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范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

第1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质量;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38项新企业会计准则,并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此举被认为是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间的实质性趋同,会计界和资本市场投资者对此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经过2年多的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其规范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又是否符合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特征?这些问题值得探讨。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认为高质量会计准则应符合三个标准:第一,要以公认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核心概念为基础;第二,准则必须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披露,可供投资者在不同期间进行公司业绩的分析;第三,准则必须严格地解释和应用。

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葛家澍根据利维特的观点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细化为九个方面:第一,一项准则的制定,首先要在立项、和实施时间方面,作出恰当的选择;第二,一项准则的基本结构应符合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要求;第三,一项高质量的准则,从术语的定义、确认标准、计量属性选择和对披露要求都必须清晰、明确、易懂、严密、完整;第四,制定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应当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规则为导向;第五,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有组织保证;第六,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的出台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第七,高质量准则要求在执行、解析和运用中能保持严格的一致性;第八,一项准则是否高质量要经过一定实践,并通过专家和公众的评估;第九,要使会计准则高质量,还需要若干基本的、必备的环境条件,如准则制定人员的素质、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高质量审计准则等一些基本结构。

简而言之,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亦是说,排除其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能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会计准则就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高质量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决策。会计信息的质量是通过一系列质量特征来体现的。美国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中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我国在《基本准则》中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了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众多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有助于作出决策的主要的质量特征,增加相关性和可靠性能使会计信息这种产品更加有价值,对决策也就更有用。其中,可靠性更是有用会计信息的基础,正如葛家澍所言“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内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对投资者也是毫无用处的。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最重要的属性,即会计信息若是高质量的,则首先必须是可靠的,当然也要符合质量体系中相关性等其他质量特征。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

高质量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的保证条件,会计准则是用来规范会计信息的种种标准,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依据会计准则才能产生。Auther Levitt 曾形象地把会计准则比喻为照相机,而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会计信息是用照相机拍摄的,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图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好比性能良好的照相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则是真实、清晰的财务图像。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高质量会计准则与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关系:排除其他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没有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不可能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

二、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高质量”属性分析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是否如愿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呢?以下结合具体准则本身和实施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引入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一个亮点是为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了公允价值,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应用。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市公司利润表中要单独设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用于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公司损益的影响。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持有期间当市场向好,交易性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时,一方面要调增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上升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当市场下跌时,一方面要调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另一方面要确认价格下跌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上升收益或下跌损失都只是潜在的,即未真正实现的,待金融资产被处置后才算是真正实现的投资收益。因此,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上升收益只能是一种浮盈,确认的持有期间的下跌损失只能是一种浮亏,都是潜在的、未真正实现的,在处置之前,损益存在不确定性,必然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有违“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规定“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但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将浮盈计入当期损益,即将不确定的收益计入利润表中,高估了金融资产和企业的收益,低估了风险。

其次,有违“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灵魂――可靠性,将浮盈或浮亏计入当期损益,会高估或低估资产的价值,同时抬高或销抵企业的正常利润,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弱化了会计信息的功能,与《基本准则》第十二条可靠性的质量要求规定是相违背的。

具体准则的规定违背了基本准则的原则规定,同时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见,新企业会计准则不可能界定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二)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操作性

经过两年多的实施,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是没有作出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

“控制”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企业会计准则仅对是否具有“控制”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重大影响”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将“重大影响”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但实务中应如何界定具有“重大影响”,很难确定。有的公司在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对持股1.49%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了权益法核算。

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判断标准缺乏指引。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区分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合理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使得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比较随意。如有的公司中期报告中披露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年底又由于管理层认为报告期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不能准确归集到相对应的研发项目且研发产品受益期相对较短,而将开发支出冲回。

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上市公司在实务中难以应用,导致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三)某些具体准则缺乏可理解性

此次颁布的38项会计准则,有些准则是在旧准则的基础上修订出台的,有些准则是全新出台的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准则,目的是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实质性的趋

同。其中很多内容是参照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翻译过来,一些条款句子过长,文字晦涩难懂,再加上相应的经济业务在中国并不普及,对此一些学术界的专业人士都难以读懂,更难以去要求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能读懂并加以应用,可操作性也就无从谈起,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寄望必然难于实现。

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向“高质量”迈进的建议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离“高质量”仍存差距,当务之急,准则制定者、监管层、学术界和实务界要致力于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共同朝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方向努力。

(一)加强对公允价值相关问题的研究

应当致力于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重新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次、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消除公允价值应用中的种种负面影响,达到既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能保证或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强化会计信息的功能。

(二)增强具体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只有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才能使上市公司在应用过程中减少误解,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比如,对于如何判断“控制”和“重大影响”,可以考虑在会计准则层面,从行业特点、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往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情况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详细的操作性指引,以便进一步规范执行中对上述概念的理解。又如,对于开发支出资本化的问题,从规范会计准则执行的角度,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进行进一步细化,并提供更多的案例指引。

(三)协调中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追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都可能不同。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应该在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时,认真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将领会到的精华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制定出真正适合于中国的会计准则,不能生搬硬套,要注意会计准则的协调。否则,将会带来很多实施上的麻烦,也不可能完全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唯有如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才能向高质量会计准则大步迈进,也才能在其规范下产生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会计研究,1999(05):2-9.

[2]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2000(12):2-8.

[3] 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16-23.

[4] 葛家澍.“高质量”是否能增加为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信息的一个质量特征[J].财会学习,2008(01):21-23.

第2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范文

[关键字]:会计模式 影响因素 美国模式 启示与借鉴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会计模式是各国在经济发展和会计实践中不断进行的经验总结,是一种定型的形式。对我国的会计实务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会计的发展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一)会计模式的定义:简括的表述为会计实践的示范形式,它是对已定型的会计实务的概括和描述,而并不排除属于同一会计模式的各国会计实务中仍存在某些非基本性的差异。

(二)会计的发展模式:宏观经济模式、微观经济模式、独立范畴趋向、统一会计趋向。

(三)会计模式的影响因素:法律制度、企业资金来源、政治和经济联系、文化因素。

三、美国会计模式研究

美国的会计实务体系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会计模式。其基本特征为“公认会计原则”。

(一)在官方支持下和干预下由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

美国国会于1933年和1934年先后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联邦政府根据《证券交易法》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它授权可对证券上市交易的公司和证券公开发行的非上市公司制定其在提供财务报告时应遵循的规则的官方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独立行使其权力,议会和总统都不能直接影响它的政策。

(二)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迄今为止,财务会计准则的制定还主要是采取通过对会计实务的调查研究,从惯例中进行筛选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对财务会计的环境、目标和基本特征等因素推导得出的。许多准则的制定,往往是不同利益集团利害关系的调和、折中和妥协的产物。美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一向重视会计方法的概念依据,避免在个别会计准则中出现概念混淆和矛盾的情况,强调“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美国是不成文法国家,经济案例的判例也往往考虑案情的经济实质。因此,可以说,美国的会计准则体现了实用主义和理论研究的相结合。对一些复杂的会计问题,在制定准则之前,常常组织专门的机构并聘请有名望的专家主持,进行专题研究。而在美国所开创的从准则制定机构内部的“讨论备忘录”到公开的《征求意见稿》再到最终的准则《公告》的公认会计准则制度过程,以及通过征集评论函件和举行听证会等方式让各利益集团充分参与的做法,即“阳光下”的准则制定过程,已经成为一种典范。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

1.要建立发达而健全的资本市场,必须有效的保护投资人,使投资人能够得到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的真实、完整、公允并具有透明度的财务图景,这就是公司通过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

2.鉴于当前资本市场已经全球化,因此,不仅需要本国会计准则高质量,而且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公认的高质量的国际会计准则。

3.高质量会计准则必须符合以下三项目标:

1)准则必须包括公认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

2)准则必须高质量。列维把高质量理解为“能导致可比性、透明度和提供充分的信息披露”。

3)准则必须严格的加以解释。

(四) 财务报告的其他特征:1.重视短期偿债能力;2.加强公允价值计量。

四、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适当吸收民间组织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已增强其适应性和创造性

