、细纤维和微细纤维三种;心肌结构完整。一般运动负荷组,心肌束间或肌束内较粗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心肌细胞体积略显增大,体积增大。超负荷组,心肌细胞间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心肌束间或心肌束粗大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结论:运动超负荷可致胶原纤维增生,从而导致心肌扩张功能与收缩功能的降低。

关键词:运动负荷;胶原纤维;超微结构;心脏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65-04

Morphology Changes of Collagen Fibers in Rats Heart in Electronmicroscope under Different Exercise Loads

ZHAO Bing1,2, WANG Qing-zhi3, WEN Xiao-jun3, WANG Li-dong2, ZHANG Xi1

(1.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 Henan China; 2. Laboratory of esophageal cancer in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52, Henan China; 3. Xinxiang Medical College, Xinxiang 453003, Henan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collagen fibers in rats' cardiac muscle (CM) in electron microscope under different exercise loads. Methods: Thirty-six rats a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 group), normal swimming group (NS group) and overload group (O group) .Three groups are given normal, middle and overload swimming training respectively for 8 weeks. Then all rats are killed by decapitation, and taken out the antetheca and papillary muscle of left ventricle, and the changes of collagen fibers are observed through transmiss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 In control group, crude fibers, small fibers and microfilament of collagen fibers can be seen, and the cardiac muscle architectonic is integrated. In normal swimming group, the crude fibers much increase in muscle bundle blank and muscle bundle inner. And the bulk of cardiac muscle cell slightly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mitochondrion increases. In overload group, the crude fibers remarkably increase in muscle bundle blank, and the cardiac muscle architectonic is destroyed. Conclusion: Overload training can lead to the crude fibers of cardiac muscle cell increasing, and it may be lead to broaden function and retracted function depressing.

Key words: exercise load; crude fiber; ultramicrostructure; heart

心肌是由心肌细胞和心肌间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构成,心肌间质又以胶原纤维为主,构成心肌的框架结构,是维持心脏结构和功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研究表明,心肌胶原纤维不仅对心肌细胞具有支持和连接作用,而且在协调心肌肌力的传递、营养物质的输送、信息的传递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1]。通过电镜观察不同运动负荷下心肌胶原纤维的形态学变化特征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为最终阐明运动与心脏的生理、病理变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和有效预防心脏损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分组和训练 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重180~220 g(新乡医学院实验动中心提供),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只: 对照组,常规饲养,不加干预;一般运动负荷组,进行中等强度游泳训练,游泳池体积为200 cm×70 cm×80 cm,水深60 cm,水温34~36℃,每周训练6 d,1次/d。第一次下水10 min,此后逐日累加到第1周末时游泳时间达到60 min,第2周末时每天达到120 min。以后维持这一运动量直至第8周; 超负荷组,前2周的训练安排同一般运动负荷组,第3周给予高强度训练:开始时每天在大鼠尾部负体重1%的重量游120 min。以后逐渐增加负重,在周末时负重重量达到体重4%~5%。从第4周开始每天上、下午各训练一次,游泳时人为地用玻璃棒驱赶大鼠使其不停游动,发现有力竭表现时(在水下10 s不能浮上),捞上水面休息5 min后继续训练至满120 min,以后保持这一运动量直至第8 周[3~5]。

1.2 标本收集与切片制作 各组大鼠训练满8周后断头处死,取出心脏左心室、左肌处取两组组织块分别作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透射电镜组织块大小均为1 mm×1 mm×1 mm,前者置入4%戊二醛固定液,4℃固定。然后组织块经1%锇酸后固定、脱水、包埋、超薄切片、染色后在日立H-7500透射电镜下观察组织亚微结构。扫描电镜的组织块大

小分别为2 mm×3 mm×5 mm, 呈成条状,4%戊二醛4℃固定, 经冲洗、脱水、干燥、喷金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照相。

2 结 果

2.1 不同运动负荷组左心室与左肌扫描电镜观察

2.1.1 正常组左心室与左肌胶原网络的立体形态 在扫描电镜下,心肌胶原纤维比较丰富。胶原纤维呈粗纤维、细纤维和微细纤维三种。粗纤维数量较少,跨越若干个心肌细胞,环绕与心肌细胞群外,有纵、横两种走向,纵向纤维体平行,横向纤维与心肌细胞近乎垂直比心肌细胞大,似“腰带”状把心肌细胞捆扎成束。横向纤维再走行上可以发出分支或斜行。细纤维数量较多,从层面上看,位于粗纤维深层,连于粗纤维之间,交织成网。细纤维的编制形式复杂,规律性不明显。细纤维一般比较短,在几个心肌细胞表面,或跨越邻近的几个细胞(图1)。细纤维可以是粗纤维的分支,向深层像树根一样延伸为微细纤维。微细纤维紧贴心肌细胞表面,排列紧密而细腻,形似“毯膜”,包裹心肌细胞。正常情况下微细纤维形成心肌细胞完整的膜鞘。在相邻的心肌细胞边缘微细纤维存在局部交织粗、细、微细三种胶原纤维相互交织,形成层次分明、立体明显的胶原网络结构,均有一定张力。在心肌细胞表面贴附一些散在的大小不等纤维细胞,有些纤维细胞被悬吊在纤维网之间,形成了细胞外的一个三维空间结构(图2)。

