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

第1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 素养 策略

一、当前地理教师现状调查

1.专业构成角度

笔者根据当前地理教师的发展现状,对舞钢市的地理教师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将当前就职于地理学科的教师进行一定的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类:其他学科教师被临时安排承担地理教学,地理教学为其兼职;非地理专业教师专门的从事地理教学;专业的地理教师主要从事其他学科的教学;地理专业的教师专职地理教学。根据笔者的调查显示:当前初中地理教师的构成成分比较复杂,非专业出身的地理教师占有较大的比重,专职地理教师的比重最小。就舞钢市而言,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共28人,其中13人是地理专业教师,占总数的46%;15人是非地理专业教师,占总数的54%,地理教师素质普遍有待提高,教师工作的稳定性较差,严重影响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2.其他构成角度

除了专业构成角度,笔者还对本地区地理教师的其他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笔者就舞钢市地理教师的专业、年龄、教龄、职称、班级情况展开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地理教师的职称以中级为主,教师教龄较高,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从地理教师的专业构成角度来看,专业专职教师非常少,从地理教师的年龄角度看,地理教师的一般以中青年为主,从地理教师的教龄来看,地理教师一般以年长教师为主,新上位的教师较少。从以上角度分析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利于发现地理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提出解决地理教师素养的策略。

二、教师的构成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1.非专业的地理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一些原本从事其他学科教学的教师,特别是语、数、外等所谓的主要学科的教师,认为地理学科不是主要科目,学校让他们代教地理学科,兼顾即可,不需要达到最优化的效果。教师认为自己本身有自己主要的学科,他们的心思与精力都放在主教的学科上,对地理学科普遍不重视。另外,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从事地理教学的时候,专业素质不到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时往往是力不从心,教学缺乏热情与激情,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欠佳。

2.地理专业非专职教师教学信心不足。在当前的教学中,另一种状况就是一些专业的地理教师认为自己从事地理教学没有前途,待遇得不到提高,职称无法评定,然后就转向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的教学。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往往存在没有学科归属感,教学的时候信心不足,影响其他学科发展的同时,还影响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

3.地理教师的投入不够。一些教师从事地理教学是因为别无选择。本来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但是由于在年龄上越来越大,教学业绩不够出色,或者是地理教师过于缺乏而被逼无奈才进行地理教学,专业知识非常匮乏,不能够完全投入到地理学科的教学中。

4.地理教师的工作缺乏激情。在地理教学中,还有一些专业型的地理教师,但是由于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激情,地理学科在学校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地理教师相应的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缺乏激情,影响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提升地理教师素养的有效策略

1.通过教研活动,为地理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重视地理教学的教研活动。在每学期的教学中,至少要有两次教研活动。在这些教研活动中,教师要开设公开课,接受其他教师与领导的点评。在最开始的时候,点评的环节,评课教师的发言比较少,教师往往是给出积极地正面的评价。但是为了提升地理教师的素养,促进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引导评课教师对地理教师授课的缺点与不足也指正出来,促进地理教师的素养不断地提升,为地理教师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与平台。

2.组织教研活动,对地理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在地理教学中,还需要组织多种教研活动,对地理教师的发展提供专业的培训。这些教研活动是以每个区域为单位进行的教研活动,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地理教师,地理教师素养的提升缺乏基本的人才基础,所以,需要以区域为单位,对地理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在这些活动中,一些非专业的教师能够通过专业地理教师的见解,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通过一些教研活动,促进一线教师获得更多的培训,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

3.研究课例,提升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水平。在地理的日常教学中,需要对课例进行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地研究课堂教学,促进教学实践逐步完善,逐渐的解决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地理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是否能够组织好课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为了更好地组织地理的课堂教学,大多数学校提出例如同课异构等新型的教学方法。根据我国地理教学实际中缺乏专职教师的现象,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一些课程进行归纳分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提升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素养。

