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防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场;火灾隐患;防火措施
一、大型购物商场火灾的危险性
1.大型购物商城电气线路设备多,导致火灾因素多
目前,绝大多数购物商城都是运用灯光照片,为了吸引客户,很多大型商场还安装了很多荧光照明灯具。商场为了提高环境档次,会安装各种新型的装饰灯具,如各种深罩灯和射灯。这些灯具所需的功率一般较高,灯具表面的温度通常较高,如果与可燃物的距离较近,就可能引发火灾。
2.火灾烟雾大,导致人员窒息死亡
大型商场一般种类较多,包括各种化纤塑料、织物和家具家电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商品一旦遇到火灾,就会因为通风条件不好、空气供应量不足等原因,产生大量的不完全燃烧产物,产生的浓烟包含着很多有毒体,如CO,H2S 等。此外,很多商场的外墙会设置大面积的广告宣传材料,这些材料在燃烧的状态下也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大面积的外墙广告也增加了大型商场的密闭性,导致火灾发生情况下排烟困难,难以通过外窗进行及时排烟。在火灾发生的情况下,如果烟雾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危及到商场内人员的生命安全,导致商场内含氧量迅速下降。
3.面积大人员多,疏散救人困难
现阶段,大型商场营业大厅的面积在不断扩大,由几千平米到几万平米,有的甚至达到了十几万平米。在营业的过程中,营业大厅中会汇集大量的人员,在节假日有可能达到上万人,在人员如此密集的场所中,一旦发生火灾人员疏散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再加上很多人不懂得火灾逃生的基本知识,缺乏相应的消防安全知识,在火灾发生后容易产生混乱的现象,导致人群发生骚乱,产生人员挤压和践踏的情况。在营救被困人员的过程中,很多官兵会利用空气呼吸器来防止被困人员窒息死亡。但是,这些空气呼吸器的使用时间有限,搜救被困人员的时间也就十分有限,再加上商场内的结构较为复杂,需要上下楼梯等,消防员也有可能在搜救的过程中缺氧,进而导致窒息死亡。
4.火灾隐患多,整改不及时
大型商场的火灾隐患有很多是先天性的,主要是因为商场管理人员对消防不够重视,在消防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不能利用先进的自动消防系统、防火分隔系统、消火栓系统以及防排烟系统开展消防安全工作,有的也引进了一些消防设施,但由于设施设计和安装的不到位,也无法有效地开展消防安全工作。对于消防设施出现问题的商场,没有及时进行整改和修整,也容易滋生各种潜在的火灾隐患。另外,在消防设施的管理方面,很多大型商场未能充分重视,在投入使用后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设施的保养也没有做到位,不能充分发挥消防设施的作用。另外,消防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未能负起责任,在监督和检查工作中存在着走形式的问题,不能及时督促相关人员更换设施,很多设施在损坏和瘫痪的状态下长期无人维修,导致消防设施成为了一种摆设,形同虚设。
5.火灾荷载大,发展蔓延快
一般说来,大型商场的火灾蔓延速度快,火灾荷载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因为商场内多运用可燃材料作为装修材料,如利用塑料、纸、麻织物和三合板等材料作为墙面装饰材料和吊顶等; 二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多商场内部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发挥管理作用,物品的堆积较为混乱,再加上防火卷帘和消防设施的安装不合理,不能在火灾发生时积极发挥作用,导致火灾通过门窗、楼梯间、扶梯和孔洞等渠道蔓延,速度非常快,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大型商场火灾防火措施
1.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大型商场的管理人员应当切实负起责任,履行消防管理的职责,做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大型商场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制,使消防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员身上,使他们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义务,并制定出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消防安全应急预案,并科学地安排疏散的具体步骤。此外,还应当安排专门的时间对商场全体从业人员进行消防演练,使每一位从业人员都能够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能够及时扑救初期火灾,并能够在火灾发生时引导顾客有秩序地疏散。
2.杜绝商场内违章操作
商场内的违规违章操作也是火灾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因为商场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造成的火灾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商场应当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严格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如果要改变操作程序,需要经过上报批准方可进行。要制定好操作要领,并要提前制定出火灾防控计划,及时找出可能产生火灾隐患的环节,并严禁在营业期间进行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施工,如电焊和油漆等。
3.加强消防宣传培训演练力度
为了提高人们的疏散逃生能力,消防部门应当切实负起责任,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消防安全的宣传教育。例如,可以通过媒体、发放消防安全宣传单等途径向人们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另外,还要加强对商场内部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并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商场全体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要逐步提高商场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四个能力”,还要定期组织防火演练活动,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开展疏散和营救工作。
4.完善消防标识化
在商场内部的重点部位,应当实行消防标识化,在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等位置设置明显的消防标识,要严格遵循禁烟禁火的规定,打造无烟商场,并禁止经营和存放易燃易爆物品。另外,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使他们都能够掌握消防设施的使用和维护要领,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挥消防设施的作用,在火灾扑救时发挥积极作用,降低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5.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当加强对商场的监督与检查,及时发现商场内部存在的火灾隐患,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于拒不整改的商场,要作出停产停业处理,并给予相关的处罚,及时消除商场内部的火灾隐患。
