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

第1篇: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

关键词: 经济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282-02

0引言

当前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但是,现代经济的复杂性已不是人们直观可以认识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实际往往引发现实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突出的是市场的无序化和社会的两级问题。此类问题引发的抱怨情绪和对市场的盲目性认识与现实的主流向好的经济环境格格不入。因此,要维护市场秩序,对社会进行全局统筹,科学规划,扶助弱者,保障人权,都需要经济法担起重担。当前形势下,经济法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更注重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弱者的保护;二是第三部门应成为经济法新主体之一;三是经济法的发展将以宏观调控法作为核心。

1经济法的发展更注重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弱者的保护

社会公共利益是社会公众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愿望和需要。这种利益既不能概括地等同于国家利益,也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利益的整合,其主体是社会公众整体。而经济法是公私融合的新法,是独立意义上的社会法。它以社会性为特征,以社会本位为基本原则,将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维护的是社会的整体利益。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效益的狂热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会愈来愈受到威胁。这决定了在未来,经济法应更加注重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突出的问遇,就是对弱者的保护。经济法中的弱者,与社会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并不完全相同。弱势群体主要指的是由于物质匮乏而处于经济上的弱者地位的群体。而经济法中的“弱者”,主要指的是经济交易中的弱交易方。尽管弱势交易方有时也是因为物质的缺乏而导致“弱”,但其“弱”更多的体现在对交易信息的掌握上,既是由“信息偏在”所造成的强弱之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中:①在一般交易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类交易中,对于交易的标的物,消费者所掌握的有关价格、性能、用途等得信息往往少于经营者,这就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使消费者处于弱者的地位。②在特别交易活动中。这类交易的标的物往往技术含量高,其涉及的知识专业性强。常见的如信托、证券、期货业务、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等活动。交易双方中,一方大都是一些专门的机构,具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和技术手段,而另一方则相对而言信息占有量严重不足,处于弱势地位。③交易一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交易活动。典型的就是与公用企业之间的交易。自然垄断性使得公用企业在交易中处于优势,从而为其滥用优势地位提供了机会,而相对方则因缺少选择的权利有时不得不屈从其行为,因此处于明显的劣势。④交易一方为政府的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经济活动管理者的政府,有时也要进行普通的经济交易活动。此时,它与其他市场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实践中,政府的角色转换尚需一个过程,因此还存在滥用权力的行为。以政府的采购行为为例。由于采购程序不规范,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体系,在中央和地方市场发生分割市场,歧视供应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中,与政府交易的相对方很难说与政府是平等的。⑤涉及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民族经济发展的交易活动。这种交易活动往往事关全局,主要表现为一种经济的合作。例如,为了合理布局生产力,需要企业之间的合并。在这些活动中,合作双方由于在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导致实力的悬殊。处于弱势的一方往往更需要借助于法律来维护其合法利益。

综上所述,经济法中的“弱者”有其特殊的意义。但是,由于与社会法中的“弱势群体”存在着交叉关系,使得经济法与社会法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尽管社会法侧重于对整个社会领域内贫穷者利益的保护,而经济法侧重于经济交易活动中相对弱势方利益的保护,但它们都是以社会为本位、以公平为价值目标、重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求实质的公平和平等。正是在这一点上,经济法有与社会法融合的趋势。在未来,作为社会法的特别法的经济法将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担,通过法律的力量,加大对弱者的保护力度,使失衡的经济关系重新恢复到均衡状态,实现真正的经济自由。例如,经济法可以通过赋予弱者组成的社会团体一定权利和义务,来更加实际地对其保护。无论在什么地方,组织在法律行为中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无组织的民众――依靠自身力量的个人――往往在法律面前显得更懦弱。[1]而组织则更注重维护其成员的利益,而且容易胜诉。因此处于弱势的个人可以组成社团,利用社团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经济法未来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社会团体作为经济法的主体之一,确认其地位,设定其权利、义务,规定其运作规则并健全社会救助和支持系统,从而对弱者进行法律上的强势保护,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第三部门应成为经济法新主体之一

经济法主体范围具有广泛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农民承包户、城乡个体工商户和公民、经济组织内部机构等都可为经济法主体。可见,经济法主体本身已具有多样化。但是随着经济的转轨,社会的转型,社会结构正处于急剧的分化、重组之中。市场经济专业分工的细化,社会大众生存、发展方式日益多元的选择,催动着社会分层加速进行,旧的人群不断改变,新的人群不断生长。这种变化使原有的一些社会组织改头换面,还会产生出新的社会组织:而这些也都将逐步改变现有的经济法主体格局,衍生出经济法主体的新形象。