图1 正常组左心室肌,图2 正常组左肌,

扫描电镜,×1 200扫描电镜,×2 000

2.1.2 一般运动负荷组胶原纤维变化情况 一般运动负荷组时,心肌束间或肌束内较粗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呈“条索状”或“树枝状”样向下逐级延伸,呈波浪形弯曲或线形分布,并相互交织,网络着心肌束(图3)。在肌上也可见到胶原束打成的结节,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多呈“条索状”以垂直或斜交的方式借肌内膜心肌纤维连接。心肌细胞肥大且细胞间胶原纤维连接紧密(图4)。

图3 一般负荷组左心室肌,图4 一般运动负荷组左乳

扫描电镜,×2 000头肌,扫描电镜,×2 000

2.1.3 运动超负荷组胶原纤维变化情况 超负荷组,心肌细胞及细胞群间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胶原从粗到细分级明显,从一大束胶原形成的结节处向下均为细胶原,相互交织成网形成心肌细胞的“网格状”居室,包裹着心肌细胞(图5);在心肌束间或心肌束过度增生的粗大胶原纤维成束成网呈波浪状、螺旋式或网格型相互编织分布,粗细明显分级分布,细纤维形成明显的网格,心肌束间隙较粗的胶原纤维向心肌层伸入;同时发现左肌有肌纤维与胶原纤维断裂现象(图6、7)。

图5 超负荷组左心室肌,图6 超负荷组左心室肌,

扫描电镜,×2 000扫描电镜,×1 200

2.2 不同运动负荷组左心室与左肌透射电镜观察

2.2.1 正常组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心肌结构清晰,肌丝排列整齐,Z线、M线、I带、A带清晰,肌膜完整;线粒体数量较多,呈带状排列,嵴排列整齐,规则,线粒体膜完整,核双层结构清晰,核仁明显,闰盘未见扩张(图8)。

图7 超负荷组左肌,图8 正常组左心室肌

扫描电镜,×2 000透射电镜×2 000

2.2.2 一般运动负荷组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一般运动负荷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肌丝排列整齐,数量增加,明暗带相间,结构清晰。心肌细胞体积略显增大,T管亦稍有扩张,同时和肌浆网分布于Z线,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多,体积增大,核膜双层结构清晰可见,核仁清楚,线粒体膜完整(图9、10)。

图9 左心室一般负荷组图10 左肌一般负荷组

透射电镜×4 000透射电镜×6 000

图11 左心室超负荷组透射电镜×8 000

2.2.3 超负荷组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超负荷组大鼠心肌组织结构完整度破坏,肌纤维粗细不均,Z线不规则增宽,肌丝排列紊乱,肌节阶段性变宽或变短,肌丝扭曲断裂明显,部分肌纤维阶段性变性,闰盘失去台阶状结构,闰盘出现明显扩张、甚至有的闰盘失去正形性状。肌纤维与线粒体的排列关系严重破坏,排列混乱;线粒体膜完整性破坏,嵴排列欠完整,发生不同程度的断裂,髓样变,结构模糊不清,甚至消失,基质电子密度降低,有的基质溶解呈空泡结构,核膜还基本完整,但可见周边有切迹或皱缩(图11)。

3 讨 论

3.1 扫描电镜下不同负荷组心肌胶原纤维变化特征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是对心脏与心肌细胞、毛细血管等方面,特别是在运动对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蛋白质代谢调控在运动心肌适应机制以及心肌内分泌功能,蛋白合成激素受体功能和其他因子调节功能上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揭示运动心肌肥大变化机制提供了重要途径。但却忽视了对运动与ECM的探索,而实质上许多心脏病患者都与心肌胞外间质密切相关,ECM的形态结构与生化重塑都会以不同程度影响心脏的功能[6,7],心肌中胶原网络结构的生理意义及其在心脏疾病时的改变成为现代心脏病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热点。Weber等[8]首次提出了间质性心脏病的概念,从而对心脏病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ECM中的微妙结构较心脏本身更易在不同运动负荷中发生变化,甚至影响心脏的功能,进一步观察分析心肌间质胶原网络结构的分布方式对阐述运动心脏的功能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观察发现,心肌间质胶原网络结构在心肌、毛细血管及心内膜之间大量的胶原纤维基本上以下几种方式相联接,即“网格状”联接,横向纤维与心肌细胞近乎垂直比心肌细胞大,似“腰带”状把心肌细胞捆扎成束,广泛分布于心肌细胞群及肌内膜上,形成心肌细胞的居室,此结果证实了Weder等[9]的观点。“树枝样”联接,细纤维是粗纤维的分支,向深层像树根一样延伸为微细纤维, 以垂直或斜角方式存在于肌束膜、肌内膜上;直线型联接,所有的胶原纤维彼此连续成网,形似蜂窝,相邻的心肌细胞间为一层胶原纤维膜相隔。在若干个心肌细胞之间有较粗大的胶原纤维,这些粗纤维与其他胶原纤维连接成网,粗的胶原纤维位于若干个心肌细胞之间,把心肌细胞分割形成细胞群。陈小讯等认为心肌间质的胶原主要以粗、细两种纤维形式存在,粗纤维主要走行于心肌细胞间,组呈粗大的框架结构;细纤维则以粗纤维为支架编织成网,包裹于心肌细胞和毛细血管的表面,将心肌细胞固定于其间。心肌间质胶原网络的这种组合形式对稳定心壁的结构很有意义,在阻止心肌肌小节的过度伸张,防止心肌细胞在收缩时移位;细胶原纤维编织成的包裹在细胞和血管的鞘状结构可以使心肌收缩时,产生的力在细胞间迅速传导,保证各心肌细胞的功能协调一致。并认为胶原纤维与细胞表面的任何部位均可连接[10~13]。

