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大语文教育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语文教育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语文教育观

第1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中指出汉语课程的性质:“汉语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的第二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汉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基本素养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重视实践,多读多练,是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有效经验。”“运用汉语文进行的课外活动和课外阅读,是汉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和扩展。它对于丰富知识、陶冶性情,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文的兴趣,给民族学生创造汉语文环境,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学生从小到大基本上在民族语言环境中长大,汉语基础差,水平低,汉语语言运用面窄,对汉语的重要性没有切身体会。面对这种处境,很多语文老师做过不少努力,提出了很多教学对策。比如提高语文教师个人教学能力论;在课堂教学生灵活运用多媒体的技能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兴趣论等。但这些教学策略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我们对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理念定位不准确,把精力拘囿于教材和教参,拘囿于教师课堂讲授,封闭在一个狭小天地的“小语文教学”里了;课堂教学条件是死的,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几十个学生的班机是“硬性”的,对于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过于狭隘,我区汉语文教学没有得到各方面的重新审视。

因此,我们主张要构建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学语文、用语文,形成开放型格局的语文教学。教育家叶澜说过,语文教学应有个新概念:不是局限在课本上,也不是局限在课堂上;要把生活渗透到教学中来,语文课不是一个“小语文”,而是一个“大语文”,社会和课堂息息相通。特级教师于漪说过,现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陈旧的东西,一定得改。比如,重读写,轻听说;重知识传授,轻自学指导;重记叙描写,轻说明议论;重课内校内,轻课外校外等许多方面,不破除这些旧观念,语文教学就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

大语文教育强调的就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联,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实践。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区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按照大纲编写的教材只是师生教学活动的范例和载体。大语文教育要求教师不只是“教教材”,而是在源于教材的基础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充分发挥教师对教材文本的挖掘和拓展的优势,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让教学走出教材,实现对教材本身的超越,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活用教材,探索形式多样,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二、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

“大语文”教育之“大”,突出地表现在“利用语文学习环境”,即利用生活实践中的语文学习资源,这是“大语文教育”最突出的标志,大语文中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影视媒体、报告会、演讲会、图书馆、布告栏、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抓住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将各种校园场所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与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其中语文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用武之地。

三、改革传统语文学习方式

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等。在大语文教育观下,将学生终身发展视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这就需要改变原有被动的、单向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变革,构建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因此,在大语文教学中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藏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实践性、操作性很强。语文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听说读写思等才华的平台,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的精神文化氛围。反观我区的语文教学,我们更多时候是对课文分析得太过细致,课本之外关注得太少。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分析更容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例如:举办辩论会,创办刊物和文学社团,举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这样可以实现手脑并用,边学边做的目的;在活动中多赏识、多引导,让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在点滴的成功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妙处和尊重;活动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既提高学生的思辩及写作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时时学语文,处处学语文,事事学语文”,将课内校内向课外校外延伸,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内外融合,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打破课堂教材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引导学生进入与大语文学科相适应的“大课堂”。

五、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要尽可能地从大局出发,从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来为学生构建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营造“开放、互动、诗意”的语文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在语文教学的构建上应考虑将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和场所建设与校园文化同步构建,使之成为帮助营建良好的校园学习风气的突破口。通过校园环境的特色性建设与语文课程教学结合,使师生生活在特色文化的熏陶之中,无形中规范着师生的行为,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和准则的认同感,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与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还能对学生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语文活动的长期滚动开展,就会有积淀,逐渐形成校本传统,校本特色,甚至形成校本“品牌”。而良好的校园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水平,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增强写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做保证;学会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浸润与哺育。

六、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用大语文的观念来改革教学模式,从校园整体大氛围的角度着手,结合民族地区特点,建设各种学语文用语文的平台,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推动语文课堂教学,营造良好校园学风,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为此,需要配套的激励制度,调动他们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进一步营造语文的学习氛围。例如,将学生的语文活动成果与学分制、奖学金制挂钩;对学生的语文成果进行开发和展示,定期出版刊物,宣传校园明星,征文集册,播放校园广播电台等,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增添一股股的外推力。

七、鼓励集体研究

民族地区学生情况复杂,加上语文学科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包容性,使得每一位语文老师在学识修养、教学技能等方面都仍要不停地探索。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面对这样一个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活动,单个语文教师的力量是不足够的。我们应该以语文教研组为核心力量,面向全市(地)甚至全区,充分发挥语文教师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和研讨等交流形式,同时寻找相关的教学理论,一起学习,不断修改完善大语文教学以及提高大家的理性认识。这样才可以唤醒老师们的问题意识,发现错误的价值,催发思想的碰撞;在合作探究中,补短取长,激发语文老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地完善大家的大语文认知结构。而缺少语文教研的合作,语文学科的改革势必会在片面的、低效的胡同里徘徊。