4.不断规范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设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由于我国地理教学存在一些实际问题,现状堪忧,大部分地理教师觉得难以掌控课堂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导入环节―问题环节―训练环节―板书环节―总结环节。教师的导入环节,是指教师在导入教学的时候,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热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出有针对性、目的性与创新型的问题。训练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结束之后,要为学生留出5~10分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板书环节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板书的设计要科学合理、简单易懂,便于学生理解。总结环节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保持教学环节的整体性。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教育领域需要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不断提升地理教师教学的素质,提升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新课标;问题;应对策略

在中学阶段,地理教学主要基于对于地球表层人文、自然要素及二者关联的探讨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地理学科属于传统学科的一种,其教学围绕培养基本地理素养而展开,因此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我国应试教育大环境存在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本学科特色和应有效能的发挥。笔者基于此进行了相关论述,以期对改善当前教学现状提供思路。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课时安排较少

初中阶段学生所学课程门类较多,升学压力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便忽视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将语、数、外等课程课时延长,占据地理应有课时。部分初中一周地理排课很少,学生甚至在整个学期都很难系统完善地进行地理学习;同时地理教师往往身兼数班,精力与能力分散,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缺乏了应有的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甚至不能在学期过后正确叫出授课教师名字。通常,学生学习兴趣和其与教师熟悉程度密切相关,这种教学状况致使学生普遍缺乏对于地理课程的喜爱,妨碍了其学习主动性的形成。

2.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不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枷锁,学校、家长及学生对于分数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他们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课程上,认为只要纳入到升学考试计分的课程才是重点。然而,学校、家长在片面认识地理学习重要性的同时,忽视了初中阶段为地理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多数学生往往在这一阶段迫于升学压力而放弃地理学习。长此以往,“不学地理”“不愿学地理”的氛围便广泛蔓延。

3.专业地理教师缺乏

当前,鉴于很多初中学校对于地理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其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便显示出一定的随意性。大多数地理教师年纪轻,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很多地理教师甚至兼任其他课程教学工作、行政工作,不符合地理教学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按照书本详述而进行课堂教学,不能形成必要的教学特色,学生便陷于无趣、枯燥的地理学习环境中。另外,很多地理教师不能有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多层次教学,部分学生学习悟性和能力较强,而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有些学生能力相对较弱,而教学内容难度却较大,学生便丧失了学习积极性。

4.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在初中学校未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形成科学认知的情况下,校方便相对应地缩减地理教学实践环节占有时间,并在师资素质提升、教学设备器材的添置方面进行控制。因此,地理教学活动在课时紧缩的状况下,缺乏足够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完全是纸上谈兵。缺乏学校资金支持、家长观念支持及学生学习行动的支持,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本无从开展。

二、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与建议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出于好奇心重、求知欲望强的特殊时期,浓厚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其今后学习具有关键性意义。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按照以趣引思、知趣相容的教学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由过去的“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80页”转变为“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宇宙是怎样的吗”,以此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或通过进行减短、生动的故事讲解引人入胜,摆脱旧式、枯燥的授课方式。借助于生动的教学方式,教师亲和力大大提升,学生也能够跟随求知心走进地理世界。

2.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倡导师生互动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早已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被动模式,更多地以广泛的知识获取渠道、多向知识交流、师生互相学习为主。如今,地理教学应逐步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教师点拨的基本模式。地理课堂可以以喜闻乐见的地理环境新闻、小组讨论等模式生动开展。

3.科学利用教学工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理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综合性、实践性,其中对于地图的使用便是很好的例证。作为广泛地理信息的最好载体,地图在学生地理思维的构建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抛弃以往死记硬背课本内容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科学阅读地图,凭借对地图庞杂内容的详读、分析、演绎与归纳等,将课本众多的知识信息有机联系在一起。如今,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维电子地图更加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地理信息,实属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

4.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和地理素养。可以说,教师若想教授学生“一杯水”,必须自身拥有“一桶水”的能力和储备,才能进行良好知识形象的树立和教学引导、启迪。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从反馈信息中切实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向的调整和相关知识的补充。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课程,开阔眼界,并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互通交流。

