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范文

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

第1篇: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先导式” 教学模式

现代语文教学,逐渐从语言的词汇、语法向语言功能方向发生转变。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期望用语境的方式整合好教学板块,落实好活动的体验,根据教学的实际进度和需要安排好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以及识字教学。在实施该教学模式时,需把握好四项基本教学策略,即整合、生成、潜移、评议。从原本的以拼音识词句,渐渐转变成为以词句识拼音。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会大大增加,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一、“作文先导式”教学的理念

“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载体是“说文”和“作文”,它是以交流和表达为主的操作平台,其价值取向是综合性和整体性。小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学习的认知基础,并构建出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快速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作文先导式”教学,不但是“作文”教学中的改革,也是整体的语文教学改革。“作文先导式”的基本思想是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营造情境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作文”让学生充分掌握识字、阅读和表达的技巧。

“作文先导式”教学需要情境的配合。以亲身体验来表现学习的综合性。其教学模式能够营造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开放的教学时空。学生可在实践中领悟到语文作文的真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所提高,也有了参与实践的意识和热情。“作文先导式”以自主体验、知情合一,带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成为了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和变式

(一)“作文先导式”的教学模式。“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有两个构建前提。一是将教学中心视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更注重自主学习。将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学习的需求。二是改变传统的“学科化”倾向,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前提下实现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更高的效率和质量。“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学生逐步进入阅读的实践阶段,达到习作的目标。该教学模式共涉及了表达交流、阅读升华、活动体验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以循环的形式体现在教学环节内,形成了教学模式的基础。

(二)“作文先导式”教学的变式。1.“表达交流型”。“表达交流型”教学模式用递进式的情景创设整合好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完善和表达。“表达交流型”面向小学低阶段的学生。该教学模式以随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拼音和识字教学。在初步的表达交流、活动体验之后,在情景内整合好语文的教学内容,适当的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引导。学生经历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后,再开展情景体验。该模式中的“写文”、“再写文”,是一定情景下的自然流露,并不是教师布置的硬性任务。学生的表达要做到完整、准确和生动。

2.“阅读拓展型”。“阅读拓展型”教学模式面向小学中高阶段的学生。除了传统的表达交流、阅读升华、活动体验之外,和“表达交流型”相似,还增加了范文学习的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中的阅读范文和拓展评价,也是修改后的学生作品。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学生作品,更能获得学生的共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由于传统教学的“学科化”、“体系化”,导致教学效率逐渐下降。“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认为语文教学是从内而外的教学过程,侧重其感悟性和体验性,希望用“情境”、“需求”的方式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时间顺序和逻辑体系,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该教学模式存在创新性的因素。

(一)生成性的特征。“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是由隐而显、由内而外形成的,不只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其特征便表现为生成性。课堂教学内,为了让生成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贯彻,该教学模式淡化了教材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依据是学生的表达、体验、活动和交流。尽管实验中有很多的教材类型。但这些教材是随机性的。

(二)潜移性的特征。“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更注重人文化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强调潜移默化,并将该潜移性视为教学的主要特征。注重学生的表达和交流,特别是学生之间的情感传递。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实现学生之间的情感升华。

(三)整合性的特征。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应充分的发挥出整合性的策略。教学过程中,应将识字式、阅读式、作文式教学相结合。该教学策略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使用整合性策略。最为重要的是,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和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学习需求,将传统的识字式教学,阅读式教学和作文式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整合性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单一特征,构成了新的多向螺旋结构。

(四)评议性的特征。“作文先导式”的教学过程突出了评议环节,注重语文的评议性。把评议直接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并交给学生导向权。这样可以体现出教学过程的民主,让学生成为一个集合实践和认识的主体。通过评议,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的兴趣着手,提高了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该模式达到了新课改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方展画,庞红卫.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探索[J].复印报刊资料:小学各科教与学.2009,(9).