八、改革语文评价模式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及时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信息,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坚持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进行评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样的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等等。

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广大语文老师要在大语文教育观的视野下,结合民族地区教育的特点,汇集各个语文教研组集体的智慧,从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等途径,引导学生自觉将语文课扩展延伸,把教室、课外活动、校园联成一个整体,为着力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育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课程教材研究所.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一、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网络中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运用可缓解过去阅读教学的单调性。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课堂注入活力。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做背景音乐,导入新课,我们仿佛听到了泉水叮叮咚咚的歌唱、山林的幽静、小虫爬行的声音,感受到了温馨、优美、和谐。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声音的精华。这种恬静、美好的氛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再次播放乐曲,师生配合了进行配乐朗诵,再现语文文字的本色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之中还令人感动,听毕全曲,如见其人, 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一生的经历。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对作品个性化理解、感悟和再创造。

二、网络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农村小学的教育经费不足,设备投入相当困难,这是农村小学教师普遍抱怨的问题。虽然在实行教育经费统收统管后得到了改善,但相对于城里的学校来说,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农村小学教育活动中该怎样运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1.充分抓住我们身边的资源

经济开发的浪潮不仅袭卷了我国的大中城市,也吹到了边远农村,特别是西部开发后,农村的经济条件也逐渐好转。电视等信息工具已步入每一个农村家庭,学生的信息来源已不仅仅是老师、课堂、书本。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收集资料,并帮助整理信息,虽然条件有限,可供学生模仿、借鉴的听说材料不多,但也大大地加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如:电视、收音机等公共媒体中大量的信息, 教师就应该帮助他们处理这些信息,学习主持人的标准普通话及朗诵水平。

2.改变教育观念,积极运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现在的农村小学,都覆盖了“空中教学”网络,添置了相应设备,国家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就是想改善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是相当多的教师习惯了老式教学模式,宁愿将这些资源“束置高阁”,也不愿尝试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因此,改变教育观念刻不容缓。

3.充分利用“空中课堂”和多媒体网络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很多的老师由于长时间惯用老式教学模式,很多本身具备的知识、素质都已在时间的流逝中磨砺消失了,英语口语、音乐知识等都要从零开始学起。但现在“空中课堂”、网络、多媒体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完全同步的教学不仅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也教给教师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

4.多媒体——朗诵教学声情并茂地运用

有朗诵材料、有图文并茂的动画朗诵,优美的意境和深情的朗诵结合,学生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农村,大部分学生还是讲方言较多,课堂上,挑选比较精美的诗歌、散文朗诵让学生欣赏,课后鼓励学生自己欣赏和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阅读能力都大有益处。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室也已经有了多媒体平台和网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听说的训练和考查都可以多样化,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看图说话、情景说话、观察对话、操作介绍等。如果教师充分有效地利用好了这些资源,不仅使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从单调转向生动,而且还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有大步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网络在文本解读时的信息采集作用

第3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一)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大语文观要求语文学习不拘泥于教学和课本,在广阔的文学背景下学语文。就大语文而言,教学和课本就是“小语文”,学生从中无非学到了固定不变的学科知识,如语法、句法等。倘若没有生活情境和现实经历来填充,这些学科知识岂不是死水一滩?因此,树立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尤为重要。但这时老师告诉学生:一定要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这样一句话就能解决的吗?显然不是。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阐明具体方法。想象一下在初中生语文课堂中天空突然飘起雪花,此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停下手中的事,到窗边静静地观看雪花然后写下自己那一刻心中所想,不限内容和字数。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然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课堂上穿插这样一个活动也许根本与课本知识完全无关,但长期积累下去也就培养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意识。文化不但是课本和文字,大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能有看到一些事物随时整理内心想法的意识正是在大语文观下学习语文的完美体现,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创设情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教学方式生活化,首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最大限度地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内容相结合。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描述自己眼中春天刚刚来到的情境,带着自己的想法再去学习这一课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因为作者描绘的景色也是学生眼中所见过的、所经历过的,只是未能用那么优美的词句来表达,由此学生会主动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所用的辞藻。此外,我将大量的音频和图片运用到教学中,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不再是主观的想象而是客观的事物。我想这样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很不错的,学生学习的不单是句子、课文,还有作者的情感,学会了如何去体验生活。