本研究与以往研究在胶原纤维束的分类和排列上有所不同。实验观察到粗纤维多位于心肌细胞束间,纵、横两种走向,纵与心肌细胞平行,横与心肌细胞近乎垂直,这些粗纤维主要功能是约束细胞群,使其成为较大的收缩单位;细纤维一般行程短,相互交织成网,笼罩邻近的心肌细胞,这种排列对心肌细胞舒缩时力的传递、防止细胞滑脱和错位、维持心肌张力起重要的作用;微细纤维包裹心肌细胞,形成一层绝缘膜,可能有利心肌电位的传导[14],存在于心肌细胞间及细胞群间,在肌切片上更为常见;总之心肌间质胶原网络是一个由心肌束、细胞群到细胞间、细胞内及心内膜和心肌毛细血管间的一个三维空间结构网络。田振军等[15,16]认为在细纤维之间存在许多纤维同交一点的聚集点,这些聚集点附于心肌细胞表面,细纤维由聚集点向四周辐射,是细纤维的附着点。本研究在不同组均发现有较大的胶原纤维束交一点相汇打结,像树根一样分级延伸为微细纤维,微细纤维附着在心肌细胞表面,排列紧密而细腻,形似“毯膜”,包裹心肌细胞,决定心肌硬度,粗细两种纤维均不与细胞接触,而纤维之间拥有较大的网眼,这一层纤维密度很大,把心肌细胞全部包裹,因此微细纤维是保持心肌细胞正常电位传导非常重要的绝缘体,如果此膜损坏或断裂,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本文观察结果表明,一般运动负荷条件下,心肌束间,心肌细胞间借肌束膜及肌内膜胶原纤维增生,以适应心肌细胞肥大收缩力增加从而保证心肌间力的传递;运动超负荷条件下,心肌束间,心肌细胞群及细胞间大量胶原纤维不成比例增生,可见胶原纤维粗大成束成网以波浪形或网格状广泛分布,在小动脉壁上及心内膜下胶原纤维过度增生,限制了心肌细胞的伸长与缩短,增加了心肌的僵硬度,使心肌细胞之间力的传递受阻,血管壁的弹性降低,心肌血氧供应功能遭到破坏。发现的肌有肌纤维与胶原纤维断裂现象也许也是因为心脏长期强有力的收缩导致缺氧情况而引起的损伤。同时心内膜对缺血缺氧很敏感,运动超负荷导致心内膜胶原纤维层增厚,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这可能是因心肌肥厚的原因导致。此结果与Weber等[9]报道的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结果相类似。

3.2 透射电镜下不同负荷对心肌亚微结构的影响 心脏的机能状态是决定运动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关系运动成绩的好坏,尤其对耐力运动员。本研究通过不同运动负荷观察了心肌的超微结构变化。心脏超微结构改变能较直观地反映心肌细胞及间质重塑。构成心脏的细胞中,心肌细胞仅为心脏细胞总数的1/3,而体积却占心脏结构的75%,所以心肌细胞重塑是心脏形态结构重塑的重要方面。心肌间质部分有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等。适宜负荷后运动心脏的超微结构特点:1) 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心肌纤维增粗。2) 线粒体均匀增大,线粒体变密,基质电子密度增强。3) 横小管扩张增大,闰盘连接不同程度改变。长期过度负荷可导致心肌肌丝紊乱,部分肌丝断裂,并出现心肌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肌节异常、线粒体肿胀、峭断裂及钙超载、毛细血管密度下降等现象[5]。佟长青等[18]发现运动性心脏心肌超微结构亦有病理变化,主要是水盐代谢障碍,表现为肌浆网扩张,钙超载,而病理性心脏主要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及能量代谢受损。目前研究较一致认为,过度负荷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是血液动力学及内分泌改变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并形成恶性循环所致。本研究从微观上证实了运动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改变。过度负荷组超微结构显示肌丝、闰盘、线粒体发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可能是由于长期缺血缺氧,或缺氧累加使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结构改变,如肌丝断裂、线粒体膜的融合、嵴结构模糊消失、空泡的出现。一般运动组心肌表现为与有氧代谢功能增强相适应的生理性肥大,线粒体随着细胞体积的增长而成比例的增长,和线粒体数量增加,肌节排列整齐而更适应心脏快速收缩的协调性。可见适宜的运动负荷提高心脏的机能,相反,长时间的超负荷训练对心脏造成损伤。

总之,实验证明运动超负荷可致心肌胶原纤维增生,

可能是导致心肌扩张功能与收缩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有关运动负荷与心肌间质胶原网络重塑的调控及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Weber KT, Brilla CG.Oathological hypertrophy and cardiac interstitium [J]. Circulation, 1991, 83(6):1849-1865.

[2] 朱全,浦钧宗,张敏. 游泳方法建立大鼠模拟过度训练模型[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 8(4):137-140.

[3] 叶剑飞.过度训练的病理生理及康复―I・大鼠过度训练模型的建立[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 11(1):15-21.

[4] 朱全,浦钧宗. 大鼠游泳训练在运动实验中的应用方法[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6,15(2):125-129.

[5] 田振军, 熊正英, 郭进,等.大鼠游泳过度训练模型的建立及心室构型改建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24(3):104-109.