我国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颁布的,在会计处理程序上具有高度统一性,企业只能按照标准格式和要求执行。目前虽不能像美国那样直接授权民间组织制定,但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应多吸收民间组织和企业的意见,以增强我国会计的生机和活力。

(二)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但保持自身特色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会计国际化协调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需要,我国的会计改革应密切关注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动向,积极地参与国际化协调。美国在国际化协调方面扮演领导者的角色,更多的使用自己的观点和模式引导国际化发展,因此在国际化协调过程中保持自己明显的特色。而我国在协调化过程中过分依赖国际会计准则,导致准则有些晦涩难懂甚至生硬。对那些由于我国经济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形成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特殊问题缺少关注。因此,我国在会计国际进程中不能过分地强调国际化,更不能盲目地引入不符合我国经济条件的会计政策。

(三)在重视短期偿债能力的基础上不要忽视其潜在的成长性,注重可持续发展

公司报告的目标主要为投资者和债券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了吸引投资者以便筹集资金或出于绩效考核的压力,管理者往往注重短期利润和短期现金流量,忽视或无暇顾及到公司的长远利益或社会责任的履行。因此,报表使用者应同时注重公司的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也应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等公共问题。

(四)在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上适当应用公允价值

实践证明,公允价值有其突出的优点,比历史成本更能反映企业的现实情况。目前我国会计虽在金融资产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应用范围有限,会计处理仍然相当稳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币值波动较大,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不稳定时期,应突出公允价值的作用,在会计处理上适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当然,公允价值也有其自身的缺陷,金融危机后,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问题不在方法的本身,而在应用得是否恰当。因此在使用公允价值时要谨慎、客观、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常勋.国际会计[m] 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3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范文

关键词: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 “柠檬”市场

“柠檬”市场的含义

“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问题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乔治・阿可洛夫(George A.Akerlof)1971年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中的著名概念,主要用来描述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时,即当产品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掌握更多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如何驱逐高质量产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景。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过度竞争市场中买卖双方对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的结果。通常用旧车市场作为“柠檬市场”的典型事例,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里面的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一样,但其质量有很大差别。卖主对自己车的质量了解得很清楚,而买主则没法知道车的质量。假设汽车的质量由好到坏分布比较均匀,质量最好的车价格为50万元,买方会愿意出多少钱买一辆他不清楚质量的车呢?最正常的出价是25万元。那么,卖方会怎么做呢?很明显,价格在25万元以上的“好车”的主人将不再在这个市场上出售他的车了。这样一来,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当买车的人发现有一半的车退出市场后,他们就会判断剩下的都是中等质量以下的车了,于是,买方的出价就会降到15万元,车主对此的反应是再次将质量高于15万元的车退出市场。依此类推,市场上的“好车”数量将越来越少,最终导致这个二手车市场的瓦解。在这里,人们通常所做的是“逆向选择”,它出现的原因就在于信息不对称。

“柠檬”市场现象对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的影响

信息不完备时农牧产品加工企业技术采用决策。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心,不能正确估计新技术的产出水平和投入水平。结果往往是因高估边际成本或低估边际收益而使技术采用量下降。正常情况下,最优的技术采用量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均衡点,在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农牧产品加工企业往往高估边际成本曲线,从而使技术采用量降低。因而加强与改善信息的传播将会提高农牧产品加工企业高新技术的采用量。

信息不对称时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的“柠檬”问题。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交易中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其导致的后果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表现为低质量产品或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排挤高质量产品或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根据柠檬市场理论,买方对产品的预期将会降低,结果使高质量产品的交易量减少,而低质量产品的交易量增加。低质量产品交易比例的增加会使买方的预期进一步降低,从而导致高质量的产品需求曲线进一步下降和低质量产品的需求曲线的进一步上升,直到低质量产品全部售完为止。这时由于市场价格太低而不能使任何高质量的产品进入市场出售,即高质量产品完全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从现实来看,信息不对称是广泛存在的现象,特别是在过度竞争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生产企业过多,垄断程度差,行业利润低,许多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退出壁垒高,企业和生产要素不能顺利从该产业退出,使企业在较低利润甚至亏损状态下长期持续,由此便诱导产生了“柠檬市场”。再加之我国市场发育不完善、市场管理不规范,也给“柠檬市场”带来了生存空间,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信息不对称对农牧民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农牧业发展过程中,农牧产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竞争现象;另一方面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农产品的复杂性、异质性和选择性增强,农牧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提高。农牧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式下,分散经营的农户由于市场组织程度底、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换中无法与交易对象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承担自然风险的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造成市场交易中的利益流失。

克服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柠檬”市场的策略

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说明了不对称信息导致了市场失灵。在一个市场完全运转的理想世界里,消费者将能够在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与高质量的产品之间进行选择。有些消费者会选择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而另一些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支付较多的货币。然而,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前不易确定一种产品的质量,因此导致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的价格下降,高质量的产品被逐出市场。由于大部分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与一般商品的不同,即其固有的鲜活易腐、不耐储运的特点,当面临“柠檬”问题时,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更为突出,其利益损失也更加严重。解决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柠檬”,既有赖于变过度竞争为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更有赖于强化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市场中的“正的”信号显示,以消除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

从宏观上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点:

培育各种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包括培育市场中间商和经纪人等。尽管这些中介组织本身并非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信号,但他们能够使市场信号得到强化和具体化。中间商和经纪人能够利用其专业知识鉴定和识别产品质量,通过以高价格出售高质量产品、以低价格出售低质量产品建立信誉,他们的长期经营会使其获得鉴定与识别各种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的专业知识以及守法经营的商誉,从而有助于改善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建立有效的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竞争环境。变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上的过度竞争为有效竞争,其关键在于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主体。依靠千千万万个小型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独闯市场,既无法保证其在市场竞争中平等主体地位的获得,又加剧了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的过度竞争状况。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发育和完善规模性农牧资源加工企业,从而减少农牧资源加工领域中分散过多的经营主体局面,以此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壁垒。此外,尽快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对企业进行技术、经营方面的指导、帮助企业筹集转产资金等,这些都是降低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过度竞争态势的重要举措。

从微观上来说,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及农牧民主要应强化其产品市场“正的”信号显示方面。由信息经济学可知,要解决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等导致的市场失灵或市场运行低效问题,必须有效制造和传播“正的”市场信号,这是对信息不完备、非对称状况的有效纠正手段。

强化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资源及其加工品“正的”市场信号显示的主要方式有:

推进产品品牌化策略。从广大农牧民来说,强化农牧产品市场“正的”信号显示,主要在于实施农牧产品品牌战略。品牌,简言之,是市场上消费者区分不同产品的标志。经由品牌战略所形成的农牧资源产品加工品具有较高的质量,一般为有营养、口感好、安全卫生、美观大方的农牧产品加工品。农牧资源产品品牌战略是农户、企业、政府的联合经济行动,它以高度的组织化为前提、信息化为基础,在“市场引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框架内,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产品的产业优势,创出农业名牌产品。基地通过定单连接农户,分散的小农户不再单独面向广大的市场,把农民从直接的市场交换中解脱出来。在“定单农业”合同中农民在交换中达到法律保证,农民的收入也得以确保。因此,实施农牧资源产品品牌化策略,有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交换中的弱势地位。

对于农牧资源加工型企业来说,在形成高质量农牧资源加工品的过程中,企业通常都进行了高成本的投入。要保证投入的回报,高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者往往需要强化自身的信号显示,以区别于低质量的农牧资源加工品生产经营者。因此,品牌与注册商标有利于向消费者发出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正的”市场信息,使其与低劣“柠檬”产品相区别。我国传统优质农牧资源加工产品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选择商标时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对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优质农牧资源加工产品,应在商标中凸现出其高科技特征,以树立农牧资源加工产品的新形象。