(三)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大语文观要求师生突破课堂,自由而广泛地去教和学。教师要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鼓励他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具体方式可以有辩论会、演讲、读书节、文化节、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兼顾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减少文字性的家庭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加动手操作类作业。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和教师尽情地进行思想上的碰撞。

(四)细节决定成败

学好“大语文”需要具备细腻而丰富的内心,敏锐的观察力,学好语文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造就了最终的成熟与飞跃,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细节。例如生活中广告、告示中有意或者无意出现的错别字的危害力足以影响学生对汉字的最初印象,进而形成最终印象。如服装店的广告:“衣衣不舍”、热水器的广告:“随心所浴”、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等这些广告语在生活中随时可见,其中的错别字如果不被指出,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极坏的影响。

二、结语

第4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小语《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需要我们老师树立一种大语文观意识,不能只固守语文课、语文教科书,而要把语文课、语文教科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平台和出发点,体现一种大语文教学。

一、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都是强调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熟读成诵,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尽快地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学生大量的阅读过程也是吸收知识、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广泛的、认真的、主动的课外阅读,学生的头脑中才会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一、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要向外延伸,要注重以读引读,让学生获得更多课文之外的知识。

虽然《新课标》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许多教师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忽视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落实。一下课,就是布置一堆杂七杂八的语文作业,如抄写生字、听写、同步练习等等,以为学生做多练习语文成绩就会提高。但是学生做完这么多作业后哪里还有时间去读书呢?那么,怎样才能有效落实学生大阅读呢?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督促和检查当成一项语文常规作业来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每天要求学生要有半小时以上的课外阅读时间;把读书摘抄或读书笔记作为语文常态作业;每周进行班级“阅读之星”的评比来激励学生持续阅读;每周用一节课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等等。其次,教师要抛开应试教育的束缚,少布置抄写、机械的作业,给学生留下课外阅读的空间。低年级的学生作业量相对来说还少,学生还是有不少时间用来看课外书,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受识字量、阅读速度的限制,阅读量也不高。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阅读障碍时,却被作业占据了自由阅读的时间。

二、挖掘最充分的相关课外教材是实施大语文观的具体体现

大语文观教学不是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或具体的方法,它是新课程背景下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法。当今不少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太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指导太少;让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时机太少。而大语文教学法,强调的是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注重课内外的联系。这种扩展教学就是大语文教学法的具体体现。

教材不是万能和神圣的,不能以偏概全(特别是阅读文章),它只能起指导作用,而相关的读物是有效的补充。教材所选的阅读文章虽然都是万里挑一的精品,语文知识也是语文界泰山北斗的思想精华,但就像营养膳食,精粗搭配才能使人身强体壮。教材是精粮,那么搭配些粗粮——相关的课外读物,不是更能增广学生的见闻,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体验吗?如教学《燕子专列》,我便让学生课前去查找其他有关保护动物的感人故事,在课堂的拓展提升环节中让学生在组内汇报交流,然后派代表在班上分享搜集的故事。这样,学生可以学到了除课文之外更多的人类保护动物的故事,从中受到更深刻的保护动物的思想感染。

第5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作为自主学习机房管理者,我们首先要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精神。

1.1要有责任意识

自主学习机房是学生自己选择时间来机房上机学习,学生多流量大,听力资源也多,势必每天都会有不少学生遇到的问题,在没有授课教师跟进的情况下,唯有本中心的管理老师方能帮其解决。同时要使本中心所有学习资源与管理平台能够正常使用,也唯有我们管理老师做出保障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需认真负责地做好我们的管理工作。

1.2要有学习精神

管理老师要能及时处理各种问题,必须了解本平台;更要不断学习以及时了解其新衍生的功能。外研社差不多每隔一年就会对本平台的功能进行完善和新升级一些功能,对于新增加的功能,首先管理老师要了解、要学习,才能指导老师和学生如何做,才能够使得本平台得到更好地运用。

2管理老师要及时做好管理工作

本平台的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繁琐,笔者现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2.1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也即教材分配管理。我校是工科类院校,上自主学习的学生要求也只有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也就有四个学期下的四册教材,同一个学期下要分配两套教材分供大一和大二学生自主学习用。本着方便学生的原则,我中心管理老师在每学期初都会删除老课程,重新生成新课程;并特别注意新课程代号和名称的命名方式,以便于学生选择课程。

2.2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分为建立班级、管理班级成员和管理班级课程

2.2.1建立班级

我学院公外授课教师分第一和第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教师人员、授课教材基本固定,并且每个教研室也基本是从大一代课到大二,一轮一轮地循环;但学生实行的是选课制,即学生可能每个学期所在的教学班级都不一样,教师不一样,甚至教材也不一样。这种教学模式也导致本管理平台下的班级下每学期学生成员都不一样。经过摸索,我中心在新建班级上多以授课教师名字命名班级,方便学生选班,且教师查询自己的班级也一目了然。