[2]刘秀侠.小学语文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探索[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2,(6).

第2篇: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范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极其的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教育部门对于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视。因此,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的有效,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的明显,都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状况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其特殊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受众是小学生。小学生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来说,其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好奇心强,但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要授课方式以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记为主。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新课程改革在各个小学的深入开展使得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效率性。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准备,下功夫,力争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大效率值。

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1.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心理,善于合理利用课堂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充分吸收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内容,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主动求索的欲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能仅限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安排做充分准备,特别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有的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挫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心理,合理的安排相关课堂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学习过程中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中要适当安排一些探索式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古诗环节进行古诗楹联文化方面的教学,相关内容相对超前且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总之,学生学习的心理是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如何合理安排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所在。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和平时生活交往过程中多于学生沟通交流,多接收学生的倾听。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动态,特别是学习心理动态。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更好的完成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率。

2.教师要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相对比较活泼好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言和参与教学互动较为积极。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活跃,但是听课过程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的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把握小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合理高效的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指的是既不能使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活跃,也不能使课堂教学相对沉闷。如果过于沉闷,学生在听课阶段就会出现乏味、无聊等现象。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效率相对低下。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课堂教学才能更加的有效率。

3.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学科情感培养的过程。语文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学科来说,更容易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如果学生对学科有了一定的情感,那么教师在其课堂教学中的效率一定会大大的提高。因此,善于培养学生情感也是促进教师课堂高效教学的一个有效的途径。而且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环节是最容易培养学生情感的环节。学生通过阅读,领略到语言文字的优美,联想到文章中呈现出的图画。通过阅读,感受到语文带来的美。而这种美促使学生更愿意进行语文方面的学习。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多选择一些好的阅读材料供学生欣赏。对于一些不太愿意阅读的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从简单有趣的阅读材料入手,然后在深入诱导,讲授一些难的阅读材料。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如果一个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较强,那么他的语文其他方面应该也是比较不错的。所以,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既能使学生逐渐的热爱上语文,还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效率。

4.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随着现代化教学工具在各个小学的普及,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使得教学能够更加的直观、更加的有趣、更加的吸引学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如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等进行教学,使教学变得图文并茂。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那种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很直观的展示相关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能够很快的记忆和理解。如在讲授古文的时候,通过多媒体教学勾勒出当时古文描述的场景,学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大屏幕展示的场景来对相关的语句进行自我理解和解读。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推动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师要学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无论是多媒体形式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板书教学。教师都要注重对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人的培养。学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插嘴”。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要齐头并进的发展。只有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教学中,学会了用心思考,主动研究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才算成功。如果即使教师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学生仅仅成为一个收听者,那么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不能为课堂教学高效性带来成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课堂教学模式钻研的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改变学生依赖教师的心理,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主人。

第3篇: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说什么;怎么说;教学价值

一、由“说什么”到“怎么说”

文章进入语文教材,成为课文,它们的价值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保留了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原生价值”,即“说什么”。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即“怎么说”。也就是说语文课,不但要关注“说什么”,更要关注“怎么说”。

二、为何要更关注“怎么说”

更关注教材“怎么说”,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任务决定的。

(一)从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来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有学会“怎么说”,学会运用和表达,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往来,让交际变得更流畅自如。

(二)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来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明确:“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不仅要“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同志在听完小学的语文课以后也一语中的地说:“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

所以,在“怎么说”上下功夫,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语文教学价值,让语文课真正担负起其独有的课程特性。

三、如何研选“怎么说”的教学内容

(一)何为“怎么说”

如上文所述:“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就是“怎么说”,甘国祥语:“‘怎么说’即文本的言语形式,包括文章或段落结构分析、景物或事物介绍方法等。”

(二)如何研选

1.研读出教材中的语文要素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教学为例,很多课堂总是把这篇美文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生认识生字、理解生词;欣赏荷花的美,感受作者的情。这样的教学其实只关注了教材中的“说什么”,而“怎么说”这个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却被忽略了。