产品策略。第一,产品包装。很多企业忽视产品包装的信息传递功能,只顾把包装做的漂亮或者新奇,认为这样可以吸引消费者,却忽略了购买者最关心的问题。消费者购买时,对于一些同质化的产品,关注的信息就转移到质量以外了,比如保质期,使用产品的注意事项等。所以要充分利用产品包装,把产品的一些关键信息标示其上,也许就是这样一点关键的信息,使消费者就能产生偏好。第二,产品售后服务承诺。高质量产品制造者可以通过质量保证书(包退、包换、保修及假一赔二制度等)和注册商标制度来向消费者发出产品质量的正的市场信息,通过正的市场信息,使之与伪劣产品-“柠檬”产品相区别。

促销策略。第一,广告策略。在购买商品的过程中,消费者选择已知品牌的倾向性必然会大于无品牌产品,且一经使用,发现确实不错时,就会产生对该品牌的信任与依赖感,成为该品牌的忠诚顾客。因而,要破除传统“酒香不怕巷子深,酒好也要常吆喝”的现代广告促销观,借助多种现代营销策划手段与媒体,使优质农牧资源加工品品牌脱颖而出,最终成为消费者的选择。第二,产品推介会、会。一种新产品上市时,消费者对其缺乏了解,购买时就会有风险。企业应该利用新品推介会、会的机会,把新产品的特征介绍给消费者。其它如产品试用、义务咨询等都是“正的”市场信号显示的有效方式。

标准化策略。美国经济学家平狄克(Robert S.Pindyck)曾说:“有时侯,一项生意要做出声誉是不可能的。例如,大多数公路旁餐车式饭店或汽车旅店的消费者只是在旅行时去一次或几次,因此他们就没有机会做出声誉来。那么,这些饭店和旅馆如何对付‘柠檬’问题呢?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标准化。在你的家乡,你可能不愿意经常到麦当劳去吃饭。但是,当你在公路上行驶并想停下来吃午餐时,麦当劳看上去就更有吸引力。原因就在于麦当劳提供了一种标准化产品”。我国农牧资源加工品标准化工作极为滞后,这极大地制约了农牧资源加工品市场的交易效率。完善农牧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控制,提供一种标准化产品,使有关产品的质量信息明确化、具体化是防止出现“柠檬”市场和制止企业间相互压价、粗制滥造、恶性竞争的有效措施。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符合国际惯例的农牧资源加工品营养品质、体积重量、等级规格、卫生安全等标准化工作,使有关农牧资源加工品质量的信息明确化、具体化,以降低消费者购买高质量农牧资源加工品的成本,并制止过度竞争所致的假冒伪劣盛行。

参考文献:

1.范晓屏,陆韶文.信息不对称下销售者信号传递的策略选择.企业经济,2002

2.吴恒.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逆向选择、信息传递与信息甄别.商业研究,2002

3.徐金海.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当代经济研究,2002

第4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国;东亚经济体;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06-03

1 引言

产业内贸易是国际经济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产业内贸易是指各国间同类商品的进出动。产业内贸易根据其成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类是质量相似但特征、属性不同的同类商品间的贸易,被称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简称HIIT);另一类是质量不同的同类商品间的贸易,被称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简称VIIT)。Krugman(1979)与Lancaster(1980)在解释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方面作了开创性的贡献。虽然他们的模型中各自对需求的假设不同,但是他们的模型都表明了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重要原因。

随着东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联系的加深,东亚产业内贸易正日益受到关注。而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和逐步融入东亚经济中,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尤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产业内贸易类型方面,中国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究竟是怎样的格局?对这一问题的准确把握,将有助于我们分析判断中国在东亚生产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从而为中国制定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当前制造业产品已成为中国与东亚经济体贸易的主体,且与产业内贸易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因此拟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作更深入细致的研究。根据与中国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本文的东亚经济体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国家和地区、台湾、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共9个。

2 测度方法与数据说明

对于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判断,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Fontagné 和 Freudenberg(1997)和Azhar与Elliott (2004)分别提出不同的测算方法,而目前最普遍采用的是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提出的GHM法,即1-α≤UVXlikUVMlik≤1+α,其中UVX表示出口商品单价,UVM表示进口商品单价。l表示某产业,i表示某商品,k表示贸易伙伴国。α是离散因子(Dispersion percentile),是用百分率表示的“门槛”,一般将α取值为15%或25%。如果1-α≤UVXlikUVKlik≤1+α,则该商品属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记为HIIT;如果1+α

这里对制造业的划分标准以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3次修订标准(SITC Rev.3)为基准,根据该标准,SITC 5、6、7、8大类产品为制造业产品。具体而言,SITC5大类产品为化学成品及有关商品;SITC6大类产品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如皮革及其制品、橡胶制品、金属制品等;SITC7大类产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大类产品为杂项制品,如卫生、水运、钟表等。其中第5大类和7大类多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商品,第6和8大类多为劳动密集型商品。为对产业内贸易类型作更精确的分析,本文使用SITC四分位数据进行计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经贸合作最为密切时期,本文因此选择1992~2003年贸易数据进行考察,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COMTRADE)。

3 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的总体分布

表1显示了按1992~2003年均值计算的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所占比重。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的,1992~2003年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基本在80%以上,而中国与东亚经济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基本在10%~20%之间。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在决定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发现,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质量产品为主。1992~2003年间,中国与东亚区域内发达经济体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整体产业内贸易比重分别为64.39%、58.77%、50.48%、51.78和65.16%。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与东盟新兴经济体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也分别达到53.64%、57.47%、64.94%和52.25%。这说明日本亚洲四小东盟新兴经济体中国这种质量阶梯形差异在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新加坡、菲律宾和日本出口的低质量商品比重是最高的。此外,还可发现,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要高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1992~2003年间,中国出口到东亚的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产品比重基本在20%~30%之间,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仅在10%~20%之间。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

表2分别计算了1992~1997年和1998~2003年两个时期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类型所占比重的均值。可以看到,1998年以后,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都呈上升态势,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却呈下降态势。

资料来源:根据COMTRADE数据库4分位数据计算整理。

4 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类型的跨行业分布

表3计算了1992~2003年间中国与东亚9个经济体SITC 5、6、7、8大类商品产业内贸易类型的分布情况。

行业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与东亚经济体细分行业的产业内贸易类型分布与总体分布是基本一致的,即SITC5、6、7、8大类商品都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另外,在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SITC7 大类产品在中国与东亚经济体比重是最高的,1992~2003年间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均值至少在65%以上,而中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都超过了70%,其中,中国与日本的比重最高,为77.42%。一般认为SITC7大类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类别。这说明,尽管近年来,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上升,但中国始终处于低质量、低附加值生产阶段。而且可以发现,即使是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SITC6和SITC8大类产品中,中国对9个东亚经济体也是以出口低质量产品为主。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制造业4个大类产品组中,SITC5大类产品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是最低的,基本在50%以下,而中国对东亚个别经济体甚至以出口高质量产品为主。SITC5大类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这说明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在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

5 基本结论

本文用1992~2003年贸易数据对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实证检验,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总体上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的,1992~2003年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基本在80%以上,而中国与东亚经济体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则在10%~20%之间。这说明要素禀赋差异是影响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2)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呈现出以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体,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次之,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最低的格局。中国出口的商品基本以低质量产品为主,而进口的商品则以高质量产品为主。这不仅表现在中国与东亚发达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中,而且表现在与东盟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中。 实证研究还表明,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都呈上升态势,而高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却呈下降态势。这说明尽管中国制造业在逐渐崛起,但劳动力成本优势依然是中国制成品占领东亚市场的主要原因,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亟待提高。

(3)通过跨行业比较可以发现,在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低质量产业内贸易类型中,SITC7 大类产品(机械与运输设备)的比重是最高的,一般认为SITC7大类产品属于高科技产品类别,这说明尽管近年来,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重上升,但中国始终处于低质量、低附加值生产阶段。即使是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SITC6和SITC8大类产品中,中国对9个东亚经济体也是以出口低质量产品为主。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与9个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制造业4个大类产品组中,SITC5大类产品(化学产品)的低质量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是最低的,而中国对东亚个别经济体甚至以出口高质量产品为主。SITC5大类产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这说明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内贸易中,在一些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是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

[2]Ando, M. (2005), “Fragmentation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East Asia” , th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e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R], 79th Annual Conference, Vancouver, Canada on June 30,2004.