2.2.2管理班级成员

我中心实行每学期初期管理老师帮助授课教师删除其班级下的学生,然后学生再自己重新选择班级。

2.2.3管理班级课程

班级的另一个管理则是教材的处理。每个班级要历经两年时间,中间四个学期,所对应的教材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所以管理老师每学期初必须要进行班级升级即教材升级。

2.3账号管理

2.3.1注册账号

它包含了注册教师账号与注册学生账号。我校前几年一直都是采用教师自己注册账号和建立班级;学生账号注册这块也是一直都交由班级班长和授课教师共同注册,但发现部分教师对管理平台这块不太熟悉,总是问题不断,最终解决方仍是管理员。今年我们改变策略,直接由管理员帮助注册教师账号和在新生开学季帮助注册学生账号。分两个教研室各只注册一个教师账号,该账号底下放入该教研室的所有老师班级。这样的好处是本教研室老师可以在本平台内进行教学互动,资料共享。新生开学季,从教务处拿到所有学生名单,截取公外学生学号,通过批量导入的方式导入本平台进行账号集中注册。虽然管理老师做的工作多,但一劳永逸。

2.3.2账号查询

在我校使用本管理平台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每学期有近四千人数,这么多学生都需要通过账号登录进入本管理平台,势必总有一些学生忘记密码无法登陆的情况出现,这些就需要我们管理老师通过管理平台上的检索用户信息帮其查找账号及密码。

2.4日常管理

本平台下的日常工作除了要帮助学生查找账号外,还要进行验证码管理与事务管理。

2.4.1验证码管理

验证码是外研社给予我们使用本管理平台的权限。一个账号需要输入一个验证码,且一个验证码也只能供一个账号使用。学生在学期初使用本管理平台时,都需要在本平台下输入验证码,否则除了前两个单元外,后面单元听力无法再使用。管理员需要集中对学生输入的验证码进行激活。具体激活过程本平台详细交代,这里不做累述。但有个问题需要提示,我们现在很多老师的浏览器多是360浏览器,其有拦截功能。笔者建议如果该浏览器下无法激活验证码时,请换其他浏览器进行激活。

2.4.2事务管理

本管理平台的事务管理包含了备份数据和管理硬盘空间。管理员应该每周进入本平台,其会自动跳出要求备份数据一栏,按提示操作即可。我校由于实行的是linux操作系统,服务器会定期自动清除无效数据,但以前服务器实行老操作系统时,我们需要定期删除无效数据。

3管理老师要及时地为学生释疑答惑

学生在使用本管理平台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这只有我们管理老师方能够给予解释与帮助处理。

3.1学生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释

3.1.1无法登陆原因有三

密码错误、用户名被封和未注册账号。其中用户名被封,是因为本管理平台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常登录使用,其不使用的时间超过一个月,该账号就有可能被封存。这一点管理老师必须让学生知道。但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无法登录本管理平台,学生都应该及时找管理老师代为解决问题。

3.1.2班级选择

本管理平台需要学生选择进入具体班级方能够进行听力学习,而新视野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视听说课程,在我校,考查学生使用本管理平台的老师为视听说课程教师,所以我们多要求学生必须进入视听说课程教师的班级。即本管理平台是谁考查就进谁的班。

3.1.3验证码问题

本管理平台要求学生必须输入验证码方能够使用,但学生在输入验证码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少问题。管理老师要提示学生小心录入验证码;输入验证码时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和输入数字的格式,并要求关闭中文输入法;管理老师还必须要告知学生验证码的归属方是出版社,若验证码失效或错误,要找管理老师及时从外研社获取有效验证码;管理老师更要催促学生及时输入验证码,以防止因外研社激活网站到期关闭后而导致验证码无法激活。

3.1.4学习时间显示问题

本管理平台有显示学生使用时间的功能,但学生偶尔会发现网站显示的时间和实际学习的时间不一样。我们需要提示学生一定要以账号退出的形式退出本管理平台;还要告知这只是系统临时出现紊乱而已,不影响教师的考查。