6.加强共用消防设施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相关规定,如果同一建筑物由两个以上的单位管理或者使用,就应当明确消防安全责任,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另外,也要加强对消防通道、消防设施和安全出口的管理。如果大型商场拥有两个以上的产权单位,还要委托物业公司货管理组织进行统一的管理,并确保各种消防设施的完好,确保消防车辆通道和安全出口的畅通。
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人流量越来越多,如何提高大型商场的火灾防控水平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大型商场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再加上很多物资的堆积,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为此,要认清大型商场的火灾危险性,根据大型商场火灾隐患产生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火对策,制定出完善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落实具体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确保大型商场的消防安全。(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公安消防大队)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上海市房地产消费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定性定量的分析诸多影响上海市消费者购房决策制定的因素,并从把握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营销提出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房地产行业也蓬勃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房地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走向成熟,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更吸引了世界各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房地产价格不断飙升。但经历了多次宏观政策调控之后,2007年底至今,房地产市场消费者持币观望心态日益明显,新房及二手房的交易数额不断走低。从营销手段来看,仅仅靠重金投入举办大型推介活动,大规模投放广告等方式已经很难收到良好的营销效果。现阶段的房地产营销只有从项目策划阶段开始就准确把握消费者心理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房地产产品才有可能完成预期销售目标。
一、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特征
心理活动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各种信息在人的头脑内进行整合后,形成意识,并以言语、动作和活动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反射过程,因此,消费者心理对购买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区域性特征,因此不同城市的房地产消费者在选择住房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心理特点,本文以上海为研究对象,采用市场调研法,收集了从2007年1月到2008年7月的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在上海居住3年以上并已在上海购房或打算在1年内购房的准购房者,共获得调查问卷5000份,经电话核实其中有效问卷为4500份。调查内容包括 购房者基本特征、 购房者购房要求和购房者购房行为及习惯三个方面。购房者基本特征包括被调查者年龄、职业、家庭收入、性别等个人基本情况;购房者购房要求包括房型、区位、建筑形态、价格等因素;购房者购房行为习惯包括房款支付方式、购房影响因素、房地产品牌影响力、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预期等因素。本文以定量研究为主,定性研究为辅分析了诸多影响上海市消费者购房决策制定的因素,并从把握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营销提出建议。通过调查分析,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具有以下特征:
(一)购房者年轻化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购房者年龄处于26-35岁之间的比例最大为42%,其次是处于36岁-45岁之间的购房者,占购房总人数的25%,55岁以上的购房者比例最低仅为5%。结合其他问卷问题进行分析,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大多收入良好,职业以企业管理层、医生、教师、自由职业者为主,具备良好的经济条件,其中63%的被调查者是首次置业,37%的被调查者在上海拥有一套以上的房产。相比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36-45岁购房者的二次置业比率明显上升,达到58%。对于55岁以上的购房者来说,贷款门槛高成为制约他们置业的最主要原因。
(二)高学历购房者比重增加
购房者中专科学历所占比例最高为30%,本科为28%,硕士及以上学历15%,此比例除受到中国人口学历组成的金字塔形结构影响之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结合年龄统计进行分析,专科学历中年龄位于36-45岁之间的占总人数的64%,以上海本地居民为主。本科学历中年龄位于26-35岁之间的比例稍有提升,上海本地居民的比例略微下降。硕士及以上学历中26-35岁购房者比例与本科学历中此年龄段比例基本相当,但上海本地居民的比例大幅下降,他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新上海人”,其中包括本地高校毕业留沪人员,外地或国外赴沪就业人员等,从统计结果来看,这些人大多年纪轻、收入高,逐渐在购房者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三)单身购房者期待受到重视
与传统观念中所认为的不同,购房者不在单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购房行为,越来越多的单身人士加入到购房者的行列中来。调查显示,大概有38%的购房者为单身。这些单身购房者需求大大多是总价低、面积小、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的房地产产品。
(四)房型与住房面积受购房者关注
在参与调查的购房者中,三室二厅的需求比例最高为33%,三室一厅为20%,其次为二室二厅和二室一厅,分别为17%和15%。购房者心目中合适的住房面积为80-130平方米。相当比例的住房者参与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反映了对目前市场房型的不满,住房面积越来越大,总价越来越高,面积房型都合适的住宅产品越来越稀有。
(五)多层住宅受欢迎
52%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购买多层住宅,30%希望购买小高层,独栋别墅项目占比例最小,仅为5%。与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消费者青睐高层住宅的情况不同,更多的被调查者认为,多层住宅让消费者享受更加轻松的居住氛围,更宽阔的草坪和更低的人口密度。
