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教师加大重视力度,调整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
1.教学的主要任务
小学语文教育不仅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人交流,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小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较少,不能很好地分辨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明白好坏行为之间的区别。语文教学本身与人文素养相联系,两者相互统一。一方面,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的提升也依赖于语文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良好的德行,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良好的德行
小学生都处于一种较为迷茫的状态,需要教师进行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行。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各项德行进行引导,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
1.内容的生活化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融入课本知识中,课堂氛围较为压抑,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只是将其中的理论性知识教给学生,使人文素养的相关知识停留在表面,不利于知识的普及。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具体化,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师在教授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道德认识,树立良好品格。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人文素养的提升,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向学生普及相关知识。要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要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教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上课下很难进行交流。而且部分学生会产生害怕教师的心理,不愿意与教师交流。部分教师也不知道该如何进入学生的内心,打开学生的心扉,与其进行交流。在此种状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走越远,不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每个学生的人文素养特点,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在课堂上因材施教,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巴东县民族职业高中湖北巴东444300)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教育从书本中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使教育全面的贴近、融入生活,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进而踏进教育的更高境界,造就出完美的人。”美国教育家华特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吕淑湘也说过:“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也说:“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社会密切联系,必定生动活泼。”这些理论指明了语文教改的真正出路。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是真正走上语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一、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
我们知道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靠积累,还要靠应用、拓展。只有在积累、应用、拓展的不断循环中,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部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还指出:“应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语言文字现象。”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应回归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因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活水源头,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也离不开生活。语文教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走出学校小天地,走向社会大课堂。
语文教育教学要体现教育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切实面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语文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教学行为的先导。生活教育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核心之一,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要求去思考: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生活教育应该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真正落到实处。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只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
念,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
高中语文教学,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可以消除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畏惧感和倦怠感,唤起学生的学习语文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刻意为之。例如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解“赋”和“兴”手法时,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解“赋”时,我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歌曲《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小芳》的歌词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中“赋”。讲解“兴”时,我引用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结合生活内容,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可以显得轻松风趣,又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优化教学资源、组织教育活动,要克服过多的接受性学习,提倡探索性学习,要让高中语文教学“生活化”、“趣味化”,这些无疑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整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另一方面,由生活决定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短短45分钟,也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全面讲透彻的,我们应该删繁就简,把常用的、必须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生活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
力而魅力无穷。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衔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高中语文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高中语文,学习高中语文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社会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切实地感受高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语文知识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高中语文学习。