三、结语

第3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课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地理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生活与生存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素养,包括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关键的地理能力和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1]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成为地理学科发展的未来,决定了地理课程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等问题。学生素养的养成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它需要从初高中阶段不断地地理学习中逐步塑造养成。所以,初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也必不可少。

一、利用教材实验活动内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地理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造这种成长的机会,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深入挖掘教材,重知识背后隐藏的地理素养,避免单纯片面地教授知识,让学生为掌握知识而学习,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培养及素养的养成都十分有利。现行初中地理教材的活动式内容中设置有学生动手制作(或学生实验)的学习活动,这类探究活动的学习形式背后隐藏着对学生地理能力及地理素养培养的要求。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一节中“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习模块下设置了制作简易地球仪的学生活动。为提升学生对经纬线知识的理解及动手制作的能力,可在教学中尝试将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与经纬线的学习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经历学习的过程,在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中,理解经纬线的特点,试图突破学生缺乏立体空间思维的教学难点(如图1)。学生制作地球仪的活动实际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地轴的倾斜,通过小组间的讨论、探究、合作,找寻在球面上绘制经纬线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完成地球仪模型的制作,也可达成对地球仪表面经纬线的学习认知。制作地球仪模型的过程需要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知识,还需要发挥创意和想象力,不断观察、思考、实践,再观察、再思考、再实践才能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因此,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能从培养学生学习最有用的知识及综合思维素养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教材实验活动内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则可以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图1制作地球仪模型

二、利用电影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对地理的区域性认知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地理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在实践基础上从不同视角认识区域,并能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观。然而,初中地理教材中设置的一些区域远离学生生活的地区,对于这些区域的认知学习,学生无法通过已有生活经验较深入地认知所学区域。因此,这些对学生比较陌生的区域,学生学习认知会较困难,更难以做到综合分析。如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印度的社会问题、中东的战争问题等。电影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素材应用于此类区域的课堂教学,通过形象直观的电影情景或场景的代入感,让学生近距离感触原本遥远、陌生的区域。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一节的教学中,可利用“南极大冒险”这部以南极科学考察为背景的电影为教学素材设计教学,利用电影场景的代入感,使学生设想自己处于南极地区并抓住一些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冰雪南极的自然景观及狂风暴雪肆虐的恶劣环境;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南极地区酷寒自然特征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南极地区所形成的本区域独特生态系统,及该区域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巨大考验与人类如何开发、保护南极地区。总之,电影作为教学素材创设的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再现所需要学习的区域,使学生在教室里身临其境地了解认识该区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进而建立正确开发保护极地地区的观念。

三、利用乡土元素融入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力与环境素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元素源于本乡本土,是当地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代表。乡土元素在自然演变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种类丰富、变化万千[2]。所以,乡土元素较能感染学生,会引起探索好奇心,成为开启学习之旅的起点。将乡土元素融入初中课堂教学,通过开发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变化,用不同视角认识不同区域,能够提高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多元化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力。如地理观测、社会调查、野外考察等。笔者所在学校的地理教研组在地理教学课外拓展中,从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及实践能力角度出发,利用身边乡土元素,开发一些实践活动。诸如南京瓜阜山的火山地质考察、南京秦淮河的水质调查、盱眙天文台的星座观测、南京民国文化的社会调查等(图2~图5)。这些实践活动从学生对身边环境的调查研究出发,通过观察取证、调研分析、搜索资料、梳理归纳,研究南京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水质变化等地理问题,对南京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水质变化及南京特有的民国文化可建立直观的较深入的认识,从而综合认知南京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学生对南京自然环境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吴春燕.融入乡土元素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8).