(六)多种因素影响购房决策
影响购房决策最重要的指标为总价,约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房屋总价是影响购房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地段约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20%,关注社区环境和交通状况的受访者皆为14%左右,还有少数被调查者提到了物业管理、升值潜力、房屋年代、区域生活配套等因素。从数据分析中发现,房屋总价依然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大多数关注地段的被调查者表示考虑到出行成本、房屋升值等因素,地段成为他们选择房产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区域生活配套的关注程度非常小,大约只有2%左右,这也解释了上海市郊区一些区位配套及其不完善的房产热销的原因,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配套不完善仅仅是暂时现象,随着区域发展、市政设施完善,区位配套程度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
(七)付款方式随年龄变化
被调查者中,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购房者中70%左右选择按揭购房,55岁以上的购房者多选择一次付清和向亲戚朋友借款。除了银行贷款制度的制约外,通过访谈发现,理财观念不同也是这种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八)投资性购房者比例下降
通过比较2008年1月之前与之后被调查者的购房目的发现,随着各项宏观调控制度的出台,投资性购房者的比例出现相当幅度的下降。2008年之前以投资为目的的购房大约占购房总人数的27%左右,而2008年之后投资购房者比例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有投资需求的购房者也多数选择持币观望。
(九)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走低
通过对比2008年前后的数据发现,2008年之前,约70%的购房者认为上海市房地产价格将大幅上涨或小幅攀升,2008年之后的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0%左右的人认为房地产价格未来将走高,约30%的人认为房价将走低,其余受访者选择未来房价走势不明朗。
(十)上海消费者对区域无明显偏好
与通常认为的不同,黄浦、徐汇等中心区域并没有受到购房者的额外青睐,选择在各区域购房的消费者数量大致持平。究其原因,上海市交通状况不断改善,出行时间不断缩短;郊区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且房价普遍较低。
二、提出建议
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呈现出以上特点,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把握消费者心理特征无疑将取得更好的营销效果。本文试从把握房地产消费者心理的角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营销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需全面细致地进行调查,把握需求信息尤其消费者心理信息分析
这一工作要摸清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具有哪些消费习惯,消费者有怎样的审美观念,对产品有哪些特别的要求等,然后根据消费心理合理地进行产品定位。开发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建造过程中使用哪此工艺等都必须围绕消费者心理需要展开。
(二)要善于从众多消费者多样性的消费心理中提炼具有共性的心理特点,准确地进行客户定位
从目前我国房地产的发展来看,房地产营销还没有到针对个人心理需要“量身定制”的程度,而往往是针对一批消费者开发一批产品。消费者心理需求各种各样,但是在某一层次的消费者中还是存在着带有共性的消费特点,如何把这些带有共性的心理提炼出来,贯穿到房地产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只有将共性心理提炼出来,营销人员才能准确地把准潜在的消费群体,实施客户定位。
(三)实施名牌战略,进行形象定位
名牌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对自身的产品、管理、服务、商誉等进行宣传,让消费者对企业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并形成习惯性消费心理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利用某一方面信息对消费者实施影响,而是通过多种“良性”信息对消费者心理进行长期影响。
(四)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和营销技巧影响消费者惯有的消费心理,诱导其形成购买决定
房地产营销人员科学地运用一些营销技巧(如营销人员细致地服务、详尽地讲解等),同样可以与消费者形成心理共鸣,促成交易。
参考文献:
[1]尹志东,成都市主城区住房需求结构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张晓斌、张声东,试论我国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策划模式[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02期.
[3]万浩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和行为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4]邹高禄,成都市商业房地产市场需求敏感性因素分析[j].资源与人居环境. 2004年05期.
>> “淘金”有机农产品 欧盟农产品进口市场分析 农产品进入“有机”时代 有机农产品产业现状研究综述 有机农产品吃出“环境大健康” 中国有机农产品发展概况 城镇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分析 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及购买行为分析 云南有机农业中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 美国发展有机农产品的经验做法与借鉴 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分析 云南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势及市场分析 活跃在第一线的农产品市场分析师 关于农产品生产销售有关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我国城镇消费者有机农产品消费行为分析 我国有机农产品的发展现状及营销对策分析 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成效与解决措施探究 有机食品――我国未来农产品出口的方向 乡村致富:有机农产品的商业价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舒惠国,上官新晨.食品质量与安全.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杜相革.农产品安全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临泉县新闻网.临泉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就与展望../Read News.asp?NewsID=1037.
陈丁春.基于市场推广计划的鑫康公司生鲜绿色农产品产销方略研究.长沙:中南大学,2005.