3.2管理员如何指导学生使用

第6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来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范围的扩大,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应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为幼儿创设条件和生活内容,让幼儿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语言。如:春天,引导幼儿说一说春天的景色,带幼儿去踏青,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丰富其生活内容,开阔幼儿的视野。只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才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词汇,获得练习的机会,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一)多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为幼儿多创造条件。如:在为幼儿讲《春天》的故事时,应先告诉幼儿:“春天来了,人、动物植物都有一些变化,请你在来幼儿园的路上或去公园玩的时候,看一看、找一找,春天有了哪些变化,以后讲给大家听。”幼儿带着问题回家,仔细观察肯定会仔细观察、查找,当老师讲完故事之后问:“除了故事里小草、花、小动物的变化,你看到的春天还有什么变化?”“小燕子飞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大树变绿了、小朋友脱去了棉衣……”。

(二)多听

培养幼儿有意地倾听,是发展幼儿表达能力的先决条件。幼儿要学会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听得懂、听得准确,然后才能正确的模仿--说。我们应积极的为幼儿创设听的环境,如:听故事、儿歌录音、听别人讲故事、多种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说一说这些声音像在说什么。这样能够发展幼儿的听觉器官,加强对语言声音的结构分析。

(三)多说

为了发展幼儿的表达能力,还应在发展幼儿听力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说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时机,与幼儿进行交谈。使他们无拘无束,有话愿意讲出来。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做到:让幼儿想说--用鼓励地方式,互相激励的方法让幼儿产生说的欲望;让幼儿敢说--即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让幼儿会说--也就是把要是的话讲清楚、讲完整、讲得生动、形象些。怎样能做到这些呢?首先,应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其次,在游戏中学。如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积极地用语言交流,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第三,在互相渗透的各科领域中学。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诸方面紧密相连,因此,互相渗透的各个领域教育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

二、多重途径发展幼儿表达能力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应考虑到从丰富幼儿的词汇量、鼓励幼儿自由交谈、丰富语言活动这几方面进行:

(一)丰富幼儿的词汇量

因为词汇量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口语表达的能力强弱。然而,幼儿词汇量的积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而是在幼儿在长期的语言学习中周而复始地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丰富、积累起来的。它根本就没有捷径可言,完全依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与幼儿一起成长,一点一滴地积累和巩固。因此,平时幼师应重视幼儿词汇量的积累,不仅在各科教学中丰富幼儿的词汇,还把幼儿要掌握的词汇进行归类:名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等,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渗透。例如:在《小鸡在哪里》故事里的几个动词:小花鸡蹲在盆子里,小黄鸡钻在椅子下,小黑鸡站在石头上,小白鸡躲在树后面。在讲述故事过程中,教师可请四名幼儿分别做蹲、站、钻、躲的动作,使幼儿初步理解这几个动词的含义,然后又通过游戏的方法,将“蹲、站、钻、躲”进行消化。又如在《会爆炸的苹果》的故事中,学习:“勤劳的”小猪、“狡猾的”狐狸这两个形容词,在幼儿理解词义后,我利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引导幼儿动脑筋,尝试运用这两个形容词去讲述:勤劳的……;狡猾的……。就是这样日积月累,幼儿的词汇量不断增多,口语表达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鼓励幼儿自由交谈

经常开展谈话活动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语言交往的发展。谈话是幼儿在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自由交谈令幼儿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如:昨天帮妈妈做了什么事情了?今天和小朋友们玩的高兴吗?你们玩的什么?等等。所提出的问题要让幼儿感觉很好回答,又能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还应组织幼儿进行观察活动,让幼儿边观察边自由交谈,把看到的事物讲给同伴听,幼儿会在自由交谈中不断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三)丰富语言活动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生活,又培养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开展幼儿故事大赛。幼儿通过听故事、说故事、讲故事并理解故事内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既丰富了知识又增添了乐趣。并在学与模仿中逐渐发展语言能力。又如儿童剧表演。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儿童剧,为了参加展演,幼儿们和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不要小看这个准备,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可以让原来不爱讲话的孩子讲话,不善于语言表达的孩子夸夸其谈。并且在其中学会很多道理,并掌握了很多词语,而且会合理的应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情感。

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发展幼儿语言运用能力

由于现代媒体如影视、网络等设备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幼儿园,所以幼儿的语言信息来得快,来得杂,老师要帮助幼儿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在语言活动中尝试让幼儿自编故事或创编故事,如在故事“小老鼠过生日”,可以采用让幼儿大胆想象小老鼠得到礼物(汽车)后会到哪里去玩呢?会发生哪些事情?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故事内容,这时老师不妨停停嘴、放放手让幼儿成为探索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结尾的主人。在学习诗歌时也可尝试让幼儿创编,如在学习诗歌“家”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鱼儿的家在哪里?珊瑚的家在哪里?蘑菇的家在那里?小朋友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鱼儿和珊瑚的家在湖泊、在海里、在家里的鱼缸、在海洋馆…,蘑菇的家青青的草地上,在绿绿的田野里,在密密的森林里,通过这样的创造性语言使得幼儿能精彩纷呈的“诗句”来。