第4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人类与海洋

2014年3月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地理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素养,其在本质上应是一般地理素养的精髓,在数量上是少而精,在功能上是最重要、必要的地理素养。

刘霞、和陈佩尧提出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地理核心知识、地理核心能力和地理核心观念三个维度。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综合学术年会上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要素(见下图)。至此形成了地理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四个要素。在初中地理新改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形成地理核心素养,最基本的理念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文以七年级地理(粤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人类与海洋》为例,从四个要素入手,对地理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上的应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培养科学人地观的教学设计(人地观念)

人地观念是地理课程最为核心、最为基本的价值观。是指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地理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而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由于对“人地观念”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人地关系恶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本节为粤教版第三章最后一节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是新增课节,海洋占地球总面积71%,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此处我设置了活动:海洋寻宝探美称,明确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和无限的美景,引出污染的海洋和生病的海洋,使学生体会到人类对海洋也是有影响的,并且抛出开放性问题: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没有了海洋会怎样呢?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人类与海洋要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全面的人地观念。

二、培养综合区域观的教学设计(地域认知)

核心素养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它是因生活情境的需求而产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必要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际,这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侧重于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差异、加强联系和追求发展,对认识区域地理的路线有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

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生活实际。哈尔滨并不是沿海的城市,但中国地域面积广阔,东部濒临太平洋,夏季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气流,而西北内陆距海洋较远,降水较少,海洋影响着我国整体的气候,观看视频:十万个为什么之海洋是气候的调节器,体现了区域性的特点。在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学习过程中设置的拓展延伸环节,结合时事地理,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其中的一路,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大洋;由美国提出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是美国为重返亚太,制约中国经济发展而发起的经济协议,是依托太平洋而建立的区域性经济发展协议。这都体现了区域性的特点。此部分的学习注意去繁就简,深入浅出,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拓展延伸,并紧密结合初中结业水平测试的出题方向。

三、培养综合地理思维的教学设计(综合思维)

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学科。《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在教育学生时,应以原理来说明现实,并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其中提到“用原理来说明现实”就需要多种思维方式来解释地理事物的发展

规律。

学生都积极地思考并不时地发出感叹,回答问题时能够做到由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充分体现了地理综合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此处教师要注意有效地掌控课堂并适当地给予点评。

四、地理空间与表达的教学设计(空间与表达)

“空间与表达”突出体现了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还强调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空间性可能是地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无论是地理学的学科建设,还是地理学的人才培养,都需要重视空间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中对地理空间与表达的强化是借助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和分析来实现的。例如,在学习海洋的称号中,海洋被称为“交通要道”,教师提出问题:不同的海洋空间位置都可以航运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高纬度地区空间内,温度低海面结冰不宜通航,而在中低纬度地区则可以四季通航,还有很多的天然的海峡、人工开凿的运河等成为海上航行的必经之路,例如: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等。空间因素分析是综合分析,可以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空间结构框架,考虑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根据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实践与创新;教学相长

在学校教育中,新课程理念的应运而生恰如传统和现代教育教学之间的分水岭,其中最具标志性的节点就是鲜明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并据此强调实现以认知、能力和情感为一体的“三维目标教学”。这就是说,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印记符号,也是教师生命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要努力把握学生的成长脉搏,在创优教学方法,有效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更要努力开启教学艺术,不断地“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培养他们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地理课程的教学相长。本文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作出简述。

一、建立和谐教学关系,努力开启学生的良好心境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心灵的开启者。学生心灵需要的绝不是被教师所“塑造”,而是被不断地“唤醒”“激发”和“升华”。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善于把自己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施展出来并传递给学生,在拉近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同时,有效激活学生心灵中潜藏的活力元素,从而增强他们的向师情感,有效发挥亲师信道作用。如在教学印度半岛内容时,笔者以一句诗作为地理知识谜语:留在脸颊上一滴爱情的眼泪(谜底:泰姬陵)。这样的趣味导入发挥了引人入胜的作用,一下子激活了课堂学习状态。诸如此类的地理谜语不胜枚举,比如:“圆圈做鸭蛋——太原”“大家都笑你——齐齐哈尔”“一路平安——旅顺”“两个胖子拥抱——合肥”“太阳西下——洛阳”等等。实践表明,细节同样能够决定事情的得失与成败。这样的点点滴滴看似简简单单却很实实在在,既能“四两拨千斤”地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叩开地理学习的兴趣大门,也势必成为师生情感的粘合剂。