[3]Azhar, A.K.M and Elliott, R,J.R (2004), “On the Measurement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tra-Industry Trade: A Geometric Exposition”. Contributed Session: European Trade Study Group 6th Annual Conference[R], ETSG 2004, 9-11 September.

第5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质量 毕业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118-04

[作者简介]刘景刚,重庆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夏吉莉,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重庆400065)

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就业工作,党的十指出,要采取措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为做好下一阶段我国的就业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好坏关系到社会就业体系全局。近年来,我国在毕业人数快速增长情况下,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采取多种措施,总体上保证了大学生群体就业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还较为普遍,质量意识还比较淡薄,质量评估体系还不健全,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质量总体不高的客观现实。

一、保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摆在政府、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效果的重要指标,其具有可检测、可评估特性。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特殊性。对于其质量的检验,史淑桃认为,应该包括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劳动关系三项指标(史淑桃,2007);杨河清认为,应该包括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三个一级指标和劳动报酬、劳动合同期限、医疗保险等12个二级指标(杨河清,2007)。综合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岗位层次、专业吻合度、薪酬福利、劳动权益保障和学生自我满意度等指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基于这些要素,国内不少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估,其结论虽不完全一致,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纵向比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下滑趋势。其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及中小企业就业比例增加。近年来,大学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基层就业、中小企业就业比例不断扩大。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在省会、直辖市就业的比例占总人数的45.2%,地级、县级市或县城、乡镇、农村依次占35.0%、14.1%、4.4%、1.4%。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17%在直辖市就业,30%在副省级城市就业,53%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柯羽研究指出,在2006~2008年期间,浙江省大学生在就业区域流向上呈现向乡镇发展的趋势,其中,2008年到乡镇工作的比例(18.32%)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增加了5.63%和8.97%。而在省会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逐年下降,在单位性质上,三年中到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4.66%,在国有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5.18%,而在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上升了16.36%。不可否认,这些变化在解决我国不同区域间人力资源不平衡等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政府期望,但仅从就业质量方面而言,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下滑,这种变化也并非大学生群体的主观愿望所为。智联招聘对2012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查结果发现,希望去大型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依然是大学生的主流愿望。然而,这种愿望满足状态不佳,其中,19.0%的毕业生期望去国家机关,而最终能到国家机关的比例仅为5.3%。期望去民营企业的比例仅为9.9%,而民营企业实际吸纳的则有29.0%的大学毕业生。

2.薪酬水平总体偏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薪酬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然而相对于社会生活成本增长速度和其他劳动者薪酬水平提升状况,大学生薪酬水平依然相对较低。麦可思调查指出,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479元,其中本科生为2815元,高职专科为2142元,月收入在前3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3815元)、深圳(3596元)和北京(3497元)。而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其中上海、北京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71874元、65683元。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远未能达到城市职工的平均水平。该现状和学生的期望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智联招聘调查发现,在2012届毕业生中,65.4%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500元以上,而实际能到达该水平的学生仅为44.2%;希望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为11.5%,而实际只有2.5%学生能实现这一期望。这一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求职期望过高,另一方面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薪酬水平偏低的客观事实。

3.专业对口率不理想。“专业对口”状况是检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好坏关系到学生工作后的主体满意度、工作稳定性和个人能力的发挥。当前,面对较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局面,不少大学生在求职中多采用“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的妥协策略,在不能获得专业技术含量高、专业对口性强的岗位情况下,转而选择销售、服务等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这种“委曲求全”的就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学生群体较高的就业率,但专业对口率却因此受到影响。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从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的占比仅为34.3%,较2005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相对而言,从事技术辅助、管理服务等岗位的人员比例却有所上升。麦可思的调查显示,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59%,6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该公司在2011年对毕业三年后的2007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届毕业生三年后的专业对口率为63.0%,其中本科的专业对口率为68%,专科的对口率为58%。这种状况也导致了高离职率的发生,在2010届毕业生中,34%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内发生了离职,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更高达44%。

4.部分劳动权益保障不到位。杨河清在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所罗列的12个二级指标中,11个指标均与劳资关系、劳动权益保障有关。说明我国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总体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也较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一是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就业歧视问题,反映在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地域歧视等多方面;二是单位侵权现象依然存在,包括在招聘中的内定现象、招聘宣传中的虚假广告或夸大其词行为,以及在不支付加班费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等问题;三是维权体系还不健全,包括工会组织不健全、仲裁制度不完善、劳动相关法律执行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多方面侵犯了大学生平等就业、获取劳动报酬、获得相关保障等基本劳动权益,也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水平。

二、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面临良好的时代机遇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既依赖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所形成的“内部条件”,也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外部机遇”。

1.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收入稳步增加,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得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有望保持较高水平增长态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这种转变的主要思路是变“劳动密集型”为“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变经济增长依靠“资源驱动”为“创新驱动”,在未来发展中我国经济的增长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系统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将会赢得更大的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形成的竞争压力将会逐步减弱。这些发展趋势为保证新时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为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证。近年来,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巩固,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了突出成效,毛入学率现已达到26.9%,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学生群体。自《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开始向纵深发展,其主要方向开始从追求数量、扩招规模、提档升格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优化结构、明确定位、形成特色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所推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措施印证了这种变化。毫无疑问,抓内涵、抓特色、重培养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和主流。此外,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正在改善,教育发展保障水平也正在不断加强。这些变化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办学实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夯实大学生就业的根基,为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3.较充分的就业现状为高质量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可以在比较中寻求意义。相关研究指出,印度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59.2%,美国2005-2006年度为76%,日本2007年为88.1%,澳大利亚2007年为60%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麦可思调查显示,我国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总体就业率为89.6%。2007届毕业生三年后的情况是:89.7%的人受雇于全职工作,4.9%的人自主创业,1.8%的人“正在读研”,0.1%的人“正读本科”,2.4%的人“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另有1.1%的人“无工作,未求职,未求学”。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数量上已经保持了较高水平,基本符合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一般状况,这种较为充分的就业状况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4.高校扩招增速趋缓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时代契机。近年来,高校扩招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大来源。张凤林指出:“在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难之间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总量失衡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而不是需求,即近年来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主要是供给过度型失业。”吴要武研究指出,高校扩招使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群体劳动参与率下降、失业率提高。在2000~2005年间,31~40岁的本科毕业生失业率由1.6%下降到1.1%,下降了约0.5个百分点;21~25岁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率则从6.1%上升到9.4%,上升了约3.3个百分点。而2005年城镇总体失业率为5.2%,比2000年的8.3%下降了3.1个百分点。同时,高校扩招同样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何亦名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扩招明显降低了毕生的平均起薪,袁晖光的研究也表明,受扩招影响,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大学生教育后的收益率持续下降,直接表现为工资收入的降低。由此可见,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实质影响。可喜的是,当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跨越式、规模式发展已经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高校扩招速度逐步趋缓,有研究指出,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平均增速在10%以上,“十二五”期间增速约为5%。这种变化正在各地、各高校中发生。以重庆为例,近两年重庆市高校招生增速明显趋缓,甚至个别高校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这种变化必将大大减轻就业人数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就业工作队伍将精力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促进新时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几点建议

1.处理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就业质量与就业数量是就业工作中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既依赖于更多学生“能就业”,也依赖于更多学生“就好业”。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充分就业”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基础还不牢固,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待就业的绝对人数依然较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依然处于上升周期,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加快向城市转移。同时国内外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问题都可能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和比例。对此,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提供更多机会保障更多大学生实现就业。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受到了忽视。但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在提升学生专业对口率、职业期望吻合度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帮扶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在工作中的满意度和劳动尊严。