三、教学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就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一、语文教学的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尽人意,不仅仅是教师或者学生单方面的问题。可以说,教师、学生、家长、现行的高考体制和教学改革都从某些方面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1.只认《考纲》不认《教纲》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针对教材提供的教学主线,教师的教授内容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准。但是,高中教学和其他阶段的教学区别就在于高中是为了高考,高考又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改变命运的转折点。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往往不以教学大纲为准进行教学,而是以《考试大纲》为准进行教学。可以说,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几乎都是围绕《考试大纲》展开的。《考纲》考什么,教师教什么,重点考的内容无数次在重复,不考的干脆跳过。定期进行的教研活动也是以《考纲》为中心展开,分析考点、热点、考试动向,教师交流的主题也是怎样深入挖掘考纲内容。专家对《考纲》的分析,也是异常火爆。这种以《考试大纲》代替《教学大纲》的做法,严重影响并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2.参考资料反客为主
语文教师把复习资料的内容移植到教学之中,或补充、诠释教材,或取代教材,不是广泛深入地挖掘教材内涵,与文本对话,讲自己的剖析,而是津津乐道地讲资料,当资料编者的传声筒,唯资料是尊。考试不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习实际命题,而是找资料搞剪辑组合。学生则根据教师的推介和要求购资料、读资料、做资料上的题。教师和教研组常常用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比较资料与高考的吻合度以便更好地选用。这种以资料取代教材的倾向严重限制了师生的教与学,严重制约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增效。教学资料是对教材局部的解读,况且编资料者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认知角度各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博大精深的教材,再好的资料也难以穷尽其意。资料的有限性与教材的无限性的矛盾很难化解。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教材为本,再辅以适当的资料,才能真正实现锦上添花的语文教学目标。
3.注重分数,忽视素质教育
以考试分值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标尺,并以高校录取分数线佐之,认为考试分值等于语文素质。于是,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聚焦在如何提高考试分值上,考试易得分的就重点讲,像诗歌鉴赏和写作得高分或低分可能性都不大的就略讲。写作文则把重点放在强调字迹工整,开头结尾尽力写好上,即唯分数是图。而学生则精心挑选易得高分点,如背范文,做资料上的模拟题以应试等,功夫不花在练内功强素质上,而花在如何巧妙应试之上以求立竿见影。这种以分值取代素质的倾向,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制约了语文教学效果。
二、适应时展,创新语文教育
1.切忌为了高考教学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育展开,教育的核心仍然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高中语文教学虽然是为了高考取得好的成绩,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现代文、古诗词,通过对语文课本的研读,我们可以留下一个时代的记忆。所以说,高中的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回归教学大纲,也可以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相结合。在高一高二进行课本教学的时候以教学大纲为主,主要向学生讲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大部分高考重点还是来自课本,只有通过对课本的研读,才能慢慢掌握语文技巧。可以在教学的同时,慢慢将《考试大纲》渗透在教学中。从进入高三开始,再以《考试大纲》为主,冲刺高考,复习重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高一高二充分品读中国的经典文化,高三一鼓作气,冲刺高考。如果从高一就开始针对高考进行学习,学生会产生疲乏状态。
2.以教材为中心
任何形式的资料书和辅导书,其实都是以教材为中心编写的,只不过会在其他方面充实其内容,比如一首诗的延伸,可以介绍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生活背景和诗人的其他作品。那种以参考资料为中心的复习策略是有偏颇的。参考资料多而杂,有些内容是不涉及考试范围的,而且现在的复习资料五花八门,其实内容都是相互抄袭借鉴。万变不离其宗,学生复习或者教师参考认准其中一本就可以,过多无益。在整个高中语文学习中,仍然是要以教材、教学大纲为中心。教材就是《教学大纲》的延伸和载体,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是培养语文素养、文学气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一些考试技巧,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一种语文精神。
3.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而教育是最好的手段,因为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所以说,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都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能为了分数,为了考试,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就忽视了素质教育。当今社会,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名牌大学毕业,工作能力强的人当年高考不一定分数很高,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个人修养和素质都非常高。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行为素质并不为人称赞。在很多人仰望的所谓的“好孩子”,爱学习、成绩好的一类人群中,相当一部分人缺少交际能力,不善于与人沟通,甚至不懂得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和目前的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有直接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不需要只会考试,死读书的人。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是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味”现状
“语文味”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大幅度提高。具体而言,营造“语文味”,就是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体味文本语词、文章内涵以及课文情感等,使学生沉浸于教学中,从而真正领悟语文知识。
然而,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语文味”的营造还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由于语文教学仍然没能改变应试教育的状况,学生以及教师都没能真正地认知语文,这就使得“语文味”的创造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还要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营造“语文味”已经成为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必然。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语文味”的相关策略
营造“语文味”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营造“语文味”: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语文味”
阅读是高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直观了解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语文味”,应该尽量从阅读环节采取措施。比如,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诵读示范,引导学生仔细地聆听及观察。比如,语文教师为学生进行《沁园春·长沙》的诵读,通过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等诵读声调、情感的转换,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教师要引导学生依照教师的诵读方式进行诵读,让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情感去阅读文本,进而帮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中达到对于不同文章的“语文味”的不同体验。
2.通过理解文本内涵营造“语文味”