二、坚持鱼渔皆受的教学原则,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地理学科知识比较庞杂烦琐,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学习能力是不行的。执教者要本着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注重创新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深刻感悟到,阅读是学习之母,教会学生的阅读解析能力既是基础又是关键。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地理材料的阅读与解析,对提高学生捕捉地理信息的能力素养,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常规而言,对初中地理的阅读解析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直接法和间接法。以前者为例,这类阅读材料比较容易解答,通过有效阅读,一般能够直接找到答题基本线索甚至是半成品答案。这类材料通常主题鲜明, 层次比较分明,意思也相当清楚。该类型题目往往在文中出现中心语句或关键词语,执教者只要引导学生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这样的中心语句或关键词语,即能从中获得相对完善的解题答案。而学生逐渐形成了常规阅读解析能力,既能增强课程学习信心又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注重开展联系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尝试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结合,从而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有机整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如与语文诗词之间的巧妙结合。在教学黄河“地上河”内容的教学时,笔者鼓励学生“在识图中试用一句诗词来形象描绘黄河‘地上河’的情境”。此语一出,一石激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妙语如珠。在众多的描绘中,师生共推诗仙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古诗句最佳。此诗本是夸张黄河发源地之高的,现用到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描述,既言简意赅又形象生动。加之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演示,使得学生们对黄河“地上河”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四、讲求激励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理论和实践同时表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和运用富含激励元素的“表现性评价”方式,能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各种潜能的发掘,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通过口答、写作、行动、表演、操作、科学实验和制作等真实性的行为表现,来检测和评价学生在实景或模拟情景下所知所能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表现性评价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学会借助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从中培养他们获取信息、鉴别真伪、梳理和加工以及快速传播信息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此外通过表现性评价,还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能力,培养参与地理探索的活动能力,培养实地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与探索精神等,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还是身心发展,都有着推动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葛洁爽.初中地理教学新型评价方式尝试[J].现代教学,2009(17).

[2]夏义.试论初中地理教学的创新[J].吉林教育,2010(14).

[3]彭思远.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使用[J].教育导刊,2009(8).

[4]韩旭东.地理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培养[J].教育经济研究,

第6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 地理;习惯;三步;提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七年级这样的初中初始年级,养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教师应在开学初期,引导学生明确养成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的重要。并让好习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与完善。进而让学生真正养成自学的习惯增强自学能力。具体而言,地理初始课程学习习惯应做好以下几点:

课前准备:课前三步曲(含候课2分钟):一准备好学具(包括必备的课本、图册、练习及学案,还有本课涉及的如地球仪、乒球等学具);二快速安静;三养成看书看图或听从科代表朗读、默看预习的指挥。教师可及时到岗,配合巡视、抽查、加强指导与督促。可据情况,利用练习册中“知识建构”来有意加强学生记忆和提高看书预习的实效。

课中学习:课中认真听讲。实际就是做好:第一要学生按要求指图、读图、析图,明确要点信息,做好重点知识的勾画、书写、小结等笔记。第二要按老师要求到指定的地方(如学案或练习或活动)做好填图等相关习题。增加训练机会,加强知识迁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反馈目的。切实从课堂要质量。第三,目前针对我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推进,老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倾听别人意见、做到有理反驳的倾听习惯。另外,老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学习及展示(画图、书写、口答等),并及时表扬和肯定,来增强此学科学习的兴趣。

当然,地理学科特点鲜明,读图是无法回避的难点和重点。而初始年级的读图习惯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读图探索:纵观初中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要求,其中“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对读图能力的要求就尤为明显而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重视和落实对学生的读图的要求与培养。这也成了很多教师头疼的问题,学生感到学习有难度的关键所在,但却依然无法改变的是考试中的重头戏――读图占50%的半壁江山。换言之,读图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你地理学科的成败。