[6] 邓昌明,黄晶,刘东,等.型心肌病心肌纤维化血清指标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2,18(3):106-107.

[7] 王长谦,黄定九,陈润芬,等.大鼠心肌胶原网络重构及血清评估指标[J].中华内科杂志, 1998,37(7):451-454.

[8] Weber KT, Cardiac interstitium in health and disease:the fibrilar collagen network[J].K JACC,1989,13:1637-1652.

[9] Weber KT,Clark WA,Janicki JS,et al. Physiologic Versus pathologic hypertrophy and the pressure-overloaded myocardlum[J].J Cardiovasc Pharmacol,1987,10 (Suppl6):S37-50.

[10] Robison TF, Cohen-Gould L, Factor S. Skel, et al. Framework of mammalian heart muscle. Arrangement of interand pericellular connective tissue structure[J].Lab Tnvest, 1983,49(4):482-498.

[11] Icardo JM, Colvee E, Collagenous.Skeleton of the human mitral papillary musule[J]. Anat REC,1998,252(4):509-518.

[12] Weber KT, Sun Y, Suresh C, et al. Collagen Network of themyocardium: function, structural Remodeling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J].J Mol Cell cardiol,1994,26(3):279-292.

[13] Tanaka K, Mistushma A. Apreparation method for observing intracellular structures by scaning electron microscopy[J].J Microse,1988,133:213-222.

[14] 卢兴.心肌间质网络结构的生理和病理意义[J].基础医学与临床,1992,12(6):17-21.

[15] 田振军.过度训练对心肌间质胶原、心肌舒缩性能和血管Ang II 变化的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4,11(6):573-577.

[16] 王长谦,谢秀兰,徐依敏, 等.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大鼠心肌胶原网络重构及其与心功能变化的关系[J].心功能杂志,1998,10(4):215.

第7篇: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河北省部分本、专科院校贫困大学生(月生活费低于180元)及非贫困大学生。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体质健康水平测试选用《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有关内容,心理健康水平测试选用国内外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人格测试量表16PF。根据研究需要自编体育行为特征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每周体育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项目影响体育运动的因素等。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086份,有效问卷1045份,贫困大学生学生491份(男265、女226),非贫困大学生学生554份(男321、女233),有效问卷占总数的87.1%。

(2)数理统计法。将所有调查数据核实后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

1.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比较

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测试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体质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见表1)。

2.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对照表

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对照:除男生身高没有差异外,男、女生体重、肺活量均有明显差异(见表2)。

3.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SCL-90症状因子均分比较

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SCL-90因子均分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性、精神病性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3

4.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16PF得分差异比较

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16PF得分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紧张性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4:

5.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人数比例比较

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人数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为19.3%,贫困大学生的比例为30.9%,其困生为43.4%,贫困生为28.4%。

6.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体育参与特征

河北省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基本上以1-2次为主,占总数66%。55.6%的贫困大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0-30min之间。43.3%的贫困大学生体育锻炼负荷以中等强度以下为主。影响贫困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为无闲暇时间、学习紧张(贫困大学生勤工俭学维持生活,埋头学习力争奖学金)运动技能差、场地器材不足。

三、建议与对策

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应引起学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提供助学贷款的同时,应正确引导特困生和贫困生合理的营养调配,力争使贫困大学生的营养水平达到一般学生的标准。学校卫生部门应定期为贫困生体检,了解他们的身体健康和营养状况。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可向贫困生有所倾斜,有目的地将贫困生集中在同一班级。根据贫困生的身体形态、机能、营养状况及运动技能水平,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从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入手,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2.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受到了社会、学校的普遍关注。但是,这种关注更多地体现在经济方面的资助,忽视心理贫困对贫困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因此,学校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应以同样的责任感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远离心理危机。帮助他们从心理脱贫,使贫困成为激励自己艰苦奋斗、发奋学习的动力,从认识上改变对贫困的看法,懂得拥有知识就是拥有财富,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利用现有的条件努力学习,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用知识和能力来武装自己,磨砺意志,消除贫困的消极影响。

3.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属于心理失衡,可以随着诱景的消失或经过老师同学的帮助而恢复正常,只有少数人属于心理失常或心理疾病。学校应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大学生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缓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方面的缺陷,培养健全的人格。

4.有关部门助困与育人紧密结合。贫困大学生问题的解决应遵循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的宗旨,将经济支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学校在建设与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信用贷款的同时,为贫困大学生创设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勤工助学的意义远不止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克服困难,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有意识地将助困活动加以深化,能把社会的爱心转变为他们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对贫困大学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会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许多问题。但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经济解困是帮他们走出困境的物质力量,心理解困是帮他们走出困境的精神力量,因此,学校应努力形成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性教育环境。要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关心、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为贫困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6.引导贫困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有效缓解学习疲劳,对紧张的学习生活起着调剂作用,贫困大学生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以取得优异成绩来获得奖学金。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体育锻炼,因此,应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可使个体的自我概念增强,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克服自卑心理,提高适应能力。体育教学中应提高贫困生对体育的认识,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学校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通过体育锻炼的特殊功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8篇: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升麻素苷;升麻素;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药代动力学

[收稿日期] 2014-07-1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102825)

[通信作者] *赵晓莉,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新技术应用与评价研究,Tel:(025)85811230,E-mail:

《本草衍义》云:“黄芪、防风,世多相须而用”。黄芪作为传统的补益类中药,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退肿之功;防风具有解表散风、胜湿止痛、祛风止痉之效。二者配伍可驱邪扶正,在治疗虚人外感、表虚自汗等多种病症中均有良好疗效,历代医著方剂中对黄芪、防风的配伍使用均有记载[1-3],现代调查研究表明,黄芪、防风在中医临床配伍使用的频率仍较高[4-5]。现代药效学实验研究表明黄芪、防风配伍后,在增强免疫、抗氧化等生物效应上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6-7]。以升麻素苷、升麻素等为代表的色原酮类成分,是防风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8],且升麻素苷在体内极易转化为其苷元升麻素[9]。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及其苷元是黄芪中主要的黄酮类活性成分。本课题组在前期进行了黄芪、防风饮片配伍前后药代动学力学参数的比较研究,结果提示药对配伍后两药的主要活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发生明显变化,各自的生物利用度有所提高。本实验选取前期实验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变化显著的升麻素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鼠口服升麻素苷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配伍升麻素苷后升麻素苷及其苷元升麻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及其药动学参数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揭示黄芪-防风配伍的科学内涵。

1 材料

1.1 药材、对照品和试剂

橙皮苷对照品(批号110721-201115)、升麻素苷对照品(批号111522-201008)、升麻素对照品(批号111710-200501)均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原料药(批号20120425, 纯度为98%)购于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升麻素苷原料药(纯度为98%)(南京泽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甲醇(色谱纯,德国Merck公司)、乙腈(色谱纯,德国Merck公司),其余溶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密理博超纯水仪制备的超纯水。

1.2 动物

清洁级SD大鼠,全雄,体重220~250 g。合格证号SCXK(苏)2008-5033。

1.3 仪器

超高效液相色谱-TQD质谱联用仪(ACQUITY系统,美国Waters公司) ,MassLynx V4.1工作站。BP211D型电子分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MicroCL 21R微量离心机(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微量移液器(德国Eppendorf公司),Vortex-Genie 2涡旋振荡器(美国Scientific Industries公司),DCY-24G 可调式浓缩仪(青岛海科仪器有限公司),默克密理博Synergy超纯水仪(德国Merck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1 系列浓度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分别取干燥至恒重的升麻素苷、升麻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入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制得升麻素苷、升麻素质量浓度分别为9.6,384 mg・L-1的混合对照品储备液,密封后置4 ℃冰箱冷藏,待用时用甲醇稀释升麻素苷、升麻素至0.48,19.2 mg・L-1,作为标准曲线的第1个点,再逐倍稀释成系列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2.1.2 内标溶液的配制 取干燥至恒重的橙皮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入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制得质量浓度为120 mg・L-1的内标储备液,密封后置4 ℃冰箱冷藏,待用时用甲醇稀释至所需浓度。

2.2 原料药溶液的制备

分别精密称取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苷原料药,以0.5% CMC-Na为溶剂溶解,制得升麻素苷(质量浓度为8 g・L-1)溶液及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质量浓度为2 g・L-1)-升麻素苷(质量浓度为8 g・L-1)溶液。

2.3 给药方案及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2.3.1 给药方案 取雄性SD大鼠,分为2组,每组6只。给药前禁食12 h,期间自由饮水。灌胃给药,一组给予升麻素苷(80 mg・kg-1),另一组给予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20 mg・kg-1)- 升麻素苷(80 mg・kg-1)。分别于2,5,10,20,30,60,90,120,180,240,360,720,1 440 min眼底静脉丛取血 0.3 mL,加入到含有肝素钠的离心管中,离心(5 000 r・min-1,6 min),分离血浆,取上清,冻存于-20 ℃冰箱,备用。

2.3.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精密吸取血浆100 μL,定量加入内标橙皮苷(4 mg・L-1)20 μL、盐酸(1 mol・L-1)20 μL,涡旋1 min后加入1 mL的乙酸乙酯,涡旋4 min,12 000 r・min-1离心5 min。定量吸取上清液900 μL置于1.5 mL EP管中,40 ℃氮气吹干,残渣加入初始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1∶9)100 μL,涡旋90 s,12 000 r・min-1离心5 min,取上清液5 μL进样分析。

2.4 血浆样品中升麻素苷、升麻素U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2.4.1 色谱条件 色谱柱:Waters Acquity BEH C18柱(2.1 mm×100 mm,1.7 μm) 柱;流动相:A为乙腈,B为0.1%的甲酸水;梯度洗脱:0~1 min(10%A),1~1.5 min (10%~30%A),1.5~2.5 min(30%A),2.5~3 min(30%~70%A),3~3.5 min(70%A),3.5~4 min(70%~10%A),4~4.5 min(10%A);流速0.3 mL・min-1;进样量5 μL,柱温40 ℃。

2.4.2 质谱条件 Waters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TQD),离子化方式:电喷雾离子化(ESI),多反应监测离子扫描模式(MRM)测定,正离子检测;主要质谱参数为:毛细管电压4 000 V,锥孔电压60 V,脱溶剂温度450 ℃,脱溶剂气体流速8 000 L・Hr-1。定量检测离子对升麻素苷m/z 468.94/307.09,升麻素m/z 306.94/234.93, 橙皮苷m/z 610.94/302.94。

2.5 方法学考察

2.5.1 专属性实验 取大鼠空白血浆、空白血浆加入混合对照品及内标对照品、给药10 min后含药血浆各5份,按2.3.2方法处理,在2.4条件下测定,升麻素苷、升麻素及橙皮苷与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均能得到良好的分离,其他成分均无干扰,给药组中3个成分的保留时间均与对照组一致,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见图1。