若沿着思考“怎么说”的思路重新审视文本就会发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详写荷花)是状物的一个典型范例,其中包含着总分的构段方式、列举同类事物的方法(有的……有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这些内容极具“语文特性”,又“便于上升为类概念”,都是属于“怎么说”的范畴,“语文要素”在经过教师的研读后从内容里凸显了出来。

2.选取与学生能力、学段教学目标相符的教学内容

当研选出的语文要素确定后,是不是可以一股脑地全部纳入我们的教学中呢?当然不行。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进一步选取出符合当下学生的教学内容。还是以《荷花》教学为例,三年级学生对于文本的一些简单的表现手法已有了初步的接触,作文刚刚起步,以段落写作训练为重点,上述中教者研选出来的内容对于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是符合此年级段的训练目标的,是便于学生迁移运用的。

3.组织板块式、递进式教学,优选教学策略

在《荷花》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学习:(1)欣赏颜色美;(2)发现姿态美;(3)美读欣赏;(4)品析用词美;(5)体会写作顺序美。这五个层次由浅到深、层层深入,不仅让学生扎实地深入到文本内容里,更注重从文本中走出来,领会作者“怎么说”的规律和志趣,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表达”服务。

4.用生活资源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提升审美意味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开发一些适当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做一做,可以帮助他们把学习内容真正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引入生活情境,不但让学生有倾吐的欲望,而且使他们有审美的意味。课堂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去写一写学校里的太阳花。实际运用时,教师梳理出如下写作建议,在方法上再作一个清晰的引领:

(1)可采用先总后分的顺序来写。

(2)详细描写花和叶的色彩、样子。

(3)仔细观察花和叶的样子,描写时也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4)恰当地运用一些好的词语,如“挨挨挤挤”“冒”等。

四、教学内容的转变提升教学价值,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实例我们不难看出,学习“怎样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明了“怎样说”的过程。语文课的最终目的和终极价值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和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意义集合,进而更好地为我所用,表达自我。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耗低能的现象,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本体和语文构成.语文学习,2004(04).

[2]陈国安.文本现象和语文问题.小学语文教师,2010(05).

第4篇: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范文

一、适时把握阅读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点

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有一定规律的。通过课堂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大致有以下几个生成点。

1.在学生的需求中生成。

寻疑,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眼光,也是一种阅读姿态。其主要有三种方式,即:课前质疑、全程质疑和课后质疑。

课前质疑,指讲一节新课时,出示课题,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如,在讲《草船借箭》一课时,板书过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惑?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草船是没有生命的,怎么会像人一样借东西呢?这样一下子就把所有学生引入了课文情境之中,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全程质疑,指一节课教师基本不讲什么,完全按照学生的思路来学习,只要学生不出现大的偏差。比如在讲《西门豹》一课时,我们按照课文情节,板书了几个关键词,让学生根据关键词发问,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弄清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课后质疑,指学生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一定水平后的反思质疑。教学中最可怕的就是没有问题,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在学习过一课后,我们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如:这件事是真的吗?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结果?如果我是故事的主人公,那么我会怎么做?等等。

2.在师生、生生对话中生成。

课堂“对话”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强调课堂“对话”的创新价值,正是改革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对话”是一门艺术。教者引导“对话”有方,往往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

3.在适度拓展和创造性活动中生成。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能是教教材。”这就告诉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教程中适度拓展和进行创造性活动,是教学实际的需要。

在教学中,我们以教材为载体,适度拓展,让情感为知识伴奏,与学生一道体验课文情感,把学生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学习主体,看做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力求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泉水》一课后,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上,设计了“这面明亮的泉水还能照出什么”“如果你是泉水,你会流过哪些地方,看见什么,说些什么”等练习,极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精心的预设才能造就精彩的生成

预设表现在课前,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是指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是指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是指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是指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新课程更加强调课堂教学有预设,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二者对于小学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1.哪些问题是可以预设的?