第7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习语与文化;习语教学;文化教育;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叶玲(1982-),女,浙江台州人,第二军医大学外语教研室,讲师。(上海200433)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152-02

当前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增强跨文化素养,并获得认识世界的方式。大学英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语言输出,也不意味着学生必须通过各种等级考试或者把英语学习看做是获得学位和求职的工具。换句话说,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找到与其他民族交流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有效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

如何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已经成为当前外语专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广大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习语教学是渗透英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英语习语大体上相当于汉语的成语,有时泛指成语、俗语、谚语、典故和动词短语等。英语习语结构固定,其意义并非是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的总和,而是一个独立的、受制于所使用语境的语言单位,其隐含意义往往与英语民族的线性思维方式有关,具有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折射出英语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1]

一、习语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语言是文化和历史的一面镜子,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各种文化信息。文化支配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念。语言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语音、语法、词汇和文字。语言学习者最先接触的是词汇;在四种因素中,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也是词汇。习语就是一种特殊的词汇或词汇组合。它是语言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历史文化传承的有效因子。

文化内涵揭示习语的渊源和深层含义,是习语的根本。掌握了习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掌握习语的真正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习语。可以说,文化内涵是理解和运用习语的金钥匙。从习语蕴涵的文化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英美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生产劳动、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社会制度、生活哲理和等。[2] 可以说英语习语浓缩了英语的精华。

目前学术界把文化分成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尤指风俗习惯、、哲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一种息息相关、彼此依存的关系。习语是高度概括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因此,英、汉习语集中表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的各种相似点和不同点。

英语词汇中富含文化因子的习语叫做culturally-loaded idioms。例如,“龙”(“dragon”)就是一个打上深刻民族文化烙印的词。它在汉、英两种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含有“龙”的汉英习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和褒贬色彩。在中国,特别是历史上的封建时期,“龙”象征着皇权和尊贵。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已经积累了众多包含“龙”的褒义成语,如“龙腾虎跃”、“龙马精神”、“龙飞凤舞”、“卧虎藏龙”和“鱼跃龙门”。2012年恰逢中国十二生肖中的龙年,“龙”是我们“龙的传人”最喜闻乐见的关键字。但是“龙”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dragon”,通常指邪恶的怪兽或祸端的元凶,基本上属于贬义词。例如,“the old Dragon”指“撒旦、魔鬼”;“sow the dragon’s teeth”源自希腊神话,意为“播下不和或毁灭的种子,种下祸根”;“chase the dragon”则特指“吸食海洛因,服用”。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英习语的文化内涵尤其重要。学好英语习语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英语和了解英美文化。而且能否正确使用英语习语也是衡量英语学习者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探索习语教学的方式及其重要性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在文章背景信息的导入部分、听力练习或口语交流中,都可以适时、合理地有机融入与主题相关的时髦俚语、流行语、谚语和常用的动词短语等各种形式的习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重视习语教学就意味着重视文化教学;重视习语教学也是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

英语习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说不掌握好习语就很难在实际的书写和口语中自如地使用英语。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篇章基本上是较为正式的书面语。然而,我们对于在实际生活中使用频繁的英文俚语、双关语、习语大多感到很陌生。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即使在书面文本中学到了一些习语,但很难在现实的交际活动中正确使用。英美国家人士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使用不同类型的习语。不论在口语交际中还是在书面文本中,习语在词汇总量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不少专家学者还认为,现代英语发展具有明显的习语化倾向。属于应用文体的演讲,同时具有书面体和口语体的特征。下面一段发言选自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著名演讲。该段共92词,其中习语占16词,约占总词汇量的17%。

Remembering that I'll be dead so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I've ever encountered to help me make the big choices in life. Because almost everything ―― all external expectations,all pride,all fear of embarrassment or failure ―― these things just fall away in the face of death,leaving only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You are already naked. There is no reason not to follow your heart.[3]

习语在日常对话中所占的比例会更高。在下面的对话中,习语将近占总词汇量的一半。

Ted:I feel like having a ball. Let’s eat out tonight.

Sue:Eat out? Forget it. I’m broke.

Ted:Don’t worry. I’ll treat you. I’m loaded today.