保罗・罗伯茨.食品恐慌.胡晓姣,崔希芸,刘翔,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The Market Analysis and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Design
about Organ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Chen Dingchun
(Zhuzhou State-Owned Assets Investment Holding Group Co.,LTD,Hunan
Zhuzhou,412007,China)
【关键词】 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传导路径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第一个方向,是分析货币政策变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如王来福、郭峰(2007)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化对房地产价格有长期的持续正向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房地产价格上涨。利率变化对房地产价格有负向影响,但在其长期动态影响逐渐减弱,并最终回归到原点。货币供应量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变化的贡献率大于利率变化对房地产价格变化的贡献率。
第二个方向,是研究房地产价格在货币政策宏观传导机制中的作用。何平、吴义东(2007)实证分析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与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房地产价格有助于预测未来通货膨胀。
现有关于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房地产价格上,较少涉及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内部的传导机制。
二、房地产市场中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理论分析
由于房地产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货币政策的变动自然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供给。宽松的货币政策伴随的充足流动性供给会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和消费,相反,从紧的货币政策则会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抑制作用。货币政策对供给的调控效应是短期利率能够影响房地产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
价格最终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房地产市场也不例外,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形势的变动必然会带来房地产价格的改变。房地产价格的改变会通过Tobin Q效应渠道、资产负债表效应渠道和预期效应等渠道反过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变化又会要求货币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货币政策通过供求层面传递到价格,价格再通过与投资和消费的相互作用为货币政策进一步调整提供依据,货币政策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房地产市场中传导并实现相关的政策意图。
三、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信贷总量指标对房地产供给和需求指标并没有显著影响。尝试把信贷总量指标替换为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的数据,实证结果没有显著的改善。这样的结果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虽然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业对信贷资金有比较大的需求,就我国信贷总量而言,房地产业所占比例并不很大。
其次,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并不局限于信贷资金,还有自有资金、外资、预收款等,信贷资金所占比例有限。
货币供应量指标仅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产生影响,对需求则没有显著影响,这和我国之前的房地产市场运行实际也是吻合的。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对房价上涨的预期等因素,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旺盛的需求,几乎是有多少供给就有多少实现的需求,表现在模型中就是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需求调节作用不显著,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决定了房地产市场实际实现的需求。在这样一个需求庞大而供给有限的市场中,由需求推动的一个上升的房地产价格趋势也就自然形成。
四、结语
运用VAR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政策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内部的传导路径及其效果。结果显示:信贷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没有显著的影响,货币供应量能够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层面起到调节作用;货币政策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遵循“货币供应量――房地产供给(投资)――房地产需求(消费)――房地产价格”这样的传导路径,但是货币政策的整体传导效率不高。
与目前关于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大多数研究不同,关注的重点并不在房地产价格,而是尝试研究货币政策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内部的传导路径及其效果。在实证数据的选择方面,没有选择投资额、销售额这样的总量指标,用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和商品房销售面积分别表示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可以剔除房地产价格等物价变动的干扰,更好地反映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只是对货币政策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内部的具体传导路径及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这样的传导路径和效果的形成原因以及该如何优化货币政策在房地产市场内部的传导机制,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窦尔翔,李洪涛.中国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1)
[2]丁晨,屠梅曾.论房价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
[3]付红.房地产价格周期的实证分析―基于国际比较的长期视角[J].中国物价.2007(9)
关键词:市场营销;高职;教学方法;工作过程教学
《市场营销》课程是大多数高职校院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更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教育部多次发文提出了高职教学方式的改革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和顺应社会企业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和进行着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而近年来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上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占主流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传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各企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是:拿来能用、用之则好,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训练。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仍然停留在课堂讲授为主、间接经验传授为主的阶段,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使毕业生难以达到社会企业的要求,其教学方式也与当代学生的性格特征不相符。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的人才,也希望员工有独立思考而不是只会接受命令。