第6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范文

近期的研究表明在许多国家,中小股东和债权人权利被剥夺、利益被侵占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LaPorta等(199819992000a)使用法律的方法建立了投资者保护的分析框架。他们从投资者保护法律及其执行的角度考察对公司特征和政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强投资者保护法律及其执行的地区,公司拥有更加分散的股权结构,内部人更愿意发行股票,并分配公司股利。他们认为考察投资者保护的不同程度,能够提供更好的解释。同时,研究者发现另一个更加有吸引力的问题:在投资者保护较弱的地区,是否存在一些替代机制,以弥补弱投资者保护带来的负面效应?LaPorta等(1998)注意到会计系统可能是一种替代机制,Francis等(2003)深化了这一观点,他们使用投资者保护的框架,分析了财务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

相对于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法律规定和法律执行的发展却较为缓慢(PisbrXu2005b)。这种特定的背景为考察财务会计系统是否可以作为补偿弱投资者保护负面效应的一种替代机制提供了机会。本文使用来自我国内地31个地区911家A股上市公司2001-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考察,利用樊纲和王小鲁(2004)编制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数据构建各地区的投资者保护程度变量,使用会计盈余反映经济利润的非对称及时性,衡量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证据一定程度上表明来自投资者保护较弱地区的上市公司更愿意提供较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以补偿弱投资者保护带来的负面效应。

本文以下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理论基础之上建立了研究假设;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部分,介绍了样本选取过程、数据来源和检验模型;第四部分提供了检验结果和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建立

(一)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系统

LaPorta等(1998)使用法律方法构建了投资者保护的分析框架。其中,财务会计系统在投资者保护的分析框架中具有重要作用。LaPorta等(2000b)分析指出财务会计系统和披露规定向投资者提供了行使权利所必需的信息。当不同国家或地区投资者保护程度具有显著差异时,对投资者保护与财务会计系统关系的分析存在两种不同的逻辑。第一种逻辑是关注在投资者保护程度高的国家或地区财务会计系统所发挥的作用。Francis等(2003)认为,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投资者保护程度更高的地区,金融市场往往更加发达,更加发达的金融市场会导致更多的融资机会和更加分散的股权结构,这就可能产生更加严重的问题。及时和透明的财务会计信息能够解决由于公司内部人和外部投资者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Ball等,2000)因此,在这种安排下,投资者保护程度更高的地区更加需要以应计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系统,以满足对及时和透明的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在投资者保护较强的地区,外部投资者很可能对公司管理层施加更大的压力(LaPorta等,2000a)为了减轻公司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公司管理层很可能提供更加及时和透明的反映真实经济交易或事项的财务会计信息。Bushman等(2006)从契约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契约理论,最优契约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可证实的信息,而财务会计系统为最优契约的设计和执行提供了丰富的可证实的信息。在法律或司法系统更强的地区,契约的设计和执行的效率更高,因此,对高质量财务会计信息的需求就越大。

第二种逻辑则认为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财务会计系统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机制补偿投资者保护较弱带来的负面效应。LaPorta等(1998)在分析不同地区法律保护差异时,提出一个自然而又有趣的问题:投资者保护较弱的国家是否具有其它替代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注意到国家的财务会计系统可能是这样的一种替代机制。财务会计系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公司经营运作的信息,为签订契约提供可证实的信息,特别是,当投资者保护较弱时,会计准则的发展对于财务契约的设计和执行更加重要。他们使用国际财务分析与研究中心提供的会计披露指数作为替代变量进行考察,检验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一假设,斯堪的纳维亚成文法系国家的会计质量最高,普通法系国家的会计质量居次,但显著高于德国成文法系国家的会计质量,法国成文法系国家的会计质量最低。Francis等(2003)深化了这一思想,提出可能存在倒转的因果关系,即财务会计系统对证券市场发展的影响独立于投资者法律保护。在这种情况下,较高质量的财务会计系统能够替资者法律保护,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但遗憾的是,检验结果没有支持这一假设。以上研究虽然推测财务会计系统可能补偿投资者保护较弱带来负面效应的一种替代机制,但是并没有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的证据。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第一,对财务会计系统的测量主要基于对国家层面会计准则的考察,而忽略了公司层面提供不同质量财务会计信息的动机;第二,在跨国研究中,难以对不同国家政府管制、税收体系、证券市场有效程度等因素进行很好的控制。

(二)建立研究假设

我国证券市场具有新兴和转型的双重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正式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证券市场仍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PistolXu(2005a)分析指出,对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法律及其执行对投资者的保护在短期内可能无法发挥明显的功效。有两个主要因素影响了法律及其执行对投资者保护的效果:法律不完善程度和可靠信息缺失程度。转型经济的法律改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发达经济的法律体系进行移植而完成的。由于语言、文化和制度的差异,导致了移植后的法律体系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完善性。在法律执行中,由于难于解释法律的起源,也难于有效处理新的法律问题,从而加大了法律执行的不完善性。另一方面,法律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可靠的公司层面信息,转型经济中公司层面信息存在着较大的噪音,也降低了法律执行的效果。在这种背景下,更可能存在其他替代机制弥补法律及其执行对投资者保护较弱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我们关注财务会计系统作为一种替代机制,补偿法律及其执行对投资者保护较弱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先后制订并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制度。2000年7月1日正式施行了第二次修订的《会计法》与之相适应,财政部于2000年12月了《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宗旨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金人庆,2006)。另一方面,来自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表明,虽然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上市公司仍然存在众多的不规范行为,上市公司的年度会计盈余与股票收益的关系仍存在明显的规律性,与西方成熟市场的情况基本一致。

公司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不仅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而且与公司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动机密切相关。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对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环境及执行质量存在差异,处于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地区的公司,更有动机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以补偿法律及其执行对投资者保护较弱带来的负面效应。一般认为,在投资者法律保护较弱的国家或地区,市场对公司的定价会更低(Claessens等,2002)。处于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地区的公司更需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降低公司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减少市场对公司的折价。其次,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的地区,由于缺乏其它可以依赖的机制,公司可能更需要通过某种替代方式,如提供高质量财务会计信息,建立声誉机制,增强投资者的信心(LaPorta等,2000a)。最后,由于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有助于契约的设计和实施(Hay等,1996),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地区的公司更可能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来降低契约设计和实施中的交易成本。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其它条件不变,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地区的公司比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地区的公司更愿意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我们选取了2001-2004年4年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所有公司作为初始样本。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执行了以下筛选程序:(1)剔除了含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面临境内外双重监管环境,与其他上市公司不同;(2)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存在行业特殊性;(3)剔除了4年间数据不全的公司;(4)为了控制异常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易齡了1%分位数和99%分位数以外的数据最后,我们获得了来自我国内地31个地区的911家公司4年的面板数据(样本数合计为3644个)。

(二)数据来源

我们使用的上市公司数据全部取自香港理工大学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CSMAR数据库查询系统。根据色诺芬公司提供的公司治理数据库,获得了公司最终股东的相关数据。我们使用的投资者保护指数建立在樊纲和王小鲁(2004)编制的地区市场化进程数据及其子数据的基础上。他们根据大量的统计和调查资料,釆用“主因素分析法”,编制出中国各地区2001年和2002年市场化相对进程指标。这一指标包括“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五个方面指数,每个方面指数又包括几个分项指数。考虑到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选择了“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指数,以及其中的“律师人数地区人口”和“知识产权保护”两项分项指数考察不同地区的投资者保护程度。由于研究数据时间跨度为2001-2004年,考虑到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在研究时间范围内相对稳定,我们使用2001年的市场化进程数据进行衡量。