Sue:No. We’d better go Dutch. I don’t want to freeload.[4]

对话里“feel like having a ball”(意为“特别开心”)、“eat out”(意为“外出吃饭”)、“be broke”(意为“没钱”)、“be loaded”(意为“兜里有钱”)、“go Dutch”(意为“各付各的钱”)和“freeload”(意为“白吃白喝”)都是英语对话交流中常用的俚语。英美国家人士在口语表达中会运用很多俚语,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月光族”在英语里表达为“live from paycheck to paycheck”,形容盼望拿到下一张工资单(“paycheck”)过日子;“闪婚族”可以表达为“flash marriage group”;“异地恋”相对应的英文表达是“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成天坐在书桌边的网虫一族被冠上了“desk potato”的称号(套用了“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couch potato” 的格式)。包括俚语在内的英语习语,以其形象生动和言简意赅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表达复杂的思维和进行交际活动的需要,同时也反映了文化动态发展的活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语用功能。

三、习语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民族、拥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活动和行为。英语学习也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拥有十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但很多人发现开口说英语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他们通常找不到地道得体的英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跨文化交际往往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也严重挫伤了许多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教科书中学到的语言知识大都是书面用语,他们缺少接触真实语言环境的机会,对俚语、口语表达和习语也缺乏了解。在实际的交流活动中,他们一方面不能正确表达自己,另一方面又听不懂英美人士地道的口语表达,很难实现有效的交流。

因此,英语教学应着眼于增强学生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把英语习语的学习看做是提升跨文化意识的切入点。跨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对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异同的敏感程度,以及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根据外国文化调整自己语言行为的自觉性。传授文化知识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按照英语的文化习惯使用英语进行交际。[5]英语习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有着固定的结构和使用习惯。英语学习者应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避免出现语用失误的情况。

四、重视文化教学的意义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大学英语教师应重视习语教学,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需要正确使用一种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否则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使交际中断。但是只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还不能保证顺畅的交际。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还运用一套语用规则,也有学者称之为讲话规则。[6]讲话规则掌握得好坏与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有直接的关联,归根结底与学习者的文化知识素养有关。

通过学习中英的习语差异,学生可以了解英语习语的内涵和语用环境,从而进一步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综上所述,重视英语习语教学有利于顺利开展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做到得体使用英语习语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2]张镇华,等.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语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乔布斯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OL].省略/note/35685440.

[4]汪福祥.汉译英中的习语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89.

第8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从整个国际社会来看,教育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受到教育界的极大重视,而且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以说教育质量已成为一个公共话题。在新世纪,提高和保障教育质量是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最为突出的问题。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使得教育质量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质量内涵的变化,促使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注程度增加,同时也促使人们对教育进行重新的审视。对教育质量内涵变化的研究主要来自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学者针对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主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改革主要围绕一系列的主题展开的,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新的意义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并指出,教育质量呈现出如下新的内涵:首先,与以前简单一味地强调教育质量不同,如今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是以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为前提的。其次,从前人们强调教育质量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质量等,但今天所强调的教育质量已经上升到了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水平。教育质量内涵的变化,既与传统上对教育质量的理解一致,又有所发展。根据《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质量的新内涵,不仅仍然把教育质量的核心放在受教育者的质量上,而且认为,受教育者应是具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具有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人才,强调教育质量的落脚点在于人才质量。同时,理解教育质量,不能简单地认为,人的学历高,教育质量就高,反之就低。这种观念也是导致应试教育、学历教育的因素之一。教育的普及,必须以教育质量的随之提高为保证。为此,教育质量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2.全面的教育质量管理

教育质量的新内涵要求我们对教育质量进行全面科学地管理。在大学中,全面教育质量管理已逐渐成为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所谓的全面教育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主要是指在大学的教育质量管理上,不再单纯从一个方面来考虑高等教育质量,而是把它放到一个“全面质量”的背景下来理解,不再以最终“产品”(获得一定学历的人)的标准及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标志,而把“质量”视为一个贯穿于整个产品生产过程(即教育过程)的术语。这样一来,教育质量的管理就是一种全面的、过程性的、综合协调性的,体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1)系统性。

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是作为一个由大大小小的系统组成的整体来看待的。美国学者特瑞巴斯(Tribus)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社会性系统,涉及与正规或非正规组织特点相关的因素;其二为技术性系统;其三为管理系统。

(2)全面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与传统质量管理概念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不再单纯强调产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生产目标和与产品规格的一致性,相反,是从更“全面”(Total)的意义上对质量加以界定。“全面”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全面质量管理涉及每个过程;其二,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每一项工作;其三,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到每一个人,要求所有的人对其所做的工作负责。显而易见,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概念的内涵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了。