文章的内涵是文章的本质和核心所在,教师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达成对于内涵的理解和掌握,才算是切实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营造“语文味”。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应该在尊重作者创作的情感背景、时空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文章,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在文本中传达的有效信息形成其自己独特的认知及感悟。比如,教师在讲解屈原的《离骚》时,应该首先就屈原当时二次遭贬而创作的情感背景以及屈原借文章抒发自己爱国忠君的思想感情和传达自己的美好情操品德的创作目的,引导学生体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深沉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追求的独特理解,以使学生受到精神的陶冶,从而感受到语文独有的味道。
3.品味文章用语之美以挖掘“语文味”
一、由“分数关注”提升为“能力关注”
广大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分数都高度关注,很多中学里都有考试后教师急于了解学生考试分数的状况,其情其意可敬,其形其容可怜,对学生考试分数的关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责任心。但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的考试分数与实际能力未必相符,语文主观性较强,学生的思维又有独特性,全体学生面对同一份试卷所得的分数当然不尽相同,分数中体现出的能力状况更加不可能完全真实可靠,语文教师更应去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尤其是关注语文学科所着力培养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有没有真的得到提高。在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真正摒弃过去那种重“读、写”,轻“听、说”的陈旧观念,努力促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关注能力时还应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考试时一定会变得更自信,考试分数也一定会有相应的提高。故而实现“分数关注”到“能力关注”的提升正是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转变。
二、由“名次关注”提升为“发展关注”
很多语文教师在关注学生分数时对学生语文名次和自己所教班级在全校的名次也高度关注,教师的这种关注往往并非出于本愿,而是因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考试名次很重视,认为这是衡量一位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并以此对教师进行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考核。事实上,这种关注不仅未能很好地促进教师教好语文和学生学好语文,反而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束缚了师生的手脚。因为名次只是学生学习动态过程中的瞬时体现,对名次的关注体现了教育者工作责任心和进取心的同时,恰恰也表现了他们的急功近利和肤浅短视,而学生的发展趋向才是最值得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当主管部门、学校、教师都以名次为自己最大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时,语文教学就成了一个追逐分数与名次的游戏过程。事实上,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发展趋向、情态品质等的关注才是语文教学本质和解决过度关注分数名次问题的重中之重。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存与发展能力形成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应通过自己对学生发展的关注促进其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由“教学关注”提升为“素养关注”
作为教师往往对“教”与“学”高度关注:注重教什么内容、怎么教该内容、怎样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对学生的学也高度关注,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程度,掌握情况如何,甚至通过当堂训练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与“学”的关注,尤其是对“学”的高度关注,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愿意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到底的决心。其实这种关注更多地只是定位在为了让学生应对各级各类考试,这是与语文教育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完全相反的。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文化素养,学习是提高素养的最佳途径和唯一途径,高效的学习过程更是促进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保障。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包括尊重他人、与人友好相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他人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等等。如果说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获得高分的保障,那么学生素养的提升则是学生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前提和最重要基础。语文教学中,由“教学关注”提升为“素养关注”是实现语文高效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实语文教育“以人为本”、 实现“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教育”的理念的真正体现。
四、由“高考关注”提升为“人文关注”
普通高中广大语文教师视赢得高考为最大目标,把高考成绩当作人生价值的最重要体现,对高考升学率的追求被置于最高地位,更多的高中关心的是本校在高考中考了多少本科,而置学生在学习中的甘苦于不顾,故而有了起早贪黑的苦干蛮干,故而有了课内课外的反复训练,故而有了对学生没完没了的考试检测。其实,频繁的训练与考试在提升了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减少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学知识本是一种快乐,但如今的学生已经很少能在学习中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爱护环境、珍爱生命等的教育只能落到最不重要的位置。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代替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人文关注”,实际上真是把学生当做平等的人来对待,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而只有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教育才能是真正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发展。故而由“高考关注”提升为“人文关注”,是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真心关爱、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发展的关键一步。
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达成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面,要真正达成这些目标,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语文教师就要高度重视以上四种“关注”的提升,因为,没有“分数关注”到“能力关注”的提升,师生双方就不会校正自己的关注焦点,没有“名次关注”到“发展关注”的提升,学生就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没有“教学关注”到“素养关注”的提升,就不可能有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真正提高,没有“高考关注”到“人文关注”的提升,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人文意识就得不到真正强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教学
一、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听力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听力教学,主要是靠录音机和教师本身来完成的。这种方式虽然起了重大作用,但仍有一些缺点:如方法单一,控制不便等。计算机的应用,将会弥补这些不足。
1.利用磁盘存贮听力材料。磁盘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薄薄的一张磁盘可存贮相当于几十盘录音带的内容。磁盘的复制比录音带的复制容易的多,轻轻一击,则复制完毕。并且,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大。..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而且,在播放中,所播放的阅读课文内容可以任意前进、后退、反复。学生如果某~句或某一段听不太明白,可以迅速而准确找到重复听。这一点是录音机无法比拟的。..