(1)这节课我要教什么?

(2)通过这节课,我要求学生达到怎样的目标?

(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提供什么材料?

(4)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什么方法?

(5)在每一个环节里,我怎么提问,期望学生怎么回答?

2.为了动态生成,预设的方法有哪些?

(1)灵活的板块式教学程序。

教师根据文本特点,结合教学重点,把教学环节设计成几个大的板块。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活动的板块设计,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因此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2)感悟、体验型,多维、发散式的问题设计。

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完全摒弃那种“对不对”、“美不美”的唯一答案的问题设计。生成性的预设,应注重引导学生感悟文章语言,领略文章的表达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并以此为基点,采用多维的、发散的形式精心设疑,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3)多角度、复线式的教学方案。

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必须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做好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过程,要从不同的角度做假设:学生会怎么说?自己该如何引?

三、小学阅读教学动态生成应注意的问题

1.要摒弃虚假的生成。

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一个“节外生枝”或学生的疑问都是生成。生成是在教师和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些没有经过精心预设的“随心所欲”式的生成只能称之为“虚假的生成”。

2.要杜绝负效的生成。

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和体验必须建立在尊重文本价值基础上。脱离了文本,其他任何体验都是毫无意义的。语文教学有人文性,教学中教师要弘扬真善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追求对文本的多元理解,针对学生的感悟与理解,不思考其正确性和价值,皆顺学而导、自由认同,带来负效生成。

第5篇: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范文

【关键词】目标管理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53-0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而课堂的有效提问正是老师帮助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教学手段,同时课堂的有效提问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将课堂有效提问与目标管理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目标管理源于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1954),目前研究界认为目标管理的核心在于,由领导者引导团队成员共同制定目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团队目标,这与现代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由原本“推着学生走”变为“带着学生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正是由于目标管理法和教学理念变化有所契合,因此本文尝试运用目标管理法,对课堂的有效提问进行完善。根据目标管理法的四个步骤: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信息反馈;检查实施结果及奖惩,对课堂的有效提问进行系统梳理,将原有的课堂有效提问方法进行完善。

一、制定目标

课堂最终目标应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有效提问的最终目标即是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1]。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制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一个师生相互平等尊重的课堂文化。如果课堂上学生仅仅扮演着听众的角色,而教师在课堂上又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带有个性倾向的生活体验,那课堂将会逐渐演变为唯书是从、唯师是从的不良氛围。[2]

2.对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不能直接贴合教学要点,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引导过程中应注意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要点进行有机结合,而不是将学生的问题强行进行扭曲。

3.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问题后,应该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因为课堂有效提问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指望学生给出完美的答案。

二、实施目标

目标的实施和目标制定应有机结合在一起,与学生共同制定完问题,应该让学生将问题带到预习和课堂教学中,在预习中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首先,可以在实施方式上采取不同的变化,可以采用分组讨论,也可以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同时可以提出奖励和游戏的惩罚措施来活跃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和回答对象[3]。时机上应注意考虑问题的性质和实施方法,是利用问题带动兴趣,还是在兴趣中带出问题,避免提问带来的“过冷”或“过热”反应,人选上应客观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性,但同时注意公平原则[4]。

三、信息反馈

课堂有效提问需要一个信息反馈的环节,这是帮助学生学习处理问题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堂问答环节中,面对学生的答案,应当从两方面来指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其一,引导学生证明自己的答案,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自己对问题的认知能力,通过组织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形成自己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其二,引导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回答,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缺失,或者在引导过程中,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答案。通过这两个方法,学生能够在信息反馈中,学会分析如何评价答案和学会如何回答问题。[5]