(3)发展性(或称为动态性)。

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观念是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及时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人的需要调整目标和策略,从而实现更高的质量。

3.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理念

教育以学生为本,教育质量管理仍然要以学生为本。在具体的教育质量管理工作中,必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质量管理理念。学校及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创新的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自由平等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大氛围,是学生主动创新提高核心质量的前提。要确保教育质量,就必须将学生作为教育质量管理的主体,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说明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学生服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对象,一切教育工作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有效运作。“为了一切学生”,阐明了教育的全面性原则,教育工作者不能忽略教育对象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既要重视共性,同时更要重视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促进教育对象群体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一切”,也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按照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重教育对象德、智、体等方面全面素质的提高,既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把做人与做事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上述三个方面,囊括了以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丰富内涵。

4.结语

第9篇:大语文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人文关怀 大学生群体 心理健康 教育措施

如今我国高校在规划布置思政教育工作过程中,始终秉承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理念,目的是透过适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令大学生群体在今后合理化调节人际关系并谋求理想化发展前景。这是作为现代专业化高校思政教师,必须细致化思索和实践的时代性课题,切勿引起任何忽视。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机理以及其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

所谓人文关怀理念,主要源自于西方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类自觉意识的提升结果,即在认证人的尊严和价值前提下,凸显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怀,令个体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机激活之余,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化发展结果。宏观角度观察,其属于一类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人本文化,是现代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

人文关怀主张全方位迎合人民多元化的体验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调节人员心理障碍和思想困惑问题,其间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人文关怀理念贯彻执行的具体表现,两者始终维持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人文关怀理念指导下组织大学生进行合理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一)秉承人本服务理念,凸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特性

第一,在既有的学生观之中纳入人文关怀内容。须知高校学生心理感受和需求存在不同等级层次,作为专业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定期校验认证学生学习满意状况,目的是在客观对待个体差异基础上,想方设法促进他们个性、才智、潜能的同步激活和发展结果。具体方式便是及时深入高校学生群体之中,其间细致化调查他们最为关切的实际问题基础上,搭设专业化心理疏导和服务平台,令学生最为直接和现实的利益问题得以精准化处理。

第二,在校园文化体系之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所谓高校校园文化,实际上便是师生统一要遵守的原则、生活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规范体系,时刻彰显出深刻的感染、向心力,能够自然地调动师生上进心,所以一直被视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指导线索。具体方式便是深入性验证校园文化内涵前提下,透过不同途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环境,令学生个体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系统化满足,顺势贯彻身心愉悦和情操陶冶等目标,避免以往忧郁、孤独、失落等不良感官效应的重复衍生。

(二)结合教学工作实际需求,树立起完善形态的心理教育规范体制

首先,强化师生情感交流并搭建起健全化的交流机制。核心目标便是在秉承平等理念前提下,令以往教师鸭架式教学行为习惯得以顺利克制,进一步赋予学生主动思索的权利并顺势彰显出思政工作应有的亲和力。在实际交流环节中,教师务必要将单位学生差异化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充分考虑进去,同时布置拓展启发和引导式教学方案,令学生明白道理并收获情感,为今后自我约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等目标达成,提供保障。总的来说,就是令大学生在当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主体。

其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起标准形式的心理疏导机制。想要尽快创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想方设法维持高校学生心理的和谐状态。在此类背景影响下,作为专业化高校思政教师,要定期观察分析大学生个体心理波动、感受、需求细节,一旦说发现任何形式的心理问题,便需要在当下将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方式予以有机融合。具体方式,便是组织适当规模的心理教育、咨询和辅导等服务型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情绪宣泄的妥善平台基础上,搭建起和谐化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保证高校学生的自我调适和心理承受能力至此不断得以强化,进一步精准化处理个人-社会、荣誉-困难的关系;再就是强化大学生不同心态的动态化监测、校验和预警实效,令大学生心态疏导、调试和平衡性工作机制得以顺利覆盖交接,确保师生时刻进行流畅性沟通前提下,消除学生不良思想并辅助他们尽快达到心理和谐状态。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广大高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务必要穿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纲要的必要途径,更是满足高校思政教育全新要求的方式。在此期间,要求高校教师实时性挖掘大学生不同阶段易引发的心理问题,并结合最新技术理念和相关实际状况,开展富有针对性的疏导、咨询服务。如设置心理辅导讨论和咨询服务热线等,目的是为学生倾诉沟通需求满足提供便利,令大学生长期进行自我调节的同时,树立起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理念,保证今后不论遭遇什么状况都能够坚韧不拔且珍爱生命。长此以往,势必令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朝着愈加理想化的方向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从戎.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