2.5.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取2.1制得的混标储备液,按倍数稀释法制成不同浓度的混合对照品,加入到大鼠空白血浆中,按2.3.2方法处理。经UPLC-MS/MS分析测定,以血浆中升麻素苷、升麻素的浓度(X)对它们与内标的峰面积比值(Y)进行加权最小二乘回归,得到2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各成分在各自的线性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见表1。

2.5.3 精密度与准确度实验 根据升麻素苷、升麻素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选择低、中、高3个浓度,用空白血浆配制成相应浓度的质控样品,每个浓度平

A.空白血浆样品;B.空白血浆中加入对照品样品;C.大鼠灌胃给药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苷10 min后血浆样品。

图1 升麻素苷、升麻素和橙皮苷的提取离子色谱

Fig.1 Extraction chromatograms of prim-O-glucosylcimifugin,cimifugin and aurantiamarin

表1 线性关系考察

Table 1 The liner regression equations

化合物回归方程r线性范围/μg・L-1

升麻素苷Y=0.023 8X-0.051 50.9990.12~480

升麻素Y=0.123 3X+6.556 70.9942.34~19 200

行配制6份。按2.3.2方法处理,进样测定,根据当日随行标准曲线来计算质控样品的浓度,并求得方法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表明各成分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见表2。

表2 日内与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n=6)

Table 2 The intra-day and inter-day precisions and accuracies of the two components in rat plasma(n=6)

化合物质量浓度

/μg・L-1日内精密度

RSD/%日间精密度

RSD/%准确度

/%

升麻素苷0.478.0410.0286.85

1513.661.79108.1

12011.112.40107.3

升麻素9.387.665.21110.9

3007.921.91101.9

2 4007.9210.49110.0

2.5.4 提取回收率实验 配制低、中、高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按2.3.2方法处理后,测定的样品所得峰面积与甲醇质控样品测得峰面积相比,得到该成分的绝对回收率。内标的提取回收率同上。结果表明各成分回收率均达到72.44%以上,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见表3。

表3 回收率和基质效应(±s,n=5)

Table 3 The recoveries and matrix effects of the two components and I.S. in rat plasma(±s,n=5)

化合物质量浓度/μg・L-1回收率/%基质效应/%

升麻素苷0.4776.40±9.00100.9±7.58

1574.10±9.2491.58±3.46

12072.44±9.00101.1±7.53

升麻素9.3890.81±5.8989.39±3.00

30079.44±6.4289.98±2.37

2 400104.3±6.6294.95±7.10

橙皮苷4 00074.73±2.9989.94±10.20

2.5.5 基质效应实验 取空白血浆15份,按2.3的处理方法处理至氮气吹干,配制低、中、高3个浓度混合对照品的甲醇溶液,各5份,加入至处理过的空白血浆内,进样测定,其峰面积与相同浓度混合对照品的甲醇溶液的峰面积相比。内标的基质效应同上。结果表明各成分的峰面积比值介于89.39%~101.1%,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见表3。

2.5.6 稳定性实验 配制低、中、高3种浓度的质控样品各5份,分别考察其在室温、反复冻融3次以及放置-20 ℃冰冻条件下存放1周的稳定性,经处理后用UPLC-MS/MS测定,考察待测成分与内标物色谱峰峰面积比值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各成分低、中、高3种浓度的RSD均小于11.33%,其稳定性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见表4。

表4 稳定性考察(n=5)

Table 4 Stability of the two compounds in rat plasma (n=5)

化合物质量浓度

/μg・L-1室温,12 h,

RSD/%反复冻融3次,

RSD/% -20 ℃冰冻,

7 d,RSD/%

升麻素苷0.479.5911.310.9

159.5311.17.07

1205.885.279.16

升麻素9.385.537.477.00

3002.538.154.86

2 4000.814.282.39

2.6 药代动力学结果

测定血浆样品中升麻素苷和升麻素的血药浓度,以平均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得到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见图2。将实验测得的各成分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以DAS 3.2.4软件处理,以统计矩模型求算升麻素苷、升麻素在大鼠体内的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5。

结果表明,大鼠灌胃给药升麻素苷后,升麻素

图2 大鼠灌胃给药后血浆中升麻素苷和升麻素的药-时曲线(n=6)

Fig.2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profiles of p-O-glucosylcimifugin and cimifugin in ra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rim-O-glucosylcimifugin and calycosin-7-O-β-D-glucoside - prim-O-glucosylcimifugin(n=6)

苷吸收迅速,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快,Tmax小于30 min,并且升麻素苷脱糖基转化的苷元升麻素在体内暴露极大。两给药组对比,升麻素苷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配伍后,升麻素苷及其苷元升麻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AUC0-t,AUC0-∞均有提高,其中升麻素苷的AUC0-t,AUC0-∞有显著性差异(P<0.05), 升麻素Cmax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5 升麻素苷和升麻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s,n=6)

Table 5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p-O-glucosylcimifugin and cimifugin(±s,n=6)

参数升麻素苷升麻素

升麻素苷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苷组 升麻素苷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升麻素苷组

Cmax/μg・L-177.03±32.6493.07±8.8812 876.44±2 048.4415 877.26±1 526.621)

tmax/min16.67±9.8323±9.80110±15.4990±32.86

t1/2/min70.33±25.9741.71±13.1570.98±13.11102.24±48.71

AUC0-t/μg・min・L-15 214.72±989.196 913.28±807.561)2 850 992.2±729 698.363 365 146.7±445 225.45