比较突出的是第三部门的异军突起。社会自主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公共产品日益多样的社会需求,大大促进国家和个体之间的第三部门的生长。在我国,由于社会整体处于转型期,目前“第三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已显现出朝这一方向发展的趋势。我国迅猛发展起来的“第三部门”组织,也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主性和志愿性的普遍特征,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各自的领域内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弥补政府职能不足与市场缺陷的功能。如果说政府组织是第一部门,营利组织是第二部门,那么,第三部门就是各种非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总称或集合。第三部门是影响一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力量,并且已经构成里整个社会殊的“一极”。与市场经济对应的社会结构中,第三部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是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与强调自身利益的个体之间的过渡和调节。此种充分自约的社会第三部门,特别是遍布全国各地区各领域的活跃而有力的利益组织,是有效的民主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长期以来,我国若干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其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且也影响到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是农民。由于农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偏僻、知识水平有限、缺乏相应的利益表达能力,造成农民的利益要求到达不决策者耳朵里,对国家决策产生实质影响,而国家政策的扶持工业与城市,抑制农业与农村的倾向也比较明显,这就造成了农民的政治经济待遇低下,农民群体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和实现。二是“农民工”。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农民工”。但由于户籍制度、劳动保险等方面的制度缺陷,使民工享受不到城市正式工人的相应待遇,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从而造成了现实中许多雇主对民工进行超经济的剥夺。但是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由于缺乏相应的利益表达方式,而使其利益的维护困难重重。因此,要形成各利益群体表达利益、影响政策的有效机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建立、完善能够充分表达各群体利益的社会团体。[2]就我国的现实来看,一些企业工会的设立及有效运作提高了工人群体的组织化程度,并形成了工人阶级强有力的利益表达工具,为维护工人的利益切实发挥了作用;而作为私营企业主利益表达组织的全国工商联,其有效运行也使得私营经济的发展和私营企业主的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保障。相关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政府绝对统治地位的削弱,另一方面是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独立和发育。虽然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和社会改革相对滞后,政府的相对控制依然很强,第三部门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仍然存在很多障碍和困难,但是,营利组织的独立发展得到了法律的确认和保障,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潮流。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中国的第三部门或者非营利组织还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这些间于政府与个体之间的中间组织,是联结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加快推动我国“第三部门”发展,一是可以填补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归位”后社会管理出现的真空;二是可以集聚广大社会和民间的力量,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促进管理模式日趋市场化,以营利组织筹资方式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经济法有必要对此种新的情况作处理论上的回应,将这种代表不同利益的群体的组织形式确认为经济上的主体,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义务。

3经济法的发展将以宏观调控法作为核心

宏观调控法正在成为当代各国经济法的核心。这是20世纪与2l世纪之交世界范围内经济法体系发展变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是由宏观调控法自身在经济法中的地位决定的,也是宏观调控法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从宏观调控的产生来看,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调节和控制。经济法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主要着眼于经济的总体状态,而宏观调控法正是以经济运行的总量的平衡和结构的优化为目标。宏观调控法在经济法体系总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正是为解决因“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而产生的国民经济运行的问题、实现社会利益而产生的。首先,市场调节无法解决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它需要宏观调控法。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然而,自由竞争会引起垄断。垄断的产生必然扼杀自由竞争、破坏市场竞争秩序;同时竞争也会带来生产的盲目性,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降低市场运行效率;此外,竞争要求优胜劣汰。这会引起两极分化,贫富严重不均,从而威胁社会稳定。所以,要维护良好的竞争环境,提高竞争的效益,需要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其次,市场主体利益多元化格局,要求政府的宏观调控。实行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承认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尊重市场主体的正当权益,让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经济风险。私人对自己利益的追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但私人利益又好比是一把“双刃剑”,它的狭隘性和自私性引起了市场的缺陷。有利可图就干,无利可图就不干,导致了公共产品的不足;对我有利就干,对别人不利无所谓,产生了外部性问题;我尽量多无偿占有别人的利益,产生了利益分配的不平等。可见,私人利益一方面促进了微观经济运行矛盾的解决实质上就是对私人利益狭隘性的弥补,这样就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全体成员利益的实现。要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宏观调控法。第三,政府的调控失败,需要宏观调控法。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发挥作用予以弥补和矫正,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天然垄断性,缺乏激励机制,会造成政府行为效率低下,滋生,从而极易在纠正市场不足时,引发新的分配不公。因此,政府的行为需要法律来匡正。实际上,政府失败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因为如果市场失灵,政府可以抵制,而如果政府失败,市场就无能为力。因而只能依靠法律,即宏观调控法来对政府调控行为进行匡正。综上几点,作为经济法子部门法的宏观调控法,在经济法体系中占有更高的位置。