那么,我们到底应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呢?下面仅据笔者个人见解。读图三步。

第一步,教师要有读图、析图的意识与能力。这对教师素养是不容质疑的,但却各有千秋。你要越重视读图,学生就会越喜欢愿意读图。因此,教师除了自身有这种能力与意识,还应有意强化这种行为与意识。通过潜移默化地方式传递给学生,这可比口头强调,作业强化来得更有力,更有影响实效。

第二步,要善于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条件,来引导学生爱上地理读图,如果能让其“滋长蔓延”开去最好。比如你可以通过看插图,图册,挂图,版图,拼图,画图等多种方式来实现你的教学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教科书是专家依据课标编写的,是智慧的结晶,因此它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和实施课标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对课本的利用,特别是《地理图册》的充分利用,恰当运用,反复使用,那些具体的读图析图方法,对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非常关键和重要。如初一《地理图册》(下)18页“地形图的判读”步骤与方法。

第三步,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敢于放手让学生尝试与创新。夸美纽斯曾说要寻找一种教学的方法,当然需要用心去做。

课后巩固:课后及时练习复习,并完善笔记。注重总结课堂方法的运用与反思的习惯。学生必须养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注意三个细节。一作业要求:强调交来的书面作业书写工整规范、标图仔细准确。二预习目标,培养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看书效果进行检测。先看书勾划要点知识,再自己做好“知识建构”相关填空,并思考课后“活动”题。三复习效果,要求学生学会抓住标题及板书要点,注重地图的综合运用,利用地图来巧妙学习、反复复习。

总之,初一的学生,老师要强调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巧用小组竞争,来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应及时指点不良习惯,表扬肯定好的习惯的养成。从意识到行为到效果,一步步推进好习惯的养成,从而为完成教学教育任务而奠定良好的基础。这要求教师就要注意提醒与激励学生,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在平时一点一滴积累的。行为习惯养成虽小,却将影响孩子的未来。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来纠正学生已有的不良习惯,并及时引导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走向成熟、成功。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学习方法;能力;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342-01

一、如何引导学生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

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和维护良好的注意力,情绪和动机状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达到愿意、乐意、会学、善学的效果,并能正确评价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学会使用教材。初中地理教材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工具,又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学生能够重视教材,在课堂上通过认真阅读课本,做自学笔记,回答问题等不同的途径来完成课本的教学任务,初中地理教材应该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程度,新课标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考虑,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教材。

2、学会使用地图。利用初中地理教材上的地图获取信息,使学生能够有计划的、有步骤地阅读地图,掌握运用地图解释地理问题的一些方法,使学生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建立空间观念,形成了脑中地图,无图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独立获取知识的地理能力。、

3、充分利用地图。开发创造性思维潜能。在地理教学中,学生应充分利用地图,把地里知识落实在图像上,使繁杂的地理事物成为简单的直观图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各种完整的地理表象,为创造性想象提供充足的“原料”。经常读图、用图。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更加完善,到需要时,脑子就像放电影一样自然,准确地显示出一幅幅“有血有肉”形象生动的图像,由学生自己看图、读图,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独立思考后解答问题,教师引导后得到正确结论,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激活了学生无穷的创造力。

二、用科学的方法记忆知识点

1、对比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的优点是能在不同的地理事物之前建立联系。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来帮助记忆。比如,中国的河流有长江和黄河,虽然它们的所在地、长度、流经面积都不一样,但由于它们都是中国重要的河流,因此,可以通过对比记忆的方法来记忆它们的相关参数。

2、归纳记忆。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我们既要系统地学习知识构架,还要背诵它散乱且繁多的知识点,比如:各种时区、经纬度、气候类型等。如果不善于通过归纳来学习地理课程,那么,它会让你耗尽力却依然云里雾里地没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会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能力的发挥主要是在课堂上,地理知识的获得和巩固也是在课堂上,可以说,课堂是初中地理教师发挥教学水平的的主要阵地,更是教师引导学生探求新知的天地,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堂听课讲究技巧性和实效性。

1、“读”

初中地理教师安排指导,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读图,教准确地勾画、标注出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图像中的重要界线、范围与注记等,使学生读图的良好而规范的习惯,掌握读书、读图和自学的基本方法。