(三)检验模型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是一个涵义广泛的概念。我们在对这个概念进行操作化处理中,主要考虑了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非对称及时性。Basu(1997)首次考察了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损失和经济利润的非对称及时性,他的检验结果表明会计盈余对经济损失的反映要快于经济利润。他分析认为这种现象是由于会计稳健性而引起的,因而把这种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损失和经济收益的非对称及时性作为会计稳健性的测量方式。Ball等(2003)分析认为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程度,特别是会计盈余对经济损失更加及时的反映,可以用来测量财务会计信息质量。Ball和Shivakumar(2005)认为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非对称及时性主要来源于会计盈余对经济损失的及时确认,并指出这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我们使用这种方式测量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模型如下其中,EPS,表示公司,第t年的每股税后净收益;巧t表示公司,第t年年初的股票价格;RET,表示公司,第t年的年股票收益率,RET“=]!(1+RETit)-1(RET,表示第j?月的月股票收益率,至RET12表示第t年各月的月股票收益率)D是虚拟变量,当RETit<0时,取值为i否则为Q

为了考察不同地区投资者保护程度与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对Basu(1997)的模型进行了扩展,模型如下

    其中,EPS,表示公司i?第t年的每股税后净收益;P,t表示公司,第t年年初的股票价格;RET,表示公司,第浑的年股票收益率,RET,:=nC1+RETt)-1(RETh表示第j月的月股票收益率,R灯1至RET12表示第t年各月的月股票收益率)D是虚拟变量,当RETA0取值为I否则为QIPD,t是衡量不同地区投资者保护程度的虚拟变量,当PD,<中位数时,取值为0否则为1。

而且,我们考虑对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公司层面因素这些控制变量包括:(1)公司规模(Size)用公司当年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表示;(2)债务约束(Debt),用公司当年资产负债率值表示,孙铮等(2005)发现上市公司的债务约束对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我们在模型中加入这一变量进行控制;(3)公司风险(Risk),用公司当年月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表示;(4)最终控股股东(CO)虚拟变量,当最终控股股东为国有控股时,取值为I否则为0(5)样本年度(Year),虚拟变量,控制宏观经济的影响

四、检验结果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给出了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EPS/P的均值为0.006中位数为0.012。RET均值为-0.178中位数为-0.21775%分位数为-0.089这说明对于全部样本,有75%以上样本年股票收益率为负。表1中!PDa、JPDb^U分别表示使用“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指数、“律师人数丨地区人口”和“知识产权保护”两项分项指数衡量地区投资者保护程度的虚拟变量,我们使用了地区指数的中位数作为划分强投资者保护地区和弱投资者保护地区的标准。SiZe表示公司当年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值,该变量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21.046和21.009。公司当年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513和0.481而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8和19.867说明公司间资产负债率差异较大。公司风险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093和0.087。公司最终控股股东的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0.757和1.000而且25%分位数为1.000说明全部样本中75%以上公司最终控股股东为国有控股。

(二)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检验结果

我们使用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非对称及时性来衡量财务会计信息质量。Bal傳(2001)使用这种测量方式对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1992-1998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与普通法国家的情况正好相反,中国上市公司会计盈余对经济收益的反映强于对经济损失的反映。孙铮等(2005)使用同样的测量方式考察了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1999-2002年的数据,结果发现与普通法国家相似的证据。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一定的波动,我们首先分年度进行了检验。根据Basu(1997)的模型,系数则量了会计盈余对同期经济利润的敏感性,系数卩3测量了会计盈余对同期经济损失的增量敏感性,(P2+卩3)测量了会计盈余对经济损失的敏感性。模型的R2测量了会计盈余反映经济利润和经济损失及时性的总体差异。

表2提供了2001-2004年各年横截面检验和面板数据检验的结果。可以发现,各年横截面检验结果和面板数据检验结果基本上表现出与普通法国家证券市场相同的特征。在PanelA中,使用面板数据检验结果表明,会计盈余反映经济利润的敏感性为0.064(卩2)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损失的敏感性为0.148(p2+卩3)整个模型的R2为14.1%。这说明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损失比反映经济利润的速度更快。在PanelB中,平均而言,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损失模型的R2为11.2%,高于会计盈余反映经济利润模型的R2(10.1%)这个结果表明,对于全部样本公司的数据而言,Basu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三)地区投资者保护程度与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回归结果

表3给出了使用面板数据的地区投资者保护程度与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回归结果。由于研究目的,在模型中增加了衡量地区投资者保护程度的虚拟变量以考察不同投资者保护地区公司提供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并且,加入了影响公司政策选择的控制变量,以控制公司层面其它主要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对经济损失和经济利润进行划分的准确性,分别使用了公司的年股票收益率和市场调整的年股票收益率是否小于零两种方法进行划分。

我们使用了地区市场化指数的中位数划分强投资者保护地区和弱投资者保护地区,并设置投资者保护程度的虚拟变量,考虑到这种操作对回归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在稳健性测试中使用地区市场化指数构建连续变量进行回归,结果保持一致,这说明我们的结论并不会受到投资者保护变量设置形式的影响。

在模型1中,我们使用“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指数衡量投资者保护程度。当使用RETit〈0划分经济损失时,交互项D*IPD*RET的系数为-0.014t值为-2.187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当使用MARADJ-RETit〈0划分经济损失时,交互项D*RET*IPD的系数为-0.030t值为-2.394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结果表明,地区投资者保护程度与公司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非对称及时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如前所述,本文使用公司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非对称及时性衡量公司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这个结果表明在投资者保护程度较低的地区,公司更愿意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与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相一致。

此外,我们还发现公司规模、最终控制股东与公司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非对称及时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公司资产负债率、风险与公司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的非对称及时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我们在模型2和模型3中分别使用了“律师人数地区人口”和“知识产权保护”两项分项指数衡量地区投资者保护程度。在使用RET“<0划分经济损失的模型2中,交互项D*RET*JPD的系数为-0.028t值为-4.455在1%勺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如果使用MARADJ_RET"<0划分经济损失,交互项D*RET*JPD的系数为-0.067t值为-5.286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使用RET;t〈0划分经济损失的模型3中,交互项D*RET*JPD的系数为-0.020t值为-3.16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如果使用MARADJ-RET“〈Q划分经济损失,交互项D*RET*JPD的系数为-0.044t值为-3.519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律师人数地区人口”和“知识产权保护”两项分析指数代替“市场中介组织和法律制度环境”方面指数后,地区投资者保护程度与公司会计盈余反映经济收益非对称及时性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明显。

五、研究结论

第7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范文

[关键词] 高质量;职业指导;素质训练

[中图分类号] C9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095?02

党的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对我国职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成长都是依赖于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从业人员而发展起来的。比如德国、美国、日本无一不是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越发达,其职业指导体系也就越完善、人本化,并伴随职业人的终身发展。

笔者认为所谓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就是指通过对求职者就业指导、对创业者的创业指导,对职业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指导等内容,能实现人职有效匹配,充分促进劳动者、用人单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原则

要实现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必须将求职者个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尽可能实现人岗匹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用人单位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遵循人岗匹配原则、助人自助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一,人岗匹配原则。

人岗匹配是双重匹配,即岗位要求与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相匹配,工作报酬与人的工作动机相匹配。只有任职者具备的素质能胜任某一岗位的工作,才能创造最大的工作绩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指出的人具有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八种多元智能。人的智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职业倾向性,不同智能结构的人,其知识背景、兴趣特长、性格气质也不同,因此适合的职业和岗位也必然不同。人岗匹配的岗位有利于从业者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和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和均衡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助人自助原则。

助人自助是心理辅导的最基本原则,心理辅导期望通过心理咨询师对来询者的咨询和辅导,增强其独立性而非依赖性,培养来访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后遇到类似的挫折时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伴随人的整个职业发展生涯的职业指导更是如此,因为人的职业生涯不可能随时伴随着职业指导师。因此,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应该培养求职者和职业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指导师只有以“助人自助”作为重要原则来进行职业指导,才能让人终身受用。

第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长远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可持续发展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共同追求的基本原则。职业指导中所指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个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用人单位因为引进人才而能得以可持续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应当以促进人的职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用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供求双方从长计议,考虑长远而非眼前,如明确定位、确立目标、提供可行性方案,对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和用人单位的人才引进规划进行科学指导。

二、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措施

(一)以就业政策为指导

人是社会的产物,脱离现实社会来谈个人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只有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个人的职业发展才能有美好的前途。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严重脱节。比如: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

[收稿日期] 2013-09-12;[修回日期] 2013-11-19

[作者简介] 罗慧玲(1970-),女,湖南浏阳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主任,副教授,法学硕士,高级职业指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德育创新.