从宏观调控法的发展看。经济法产生之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反垄断法为代表的市场规制法占据核心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其经济法体系的核心正在由反垄断法移向宏观调控法。而与之相应,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原来实行国有化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使经济法产生后较长时期内以国家投资经营法为核心。[3]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尤其时中国在改革开发以后,国家投资经营法逐渐过渡到内容更为丰富的宏观调控法。宏观调控法之所以在经济法体系中居于龙头地位,原因在于,第一,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社会化、一体化的态势日益明显,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从全局和整体上,运筹帷幄,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调节经济。而宏观调控法正是一种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的法律,因此,各国越来越对其重视。第二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市场规制法对市场经济无疑十分重要,但它对垄断行为主要是一种事后调整,而此时,危害往往已经发生。所以关于市场规制法的规定带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宏观调控法则重对整体的规划,是对行为的一种事前反应,因而对社会利益的维护更具主动性。第三,国家参与投资经营这种调节方式也不宜过多采用。因为一方面,容易造成产权不明晰,不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政企分开,不利于国家投资企业的市场化经营。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开展,相信国家投资立法的数量和重要程度都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不能单纯地以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为依据,它还具有增进社会福利、调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外部经济等社会目的。国有企业为了实现社会目标往往牺牲企业的利润目标,如果过分重视国家投资经营这种方式,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总之,基于以上的原因,为宏观调控法成为经济法的核心提供了机会。

总之,宏观调控法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宏观、全局和总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最能鲜明地体现现代国际经济调节职能和经济法的本质特征。[4]其作为经济法核心法已是大势所趋。当然,在宏观调控法进一步发达并稳居经济法核心地位以后,经济法的科学性就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上。具体而言,就是自由、安全、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即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必须首先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主体的个性发挥,不能破坏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同时,政府的调控还要注重安全性。它包括一方面要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化,为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行为创造稳定有序的环境;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摆正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由于经济法对经济关系的调整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必须追求效率性。而在追求效率性的同时,还不应忽视公平性。不仅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还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达到一种均衡,这也是经济法本身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布莱克著,郭星华译.社会学视野中的司法.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3-45页.

第2篇: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困境 发展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依靠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必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发展低碳经济,打破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构建其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因而,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

一、低碳经济及其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强调的是低排放、低能耗和低污染。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为了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新能源的开发,打破传统高排放、高能耗产业,研发创新减排技术与能源技术,最终实现绿色GDP,从而改变人类生存发展观念。

(二)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低碳经济具备深厚的而广泛的理论基础,是经过许多经济学家、环保主义者以及思想家的反复研究和论证得到的产物。其理论基础包含如下两方面:

1、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

自然界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关系。自然界产生了人类,而人类为了赢得生存在不断地对大自然进行改造。马克思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称之为劳动。人类通过劳动实现与大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对人类来而言,自然界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为赢得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找自然改造与人类生存间的平衡点。低碳经济便是其中的一大重要成果。

2、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该报告认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且绝不含有侵犯国家的含义。这是目前影响最广泛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它考虑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强调了国家间的合作、国家公平、国家神圣不可侵犯、自然资源的基础地位、环境的承载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以及国家的政策和计划对环境的关注等重要内容,体现了社会公正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就是追求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它的方方面面。

(三)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政府重视能源利用,在“十二五”规划对能源发展作了重点强调,并积极探索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已取得可观成绩。低碳经济存在着两个基本点:

首先,它影响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四个重要因素,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在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生产活动中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污染,实现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利益最大化。

其次,它实现了社会再生产活动中的能源消费生态化,使国民经济向低碳化甚至无碳化方向发展,为推进我国生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现在的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其中所有化石燃料中煤炭的比重最大,占到了75%。这就使我国经济的发展“高碳”特征显著,煤炭经济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含量极高,因此,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分析

(一)资源供需矛盾显著,能源需求日趋扩大

能源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能源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但与之相对应的能源供给却脚步迟缓。1980年到2008年的时间,我国对标准煤的需求量从58587万吨一跃增至到了277515万吨。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的是能源的巨大消耗,2003年的1.4万亿美元GDP是消耗了50亿吨能源换来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大,通过仔细分析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能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能源生产滞后。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缓慢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量,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多种低碳和环保新能源,如核能、电能、风能、太阳能等,来解决我国现有的能源不足等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向低碳型经济转变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污染产业比重仍然很大

其他国家将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逐渐向我国转移,增加了我国的碳排放量。一方面,为了发展经济,各地政府不断招商引资,忽视了对环境和能源的保护,将国外的很多污染产业引了进来。另一方面,因第三国限制进口,使很多危险废物进入我国市场,造成了我国环境污染。

(四)财税政策不完善,难以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财税政策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财税政策存在一些问题,如税收政策缺少连续性和针对性;从事能源回收再利用的企业税费负担大;没有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新能源产业补贴较少。