3.选择地道的语文阅读课文软件。传统的听力教学,尤其是教师本身的语文授课是因人而异的。有些教师普通话不准确、规范,势必会给学生的听力提高造成障碍。而好的听力软件,所播放语音纯正、地道,学生听来则是一种享受,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的
不足,比较轻松地受到阅读课文的感染。
二、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口语教学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说的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对说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环境。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而真实的空间。
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和社会各界人士交谈。现在,QQ聊天越来越多的走进学生的生活。足不出户,学生便很容易地与社会各界人士沟通,交流情感。并且,不是面对面的交谈,可以省却学生的羞涩之感,学生可以大胆地去说。因而学生和他们交流就更容易,交谈话题更多。学生可以通过校内互联网,学生可以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
三、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多年来,许多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理论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效果还不够理想。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会使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新途径。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网络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选择网上阅读材料时,大体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拓展性,即从网上选取的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而不是简单的重.. 三是趣味性,即所选材料要符合学生特点,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四是科学性,即所选材料要真实,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因为网上虚拟的东西数不胜数。五是艺术性,即所选择材料要难易适中,适合学生阅读水平,对一些文章可进行适当曲编。另外,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开始所选择的材料难度较低,趣味性强,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并且对于阅读结果不划分等级,目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后,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时调整阅读内容,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欣赏水平,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信息技术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写作训练方法比较单调乏味。教师一般是让学生写写日记,或对课文进行赏析,或训练几篇话题作文,通常是先讲讲方法,再安排学生写作,最后教师分析总结。这些做法都较死板。而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则可使高中语文写作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
2.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问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对信息技术的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一贯强调的,这一基本功在信息时代显得更加重要,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
2.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向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关键词】 新时期 高中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高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当然,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这些能力,还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其它学科。因为语文和其它学科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学好了语文,自己的语言解读和理解能力会有所上升,这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自然是有很大帮助的。因此,新时期下,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与语文教学的联系
人文主义,又称人本主义或者人道主义。它起源于十四世纪,之后在欧洲非常流行。人文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命运、价值和尊严的关切、追求与维护,它关注的是精神表现与人类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万物之灵的原因在于人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地区、一个名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有力因素和核心内容。同时它也是衡量国家与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国民素质和人文修养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人文教育的水平。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将人文精神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积累知识,而高中时期的语文教学则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素养与精神,这为他们继续学习和步入社会是有很大帮助的。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世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烈,极度渴望被认同,想要在集体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这一系列特点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整体身心的发展,挖掘教学内容的人文精神。
(二)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灌注人文精神
1.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唤起学生的高尚情操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品,其中一定包含了人文精神。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善于发现文章中的人文精神,将其展现在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情感,这样能够滋养学生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2. 营造具有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真诚的,这种真诚表现在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中营造一种人文气氛也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种引导作用。教师不应该将学生当成专门容纳知识的器具,否则将很容易扼杀掉学生的求知欲和各抒己见的积极性。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畅所欲言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价值,收获一种成就感。
二、语文教学的创新性研究
新课改下,创新教学成了各高校大力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中语文在教学模式上也实现了完善与改革。在改革进程中,被应用最多的是创新教学。高中语文在创新教学上的表现就是要求各项教育内容都体现创意和个性表达。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很多高校在语文教学上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写作的教学上,很多教师侧重于写作的文体,要求学生在写作时固定按照某种文体来写,这种要求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学生通过练习能够适应高中语文的考试。虽然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提出了创新教学的意识,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没有丝毫创新的体现,还是在为了迎合考试而教学。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视的一部分,有些教师就给学生规定好了题目,还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这种教学方式即便是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其教学效果也不会很好。
(二)高中语文教学在写作上的创新要求
1. 写作内容应该新颖,重视自由表达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由表达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写作时不会照搬照抄教师的写作要求。写作的真正目的是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文章能够体现出真体验和真性情。