但是不仅家长和孩子不愿意进入职业院校学习,而且很多职业指导人员也总是强调今天做一线蓝领是为了明天做管理层白领。显然,这些观念既不符合时展需求,也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职业指导人员有义务指导来访者充分了解国家在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法规,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求职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岗位。

首先,职业指导人员求职者应该给予就业创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指导。如就业困难群体职业培训费的减免政策、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劳动法》、《就业促进法》、《残疾人保障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失业保险条例》等;其次,帮助求职者充分了解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动态,帮助求职者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鼓励他们顺应时展需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事时代最需要的工作。比如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对制造业的支持政策,了解大学生下基层就业在未来升学、考公务员方面的优惠政策。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政策法规,求职者才能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增加就业创业的成功率,实现职业人的人生价值。

(二)科学使用测评工具

职业测评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受试者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和职业能力倾向等职业发展要素进行评估。通过把握人格特征达到人职匹配的代表人物是霍兰德。目前我国的测评软件精选了9项测评(职业性格测试、职业性向测验、管理能力测试、营销能力测试、创新能力测试、创业素质测试、创业倾向测试、心理稳定测试、职业兴趣测试),能比较准确地对人的兴趣、性格、气质、行为取向和能力等特征进行分析,以便发现求职者潜在竞争优势,并充分发挥优势找到合适的职业。

测评工具直接决定测评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不恰当的测量方法会使测量结果出现差错,导致虚假信息和决策误导。因此科学使用测评工具是对职业指导人员的基本要求。首先,职业指导人员应该选择经过检验的量表和最新权威测评系统,凡自制量表应接受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并谨慎使用;其次,职业指导人员应懂得根据测定结果分析影响测评准确性的各种因素,包括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分析,测评实施过程的分析,测评者本身因素的分析;最后,职业指导师应该能够撰写测评报告总结测评结果,通过图表直观再现结论,客观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为科学的职业指导提供前提条件。

(三)职业指导与素质培训相结合

追求成功是每个人前进的动力,改变自己未来的生存状态的需求是求职者进取的内在驱动力。目前结构性失业率不断升高,据调查,其主要原因来自求职者的自身素质。比如自信心不足、自身发展缺乏定位;缺乏基本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能力;成功体验少,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难以突破等等。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应该针对求职者的职业素质提供必要的培训,以此改变求职者的素质结构,使之能适应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训练、通用技能训练。

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目的是帮助求职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主要内容包括:诚信教育、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

职业素质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求职者的自我认同感、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作为员工的基本素质。主要内容包括:成功自我设计、自信心训练、交往能力训练、行动力训练、自制力训练、坚持力训练、个性优化训练、爱的能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等。

通用技能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求职者适应社会和职场的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技能、口语表达技能、礼仪接待技能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素质培训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专业水准的培训师,比如:职业素质训练一般需要专业的心理团体辅导教师来完成。总之,只有职业指导和素质培训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通过改善求职者的自身素质结构,改变“工作找不到人,人找不到工作”的结构性矛盾。

(四)提升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水平

第8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范文

关键词:水稻栽培;发展;创新

1 目前东北地区水稻栽培的发展状态

1.1 东北地区水稻栽培的主要特征,就目前来看,东北地区水稻栽培科学创新与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多目标发展、产量要求较高、科技创新以及走入机械化。东北地区水稻作物的栽培意义重大,要完成多个目标共同实现。因此研究人员要不断加强对研究范围及内容的管理,使水稻栽培技术能够在东北高效稳步的发展。作为粮食产业发展迅速的东北,必须坚持把不断增强水稻作物产量放在第一位,同时改善水稻产品质量,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不仅能够让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得到有力保障,更能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很大贡献。如今,研究人员不但需要加强水稻栽培方面的研究,还要对各种交叉学科如经济学、生态学、作物生理病理学、耕作学、农业气象学等等进行详细的研究,这样才能进一步确保作物的高效优质的生产;最后,水稻的机械化生产加工,也为粮食作物的高产率提供了有力支持。

1.2 目前东北地区在水稻栽培方面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首先是稻米的质量问题。很多农民在耕种过程中过于追求产量,忽视了水稻本身的质量问题,导致其生产出很多低质量的稻米。生产过剩的低质量稻米逐渐形成积压,而高质量的稻米却非常缺乏。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耕作者普遍对生产的中期阶段比较重视,结果往往是忽视了产前灌溉与产后修护等环节,使得水稻生产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要知道,重视水稻栽培,是要有效地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部分合理的衔接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水稻耕作体系。所以目前东北水稻栽培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就是朝着规模化生产方向发展;另外,随着我国人口密度不断增加,资源需求量也在不断膨胀,水资源、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因此,水稻的产量也就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

2 水稻种植技能的创新与成长

2.1 掌握高质量的水稻种植技能

掌握高质量的水稻种植技能,不只可以使水稻产量提高,更能进一步掩护生态均衡。水稻种植技能,广泛以模子化、轻盈化为主,通过对一些高新技能的引进,对农作物种植出产进程实验综合说明以及体系说明,成立一种动态的体系以及动态模仿模子,从而实现水稻出产定量的决定,进而促进水稻种植的科学成长。在水稻的出产进程中,要对可以或许影响水稻产量的各类情况如阳光、温度、水源、泥土等进行具体的研究,找出可以出产高质量水稻的有用材料。其它,按照东北地域广泛严寒的现实环境,还应该采纳一些详细的种植法子,最终形成尺度化的种植。首先是大棚育苗技能。大棚育苗是寒冷地域培养壮秧的基本,在出产进程中,提前对土地实施扣膜以使地温升高,这样在化冻后便可以开始整地作床,到达早育苗,检测技术,抢积温的目标,大大提高了资源操作率。针对差异地域差异地形,可以选择差异的大棚,如三膜大棚包围、小棚包围等等。其它,在东北地域,回收“少本稀植”的种植计策可以进一步提高产物的成穗率、坚贞率。在插秧进程中,秧苗带药下地,插秧密度与局限要以品种特征、壮秧水和善泥土肥力举办综合评定,一样平常局限为:行距36.3~39.6 cm,穴距16.5~19.8 cm,每穴两株为宜。

2.2 精确的施肥和浇灌

精确的施肥是担保水稻产量的重中之重。在施肥进程中,施用量应该按照泥土的肥力以及水稻的接收水平来抉择,进步肥料的施用服从,尽最大全力用起码的肥料种植出最高质量的水稻,从而镌汰对泥土及生态情形的粉碎。施用磷肥能促进水稻结实和根系发家,一样平常亩施5kg;施用钾肥可以或许对水稻植株的抗逆性起到加强浸染,一样平常亩施纯钾2.5kg。水稻出产必要大量的用水,以是增强研发节水种植技能也长短常有须要的。在用水时要关注水分的使用问题,到达节水的目标。

第9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征范文

关键词:审计质量;审计收费;关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理论界的主要观点

对于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的关系,会计理论界的观点可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关系。他们认为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都是由许多内生变量共同决定的,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相互决定的关系。从审计服务的需求来看,根据委托理论,由于经理人员、债权人和外部股票持有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委托人期望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来监督人的行为,降低成本,不同的经济实体存在问题的程度不同,对审计服务水平的需求也不同,也就是说,是否选择大会计公司,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以便更好地监督经理层的行为,取决于问题的严重程度,而与审计费用无关,或仅有弱相关关系。从审计服务的供给来看,被审计单位的规模、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的复杂程度以及审计风险等因素影响审计服务的成本,审计收费的多少主要由会计公司的成本结构决定,审计收费的变化并不必然表明审计质量的差异;另一种观点认为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们认为有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委托人,要通过选择提供高水平审计服务的会计公司和注册会计师,来降低不合格审计的风险;而在审计市场上,审计产品的质量特征是与审计费用相联系的,就某一个审计约定而言,审计费用随会计公司的不同而变化,会计公司不同,提供的审计产品的质量特征也不同。这样,选择了会计公司也就同时选择了审计费用和审计质量。从注册会计师来看,高质量的审计需要较强的敬业精神、过硬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职业声誉,显然,拥有这些品质的注册会计师收费较高,即会计公司和注册会计师提供的审计产品的质量越好,审计收费越高。