(五)我国人民节能减排意识薄弱

节能减排不仅是我国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更需要全国人民参与到节能减排的大军中来,因此,要想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就需要提高全国人民节能减排意识。从人民消费角度来看,有两个明显的消费问题,首先,我国人民消费了大量的污染产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一次性商品的购买;其次,传统消费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现代人民的消费观念,很多不良的消费习惯依然存在,比如爱慕虚荣、爱护环境意识淡薄等。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我国付出很多努力,不断寻找解决现有能源问题的办法,这就需要全国人民在各经济领域主动出击。

(一)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企业大多数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如果单靠企业自身技术改革和市场力量,是改变不了现有能源局面的。只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改变外部大经济环境,采取针对性和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使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一是制定低碳企业标准、完善的低碳企业考核办法等,加大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引导作用。二是加大对低碳产业的补助力度,鼓励企业向低碳型产业转变,这样,既能在企业转变过程中减少其经济损失,又能与企业的风险机制相辅相成。三是加大低碳税收的优惠幅度,减少低碳企业的所得税支出,逐步征收碳税,使企业逐渐向低碳型经济转变。四是完善低碳商品消费制度,通过政府的调节,扩大低碳商品的消费范围,提高低碳节能产品的消费水平。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

不断向高技术、新能源产业型结构转变,淘汰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效益低下的产业,均衡现有产业,大力发展能源消耗小、环境污染少、产品效益高的新型产业。一是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大的产业发展,不断取缔落后产能。二是调整第二产业的结构比例,减少高能耗产业的占比。加大对高能耗产业的管理力度,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使其向节能型企业转变。三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多引进低碳环保设备。各企业要以节能减排为目标,最大限度的利用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使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逐渐向低能耗、低污染的高科技产业转变。

(三)优化能源结构,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

节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可再生能源问题,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因为可再生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不需要排放二氧化碳。一是开发水电能源。但必须要处理好因此带来的环境保护、移民安置、资源利用等问题。二是加大核能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建立和完善核电供应体系,开拓现代化核电产业发展新模式。三是发展风能,推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建设。四是加快太阳能发电产业建设,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能源,在城市建设和推广以太阳能为主要能源的供热水项目,加大农村和乡镇中太阳能产品的使用范围,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等。五是开发利用地热能和浅层地温能,通过地热供暖、供热水等技术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能源。

(四)加大技术改革创新力度,推动低碳技术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和调整能源结构的强有力支持,只有不断提高和创新低碳技术,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发展核能、电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技术,增加可再生资源技术在我国科技中的占比,将其作为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才能进一步发展新能源,使我国走上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出发,一是增加技术投入比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低碳产品的范围;二是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低碳技术,不断将技术转化成科技成果;三是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的低碳应用技术和成功经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参加低碳组织的学术交流报告会,不断引进其它国家先进的适合我国的低碳运用技术和设备,招商引资,吸引外国低碳技术产业到我国发展,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五)全面参与低碳生活,培养低碳消费意识

在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基础上,改善居民原有的消费方式,抑制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等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多的不良消费方式,建立居民理性和低碳的消费理念,树立居民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企业要在发展中的各个阶段和领域运用低碳理念,使企业真正的发展为能耗少、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低碳企业。消费者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理性消费。政府应加大低碳产品的购买范围,为企业和民众树立良好的消费理念,引导广大消费者向低碳产品消费迈进,政府的行为对全社会低碳意识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培养公众低碳消费意识、制定完善的民众低碳消费鼓励措施、加强低碳消费宣传等方面出发。

(六)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发展低碳经济,走绿色能源消费道路是我国发展现代化经济,提高生态能源建设的唯一选择。只有加强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先进的国家交流与合作,参与绿色低碳领域国家举办的交流会,我国才能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一是加大低碳产品的贸易往来,不断消除低碳贸易障碍,让低碳经济在更多国家和企业发展起来。二是吸引国外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到中国发展,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三是在多方面加强与其它国家间的合作,如人才、资本、科技等,营造良好的低碳经济发展和竞争国际大环境。四是加强与其它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如与企业、学术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出一条新型合作模式。

四、结束语

总之,新形势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公众、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政策引导、技术革新、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公众节能意识提升以及国际合作等多层面入手,才能推动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相信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低碳经济势必会赢得快速发展,并为实现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窦全勇.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2]苏杭.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