AUC0-∞/μg・min・L-15 531.68±1 097.906 989.89±848.361)2 850 997.4±729 696.953 369 351.7±448 838.57

CL/L・min-1・kg-115.06±3.6511.61±1.36--

注:与升麻素苷组相比1) P<0.05。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液液萃取法处理生物样品,实验比较了乙酸乙酯、正丁醇、乙酸乙酯与正丁醇不同比例混合物等萃取溶剂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以乙酸乙酯作为萃取溶剂时,所测2种成分的提取率较大,内源性物质干扰程度较少,在氮气吹干过程中也较省时,因此选用乙酸乙酯为本实验样品的萃取溶剂。实验中采用UPLC-MS/MS技术,通过选择性检测样品和内标的分子离子峰进行定量,建立了快速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升麻素苷、升麻素浓度的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高, 重复性好, 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具有较高的专属性,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

本实验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开展了黄芪-防风药对配伍的科学内涵研究。前期,本课题组进行了黄芪、防风饮片配伍前后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大鼠分别给药黄芪水煎液、防风水煎液、黄芪-防风药对配伍水煎液后2药中主要活性成分的体内药代动学力学特征,发现黄芪-防风药对配伍水煎液组,防风中的升麻素苷和升麻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AUC0-∞,Cmax,Tmax)有明显变化,其中升麻素苷的AUC0-t,AUC0-∞,Cmax,Tmax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升麻素的AUC0-t,AUC0-∞,Tmax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黄芪中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毛蕊异黄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也有明显改善。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黄芪-防风药对配伍后各自的生物利用度均有所提高,尤其是防风中色原酮类成分生物利用度的提高更为显著,这证实了黄芪-防风药对历代以来相须为用的合理性。本次试验选取2药中的主要的活性成分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黄芪-防风相伍为用的机制。

本实验结果显示,升麻素苷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配伍后,升麻素苷及其苷元升麻素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AUC0-t,AUC0-∞均有提高,其中升麻素苷的AUC0-t,AUC0-∞有显著性增加(P<0.05),升麻素的Cmax有显著性增加(P<0.05),说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能促进升麻素苷及其苷元的吸收,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升麻素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均属于黄酮类成分,分子结构中连接有葡萄糖基。文献研究表明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的肠吸收主要受P-糖蛋白(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这3类外排蛋白的影响,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可能通过影响吸收环节的转运蛋白的活性,从而影响了升麻素苷及升麻素的吸收行为。药物在体内过程中的相互影响除发生在吸收环节之外,肠道菌群和代谢酶的作用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毛蕊异黄酮苷和升麻素苷均有葡萄糖基,易被肠道菌中的特异性糖苷酶水解为苷元,两者可能在此环节产生相互影响,使得升麻素苷吸收入血的量增加。肝脏代谢通常是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较为重要的途径,以黄酮苷元的转化反应为主,黄酮苷元易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催化下进行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10]。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毛蕊异黄酮在肝脏中主要以Ⅱ相代谢为主,代谢反应过程中可能受UGT1A1,UTG1A3,UGT2B7,UGT1A9和UGT1A6的作用。升麻素的Ⅱ相代谢是否受毛蕊异黄酮的影响,导致其Cmax变大,值得探讨。药物的相互作用不仅表现在体外药剂学环节, 更多地表现在体内药动学环节。本实验从药代动力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了黄芪-防风药对配伍的科学内涵。

[参考文献]

[1] 张胜, 贾波. 黄芪、防风配伍探析[J]. 中医药信息, 2004, 21(2): 31.

[2] 陈仁寿. 防风的祛风作用及其配伍应用[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9): 574.

[3] 冯永辉. 黄芪常见药对的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 2007, 28(8): 1073.

[4] 唐仕欢, 杨洪军, 黄璐琦, 等. 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内科)[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19): 2257.

[5] 杨洪军, 唐仕欢, 黄璐琦, 等. 中医临床处方饮片用量调研报告(儿科)[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20): 2395.

[6] 马红, 朱荃. 黄茂防风配对协同效应的实验观察[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2(1): 40.

[7] 马红, 朱荃, 孙小玉, 等. 黄芪防风药对耐缺氧及抗氧化的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1998, 9(4): 324.

[8] 薛宝云, 李文, 李丽,等. 防风色原酮苷类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5): 297.

[9] 李悦悦. 现代分析技术应用于防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2010.

[10] 陈永钧,龙晓英,潘素静,等. 黄酮类化合的药效机制及构新途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1):337.

Studies on effects of calycosin-7-O-β-D-glucoside on prim-O-

glucosylcimifugin and cimifugin in vivo pharmacokinetics

ZHAO Xiao-li1,2*, LIU Ling1, DI Liu-qing1,2, LI Jun-song1,2, KANG An1

(1. College of Pharmac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46, China;

2. Jiangsu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Efficient Delivery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46, China)