2、“动”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地恰当安排,有机地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的45分钟之内,让学生“动”起来。“动”的核心是思维活动,是学得生动活拨,而不在于形式上的站起、坐下、齐声答问次数的多少。

3、“练”

是指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巩固强化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启发训练思维,形成各种能力的训练,练习要讲求准确性和创造性,首先落实基础题。在做题时,一般按照以下的思维训练:(1)审题。即明确要求,抓住核心,找出关键字眼;(2)剖析题意,回忆知识点,联想地理图;(3)突破难点、关键、形成思路,明确解题方案,完成答案;(4)对题目进行引申和变换,从而开阔思路,探索规律。设计题目切忌一看就会,似曾相识,初中地理教师应精心设计,安排“练”的材料,“练”的时间,把“练”贯穿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讲”和“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评”

是指学生或初中地理教师对学生的口答、笔答、训练、操作等练习答案和结果的评析、评价、评讲。初中地理教师应抓住一切学生练习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讲或由教师对学生答案进行评析,以便及时弥补知识缺陷,使学生牢固掌握哪些易混易错的重难点知识及规范化的答案,顺利达到学习目标。

四、如何对初中地理教学课堂进行改革

1、如何实现师生互动

传统的教学也有师生互动,但是这种互动不过是简单的问答式,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的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原有水平上徘徊;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备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没有真正的互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根本不理想,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参与发言,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

2、采纳多种教学手段教学

第8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策略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下的地理教学,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创新平台,作为地理教师,不但要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转变落后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体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明确地理学科特点,做好地理学科定位

地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学科,也是现代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集人文性、自然性、科学性、生活性、思想性于一体,其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因此,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明确地理学科特点,做好学科定位工作,为构建有效课堂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全球观和发展观。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地理科学教学思路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现状,掌握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懂得人与环境要和谐发展。地理学科强调各个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尤其是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所以地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提倡从地理视角看待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例如,在教学“区域地理”时,要引导学生从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地形特征、环境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明确当地地理情况。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做好地理学科定位工作,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初始阶段,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课间活动的印象中,头脑中还留有活动兴奋的余波,所以难以进入良好的课堂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应通过有效手段,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乐趣,将学生尽快引入新的教学情境中,为充分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奠定基础。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我国的干湿地区和降水地区的异同,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七月份,北京连降大雨,小明从北京出差到新疆吐鲁番,妈妈提醒他带上雨衣;九月下旬,小明要去广州出差,爸爸也提醒他带上雨具,你们说小明的爸爸和妈妈的说法对吗?为什么?”这个问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教材,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讨论。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学生得出答案:爸爸的说法是正确的;而妈妈的说法是多余的。至于原因,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边看图边讲解,让学生明白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规律,以及雨带的推移规律和形成原因等。经过教师指导教学,学生终于明白:吐鲁番处于我国的干旱地区,七月份吐鲁番的气候炎热干燥、雨量极少,没有必要带着雨具;而广州处于我国的湿润地区,且位于我国南方,雨季来得较早,退得却较晚,一年中的4月份到10月份基本上都处于雨季,所以带雨伞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了好感,使他们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三、巧妙设置实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初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辅相成,如果教师将生活中的常识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其设计成简单有趣的小实验,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对学生说:“下面老师要学龙王给大家造雨”,学生纷纷睁大双眼,表示不相信,于是教师在盛有大半杯开水的杯子上盖上一块铁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既没有云也没有雨,然后再拿出一块冰放在上面,一会就开始下雨了,学生表现出一脸的不可思议。此时教师要趁机提出问题:“降雨需要怎样的条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这样一来,“锋面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知识跨度大、覆盖范围广,但是仅仅依靠教师的口语讲解难以体现地理知识的综合性与系统性。而多媒体技术超越了时空限制,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有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地理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插图、统计图、地图等,用以解释地理学基本原理,尽管这些图简明扼要,但仍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我国的“水系图”时,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屏幕上一次标示出黄河、长江、珠江,并用特效进行闪烁;在教学我国的“政区图”时,可以用不同色彩表示不同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等,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放大与缩小,便于学生直观观察。在教学我国的环境问题时,可以用多媒体将酸雨的危害、水土流失严重、臭氧层被破坏等现象呈现出来,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存在的环境危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初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努力探究多样化的教学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慧生.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J].才智,2011(18).