四、检查实施结果及奖惩

检查实施结果,即评价总体目标――课堂有效提问是否成功,这一部分又细分为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应该总结是教师的引导不够,或是其他问题,又或者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例如学生的课文的预习不够,无法正确理解问题等。对于有效提问的成功与否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标准评价:1.问题清晰是否清晰,并且贴近教学重点;2.问题是否具有普适性,并且调动大部分学生的兴趣;3.问题难易适中,由浅入深[6];4.明确奖惩。

五、案例演示

以《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为例,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课文主人公阮恒的奇怪的动作、神态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也就是学生提出的兴趣点,结合学生的这个兴趣点,教师正确的引导出目标问题,将目标问题定为找出能体现阮恒心理活动的词语、句子。

在实施目标过程中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汇报的形式。在讨论之后由代表发言回答问题,在回答之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该句子,或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之后,自行揣摩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逐步带领学生判断,选出的词语或句子,是否能够体现阮恒的心理活动,最后给予回答问题最多的组别和回答最准确的组别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李玉东.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2):114-114.

[2]华燕军.迎合学生心理激发学习兴趣[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3).

[3]胡芝香,费凤国.上课提问技巧与师生相处方法[J].现代交际月刊,2015(12):197-197.

[4]杜静,赵艳芳.中小学教师课堂提问策略探究――基于课堂的观察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6(4):20-23.

第6篇: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范文

本课需要学生认识的字很多,共有14个生字,这些生字不仅笔画较多,而且结构比较复杂。其中有11个生字是昆虫名字,字形上有共同的特点――虫字旁,形声字,而且是一个词组一个词组出现的。教师在教生字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个特点,以学习表示动物名字的词语为主,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生字,还可以减轻本课的识字负担。

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是重点和难点,是促使学生顺利、准确掌握汉字的重要途径,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教学本课时,我抓牢这个重难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最后会背诵,并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将这个重难点落在实处。

二、本课教学的特点

为了落实这个重难点,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接着利用PPT展示优美生动的课文插图来营造识字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生字,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然后,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以多种有趣的方式学习儿歌,学习生字。总结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这是一堂有趣的识字教学课,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我抓住教学重点,设计了认生字和写生字两大板块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体现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在语言的引导上环环相扣,自然过渡。比如,在引出动物名字的时候,我对学生说“谁和他画的一样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呼唤这些小动物,把它们请出来吧!”听到这样富有童趣的语言,学生的激情很快就被点燃了,所以读得特别带劲。

2.创设情境,快乐学习

这首儿歌写的是夏天里忙碌的小动物,充满了趣味。在设计教学时,我就把“有趣”这个特点尽可能融入本课的教学中。

在导入部分,我告诉学生这是发生在夏天的有趣的事,其中有很多小动物,还展示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寻找藏在其中的小动物。一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喜欢亲近大自然,用这种方式很快拉近了学生和小动物的距离,也很快让他们走进课文。

3.方式多样,强调识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要克服这个重难点,对生字的识记要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认记。这堂课,我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识字方式:

(1)游戏识字

在识字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识字游戏。在请学生读了小动物的名字后我说:“同学们的字音读得真准,老师送给你们一份礼物。你们收到什么礼物了?我们让照片和小动物的名字手拉手,成为好朋友吧。大家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我把带有动物名称的卡片作为礼物奖励给他们,然后在PPT上展示小动物的图片。当学生手里的卡片和PPT上的图片对应时,他就小跑着把图片交给我,我再展示给大家,看他是否拿对了。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拍手,口念“嘿嘿,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这里。我们的名字叫:蝴蝶……”

(2)形声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形旁,另一部分叫声旁。形声字的组合比较简便,造字也比较有规律。本课的绝大部分生字就是由同一个形旁“虫”,不同的声旁(青、廷、胡、丘、引、马、义、科、斗、知、朱)组成的形声字。用这种方法识字,既能快速掌握字音,又能快速记住字形。