[Abstract]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Astragali Radix main active flavone calycosin-7-O-β-D-glucoside on Saposhnikoviae Radix main active ingredients prim-O-glucosylcimifugin and cimifugin, a UPLC-MS/MS metho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rim-O-glucosylcimifugin and cimifugin in rat plasma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of prim-O-glucosylcimifugin and cimifugin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rim-O-glucosylcimifugin and calycosin-7-O-β-D-glucoside-prim-O-glucosylcimifugin to rats were carried out, which might be conductive in exploring the rationality of Astragali Radix - Saposhnikoviae Radix herb couple. Twelve male SD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rim-O-glucosylcimifugin and cimifugin in rat plasma of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prim-O-glucosylcimifugin and calycosin-7-O-β-D-glucoside - prim-O-glucosylcimifugin to rats were determinated. And the mai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DAS 3.2.4. The established method was rapid, accurate and sensitive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rim-O-glucosylcimifugin and cimifugin in rat plasma.Th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a Waters Acquity BEH C18 column (2.1 mm×100 mm, 1.7 μm) with the mixture of acetonitrile and 0.1% formic acid/water as mobile phase, and the gradient elution at a flow rate of 0.3 mL・min-1.The analytes were detected b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with th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source and in the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 mode. Compared with prim-O-glucosylcimifugin group, the AUC0-t and AUC0-∞ of p-O-glucosylcimifugin as well as the Cmax of cimifugi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in calycosin-7-O-β-D-glucoside-prim-O-glucosylcimifugin group. Calycosin-7-O-β-D-glucoside could enhance the absorption of prim-O-glucosylcimifugin and cimifugin and improve the bioavailability, explaining preliminarily the rationality of Astragali Radix-Saposhnikoviae Radix herb couple.

第9篇:统计学的特征范文

「关 键 词建立/犯罪统计学/思考

「正 文

一、我国犯罪统计学的发展动因与价值判断

犯罪统计学的建立与发展,既是犯罪学研究深化、统计理论发展内在规律和历史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现实,社会综合治理的客观要求。同时犯罪学和统计学的快速发展又为犯罪统计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其理论动因、现实动因和技术动因可以归纳如下:

1.理论动因

犯罪统计学作为统计学的分支或统计科学的一种形式,其形成首先得益于统计理论不断深化,统计方法不断丰富的有力推动,其中中外许多统计学卓有成效的创造性研究,对统计科学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封闭型到开放型,从纯理论向应用性转变有重要意义。

2.现实动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由许多复杂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犯罪问题也日益增长,统计学作为通过偶然现象数量分析、探索必然性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可以为社会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这就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也开辟了对犯罪现象进行科学考察的一种新途径。

3.技术动因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向统计学领域的渗透,信息等相关产业与统计事业的融合,不仅为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汇总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缩短了统计产品开发的时间,扩大了统计服务的空间,提高了统计研究的效率,也客观地推动了犯罪统计学的形成与发展。

建立和发展我国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有利于推动我国统计理论从单一的经济型研究向社会与经济复合型发展;二是有利于推动和完善我国统计学科的建设。

二、建立犯罪统计学的基本原则

建立我国犯罪统计学应遵循以下两方面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实际,用宏观的、广阔的视野,了解和掌握犯罪问题历史特征、现实表现和未来的变化趋势,以我国统计的现状出发,确立我国犯罪统计学的道路和发展的目标。

2.现实性原则

只有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实践,才会创立一门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统计学。现实性原则是“国情论”在犯罪统计学研究方法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开创犯罪统计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两大主体,从我国统计的具体实践出发,以统计管理体制为核心,辅之以其他问题的研究。

三、犯罪统计学的性质、对象的科学界定

笔者认为犯罪统计学是从犯罪学和统计学中分化出来,又渗透融合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既有犯罪学的特点,又有统计学的特点,但从根本上谈,它还是统计学的一个新分支,是实质科学与方法论的交叉和揉合。因此,犯罪统计学就是研究犯罪现象数量特征的一门方法论科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综合性、社会性和具体性:

1.综合性

犯罪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它涉及到统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犯罪学的思维理论和研究方法,还涉及到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可以说,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由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原则等组成的全方位的综合体。

2.社会性

犯罪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客体,而从事犯罪统计研究的人是主体,人有其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从主体到客体之间必须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社会条件约束,再加上犯罪科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科学,所以犯罪统计学的社会性特点非常明显。

3.具体性

犯罪统计学虽然内容庞博,但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即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下,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空间的犯罪活动规律和方法。而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思维,对研究犯罪统计学都是无益的。直接照搬和套用的方法也只会把犯罪统计学引向歧途。

四、犯罪统计学的理论体系构架

犯罪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体系的框架应该包括四部分:

1.犯罪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要对犯罪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其首要工作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方法,系统地向客观实际采集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审核、分组、汇总等,为进一步对资料加工分析提供条理化的、综合化的资料。客观地说如果没有对犯罪资料搜集与整理这一途径,就无法考察和认识犯罪现象规模、结构,区分犯罪现象的各种差别、特点及原因。

2.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分析

犯罪现象从总体上看其分布是有规律的,运用均值和变异指标等方法,可以寻求犯罪现象量的集中趋势,也就是说这些方法可以将个别犯罪现象的量抽象为一般的量,然后依据一般的量探究异常复杂多变的犯罪现象量的规律性。只有发现犯罪现象的一般性和代表性特征,才能为社会的综合治理提供最基本、最一般的信息和咨询意见。

3.犯罪现象动态发展轨迹的数量描述

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维时间有密切联系,现在是过去的沉淀,而未来又是现在的科学延伸,运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可以求解犯罪现象的季节变动、循环变动等规律,可以全面地描述犯罪现象发展的全貌与动态轨迹,并以此来分析和预测犯罪现象的未来变化,为社会预防犯罪提供真实可靠的数量依据。

4.犯罪现象与其他现象量的相互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