2. 读写关系应该同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能够闭门造车的过程,它需要同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从自然中去寻找写作灵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写与读的关系。写作需要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之上,因此,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应该多多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三、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阅读是一个有创造性、有目的性和主动性的心理过程。一般,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都会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状态。从该角度来看,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教给学生一些有用的专业知识,开阔视野,还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可感的形象。在新课标的实施下,阅读教学的课堂开始渐渐走向多样、灵活和开放,这是教学改革的重大成果。现在很多高中语文的课堂看似重视了教学理念的贯彻,课堂气氛热烈,师生间的互动很多,但是仔细研究,会看出其实很多教学内容都没有和教材紧密结合。这样的教学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学生们真正学到的东西其实并不多。
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为了应付高考,老师往往都只是强调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其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学生的创造力与个性被扼杀,造成万人同言、千人同声的局面。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下去,课堂将会变成一片死寂的海。
一、高中语文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坚持新课改长期性和艰巨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虽早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也都基本上适应了新课程教学要求,但也还存在着沿袭保守教学方法、教师凌驾于课堂和学生之上、极度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等现象。但是很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仔细研读新教改,想当然、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新课改教学。而在寄希望于目光短浅的改变教学现状的简单做法没有成功后,就陷入了语文教学课改的死胡同,并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得新课改难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盲目”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重新思维和探索。高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有机、灵活地探求新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学习教学科研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不能做到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过度重视课堂教学,而不是突破课堂教学的约束扩展到课堂外的社会之中,不重视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信息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只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到高考现实和学生分数,而轻视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中新课改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养成健康人格。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质疑精神。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在教学环节中的传授者、讲解者地位,而转变教学中处在配角地位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收获作为判定教学效益的标准。新教改要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师要始终牢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变“传话筒”为“对话者”,变“单面教授”为“平等交流”,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提供在学习和交流中自我展示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把感受和思考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增长知识信息提高和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将走出教科书与请进课堂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w、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在学到丰富知识和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锻炼学生怀疑性思维能力
要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养成怀疑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怀疑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适应自己知识探索者的角色,充分调动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如同抛砖引玉,激发同学们自主思考,逐渐自己解答出答案。
(三)设立情景式语文教学课堂
每一种课程都需要教具,语文也不例外。不过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在普及多媒体技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环境或是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投入到书本中的愿望。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也可以使用实物道具,同时配上相应的对白和音乐,重现作者创作时的情境,让同学们犹如是身临其境,产生联想,体会作者作文时候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创新阅读
读和写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通过语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应选取一些具有文学代表性强、并能够锻炼创新思维的文章或书籍。也要加强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外阅读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师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新课改背景下,自主学习理念逐渐被人所熟知。高中生的语文思维模式还没有定型,在这个关键阶段,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有意识的引导。高中语文知识的难度提升比较大,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越俎代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要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思维。教师要主动学习新型的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自主学习”的理念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自主”就是人在一系列活动中能够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和能力。通俗来讲,“自主”就是能够自己做决定,自己做选择。在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是能够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还不是很高,这主要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第一,高中生的心理机制还不是很健全,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较低。同时,由于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对自我认识和人生发展规划没有全面的认识。
第二,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学习惰性,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必须要认识到这些问题,对症下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语文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
1.转变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主动学习新型的教学理论,将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高中语文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还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开放性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陶冶学生的情操。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有自主学习意识,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主动投入到学习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思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慢慢培养和提升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增强语文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有关于古代礼仪的描述中最困扰学生的就是在宴席上刘邦、项羽、范增等人的座次问题,而古代的“座次”有严格的长幼尊卑的秩序。因此,教师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外资料等方式查找古代的“座次”礼仪。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体会到中国古代礼仪的博大精深,还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