第3篇: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

【关键词】当前经济形势 经济政策 分析探讨

引言:在以往宏观调控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目标较为单一,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也相对单一。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式下,经济政策的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随着经济发展目标的逐渐增多,将市场调控手段看作是经济政策的发展目标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经济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无法达到当前经济形式的预期发展目标,有时甚至会使得经济形式问题变得尤为复杂。因此,在当前一段时期内,我国的经济政策应该紧紧围绕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特点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从改革开放时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的显著的提升,科学技术发展也越来越快,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也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的市场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政策逐渐加深,经济收益也不断的增长。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的结构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经济收入水平逐渐下降,使得当前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因为全球的红利和制度红利逐渐减少,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潜力不断下降。

(二)通货膨胀现象的存在,使得短期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货膨胀现象、商品限购、消费的跨期替代效应等对消费总需求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得短时期内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有效的采取相关措施,那么以房产为例,会使得经济形式发展逐渐减弱,商品投资的增长速度也相对较缓慢。同时,商品物价水平的涨幅逐渐回落,使得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严重;进出口额和数量的压力也在明显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在不断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限制了我国消费水平的增长。

(三)运用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效果不明显。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运用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甚至会使得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推动作用逐渐下降,不能达到经济增长的效果。同时,如果继续以加大投资为主要的经济政策会使得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变得更加恶化,严重影响着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稳定增长;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弹性也会不断的下降,影响着原来就业政策的实现,使其不能很好的发挥政策调控的效果。

二、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目前发展中,原来的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政府为了迎合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环境,积极的完善财政政策来过大国内市场需求,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有效的抑制了我国长期存在的通货膨胀现象,缩短了我国对经济形势的稳定时间,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于我国的财政收入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要科学合理的实施相关财政政策,避免出现债务风险问题。面对这样的现象,我国要实施加大供给和扩大需求并存的经济政策,在扩大市场需求的同时,改善我国出现的供给问题,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财政支出。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规划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采取相关的贴息政策,引导民间进行投资,促进我国投资水平的提高;增加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提高经济政策的调控效果。

(二)稳健的实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实施相应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不仅可以支持经济的稳步增长,同时还可以防止出现通货膨胀以及金融风险的问题,促进我国货币信贷发展水平的不断增长。因此,要加快调整我国的信贷结构,增加相关短期流动资金的贷款,合理的控制长期资金的信贷,有效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和农业等方面的信贷难的问题,提高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科学合理的调整我国的信贷结构。

(三)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要积极的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市场化进程。首先,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由于我国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核心技术也较少,在政策的扶持方面也不合理,同时减免设备进出口的税收,使得我国设备的竞争力较为低下。所以,要合理的运用调控手段,完善相关的各种经济政策,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形式的稳步增长。其次,加快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改造传统企业的发展技术,提高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高新产业的扶持力度,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最后,加快我国的市场化进程。根据市场经济形式的发展需求,改革融资体制,有效解决当前经济形式下的发展问题。

结论:总而言之,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仍是不容乐观,通货膨胀和经济下滑等问题突出,依然需要相关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来稳定经济形式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稳健的实施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我国市场化进程;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完善经济政策,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亮.如何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J].理论学习 ,2012,10:10-17.

[2]秦成令.当前经济形势与宏观经济政策走向[J].民营科技 ,2011,02:60.

第4篇: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劳动经济;特征;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8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1 新形势下劳动经济呈现的特征

在当前的经济新形势下,我国劳动经济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与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人口红利”向“人才t利”转变

“人口红利”指的是凭借较多的劳动力数量、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及较高的中青年劳动力比重等,为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巨大推力。“人才红利”指的是利用较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来代替以往投入的大量劳动力来获得同等或更高的经济效益。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效应的支持,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用工成本的逐渐增加,以往的“人口红利”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了。为此,我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渐将以往“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劳动力市场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利用,充分释放“人才红利”的优势与作用。

1.2 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创业”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掀起了新时期的又一次创业浪潮。最能体现这一转变特征的就是一方面国家出台了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很多高校开始在专业教育中增加关于创业教育的内容,这表明当前国家积极鼓励人才创业,并且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从整体的就业形势来看,“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就业”也是近年来劳动经济市场的潜在趋势。

1.3 从“国内劳动”向“国际劳动”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内经济发展更添活力。在加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劳动市场选择范围更加广阔,促使劳动市场逐渐由“国内劳动”向“国际劳动”转变。

1.4 就业环境更加公平

据调查显示,我国以往的劳动力市场中长期存在着一些就业歧视观念与行为,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学历背景歧视、相貌歧视及年龄歧视等,这些就业歧视对大部分就业者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而随着近年来劳动保护法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等,促使劳动市场逐步消除就业歧视,加快了打造公平就业环境的进程。就劳动市场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当前的就业环境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1.5 劳动关系更加平等

在以往的劳动就业形式中,人们普遍认为雇佣者与劳动者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而随着近年来劳动经济形式的转变,劳动者逐渐由“打工者”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总体来说,在新形势下我国劳动经济主要特征是劳动经济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升级,劳动力市场更有活力、劳动理念更加开放、劳动领域更加广阔、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2 新形势下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几点设想