因此对高职市场营销教学而言,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营销理论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下,往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是脱节的,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往往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近年来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要求目的要明确、案例要客观真实、综合性较强、要有深刻的启发性和实践性、要以学生为主体、过程要具有动态性、结果要多元化。对同样的案例也要鼓励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找出不同的观点,切忌案例分析给出“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在实施案例教学时分三个阶段: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只有经过了认真的准备,积极地探讨和修正,才能真正地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项目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项目”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而情景教学法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教学等方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得较为充分,因此本文将项目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归为一种。
项目情景教学法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开发和引导,需要教师开发丰富的教学项目素材,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进入一种浑然一体、轻松自然的学习情景中。在市场营销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营销部门的角色中,并给出详细的营销产品或拓展市场的计划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时刻享受成功的快乐,不自觉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够用、实用”特点。
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应用项目情景教学法,学生能够真实地去操作市场调研、营销计划书的制定等部分,而对营销计划的具体实施环节可操作性相对较弱。因此项目情景教学的重点仍然是要为学生精心创设特定的情景,给学生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环境,将案例教学的间接经验学习延伸到让学生体验式地学习。
要完成项目任务,学生除了要具备营销知识外,还需要有财务、会计、经济学、企业管理和法律等相关知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除了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形成自己的营销知识和企业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蓝图。
3.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虽然也要创设情景、用到相关案例,但这只是为工作过程做铺垫。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中教学活动是由实际的工作任务来指导的,按完整的工作程序来实现工作任务目标,以工作行动为导向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要结合本行业职业技术标准,以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依据工作任务及其过程来安排教学内容。其教学效果比单纯的“先理论后实践”和“先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方式更好。其任务驱动模式如下图:
针对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汽车营销方向和房地产营销方向,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汽车销售和房地产销售相应岗位的要求来进行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比如4S店的汽车销售顾问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及亲和力,对商务政策、按揭保险等有关知识要熟悉,能进行销售统计、填报销售报表,以及对客户的定期回访等工作。学院紧临一汽大众、丰田等汽车生产基地和销售门店,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家学生能接触到的车型来设计工作过程的销售任务。从成都的汽车销售环境、汽车产品知识、价格策略、渠道和促销策略等方面来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理论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要求下来学习汽车销售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必要知识技能。
工作过程教学法其实施的重点和核心在于行动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行动性”,即参与性、实践性和互动性,充分体现教育的“以人为本”原则。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利用多媒体手段和任务布置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或模拟真实的营销任务,尽量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销售工作中去。在运用工作过程教学法时,要注重学生的个体的行动性,要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成绩好的人;要注重学生学习行动的合作性,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一个用脑工作的人。
4.实验教学法。采用软件模拟来进行教学,是一种对办学条件落后、实习实训基地不足的补充和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较多的是利用ERP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来模拟进行市场营销工作。
ERP企业沙盘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不同的职能中心,包括营销与规划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等,涵盖了企业的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和财务核算等关键环节。沙盘能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以此来认识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从而深刻理解和领悟科学的管理规律,提升管理和营销能力。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开设专周进行营销沙盘实训,学习小组构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虚拟公司,分配相应的职位和工作任务。借助沙盘载体来模拟经营自己的公司和产品,各小组之间相互进行对抗演练,通过在模拟中的短兵相接,体验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从而掌握市场竞争的方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让学生在模拟中体会真实营销环境的工作过程,感悟营销工作的真谛。
三、结论
市场营销课程做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实践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在进行市场营销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本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学生能接触到、适合学生的案例和工作任务,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情景教学法以及工作过程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经验和理论知识,在项目和工作过程中来运用知识、体验营销过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 郭杨.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J].中
国高教研究,2009,(5).
[3] 丁度坤.关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
科教创新导刊,2011,(2).
【关键词】 房地产; 供求机制; 调控措施; 市场效应; 抑制炒房