二、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关系经济学思考

(一)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技术性特征的关系。当会计报表存在错弊时,注册会计师能否发现错弊是能否报告错弊的重要前提,而注册会计师能否发现会计报表的错弊则受到技术和经济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技术因素是指注册会计师的受专业教育程度、专业技术素养、职业谨慎态度、专业判断能力以及所使用的审计技术方法等。

经济因素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投入审计过程的经济资源,主要包括用于聘请和培训注册会计师的费用和投入各个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成本。就前者而言,受专业教育越多、技术水平越高、经验越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要求的报酬越高,他们发现会计报表存在错弊的能力也越强。就后者而言,对于任何一个具体审计项目来说,审计过程实际上就是审计证据的收集与分析过程。审计证据的收集需要成本,而且证明力越强的审计证据所需的成本也越高。

(二)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独立性特征的关系。独立性是审计服务的本质要求,也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不屈服于客户以及其他外在的压力和诱惑,自主地根据专业判断来形成审计意见。需要指出的是,独立性作为审计质量的特征,只有程度高低的差别,没有“有与没有”的差别。任何注册会计师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独立,要求受聘于客户的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完全不受客户意愿的影响是不现实的。独立性程度的高低差别是构成审计质量差别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现实社会中,注册会计师在市场行为中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审计质量的独立性特征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不能被公司管理者的意愿所左右;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为了生存,需要留住客户,为此又必须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意愿和要求。被客户掌握了经济命脉的注册会计师往往受制于公司管理者的压力,管理者是否聘用和付费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审计的独立性。

三、我国审计市场现状

(一)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内在需求少。在我国目前的审计制度安排下,审计市场并不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相当一部分公司对审计服务的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法律或政策规定的需要,而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缺乏内在的需求。对这些公司来说,审计服务价格的高低几乎是他们选择会计师事务所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会计师事务所也只能以低价来招揽业务,以求生存。

(二)审计市场竞争激烈。在我国审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数量过多且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审计收费普遍偏低,需要以大量的客户数量来支撑其收入,为了生存、发展,自然同业竞争激烈。

(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意识淡薄。受目前审计市场的现实因素影响,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追求质量的意识较淡薄,审计短期行为严重,由于审计成本的弹性很大,相同的项目按不同的质量要求来完成,审计成本可以有巨大的差异。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正是利用了审计成本的这一特点,恶性压低价格。一旦得到项目,只能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以避免亏损。

(四)相关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制度形同虚设,注册会计师即使发生严重的审计失败,也没有严重的经济赔偿压力。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收集足够的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的内在动因,在定价决策时便很少考虑提高审计质量和防范审计风险所需要的审计成本。

(五)会计师事务所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大多会计师事务所以合伙形式进行组建,管理较为松散,面对激烈的竞争,规避内部利益冲突,往往采取个人承包等方式进行管理,各个合伙人或部门各自为政,分别对自己的收入和成本负责。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会计师事务所既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也缺少包括定价决策在内的统一决策标准。

四、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关系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单纯从审计收费与审计质量技术性特征角度考虑,审计质量同审计收费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正向关系,也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正常关系,应当是努力实现的。而我国的现实状况又说明,审计质量与审计收费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这是一种非正常的关系,我们不能脱离现实去分析问题,应当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在我国现实的审计市场中,审计质量形式上是受审计独立性所影响,审计独立性受实际委托人(付款人)影响,实质是由审计内在需求决定的。

(一)我国现实审计市场中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仔细分析审计行为的过程,可以建立审计质量实现的路径。(图1)即审计质量决定于审计需求,审计需求决定于实际审计委托人(付款人)的真实意愿,而审计委托人的意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如资产所有者支付审计费用,希望通过严格的审计来规避受托人的舞弊;一种是需要形式上的审计或低质量的审计报告,如资产经营者(管理当局)支付审计费用,为实现监管要求,而不得不进行的外部审计。由以上分析可知,同样是为实现对资产经营者(管理当局)的监督,由于实际支付审计费用的主体不同,而导致的审计真实意愿截然不同,进行审计的真实意愿由实际的付款人决定。在我国现实审计市场中,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委托人的真实审计需求(付款人的真实意愿)。

(二)我国审计市场中审计质量同审计收费的关系。下面,按照上述两种审计质量的实现路径来分析审计质量同审计收费的关系。

在第一种情况下,审计需求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代表实际付款人的真实意愿,为实现目的必然聘请优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在这种情形下,审计质量同审计收费的关系表现为技术性特征下的相互影响的正向关系,这是一种正常的关系,符合审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应当是努力寻求建立的。

在第二种情况下,审计需求低质量的审计报告,实际付款人往往只需要形式上的审计,不愿意支付较多的审计费用,甚至需要审计对其舞弊进行形式上的掩盖。在这种需求下,审计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审计工作的实质目的无法实现,必然审计的质量无法保证,审计收费由质量、责任意识淡薄的会计师事务所相互竞争的价格决定,审计质量同审计收费没有明显的内在联系,极端情形是审计质量同审计收费会成明显的反向关系,即问题越多的财务报表被审计形式掩盖所需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

应当承认,上述第二种情况在我国现实审计市场中存在较普遍,审计质量同审计收费的关系是一种非正常关系,需加以改变。

五、对策研究

前面分析得出,在我国审计市场中,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委托人的真实审计需求,是实际付款人的真实意愿体现,所以通过改变现有审计费用支付来源,建立真正的审计需求者支付审计费用的委托审计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审计质量同审计收费的正常关系。

(一)建立真正的审计需求者支付审计费用的委托审计制度。在现实的审计业务活动中,实际支付费用的一方掌握着业务谈判的主动权,能够实现对方按自己意志办事。目前的审计市场中,被审计单位往往是实际审计费用的支付方,导致审计业务涉,独立性无法保障。所以,必须改变现有的审计委托模式,被审计单位不得作为审计委托人,审计委托人必须由资产所有人、债权人等真正的审计需求者担任并实际支付审计费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注册会计师按委托人意思对被审计单位进行严格审计。

或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新模式,即在审计委托关系中引入第四方――保险公司。在这种模式下,被审计单位不再直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而是向保险公司投保财务报表保险,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投保的公司进行审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决定承保金额和保险费率。对因为财务报表的不实陈述或漏报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负责向投资者进行赔偿。通过保险公司作为媒介,来联系被审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不仅割断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而且保障了对注册会计师的选聘权与监督权合一,提高了审计效率。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建设。实践证明,没有自律的行业是没有前途的行业。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决定了这个行业必须加强自律监管,自觉自愿主动地把行业自律监管工作做好,才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果不主动搞好行业自律监管,而是被动地等待政府部门的监管,被动地等待他律,那么就谈不上保护社会公众利益,我们的行业将无法立足于社会。所以,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监管体制,是行业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是行业健康运行和规范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如,在诉讼条件的放宽、举证责任的修正及赔偿风险的提高等方面,完善法律赔偿机制,消除审计回扣存在的可能空间,根据“民事在先、行政刑事双管齐下”的原则,建立能够鼓励甚至是激励审计报告受害者提起民事诉讼的法律制度,从而形成一种由审计报告使用者组成的监督力量。通过加强相关法制建设,来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风险水平。

(作者单位:1.河北经贸大学;2.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东.微观经济学新论.1997.2.

[2]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