[2]蔺俊清.浅议初中地理教学[J].考试周刊,2009(27).

第9篇:初中地理的学科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71-01

在地理教育中,人文地理是渗透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应充分挖掘初中地理学科的人文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每个学生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

1.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1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学科特点的根本要求。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内容丰富的学科,除了一些特定的地理常识之外,它还包括物理、历史、文学、数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作为整个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肩负着学生初步接触人文知识、锤炼人文精神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学初级阶段的地理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石"。

1.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地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地理课程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态度的形成、情趣的培养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环节。

1.3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是高明的领路人和指引者,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地理事物的各种内在联系、探索地理学科未知内容、培养对待事物和生活的态度等方面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就是人文精神素养培育的一个方面。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2.1用教材土壤孕育人文素养的种子。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从而改变空洞教条的宣讲现状。例如教学七年级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时,学生体会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太平洋的广阔之美;教学"天气与气候"时,学习既能联想起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又能想象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以及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美的情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人类发展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力量之美。

又如教学八年级地理长江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长江源头的冰川、雪山及"江流如帚"的风景,使学生领略远离自己的高、远、洁、阔,感受雪山、蓝天,感受到宁静开阔;同时以长江的水文特征为例,感受人的成长历程。长江上游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峰,源头河水清澈,流速缓慢,行走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带着希望,带着生机,犹如我们单纯的童年。过了玉树,长江进入青春期,一路奔腾而下,桀骜不驯,像个毛头小子,充满激情,正如我们会因不谙世事而犯下错误,可年轻也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川江就是长大了的长江,在积累着知识和能量,在总结思考着青春的美丽和教训,在迎接下一轮的冲击。出奉节进入三峡,迎来其第二个春天,生机勃勃,像个厚积薄发、壮志雄心的中年人。出宜昌,长江九曲回肠,做人,哪能都那么顺利。长江的中下游就像老年人,河床展宽,流速缓慢。最后,在上海进入大海的怀抱。

诸如此类的素材丰富,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以大自然的雄奇壮美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其感受美,发现自然美,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审美自然的情感。

2.2用地理资源浇灌人文素养的芽儿。学生的能力、智力、情感态度及个性、创造力不可能在狭小的教室空间内完全形成,因此,在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课程资源,如教材、学具、电影、多媒体课件、录像、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等活动,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开发与利用,如让学生看天气预报、参加气温测量,谈天气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等;还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民生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时事中寻找教学资源,如神七的发射、长江防洪、松花江水污染、三峡工程、四川地震等。

学生的成长,是学习、感受、实践、认识的过程,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研究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呈现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健康情感。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水资源的教学,有江河湖泊及冰川、雪山等水资源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如九寨沟神奇之水,长江黄河的奔腾壮观,青藏湖泊的秀丽风光,工农业及生活中水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有黄河断流、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水污染等人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通过节水教育,家庭用水调查等,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形成,找准了地理因素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当然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2.3移用多彩的文学绽放人文素养的花朵。从地心到整个宇宙都是地理学研究的范畴,涉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景观,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让学生一一感知。尽管现代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设备日益先进,但目前电影、电视、VCD、DVD、计算机等音像制品和多媒体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每堂课都运用这些教学手段,很多时候还得凭教学语言传道、授业、解疑。所以教师的业务水平必须提高,除应该具备讲授地理知识的科学性、教育性、情感性、启发性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文学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朗朗上口、比喻生动贴切等优点,而我国古今诗词、谚语等本身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形象地描绘了我国长江三峡的江水湍急,山重水绕的自然景观;陆游《游山西村》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是我国的丘陵地形。

总之,因为人文素养本身追求是无形的,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师首先树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再采用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