新一轮房价调控在《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文件后,市场立即作出了反应。从2010年5月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12.4%,环比上涨0.2%,涨幅均有所回落;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15.8%和25%,降幅较大。在中央严控政策的高压下,房价涨幅有所回落,个别城市也出现了房价下降的个案,成交量大幅跳水,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如何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需要从供求因素入手分析,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连续性和有效性。避免对真正有住房需求的购房者造成伤害,防止回到“一控就死,一放就涨”的不良循环之中。做到既有效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又较好地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一、影响房价过快上涨的供求因素
(一)供给状况
1.居住用地供给不足
土地资源具有天然稀缺性,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住房用地变成了地方政府控制的稀缺资源。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依赖“土地财政”,需要通过紧缩土地供应,以提高拍卖价格获得更多地方可支配的财政资金,缺少提供保障性住房用地的积极性。居住用地价格不断走高,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地王。而在一些地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成为“样子工程”,多选择偏远不便的地段修建;一些城市仅有的经济适用房也被非经适人巧取豪夺。一项对经济适用房居住情况的调查显示,经济适用房小区80%的入住率竟然是靠出租市场撑起来的,不符合条件者取得保障住房的现象普遍存在。
2.房地产开发带有寡头市场的特征
我国2007年出台了不允许单位集资建房政策,为发展房地产商品化和市场化开辟了通途。由于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资金,需要足够的融资及运筹能力,因此房地产开发不可能象其他产业那样形成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天然带有寡头垄断的特征。保持适度供应不足从而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房地产开发商所惯用的策略。
3.炒房者大量持有并空置加剧供给不足
将房价步步推高的是炒房行为。综合各地调查数据,商品房平均入住率不及50%。炒房者缘于逐利的初衷进入楼市,本属正常现象,如果商品房市场的逐利行为演变成为没有限制的逐利竞技场,就会通过自发性的利益共谋,炒房者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一出相互哄抬、水涨船高的涨价大戏。
住房在经济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增值是完全合理的,自然成为人们寻求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选择。但如果演变成现实中攫取暴利的手段,就如同饮鸠止渴,不仅会缩短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生命周期,加速房地产市场走向衰退,而且畸形的市场将使整个经济运行的风险增加,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影响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二)需求变化
1.城市化发展加快购房需求增加
近20年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据建设部统计数据,每年有约1 500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和集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城市生产建设创造GDP的同时,必然会使得更多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这些人随着工作的稳定必然产生购房需求,而且会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大幅增加。
2.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加
改善住房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这种需求是发展房地产市场应首先满足的;否则,直接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人们对生活幸福的感受度。改善性住房交易应是房地产市场交易的一个主要内容。
3.市场游资逐利投资增加
游资如同一股强大的气旋,走到哪里就会在那里掀起风浪。仅温州就有民间资本6 000亿元之多,“温州炒房团”曾在全国多个城市出现,它只是当今中国市场庞大民间资本的代表。出于资本逐利增值的本性,在市场上寻找投资机会,在市场规则不够完善的领域就可能操纵市场。游资炒房是我国住房价格增长过快,与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状况形成的直接原因。
二、房价调控是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
房价应不应该调控,其实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房价过快上涨和高房价的危害显而易见。任何暴利对于市场经济都是有害的,会造成严重的发展不平衡,加剧分配不公,诱发经济危机,最终导致经济下滑。目前我国房价过快上涨已经产生了令人十分担忧的不良反应。
(一)降低了实体投资的热情,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由于炒作,房市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演变成暴利场,50%的年回报率诱惑着许多辛苦经营获利不足20%的实体经济投资者,把本要用于企业发展的资金转入房地产市场,直接造成实体经济投入的不足,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后劲。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加剧,则会严重挫伤实体经济的投资热情,导致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扭曲。不仅对目前恢复经济不利,而且会对长期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产生严重泡沫,增加金融市场风险
目前炒房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资金运筹,炒房者通过贷款以小博大,甚至一些更高明的炒房者通过运作设计,直接玩起了“空手道”。随着房价推高,贷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风险也一步步累积。
市场经济不是没有计划的经济,这种“计划”性是通过经济(主要)手段,甚至行政(辅助)手段维护经济健康、合理、有序地运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当今带有寡头垄断形态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追逐暴利的逐利场,政府对房价的调控不仅是合理、合法的,而且十分迫切。我们必须吸取国外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而造成整个经济衰退的教训,并引以为鉴。
(三)加大贫富差距,使社会矛盾变得突出
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产生富豪最多的行业,近几年公布的富豪榜前十名中有一半以上是以房地产为主业,前一百名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房地产市场演变为有钱人盘剥中低收入者的场所,出现“二八效应”,加大了贫富差距。急剧上升的房价给广大中低收入人群增加巨大的生活压力,降低了生活幸福度。而富人手中握有大量房源宁肯空置待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过快上涨的房价已成为目前最受诟病的社会问题。
三、抑制高房价和房价过快上涨的措施
房价调控的难度空前,缘于价格博弈“多空”双方实力悬殊,在房地产市场参与者中,高房价的获益者包括地方财政、税务、开发商、炒房者、银行、中介等。其收益被地方政府、开发商、投资商“三分天下”。高房价的受损者是中低收入无房者、改善性住房需求者。前者对房价的影响力之大是决定性的,而后者对房价的影响力小到只能忍受。降低房价或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难度可想而知。
从2010年4月17日“国十条”算起,调控已近3个月,房价未降市场先衰。调控的现状是房价还没有降低,而市场交易被消灭了;而租房市场价格的升高,又为抑制房价增加了新的困难。抑制房价已经成为当前迫切而又棘手的经济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合力解决。
调控首先要使高房价降下来,价格不降低,市场交易量就不可能增加。如果价格未降低,而市场重新活跃起来,则意味着市场离泡沫破灭不远了。反对调控降低房价的人提出两个问题:房价降了会不会更没人买?房价应该降低多少?前者需求定理早已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而后者是需要通过市场选择实现均衡的过程。关键在于通过财政、货币、税收等经济手段,从增加供给、调整需求结构两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引导市场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