识字教学仅仅把课本上规定的那几个字教给学生是不够的,还要能让学生学会独立识字。我把握了识字教学的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多种识字的方法。在引导学生发现借助形声字特点识字的方法后,我鼓励学生说出更多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帮助学生积累生字。

(3)象形字

在这一课中,“网”是一个象形字。在教这个字的时候,我先请了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张蜘蛛网,然后我在图画上写了一个“网”,让他们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幅画和“网”字很像,我补充地说:“网字外面的框就像是蜘蛛的网,里面的小叉子就像是蜘蛛吐的丝”,于是他们就记住了这个字。

利用这种识字方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次被调动起来,学习氛围很浓郁。

4.语言生动,朗朗上口

这首儿歌每行都是七个字,写的内容也是有规律的,即什么动物,在哪里,做什么。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读成二二三,也可以读成四三。内容都是小动物们在夏天的活动,所以在朗读时要读出小动物们在田野里活动的情趣,要读出属于学生的童趣,同时也要注意把节奏感读出来。

第7篇:小学语文板块式教学范文

陈雪梅: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为本”“科学育人”是改革的前提。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探寻一种途径,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教师在教育中实现发展,师生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区域教育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欣慰的是,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我们创造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推进“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等个性化教学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程体系及其实施过程中。加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建设,逐步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包河区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体系。

论坛首次在安徽召开,地点就选择了包河,这说明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包河教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这次论坛上,复旦大学教育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冬青教授对包河区教育的印象是“锐意改革、开放大气、扎实务实、优质均衡”,他认为包河区教育在治理、特色、质量、创新等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包河在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陈雪梅:2013年,我区共有6位老师执教的德育精品课入选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这次评选,合肥市共有14节入选,包河区报送的课例占全市入选作品的近半数。这个成绩是我区坚持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的一个缩影。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所在。为此我们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2008年,我区率先组建由省小学品德特级教师、区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研员组成的品德名师工作室,以学科研讨、课题研究、培养后备力量为主要方向,辐射全区各校,为课程改革创新打好基础,更是提供了有力的师资和科研保障。如,工作室申报立项了省级课题《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品德课堂的运用研究》,创设了“创设情境――内心体验――合作交流――认识提升――实际应用”的情境体验式课堂模式,提高了课堂育德实效,极大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我区出台了《关于遴选包河区学校文化建设试点校的通知》,至今已相继确立了20所文化建设试点校。项目实施中,北师大专家团队帮助各试点校制定学校文化建设策划方案,指导学校建立核心价值理念下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等一系列学校教育实践体系,并以课程为载体实现学校的先进办学理念。项目实施过程就是学校文化不断提升的过程,现在我区各校文化特色得到显著提升。

开发德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鼓励各校变单一、枯燥的说教为对话、互动、实践、体验、探究等方式,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务求实效。提倡学校因地制宜开发校本教材,如屯溪路小学的《古诗词诵读》、曙光小学的《读千古美文,做现代君子》等,以诵读经典的方式传承历史文化,熏染良好道德传统;卫岗小学组织学生自己创作童谣并编纂出版《童谣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加强对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2015年,我区开发了地方课程“森林课堂”,组织全区各中小学语文、数学、品德、美术、科学、生物、化学、地理等学科的一线教师们,历时一年,以培养和树立学生自由、平等的自然生态观和环保意识,学会并践行与自然友善、和谐相处为核心目标,结合包河区独有自然景观、生态特点共同编写一套区本绿色活动课程教材。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在体验、探究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怀,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截至目前,全区多所中小学结合本校春游、研学、工业游等活动逐步实施该课程,反响良好。

: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包河区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的?