以上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劳动领域、劳动关系、劳动分工及劳动理念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新时期劳动经济呈现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需、劳动分工、劳动关系等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如何促进劳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1 持续扩大劳务输出

从当前劳动经济表现的特征来看,国际市场的开放给劳动者更大的选择机会,也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在此形势下,我国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劳动就业模式,主动开展劳务输出,拓展国际劳务合作、扩大国际劳务市场;引导和鼓励劳动者向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输出,缓解就业压力。同时鼓励他们学习这些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经营理念方法及营销策略等,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2.2 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法律制度这一基础保障,并且要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及不同的执法状况,梳理分析新形势下劳动法律、法规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完善相对应的法律制度。例如:从当前的劳动关系来说,劳动者与雇佣者的关系较以往更为平等,但劳动就业歧视及劳动合同不规范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劳动力培训来说,对失业人员再就业起了相当的作用,但是从培训面来看还不够普及。因此,不断地完善与劳动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尤为重要。

2.3 国家加大对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

面对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创业情况,国家要给予足够的资助与扶持,以鼓励创业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在政策措施上为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创业贷款资助与创业风险保障,让劳动者可以放心大胆地创业就业,以此来提升我国劳动经济市场的活力与发展力;另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业就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劳动价值,使劳动者更好地适应“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 形势分析 宏观调控

中国目前的经济步入稳步增长的良性轨道,面临诸多挑战。下面,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问题作了分析,并就宏观调控路径的选择提出对策建议。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在2010年逐步消除全球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并实现了较为显著的经济发展,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国的宏观经济由低谷转入回升阶段,并驶入稳定发展的轨道。其次,内生性的增长机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三,2010年中国出口的增长势头有所恢复。这些经济发展成果的取得,是促进今后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基础条件。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十二五”这些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当前及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的基础及优势。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还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那就是“十二五”开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具体来说在“十二五”规划中有以下几个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十二五”规划中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二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布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三是逐步拓宽了民间投资领域逐,对投资环境进行了不断优化;四是收入分配改革为居民收入增长加快提供了体制性保障;五是就业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改善为我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繁荣稳定提供了保障。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及发展不可持续的矛盾。首先就是我国的通胀预期还存在,通胀压力甚至有增强的趋势。虽然说当前的总体物价基本平稳,但是我们要看到在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下,诸多抑制和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在2011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还是存在。其次,令世人瞩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在去年201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相继推出后,市场上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有走向平稳的趋势,但是随后的房地产市场又有了继续反弹上涨的态势。出现这样的情况的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调控机制缺失,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过分依赖,这就导致了房地产调控目前来看还主要依靠的是短期的行政措施,所以调控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最后,信贷高增长的同时,贷款难问题也同时存在。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具体来说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二是要不断加快垄断行业及部分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可以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公司治理制度,还可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能够进入到部分垄断行业的领域中来。三是在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不够强大和世界经济复苏不到位的大形势下,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要过早停止,相反还要继续采取更多的必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当前的经济发展,以确保我国的经济能保持持续回升的发展态势,同时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光。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01.

[2]耿庆峰。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宏观调控对策研究。现代金融,2008-05.

[3]王月。对2011年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观点综述。银行家,2011-02.

第6篇: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

由于我国目前的财政经济的发展形势可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利问题一直不去解决掉,并且针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没有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并且防止其恶化,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是大不相同的,目前我国与外来经济往来不断,并且越来越密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问题,因此更应该对其做出及时的解决方案,解决我国财政中所出现的问题,从根源上去制定有效的措施,在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财政体制的改革仍需进行。

一、现阶段我国财政经济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型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由于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也正在面临着挑战,其在资金的筹集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并且在企业的运营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规模小,产业集中率低,产业升级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非常容易受经济波动的影响。然而导致会出现这样问题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形势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二)民生问题比较突出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我国目前财政经济急需解决的主要矛盾[1]。民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政府的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并且民生问题也是需要财政经济大力扶持的对象之一。住房方面,由于我国目前在住房方面也做出相应的划分,并且推出许多的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我国政府也对此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在进行棚户区改造及安居住房保障的建立等等方面都推出了相关的政策,然而我国现如今,人民的住房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在医疗方面我国更是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服务的提高,但是在医疗保障制度上还需要再进行完善。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如今就业率与失业率已经不成正比,我国人民在就业的问题上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国政府政府一定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