当前商品房的高价格与住房困难家庭支付能力不足是一个突出矛盾。因此要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增加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应。通过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房制度,加强土地供应管理、资金筹措管理、存量周转管理等措施,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到实处。
(二)调整对集资建房的限制
取消集资建房的初衷是为了废除住房计划分配制度,让房地产市场摆脱与权力伴生的纠葛,避免侵占国家资产、侵害普通百姓利益。集资建房与计划分配住房完全不同,无论是个人集资还是单位集资(单位组织个人集资),都属于住房商品化的范畴,不应因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操作性错误而对其严格限制。个人集资建房缘于消费者面对高房价的无奈,而事实是个人集资建房行动大多中途夭折。单位组织个人集资建房则具有可行性,对于增加供给,减少住房供求矛盾,抑制高房价和房价过快上涨具有一定作用。
(三)抑制炒房行为
目前握有大量房源的炒房者在观望,因为其持有成本与预期收益悬殊,有的甚至在交易减少的情况下继续推高房价。调控的关键是抑制炒房行为,使炒房人愿意降低价格出售住房。只有当价格降低到改善性住房需求者能够承受的时候,市场上的非炒作交易才可能增加。市场规律决定市场走向,完全不必担心房价降低会使整个房地产市场遭受毁灭性打击,所谓毁灭论无非是房地产市场投机者的苦肉计。只有市场上的炒作成份大大降低,房地产才真正具有投资避险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炒房的人愿意降低价格出售房屋呢?有效途径之一是对持有第三套房及以上住房(炒房)征税,通过房产税增加其持有成本,使其对房屋价格继续上升获利预期小于现实持有成本的增加额。有效途径之二是加强对炒房收益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税务机关依法对自第三套房起的投资性炒房收入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并征收税款。而其中二套以内的居民自住及改善性住房不属于征税对象,这是保持税收政策与抑制炒房行为这一调控目标一致性的关键。
征税的对象是个人现实同时持有的第三套房起的多套住房而不是自第二套房起计算,理由很简单,因为改善住房的人们在购置第二套住房后,手中的第一套房暂时保留,在市场上等待与新的购买者达成一致而出售是很正常的,属于消费的范畴,不属于投资炒房的范畴。
(四)支持首次购房和改善性购房
政策在市场中要保护什么、限制什么的导向必须清楚,刚性需求(首次购房和改善性购房)应予保护(所谓难免误伤完全是明知故犯)。第二套房首付提高到50%是个误区。社会经济发展了,要体现为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就有了改善住房的需要,把原来旧的、拥挤的、条件差的住房更换为新的、宽敝的、条件好的住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增强百姓生活的幸福感,促使人心安定,社会稳定。提高二套房贷后,使得本来希望依靠辛苦积攒下来的一些积蓄改善住房的人们的愿望无法实现。让这些人先卖掉第一套房变成无房者以后再去购买改善性住房,这不具有操作性。只有在打击炒房的同时支持刚性购房需求,才能够既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又避免出现零交易的状态,使房地产市场真正回归健康发展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1] 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邮政法的颁布,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博弈机制的形成,以前邮政同时作为管理者和市场竞争者参与快递市场,难免会产生一些市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管部门对邮政部门进行了分离,将管理机构和企业划分,避免了政企一家的情况。
比如投诉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在快递市场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权威部门的存在,仅仅依靠快递企业自己约束,就会可能出现投递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主管部门就必须扮演仲裁者的角色。以协调消费者和快递企业之间利益。以法律的形式将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契约确定下来,并监督其完成。而快递企业在此过程中,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消费者在这过程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即使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也很难向快递方要求赔偿,这就要求主管部门就需要建立相关制度,受理消费者之间的投诉,对快递企业进行检查和处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检查成本,此时,快递企业就会跟监督部门进行一种监督博弈,而这个博弈属于完全信息博弈。
其中,A表示保证服务质量时的社会效益,B表示快递企业保证服务质量的成本,C表示建快递主管部门的检查成本,D表示快递企业违规时的成本,在矩阵的数值中,第一个表示监管部门的成本,第二个表示快递企业的成本,这可以说是一个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博弈。如果国家不加大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投入的成本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能处理快递企业服务质量的效率可能就不足,快递服务质量难免会下降:反之,快递服务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
一、市场竞争者间的博弈
快递市场竞争者者之间存在着博弈市场,首先,快递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竞争的过程当中,各方依靠价格,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等方面进行中广泛的竞争。在竞争过程中,任何一个措施的实施,比如经营网点的调整,价格的升降,服务质量的变更,都必须考虑的竞争对手的对策。比如快递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在表中的左列表示竞争者P的战略空间,上行是竞争者2的战略空间,而每一个数字格是对应战略组合下的支付(利润),其中第一个数字是开发商1的利润,第二个数字是开发商2的利润。
二、消费者的博弈
快递市场中的消费者分为普通消费者和消费者,普通消费者指的是消费者主要同之间有着博弈,对于淘宝等大客户的竞争,也可以看做对于快递市场的竞争者和各个利益相关方来说,彼此的利益并不一致,其中,邮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快递市场的现状,寻找现行的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再想方设法对这些不足和缺陷进行修正和弥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建立一种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使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都能够在这种机制中正常的进行合作,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政府的公共利益。
市场竞争者之间的博弈
在快递市场中存在在多种竞争者,其中包括邮政快递企业、民营快递企业和国外快递企业。他们之间会有博弈关系,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在竞争的过程中,主要介绍了快递市场中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可能会参与的博弈过程。
对于快递市场主管部门,可以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寻找来分析当前快递市场制度之间的缺陷,寻找原因,再以此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快递主管部门要建立起合理市场博弈机制对快递市场进行管理,我国的快递市场发展迅速且潜力巨大,但是正因为这样,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并不健全,消费者对快递业的投诉比率也很高,国家快递监管部门也处于一种动荡期,对于那些,现在快递业实际上是有多个部门共同主管的,在这种多头管理机制下,很容易形成踢皮球的情况,因此降低了监管效率,在这种监管体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快递企业
三、根据以上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
1加强监管体制,现在快递监管缺乏统一的机构,有邮政和物价等多个部门实行监管,监管力度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建立起统一的快递监管部门,对快递市场进行全程监管,在此过程中,快递公司不但应该对快递企业进行监督,还应该在快递企业的协助下对那些分包运输方进行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快递物流进行过程中问题。
【关键词】市场环境;变化;企业;营销方法
一、影响企业营销环境的市场因素
美国著名的市场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曾经对市场营销环境下了一个定义:“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的营销管理能力,使其能否卓有成效地发展和维持与其目标顾客交易及关系的外在参与者和影响力。”其实营销环境是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一般来说,它包括两大类: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下面我们将从这两个方面分别研究影响营销环境的各种因素。