陈雪梅:包河区是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小衔接落到实处,2015年我区建立了小学、中学12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体系,在全区成立价值观教育联盟,在未来三年重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从校长与学校文化、班主任与家校合作、课程、教学、社团与社会实践五大主题入手,以“1+X”研究模式,组建行动研究小组,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育活动的结合点,从小处落实,帮助少年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组织机构上,我区成立了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区价值观教育联盟理事会、行动研究组,并要求各联盟校完成“七个一”:成立一个组织机构、制订一份研究计划、组织一轮培训学习、参加一个研究小组、编制一本研究案例、参与一次展示交流、参加一次联盟年会。

这个研究联盟得到了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长江学者石中英教授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他们派出12名专家参与我们的研究专家指导小组,到全区各中小学的教育现场给予专业指导。

:要深化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包河区在转变教师育人思路和促进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成长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陈雪梅:这几年,包河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区财政每年拨付近千万资金,开展实地考察、专题理论、案例体验式、实践操作式、自主研修式等多元化、立体式、多层面的教师培训。在实施校本培训的同时选送骨干校长、骨干教师赴英国、香港等地进行境外研修。让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及一线专业教师能快速提升育人思路,与时俱进。

其次,我们完善了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启动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并确立5所学校作为首批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校,让新教师上好入职“第一课”,迈好爱岗敬业善教的“第一步”。

第三,我区在全省率先成立了18个“名师工作室”和6个“名校长工作室”,通过聆听名师发展介绍、观摩名师课堂、评析名师教学到青蓝结对、名优教师巡讲团等举措,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一线普通教师真正走近、学习名师、提升专业水平,熏染育人之道。

第四,借助包河区发展联盟校、共同体和教育教学管理协作片三大平台,充分发挥区域内省市示范高中、特色学校的优质资源和浓厚教研氛围作用,在不同层面不同学科定期开展合作、交流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成长。

第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我们以一系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为载体,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理念,促进全区教师师德建设的自觉性。通过开展签订“师德承诺书”、教师读书征文演讲活动、师德报告会、党员挂牌上岗、“双走入”等活动在教职工中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教育;大力表彰优秀教师、优秀支教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树立典型,宣传先进;严抓师德考核,将其作为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开通“师德师风与教师管理投诉平台”,开放社会监督渠道,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了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今年我们还编印了《包河好老师》一书,其中的内容都是我区老师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我们旨在用身边的先进分子带动、感染全体教育人。

:在《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中,“智慧”成为包河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词。请问,在德育课堂上该如何体现“智慧”?

陈雪梅:包河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智慧、共享、联通,即改变原有教育管理系统之间各自为政的现状,打通不同平台之间的联系,实现数据安全共享;利用云技术对数据进行储存、计算、分析,为区域教育管理、教学教研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服务,以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变革,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的根本改变,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

如,合肥师范附小的“e时代明慧课程”,有多彩新体系、云端新载体、两微一翻新方式,通过PC、移动终端向学生、老师、家长推送微课。《人民日报》曾以《“云”上习得十八般武艺》为题,大篇幅报道了该校云端授课的经验。

我们将逐步建设一支适应信息化的德育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通过云资源中心、名师在线、微课平台、网络教研等,将德育课程建设、教研和评价有效融合,优化德育课堂;顺应时展及需要,拓宽德育内容,建立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在注重培养学生“网德”的基础上,进行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和谐社会及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发德育资源,将区内“美德少年”“包河好少年”“包河好人善行”等事迹利用信息化平台共享,达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活动是课程的一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包河区教体局连续五年开展“素质教育大舞台”活动,开展这项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雪梅:2011年,包河区以“放飞梦想 健康成长”为主题,结合各校特色,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主旨,开展了“素质教育大舞台”系列活动。活动分设“品德美”“读书汇”“艺术节”“健身秀”“实践行”“科技乐”六大板块,通过比赛、展演、推送、奖励等机制,提高活动的普及率和文化内涵。五年来我们坚持开展“素质教育大舞台”活动,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发掘了大批有“才”之士,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全区的素质教育进程。五年间,我区共开展艺术活动项目200余场次,近7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各类艺术展演中也获得了一些成绩,2013年我区荣获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