二、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

(一)控制经济发展的规模

政府在财政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起到管制和控制的作用,并且可以对财政经济模式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调整,并且在对财政经济的宏观调控中要首先考虑税收,税收是我国财政经济最重要的来源,因此我国在进行财政经济规模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税收的基本情况,以免税收会受到其影响,并且通过税收的方式,国家可以对我国财政经济的收支进行准确的监督,能够了解到我国财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情况,并且可以用其作为财政政策制度的重要依据[2]。

(二)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

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也是根据财政经济形势所确立的,而其目的也在于保证财体制的平衡。财政支出结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确定最后方案前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同时要对过去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相应的研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对未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有效的预计。而就我国目前的财政经济发展形势而言,需要加大对失业保险上的财政支出,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中比较突出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矛盾较为集中的问题,国家加大对事业保险方面的投入,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经济稳定的发展是十分有效的,同样也对解决民生问题有一定的帮助。除此之外,目前城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国家在对农村建设上应该加大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逐渐缩小城乡差距。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3]。

(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财政收入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并且还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方式之一。如今,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产生的最为集中的地域就是我国的东西部收入及城乡的收入差距,然而收入差距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在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程度不同,例如,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要比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快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会高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其在收入的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发展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收支的多少,因此,我国需紧密结合当前收入状况,在不同的地区与行业中有针对性的进行税收比重的调整。

第7篇: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分析

一、我国宏观经济概括。

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的通胀压力较大,并且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日益增加,因此中国将稳增长、抑通胀和调结构确定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与之相适应,中国需要在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积极的改革,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与矛盾。 二、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路径的选择。

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在保持中国宏观经济运转相对稳定的同时大力推行更多的合理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加强通胀预期管理。

首先,当前必须要大力扶持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供应充足,要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大力监管,以便防止炒作投机,同时避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快速上涨,确保价格稳定,另外还要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等价格变动高度关注,以便能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缓解输入型通胀带来的压力。其次就是要适度提高存款利率,要对信贷规模进行合理控制,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最后就是要通过采取法律及必要的强制行政手段来积极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对市场过度投机行为加大打击和监管力度。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为了确保我国的经济发展平稳,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可以保障投资规模合理快速的增长。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的完善和管理,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金融危机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其次要通过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来严格限制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同时对于代表了高科技的新能源及新材料要给予大力资金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亮点。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加大投资倾斜力度。

(三)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以便能有效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深层次问题。

第8篇: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

关键词:体育经济;国民经济;发展;地位

在我国新形势下,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具备的经济价值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在社会中也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具备借鉴意义。在文章中,根据对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下的体现、组成部分进行思考,研究其在发展中的地位,以保证认识到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展现

当前,我国体育经济在逐渐进步和发展下,体育产业的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在总体发展趋势上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形的表现形式,该形式主要是基于体育产业发展形成的增值产品、体育服务等,在当前的竞争市场下,不仅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也能增加就业量,维护整体进步。第二,无形的表现方式。该方式下的体育经济价值不仅是社会效益的展现,也是国民经济下的直接效益,它不仅能提高公民素质,也能维护国民的整体水平。具体形势下,直接效益是体育产业、从事体育的各个行业直接获得的经济效益。如:体育广告、体育产品等,这些收入都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于体育产业下的社会效益,是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展现的影响力,在积极发展下,也能带动其他行业的进步,使其他行业也能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在整体上展现出社会效益。例如:在某旅游地点举行比赛,使该地区获得一些经济收入,也在整体上增强了国民体质。

二、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部分

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下,其最为核心动力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体育经济为其中的主要部分,在其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经济为其中的基础条件,国民经济的积极进步,也是体育经济的有力提升。基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产业为内部的从属产业,在逐渐进步下,能在体育活动中增加公民消费。当前,社会进入到大背景时代,体育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在逐渐增长,其占有的GDP为0.6%。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我国的体育产业和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经济价值进行比较。比如:美国的体育经济价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为3%。在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效果最好,每年的体育经济GDP都在逐渐上升。所以说,根据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和分析,我国还处于明显的落后状态。主要是我国的体育产业资源在配置工作中以及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方式下,还存在较大不足。同时,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下的产权关系不够明确,其投入主体也不够。对于资产管理工作,不仅不够清晰,也无法保证工作的规范性。体育市场发育也不够健全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其带来较大限制条件。所以,根据我国在当前面对的各项问题,为了对其改进,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保证能为其投入更大动力,加大力度实现体育产品、体育设施以及体育精神的宣传,保证人们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三、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体育产业的积极发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价值的体现。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体育经济具备强大动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体育产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受各个因素的限制,在各个方面还不够完善。所以,为了凸显出体育产业的巨大价值,不仅要明确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促进工作的整体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一)体育经济促进了当地的经济