(一)宏观因素
宏观营销环境是指对能对企业的营销环境形成市场中的机会和威胁等情况的社会力量。对宏观营销环境的分析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把握系统风险。
影响宏观营销环境的因素有几大类: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科技环境以及一些重大事件。
1.人口是决定市场规模大小关键性因素,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增加,那么意味着本地区的需求增加,企业需要把握时机扩大生产,满足需求。另外,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人口因素也对市场营销环境有着影响。
2.经济环境对营销环境的影响又可以细分为收入、消费支出、经济增长率等因素对营销环境的影响。其中收入因素的衡量可以参考国内生产总值的数据,GDP越大,说明居民收入越高,反之则越低。另外,人均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家庭收入都是对收入因素的直观反映。消费支出主要由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恩格尔系数越小,说明居民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则越低。
3.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人口和经济因素外,其他的5点因素也对营销环境有着各种影响。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要关注当时国家的一些相关政策,如进口关税、税收、外汇等等。当然法律、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科技环境等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
(二)微观因素
营销环境的微观影响因素一般是由企业自身或者其周围一部分活动造成的。
1.企业自身环境
企业自身环境是指企业的经营现状、财务状况、人事关系等。企业是由各个部门协调合作来运作的,因此企业内部的人员分工、调配就形成了一个微观环境。在企业中,决策人员做出决策后,将由营销部门具体执行。他联络着货品供应部门、生产部门以及财务部门,如果材料供应部门没有及时供应材料,那么生产部么将不能即使生产,营销部门没有货品可以出售就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企业营销是需要很多部门相互配合的,企业应该认真分析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制定与外界环境相协调的营销策略。
2.市场环境
企业是市场中的一份子,市场中的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各自追求着利益最大化。因此,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要考虑同行业的竞争者们的情况。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需要清楚的认清自己的市场地位,明确对手情况,在众多竞争中的脱颖而出,吸引顾客。
3.其他微观因素
除了上述企业内部环境和市场环境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微观因素也在影响着企业营销方法的选择,如顾客的偏好、企业所在地区的人文情况、媒体机构等。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要去全面考虑各种因素。
二、市场环境变化下企业营销策略的选择
(一)企业在宏观环境变化时应采取的策略
宏观环境的改变一般影响层面较广、影响程度较深,企业要根据其变化不断调整营销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适应环境法
当宏观环境变化时,企业可以考虑在原有基础上做些许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要作调整必须要保证企业原有的市场占有率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不会受到太大损失,不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如果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那么就需要考虑用其他方法来应对宏观环境的变化。
2.阻止环境变化法
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条文时,企业可以针对不利影响而对国家相关部门提出意见阻止相关政策、条例的实施。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极为少见,企业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市场地位才可以有发言权。一般的小中型企业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企业在实施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没有越权、没有给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没有损害自身利益。
3.多元法
有的时候环境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当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造成很大影响时,企业可以考虑将产业迁至不利影响较小的地区。比如我国对烟酒生产有着严格的规定,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来约束,这一行业的企业就可以将产业迁到受管制较少的地区来生产。当然这种做法仅仅是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来考虑的。
(二)企业在微观环境变化时应采取的策略
微观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要把握机遇,应对好每一次环境变化。
1.开发法
企业是处于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的,企业必须要注意顾客的反馈,才能有较大的销量。因此当市场中的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或者有不满意的地方时,企业要及时的对产品进行改进。如果有必要还要开发新的产品,如果开发时间长、难度大,企业可以实时向消费者反映开况,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样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声誉。
2.同步法
当市场中出现了和本企业的产业结构相似的企业时,企业如果处于优势地位,则需要想办法保住优势;如果企业处于劣势,就需要保持和竞争企业一致的步调。在市场中基本不会有垄断发生,因此企业在竞争中尽量不要过于出风头,当企业处于遥遥领先状态时会受到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排挤、攻击。因此企业只需要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保持步调一致,可以稍稍领先,带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娟.市场环境中的企业对策分析[J].北方经济,2012(02)
[2]陈朗.我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市场营销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2009(16)
[3]颜青.略论企业市场营销创新[J].中国外资,2011(18)
[4]陆杰.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市场营销工作[J].财经界(学术版),2011(08)
1、市场细分概述
2、AID、CHAID概述
3、算法和特征
3.1AID算法
3.1.1变量排序
3.1.2目标函数
3.1.3选择分类变量
3.1.4分割方向的确定
3.1.5确定停止条件
3.2CHAID算法
3.2.1建立交叉分类表
3.2.2X2统计量、似然估计值
3.2.3选择分类变量
3.2.4确定停止条件
3.3AID与CHAID的比较
3.3.1AID与CHAID
3.3.2CHAID的有力特征
3.3.3CHAID的局限性
4、CHAID的应用案例
4.1购物中心使用者的测量
4.2不使用CHAID的调查报告
4.3使用CHAID的调查报告
4.3.1剧院
4.3.2儿童乐园
4.3.3展览中心
4.4使用CHAID――分析者的观点
4.5使用CHAID:购物中心管理者的观点
5、结束语
参考书目“”版权所有
1.市场细分概述
1956年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市场细分”的概念,认为一个市场的顾客是有差异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寻求不同的利益,企业应该对市场加以区分。这一概念在营销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强大的功能。市场细分有助于营销者确定市场开发重点,制定有效的市场策略,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市场细分也有助于企业降低营销成本。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需要依靠科学的市场细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