体育经济促进当地的经济,是地区体育产业优势的发挥。体育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和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其他产业的也存在较大关系。所以说,体育产业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进步发展。体育产业为当前的新兴产业,其发展能促进地区旅游、运输以及服务通信行业的进步。同时,体育产业能容纳较多劳动力,解决了当前的就业问题。如: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带动了北京、天津等地区的旅游行业,也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二)体育产业能提高劳动力素质

体育活动的开展,能锻炼人们的身体素质,也能保证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经济发展与社会劳动力存在紧密联系,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需要积极参与到体育产业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在对国民经济中的体育经济发展地位进行分析过程中,当处于投资需求不够理想的环境下,体育经济也能得以发展。所以说,体育产业不仅是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也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维护我国国民经济水平。

四、总结

总之,我国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地位。基于体育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趋势,促使其积极发展,能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2013(04):101-105.

[2]王浩恺.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劳动保障世界,2013(20):176.

[3]杨大铭.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2):62.

第9篇: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煤矿设计;供给侧改革

在2002至2012年问,我国的煤炭行业迎来了煤炭发展的“黄金十年”,许多新建、技改和整合矿井项目快速发展,煤矿设计也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煤炭行业迎来了新阶段,而煤矿设计也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的形势下,煤矿设计如何适应时展,需要针对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煤炭行业遇到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煤矿设计在思路和措施上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提升。

1当前的形势

目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尤其党和国家在2015年提出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这些对煤矿设计提供了新的环境。

1.1经济新常态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对经济新常态做出系统性的阐述,其主要有以下特征:(1)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为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3)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

1.2供给侧Y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其在之后得到完善并成为2016年及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重点任务。

1.3煤炭行业当前的形势

近年来,煤炭行业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进入“四期并存”的新常态,即需求增速进入放缓期、市场进入过剩产能消化期、消费进入环境制约强化期和行业进入转型攻坚期。

2016年伊始,国家开始推进钢铁煤炭产业的去产能工作,并配套8项政策文件给予支持。在去产能方面,原有落后产能给予淘汰、现有产能通过调整工作时间等进行限制,而对于新建产能,要求在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确需新建煤矿的可通过减量置换实行。

总之,我们可预见今后新建煤矿将会从规模速度粗放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转变,煤矿设计需要加强安全高效、节能环保、成本节约和技术先进等设计理念及相关措施。

2关于煤矿设计的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煤矿设计遇到了新的形势和课题,为适应新的情况煤矿设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安全高效

(1)安全:煤矿企业的安全问题历来受到政府和群众的重视,而在当前形势下,保证安全、不出事故对煤矿企业显的尤为重要。对于煤矿来说,其特有的煤尘、瓦斯、火灾、水害和矿压灾害一直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大隐患。而每个煤矿的具体条件不同,在进行矿井设计时,需要根据其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措施。

(2)高效:我国的煤矿目前进入高产量行列的不少,但是自身能力能达到高效率的并不多。因此,需针对矿井自身条件进行设计,避免因过高或过低标准设计造成的损失。此外,在矿井投产后,煤矿通过充分发挥管理水平,利用好人才、技术、装备和资金,最终达到高效产出的目的。

2.2节能环保

(1)节能:煤炭行业在供给能源的同时也属于高耗能行业。在节能方面,我们在煤矿设计阶段可以使用以下方法,如:使用适宜的采煤方法和工艺以提高回采率,优化生产系统使其高效运行,在耗能设备方面使用先进设备和提高原煤入洗率减少运力浪费等。

(2)环保:目前,我国已经将环境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已成为煤炭生产和建设的先决条件和制约因素。在煤矿设计时,做好三废即废水、烟尘及气体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此外,采取适当的绿化和防止噪声污染的措施等。

(3)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不仅涵盖节能减排和环保,还包括综合利用等概念,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包括煤炭在内的许多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工艺技术方面,可采用绿色开采技术使煤炭开采合理化、科学化:在综合利用方面,提高伴生资源、余热和瓦斯等的利用率:此外,煤矿设计和矿区设计需要与上下游(如配套坑口电厂、洗煤厂和煤化工企业等)相结合,协调设计、统筹安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增加煤矿企业的出路。

2.3成本节约

关于成本,在设计中有技术经济专项内容进行阐述。技术经济不仅是设计工作的部分内容,在行业利润微薄的今天,其已经成为煤矿生存的保障,显得尤其重要。在设计上做好定额指标,降低成本并提高全员效率,从而保证煤矿的盈利能力。

2.4技术先进

经济新常态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技术先进不仅是各个行业的外在要求,其更是各个行业发展的源动力。曾几何时,我国煤炭行业走的是粗放式发展道路,很多企业对技术重视程度不够。今后,煤矿行业包括煤矿设计需要要求煤矿使用高素质人才,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等,不断提高其自主创新的能力。